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本教育的感悟(通用5篇)
生本教育的感悟 篇1
摘要:“生本教育”要求教师放弃讲解, 而是抛出有价值的问题, 让学生你一句, 我一句地讨论, 体现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在课堂上给学生充足的空间, 让学生自主交流、展示成果、互相质疑, 在合作、交流、质疑中主动学习, 获取知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经过自己的实践获得的知识, 他们特别有成就感, 自信心增强, 在这种氛围中学习, 学生很放松, 他们得到了释放, 在课堂上很放得开, 对学习更加有兴趣了。
关键词:自主交流,展示,质疑
很荣幸我接触到了“生本教育”这一理念, 我听了一场专家报告和一节生本语文示范课, 初步感受了生本教育, 后来通过看示范课、个人阅读生本教育的书籍, 结合自己的实践, 简单谈一下自己的学习体会。
一、生本课堂感触
“生本教育”要求教师放弃讲解, 而是抛出有价值的问题, 让学生你一句, 我一句地讨论, 体现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在课堂上给学生充足的空间, 让学生自主交流、展示成果、互相质疑, 在合作、交流、质疑中主动学习, 获取知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经过自己的实践获得的知识, 他们特别有成就感, 自信心增强, 在这种氛围中学习, 学生很放松, 他们得到了释放, 在课堂上很放得开, 对学习更加有兴趣了。
其中, 我们班的王天祥、苏永帅同学的变化就很明显, 原来的时候他们俩在课堂上属于不主动积极回答问题的那类学生, 对学习的参与积极性不高, 但自从我们开始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探究并走向讲台当小老师为大家讲题之后, 他们俩像换了一个人似的, 积极性特别高, 课下还动不动就问我问题, 看到他们的变化, 我特别高兴、特别激动, 甚至都不敢相信。通过看他们两个的变化使我更加坚信“生本教育”能拯救每个学生解放每个教师。
学生都是带着自己的研究成果走进学校, 走入课堂。教师放手让学生自主地学习, 课堂是学生交流展示的舞台, 在这里不是教师在教, 而是学生自己把自主学习的成果和小组成员共享后在班级里展示交流, 再由学生补充, 一堂课中, 看到的是学生的活动一个接一个, 教师的语言少之又少。桥东小学一节语文中, 我们看到上台交流的学生讲得头头是道, 就是一位位小老师, 一堂课的重点、难点, 全由学生讲清了, 讲透了。这在我们常见的课堂中由教师扮演的角色给了学生, 学生完全成了学习的主体, 他们在这样自由的天地中自然地成长着。
我们可以看到学生的成长, 那一个个讲解, 一段段表达分明让我们感到了学生的自主成长, 他们不再是知识的容器, 不再是一个被动的接受者。学生是那样的投入, 充满激情。我们看到学生正如郭教授说的:“满载着不完美不满意地蓬勃地成长。”那是一种生命的活力, 令人感动。
粗浅的学习让我认识到教学最大的资源是学生本身, 在今后的教学中, 我应该对我的学生多一些理解、宽容和耐心。把学习的自主权还给学生, 引导他们自己去探索, 去发现, 在反复验证的过程中学习知识, 快乐成长。
二、我想尝试的课堂
(一) 别样的课前三分钟
别样的课前三分钟让学生兴奋不已。课前活动, 由一位学生登台发表三分钟的演说。其内容广泛, 可以是与本课有关的内容, 也可以是校内外新闻事件, 还可以是自己所选的美文选段等。学生是脱稿, 口齿清晰, 语句流畅, 接着是下面的学生进行二分钟识记, 最后由学生自己写在积累本上, 作为九年级总复习时的资料。一个月以后, 学生还要对所选的内容进行赏析, 也可以谈自己的感悟或仿写。
(二) 别样的教学流程
让学生充分展示。大致流程是:
1.组合作在课间完成所要展示的内容, 要说明的是, 前一天教师必须布置预习题, 让学生前置性学习。课前学生要将展示的内容书写在前黑板和后黑板上。
2.课上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 这里主要是进行补充和质疑的。组长带领组员解疑, 共同完成交流任务。
3.展示, 小组轮流展示, 先本组补充质疑, 再其他小组补充质疑。补充这一环节是最精彩的, 是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时机, 看到学生个个出乎意料的表现, 作为教师的我真是无以言表!每一节课都会让我得到意外的惊喜。说真心话, 这是我们无法用金钱或其他物品所衡量的!
