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思乐生本教育理念

2024-05-15

郭思乐生本教育理念(通用4篇)

郭思乐生本教育理念 篇1

郭思乐《教育走向生本》

郭思乐 ,教育专家,生本教育创始人,华南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广东省梅州市人。曾作高级访问学者访问苏联教育科学院。中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专家委员会特聘国家级专家,全国教育发展战略研究会理事,广东省教育科学研究所所长,西南大学兼职教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郭思乐先生是我国当代知名的教育专家。在长期的特别是近几年的从加强知识发生过程到生本教育实验研究的过程中,对教育中“人的完满发展”问题,他进行了深入的调查研究,反复实验,逐步形成了民族传统教育特色和现代教育特色相结合的科学的教育思想—生本教育体系。为教育改革提出了一项有效的策略思考,为素质教育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操作体系,同时鲜明地体现了素质教育的本质含义,使基础教育的许多问题,诸如“减负”,教师苦教,学生苦学,两级分化,高分低能,教师不足,以及培养具有既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又有很高学业发展水平的人的矛盾等等得到了很好的解决。

郭思乐生本教育思想的核心内容是:在教育中必须一切为了儿童,高度尊重儿童,全面依靠儿童。充分地让儿童依照自己的学习天性来学习,依靠学生的内部自然发展学生的学习天性。

郭思乐生本教育带给我们品味的生本课堂是:譬如,实验小学一年级的自然课《水的认识》,教师除了让学生做一些观察和实验之外,还要学生找关于水的资料。这使家长们十分兴奋,他们积极地为孩子收集并打印了二十余篇各种不同的关于水的资料。而孩子们为了参加讨论和诵读这些资料,查字典,找大人。一位孩子在课堂上朗读了他的家长打印的六百多字的关于西部缺水和需要保护水资源的文章,令来听课的香港同行大为惊奇。在这样的活动中,家长不再是板着脸孔地训斥和签名,而是与孩子们一起共同寻找知识,建立起新型的亲子关系。学校里学生的主动性,也传递到了家庭,使家长们大开眼界,他们为之动容,为之欢愉,他们也参加了孩子的课题,“学校把教育的工作转嫁到我们身上”的抱怨销声匿迹了,他们更爱自己的孩子了。他们在学习中如此兴奋不疲,他们不让老师下课,为的是要让他有机会讲述从书上看到的故事。进行有趣的统计、分类、评判,进行学习性的游戏,他们自编儿歌,自编谜语,每个事实都在彰显孩子们潜能无限,都在呈现着他们是天生的学习者,而且,由此还表现出不多见到的学习效率。他们真正处于一种忘我的状态。

一切为了儿童

郭思乐生本教育从“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引申出“以人为本,以生命为本”,揭示了教育的真本。强调学生是教学过程的终端,是教育的本性,把一切为了学生作为教育价值原则。生本教育的目标“以学生的生命价值为出发点”,其目的是“以学生的生命价值为体现”。强调不能压抑、控制人的自然生命。强调人的生命价值和智慧价值。一反“超越生命,超越人的自我发展的追求”的教育。他认为,人要生存,就要学习,只有通过学习才能适应环境。学习往往是很艰苦的。如果人在长期的发展中,某些突变是有利于了解环境和适应生存的,这些突变就会保留下来,某些突变是不利于了解环境和适应生存的,发生这种突变的物种就有可能灭绝。现在的学校成了文化孤岛,失去了活力,失去了生命的价值,远离了社会,培养的人不是自然人。现在的孩子除了春节陪爸妈走走外,再也不能去与界接触;四周奔跑,他们不太注意春天、秋天的景色变化,更多的注意爸妈的脸色,象一群关在笼子里的野生动物。这种怪圈,应该引起每个教育

