违法药品广告

2024-09-27

违法药品广告(共8篇)

违法药品广告 篇1

药品广告是宣传药品信息的一种迅速、有效的方式,是市场经济中颇受药品生产、经营企业青睐的竞争手段,利用广播电台、报刊、杂志、互联网等向广大消费者进行宣传其已上市或未上市流通的产品,为人们认知、购买药品提供了便捷。但目前我国药品广告的现状,不容乐观,违法广告屡禁不止,笔者结合近年来工作实际,对违法药品广告的监管进行简单探讨。

1 违法药品广告市场现阶段的基本情况

1.1 监测数据统计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近年通报并移送同级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查处的违法广告情况如下。

2009全年共发布了2期违法广告:药品38090次、医疗器械告3110次、保健食品广告18308次;2010全年共发布4期违法广告:药品62456次、医疗器械4782次、保健食品16291次;2011年截止5月发布了2期违法广告:药品26172次、医疗器械2033次、保健食品4461次,详见图1(数据来源于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网站公告通告)。

从数据可以看出,目前国内涉及药品、医疗器械、保健食品的违法广告比较严重,监管形式十分严峻。

1.2 表现形式

违法药品广告发布渠道复杂、形式多样。日常监督检查中通常会见到,违法药品广告有的通过地方电视、电台、小报、网络等媒体发布,有的通过人工散发、张贴宣传画等形式。但大体都具有下列特征: (1) 未经审批擅自发布药品广告。未取得药品广告审批文号发布广告,异地发布广告未经发布地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备案。 (2) 篡改审批内容发布广告。在广告中对产品的适应症或功能主治进行夸大宣传或者做出承诺超出审批功能范围,对产品功能和治疗效果进行夸大宣传,广告中含有说明书以外的学术理论、观点等内容;广告中含有“最新技术”、“最高科学”、“独有技术”、“保护品种”等不科学的用语和表述功效的断言等内容。 (3) 利用国家机关、医药科研单位、学术机构或者所谓的专家、学者、医师、患者、公众人物的名义和形象作证明的广告。尤其是明星公众人物在广告中以患者、专家的身份,推荐商品服务,发布违法虚假广告。 (4) 以隐性广告和软广告形式。以新闻报道和健康专题节目,通过以人物专访、专家访谈、纪实报道、科普宣传等形式,暗示消费者,变相的发布违法虚假广告。 (5) 非药品冒充药品宣传治疗作用或者夸大功能。主要是在广告中把“健”字、“食证”字、“消证”字等产品宣传药品治疗作用,或者使用易与药品相混淆的用语进行宣传;超出核准的保健功能范围,任意夸大疗效。 (6) 利用互联网上发布的各类违法药品、医疗器械、保健食品广告。利用互联网进行网上医生等诊断式的活动,借此来推销广告药品,甚至吹嘘“一药包治百病”。

2 形成原因

2.1 利益驱使

(1) 药品广告是地方媒体的主要收入来源,药品广告占电视广告收入的大部分。电视广告部门多有审查不细,甚至只要给钱就发布的情况。 (2) 一些不法经营者利益熏心,完全不顾基本的商业道德准则,使用夸大、诱惑性语言进行虚假宣传,甚至虚构编造广告审查批号,兜售假药。

2.2 监管体制弊端

现行体制是县级以上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负责违法广告的监督管理,省级药监部门则负责药品广告的审查备案,基层药监部门只有监测和移送的权力,媒体及其主管部门负责广告的刊播和管理。这种审批、监测、查处、停播的分离,使得违法药品广告监管存在疏漏,呈现“管着的看不到,看着得管不到;审批的不管,监管的不批,监测的无权”等状况,使违法广告有了可乘之机。

2.3国内相关法律法规过于分散处罚偏轻

《广告法》、《药品管理法》、《药品广告管理办法》、《药品广告审查办法》、《药品广告审查标准》等, 这些对药品广告的分散立法, 没有集中在一部法律、法规中。这些法律法规处罚力度太轻, 如依照《广告法》规定:广告监督机关在责令广告主停发违法广告时, 可以并处广告费1倍以上5倍以下的罚款。工商机关按照伪造低价合同进行处罚, 罚款往往不足实际广告费收入的1/10。《药品广告管理办法》第二十条规定:篡改经批准的药品广告内容进行虚假宣传的, 由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责令立即停止该药品广告的发布, 撤销该品种药品广告批准文号, 1年内不受理该品种的广告审批申请。

