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本理念教育

2024-05-27

生本理念教育(共12篇)

生本理念教育 篇1

2011年9月, 惠州市惠台学校实行课堂教学改革, 全面启动“生本教育”。学校组织教师学习郭思乐教授“生本教育”理念并到兄弟学校学习, 与教师交流, 和学生交谈, 了解“生本教育”的基本流程, 对它的课堂教学结构做了深入细致的探讨。

“生本教育”是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 它的核心就是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 把传统教学中主要依靠教师的教, 转变为学生的学。而教师的作用则体现在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组织学生自主学习。“生本教育”提倡教师在课堂上组织学生合作学习、交流感悟, 引导学生独立解决疑难问题。教师要充分相信学生, 相信他们有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 相信他们能把事情做好、有无限的潜能。

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存在三大弊端:一是课上教师讲得卖力、学生听得乏力, 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二是课堂的教学活动均按教师的设计展开, 不利于发散学生的思维能力;三是教学内容注重“填”而忽视“趣”的激发, 不利于开启学生的求知欲望。这与《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2011年版) 》所指出的“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 引导学生掌握语文学习的方法, 为学生创设有利于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环境”是背道而驰的。“生本教育”的推出解决了上述问题, 提倡教师做课堂上的导演。

生本教育的课堂充满着无限的魅力与活力, 它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让他们把学习当成一种乐趣, 为了在课堂上能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 他们要在课下做充分的准备。学生们在自主合作学习中感受到快乐, 在搜集、整理资料中收获知识, 在课堂的展示中享受成就。他们在课下所做的一切, 都是为了在课堂上展示自己的能力。他们的学习潜能在“生本教育”的课堂里被充分地激发出来。

一、转变传统观念, 彻底扭转教学中的“一言堂”模式

传统的“师本”教学以教师为中心, 教师试图把对知识的理解, 甚至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 都复制到学生头脑中。面对不同个性、不同层次的学生, 教师用同一种方式制定同样的考试标准, 实施统一标准化教学, 但是每个学生在智力、性格、习惯、爱好等方面存在个体差异, 因而难以实现个性化发展。

我在尝试“生本教育”模式中坚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 处处以学生为中心, 注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做到把课堂还给学生、把学习的自主权还给学生、把课堂的话语权还给学生、把自主学习的时间还给学生、把课堂评价的权利还给学生, 让知识在教学过程中生成, 让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教学活动中形成, 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过程中成长。学会思考、学会学习、学会探究、学会交流, 彻底改变教师一言堂的传统教学模式。

转变教学观念, 是多年从事语文教学工作的教师们共同面临的课题。每个教师都希望把自己所学尽快“装到”学生的脑子里去, 其心情和愿望是好的, 但效果并不理想。如果我们把说话的权利让给学生, 自己加以正确引导, 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生学习起来的效果一定是不一样的。所以, 教师要从思想上转变传统的教学理念, 不要急于求成或是看到学生体会得慢而不自觉地充当了“主讲者”, 使课堂改革成为一纸空谈。

二、具体学习指导, 做好课堂教学改革的准备工作

教师突然改变教学模式, 学生有时会感到不适应或不理解。因此, 我首先向学生介绍了“生本教育”的理念, 使他们在心理上乐于接受新的教学方法。然后根据学生的语文成绩、学习能力、性格、爱好等将全班分成八个学习小组, 座位安排在一起, 以便合作交流。每组均安排一名成绩优异、组织能力强的学生任组长。首先对组长进行培训, 指导他们尽快了解组员的口语表达能力、学习能力、性格、爱好等情况, 每次课前组织组员完成前置作业, 课上组织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交流感悟, 课后检查组员的知识巩固情况。

1.前置作业。

上课前布置前置作业, 例如现代文阅读, 常规的前置作业有作者简介、写作背景、词语的音形义及运用、课文主要内容等。组长组织组员自己看书、查资料, 尝试着解决问题。这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广阔的自学知识并试着初步解决问题的空间, 让他们能够抓住本课的“根本”, 即本课内容的核心问题。

2.课堂学习。

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前置性研究, 引发学生的兴趣, 提出问题、创设情境, 把学生调动起来。学生以小组合作形式进行课堂学习, 将前置作业在小组内交流, 互相借鉴、取长补短。组长组织组员展示学习成果及自己的见解, 对于同一个问题可能引出几种不同的解决方案, 然后由学习小组推选代表在班内进行交流。对独到的见解和有争议的发言, 只要有利于推动课堂讨论、有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 教师都要及时给予肯定。尤其要关注所有学生在学习中的参与度, 对不爱发言的学生, 鼓励他们在小组中积极发言。

3.实行奖励机制。

生本教育理念的具体实施, 是要求学生通过大量的自主学习、小组合作来学习掌握新的知识。因此, 调动、鼓励学习小组的积极性, 利用他们争强好胜的心理营造相互赶超的氛围, 是非常必要的。同学之间、小组之间进行评比, 每节课对表现突出的学生及学习小组给予加分, 每周进行评比。

三、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使其体会学习乐趣、提高学习兴趣

传统的教学模式, 教学过程单一, 学生被动学习, 教师讲得口干舌燥, 学生却毫无反应。生本教育模式与“因材施教”“因人施教”一脉相承, 采取开放性的教学方式, 通过学生的自主实践, 让学生自主、独立探索和解决问题, 使学生在合作探究中, 体会学习的乐趣、感受成功的快乐。

课堂学习的主体是学生, 教师应当了解学生的需要、尊重学生, 在设计教学活动时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自己做有困难的, 通过小组活动来解决, 或者由教师加以引导。课上让学生讲, 他们谈收获、谈体会, 交流感悟。教师是导演, 学生是演员, 这就真正把课堂还给了学生。例如, 《夸父逐日》一课的前置作业是:根据对神话故事及夸父形象的理解, 来讲故事、演故事。这项任务激发了学习小组的兴趣, 有的学生要讲故事, 有的争着演夸父, 最后只能由小组长来调控。课上, 学生们争先恐后地展示, 故事讲得绘声绘色, 表演夸父的更是活灵活现, 课堂真正突显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们通过自主学习, 在活动中体会了古代劳动人民探索、征服大自然的愿望和意志, 在轻松愉快中完成了学习任务。

四、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做好课堂设计, 实现教学目的

“以生为本”的教学设计, 是以学生的兴趣和内在需要为基础, 以主动参与为特征, 以促进学生发展为目标。生本教学是教师为学生而设计的主动学习的教学。生本教育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并不是不需要教师讲。教学中, 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 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 合理安排适合学生的学习活动, 做到“以学定教”。教师还要着力讲难点、讲规律、教方法。教师的“讲”一定要做到精练、精彩, 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在“生本教育”实践中, 我的体会是, 虽然课堂以学生为主体, 但教师还要把握主动权, 不能一味“放权”, 而应做到张弛有度。教师要真正地为学生设计教学, 做到心中有学生。例如讲授《大自然的语言》一课时, 我设计了一个“新闻发布会”, 让各小组选派农民、气象学者来回答同学们有关物候、物候学方面的知识。各组学生使出浑身解数, 查找、搜集并整理了大量的资料。课上, 学生们纷纷向“农民”“气象学者”提出许多与物候、物候学相关的问题, “农民”“气象学者”专业的回答不仅让同学们满意, 更令在座的听课教师们赞叹不已。本课以教师为主导, 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广阔的自学知识和解决问题的平台, 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既了解了物候现象, 又学会了在生活中运用物候知识。

实施生本教育要多学习先进的经验, 但不能生搬硬套某种模式。要坚持生本教育理念, 博采众长, 逐步形成具有个性化的生本教育模式。创新是一个艰难而长期的过程, 只要我们坚持自己的信念, 抱着不急躁、不放弃的态度, 虚心学习、勇于探索, 就一定会走出一条符合教育规律的“轻负荷、高质量”的教学之路。

生本理念教育 篇2

生本教育是以“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为宗旨的教育对生本教育最核心实质的理解:

1、生本教育是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的教育。生本教育是为学生好学而设计的教育。生本教育的特点是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体,教师把学习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让学生主动去学。

2、生本课堂是探究与交流的课堂。生本教育要求学习具有开放性,这种开放性不仅包括课堂上的开放,而且包括课外的开放;生本教育要求学生在课堂上积极自主实践,既要独立学习和整合学科知识、对学习问题及任务独立探索,又要积极与其他个体协作交流;生本课堂要求教师不要轻易将问题和任务的结果授给学生,而是让学生经过讨论、实践、探索等方式与伙伴一起归纳、推理和总结得出。

3、生本教育是使学生事先有准备的教育。现代教育理念认为:“教”只是实现“学”的一种服务手段,学生的“学”才是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因而主张“先做后学”、“先学后教”、“以学定教”,最后实现“不教而教”的目标。无论是“前置性作业”还是“前置性思考”,如果没有教师对学生事前的要求和准备,没有学生事前的“准备性学习”,在课堂上以生为本就成了一句空话。4、生本教学是教师为学生而设计和服务的教学。我们要真正地为学生设计教学,做到心中有生,目中有人。“以生为本”的教学设计,是以学生的兴趣和内在需要为基础,以主动参与为特征,以促进学生发展为目标。如果我们不尊重学生的心理能力和情感需要,一厢情愿地谋划教学内容和形式,体现在教学实践中,就易造成学生主体性的丧失。因此,在教学设计中必须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包括他们对活动对象的兴趣和初始认识水平等等。

“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为宗旨的教育是生本教育最核心实质的理念。生本教育的核心理念是“先学后教,先练后讲,以致达到不教而教的目的。”

生本教育是以“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为宗旨的教育对生本教育最核心实质的理解:

1、生本教育是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的教育。生本教育是为学生好学而设计的教育。生本教育的特点是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体,教师把学习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让学生主动去学。