4.教师适时适当点拨评价。这个过程教师一定要有足够的耐心, 等学生展示结束了再补充, 补充内容要精、要简。
由此得出生本课堂的教学流程是:预习 (前置性内容) ———小组合作学习———全班交流展示———教师适时适当点拨。
在今后的教学中, 我要继续学习生本教育理念, 将生本教育深入开展下去。真正把学习的自主权还给学生, 引导他们自己去探索, 去发现, 在反复验证的过程中学习知识, 快乐成长。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自己也要学着做一个魅力教师, 从而让自己的课堂更加有魅力!
生本教育的感悟 篇2
最近我拜读了郭思乐教授写的《教育走向生本》一书,我读的很认真,及时的做了笔记。读后感触很多也很深。有些观点不一定成熟。
生本教育是以“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为宗旨的教育,是真正做到以学生为学习的主人,为学生好学而设计的教育。生本教育与师本化、灌注性教学相对立,有强大穿透力、冲击力、震撼力和感染力。生本教育基本上是等同于小组合作学习,在形式上有别于传统教学。
生本教育是一种教学策略,体现了现代教育理念,它以学习小组为基本组织形式,以团体成绩为基本评价依据,通过学生对学习过程的主动参与,培养其自主意识,自主能力和自主习惯,每个学生平等地参与学习,有充分发言和表现自我的机会。
生本教育激励学生主动思考和主动探究,学生的进取意识能较好地得到强化。合作学习也真正使每个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体人格受到尊重。
发展是硬道理。教育的硬道理就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发展。学生发展的过程不是教师灌输的过程,而是学习者自我建构的过程。课堂不是教师展示自我的舞台,课堂教学不能以教师的思路和自己的设计为本,不应该让学生成为帮助教师完成预定设计的“配角”。教师的“教”是为学生的“学”服务的。教师的任务是帮助学生利用学习环境,自主建构,实现知识、能力、方法、情感、价值观等多方面的发展。我们要尊重学生,更多地了解学生,研究学生是怎么学的,寻求更加适合学生的教学。
生本教育包含以下要素:
1.小组成员之间的相互配合,积极的相互信赖和面对面的激励互动;
2.小组成员在共同任务中的分工的个人责任;
3.小组成员之间的信任;
4.人际交往和合作技巧;
5.对成员完成任务的加工和评估。
如果不具备这些要素,小组合作学习只能是形式上的,而没有达到其应有的目的。
要组织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我认为教师应做到以下几点:
1.小组的异质分组,把不同学习程度学生结合在一起,一般以3——5人为宜;
2.对小组成员进行分工,组长可轮流担任,小组成员之间学会如何尊重,如何倾听对方等;
3.讨论前让小组成员先独立思考,然后再分说自己的想法;
4.组织讨论,形成集体意见;
5.小组汇报时,要求报告小组综合意见,并让本组成员进行补充,然后让其他小组成员发表不同意见;
6.学生讨论时,教师深入小组当中,了解合作效果,讨论焦点,认知的进程等;同时激发小组的团队意识,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以及责任感和荣誉感。语文教学有一个特点,就是语文教材不等于教学内容,需要教师对教材作二度开发。大体上说,我们可以根据课程标准规定的年段目标,根据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教什么或不教什么,但具体做起来却并不那么简单。我们要细细思考,这个教材中对学生未来的发展,什么是有价值的东西。这种“价值”,可以从人文熏陶和语言习得两方面去考虑。
