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环境违法行为举报奖励通知及办法

2024-07-08

市环境违法行为举报奖励通知及办法(共7篇)

市环境违法行为举报奖励通知及办法 篇1

**市环境违法行为举报奖励办法

第一条 为鼓励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监督管理,打击环境违法行为,改善环境质量,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以及有关法规和规章的规定,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市行政区域内环境违法行为举报奖励活动,适用本办法

第三条 本办法所称举报,是指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以下统称举报人)向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以下简称环保部门)检举、揭发本办法第五条所列的环境违法行为。

第四条 举报奖励实行属地和分级管辖,由各级环保部门按照各自的职责和管辖权限具体组织实施。

各级环保部门应当在当地报纸、政府公众网、环保局网站等公众媒体公布本辖区的举报方式和途径(包括受理举报单位的名称、通信地址、邮政编码、举报电话、传真、电子信箱和接报处理程序等)。

第五条 举报人举报下列环境违法行为之一,经环保部门调查属实,并依法给予行政处罚的,可以获得举报奖励:

(一)工业企业建设项目未按规定配套建设环境保护设施,或者建设项目的环境保护设施未经环保部门验收合格,主体工程投入生产或使用的;

(二)工业企业擅自拆除、闲置或不正常使用水污染物处理设施或私设暗管,超标排放污水的;

(三)在饮用水源保护区内排放、倾倒、堆放、填埋、焚烧剧毒物品、油类、酸碱液、含放射性物质的物品的。

第六条 举报人举报环境违法行为,可以向违法行为发生地的环保部门举报,也可以向市环保局举报。举报人举报环境违法行为,可以选择下列举报方式:

(一)拨打环保举报电话进行电话举报;

(二)通过信函、传真、电子邮件等形式进行书面举报;

(三)到有管辖权的环保部门进行口头举报。

第七条 举报人举报时应提供被举报人的名称、地址、违法行为发生地及基本违法事实等,并提供举报人姓名(或单位名称)、通讯地址、联系电话等。

举报人可以协助环保部门对环境违法行为进行调查取证。

第八条 环保部门接到举报后,应当进行登记、审查。经审查不属本部门管辖的,应当将举报材料移送有管辖权的环保部门处理,并告知举报人。

第九条 环保部门查处被举报的环境违法行为,应当自送达行政处罚决定之日起15日内将处理结果告知举报人。

第十条 举报奖励金额每次为人民币500元。

被举报的违法行为情节严重,并且举报人积极协助环保部门调查取证的,可适当提高奖励金额,但同一举报案件的奖励金额最高不得超过举报案件罚款额度的10%。

奖励决定由作出行政处罚决定的环保部门依照有关行政决策程序作出。

接报前环保部门已对被举报环境违法行为立案查处的,不给予奖励。

第十一条 举报同一环境违法行为只奖励一次。同一环境违法行为有不同举报人举报的,奖励第一举报人,由环保部门按照接到举报的时间先后顺序确定;举报人联合举报的,奖金分配由举报者协商确定。

第十二条 举报人应当自接到环保部门领奖通知后30日内,携带有效身份证件到指定地点领取奖金。逾期未领取的,视为自动放弃。

第十三条 举报奖励经费由环保部门向本级政府财政部门申请专项拨付,并在环境违法罚没收入办案经费中统筹安排。

举报奖励经费专款专用。各级财政部门应当对奖励经费的使用情况进行监督检查,环保部门应当将奖金发放情况报同级财政部门备案。

第十四条 环保部门及其工作人员应当对举报人有关情况予以保密。

严禁任何单位和个人对举报人实施打击报复。

第十五条 举报人的举报经查证属谎报行为,且严重扰乱公务的,环保部门可提请有关部门依法追究其责任。

第十六条 环保部门及其工作人员有下列行为之一的,按照有关规定依法追究责任:

(一)拒不受理举报或受理后不依法查处的;

(二)应当给予举报人奖励而未向举报人颁发奖励或滥发奖励的;

(三)泄露举报人个人资料的;

(四)挪用、侵吞或以其他手段占用举报奖励经费的。

第十七条 本市环境保护系统工作人员及其家庭成员的举报不适用本办法。

第十八条 本办法自**年**月**日起施行,有效期至**年**月**日止。有效期届满,经评估认为需要继续施行的,根据评估情况重新修订。

市环境违法行为举报奖励通知及办法 篇2

举报奖励办法(试行)

第一条 为履行道路交通安全管理部门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发动群众对道路交通安全生产进行监督,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及有关规定,结合实际情况,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学生接送车辆,是指用于接送幼儿园、小学、中学等从事学前教育、义务教育的教育机构的幼儿或学生上下学的7座以上的载客汽车以及其它用于接送学生的车辆。

