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防违法行为(共12篇)
消防违法行为 篇1
消防行政立法的主要目的是预防火灾和减少火灾危害,保护人身、财产安全,维护公共安全。围绕这一目的,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以下简称《消防法》)规定了10类51种消防安全违法行为。正确认识消防安全违法行为,并预防消防安全违法行为的发生,是消防安全工作的一个重要环节。笔者以2009年5月1日新《消防法》实施以来至2011年11月15日漳州市各级公安机关消防机构查处的消防安全违法行为为样本,重点探讨消防安全违法行为及其纠正预防。
1 消防安全违法行为现状和实证分析
自2009年5月1日新《消防法》实施以来,到2011年11月15日止,福建省漳州市各级公安消防机构办理消防行政处罚案件1 154起,各项消防安全违法行为分类统计见表1。
从表1可以看出,该地区最普遍、最常见的消防安全违法行为是通道、出口、消火栓、分区、防火间距类违法行为,占总数的31.02%;其次是易燃易爆、三合一场所管理类违法行为,占总数的16.03%;建筑工程程序类违法行为居第三,占总数的14.38%。排在最后三位的分别是制度和责任制类占总数的3.03%,中介管理类和其他类均为0。
为了得出更加精确的结论,对这10类消防安全违法行为进一步分析,看各项具体消防安全违法行为在各类违法行为中所占比例(表2~表9)。
从表2可以看出,在建筑工程程序类违法行为中,未进行消防设计备案和未经消防安全检查擅自投入使用、营业的违法行为最多,分别占该类违法行为的38.55%和21.69%;消防安全检查不合格擅自投入使用、营业的违法行为没有被查处的案例,消防设计抽查不合格不停止施工、消防验收不合格擅自投入使用、投入使用后抽查不合格不停止使用的违法行为也比较少,分别占总数的1.81%、1.20%、1.81%。这说明在建筑工程程序消防管理中,未进行消防设计备案和未经消防安全检查擅自投入使用、营业是行政相对人最容易触发的违法行为,也是今后消防执法的重点环节。对该类违法行为进一步分析发现,未进行消防设计备案、未进行竣工消防备案、未经消防安全检查擅自投入使用、营业、未经消防设计审核擅自施工这些高发的违法行为,其共同特点是前期无公安机关消防机构介入,完全依靠行政相对人自觉履行有关的消防行政许可申报或备案等义务;而有关义务能否得到自觉履行,又决定于相关义务主体是否知道自身具有该项义务。消防设计抽查不合格不停止施工、消防验收不合格擅自投入使用、投入使用后抽查不合格不停止使用、消防安全检查不合格擅自投入使用、营业这类违法行为的共同特点是前期有公安机关消防机构介入,如进行审核、验收、开业检查等消防行政行为,行政相对人对消防法律法规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因而,可以得出初步结论:相对人违反建筑工程程序类消防管理法规的主要原因是缺乏消防法律意识,对相关消防法律法规不了解造成的。同时,也可以得出,经过消防监督执法之后,相对人对消防法律法规的意识明显提高,再次违法的概率明显降低。为进一步分析违法行为的主观原因,对建设工程程序类违法行为的相对人进行问卷调查(见表3),抽查的100人中有70%对消防相关法律法规和单位需要履行的义务不了解,只有28%的人了解消防相关法律法规和单位需要履行的义务,但因经济利益或侥幸心理,故意不履行义务,调查结果进一步论证了以上结论。
从表4可知,在建设工程质量类违法行为中,不按照消防技术标准强制性要求进行消防设计和违法施工降低消防施工质量的违法行为最多,分别占该类违法行为的50.00%和35.71%;而违法要求降低消防技术标准设计的违法行为尚未被查处过,违法监理降低消防施工质量和违法要求降低消防技术标准施工的比较少,分别占该类违法行为总数的2.38%和11.90%。说明在建设工程质量方面,业主的消防安全意识比较高,但设计单位、施工单位对消防技术标准掌握还不够到位,并且施工单位还存在片面追求经济效益的问题,导致不按照消防技术标准强制性要求进行消防设计和违法施工降低消防施工质量的违法行为较多,是该类型违法行为打击的重点。
从表5可以看出,在消防设施、器材、标志类违法行为中,消防设施、器材未保持完好有效和消防设施、器材配置、设置不符合标准的违法行为最多,分别占该类案件总数的33.95%和27.16%;而消防安全标志配置、设置不符合标准,消防安全标志未保持完好有效,挪用消防设施、器材的违法行为较少,分别占该类违法行为总数的3.70%、4.32%和4.94%。这说明,大部分相对人由于对消防设施、器材配置、设置标准缺乏了解,同时对消防设施、器材维护保养的法律要求也知之甚少。这也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相对人消防安全意识淡薄。
从表6可以看出,在通道、出口、消火栓、分区、防火间距类违法行为中,占用、堵塞或封闭疏散通道、安全出口的违法行为最多,分别占该类违法案件的30.17%、26.82%和21.51%;而埋压消火栓的违法行为没有被查处案例,封闭消防车通道和圈占消火栓的案例也相对较少,分别占该类违法行为总数的0.56%和0.84%。这说明,占用、堵塞、锁闭疏散通道、安全出口的违法行为是该类违法中打击的重点。同时也说明了,由于缺乏消防安全知识和消防安全意识淡薄,导致这些违法行为成为经常性、习惯性违法行为。
从表7可以看出,在易燃易爆、三合一场所管理类违法行为中,其他场所与居住场所设置在同一建筑物内不符合消防技术标准的违法行为最多,占该类案件总数的90.81%;而易燃易爆危险品场所与居住场所设置在同一建筑物内、易燃易爆危险品场所未与居住场所保持安全距离的违法行为相对较少,分别占该类违法行为的5.41%和3.78%。这说明其他场所与居住场所设置在同一建筑物内不符合消防技术标准的违法行为是该类违法行为打击的重点;同时也说明相对人对易燃易爆危险品场所危险性的认识远远超过三合一场所,对三合一场所的火灾危险性认识不够。
注:违法生产易燃易爆危险品、违法运输易燃易爆危险品、违法销毁易燃易爆危险品、非法携带易燃易爆危险品进入公共场所、非法携带易燃易爆危险品乘坐公共交通工具、阻碍特种车辆通行(消防车、消防艇)、阻碍执行职务、违反规定进入生产储存易燃易爆危险品场所、在具有火灾爆炸危险的场所使用明火、强令他人冒险作业、阻拦报告火警、不及时报告火警、扰乱火灾现场秩序、拒不执行火灾现场指挥员指挥、故意破坏火灾现场、伪造火灾现场等16种违法行为没有被查处的案例
从表8可以看出,在违反社会管理类违法行为中,违反规定使用明火作业、违法储存易燃易爆危险品和违法销售易燃易爆危险品的违法行为最多,分别占该类案件总数的38.67%、24.67 %和17.33%;而违法生产易燃易爆危险品、违法运输易燃易爆危险品、违法销毁易燃易爆危险品等16种违法行为没有被查处的案例。今后查处的重点是违反规定使用明火作业和违法储存、销售易燃易爆危险品。而违反规定使用明火作业主要是行政处罚相对人不知道有关操作规程和场所的火灾危险性造成的,也有的是部分人存在侥幸心理造成的。违法储存、销售易燃易爆危险品主要是经济利益驱动造成的。
从表9可以看出,在消防产品、电气、燃气用具类违法行为中,电器线路的敷设不符合规定、电器线路的维护保养不符合规定、电器线路的设计不符合规定的违法行为最多,分别占该类案件总数的62.50%、23.21%和10.71%;而人员密集场所使用不合格消防产品逾期未改、人员密集场所使用国家明令淘汰的消防产品逾期未改、燃气用具的安装不符合规定、电器产品的使用不符合规定、电器线路的检测不符合规定、燃气管路的设计不符合规定、燃气管路的敷设不符合规定、燃气管路的维护保养不符合规定、燃气管路的检测不符合规定等9种违法行为都没有被查处过的案例。这说明,电器线路的敷设不符合规定、电器线路的维护保养不符合规定、电器线路的设计不符合规定是这类违法行为的打击重点。而这类违法行为主要是相对人不知道相关的技术规范、技术规程要求造成的。
从表10可以看出,在制度和责任制类违法行为中,不及时消除火灾隐患的违法行为最多,占该类案件总数的80.00%;不履行消防安全职责逾期未改的违法行为相对较少,占该类违法行为总数的20.00%;而不履行组织、引导在场人员疏散义务的违法行为没有被查处过的案例。这说明在这类违法行为中,不及时消除火灾隐患和不履行消防安全职责逾期未改的违法行为是今后消防执法打击的重点。同时也说明了相对人消防安全意识和法律意识的淡薄。而不履行组织、引导在场人员疏散义务的违法行为没有被查处过的案例主要原因是该地区人员密集场所火灾较少。
2 结 论
(1)其他场所与居住场所设置在同一建筑物内不符合消防技术标准、占用、堵塞、封闭疏散通道、安全出口,未进行消防设计备案或未经消防安全检查擅自投入使用、营业是最常见也是行政相对人最容易触犯的消防安全违法行为,是今后消防监督执法的重点。
(2)消防安全意识淡薄,不清楚应履行的消防安全职责是消防安全违法行为发生的主要原因。
(3)消防法律意识淡薄、不清楚消防相关技术标准是消防安全违法行为发生的间接原因。
(4)经济利益驱动和侥幸心理是消防安全违法行为发生的主观原因。
(5)经过消防监督执法之后,相对人对消防法律法规的意识明显提高,再次违法的概率明显降低。
3 工作建议
3.1 加强消防安全知识的宣传教育,提高消防安全意识
通过上述实证分析可知,消防安全意识淡薄,是造成我国消防违法行为比较常见的一个重要原因。相当一部分人觉得火灾离他们很“遥远”,对自己身边的消防安全隐患视而不见,意识不到火灾的危害。还有部分相对人存在侥幸心理,认为火灾不会发生在自己身上。为此,必须加强消防安全知识方面的教育,切实提高相对人的消防安全意识。
3.2 加强消防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提高消防法律意识
相当一部分消防违法行为的发生是因为人们消防法律意识淡薄造成的。很多人并不清楚自己应当履行的消防安全义务,是由于不知法而违法,并不是故意违法。这在有关建筑工程程序类违法行为中表现尤为突出。为此,必须加大对消防法律法规方面的宣传教育,做到家喻户晓,切实提高相对人的消防法律意识。
3.3 提高相对人消除火灾隐患的能力
加强有关消防技术标准、技术规范和操作规程的宣传教育,提高相对人消除火灾隐患的能力。通过上述实证分析可知,部分违法行为是相对人对有关消防技术标准、技术规范和操作规程不了解、不熟悉造成的,比如电气线路、燃气管路的设计、施工要求等。为此,必须加强对有关消防技术标准、技术规范和操作规程的宣传教育,使普通民众能够了解有关消防技术标准、技术规范和操作规程的一般要求;使相关领域的工作人员能够了解、掌握有关消防技术标准、技术规范和操作规程的特殊要求。
3.4 加大消防监督检查力度,纠正违法行为
通过消防行政处罚,对已经发生的消防违法行为进行纠正。部分违法行为是由于相对人的经济利益驱动和侥幸心理造成的。这在违法储存、销售易燃易爆危险物品的违法行为中最为明显。为此,各级公安机关消防机构必须加大消防监督检查力度,通过消防行政处罚,对消防安全违法行为进行惩戒,以教育和引导相对人自觉遵守消防法律法规。
参考文献
[1]公通字[2009]11号.消防安全违法行为名称规范[S].
