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人生感悟

2024-06-27

教育人生感悟(共10篇)

教育人生感悟 篇1

我的教育人生感悟

感悟,是指人们对特定事物或经历所产生的感想与体会,是一种心理上的妙觉。下面就是小编整理的我的教育人生感悟,一起来看一下吧。

我的教育人生感悟篇一

前几天,在厦门如如斋,和建松兄弟聊天。妻子谈及从事10多年的工艺品行业,投入无数的心力,前景却越来越渺茫,决心退却,搞纯艺术。建松说,去年他去了趟北京,圈内的朋友都以从事工艺品为耻呢。妻子一听,更不是滋味。

听听别人的职业感言,想想自己,当了15年老师,又是何等滋味呢?除了尴尬,徒剩惭愧——一方面,自己从来不屑于当一个教书匠,分数和生命的向往何干?另一方面,我又一直地做不好一个教书匠,懒散的天性总习惯于推开一切琐务,孤独地去和时光对晤,这样教书怎么可能有好成绩?

“起点决定今后交往的层次。”对于人与人的相识与交往,我是这么看的。其实,职业不也如此?从一开始,我就是冲着一份适宜的饭碗而来的,希望在“居易”的前提以及“静独”的空间里,把握自己的“归隐人生”。可又何曾实现呢?先是不安静,渐渐也越发不居易了,而且,师生之间难得的温暖的情怀也早被分数这个魔王赶跑了。这个职业还有混下去的意思吗?放弃,又怎么生存呢?十几年来,我经常这么问自己,也做过许多尝试,包括5年前投奔私立学校的匆促决定,到头来,处境改变,可问题依然存在,而且以更尖锐的形式出现。我又当如何去面对?

不知道。

继续煎熬吧。

回头想想,从教15年,毕竟有些感慨。而且,作为一个人生的理想主义者,对于教育,我又是抱着怎么样的理想呢?

我在思索。

教育是关注而不是灌输,是关怀而不是挑剔,是引导而不是强制,是互动而不是施压。

老师的职责在于帮助学生走过这段艰难的求学与成长历程,让他们的知识、能力与心灵不断充实与提升,并以一个更强大的自己去面对外在的世界,找寻人生的立足点。

教学的艺术在于通过有限的解说点燃学生心中无限的向往。

学校创造良好的育人环境,促动师生共同成长。

学校在学生的成绩和老师的待遇之外所提供的空间越大,给素质提升打造切实的舞台,学校的前景就越远大。

如果能在这样的环境下以这样的心态做一名老师,我想,才不愧为老师,才算真正拥有一份教育者的独到的体验。我呢,关注而已。

我的教育人生感悟篇二

从教多年,回首凝望,诸多感受涌上心头。曾经有过痛苦和彷徨,有过烦恼和失落,但是更多的是感动和无悔。

选择教师这个职业不是我的初衷,只是退而求次的无奈。如果说当初这个职业曾经让我痛苦和彷徨,那么在多年的工作中,我发现自己已经不知不觉地爱上了教师这个职业,并且我一直都在努力地履行教师的职责,关爱每一个学生。我不光做知识的传播者,还做美好心灵的塑造者。

有人说教师的工作不就是今天是昨天的重复,明天又是昨天的翻版吗?这有什么难的?其实不是这么回事的!因为教师面对的是活生生的人——天真可爱的孩子,而不是工厂里单一而整齐划一的产品!每一个孩子都有自己的个性,就像一片片不同的叶子,只有让这些不同的叶子同时长在班级这一棵“大树”上,才能使班级这棵“大树”焕发出勃勃生机。而在担任班主任时所感受到的那份浓浓的师生情,就像一坛陈年老酒,越饮越能体味到那芬芳的酒香,余味无穷。

教育是人的教育。茫茫沙漠,找不到相同的两粒沙子。而百样米养出百样人,面对性格迥异的学生唯有用爱去感化,用情去暖化,用心去培植。才能够让学生认为老师是可以倾诉心声的朋友,是懂得欣赏自己的伯乐,是愿意与自己分享快乐的伙伴。

师生是一种缘分,也是一种真情。我希望自己就是那一根根火柴,可以去点燃学生的希望之火、智慧之火,让他们明白:自己就是未来社会的主人,只要有阳光,我就会灿烂。

我很感叹陶行知老先生说过的话:“我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我带着一颗赤诚的心在甘苦相伴中体味一个教师的价值,只有懂得付出才会拥有收获,心中才会荡起幸福的涟漪。

我将继续这一份爱的教育,播撒爱的种子,至此我无怨无悔!