第三条 公民发现学生接送车辆严重交通违法行为,可拨打举报电话“122”或通过其他方式实名举报,举报时要提供违法车辆号牌、车型、学校等举报人掌握的信息。对匿名举报的,在调查处理结束后能够确定举报人真实身份的,可以按照奖励标准予以奖励。

第四条 凡举报以下学生接送车辆严重交通违法行为的,经查实后每宗以500元人民币奖金对举报人进行奖励。

(一)非法改装学生接送车辆的;

(二)未取得机动车驾驶证、机动车驾驶证被吊销或暂扣期间驾驶学生接送车辆的;

(三)驾驶员酒后驾驶学生接送车辆的;

(四)驾驶货车、农用车、三轮车、报废车等车辆接送中小学(幼儿园)学生的;

(五)驾驶学生接送车辆超员的;

(六)连续驾驶学生接送车辆4小时未停车休息或停车休息少于20分钟的;

(七)驾驶检验不合格或未定期年检学生接送车辆的;

(八)学生接送车辆未取得校车标牌或驾驶人未取得校车驾驶人工作证的,但能够证明正在申请并在审批过程中的除外。

第五条 公民举报的事项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予奖励:

(一)举报的学生接送车辆严重交通违法行为有关部门已经发现或正在查处的;

(二)有严重交通违法行为的单位和个人在被举报之前已经主动整改的;

(三)举报的严重交通违法行为交通管理部门无法取证、无法查处的。

第六条 同一道路交通违法行为被多个举报人分别举报的,奖励最先举报人,举报顺序以交通管理部门受理举报的登记时间为准。对两个或者两个以上举报人联名举报同一宗交通违法行为的,按一案进行奖励。

第七条 交通管理部门要严格保密举报人的个人信息,对泄露举报人信息、打击报复举报人的行为,要依据法律法规

严肃处理。

第八条 对公民举报的学生接送车辆严重交通违法行为,辖区交警大队要立即出警进行调查取证,一经查证属实,辖区交警大队在7个工作日内办理举报奖励申请手续,并及时通知举报人到指定地点领取。

第九条 严禁举报人利用掌握的证据材料向违法行为人索要高额“保密费”,严禁诬告和提供伪证材料,违者严格按照有关法律规定进行处理。

市环境违法行为举报奖励通知及办法 篇3

发文文号: 山东省国家税务局公告2011年第2号

发文部门: 山东省国家税务局

发文时间: 2011-4-6 编辑时间: 2011-4-13 实施时间: 2011-4-6 失效时间:

法规类型: 发票管理

所属行业: 所有行业

所属区域: 山东

发文内容:

为进一步加强普通发票管理,解决好普通发票违法违章行为举报奖励活动中遇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省局对原《山东省国家税务局系统举报普通发票违法违章行为奖励办法(试行)》进行了修订,现予以公布。

特此公告。

二〇一一年四月六日

山东省国家税务局举报普通发票违法违章行为奖励办法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充分调动广大群众协税护税的积极性,发动社会力量举报发票违法行为,加大对制假、贩假、用假等发票违法违规案件的打击力度,保障国家税收收入,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维护正常的社会经济秩序,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及其实施细则、《中华人民共和国发票管理办法》及其实施细则、《检举纳税人税收违法行为奖励暂行办法》、《税收违法行为检举管理办法》的相关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所指发票为除增值税(专用、普通)发票以外,由山东省国家税务局负责监制管理的各种普通发票。

第三条本办法所指普通发票违法违章行为是指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发票管理办法》及其实施细则的有关规定应当依法给予行政处罚的行为。

第二章举报受理

第四条纳税人具有下列违法违章行为的,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有权向当地国税机关进行举报:

(一)应当开具而未开具发票,或者未按照规定的时限、顺序、栏目,全部联次一次性开具发票,或者未加盖发票专用

章的;

(二)拆本使用发票的;

(三)扩大发票使用范围的;

(四)以其他凭证代替发票使用的;

(五)跨规定区域开具发票的;

(六)转借、转让、介绍他人转让发票、发票监制章和发票防伪专用品;

(七)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是私自印制、伪造、变造、非法取得或者废止的发票而受让、开具、存放、携带、邮寄、运输;

(八)为他人、为自己开具与实际经营业务情况不符的发票;

(九)让他人为自己开具与实际经营业务情况不符的发票;

(十)介绍他人开具与实际经营业务情况不符的发票。

(十一)国税机关规定的其他发票违章行为。

第五条 对发票违法违章行为,任何单位和个人举报可以通过下列方式进行举报:(一)电话举报,通过拨打主管国税机关举报电话或12366进行举报;(二)上门举报,直接到各级国税机关进行举报;(三)信函、互联网、传真举报;

(四)其他举报方式。

第六条 国税机关接到举报人举报后,应按规定详细记录举报人的姓名、联系方式和被举报人(单位)的名称、经营地点、发票违法违章行为及相关证据。对采取匿名举报的,可让其预留一个自行设定的密码,或提供相关的佐证材料。

