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违法行为(精选12篇)
交通违法行为 篇1
交通违法行为处理方式是一项系统工程, 涉及法律、技术、财务等方面的支持配套问题。要对目前交通违法行为处理方式中的问题加以改进, 更重要的是亟需改变交通民警执法理念、提升执法水平和加强执法规范问题。
一、交通违法行为处理方式中存在的一般问题
1、交通民警综合执法能力与实际不相适应的问题
一线交通民警因执法理论功底的相对薄弱、法律法规掌握不熟不全和长期执法方法的简单化, 会造成当场开具简易处罚决定书发生错误的概率大大增多, 行政复议或行政诉讼的案件势必会同比上升。因此, 加强执法民警的业务培训、提升执法民警整体业务水平是实施交通违法行为处理方式改革的一个必要条件。
2、罚款收据出具问题
《道路交通安全法》一百零八条第三款规定:“罚款应当开具省、自治区、直辖市财政部门统一制发的罚款收据;不出具财政部门统一制发的罚款收据的, 当事人有权拒绝缴纳罚款。”交通违法行为处理方式改革中, 对此, 我们认为是否出具罚款收据是银行方面的问题, 但在实际工作中必须提醒银行在缴纳罚款的提示程序上予以明确告知:需领取罚款收据的, 请至某某地方领取。
3、监控记录违法行为缴纳罚款问题
对电子监控记录的静态、动态交通违法行为, 由于在缴纳罚款的方式上, 为当事人提供了电子银行支付渠道, 裁决书无法按规定事先填写和及时送达、签收, 在程序上有违《行政处罚法》及公安部《道路交通安全违法行为处理程序规定》。我们认为, 对电子监控记录的静态、动态交通违法行为直接向银行缴纳罚款, 在技术上难以符合法律的形式要求, 也不可能改变法律、法规的规定, 但违法行为处理方式的改革确实有利于提高公安交通管理行政效率和廉政建设, 体现执法公正, 大大方便群众, 这是将来交通违法行为处理的一个必然方向, 彻底实现直接到银行缴纳罚款制度也是一个必由之路。为此, 对于当前电子监控记录的静态、动态交通违法行为, 当事人无异议的, 可直接向银行缴纳罚款, 如需行政处罚决定书的, 可到指定的违法行为处理点领取;对有异议的, 按一般程序处理, 此举目的是尊重当事人的选择权, 也避免和减少行政争议。
4、违法行为处理记分问题
《道路交通安全法实施条例》第二十三条规定:对在一个记分周期内记分达到12分的, 由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扣留其机动车驾驶证。该规定是对执法机关应当履行行政执法行为的法律规定。同时《道路交通安全法实施条例》第二十八条又规定:机动车驾驶人记分达到12分的, 不得驾驶机动车, 这是对驾驶人的一种限制性的法律规定。上述两个规定, 并没有取消或者剥夺驾驶人依法履行其缴纳罚款的义务, 也没有赋予银行有拒绝代收罚款的权力。因此, 不管驾驶人累积记分是否超过12分, 都不影响驾驶人通过银行缴纳罚款。相反, 作为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应当积极贯彻《道路交通安全法》, 不仅需加强科技投入, 即时对在道路上驾驶机动车的驾驶人员记分情况进行查询, 依法对违反法律、法规的行为进行查处, 而且还应积极提供驾驶人员有关累积记分查询方式供驾驶人员查询。
二、改革交通违法行为处理方式的理性思考
城市交通的发展给交通违法行为处理方式提出了新的任务与要求, 改革交通违法行为处理方式尤显十分必要且势在必行。为此, 我们针对目前交通违法行为处理方式中存在的问题, 认清客观形势, 抓住关键环节, 进行交通违法行为处理方式改革。经过尝试, 改革交通违法行为处理方式后产生以下积极的效果。
1、极大地方便了驾驶人缴纳罚款
原规定驾驶人员因交通违法被抄告后, 必须在20小时以后才可以到指定的交通违法行为受理点接受处理并向银行代受点缴纳罚款, 而多数交警支 (大) 队只有1个违法行为受理点, 导致违法行为人重复往返, 给违法行为人员带来极大的不便, 现对个人处二百元以下罚款的交通违法行为, 交通民警当场作出处罚决定, 违法行为人员可直接向银行缴纳罚款, 极大地方便了驾驶人员。
2、有效地减少不必要的交通流量
改革交通违法行为处理方式, 使绝大部分交通违法人员可直接通过多种方式向银行缴纳罚款, 而不必到受理点接受处理, 此举将有效地减少不必要的交通流量, 对减少能源消耗、减少环境污染也将起到一定的作用。
3、压缩内部警力、充实一线管理
由于交警总队与银行信息交换的滞后等原因, 各交警支 (大) 队在纠处交通违法行为时, 一般采取当场开具交通违法行为处理通知书, 通知当事人到指定的受理点上接受处理。改革后的交通违法行为处理方式, 使违法行为人可直接通过多种方式向银行缴纳罚款, 各交警支 (大) 队交通违法审理窗口民警受理量将大幅度减少。因此, 压缩内部警力、充实一线交通管理成为可能。
4、进一步规范一线民警的执法行为
改革后的交通违法行为处理方式, 对一线交通民警正确认定交通违法行为水平、准确规范开具法律文书的水平、熟练运用交通法律法规的程度和理解掌握处罚适用法则的程度提出了更高更明确的要求, 处理方式的改革将会极大地推动一线交通民警执法行为的规范, 保障交通违法处理的公正性, 杜绝个别民警执法的随意性;同时, 也会大大提高一线交通民警执法的严肃性和权威性。
交通违法行为 篇2
1.省内异地交通违法行为的车辆当事人,请到交通违法行为发生地辖区交通违法处理部门进行办理。省内异地违法行为查询电话96897。
2.广州辖区内有交通违法行为的车主或当事人在15日内携带本人驾驶证、车辆行驶证到以下的广州市公安局交通警察支队道路交通违法行为处理大厅以及各分理点办理:
(1)机动大队――广园西路340号之一(瑶台牌坊对面);
(2)流花大队――广园西路340号之一(瑶台牌坊对面);
(3)内环大队――广园西路340号之一(瑶台牌坊对面);
(4)天河大队――天河区黄埔大道中225号;
(5)越秀大队――越秀区豪贤路132号;
(6)东山大队――东山区农林下路24号;
(7)荔湾大队――荔湾区光复南路73号;
(8)海珠大队――广州大道南858号海珠大队;
(9)黄埔大队――黄埔区大沙东路202号黄埔大队;
(10)白云一大队――白云区沙太南路888号第一军医大学对面;
(11)白云二大队――白云区黄石路黄石立交桥东侧白云二大队;
(12)高速一大队――白云区增槎路461号;
(13)高速二大队――北二环石湖收费站东侧;
(14)巡逻大队――天河区岑村华观路1732号;
(15)芳村大队――芳村龙溪大道299号之一(芳村车管分所内);
(16)岑村车管总所――天河区岑村华观路1732号;
(17)海珠车管分所――海珠区燕子岗路29号;
(18)黄埔车管分所――黄埔区广源东茅岗路989号;
(19)白云车管分所――白云区机场路888号;
(20)广州车管所黄花便民服务站――越秀区水荫路36号;
(21)花都大队——广州市花都区新华街道农新路12号;
(22)从化大队——从化市青云路263号;
(23)增城大队——增城市荔城镇挂绿路18号;
(24)番禺大队——广州市番禺区市桥街东环路315号;
(25)萝岗大队——广州市广汕公路长安段57号;
(26)南沙大队——广州市南沙区广珠路513号;
(27)广州港大队——广州市经济开发区东江大桥北侧;
(28)机场交巡警支队——广州市新机场南工作区空港二路。
办公时间:(1)-(14)周一至周五8:00-18:00,周六日上午8:00-12:00;
(15)-(20)周一至周五9:00-16:30;
(21)-(28)以辖区大队具体办公时间为准。
3.办理手续后15日内到市属各建设银行缴纳罚款。逾期缴纳的,每日按罚款数额的3%加处罚款。不接受处理的道路交通违法车辆,将停办车辆的年检、审等各项业务。
价格违法行为分析 篇3
[关键词]价格;违法行为
一、价格违法行为的定义
从理论角度讲,价格违法行为只是违法行为中的一种,是指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违反价格法律规定的行为。一般的价格违法行为,是指企业、事业单位及其他部门、个体工商业者违反国家价格法律法规的行为。价格法所说的价格违法行为是指价格管理相对人违反国家现行的价格法律、法规、规章及规范性文件的规定,给社会造成危害的行为。
二、价格违法行为具有三个特征
价格违法行为社会危害性。价格违法行为的社会危害性是指价格违法行為侵犯了价格法律规范所保护的价格行政管理秩序。具体是指由于经营者的价格违法行为,影响了价格合理配置资源的作用,影响了市场价格总水平的稳定,侵犯了消费者或者其他经营者的合法权益,从而不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价格违法行为的社会危害性,是价格违法行为最本质、最基本的特征。某种价格行为之所以被认定为价格违法行为,就是因为它具有社会危害性。
价格违法行为具有价格行政违法性。价格违法行为的价格行政违法性,是指价格违法行为违反了价格行政法律、法规、规章及规范性文件。价格违法行为的价格行政违法性是价格违法行为的社会危害性在法律上的表现。一方面,没有价格违法行为的社会危害性,就无从谈起价格违法行为的价格行政违法性。如经营者不执行政府指导价、政府定价,以及不执行法定的价格干预措施、紧急措施的行为,如果不影响市场价格总水平的稳定、不损害消费者或者其他经营者的合法权益,不具有社会危害性,价格立法就没有必要禁止这种行为。另一方面,如果没有价格违法行为的价格行政违法性.也就无法衡量、确定价格违法行为的社会危害性。《价格法》中如果没有规定禁止经营者的不正当价格行为,包括价格垄断、价格欺诈、价格歧视等,就无从认定经营者的不正当价格行为的社会危害性。
价格违法行为具有应受惩罚性。价格违法行为的应受惩罚性,是指价格违法行为依法应当受到价格法律制裁。价格违法行为的应受惩罚性,是由价格违法行为的社会危害性和价格行政违法性派生出来的,是社会危害性和价格行政违法性的必然法律后果。与此同时价格违法行为的应受惩罚性又是价格违法行为的价格行政违法性的补充。
三、价格违法行为的分类
以实施主体的不同为标准,价格违法行为可分为行政价格违法行为和经营者的价格违法行为。行政价格违法行为主要有: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及其部门越权定价等行为、国家行政机关乱收费行为、部分事业单位乱收费行为。经营者的价格违法行为主要有:不执行政府政府定价的行为、不执行法定的价格干预措施、紧急措施的行为、经营者不正当的价格行为、经营者违反明码标价规定的行为、经营者被责令暂停相关营业而不停止或者转移、隐匿、销毁价格监督检查过程中被依法登记保存的财务等行为。