2.4消费者理性消费、辨别虚假、主动维权意识较差

部分消费者, 对一些夸大疗效, 吹嘘速效的药品广告信以为真, 不惜价格昂贵也要试一试。受骗后, 主动维权的较少, 知道尽可能多留证据维权的更少, 这些都给违法药品广告提供了生存空间。

3基层监管对策及建议

3.1加强协作, 健全监管联席会议制度。不定期召开广告联席会, 向有关单位通报广告监管情况, 争取相关部门的支持。药监、工商部门要加强沟通与配合, 建立违法药品广告案件的协调、移送、查办机制, 齐抓共管, 形成强大监管合力。

3.2加大群众宣传, 正确引导消费。提高公众对违法药品广告鉴别能力, 增强消费者的自我保护意识, 鼓励大众用法律武器来保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积极与违法药品广告行为作斗争, 最大限度压缩违法药品广告生存的空间。

3.3基层药监部门打“七寸”。 (1) 做好源头监测。对药品经营门店张贴的违规广告进行拍照并警告清除;不定期收听本地的电台广播节目;利用监测设备, 24小时对本地电视药品广告进行录像, 取得确凿违法广告证据, 及时移交。 (2) 阻断销售获利渠道。严查“广告药店”是否存在挂靠经营、出租柜台的违法违规行为;严查“广告药品”是否正规合法;严查销售广告药品的营业员是否为药店正式员工;对厂家派驻的药品广告促销人员一律要求清退, 对资质不全或存在问题的产品一律责令下架。 (3) 提高企业违法成本。把发布违法广告的企业作为重点监管对象;把有无发布违法广告作为许可证换发的重要参考因素之一;把违法广告药品作为重点抽验品种;把违法广告药品和药店及时向社会公开曝光;对违法发布广告的产品暂停销售;把有无发布违法广告计入企业的诚信记录中, 作为对企业进行信用等级评定的重要依据;我局近采取上述措施后, 收效甚好。

使药品广告走上健康发展的轨道, 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 要从法律法规的制定到监管机构的设置, 从药品生产、经营的推销到终端消费, 从规范媒体广告到消费者维权, 逐步的在完善法规, 集中审批和监管权限, 理顺监管体制, 详实规范药品广告内容, 加大处罚力度, 提高违法成本等重点上, 走出具有中国特色道路的药品监管模式, 从而更好地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安全。

违法药品广告 篇2

刺激着未成年人的眼球,对他们的思想和身心健康造成了极其不利的影响。

对此,政府及相关部门已引起高度重视,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大了集中整治与日常监管力度,网络药品广告的违法违规行为得到了一定程度的遏制。但是,在一次次地打击整治之后,各种打着医疗机构名义兜售“神丹妙药”的网页、网站和文字链接仍会频频跳入人们的眼帘,治理网络违法药品广告成了当前的一大难题。

网络违法药品广告何以如此猖獗,屡禁不止,笔者认为,其主要原因在于:

一是准入门槛偏低。据了解,经营网络广告,无须像传统广告管理那样必须通过广告业资格审查认证,只要拥有网络使用权,几乎任何企业、经营组织和个人都可以从事此项业务。在这种没有对网上信息发布做全面的资格审查和许可的情况下,发布广告几乎没有什么“门槛”可言,这就为网络广告经营打开了方便之门,也为后期的规范管理留下了隐患。

二是眼前利益的驱动。网络广告的最大优势在于成本低、传播速度快,针对性和交互性强,外加它的便利性和时空无限性,一些不法经营者或个人认准的就是这些特点,完全不顾基本的商业道德准则,使用夸大、诱惑性语言在网络上进行虚假宣传,甚至虚构编造广告审查批号,兜售假药,凭借迅速攀升的站点访问量赚取高额利润。