工作者的足够重视。否则,将带来文化弃视。

高度尊重儿童

生本教育强调儿童的学习天性。他认为,人之初,善本学。儿童生来就是学习者。儿童有自己的学习本能,并非成人所教,拥有自然天真的世界。幼儿一旦揭触了外界,就会不断地提出问题。比如,这朵花是什么颜色?你告诉他是红色,他会问:“好看吗?”你告诉他“好看”,他可能要进一步问:“为什么你觉得好看,我也觉得好看呢?”这个时候,我们当然不能答以“你有自己的认识体系,我也有自己的认识体系,两者是同构的”等。事情就是这样,问题越基本,越难以回答。不管怎样,儿童的思考是十分积极、丰富和灵活的,这是一种与生俱来的天性。他要了解自己生存的环境,以便适应它,这并非我们所教,而是出自先天的结构和功能,他们甚至想得比我们成人还充分。一则故事说,妈妈带着孩子,遇到狗在吠,妈妈说,不用怕,会叫的狗不咬人。儿子却担心地问:我们知道它不咬人,可是狗自己知道吗?粗想起来,孩子实在是多虑。但严格说来,他有他的道理,甚至比大人的思考更精彩。有一个故事,一位绅士站在铁路旁,一位孩子问他:“到伦敦的火车几点钟开?”绅士答道:“四点四十四分。”孩子再问:“几点钟开?”“四点四十四分”。绅士又答。孩子再问,绅士说:“你不是已经问过了吗?”孩子说:“我很喜欢你说‘四点四十四分’的时侯,小胡子一翘一翘的样子。”忍俊之余,我们看到了,这就是儿童!他们没有成人的种种拘束,拥有自然和天真的世界,他们就像婴儿学游泳比已经开始怕水的儿童来得快一样一个依着自己的学习天性来思考的性灵,较之于具有种种后天的框框和局限的思考要更为宽广和敏捷。告别自己童年的成人,也许记住了自己在孩时思考的结果,却通常忘记了思考的过程。因此,他只能以自己的结果性的眼光看世界。如果他作为教师或家长对儿童进行教育,也只是一副成人面孔、成人的思维方式。成人思考方式的特征之一,是忘记了自己曾经那样地睁大求知的双眼,怀着极大的兴趣去探索未知世界,忘记了自己获得新知时的那种甜蜜,天空是那样的蓝,云彩是那样的白。于是,他不自觉地操起“就范式教育”的大棒,压抑儿童的精神,贬低他们的学习本性。在整个教育中,弥漫着我们上面所说到的“被动假设”。生本教育的课堂或者整个生本教育体系,正是把社会规范的要求与学生的天性统一起来,使得学生乐而忘返的活动恰好就是社会希望他们的:做班级游戏,做小课题研究,阅读,寻找资料,写自己最喜欢写的东西,演课堂剧,创作小小说,编谜语,编儿歌,读书会,讲演会,小竞赛,观察实验,等等。生本教育强调尊重儿童的思维。人对人的有益智力创造的尊崇,似乎在所有的尊崇中居于最高的地位,因而人追求思想,追求文化,同人打交道基本上就是同人的思维打交道。反过来,对人的学习活动的贬损,几乎就是对人的思维的贬损,也就是对人的最基本的贬损。这种贬损累积起来,可以摧毁人的信心,可以使人无心向学,使人失去生活的欢乐。生本教育强调多次反复获得知识。善于在学生的错误或不完善中看到他们的积极因素,是教师的教学艺术,更是教师的一种科学认识。一个学生发问:课文中有一个词“复杂”,什么是复杂呢?一位学生答道:复杂就是很难。老师说:对了。另一位同学说:复杂就是不简单。老师说:对了。老师这样肯定本身对不对呢?我认为是对的,很好。实际上,这样的讨论,既反映了学生的认识实际,也体现了一种认识规律:我们对一个词语的认识不是一次完成的,而是逐步完善和加深的;在不同的语境中,有不同的认识方面和深度。尽管今天学生对“复杂”的回答可能还不如词典所说,然而他们已经回答了一部分,讨论会使他们 扩充和加深认识,随着阅读的增加,认识必然更全面,更深刻。我们

不应以成人之见去限制他。在生本教育模式中,学生有许多探索机会,而探索是一种与错误作斗争的过程。在生本教育的课程与教材教法中,实际上假设学生有自己的信息加工能力,教给的内容的未特定性和非完形性,正好给他们以补缺或完整化的机会,学生的探索构建成为教学活动主要方式或中心方式,这就形成了允许学生多次反复而获得知识的格局。生本教育强调对儿童的学习隐私保密。学习的情况在某种意义上是人的隐私。以无节制地宣传儿童的学习隐私作为督促的手段,不符合现代教育伦理。生本教育体系就是促使学生奋发向上的情境。