2、生本课堂是探究与交流的课堂。生本教育要求学习具有开放性,这种开放性不仅包括课堂上的开放,而且包括课外的开放;生本教育要求学生在课堂上积极自主实践,既要独立学习和整合学科知识、对学习问题及任务独立探索,又要积极与其他个体协作交流;生本课堂要求教师不要轻易将问题和任务的结果授给学生,而是让学生经过讨论、实践、探索等方式与伙伴一起归纳、推理和总结得出。

3、生本教育是使学生事先有准备的教育。现代教育理念认为:“教”只是实现“学”的一种服务手段,学生的“学”才是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因而主张“先做后学”、“先学后教”、“以学定教”,最后实现“不教而教”的目标。无论是“前置性作业”还是“前置性思考”,如果没有教师对学生事前的要求和准备,没有学生事前的“准备性学习”,在课堂上以生为本就成了一句空话。4、生本教学是教师为学生而设计和服务的教学。我们要真正地为学生设计教学,做到心中有生,目中有人。“以生为本”的教学设计,是以学生的兴趣和内在需要为基础,以主动参与为特征,以促进学生发展为目标。如果我们不尊重学生的心理能力和情感需要,一厢情愿地谋划教学内容和形式,体现在教学实践中,就易造成学生主体性的丧失。因此,在教学设计中必须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包括他们对活动对象的兴趣和初始认识水平等等。1.突出学生 2.突出学习3.突出合作 4.突出探究

生本教育是为学生好学而设计的教育,也是以生命为本的教育,它既是一种方式,更是一种理念。生本教育是以“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为宗旨的教育对生本教育最核心实质的理解:

1、生本教育是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的教育。生本教育是为学生好学而设计的教育。生本教育的特点是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体,教师把学习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让学生主动去学。2、生本课堂是探究与交流的课堂。生本教育要求学习具有开放性,这种开放性不仅包括课堂上的开放,而且包括课外的开放;生本教育要求学生在课堂上积极自主实践,既要独立学习和整合学科知识、对学习问题及任务独立探索,又要积极与其他个体协作交流;生本课堂要求教师不要轻易将问题和任务的结果授给学生,而是让学生经过讨论、实践、探索等方式与伙伴一起归纳、推理和总结得出。

3、生本教育是使学生事先有准备的教育。现代教育理念认为:“教”只是实现“学”的一种服务手段,学生的“学”才是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因而主张“先做后学”、“先学后教”、“以学定教”,最后实现“不教而教”的目标。无论是“前置性作业”还是“前置性思考”,如果没有教师对学生事前的要求和准备,没有学生事前的“准备性学习”,在课堂上以生为本就成了一句空话。4、生本教学是教师为学生而设计和服务的教学。我们要真正地为学生设计教学,做到心中有生,目中有人。“以生为本”的教学设计,是以学生的兴趣和内在需要为基础,以主动参与为特征,以促进学生发展为目标。如果我们不尊重学生的心理能力和情感需要,一厢情愿地谋划教学内容和形式,体现在教学实践中,就易造成学生主体性的丧失。因此,在教学设计中必须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包括他们对活动对象的兴趣和初始认识水平等等。

一、生本教育是什么?

1、是一个在研课题。“十五”期间全国教育科学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11年,涉及100多所学校27个省市,是一个整体改革项目)

最初起源于广东省教育科学研究所(郭思乐教授主持)的生本教育体系研究.他们在研究中发现,过去老师一些苦教不果的东西.在某种考虑儿童天性的教育条件下使儿童对学习变得兴奋不已,每个事实都在彰显孩子们的潜能无限,都在呈现着他们是天生的学习者,并由此带来极高的学习效率.实践证明,零敲碎打的改革,已经不足以解决今天的问题了.我们过去当然也承认教育存在的问题,但我们一般都认为,这是高考指挥棒的毛病,而不是体系自身有何不妥.但是,我们想要说明的是,我们原来的体系基本上是一种师本的教育体系,也就是一切都是为教师好教而设计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过去我们也认为,教师好教就是学生好学,然而现今研究的成果表明,两者并不等价,而且,有许多时候甚至是对立的.我们需要为学生设计一种以学生好学为中心的教育体系.生本教育研究,在“九五”期间作为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项目,“十五”期间作为全国教育科学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进行研究.2、是一个理论体系。生本教育是一种理念,“快乐、素质、成绩”是生本的美好理想。生本教育是以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为旨的教育.真正以学生为主人的,为学生好学而设计的教育。生本教育的深层意义,其实就是已生命为本。它区别于为教者好教而设计的师本教育。(师本、考本、本本我们统称为师本教育休系)生本教育作为现代教育思想,关注和弘扬的理念是:人具有发展的无限可能性,教育应充分发挥人的潜能;人具有学习的天性,教育的功能在于顺应人的天性;人具有发展的需要,人渴望实现自己的价值;尊重,信任和爱是教育成功的秘决.(天性:好奇、求知、渴望得到认同)关于两种教育体系(师本教育与生本教育的区别)

我们原来的教育体系基本上是一种师本的教育体系,也就是一切都是为教师的好教而设计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过去我们也认为,教师好教就是学生好学,然而现今研究的成果表明,两者并不等价,而且,有许多时候甚至是对立的.我们需要设计一种以学生好学为中心的教育体系.原因很简单:整个教学的目的和教学过程的终端,是学生的主动发展,而不是教师善于教.靠着过度分析的教材,我们的学生就没有时间和空间可以施展,成为主体就是一句空话。又如,如果不尽早给学生发现和思考的工具的话,他们就只能处处依靠教师,把他们叫做主体,也充其量是个没有资本的老板或者是高级打工者,而不是真正的主人。学生是一个个生命实体。

美国教育崇尚创造性,不注重对儿童的规定和限制,特别是不重视作为社会的或人类的规范的那样一些工具性的知识;我国的传统教育崇尚循序渐进,强调对儿童的规范,不注重儿童天性的发挥。双方的改革,都是朝着自己的薄弱方面进行,这都取决于内部的需求,是内部的矛盾运动。

在课堂上学生的意志服从教师的意志。但他还有自身规律所反映的自然意志,人的自然意志不屈从于外部压力,只要你的做法违背了人的自然,人的自然就要加心报复,并且表现为一种隐性而长期的过程。譬如,日复一日,突然有一天,儿童彻底地对这门学科感到厌烦了,而且永远地成为差生了。这是儿童自然意志的宣示,不以我们的意志为转移,正像今天大自然的报复—环境污染、威胁生存,我们对此始料不及一样。抛秧的启示——尊重人的内部自然

在拔秧和密植插秧中,固然贯注了我们的丰收意愿,却破坏了秧苗自由生长的规律,抵触了秧苗的自然意志。反之,小块状抛秧符合秧苗的生长规律。让学生在类似于抛秧的具有发展空间的学习环境中,尊重人的自然,发展学习天性,发挥学习潜能。(今天我们是不是教得太多了,就像插秧插得太密了,油多煮坏菜了。

作为人的生命体,他们的工作是要改变生命体。而尤其是作为人的生命体,拥有自己的主观意志和他的发展的自然意志,我们的工作者必须适应他们合理的主观意志和自然意志,也就是儿童的天性,只有这个时候,我们的工作才是最有效率的,否则我们的工作,很有可能起到相反的效果。这样,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教育者的意志不等于被教育者的意志,教育设计不能仅仅依据教育者的意志,更重要的是应当研究被教育者的意志。

“当鞋合脚时,脚就被忘记了。”脚被忘记,也可以说是脚处于“忘我”状态,忘我地工作,工作得非常好。我们需要提供给儿童适合的教育,当教育适合儿童时,我们也就可以看到儿童忘记了自己在学习,忘记了自己是在课堂上,甚至忘记了自己,这时人的内部自然起作用了,儿童的学习热情和学习效率空前提高了。从这一方面说,所谓适合儿童的教育,就是生本教育。也就是说,我们只要给了儿童生本教育,他们就会忘我地活动和游戏,也就是进行忘我的学习。成人和儿童的认识规律的不同

成人的演绎为主律与儿童的归纳为主律:

从整体上讲,一般成人接受完了基础教育,他们通常是运用既有知识来解决面临的具体问题,因而,他们的认识的基本走向是由一般到抽象的,是演绎的。而儿童认识的基本走向是从具体到一般的,是归纳的。儿童必须认识具体的事物,然后才能形成一种他所认同的规范。(自然的,同时又是最好的。)这样的学习,具体而贴近生活,学习好像不经意地进行(他们经意的是自己活动中的乐趣),而不经意的教学却常常可以产生最好的效果。

成人认识的理智律与儿童认识的情感律:

成人具有较多的历炼,心理品质更为稳定,处在复杂的情形下,亦不为所动,即情感因素的影响较小。儿童与此不同,他们的认知更需要情感的支持。幸福地过好每一天,是儿童与生俱来的权利;同时,幸福的感受是人的更好地学习的情感基础。幸福的日子使人聪明。幸福会使人产生对所做事情的超智慧,使人产生心理的兴奋和生理的活跃。在兴奋中,他会获得最高的学习效率和最好的学习效果。

以较为基础的“爱”来说,儿童会因产生对学习的“生产性的爱”。人们在一生之中,会有友情之爱、爱情之爱、亲情之爱。在其中,我们可以抽象出爱特性:深切的爱总是具有生产性的,我们都不可避免地要遵从生产性的爱的规律。(如父母对儿女爱得刻骨铭心,来源于生产和养育;作家把他的作品视同自己的孩子,其原因也在于此;)儿童也是这样,我们固然要把知识和智慧传给他们,然而只有在他们参与了这些知识与智慧的生产的时候,他们才会对之产生刻骨铭心的爱。这时,他的知识,就如钱钟书先生所说的,是由他的心血浸养的,是联系着他的神经和血脉的。