如:教学课文《检阅》时学生找到的感兴趣的句子有:“这个小伙子”和“这些小伙子”都棒,但课堂教学的时间有限,我们究竟是以“这个小伙子”为重点,还是以“这些小伙子”为重点?我发现老师们的处理各不相同:有的详讲“这个小伙子”,略讲“这些小伙子”;有的略讲“这个小伙子”,详讲“这些小伙子”;还有的干脆平分秋色。“这个小伙子”博莱克是个左腿截肢的孩子,他经过刻苦锻炼,终于和全队保持一致,接受检阅,他的自强不息精神对学生无疑是有价值的。但从课文的详略和作者的倾向看,“这些小伙子”信任同学、尊重残疾人的精神教育价值更大。我觉得这篇课文最值得细读的是“这些小伙子”的想法:劝他不去?要不把他放在队尾?再不就把他藏在队伍中间?可是跟他怎么说呢?谁去跟他说呢?这样5个连续问句,学生不容易读好,更重要的是这5个问题提供了孩子们一种思考问题的方式:一事当前,我们要设身处地为当事人着想。这种角色的转换,会有利于很多问题的解决,避免不必要的矛盾与冲突。学生学会了这种思维方式,对处理人际关系,在未来社会里立足、生存和发展是很有用的。
在合作学习中,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首先是通过教师的角色的变化而实现的。教师起主导作用,充当课堂教学的设计、组织管理引导评价角色,应当成为是学生学习的向导和促进者。教师角色意识应体现为:协调意识,激发意识,参与意识,监控意识和反馈意识。
我个人认为,语文教学中实施生本教育还应注意的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
1.把握好小组合作学习的度,数量不宜太多,时间也不宜太长,旨在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合作意识的培养;
2.教师在合作性学习中起主导作用,是学习活动的向导和促进者,同时还是学生的合作者,合理正确地引导学生;
3.合作性学习有利于学生形成探究,讨论的氛围,但学习困难的学生在小组合作性学习中参与度远远低于优等生,“组内权威”的现象对每个学生最大限度的发展有负面影响;要激励学生敢于发言,对于能力差的孩子多鼓励、少批评,鼓励大胆发言。对孩子的反馈评价要坚持热情鼓励,耐心辅导,哪怕是看似荒唐的问题,教师也要理解孩子,保护他们发问的积极性。
4.小组合作学习虽然活跃了气氛,但对教师的课堂管理提出了严峻的考验;老师的组织课堂就显得尤为重要了,老师要有灵活的应变力,应付课堂上的突发事件。
5.建立科学的评价机制,是小组合作学习取得成功的保障。评价要对学生积极参与合作起鼓励作用,评价应是客观公正的,且应采用多种评价方式,不同评价内容对学生合作学习进行评价;
6.学生语言运用能力还不甚成熟;过多的合作活动可能会造成学生语言运用准确率的降低等。
生本教育感悟及尝试 篇3
关键词:自主交流 展示 质疑
很荣幸我接触到了“生本教育”这一理念,我听了一场专家报告和一节生本语文示范课,初步感受了生本教育,后来通过看示范课、个人阅读生本教育的书籍,结合自己的实践,简单谈一下自己的学习体会。
一、生本课堂感触
“生本教育”要求教师放弃讲解,而是抛出有价值的问题,让学生你一句,我一句地讨论,体现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在课堂上给学生充足的空间,让学生自主交流、展示成果、互相质疑,在合作、交流、质疑中主动学习,获取知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经过自己的实践获得的知识,他们特别有成就感,自信心增强,在这种氛围中学习,学生很放松,他们得到了释放,在课堂上很放得开,对学习更加有兴趣了。