全面依靠儿童

生本教育强调把可以交付的教学交付给学生。教师尽快地让学生自己活动起来,去获得知识,去解决问题,把可以托付的教学托付给学生。此时,学生处在真正自主的状态中,他的潜能得到激发,他的天性得到发展,他的收获像鲜花怒放。这样的依靠学生、为学生设计的教育和教学,就是生本教育体系。它正如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写下他的教育理想:“找出一种方法,使教师因此可以少教,但是学生可以多学;使学校因此可以少些喧嚣、厌恶和无益的劳苦,独具闲暇、快乐及坚实的进步”。生本课堂强调把学生作为教育资源来开发和利用。学生的全部既有经验、智慧、知识和学习内在积极性都以成为教师的教学所用,以成为动力之源,能量之库。我读了这些作品,竟有了一种近乎敬畏的感觉—敬畏生命的精美和生命开发的价值。正像杜比宁说的,这些都将增加我们“对人的尊重、自豪和挚爱的深深感情”。我的一个学员问我,是否承认有些学生是懒于学习的?我反过来问:这些学生如果是醒着的,他又懒于学习,那么他在做什么?他终归有事情可做,否则他就是睡着的,而不是醒着的。他喜欢去玩游戏机,去看小人书,那么,这也是学习。你希望他正规地学习,你就可以从他喜欢的东西开始。„„不论他们做什么,你总能找到其中蕴涵的基础知识,而要做到这一点,你得把他的活动,都看作是学习的一部分(哪怕它并不完善,甚至是似乎同我们原来的学校教育内容格格不入)。事情像歌里唱的那样,“在我这里有着永远的期待”。在任何一个活动中,都含有基础教育学科的许多知识,等待我们以不同的深度去揭示它。我们所做的,全都要通过儿童自己去最后完成。生本教育强调借学生自身的能力,本体的力量,内在的潜能,发展学习天性,达到学习的最高境界,自主学习,忘我学习,使之达到最高的效率最好的效果。生本教育强调爱和独立性是真正的富有。非独立性带来简单划一,而独立性带来丰富。如奥修所说,“你的真实和真诚、你的真理、你的爱、你的创造力、你的敏感度和你的静心品质,这才是你真正的财富”。奥修阐述的教育观是,“不论你做什么都没有关系,你或许是一个三流的总统,你或许是一个一流的鞋匠,能够满足你的就是你享受你正在做的,你能够将你所有的能量都投放进去,你不想成为其他任何人,这就是你想成为的,你同意‘自然’在这出戏里面所让你扮演的角色是对的,即使用总统或国王来跟你交换,你都不要。这就是真正的富有,这就是真正的权力”。克莱恩认为,一般人努力完成工作,却很少成功,成功的人则喜欢自己所做的事,并且视它为一种游戏。生本教育体系正是把这一因素视同生命.生本教育强调教师的主体作用。在课堂上,老师起了什么作用呢?一是教师确定了内容和进度,这个内容和进度是在教师对人的培养的整个考虑下提出来的。二是给出了对学的恰当的而不过分的指导。学生这个时侯的学,是有教师导的背景的学,但谁也不能否认,课堂这一段的基本过程仍然是学。三是教师在其中贯彻了一个原则:只要有可能让学生自己学,我们就不教。四是表面上学生不能自己学我们也要创造条件,转变方式,让学生能自己学。这样,先学后教就不