三是相关法律法规的缺失。网络药品广告违法是一新的监管课题,目前,我国还没有针对网络药品广告管理的专门法律法规,无论是依照《广告法》的相关规定,对违法者最高处以5倍的罚款,还是参照新修订的《药品广告审查发布标准》,对违法发布行为最高罚额可达3万元,与他们的违法收入相比也只是微乎其微,过低的违法成本对违法者根本构成不了震慑作用。法律依据的缺失导致监管乏力。

四是监管技术手段的不适应。只要具备上网条件,随时登录上网,都有可能浏览或接触到藏身其间的网络广告,网络广告的分散性和隐蔽性,客观上增加了监管难度,无形中让那些违法分子有了可乘之机。再加上目前许多网络违法医药广告采取多重链接的形式,仅凭传统的监控手段很难监测到隐藏信息。

要加强有效监管,着力净化网络广告市场,笔者认为,还应该从以下五个方面予以重视和加强:

一要全面推行网络广告经营资格认证。提高网络广告经营准入条件,尽快建立网络广告进入准则、经营准则和竞争准则以及网上广告经营行为审批、登记备案制度,规定从业人员必须具备一定的资质和条件,尤其是网络药品广告,要严格相关准入规定、程序要求和发布标准,实行规范管理。

二要加快制定相关法律法规。针对现行《广告法》与有关部门规章不能适应网络广告市场监管的需要,应尽快出台《网络广告法》,依法规范包括药品广告在内的网络广告经营行为。从法的层面上加大监督处罚力度,加大违法者的违法成本,让污染网络空间的违法行为付出应有的代价,为推进网络药品广告市场的健康发展提供法律保障。

三要加强与相关部门的联合协作。各级食品药品监管要加强与工商、信息产业、公安等部门的联动合作,形成综合治理网络违法药品广告的合力;同时要探索建立整治网络违法药品广告部际联席会议制度,定期交流工作动态和通报案件查处情况,共同研究解决整治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四要建立网络广告市场信用体系。根据日常监管情况,开展广告企业信用状况评估,建立企业信用档案。对诚信广告企业给予通报表彰,对不讲诚信的企业降低信用等级并向社会公布。并通过建立广告市场退出机制,对屡禁不止,造成恶劣影响的广告企业责令暂停发布广告,直至取消资格,增加违法网络药品广告经营者的失信成本。

违法药品广告 篇3

1.广西邦琪药业集团有限公司生产的药品“桂龙药膏”。广告宣称“通过内外双修,手脚疼痛症状消失,胃肠功能恢复,血压恢复平稳”等。

2.大理白族自治州中药制药有限公司生产的药品“糊药”。广告宣称“激活黏膜的自我修复能力,从此告别老胃病、老肠炎”等。

3.西藏金哈达药业有限公司生产的药品“十味乳香丸”。广告宣称“其药力是普通药材的30倍,清理99%的骨痹毒素,全面消除关节炎症”等。

4.河南洛阳远洋制药有限公司生产的药品“力补金秋胶囊”。广告宣称“腰膝酸软选择它,滋补肾阳依赖它,生活没有激情需要它”等。

5.通化嘉丰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的药品“男宝胶囊”。该药品为处方药,禁止在大众媒介发布广告。广告宣称“一排二清三修复,最后将男性疾病彻底根治”等。

6.郑州寸草心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生产的医疗器械“远红外关节痛消贴、远红外腰椎痛消贴(广告中标示名称:仙草骨疼贴、仙草活骨膏)”。广告宣称“一个月软骨逐渐修复,滑膜恢复正常;根本无需吃药打针做手术,轻轻松松治好多年老骨病”等。

7.安徽九星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生产的医疗器械“远红外颈腰关节镇痛贴(广告中标示名称:千年活骨膏3号)”。广告宣称“适用于久治不愈、卧床不起,对治疗失去信心的人,2~3个疗程清死骨生新骨”等。

8.合肥润德医药科技有限公司生产的医疗器械“清凉膜膏”。广告宣称“无论轻、中、重度静脉曲张,脉管炎,老烂腿均可使用,无需手术,有效果”等。

9.北京玉匾国健医药科技有限公司(证件持有者)的保健食品“红阳牌盐藻软胶囊”,国食健字G20110392,其批准的保健功能为“增强免疫力”。广告宣称“改善糖尿病并发症,比蜂胶强百倍,和慢性病有关的就没它治不了的,而且见效特别快”等。