我的教育人生感悟篇三

我们的语文课光说不写似乎成了一种时髦,学生练就了一张巧嘴,却留下了一只笨手,要写,就显得非常痛苦,这是缺少锻炼的缘故。写顺了,写惯了,就不再觉得是一件苦事,反而有一种写后的酣畅淋漓的快感。笔下流出的是文字,是思想,是情感,对写的人来说,是一种物化的思维的结晶!所以,爱写,是习惯使然,一旦写成了一种习惯、一种思考的方式,那么,语文学习就成了生活的一部分,语文就成了一种素质。至于对现代汉语系统的把握,早已融入了自身的血液之中。

我们总是苦于无法了解学生,而最简便、最有效的方法就是阅读儿童文学。读孩子们喜欢读的书,你就会走进那个神奇的缤纷的世界,才有可能读懂儿童、读懂学生。其实,无论到任何时候,文学对于我们心灵的抚慰作用都是无法泯灭的,它给予我们的温馨和美感,以及善感和敏感,将会让我们一生受用。

教师为了节省课堂教学的时间,为了赶自己的教学进度,在需要学生花时间去读、去感悟的时候,往往“越俎代庖”,替代了学生自己的学习过程。这犹如农民在晒干菜时“节约了阳光”,而用烘干的办法一样,得到的是老得蹦掉牙的干菜而已!

一堂好课折射出的不仅是教师的学识、才智,还有他的人格和品质。

教师在学生与课文之间,应该做一个红娘。当学生对课文没有兴趣的时候,教师应当将课文中最精彩的、最有趣的、最有魅力的地方介绍给学生,让学生对课文产生好感,从而愿意甚至主动地阅读文本、开掘课文的内涵;当学生及时提供指导,让学生与广西深入地对话下去„„如此教学教师就是学生喜欢的红娘,而不是令人讨厌的“第三者”!

功利性的学习使学习本身失去了与生俱来的那种快乐、那种美妙的感觉。学习势必成为一种附加的、外在的压力。游戏式的学习没有功利性,(/lizhi/)是一种由内而外的自由的活动,有利二孩子各方面和谐发展。没有“游戏时代”的童年,是残缺的童年,是没有幸福可言的童年。我们决没有理由为了孩子的明天的幸福而剥夺他们今天的快乐。没有快乐的今天哪有幸福的明天?

简单意味着在课堂上需要我们放弃一切与学生的学习无关的东西。有所为,有所不为,不必将每句话、每个句子都讲得那么透彻,留下点余地和空间反而更美!

我们的学生不擅长描写,却喜好议论,尽管他们的议论不够成熟、不够深刻,甚至很多是幼稚的、错误的,但毕竟这是他们真实的思想、真切的感受、真正的话语。我们的作文教学恰恰缺少了学生自由的、广泛的议论!这本身就是让我们的孩子“少思想、多复制”!议论少,想象得更少!其实,想象是孩子的专利,在孩提时代,多让学生写点想象的文字,就是一种创造力的培养,孩子的世界原就是一个童话般的世界!

教师应该具有一颗永远年轻的童心,只要童心不老,他就能成为一个学生喜欢的好老师,而要成为一位优秀的语文老师,还需要具有童眼看世界的本领、看课文的能力。这样的眼力是需要磨砺出来的。

现代信息技术再先进,也无法展现学生从语言文字描述中形成的个性化的形象。想象的,尽管是模糊的,但又是最准确的、最能憾动心灵的。与其花这么多的精力制作并不成熟的课件,还不如引领学生透过课文语言进行精神之旅。模糊的时候,学生很想看清楚些,一旦用科学的眼光让学生看得一览无余了,学习也就失去了应有的兴趣和探究的欲望、动力。窥探语文,是保持学生学习语文欲望的极好境界。