儿童产生了知识,他就爱知识,也就能不同凡响地出色地用知识。至情至性而至行。师本教育生本教育的教学的不同 截流式教学与源流式教学: 旧的教育体系截断了知识的来源,其原因是对教师来说灌注知识比产生知识、强调知识过程要容易得多,然而,对学生来说,没有来源的知识却是难以接受的。所以截流式还是源流式成为师本还是生本的重大分野。一般来说,截流式培养的人是难以从实际出发进行思考的,有可能是书之奴隶。(例:西方故事:精神病医生出题:克拉克船长环球航行三次,死于其中一次,问是哪一次?我对厉史不熟悉,你还是另出一题吧。离开书本不能思维。船上有牛75头,羊34只,问船长几岁?有问必答的教学常规)只有把握了事物本源的人才能彻底理解事物,才能有最大的幅度去开拓深奥。当然,作为间接知识的教学,我们在许多时候,不能回到事物的本源去,但我们却要有能提示本源就要提示本源的指导思想。师本教育的连动式机制与生本教育的激发式机制。

师本教育:是像皮带动的两个齿轮,老师是大齿轮,学生是小齿轮,连带着运转(连动式)。生本教育:是像开动汽车一样,老师给学生钥匙,去开启自身的动力系统(激发式)。汽车本身有动力,可以用激发它自身动力的办法去开动。

师本连动法的特征:

一、认为教师和学生活动可以是同步的一致性。

二、认为学生的学是可以分解为线性传输方式,忽视了学习过程的非线性和有机性。

三、认为学生学习的主要是间接知识,也就必须用间接方式来认识,因此作为学生主要的任务就是聆听间接知识。

(须知凑十也罢,不是凑十也罢,对于未来的计算来说都会变成历史陈迹,一个计算器,就掩尽了当日的风光,然而这样的思考过程却还在,它所形成的学生的进取、探究的精神,会成为他们永远的财富。)这时候的老师,不再是与学生成大小齿轮的关系,也不是一桶水与一杯水的关系,而首先是激发者与被激发者的关系。这是教师的新的教学角色和新的知识地位。生本的激发模式,正像我们是用钥匙去打开汽车的马达一样,我们从灌输者走向了引导者,从知识生产者的蓝领变成了知识生产过程的管理的白领,从参与化学反应的元素变成了催化剂。于是,学生学习的巨大能量被利用和发挥出来了。

二、生本教育的基本观点

1、,价值观

价值观:一切为了学生.学生是教育过程的终端,是教育的本体.生本教育的特征之一,就是真正认识和把握学生这个本体,把一切为了学生为教育价值原则.2、学生观

儿童的起点非零,儿童是天生的学习者.儿童人人可以创新.儿童潜能无限.儿童不可限量.。教育过程的主人和主力,是儿童自己.学生不仅是教育对象,更是教育的最重要资源,是动力之源,能量之库.依靠学生的内部自然发展学生的学习天性,释放学生的能量,是教育改革的一项有效的策略思考.把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作为当前解决教育问题的最有效和最重要的策略.(有困难找学生——设计游戏)

3、教学观:教皈依学(教要皈依学,让生命自己行动)

学是教学的本体,教原本就是用来帮助学的。长期以来,我们对于本能可以实现的事情,却教得十分认真,做着许多无用功或有害功。(例喝水和教喝水一人没有生命的需求,也无生命的本能。)

教学就是在教师的支持下,激起、强化、优化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过程。(3×5=15、3×5=?、3×5=14)

4、生本教育的课程观

生本教育的课程观主张“小立课程,大作功夫”,教给学生的基础知识尽可能地精简,而滕出的时间和精力让学生大量地进行活动,也就是大作功夫;主张学科内部整合和整个课程整合.基础知识可以分为四个层次:

第一种是人类规范的、作为学生后继学习中的工具知识,如汉字。(必备,毫不含糊的让学生掌握)(小立)

第二种是人类发现的规律。但这类知识与必备工具的知识不同,首先它出现频率没有必备的工具知识高,而且知识的约定性或规定性不如工具知识更新强烈。(必要,通过活动寻找)第三种知识是经验性的,如如何写景,如何写文章等。(不成熟的或未定型的 感悟)

第四种是在教育教学的运作中产生的应考的技术性知识。基础教育的教育阶段一结束,它也就消失了。

5、,生本教育的方法论

生本教育的方法论主张先做后学,先会后学,先学后教,不教而教,以学定教,儿童学习的核心部分应该是感悟.克莱恩认为:“最佳的学习方法是先做后辩认,或是一边做一边辩认” 先做后学是由学生的认知规律决定的。

儿童与成人的学习行为的区别:一般来说,成人具有了许多知识,他们在生活中或在教学上的活动,主要是以知御行,他们会更重视得到了知识条文之后的运用、训练和评价,其认识规律是知行律。而儿童的认识规律则相反,是先行后知的行知律。他们对人类的知识,更重要的是通过自己的活动去获得。先做后学反映了儿童的合理的脑神经活动过程。在儿童没有运用机体和全部感知器官去接触学习对象的时候,他们的头脑是空洞的;而空洞的头脑不能思维,对所学缺乏感知和表象就不可能形成属于主体自己的知识,不能理解对事物的抽象,即使他们可以形式地记住一些东西,也只是假性的、短暂的。因此,我们应当让学生尽量先做,使他们的头脑充实了,然后才能把它变成理性的条文。

教师的导,应当把精力放在设计“先做后学”“先会后学”的过程上。这是生本教育操作的重要环节。先学后教 不教而教

我们所说的“学”,不是那种漫无目的的学,也不是没有教师指导的学,整个学是在学校教育的框架下进行的,是有着鲜明的学校教育认识目的的。以学定教

以学定教之最重要的一个长处,就是始终保持学生的强烈情感和兴趣。

一般来说,学生会选择他最感兴趣那个点作为内核,教师也就可以选择大多数学生都喜欢的点作为活动的内核。

人在冥相的时候,是思绪最迅疾的时候。年轻人之所以感到时间过得慢,就是因为内部快——头脑运转得快,而老年人感到时间过得快,就是因为思维较慢。讨论是学习的常规

在生本教育的课堂中,几乎天天有讨论,堂堂有讨论,人人进行讨论,只要是学习需要的,没有什么不可以讨论。讨论是最佳学习方式之一。

韩愈说:“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感悟 :学习的核心部分应当是感悟。人固然可以训练,但动物也可以训练,而感悟、创造则只是人才能做到。仅仅依靠训练,不能有所创新,创造性不能训练出来。学生创新是“学大于教”的行为,是以感悟作为其基本的工作形式的。

把深刻的道理附着在浅显的事物上——这就是深入浅出。感悟的东西是难以遗忘的。感悟的程度高,学习的效率就高,学习的把握就大。

思想家可以引导我们思想,但不能代替我们的思想,思想的财富只有通过我们自己的思想才能享有。因此,有利于学生的感悟和依靠学生的感悟成为生本教育的显著特征。要使得学生获得更多的有质量的感悟的一个条件,就是我们不要代替他们感悟,而要为他们的感悟创造条件。

读和做,缓说破.通过这种方法去促进儿童的感悟.生本教育的方法,基本是强调学生资源,强调尽早交付,教师尽快地让学生自己活动起来,去获得知识,去解决问题,把可以托付的教学托付给学生,所以,有的老师形象地把生本教育的方法论概括为“资源论”“借力论”“交付论” 6生本教育的教师观

教师是生命的牧者。在生本教育下面,教师的主导作用不仅存在,还应当发挥得更为高级,更为无形,更为超脱和得体.他用一种爱的力量,真理的力量,向上的力量去影响和感染或制约学生,用一种关切去解决学生主动发展中需要解决的一切.教师的导,应当把精力放在设计“先做后学”“先会后学”的过程上.这是生本教育操作的重要环节

三,生本教育研究的成效

影响广:生本教育与师本化、灌注性教学相对立,有强大穿透力、冲击力、震撼力和感染力。11年,涉及100多所学校27个省市.它不但在中、小学可行,在中职学校同样可行。生本教育是教育现代化的核心因素;生本教育是实现教育均衡的有力杠杆;生本教育是现代课程改革的根本理念。(兰州市教委主任王友伟在交流时说:生本教育,振救教育。)

成效大:生本教育体系的教学取得了明显的绩效: 无数事实说明,生本教育是一种绩效显著、十分成功、深受欢迎的教育。生本教育把师生关系处理得十分完美、和谐,教学效果十分显著。学生的经验得以极大的扩展;学生的潜能得以极大丰富;减少了学生之间的分化;实现了教学的主观效应,学生的学习负担得以减轻.。

开发的有生本教材:小学有语文、数学、外语。而且各学科在教学实践中形成了一定的教学模式,形成了许多可以推广的经验。

语文:

1、把握一个中心——大阅读,以大阅读为中心,带动听说读写的语文实践活动。只有大阅读,才能使学生能旁征博引,此精据典。

2、打牢两大基本石——先学、小组。回家作准备,上课早交流。学生的任务就是做好三件事:阅读、思考、交流。识字教学:小意义识字——读文识字。大意义识字——生活中。全面提高——将听说交流融入生本课堂。阅读教学:以读引读,以读引说,以读引写,引读:教材,是阅读的引子,不是考试的依据。引说:说要有准备、有内容、有感受,表达。引写:有感就写。(如小日记。)

3、三重保险:有大阅读(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勤练笔。时时评研。4四阶段:一年级:识字教学,只要认就行,对课文不作分析。二年级,过度阶段,阅读教学以口头表达为主。三至五年级:大提升阶段。六年级成熟阶段,备教阶段(用生本上人教版教材)

5、五句话:一心一意奔认字,路边的野花不要采(一年级只识字)不要深挖洞,要主积粮,(二年级阅读教学,不分析课文)回家作准备,上课早交流(先学后教)不做纤夫,要做牧子。(导)五年不开花,一开就开大红花。(成绩可喜)数学:教材三部分:感受、认识、熟悉。课型:感受课(激活)认识课(新授)练习课(练习)知识调整(复习)评研课(备考)四步唱:人(30%——40%)组(50%——60%)班((70%——80%)师(90%以上)六步唱:回顾反思——出题互考)小组内互批互改。(例:备课、前置性小研究)