以价格违法行为的表现形式为标准,价格违法行为可以分为以下两种类型:一是作为的价格违法行为。是指价格管理相对人积极主动地实施价格法律规范所禁止的行为而构成的价格违法行为。
以价格管理相对人的主观过错为标准,价格违法行为可以分为故意和过失两种类型。故意的价格违法行为,是指价格管理相对人在主观有故意的情况下所实施的价格违法行为。故意是指价格管理相对人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希望或者放任这种结果发生的心理。过失的价格违法行为,是指价格管理相对人在主观过失的情况下所实施的价格违法行为。过失是指价格管理相对人预见到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后果但轻信可以避免或者应当预见到自己的行为发生危害社会的后果但因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到,以致这种危害后果发生的心理状态。
以价格违法行为的行政立法方式为标准,价格违法行为可以分为概括性价格违法行为和列举性价格违法行为两种类型。概括性价格违法行为,即有关价格法律、法规采用笼统概括的方式而抽象规定的价格违法行为。列举性价格违法行为,即有关价格法律、法规采用明确列举的方式所具体规定的价格违法行为。
四、行政价格违法行为的表现
根据违法的程度,价格行政违法可以分为实质性价格行政违法和形式性价格行政违法。前者是指不具备行政行为实质要件的价格行政违法,如主体不合格、内容不合法、超越职权、滥用职权等;后者则是不具备行政行为形式要件的价格行政违法,如行为不符合法定程序、行为的表现形式不符合法律规定的要求等。区分实质价格行政违法与形式价格行政违法具有重要的法律意义。首先,从法律效力看,实质违法一般属无效行为,从该行为发生之时即没有法律效力,而形式违法行为一般属于可撤销行为,它经有效补救可转化为有效行为;其次,从法律后果看,实质违法所引起的法律后果主要是承担惩罚性行政责任,而形式违法所引起的法律后果主要是承担补救性行政责任。
根据违法的范围,价格行政违法可以分为内部价格行政违法与外部价格行政违法。前者是指内部行政主体的价格行政违法,如上级行政机关对下级行政机关的越级指挥;后者则指外部行政主体的价格行政违法,如公安机关非法拘留公民。内部价格行政违法与外部价格行政违法在救济手段上是有区别的:内部违法仅限于不受司法审查;而外部违法不仅可借助于行政救济,还可借助于司法救济。
根据违法的形式,价格行政违法可以分为作为价格行政违法与不作为价格行政违法。前者表现为积极地作出行政法律规范所禁止的行为,如税务机关违法征收税款;后者则表现为拒不作出行政法规范所要求的行为,如工商机关对企业申请营业执照不予答复。作为违法与不作为违法均是行政法律的规范对象。就行政诉讼而言,作为违法可以成为行政诉讼的对象,不作为违法同样可以成为行政诉讼的对象。
五、经营者的价格违法行为表现
第一,不执行政府指导价、政府定价的行为。
第二,不执行法定的价格干预措施、紧急措施的价格违法行为。
第三,经营者不正当的价格行为。
经营者的不正当价格行为是指《价格法》第十四条的禁止性规定。
第四,经营者违反明码标价规定的价格违法行为。
交通违法行为 篇4
一、行人违法心理分析
综合来看, 这些违反交通法的行人, 一般是出于以下4种心理状态。
1. 漠视心理
大多数人都知道盗窃、杀人、纵火是犯法的事情, 一旦为之需要付出法律的代价;然而, 对触犯交通法规的行为却熟视无睹。认为偶尔闯一下红灯、横穿一下马路, 或者占用一下机动车道等行为都算不得违法。自认为这种违章行为只要不出什么事儿就无伤大雅, 自然也就没有遵守交通法规的必要了。这种交通行为人对交通法规往往抱以一种轻视、藐视的心态, 甚至根本没有意识到自己的行为已经触犯了法律。长期以来养成的交通陋习已“根深蒂固”, 因此, 《道路交通安全法》在他们眼中形同虚设。殊不知, 作为一名交通参与者这种小陋习往往会带来更多的交通事故, 为交通安全带来潜在的危险。
2. 从众心理
在路口管理很容易发现这种现象:一名行为人闯了红灯, 接二连三就会有更多的人闯红灯。这种“羊群效应”, 在心理学上也可称之为“从众心理”。这些违法行为人有的是因为对交通法规不甚了解, 看见别人这样做也跟着学了, 这种群体以小学生、老年人以及文化层次比较低的外来务工者居多;也有的人是明知故犯, 看见他人违法, 没有受到处罚, 在“法不责众”的心理下随大流, 把违章行为的实施与否建立在会不会被民警处罚的基础上, 而不考虑自己的举动会不会给自身、他人造成危险?此种群体一般以中老年人居多。
3. 侥幸心理
在违法行为人和骑车人中间存在侥幸心理的大有人在。他们对交通法规中“以人为本”的思想存在很多曲解, 误认为现在交通事故中为保护弱势群体制定的第三者责任强制险, 为他们的违章行为提供了伤害保障, 甚至在他们之间流传着这样的顺口溜:“四个轮子的怕两个轮子的, 两个轮子的怕两条腿的!”机动车看见行人自然会“退避三尺”, 于是乎, 路口上机动车与非机动车交错穿插, 行人强行穿越红灯, 险象环生。路口如虎口, 等到违章行为酿成苦果时, 悔时已晚。
4. 贪图方便心理
从行为学角度讲, 人都有惰性, 而贪图方便心理就是由惰性产生的一种具体表现形式。在目前交通管理中, 因贪图便利而引发的交通违法行为不在少数。如非机动车借机动车道行驶, 行人翻越中心隔离护栏, 非机动车逆向行驶等。此种心理因一时贪图方便, 而忽视其他交通行为者, 无视交通法规的存在, 更无视自身与他人的生命权, 往往因小失大, 到时追悔莫及。
二、防范和遏制行人违法行为的对策
1. 疏——把交通从“前堵”改为“先疏”
要把交通从“前堵”改为“先疏”, 加强公共交通设施建设, 为行人通行提供设施便利。一是要改善辖区的道路交通通行条件。配合城市建设, 通过对路政设施 (人行道、隔离护栏、横道线、行人二次过街设施、人行交通信号、人行交通标志等设施内容) 的协调规划, 把车流量大、路幅较窄的道路及时拓宽, 大大提高畅通率。同时, 合理规划绿化带, 在美观环保的基础上, 注意路幅和绿化带的合理配置比例;改善道路路面状况, 及时养护坍塌的路基, 减少路面通行障碍等, 可以缓解道路拥堵程度, 降低事故发生率。二是要考虑交通设施的人性化, 凸显人性关怀。在创建和谐社会主旋律的倡导下, 路口要多为那些弱势群体考虑, 为和谐社会多添一份温情。曾有人做过这样的统计:普通人过一条路幅为6~10米的马路所需时间只要7~9秒时间, 而行动不便的老年人、残障人士则需要20~30秒, 甚至更多的时间。那么, 一旦他们在绿灯信号时间内未能通过马路, 面临他们的将是车辆川流不息的窘境。诚然, 上海的确是建设了很多人行天桥、地下通道这样的过街设施, 但又有谁知道这些行动不便者需花多少力气来完成这些攀登爬坡动作。因此, 在路幅较宽的马路上预留安全岛, 或者设置绿灯时间延长装置, 可以为这些行动不便者提供更充裕的时间、更广阔的空间, 从而也大大降低安全隐患。
2. 导——制定有效的管理对策
交通违法有其特殊性, 管理方法的确不像对待其他违法犯罪人那样一味地严惩不贷。对违章人更多的是要“引导”, 纠正他们错误的观念和行为。要真正发挥“导”的作用, 可以分别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首先, 强势管理, 声势取效。针对违法人对交通法的忽视, 交通民警要坚持做到发现一起、纠正一起、教育处罚一起。可以运用短促的哨音, 简捷规范的手势进行制止。一旦行为人我行我素、强行违法, 就必须用亲切但不失威严的法言法语告知其违法行为处罚依据和理由, 并在众目睽睽之下指正其行为的危害性。这种强势管理的方法, 可以让他在接受处罚的同时, 更起到震慑作用, 帮助其铭记其事, 以后不敢轻率违法。久而久之, 助其改正交通行为的陋习, 养成良好的出行习惯。其次, 疏堵结合, 以堵为主。针对交通违法行为, 交通行政管理者必须要把违章行为制止在源头, 决不能对一个违章行为纵容姑息。如在对待行人乱穿红灯的管理上, 交通民警可以通过协管员的配合及“逆向”流动法及时制止穿越红灯的第一人, 有必要时可以对此名带头违反交通规则的行为人进行处罚。这样既起到了震慑作用, 让其他抱有从众心理的违法者“望而却步”, 又起到一次极佳的交通安全宣传效应。堵住一个违章, 可以让更多的违章行为在源头上遏制, 何乐而不为?此外, 管教并举, 张弛相济。交警在纠处违章时应该做到“三个到位”, 即“管理声势到位、礼貌纠处到位、宣传教育到位”。不能一味指责行为人的过错, 通过把握行为人的心理, 注意运用张弛相济的方法;同时也要“应人施教”, 不同人员有其本身素质的差异性, 要采用不同的教育方式。“管教并举”, “警告”和“处罚”双管齐下, 有时一句善意的提醒, 比起一味地指责和处罚更显效果。
3. 宣——加强交通安全宣传工作
树立市民交通法制观念和增强交通意识十分重要。为了城市交通安全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 确保行人的交通安全, 要针对社会各个层面人群进行交通安全宣传。第一, 交通文明要“从娃娃抓起”, 教育部门要把“交通文明行为规范的养成教育”纳入日常教学计划, 开展交通安全教育课。特别是在学校, 青少年这个群体是现在、未来的交通行为人, 让他们从小接受交通安全教育, 自觉遵守交通规则, 是我们在交通安全管理攻坚战中取得显著效果的一个决定性战役。第二, 要把机关、企事业单位当作宣传交通法规的阵地。结合“交通志愿者”活动, 让“遵守交通法是每个公民应尽的义务”这一理念深入人心。不仅使交通管理的队伍更加壮大、更有力量, 同时也让更多的人成为一个自觉守法的交通行为人。第三, 大力开展交通文明创建工作。创建交通文明示范标准岗, 以点带面, 通过对个别典型路口的强效管理, 让普通老百姓的交通守法概念深入人心, 从而让行人出行的交通守法率大大提高。第四, 积极争取新闻媒体的支持, 全方位开展交通文明宣传工作。要尊重人民群众的知情权, 公安交警部门应广泛运用电视媒体报道典型交通事故案例, 定期公布辖区道路安全形势, 时时提醒市民出行安全。此外, 在网络、电视报道、路口滚动屏幕等媒介上设立曝光台, 也是值得探索尝试的新方法, 让“安全行路始于足下的”交通安全理念更深入人心。
交通违法行为 篇5
尊敬的XXX交通支队执法站警官:
您们好!