其中,我们班的王天祥、苏永帅同学的变化就很明显,原来的时候他们俩在课堂上属于不主动积极回答问题的那类学生,对学习的参与积极性不高,但自从我们开始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探究并走向讲台当小老师为大家讲题之后,他们俩像换了一个人似的,积极性特别高,课下还动不动就问我问题,看到他们的变化,我特别高兴、特别激动,甚至都不敢相信。通过看他们两个的变化使我更加坚信“生本教育”能拯救每个学生解放每个教师。
学生都是带着自己的研究成果走进学校,走入课堂。教师放手让学生自主地学习,课堂是学生交流展示的舞台,在这里不是教师在教,而是学生自己把自主学习的成果和小组成员共享后在班级里展示交流,再由学生补充,一堂课中,看到的是学生的活动一个接一个,教师的语言少之又少。桥东小学一节语文中,我们看到上台交流的学生讲得头头是道,就是一位位小老师,一堂课的重点、难点,全由学生讲清了,讲透了。这在我们常见的课堂中由教师扮演的角色给了学生,学生完全成了学习的主体,他们在这样自由的天地中自然地成长着。
我们可以看到学生的成长,那一个个讲解,一段段表达分明让我们感到了学生的自主成长,他们不再是知识的容器,不再是一个被动的接受者。学生是那样的投入,充满激情。我们看到学生正如郭教授说的:“满载着不完美不满意地蓬勃地成长。”那是一种生命的活力,令人感动。
粗浅的学习让我认识到教学最大的资源是学生本身,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应该对我的学生多一些理解、宽容和耐心。把学习的自主权还给学生,引导他们自己去探索,去发现,在反复验证的过程中学习知识,快乐成长。
二、我想尝试的课堂
(一)别样的课前三分钟
别样的课前三分钟让学生兴奋不已。课前活动,由一位学生登台发表三分钟的演说。其内容广泛,可以是与本课有关的内容,也可以是校内外新闻事件,还可以是自己所选的美文选段等。学生是脱稿,口齿清晰,语句流畅,接着是下面的学生进行二分钟识记,最后由学生自己写在积累本上,作为九年级总复习时的资料。一个月以后,学生还要对所选的内容进行赏析,也可以谈自己的感悟或仿写。
(二)别样的教学流程
让学生充分展示。大致流程是:
1.组合作在课间完成所要展示的内容,要说明的是,前一天教师必须布置预习题,让学生前置性学习。课前学生要将展示的内容书写在前黑板和后黑板上。
2.课上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这里主要是进行补充和质疑的。组长带领组员解疑,共同完成交流任务。
3.展示,小组轮流展示,先本组补充质疑,再其他小组补充质疑。补充这一环节是最精彩的,是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时机,看到学生个个出乎意料的表现,作为教师的我真是无以言表!每一节课都会让我得到意外的惊喜。说真心话,这是我们无法用金钱或其他物品所衡量的!
4.教师适时适当点拨评价。这个过程教师一定要有足够的耐心,等学生展示结束了再补充,补充内容要精、要简。
由此得出生本课堂的教学流程是:预习(前置性内容)——小组合作学习——全班交流展示——教师适时适当点拨。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继续学习生本教育理念,将生本教育深入开展下去。真正把学习的自主权还给学生,引导他们自己去探索,去发现,在反复验证的过程中学习知识,快乐成长。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自己也要学着做一个魅力教师,从而让自己的课堂更加有魅力!