生本理念教育 篇3

关键词:生本教育;高中语文;特点;对策

G633.3

近年來,新课程改革不断深入发展,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尽可能地避免课堂教学应试化,重视素质教育的发展,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国家的教育发展中长期规划明确要求:教师在高中阶段的教学中,要重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以及适应社会的能力。基于这样的教育背景,笔者认为:作为高中语文教师,应当改变传统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形成“生本教育”的教学理念,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强化学生的核心作用,实现高中语文教学改革的目标。

一、“生本教育”理念指导下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特征

生本理念下的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教学模式有了新的发展和突破。生本教育理念是从生命的角度和高度,使学习本体回归,强调以学生为本,一切为了学生,尊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生本理念下的高中语文课堂教学具有三大特征: ( 1) 自主性。这种课堂高度重视学生的自主性。学生是课堂教学活动的主体和中心,教师扮演着知识传授者和引导者的角色。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主动思考、探究,解决问题。教师把课堂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 2) 合作性。在这种课堂中,学生不是独立出来的个体,是协同合作的团体。他们一般是分成各小组,以小组为单位,相互讨论和交流,因此要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为学生的合作学习创造条件。( 3) 创新性。基于生本理念下的高中语文教学强调学生是课堂活动的主体,教师要积极探索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生本教育”理念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对策

1. 合理定位师生角色

合理的师生角色与新型的师生关系对高中语文课堂教学具有积极的影响。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把学生定义为课堂的主体,能够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与积极性,活跃课堂氛围,让学生真正爱上语文学习。当然生本并不是让教师与学生相互对立,而是师生之间建立起一种和谐平等的关系。教师引导,学生探究,师生一起“攻城破坚”,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如在新人教版高一课程《一滴眼泪换一滴水》教学中,教师收集了学生预习之后提出的一系列问题,把问题分为四类。教师根据这些问题,采用“追问加点拨”的方式,引导学生关注主人公卡西莫多从“第一次流泪”到“泪流成河”的情节,深入分析主人公的情感变化以及人性复苏的轨迹。这样的课堂,学生主动思考、探究,谁说不是“生本”课堂呢?

2. 丰富课堂教学内容

在传统的高中语文教学中,高中语文课堂教学内容比较古板、陈旧。虽然教材选自文学大家的经典之作,教师也是千方百计、绞尽脑计,尽量生动灵活地向学生讲解。但是学生对于这样的教学内容兴趣还是不浓。究其原因在于许多教材传统部分的内容离学生生活的时代久远,与学生的接受能力不符。因此,这就需要教师充分利用生本教育理念,剖析学生的心理,从学生的实际需要出发,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如在上到舒婷的《致橡树》时,这是一首以爱情为主题的诗歌。高中生对爱情的概念朦胧美好,对爱情充满了美好的憧憬。在授课过程中教师可以适当拓展教学内容。引导学生表达对诗人“爱情观”的看法,并写出来。同时,启迪学生尤其是女生一定要独立,要保持自我。这样学生不仅更容易接受教材知识,还培养了浓厚的语文学习知识。

3. 以小组合作学习激发学生纵深思维

在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一方面要通过学生的独立思考培养学生的语文思考能力; 另一方面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让学生互助交流,达到共同进步的目的。小组合作学习是生本理念在课堂教学中的体现。合作学习方式具有明显的优势,它不但可以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还能够让学生思维碰撞中形成独立的见解。在运用小组合作学习时,教师首先要根据学生的性格特点和学习情况进行科学合理的分组。尽量做到以好带差,以积极带动沉默,调动整个小组的学习积极性,真正实现共同学习、共同提高的目的,从而发挥互助学习的意义。当然在互助合作学习过程中,教师不能放任学生自流,学生遇到学习困难时要及时解决。同时还要鼓励比较沉闷的学生也投入到学习中去。如在上到契科夫的《装在套子里的人》这一课时,建议教师在提出本课的重点内容之后,便可以把整个课堂交给学生。一个小组提出问题,另一个小组回答问题。在学生提出问题和回答问题的时候,教师给予必要的指导,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自主学习能力。

4. 以多媒体辅助语文课堂教学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多媒体教学手段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得到了推广与应用。为了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更好地践行生本教育理念,教师要善于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多媒体教学集声音、图片、视频于一体,能够给学生强烈的感官冲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使学生注定参与课堂教学活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如在《林黛玉进贾府》这一课中,教师可以播放87 版的《红楼梦》中的《林黛玉进贾府》视频。这样不但可以弥补了想象力不足造成的空白,还可以让学生十分形象直观地林黛玉初次进贾府时的所见所闻,感受到封建黑暗势力的强大,进一步引发学生对林黛玉命运的思考。相信通过看视频,能让学生深刻理解人物形象与课文主旨。

如今,生本理念下的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模式还在不断探索之中。但是有一点可以肯定,生本教育理念与新课程理念在本质上是相契合的,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未来我们将继续探索,让生本理念从理论走向实践,相信守望着春天必能看见春暖花开!

参考文献:

[1]邵琛琛. 论生本教育与语文教师的专业成长[J]. 语文月刊( 学术综合版) ,2010,( 07) .

生本理念教育 篇4

实施课堂教学改革, 是提高课堂效率的大前提。当前, 我们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与大力倡导的素质教育、生本教育还有一定的距离。只有加大课堂教学改革的步伐, 提高课堂45分钟的质量和效率, 减轻学生课内外的作业负担, 给他们以更多的自主时间与空间, 才能保证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 培养高素质的成功人才。当前的课堂教学改革, 最主要是改变教师的思想, 要让所有教师都参与到课堂教学改革的大潮中来, 落实到行动中, 而不是喊口号。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在很多教师的脑海中根深蒂固, 怕字当头, 不敢改、不会改, 因此, 上级教育部门和学校要多组织教师培训、多组织研讨、听专家讲座、听名师讲课, 接触新的教学理念, 转变教育观念和教学手段, 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才能走出一条可持续发展的新路。

一、改变教师教学方式是提高数学课堂效率的关键

在生本教育理念下的数学教学活动中, 教师是组织者、合作者、引导者, 教师要适应角色的转变, 就必须提高自身的素质。

1. 参加教研活动, 提高业务能力是提高数学课堂效率的前提。

俗话说:台上三分钟, 台下十年功。教师要上好一节课, 课前就必须仔细研究教材、课程标准和教师教学用书, 在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备学法、备练习的基础上形成自己的个案。此外, 还要通过参加同年级、同学科的集体备课, 教学研讨, 在说课、集体交流、探讨的基础上形成共案, 也可根据本班实际, 借助网上资源对共案进行补充、修改、完善。

2. 课堂是提高数学教学效率的场所。

在生本教育理念下, 师生角色发生了转化, 教师不再是主角, 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人。因此, 要以学生为本, 一切为了学生, 让他们动起来, 课堂是学生的舞台, 在课堂上学生是演员, 教师是导演。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 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 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 引导其质疑、调查、探究, 在实践中学习, 促使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 关注个体差异, 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 创设能引导其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 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此外, 还要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传统的数学教学是“满堂灌”、题海战术, 填鸭式、挤牙膏式, 什么都讲, 什么都问, 由教师一人唱“独台戏”, 学生只需要围绕教师的指挥棒转, 这样, 不仅挤掉了学生读书、思考、练习的时间, 教师也劳而无功。长期以来, 课堂教学效率低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教师讲得多了, 学生活动少了。因此, 教师要少讲精讲, 有时甚至不讲, 让学生去多读、多思、多练, 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他们。在传统的数学教学中, 往往是教师先讲, 学生再做练习, 而在生本教育理念下则是学生先练, 教师后讲, 甚至不讲。在生本教育理念下的课堂教学中, 需要经常鼓励学生提出数学问题, 然后再鼓励他们针对提出的问题思考、讨论与合作、分析、总结, 得出结论, 最后再出示堂堂清练习题, 做到当天内容当天消化。同时,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 还应采用分层次教学与分类辅导相结合, 要让学困生吃得了, 中等生吃得好, 优等生吃得饱。

3. 采用现代教育技术是提高课堂效率的手段。

现在是信息时代, 科学技术飞速发展, 教师不能再局限于“一只粉笔一本书, 一块黑板一张嘴”, “嘴拱式”教学早已无法满足时代的需要。因此, 教师必须学会运用现代化多媒体技术对教学活动进行创造性地设计, 发挥计算机辅助教学的特有功能, 把信息技术和数学教学的学科特点结合起来, 以使教学的表现形式更加形象化、多样化、视觉化, 从而利于充分揭示数学概念的形成与发展。利用多媒体上课具有课堂容量大, 省时高效, 重难点突出, 练习量大, 教学方式多变, 能激发学生兴趣等特点, 但多媒体不能完全代替传统的教学, 而只能作为教学的辅助手段, 因而不能一味地借助课件, 而忽略了传统教学模式。

二、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提高学以致用的能力是提高数学课堂效率的本质

首先, 要培养学生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兴趣是创新的灵魂。教金涛师首先要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中, 去唤醒学生内心深处的求知欲, 使他们迸发出学习的激情, 并在教师的点拨下成为学习的主人。这样, 学生才会对数学学习产生兴趣, 才会主动参与, 主动探究, 而不是被动地学习。

其次, 要提高学生能力。生本教育就是要培养学生学会探索和创新, 课堂教学不是单纯教会学生掌握已有的死知识, 而应教会他们探索知识形成的规律, 并在原有的知识基础之上进行创新, 把“死知识”变成“活知识”。教师要善于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采用生动灵活的教学方法, 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 培养他们的数学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学生的各种能力提高了, 兴趣也就自然而然地提高了, 就会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最后, 要实现学以致用。在教学中, 最终目的是要使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去, 实现学以致用。例如, 在学习锐角三角函数解直角三角形的应用时, 可以让学生测量学校旗杆的高度。让学生到教室外亲身体验, 他们就会真正感到学以致用的乐趣。再如, 现在无论农村家庭还是城市家庭都会遇到装修房子的问题, 可以让学生应用镶嵌知识帮父母计算需要的瓷砖块数、所需金额等, 使之真正领会到学好数学的乐趣与价值。