违法药品广告 篇4

针对严重违法药品医疗器械保健食品广告屡禁不止的问题, 下半年,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要求各省局要严把广告审批源头关, 从严审查公众人物代言广告, 确保审查批准的广告符合法律法规的规定, 对违规审批广告的要严肃追究责任。要切实加大对违法药品广告的监测力度, 重点加强对都市类报刊、地市级电视频道、信息网站等媒体的监测, 加大对公众人物代言的、含有低俗淫秽内容的、群众投诉举报集中的、保健食品宣传治疗作用、非药品冒充药品的严重违法广告的监测力度。

另外, 国家局从全国监测情况筛选出部分发布严重违法广告的重点企业, 对监测到的情节严重的违法广告一律撤销药品、医疗器械广告批准文号或收回保健食品广告批准文号, 对经营企业违法经营严重违法广告涉及产品的, 一律依法从严从重查处。对严重违法广告涉及的药品或医疗器械, 一律采取暂停销售行政强制措施。同时严肃查处互联网违法发布虚假药品信息的生产经营企业, 并将对违法网站依法移交通信部门关闭。

违法药品广告 篇5

2010年01月22日 发布

为维护公众生命健康安全,针对严重违法药品广告屡禁不止的问题,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日前发布通知,要求各地食品药品监管部门加大工作力度,严厉打击违法药品医疗器械保健食品广告。

一是严把广告审批源头关。严格依据广告审查标准和程序进行广告审批,从严审查公众人物代言广告,确保审查批准的广告符合法律法规的规定,对违规审批广告的要严肃追究责任。

二是切实加大对违法药品广告的监测力度。加大对违法广告监测力度,重点加强对都市类报刊、地市级电视频道、信息网站等媒体的监测,加大对公众人物代言的、含有低俗淫秽内容的、群众投诉举报集中的、保健食品宣传治疗作用、非药品冒充药品的严重违法广告的监测力度。对违法广告中的突出问题,必要时向当地党委、政府报送专项监测报告,积极会同有关部门制止严重违法广告。三是从严处理发布严重违法广告的企业。依据广告监管有关规章和规定,对监测到的情节严重的违法广告:一律撤销药品、医疗器械广告批准文号或收回保健食品广告批准文号;一律向工商行政部门移送;一律进行公告并在省局网站上曝光;对违法广告涉及的企业及品种一律列入“黑名单”,纳入重点监管对象,进行重点检查;对生产企业经检查存在严重问题,且通过抽样检验发现产品不合格的,一律停产整顿;对经营企业违法经营严重违法广告涉及产品的,一律依法从严从重查处;对严重违法广告涉及的药品或医疗器械一律采取暂停销售行政强制措施。同时严肃查处互联网违法发布虚假药品信息的生产经营企业,并将违法网站依法移交通信部门关闭。

违法药品广告 篇6

据了解,各省(区、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以发布《违法广告公告》方式,通报并移送同级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查处的药品违法广告65379条次、医疗器械违法广告4302条次、保健食品违法广告11844条次。其中,6个药品和7个保健食品广告因严重篡改审批内容进行违法宣传被撤销和收回广告批准文号。总局对违法广告涉及的产品采取了39次暂停销售限期整改措施。

总局公布的10个情节严重的违法广告如下:①成都天银制药有限公司生产的药品“雪莲虫草合剂”;②通化吉通药业有限公司生产的药品“强力脑心康胶囊(广告中标示名称:国药一盒通)”,该药品为处方药,禁止在大众媒介发布广告;③吉林省力胜制药有限公司生产的药品“锁阳固精丸”;④哈尔滨康盟医疗器械有限公司生产的医疗器械“涂膜贴(广告中标示名称:神农百草膏)”;⑤赤峰丹龙药业有限公司生产的药品“壮腰补肾丸(广告中标示名称:张药师壮腰丸)”;⑥乌兰察布市乔氏伟业医疗器械有限公司生产的医疗器械“眼贴(广告中标示名称:百里清眼贴)”;⑦金同(广州)医疗保健品有限公司生产的医疗器械“静电理疗器(广告中标示名称:金同血压安)”;⑧镇平人仁医药科技有限公司生产的医疗器械“消炎镇痛静电理疗贴(广告中标示名称:鲜草活骨膏)”,该产品已于2013年3月19日被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注销处理;⑨北京玉匾国健医药科技有限公司(证件持有者)的保健食品“红阳牌盐藻软胶囊(广告中标示名称:绿色小含片盐藻)”;10武汉三和生物工程有限公司(证件持有者)的保健食品“玛卡牌玛卡益康咀嚼片(广告中标示名称:玛卡)”。