2月25日,我接收到北京交管局短信通知:2013年XX月X日小型汽车京JN3XXX在丰台区三环路辅路木樨园桥下西向东存在驾驶机动车在高速公路、城市快速路以外的道路上不按规定车道行驶的违法行为。如下为在交管局网站上查询到的违法行为详细信息:
现对本次违法行为进行解释说明:
本人(姓名:XXX,驾驶证号:***010)于2013年XX月X日早9点30分左右驾驶车号为京JN3XXX的北京现代牌小轿车,在木樨园桥三环辅路自西向东行驶时,突然发现车辆油门异常,需要紧急停车进行检查。由于该路段无紧急停车带,考虑到该路段为南三环重点路段,为尽量避免对公交车、其他机动车、行人的影响,最终选择将车减速驶过木樨园桥下的公交站、停靠在道路右侧的自行车车道进行检查。期间,开启双闪示警灯警示后方车辆和行人注意。经过几分钟的检查后,发现并无异常后,驶离该路段。
事发当时,南三环木樨园桥路段双向路段车辆行驶畅通,无任何车辆行驶缓慢和拥堵现象,我没有理由冒着违法的风险占用自行车道以获取较快的通行便利。另外,本人为8年驾龄的老司机,8年间从未有过交通违章、违法记录。
特别恳请执法站警官考虑以上特殊情况,核销本次违法行为记录。望批准为盼!
申请人:
日
地方政府土地违法行为探析 篇6
摘要:土地,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时至今日,随着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能力的增强,土地已成为食物生产、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建设“争夺”的焦点。各类“中国特色”的土地违法案件层出不穷,其中以地方政府土地违法问题最为突出。因此,从体制、机制、法制的角度认识和完善当前我国地方政府土地违法行为已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地方政府;土地;违法行为
中图分类号:F30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08)08-0129-03
自2004年以来,国务院统一部署,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前所未有的土地市场秩序的治理整顿工作,查处了大量的土地违法案件。然而,面对人多地少的现实情况,发展经济与占用土地的矛盾越发显得尖锐,土地违法案件愈演愈烈,且查处的难度越来越大。这些问题表面看来是个人与企业等违法乱占土地,但其本质却在于地方政府的违法行为。
一、地方政府土地违法行为的表现及特点
(一)土地违法行为的表现
随着我国经济活动的日益国际化,各地经济建设项目增多,特别是民营企业、招商引资企业,城市(镇)建设以及国家能源、交通、通讯等设施建设对土地的需求量也随之增大,且时间紧迫,有些地方政府以“发展是第一要务”为理由,不惜违反国家的土地法律与政策。
有些地方擅自修改土地利用总体规划,采用拆分的手段。化整为零批地,把审批权下放;有些地方在挂牌出让过程中,搞违规操作,按照事先约定的开发商的情况,“量体裁衣”制定相应的竞争条件,与“公开、公正、公平”的竞争原则背道而驰。还有些地方县、乡政府公开出面以“以租代征”的方式,违法、违规占用大量耕地甚至基本农田。最主要的是有些地方政府或者默许企业违法占有土地;或者违法审批土地使用权;甚至直接帮助企业规避法律等等。这些都说明了地方政府以各种形式变相违法,是土地违法案件中的核心主体。
(二)土地违法行为的特点
1政府违法用地的盲从性
一些政府或领导在思想上没有与党中央提出的科学發展观保持一致,更没有认识到十七大报告中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使中央的宏观调控政策成为一纸空文。有令不行、有禁不止在个别地区的土地问题上比较明显。地方政府仍盲目地将土地作为调节经济的杠杆,牺牲国有资产、破坏生态环境成为其大搞经济建设的主要手段。这种一切都要给经济建设让路的陈旧思想观念,不仅严重侵蚀着我国有限的耕地资源,更不利于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协调发展,给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带来巨大的威胁。
2政府违法用地的侵害性
地方政府土地违法或地方政府主导下的违法占地行为,直接侵害了被征地农民的合法权益。一些地方政府或领导法制观念淡薄,违反国家法令和人民群众意愿,非法批准征用占用农民土地,甚至动用警力非法羁押反对非法征地的农民,低标准土地补偿和拖欠征地补偿费现象普遍存在。土地补偿采取低标准,是与土地低地价出让相联系的,政府手中的钱不多,又互相攀比低地价出让土地;要征地,就只能少给农民,实行低标准的补偿。不仅如此,还拖欠征地补偿费。
3政府违法用地的权威性
地方政府作为当地最高的行政机关,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利。为了地方经济发展或政绩,政府只根据自己的主观意愿行事,无视国土管理部门的监督和制约,想怎样干就怎么样干。为了一个或一批重大项目的尽快落实,往往自行规划、自行用地、自行审批、自行收费等。如为了招商引资,可以任意减免土地税费,个别地方甚至“零地价”,根本不受法律约束。
4政府违法用地执行难
对以政府为主导的土地违法行为的查处,领导庇护、干预,另外就是土地执法监察部门没有过硬的查处手段。由于此类土地违法行为大都涉及政府,因此,土地管理部门立案查处一件违法案件,公开说情者纷至沓来,干扰了土地部门依法查处,而现行的土地管理体制又相对薄弱,使得执法部门又很难严肃执法,久而久之也就雷声大雨点小了。
二、地方政府土地违法行为存在的根源
众所周知,土地是农民的命根,也是国家的命根。我国虽然国土面积较大,但耕地面积却很少,人均耕地面积更少,我国的耕地面积只占世界耕地面积的7%,却要养活占世界总人口21%的人口。可见,耕地对我国多么重要。然而,如此严峻的问题,对地方政府官员来说却熟视无睹,一例例鲜活的土地违法案件摆在眼前,一个个过去曾经提供粮食的农民,由于耕地的大量被占用,如今也变成了消耗粮食的“城市居民”。而地方政府的不法行为仍在继续,这不仅是私欲的膨胀,也有机制和体制的原因。
(一)发展地方经济诱使政府违法
地方政府土地违法最主要的原因来源于发展地方经济。虽然经济发展是第一要务,但对于如何发展、怎样发展才能使经济建设与社会建设、文化建设、生态建设等一系列的相关问题互相协调、不相矛盾却成为当前的关键。地方政府对于本地区的经济建设,没有做到宏观调控、规划引导、审查监督。而是采用直接参与的手法,对地方经济进行干预。在发展经济过程中,不从当地的实际出发,不从全局的利益出发,更忘记了可持续发展的战略要求;为了局部利益,为了完成经济指标,为了政府和个人的政绩,想方设法招商引资,或在背后支持、默许非法搭建、私占扩建等公开的土地违法行为,造成了地方政府主导下的土地违法行为的屡禁不止。
(二)土地法律法规体系存在缺陷
我国已基本确立和完善了国有土地资源管理体制和制度,以及围绕土地管理体制和制度而制定的各项法律、法规。但就地方政府土地违法的各类案件来看,却没有专项的法律、法规作为依照,如现行的法律无法解决农业用地与宅基地财产权归属的相互转化问题。而对于政府主导下的非法占地,给予农民低标准土地补偿和拖欠征地补偿费现象也无法律规定。即便有所规定,法律法规执行性与操作性差也使得此类土地违法案件久治不绝。
(三)执法机关监督无力,监察人员力量薄弱