生本理念教育 篇5

摘要:在推进教育不断发展的探索和实践中,学校和教师应该给学生营造一个和谐宽松的学习环境。只有具备多方面、多层次因素的和谐,教学才能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关键词:生本教育理念;构建;和谐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教育目标在于培养全面和谐发展的人。”在推进教育不断发展的探索和实践中,学校和教师应该给学生营造一个和谐宽松的学习环境。只有具备多方面、多层次因素的和谐,教学才能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一、目标定位的和谐

传统的语文教学在定位上是以知识为本位的,即以传授知识为教学的最终目的,以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来评价学生的学习。未来社会需要的是高素质的技术人员和智能型的操作人员,显然以知识为本位已不能适应未来社会的需要。因此,教师应该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更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及语文能力。语文教学的定位主要是培养听、说、读、写能力,着力于学生学习主动性、自主性、创造性的自我培养,着力于人文素养、科学素养、创造精神、合作意识的自我培养,使学生成为独立的、健康的、完美的人。在“生本教育”实践下的课堂能够较充分地完成这种定位。

“生本教育”提倡的是先“学”后“教”,因此课的前期准备工作全部由学生分组完成,要先后解决这样几个问题:分析任务的要求——进行详尽的分工——查阅资料——筛选、借鉴资料——疑难质疑——课堂展示。由此流程图,不难体会语文教学应该体现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原则,在知识能力、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方面给学生不同程度的收获。

二、教学内容的和谐

语文教学的内容应当与现实生活相通、相融并成为生活的有机组成部分,其思想性、审美性、价值观要与时代生活的主导意识合拍。如教钱钟书的《论快乐》,可先每个小组阅读完文章后自己设置问题。各个小组经过精心预习和讨论之后,提出很多有思考价值的问题:

1.文中引用穆勒的话,将苏格拉底和猪进行比较,这样写有哪些作用?

2.“有最洁白的良心与全没有良心或有最漆黑的良心效果是相等的”,这句话中的“效果”具体指什么?

3.“肉体减少了专制”,这句话中的“专制”有什么含义?全句是什么意思?

4.“能一贯抱这种态度的人,当然是大哲学家,但是谁知道他不也是个大傻子?”“一贯抱这种态度的人”是指什么人?

5.怎样理解“矛盾是智慧的代价,这是人生对于人生观开的玩笑”。学生小组之间互相释疑,解答。

三、教学方法和过程的和谐

语文教学方法和过程应该是一个多样统一的和谐整体。教学内容决定着很多差异性的存在,也决定了在实际教学中不可能总是依靠单一的教学方法和模式。教学因素的`多样性,决定了教学方法的多样性。开展教学活动不可能一堂课只采用一种教学方法,往往需要几种教学方法的相互配合相互补充。比如,小组合作法、自学法、讲授法、质疑法、练习法、讨论法等多种教法的综合运用。当然,教学方法的多样性必须表现为协调一致才具有实际意义。 语文学习的过程是“学得”与“习得”相互促进相互影响的过程。“学得”重课内、主要面对教材世界,以“指导”“训练”的方式,有计划、步骤地培养学生学习技能。把学生“习得”延伸,面对生活世界,以“感悟”“积淀”的方式,在更广范围里去感知美、发现美、理解美、欣赏美、创造美。语文学习过程是通过学生联系自身生活进行感悟,让大语文观念深入人心,注重语文和人生的关系。

四、师生关系的和谐

心理学研究表明:好的情绪,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精神振奋,愿意学习;恶劣情绪则抑制学生的智力活动,使学生厌恶学习。学生的情绪与教师的态度是相辅相成的。教师爱学生,学生敬教师,这是教育活动得以有效开展的前提。师生关系的和谐,是取得教学实效、体现教学魅力的重要保证。

首先,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生本教育”的理念,除了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生命需要和尊重学生的智力之外,还要依靠学生进行管理。教师要转变自己的教学观,变“权威型”的师生关系为“伙伴型”的平等师生关系。明确“学生是学习的主人”的教学观,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引导学生学习。

其次,教师要有洞察力。教师要知道学生的知识增长点和闪光点,明确每位学生的发展方向和潜力,按教育规律和自然规律实施教育。教师必须经常了解学生的学习和思想状况,听取学生的意见,改进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形成“教学相长”的和谐局面。

五、学习与再学习的和谐

语文学科具有工具性、人文性、思想性、情感性、生命性的特点。语文学习不仅仅是掌握和运用语言,还要帮助学生学习和掌握更多的知识和技能。“生本教育”倡导教师的核心能力是组织学生学习的能力,教师要在学生的放飞中获得自身的解放。教师还要关心学生将来再学习的情况,为终身教育打下基础。当学生完成分组的任务后,他们从合作的经历中不仅学会了知识,更重要的是学会了获取知识的方法,而这正是达到了学习与再学习的和谐。

浅谈素质教育理念下的生本教育 篇6

一、生本教育首先是生命的教育

我们的教育是因为人的生命而发生,离开了生命及其活动,就没有人类的教育。也就是说,教育建立于生命之上,这就要求我们要理解生命的内涵,尊重生命的逻辑,倾听生命的律动,不断地创造条件,促进生命的发展,提升生命的意义,增加生命的价值,创造新的精神生命,使生命日趋走向真善美的最高境界。

二、生本教育应强调个性教育

主体教育认为,促进每个学生主体性的发展,是教育的根本目的,而我们所发展的学生主体性不应是千篇一律、整齐划一的主体性,而应是丰富多样的、体现出鲜明个性特征的主体性。那种在社会生活中不能獨立自主,没有主见、人云亦云、盲目跟从和缺少创造性的人,往往被视为缺乏个性的人,因此,强调教育主体性,就必须强调人的个性,个性应是主体性的题中之义.教育个性化的思潮首先产生于二战后的一些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继而猛烈地冲击着各国的教育,是对二战后各国教育改革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思想。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也在强调重视学生的不同需要、特殊兴趣和不同才能的培养,但在实际的教育实践中,仍然较为严重地存在着不尊重学生个性,不注重学生个性发展的状况。

三、生本教育需要枸建新型的师生关系

师生关系是教师与学生在教育教学活动的展开过程中形成的最基本的人际关系。我国长期以来形成的传统师生关系,实际上是一种不平等的关系,教师是绝对权威。这种师生关系是“支配一从属”的关系,这是由学校这一特殊的社会情境决定的。当学生尚未进入教育过程时,教师已经制定了或掌握了有关教育活动的规则,而学生则要不断地适应教师制定或已然掌握的规则。教师与学生的行为模式是由社会情境预先规定的,教师代表了成人世界和社会的一面,一旦学生进入这一社会情境就被要求遵守已有的社会规则,师生关系只能是。

四、生本教育要求更新教育评价体系

我国基础教育。以考试论英雄的最高形式就是“高考”,它是我国源远流长的考选制度延续到现时代的一种形式。这种考选形式已经演绎到了。“中考”、“小升初考”,甚至“幼儿择园考”,几乎就是个一以贯之的维护择优选拔的线性流程。在应试教育主宰一切的教育背景之下,教育评价完全成为了应试教育的“工具”,过分强调分等和排队功能,而改进教与学的功能,促进学生发展的功能几乎消失。

实施素质教育下的生本课堂,我个人认为主要存在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生本教育特别注重课堂设计。“生本教育”体现的是以人为本的思想,与传统的教学模式差别很大,看似老师讲的少了,实际要付出的努力比以前要多的多。“生本教育”的落实,必须特别强调课堂的设计,老师必须改变以往的教学思维,结合课本内容,想方设法设计教学环节,在课件设计,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自我学习、开动脑筋的能力,建立以学生为本的教育教学模式。

第二,生本教育课堂一定要安排好前置性作用。生本教育课堂强调课前的充分准备和学生的提前预习,以便课堂教学更有成果。老师必须要在课前完成课堂设计,将需要学生提前预习的内容进行提前安排,在上节课的末尾安排下一节课的预习和准备内容,使学生有针对性的进行预习,准备讨论问题或课堂展示。

第三,“生本教育”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生本教育的优势即体现在以学为本,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上。因此,在课堂设计、课堂教学过程中都要将调动学生积极性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紧密结合学生的兴趣点,设计交流、展示等教学方法,让学生学会自学、自问、自答,学生在预习过程中已经掌握的课堂上不再讲解,掌握不了的,在课堂上先小组内讨论解决,解决不了的可以请其它小组帮忙。

第四,要恰当创设教学情景,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浓厚的探究兴趣是以生为本的物理教学成功的关键。课堂教学中,老师要创设一种类似于学术研究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兴趣,通过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操作与交流,获得知识和技能,形成能力和思想。只要我们老师善于引导,他们就能够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

第五,要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是教学中体现学生是学习主体的关键。让学生有机会成为我们的“老师”,成为同学们的“老师”,这样做的结果都会必然使得学生认真投入和自我投入,成功就产生于这样的不断自我激发之中。

素质教育下的生本教育,任重而道远,需要我们全体同仁们的努力,为打造出中国的光明教育,而努力奋斗吧!