[2]王绍伟.浅谈完善和健全消防监督管理的新机制[J].消防科学与技术,2005,24(2):241-242.
[3]果春盛,李晋,陆晓东,等.我国消防法律体系现状的探讨[J].消防科学与技术,2007,26(6):699-701.
[4]张元祥,胡蕴明.论消防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的规范与实施[J].消防科学与技术,2008,27(2):137-139.
消防违法行为 篇2
由于现行的《消防法》对于消防违法行为的处罚,设置了“限期整改”等前置条件,哪怕被公安消防部门发现存在消防违法行为,往往也有一定时间的整改期限,如果未在期限内整改,公安消防部门才能予以处罚,客观上放任了消防违法行为。为此,新《消防法》增加了15条消防违法行为,调整了行政处罚的种类,设定了警告、罚款、拘留、责令停产停业(停止施工、停止使用)、没收违法所得、责令停止执业(吊销相应资质、资格)六类行政处罚,增加了责令停止执业(吊销相应资质、资格)一类行政处罚。针对一些消防法违法行为,取消限期整改的前置条件,一旦发现违法行为,将直接查处,给予停止施工、停止使用和停产停业以及罚款的行政处罚;对一些严重违反消防法规的行为特别是危害公共安全的行为增设了拘留处罚,罚款额度也有大幅度上升,最高罚款可达30万元。这些规定有利于规范执法、预防和减少消防违法行为的发生。这样,解决了原《消防法》对违反消防法规的行为规定得不全、不严密,一些违法行为得不到及时制止、纠正和依法惩处的问题,维护了法律的严肃性和权威性。
顺德:向环境违法行为“亮剑” 篇3
截至今年3月,顺德共出动执法人员19069人次,检查企业8158厂次,发出责令改正通知书1639份,立案530宗,停水停电159家,关停企业184家,移送公安机关案件20宗,刑事拘留17人……
开展专项行动
直指污染源头
“做得好!这种环保执法行动需要持之以恒,做好工作计划。同时,各镇街道需要针对自身产业情况进行重点打击,对排污大户和偷排企业惩治决不手软,减少一家这样的企业,会干净一大片地区!”——顺德区副区长冼阳福
2014年以来,顺德环保执法可谓力度空前。尤其是顺德企业污水直排事件被媒体曝光后,顺德区环境运输和城市管理局(以下简称“区环运城管局”)立即联合有关职能部门,在全区范围内开展“铁腕治污”百日行动,对电解、电镀等涉重金属行业、饮用水源保护区内的非法企业、向河涌排放废水的企业进行全面大排查。
行动开展以来,“利剑”频频出鞘,直指污染源头。行动组实行日间执法与夜间执法、工作日执法与节假日执法、常规执法与突击执法相结合,工商、公安、消防等部门参与配合,对媒体曝光、群众关注的重点行业、重点区域的违法排污行为进行全方位、全时段、全角度的打击。
为确保镇街分局和执法人员不徇私情,行动还确立了以区环运城管局各镇街分局为执法主体和区局执法监察大队加强督查督办、区镇两级联合执法、分局之间交叉执法等方式,严格执法。
在“百日行动”期间,全区共出动执法人员9951人次,检查企业3181厂次,发出责令改正通知书1429份,立案283宗,停水停电159家,关停企业282家。移送公安机关案件17宗,刑事拘留14人。
如今,百日过去了,但顺德的“铁腕治污”环保执法行动却没有停止的信号。区环运城管局副局长伍成亮表示,“铁腕治污”没有结束,百日行动仅是一个阶段,“现在重新开始,打一场硬仗。”
针对专项执法过程中发现部分企业在法院强制执行后又“卷土重来”、继续违法的情况,顺德于今年1月启动了为期一个月的整治环保拒不执行案件专项行动,通过强制停水停电、重新立案查处等手段,大力清理环保“老赖”。行动中,全区共清查拒不执行责令停止违法行为的排污企业44家。
延续着2014年高密度的执法模式,4月中旬,顺德再一次启动了镇街环保专项执法行动。行动重点围绕未批先建、未验先投、规避监管违法排污等行为,实施按日连续处罚、查封扣押、限制生产、停产整治和行政拘留等处罚手段,实现对区内排污企业“提升一批、整治一批、淘汰一批”的整治目标。
4月20日,区环运城管局以及杏坛镇环运分局两级部门联合行动,组成了约50人的执法队伍,“兵分四路”对此前在杏坛工业园内遭到市民投诉的漂染、污水处理厂等16家企业进行了夜间巡查执法。当晚,执法队伍对数名违法排污企业负责人进行立案调查,对企业存在的违法排污行为提出整改意见,要求限期整改,并现场查封了多套生产设备。
对于此次区镇联合执法行动,区环运城管局环保综合科副科长吴晓东告诉记者:“行动是顺德今年环保大检查行动的一个部分,采用区镇联合、上下联动的方式,更有针对性、更有力度的开展环保整治行动,以点带面,促进全区环保整治工作的开展。”
“行动主要针对杏坛在夜间执法方面的薄弱环节,借力区一级的资源,在提升镇街环保执法队伍业务水平的同时,推动全镇百日环保整治行动的开展,并以此为契机,将夜间执法作为常态化工作开展。”杏坛镇副镇长、杏坛环运分局局长黄家慈说,“此外,落实‘新环保法’,将有效地打击和整治辖区内的违法排污企业,助力杏坛环保水平提升。”
与公检法联手
铁腕高效执法
“面对为数众多的村级工业园及大量的‘三高一低’中小企业,对环境违法行为的监管和打击面临不少困难和挑战,如果单单依靠环保部门一家单独打斗、行政执法,不仅力量单薄、威慑有限,而且打击效率不高,只有通过公检法的介入,才能对环境违法的主体形成有效的法律震慑。”——顺德区委副书记、政法委书记杜镜初
随着顺德一系列强势治污执法推进,重拳打击违法排污,2014年顺德环保行政处罚立案1128宗,申请法院强制执行233宗,将涉嫌环境污染的案件移送公安机关立案处理的有24宗,顺德区人民法院刑事判决案件3宗,涉案人员6人,案件总数比上一年度大幅增加。
2014年10月8日,顺德区在省内先行先试正式成立环境犯罪案件侦察中队,即日起担负起打击环境污染犯罪的重要职责。
在这支队伍成立后的第三天,即10月10日上午,在杏坛镇南华工业区执法现场,一名非法排污的老板为躲避法律的制裁企图逃跑,被在场的公安民警当场制服。环保警察首次出动,便显现出强大的威力。
无独有偶,4月10日,环保警察与环保部门联合执法时,发现大良红岗樟岗工业区远才五金加工厂有偷排工业废水污染环境的嫌疑。经现场抽样检测,重金属超标3倍以上,构成污染环境罪。该厂老板颜某闻风夜而逃,但第二天即被环保警察抓获归案。
……
顺德区公安局经济犯罪侦查大队大队长何锦源表示,环保部门过去单独执法,往往会碰到无刑事执法权的问题,等到将案件移交给公安机关时,嫌疑人或是破坏了现场,或是已逃走等,一定程度上形成环保执法的“瓶颈”。如今,环保警察与环保部门密切联系,并采取前期介入模式,双方展开联合执法,缩减办案环节,提高了办案的效率和专业性。
环保警察的设立,为环保工作与司法改革相融合迈出了关键的一步。据介绍,环保警察设立半年以来,共处理涉及刑事犯罪的环保案件14宗,侦破13宗,刑拘16人。
为了更及时有力打击环境违法行为,建立行政执法与司法实践衔接的长效机制,探索环境保护案件专业化审判的新模式,2月10日,顺德区法院在顺德区环境监察执法大队驻地设立环保巡回法庭,成为了继顺德在全省公安系统率先设立“环保警察”机构后,“两法衔接”实现无缝对接的又一次创新和突破。
区环运城管局常务副局长刘国兴表示,今后顺德将积极利用巡回法庭这一平台,与公、检、法机关密切协同,在行政执法中强化与司法审判机关的联系,尊重和维护法院独立行使审判权,通过司法案例、司法指导不断完善执法程序、取证手段、证据标准,严厉打击污染环境的犯罪行为,共同缔造顺德的碧水蓝天。
违法建筑的消防监督管理探讨 篇4
1 违法建筑的界定和形式
违法建筑是指违反土地管理法、城乡规划法、村庄和集镇规划建设管理条例以及消防法等有关行政许可的规定, 或虽经许可但不按许可条件建造的建筑及设施。按《海南省查处违法建筑若干规定》 (海南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告第105 号) 和《三亚市违法建筑管控办法》, 违法建筑包括城镇违法建筑和乡村违法建筑。城镇违法建筑是指城市、镇、特定地区规划区范围内未取得建设工程许可证、临时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或者未按照许可的内容进行建设的建筑物、构筑物;乡村违法建筑是指乡、村庄规划区范围内应当取得而未取得乡村建设规划许可、临时乡村规划许可或者未按照许可的内容进行建设的建筑物、构筑物。