地方政府或地方政府主导下的土地违法案件往往与某些部门领导相牵连,国土资源执法监察对于此类土地违法案件的查处慎之又慎,畏首畏尾,给执法监督检查工作设下了重重障碍。因此,执法机关在处理地方政府土地违法案件过程中,往往不能坚持原则,以罚代法,敷衍了事,批评了事,罚款了事,或者只处理事,不处理人,对土地违法主体产生不了震慑作用,致使这类特殊主体的土地违法行为愈演愈烈。再加之。土地执法监察人员有限,没有独立的办案权力,办案过程中又时常遇到政府领导插手干预,也助长了政府土地违法的不正之风。
(四)土地管理体制漏洞百出
现行的土地管理体制实行的是省以下垂直管理的土地管理体制。各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隶属同级人民政府,市、县国土主管部门为当地政府的工作部门,人员编制由地方政府管理,土地管理部门领导班子的任免还需要征求地方的意见,实际工作中难免要受地方的制约。这种管理体制决定了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对同级政府违法行为的无能为力、监督失
效。个别地方的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实际上已成为政府违法行为的策划者甚者操作者。
(五)不顾法律和政策,政绩就是硬道理
一些地方政府本着错误的“政绩观”或口头同意或支持默许,或暗中运作指示违法批地行为。而用地者往往也得了关照口风紧闭,使违法批地难以取证。致使违法行为无从查处,支持违法的党政领导也得不到应有的惩罚。由于善于利用土地这个“资源”,不知有多少地方政府官员因此“荣升”,因此获得诸多殊荣。但是,因此而带来的耕地大量减少的问题,却放在了我们的面前,放在了后人的面前,放在了各种矛盾和问题的面前。更重要的,面对这么严峻的问题,地方政府官员似乎并没有引起高度的重视,他们在继续着前任的做法、高举着前任的“旗帜”,继续用土地换发展,用土地求政绩。以至于继续顶风作案、顶风违法批地。
三、制止地方政府土地违法行为的对策
面对地方政府如此不顾全局、不顾长远、不顾人与自然的和谐、不顾中央的三令五申,任意的土地违法,我们应当通过以往土地违法行为的分析,真正、切实地加快制度建设的步伐,从源头上加以解决。
(一)规划法律法规,增强法律威慑力
我国近年来在土地立法上的成效还算显著,但现行的地方政府土地违法案件所能依据的法律、法规仍不完善,基本属于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被动状态,而且效果也不明显。因此。我国土地管理法律、法规的改革应从制定“专项规章”着手,建立一套独立、完善的特殊主体土地违法的依据和查处法规。使得各类政府及政府主导下的土地违法案件出现之后有法可依,以达到保证耕地安全,保护农民合法权益的目的。同时,应增设法律条款,赋予土地执法部门可操作制止权、查封权和强制拆除权,根据我国国情、土地执法的艰难性,应制定出一套简便易操作的土地行政执法新程序,提高执法效率。
(二)建立一个严格高效的土地监察委员会
我国现行的土地执法监察机关,在执法过程中,不同程度地存在监察不到位,监察力度弱的现象,使我国的地方监察机制形同虚设。因此,笔者建议,建立隶属于国土资源部的土地监察委员会,其派出机构可以分布于全国的各个地区,本着预防为主、预防和查处相结合的原则,加大对地方政府土地违法的巡查力度,做到早发现早处理,争取将违法行为消灭在萌芽状态。另外,由于土地执法监察人员有限,地方政府土地违法案件量大,往往多发生在农村和城乡结合地区。所以,我们必须充分调动农村基层组织和广大农民的积极性,在农村设立土地执法监督员,建立群防群治的土地执法体系,使农民真正参与到土地违法案件中去,保障自己的合法权益不受侵害。
(三)从根本上改革土地征用制度
地方政府滥用征地权利,导致耕地急剧减少和土地资源的严重浪费。通过改革现行的土地征用制度,一方面,建立市场化的征地补偿机制。征购农民集体土地应按照公正、公开、平等的市场价格定价的原则进行。另一方面,要保障失地农民的权益。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失地农民越来越多。农民失地,失去的不仅是土地本身,而且还失去了包括土地財产权、社会保障权和就业权在内的一系列权益。失去土地的农民在再就业问题上应当得到政府有效的扶持,并享有当地城市居民享有的所有失业、医疗、养老保险等同等待遇。
(四)增加对地方政府领导的考评问责制
首先,帮助各级地方政府领导转变思想观念,树立起科学发展观和正确的政绩观。当今,我们已不再把单纯的追求经济增长作为实现人类发展的首要目标,取而代之是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人与自然的平衡生存。因而地方政府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就必须处理好经济建设和资源保护的关系。其次,中央政府应采取切实的措施使地方政府领导仅从宏观调控、监督协调等方面扶植经济发展。不要直接参与、干预,或成为违法主体。最后,对于参与、支持土地违法的地方政府及领导要坚决地实施司法问责,或追究刑事责任,或查处相关问题,要做到“有责必问”,决不手软。
(五)利用司法手段介入地方政府土地违法行为
对于地方政府的土地违法行为,受侵害的主体大多都是农民,而农民往往又不懂得如何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因此,笔者认为,应允许受到侵害的农民有权利向法院提起诉讼。而法院更应该本着“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依法办案,决不偏袒。
在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在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过程中,如何使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与生态文明相互协调,如何使我们赖以生存的土地资源持续发展,都是一个关乎我们国计民生的战略性的大问题。
农村交通违法现象面面观 篇7
亲朋好友相聚, 在别人的劝说下, 迫不得已喝点酒助兴, 就在这种推杯换盏之间, 酒不自觉得就喝多了。在这种情况下驾驶机动车, 严重危及了自身和他人的生命财产安全。2010年3月7日晚9时多, 莒县夏庄镇夏庄二村的董某酒后驾驶轿车, 在莒县城郊与在其前方顺行的两辆摩托车和一辆自行车相撞, 造成三位驾乘人员不同程度受伤、车辆受损。
二、无牌无证。
随着经济发展, 大量的农用车、摩托车进入“寻常”百姓家。但一些人认为挂牌办证手续太麻烦, 且要花费一部分钱, 于是就造成了大量“两无”车辆的存在, 并想方设法躲避交通管理部门检查。殊不知, 这是严重的违法行为, 存在严重的交通安全隐患。
三、超速超载。
“多拉快跑”是很多农民朋友的“致富经”, 然而, 就在这“致富经”的背后却潜藏着极大的交通安全隐患。2010年5月25日11时, 莒县桑元乡王某驾驶变型拖拉机前往乡驻地拉货, 当车辆由西向东行驶至桑元乡驻地与骑自行车的同乡解某发生碰撞, 造成解某当场死亡。在这起交通事故中, 王某驾驶机动车超速行驶, 遇到险情采取措施不当, 导致事故发生。
四、病车上路。
“病车”上路, 祸患无穷。而报废车上路, 则被称为是“滚动的炸弹”。农村地区为报废车、病车提供了生存的“温床”。一部分农民朋友为了图便宜, 购买二手车、报废车, 简单装饰一下, 就走马上路了。病车的出现是由于驾驶人不对车辆进行检查, 不懂得保养维修, 有的则是掉以轻心, 认为小毛病, 不值得去修, 先凑合着用, 结果是“蝼蚁之穴, 溃千里之堤”。在现实中, 这种因为小毛病而引发的交通事故时有发生。
违法违规行为的成本和收益 篇8