第三章举报查处

第七条国税机关受理举报后,应在受理举报后的15个工作日内组织核查,核查结束后,将结果通知举报人。对查实有发票违法违章行为的,按《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及其实施细则、《中华人民共和国发票管理办法》及其实施细则、《举报纳税人税收违法行为奖励暂行办法》(国家税务总局 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令第18号令)等有关规定处罚;对有重大逃避缴纳税款嫌疑的,应移送稽查部门处理;对构成犯罪的,移送司法机关依法处理。经查实无发票违法违章行为的,检查单位须上报详细的检查情况书面材料;对不按规定查处的,将追究有关单位和直接责任人的责任。对公民作出2000元以上或者对法人或其他组织作出1万元以上的罚款要按规定组织听证。

第八条

查处违法违章普通发票的奖励标准按以下要求执行:

(一)有收缴入库税款的,按实际收缴入库税款的0.5%以内计发奖励金额,其中收缴入库税款在100万元以下的,奖励金额在5000元以内计发;收缴入库税款在100万元(含100万元,下同)至500万元的,奖励金额在5000元至1万元以内计发;收缴入库税款在500万元至1000万元的,奖励金额在2万元以内计发;收缴入库税款在1000万元至5000万元,奖励金额在4万元以内计发;收缴入库税款在5000万元以上不足1亿的,奖励金额在6万元以内计发;收缴入库税款数额在1亿元以上的,给予10万元以下的奖金;每案最高奖励金额不高于10万元。对涉及逃避缴纳税款行为的,按有关规定处理。

(二)没有收缴入库税款的,按实际收缴入库罚款数额的10%以内计发奖励金额,每案最高不超过10万元。

第九条举报伪造、变造、倒卖、盗窃、骗取可用于出口退税、抵扣税款的普通发票行为的奖励标准按照以下要求执行:

(一)查获伪造、变造、倒卖、盗窃、骗取上述发票不足100份的,给予5000元以下的奖金;

(二)查获伪造、变造、倒卖、盗窃、骗取上述发票1 00份以上不足1 000份的,给予1万元以下的奖金;

(三)查获伪造、变造、倒卖、盗窃、骗取上述发票1 000份以上不足3000份的,给予2万元以下的奖金;

(四)查获伪造、变造、倒卖、盗窃、骗取上述发票3000份以上不足6000份的,给予4万元以下的奖金;

(五)查获伪造、变造、倒卖、盗窃、骗取上述发票6000份以上不足1 0000份的,给予6万元以下的奖金;

(六)查获伪造、变造、倒卖、盗窃、骗取上述发票1 0000份以上的,给予10万元以下的奖金;

查获伪造、变造、倒卖、盗窃、骗取上述发票不足100份的,给予5000元以下的奖金;

对举报查实的伪造、变造、倒卖、盗窃、骗取普通发票的行为,最高给予5万元以下的奖励。

第十条同一案件适用第八条、九条两种或两种以上行为的分别计算检举奖金数额,但检举奖金合计数额不得超过10万元。

第十一条对单位和个人实名向国税机关举报普通发票违法违章行为并经查实的,国税机关依照本办法给予奖励。但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予奖励:

(一)匿名举报普通发票违法行为,或者举报人无法证实其真实身份的;

(二)举报人不能提供普通发票违法行为线索,或者采取盗窃、欺诈或者法律、行政法规禁止的其他手段获取普通发票违法行为证据的;

(三)举报内容含糊不清、缺乏事实根据的;

(四)举报人提供的线索与税务机关查处的普通发票违法行为无关的;

(五)举报的普通发票违法行为国税机关已经发现或者正在查处的;

(六)有普通发票违法行为的单位和个人在被举报前已经向国税机关报告其普通发票违法行为的;

(七)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利用工作便利获取信息用以举报普通发票违法行为的;

(八)举报人从国家机关或者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处获取普通发票违法行为信息举报的;

(九)国家税务总局规定不予奖励的其他情形。

第四章奖金管理

第十二条 举报普通发票违法违章行为的举报人,可以向国税机关申请举报奖金。

举报奖金由负责查处普通发票违法违章行为的主管国税机关支付。

第十三条 举报奖励资金从财政部向国家税务总局拨付的税务稽查办案专项经费中据实列支。举报奖励资金的拨付,按照财政国库管理制度的有关规定执行。

第十四条 举报奖励资金由稽查局、主管国税机关财务部门共同负责管理,稽查局和普通发票管理部门使用,主管国税机关财务部门负责支付和监督。

第十五条 受理举报的国税机关应当在对被举报人发票违法违章行为查结后一个月内,根据举报人书面申请及其贡献大小,制作《检举纳税人税收违法行为奖励审批表》,提出奖励对象和奖励金额建议,按照规定权限和程序审批后,向举报人发出《检举纳税人税收违法行为领奖通知书》,通知举报人到指定地点办理领奖手续。《检举纳税人税收违法行为奖励审批表》由县(市、区)国税局发票管理部门作为密件存档。

