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理念引领教学管理(共11篇)
教育理念引领教学管理 篇1
众所周知,学校课程领导力的要素主要包括学校课程计划编制能力、学科建设能力、课程评价能力和课程管理能力等。基于这样的认识,我校在课程建设过程中,以素质教育和课程改革的基本精神为指导,以“和谐教育”的理念为引领,立足校本,推进学校的课程改革和实践,结合学校特点,富有创意地实施国家课程,用行动诠释课改理念,构建和谐课堂,建立科学、规范、系统的教学管理机制,形成学校的课程特色。其行动策略就是“以教学有效性为重点,紧抓教学常规,聚焦教学,立足课堂,推进课堂教学改革,优化教学生态环境,优化教学过程,优化教学策略,推进校本研训一体化,全面推进学科建设”。围绕这一思考,我们主要在以下六个方面进行了实践。
实践一:立足校本,着力于课程的校本二度开发
我校结合实际以及学科的特点、要求,把握课程标准的本质,实施以“解读文本、教学设计”为重点的课程二度开发,提高课程的学校适应度。
我校拓宽、统整课程资源,积极推进校本课程的建设,有选择地编写校本教材,拓展选修课程。同时,我校加强对校本课程研发的评价,对校本课程的实施进行学生“满意度”评估,不断提高校本课程质量。
我校开设了形式多样的活动课程,以满足学生发展需要。根据学校实际,我校充分发挥教师特长,开发具有学校特色的校本课程,供学生选择,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实践二:聚焦课堂,实施优质教学
课堂教学是课程改革的核心层面,需要以课堂教学改革为中心,优化教师的教学方式。我校积极推进“教学即研究”的改革策略,鼓励教师在研究中教学,在教学中研究。一是进一步实施“对话式教学”,将“对话”作为教学的实践形态;二是进一步推进校本的“三二五”教学法的运用。我校强调教学以学生为主、教师主导、学为主线的“三个为主”;优化教学五环节、注重教学法(教学规律)的“二教”;落实精心钻研教材、精心设计教学环节、精心设计板书、精心设计问题和媒体、精心设计练习和作业的“五个精心”,切实抓好教学常规的落实。
实践三:开展教育科研,提升教师的自觉性
我校积极开展基于生态课堂的交互性教学过程,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我校组织全体教师参与课题,努力把课题思想转化为教学实践行动,运用课题中的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改进教学过程,把课堂还给学生,推进生态课堂创建,切实转变教师的教学过程,使课堂成为师生交流、合作、享受成功的乐园。
实践四:加强全学科建设,推进品牌学科建设
我校确立全学科建设的思想,打破学科轻重观,树立学科均衡观,确立加强学校所有学科建设是落实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也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
我校以“重点突破,以点带面、均衡发展”为策略,进行全学科建设。根据现有教研组的实际状况,我们保持数学、信息技术等学科的强势,推进语文、英语两个学科的重点建设,在首批重点学科建设的基础上,将艺术、科技、体育等学科作为第二批重点建设学科,并强化其他学科建设,以促进学校整体发展。
实践五:推进以“三三三”为特征的校本教研
我校通过“三重构”,强化教研机制。第一,重构教研组的功能,增强教研活动的专业性,改变教研活动的事务性,强调运用多种教研方式、多种途径精心打造校本教研平台,实现教研与科研结合,以解读教学文本和优化教学设计为突破口,转变教师教学行为方式,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提升实践智慧。第二,重构教研组织,拓展教研功能,突破传统的教研活动模式,建构学校多组织的校本教研体系,将校内外正式的行政性教研组织与非正式的非行政性教研组织相结合,拓展教师的教研经历。第三,重构教研活动质量评价,转变以教学质量替代教研质量,教研活动缺乏质量评估的状况,实施校本教研质量动态管理,创立必要的教研质量评估制度,保证教研质量,以达到提高教师教学能力的目的。
通过“三加强”推进校本教研。第一,加强教师教学观念、方法和手段的学习和更新,鼓励教学创新,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益,推出一批体现新课程理念的优质课。第二,加强立足于学校实际的教研,倡导合作研究,形成良好的课堂教学研究氛围,共同探索课堂教学改进的方略。第三,加强教学质量评价,进一步推行课堂教学质量评价标准,探索能够适应研究性教学,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教学评价。
通过“三关注”提高教研质量。第一,关注研修内容,围绕课堂教学的特性,优化教学设计,提升课堂教学效率以及学生“最近发展区”等内容,开展“聚焦课堂、关注学生、专家引领、同行切磋”的教学研讨活动,不断优化教学方法手段,提高教学质量。第二,关注研修方式,以课例研究、课题研究为基本研修方式,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解决课堂教学中的实际问题,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第三,关注研修途径,通过教研组和备课组活动、研讨沙龙、报告会等方式促进教师教学经验的交流与分享,促进教师的合作学习,实现资源共享,展示教师叙事研究以及课例研究等的教学成果。
实践六:加强教学常规管理,强化质量监控
我校实现“一强化、三坚持”的教学常规管理与质量监控。
“一强化”是指强化课堂教学质量意识,抓实抓紧教学五环节常规管理,落实教学常规制度,完善备课、上课、评课、作业检查制度,落实规范教学流程管理,切实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上好每一节课,提高教学有效性,切实减轻学生学业负担。
实施“三坚持”:坚持学校领导在第一线对教学进行决策和管理的原则;坚持走进课堂,走近教师,第一时间了解学校教学在发生什么,把握发生的教学事件的教育价值;坚持建立班级听课调研制度,深入班级,深入学生,把握学生学习的脉搏。
教育理念引领教学管理 篇2
全面提升全旗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办学水平
——扎赉特旗教育局学校管理经验材料
扎赉特旗现有义务教育阶段学校84所,其中初中7所,九年一贯制学校16所,苏木镇中心校8所,旗直小学7所,教学点46个;小学在校生17777人,初中在校生8031人;全旗义务教育阶段学校专任教师2985人。
近年来,新修订的《义务教育法》,进一步明确了义务教育的方针和目标。均衡发展是新时期义务教育发展的新方向,注重提高质量、注重内涵和特色发展已成为新时期义务教育的主旋律。
2011年是贯彻落实国家、自治区和我盟“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及教育事业“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旗委、旗政府坚定不移地推进以教育为重点的各项社会事业超前发展已经形成了全面奠基、整体提升的大好势头,全旗各级各类学校的办学条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师资队伍素质和学校管理水平有了大幅度的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有了较大的提升。但是,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义务教育出现了一些新情况、新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习负担较重,应试教育没有得到根本改观;二是义务教育资源分配不尽合理,城乡之间、地区之间、学校之间的差距依然存在;三是义务教育学校之间的管理水平,内涵发展程度差距较大。针对这些新情况和新问题,我局采取了“三大常规、八项严格、五个加强”的强有力措施,对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常规管理、校园文化建设、特色发展等方面 1 工作进行了探索,并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借此机会向各位领导与同行们汇报交流如下:
一、落实三大常规,加快学校管理步入规范化、科学化轨道 为全面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实现创建人民满意教育工作目标,几年来,扎赉特旗教育局一手抓“两基”巩固提高,一手抓学校规范化管理,牢固树立了“细节决定成败”的管理思想,学校管理工作从抓常规管理入手,向管理要质量,要效益,学校的各项工作在目标管理、制度管理、计划管理、工作流程管理等方面不断趋于科学规范,促进了全旗学校管理水平的全面提升。我们的主要做法:一是进一步加大了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学常规的执行力度;二是进一步加强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生学习常规的落实;三是2005年以来,相继制定出台了《扎赉特旗中小学开学工作常规》、《扎赉特旗中小学放假工作常规》、《扎赉特旗中小学德育工作常规》等三大常规,对义务教育阶段学校从开学到放假开展教育教学工作的全过程,从工作重点、工作细节、工作职责等方面作了全方位、科学的梳理和归纳,在工作检查指导过程中加大了对“常规”的执行落实力度,并在工作中不断地对“常规”进行了完善。几年的实践证明,“三大常规”的出台和进一步的贯彻落实,加快了我旗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管理的规范化、科学化进程。
二、落实“八项严格”,采取“三种途径”强化督查“减负”禁止“四超”
自2005年到目前为止,扎赉特旗教育局先后下发《关于继续做好减轻中小学过重课业负担的若干意见》、《关于做好义务教 育阶段中小学办学行为若干意见》、《关于进一步规范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办学行为的实施意见》等3个文件。上述文件重点针对义务教育阶段学校造成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的不规范办学行为,旨在着力解决当前社会反响强烈的突出问题,即学科教学超出课程标准要求的“超标”,加班加点延长学生学习时间的“超时”,布置大量机械重复作业和随意增加考试次数的“超量”,任意违背入学条件规定和招生限制范围的“超限”等“四超”问题,并提出了“八严格”要求:一是严格学区制度;二是严格执行学龄制度;三是严格执行班额限定制度;四是严格执行学校规模限定制度;五是严格执行学籍管理制度;六是严格执行借入生免试入学制度;七是严格执行免收费制度;八是严格执行行政处罚和责任追究制度。
我局通过明确责任,建立长效机制,强化督导检查以及加大查处力度等措施抓好工作落实。建立了四项制度,形成“减负”长效机制:一是建立中小学生体质健康情况通报制度;二是加重课业负担责任追究制度;三是建立教学活动安排公示制度;四是减轻课业负担的检查制度。
与此同时,我局还通过“三种途径”强化督查,确保“减轻”各项规定落到实处。一是充分发挥督导作用;二是对各校师生不定期开展问卷调查活动;三是构建社会监督平台,教育局纪检室、督导室、教育股设置并公示了接受社会监督的电话、电子信箱,自觉接受师生、家长和社会的监督。一系列措施,使全旗义务教育阶段“减负”工作取得了良好的效果。2010年12月份,我旗音一小、音三小、音三中、音四中、绰勒中心学校参加全盟“规 范办学行为示范校”评比检查,经过学校自评,盟教育局复评,5所中小学均被命名为“全盟规范办学行为示范校”称号,受到盟教育局的表彰奖励。
三、坚持“五个加强”,推进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校园文化建设步伐
校园文化是以学生为主体,以课外文化活动为主要内容,以校园为主要空间,以校园精神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群体文化,是激发学校活力的源泉,是构成学校办学实力和竞争力的核心。我们在认真学习贯彻盟教育局下发的《兴安盟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实施方案》的基础上,2010年2月份下发了《扎赉特旗教育局关于加强全旗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的指导意见》,成立领导小组,并在局机关专门设立校园文化建设办公室。经过深入学校调查研究、与各校校长进行反复交流讨论后提出了“理念支撑、文化引领、特色发展、品牌打造”的校园文化建设16字方针和加强学校“物质文化、制度文化、活动文化、精神文化、人际文化”等“五种文化”的具体措施,结合校安工程的实施制定了全旗校园文化建设推进计划,目前正在进行各校的校园文化规划设计和实施工作。这一举措推动了全旗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工作的发展。
一是加强物质文化建设,整合优化育人资源。我们认为物质文化建设,应注重“文化”意识,注重考虑如何发挥学校物质设施潜移默化的教育功能,发挥隐性的教育作用。健康优美的校园环境就像是一部立体的、多彩的、富有吸引力的教科书,它有利于陶冶学生的情操、美化学生的心灵、激发学生的灵感、启迪学 生的智慧,也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素质。基于这种认识,我旗大部分中小学校园环境建设打破了常规的一成不变的、静止的模式,赋予它丰富的生命力,在师生熟知的领域挖掘出新的教育资源,为学生的发展提供更为宽阔的天地,使每一个角落都成为学生进行学习、探究、实践的园地。如音德尔一小、二小、音六中在教学楼内开辟作品栏、精品屋、特长展示等板块栏目,张挂学生的美术作品、书法作品、电脑作品,展示学生的小制作、小发明,让学生在特长展示中充分表现自己的思维和想象,为学生提供展现才华、张扬个性、实践创新的平台。音一中、音二中、绰勒中心学校、音三小、巴达尔胡中心校、巴彦乌兰中学等大部分中小学在教学楼和教室张挂著名科学家和学者画像、治学和教育的名言警句,书写催人奋进的标语等内容,体现严谨治学、勇攀高峰的文化主题。
