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教育理念(共4篇)
中日教育理念 篇1
接触过日本电视剧或者动漫的人都知道, 很多情节中, 都会有料理教室这一个环节。很多人会认为这也许是拍电视而虚构出来的情节, 但其实不然。这些所谓的“料理教室”是切实存在的, 甚至很多学校都将“料理教室”这一类的实际操作纳入了正规课程。而中国传统教育下的家长们是不会让孩子轻易触碰这些危险的东西, 至少, 不会在很小的时候让他们触碰。同样, 从日本学校的校服特点上不难发现, 男生短裤, 女生短裙的占绝大多数, 即便是寒冬也依然如此, 事实上, 日本人是以“武士道精神”在教育下一代。事实上, 在日本, 经常都可以看到幼儿园小朋友在寒冬中锻炼, 冻得直发抖, 而这样的场景在中国几乎不可能发生。日本的家庭平均有两辆汽车, 但几乎看不到家长用车接送孩子上学的情况。相反, 在我们周围, 每天下午四点左右放学时, 接送孩子的小轿车就排起了长龙, 爷爷奶奶们一看见“宝贝们”就立刻迎上去, 又是递饮料, 又是帮孩子背书包……
至此, 我们明确看到了日本教育与中国的教育有着截然不同的部分, 我们不能明确区分说到底哪一种更好, 但从某种意义上来看, 中国的教育的确有着应该向日本教育学习的方面。那么, 中日教育的根本区别是什么呢?很简单。中国的教育有着相当强烈的功力、名利色彩, 而日本的教育则更强调人的素质提高, 他们只是强调教育的普及性, 不因受教育者的身份地位差异而有别, 更没有从中选拔的意思。从中国古往今来的选拔体系来看, “出人头地”不外乎成为了学习的主要目的, 似乎如果做不到“出类拔萃”这一程度, 就很难在社会中生存下来, 而现如今这一潜在的要求, 似乎也成为了大多数企业挑选人才的一个标准。相反, 日本学校的教育, 是在不断变化的社会中, 培养学生自我思考, 独立判断能力的一个教育体系, 因此, 学校的教育非常重视学生对人生价值、道德价值的体验。所以在学校的课程安排中, 很多都涉及到学生自己动手、动脑独立完成的部分, 除了“料理教室”、“家庭课”这些需要学生亲自操作的实际课程之外, 还有“修学旅行”、“社团活动”等等与社会、与自然接触的体验课程, 在对这些课程的体验过程中, 学生的独立性和主动性得到了加强, 无形中让学生体会到个人与集体的关系, 对“主动性”这一概念也会有着更为深刻的理解。很多的日本学校都把“重视人类自身精神, 称重生命, 树立对生命的敬畏之念”这一要求作为了贯穿学校道德教育的目标之一, 重视孩子身体素质培养, 寒冷冬天也是短T恤和短裤, 鼓励孩子多锻炼;重视培养孩子吃苦耐劳和自立能力, 从小做家务, 做饭, 买东西, 上学放学家长从不接送, 不定时的“远足”锻炼课程;念大学, 靠自己的双手来打工赚取生活费生活费;重视培养孩子的国家集体观念;重视引导孩子团结合作……在这样的教育理念下, 孩子们的学习生活自然不断的丰富, 在很多的实际操作过程中, 能不断了解实际的社会, 也在这一过程中渐渐学会如何去思考, 如何处理一些事情, 也就真正实现了素质的提高。
再来看看中国的传统式教育。在现代社会的不断进步下, 很多学校也渐渐的开始提倡注重学生实际运用能力的培养, 培养实际应用人才, 而不仅仅局限于书本上的“高材生”、“尖子生”。这一点在如今中国的教育体系上还是有所体现的, 比如, 在国内的大小入学考试中, 听力部分和实际操作部分的比例有了很明显的增大, 这就要求学生具有更强的自主创作能力和实际运用能力, 表明整个教育体系已经在悄然发生着变化。然而实际上究竟改革了多少, 确实很难界定。打着“提倡实际运用能力提高”“把学生培养成适应社会、有着较强实际操作能力的新型人才”这样的口号, 但却仍然把考试当作衡量学生优劣标准的学校仍然占据了主体地位, 毕竟, “应试教育”在中国已经切切实实扎下根, 并不是那么容易就能改变的。为了应试, “私塾”这一类的补习课程也成了中国父母的首选, 孩子们在私塾里边除了私塾先生的“填鸭子教学”之外, 就是题海战术。