第十六条 举报人应当在接到国税机关领奖通知后90天内,持本人身份证或者其他有效证件,到指定地点领取奖金,逾期不领取的,视为放弃权利。

第十七条 同一发票违法违章行为被多个举报人分别举报的,主要奖励最先举报人。举报顺序以受理举报的国税机关的登记时间为准。其他举报人提供的情况对查清案件确有直接作用的,可以酌情给予奖励。

对两个或两个以上举报人联名举报同一发票违法违章行为的,按一案进行奖励,奖金由第一署名者或者第一署名者委托的其他署名者领取,并与其他署名人协商分配。

第十八条 举报人或者联名举报的第一署名人不能亲自到税务机关指定的地点领取奖金的,可以委托他人代行领取;代领人应当持委托人的授权委托书、身份证或者其他有效证件以及代领人的身份证或者其他有效证件,办理领取奖金手续。

举报人是单位的,可以委托本单位工作人员代行领取奖金,代领人应当持委托人的授权委托书和代领人的身份证、工作证到税务机关指定的地点办理领取奖金手续。

第十九条 举报人或者代领人领取奖金时,应当在《举报纳税人税收违法行为奖金付款专用凭证》上签名,并注明身份证或者其他有效证件的号码及填发单位。

《举报纳税人税收违法行为奖金付款专用凭证》和委托人的授权委托书由县(市、区)国税局发票管理部门作为密件存档。

第二十条 县(市、区)国税局发票管理部门在举报人领取举报奖金时,可应举报人的要求,简要告知其所举报的税收违法行为的查处情况,但不得告知其举报线索以外的税收违法行为查处情况,不得提供税务处理(处罚)决定书及有关案情材料。

举报的税收违法行为查结前,国税机关不得将具体查处情况告知举报人。

第二十一条 国税机关支付举报奖金时应当严格审核。对玩忽职守、徇私舞弊致使奖金被骗取的,除追缴奖金外,依法追究有关人员责任。

第五章附则

第二十二条 受理举报的国税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应当为举报人保密。

第二十三条 本办法所称“以下”均含本数。

第二十四条

本办法的举报奖励不适用于税务、财政、审计、海关、工商行政管理、公安、检察等国家机关。

第二十五条 所用表格使用国家税务总局统一制定的《检举纳税人税收违法行为奖励审批表》、《检举纳税人税收违法行为领奖通知书》、《检举纳税人税收违法行为奖金领款财务凭证》、《检举纳税人税收违法行为奖金付款专用凭证》。

第二十六条 本办法由山东省国家税务局负责解释。

市环境违法行为举报奖励通知及办法 篇4

奖励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和自治区、自治州党委关于反恐维稳一系列决策部署,充分调动人民群众参与维护社会稳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踊跃举报涉暴恐违法犯罪线索,有效防范和打击暴力恐怖活动,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确保社会大局和谐稳定,确保实现“一年稳定、两年巩固、三年基本常态”阶段性目标,结合自治州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适用于巴州行政区域内举报涉暴恐违法犯罪和广大人民群众等群防群治力量参与反暴恐行为的奖励。

第三条 相关奖励由自治州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委员会负责组织实施。自治州在财政局设立5000万元的反暴恐奖励基金,各县市不另设基金。坚持一案一奖、个人信息绝对保密和奖励过程适当公开的原则。

第二章 奖励条件和原则

第四条 奖励举报应当同时符合以下条件:

(一)有明确的举报对象、具体的举报事实;

(二)举报内容事先未被各级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机构及其公、检、法、司、安专门机关和其他各成员单位掌握;

(三)举报内容经专门机关查证属实。

第五条 奖励举报应当遵循以下原则:

(一)奖励对象原则上为实名举报人。对匿名举报并查处的案件,在结案后能够确定举报人真实身份,符合举报奖励条件,且举报人愿意接受奖励的,应当奖励;

(二)同一线索由两个以上(含两个)举报人分别举报的,奖励第一举报人。其他举报人提供的线索对查处案件有帮助的,可酌情予以奖励;

(三)同一线索由两个以上(含两个)举报人联名举报的,按一个举报奖励,奖金由举报人协商分配,协商不成的,平均分配。

(四)同一线索由同一举报人向不同部门举报的,由办理该线索的部门提出奖励意见,不予重复奖励。

第三章 奖励标准

第六条 举报有组织、有计划、有预谋并启动计划,实施袭击、冲撞、砍杀、爆炸、劫持、暗杀、投毒、纵火、破坏关系国计民生重要基础设施等涉暴恐犯罪的行动性、内幕性、紧急性核心层线索的,视情奖励20万—500万元,对于举报大规模的袭击、劫持、打、砸、抢、烧等严重暴恐活动线索的,奖励上不封顶。