走进生本课堂 感悟生本课堂 篇4
本学期开学初,自己对“生本教育”的理解只是一种简单、肤浅的认识。随着在学校组织的对“生本教育”的研究探讨的活动,以及自己从网络上接触“生本教育”,使我对它的认识逐渐加深。生本教育倡导“在教育中我们必须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的新理念。虽然短短的几句话,却蕴含着深刻的教学哲理。通过学校开展的生本实验课我感触颇多。
生本课堂上,学生是在快乐的状态下去主动学习的,课堂是充满活力,充满灵动的,探讨着自己的感悟与课文的理解。小组成员分工明确,每个同学都享受平等的学习机会,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有了很大的提高;“先学后教’,学生有备而来学习,小组讨论中能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引起大家共同思考;学生在课堂上充分交流发言,形成思维的碰撞,有碰撞就有生成,课堂上形成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的良好氛围。学生始终是学习的主体,40分钟的课堂上,或小组合作交流,或观点交锋,或书写,发言的学生思维活跃,积极向上,他们有时讲述自己的做法,聚集课文的中心,阐述着自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而老师只是在适当的时候为他们做个指引者、服务者。特别是课堂中的小组学习活动真正起到了小组学习的目的,实效性特别强,前置性作业准确高效、把握知识到位,充分体现出了生本课堂就是“自主学习、自信汇报、快乐成长”的课堂。
从学校给我们每一位教师发放的生本教育学习资料中,让自己心中的好多困惑找到了答案。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一节成功的课,一定要有小组汇报,一节课的根本内容一定要在小组汇报中体现,从而充分培养学生团队的合作精神和协调能力”。自己在开学初的这段时间里,虽然也在课堂上有意的训练、培养学生怎样进行小组间的合作以及汇报等,但从自己的内心深处却仍旧没有接受这种模式,但这几天的活动下来,我的思想发生了变化,同时也让自己更加明确了今后要沿着怎样的方向继续走下去。
生本教育的“融水尝试” 篇5
阳光、自信、开朗、活力……这是融水人对当地教育近两年来变化的切实感受。2013年起,融水在总结原有教改经验和成果的基础上,竖起了生本教育的“大旗”,逐渐打造出了一个山区教改的“融水样本”。
谋变:源于教育走进了“死胡同”
2013年8月,融水镇初级中学的招生工作刚结束,该校校长汪政华便眉头紧锁。“看了报读人数,老师们心里都很不是滋味。本来当年预计招9个班,可最后只勉强招了4个班,很多学生都选择到外面去读了。”回想当时的情景,汪政华显得有些无奈,“那时的学校是什么情况?是‘课堂睡倒一大片,课间爬墙一条路’,学生不愿学,老师的工作状态也很差。如果再不改变,学校就要‘关门大吉’了。”
“为了扭转局面,我们也尝试过很多方法,比如参与式教学呀,制定惩罚措施呀,但都收效甚微,校风、学风差的问题积重难返。我们当时也不知道该怎么办了。”汪政华校长说。
“其实,不仅仅是融水镇初级中学出现问题,当时我县的很多学校教育教学质量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下滑,教育发展进入了低迷期,必须改革了。”融水教育局局长赵彬说。
2013年10月,赵彬局长前往北京学习,接触到了生本教育理念,感觉这一模式“比较适合融水的实际情况”,于是决定进一步深入了解。
2013年11月,赵彬局长亲自带领全县56位中小学校长前往生本教育发源地——华南师范大学,进行为期一周的生本教育学习。这次学习让包括汪政华在内的校长们看到了前进的方向。培训回来后,融水高级中学、融水民族高中、融水镇初级中学等9所学校主动申请成为第一批生本教育“基地学校”。随后,一大批乡镇中学、中心小学、村小和教学点,主动与“基地学校”集成“对子”,积极探索生本教育之道。