仅是一种时间顺序,更表明了学为根本的地位。生本教育强调先学后教、以学定教。以学定教是在确保第一层次的知识—必备的基本规范和工具的掌握的原则下进行的(这并没有违背以学定教,这是因为保持第一层次知识的学习质量,才能全面学好,是学生学习的规律);以学定教让学生自己去形成以自己喜欢的一点作为活动内核的课程,从而可以主动地学习第二层次的大量知识,而第二层次的知识完全可以为若干活动所覆盖;以学定教仍然是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师将在适当的时候,引导学生进行回顾和整理,从而在学生已有充实的认识的基础上把所系统化;以学定教所激发的学生的学习热情,同样会促使学生主动地把知识系统化,因为系统化是他们获得丰富材料之后的自然需要。生本教育强调教学引起学生争议。曾经有一位企业家问我,什么是教学?我说:“如果你告诉学生,3乘以5等于15,这不是教学。如果你说,3乘以5等于什么?这就有一点是教学了。如果你有胆量说:‘3乘以5等于14’,那就更是教学了。这时侯,打瞌睡的孩子睁开了眼睛,玩橡皮泥的学生也不玩了:‘什么什么?等于14?!’然后他们就用各种方法,来论证等于15而不是14。比如4个3是12,再多加一个3,是15;数一数,5个3是15,等等。”在这里,我们就把“教”转化为“导”,转化为“学”了。生本教育的一个含义,是原来在教育教学范畴中的事情大都可以在教师的引导之下,由学生自己来做—个体在行动中。而讨论,就是普遍地让学生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的一种良好方式。学习者基本上是讨论者。学生能诘难老师,能提出别开生面的问题,乃是我们教学的成功。戈登·德莱顿生动地指出:如果通过奇迹使一个死于100年前的人复合,那么他将惊叹他所看到的美国社会的转型,取代莱诺打字机的是电脑,取代牛车马车的是这个地球上最大的汽车社会,取代手摇电话的是卫星通信和光缆传播,„„只有一个场合,我们这位观光者会发现它与100年前没有什么两样,那就是美国的学校和教室。生本教育强调的不是连篇累牍的训练,学习的核心部分应当是感悟。人固然可以训练,但动物也可以训练,而感悟、创造则只有人才能做到。一般来说,训练是“教大于学”的行为,是被训者受命于外加的、既成的智慧或规则的行为,它可以使一些基本的技能得到落实,同时也会带来某些感悟,但它不能代替整个感悟活动。仅仅依靠训练,不能有所创新,创造性不能训练出来。学生创新是学大于教的行为,是以感悟作为其基本的工作形式的。所有的学习最终归结为感悟—如同爱因斯坦所说,是要留下把人引向深入的东西,而将那些把人诱离要点的一切统统抛掉。淡化形式、注重实质、鼓励感悟,是最优化的学习之道,也是我们不断形成自己的、使之与众不同、享受我们自己的存在的那样一种行动方式。这也是生本教育的深层意义之一。有利于学生的感悟和依靠学生的感悟成为生本教育的显著特征。生本教育中很少限制、很少说教,就只是引导他们观察、活动、阅读、思考,儿童们从中自己感悟了,这就成为他们头脑中最稳定的精神财富。生本教育强调重读做、缓说破。我们过去的教学,可以说就是由教师或教材编写者铺设得十分顺畅,我们设置了小步子、面面俱到的教材,不想有什么地方为难学生,最好是他们一学就会,一蹴而就。我们培养学生条列式的思维,而不是培养辐射式的思维,因为他们不需要他们有什么创造性,只需要他们依照考纲考得好。显然,要使学生注意感悟,以形成他们自己的思想,就要防止过去的浮滑的教学。读和做,缓说破。通过这种方法促进儿童的感悟。生本教育的本质,就是保护每个人的内在积极性,这样,就保护了许多原来可能会被奚落为差生的学生,为他们大器晚成保存了信心和勇气,并争取了保贵的时间。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生本教育强调情感、活动教学。当学生进一步由具体东西的集合的运算发展到相应的基数(这些集合的元素的个数)的运算,而把具体东西的性质舍弃掉,这是更高水平的数学活动了。发现数的运算规律,由具体的数里抽象出这些规律来,并用变量代替数,学生就进行了新的水平的活动,进而,当学生(在老师的帮助下)由一些规律推出另一些规律时,他就进行了更高一级的数学活动。儿童的脑力劳动与成人的脑力劳动是不一样的,对于儿童来说,掌握知识的最终目的不象成人那样成为他努力动脑的重要因素。学习愿望的源泉—就在于儿童脑力劳动的特点本身,在于思维的感情色彩,在于智力感受。如果这个源泉消失了,无论什么也不能使孩子拿起书本来。很多年前,爱恩斯坦就对传统的以知识为中心的学习十分反感,许多人认为他很聪明,就考了他很多问题:比如,光的速度是多少?美国铁路有多长?爱恩斯坦却回答说:“这些我都不知道”。看到人们惊愕的样子,他微笑着说:这些我只要翻书一查,不就全知道了吗?著名物理学家杨振宁不客气地指出这种模式的弊端:中国教育方法(东方的传统)是一步一步地教,一步一步地学,传统教学方法训练出来的小孩子,可以深入地学到许多东西,这对于他进大学考试有许多帮助。但这种教法的主要缺陷是学生只宜于考试,不宜于做研究工作,因为研究工作所要走的路与传统的学习方法完全不一样。传统的学习方法是人家指出路来你去走,新的学习方法是要自己去找路。生本教育强调留有自主空间的管理方式:一是学校以上的管理机构要加强校本管理。二是学校应对教师实行人本管理。我们对教师的教学,除了作出常规的约束外,一般不要给予过多的干预。要让他们在生本教育的实践中去体会以学生为主体的意义,加强交流和教研,取得经验,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学校管理的改革,最终应以实现学生的主动发展为目标。所有的工作,包括教务、后勤服务,都应以此为准绳。三是教师对学生应实行生本管理。生本教育体系有可能把两个社会(一个是学校小社会,一个是校外的大社会)联结起来,联结的中介就是活动中的学生。在生本教育模式中,学生是教育过程中的中心人物,教师为学生的主动发展服务。生本教育模式以儿童的主动假设(儿童有自主性与主动性)、强质假设(儿童有强大的潜能)、实然与应然相结合的假设(儿童是不断发展的对象)为前提。生本教育模式强调对学生自我、自主、主动的尊重,对学生精神生命的独立性的肯定,强调教者职能与学生本性二者的统一,这导致了双方在教育过程中的相互合作的基本关系。生本教育模式中教育表现为在教师引导下,学生的主动学习活动为主的过程。生本教育模式依据学生的学习规律,以综合整体和分析相结合、感悟与训练相结合为主,旨在保持领悟,沿着“整体—意义—自主—创新”的路线前进,实行“思维胚胎发育式”的发展。生本教育实行辩证的、更为综合的、宽容与严格相结合的评价体制,允许学生在自主学习活动中多次反复,认识多次完成,从而获得更为牢固的、生动的知识和能力。这是与学私自主发展的教育格局相适应、相配合的。师本教育模式把短期内维持、就范、整齐、划一的状态视做管理成功的标志,还把这类短期管理和学生的长期发展看成是一致的,进而演化为以短期管理效益(如某项评比、升学率)为中心的相关利益原则。而生本教育模式以受教育者的主动发展为管理成功的标志,以学生可持续发展的利益为根本,注重长期的管理效益。师本教育的管理表现为十分细密的类企业管理。它强调的仅仅是严格,而缺少教师及学生的自主空间。生本教育管理是一种促进儿童自主发展的管理。它强调宽松与严格的结合,注重教师和学生的自主空间和活动余地,追求学校成为一个奋发向上的“学习化的社区大家庭”的理想。师本教育模式产生了它致命的问题—压抑人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现今基础教育的许多问题都与此有关,而且,这一问题由于对升学率的非科学的理解而愈演愈烈,同现代社会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