也正因为如此, 有的家长, 为了孩子的学习, 甚至不惜辞掉工作, 把全部心血都用在了孩子的教育上, 家庭的一切活动都围绕着孩子进行, “家里有应考生”这一理由, 似乎成为了可以推掉一切社会交往的强大借口, 但事实上, 这样的“牺牲”, 对孩子真的就好么?在我们的教育里, 为了挤入名校, 似乎一切的牺牲都变得微不足道, 但效果有的却微乎其微。中国的教育, 已经明显地呈现出幼儿教育小学化, 小学教育中学化, 中学教育大学化的特点, 超量灌输知识, 不但极大地挫伤了孩子们的求知欲望, 让孩子成为机械的学习工具, 也抑制了孩子自我发散、自我创作思维的培养, 甚至会摧残孩子进入大学后的发展潜力。
然而大多数的日本家庭决不会认为家庭中只有孩子考试这么一件事, 也不会因为家有考生, 家中的考生就变成了上帝, 更不会打乱日常的生活方式。虽然日本和中国一样, 也有看重文凭的传统, 但在现在的日本却没有出现像我们国内那样千军万马挤独木桥的现象。为什么呢?日本社会中, 大多数人只要肯付出劳动, 就可以让自己的生活得有声有色。而事实上, 有很多的建设岗位在中国同样也短缺, , 可目前, 在我们中国人眼里, 这些职业却是让人不耻的。家长们竭尽全力培养出的大学生, 如果做这样没“水平”的工作, 那为了光宗耀祖而所作的一切努力和牺牲岂不白费?如此说来, 家长们又如何能够做到不为考生倾注一切呢?
教育的目的不仅是要向下一代输送知识, 更重要的是要造就精神。中日教育虽然存在差异, 但有差异才会有对比, 有对比才会有发展, 才会在不断的发展中寻找到更适合本国国民的教育方式。人生, 就是一场比赛, 不到终点不会知道谁是真正的赢家, 我们不能说哪种教育更好, 只能在不断的总结进步中让努力“教育”的力量发挥到极致, 让国民力量更强大, 带动国民素质向前发展。
中日古典园林营造理念的比较 篇2
一、中日古典园林造园思想差异的原因
(一) 地理环境的差异
中日地理环境的差异是造成中日古典园林差异的原因之一。中国是个幅员辽阔的大国, 封建社会一直以来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形成中国独特的人文特征, 政治特征。日本是岛国, 气候温和, 湿润, 全国长长的海岸线, 内海外海相连, 河流纵横交错, 三分之一的土地覆盖茂密的森林, 这种自然环境和气候风土, 孕育出日本最古的庭院艺术, 在日本人们将对大海的情节表现在园林中, 人们在园林中多处模仿大海的波涛汹涌, 平静恬淡。中国则是更过的注重祖国的内陆湖, 一个小的池, 一个小的潭就是一个绝佳的风景。
中国古典园林与日本古典园林在自然属性方面存在着十分明显的不同点。中国古典园林属于大陆性和山脉性特征, 日本古典园林属于海洋性特征。自然属性的差异引起了中日两国在园林上的差异:中国古典园林面积较大, 规模宏大;而日本的面积较小, 规模小巧。
(二) 思想文化的差异
造成中日古典园林差异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除了地理方面的, 还有思想、文化的差异。首先从社会制度上来说, 中国从奴隶社会到封建社会, 大多崇尚的是儒家文化, 作为文化传统核心的古代哲学, 深刻影响并建构了中国人特别是士大夫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伦理道德等。中国自古以来采取的是“文制”, 重视“礼乐”的熏陶教化和情感抒发。作为园林文化主体的士大夫高雅文化, 以“文”取士, 使中国成为一个“诗”的国家, 具备“画境文心”, 并容纳了完备的士大夫文化艺术体系。在园林上要求园林符合“诗意”, 一山、一水、一亭无不仔细推敲, 让其达到完美的意境。比如在中国古典园林中, 每个庭都有个诗意的名字, 让园林附上“诗情画意”。