违法建筑的形式主要包括: (1) 未申请或申请未获得批准, 并且未取得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和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的建筑物; (2) 擅自改变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规定建成的建筑物; (3) 擅自改变使用性质建成的建筑物; (4) 临时建筑建设后超过有效期未拆除成为永久性建筑的建筑物; (5) 通过伪造相关材料向主管部门骗取许可证建成的建筑物; (6) 未经消防设计审核、消防验收的建筑物。三亚市政府将在建设项目用地范围内抢建房屋、非法买卖土地建设房屋、在农用地上建设房屋这3种情形之一的违法建筑均定义为违法建筑。
2 三亚市违法建筑的现状
据不完全统计, 三亚目前有违法建筑6 000多栋, 面积400万m2, 相当于三亚年新房销售面积的4倍;主要类型是小产权商住小区、家庭旅馆、出租屋 (含仓储类、员工集体宿舍等住宿类及各类商业用途) 等;主要分布在重点项目建设规划区, 农村、农场等监管难的边远区域。三亚市政府2008年就出台了《关于坚决打击违法建设行为的决定》, 决定年内全部完成对所有违法建筑的强制拆除。违法抢建的违法建筑, 在城市建设和征地拆迁时不予赔 (补) 偿、不予安置。对于参与建设违法建筑的企业, 除了按照规定予以罚款、对违法建筑进行拆除外, 还将禁止企业3年内在三亚市报建任何项目, 并开展了一系列“铁锤行动”、“打非治违”行动。但受利益驱使, 三亚市的违法建筑屡禁不止, 部分由城乡居民违法兴建, 部分是三亚一些村委会、社区居委会等基层组织非法出售集体土地给外来人员违法建设。
其特点:一是成片。违法建筑一般成片抢建, 未经规划部门审批, 建筑高度密集, 区域内普遍无消防车通道、无市政消防水源, 周边建筑防火间距过小, 无登高车扑救作业面, 片区火灾隐患突出, 一旦发生火灾易造成火烧连营。二是过高。因土地资源有限, 抢建的单位或个人为实现建筑的最大利用价值, 增加建筑高度, 大多数违法建筑都是高层建筑, 一旦发生火灾扑救困难。三是管理混乱。因违章作业、赶工期及逃避执法部门责任追究, 违法建筑施工现场大多无人负责监管, 没有结合施工进度配置相应的消防设施, 施工人员集体宿舍用火用电安全管理不规范, 明火作业未经审批, 极易引发施工现场火灾事故。四是人流、物流过密。违法建筑主要用于仓储及员工集体宿舍类等出租屋, 单幢建筑、成片区域都表现出人流、物流超出正常范畴的现象, 加之建筑一般集中在城郊结合部及城中村区域, 处于监管部门管理的边缘地带, 易因小场所引发大火灾。
3 违法建筑存在的消防违法行为和火灾隐患
违法建筑的功能主要体现在商住型、家庭旅馆等类型, 其中商住型又以农垦系统用地类违法建筑较为突出。
3.1 农垦系统商住型违法建筑
据统计, 目前三亚市有南滨、南新、立才、南田等4个农场160项建设工程, 按建设进度和使用情况分为已建成并投入使用的、在建正在施工和在建停止施工三大类。其中, 已建成并投入使用建设工程80项, 占总数的50%;在建正在施工建设工程62项, 占总数的38.75%;在建现已停止施工建设工程18项, 占总数的11.25%。已建成并投入使用的建设工程按使用性质分为住宅类、邻街铺面类和改变用途作为人员密集场所类 (含公众聚集场所) 。其中, 住宅类已建成并投入使用建设工程48项, 占已建成并投入使用建设工程总数的60%;邻街铺面类已建成并投入使用建设工程27项, 占已建成并投入使用建设工程总数的33.75%;改变用途作为人员密集场所类 (含公众聚集场所) 已建成并投入使用建设工程5项, 占已建成并投入使用建设工程总数的6.25%。
(1) 已建成的违法建筑。一是未办理相关消防审批、备案手续, 擅自施工、投入使用、营业;二是存在先天性火灾隐患, 如安全出口数量不足, 防火间距、消防车道不符合规范要求, 消防设施、器材未配置或配置不全, 设置铁栅门、防盗网等阻碍疏散的障碍物, 电气线路敷设、电器设备安装不符合规定, 采用易燃、可燃材料装修;三是使用人未依法履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 (以下简称《消防法》) 规定的消防安全职责。
(2) 在建的违法建筑。一是未办理相关消防审批、备案手续, 擅自施工;二是施工工地管理低端, 在尚未竣工的建筑物内设置员工宿舍, 未落实消防安全责任制, 未明确消防安全管理人, 未制定相应的消防安全制度、消防安全操作规程和灭火应急疏散预案并予以实施落实, 未落实防火巡 (检) 查并记录备查;三是施工现场与作业区防火间距不足, 未设置临时消防车通道、人员疏散通道、消防水源以及临时消火栓系统等, 工棚等区域未配置灭火器材等装备, 缺少最基本的安全保障;四是未对施工人员进行岗前消防安全培训, 电焊、气焊施工人员无证上岗, 违规作业。
3.2 家庭旅馆型违法建筑
从排查统计的情况看, 三亚市家庭旅馆共700多家, 层数从4~12层不等, 面积从300~5 000m2不等。
一是此类旅馆未办理相关消防审批、备案手续, 擅自施工, 投入使用、营业;二是此类旅馆存在先天性火灾隐患, 如只有一个安全出口, 防火间距、消防车道不符合规范标准要求, 消防设施、器材应配未配或配置不全, 设置铁栅门、防盗网等障碍物, 电气线路敷设、电器设备安装规范, 采用易燃、可燃材料装修;三是此类旅馆普遍未落实消防安全责任制, 消防安全“四个能力”基础薄弱甚至空白;四是除上述单体式家庭旅馆的通病外, 部分旅馆尚附设在商住小区建筑中, 俗称为附设式家庭旅馆, 所在的同一单体建筑内由两个以上单位管理或者使用, 未明确并落实各自的消防安全责任。
4 消防监督执法的难点
(1) 消防部门不是违法建筑的主要监管部门。按《海南省查处违法建筑若干规定》, 城乡规划主管部门负责全省违法建筑的查处工作, 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城市管理综合行政执法机关, 按照各自的职责, 负责查处城镇违法建筑, 乡镇人民政府负责查处乡村违法建筑, 公安、消防等部门只按各自职责, 做好查处违法建筑的相关工作。
(2) 消防监管滞后, 无法从源头上控制火灾隐患。按《消防法》和《建设工程消防监督管理规定》 (公安部令第119号) , 公安机关消防机构依法实施建设工程消防设计审核、消防验收和备案、抽查, 对建设工程进行消防监督。建设工程在申报消防部门审批时, 建设单位应当提供建设工程规划许可或相关的城乡规划主管部门批准的证明文件, 建设单位应当在取得施工许可、工程竣工验收合格后备案。实践中发现, 消防部门监管滞后, 无法从源头上控制先天性火灾隐患。
(3) 消防处罚难以一步到位。按《消防法》规定, 依法应当经公安机关消防机构进行许可的, 未经许可擅自施工或投入使用的, 责令停止施工、停止使用或者停产停业, 并处三万元以上三十万元以下罚款。实践中, 违法建筑复杂多样, 数量多、规模大, 且责任主体不明。由于未依法办理相关部门的行政审批手续, 未按照有关建设工程国家消防技术标准进行设计, 违法建筑火灾隐患突出, 消防监管难度很大, 处罚难以一步到位。
5 建议和措施
5.1 农垦系统商住型违法建筑
对已建成并投入使用的住宅类建设工程, 由政府责成各农场依照城市规划和三亚市住宅规划报建审批程序, 督促建设单位或个人补充申报办理规划行政审批手续, 解决住宅类已建成并投入使用建设工程的合法性问题。对于取得规划许可依法建设的, 由消防部门依法指导辖区派出所和村 (居) 委会将其纳入消防安全监管范围;对于未取得规划许可的或超建部分未取得规划许可的, 建议市政府组织农场、综合执法等相关部门依法查处并根据实际情况统筹安排拆除。对已建成并投入使用的邻街铺面类建设工程, 由政府责成各农场依照城市规划报建审批程序, 督促建设单位或个人补充申报办理规划行政审批手续, 解决临街铺面类已建成并投入使用建设工程的合法性问题 (其中, 在住宅内设置的小于300 m2的邻街铺面所在主体可允许其建筑规划性质为住宅, 附设在住宅内的邻街铺面大于300m2的住宅需变更使用性质为商住楼) 。对于取得规划许可的, 由消防部门进行设计备案和竣工验收备案检查;对于未取得规划许可的, 建议市政府组织农场、综合执法等相关部门联合查处并根据实际情况统筹安排取缔和拆除。
同时, 对消防违法建设工程建议政府责成各农场和垦区派出所进行严格监管, 严禁经营、储存物品场所与居住场所设置在同一建筑物内。对已建成投入使用并改变作为人员密集场所类 (含公众聚集场所) 建设工程, 尤其是医院、学校和幼儿园等涉及民生的建设工程, 建议由政府组织国土、规划和住建部门本着尊重事实、解决民生的出发点解决此类建筑的规划行政许可问题。对于取得规划许可的, 消防部门将依法纳入消防监督管理范围, 办理相关消防行政许可;对于未能取得规划许可的, 建议政府组织农场、综合执法予以取缔和拆除, 同时要求辖区公安派出所、工商所予以取缔。