二是加强制度文化建设,强化管理育人机制。健全的规章制度和科学的管理是顺利完成各项工作任务,不断提高育人质量与效益,达到学校教育目标的根本保证。制度文化是处于表层的物质文化与深层的精神文化之间,不可缺少,不可替代。全旗中小学在制订规章制度过程中,突出价值观念、素质要求、态度作风等,赋予制度以灵魂,强调人的理想信念、奋斗方向、做人准则,把精神要求与具体规定有机地结合起来,把“软文化”与“硬制度”熔于一炉,铸造出刚柔相济、软硬相容的“合金”式的规章制度。使之既能起强制作用,又能发挥激励规范的功效。
在德育管理工作中,我局以狠抓德育队伍建设为突出口,建立了培训网络。一是以评选创新型班主任、优秀班主任、首席班 主任为契机,组织班主任外出培训学习,全面提升班主任素质。近三年来,先后组织30余名班主任人赴北京、呼和、上海等地进行学习考察培训;二是召开德育工作经验交流会,交流各校德育工作及班主任工作先进经验,从而提高德育工作者的思想意识、奉献意识、服务意识;三是每年举办学校管理干部培训班,对各校德育管理工作者进行培训,提高他们的理论水平和工作能力。在教育局的正确引导下,全旗各校德育管理工作打造出了自己独特的品牌。如音德尔三中学校建立了《发展性班主任多元评价制度》,充分考虑了班主任的个体差异,体现了发展时期不同,评价的重点也有所不同。对“适应期”的班主任,重点评价其常规管理能力;对“成长期”的班主任,重点评价其建设班集体和班级文化的实绩;对“成熟期”的班主任,重点评价是否关注学生的精神世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是否形成了个人风格;对“专家型”班主任,重点评价科研能力和示范作用的发挥。评价力求彰显班主任的个人的风采,每学期期末评选出勤恳敬业的“师德之星”、科学有效的“管理之星”、笔耕不辍的“科研之星”等。音德尔五小还构建了具有文化特色的规范、高效、完整的组织管理系统和制度。《校长室工作职责》、《教务处工作职责》、《教研组工作职责》、《师德考核方案》、《备课组工作职责》、《校本教研活动制度》、《校本教研成果奖励制度》、《体卫艺活动奖励制度》、《领导班子成员学习制度》、《升旗制度》、《学生每月之星评比表彰制度》、《星级示范班级评比制度》、《少先队代表大会制度》等等。
全旗中小学师生在执行制度、遵守纪律的同时,享有自尊,实现自我价值,并在每年一度的教师表彰大会及优秀学生颁奖仪式上,都尽可能创造出浓厚的文化氛围,动情动心、催人奋进。三是加强校园活动建设,打造校园文化品位。校园文化活动是校园文化载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的育人主要通过学生的活动展开(认知活动、养成活动、培养活动、训练活动等)。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寓教育于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中,让学生在活动中求真、求知、求乐,使他们在参与中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发展。根据不同年段学生的认知结构、兴趣特点、能力水平和心理、生理特征,我们组织全旗中小学生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取得了良好的育人效益。
首先,从有利于培养和锻炼学生多方面的素质和能力及表现和传承校园文化精神入手,开展好“六大活动”。一是组织开展校园艺术节、体育节、文化节、科技节等“四节”活动,拓宽学生视野、培养学生技能、规范学生言行、陶治学生情操、展示学生才华、丰富学生精神文化生活的舞台,引导校园文化向健康高雅方向发展。二是组建舞蹈队、器乐队、合唱队、运动队、文学社、书画社,打造笔墨校园、活力校园、雅韵校园,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让学生的个性特长得到充分发挥,逐步创建和形成各校生机勃勃的校园文化特色和品牌。如音一小在一年一度的读书节活动中,经典美文诵读以班级为单位,全体同学都登台诵读中华经典美文,气势令人心潮澎湃、热血沸腾;音五小的读书交流辩论会精彩纷呈,学生们慷慨激昂、争先恐后,通过交流与讨论,使学生从行为习惯到理想信念的升华;音三中以舞蹈、剧本的形式将中华经典进行创新性的编排,形式新颖,内容充实,让人叹 为观止;音六中充分挖掘校内人力资源,将学校有特长的师生调动起来,创造出了以健美操、校园集体舞、民族舞为方队同场活动的大课间活动形式,使校园充满了生机与活力。三是充分利用重大节庆日、民族传统日、纪念日,精心组织各种庆祝纪念活动,使每一次活动都能够让学生受到启迪和教育。四是以落实《中小学守则》和《中小学日常行为规范》为重点,积极倡导文明健康的校园行为,引导学生树立健康向上的人生理想和情趣,不断促进学生良好行为的养成,促进良好校风、教风和学风的形成。五是开展以社会主义荣辱观进校园、先进人物进校园、现代科技知识进校园、高雅艺术进校园、安全法制进校园为主要内容的“五进校园”教育活动。六是以建立有效课堂为重点,加强对课堂教学文化的实践和研究,开展以课堂教学为主线的课堂文化活动,为校园文化注入了生机和活动。
其次是在每年3月份坚持开展“学雷锋”活动,激发中小学生弘扬雷锋精神,爱祖国、爱学校、爱学习、爱做“好人好事”的热情;5月要结合形势开展“献爱心活动”、全旗中小学生球类比赛、校园文化艺术节等德育、文体活动,展现中小学生的助人为乐、活泼向上的精神风貌;7月份开展“城乡儿童手拉手,结伴同行共成长”联谊体验教育活动,使我旗德育管理工作由灌输说服教育向实践体验教育转变。2010年11月,我局被盟委宣传部授予全盟“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先进集体称号,同年12月份,被自治区教育厅授予“德育工作先进集体”称号;9月份开展民族团结教育活动,使广大中小学生深刻认识到“伟大的社会主义大家庭,五十六个民族谁也离不开谁”的中华民族之精神; 10月份开展的全旗民族中小学《朦根绰尔杯》母语诗歌朗诵比赛,激发了广大蒙古族中小学生“爱祖国,首先爱自己的民族,爱民族,首先爱自己的语言文字、学好使用民族语言文字”的积极性。正是这些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培养了学生的兴趣,开拓了学生的视野,增长了学生才干。
四是加强精神文化建设,提升意识形态内涵。精神形态的校园文化,我们主要抓了以下四个方面:一抓办学目标的制定,使之成为全体员工一致努力、为之奋斗的目标,成为学校工作的凝聚点;二抓价值观念的确立,通过各种途径,采取各种方式,树立全新的价值观念,使之成为全体师生共同享有的学校内评价人与事的价值,评价成功与失败,成绩与缺点的观念和标准;三抓精神作风的形成,学校通过各种方式不断内化、培育师生员工的精神作风,来推广学校的行为规范,发挥精神形态的校园文化的规范功能;四抓校园礼仪的普及,在学校目标、价值观念和精神作风的指导下,利用互致问候、升旗仪式、颁奖仪式、春节慰问、穿校服、戴校徽、升校旗、挂校标、唱校歌等形式很好地激发和强化了师生员工的文化意识、礼仪规范,使师生受到浓烈的感情熏陶,产生归属感、凝聚力和向心力。
五是加强人际文化建设,拓展师生人格魅力。从某种意义上讲,校内人际关系是一种高级形式的校园文化。和谐的人际关系不仅可以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学习,促进学生奋发向上,健康成长,还可以形成良好的集体意识。良好的集体意识是一种向上的群体规范,是影响学生良好思想品德形成的一种无形的巨大的力量。师生间只有建立融洽和谐的关系,才能取得最佳教育效果,“亲其师”才会“信其道”。基于这种认识,我局制定下发了《扎赉特旗中小学德育工作常规》,进一步明确了在学校大家庭和谐人际关系的建设工作中,“爱”是学校精神的最高境界,首先让教师明确爱自己才会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醒目的校训是对自己无形的鞭策,优美的校歌是自己心灵的和弦;其次让教师明确爱学生才会形成良好的师德,才会有无私奉献的心灵,才会有孜孜不倦的追求;最后让教师明确爱学校才会营造和谐的人际关系,才会有相互关心、相互沟通的理解,才会有团结互助、民主和谐的氛围。
以新基础教育理念引领课改 篇3
“健康课堂”究竟该如何落地实施?华东师范大学的浸泡式学习开拓了我们的眼界,打开了思路,特别是叶澜教授的“新基础教育”理念给了我们巨大的启发。于是,学校依据“新基础教育”理念,立足实际,拟定了《文峰学校“健康课堂”模式与操作流程》,扎实地开展创新工作,努力打造以生为本的“健康课堂”,改变了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课堂效率和教学质量显著提高。
降低课堂重心,把课堂还给学生。叶澜教授在阐述新基础教育理念下的“学生观”时,认为“新学生观”就是注重学生发展的潜在性、主动性和差异性。基于这样的学生观,我们首先要让学生的内在能量释放出来,促使他们从原有的静听模式中走出来。
文峰学校推行的“健康课堂”,第一步是让学生“动”起来。各班将学生分成学习小组,确定小组长或学科组长,指导学生在小组内结成“一对一”的互帮互学对子;制定学习小组评价、管理、考核办法。学生通过在课堂上自己学、讨论学、合作学,给他们充足的交流空间,教师提供必要的方法引导。学生可以结合已有知识储备,提出自己的质疑、发表自己的见解。老师们欣喜地发现,学生一“动”起来,课堂就“活”起来了。
把创造还给教师,追求多向课堂互动。显而易见,面对“活”起来的课堂,如果教师没有良好的驾驭能力,可能还是会回到习惯的老路上去。因此,课堂改革就必须迈出第二步:怎样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把创造还给老师,从而实现师生积极、有效和高质量的多向互动?
于是,文峰学校适时推出“健康课堂”第二步:让老师“动”起来。具体怎么动?我们主要从三个方面帮助教师实现改革目标。
其一,加强课前“教学设计”的研究力度,使教师在设计中就有“结构”意识,形成“弹性”方案,思考师生活动的合理配置与目标,用新的设计去支撑教学过程的构建。要求教师对自己设计的方案、思路、目标、过程,在课前就娴熟于心。
其二,上课时教师要学会倾听,把注意力主要放在学生身上,要学会及时作出合适的应答,通过多向交互作用,推进教学过程。
其三,加强课后的反思与研究,以“积极”“有效”“高质量”为标准,结合自己在教学中的真实体验来进行。
这些都是为了使教师结合教学实践,提升教学能力,学会捕捉、判断、重组课堂教学过程生成的各种信息,推进教学过程在具体情境中的动态生成,最终使教师的教学实践成为研究性的改革实践,成为提升教师专业水平的实践,使教师感受到作为课堂教学创造者的快乐。
经过不懈努力,如今,学校绝大部分教师都能够在课堂上引导学生探索、合作、交流,自主实现学习目标,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随着学生自学的愿望和积极性被逐渐激发,学校中考成绩的逐步提高,学校形象和知名度进一步提升,老师们真切地感受到作为学生学习活动的参与者、合作者和引导者的骄傲和自豪。
(作者单位:随州市曾都区文峰学校)
教育理念引领教学管理 篇4
一、读熟——感知诗词的形象美
非朗读无以体会诗歌的铿锵之声、音乐之美, 非朗诗无以了解诗歌的神韵、情感。朗读不只是活跃课堂和诱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更重要的是它让学生充分主动地学习。
别林斯基说:“诗人用形象来思考, 他们不证明真理, 却显示真理。”形象是意境的基础, 诗词所塑造的是美的形象。诗句“遥望洞庭山水翠, 白银盘里一青螺”、“日出江花红胜火, 春来江水绿如蓝”所显示的是自然美;而“孤舟蓑笠翁, 独钓寒江雪”、“野渡无人舟自横”、“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所显示的则是人格美。
人物的心灵美必然表现在外部, 产生语言和行为的美。对此, 教师要引导学生反复朗读进行感知, 因为感知是审感的门户。古诗词中展现了不少具有心灵美的光辉形象。自古及今, 有“羽扇纶巾”、“雄姿英发”的周瑜;有“星汉灿烂, 若出其里”的曹操;有“病树前头万木春”的刘禹锡;有“化作春泥更护花”的龚自珍;有“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他们的身上体现的是人性的品质和情感, 体现的是人类追求进步时的苦难、磨炼和奋争, 体现的是一种坚强不屈的精神意识, 他们带给读者的是一股强大的心灵震撼力, 促使读者从他们身上汲取精神的力量——人格美。又如李白、杜甫、王维、苏东坡、辛弃疾、李清照等, 无不在自己的诗词中展示独特的人格魅力。
二、读懂——领悟诗词的意境美
诗歌 (尤其是古典诗词) 主要是通过创造意象和意境来传达思想感情的。什么是诗歌的意象和意境呢?从古代的诗论家到现代学者有不完全相同的说法, 有的说的很玄妙, 带有某种神秘色彩。照我的理解, 意象就是诗人的思想感情与客观物象的融合, 而意境则是以有限表现无限, 以质实表现空灵的艺术境界。“登山则情满于山, 观海则意溢于海” (《文心雕龙·神思》) , 因此诗歌的意象就是诗人的思想感情与客观物象的融合。情景交融是意象和意境的共同特征, 就是审美主体的审美认识与审美客体的审美特征之间产生的审美关系。这是诗人在创造意象和意境时所努力追求的。情景交融的产生, 有它的哲学基础, 因为无论是儒家思想还是道家思想, 都认为人是自然的一部分, 都追求天人合一的理想境界, 这为意境的情景交融审美特质奠定了基础, 所以意境优美的诗词作品的感染力特别强。它会启发读者产生想象和联想, 进入诗人所创造的那个无限丰富和广阔艺术的空间, 因而这种想象和联想产生的美感并不比作者笔下出现的形象美逊色。
例如, 陆畅的《惊雪》:“怪得北风急, 前庭如月晖。天人宁许巧, 剪水作花飞。”诗题的“雪”就是诗歌的意象, 即思想感情的载体。“惊”即惊讶、惊叹, 借雪花飞舞的冬景, 表现出诗人热爱自然风光、热爱生活的美好情操。又如刘禹锡的《乌衣巷》:“朱雀桥边野草花, 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 飞入寻常百姓家。”借乌衣巷这个具体的“象”的今昔变化来表现“意”——历史的变迁和豪门贵族的兴衰。白居易的《大林寺桃花》:“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 不知转入此中来。”这首诗借山寺桃花这个“象”表现诗人对春天的留恋之情。再如, 陆游的《游山西村》对村庄周围景色的描绘:“山重水复疑无路, 柳暗花明又一村。”在这幅画面中, 乡村小道, 弯弯曲曲, 山重水复, 怀疑无路可走, 然一座村庄却掩映在柳暗花明之中。这是多么诱人的景色, 多么耐人寻味的意境!