国庆节假日期间,住建部公布了45家违法违规房地产开发企业和中介机构名单,名单中不乏一些知名房地产中介机构。据了解,这些名单来自各地住建部门逐级上报,实际上是各地住建部门今年以来查处的机构。
笔者所在的城市也有两家中介机构“上榜”。从笔者所在的城市来看,这样的查处工作是常态化的,因为有本地人大立法通过的《房地产中介服务管理条例》(下称《案例》),可以依据《条例》规定对违规机构给以罚款等处罚,过去还可以对违规人员处以吊销执业资格的处罚。但随着执业资格制度的取消,针对人员执业资格类型的处罚已经不存在了,在这种情况下,政府部门对房地产中介违规行为的查处就更加显得没有抓手。正因为这样,所以现在对违规行为的处罚已经显得并不那么够力。针对这次出台的名单,有媒体公开呼吁:“对此,有关部门绝不能止于公布‘黑名单’,还应当依法让不法企业、机构及其责任人付出应有代价。”这说到了问题的关键——如果不能让违规机构和人员为此付出足够的代价,使得违法违规付出的成本远高于因此获得的收益,处罚就必然是不能起作用的。
今年6月,在住建部的见证下,中国房地产估价师与房地产经纪人学会召集全国9家房地产中介机构签署《房地产中介诚信服务承诺》,笔者随即在7月的本专栏撰文,引述公众的各种疑虑,希望这样的承诺能够落在实处。但现实的情况是:这次查处的中介机构中就有几家正是签署承诺的公司。
这次住建部大张旗鼓地公布了被查处的违法违规公司的名单,可以看作是对上述承诺活动的监督和落实。在此之前,今年8月,住建部等七部门出台的《关于加强房地产中介管理促进行业健康发展的意见》(下称《意见》)也重申,要加强房地产中介管理,促进行业健康发展。笔者曾经在9月本专栏撰文指出:这次发文的亮点是对政府部门的监管行为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而公布“名单”,说明政府正在落实《意见》所提出的监管要求。
不过从现实情况看,即使被查处和被公布在“名单”里,这些机构的经营也并没有受到明显影响,甚至很多消费者也并不知道哪些机构是被查处的。所以仅仅公布名单仍然还是不够的,必须让违法违规的企业和从业人员付出沉重代价乃至退出市场,通俗地说,就是要让这些违法违规的企业和人员做不了生意、赚不到钱,反过来才能让依法依规经营的企业和从业人员有良好的经营环境,能够靠诚信经营和优质服务获得体面的收入和社会的尊重。久而久之,房地产中介市场的良好秩序和行为规范才能形成。
处理窃电违法行为的策略分析 篇9
1 用电信息采集系统在反窃电中的应用
用电信息采集系统是应用自动监控技术、计算机技术以及通讯技术对电力负荷进行管理和监控的系统。用电信息采集系统可分为数据采集层、数据传输层以及数据管理层等。数据采集层主要包括以下两种:一是, 用电信息采集终端;二是电能计量装置。数据的传送通过系统专网或者公用网络等, 传输到数据管理层的数据中心服务器, 在对数据分析时, 可采用数据管理层的计算机进行完成, 通过对实时数据合理性的分析, 并和历史数据记录对照, 根据电力负荷平衡原则与用户特征, 判断窃电可能性。
对电能表进行远方传输、长时间保存、分时存储、处理以及采取等功能, 是用电信息采取终端做具备的, 它可使电能表数据双向传输、数据管理、转发或执行控制命令以及数据的采集等得到实现。电能计量装置包括多种类别的电能表, 比如计量用电能计量屏, 电流和电压二次回路以及互感器等。时间当量、二次接线的正确性、电能计量装置的综合误差、互感器的比差和角差以及电能表的误差等, 是对电能计量装置准确性进行决定的主要因素。
2 对于窃电的行为要有所预防并采取相应的措施
供电企业管理上的漏洞以及企业员工的失职, 都会造成窃电者的有机可乘。为了能够更好防范窃电行为以及打击窃电人员, 需要供电企业加强对窃电行为的防御[2]。使其能够建立起保护电力的防御体系。需要对企业内部的人员进行培训。使其能够加强职员的职业道德以及相应的法制教育。要建立起一个供电健全的管理制度。依照法律的形式, 对各个阶层的管理制度进行加强。企业职员要对企业的各个相关规定进行严格的执行。每天都要对供电的线路以及电量计的安装进行检查。供电企业需要明确的规定出检查的人员以及检查的周期。对于检查的方式以及检查的范围要有明确的制定。这样才能够使得供电系统正常的运行。供电企业要建立一个健全的防御窃电领导层。其部门主要负责的就是对供电行为进行防御。对一些窃电的行为, 要有着相应的解决措施以及对策。要采用现代化的防御手段对窃电者进行反窃电行为。还要积极的配合当地的相关部门, 对窃电的行为进行严厉的打击。供电企业的反窃电设备改换成先进的设备。要在技术效能上对窃电人员进行力压。能够使供电企业更好地打压窃电者。使得供电企业的电力能够正常有序的进行。不再会收到窃电者的扰乱。使其也不会给人们的生活带来烦恼。
防止计量回路与装置被破坏, 是防窃电的主要关键。为了防止计量装置被窃电者接触到, 电力企业可选用专用电能表箱或者专用计量箱等进行防止。电能表箱或者计量箱要坚固, 配置防盗锁具, 箱门加封印。对变关闭压器低压出线端到计量装置的导体。这样能使绕越计量窃电得到有效防止, 对通过二次线实施改变相位法、减小电流法以及减小电压法窃电, 能起到良好的防范作用。
3 根据反窃电的经验搜取线索
根据供电企业对打击窃电行为的经验来说, 实施反窃电的行为可以在以下几个方面进场着重调查。
第一点:抄表员是作为第一个发现供电被盗的人员。举例:每个抄表员在检测计量装置时, 都会要看好铅封是否完好无缺。外表是否有被动过破损的痕迹。电表的容量和规格与原来厂家是否一样。盗用后的电表是否还能进行正常的运转。
第二点:在对电进行检查的时候, 需要每次查看电量是否与上次有着过大的差异[3]。抄表员需要经常去用户家查看电量。以此推断每个用户的用电量跟以前的是否有所差异。在检查电量多少的时候, 需要看看电量的差异大小。能够在当中找出被盗电的线索。可见, 用电检查也是抓获窃电者的主要人员。
第三点:让广大社会人民群众给提供线索。让每个用户相互监督以及互相举报。不能给那些偷电用户存在一点儿侥幸心理。以为人不知鬼不觉的就可以心安理得的盗电。让供电企业动员每一个用户进行互相监督以及举报, 一经核实, 给予相对的奖励以及鼓励每一个用户。
第四点:定期展开用电的调查。供电企业以这种定期或不定期的用户用电普查。可以全方位的展开用电大普查。在普查的过程中, 如一旦发现有偷电行为的人员, 可以进行严处。如发现有必要的线索, 可以对每一个漏洞进行及时的修补。不给盗电人员留下可乘之机。严厉打击违法犯罪的偷电人员。
第五点:交由公安部门处理偷电违法人员。让各个部门联起手来一追到底, 不给漏网之鱼有可乘之机。依法处理、严厉打击这类人员。交由执法机关以及行政执法等人员来进行处理, 让窃电人员取得应有的处罚, 并以示警告。
4 总结
窃电跟反窃电的行为, 实际就是需要进行查处窃电行为的过程。反窃电的行为已不是当前一个新的课题。对于供电企业以及整个电力行业来说, 反窃电行为已经成为了当下非常重要的法律问题。对于实施窃电行为的窃电者, 该采应取相应的法律手段来严惩。查点人员也需要了解并掌握相关的法律知识。使其不会被窃电者所蒙蔽。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 电对于人们的需求变得越来越重要。电可以当做一件商品来对待, 也可以作为财产来使用。对于我们每个公民以及企业来说, 依法用电使我们对国家应尽的义务。但由于一些不法分子收到利益的蒙蔽, 实施窃电以及违章用电等行为。使得正常供电的秩序收到扰乱。而当今社会也存在了一个新的打击行为, 就是反窃电行为。
关键词:电力工程,窃电行为,策略运用
参考文献
[1]林志坚, 姚伟智, 黄朝凯等.基于用电行为分析的反窃电在线监测及智能诊断系统研究[J].新技术新工艺, 2015 (05) :137-140.
[2]李娜.加强用电检查反窃电工作的方法策略[J].现代企业文化, 2014 (32) :125-125.