日本在政治上的大部分时间, 是集政权、军权、财权于一身的独裁者, 镰仓时代开始, 天皇和贵族大权旁落到他们的保镖手中, 日本从此变成一个由武夫统治的社会。社会不在和谐, 到处流露出杀戮的气息。日本的特殊的政治原因, 深深的影响了日本的生活、艺术、经济。在园林上表现出隆重的萧瑟之气。如这一时期产生的石庭和大名园林正是如此, 披上了浓厚的尚武色彩, 甚至杀伐之气。这种思想在日本园林中表现就是, 在园林中植物应用的不多, 沙石大面积的应用, 给人一种萧瑟, 紧张的感觉。这个思想与中国士大夫的“诗情画意”思想是截然不同的。
二、中日古典园林在造园思想的比较
中日两国的古典园林都是基于道家思想的山水园, 这是共同点, 但是, 中国古典园林偏于儒家的性质, 而日本古典园林则是偏重于佛家的性质。日本著名园林造景师升野俊明说:“作为禅僧的我一直是遵循建立在禅的精神基础上进行长年创作的, ‘作庭’对于我来说是把‘自己’放在不同空间进行表现的一种精神性很高的设计过程。它不仅仅是追求造型美, 而且, 被称为‘石立僧’的禅僧们是把庭园作为‘自己的表现’的场所, 并把作庭过程视为每日修行的一部分。我自己也是一样, 把作品的创造过程视为修行, 到现在为止, 一点一点的积累起来。‘庭’在我心中占据了非常重要的地位。”他的园林作品手法简洁明了, 立意深远, “禅”味十足。
在布局手法上看, 中国古典园林介于具象思维和形象思维之间, 而日本的古典园林则是介于形象园林思维和抽象思维之间。
中国园林的发展和中国上下五千年的历史所锤炼出来的精神息息相关, 道家和儒家思想影响了中国人至今, 在中国人们讲究人定胜天, 认为人是世界的主宰, 老庄的“天人和一”思想在中国人心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无论是儒家的“上下与天地同流” (《孟子·尽心》) 或是道家的“天地与我并生, 而万物与我为一” (《庄子·齐物论》) , 都把人与天地紧密联系在一起, 视为不可分割的共同体, 从而形成一种主观力量, 促进人们去探求自然, 亲近自然, 开发自然, , 中国古代文学提倡“自然”, 反对人工“雕琢”。中国传统园林和绘画艺术一样, 也是要求“外师造化, 中得心源”, 追求“虽由人作, 宛自天开”。中国传统园林设计思想的根本特征是“自然”, 诸如“有若自然”“妙在自然”“宛若自然”之语, 每见于园林史乘。园林艺术中的“自然”就是要“有自然之理, 得自然之趣”“自成天然之趣, 不烦人事之工”“自然可爱”, 而不是“人工做作”“非其地而强为其地, 非其山而强为其山”。例如:万寿山原为光秃的童山, 绿化后, 山上以松柏为主, 四季常青。千山强调苍山葱郁, “万寿永固”, 使建筑处于绿海中。后山的松柏间又多植柳, 西提之上, 间植桃柳, 明花暗柳;一定水域, 片植荷花;西北水网地带, 丛植芦苇;这些都是在模仿大自然的自然风光。“天人合一”的思想在日本人心里也有着重要的影响, 日本园林的一山一石、一草一木也是在模仿自然。
“天人合一”思想对日本园林造成影响, 但日本人在“天人合一”的思想下, 因日本的地理、政治等多方面的原因更多的应用的是“神人合一”的思想。日本人认为神灵是无法人无法超越的, 神的高大威严, 让人不得不屈服, 人在神的面前是渺小的, 但日本人又向往着“神”所以在园林的造园思想上尽可能的与神接近, 所以呈现在人们面前的就是, 日本园林逐渐摆脱开诗情画意和浪漫情趣, 走向了枯、寂、佗的境界, 日本庭园用质朴的素材、抽象的手法表达玄妙深邃的儒、释、道法理。用园林语言来解释“长者诸子, 出三界之火宅, 坐清凉之露地”的境界, 这与中国的“天人合一”不同, 中国的“天人合一”推崇人的力量, 是人胜过自然, 人去改造自然, 但日本的“神人合一”是人屈服与自然之下, 人无法胜天, 人通过改造自己压抑自己, 以达到和神的共鸣。
中国园林同日本园林统称为东方园林, 他们之间有着极大的相似之处, 但又有这不同, 在世界园林中独树一帜, 是世界园林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中日两国古典园林虽然有着众多相似之处, 因为毕竟是同根所生;但在这众多看似相同的地方, 又有着千丝万缕的差异, 因为毕竟两国地理环境、哲学思想、人生观世界观都有着很大的差异。