生本教育理念下初中生物教学浅析 篇7

像生物这种最接近于人类追求真理的动机意识类知识, 其实是最有研究和探讨价值的知识, 但是却在进行填鸭式教育, 应试考试祈求文凭的年代变得不再稀缺, 从来不会有学生为了真正的知识和真理去诚心地了解生物以及其他的关乎人类文明的东西, 并明白其中的意义。对人类生存环境的探索和研究标示着人类思想进步与否, 实际上错过了这些知识文化的普及, 或者说是以错误的方式普及, 使得生物或者地理以及其他文化知识变得让人抵触实在是当代人类文明的一大憾事。所以为了改变现有的缺憾, 结合可持续发展的教育思想, 做出革新动作, 也希望在现有的教学体系当中, 能够体现出相应的价值, 带动当代教育的发展与延续。

一、生本教育理念的初中生物教学

(一) 教学方针

让每一个学生能够自主学习, 主动学习, 能够好奇, 能够参与到学习环节当中, 变成课堂上的主体。生本教育的生态课堂教学模式的宗旨是一切为了学生, 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能自由开放地独立自主地学习, 在课堂学习生活过程中学会感悟, 体味生活, 在与知识的"相遇"中, 使知识融入生命。

(二) 团队意识

由于学生的学习成绩有所差异, 并在知识的积累量上有所不同, 针对这种差异可以让学生组成团队, 由教师根据学生的性格、学习成绩来分配学生, 在根本上将每个学生的成绩都能有所提升, 好的学生能够巩固知识, 学习不好的学生能够学到知识, 并能使学生在课堂中通过交流获得更多的信息。

(三) 全面性原则

初中生物教育的面向群体应该是整个课堂, 不能出现出小灶情况, 根据每一学生的学习成绩状况, 制定出相应的课前预习、课堂流程、课后作业, 让全部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到无缝隙的教学任务当中。

通过让学生学会批判, 学会面对自己的弱点, 审视自己的错误, 从而更加从容地面对自己现在所处以至将来的环境, 并在大环境下拥有质疑性的思维能力来一步步发展自己;学会以客观的眼光看待外界事物和面临的问题, 学生要学会能够公正、理智地分析问题, 并在一件事物的发展走向上得到一个客观的认识;可持续发展观所表现的特殊性是让学生能够明白, 并且了解在不同的环境、不同的时间、不同的文明都对可持续发展有着不同的作用;让学生在自身的场和对外界事物的接受过程中, 有机地将人的成长、社会进步、科学自然环境结合起来, 做到全面的具有可持续发展意义的吸收行为;在学生拥有相应的意识的同时, 还要在身上确实的落实到行为上, 这不仅仅是一种策略, 一种走向, 更是一种精神。以上可以总结为可持续发展观教育的核心思想———真实、动态、全面、客观、和谐、行动。相信以可持续发展观作为教育的方针和走向, 能够培养出具有创造力和生命力的素质型人才。

二、培养学生学习能力, 服务终身发展

生本教育 的理念核 心是要高 度重视学生, 让学生变成学习的主人, 结合学生的天性开展教学。将这样的理念渗透到生物课堂的教学中, 是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和提升, 让学生由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 以学生掌握学习方法, 提高学习质量作为开展教学的重点。在生物课堂教学中, 阅读课文, 观察标本, 观看视频资料等, 都可以让学生自主完成。比如, 在执教"探索生命的方法"时, 我做了这样的课堂设计:1.导入:给学生展示图片腐烂的肉中有许多蛆虫。提出问题:看到这些蛆虫, 你想了解什么?2.让学生大胆猜想:蛆虫是怎么生成的?3.教师引导, 学生自由回答。4.学生自主设计实验, 教师引导:把两块等重的牛肉分别放在两个大小一致的玻璃碗内 , 一只碗口裸露, 一只盖上纱布。5.引导学生交流讨论:要想实验成功, 还需要做哪些工作? 这样设计关注了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及设计生物实验能力的培养, 通过学生间的相互交流, 有效促进了学生自身知识资源的开发和充分的运用。

三、总结

教育的最佳状态就是让学生能够对现有的知识, 做出观察、研究、探索、分析、好奇、求知, 并能够对自己目前所知道的东西所质疑, 或者与他人进行探讨, 这是一种开放思维式的教学方法, 能够让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感受到知识这种意识形态的东西不会枯燥, 只会让人更加充实, 让学生知道知识的意义就是真理本身。像传统的教学方式, 强迫式记忆的教学方式只会让学生感到厌恶反感, 甚至带来其他负面情绪。这件事的根本不应该从讨伐学生找出治理办法, 学生向来都是需要引导的, 不是需要治理鞭策的。所以结合以上表述的教学理念将知识传授, 并让学生学会探索, 并在探索中获得知识, 分享自己的探索发现, 与他人交流, 获得新的内容, 通过质疑, 得到相应的参考依据, 变为新的知识。在一切教学的领域内通过好奇和质疑, 有机的将初中生物乃至其他领域的科学文化知识变成一种常识形态的知识。让学生不仅能够在国内这种应试大环境下足以对付相应的考验, 也能够在未来真正的意识到知识是难得可贵的财富。相信可持续发展观的真实存在意义就是为了在探索的发现的基础上延续和发展, 使得国家和人类文明, 得以延续并不断走上新高度。

参考文献

[1]曾绍友.新课程环境下的初中生物课堂教学法[J].华章, 2010 (28) .

[2]范晓春.参与式教学法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J].快乐阅读, 2013 (16) .

[3]王学超.生本教育理念下高中物理教学策略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 2011.

生本理念教育 篇8

一、蹲下身子和学生说话,转变“学生倾听教师”为“教师倾听学生”

师生交往在本质上就是教师人格与学生 人格在教 育情境中 的相遇、相通和相融。基于这点,我认为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角色应定为“导演”、“主持人”等等。但更重要的是,不论什么角色, 教师都应该在课堂上营造一种“对话情境”。这里所说的“对话”,不仅仅是 指教师和 学生通过语言进行的讨论和争鸣, 而主要是指师生之间平 等的心灵 沟通。这种“对话”,要求师生 的心灵彼 此敞开,并随时接纳对方的心灵。这种双方的“对话”同时也是双方 的“倾听”,更是一种双方的“尊重”。通过倾听学生的发言, 教师常常能轻易地辨别出哪些学生具有更高的悟性和理解力, 也能发现学生理解上的偏差和疑惑, 从而判断学生理解的深度。同时,通过倾听学生、关注学生的表现、观点和发言,对教师何时参与、如何参与做出决策很有益处,有时候学生的行为并没有按教师的设计意图来进行,为此,教师要静心观察、倾听、了解学生的原始理 解 ,发现富有创意的闪光点,并要及时表扬。

二、充分培养学生的学习热情与兴趣,转变“牵着学生走”为“推着学生走”

生本理论在很大程度上更加注重了人文性,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时应该时刻关注学生是活生生的人,而决非容器、机器。在备课时,所设计的教学步骤、教学问题都必须“以人为本”,体现备课内容的人文性,变“牵着学生走”为“推着学生走”。而这一点的完成,就要基于学生对学习的兴趣。能否使学生快乐地投入学习,直接关系到课堂教学质量的高低。而要激发学生的主体情感,必须做好“五个培养”:1.培养学生如何自我定位。思考如何培养学生自己确定学习的目标,安排学习的计划,为自主学习制定方向。2.培养学生如何自我探究。思考如何培养学生通过独立思考,自主探究知识的发生过程。3.培养学生如何自主评价。思考如何培养学生依据学习目标和自身的学习评价,对自身的学习目标、学习策略、学习方法、学习计划进行反思与评价,进而对学习过程进行监控。4.培养学生如何进行自我调控。思考如何让学生对照学习目标, 寻找学习差距, 思考改进的策略,并采取针对性措施,及时调整学习方法,以促进目标的实现。5.培养学生如何自我激励。思考怎样培养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地激励自己战胜困难,获得成功的喜悦,使自己始终处于积极、活跃的学习状态。

三、充分信任学生,敢于放手,让学生体验成功

教师要解 放学生的 心灵和思维,解放学生的嘴和手,要能够放下“师道尊严”的面子 , 具备向真 理投降的勇气和向学 生请教的 气度 ,乐于以朋友的身份在课堂上和学生开展伙伴式的平等讨论或争论, 并虚心地吸取学生观点 中的合理 因素。对学生来说, 这本身也是一种民主精神的熏陶与感染。因此,教师的引导, 更多的是体现在尊重学生思考的权利, 并给学生提供一个个发表独立见解的机会。就拿教师作业设计来说吧, 新课程作业是重建与提升课程意 义及人生 意义的重 要内容。每一次作业都成为学生成长的成长点、生长点,通过设计开发 性、实践性、制作性、互动性作业 ,让学生回归生活、追求体验、享受成 功 ,获得创造的快乐。

四、善待学生期望,呵护学生的质疑精神

生本教育理念下的美术教学研究 篇9

一、创设积极的教学情境,让学生感知美

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可以感染学生,美术课要上得活泼高效,使学生情绪高涨、大显身手,就要根据教学需要营造一种符合学生思维的学习情境,使美术课堂成为学生感受美、创造美的精神乐园。在教学中,教师应通过不同的途径,精心设计富有教学意义的生动情境,借助媒介,让学生感知艺术的魅力。例如,在“拓印树叶真有趣”一课的教学中,为了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想象力,可以拓印的方法帮助学生去感知和表现叶脉的美。【教学片段】首先,新课导入,欣赏树叶。大自然就像一个神奇的魔法师,让树叶变得像小精灵般可爱。引导学生瞧一瞧,春天到来的时候,树枝吐出了嫩黄的小芽儿;到了夏天,满树都是重重叠叠,深浅不同的绿色;秋天的时候,叶子又变成了红的、黄的、黄中带绿的。其次,课件欣赏,激发想象。播放课件,欣赏各种各样的叶子。在课堂上呈现一些在课前准备好的形态各异的树叶,引导学生想象一下:这片叶子像什么?看到它你想到了什么?你们最喜欢哪一片叶子?你可以用它来做成什么?再次,叶画欣赏,拓印增趣。课件播放树叶拓印画,并利用实物投影进行拓印示范。引导学生把笔平放,让笔心跟纸挨得紧一点,尝试拓印“小魔术”。经过拓印,树叶美丽的花纹出现了。叶纹好比人体的血管一样,通过它,提供给叶子生长的养料。这样的教学,不仅让学生在真实、生动的情境中感受到叶脉的外在美丽,更能让学生在拓印中对叶纹进一步进行了解,感受到这些外表美丽的叶纹能为树叶输送养料的内在美。