中国古代诗歌十分重视对雄浑、俊逸、典雅、含蓄等境界的追求, 这些意境是生活形象通过作者的主观意图而创造出来的。教师只有恰当地加以点拨, 学生心中才能产生神奇的美感。若能再辅之以读一读、想一想、议一议, 就能移入情感, 把学生带进诗的氛围, 使其如临其境, 从而更深刻地理解诗的内涵。
三、读透———欣赏诗词的语言美
“读一首好诗, 相当于聆听一道美妙的旋律;读一首好诗, 相当于与一位艺术家促膝谈心……当我们静下心来, 细细品味, 忽然间, 世界只剩下了自己与诗人, 想到间, 只脉脉地, 用目光交流, 那流淌在空气中的, 幻化出的七彩的烟波, 便是我们对于诗歌最好的理解!”中国古典诗歌是最注重精炼和含蓄的, 五言绝句只有20个字, 七言绝句只有28字, 就描绘生动的意象, 表达深刻的思想。中国古典诗歌语言的精炼和意蕴的深厚, 在世界诗歌史上都是极为罕见的。
中国古代诗人抒怀绘景特别注重字斟句酌。读文章要找文眼, 鉴赏诗词要寻诗眼、词眼。教师要抓住精彩传神之处, 抓住诗眼, 带领学生赏析, 学生才能顿觉“全诗生辉”、“境界全出”。王维《使至塞上》:“大漠孤烟直, 长河落日圆。”一个“圆”字、一个“直”字, 不仅准确地描绘了沙漠的景象, 而且表现了作者深切的感受, 诗人把自己孤独的情绪巧妙地融化在广阔的自然景象的描绘中, 做到了情景交融。绘画能表现色彩, 但不能描摹声音;音乐能表现音响, 却不能表现颜色;诗歌则既能绘声又能绘色。诗中有画的情趣, 诗中有音响效果。李清照的《如梦令》“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词眼“绿肥红瘦”极富表现力, 它既体现在鲜明贴切上, 如用“肥”字写叶, 不仅有多、大之意, 还可以联想到润泽鲜亮之状;又体现在感情融注中, 如用“瘦”字写花, 不仅有少、小之状, 还可以感受到惋惜怜悯之情。“两个黄鹂鸣翠柳, 一行白鹭上青天”句中“黄”、“翠”、“白”、“青”四种鲜明的色彩, 和着鸟儿的声音、身影一起, 形成了一种活泼、轻快的节奏和韵律, 充满了动感, 它透露出诗人内心的喜悦和欢快。这些绮丽的诗句都须欣赏玩味、想象补充, 把赏析过程当作带领学生进行想象画的过程。
教育理念引领教学管理 篇5
一、练就一套专业技能,以扎实的技术立足社会
一是调整、优化专业发展方向。从中原经济区建设和区域经济发展需求的结合点入手,学院秉持“立足信阳、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办学方针,根据自身实际,把企业岗位、技能要求与学校的专业设置、课程体系、课程教学的组织实施有效结合起来,紧贴行业企业需求开设社会急需的新专业。截至目前,学院新增了航空服务、软件技术、多媒体技术、新闻采编与制作、生化制药技术等8个专业方向,专业总数达到44个。学院的专业发展紧跟地方产业调整升级而“走”,围绕企业技能型人才需要而“转”,紧随市场需求变化而“变”。
二是加大实践教学力度。学院坚持“三进三出”和“五合一”的教学模式,不断完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方案。从实践活动的规范性、持续性出发,力争每个专业要有几个与行业、企业保持良好合作关系的校外实训基地,保证学生在校学习期间要有半年以上的顶岗实习时间。学院现有各类专业实验实训室130多个,有中国南方航空股份有限公司、河南省人民医院、信阳市中心医院等校外实习实训基地150多个。学院注重与用人单位建立长期联系,本着社会与学校共同建设、共同管理、服务社会的原则,建立一批社会实践基地,确保基地作用持续发挥。近年,学院毕业生就业率平均在90%以上,办学声誉和社会效益显著增强,被省人事厅、教育厅授予“河南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单位”荣誉称号。
二、培育两项基本素养,以全优的形象展示自我
一是明确办学理念,强化人文关怀。学院秉承“厚德砺志、博学笃行”的校训精神,结合地方特色和历史文脉,将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体现在办学思想和办学理念上,加强办学思想中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融合,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文精神,创造性地汲取符合时代特色的养分,依此促进科学教育的人文化,使学生不仅掌握科学本身,而且还理解科学与社会的关系,懂得怎样合理地运用科学造福人类。
二是改革教育体制,优化课程设置。学院积极探索和建立集素质培养、技能训练、职业培训、技能鉴定为一体,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的课程体系,把职业资格证书课程纳入教学计划之中,将证书课程考试大纲与专业教学大纲相衔接,把岗位职业能力标准作为教学核心内容。通过全院师生的共同努力,艺术装潢设计专业和护理专业成为中央财政支持的重点建设专业;医学检验技术和护理2个专业成为省级教改专业;医学检验技术、护理、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和学前教育4个专业成为河南省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根据新设置、调整、整合的课程,学院对教学内容进行大幅度改革,突出“科学性”和“人文性”。此外,学院还通过开设丰富多彩的公共选修课将人文精神渗透在课程的教学过程之中,不断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
三是营造育人环境,提倡实践精神。学院努力完善各种实验设施,增加学生动手的机会,在实践中充分体现百年老校的文化底蕴,积极营造浓厚的校园人文科技文化氛围,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奉献精神,真正把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纳入素质教育和学院的整体规划中。学院还鼓励学生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求知、学会审美,成为素质高、能力强、具有较强适应性和创造性的人才。学院暑期社会实践活动曾多次被省委宣传部、省文明办、省教育厅、团省委、省学生联合会评为河南省“三下乡”和“四个一”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先进单位。
两项基本素养的培育,对学院毕业生出国深造和就业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至今已有上百人出国就业,他们品学兼优,赢得了用人单位的一致好评,为树立国人形象增光添彩。
三、提升三种职业精神,以卓越的操守赢得认可
一是重视素质培养,提升爱岗敬业精神。对入校后的新生,针对专业特点,结合学生将来从事的职业,让学生明白爱岗敬业是从业者生存的需要,是社会对从业者的要求,是从业者事业成功的关键。学院时常组织优秀毕业生代表为新生作报告,利用学校活动、主题班会等形式深入开展专业教育,使学生在活动中加深对本专业的热爱,在学习生活中养成严谨的工作作风,在实践中切身体会爱岗敬业精神是出色完成工作任务的思想基础;使学生拥有强烈的岗位责任意识,并能在以后的工作中最大限度地把理论和技能结合起来、把规范和要求体现出来,做到人和工作合二为一、技能和情感合二为一、个人和集体合二为一。学院先后为新县旅游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和信阳鸡公山文化发展有限公司等知名旅游企业输送优秀专业人才50多名。
二是深入开展实践活动,提升团结协作精神。学院结合自身特点,拓宽视野,敞开思路,确定实践活动的形式,丰富社会实践活动的内容,在极大地尊重学生个性特点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各尽所能,为集体争光。学院尽最大努力提供如科技文化服务、顶岗实习、生产科技竞赛和发明、体育比赛、爱心活动等能够使学生感受团队协作的实践机会,让他们在这些活动中树立协作意识,激发合作的兴趣,体验合作带来的好处,充分感受到团结协作的重要性,懂得只有团结协作才能把任务完成得更好,并将团结协作精神渗透到日常学习与生活的态度和行为中。同时,学院通过校企深入合作,不断整合社会力量,多渠道宣传社会实践活动的重要意义,努力寻求地方政府和社会企业的认可和支持,筹措社会实践的活动经费,确保实践活动的顺利进行。学院曾连续三次荣获“全国文明单位”称号。
三是统筹全面发展,提升明德守纪精神。学院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阵地作用,并加大在有关专业课、基础课中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的内容。在教学中,深入浅出,循循善诱,努力使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入耳、入脑、入心,真正使学生成为道德高尚之人。通过社会实践和公益活动,学生在实践中心灵得到净化、思想得到熏陶、认识得到升华、觉悟得到提高。其中,“关爱留守儿童服务队”“送医疗下乡服务队”“追寻红色足迹服务队”等被中国青年网、河南共青团网等网站跟踪报道。
提升学生三种职业精神,使得企事业单位充分认可和接纳我们的毕业生,才有学院今天蓬勃繁荣的发展。如今,学院借助“信阳职教集团”的平台,充分利用信阳优越的区位优势和政策优势,积极迎合地方经济社会持续发展所需大量人才的佳机,再接再厉,力争再上新台阶。
四、强化四项职业能力,以过硬的素质全面发展
一是塑造良好形象,学好普通话。学院以2010年被国家语委、教育部授予“国家级语言文字规范化示范校”为契机,针对不同专业的特点,提出逐步提高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要求。在教学中,教师采取自己示范、学生模仿、创造情景、角色扮演、美文朗读、故事复述、演讲论辩等方式,营造一种自然真实、轻松活泼的课堂教学氛围。同时,学院从广度和深度上不断与信阳广播电台紧密合作,把工作室搬进大学校园,把演播厅变成学生的实践课堂,让学生在动态的语言环境中实践口语的良好表达,锻炼和提高学生的普通话能力,为学生顺利就业创造优厚的条件。
二是定性硬件指标,做到“三笔字”漂亮。为强化“三笔字”练习,学院以教育类专业为枢纽,辐射到其他专业,将课程理论与实践教学相结合,以侧重课外原则为依据,以课堂教学为立足点,以学生自学为核心,以加强碑帖临摹为重点,以作品展览、竞赛为抓手,严格要求学生利用每天中午半小时的课外时间进行写字训练。从新生入校开始,硬性规定“三笔字”日、课后作业并做到“四定”,即定时、定量、定内容、定要求。检查验收、评比指导由各二级学院辅导员、班主任负责,学习效果、完成情况计入学生综合考评成绩。学院定期举办学生“三笔字”比赛和各种形式的展览活动,通过组织开展书法竞赛、展览,给学生提供一个多角度、全方位互相交流的平台,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促进其自修实践的自觉,并形成校园文化建设的特色。通过“三笔字”的强化训练,学院教育类专业的毕业生,职业能力显著增强,得到了地方教育系统的高度赞赏,其他专业的毕业生在各企事业单位中也普遍赢得社会的广泛认可。
三是立足时代需求,确保计算机操作熟练。学院坚持“以点带面”的原则,利用周日晚自习或每周某一固定时间组织学生进行计算机强化训练,各专业在普训的同时,每周重点在各个二级学院集中轮训几个学生,每月轮训一个项目,使他们在计算机知识与能力方面达到一定的水平。通过这些措施的实施,力争使学生在毕业前具备使用计算机实用工具处理日常事务的基本能力以及通过网络获取信息、分析信息、利用信息的能力。充分发挥学院计算机实训基地作为省职教攻坚计划项目之一的优势,积极鼓励学生通过计算机职业认证,并颁发等级证书。对职业院校的学生来说,多一张资格证书,就等于多了一个重要的求职“砝码”。近两年,学院学生参加国家、省、市级计算机技能竞赛等各类赛事获一、二、三等奖20余项。
四是夯实基本素养,达到语言沟通流畅。学院致力于改革现行的以各专业体系为中心的教学计划,打破人为设置的各学科之间的障碍,为提高学生的语言沟通能力提供良好的环境。学院坚持每天课前5分钟和每周一次的半小时演讲训练,借以提高学生的普通话水平和演讲口才。各院(系)做到分专业每月一小赛,每学期开展一次职业能力展示赛,每年组织一次全校性的职业技能大赛。通过组织技能竞赛,促进“教、学、做合一”的落实。良好的语言沟通能力在学院毕业生远赴海外就业、顺利进入企事业单位并成为中坚力量的过程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学院依据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现状,结合职业教育发展要求,根据自身发展目标,大力实施“1234文化育人工程”,努力打造地方职业教育新特色,力争为中原经济区建设培养更多、更优秀的实用型人才。
(作者系信阳职业技术学院院长,教授)
教育理念引领教学管理 篇6
一、班集体建设中的自主德育是学校自主教育特色的重要体现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自主管理、自主实践、自主创新、自主发展等自主能力,是当今社会改革发展的需要,也是现代教育改革发展的呼唤。在自主能力培养中,行为规范的自我养成、道德情操的自我完善、集体活动的自我组织等,构成了班集体建设的基本要素,也是自主教育特色的重要体现。
1. 自主教育涵养自主德育