违法药品广告 篇7

一、药品安全责任主体分析

国家对于药品生产有严格的规定, 本次事件是不应该发生的, 但是正是由于药品生产链条上各个企业的不法行为导致了事件的发生。

本次“铬超标胶囊”事件首先应负责任的是工业明胶生产企业, 他们在明知是工业明胶的情况下, 仍出售给药用胶囊企业, 是明知故犯的严重违法行为。第二个责任主体就是药用胶囊生产企业, 药用胶囊企业使用了不符合法律规定的原料生产胶囊, 并且出售给药品生产企业, 直接导致了药品生产企业使用“铬超标胶囊”, 性质最为恶劣。第三责任主体为药品生产企业, 它没有对购进的药用材料进行检查, 并且没有按照《中国药典》标准生产药品, 违反了《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 导致了生产劣药。本次案件涉及环节繁多, 总的来说, 位于中心的药用胶囊企业, 其上游的工业明胶企业以及下游的药品生产企业, 为共同的责任承担主体。

二、企业违法原因

(一) 企业因素

首先, 企业守法意识不高。药用胶囊生产企业、明胶生产企业以及药品生产企业在我国法律对药品标准有明确规定的情况下, 仍然生产、销售“铬超标胶囊”, 体现出了社会对法律权威性不重视, 许多企业的守法意识不高。这种情况下, 关键问题不在于法律本身应当如何健全, 而在于守法的主体应该提高自己的法律意识。

其次, 企业违法成本小。在违法成本过低的情况下, 企业作为理性人, 在做出经营决策前会进行成本收益分析。一些企业明知是工业明胶生产的胶囊仍然购买, 就是因为他们所获得的利润远远高于违法行为所付出的成本。如果, 我国能够借鉴国外经验, 药品企业一旦违法将会受到毁灭性的打击, 也就不会有危害公众健康的事件。

(二) 宏观因素

首先, 法律法规不健全。我国目前涉及药品安全的法律只有《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产品质量法》与《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 其中对于违法药品的处理与防范仅仅限于原则性的规定, 操作起来难度很大。

其次, 监管部门监管不力。市场具有自身的缺陷, 当出现市场失灵时, 就需要政府这只看不见的手进行宏观调控。对于药用胶囊铬超标事件, 政府监管部门有难以推卸的责任。可以说, 监管部门的监管不力也是企业违法行为的推动力之一。

(三) 行业因素

首先, 行业风气不正, 劣币驱逐良币。在我国经济发展的过程中, 诚信的缺失, 没有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 大多数企业把所有的精力都放在追逐企业的利益上去, 把社会责任丢置一边, 在经济活动领域中猖狂的唯利是图。现实中, 药品供应链中单个企业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行为, 往往会导致集体非理性结果。

其次, 信息不对称。对于药品来说, 消费者只有在消费之后才能对其是否含有有害物质等信息进行判断, 甚至许多消费者在消费后仍然不能够获知, 因此, 在药品行业中存在着信息不对称的现象。药品生产者相对于消费者而言, 掌握了更多的材料, 这就使得企业能够在生产流通过程中大做文章, 他们为了暴利, 往往会损害消费者的利益。

三、规范企业违法行为

在市场经济经济全球化形势下, 以长远的眼光来看, 强化产品质量与安全, 不仅有利于企业的长远发展, 也是促进社会和谐、实现科学发展的需要。

(一) 完善药品安全方面的法律法规

首先, 建立惩罚性赔偿制度, 当受害人不幸地遭遇药品不安全的事件时, 高额的惩罚性赔偿可以使受害人所受的精神与物质损失得到足够抚慰, 同时也大大提高违法者的违法成本。其次, 建立药品召回制度, 只要发现药品可能对公众造成损害, 企业就应当将其召回, 将社会成本内部化。