学会有选择地放弃,追求深刻的简单。简单就是快乐,简单就是幸福。

教育人生感悟 篇2

关键词:特色学校,道德感悟教育,生命价值

学生全面发展, 以“德”为先。学校道德教育的传统模式是先生教、学生听, 这种德育模式已经不适应新时期道德教育发展的需要了。学校道德教育要“与时俱进”, 如何探索行之有效的道德教育, 打造特色学校?我校结合学生实际, 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 探索出了一条新的德育之路——道德感悟教育。

1 道德感悟教育释义

感悟, 感:一指觉出, 即感觉、感知, 在意识、情趣上起反应;二指因受刺激而引起的心理上的变化:感动、感想、情感、自豪感;三指对人家的好意表示谢意:感谢、感恩、感激。悟:一指理解、明白、觉醒;二指领悟、觉悟。因此感悟即有所感触而醒悟或领悟。

感悟教育, 通过教育者创设教育情景, 使受教育者在内外信息结合中产生意识、情绪上的反应, 使受教育者因受外在因素刺激、体验而引起的心理上的变化、情感上的共鸣、思想上的觉悟。

道德感悟教育, 就是教育者通过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创设道德教育情景, 使受教育者通过感知具体道德案例引起认识和心理上的变化、情感上的共鸣、思想上的觉悟, 从而自觉修正自己行为的一种德育教育。

2 道德感悟教育的生命价值

道德感悟教育的生命价值包括两个层面:一是道德感悟教育作为一种新的的育方式, 具有新颖性, 贴近学生实际, 学生乐于接受, 在思想、情感上能产生共鸣, 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二是道德感悟教育“以人为本”, 把学生的生命价值放在核心地位, 时刻围绕“尊重生命, 实现价值”为主题, 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对生命价值的理解, 树立正确的生命价值观。

2.1 道德感悟教育方式的生命价值

2.1.1 学校德育教育的现实性、紧迫性

教师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在当前道德教育中有不少困惑:为什么学生的道德意识越来越差?为什么学生反感老师的道德教育?为什么教育苍白无力?……其实, 这与传统的德育模式有莫大关系。传统道德教育以说教为主, 甚至辅助以惩戒教育, 学生对这种教育普遍反感, 在逆反心理的作用下, 偏要反其道而行之;另外, 当代学生接受信息的渠道大为拓宽, 不只局限于以前课堂的“面授机宜”, 通过影视、书籍报刊、网络接受的道德素材丰富多彩, 老师的说教只不过是“老调重弹”而已;再次, 受社会存在的影响, 一些传统的道德观念受到强烈冲击, 脱离学生实际, 不可能产生思想共鸣。

但是, 传统优秀的道德内容我们是要世代传承的, 这就要求教育者顺应时代潮流, 探索新手段、新方式, 挖掘新素材来适应学生道德需求。面对日益增多的青少年道德缺失、违法犯罪突出、漠视生命等一系列问题, 我们应该认识到青少年道德教育的紧迫性。

2.1.2 道德感悟教育——绿色教育

绿色是生命的象征。绿色教育的理念是“科学求真, 人文求善, 现代教育应是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相融而形成一体的‘绿色’教育!”。“以‘绿’育人, 而非其他”, “人是有感情、思维能力、精神境界与个性的, 或者说是有‘灵魂’的。‘育人’主要是开发人脑, 化育‘灵魂’, 而绝不能加以污染与破坏。”学校道德感悟教育就是要突出一个“绿”字, 把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融为一体, 在无“污染与破坏”的氛围中塑造学生灵魂。我校德育教育以“环境育人、文化育人”为主题, 以优美环境和百年文化积淀为依托, 以“为人正、为学勤、为业精”的“三为”理念为核心, 处处彰显道德教育的“绿色”, 使学生在浓浓的书香校园里潜移默化地受到心灵的熏陶。

2.1.3 道德感悟教育的时代性——生命价值

学校结合学生的道德现状以及学生对道德的需求, 建设特色教育学校, 在德育方面探索出了一条有生命价值的道路——道德感悟教育。近两年来, 学校德育处贴近学生实际, 紧跟时代, 制作了四十多期道德感悟教育的主题班会课件, 学生通过观看、讨论、总结、写感言等方式, 使其思想认识得到极大的升华。

《我真的很不错》主题班会后一个学生写道:“不是我们高估了生活的本象, 而是低估了自己应有的能力。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 它是不断努力、练习和挑战中萌发的力量。”《神舟七号》主题班会后一个学生说:“……现在, 中国又成功地发射了‘神七’, 更为中国在航天事业上的进步作了最充分的鉴证, 我们激动, 我们骄傲!”