二、重视学生灵感的培养,让学生实践美

一幅作品,要讲究艺术、讲究适当、讲究鲜明,更要讲究创造。美术学习在激发人的创新精神、发展动手能力和开发潜能等方面具有独特的作用。在美术教学中,教师应鼓励学生大胆创作,引导学生从自己熟悉的生活中的景和物去认识和表现美术,表达自己的情感和认识,在实践中感知美和积累美。例如,在一次美术课上,以“热爱祖国”为主题让学生自由选择素材去创作。结果发现,大部分学生都是画的国旗,有的同学画升国旗的画面,有的同学画向国旗敬礼的画面,还有的同学直接画美丽的国旗。有一位学生画了这么一幅画面:天空突然下起大雨,操场上的国旗还没降下来,在风雨中收起了美丽的笑脸。这时,几个佩戴着红领巾的小朋友奔跑着去解下旗杆绳索,画面非常感人。美术本来就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鼓励学生大胆创作,唤起学生强烈的画画冲动,这不仅能有效锻炼学生的手绘能力,而且这种被真实打动的激情所迸发的创造活力,又使笔下的作品随情感的涌动而产生激动人心的视觉效果以及生命力和凝聚力。

三、充分相信学生的能力,让学生探究美

教学实践证明,教师应敢于放开“呵护”的双手,才能让学生自己去观察、思考和实践。那么,学生也会是一个发现者、探索者、创造者。在教学中,教师应充分信任学生的学习能力,以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激起学生潜在能量,引导学生去探究和实践,从而发现美术的乐趣。例如,教师可以以同桌之间、前后四人、男女生多人合作的形式,引导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共同激励、竞争提高。比如有的学生虽然动手能力不强,但想象力却很丰富,有的学生思路狭窄,但做工精细。开展合作学习,可以让他们相互影响、相互依靠,从而取长补短。比如“版面设计”,教师可以让学生以四人为一学习小组收集材料,合作调查研究,设计一块别致的版面,使每个学生都能主动参与美术学习的过程,体会到集体的智慧。《礼记·学记》中说,“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此外,美的教育不止于课堂。比如风景速写,可以带领学生走出教室,去感受大自然的绚丽壮美,唤起强烈的画画冲动。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走向自然、走向社会,在大自然中学美术,领悟美术在实际生活中的独特价值。这对培养学生艺术创造能力,对发挥学生个性、激发创新精神、增强学生艺术学习能力都是十分有益的。

四、结束语

一个拾柴者,背了一捆或者拉了一车柴草,但那仅仅是拾来的,再重也是拾来的重量;一个种植者,把种子播进田里,让植物的根系在地上形成,那才是真正丰厚的创造,未来可以结出沉甸甸的果实。一位美术教师,用美学培育成长的一代新人,将来不一定去当画家,然而他们高尚的情操,他们开阔的眼界,却会受益一生。

参考文献

[1]吕轶敏.寓画于情以情动人——论小学美术教学中的情感教育[J].美术教育研究,2012(15).

[2]孙传云.小学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方法探究[J].林区教学,2010(02).

生本理念教育 篇10

职业教育从字面的意思上看, 就是为学生提供与职业发展有关的知识教育和技能培养, 目的是为了让学生获得某类职业所要求的技术知识, 从而投入实践. 数学作为一门公共课程, 是职业教育课程体系的重要基础成分, 为了更好地满足经济发展的要求, 就需要重视数学教学的特色和针对性拓展.

近几年来, 随着“生本教育”理念的提出和不断的传播, 越来越多的教育家和研究学者开始注意这一名词的实际意义, 但是在研究过程中发现, 由于没有实际的学习标杆和好的实践例子, 这一教学理念很难开始实行, 也成为了职业教育发展的一个阻碍. 在我看来, 特色教学是一个可以尝试的突破口, 由于职业教育对象面对的是各具特色的职业类型, 对于数学知识的要求各有不同和侧重点, 因此, 需要在现有的数学教学模式中加入特色元素, 结合“生本教育”理念, 从而为提高学生专业素质而奋斗.

二、生本教育的概念

“生本教育”理念最开始是由郭思乐教授提出的, 现在的生本教育体系已初具模型. 郭思乐教授在最初的研究中就发现, 在一定的教学模式基础之上, 低龄儿童对学习产生浓厚兴趣, 使得很多原本枯燥无味或难懂的知识点轻松学到手, 表现出极高的学习效率. 过去传统的教学理念更多地是认为教师是学习的中心, 学生应当完全适应教师的教学手法去学习, 任何的教学都是以教师容易操作为出发点, 完全忽视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 甚至有不少的人将教师容易操作的观点等同于学生容易学习的观点. 而生本教育与传统教育最大的不同就是在这两个概念的区分上, 生本教育理念认为教学的主体和服务的对象都应当是学生自身, 教学方法的选择标准不应当是教师是否容易操作, 而应当是学生是否能够主动参与到学习中, 是否能够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是否容易接受和理解. 学生作为整个教学过程的终端, 是教学的主要对象, 只有充分认识到学生的主体地位和角色定位, 做到以学生为本, 才能真正体现出生本教育的价值, 真正提高学生专业素质.

三、“生本教育”理念下中职数学教学研究

1. 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

中职数学教育不同于其他的数学教育, 它有着自身的特点, 即职业教育的特点, 中职数学教学的重心应当是数学的实践, 而不是单纯的理论的运用. 因此, 要保证生本教育理念的贯彻, 就首先要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 在对学生进行数学教育的过程中, 理论的基础的知识应当尽可能的精简, 要花费更多的时间让学生对于已学的知识加以运用, 通过开展活动的方式让学生将理论运用于实践之中, 这样才符合中职教育的特征. 在教学的过程中, 还必须要引用实际的问题, 这样往往才能使得学生有更加具体的认识, 才能够激发学生对于该数学问题的兴趣.

2. 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

生本教育所强调的是对于学生资源加以充分的调动和利用, 在生本教育理念中, 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 应该尽早的把学习交付于学生, 使得学生能够独立地学习和探索, 而教师只是起到引导和答疑的作用. 但是当前的中职数学教学往往是忽略了这一点内容的, 他们所选取的教学方法仍然是传统的讲学方式, 这样既不利于教师对于课堂的把控, 也不利于学生对于数学的学习. 在教学方法上应该有所创新, 不能一味地使得学生进行跟随性的学习, 这样的教育往往是缺乏吸引力的. 在教学方法的选取上, 应注重学生的自主参与程度和灵活性, 不能束缚于传统, 对于现代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工具要加以充分的利用, 使得学生有更多实践的机会, 将他们所学的知识用于实践中, 是巩固学生所学知识的一个很重要的手段.

3. 注重教学过程

在对中职学生进行数学教学的过程中, 教师要想贯彻和落实生本教育理念, 就必须要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加以突出, 必须以学生为中心, 使得学生清醒的认识到学习的内容与自我的关系. 这样学生才能对于自己和对于学习都有一个正确的认识, 使得学生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当中, 运用数学来解决实际中的问题. 生本理念的运用在于教学的过程, 数学教学非常重视教学的过程,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该与学生进行有效的交流, 使得师生在课堂之余还能有更多的了解, 这样能够便于教师制定相应的教育模式, 使得教学的过程更为丰富.

四、结语

总而言之, 对于中职学校学生的数学教学我们必须遵循生本教育的理念, 必须对于中职学校的学生有一个清楚的认识和定位, 并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制定相应的教学计划. 在中职数学教学中, 必须始终以学生为根本, 把学生视为教育的中心, 在教学工作中始终贯彻和落实生本教育理念. 只有通过生本教育理念在中职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才能使得中职学生提高对于数学的学习兴趣, 从而有效提高其数学的学习效果. 使其更加满足其职业需求.

摘要:由于受到我国传统的教育模式的影响, 我国的中职学校在进行数学知识的教授过程中没有充分考虑到学生的特点和专业的特定要求, 教学模式单一, 教学方法老套, 教学理念陈旧, 教学内容过时.由于现有的数学教学模式过于强调统一的一般化的教学大纲, 忽视了针对学生的自我的考虑, 缺乏个性化和教学特色, 因而逐渐偏离科学的教学轨道, 不再符合现有教学要求的标准, 不能完全满足数学教学的要求和教学目标.所以, 更加科学正确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需要得到研究和实行, 从而真正实现学生专业素质的提高.

关键词:生本教育,中职数学教学,教育模式

参考文献

[1]梁秀梅.专业背景下中职数学的应用性教学[J].科学时代, 2012, (9) .

[2]宋玲玲.中职数学教学的改进对策[J].数学大世界:教师适用, 2012, (7) :72-72.

生本教育理念下的信息技术教学 篇11

郭思乐教授在《教育走向生本》一书中说道:教师的导,应当把精力放在设计“先做后学”“先会后学”的过程上,这是生本教育操作的重要环节。在信息技术课中如何实现这一步?