生本教育实施后,阻力随之而来。赵彬局长告诉记者:“观念陈旧是实施生本教育的最大阻碍。我们之前也做过多种教改试验,但成效都不大,始终没摆脱‘师本、本本、考本’的怪圈,老师教得累,学生学得苦。对于这次改革,不仅是校长们,老师和家长中也有不少反对的声音。”为此,融水教育局掀起了一股旨在转变教师观念的培训热潮:派出教师18批637人次“走出去”学习;把生本教育专家“请进来”,实地培训教师1030人次;开展县级培训77次,共培训教师7310人次。频繁密集的培训犹如阵阵清风,吹散了融水老师们心中的“雾霾”,越来越多老师愿意接纳生本教育并付诸实践。
融水民族中学英语教师周丽珍是当地的英语名师,曾深信“课堂上讲得越多,学生就学得越多,教学质量就越高”,认为没有必要进行生本教育改革。可在一次赛课中,她以传统教学方式参赛,结果出乎意料,得了“倒数第一”。这让她受到极大的刺激,开始反思过去的教学,并学习生本教育的相关理论,重新设计了那节参赛课:让各小组将学习内容编成英语小话剧,通过表演的方式让学生去说、去体会。“重新设计后我发现,老师虽然不讲了,但学生会说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异常高涨。”她兴奋地说。
汪政华校长也感受到了学校的“华丽转身”:课堂上,学生“一片倒”的现象逐渐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学生积极展示、大胆发言、阳光自信;学生翻墙外出的情况少了,一到课余时间,学生就三五成群地“扎进”兴趣班、社团活动中,校园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教师的工作面貌发生了很大变化,消极倦怠的情绪一扫而空,积极研讨、乐于分享成了“新风尚”。
“我们的教育正在经历一场脱胎换骨的巨变!”赵彬局长兴奋地说道。
探索:基于县域学情的有效尝试
“虽然知道生本教育的理念是‘简单、根本、开放’,也知道构建生本课堂需要对教材知识进行重组,可具体该怎么做?课堂教学该如何开展?小组要怎样建设?学生不会说该怎么办?这些问题让我不敢放手去做。”这是融水怀宝镇中心小学教师卢云英的心里话。
事实上,融水的许多老师在刚接触生本教育时都存在这样的困惑。“生本教育实施一段时间之后,我们进行了实地调研,结果显示,老师们虽然认同生本教育理念,但对如何操作,不少老师还是云里雾里。师资专业化建设问题凸显出来了。”赵彬局长说。几经研讨后,融水教育局出台了《融水苗族自治县生本教育科研团队成员培养和管理办法》等文件,决定构建一个“名师引领,校际联动,整体提升”的本土培训模式。不久,由融水教育局教研室牵头,成立了10个按学段、学科分类的生本教育科研团队,每个团队分区域负责片区内教师的培训,每月至少深入片区学校一次,进行听课评课、现场指导、现场研讨,为当地教师现场解疑。
与此同时,融水“城乡联动,校际互动”的生本教育科研机制也逐渐成熟。学校内部的“抱团生本,研训共进”“小手拉大手”“生本开放周”“生本经验交流会”,校际间的青蓝结对子工程、名师引领工程、片区教研互动工程等,都共同构成了丰富多彩、系统有效的本土培训体系,促进了县域教师团队的智慧交融与提升。
作为融水第一期生本教育青蓝结对子工程学员,融水杆洞乡初级中学教师韦芸芳在“师傅”的指导下,如今已经走出了迷茫期。她通过自己的尝试和总结,找到了“生本课堂的味道”,课堂操作开始得心应手。而她的“师傅”——融水民族中学的周丽珍老师,也在与“徒弟”的沟通交流中,对生本教育有了更深的领悟。周丽珍老师告诉记者,“青蓝工程”帮助的不仅是年轻教师,对老教师的专业提升同样有“反作用力”,“这是一种良性的交流、思维的碰撞和智慧的交融”。
形式多样的培训、精彩有效的教研活动,推进了教师队伍素质的整体提升。2014年,融水保桓初级中学毛金莲等几名教师参加柳州市青年教师汇报课比赛,包揽了一、二等奖;同年,融水选派教师参加2014年全国生本教育课堂大赛,有8人获特等奖、5人获一等奖。此外,廖凤紫、贾晓彬、马丽梅等一大批生本教育本土专家也成长起来了。
nlc202309021637