第七条 举报暴恐分子传授、传播制枪制爆技术,制枪制爆、试爆、习武、采点,或煽动、预谋、策划暴恐活动线索的,奖励20万—300万元。

第八条 举报暴恐分子、宗教极端分子串联煽动、宣誓“圣战”,或策划、组织境内外人员非法出入境线索的,奖励20万—200万元。

第九条 举报可疑人员购买、藏匿大宗易制爆物品、管制器具线索,并因此破获暴恐案件的,奖励20万—100万元。

第十条 举报可疑人员资助境内外暴恐极端组织和个人,或图谋“伊吉拉特”线索的,奖励20万—90万元。

第十一条 举报打击、残害不信教群众,损毁烟酒商店、“四老人员”坟墓等苗头性案件线索的,奖励15万—80万元。

第十二条 举报宗教极端分子假借宗教名义干涉国家司法、行政、教育等,破坏国家法律实施线索的,奖励10万—70万元。

第十三条 举报国家机关工作人员蓄意为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开脱罪责、重罪轻判、私放罪犯、违规假释等线索的,奖励10万—60万元。

第十四条 举报“两面性”党员干部、“两面性”宗教人士线索,并提供相关证据的,奖励10万—30万元。

第十五条 举报思想极端的“野阿訇”、非法念“尼卡”违法犯罪线索,并提供相关证据的,奖励5万—10万元。

第十六条 举报利用互联网、“翻墙”软件、微信、微博、Q Q、陌陌、YY语音、酷狗等即时通讯工具制作、下载、传播、藏匿带有民族分裂、暴力恐怖、极端宗教内容的网站网页或文字及音视频线索的,奖励5万—15万元。举报网上网下歪曲、攻击党和国家富民政策、民族团结政策、维稳措施线索的,奖励2万元。

第十七条 举报生产或经营管制器具、危爆物品的单位和个人未落实备案制、实名制、大宗销售报告制度线索,并因此破获暴恐极端案件的,奖励10万—30万元。

第十八条 举报危安案件在逃人员行迹、藏匿线索,因此抓获在逃人员的,奖励5万—10万元。

第十九条 举报抢占讲经台,或非法教学经、“台比力克”,或强迫他人穿戴蒙面罩袍、留大胡须、信教,或侮辱、排斥不信教群众线索的,奖励5万—10万元。

第二十条 举报销售、藏匿大量宗教极端书刊、移动存储介质、“罩袍”服饰线索的,奖励5万—10万元。举报穿戴蒙面罩袍、年轻人留大胡须,或其他“民俗宗教化、宗教极端化”线索的,奖励5000元。

第二十一条 举报恶意炒作社会热点、难点问题,煽动群众聚集上访线索的,奖励5万—10万元。

第二十二条 举报可疑人员违规买卖二手车、液化气罐,或违反实名登记制度,或用电、用煤、用水、用气量异常变化线索,奖励5000元或1万元。

第二十三条 举报其他影响社会稳定的线索,视情给予适当奖励。

第二十四条 暴恐案件发生时,广大人民群众等群防群治力量现场参与反暴恐,有组织地与暴恐分子进行斗争,打死、打伤、制服暴恐犯罪的,由自治州综治委根据实地调查结果,针对每个人所起作用,视情给予重奖和重点保护。针对突发暴恐案件,处置力量快速处置,群众及自身“零伤亡”的要视情给予重奖。

以上情形,根据举报人意愿和申请,酌情给予政策性奖励,包括录用为合同制工勤人员并按照事业单位工资标准纳入地方财政供养、破格提拔,或者在评先评优、晋职晋级,或在入伍、入学、惠民政策、社会保障、土地承包、法律援助等方面依法给予优先照顾等。

第四章 举报奖励程序

第二十五条 群众发现涉暴涉恐犯罪线索,可通过以下途径举报:

(一)拨打“110”报警电话举报;

(二)向“便民警务站”举报;

(三)通过“百姓搜”等手机“APP”软件进行举报;

(四)向各级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基层组织及其工作人员举报;

(五)通过其他有效方式举报。

第二十六条 群众举报涉暴涉恐犯罪线索,由负责侦办该线索的公安机关或国家安全机关查证、核实。由自治州综治委作出奖励或不奖励决定。

决定奖励的,由州综治办通知申报单位或举报人领取奖金。决定不予奖励的,向申报单位或举报人解释说明原因。举报人有异议的,可在收到不予奖励通知之日起60日内向州综治委提出复议申请。