首先,自主教育的内容是通过激发自我意识来开发受教育者的体能和智能并完善其道德人格。其中,道德人格的完善是自主德育的应有之义,因而,自主德育是自主教育不可或缺的内容。第二,自主德育模式,指的是通过自主的行为方式完成道德学习的过程,其目的在于促进学生的个性主动充分地发展,这也正是实施自主教育的核心目标所在。第三,我校的自主教育特色,将“四个学会”贯穿于教育的全过程,即:在志向追求上学会自强,在品德修养上学会自律,在知识探求上学会自主,在生活管理上学会自理。通过“四个学会”的落实,不断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并在不断强调“整其形、端其心、显其韵”的潜移默化教育中,培育良好的自主德育氛围,为班集体建设提供了有力的舆论支持和行动导向。
2. 自主德育引领班集体建设
具体而言,自主德育模式可分为“个人对事件道德性质的判断和自身行为的道德约束”两个基本方向。这种德育模式,对以建设富有自我生长功能的班集体为追求的班级来说,有利于充分发挥个体的主体作用,目标上达成一致,行动上形成合力,使得班集体沿着自组织、自调适、自发展的健康道路不断发展。在实践中,我校根据自主德育模式,一方面通过自主组织、全体参与的主题团队会与创新论坛等舆论阵地来引导学生对“事件道德性质”做出正确的判断,另一方面通过轮流制的值日班长等自我管理方式来强化学生对“自身行为的道德约束”,从完善个体思想道德和行为规范出发,形成班集体的凝聚力,达成集体的自主与自觉。
3. 班集体建设反哺自主教育
我校的班集体建设,在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充分挖掘和发挥学生主动性的基础上,逐步实现班集体建设由“管事”到“理事”的转型。比如,班级“民委会”就是一个典型代表,班级“民委会”的实践探索,营造了浓郁的班级民主氛围,调动了学生积极向上的自主精神。
我校班集体建设对自主教育特色的反哺作用,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一是进一步丰富了自主教育的内涵,使得自主教育与民主管理得以有机结合;二是进一步推动了良好学风和校风的形成,整个校园在自主精神的引领下呈现出积极向上的面貌;三是进一步促进了教学的有效性,自主德育与自主学习相得益彰;四是在班集体建设过程中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的主动性,解放了学生思想,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并强化了学生不甘落后的竞争意识。
总之,学校的班集体建设不是一项独立的工程,它是自主德育的实践平台,同时又为自主德育积累了经验,提供了新鲜的血液。
二、自主德育背景下班集体建设与个性发展的良性互动
随着自主教育实践活动的深化,自主德育越来越成为师生的共识。在班集体建设中,围绕目标体系、人际关系、组织机构、活动体系、舆论氛围、纪律保证等六个指标体系,强调主动参与、主动合作、主动服务、主动学习、主动发展,越来越多的师生主体精神被激发,班集体建设与个性发展齐头并进,形成了良性互动。
1. 个人规划,融入班集体建设的目标愿景
在学校发展规划中,我们把“志向高远责任明,基础扎实素质优,自我规划发展好”作为培养学生的目标,同时针对不同年级学生的特点,分解、细化培养举措,致力于帮助学生从生活、学习、人生等方面学会自主规划,树立远大理想。根据学校的总体目标,各个班级描绘自己的愿景,自主制定阶段性的奋斗目标、班级口号和工作计划。高一阶段侧重于认识学校,高二阶段侧重于认识社会,高三阶段侧重于认识自我。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梦想,但每个梦想都可以在学校班集体建设的目标中找到契合点:一方面因为班级目标是同学们自主确立的,是大家共同心声的表达;另一方面是因为个人的规划融入到集体的目标中,更能衡量出其社会价值。正是由于生活、学习和人生全方位的自主规划,点燃了学生的理想之光,他们在班集体中发挥着自己的能量,进而在学习生活中都践行着“志存高远,自强不息”的校训,从而把学校学习和人生发展有机地结合在了一起。如我校2010届的小沈同学,他在高中阶段从一名普通学生成长为校学生会主席,高考以全市理科总分第三名的成绩进入北大,由于成绩优异,北大曾多次向学校发来贺信,大学未毕业,他就被一家世界知名投资公司录用。回顾母校的学习生活,小沈深切地感到,是高中阶段学校的自主教育让他获益匪浅,是融入集体的自我规划让他明确了自我奋斗的目标,形成强劲的内驱力。
2. 自主管理,构成班集体建设的行动保障
要在班级实行自主管理,班干部队伍建设是关键。为了使学生自我意识和自主能力的培养不受教师传统思想的束缚,为了使教师在学生自主管理、自我教育过程中发挥出强有力的引导作用,学校对班主任与班干部角色作了重新定位,变班主任负责制为班主任指导下的学生干部分头管理、全体学生当家作主的管理模式。通过班干部轮换制、值日班长制和班主任学生协理制,增设班干部岗位,提升学生的责任感,使学生获得班级管理主人的积极体验,从而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班级管理的积极性,并从管理者体验中学会管理他人和自我管理。
从班级的组织机构来说,班委成员采用自主竞选、民主管理、集体考核的方式。班委征求全体班级成员的意见,依据相关规章制度制定“班级公约”和行为规范细则,作为纪律保证。其他学生主动参与,担任值日班长的同学须负责当日的《班级日志》记录,行使监督检查职责。我们还实施班级自主评价,不但完成一日值勤的自主管理和自我评价,还在班主任指导下自主开展“一周点评”;学期的工作总结、星级班集体的申报,也主要由学生担纲完成。
3. 良好氛围,汇聚班集体建设的强劲合力
班集体建设,需要良好的舆论氛围与和谐的人际关系作支撑。好的班集体,必须营造有利于个性发展的集体心理气氛,同时,个性发展又有利于良好班风的形成,可以促进班集体凝聚力的形成。
在我校各个班级门口,都有一块班级展示牌,展示牌上的内容都由本班学生自主设计,具有个性化的特点,班主任留言、班级目标、全班合影以及自行设计的班徽被巧妙地糅合在一起。教室内个性化布置呈现出学生的创造力,壁报虽然由学校统一确定主题,但也能展现出不同班级的风貌。许多班级还设计了班服T恤,成为学校运动会上一道亮丽的风景。这一切都增强了学生对于班集体的认同感和亲切感。
在我校班集体建设中,人际关系与舆论氛围相得益彰。各班建立了QQ群,有自己的班级主页。同学之间团结友爱,生活上互相照顾、互相尊重,学习上成立“爱心三帮”小组,成绩好的同学主动与成绩落后的同学结对,帮助他们共同进步;师生之间关系融洽,尊师爱生蔚然成风。出于教学相长的目的,班级里还成立了“教评会”,对老师的教学进行评价,老师也能虚心接受同学们提出的合理意见。我校的“金爱心教师”评选也极具特色,初选阶段由班级学生自主推荐。
学生的主动服务可以说是人际关系的一种升华。在每个班的班级公约和班级目标中,都有“积极参与学校活动,善于奉献和服务”这一条。通过志愿服务活动,学生获得了“感恩生活”活动展示平台,如去图书馆当图书管理志愿者,去敬老院、福利院当“爱心使者”,学生在付出中也收获了快乐。
在一个具有温馨、快乐、积极氛围的班集体中,学生的个性得到自由发展,班级的特色得到充分彰显,同学之间的合作意识不断增强。创新论坛、学法交流、辩论赛等活动,是养成合作意识的重要途径。各班级开展的创新论坛可谓自主教育的一大亮点,学生通过自主选题、策划、主持、演讲,探讨社会热点,激发辩证思维,培养了理性思考问题的习惯。开展这些活动,既展示了学生个性,也体现了学生间的团结合作,更使班级的凝聚力得以增强。
4. 主动发展,丰富班集体建设的整体色彩
经过多年自主教育的实践探索,我校构建起具备一定规模的活动体系。在一系列活动中,班集体成为全班学生个性发展的舞台,为不同个性的学生提供了公平发展的机会,而学生的个性发展又使班集体的生活变得更加丰富多彩,在和而不同中形成班集体各自独特的风景。
学校每年都会举办由学生自选主题的读书节、文化节、体育节、合唱节、科技节等大型活动,各班学生以班级为单位自主完成策划、组织、实施等工作。这些活动为广大学生创设了广阔的舞台,形成了学生个性特长发展机制,锻炼了学生的组织管理能力,增强了学生干部自我锻炼的能力,更强化了班级的凝聚力。在各类素质教育活动中,各班都全员上阵,群策群力,展现每个人的个性特长,学生的个体素质不断得到提升的同时,班集体也迸发出超乎寻常的能量。
校外社会实践是学生主动发展和班集体发挥力量的重要平台。在我校,“崇明百里行”、红色之旅等社会实践活动已经成为特色亮点,其中“崇明百里行”更是在上海市乃至全国都获得奖项。之所以有如此影响力,是因为活动过程中凸显了学生主体性。每次活动,都是由学生自定活动主题、自选活动地点、自主策划方案、自主筹集资金、自主付诸实施、自主总结反思,学生的主体性得到充分体现。而从主题的征集筛选、活动的徽标设计,到活动方案的优化、活动实施的保障等,班集体之间存在着竞争关系,各显其能,而学生则通过班集体平台发挥特长,贡献智慧,与班集体共生共荣。
让学生在主动发展中培养责任意识。在我校,学生在班集体管理中形成的民主意识和责任意识,使他们进一步成为学校管理的参与者。如“抒一班所见,创多彩校园”的校园管理提案制,每次都展现出学生在学校管理中的主人翁意识。每年学代会上,学生代表在汇总全班意见的基础上,针对学校管理提出议案,而学校领导在学代会上都会认真答复和处理学生的意见或建议,从而有力地推动了学校各项工作的开展。又如“后勤服务对话制”,每年每班学生代表都会与学校后勤部门负责人进行对话,反映同学们的诉求,从而推动了后勤服务质量的不断提升。
三、自主德育背景下班集体建设的指导与支持
自主德育背景下的班集体建设,强调学生的主体性,但决不是对学生放任自流、听之任之。以学生为主体的班集体建设,需要整合多方力量的扶持,更需要给予恰到好处的指导。
在学校层面,首先,为班集体建设提供了制度保障,如先后制定了《崇明中学学生管理手册》《德育学分制方案》《学生干部述职评优方案》《星级班集体考核制度》等,并建立行为规范示范班级流动红旗制和示范员评选制度。其次,为班集体建设提供了人力保障,精心挑选班主任人选,尽力配备后勤服务力量,提高服务质量。第三,为班集体建设提供了时空保障,拓宽德育渠道,建立学生的社会实践基地,如与空军某部政治处、城桥镇派出所、社区街道等建立文明共建关系,先后建立了革命传统教育基地、社会考察实践基地、军训基地、学农基地,形成校外社区教育网络,并安排固定时间开设名家讲座,让学生拓宽视野,增长见识。
在班主任队伍层面,班主任的成长之路映射出班集体的建设之路。一方面,通过学习培训、师傅带教、实践研讨、德育科研等途径,班主任实现了理念更新和角色转变,从学生对教师的称呼转变中可见一斑:驯兽师→放羊人→领航员。另一方面,班主任通过心理学培训和案例分析等学习,不断完善自身的工作技巧,既能够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又能够对班集体建设进行全面有效的指导。由于我校加强了班主任的选拔、培训、激励和考核管理工作,班主任队伍素质得到很大提高,班主任队伍结构也得到进一步优化,涌现出崇明县十佳班主任、崇明县德育标兵等一大批优秀班主任。
在家庭层面,学校每学期通过家校互动平台、家长委员会例会、家长报、家长会、家庭教育问卷调查等,既了解学生在家庭中的日常表现,分析学生的行为趋势,提高教育的水平和艺术,又对家长进行适时培训,提高家教质量,使得家庭与学校形成教育合力,在帮助学生个性发展的同时,也助推了班集体建设。
四、自主德育背景下班集体建设的实践反思
综观我校多年的自主教育实践,自主德育在班集体建设中得到了有效的落实,对学生的个性化发展起到了孵化器作用。我校学生进入高等教育阶段以后,都表现出良好的品质和素养,彰显出高中阶段的自主教育的成果,他们无不对高中阶段的班集体建设充满深情,心存感激。当然,班集体建设是一项常做常新的工作,在实践过程中也不断会出现一些引发我们思考的问题,如:
班集体特色趋同问题。在班集体建设过程中,各班都尽力表现出自己的风貌,但是形式的创新往往大于内容的创新。如何从班级实际和学生实际出发,挖掘潜力,发挥优势,创建真正属于自己的特色,使每个学生对自己的高中生涯都有一段美好的记忆,这需要学校与师生共同努力。
寄宿制的封闭与活动的开放之间的协调问题。我校作为寄宿制高中,封闭的管理固然容易操作,但是对开放性的活动往往会形成制约,不利于促进学生的社会化。如何寻找两者之间最佳的结合点,还有待于我们进一步探索。
教育理念引领教学管理 篇7
一、高等教育质量监测数据平台建设的核心理念
理念是哲学中的一个基本问题, 内涵十分丰富、 复杂。黑格尔从本体论出发认为,“理念是自在自为的真理,是概念和客观性的绝对统一,其本质上是一个过程。 ”[1]马克思主义从认识论出发认为,理念属于理性认识的范畴,它源于实践,并接受实践的检验。科学的理念不仅在思想观念中具有思维操作性、在现实实践中具有实践操作性,而且还能从总体上指导实践操作[2]。 作为理念的下位概念,教育理念是教育主体在教育实践中形成的,对教育活动的一种理性认识。 它一旦形成,可以进一步规定和指导教育实践。 以新理念指导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建设的首要任务就是要建立高等教育质量监测数据平台。它是以现代信息技术和计算机技术为基础,通过对高等学校有关数据的持续收集和深入分析, 常态监测高等教育状态,为多元主体价值判断和科学决策提供客观依据的数据资源共享平台,是实施高等教育监测评估的基础。
1. 创新驱动,争创一流。 著名管理学家迈克尔· 波特以钻石模型为分析工具,将社会经济发展划分为要素驱动、投资驱动、创新驱动、财富驱动四个阶段。 从当今世界范围看,创新驱动被各国认为是促进经济发展,提高国家竞争优势的宏观战略。 厚植以创新驱动为根基的高等教育质量监测数据平台,凸显了创新这个“第一动力”在激发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活力中的作用,能推动我国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持续发展。 以创新驱动为根基,就是通过富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多元主体,以观念创新、制度创新、技术创新等多种方式,利用新的思维方式、新的技术等,全面加快平台的建设和发展。