能力的需求产生了碰撞。现代社会带来的新情况是,学生从各种渠道获得了过去所不能比拟的极其丰富的信息,教师作为惟一的信息源的地位已经改变了;知识经济社会需要人的创造精神和创新能力,学生的个性发展已经成为社会的需求。人们把师本教育类比为针剂教育,它类似于人不吃蔬菜,而把蔬菜制作为针剂,进行注射的营养制式。在这种制式下,吃蔬菜的乐趣,器官获得的锻炼以及蔬菜的不可提取的、更为重要的营养,都被抛弃了,它的害处是显而易见的。在师本教育模式中,虚体设计的语文课往往把学生的语文学习转变为学习教师制定的课文的段落大意、中心思想。而实体设计则是这样的考虑:学生学习语文课文是为了提高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而为此他们就必须能概括出中心思想和段落大意,是在实体的个人需要中提出来的,当教师抓住了实体需要的源,就会使流变成有源之水,并会把这样的教学转为学生自身的活动,让他们去作各种各样的概括,积极地对比、归纳、判断。这时,概括的过程也许比概括的结果更为重要。教育科学是一门十分重要而又难题多多的学科。郭思乐先生生本教育思想丰富,科学务实,对于今天的素质教育,尤其是发展学生智力和创造性来说,实现人的完满发展,特别具有研究价值,这里只能是起个抛砖引玉的作用。

郭思乐生本教育理念 篇2

“生本教育”是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 它的核心就是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 把传统教学中主要依靠教师的教, 转变为学生的学。而教师的作用则体现在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组织学生自主学习。“生本教育”提倡教师在课堂上组织学生合作学习、交流感悟, 引导学生独立解决疑难问题。教师要充分相信学生, 相信他们有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 相信他们能把事情做好、有无限的潜能。

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存在三大弊端:一是课上教师讲得卖力、学生听得乏力, 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二是课堂的教学活动均按教师的设计展开, 不利于发散学生的思维能力;三是教学内容注重“填”而忽视“趣”的激发, 不利于开启学生的求知欲望。这与《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2011年版) 》所指出的“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 引导学生掌握语文学习的方法, 为学生创设有利于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环境”是背道而驰的。“生本教育”的推出解决了上述问题, 提倡教师做课堂上的导演。

生本教育的课堂充满着无限的魅力与活力, 它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让他们把学习当成一种乐趣, 为了在课堂上能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 他们要在课下做充分的准备。学生们在自主合作学习中感受到快乐, 在搜集、整理资料中收获知识, 在课堂的展示中享受成就。他们在课下所做的一切, 都是为了在课堂上展示自己的能力。他们的学习潜能在“生本教育”的课堂里被充分地激发出来。

一、转变传统观念, 彻底扭转教学中的“一言堂”模式

传统的“师本”教学以教师为中心, 教师试图把对知识的理解, 甚至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 都复制到学生头脑中。面对不同个性、不同层次的学生, 教师用同一种方式制定同样的考试标准, 实施统一标准化教学, 但是每个学生在智力、性格、习惯、爱好等方面存在个体差异, 因而难以实现个性化发展。

我在尝试“生本教育”模式中坚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 处处以学生为中心, 注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做到把课堂还给学生、把学习的自主权还给学生、把课堂的话语权还给学生、把自主学习的时间还给学生、把课堂评价的权利还给学生, 让知识在教学过程中生成, 让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教学活动中形成, 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过程中成长。学会思考、学会学习、学会探究、学会交流, 彻底改变教师一言堂的传统教学模式。