第二十七条 举报人应当在接到举报奖励通知之日起30日内领取奖金。无正当理由逾期不领取的,视为自行放弃奖励。

第二十八条 举报人无法现场领取奖金的,可以说明情况并提供银行账号,由州综治办审核后汇至举报人指定账户。

第五章 法律责任

第二十九条 接受举报线索的单位或个人应当实行首问负责制,及时处置或者转报有关部门。首问责任制落实不到位,造成严重后果的,依法追究责任人法律责任。

第三十条 举报人故意弄虚作假骗取奖励,或因打击报复污蔑他人虚假举报的,依纪依法追究相应责任。

第三十一条 参与举报奖励工作的人员应当严格遵守保密制度,未经举报人同意,不得以任何方式透露举报人身份、举报内容和奖励情况。因未尽到保密义务造成举报人信息泄露或者故意泄露举报人信息的,依法追究相关人员责任。

第三十二条 举报人的人身安全应当依法受到保护。举报人及其近亲属遭受或者可能遭受打击报复的,基层组织、公安机关应当给予充分保护。

第三十三条 群众举报线索系公安、国安机关已掌握核实或正在侦查的线索,或者公安、国安、检察院、法院等公务人员在公务活动中发现的线索,不适用本办法。

第六章 附则

第三十四条 本办法由自治州党委政法委负责解释和修改。

第三十五条 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中共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委员会办公室

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人民政府办公室

市环境违法行为举报奖励通知及办法 篇5

管理办法》的通知

建稽[2014]166号

各省、自治区住房城乡建设厅,北京市住房城乡建设委、规划委、市政市容委、园林绿化局,天津市城乡建设委、规划局、国土资源房屋管理局、市容园林委,上海市城乡建设管理委、规划国土资源管理局、住房保障房屋管理局、绿化市容管理局,重庆市城乡建设委、规划局、国土资源房屋管理局、市政管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建设局:

现将《住房城乡建设领域违法违规行为举报管理办法》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2014年11月19日

住房城乡建设领域违法违规行为举报管理办法

第一条 为规范住房城乡建设领域违法违规行为举报管理,保障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行使举报的权利,依法查处违法违规行为,依据住房城乡建设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住房城乡建设领域违法违规行为是指违反住房保障、城乡规划、标准定额、房地产市场、建筑市场、城市建设、村镇建设、工程质量安全、建筑节能、住房公 积金、历史文化名城和风景名胜区等方面法律法规的行为。

第三条 各级住房城乡建设主管部门及法律法规授权的管理机构(包括地方人民政府按照职责分工独立设置的城乡规划、房地产市场、建筑市场、城市建设、园林绿化等主管部门和住房公积金、风景名胜区等法律法规授权的管理机构,以下统称主管部门)应当设立并向社会公布违法违规行为举报信箱、网站、电话、传真等,明确专门机构(以下统称受理机构)负责举报受理工作。

第四条 向住房城乡建设部反映违法违规行为的举报,由部稽查办公室归口管理,有关司予以配合。

第五条 举报受理工作坚持属地管理、分级负责、客观公正、便民高效的原则。

第六条 举报人应提供被举报人姓名或单位名称、项目名称、具体位置、违法违规事实及相关证据等。

鼓励实名举报,以便核查有关情况。

第七条 受理机构应在收到举报后进行登记,并在7个工作日内区分下列情形予以处理:

(一)举报内容详细,线索清晰,属于受理机构法定职责或检举下一级主管部门的,由受理机构直接办理。

(二)举报内容详细,线索清晰,属于下级主管部门法定职责的,转下一级主管部门办理;受理机构可进行督办。

(三)举报内容不清,线索不明的,暂存待查。如举报人继续提供有效线索的,区分情形处理。

(四)举报涉及党员领导干部及其他行政监察对象违法违纪行为的,转送纪检监察部门调查处理。

第八条 对下列情形之一的举报,受理机构不予受理,登记后予以存档:

(一)不属于住房城乡建设主管部门职责范围的;

(二)未提供被举报人信息或无具体违法违规事实的;

(三)同一举报事项已经受理,举报人再次举报,但未提供新的违法违规事实的;

(四)已经或者依法应当通过诉讼、仲裁和行政复议等法定途径解决的;

(五)已信访终结的。

第九条 举报件应自受理之日起60个工作日内办结。

上级主管部门转办的举报件,下级主管部门应当按照转办的时限要求办结,并按期上报办理结果;情况复杂的,经上级主管部门批准,可适当延长办理时限,延长时限不得超过30个工作日。实施行政处罚的,依据相关法律法规规定执行。

第十条 上级主管部门应对下级主管部门报送的办理结果进行审核。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退回重新办理:

(一)转由被举报单位办理的;

(二)对违法违规行为未作处理或处理不当、显失公正的;