观念创新是以遵循教育规律为基础,始终树立平等互利、共建共享、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和开源的理念, 不断激发全部参与者的创新智慧和创新能力;深化总体思维、数据思维、即时思维、预测思维、量化思维、整合思维和决策思维等,不断创新平台建设活力。 制度创新是不断完善平台建设的各项规章制度,建立能够维系平台有效运行,具有稳定性、可调整性和具有演化性的一系列内外部规范,使多元主体在制度和法律基础之上构建相互影响的规则,建立平等、合作的关系。 技术创新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通过构建高等教育质量常态监测数据平台,运用数据整合和分析等多种技术与手段, 不断拓展常态监测和预测预警等功能,使平台在高等教育质量保障建设与创新中发挥独特性、引领性作用。 观念创新体现了平台建设过程中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等内在规定性的变革;制度创新为平台建设提供了政策保障、法律依据、资源支持和制度规范等必要的外部环境保障;技术创新是平台持续发展的内部动力,为支撑观念、制度和技术三螺旋合作创新机制提供了稳固结构。
2. 常态监测,协调发展。 2011年颁布的《教育部关于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评估工作的意见》明确将 “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常态监测” 作为一项重要的内容专门提出: 建立本科教学工作及其质量常态监测机制。 路易斯等人在探讨评估未来发展趋势也时强调, 随着技术的发展、人们关注度的提高,评估结果的有效周期会越来越短,所以需要采用高效率低成本的监测技术进行实时评估[3]。 对高等教育教学状态进行常态监测,一方面,平台通过对高等学校教育教学的师资队伍、招生情况、在校生规模、生师比、教学经费、专业课程、教学管理、学生就业、学生社团、科学研究、学科建设等有关数据进行常规性、连续性、系统性与制度化的采集,直观呈现高等学校在师资队伍、办学条件、德育工作、教学管理、质量监控与改进等方面的基本状态, 实现对高等教育教学状态监测的常态化[4]; 另一方面,高等学校可以对平台中的数据资源进行实时查询,并根据实际需要开展多维度、多层面、系统性的分析和比较,实时了解全国、区域、行业、甚至整个高等教育状态,剖析自身存在的问题,持续改进教育教学质量,回应社会公众、教育主管部门对高等教育质量的关切。平台对高等学校教育教学状态的常态监测,能够整体反映高等学校教育教学的基本面貌和特征,对各个高等学校都适用,具有普适性的特点。 同时,平台也能够根据高等学校的实际需求,呈现各自的办学特色和办学水平,并可以针对不同类型和层次高等学校开展各项教育评估。
3. 绿色评估,预测预警。 绿色发展作为指导我国教育发展的核心理念之一,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针对性。 用绿色发展理念引领高等教育质量保障风尚, 就是要突出和强化数据在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中的地位与作用, 用数据直观呈现高等教育教学的基本状态。 当前,在美国学术界关于数据的地位与作用达成了一项普遍共识,即数据被视为知识的来源。 正如著名美国管理学家W·爱德华·戴明所主张的唯有数据才是科学的度量。高等教育质量监测数据平台充分强调用数据说话,就是通过数据库提供的大量、详实的数据和事实材料, 对高等教育教学信息进行整理、分析和详尽解读,并利用“绿色指标”,实现对高等教育的“绿色评估”,服务、影响和促进高等教育的科学决策和有效管理,推动我国高等教育的“绿色”发展。 用数据进行绿色评估,才能真正提高对高等教育教学状态诊断的科学性和有用性,找到制约高等教育发展的关键因素,增强对高等教育评估的说服力,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 这种用数据进行绿色评估的方式, 把传统以专家进校为主的教育评估方式转变为基于网络和数据的常态监测,减少了对评估工作的人为干扰,减小了对参评高等学校日常工作的影响,确保评估过程更加绿色、环保,评估方法更加科学、合理,评估结果更加客观、公正,有效地实现了绿色评估、阳光评估。
但是,评估不是目的,而是手段。利用高等教育质量监测数据平台实施绿色评估,是为了更好地实现对高等教育教学状态的运行机制和演化趋势进行预期性评价,预警不正常的时空范围及危害程度,提前发现高等教育运行可能出现的问题, 并深入剖析成因, 最终为危机的防范和化解提出具体措施,保证高等教育持续健康发展。
4. 众创众筹, 开放发展。 2015年国务院印发的 《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 》 中明确提出:我国要在本世纪中叶基本建成高等教育强国。 实现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目标,需要不断更新理念,发挥多元主体的聪明才智,以更加开放的姿态推动高等教育质量监测数据平台建设。 其中,众创是基础,众筹是关键,开放是手段。众创是在平台建设的目标、指标体系方案的设计、数据的遴选、使用与共享等方面汇聚多元主体智慧,有效拓展平台创新与高校资源、社会需求的对接通道,搭建多方参与的高效协同机制,丰富平台组织形态,优化信息、知识、技术、管理、资本等资源的配置方式,形成平台的持续创新动力;众筹是积极吸纳和鼓励多元主体共同合作平台系统的开发、建设、使用与维护,拓展平台建设和发展的新渠道;开放是通过向多元主体开放平台数据、源代码、技术等资源,提供多种技术支撑和服务,共享平台的各类数据资源,打造大众建设、万众创新的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新载体。 以众创众筹作为理念,体现了平台建设自下而上、面向不同层面的开放互动性。 开放意味着打破封闭的界限,互动则激发了平台建设思想和观念的无限可能。 以众创众筹、开放发展指导平台建设,能激发蕴藏在多元主体之中的无穷智慧和创造力,拓展平台建设新空间,汇聚发展新动能,搭建多方共同平等参与的高效协同机制, 丰富平台组织形态, 为多元主体广泛平等参与平台创新提供更多元的途径和更广阔的空间。
5. 提高质量,共享发展。 当前,我国高等教育站在了由大向强的新起点上,加快推进高等教育现代化进程的战略选择就是全面提高教育质量[5]。 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要求高等教育质量监测数据平台建设应树立以质量为核心, 以共享为价值追求的理念,使之为推进高等教育现代化、建设高等教育强国发挥应有之功效。 以质量为核心,就是要紧密围绕提高高等教育教学质量这一核心任务,不断提高平台数据采集质量,增强平台数据分析能力,强化平台常态监测机制,突起平台持续改进教育教学质量的功效。 高等教育质量监测数据平台是以高等教育教学的规律为指导,以国家“质量工程”提出的人才培养目标为导向, 为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持续健康发展提供基于状态数据环境下的准确预测,以减少盲目性,增强科学性, 促进高等教育改革和教育质量的提升[6]。 为此,要充分调动多元利益主体参与平台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深化多元主体之间平等协商、共建共享的关系,在契约和法律的基础之上,主动对多元主体开放平台数据资源,与之共享平台建设红利和发展成果,形成多元共育、全面协同、共建共享的良好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生态系统。
二、高等教育质量监测数据平台建设的目标
高等教育质量监测数据平台的建设目标是,在新发展理念的引领下,以教学为中心,以高等学校为根本,通过构建技术先进、功能强大、中国特色、国际领先的高等教育质量保障平台,使之更好地为高等教育多元利益主体服务,提升我国高等教育的内涵,从而为实现我国高等教育现代化、推动高等教育强国建设提供有力支撑。
1. 服务大众,提高质量。 服务社会发展是高等教育的基本价值取向之一。建设高等教育教学质量监测数据平台的目的在于,通过对平台庞大的数据资源进行深入挖掘和分析,对高等教育教学状态进行常态监测、及时预测预警和持续改进,为社会大众服务,为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提供有力保障。服务大众一是为高等学校自我诊断与建设服务,帮助高等学校有效诊断教育教学状态, 对教育教学的不足之处进行持续改进,对优势指标和工作予以发扬,形成学校办学特色, 推动学校走内涵式发展道路; 二是为政策制定者服务, 平台通过对高等教育教育教学数据的深度剖析, 能为政府科学制定教育决策提供数据支持,提高政策制定的科学性、有效性和精准性,服务于政府宏观管理,按教育规律办事;三是为社会公众进行价值判断服务,帮助社会公众了解、掌握和监督高等教育发展状态,保障社会公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强化社会公众对高等教育的问责。
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已经进入中等程度大众化阶段[7]。 高等教育的任务由强调扩大规模、重视投入和硬件建设的粗放式、外延式发展,转向重视人才培养质量、重视制度和文化的内涵式发展道路上来。 高等教育质量监测数据平台通过对高等教育教学状态的常态监测,用数据说话直观呈现教育质量,及时反馈与持续改进教育教学质量,建立多元主体对质量状况进行价值判断的监测数据平台。它对于不断完善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 促进我国高等教育树立稳定规模、优化结构、突出特色、注重创新的科学发展观,推动着我国高等教育走以质量提升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道路将发挥关键性的作用。
2. 教学中心,以校为主。 教学是大学一切活动的中心,是教育目标达成的基本途径[8]。 高等教育质量监测数据平台建设的出发点是为了促进高等学校教学改革,规范学校教学管理,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平台通过对师资队伍、课程建设、教学安排、教学经费投入、教学教风、实习实训场所(基地)、教学管理制度、 教学信息化、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教学成效等教育教学基本数据的采集、整合和分析等,帮助多元主体精准掌握教高等教育教学运行状态,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提供数据支持。
高等学校是高等教育的实践主体,是高等教育质量责任的实际承担者[9]。 落实高等学校作为内部质量保障的第一责任人和具体执行者,就是要在平台的建设过程中始终追求和秉承以校为本,持续促进高等学校自身建设和发展的目标。平台能够为高等学校从横向纵向提供技术帮助和数据支持,帮助高等学校及时掌握自身的教育教学状态。平台通过对高等学校教育质量的常态监测, 能够为高等学校教育质量的分析、 预警提供可靠的数据支持,帮助学校及时发现教育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不足及需要改进之处,更好地推动学校持续健康发展。同时,以学校为本,就是以高等学校的需求为根本,不断完善平台各项功能,持续为学校提供多元化、个性化服务,使平台为高等学校在更大范围内谋划综合改革、更广领域部署改革、更深层次推进改革发挥关键性作用。
3. 技术先进,功能强大。 高等教育质量监测数据平台是在信息化环境背景下构建的,用以改进评估方式、提高评估效率的数据资源平台。 它利用现代技术系统采集高等教育教学数据,并把采集到的数据进行存储、分类和组织,形成了一个庞大的数据资源仓库。 数据库不仅需要满足不同类别教学状态数据的收集, 还需满足高校、评估专家、评估中心等不同类型用户从多个维度对数据进行查询、管理与分析,并且还要为教育主管部门提供决策支持[10]。平台运用数据整合技术,对数据进行多层次、多角度、及时性的分析与整合,能有效地解决信息孤岛问题;根据国家、省市、高等学校等不同主体的需求, 结合先进的统计分析模型,提供多条件、多模式的组合查询,建立快速定制的数据分析系统,以有效满足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用户的需求。 采用人机交互操作,运用数据仓库前端分析工具能够方便地产生各种多维比较、 报表和统计图形,形成一个即时、动态的信息反馈系统,实现对高等教育教学状态的常态监测。通过设定监测指标阈值的方式, 对高等学校的教育教学指标进行综合等级评判,特别是当某一指标接近或达到警戒阈值时,平台会给予及时报警,为高等学校及时发现不足提供有力支持,为多元主体持续改进教育教学质量和科学决策提供客观依据。
4. 中国特色,国际领先。 中国的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建设,更多的是根植于中国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与评估的实践,并能及时总结和借鉴国内外理论与实践经验,不断自我调整和自我更新的结果[11]。 高等教育质量监测数据平台是伴随着我国新一轮评估制度的确立应运而生的, 是适应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新阶段、新形势而建立的一种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手段。 它的建设是我国新一轮评估制度的重大创新,是我国建立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重要基础和关键组成部分。 就要素内涵而言,中国特色不仅体现在平台建设的理念、方向上,更体现在平台建设始终立足于我国高等教育实际、努力遵循教育规律上,根本反映在平台能呈现我国高等教育教学状态上,更好地服务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更好地为多元主体服务上。 就其实质特征而言,这里的中国特色源于我国高等教育现实和长远发展需要,源于中国高等教育与中国的政治、经济、历史等的有机结合。 具体地说,坚持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是平台建设的根本遵循。