转变教学观念, 是多年从事语文教学工作的教师们共同面临的课题。每个教师都希望把自己所学尽快“装到”学生的脑子里去, 其心情和愿望是好的, 但效果并不理想。如果我们把说话的权利让给学生, 自己加以正确引导, 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生学习起来的效果一定是不一样的。所以, 教师要从思想上转变传统的教学理念, 不要急于求成或是看到学生体会得慢而不自觉地充当了“主讲者”, 使课堂改革成为一纸空谈。

二、具体学习指导, 做好课堂教学改革的准备工作

教师突然改变教学模式, 学生有时会感到不适应或不理解。因此, 我首先向学生介绍了“生本教育”的理念, 使他们在心理上乐于接受新的教学方法。然后根据学生的语文成绩、学习能力、性格、爱好等将全班分成八个学习小组, 座位安排在一起, 以便合作交流。每组均安排一名成绩优异、组织能力强的学生任组长。首先对组长进行培训, 指导他们尽快了解组员的口语表达能力、学习能力、性格、爱好等情况, 每次课前组织组员完成前置作业, 课上组织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交流感悟, 课后检查组员的知识巩固情况。

1.前置作业。

上课前布置前置作业, 例如现代文阅读, 常规的前置作业有作者简介、写作背景、词语的音形义及运用、课文主要内容等。组长组织组员自己看书、查资料, 尝试着解决问题。这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广阔的自学知识并试着初步解决问题的空间, 让他们能够抓住本课的“根本”, 即本课内容的核心问题。

2.课堂学习。

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前置性研究, 引发学生的兴趣, 提出问题、创设情境, 把学生调动起来。学生以小组合作形式进行课堂学习, 将前置作业在小组内交流, 互相借鉴、取长补短。组长组织组员展示学习成果及自己的见解, 对于同一个问题可能引出几种不同的解决方案, 然后由学习小组推选代表在班内进行交流。对独到的见解和有争议的发言, 只要有利于推动课堂讨论、有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 教师都要及时给予肯定。尤其要关注所有学生在学习中的参与度, 对不爱发言的学生, 鼓励他们在小组中积极发言。

3.实行奖励机制。

生本教育理念的具体实施, 是要求学生通过大量的自主学习、小组合作来学习掌握新的知识。因此, 调动、鼓励学习小组的积极性, 利用他们争强好胜的心理营造相互赶超的氛围, 是非常必要的。同学之间、小组之间进行评比, 每节课对表现突出的学生及学习小组给予加分, 每周进行评比。

三、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使其体会学习乐趣、提高学习兴趣

传统的教学模式, 教学过程单一, 学生被动学习, 教师讲得口干舌燥, 学生却毫无反应。生本教育模式与“因材施教”“因人施教”一脉相承, 采取开放性的教学方式, 通过学生的自主实践, 让学生自主、独立探索和解决问题, 使学生在合作探究中, 体会学习的乐趣、感受成功的快乐。

课堂学习的主体是学生, 教师应当了解学生的需要、尊重学生, 在设计教学活动时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自己做有困难的, 通过小组活动来解决, 或者由教师加以引导。课上让学生讲, 他们谈收获、谈体会, 交流感悟。教师是导演, 学生是演员, 这就真正把课堂还给了学生。例如, 《夸父逐日》一课的前置作业是:根据对神话故事及夸父形象的理解, 来讲故事、演故事。这项任务激发了学习小组的兴趣, 有的学生要讲故事, 有的争着演夸父, 最后只能由小组长来调控。课上, 学生们争先恐后地展示, 故事讲得绘声绘色, 表演夸父的更是活灵活现, 课堂真正突显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们通过自主学习, 在活动中体会了古代劳动人民探索、征服大自然的愿望和意志, 在轻松愉快中完成了学习任务。

四、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做好课堂设计, 实现教学目的

“以生为本”的教学设计, 是以学生的兴趣和内在需要为基础, 以主动参与为特征, 以促进学生发展为目标。生本教学是教师为学生而设计的主动学习的教学。生本教育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并不是不需要教师讲。教学中, 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 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 合理安排适合学生的学习活动, 做到“以学定教”。教师还要着力讲难点、讲规律、教方法。教师的“讲”一定要做到精练、精彩, 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在“生本教育”实践中, 我的体会是, 虽然课堂以学生为主体, 但教师还要把握主动权, 不能一味“放权”, 而应做到张弛有度。教师要真正地为学生设计教学, 做到心中有学生。例如讲授《大自然的语言》一课时, 我设计了一个“新闻发布会”, 让各小组选派农民、气象学者来回答同学们有关物候、物候学方面的知识。各组学生使出浑身解数, 查找、搜集并整理了大量的资料。课上, 学生们纷纷向“农民”“气象学者”提出许多与物候、物候学相关的问题, “农民”“气象学者”专业的回答不仅让同学们满意, 更令在座的听课教师们赞叹不已。本课以教师为主导, 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广阔的自学知识和解决问题的平台, 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既了解了物候现象, 又学会了在生活中运用物候知识。