档案违法行为的民事责任 篇10
一、档案违法行为的概念和构成
档案违法行为是承担相应法律责任的前提。何为档案违法行为?其概念界定有狭义和广义之分, 主要原因在于对以下三个问题的不同理解:第一“, 档案”之定义是否限于《档案法》的规定;第二, 档案违法行为所违之“法”, 是仅指《档案法》以及《档案法实施办法》, 还是包括所有有关档案制度的法律法规;第三, 档案违法行为所侵害的客体除了档案关系外是否还包括其他社会关系。目前, 多数观点是从狭义上理解档案违法行为概念的。比如, 有观点认为, 档案管理行为属于具体行政行为, 因此档案违法行为属于行政违法行为。这种观点可以说是从最狭义上理解档案违法行为的了。还有观点认为, 档案违法行为就是档案法律关系主体违反档案法律规范, 侵害了为《档案法》所保护的档案法律关系所应承担的不利法律后果的行为。这种观点将档案违法行为侵害的客体限定为“《档案法》所保护的档案法律关系”, 范围也过于狭小。笔者认为, 对档案违法行为的界定不宜过于狭小, 应当从广义上来理解前述三个问题。首先, 《档案法》第2 条将“档案”定义为国家机构、社会组织及个人活动的历史记录, 且强调这种记录应该是“对国家和社会有保存价值的”, 但在一般意义上, 人们理解的档案是指分类保存以备查阅的文件和材料, 并不强调其对国家和社会的价值如何, 如学籍档案、病历档案、会计档案等。丢失、篡改或毁损这些档案的行为同样属于档案违法行为;第二, 档案违法行为所违法之“法”首先是作为单行法的《档案法》, 同时还包括《档案法实施办法》等档案法规以及其他民事、行政、刑事法律法规中有关档案管理的相关规定;第三, 档案违法行为的客体, 是指档案法律法规保护的, 为档案违法行为所侵害的社会关系, 既包括档案关系也包括与档案违法行为有关的其他社会关系。总之, 档案违法行为不能局限于《档案法》第24 条规定的8 种行为上, 根据调整对象、调整的法律不同, 可以分为民事档案违法行为、行政档案违法行和档案犯罪行为。
二、档案违法行为的法律责任重合
档案法律责任制度是档案法律制度的重要内容。行为人实施档案违法行为应当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法理学上关于法律责任的定义主要有义务说、制裁说和后果说三种学说。义务说对法律责任和法律义务不加区分, 认为法律责任是义务不履行的必然结果;制裁说认为, 法律责任意指不履行法律义务因而应受某种制裁;后果说认为, 法律责任是指行为人承担的因其违反法定或约定义务, 或不当行使权利、权力所产生的不利后果。后果说为我国多数学者所主张。根据违法行为所违反法律性质的不同, 法律责任可以分为公法责任和私法责任两大类, 其中私法责任主要是民事责任, 公法责任包括行政责任、刑事责任、诉讼责任和违宪责任等。违法行为的复杂性导致法律责任承担的复杂性, 其中一种现象就是, 行为人的同一行为符合两个或两个以上不同性质的法律责任之构成要件, 依法应当承担多种不同性质的法律责任, 这种现象法律上称为责任重合。我国《民法通则》第110 条规定“:对承担民事责任的公民、法人需要追究行政责任的, 应当追究行政责任;构成犯罪的, 对公民、法人的法定代表人应当依法追究刑事责任。”本条就是典型关于责任重合的规定, 同一违法行为可能会同时承担民事、行政和刑事三种责任。在责任重合的情况下, 行为人虽然只实施了一个违法行为, 但因行为具有多重违法性, 因此要承担多重责任。《档案法》第24 条第1 款规定了档案违法行为行政责任和刑事的重合, 即对实施档案违法行为的“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或者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 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同条第2 款规定了对国有档案损毁、丢失、擅自提供、抄录、公布、销毁或者涂改、伪造, 造成损失的, 责令赔偿损失。赔偿损失属于民事责任的主要形式, 但《档案法》规定由档案行政部门责令加害人赔偿损失, 显然与其民事责任形式的属性相悖, 而且《档案法》只规定了对国有档案的赔偿责任, 而忽略了单位、个人档案的保护, 将国有档案与单位、个人档案区别对待、不平等保护, 也值得商榷。
三、档案违法行为民事责任
民事责任是一种法律责任。依前述我国多数学者主张的后果说, 民事责任是指民事主体违反民事义务而依法应承担的民事法律后果。民事责任是当事人一方 (加害方或违约方) 向他方 (受害方或守约方) 承担的责任。档案违法行为的民事责任主要体现为对档案信息的侵犯和对档案相关的权利的侵害而承担的责任, 是作为加害人的档案管理单位或管理人员向权利人承担的责任, 一般由侵权法调整。实践中档案违法行为民事责任主要有以下几种:
第一, 侵害档案知情权的民事责任。《档案法》第四章用了四个条文对档案的利用和公布作了规定, 对于普通公民而言, 实现档案知情权的重要途径就是直接查询档案、利用档案。但是在我国的制度框架下, 档案具有一定的神秘性、专属性, 或多或少地阻碍了公民充分利用档案, 侵犯公民档案知情权的违法行为一般表现为不作为, 如拒绝公布应当公布的档案、不让有权查阅档案的人查阅档案、用人单位拒绝移交调离本单位人员档案等。
第二, 侵犯档案信息的民事责任。根据《档案法》第2 条对档案的界定, 档案是“各种文字、图表、声像等不同形式的历史记录”, 档案作为文字、数据、图像或音像等信息的载体, 其价值通过记载的信息得以体现。实践中大量的档案违法案例, 像伪造人事档案、涂改病历档案、篡改学籍档案等, 都是通过篡改、伪造或变造档案信息来达到其非法目的。此类行为侵害了档案的唯一性、原始性、真实性。只有客观、真实的档案才具有证明和凭证价值。只有保证档案信息的真实有效, 才能为档案日后的利用者作出判断提供公正客观的环境。
第三, 侵犯档案所有权的民事责任。档案的所有权一直是档案界、法律界的关注热点, 现实中, 档案部门习惯于集中式的行政管理模式, 无偿无条件地进行移交、转移和使用档案而不考虑档案所有者合法权益的状况大量存在。随着《物权法》的颁布和实施, 档案所有权受到侵害, 权利人可以对侵害人享有物权请求权, 要求加害人承担相应的民事责任。
第四, 侵害公民隐私权的民事责任。隐私权是公民权利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公民对其个人信息予以保密的权利。作为公民基本权利, 隐私权涉及与公民切身相关的信息的安全性, 因而关系到人之尊严和私生活的安宁。而档案作为记载文字、数据、图像等的载体, 有可能记载有涉及个人隐私的内容。对公民知情权的保护以及档案的公共属性, 要求档案向不特定公众公开供其查阅、研究或用作其他方面即是档案管理中的重要内容。在这种情况下, 档案公开则有可能涉及个人信息的披露, 就有可能造成对公民隐私权的侵害。因此, 档案公开过程中如何保护公民个人之隐私权则为档案管理中的重要课题。
与档案违法行为行政责任和刑事责任不同, 档案违法行为民事责任具有补偿性的特点, 一般不具有惩罚性, 且责任的承担可由当事人在法律允许范围内自由协商。我国《民法通则》第134 条规定了承担民事责任的几种方式, 即停止侵害, 排除妨碍, 消除危险, 返还财产, 恢复原状, 修理、重作、更换, 赔偿损失, 支付违约金, 消除影响、恢复名誉和赔礼道歉。《侵权责任法》规定的承担侵权责任的方式包括除以上支付违约金和修理、重作、更换以外的其他8 种责任形式, 就档案违法行为民事责任形式而言, 主要有停止侵害、排除妨碍、返还财产赔偿损失、消除影响、恢复名誉和赔礼道歉等责任形式。
摘要:档案违法行为民事责任是现实中较为常见, 但人们关注较少的问题。档案违法行为民事责任主要包括侵犯公众知情权、侵犯档案信息、侵害公民隐私权和侵害档案所有权等几种类型。
关键词:档案违法行为,责任重合,民事责任
参考文献
[1]刘胜利.档案违法的行政责任研究[J].兰台世界, 2013 (4) .
[2]李伯富.论档案违法行为及其法律责任[J].档案学通讯, 2006 (1)
[3]张新宝.侵权责任法原理[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5.
安全生产违法行为行政处罚办法 篇11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 为了制裁安全生产违法行为,规范安全生产行政处罚工作,保证生产经营单位依法进行安全生产,根据行政处罚法、安全生产法及其他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对生产经营单位及其有关人员在生产经营活动中违反有关安全生产的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规程的违法行为(以下简称安全生产违法行为)实施行政处罚,适用本办法。
煤矿安全监察机构依照本办法和煤矿安全监察行政处罚办法,对煤矿及其有关人员的安全生产违法行为实施行政处罚。
有关法律、行政法规对行政处罚的决定机关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
第三条 对安全生产违法行为实施行政处罚,遵循公正、公开的原则。
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或者煤矿安全监察机构实施行政处罚,必须以事实为依据。行政处罚应与安全生产违法行为的事实、性质、情节以及社会危害程度相当。
第四条 生产经营单位及其有关人员对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或者煤矿安全监察机构给予的行政处罚,享有陈述权、申辩权;对行政处罚不服的,有权依法申请行政复议或者提起行政诉讼。
生产经营单位及其有关人员因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或者煤矿安全监察机构违法给予行政处罚受到损害的,有权依法提出赔偿要求。
第二章 行政处罚的种类、管辖
第五条安全生产违法行为行政处罚的种类:
(一) 警告;
(二)罚款;
(三)没收违法所得;
(四)责令改正、责令限期改正、责令停止违法行为;
(五)责令停产停业整顿、责令停产停业、责令停止建设;
(六)拘留;
(七)关闭;
(八)吊销有关证照;
(九)安全生产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行政处罚。
第六条 警告、罚款、没收违法所得、责令改正、责令限期改正、责令停止违法行为、责令停产停业整顿、责令停产停业、责令停止建设的行政处罚,由安全生产违法行为发生地的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或者煤矿安全监察机构决定。
给予关闭的行政处罚,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或者煤矿安全监察机构报请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按照国务院规定的权限决定。
给予拘留的行政处罚,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或者煤矿安全监察机构建议公安机关依照治安管理处罚条例的规定决定。
第七条 两个以上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或者煤矿安全监察机构因行政处罚管辖权发生争议的,由其共同的上一级人民政府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或者上一级煤矿安全监察机构指定管辖。