三、高等教育质量监测数据平台建设的方法
高等教育质量监测数据平台建设是以现代信息技术为基础,在数据采集、数据整合、数据挖掘与分析以及数据的可视化等方面采用了诸多科学方法,以此来提升平台的整体水平和功效。
1. 科学采集数据粒度,拓展平台数据资源。 数据采集是高等教育质量监测数据平台建设的基础。对数据的采集主要解决平台数据来源问题。平台采集的数据,是大规模、全覆盖、深层次的全样本数据。 在规模上,平台采用在线高频次甚至是实时的方式,对高等教育教学数据颗粒进行广泛采集。 采集对象既包括 “985工程”“211工程”院校,更包括数量众多的地方普通高校和高职高专院校。采集的数据既涵盖本科教育教学数据, 也囊括研究生和专科教育教学数据;在覆盖面上,既包括全国经济、人口、财政收入等有关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公开数据,也吸纳高等学校和社会机构的教学管理数据、科学研究数据、满意度调查数据、社交网络数据等。 在深度上,既包括不同国家、地区的宏观数据,更包括高等学校内部的课程、教师、学生、学科建设等微观数据。在时效性上,通过每季度或每月、每周、每日甚至实时动态采集,保证数据的连贯性和完整性。 在数据采集的过程中,平台通过对指标项进行科学规范的设计和界定,使数据统计的概念清晰,统计的标准、尺度和要求统一,保证数据的规范性、可靠性与准确性。
2. 建立主题数据仓库,强化数据整合能力。 高等教育质量监测平台采集到的数据不是系统的数据集合,而是单个的、分散的数据。 要发挥这些数据的功效,需要对这些大量未相互连接的、碎片化的数据进行归纳、分类和整合。平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构建多维模型、关系模型和层次模型以及分析模型等,建立面向主体进行联机分析处理和数据挖掘的数据仓库, 实现了对高等教育教学数据的有效整合。数据仓库针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抽取、筛选、清理,并进行有效集成,按照主题进行组织,形成一个数据集合。数据库的建立是以数据库技术和互联网技术为基础,将数据采集、存储、分析、可视化等服务功能整合到云端,使院校不必搭建专门的服务器,使用桌面终端就可以在线访问状态数据库[12]。 它是整个监测平台的数据源, 覆盖范围可以分为企业级数据仓库和数据集市,能够为全国、区域和高等学校之间的纵向与横向的对比和分析提供大量、可靠的数据支持。目前,教育部高等教育教学评估中心已经建立了全国高校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库,该数据库采集的数据共包括基本信息、基本办学条件、学科专业、教师信息、人才培养、学生信息、 教学管理与质量监控等7大类572项指标[13]。这一数据库的建立为高等教育质量监测数据平台建设提供了重要参考。
3. 提升挖掘与分析技术,提高辅助决策能力。 在任何情况下,对于决策而言,搜集和整理资料都是必须的,但这只是评估工作两个重要部分之一,如果缺失了另一部分,即对资料的综合,也就称不上什么评估了[14]。对资料的综合就是要通过对数据的深入挖掘和分析,整理和鉴别数据的相对价值。 数据挖掘的目标是在数据仓库中发现模型、趋势和规则,来评估(预测或评价)预期采取的战略[15]。 高等教育质量监测数据平台的数据挖掘是以数据仓库中的大量数据为基础,自动发掘数据之间的潜在模式,并从中提炼出高附加价值的信息。 数据挖掘按照数据的属性和特征, 通过识别数据之间的内在的关联,构建数据之间关联规则和序列模型,建立不同的组类,对数据之间的规律进行精准掌握。 利用构建神经网络、决策树分类等分类模型,分层聚类器等聚类模型,预测关联等关联规则模型,时间序列预测模型等,对数据进行不同层次的粒度分析,精准理解数据内在结构特征,科学预判高等教育教学状态。
在高等教育质量监测数据平台建设的过程中,如何选择适切、有效的数据分析方式,从而为准确判断高等教育教学状态提供科学有力的支持,是平台建设面临的一个重要挑战。平台通过对数据仓库中的数据进行清理、集成、变换、归约等预处理,改善数据质量, 提高数据分析效率。 采用联机分析技术、关联分析技术、聚类分析技术、分类分析技术等技术,对有关数据的关联度进行多维度、多层次的分析,准确判断高等学校教育教学状态, 及时发现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进行及时的预测预警,为高等学校持续改进教育教学质量, 进行科学管理和精准决策提供有力支持。 其中,联机分析技术是将数据库中的各种属性看作描述数据属性的“维”,通过充分调动用户的积极性参与数据分析,并根据他们提出的需求分析,动态选择分析算法,方便的组合维度、指标,多角度多层次的探察和分析数据,快速识别影响教育教学的因素。 构建时间序列模型, 运用线性模型法和移动平均法等, 从时间域、频率域的角度利用线性趋势和非线性趋势进行周期分析和时间序列预测,能够对高等教育教学状态进行精准预测。
4. 创新数据呈现形式,回应用户现实需求。 面对海量数据,如何以有效的方式方法加以呈现,对平台建设来说显得尤为重要。高等教育质量监测数据平台充分运用各种可视化的工具和方法,直观、生动地反映出数据及数据之间的关联和状态,为多元主体了解和掌握高等教育教学状态提供了良好支持。平台采用条形图、柱状图、直方图、散点图、三维曲面图形等多种图形,一目了然地把数据之间的关联特征和相互关系直观地呈现出来,简单、直接,具有可读性和生动性,为多元主体了解高等教育状态、走向及变化趋势提供了一种形象、直觉的解读和展现数据方式,有助于透彻地理解数据所包含的价值。这些可视化的数据呈现方式具有的直观化、关联化、艺术化和交互性等特点,有着非凡的艺术吸引力和强烈的色彩感染力与穿透力, 能够强化多元主体的认知效果和记忆力,更有利于信息的传递。
在数据的可视化方面, 平台十分重视用户的体验。 所谓用户的体验,即用户为了充分了解和掌握平台功效,在使用平台的过程中所得到有用性、易用性、 友好性的认知印象与回应。 在数据可视化的进程中, 平台十分强调从用户体验的角度进行优化方案,并根据用户的认知提出解决方案,使数据可视化中数据结构的建立与用户认知过程中的感知进行通力合作,有效地促进用户的理解力。 从用户体验的角度来说,数据可视化中数据结构的调整与建立也需要建立在用户体验的基础上, 从使用者的角度来整理与筛选数据,选取更匹配的可视化元素来表现,能够促使数据的呈现更加科学、合理。
“十三五”时期是我国高等教育事业攻坚克难的关键时期。实现《教育规划纲要》提出的高等教育发展目标,以及到本世纪中叶基本建成高等教育强国的目标,要求在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建设过程中深入贯彻和落实新发展理念,准确把握新时期我国高等教育内涵的深刻变化,以新理念、新目标、新方法引领和推动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监测平台建设,使之为实现我国高等教育强国目标发挥重要作用。
摘要:高等教育质量监测数据平台是以现代信息技术和计算机技术为基础,通过对高等学校有关数据的持续收集和深入分析,常态监测高等教育状态,为多元主体价值判断和科学决策提供客观依据的数据资源共享平台。平台建设的核心理念是:创新驱动,争创一流;共建共享,协调发展;绿色评估,预测预警;众创众筹,开放发展;共享发展,提高质量。平台建设的目标是构建以教学为中心、以学校为根本,技术先进、功能强大、中国特色、国际领先的高等教育质量保障平台,为高等教育多元利益主体服务。为此,需要在数据采集与整合、数据挖掘与分析及数据可视化等方面持续创新平台建设方法。
教育理念引领教学管理 篇8
关键词:生命化教育,教师专业成长
生命化教育理念下, 教师的专业成长是一个自我完善和自我更新的过程, 是一个彰显人的生命价值意义的过程, 是一个与学生、学校共生、共存和共长的过程。因而, 如何从生命的视野去审视教师的专业成长, 关注教师专业成长需求, 激发内在的生命活力, 引导教师实现生命价值就成为一个值得深入思考和探索的命题。
一、分析现状, 探寻教师成长新起点
为了摸清影响教师现阶段发展的症结, 准确了解到教师队伍的现状, 我们对全校46名教师进行调查问卷。数据显示我校教师队伍存在的优势是:教师队伍年轻化, 70.8%是40岁以下的中青年教师。他们接受新事物快, 充满朝气与活力;具有一定的创新力。教师学历达标, 60%教师达到本科学历, 33.3%达到专科学历, 两者共占教师总数的93.3%。较高的学历体现多数教师具有比较扎实的专业知识。教师职业道德良好, 96%的教师肯定自己会积极面对职业带来的挑战, 做好本职工作。
同时, 我校的教师队伍存在的问题有:部分教师面临压力, 存有职业倦态感:40%的教师认为工作压力很大;57.8%的教师认为有一定的压力;26%的教师认为教育工作只是一种谋生的手段。通过访谈, 我们了解到产生此种情况的原因有:一是社会对教师追求奉献的道德压力, 要求教师要做出牺牲性的付出;二是实用性、工具性的教师角色定位, 现实的工作中过多强调教师“教什么”和“怎样教”, 而忽略了“为什么而教”“为什么而生”的问题, 对教师的职业理想、教师的人生意义与价值漠不关心。
从调查分析中, 我们在思考:教师作为人, 有自己的价值和追求;但教师作为职业, 却常常淡化、忽视教师也是“人”, 是一个个有思想、有情感、有尊严、有个性的人!由此, 从关怀“人”的角度去关注教师成长, 显得尤其重要。
二、转变观念, 唤醒教师自主成长意识
一切的更新源自于思想的更新。我们需要从教育的原点反思, 教师的工作对象是什么?教师的任务是什么?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什么?只有从教育的原点反思, 转变观念, 教师才能重新科学地认知教育的本质, 才能科学地审视自己的生命状态。
(一) 理论学习, 认知教育的本真
两年多的时间里, 我校全体教师阅读了叶澜教授的《教师角色与教师发展新探》、冯建军的《生命化教育》, 肖川、曹专选编的《生命因你而精彩———生命教育教师读本》;同时, 教师们还自主选择阅读了冯建军的《生命与教育》、杜威的《民主主义与教育》、刘畅的《做最好的自己》、张培教授的《让教师诗意地栖居在教育中》等等。我们聆听了全国特级教师贾志敏教师、张兴华教师以及市级教育专家的多场讲座。理论的先导, 让教师明晰了生命化教育的真谛———教育就是点化和润泽生命, 其深层目标是教师与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生命的共同润泽与完善。
(二) 榜样个案, 辐射生命的正能量
在任何一个群体里, 总会有几颗闪光的星星, 他们为数不多, 却熠熠生辉, 折射着生命的正能量。在东北师大专家组的指导下, 我们进行了榜样的个案研究。学校选择了不同层面的五位教师为研究对象, 通过研究对象撰写成长故事、访谈成长感悟等形式, 我们直观了解和感知了榜样教师成长的经历。市学科带头人黄昕教师在成长故事中提出了三点建言:追寻一个偶像;保持好奇心;争取话语权。新教师王筱韵教师则告诉大家:当一名孩子喜欢的教师就是我从小的梦想。其实, 追求梦想的过程就是成长的过程。”年轻有梦的她很热情, 浑身上下似乎永远有使不完的劲。她是一位语文教师, 在第二届校园文化节闭幕之前, 她听说她班级的学生要上台表演《江南》。她主动找校长说, 她从小喜欢跳舞, 可是以前在舞台上总是当配角, 如果学校允许, 这回她想和她的学生一起上台, 她愿意专门去学习这个舞蹈。校长欣然同意了。那一天, 全场气氛达到了极致。全场的师生都被她的热情、她的活力、她敢于展现自我的自信深深地感动了。这, 印证了生命化教育理念所指的:教育的核心是生命!是让心灵去呼唤心灵, 让生命去点燃生命, 教育就是生命的正能量正在传递。
(三) 文化浸润, 指引生命的价值取向
一所学校的文化核心是其价值观, 它是师生生命成长的支点, 是充盈和丰富生命的主体内容。学校提出了“以榕文化为载体践行生命教育”的办学理念, 榕文化作为学校的主题文化, 以细节处浸润每一个生命的成长。
以榕文化为基础, 结合教师职业道德规范, 我校制定了《园南小学“绿榕师韵”的师德规范》。我们从“绿榕层翠润泽, 执着向上”, 想到“师韵责任于心, 追求不止”;从“绿榕浓荫广布, 兼容并包”, 想到“师韵乐于给予, 呵护成长”等等。具有浓厚校本文化气息的师德规范, 摒弃了师德规范的说教性, 提升了教师们的认同感。青年教师们开展“我读师德规范”分享会, 他们或反思、或展望、或畅想, 而更多的是自我勉励如何以最积极的生命状态去追求。
学校还举办了两届文化节, 教师们参与了“品榕韵”征文、校歌的征集、寻找“生命的第一次”等等活动。教师们开始从浮躁、繁杂的现实工作中沉静下来, 审视自我生命的发展需求。初涉教育行业的新教师婷婷在自我规划中写道:“我要在一年内成为一名合格的教师, 能与学生一起愉快地学习、活动、成长;两年内, 希望自己能成为‘榕族’里的新秀。”已有十年教学经验的李立力教师这样规划自我:“认真学习、落实行于榕韵的师德规范, 像百年绿榕一样, 奋发向上;积极在课题研究中完善自身的科研水平, 逐步优化自己的教学风格, 形成自己的教学特色。”在特色文化的浸润下, 教师生命生长的取向从模糊走向清晰, 逐渐呈现积极向上的状态。
(四) 管理变革, 助推教师自主成长
当前阻碍教师专业成长的最大障碍是教师缺乏自主权。我们在思考:怎样的管理才能让教师的生命从工具性的淹没中解放出来?怎样的管理才能把创造的权利还给教师?怎样的管理才能助推教师把自己的生命融入职业生涯, 去实现自我的生命意义?