5.2 家庭旅馆型违法建筑
(1) 组织政府层面的专项整治。以当前贯彻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消防工作意见》文件精神为契机, 按照《海南省经济特区旅馆业管理规定》和《三亚市家庭旅馆管理办法》的规定, 组织旅游、公安、消防、工商、综合执法等部门全面开展家庭旅馆联合整治。对未办理相关行政审批手续的, 由各政府职能部门依法立案查处, 加大处罚力度;尤其对海坡村等地区违法违章的旅馆通报综合执法部门强制拆除。
(2) 合规引导转变, 探索消防监管新模式。全市仍有大量家庭旅馆未办理消防审批手续, 通过政策宣贯及技术帮扶, 对拥有合法房产证明且建筑规模符合要求的独栋式家庭旅馆办理消防法律手续, 从严审批附设式家庭旅馆。同时, 以消防安全委员会的名义公告已办理消防安全合格证的家庭旅馆名单, 引导不具备办理消防法律手续或未办理相关手续的家庭旅馆向出租屋过渡并进行登记发证, 同时配套出台《三亚市出租屋消防安全管理规定》, 探索消防监管新模式。
(3) 强化联合执法, 坚决取缔证照不全及无证无照经营场所。经公告, 对仍未进行出租屋登记的无证无照违法经营的家庭旅馆或证照不全的家庭旅馆, 依照《三亚市家庭旅馆管理办法》规定程序, 实行末端取缔制, 即对每一家家庭旅馆依次顺序办理消防、卫生、特行、工商的证照进行检查, 凡属无证无照的家庭旅馆, 由工商行政部门进行取缔, 公安部门配合对相关责任人行政拘留;凡证照未办理至哪个部门的, 由该部门依照职权查处, 该部门无取缔职权的, 通报下一环节的部门查处;凡确认为违法建筑的, 通报综合行政执法部门查处。
(4) 规范管理标准, 提高场所消防安全管理水平。针对新申报审批的家庭旅馆, 相关部门要严格执行《海南省经济特区旅馆业管理规定》及《三亚市家庭旅馆管理办法》、《三亚市家庭旅馆布点规划》等规范性文件, 落实消防技术标准, 从源头把好准入关。结合《海南省家庭旅馆业消防安全标准化管理规定》, 综合三亚家庭旅馆消防安全管理试点一条街的经验做法, 制定符合三亚实际的《三亚市家庭旅馆业消防安全标准化管理规定》, 实行年度消防安全等级考评, 分等级出具考评报告, 考评结果作为工商营业执照年检的必备条件。同时, 考评结果通报旅游部门, 作为旅游部门家庭旅馆等级管理、等级评定、等级收费的重要依据。协调市旅游委在酒店管理协会下设立家庭旅馆行业协会, 依照酒店业做法, 促进信息公开。
6 结束语
三亚市先后开展了多次消防违法建筑整治战役, 阻力重重, 效果一般。从2013年起, 逐步改变工作思路, 一切围绕不发生亡人火灾为根本目的, 建筑不论是否违法违章, 一律纳入消防监管视线, 全面排查并将情况上报市政府, 同时抄报市旅游委、市公安局、市综合执法局等职能部门;全面摸排消防安全状况, 如有火灾隐患突出的建筑, 一律实施临时查封。两个一律, 客观上消除了大量火灾隐患, 保证了违法建筑规范监管过渡期的消防安全。
摘要:分析三亚市违法建筑存在的消防安全违法行为和火灾隐患, 主要包括农垦商住型违法建筑和家庭旅馆型违法建筑, 探讨消防监督执法难点, 并提出加强消防监督工作的建议和措施, 如探讨消防监管的新模式、强化各部门联合执法、规范管理等。
关键词:违法建筑,消防监督,家庭旅馆
参考文献
[1]司戈.改革建筑工程消防监督审核管理运行机制的研究[J].消防科学与技术, 2002, 21 (6) :65-68.
[2]元浩.浅析高层居民建筑消防监督工作遇到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公共安全 (学术版) , 2011, (2) :72-74.
[3]沈晖, 陈瑶.境外治理违法建筑的经验和启示[J].湖南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2, (6) :138-142.
消防违法行为 篇5
违法行为行政处罚办法
拒不执行监管指令
《安全违法处罚办法》第44条第1款第10项
违反操作规程或安全管理规定作业
《安全违法处罚办法》第违章指挥或强令人员违章冒险作业
发现从业人员违章作业不制止
三超生产
对事故预兆或对已发现的事故隐患不采取措施
拒绝阻碍行政执法人员监督检查
未存储安全生产风险抵押金
未按规定提取使用安全生产费用
国家规定的其他安全生产必须的资金投入
未建立救援组织或未签订救护协议《安规》第493条
未配备必要的应急救援器材、设备,并进行经常性维护、保养,保证正常运转
《从重处罚》
危及公共安全或者其他生产经营单位安全的 经责令期改正,逾期未改正的
一年内同一违法行为两次以上处罚
拒不整改或整改不力、违法行为呈持续状态
拒绝、阻碍或者以暴力威胁行政执法人员的 ※ ※ ※
44条第1款第1项
《安全违法处罚办法》第44条第1款第2项
《安全违法处罚办法》第44条第1款第3项
《安全违法处罚办法》第44条第1款第4项
《安全违法处罚办法》第44条第1款第7项
《安全违法处罚办法》第44条第1款第8项
《安全违法处罚办法》第42条第1款第1项
《安全违法处罚办法》第42条第1款第2项
《安全违法处罚办法》第42条第1款第3项
《安全违法处罚办法》第45条第1款第1项
《安全违法处罚办法》第45条第1款第2项
《安全违法处罚办法》第54条第1款第1项
《安全违法处罚办法》第54条第1款第2项
《安全违法处罚办法》第54条第1款第3项
《安全违法处罚办法》第54条第1款第4项
※ ※
《煤矿安全规程》
没有对职工进行安全培训、无证上岗
《安规》第6条
特种作业人员没培训、无证上岗
《安规》第6条
不按规定设立安全管理机构配备安全生产管理人员
《安规》第4条 应有安标的矿用产品无安标
《安规》第7条 矿井无灾害预防处理计划
《安规》第9条 入井人员没有佩戴自救器
《安规》第10条 入井人员井下吸烟或带烟火入井、喝酒
《安规》第10 条 没有执行入井检身制度、没有清点人数
矿井11种图纸不全
单项工程 单位工程无设计、无作业规程没组织工人学习
未组织制定事故应急预案
未对安全设备经常性维护保养定期检测
危及生命安全危险性较大的特种设备未检测检验
使用国家命令淘汰禁止使用的危及生产安全的工艺设备
通风
进风井口以下空气温度低于2度
矿井无完整的独立通风系统
生产水平和采区没有分区通风
采掘的进风、回风经过采空区或冒顶区
矿井不采用机械通风
主扇不能反风
无风、微风(每人供风量小于4m3/min)
采煤工作面、掘进中的煤巷半煤岩巷风流速度小于0.25m/s
掘进中的岩巷风流速度小于0.15m/s
循环风(距回风口小于10米)
不符合规定串联风
掘进工作面停局扇
掘进无风电闭锁
掘进局扇无三专供电
瓦斯防治
矿井未安装监控系统
监控系统不能断电
监控系统故障、没调试
采煤工作面无瓦斯传感器
掘进工作面无瓦斯传感器
被串联的掘进工作面局扇前没设瓦斯传感器
被串联的采煤工作面没设甲烷传感器
被串联的工作面没设甲烷断电仪
瓦斯传感器失效
不按规定检查瓦斯、漏检
通风瓦斯日报矿长、技术矿长未签字
《安规》第10条 《安规》第12条 《安规》第15条
安全生产法》第17条 安全生产法》第29条 安全生产法》第30条 安全生产法》第31条 《安规》第102条 《安规》第107条 《安规》第113条 《安规》第116条 《安规》第121条 《安规》第122条 《安规》第103条 《安规》第101条 《安规》第101条 《安规》第128条 《安规》第114条 《安规》第129条 《安规》第128条 《安规》第128条 《安规》第158条 《安规》第160条 《安规》第162条 《安规》第169条 《安规》第170条 《安规》第170条 《安规》第169条 《安规》第114条 《安规》第163条 《安规》第149条 《安规》第149条
《 《 《 《
矿井无专职瓦斯检查工
《安规》第136条? 流动独立作业人员没佩戴便携式瓦检仪
《安规》第149条 临时停工地点无风又没切断电源设栅栏揭示警标
《安规》第140条 主扇局扇无开停传感器风门无开关传感器无馈电传感器
《安规》第175条 防尘
矿井无防尘供水系统(采、掘无防尘供水管路)
《安规》第152条 对产生煤岩尘的地点未采取防尘措施
《安规》第154条 消防火
消防火水池井下消防管路系统不符合规定