第八条 对报告或者举报的安全生产违法行为,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或者煤矿安全监察机构应当受理;发现不属于自己管辖的,应当及时移送有管辖权的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或者煤矿安全监察机构或者其他有关部门。
受移送的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或者煤矿安全监察机构对管辖权有异议的,应当报请共同的上一级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或者上一级煤矿安全监察机构指定管辖。
第九条 安全生产违法行为构成犯罪的,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或者煤矿安全监察机构应当将案件移送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十条 上级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或者煤矿安全监察机构可以直接查处下级人民政府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或者煤矿安全监察机构管辖的案件,也可以将自己管辖的案件交由下级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或者煤矿安全监察机构管辖。
下级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或者煤矿安全监察机构可以将重大、疑难案件报请上级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或者煤矿安全监察机构管辖。
第十一 条上级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或者煤矿安全监察机构有权对下级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或者煤矿安全监察机构违法或者不适当的行政处罚予以纠正或者撤销。
第三章行政处罚的程序
第十二 条安全生产监督检查人员(以下简称安全生产监察员)在执行公务时,必须出示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或者国家煤矿安全监察局统一制作的安全生产监察员或者煤矿安全监察员证件。
第十三 条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或者煤矿安全监察机构在作出行政处罚前,应当告知当事人作出行政处罚决定的事实、理由、依据,以及当事人依法享有的权利。
第十四 条当事人有权进行陈述和申辩。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或者煤矿安全监察机构必须充分听取当事人的陈述和申辩,对当事人提出的事实、理由和证据,应当进行复核;当事人提出的事实、理由和证据成立的,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或者煤矿安全监察机构应当采纳。
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或者煤矿安全监察机构不得因当事人陈述或者申辩而加重处罚。
第十五 条对安全生产违法行为实施行政处罚,应当符合法定程序,制作行政执法文书。
第一节简易程序
第十六 条违法事实确凿并有法定依据,对个人处以五十元以下罚款、对生产经营单位处以一千元以下罚款或者警告的行政处罚的,安全生产监察员可以当场作出行政处罚决定。
安全生产监察员当场作出行政处罚决定的,事后应当及时报告,最迟在五日内报所属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或者煤矿安全监察机构备案。
第十七 条安全生产监察员当场作出行政处罚决定,应当填写统一制作的行政处罚决定书并当场交付当事人。
第二节一般程序
第十八 条除依照简易程序当场作出的行政处罚外,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或者煤矿安全监察机构发现生产经营单位及其有关人员应当给予行政处罚的行为的,应当予以立案,填写统一的立案审批表,并全面、客观、公正地进行调查,收集有关证据。
第十九 条进行立案调查时,安全生产监察员不得少于两人。当事人或者有关人员应当如实回答询问,并协助调查或者检查,不得拒绝、阻挠或者提供虚假情况。询问或者检查应当制作笔录。
第二十 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安全生产监察员应当回避:
(一)本人是本案的当事人或是其他当事人的近亲属的;
(二)本人或其近亲属与本案有利害关系的:
(三)与本人有其他利害关系,可能影响案件的公正处理的。
安全生产监察员的回避,由其派出进行调查的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或者煤矿安全监察机构的负责人决定。派出进行调查的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或者煤矿安全监察机构的负责人的回避,由该部门的负责人集体讨论决定。回避决定作出之前,具体承办案件的安全生产监察员不得擅自停止对案件的调查。
第二十一 条案件调查终结后,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或者煤矿安全监察机构负责人应当及时对有关案件材料、当事人的陈述和申辩材料、听证会笔录等调查结果进行审查,根据不同情况,分别作出如下决定:
(一)确有应受行政处罚的违法行为的,根据情节轻重及具体情况,作出行政处罚决定;
(二)违法行为轻微,依法可以不予行政处罚的,不予行政处罚;
(三)违法事实不能成立的,不得给予行政处罚;
(四)违法行为已构成犯罪的,移送司法机关。
对重大违法行为给予责令停产停业整顿、责令停产停业、吊销有关证照、较大数额罚款和没收违法所得折合人民币三万元以上的行政处罚的,应由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或者煤矿安全监察机构的负责人集体讨论决定。
第二十二 条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或者煤矿安全监察机构依照本办法第二十一条的规定给予行政处罚,应当制作行政处罚决定书。行政处罚决定书应当载明下列事项:
(一)当事人的姓名或者名称、地址或者住址;
(二)违法行为的事实和证据;
(三)行政处罚的种类和依据;
(四)行政处罚的履行方式和期限;
(五)不服行政处罚决定,申请行政复议或者提起行政诉讼的途径和期限;
(六)作出行政处罚决定的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或者煤矿安全监察机构的名称和作出决定的日期。
行政处罚决定书必须盖有作出行政处罚决定的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或者煤矿安全监察机构的印章。
第二十三 条行政处罚决定书应当在宣告后当场交付当事人;当事人不在场的,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或者煤矿安全监察机构应当在七日内依照民事诉讼法的有关规定,将行政处罚决定书送达当事人。当事人在收到行政处罚决定书后,应在行政处罚决定书送达回执上注明收到日期、签名或者盖章。
第二十四条 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或者煤矿安全监察机构送达行政处罚文书,应当符合下列规定:
(一)当事人是生产经营单位的,交其收发部门签收;当事人是个人或者个体工商户的,交其本人签收。当事人拒绝签收的,送达人应当邀请有关基层组织的代表或者有关人员到场,注明情况,在行政处罚决定书送达回执上记明拒收的事由和日期,由送达人、见证人签名或者盖章,将文书留在当事人的收发部门或者住所,即视为送达;
(二)当事人不在场,交其同住的成年亲属签收,并且在行政处罚决定书送达回执的备注栏内写明与当事人的关系;
(三)当事人指定代收人的,交代收人签收并注明受当事人委托的情况;
(四)直接送达有困难的,可以挂号邮寄送达,也可以委托当地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或者煤矿安全监察机构代为送达;
(五)无法采取以上方式送达的,可以公告,自公告发布之日起经过六十日,即视为送达。
第二十五条 案件自立案之日起,一般应当在三十日内办理完毕;由于客观原因不能完成的,经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或者煤矿安全监察机构负责人同意,可以延长,但不得超过九十日;特殊情况需进一步延长的,应当经上一级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或者煤矿安全监察机构批准,可延长至一百八十日。
第三节听证程序
第二十六条 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或者煤矿安全监察机构作出责令停产停业整顿、责令停产停业、吊销有关证照、较大数额罚款等行政处罚决定之前,应当告知当事人有要求举行听证的权利;当事人要求听证的,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或者煤矿安全监察机构应当组织听证,不得向当事人收取听证费用。
前款所称较大数额罚款,为省、自治区、直辖市人大常委会或者人民政府规定的数额;没有规定数额的,其数额对个人罚款为一万元以上,对生产经营单位罚款为三万元以上。
第二十七条 当事人要求听证的,应当依照本办法第十三条的规定在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或者煤矿安全监察机构告知后三日内以书面方式提出。
第二十八条 当事人提出听证要求后,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或者煤矿安全监察机构应当在举行听证会的七日前,通知当事人举行听证的时间、地点。
当事人应当按期参加听证。当事人有正当理由要求延期的,经组织听证的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或者煤矿安全监察机构负责人批准可以延期一次;当事人未按期参加听证,并且未事先说明理由的,视为放弃听证权利。
第二十九条 听证参加人由听证主持人、听证员、案件调查人员、当事人及其委托代理人、书记员组成。
听证主持人、听证员、书记员应当由组织听证的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或者煤矿安全监察机构负责人指定的法制工作机构工作人员或其他有关人员等非本案调查人员担任。
当事人可以委托一至二名代理人参加听证,并提交委托书。
第三十条 除涉及国家秘密、商业秘密或个人隐私外,听证应当公开举行。
第三十一条 当事人在听证中的权利和义务:
(一)有权对案件涉及的事实、适用法律及有关情况进行陈述和申辩;
(二)有权对案件调查人员提出的证据质证并提出新的证据;
(三)如实回答主持人的提问;
(四)遵守听证会场纪律,服从听证主持人指挥。
第三十二条 听证按下列程序进行:
(一)听证书记员宣布听证会场纪律、当事人的权利和义务。听证主持人宣布案由,核实听证参加人名单,宣布听证开始;