读郭思乐的《教育走向生本》 篇3

在以前外出培训的时候,听一位专家说,目前国内主要有三大教育流派,分别是华东师范大学叶澜教授的新基础教育运动,苏州大学朱永新教授的心教育,再一个就是华南师范大学郭思乐教授的生本教育。

《教育走向生本》这本书是一部哲理性强而又生动活泼的学术专著,分为上、下篇。

上篇共七章。第一章概述两种教育体系:师本教育体系、生本教育体系。作者对师本教育体系提出了一系列质疑:为教师的设计就是为学生的设计吗?教师的意志就是学生的意志吗?是懒人有懒福吗?教师的认识规律就是学生的认识规律吗?并通过两者的对比,从实践到理论肯定了生本教育的正确性。给我们指出:我们的生本教育的重点,不仅仅在于学生的外部地位,更在于学生的内部自然天性和潜能的发挥。这也是教育对社会的根本贡献所在。(原书第34页)第二至三章阐述了生本教育体系的若干理念、哲学思考。第四至六章展示了生本教育的课程观、方法论、评价与管理。第七章是对生本教育中若干相关问题的思考。

下篇主要是郭思乐教授在《教育研究》中刊登的有关生本教育体系的四篇论文。全书贯穿了“在教育中我们必须一切为了儿童,高度尊重儿童,全面依靠儿童”的新理念,观点新颖,论述独到,内容丰富,例证详实。

在读这本书之前,我曾读过《魏书生谈语文教学》《教学工作漫谈》(魏书生著)。魏书生老师所教的班级,开学第二天就能举行期末考试。人们不禁要问,才开学,老师还没有讲课呢!咋就能进行期末考试呢?其实奥秘就在于魏老师的学生都经过了自学。他们的自学能力很强。魏老师经常外出开会、讲学,从来不用人替他代课,回来也不补课,语文课学生们靠自学,但是他的班级语文课成绩绝不会比其他班差。魏书生老师的语文教学实践,就是学生主体原则的最好实践。十多年来,魏老师没有批改过一次作文,作文全部都由学生批改;十多年来,魏老师没留过一次作业,作业全由学生自己留;十多年来,魏老师没出过一份试卷,每次考试都是由学生自己命题。学生学得主动、扎实、深入,学生学得兴趣盎然,越学越聪明,越学越爱学,越学越会学,教学呈现着积极的良性循环。实际上,在这之前,上海特级教师钱梦龙老师就提出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这些实践在不知不觉中都践行了生本教育的理念。

郭思乐教授在《教育走向生本》这本书中,结合20年来特别是近三年来他开展的从加强知识发生过程直到生本教育的试验研究,对生本教育的意义、产生背景、哲学思考、主要概念和操作体系等等作了阐述。并联系他们的四所实验学校:深圳东方英文书院、南头小学、广州市天河区华阳小学和昌乐小学的实际,证明了生本教育是教育教学的重要理念,成功理念。

本书向我们敲响了警钟,我们常常不自觉地以教者的认识规律取代受教育者的认识规律。以教者的认识规律代替学生的认识规律的典型表现之一,就是现实中存在的“公开课”病:许多所谓公开课都是预演过的课。这样的课必然是没有学生的实际参与的,学生这时候成了演戏者,成了学校或教师的绿叶。也就是说,课堂的编制者根本没有考虑学生的认识规律,缺少学生是课堂主人的观念,他们主持的教育过程是依据成人的认知方式展开的,当然就缺少了学生主动认知的风采。课堂缺少了学生从不知到知之的矛盾,缺少了生动活泼的主动的活动,一堂课没有了这些,就没有了活的灵魂,失去了生命活力。(原书第22页)

所以,不少专家、学者已认识到这点,大声喊出了“公开课,请别再作秀了!”、“停下来这样的公开课!”……

那么,我们的常态课又是如何进行的呢?