参考文献
[1]李广述.园林法规[M].第一版.北京:中国园林出版社, 2003
[2]李允鉌.华夏意匠[M].第一版.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 2005
[3]刘庭风.中日古典园林比较[M].第一版.天津:同济大学出版社
[4]柯继承.苏州园林趣谈[M].第一版.北京:文物出版社, 2004
[5]叶渭渠.日本建筑[M].第一版.上海:上海三联书店, 2005
探析中日农村教育机制的差异 篇3
一、在教学目标方面
教育目标是教育机制的核心与根本出发点。日本的《学校教育法》第十八条明确规定了小学教育目标包括以下八个方面:
第一, 在学校内外社会生活的经验基础上, 培养学生正确理解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 并培养其齐心协力和自主自律的精神;
第二, 引导学生正确理解乡土文化和国家的现状及传统, 并培养其国际协调合作的精神;
第三, 培养学生对日常生活所需的衣、食、住和生产等方面的基本能力和基本技能;
第四, 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和使用国语的能力;
第五, 培养学生正确理解日常生活中的数与量的关系, 并培养其处理能力;
第六, 培养学生科学观察日常自然现象的能力, 并培养其处理能力;
第七, 培养学生健康、安全地幸福生活所必需的习惯, 并力求身心方面得以协调发展等;
第八, 为使学生的生活变得丰富多彩, 在音乐、美术以及文艺方面, 培养其基本的理解能力, 并掌握基本技能。
日本《21世纪我国教育的发展方向》咨询报告中指出, 教育价值取向应注意“永恒性”与“时代性”两方面因素, 要着重培养学生的“生存能力”, 这是一种协调发展、解决问题、知情结合的基本的素质与能力。日本小学教育目标的基础性、发展性特点, 有利于促进学校教育与社会变化的协调适应, 有利于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好基础。
我国在积极推进教育教学改革的进程中, 农村的教育教学改革也取得了不少的成果。但是在教学目标的执行过程中, 往往在培养学生个性化及协调适应能力方面重视不够。学校或社会认可的好学生往往是那些听老师话的乖孩子。这无疑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学生个性化发展, 这与我们当前倡导的素质教育理念是背道而驰的。或者由于应试教育的存在, “唯分数至上”的理念依然根深蒂固地存在于很多人的脑海里。
在日本的小学阶段, 其教育重心放在了对学生个性及能力的培养上。因为没有分数的束缚, 学生之间不知道彼此的分数, 没有攀比分数的习惯。所以, 日本小学生的生活要轻松得多, 其教学氛围也就自然变得舒适宜人。
二、在教学内容方面
1. 中国农村小学的教学内容
笔者在调查我国贫困农村几所小学的教学内容过程中, 发现基本都按照教学大纲设置了以下课程:语文、数学、自然科学、英语、品德与社会、校本、音乐、美术等等。其中, 因为语文与数学是统考课程, 所以所有学校都开设。而英语问题就很突出, 很多学校是根据本学期的师资情况决定是否开设这门课。其他被认为非主要课程的命运也就可想而知了。中国城乡教学水平的差距在日趋加大, 在教学内容方面体现得如此明显, 实在令人惊叹。
2. 日本农村小学的教学内容
在笔者查阅的资料中显示, 日本农村小学课程除了普遍的国语、算数、音乐、图工 (图画和手工) 、体育之外, 还有低年级的生活课、中年级的社会课、理科和高年级的家庭课。此外, 还有道德课、健康教育课、特别活动课 (包括年级活动、俱乐部活动、学校活动等) 、综合性学习课程等。同样是小学阶段, 授课内容竟然有如此大的差异。