为了更好地提高教师的积极性,融水还创新了评价机制,从2015年春季学期起,县内各学校成立了“过关认定初评小组”,逐月开展本校“生本教育教师”“生本教育班级”过关评定工作;每学期末,教育局研究室还会对初评合格的教师和班级进行复核,为符合条件的人员、班级颁发过关认定证书,鼓励他们积极投身生本教育改革。
随着师资水平的整体提升,融水生本教育课堂教学研究也逐步深入和完善,形成了“学生前置研究→小组讨论→学生展示→点拨评价”的教学模式。“课前,老师会发一些前置研究题目,让我们几个组员上网、翻书,寻找答案。我们很喜欢这样的学习方式,一拿到题目就迫不及待地要去解决它们。”融水中学学生杨晓芳说,“生本课堂让我们有了更多时间和空间去独立思考,学习更加自主了,学得更加起劲了。”
显效:从“师本”到“生本”的蜕变
走进融水民族小学五(2)班的教室,记者看到一个“小老师”正在讲台上讲解复习测试卷。“小老师”一边使用投影仪,一边讲解本小组的讨论结果,思路清晰、自信大方,颇有老师风范。当他讲解快要完成时,坐在教室后排的一名学生(由该节课的执教老师扮演)突然举手问道:“你们组为什么会想到用这样的方法?你们还有别的方法吗?”面对提问,“小老师”没有慌张,而是将自己和组员们思考的过程作了阐述,还大胆地说出了自己的想法。
“像这样的课堂,我们早就屡见不鲜了。课堂上,老师不再是主讲人,而是把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自主学习、自主研讨、自主展示,学生成了真正的主角。”融水民族小学副校长韦茹花不无自豪地对记者说。其实,融水许多学校都在经历这样的“蜕变”,课堂上,老师“隐身”了,学生自信展示,“师本”让位于“生本”。
不仅在课堂上,在平时的学习和管理中,学生们也争当“主角”。在融水杆洞乡中心小学教师韦丽群的眼里,“学生真正从生本教育中活起来了”。她与记者分享了一个故事:4月13日下午下班后,她如往常一样回到办公室备课,忽然,几个学生走进办公室,说要跟她一起备课。“老师,我觉得这样导入同学们最喜欢了。”“老师,这题我有不一样的解法。”“老师,这里我给你提个建议。”……从学生口中蹦出的“创意”,像一颗颗“炸弹”把韦丽群震住了。“你能想到学生会提出和老师一起备课吗?你会想到学生可以提出那么多有创意的点子吗?我对他们真是又爱又佩服呀!”她的言语中毫不掩饰对学生的赞美。
这样的故事还有很多。融水民族中学教师莫彦荣告诉记者,学校每年科技艺术节都要求各班做一本文学作品集参赛,过去她总是绞尽脑汁去构思、审稿,就算累得要散架,成绩还是不理想。实施生本教育后,她班的学生主动参与,从撰稿到审稿,从录入到编辑排版,最后装订成册,很快就完成了一本名为《风中少年》的集子。这本作品集以丰富的内容和精美的制作,获得了全校一等奖。捧着奖状,莫彦荣老师兴奋地说:“整个过程都是学生在做,我只是偶尔过问一下,没想到学生这么能干。这就是生本教育‘要相信、依靠、尊重学生’的真谛吧?”
学生在变,教师在变,学校在变。近两年生本教育的实践和探索,融水教育正经历着一场前所未有的变化。如今,生本教育已经突破了9所“基地学校”的界线,如燎原之火一般向非“基地学校”蔓延。据统计,截至目前,融水全县中小学参加生本教育实验的班级有710个,参与教师1896人、学生35077人,而且这些数据仍在不断增长中。
谈及下一步的工作,赵彬局长说:“生本教育改革,不仅是课堂教学模式的优化,还涉及课程内容的重组、课程体系的构建、校园文化的深化、学校管理的人本化等一系列工作。接下来,我们要以生本教育为抓手,开展‘一校一特色’创建工作,建设具有校本特色和生命活力的生本管理文化、课程文化、教师文化、学生文化、后勤文化、安全文化等,不断提升我县学校的办学品位。”
(责编 欧金昌)
【生本教育的感悟】推荐阅读:
生本课堂的感悟07-03
关于教育实践的感悟05-20
《爱的教育》心得感悟09-29
对教育的意义的感悟11-30
新加坡教育的感悟12-11
教育孩子的一点感悟05-28
关于孩子教育的几点感悟08-27
幼儿教育的几点感悟10-14
我做班主任的教育感悟06-11
《爱的教育》心得感悟读后感08-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