四十多个主题班会结合社会热点和学生道德实际情况, 每一次主题班会对学生心灵都是一次震撼, 对道德都是一次提升。每次主题班会后, 学生都翘首期盼下一次的到来。

2.2 道德感悟教育以尊重学生的生命价值为核心

2.2.1 学生生命价值观的现状

当前一部分学生对自身的生命价值缺乏足够的重视:轻生、自杀等现象不时见诸报端;对他人生命漠视:伤人、杀人等事件时有发生。为此, 加强对学生的生命价值观的教育势在必行。

2.2.2 道德感悟教育对学生生命价值观的影响

教育应当“以人为本”, 道德感悟教育应当以学生生命价值教育为本。因此, 我校的道德感悟教育始终围绕人的生命价值展开, 树立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价值观。

“看了《知识守护生命》后, 我又一次的明白了生命的重要性, 明白了生命高于一切……我们要学习更多有用的知识, 掌握更多的技能, 使我们守护生命的长城更加坚固!”《民族传统节日—清明节》主题班会后, 学生感言:“这是一个反思的日子。这是一个祭告的日子。这是一个倾诉的日子。这是一个感恩的日子。斯人已去, 生者应更珍视活着的岁月, 这是生命的意义。”《感动世界—超越梦想》观后感:“面对失败, 我们不放弃努力, 面对挫折, 我们不怨天尤人。自强不息, 以顽强的毅力、拼搏的斗志去超越梦想……”。看了《安全伴我一生》主题班会课件后, 学生说:“生命, 一个多么鲜活的词语;安全, 一个被人们老调重弹的课题, 生命只有在安全中才能永葆鲜活, 我们青少年的生命是含苞待放的花朵, 即将绽放出迷人的光彩, 美丽却又娇弱, 更应该好好珍惜, 不要让它过早的凋谢。”

通过观看主题班会课件, 学生感悟到生命的意义, 感悟到要实现人生价值必须要勇敢面对困难和挫折、自强不息、顽强拼搏, 感悟到要珍惜生命。

总之, 通过教育者创设情景、充分利用身边鲜活的素材、激发学生内心情感的共鸣、在感悟中提升思想道德水平的道德感悟教育具有强大的生命价值。我们愿与同仁们一道共同探讨学生的道德教育问题, 研讨德育教育的新途径。

参考文献

[1]杨叔子.现代教育:绿色.人文.科学.

[2]况晨光.感悟教育[M].江西人民出版社.

[3]檀传宝.学校道德教育原理[M].教育科学出版社.

人生的教育与教育的人生 篇3

今日大学青年之想望与希求于大学者,约而言之,不外两端,一曰职业,一曰智识。职业与智识,亦为人生中一事,然殊包不尽人生,抑且非人生之普遍与根本,且亦非人生之紧要与精彩处。平民与贫者,其志多在谋职业,而贵族与富人,则其志多在获取智识。自富有者视之,职业似不如智识之重要;而在贫乏者心目中,则智识亦每不如职业之可贵。故此二者,易地互观,皆不见有普遍之重要性,而实有一共通相似之点,即纵此二者之所趋,则必日陷于狭窄之境,此即今日之所谓专门化。

故职业在求能,而智识在求知,而“知”与“能”之能事,则必在求知人之所不知而求能人之所不能,夫而后其知能之意义乃显,其知能之价值乃高。故其求知与能之路向与目标,先则求其专,继则求其新、求其异,求其能出奇而制胜。

人生的教育只为现实的,自然推移,与时俱进。而教育的人生则为理想的,承先启后,确然有向。

且職业与知识,其事俱受外界的支配。社会如一大机器,而人生则仅当于机器中一零件。孰为锅炉,孰为螺旋,方其入学应试任选课程之时,大体早已决定。锅炉有销路,则人尽求为锅炉;螺旋偶缺乏,则人有竞为螺旋,如此而已。人人自以为有自由挑选之权,而实人人为外界条件所推排,为外界环境所限制。

然社会何物,实是一空洞的时风众势而已。社会正需有指导,正需有驾御。社会正待为人所用,而后此社会乃能随时改进,蒸蒸日上。若仅以人供社会之用,则谁复为用社会者?此社会必渐感空虚,渐成顽固。此社会亦惟有渐趋堕落与崩溃,而至此则人生亦失其凭依。人之为人,将求为一物以工具而不可得。教育之意义与使命,果在此乎?