1 创设愉快的学习情境

情境教学法是由我国特级教师李吉林老师创立的,从李老师的实践可以看出这种教学法给目前的素质教育提供了一条实践道路。情境教学法主要是某种富有感情色彩的活动而产生的一种特有的心理氛围,就是以生动形象的情境激起学生学习情绪为手段的一种教学方法。目前,情境教学也正符合了新课程的要求,它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使他们自主学习和进行自主探究,进一步达到教与学的和谐统一。

创设愉快学习情境,巧妙设疑,鼓励质疑,诱发思维,质疑问难,本身就蕴含着思维的火花,也是学生学习的一种动力。古人语:“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不疑则不进。”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仅是一个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看旧问题,都需要创造性的想象力。”因此,笔者在教学中努力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意识,鼓励学生多问几个为什么,尤其是鼓励学生不盲从,不唯书,不唯师,大胆提出问题,善于质疑,点燃思维的火花,激发学生探索的欲望。教师设置的问题必须新颖有趣,有适当的难度,并富有启发性。

创设问题情境要求教师能预测学生接受知识时可能存在的问题,抓住学生认知上的矛盾,选准问题的切入点,激发兴趣,引导学生积极探求;激化思维,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比如,笔者在教初二学生的逐帧动画时,问学生如何才能把自己从网上下载下来的GIF的动画图片变成一张一张的图片。学生讨论或者从网络中搜索的过程就是一种学习的过程。又比如,笔者在讲“文件的命名”这一部分时,这样设疑:“我们这里只有一条桓公路,如果再把其它的路命名成桓公路,是不是路名就混淆了呀?是不是就给我们认路造成很大的困难呀?当然如果到了其他的城市,它就可以把道路命名为桓公路了。在文件夹和文件命名中要注意什么?”由此学生就可以很清楚地知道要文件或文件夹命名的注意事项了。在讲幻灯片制作时,在学习过程中边学习边激起疑问:插入不同格式的音乐文件有什么不同?为什么插入的影片不能播放?这样,通过在导入新课时设疑、在学习过程中激疑等方法,使学生带着积极的情感参与学习。

2 课堂教学方法的改变:学习可以是快乐的

学生是课堂的主人,课堂是展示学生的信息储存的地方,是展示学生学习成果和思考的地方,只有当“教堂”变成“学堂”时,课堂才是生动的、生活的、生成的、生态的和生命的。

生本教育课堂重视对学生的分组,信息技术教学也不例外。课堂中采取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教学,课堂上教师只是一个引导者,舞台是学生的,学习过程中适时让学生讨论解决学习过程中遇到的疑点、难点问题,这样有助于学生降低学习难度,把学习活动转化为学生喜欢的活动。同时讨论的前提是必须经过学生充分的探究和思考后进行。另外,教师应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和广阔的研究空间,使小组间、小组内有机会相互切磋,共同提高,让学生在学习中充分发挥其主体性,学生讨论碰撞的火花引领他们进入思维的“深水区”,最后教师引导学生有条理地清晰地表达思维的过程。

而课堂教学方法的改变也意味着教师角色的转变,教育者要勇于放下自我,敢于“装傻”。教育者要保护学生的主动性,关键还是放下自我。“放下自我”说起来容易,实践起来很难,要能做到真正的“无我”,把自我缩小到比尘埃还小,镶在学生的眼睛里,而且他们也不会感觉不舒服。

所谓放下,主要是两点。一是放下面子,向学生学习。一旦有勇气向学生学习,教师收获到的将是学生自己主动学习,何乐而不为呢?二是放下虚荣,有困难问学生。一旦有困难找学生,哪怕是教育学生过程中出现的困难,当请教学生的时候,他或许会给你一个奇迹般的答案——比任何高明的教育家告诉你的答案要精彩、绝妙。

充分依靠学生的力量进行学习,让学生能够享受到学习的快乐、权利与自由,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创造性,教师将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将会发现学生的聪明与智慧。教师要敢于放手让学生去进行大胆的探索,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和主动探索未知事物的与热情。

3 习惯的养成至关重要

英国的普德曼先生曾说过这样一段话:“播种一个行动,你会收获一个习惯;播种一个习惯,你会收获一个个性;播种一个个性,你会收获一个命运。”而中国的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也说过:“思想决定行动,行动养成习惯,习惯形成品质,品质决定命运。”由此可见,习惯与做人品格的培养存在一种线性关系,人格决定了人的发展方向。如果健全的人格是一个大屋子,那么需要找到门和门把手,否则是知其门不得而入,这个门把手,就是习惯。

好习惯的养成对人的一生至关重要,教育就是培养学生习惯的过程。人们常说的“习惯成自然”,就是说习惯是一种自然动作,是不假思索就自觉地、经常地、反复地去做了。三岁决定一生,良好的行为习惯要从小培养,少年儿童成长中的每一天都是习惯培养的好时机。著名儿童教育家陈鹤琴教授曾说过:“教育一个人要从小就注意,讲话怎样讲,批评怎样批评,做人的态度,对人的礼貌,以及一切的一切都要从小培养。”培养好习惯也不是一天两天的事情,需要经历一定的发展阶段。按照美国科学家的研究,一个好习惯的养成需要21天,而关键就在头三天,并且要注重第一次,因为第一次在习惯养成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好的“第一次”往往能打下一个好的基础,因此而养成好习惯的可能性就较大;不好的“第一次”往往会把人引入歧路,随之而来的很可能就是坏习惯。

生本教育同样也需要抓好学生的第一次,这样能够使学生循序渐进地养成良好的习惯,并能巩固所养成的习惯。生本教育的一个根本思想,就是对学生生命的尊重和强调。生命如此神奇,其本能的感悟能力和学习能力都极其优越,无可比拟。所以,教师在进行生本教育教学的时候,要以激发学生的学习本能为根本任务,更多地让学生自己去感悟知识、感悟世界,自主地实现生命的提升。

学生感悟能力的高低,对他们的学习产生着极大的影响。这一点在信息技术教学中表现得尤为明显。教师的细致讲解永远替代不了学生自身的阅读感悟,教学就是要引导学生,让他们凭借自己有限的人生体验,走过文字这道“桥梁”,去体会文字所要表达的意思。

可把对此的理解归纳为“多做而深思”。“多做”,正是以生为本,回归学生本位的体现;“深思”就是在“多做”中实现思维的积累和深化。教师要善于设计更多、更有效的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在大量实践中一步步通过自己的感官去感受和思考,从中领悟知识,提升思想。

生本理念教育 篇12

关键词:生本教育,阅读教学,小学语文

一、教师要将阅读摆在教学的重要位置

重视阅读不仅能够丰富学生的阅历, 提高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 同时对于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也是非常重要的。小学阅读教学作为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应当引起教师和学生的共同重视。在开展阅读教学时, 教师要指导学生对重点词语、句子、段落进行有感情地朗读, 教会学生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与技巧, 并能够在实际阅读中自觉地进行运用, 让学生真正感受到文字中所蕴含的内涵, 体会到阅读带来的快乐, 从而提高阅读兴趣与能力。

二、教师要重点思考阅读方法的引导策略

以生为本, 以学定教是开展语文阅读教学时需要教师遵守的教学原则, 不同学生的已有语文基础、认知能力、阅读习惯等都是不同的, 教师要因材施教, 根据本班学生的实际阅读能力选择恰当的教学策略。在考查学生的阅读能力时, 既要考查学生的朗读能力, 又要考查学生对不同文本的理解能力;在开展阅读教学时, 既要引导学生关注阅读, 热爱阅读, 又要加强对学生课内阅读的指导。为提高阅读教学质量, 教师可以采取以下几种教学策略。

1.创设对话情景, 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要激发学生积极的阅读兴趣, 就要为学生营造一个有利于阅读文本的情绪化环境。可以通过设置合适的导语促进学生展开阅读。导语是带领学生融入情境、走进文本的桥梁, 教师要抓住课外导入的环节, 在课前进行反复的推敲经营, 争取在一开课就牢牢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可以为学生营造对话氛围, 根据文本内容创设生动形象的情境, 拉近文本与学生、学生与作者之间的距离, 利用情景激发学生进一步阅读探究的欲望;还可以在开始阅读之前先向学生抛出一个启发性的问题, 让学生带着问题走向文本。

2.尊重个性体验, 激发阅读潜能

生本教育的理念就是以学生为本, 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 结合学生的实际阅读能力与需求, 为培养学生的综合语文素质开展教学活动, 而不再以提高学生的考试成绩为唯一的教学目的。生本教育理念下小学语文阅读的开展, 要求教师充分尊重在生活环境、生活经历、性格特点、认知能力、学习基础等方面的差异, 珍视每一个学生独特的理解、体验和感受, 只有在教学中真正体现学生是学习语文的主体, 才能真正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另外, 阅读教学最重要的就是培养学生的自我阅读体验和自主学习能力, 因此教师一定要为学生自主阅读的开展提供足够的时间, 实现个性化的文本解读, 真正与文本、作者进行对话。

3.选点品读, 解读文本

文本解读是有内在规律的, 教师要引导学生针对文章的深刻处、关键处、重点段等有阅读价值的地方进行深层次研读, 从而真正掌握文章的内涵。选点品读, 具体地说就是要抓住“题眼”品读, 即文章主要内容与主旨的聚焦点。在进行教学时, 首先要抓住文题中的关键词、核心词, 以此为中心展开全文阅读;抓住“交汇点”品读, 即学生认知思路、编者的编辑思路与作者的写作思路的交汇点, 例如《地震中的父与子》这篇课文中的第12~15 自然段, 描写了这位父亲在地震废墟中抢救儿子时的动作、神态、语言等, 这是文章最具阅读价值的高潮部分, 作者、编者、学生的思路都集中在了这几个自然段;抓住“感点”品读, 即文中最感动人的、最震撼人心的地方, 例如《老人与海鸥》一文中, 第15、16 自然段描写了海鸥对老人的眷念, 十分感人, 其他段落都是为了这个“感点”做铺垫的, 因此要着重阅读和体会这两个自然段;抓住“核心词”品读, 文中都会用一个核心词突出重点, 如《白鹅》, 全文围绕白鹅的“高傲”来写, 《猫》全文就围绕猫的“古怪”来写;抓住“升华点”品读, 文章中总有一些段落是用来升华主题, 集中突出中心的, 例如《“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一文中作者对于父母之爱深切感悟的话就是文章的升华点, 是最具阅读价值的。

三、利用多媒体辅助阅读教学, 突破阅读重、难点

对于一些较为复杂的文本, 利用多媒体辅助阅读教学能够更好地展示文章的重、难点, 并利用视频、图片等直观的形式帮助学生更加简单迅速地理解文本所要表达的内容。例如, 在讲《落花生》一文时, 教师通过利用多媒体课件引导学生针对父亲说的“人要做有用的人, 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进行重点研读, 并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再思考父亲的话, 让学生将自己的情感渗入文本中。当学生对教学重点有了一定的掌握, 就可以再利用多媒体课件向学生介绍“借物喻人”的写作方法, 并让学生自己尝试利用这种写法表达自己的情感, 从而既突破文章的重、难点, 又使学生的写作表达能力得到培养与提高。

参考文献

上一篇:创设真实情境下一篇:政府投资项目前期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