近年来, 日本人口几度出现了负增长。有的农村小学甚至出现了学生比教师少的状况, 即便如此, 各个学校的各种教学试验设施、体育场馆依然是一应俱全, 其全部课程依然照常进行。最近还接纳了一些从城市来农村的体验生活型的“留学生”, 这也为城市与农村学生的互相促进提供了广阔的体验生活空间, 在培养其生存能力方面又前进了一步。
综上所述, 我们不难发现, 教学内容与实际执行的脱节、教学观念的陈旧、唯分数至上的制约, 使得我们很多农村孩子已经输在了人生的起跑线上。教学的科学性、趣味性、实用性、教学内容的广泛性, 一切离贫困地区的孩子好像都很遥远。
三、在教师待遇方面
农村中小学教师的待遇问题已经是一个老话题, 也是一个长时期在很多贫困地区得不到解决的问题。因为待遇差, 所以教师流动性大;因为待遇差, 农村教师的地位难以保障;因为待遇差, 教师的生活得不到保障, 不得不将一部分精力用于其他生计上, 直接导致教学质量难以保障。
在日本, 虽说中小学教师的工作很辛苦, 但是在工资待遇方面却受到了特殊的照顾。因为教师的工资待遇往往是影响素质能力的一个重要因素, 这已经成为日本各界的共识。政府对教师实行优惠政策, 并且通过多种渠道提高教师的实际生活待遇。
日本的《工资法》及《工资条例》还规定中小学教师按其实际情况享有各种津贴:
第一, 关于生活方面有抚养家属津贴、住居津贴、交通津贴、新任工资调整津贴;
第二, 关于地方的有调整津贴、偏僻地区津贴和寒冷地区津贴;
第三, 关于职务的有薪金特别调整津贴、单身赴任津贴、特殊工作津贴、产业教育津贴、定时函授津贴、义务教育教师特别津贴;
第四, 关于工作的有业绩津贴、工作津贴、节假日工作津贴、值班津贴。教师每年还可以领两次奖金 (大约相当于6个月工资) , 教师的年收入实际上达到18个月左右的工资水平。
日本教师的社会地位较高, 工资待遇比一般公务员高。因此, 即使是农村的学校, 师资也很容易解决。
相比而言, 我国城镇中小学教师工资待遇相对较好, 但是农村教师的待遇本来就不高, 又受地方财政的影响, 很多不发达地区依然存在着拖欠工资的现象。
四、在教育经费的来源方面
每逢谈及农村教育水平不高时, 教育经费问题都被列为一切难题的根源。由于各地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均衡, 导致了在教育经费的支出方面出现很大差异。该问题不解决, 诸多改革举措皆如纸上谈兵。
在《日本教育》中, 介绍了日本各级政府对教育经费的负担情况:
第一, 各类义务教育学校及养护学校教工工资 (国家1/2, 都道府县1/2) ;第二, 各类义务教育学校的校舍建设 (国家1/2~2/3, 市街村1/3~1/20;第三, 各类义务教育学校的教材和教具 (国家1/2, 都道府县和市街村1/2;其中, 各类义务教育学校的教科书费用全部由国家负担) ;第四, 入学财政援助 (国家1/2, 都道府县和市街村1/2) ;第五, 中等职业教育的设施和设备 (国家1/3, 都道府县和市街村2/3) ;第六, 发展边远地区教育 (国家1/2, 都道府县和市街村1/2) ;第七, 振兴社会教育和体育 (国家1/3~1/2, 都道府县和市街村1/2~2/3) 。
在我国广大贫困的农村地区, 虽然实行了义务教育, 而且近两年又在执行“免费义务教育”, 但是中小学生不能完成义务教育所规定学业的依然大有人在。日本《教育基本法》规定“国家及地方公共团体, 对于有能力但因经济原因学习有困难者, 必须采用发奖学金的办法, 给予帮助”, 甚至用几十倍于一般学生的办法促进特殊教育的发展。
笔者发现, 日本的教学也不是没有问题, 也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异己灭 (欺侮同学) ”、拒绝上学、校内暴力、班级崩溃、青少年犯罪等问题也折射出日本教育制度需要进行改革, 但是其成功的一面确实存在可取之处。