(三)违反法定程序的。

第十一条 举报件涉及重大疑难问题的,各级主管部门可根据实际情况组织集体研判,供定性和处理参考。

第十二条 上级主管部门应当加强对下级主管部门受理举报工作的监督检查,必要时可进行约谈或现场督办。

第十三条 对存在违法违规行为的举报,依法作出处理决定后,方可结案。

第十四条 举报人署名或提供联系方式的,承办单位应当采取书面或口头等方式回复处理情况,并做好相关记录。

第十五条 举报件涉及两个以上行政区域,处理有争议的,由共同的上一级主管部门协调处理或直接调查处理。

第十六条 受理机构应建立举报档案管理制度。

第十七条 受理机构应定期统计分析举报办理情况。

第十八条 各级主管部门应建立违法违规行为预警预报制度。对举报受理工作的情况和典型违法违规案件以适当方式予以通报。

第十九条 负责办理举报的工作人员,严禁泄露举报人的姓名、身份、单位、地址和联系方式等情况;严禁将举报情况透露给被举报人及与举报办理无关人员;严禁私自摘抄、复制、扣压、销毁举报材料,不得故意拖延时间;凡与举报事项有利害关系的工作人员应当回避。

对于违反规定者,根据情节及其造成的后果,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二十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打击、报复举报人。对于违反规定者,按照有关规定处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二十一条 举报应当实事求是。对于借举报捏造事实,诬陷他人或者以举报为名,制造事端,干扰主管部门正常工作的,应当依照法律、法规规定处理。

第二十二条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主管部门可以结合本地区实际,制定实施办法。

市环境违法行为举报奖励通知及办法 篇6

和人员暂行办法》的通知 冀政办〔2001〕5号

各设区市人民政府,各县(市、区)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

《河北省奖励举报制售假冒伪劣产品行为有功单位和人员暂行办法》已经省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二00一年二月十六日

河北省奖励举报制售假冒伪劣产品行为有功单位和人员暂行办法

第一条 为严厉打击制售假冒伪劣产品行为(以下简称打假),规范打假工作中的举报和奖励制度,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等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凡是以实物、书面材料、视听资料和符合规定要求的其他证据向各级依法履行打假职能的部门揭露下列制售假冒伪劣产品的行为,且举报情况经有关部门查证属实的单位和人员,都应当依照本办法的规定予以奖励:

(一)生产、销售、储存、运输、印刷伪造或者冒用他人厂名、厂址和产地的产品及其包装物或者标识物;

(二)生产、销售、储存、运输、印刷伪造或者冒用认证标志、许可证标志、名优标志等质量标志的产品及其包装物或者标识物;

(三)生产、销售国家明令淘汰的产品;

(四)生产、销售掺杂、掺假,以假充真,以次充好的产品,或者以不合格产品冒充合格的产品;

(五)生产、销售失效、变质的产品;

(六)生产、销售冒用他人注册商标的产品;

(七)产品与标识不符或者伪造数据;

(八)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制售假冒伪劣产品的行为。

国务院及其有关部门对奖励举报制售假冒伪劣产品行为另有规定的,按其规定执行。

第三条 对举报制售假冒伪劣产品行为的有功单位和人员的奖励标准是:

(一)认定违法事实完全清楚,掌握确凿的现场物证、书证等证据,举报情报与查办的重要事实完全符合,并协助进行现场查办活动的,奖励实际执行罚没收入的6%—10%;

(二)认定有违法事实,掌握部分现场物证、书证等证据,举报情报与查办的重要事实基本符合,并协助进行现场查办活动的,奖励实际执行罚没收入的3%—6%;

(三)尚未对违法事实进行直接核实,但取得部分物证、书证等证据,举报情报与查办事实大致相符,仅提供查办线索不直接协助进行查办活动的,奖励实际执行罚没收入的1%—3%;

(四)有部分物证、书证等证据,但未经过核实,仅为怀疑、推测性举报或者一般性社会现象反映举报情况,经查办确实的,奖励实际执行罚没收入的1%以下;

(五)对没有罚没收入案件的举报人可酌情奖励,但一般不超过3000元。

第四条 对在全国或者全省范围内影响较大,被列为全国或者全省“打假”大案要案的案件,奖励标准可不受前条规定的奖金限额的限制,但需报省人民政府有关行政主管部门批准后支付。

第五条 对举报制售假冒伪劣产品行为的有功单位和人员的奖金,由立案地的行政执法部门负责发放,并报上一级主管部门备案。个案的奖金超过10000元的,报省人民政府行政主管部门统一审批。

第六条 申报奖励应当提交下列材料:

(一)奖励申报表;

(二)行政处罚决定书的复印件;

(三)有关罚没财物票据的复印件。

第七条 各级行政执法部门实施奖励应当由专人负责,并为举报人保密。未经举报人同意,不得公开举报人的身份、住所等事项,违者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对举报人进行打击报复,违者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第八条 同一案件只能在一个行政执法部门领取奖金,不得重复受奖。

第九条 属于举报不实或者受制售假冒伪劣产品的行为侵害的企业进行举报的,不予奖励。

第十条 财政部门可以根据每年打假罚没收入增加的情况,从打假罚没收入的增加额中返还一部分给打假执法部门,用于增加打假执法部门的办案经费。打假执法部门对举报制售假冒伪劣产品行为有功单位和人员的奖金从执法办案经费中适当提取,并制定具体奖励办法,适当奖励办案有功人员及举报有功的单位和人员。