校长的教育感悟:教育微语(一) 篇4

教育微语2:红色预警,重度雾霾,在调侃“仙境”的同时,中国人终于尝到了跨越式发展带来的恶果。任何发展都需要成本和代价,当成本和代价大于所得时,就叫“得不偿失”。教育同样如此,短视性地追名逐利、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往往以牺牲孩子的身心健康、牺牲孩子的兴趣、热情、好奇心、创造力为代价,这个代价的结果,很可能就是我们的孩子会在人生的马拉松上输得体无完肤。这一点,值得所有教育者、家长深思。不要等孩子成长的“雾霾”来临,我们才后悔莫及。追求“绿色升学率”,我们责无旁贷。

教育微语3:我们提倡管理“精致化”,体现在四个“坚持”:坚持不说空话,不做空事,强化“落地意识”;坚持“化大为小”,不追求轰轰烈烈,只追求扎扎实实——开小会,搞小型活动,实现全员的参与,防止信号递减;坚持把每一件小事都做出教育的味道;坚持强化标准管理,从繁琐的事务性工作中摆脱出来。

教育微语4:管理效率从某种角度看就是解决问题的能力,我认为可分三层境界:“思患预防”、“防微杜渐”、“亡羊补牢”。其中,“思患预防”为最高境界,即提前预判可能出现的问题,并加以预防。这不仅需要经验、能力,更需要用心。

教育微语5:今天跟一位教育界同仁聊天,他从事学校管理多年,但言谈话语间对教育的现状极其失望和无奈。的确,一棵树改变不了一个城市的气候,但每一棵树都让钢筋水泥的世界多了一份希望。如果每一个有教育情怀的校长,都在自己那个小小的校园里坚守,按照规律去办学,我们的教育不就多了许多亮色吗?这让我想起北师大办学平台的七十所学校,在数以万计的学校中的确比重很小,但如果每一所都真正称得上是在办“真正的教育”,谁敢说他们不会联手长成一片郁郁葱葱的森林呢?推动教育“大气候”的变革,从每一所学校做起,从我做起!

感悟孔子教育智慧- 篇5

学校的教育智慧萌生于广阔的文化背景,只有培育出肥沃的文化土壤,才能提升学校的文化品位.那么我们不妨到哲人那里寻找智慧。

智慧是很难界定的。古希腊大哲学家苏格拉底一直苦苦追寻智慧的本质。苏格拉底遍访了雅典城所有自称有智慧的人,结果非常失望。他最后说:我知道自己一无所知。这既说明了苏格拉底伟大的谦虚,也说明智慧是很难探寻的。也许,这正是一种智慧。

孔子在《论语》中对智慧进行了探索。冯友兰先生说,“孔子是位大哲人、大智者,其《论语》所含的智慧是无限的,并具有一种独特的韵律与审美形式。孔子不但描述、解释了智慧,还对教育作了非常精辟的阐述。《论语》就是集孔子言论及观点与一体的一部教育智慧的辞书,它是中国教育智慧的源泉。

孔子的教育智慧涵盖有丰富的内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孔子的教育智慧关涉于人、关涉于人生的体认,直抵人发展的目标。《论语》的思想精髓在于把天之大、地之厚的精华融入人的内心,使天、地、人成为完美的整体,人的力量因此而无比强大。其一,孔子给我们描述了人生的轨迹:”吾十有五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智慧让我们去追求完美的人生,完美的人生使生活有价值、有智慧。其二,孔子把智慧指向人的生活态度。颜回”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而”回也不改其乐“,因此孔子称赞”贤哉,回也“。这种对生活的态度,实质上是关于心灵的问题。其三,孔子把智慧指向如何为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为此要”吾日三省吾身“,因此”仁者不忧“。教育是为了人的,这就从根本上揭示了教育的崇高使命和目标,直抵教育的本质。