《安规》第218 条 井下使用灯泡或电炉取暖
井下从事电焊、气焊、喷灯无安全措施
或不准从事此项工作的地点从事此工作
井上下无消防材料库或不符合规定
机电硐室无消防器材或不符合规定
矿井无火区位置图
永久性防火墙不符合规定
采煤
采煤无规程作业或未贯彻、变化时未修改
采煤空顶、未按规程作业、支柱失效
采煤工作面未执行敲帮问顶制度
采煤工作面无2个安全出口或不畅通 20米内未加强支护
掘进
掘进无规程作业或未贯彻
掘进空顶作业、顶板破碎无前探支护
掘进 支架构件不全未按规定刹实帮顶
巷道失修超过规定
巷道高度断面不合格
井巷维修无措施
爆破
井下无专职爆破工
爆破作业不执行一炮三检
炸药雷管没分开存放、无箱无锁乱扔乱放
井下爆破不使用发爆器
火工品运输与人员同运
防治水
在各种防隔水煤柱中采掘
采掘作业没有执行有疑必探
采掘有突水预兆继续作业
运输
矿车无安全钩或失效
架线机车巷道支护不阻燃
柴油机车不配备灭火器
安规》第222条 安规》第223条
安规》第225条 安规》第226条 安规》第246条 安规》第247条 安规》第49 条 安规》第54 条 安规》第55 条 安规》第50 条 安规》第15 条 安规》第41 条 安规》第42 条 安规》第91 条 安规》第21 条 安规》第92 条 安规》第316条 安规》第316条 安规》第316条 安规》第335条 安规》第311条 安规》第259条 安规》第285条 安规》第266条 安规》第349条 安规》第347条 安规》第50条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人力推车放飞车、推车数量超过规定、《安规》第362条 通过重要地点不发出警号
升降人员不使用人车或防坠器不符合规定
《安规》第366条 倾斜井巷上下无挡车器
《安规》第370条平车场无阻车器、下部略大于1列车长度无挡车栏
《安规》第370条 斜井提升时蹬钩行人
《安规》第372条 下山掘进上口、工作面上方无防跑车装置
《安规》第46条 斜井巷施工期间兼作人行道无躲避硐无红灯
《安规》第46条 罐笼
升降人员的罐笼无防坠器或失效
罐笼提升矿车无阻车器
罐笼防坠器没按要求试验
人车
人车没按要求试验
人车无人车无信号或失效
人车不合格,防坠器不可靠不能自动落闸和人工操纵
钢丝绳
钢丝绳的检验不符合规定
使用中的钢丝绳安全系数不符合规定
提升钢丝绳断丝不符合规定
钢丝绳磨损超标
罐笼或人车定期试验不符合规定
提升机
提升机九种保护不全或失效
提升绞车保险闸不能自动发生作用或失效
空压机
空压机无安全阀或压力表或失效
空压机油不符合规定
电气
矿井无双电源或备用电源
变压器中性点接地
带电检修电气设备
井下配电网络无过流短路保护
高压开关无短路、过负荷、接地、欠压保护
低压开关无短路、过负荷、单线断线、漏电闭锁及远程控制或保护失效
入井高压馈电线上无单相接地保护
井下低压馈电线上无检漏或
选择性的漏电保护或失效
煤电钻综保各种保护失效
井上下无防雷电装置
井下电缆选择不符合规定
矿灯使用管理发放不符合规定
《安规》第383条 《安规》第381条 《安规》第413条 安规》第413条 安规》第369条 安规》第366条 安规》第399条 安规》第401条 安规》第405条 安规》第406条 安规》第413条 安规》第427条 安规》第428条 安规》第437条 安规》第438条 安规》第441条 安规》第443条 安规》第445条 安规》第452条 安规》第455条 安规》第455条 安规》第457条 安规》第457条 安规》第457条 安规》第459条 安规》第467条 安规》第475条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井下及主要场所通讯不符合规定
《安规》第478条 电缆及电气设备接地不符合规定
《安规》第482条 矿井无主副接地极或不符合规定
《安规》第484条 没有形成接地网
无井下电气设备局部接地极或不合格
《安规》第485条 井下电气设备失爆
《安规》第489条 井下电缆失爆
《安规》第490条 机电记录图纸
无钢丝绳检查记录或没检查
《安规》第404条 无安全人车每班试验记录或不试验
无检漏试验记录或不试验
无立井提升系统检查记录或不检查
矿井无井上下配电系统图
安规》第413条 安规》第457条 安规》第390条 安规》第450条
《
《
《
北京严查中介21种违法违规行为 篇6
从7月起至11月,在北京全市范围内开展房地产经纪行业专项治理行动,严查中介机构21种违法违规行为。 根据规定,如果中介明知房屋已被私自分割、不符合标准还要提供中介服务,将属违规行为;而中介将代理房源拿来分割群租,更是重点打击对象。
刚需楼盘“一房难求”恐慌情绪蔓延
7月20日,位于大兴的中建国际港开盘,10小时内揽金37.9亿元,刷新2012年以来全国楼市单盘单日成交额纪录,以此为标志,刚需楼盘迎来今年以来最大规模的销售热潮。业内认为,楼市供应不足以及房企和购房者对后市的看涨预期,成为本轮刚需项目热销的最主要原因。在刚需楼盘热销的同时,购房者发现自己面对的不仅是跳涨的房价,更多是“抢不到房”的恐慌。
农展馆准地王重新挂牌起始价下调两亿
8月1日,北京市土地整理储备中心恢复了朝阳区农展馆北路8号0304-622地块的挂牌出让活动。该地块于去年底因故暂停挂牌出让。当时挂牌公告显示,建筑规模为5.9万平米,挂牌起始价为20亿元,折合起始楼面价3.38万元/平米。远远超过了当时成交的万柳地王和东城区香河园3号地。此次重新挂牌,该地块的用地性质、土地面积、建筑规模及出让方式均与之前一致,但起拍价降至18亿元。
“群租禁令”出台半月 北京群租房仍大量存在
违法违规行为的成本和收益 篇7
国庆节假日期间,住建部公布了45家违法违规房地产开发企业和中介机构名单,名单中不乏一些知名房地产中介机构。据了解,这些名单来自各地住建部门逐级上报,实际上是各地住建部门今年以来查处的机构。
笔者所在的城市也有两家中介机构“上榜”。从笔者所在的城市来看,这样的查处工作是常态化的,因为有本地人大立法通过的《房地产中介服务管理条例》(下称《案例》),可以依据《条例》规定对违规机构给以罚款等处罚,过去还可以对违规人员处以吊销执业资格的处罚。但随着执业资格制度的取消,针对人员执业资格类型的处罚已经不存在了,在这种情况下,政府部门对房地产中介违规行为的查处就更加显得没有抓手。正因为这样,所以现在对违规行为的处罚已经显得并不那么够力。针对这次出台的名单,有媒体公开呼吁:“对此,有关部门绝不能止于公布‘黑名单’,还应当依法让不法企业、机构及其责任人付出应有代价。”这说到了问题的关键——如果不能让违规机构和人员为此付出足够的代价,使得违法违规付出的成本远高于因此获得的收益,处罚就必然是不能起作用的。
今年6月,在住建部的见证下,中国房地产估价师与房地产经纪人学会召集全国9家房地产中介机构签署《房地产中介诚信服务承诺》,笔者随即在7月的本专栏撰文,引述公众的各种疑虑,希望这样的承诺能够落在实处。但现实的情况是:这次查处的中介机构中就有几家正是签署承诺的公司。
这次住建部大张旗鼓地公布了被查处的违法违规公司的名单,可以看作是对上述承诺活动的监督和落实。在此之前,今年8月,住建部等七部门出台的《关于加强房地产中介管理促进行业健康发展的意见》(下称《意见》)也重申,要加强房地产中介管理,促进行业健康发展。笔者曾经在9月本专栏撰文指出:这次发文的亮点是对政府部门的监管行为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而公布“名单”,说明政府正在落实《意见》所提出的监管要求。
不过从现实情况看,即使被查处和被公布在“名单”里,这些机构的经营也并没有受到明显影响,甚至很多消费者也并不知道哪些机构是被查处的。所以仅仅公布名单仍然还是不够的,必须让违法违规的企业和从业人员付出沉重代价乃至退出市场,通俗地说,就是要让这些违法违规的企业和人员做不了生意、赚不到钱,反过来才能让依法依规经营的企业和从业人员有良好的经营环境,能够靠诚信经营和优质服务获得体面的收入和社会的尊重。久而久之,房地产中介市场的良好秩序和行为规范才能形成。
浅谈海船船员的违法行为 篇8
关键词:海船船员,违法行为,对策
海船作为一种海上货物和人员重要的运输工具, 在我国海上运输事业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而作为处于海上运输活动中心环节的海员在其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所以对海员的违法行为进行研究和分析, 对海事运输安全来说是一件具有重大意义的事情。