下放权限, 在自主管理中成长。
以往, 学校行政部门自上而下进行规划、布置、评价各项教育教学行动, 教师只有执行、接受的义务。那么, 这种非主体的被制约的教师又如何能够释放学生的主体性呢?
于是, 学校在原有行政管理的基础上, 凸显教师的主体地位, 将管理的自主权下移, 实施“导师负责制”, 下放权限让“导师”引领团队成员自主规划工作, 大到活动的组织, 小到作业要求, 都可以由组内研究决定。
如:每学期一次的青年教师汇报课活动就是学校教导处统一规范的一项常规活动。2013年这项常规活动, 从活动的准备到活动的开展, 乃至活动的报道, 青年教师们在“导师”的引领下, 自编自导自我审视。他们自我设计的主题是“园南好课堂梦想大舞台”。他们以“什么样的课堂才是学生喜爱的好课堂”这一最质朴的问题导向, 展开研讨。他们还设计了“园南好课堂”的LOGO。任职5年以内的青年教师在“导师”们的指导下, 呈现出一堂堂虽不完美, 但富有新意的课。突显教师主体地位的管理体系使学校能俯下身来, 倾听教师的声音, 尊重教师的需求, 有效地促进教师的自主生长。
(五) 团队建设, 在协作中成长
教师的生命的成长不是孤立的, 还需要团队的力量。我们采用“自愿+引导”的方式组建团队。学校的骨干教师的身旁总聚集着一些年轻的教师。学校尊重教师的需求与意愿, 因势利导鼓励这些教师组建团队;其他的教师, 学校就以学科组为单位, 以课题承担任务为准, 引导组建起团队。同时, 建立“教、学、研、协”一体化团队研修文化。如:“学习论坛对话分享梦想”团队首先应该是学习型的团队, 他们每两周举行一场学习论坛。学习活动以对话的方式进行时, 更强调的是这是一场分享会, 是思维与思维碰撞、情感与情感交融的分享会。
专题研究汇报交流:学校要求各团队形成以课题研究为纽带的共同体。目前各团队根据我校课题生命化教育理念下课堂构建研究, 自主申报一个微型课题, 共有9个微型课题。以课题研究, 建立起教师团队建设的任务导向。教学模拟常态研究组内的每一位教师都将走上讲台, 进行教学模拟, 这是一种真诚与悦纳;更是一种同行间的借鉴与修正。我们希望以团队的研究氛围带动教师日常教学的自觉反思, 教师逐步将反思、更新变成一种习惯, 推动自我成长。
研究日志践行反思:我们倡导教师撰写研究日志, 写教师生命的体验与感悟, 写工作中的“小现象、小策略、小故事”, 写课题研究的随想、启示、课堂生成案例等等。由此, 让原本高高在上的课题研究, 悄然落地;让实践、体验、反思与教师的生命历程融合在一起。当反思成为一种常规行动, 教师则拥有了专业成长的自主需求和意识。
(六) 搭建平台, 在展示交流中成长
任何的生命都只会在积极的生存方式和体验中萌生绽放。因此, 学校积极地搭建平台, 给教师更为广阔、自由的生长平台, 释放生命生长的活力。短短两年多的时间, 我校教师共有二十多篇文章在各类刊物发表;全校共有11节课参与市、区级以上研讨或观摩活动。其中语文学科、数学学科、英语学科分别各有一节课参与第八、九、十届全国“相约名师, 聚焦课堂”研讨活动;13位教师在区、市级的各类比赛中获奖;其中有1位教师获市教师教学技能大赛一等奖;3位教师在市、区级作业设计比赛中分获一、二等奖。
两年多的时间, 我校的学生共有百人在区级以上各类比赛中获奖 (其中, 有13人获得国家级奖项) ;14人在省级各类比赛中获奖。学校舞蹈队在全国“小荷风采”舞蹈比赛中摘取桂冠;学校足球队在市、区各类比赛中摘金。
四、激励机制, 提升教师的幸福指数
运用发展性评价, 建立起激励机制, 是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一个主要渠道。“每个生命都很精彩!享受生命生长的过程更精彩!”这是我校尊重教师生命, 以评价激励生命成长的一个主导思想。我校的评价方式为体现过程的发展性评价与体现结果的量化评价相结合。每个教师创建自己的成长记录袋, 主要记录和收集工作计划、工作总结、精彩课例、典型案例、教学日志、经验论文、成果作品等等;每季度, 教师根据自我表现, 填写“自评量化表”, 经学校考核纳入绩效评定。教师了解自己的发展进程, 感受自己的成长足迹, 培养自信心与自豪感, 向更高、更美好的生命态势生长!
教育理念引领教学管理 篇9
一、以先进的理论武装研训活动及研训教师
教师继续教育要重视对教师理论的引领与实践, 加强教育学、心理学、脑科学等理论知识的培训, 帮助广大教师树立理论指导实践的理念。因而, 任何研训活动都要渗透理论知识的培训, 以先进的培训理念武装研训活动, 提升研训活动的深度, 进而丰富教师的理论知识, 为教师将理论运用于课堂教学实践服务。有学者认为教师唯一的财富是具备丰富的工作经验, 他们缺乏并抵制理论知识。笔者认为教师抗拒的只是枯燥的、不结合实际教学的理论讲解, 实际上他们需要和渴望理论的指导。我们研训教师在组织研训活动过程中, 要运用教育学、心理学等相关理论指导教师教学行为, 并且为教师搭建理论与实践的桥梁, 在理论联系实践的基础上深入浅出, 达到理论实践化、简单化、案例化, 并引领教师进行更为深度的探索, 在实践中得以理解与应用, 体现引入先进的理论和理念的根本宗旨。同时, “研训一体”培训机制需要一支综合素质高的研训队伍来支撑, 保证教师教育的高质量, 因此研训教师理论学习是素质提高的重中之重, 只有具备深厚的理论素质, 才能带领教师走进理论知识层面, 实现理论的指导作用。
在北京师范大学继续教育和教师培训学院聆听刘儒德教授的《学习科学与艺术》讲座过程中, 他提到了很多对教学有帮助的心理学方面的理论知识, 并且借助案例使听众不仅能理解内化理论知识, 还能及时运用这些理念解释现象和指导实践, 如我们学习到沉锚效应、认知负荷等理论知识, 在后来的培训活动中就得到了运用和消化, 并且迁移到我们的实际工作案例中。刘教授还谈到学习理念转变过程中要注意外显理念和内隐理念的结合, 即我们在组织培训活动中注重研训形式与教师的个人化理论相融合, 使二者相得益彰。在学习王建宗教授的《以专业理性促进教研和教师发展》讲座过程中, 王教授谈到理性修养的提升的问题时, 提到了本学科的理论、跨学科的理论、课程理论、课程科学支持理论——心理学、课程管理组织理论——教育学、教育支持理论——哲学等, 使我们对学科理论及学科之间的关系有了深入的认识与了解。而且从刘教授和王教授的讲座中可以领略到两位学者深厚的理论功底。笔者认为, 让学习者折服的学者的讲座才会有影响力和号召力, 才会有更好的培训效果。
因而我们研训教师在组织研训活动过程中, 要注重教育理论和学科理论的渗透和引领, 要善于引用教师可以明了的教学案例, 渗透生活细节, 并把其引入教学常规中, 让教师能够通过自己的工作经历内化理论知识, 使教师的实践行为更有理论内涵和实施底气。我们研训教师要能够从简单概念提升到理论层面, 带动教师们对理论学习的热情, 使实际教学更符合理论要求, 提升教学质量, 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引领我们教师继续教育事业的发展。
二、以开放的理念提升研训活动的质量
我们研训教师不仅要将理论与理念渗透于研训活动和自身素质的提高中, 更要注重研训过程中的策略理念的转变与实施。因为教师培训的效果不仅取决于培训的内容, 也取决于培训的形式。[2]因而, 转变研训形式, 树立开放多元、互动、参与式的培训理念, 才更能提高研训活动的效果。教师培训实质是成人的在职学习, 只有实施符合教师成人教育特点的研训活动, 才能彰显教师特性, 提升教师素质。作为成人的教师, 具有较多的工作经历和丰富的教学经验, 他们善于学习与本职工作相关的知识, 也善于把学到的知识迅速转化为工作能力。因而我们要明确“成人所具有的经验是成人参与学习活动的依托, 是作为成人的教师参加培训的基础”。[3]鉴于成人学习的特点是以问题为中心, 以实践为导向, 以经验为基础, 以合作交流为主要方式, 我们提倡开放多元化的参与式培训方式理念, 如案例研讨、角色扮演、问题咨询、游戏感悟、现场访问、课堂观摩、集体设计、小组竞赛、话题征集、有奖问答、经验交流、拉手结对、导师协助等。以多元化的开放培训理念指导研训活动, 不仅使教师能够积极地参与到培训学习中, 而且通过相互的合作解决各自具体的问题, [4]以期达成研训活动的预期目标。
北京师范大学继续教育与教师培训学院为我们聘请的专家们采取的即是开放多元的参与式培训, 这种开放多元的培训理念, 不仅是对我们学习者的尊重和关注, 而且是基于我们学习者实际工作展开的研讨式培训, 使我们在培训中感到时光飞逝而又受益匪浅。赵德成教授的《如何听评课》讲座没有枯燥地讲解听评课的原则与方法, 而是从我们研训教师熟悉的一节公开课案例入手, 使我们回到了工作情景, 激发我们主动参与了问题的讨论, 并且对自己的工作进行了重新审视。这种开放式培训理念使学习者的思维迅速自动打开, 并且进行了激烈的讨论和争辩, 当大家还在争论孰是孰非的时候, 赵教授话锋一转, 对我们的思维走向进行了总结性概括, 从而取得意想不到的收获。赵教授讲座的成功之处就在于开放的培训理念, 尊重成人学习特点, 了解学习者工作性质, 并且使学习者与以往经验建构联系, 激发了学习者根据自己已有的经验进行思维碰撞, 最后再通过理念引领而使学习者的认识得到升华。
我们研训教师在设计研训活动时, 首先要有开放的胸襟与能力, 不但要思考应该设计什么样的形式才能调动教师参与的积极性, 还要思考通过怎样的形式才能将教师的已有经验与研训内容相结合, 使教师将研训内容理解和内化为工作能力。当然作为研训教师要储备足够的知识量与阅历, 才能在教师参与辩论中引导教师思维的走向, 使教师在开放思维争辩中回归到科学认识上, 并且能够有效指导实践行为。同时我们的研训活动要注重参与式培训倡导的平等参与、共同合作的原则, [5]使教师在开放思维的碰撞中得到尊重, 即使教师在交流和争辩中出现错误, 我们研训教师也要给予鼓励和引导, 而不能伤害教师成人应有的自尊。教师自主参与交流与合作, 研训教师引导教师思维航向, 才能促使研训活动的高效生成, 才能有效提高教师继续教育培训的质量。
三、用激情点燃教师参与研训的热情
夸美纽斯说:“假如没有一个学生违背本人的意志, 被迫去学习任何学科, 我们就不会有发生厌恶和智力受到抑制的情形了, 每一个人都会顺着他的自然的倾向去发展。”这一理念迁移到我们研训工作也同样适用。教师参加培训就是期望在一种愉快、和谐的气氛中学习到有用的东西。[6]因而我们研训教师也要改变严肃、不苟言笑的培训观念, 应该在培训中释放自己的工作热情, 进而激发和感染教师参与活动的激情, 形成一种奋发向上、朝气蓬勃的研训气氛, 使教师的经验与智力不再受氛围的阻碍, 在激情释放过程中分享自己的观点与经验, 促使教师们在研训中主动接受新知识、新理念, 使研训教师在激情理念的引导下, 突显个性, 展现个人魅力, 激发教师专业有特色的发展。
通过聆听北京师范大学研训班专家们的讲座, 为创造有激情氛围的研训活动, 我们可以做以下几点努力:首先受赵德成教授吸引听众的激情表现方式启发, 我们不要做坐着读课件式的讲座, 而是要走到教师中间, 从大家经常关注的话题入手, 与大家进行谈话交流, 同时启发教师积极思考, 为大家的学习创设思想活跃的学习环境, 使教师在思想碰撞中得以升华, 最后再为教师提升到一定理论境界;其次借鉴赵希斌教授运用浪漫式讲座的方式, 比如诗歌朗诵, 感染教师融入研训状态, 让教师能够快乐参与进来, 并带着愉快的心情愿意参与研训内容。还要吸收马健老师幽默的方式将知识以轻松自如的方式传递给听众, 我们研训教师也要学习用幽默方式吸引教师本就不敏感的听觉, 使教师全身心地进入知识的接受和传输的状态。在激情四射、思想互动的研训理念指导下, 研训教师在研训活动中要展示我们的个人激情魅力, 有力地吸引教师参与理论的吸收过程。运用激情魅力开展研训活动的方式有很多, 研训教师要根据自身特点, 选择适合自己的激情展示方式。研训教师不但自己要有研训的激情, 而且要激发教师参与的激情, 因为激情能够感染人, 更容易与培训者产生共鸣。当然我们研训教师在研训活动中, 在保持激情的基础上, 还必须给激情注入理性的内核, 以理性驾驭自己的激情, 形成既积极热情、又冷静踏实的工作作风, [7]这样的研训活动才会既有成效, 又有内涵。
我们要借鉴北师大专家先进的培训理念, 提高研训教师的理论素养, 在激情高昂、开放多元的培训氛围中, 引导教师与理论相融合, 激发教师参与培训的热情与动力, 使“研训一体”培训模式更有成效, 进而推动教师继续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
参考文献
[1]靳雁涛, 孙宏安著.研训教师的专业发展[M].大连: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 2010.