(二) 企业守法经营, 培育先进文化

首先, 加强法制观念, 守法经营。具体而言应严格按照我国现行的法律法规规章等来规范经营和生产管理行为, 注重产品质量;其次转变经营观念, 树立“企业公民”形象;再是培育先进的企业文化, 社会为企业提供了经营环境及市场条件, 企业有义务保证产品的质量与安全, 将产品质量安全理念贯穿于企业的经营及管理活动中, 贯穿于每一位员工的思想和行动中。

(三) 监管部门创新监管机制

政府应通过不同的角色定位来完善自身在推动药品质量与安全的作用, 推进监管工具制度创新。政府应综合运用事前与事后监督相结合的“组合拳”, 用命令—控制型工具来实现药品安全监管的目标。同时政府可以利用财政、税收等激励政策, 鼓励和引导企业更多的关注药品质量与安全。

(四) 加强社会监督

一方面, 应当充分发挥媒体的舆论监督引导作用, 对不法分子进行曝光, 同时引导消费者, 宣传守法经营。另一方面, 消费者要提高自我保护的意识与能力, 通过各种渠道充分了解药品质量安全信息。同时消费者也要及时反馈消费安全信息, 发现药品质量和安全问题及时地向相关部门反映, 把自身消费安全与公共消费安全结合起来, 做到个人消费与社会消费的信息互动, 从而从社会整体上促进药品企业提升药品质量与安全意识。

摘要:近年来, 药品安全问题已经是人们高度关注的问题, 保证药品质量既是企业的义务也是责任。然而近年来我国发生的一系列药品安全事件深刻反映出了部分企业社会责任的缺失, 这不仅不利于企业的长远发展, 也会给社会带来不利。因此应深入分析企业违法原因, 从企业、政府、社会三层面着手, 规范企业行为。

关键词:药品安全,责任主体,行为规范

参考文献

[1]孙中宝.药品企业社会责任缺失的成因与对策[J].中国药业, 2012 (02) .

[2]孙红敏.我国药品安全生产的现状及对策研究[J].科技资讯, 2011 (32) .

[3]张正.构建食品药品安全综合施治新格局[J].中国食品药品监管, 2012 (01) .

[4]王波.陈玉文.新体制下加强药品安全责任体系建设的探讨[J].中国药事, 2012 (02) .

违法药品广告 篇8

所谓“两打两建”,分别是指打击药品生产领域的违法行为和打击药品经营领域的违法行为;“两建”则是指加强药品生产经营规范建设和加强药品安全监管机制建设。

会上,湖南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党组书记、局长张光荣明确,对查实的违法行为,将严格按照《药品管理法》从严处罚,对违法违规行为坚决予以曝光,由湖南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统一对外发布查处信息、严重违法企业和个人的“黑名单”等。

会议强调,根据《湖南省开展药品“两打两建”专项行动实施方案》,中药及中药材生产经营违法违规行为将成为本次打击重点,包括打击中药制剂违法生产行为、中药饮片违法生产行为和中药材专业市场违法制售行为等,同时还将对化学药品违法生产行为、药品批发企业违法经营行为、诊所违法购销药品行为及互联网违法售药行为展开打击行动。其中,对近年来十分火热的中药饮片行业,打击行动将重点整治未按国家药品标准和地方中药饮片炮制规范进行生产,中药饮片生产中增重染色和掺杂掺假,以及外购非法加工的中药饮片改换包装标签对外销售等行为;坚决遏制中药饮片生产企业“走票”、“过票”,给违法制售中药饮片行为提供便利等行为;有效规范对每批购进的中药材和出厂销售饮片未按标准检验,特别是重金属及有害元素、农药残留、黄曲霉毒素等安全性指标未检验等。

同时,张光荣局长强调,对性质特别严重、影响十分恶劣的大案要案及时上报国家总局进行曝光。对发现药品出现质量缺陷的,企业应立即停止产品销售,通知经营使用单位停止销售使用,主动召回问题产品,及时销毁并报所在市州局备案。各级食品药品监管部门对企业召回工作开展督导检查,对召回不力的,立即责令企业整改,予以严肃处理,并公开相关信息;对查获的假劣药品,一律依法查封扣押,坚决依法处理。

上一篇:上料系统下一篇:英语词汇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