1海船船员的概念和违法行为分析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商法》 (以下简称《海商法》) 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海上交通安全法》 (以下简称《海安法》) 对海员的规定, 海员主要是指包括船长在内的一切人员。其主要对象有船长、驾驶员、轮机长、轮机员、电机员、报务员以及船上潜水人员等。例如, 《中华人民共和国海船船员适任考试、评估和发证规则》第三条规定:“在中国籍海船上任职的船长、高级船员和值班水手、值班机工应当持有与其所服务的船舶航区、种类、或主机类别和所担任的职务相符的有效适任证书。这些规定都明确对从事海上运输活动的特殊人员都要具备法律、法规、规章所规定的资格和条件, 否则是不能从事相关的工作的。而海船船员的违法行为从广义上说主要是指海船船员违反海事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行为以及未履行海事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以为的作为和不作为。
船员违法行为的构成要件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①它是一种违反现行海事法律、法规、规章和其他管理规定的行为。如果是违法的程度很严重而构成犯罪的话, 那么就不仅仅是一种违法行为, 而是一种犯罪行为了;②它的主体是海船船员, 而不是其他主体。如果是海船上旅客或者其他非海船船员违反有关规定就不一定构成船员违法行为了;③它一般是由于船员过错造成的。而过错是指一种主观上的心理状态, 包括故意和过失两种形式。而船员违法行为必须包括这种心理状态, 否则如果是主观上无意识, 那么就不能认为行为违法;④这种违法行为具有一定的危害性。可对船舶、人身安全、海洋环境等造成一定的威胁或者直接造成了可以观察到的损害, 还包括对海事管理秩序的破坏等。
2船员违法行为的种类
根据有关海事法律、法规及规章的规定, 可以把船员违法行为分为违反海上船员管理秩序的实体性违法行为和程序性违法行为两大类。违反海上船员管理秩序的实体性违法行为主要是指船员本人违反有关操作规程实施的实体性危害行为, 表现为船员在职业行为中实体性行为;而违反海上管理秩序的程序性违法行为主要是指违反有关海事程序法的规定, 违法从事海员有关的工作, 或是超越海员职业行为的一种违法行为。
2.1 违反海上船员管理秩序的实体性违法行为
主要表现在违反船舶安全和营运管理秩序、船舶、海上设施检验管理秩序等, 例如, 违反《海安法》第六条的规定, 在船舶上没有按照标准定额配备足以保证船舶安全的合格船员就从事海上运输活动的, 就属于典型的实体性违法行为。还有, 船舶、设施上的船员不遵守有关海上交通安全的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 影响船舶、设施的航行、停泊和作业安全的, 都是属于违反实体性违法行为。一般会给海上交通安全造成实质上的损害或者威胁, 因此对这类违法行为的处罚力度也相较于程序性违法行为要重一些。
2.2 违反海上管理秩序的程序性违法行为
主要包括船员未持有船员职务证书在船上任职或者违法持用伪造、变造、超过有效期限, 或者通过买卖、租赁等其他非法方式获得的船员职务证书、海员出境入境证件等行为。还有一些海员参加适任证书考试、评估考试违反考试规则而取得各种证书的行为等。这种性质的违法行为, 并没有直接给海上交通安全造成损害或者威胁, 只是一种潜在的不安全因素, 通过及时的纠正和处理是能够避免实质危害产生的, 因此对这类违法行为的处罚也相对较轻。
3船员违法行为的成因分析
3.1 海事法律法规层次较低、体系不完善
目前对海船海员行为进行规范的法律目前只有《海商法》和《海安法》等少数法律, 而且也仅仅是在船员资格等方面做出了很粗略的规定。整个海事法规体系对加强船员管理、规范船员行为缺乏明确有效的约束机制。另外一方面, 有些规范性法律文件的法律层次较低, 对海船船员的违法行为和违法责任的追究力度不够, 缺乏细化、明确的配套追责机制, 从而造成了对一些船员违法行为不能进行有效追究的不良现象。
3.2 海事管理机制落后, 缺乏必要监控手段
例如, 对于船员违反海上管理秩序的程序性规定的一类违法行为, 问题主要是出在对船舶进行签证和安全检查过程中。而一些海事管理机关在内进行船员签证中, 通常只是检查船员证书是否满足配员的要求, 而很少对船员的真实身份进行认真核实。另外, 海事管理机构对船员的职务行为缺乏必要的监督手段和监督机制, 对船员个人的任职、资历、持证、接受培训等信息管理不够系统规范, 这也为一些船员为了短期利益进行违法行为提供了可能性。
3.3 船员法律意识淡薄, 总体素质不高
由于海上运输活动对船员专业技术方面的要求比较高, 因此船员的知识背景一般以理工类和航海类的专业为主, 因此很缺乏法律、法规方面知识储备, 而且在后期培训的过程中一些单位也只重视专业技术、轻法律、法规培训的现象, 致使一些海员法律意识淡薄, 守法意识较差。而且实践中, 往往存在着重业务素质, 轻心理素质和文化素质的不良倾向, 这也是造成海员违法行为居高不下的一个重要原因。
3.4 追责力度不够, 监督不到位
据现有的一些资料显示, 海上海事行政管理机关对于一些船舶的海事违法行为只是对船舶进行处罚了事, 并没有对直接责任人进行处罚, 尤其是在很多案件中按规定要求对船长进行处罚的执法机关却没有严格执行, 同时对船员做出的处罚也往往偏轻。另外, 监督机制的缺位导致对船员违法行为进行事前防控的可能性降低。可以说船员违法行为的出现, 除了船员在主观意识方面的原因之外, 较低的违法成本也是造成船员违法行为得不到有效遏制的一个重要原因。
4减少船员违法行为的相关对策和建议
4.1 完善海事立法, 加快海事法律、法规体系建设
要加强对海员船员违法行为的管理离不开海事管理法律体系的构建。要尽快出台以《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员法》为基础, 以《海商法》以及《海安法》为依托, 以及相关配套具体执行规章和管理规范的整个海事法律体系。依法治国的基本前提是有法可依, 因此完善有关海事立法, 加快海事法律、法规建设对减少海事违法行为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4.2 提高船员管理水平, 增强海事执法监督力度
首先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 帮助船员牢固树立知法、懂法、守法的法律观念。在管理活动中要搞好船员行业准入、培训以及考核工作, 严格船员考试发证程序, 不断加大现场监督检查的力度。于此同时, 还要加强对船员的跟踪管理, 完善船员个人信息数据库的建设, 及时更新船员的任职、持证、签证等相关信息, 采取动态管理技术加强对船员的管理。
4.3 加强船员的教育和培训, 提高船员法律意识
在对船员的教育培训活动中要避免过去重技术培训、轻思想教育和培训走过场现象的发生。船员的素质与船员的后续培训和教育水平有着直接的关系。有些船员高等教育院校为取得船员考试通过率, 只采用船员统考所用的教材作为日常教学教材, 不利于船员综合素质的提高。因此, 在培训过程中更应该增强船员遵纪守法的观念, 让其在实际的海事活动中时刻做到“知法、懂法、用法”, 这样才能更好地避免违法行为的出现。同时要加强船员队伍建设, 提高船员队伍的整体素质。
4.4 加大执法力度, 增强执法效果
在对海船船员的管理监督中, 要加大现场执法力度, 对船舶进行监督检查时, 要加强对船员安全知识和实际操作能力的检查, 对船舶违法行为进行处罚时, 要严格执法, 重视对责任船员的处罚, 并加大处罚的力度, 增强执法效果。另外, 对于那些无证、假证或通过不正当手段获得船员证书的船员要坚决予以查处, 并采取“禁业制度”, 对于这方面有不良记录的人员要严格限制其进入海员队伍。
参考文献
[1]郭庆祝, 耿希军, 刘安亮.关于船员管理工作的若干问题探讨[J].港口经济, 2009, (2) .
[2]梁华.浅谈海船船员违法行为[J].交通建设与管理, 2007, (6) .
[3]柯响林, 徐振中.浅谈我国海员管理[J].中国水运 (学术版) , 2006, (7) .