要想彻底改善我国广大农村特别是偏远地区的教学面貌, 在充分考虑我国国情的基础上, 国家必须借鉴国外的经验, 在法制方面下大力度进行彻底改革。首先, 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农村教育目标评价体系机制。重视学生的个性差异, 因材施教;营造宽松、舒适的教育环境;提高农村教师的师资水平。其次, 加强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的建设, 切实改善农村中小学的教学环境;充分论证“撤并关停”政策的优劣性;提高农村中小学教师的待遇, 并且以法制的形式保障其实施。只要政策出台, 监管到位, 我们相信农村的教育一定会出现曙光。
参考文献
[1]陈永明.日本教育.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3.
[2]范松仁.基于农村教师层面的教育公平研究.教学与管理, 2007 (11) .
[3]王建平.我国农村教师教育的突出问题及发展策略.教学与管理, 2007 (8) .
中日美术教育对比与启示 篇4
关键词:中日美术教育,对比,探索
一、中日美术教育发展
中日两国自隋唐以前就已经开始文化交流,鉴真渡海传播佛教的过程中,佛教美术也在海岛上落地生根。早期日本美术教育与中国大同小异,对先进作品临摹,师徒传承。其间日本也将传播来的文化与艺术融入本土,手工作坊逐渐成为教育的主要场所。中国的美术教育则一遵循着传统,独尊儒术后,美术教育不仅是技艺同时也是道德情操的培养。尽管北宋与南宋期间兴起了画院,总体而言中国的传统美术教育是服从统治阶级需要的文化附属,与之并行的是服务于宗教的宗教美术。
近现代后,中日两国深受西方文化的感染,发展历程却并不相同。
日本美术教育的发展分战前和战后两个部分,战前倡导西方美术的自由画教育与日本民族运动一同发起的传统绘画技艺教育这两者分庭抗礼。1932年修订的《小学图画》是日本美术教育多次尝试后的结晶,其内容包容了多种美术教育方式,系统的阐述了美术教育的方向。二战后日本文部省发表了《新日本建设的教育方针》,该方针受到了美国教育思想的影响,“日本中学教师的目光并没有完全被现成的教材局限住,而是着眼于培养学生为目的,在实践中品感觉去发掘教材。”[2]日本美术教育在战后的发展迅速。
中国美术教育在鸦片战争后因洋务运动而受到重视。但在推翻满清后的动乱中停滞不前,民国期间蔡元培、徐悲鸿等人大力发展了中国的美术教育。和日本相比,其实我国更早接触到西方的先进思想,但直到90年代我国实行改革开放后真正的美术教育才开始在全国推行。
二、中日美术教育的异同
中日两国效仿西方美术教育的过程中,由于种种原因我国落后于日本。日本侧重于身心发育的系统培养,利用教材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班级上,中国往往侧重个别优秀学生,日本则注重集体合作学习。中国习惯按照课本大纲按部就班进行授课,日本善于通过理解教材,发掘教学资源辅助教学,多种方式结合将课本内容化难为简。
我国对于学生培养上多数时候往往忽视了学生个性的培养,以教师为主导,统一布置任务并通过数量与完成度来对学生作品给出评价。日本注重个性培养,通过自由宽松的环境调动学生兴趣,突出学生的主导地位,促进其主动学习萌发兴趣,灵活运用教学资源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我国虽然注重教学理论与实践结合,但在教育中依然很难改变教师为主导的课堂,造成这一问题的原因是我国与日本的课堂活动参与人数以及教学目标有关。