在师本教育体系中,教师一点一点教,学生一点一点学的“灌注式”做法,课堂上填鸭式、自顾自地讲完了事或者是沉浸在自己滔滔不绝的讲演中……这样的教学方式是决然不能适应当代的学生的。这是因为,一堂课既然是以学生为主体,就不应该单由教师去决定课堂的全部进程,而应当在学生的主体参与之下去形成课堂的实际路向。整堂课都在学生的参与下,生动活泼。在课堂上,学生的思维积极而活跃,这就是课堂最大的成功。(原书213页)

过去很多的错误做法让我们更深切地认同:教育的本体是学生,而教师只是服务于本体的。教育最终不是为了发挥我们教师的聪明,而是要通过教师,去最大限度地发挥儿童的聪明才智,启发他们的潜能。这是世界上任何一种职业也没有的特征。(原书第220页)

我从这本书中感悟最深的是:鸟儿应该依靠自己的努力飞上遥远的蓝天;种子应该用自己的力量冲破坚硬的泥土;河流应该靠自己的脚步汇入辽阔的大海……生本教育体系的重要思想,就是“借力”,“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依托学生资源来进行教育,而获得事半功倍之效。(原书第60页)

我们的教师应该尽快地让学生自己活动起来,去获得知识,去解决问题,把可以托付的教学托付给学生。我们的教育和教学应该依靠学生、为学生设计。诚如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所说:“找出一种教育方法,使教师因此可以少教,但是学生可以多学;使学校因此可以少些喧嚣、厌恶和无益的劳苦,独具闲暇、快乐及坚实的进步。”这也是生本教育体系希望实现的一种理想。我们今天之所以要进行教育改革,是由于时代转型、社会经济进步、对现代人的要求和教育内部问题的累积等因素,决定了我们的价值取向,要求我们坚决地从师本教育转向生本教育,把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作为当前解决问题的最有效和最重要的策略。(原书第12页)

那么,如何具体地实现这一理想呢?那就是:先做后学,先会后学。教师的导,应当把精力放在设计“先做后学”“先会后学”的过程上。这是生本教育操作的重要环节。(原书第133页)先学后教 不教而教。先学后教不仅是一种时间顺序,更表明了学为根本的地位。(原书第135页)以学定教 讨论、感悟 开发潜能。其中感悟是为文的灵魂,是为文的根本,是为文的原生态。(原书第155页)

循着作者的思路,我把这本书读了两遍。真有一种豁然开朗、醍醐灌顶而又意犹未尽的感觉。书中很多内容令我心有戚戚然。进而对照自己从教以来走过的路反思自身。真有一语惊醒梦中人的效果。正如郭思乐教授在序言中所说“多少年来,我们一直认为自己就是教育教学过程的主人。而今天,我们却认识到了这种判断并不符合实际。并且,时代进步、社会发展、教育内部问题的累积、学生的生存状态的改变,使我们迟早都要说破这样一个事实。当然,说破的目的是改变。我们需要把为教者设计的教育,转变为为学生设计的教育,即把师本教育转变为生本教育。这是一个重大的策略性的教育转变,是带有体系意义、根本意义的转变。”愿这个转变能深入到我们每一个教育者的心田并在教学中指引我们前行。

郭思乐生本教育理念 篇4

我仔细通读了《郭思乐和他的生本教育》这篇文章,对“以人为本”这句话有了更深的认识。其核心理念,就是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把以往教学中主要依靠教师的教,转变为主要依靠学生的学。而教师则要退后,教师的作用和价值,体现在最大程度地调动学生的内在积极性,组织学生自主学习。

不由的使我想起前几天晚上一家人出去吃饭时,对面桌子上的一对母子的对话引起了我的注意。妈妈问:“最近你们老师不在,哪个老师给你们带课,讲的怎么样?能听懂吗?”孩子回答:“这个老师一上课便滔滔不绝的讲,我们想做笔记都不知道该记什么,一点听课的心思都没有,一节课下来都不知道哪个地方是重点。”听到他们的对话,我们做老师的是否该思考一下,该反省一下,孩子需要什么样的课堂?孩子已经不需要“填鸭式教学”的教学方法。我们要把课堂还给学生,给学生创设情境,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让孩子乐于思考,乐意表达。

文章中提到“找出一种教育方法,使教师因此可以少教,但是学生可以多学”、“每个人都有他的天赋,他的聪明才智说也说不完!教学最大的资源是孩子本身,只有当他的潜能真正被激发,学习效率才能真正提高。”“任何时候,都要坚定地相信学生、依靠学生。这是“生本教育”理论的一个基点,也是“生本教育”实践的一个出发点。使我更深地体会到:教育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位,以学生的个性发展为本位,作为老师,学生认为最有威信的人,应该尽自己的所能去成就他们去体验成功的快乐,走向幸福的人生。

上一篇:公司同事离职送别祝福语下一篇:武训大爱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