档案违法行为的民事责任 篇9
一、档案违法行为的概念和构成
档案违法行为是承担相应法律责任的前提。何为档案违法行为?其概念界定有狭义和广义之分, 主要原因在于对以下三个问题的不同理解:第一“, 档案”之定义是否限于《档案法》的规定;第二, 档案违法行为所违之“法”, 是仅指《档案法》以及《档案法实施办法》, 还是包括所有有关档案制度的法律法规;第三, 档案违法行为所侵害的客体除了档案关系外是否还包括其他社会关系。目前, 多数观点是从狭义上理解档案违法行为概念的。比如, 有观点认为, 档案管理行为属于具体行政行为, 因此档案违法行为属于行政违法行为。这种观点可以说是从最狭义上理解档案违法行为的了。还有观点认为, 档案违法行为就是档案法律关系主体违反档案法律规范, 侵害了为《档案法》所保护的档案法律关系所应承担的不利法律后果的行为。这种观点将档案违法行为侵害的客体限定为“《档案法》所保护的档案法律关系”, 范围也过于狭小。笔者认为, 对档案违法行为的界定不宜过于狭小, 应当从广义上来理解前述三个问题。首先, 《档案法》第2 条将“档案”定义为国家机构、社会组织及个人活动的历史记录, 且强调这种记录应该是“对国家和社会有保存价值的”, 但在一般意义上, 人们理解的档案是指分类保存以备查阅的文件和材料, 并不强调其对国家和社会的价值如何, 如学籍档案、病历档案、会计档案等。丢失、篡改或毁损这些档案的行为同样属于档案违法行为;第二, 档案违法行为所违法之“法”首先是作为单行法的《档案法》, 同时还包括《档案法实施办法》等档案法规以及其他民事、行政、刑事法律法规中有关档案管理的相关规定;第三, 档案违法行为的客体, 是指档案法律法规保护的, 为档案违法行为所侵害的社会关系, 既包括档案关系也包括与档案违法行为有关的其他社会关系。总之, 档案违法行为不能局限于《档案法》第24 条规定的8 种行为上, 根据调整对象、调整的法律不同, 可以分为民事档案违法行为、行政档案违法行和档案犯罪行为。
二、档案违法行为的法律责任重合
档案法律责任制度是档案法律制度的重要内容。行为人实施档案违法行为应当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法理学上关于法律责任的定义主要有义务说、制裁说和后果说三种学说。义务说对法律责任和法律义务不加区分, 认为法律责任是义务不履行的必然结果;制裁说认为, 法律责任意指不履行法律义务因而应受某种制裁;后果说认为, 法律责任是指行为人承担的因其违反法定或约定义务, 或不当行使权利、权力所产生的不利后果。后果说为我国多数学者所主张。根据违法行为所违反法律性质的不同, 法律责任可以分为公法责任和私法责任两大类, 其中私法责任主要是民事责任, 公法责任包括行政责任、刑事责任、诉讼责任和违宪责任等。违法行为的复杂性导致法律责任承担的复杂性, 其中一种现象就是, 行为人的同一行为符合两个或两个以上不同性质的法律责任之构成要件, 依法应当承担多种不同性质的法律责任, 这种现象法律上称为责任重合。我国《民法通则》第110 条规定“:对承担民事责任的公民、法人需要追究行政责任的, 应当追究行政责任;构成犯罪的, 对公民、法人的法定代表人应当依法追究刑事责任。”本条就是典型关于责任重合的规定, 同一违法行为可能会同时承担民事、行政和刑事三种责任。在责任重合的情况下, 行为人虽然只实施了一个违法行为, 但因行为具有多重违法性, 因此要承担多重责任。《档案法》第24 条第1 款规定了档案违法行为行政责任和刑事的重合, 即对实施档案违法行为的“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或者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 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同条第2 款规定了对国有档案损毁、丢失、擅自提供、抄录、公布、销毁或者涂改、伪造, 造成损失的, 责令赔偿损失。赔偿损失属于民事责任的主要形式, 但《档案法》规定由档案行政部门责令加害人赔偿损失, 显然与其民事责任形式的属性相悖, 而且《档案法》只规定了对国有档案的赔偿责任, 而忽略了单位、个人档案的保护, 将国有档案与单位、个人档案区别对待、不平等保护, 也值得商榷。
三、档案违法行为民事责任
民事责任是一种法律责任。依前述我国多数学者主张的后果说, 民事责任是指民事主体违反民事义务而依法应承担的民事法律后果。民事责任是当事人一方 (加害方或违约方) 向他方 (受害方或守约方) 承担的责任。档案违法行为的民事责任主要体现为对档案信息的侵犯和对档案相关的权利的侵害而承担的责任, 是作为加害人的档案管理单位或管理人员向权利人承担的责任, 一般由侵权法调整。实践中档案违法行为民事责任主要有以下几种:
第一, 侵害档案知情权的民事责任。《档案法》第四章用了四个条文对档案的利用和公布作了规定, 对于普通公民而言, 实现档案知情权的重要途径就是直接查询档案、利用档案。但是在我国的制度框架下, 档案具有一定的神秘性、专属性, 或多或少地阻碍了公民充分利用档案, 侵犯公民档案知情权的违法行为一般表现为不作为, 如拒绝公布应当公布的档案、不让有权查阅档案的人查阅档案、用人单位拒绝移交调离本单位人员档案等。
第二, 侵犯档案信息的民事责任。根据《档案法》第2 条对档案的界定, 档案是“各种文字、图表、声像等不同形式的历史记录”, 档案作为文字、数据、图像或音像等信息的载体, 其价值通过记载的信息得以体现。实践中大量的档案违法案例, 像伪造人事档案、涂改病历档案、篡改学籍档案等, 都是通过篡改、伪造或变造档案信息来达到其非法目的。此类行为侵害了档案的唯一性、原始性、真实性。只有客观、真实的档案才具有证明和凭证价值。只有保证档案信息的真实有效, 才能为档案日后的利用者作出判断提供公正客观的环境。
第三, 侵犯档案所有权的民事责任。档案的所有权一直是档案界、法律界的关注热点, 现实中, 档案部门习惯于集中式的行政管理模式, 无偿无条件地进行移交、转移和使用档案而不考虑档案所有者合法权益的状况大量存在。随着《物权法》的颁布和实施, 档案所有权受到侵害, 权利人可以对侵害人享有物权请求权, 要求加害人承担相应的民事责任。
第四, 侵害公民隐私权的民事责任。隐私权是公民权利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公民对其个人信息予以保密的权利。作为公民基本权利, 隐私权涉及与公民切身相关的信息的安全性, 因而关系到人之尊严和私生活的安宁。而档案作为记载文字、数据、图像等的载体, 有可能记载有涉及个人隐私的内容。对公民知情权的保护以及档案的公共属性, 要求档案向不特定公众公开供其查阅、研究或用作其他方面即是档案管理中的重要内容。在这种情况下, 档案公开则有可能涉及个人信息的披露, 就有可能造成对公民隐私权的侵害。因此, 档案公开过程中如何保护公民个人之隐私权则为档案管理中的重要课题。
与档案违法行为行政责任和刑事责任不同, 档案违法行为民事责任具有补偿性的特点, 一般不具有惩罚性, 且责任的承担可由当事人在法律允许范围内自由协商。我国《民法通则》第134 条规定了承担民事责任的几种方式, 即停止侵害, 排除妨碍, 消除危险, 返还财产, 恢复原状, 修理、重作、更换, 赔偿损失, 支付违约金, 消除影响、恢复名誉和赔礼道歉。《侵权责任法》规定的承担侵权责任的方式包括除以上支付违约金和修理、重作、更换以外的其他8 种责任形式, 就档案违法行为民事责任形式而言, 主要有停止侵害、排除妨碍、返还财产赔偿损失、消除影响、恢复名誉和赔礼道歉等责任形式。
摘要:档案违法行为民事责任是现实中较为常见, 但人们关注较少的问题。档案违法行为民事责任主要包括侵犯公众知情权、侵犯档案信息、侵害公民隐私权和侵害档案所有权等几种类型。
关键词:档案违法行为,责任重合,民事责任
参考文献
[1]刘胜利.档案违法的行政责任研究[J].兰台世界, 2013 (4) .
[2]李伯富.论档案违法行为及其法律责任[J].档案学通讯, 2006 (1)
[3]张新宝.侵权责任法原理[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5.
关于从重处罚兽药违法行为的公告 篇10
一、无兽药生产许可证生产兽药,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 按照《兽药管理条例》第五十六条“情节严重的”规定处理, 按上限罚款, 并没收生产设备:
(一) 生产的兽药添加国家禁止使用的药品和其他化合物, 或添加人用药品等农业部未批准使用的其他成分的;
(二) 生产的兽药累计2个品种以上或5批次以上, 或货值金额2万元以上的;
(三) 生产兽用疫苗的;
(四) 其他情节严重的情形。
二、持有兽药生产、经营许可证的兽药生产、经营者有下列情形之一的, 按照《兽药管理条例》第五十六条“情节严重的”规定处理, 按上限罚款, 并吊销兽药生产、经营许可证:
(一) 生产的兽药添加国家禁止使用的药品和其他化合物, 或添加人用药品等农业部未批准使用的其他成分的;
(二) 生产的兽药擅自改变组方添加其他兽药成分累计2批次以上的;
(三) 生产未取得兽药产品批准文号的兽用疫苗, 或生产未取得兽药产品批准文号的其他兽药产品累计2个品种以上或5批次以上的;
(四) 生产假兽药货值金额5万元以上的;
(五) 兽药经营者未审核并保存兽药批准证明文件材料, 经营假兽药货值金额2万元以上的;
(六) 其他情节严重的情形。
三、兽药生产者未在批准的兽药GMP车间生产兽药, 经限期整改而逾期不改正的, 按照《兽药管理条例》第五十九条“情节严重的”规定处理, 按上限罚款, 并吊销兽药生产许可证。
兽药生产者未在批准的兽药GMP车间生产兽药, 经责令限期改正后再犯的, 属于前款“逾期不改正”的情形。
四、兽药生产、经营者将原料药销售给养殖场 (户) 的, 按照《兽药管理条例》第六十七条“情节严重的”规定处理, 没收违法所得, 按上限罚款, 并吊销兽药生产、经营许可证。
五、生产或进口的兽药有下列情形之一的, 按照《兽药管理条例》第六十九条规定处理, 撤销兽药产品批准文号或者吊销进口兽药注册证书:
(一) 抽查检验连续2次不合格的;
(二) 改变组方添加其他兽药成分的;
(三) 主要成分含量在兽药国家标准150%以上或50%以下的;
(四) 主要成分含量在兽药国家标准120%以上或80%以下, 累计2批次以上的;
(五) 其他情节严重的情形。
六、兽药产品标签和说明书未经批准擅自修改, 限期改正后再犯的, 属于《兽药管理条例》第六十条“逾期不改正”的情形, 按生产、经营假兽药处罚。
七、有本公告第一、二、三项规定违法情形的, 对生产、经营者主要负责人和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按照《兽药管理条例》第五十六条规定处理, 终身不得从事兽药的生产、经营活动。