(二)案件调查人员提出当事人的违法事实、出示证据,说明拟作出的行政处罚的内容及法律依据;
(三)当事人或其委托代理人对案件的事实、证据、适用的法律等进行陈述和申辩,可以向听证会提交新的证据;
(四)听证主持人就案件的有关问题向当事人、案件调查人员、证人询问;
(五)案件调查人员、当事人或其委托代理人相互辩论;
(六)当事人或其委托代理人作最后陈述;
(七)听证主持人宣布听证结束。
听证笔录应当场交当事人审校无误后签字或者盖章。
漳州市消防违法行为实证分析 篇12
1 消防安全违法行为现状和实证分析
自2009年5月1日新《消防法》实施以来,到2011年11月15日止,福建省漳州市各级公安消防机构办理消防行政处罚案件1 154起,各项消防安全违法行为分类统计见表1。
从表1可以看出,该地区最普遍、最常见的消防安全违法行为是通道、出口、消火栓、分区、防火间距类违法行为,占总数的31.02%;其次是易燃易爆、三合一场所管理类违法行为,占总数的16.03%;建筑工程程序类违法行为居第三,占总数的14.38%。排在最后三位的分别是制度和责任制类占总数的3.03%,中介管理类和其他类均为0。
为了得出更加精确的结论,对这10类消防安全违法行为进一步分析,看各项具体消防安全违法行为在各类违法行为中所占比例(表2~表9)。
从表2可以看出,在建筑工程程序类违法行为中,未进行消防设计备案和未经消防安全检查擅自投入使用、营业的违法行为最多,分别占该类违法行为的38.55%和21.69%;消防安全检查不合格擅自投入使用、营业的违法行为没有被查处的案例,消防设计抽查不合格不停止施工、消防验收不合格擅自投入使用、投入使用后抽查不合格不停止使用的违法行为也比较少,分别占总数的1.81%、1.20%、1.81%。这说明在建筑工程程序消防管理中,未进行消防设计备案和未经消防安全检查擅自投入使用、营业是行政相对人最容易触发的违法行为,也是今后消防执法的重点环节。对该类违法行为进一步分析发现,未进行消防设计备案、未进行竣工消防备案、未经消防安全检查擅自投入使用、营业、未经消防设计审核擅自施工这些高发的违法行为,其共同特点是前期无公安机关消防机构介入,完全依靠行政相对人自觉履行有关的消防行政许可申报或备案等义务;而有关义务能否得到自觉履行,又决定于相关义务主体是否知道自身具有该项义务。消防设计抽查不合格不停止施工、消防验收不合格擅自投入使用、投入使用后抽查不合格不停止使用、消防安全检查不合格擅自投入使用、营业这类违法行为的共同特点是前期有公安机关消防机构介入,如进行审核、验收、开业检查等消防行政行为,行政相对人对消防法律法规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因而,可以得出初步结论:相对人违反建筑工程程序类消防管理法规的主要原因是缺乏消防法律意识,对相关消防法律法规不了解造成的。同时,也可以得出,经过消防监督执法之后,相对人对消防法律法规的意识明显提高,再次违法的概率明显降低。为进一步分析违法行为的主观原因,对建设工程程序类违法行为的相对人进行问卷调查(见表3),抽查的100人中有70%对消防相关法律法规和单位需要履行的义务不了解,只有28%的人了解消防相关法律法规和单位需要履行的义务,但因经济利益或侥幸心理,故意不履行义务,调查结果进一步论证了以上结论。
从表4可知,在建设工程质量类违法行为中,不按照消防技术标准强制性要求进行消防设计和违法施工降低消防施工质量的违法行为最多,分别占该类违法行为的50.00%和35.71%;而违法要求降低消防技术标准设计的违法行为尚未被查处过,违法监理降低消防施工质量和违法要求降低消防技术标准施工的比较少,分别占该类违法行为总数的2.38%和11.90%。说明在建设工程质量方面,业主的消防安全意识比较高,但设计单位、施工单位对消防技术标准掌握还不够到位,并且施工单位还存在片面追求经济效益的问题,导致不按照消防技术标准强制性要求进行消防设计和违法施工降低消防施工质量的违法行为较多,是该类型违法行为打击的重点。
从表5可以看出,在消防设施、器材、标志类违法行为中,消防设施、器材未保持完好有效和消防设施、器材配置、设置不符合标准的违法行为最多,分别占该类案件总数的33.95%和27.16%;而消防安全标志配置、设置不符合标准,消防安全标志未保持完好有效,挪用消防设施、器材的违法行为较少,分别占该类违法行为总数的3.70%、4.32%和4.94%。这说明,大部分相对人由于对消防设施、器材配置、设置标准缺乏了解,同时对消防设施、器材维护保养的法律要求也知之甚少。这也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相对人消防安全意识淡薄。
从表6可以看出,在通道、出口、消火栓、分区、防火间距类违法行为中,占用、堵塞或封闭疏散通道、安全出口的违法行为最多,分别占该类违法案件的30.17%、26.82%和21.51%;而埋压消火栓的违法行为没有被查处案例,封闭消防车通道和圈占消火栓的案例也相对较少,分别占该类违法行为总数的0.56%和0.84%。这说明,占用、堵塞、锁闭疏散通道、安全出口的违法行为是该类违法中打击的重点。同时也说明了,由于缺乏消防安全知识和消防安全意识淡薄,导致这些违法行为成为经常性、习惯性违法行为。
从表7可以看出,在易燃易爆、三合一场所管理类违法行为中,其他场所与居住场所设置在同一建筑物内不符合消防技术标准的违法行为最多,占该类案件总数的90.81%;而易燃易爆危险品场所与居住场所设置在同一建筑物内、易燃易爆危险品场所未与居住场所保持安全距离的违法行为相对较少,分别占该类违法行为的5.41%和3.78%。这说明其他场所与居住场所设置在同一建筑物内不符合消防技术标准的违法行为是该类违法行为打击的重点;同时也说明相对人对易燃易爆危险品场所危险性的认识远远超过三合一场所,对三合一场所的火灾危险性认识不够。
注:违法生产易燃易爆危险品、违法运输易燃易爆危险品、违法销毁易燃易爆危险品、非法携带易燃易爆危险品进入公共场所、非法携带易燃易爆危险品乘坐公共交通工具、阻碍特种车辆通行(消防车、消防艇)、阻碍执行职务、违反规定进入生产储存易燃易爆危险品场所、在具有火灾爆炸危险的场所使用明火、强令他人冒险作业、阻拦报告火警、不及时报告火警、扰乱火灾现场秩序、拒不执行火灾现场指挥员指挥、故意破坏火灾现场、伪造火灾现场等16种违法行为没有被查处的案例
从表8可以看出,在违反社会管理类违法行为中,违反规定使用明火作业、违法储存易燃易爆危险品和违法销售易燃易爆危险品的违法行为最多,分别占该类案件总数的38.67%、24.67 %和17.33%;而违法生产易燃易爆危险品、违法运输易燃易爆危险品、违法销毁易燃易爆危险品等16种违法行为没有被查处的案例。今后查处的重点是违反规定使用明火作业和违法储存、销售易燃易爆危险品。而违反规定使用明火作业主要是行政处罚相对人不知道有关操作规程和场所的火灾危险性造成的,也有的是部分人存在侥幸心理造成的。违法储存、销售易燃易爆危险品主要是经济利益驱动造成的。
从表9可以看出,在消防产品、电气、燃气用具类违法行为中,电器线路的敷设不符合规定、电器线路的维护保养不符合规定、电器线路的设计不符合规定的违法行为最多,分别占该类案件总数的62.50%、23.21%和10.71%;而人员密集场所使用不合格消防产品逾期未改、人员密集场所使用国家明令淘汰的消防产品逾期未改、燃气用具的安装不符合规定、电器产品的使用不符合规定、电器线路的检测不符合规定、燃气管路的设计不符合规定、燃气管路的敷设不符合规定、燃气管路的维护保养不符合规定、燃气管路的检测不符合规定等9种违法行为都没有被查处过的案例。这说明,电器线路的敷设不符合规定、电器线路的维护保养不符合规定、电器线路的设计不符合规定是这类违法行为的打击重点。而这类违法行为主要是相对人不知道相关的技术规范、技术规程要求造成的。
从表10可以看出,在制度和责任制类违法行为中,不及时消除火灾隐患的违法行为最多,占该类案件总数的80.00%;不履行消防安全职责逾期未改的违法行为相对较少,占该类违法行为总数的20.00%;而不履行组织、引导在场人员疏散义务的违法行为没有被查处过的案例。这说明在这类违法行为中,不及时消除火灾隐患和不履行消防安全职责逾期未改的违法行为是今后消防执法打击的重点。同时也说明了相对人消防安全意识和法律意识的淡薄。而不履行组织、引导在场人员疏散义务的违法行为没有被查处过的案例主要原因是该地区人员密集场所火灾较少。
2 结 论
(1)其他场所与居住场所设置在同一建筑物内不符合消防技术标准、占用、堵塞、封闭疏散通道、安全出口,未进行消防设计备案或未经消防安全检查擅自投入使用、营业是最常见也是行政相对人最容易触犯的消防安全违法行为,是今后消防监督执法的重点。
(2)消防安全意识淡薄,不清楚应履行的消防安全职责是消防安全违法行为发生的主要原因。
(3)消防法律意识淡薄、不清楚消防相关技术标准是消防安全违法行为发生的间接原因。
(4)经济利益驱动和侥幸心理是消防安全违法行为发生的主观原因。
(5)经过消防监督执法之后,相对人对消防法律法规的意识明显提高,再次违法的概率明显降低。
3 工作建议
3.1 加强消防安全知识的宣传教育,提高消防安全意识
通过上述实证分析可知,消防安全意识淡薄,是造成我国消防违法行为比较常见的一个重要原因。相当一部分人觉得火灾离他们很“遥远”,对自己身边的消防安全隐患视而不见,意识不到火灾的危害。还有部分相对人存在侥幸心理,认为火灾不会发生在自己身上。为此,必须加强消防安全知识方面的教育,切实提高相对人的消防安全意识。
3.2 加强消防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提高消防法律意识
相当一部分消防违法行为的发生是因为人们消防法律意识淡薄造成的。很多人并不清楚自己应当履行的消防安全义务,是由于不知法而违法,并不是故意违法。这在有关建筑工程程序类违法行为中表现尤为突出。为此,必须加大对消防法律法规方面的宣传教育,做到家喻户晓,切实提高相对人的消防法律意识。
3.3 提高相对人消除火灾隐患的能力
加强有关消防技术标准、技术规范和操作规程的宣传教育,提高相对人消除火灾隐患的能力。通过上述实证分析可知,部分违法行为是相对人对有关消防技术标准、技术规范和操作规程不了解、不熟悉造成的,比如电气线路、燃气管路的设计、施工要求等。为此,必须加强对有关消防技术标准、技术规范和操作规程的宣传教育,使普通民众能够了解有关消防技术标准、技术规范和操作规程的一般要求;使相关领域的工作人员能够了解、掌握有关消防技术标准、技术规范和操作规程的特殊要求。
3.4 加大消防监督检查力度,纠正违法行为
通过消防行政处罚,对已经发生的消防违法行为进行纠正。部分违法行为是由于相对人的经济利益驱动和侥幸心理造成的。这在违法储存、销售易燃易爆危险物品的违法行为中最为明显。为此,各级公安机关消防机构必须加大消防监督检查力度,通过消防行政处罚,对消防安全违法行为进行惩戒,以教育和引导相对人自觉遵守消防法律法规。
参考文献
[1]公通字[2009]11号.消防安全违法行为名称规范[S].
[2]王绍伟.浅谈完善和健全消防监督管理的新机制[J].消防科学与技术,2005,24(2):241-242.
[3]果春盛,李晋,陆晓东,等.我国消防法律体系现状的探讨[J].消防科学与技术,2007,26(6):699-701.
【交通违法行为】推荐阅读:
道路违法行为交通安全10-31
上海今起重点整治十大交通违法行为08-20
鄂旗交警大队开展“5.20”警用车辆交通违法行为专项整治统一行动成效显著05-09
交警大队开展机动车涉牌涉证交通违法行为专项整治工作实施方案05-09
交通违法检讨书08-26
交通违法复议申请书05-28
交通违法行政复议书10-01
交通违法处罚决定书10-04
状态违法行为05-20
行政违法行为1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