第十一条 奖励经费的使用、发放、审批,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财政和政府法制部门负责监督。

第十二条 本办法由省人民政府法制办公室负责解释。

市环境违法行为举报奖励通知及办法 篇7

为进一步调动人民群众支持、参与野生动植物保护的积极性,鼓励公众举报乱捕滥猎滥食、乱挖滥采、非法交易野生动植物等违法犯罪线索,提高执法效率,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植物保护条例》等法律法规以及《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关于建立野生动植物保护举报奖励制度有关事项的通知》(林护发〔2021〕2号)和省、市文件要求,特制定本制度。

一、奖励对象

奖励对象是指举报本县范围内涉及野生动植物违法犯罪线索,协助林业局执法大队查处涉及野生动植物违法犯罪嫌疑人,符合本办法规定奖励条件的中国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以下简称“举报人”)。

二、奖励原则

(一)举报奖励对象原则上限于实名举报。

对于匿名举报的,在查处后能够联系到举报人,且举报人愿意领取奖励的,应当给予奖励。

(二)同一案件由多人分别举报的,奖励第一时间举报人;

多人举报但是举报内容有重大区别,对于案件查处确有不同帮助的,酌情分别给予奖励。

(三)两人以上联名举报同一案件的,奖励金由举报人协商分配。

(四)同一举报人在多地多部门举报同一违法犯罪线索的,不重复奖励。

(五)同一举报人举报的同一违法犯罪线索,同时符合本办法和其他举报奖励办法规定的奖励情形的,按照最高的奖励标准予以奖励。

(六)同一举报人在不同案件中,分别发挥不同作用的,按照最高的奖励标准发放奖金。

三、奖励条件

举报涉及野生动植物违法犯罪,需要同时具备以下条件:

(一)有明确的举报对象、具体的举报事实及证据材料;

(二)举报内容未被林业局、公安机关等部门掌握,或者虽已掌握,但是举报人反映的内容更为具体详实且在案件侦破、追究违法犯罪嫌疑人责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三)举报内容经查证属实,并据此破获涉野生动植物违法犯罪案件,成功进行了查处。

四、奖励范围

(一)非法猎捕野生动物违法犯罪线索。

(二)非法收购、运输、出售、加工野生动植物及其制品违法犯罪线索。

(三)非法采挖、砍伐野生植物违法犯罪线索。

五、奖励标准

(一)为查处涉及野生动植物行政案件提供重要线索的人员,奖励500元。

(二)为查处涉及野生动植物刑事案件提供重要线索的人员,奖励2000元。

六、申报奖励流程

(一)举报人举报涉及野生动植物违法犯罪线索时,立案查处部门在立案审批表中应如实填写案件来源,并报局办公室、财务备案。

(二)立案查处部门应在案件结案后的7个工作日内报请领导审批。

领导审批同意后,由财务股负责奖励金发放手续。

(三)举报人自接到奖励通知之日起3个月内,凭本人有效身份证件领取;

逾期不领的,视为自动放弃。

(四)经办单位应办理完备的发放手续,填写《签领表》,复印举报人身份证件,并做好存档和保密工作。

七、奖励实施方式

群众举报涉及野生动植物违法犯罪线索的,按照奖励标准一次性发放奖励金。

八、举报方式

(一)举报人可以采取以下方式举报涉及野生动物违法犯罪行为:

1.电话举报:林业局林业执法大队

2.信件或当面举报:县林业局林业执法大队,地址:街道东大街681号。

(二)提倡实名举报,也可以匿名举报。

举报人在举报时,应提供有效联系方式,以便回复处理结果和兑现奖金。举报人必须实事求是,不得故意虚构、夸大、捏造事实,严禁借举报名义对他人诬告、陷害。提供的线索要尽量详细,包含涉及野生动植物违法犯罪人员的基本情况、违法犯罪活动范围或领域、主要违法犯罪事实依据等内容。

处理群众举报工作遵循以下原则:

1.严格保密原则:对举报人个人信息严格保密,依法保护举报人的合法权益。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对举报人进行打击报复。对泄露情况或打击报复举报人的,一经查实,将依法依纪从重处罚,构成犯罪的移送司法机关依法惩处。

2.反馈与奖励原则:坚持实事求是、依法有序、公平公正、按绩施奖。对实名举报的每一条线索,及时向举报人反馈核查结果。凡被认定为有效举报线索的,一律按本办法规定兑付奖金。

九、附则

(一)参与举报奖励的工作人员应当严格执行保密制度,未经举报人同意,不得以任何方式透露举报人身份信息、举报线索内容和奖励数额等情况。

违反保密规定造成严重后果的,依法依规追究责任。

(二)本制度中野生动物指陆生野生动物。

上一篇:普罗米修斯读书心得下一篇:机械企业宣传片解说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