八、兽药违法行为涉嫌犯罪的, 移送司法机关追究刑事责任。
九、本公告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中职学生违法犯罪行为的防范措施 篇11
【摘要】职业学校作为培养专业技术人才和培育良好素质社会人才的基地,注重加强对学生违法行为的预防和纠正,是非常必要而且势在必行的任务和责任。只有做到对中职生存在的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我们的结论才更具有针对性,更有价值,才能找到问题存在的根源,进而有的放矢地采取预防措施,有效地预防和减少中职生的违法行为和现象,促使他们健康、快乐地成长。
【关键詞】中职生 违法犯罪行为 防范
【中图分类号】D922.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33-0-01
青少年违法犯罪问题己经成为人们共同关注的社会问题,中职生作为青少年的一个学生群体,是违法行为多发的重灾区。作为一名法律专业的教育工作者,针对中职生出现的各类违法行为,不仅要从原因上进行分析,更要依据原因,深层次地探索相应的对策来遏止这些现象,从而保护他们的健康成长、为社会培养出身心健康、行为优秀的学生。
一、中职学生出现违法犯罪行为的原因
(一)个人因素
在中职校园里,由于中职生生理和心理年龄特征受社会环境因素的影响,在不同程度上会出现一些偏离于学校、家庭以及社会要求的不良行为,如集体观念差,个人利益至上,沉迷网络,抽烟喝酒,小型赌博,欺软怕硬,早恋等。中职生学习成绩差,再加之社会舆论的影响,已经从认识上就觉得自己一无是处,从而产生自卑感,因此对很多活动兴趣不高,,缺乏对挫折的耐受性。他们这种对待挫折的心理和态度及应付办法容易造成严重不良的个性倾向。
(二)家庭因素
大量实例证明,家庭成员间的关系状态对于学生的心理和行为都有着巨大的影响,而且这种影响往往造成后期学校教育不可逆转的程度。经过调查,我们发现中职生中很多家庭都是不完满的,父母离异或者常年不在身边的大有人在,很多行为上出现问题的学生大都存在各种各样的家庭问题。这样的孩子多数日常中表现出来的都是冷漠、抑郁、凡事毫不在乎的情绪,可是一旦受到某种刺激,便会爆发,行为激烈。
(三)学校因素
学校管理的基本任务应当是用先进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引导教师教育学生,形成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更好地促进学校教师和学生健康和谐发展。然而,面对中职生这个特定的学生群体,法制化的管理并不充分。鉴于目前的中职生生源的复杂性,在学校里经常会发生一些突发性的状况和学生冲突。有的学校虽然制定了相关的各项管理规章制度,但却流于形式,即使发现了学生的不良行为和违规行为,也只是采取罚款或私了给个处分等简单的惩罚方式解决,致使学生们有恃无恐,助长了无视规则和法律的心态。
(四)社会因素
当今社会,信息传播非常迅捷和发达,学生们更多的是通过网络和媒体来了解社会,他们接收到的并不一定是按照正常的价值观念来评判的信息,往往容易偏颇。社会行为规范是约束社会中人们行为的准则,它包括风俗、道德规范、法律、规章制度等,是人们进行社会行为的基本准则。目前我国还处于社会转型期,新的社会规范体系尚未完全建立起来。社会公德意识在当今社会风气中表现出日益淡漠。因此,在现实生活中中职生大多因缺乏行为规范的正确引导而导致社会化行为受阻。
二、中职学生违法犯罪行为的防范措施
(一)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在当今飞速发展的社会形势下,在经济发展、观念更新、各种冲击都随之而来的社会形态下,作为学校应该为中职生的心灵健康和平稳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这就需要学校培养真正德才兼备的专业教师来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1]。显然这一点目前还很少有学校能够做得到,但是这是一个趋势,学校的教育发展也必然要与时俱进。另外还可以通过开展一些锻炼学生意志的活动,比如野外拓展、体育运动会、文化艺术节等形式,培养中职生乐观的生活态度和与人合作的团队精神,让他们从中尝试和体会成功、失败、快乐、悲伤等等,从而激发他们更好的精神意志和情操。
(二)营造健康温馨的家庭坏境
作为家长应该注重培养自己的责任感,提升教育孩子的能力。应该积极参加学校或社区组织的家长学校,学习如何正确教育子女的方法,接受普法教育,提高自身法律素养和法律知识水平。只有家长们懂得和了解法制社会中人们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和正确的为人处事方式,才能对子女加以正确的教育、引导。在日常生活中多给孩子以正面的影响,注意自己的言谈举止和行为方式,正确对待生活中的矛盾纠纷,用积极的方式化解摩擦。
(三)加强社会法制教育责任
在社会环境中,社区在人们的生活中主要起到了凝聚功能、规范功能和同化功能。这些功能作用于社区成员,可以形成影响社区成员的主流思想文化意识。要想切实预防中职生违法行为发生,还应该注重加强社会法制教育责任。比如,中职生违法行为的发生不仅仅局限于在校期间,其毕业前实习阶段也是违法行为的高发期。主要原因是学校管不着、家长管不上、企业不想管、社会管不过来造成的。而且在现行的法律法规中,都没有明确规定企业对本企业职工的法制教育责任[2]。因此,应该通过加强立法来明确企业的教育责任,使中职生走入社会后,也能接受到法制教育。
(四)加强法律课程教育力度
学校要加大法律课程改革力度,增加学生接受法制教育的机会,并且根据不同年级、不同专业学生的实际情况,釆取不同的措施对学生开设法制教育课程。例如,每个学期都要设置法律课程,对于低年级的学生,应着重进行法律基础知识和校规校纪的教育,让他们形成初步的法制观念;对即将毕业实习的高年级学生,应着重进行与其专业和未来行业相关的法律法规的学习、以及《劳动法》、《治安管理处罚法》等常用法律法规的学习,为将来走上社会作好准备[3]。
三、结语
总而言之,作为教育者,我们在寄希望给国家为预防中职生违法行为发生建立切实有效法律机制的同时,不得不提的是作为社会人,更希望国家和社会能够给予中职生更多的良性道德引导和精神文明指引。目前社会中存在的各种不公平、不和谐的现象比比皆是,各种思潮交叉碰撞地冲击着他们的思想。因此,要预防和减少中职生的违法犯罪现象,还应该树立积极向上的社会价值观、重塑社会公德,为他们的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参考文献:
[1]杨黎华.对在校学生涉毒违法犯罪行为的思考——以深圳在校学生吸毒、贩毒案为例[J].学园(教育科研),2012,09:82-83.
[2]彭志红.当代高职学生违法犯罪的预防研究[J].生物技术世界,2014,02:118-119.
消防违法行为 篇12
1 标签制作违法
1.1 规格不达标
个别生产商或经销商设计制作种子标签时, 不按《标签管理办法》的规定, 长和宽不足12 cm×8 cm或长和宽的规格单项不达标。目前, 在阜新种子市场所见的“袖珍标签”长和宽仅有5 cm×3 cm, 字迹印刷不清晰, 警示标记不醒目, 个别标签的字体高度明显小于1.8 mm。
1.2 着色不准确
进入流通环节的农作物种子多为亲本种子和大田用种, 按《标签管理办法》的规定, 亲本种子标签应使用红色, 大田用种使用白色或蓝红以外的单一颜色。但在市场检查过程中, 经常发现大田用种使用红色标签, 篮色标签和双色标签。因此, 单从标签颜色上难以分辩种子类别。
1.3 内容不完整
农作物种子标签应当标注作物种类、品种名称、种子类别、产地、种子经营许可证编号、质量指标、检疫证明编号、净含量、生产年月、生产商名称、生产商地址及联系方式。而标签设计者制作种子标签时经常出现缺项和错项。如:无检疫证明编号、无生产年月, 以种子来源代替产地等错项现象。忽视应分别加注的内容, 如主要农作物种子的品种审定号, 经药剂处理种子的警示标志等等。
2 标签使用违法
2.1 篡改品种名称
主要农作物种子标签的品种名称属审定通过的品种, 应使用批准名称。该品种在审定前沿用的组合代号、俗称、简称、惯用名称等不能替代品种名称在种子标签中单独出现, 如:法玉一 (铁单19) 、沈9729 (沈单16) 、丹9046/丹598 (丹玉26) 。更有甚者, 为达到商业目的在原审定品种名称前冠用新名词, 任意篡改品种名称, 搞虚假宣传, 欺诈诱惑种子消费者, 如:正宗沈单16、精品铁单12、改良铁单10、新丹玉39等等。
2.2 涂改伪造标签
个别经营商在利益的驱动下, 不择手段任意涂抹、更改标签的单项或多项内容。在非法外购包装、套印包装的同时, 将种子标签复印或缩印、扩印后固定在包装物表面, 以假乱真, 以次充好。常见涂改种子标签的内容有:生产年月、品种名称、净重。如将“丹玉39, 净重10 kg, 2006年10月生产”的玉米杂交种重新更换包装标签, 改为“新丹2109, 净重10 kg, 2007年10月生产”, 以陈种子冒充新种子上市销售。
2.3 滥用品种审定号
主要农作物品种在推广应用前必须通过国家或省级审定, 通过省级审定的主要农作物品种可在本省范围内推广, 由品种审定委员会确定的品种审定编号与审定的品种名称对应。因此, 标注品种审定编号时必须真实、准确。常见品种审定编号使用错误的情况有书写不全, 如“铁单10”、品种审定编号52;概念不清, “铁单12”、品种审定编号DB21/1050-1999;未审定, “千玉一”、品种审定编号CS03002-1995;未引先推, 蒙审玉××、豫审玉××等品种跨地区销售。
2.4 产地标注不合法
种子产地是指种子繁育所在地。省内按行政区域标注至县, 省外按行政区域最大可标注至省;进口种子, 标进口货物原产地。因此, 主要农作物种子生产许可证的生产地点必须与包装物及种子标签所标注的产地相吻合。检查中, 多发现持有 (辽) 农种生许字 (××××) 第×××号的生产商, 在甘肃或新疆等地生产的玉米杂交种, 上市销售时标签标注的产地为“阜新”;某公司在辽宁省铁岭市铁岭县生产的农作物种子, 产地标注为“辽宁省”。
3 查处种子标签违法行为的对策
【消防违法行为】推荐阅读:
状态违法行为05-20
交通违法行为08-04
行政违法行为10-24
违法行为轻微与违法行为性质轻微不是同一概念-关于免于行政处罚10-06
合同违法行为特点08-24
道路违法行为交通安全10-31
土地违法行为调查报告10-25
无涉毒违法犯罪行为证明05-24
司法行为违法确认申请书07-27
责令停止违法行为通知书0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