[2]王冬凌.构建高效教师培训模式:内涵与策略[J].教育研究, 2011 (5) .
[3]刘强.破解中小学教师培训低效性难题之路径[J].中小学教师培训, 2008 (8) .
[4]李瑾瑜.有效教师培训须多方关注务实操作[N].中国教育报, 2010-04-09.
[5]徐巧英.帮助与建构:教师培训的真正意义[J].中国教师, 2010 (8) .
[6]孙晓雷, 牛金成.现代成人培训理念与培训质量[J].中国成人教育, 2010 (18) .
教育理念引领教学管理 篇10
关键词:英特尔·未来教育 理念贯穿 项目引领 模式创新
英特尔·未来教育项目是提高教师素质,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提升教育质量的一种有效途径,是新时期教育工作提出的新课题、新方向、新理念。此项目培训适应了信息社会世界各国教育的改革潮流,教育即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信息素养,发展终身学习能力。英特尔未来教育在我国的推广,为我们打开了一个观察世界教育的窗口,提供了把研究型学习放在信息技术平台上的空间。英特尔·未来教育核心课程V10,是经过反复实践打磨后版本的升级,更强调项目的学习和引领,更突出学习成果的运用。在几年来的实践教学过程中,笔者对于此项目的教学和引领有一定的认识和理解,总结出来与同仁共勉。
一、理念贯穿,过程督导
(一)合理分组,小组互助
每次开班前,我会要求学员按提前分好的组入座,并以游戏接龙的形式进行自我介绍,选出每组的组长,并且让每组学员在充分交谈了解的基础上,推荐每组的“技术专家”“课程专家”,并确定每个组的口号。组长在整个培训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起小组内组织、协调作用,“技术专家”是每个组计算机操作水平相对较高的学员,在完成作品任务的过程中,对组内学员技术上进行指导和帮助;“课程专家”是每个组中教学理念先进、教学思维敏捷、教学设计能力较强的教师,在各个模块作品设计过程中进行组内指导和帮助。花一定的时间组织开展这个活动,是很有必要的,一方面可以在培训之前充分调动参训教师的学习积极性,使整个培训活动在轻松愉悦中完成。另一方面可以充分挖掘每一位参训教师的主动性,发挥每个人的特长和优势,在小组活动中进行互助互学,共同提高。
(二)学法引导,注重研讨
在整个培训过程中,我们要注重强调英特尔·未来教育所倡导的“任务驱动、注重实践、合作交流、重视评价”的现代教学理念。培训过程中,我会以V10电子教材为学习载体,充分发挥学员自主学习的能力,针对每个模块应完成的任务,开展主题活动研讨,这样,不仅使学员在理论上有了很大提升,还使学员能够依据在自己教学实践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可以用英特尔·未来教育理念去解决,从而做到了理论指导实践,实践升华理论。在每个模块学习中,我不会依教材顺序按部就班地讲,而是根据各模块学习要求下达任务,提出要求,让学员通过阅读电子教材自行解决,要求学员遇到问题自主探究,再与同组学员交流研讨,争取同伴的帮助,各组遇到的共同问题,在全班进行研讨。另外,我会安排一些主题活动,开展教法研讨,让学员通过头脑风暴达成共识。这样,既充分发挥了学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又提高了培训效率,学员在紧张有序的互助、交流、研讨、探索等活动中累并快乐着!
(三)科学互评,共同提高
在英特尔·未来教育核心课程项目中,有一套完整的评价体系。恰当地运用评价手段,不仅可以促进培训活动有效开展,而且还可以培养学员的评价意识,并将这种方法运用到自己的教学活动中去。每次培训班开始时,我都要组织学员认真阅读单元作品集评价量规,以掌握单元作品集的质量标准,为开展评价活动做好准备。每次结对共享或小组交流,我都要求学员认真进行互评,充分肯定成功的方面,指出不足之处,并提出改进建议。通过这样的活动,学员学到的不仅仅是评价方法,还逐步形成了评价意识,为改进教学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四)作品展示,共享成果
在每个模块任务完成后,我都会要求学员将作品分享到自己的维基页面,小组内可以相互查看,并在维基页面上互相提出一些修改建议。另外,我还会拿出一定时间来开展班内成果展示。每个小组推荐一名代表,将自己的作品展示给全班,并阐述他的设计思路。然后要求班内学员针对该学员作品进行评价,发现优点,供其他学员参考,指出缺点,以使作品更加完善。此项活动,大大促进了学员的积极性,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更重要的是还通过展示、评价,使学员的作品质量大大提升。
二、模块改造,项目引领
整个培训内容是以英特尔·未来教育理念为核心,以“项目学习”为主线,以任务驱动为模式,以问题引领为重点。所以在培训过程中,从八个模块中,逐渐引领参训教师将自己原有的教学设计改造成基于技术的项目,用项目驱动开展以学生为主体的自主学习。我把八个模块学习的过程,按照项目生成的过程分为三个环节,分别是:
(一)确立项目主题环节
在英特尔·未来教育理念下,让参训教师将原来的教学单元进行整合,形成一个基于技术支持下的项目。首先引导参训教师确立项目主题,这个是关键,也是关系到后续项目能否开展的关键一步。如何让参训教师理解“项目”?我通过大量的案例,让他们自己阅读、小组研讨、班内分享(各小组代表发言)自己的理解,然后生生质疑、师生质疑,直到参训教师掌握什么是项目,如何整合教学单元形成项目,项目如果开展等。最后要求参训教师描述自己的单元概述(即项目的设计过程、项目的实施过程、项目的成果形式),通过互评,达成共识,形成一个能够实施的具体项目。
(二)项目设计环节
引领参训教师确立项目主题后,就要考虑如何去设计整个项目的实施过程,项目实施过程如何用问题引领开展任务驱动式学习。框架问题部分,我采用参训学员质疑的方法。即先让参训学员去阅读电子教材相关内容,向教师提出一些自己不太理解的问题,然后我在解释过程中,将部分问题抛给参训教师,如此往来,让参训教师深入理解框架问题的设计思路及如何用问题引领开展项目学习。
在考虑项目具体实施过程时,让参训教师掌握技术支持下教师是如何教的、学生如何学的。这个环节,让参训教师转换角色,以学生身份考虑,在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过程中,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应该如何去做。我让参训教师看了大量的学生范例,让参训教师自己描述学生范例的制作思路和过程,明白在开展项目学习过程中,如何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并把参训教师制作的学生范例作品,通过组内共享、班内分享,并要求参训教师提出合理化的改进建议,使全班所有参训教师的作品趋于成熟。
通过培训过程中的预设评价和相关作品的评价,让参训学员理解如何在项目学习过程中注重评价的运用,如何用评价促进学习,促进项目的生成和实施。
(三)“说项目”环节
经过反复打磨,每位参训学员都会生成一个整合了教学单元的、趋于成熟的项目,最后通过展示、汇报成果的环节,让参训学员进行“说项目”活动。即让每位学员把自己的项目设计理念、问题的呈现方式、项目的实施过程、项目的成果、评价的运用等,通过说课的形式进行交流。通过现场“说项目”,班内共享交流、小组讨论,提出修改性的建议,在此基础上,进行后续的项目完善。通过此活动,参训学员对项目的实施充满了信心,对自己的项目实施过程也非常清晰,充分调动了参训学员的积极性和提升了参训学员的成就感和自信心。
通过此环节,参训学员可以回顾整个培训过程,将自己设计的项目进行重新梳理,并考虑如何将自己的项目应用于实践。加上我对整个培训过程的总结,让参训学员非常明晰地掌握理念如何运用到教学实践中,从而达到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
在培训过程中,参训对象基础不一样,所遇到的问题也不一样,所以每天课程结束后我们都要进行教学反思,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每天我都要查看学员上传的作品,根据作品完成情况,及时提出修改建议,并对当天教学中遇到的问题进行疏理,调整研讨活动主题和方法。在每期培训结束后,我还要总结整个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以便于在下期培训时调整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案,以保证整个培训任务顺利完成。
教育理念引领教学管理 篇11
一、要让学生真正“活”起来
在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坚持数学教学既姓“数”又姓“活”的原则, 让数学课堂教学真正“活”起来.
课堂上, 教师要用好激励表扬法.对学生的一种好的学习习惯或问题回答、课内作业及考试中所表现出的新颖性、独创性等, 应给予及时的激励表扬, 让学生自觉地参与到数学学习活动中去, 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教学中, 教师要巧妙运用成功磨砺法.为了使学生成功而给出太容易的问题, 则难以起到引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效果.学生的学习必然要遇到挫折, 适度挫折即认知失调可以使学生体会到战胜困难的成功感.学生在克服困难前, 全身心地投入其中, 大脑兴奋, 精力专注.一旦战胜了困难克服了障碍, 紧张的情绪随之消失, 于是就会轻松愉快地品尝到战胜困难的乐趣.
探究问题时, 教师要灵活应用主导主体法.教师应放手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数学知识的探索过程, 大胆践行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把学生对数学的短期兴趣转化为长期兴趣, 把学生对数学的间接兴趣转化为直接兴趣, 才能大幅度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教师要坚持因材施教, 采用不同的导学方式, 以满足不同层次水平学生的需要.只有充分发挥师生情感交流的作用, 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才能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能力.
二、要让学生的数学思维火花放出来
灵感是自悟的闪电, 想象是灵感的摇篮, 没有兴趣就不会有灵感的产生.为了提高课堂教学中学生感悟数学的能力, 激发灵感的产生,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 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的求知创新欲望.
在实践中, 让学生乐学.苏霍姆林斯基说:让学生体验到一种自己亲自掌握知识的情感, 乃是唤起少年特有的兴趣.而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 帮助他们在探究、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 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例如, 在椭圆概念的教学中, 从复习圆的定义及其标准方程开始, 根据现实生活中常遇到的“似圆非圆”的图形如运油罐的横截面, 让学生实验感知、乐中求学、提出问题、思考讨论、解释内涵、给出定义, 让学生亲身经历数学建构过程, 在实践中达到乐学的目的.
在感悟中, 让学生会学.教师在创设问题情境过程中, 要有独到的建树, 使问题新异化, 引导学生有意注意.正如德国著名心理学家艾宾浩斯所说:保持和再现, 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心理活动第一次出现的注意和兴趣的强度.数学概念的教学较为抽象, 学生在理解上不可能一蹴而就, 教师要巧造“防阱”题目, 引起学生质疑, 在质疑中感悟.
例如, 已知关于x的二次方程 (b-c) x2+ (c-a) x+a-b=0有两个相等的实数根, 求证:a+c=2b.常见的解法表现不出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在教学过程中, 要引导学生把握“复杂问题简单化、一般问题特殊化”的解题原则, 确定思维方向, 得出解决问题的简捷方法.因为 (b-c) x2+ (c-a) x+a-b=0, 所以x=1是原方程的根.又因为原方程有两个相等的实数根, 所以x1=x2=1.由根与系数的关系, 得undefined, 即a-b=b-c, a+c=2b.这种奇异的解法反映出解答者把握了问题的实质, 体现了数学思维的深刻性.
在探究中, 让学生笃学.数学课程标准要求培养学生的推理创新能力, 通过学生观察、实验、归纳、类比等获得数学猜想、寻求证据、给出证明, 解决人们的生活实际问题, 还数学的自然本色.
例如, 某海滨城市附近海面上有一台风, 据监测, 当前台风中心位于城市O的东偏南undefined方向300 km海面P处, 并以20 km/h的速度向西偏北45°方向移动.台风侵袭的范围为圆形区域, 当前半径为60 km, 并以10 km/h的速度不断增大.问:几小时后该城市开始受到台风的侵袭?本题具有现实生活意义, 如不能作出正确的判断, 将会给人民生活造成很大的灾难.通过此题的训练, 可以有效地实现教育生活化, 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建立模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要让学生成为创新学习的真正主人
数学课堂教学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 重视学生能力、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 引导学生向着定向感悟、导向致悟、学有心悟的方向发展, 做到课堂教学民主化、互动化,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让他们在课堂上手脑并用, 做一个创新学习的主人.
例如, 已知椭圆C:undefined, 直线l:y=ax+b. (1) 请你具体给出a, b的一组值, 使直线l和椭圆C相交; (2) 直线l和椭圆C相交时, a, b应满足什么条件? (3) 若a+b=1, 试判断直线l和椭圆C的位置关系.
变式:已知a+b=1, 直线l:y=ax+b和椭圆C:undefined交于A, B两点 (请你添加条件) , 求直线l的方程.
【教育理念引领教学管理】推荐阅读:
舞蹈教学教育理念08-19
高职教育管理理念09-06
教育教学办学理念08-03
重构高职教育教学理念09-27
新理念下的教育管理08-27
对魏书生教育管理理念的评析06-12
生本教育理念下初中英语教学反思07-03
用新的教育理念改革课堂教学论文10-24
用生本教育理念建构课堂教学新形态教育论文06-09
人本教育理念大学教育08-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