日本文部省制定的学习指导纲要为:“通过绘画以及雕塑表现活动,培养审美观察力和想象力(初一),逐渐扩展(初二),并提高(初三)审美表现力,培育良好审美态度。”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与造型能力不断完善,学习技巧的同时其审美与世界观也趋于完善。我国90年颁布的教育大纲中指出“美术课是初中阶段的必修课,是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重要途径,它对贯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提高全面素质,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具有重要作用。”虽然在指导思想上与日本对美术教育的要求相同,但实际上面对应试教育的压力,教师在这一阶段往往忽视美术课的作用甚至取消美术课。
三、探索教学新模式
1、传统学习方式的弊病
深厚的文化与历史,是优点也是缺点。我国传统的观念造成了教师禁锢着学生的观念,同时这种管束限制了学生的发展。传统教学中,老师主宰课堂,学生面对老师除了服从还是服。但美术本身是自然天性的体现,传统方式下,天性被大大的限制。美术教育是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创新力的重要途径,却长久以来不被重视。
2、学习日本探索创新学习方式
日本则将课堂还给学生,教师根据日本文部省的教育大纲来灵活制定教学计划,同时时将学生也纳入进来,将学与教有机结合,将课堂主体转变为学生,提高师生间交流,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合作学习,教师成为课堂的参与者而不是独裁者。
新时期下,“将课堂还给学生”的呼声越来越高,笔者认为在美术教学中应坚持让学生自主探索,初中阶段是学生发展的关键期,培养学生的个性发展就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发展。但学生一味的进行自由探索也并不会取得大的突破与进步,尽管美术教育强调自主创新,笔者认为即使将课堂还给学生也扔不能忽视教师的引导作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的引导作用才能使美术课堂就变得活跃起来。
四、我国美术教育的发展方向
近年来,我国课程标准注重美术课程与学生生活经验紧密关联,使学生在积极的情感体验中发展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提高审美品位和审美能力,增强对自然和人类社会的热爱及责任感,形成创造美好生活的愿望与能力。
笔者认为美术教育是为了培养学生对美术学习的兴趣,提升学生审美取向,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成,促进思维、情感、创新等各方面的全面发展。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针对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素养及独立生活能力和文化艺术素养,把各种美术知识与技能有机地融入到教学活动中,在美术学习过程中注意营造艺术气氛,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创造性思维能力,把各类美术常识与技术有机地融入到讲授当中,在美术进修过程当中注重营建艺术氛围,并且经由过程美术促使学生审美观的健全,充分发展学生察看事物的灵敏度、形象思维本领和创新思维。
五、结语
【中日教育理念】推荐阅读:
中日家庭教育07-29
中日家政教育比较研究07-14
中日高等教育比较研究05-16
中日儿童教育的对比07-06
中日基础教育信息化的比较研究分析08-28
中日思想政治教育途径的比较及给我国的启示09-12
中日教学06-12
中日经济06-25
中日翻译07-01
中日同形0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