其次,孔子的教育智慧关涉对教育公平的追求,直抵教育的理想。2500年前,孔子提出了”有教无类“的重大命题。它是历史的,却是现代的;是古老的,又是新生的。教育要面向所有的人,不论贵*,不论种族,不论性别,不论年龄,人人都有受教育的权利。

再次,孔子的教育智慧关涉学习,直抵教育的核心。《论语》第一章即论述学习问题。孔子对学习作了精辟的论述:学习的态度---”敏而好学“,”学而不厌“;学习的志向---”博学而笃志“;学习的方式方法---”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学习的核心要素---”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第四,孔子的教育智慧关涉人心智之门的开启,直抵教学方法的最优化。这集中表现在他的著名论断:”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教师的任务在于适时、适度的”启“、”发“。此外,他主张引导学生”举一反三“,学会联系、迁移,在复习、巩固中发展,由此及彼,由旧而新。第五,孔子的教育智慧关涉师生关系,直抵师生关系的实质。孔子把师生关系提炼为”教学相长“,师生不只是教与学的关系,而且是”相长“的关系。民主、平等、合作、促进、共生,这些现代理念尽在”教学相长“四个字之中。教学过程中师生”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是多么精彩的时刻;告诸往而知来者,是多么美妙的时刻。

孔子教育智慧的内涵不仅仅如此,但可窥见一斑。孔子对教育本质、核心的理解,是大智慧,是教育智慧之根、之源。

学校的教育智慧和文化品格

智慧是在文化土壤里生长出来的,文化需要积累。学校的教育智慧萌生于广阔的文化背景,只有培育出肥沃的文化土壤,才能提升学校的文化品位。

学校要追求教育的理想,逐步形成教育哲学,凸显思想的张力。

学校要”顶天立地“,天,即为理想。对教育理想的追求,基于对教育的深刻认识。在应试教育日益加剧的今天,这种追求首先表现为对教育、学校文化核心价值观的坚守。以孔子教育智慧滋养心灵,提升学校文化,形成教育哲学,浸润教育智慧,学校文化品格就会逐渐养成并得以提升。

学校要有伦理上的考虑,追求教育的道德意义,凸显道德的魅力。

孔子的”仁爱“,墨子的”兼爱“,启发我们从道德的尺度解读教育。西方亦有类似的论述。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认为,道德是人类最高的目的;最高的、最后的目的可以概括为一个概念---道德。杜威说:从最宽泛的意义上说,道德即教育。

教育的道德表现为对学生的爱。英国诗人雪莱说得好:”道德的最大秘密就是爱。“爱是教育的一种力量,爱推动着教育。教师的爱首先表现为对学生的尊重,表现为尊重前提下的民主、平等、合作师生关系的建立。如果学生和教师都能有尊严地生活在校园里,那么,这所学校是具有文化品格的。

改变生活方式,改善生存状态,凸显师生的文化气质。

生活方式是对生活的一种表态与表现。学校的生活是规范的,因此需要规则;学校的生活空间是狭窄的,但这使师生远离社会的浮躁;学校的生活应当追求时尚,因为这意味着生活的创新与新生活的开端。诸如此类,构成了校园生活的特点。仅止于此,却很不够。校园的生活应当让教师和学生有快乐和幸福的人生体验,有被”释放“的感觉,有创造的热望。

感悟情境教育 篇6

小教英语师范091 孙思 0906112045 看了几个有关李吉林老师的视频,阅读了她的一些著作,我最大的感受就是被李吉林老师对孩子们的喜爱、对教育事业的热爱深深的折服。就是份深沉的感情,支持、推动李老师几十年如一日,在一所学校,教一门学科,不为名,不图利,勤奋工作,不断探索。而且,在如今这个浮躁、浮夸、浮华的社会氛围中,能在三尺讲台坚持几十番春秋冬夏、并且在如雨后春笋的教育改革中做出实实在在的成效,实在是让人敬佩。

其次,还有就是李老师对孩子的透彻了解也让我印象深刻。她好像就是孩子们肚子里的蛔虫,知道孩子们在课文的哪里理解有难度、在哪儿添一个怎样的教学环节就能帮助孩子们理解课文、孩子们喜欢什么样的学习方式,所以她既能和孩子们做朋友,又能让孩子们学到知识和技能。

此外,我也深深的感觉到语言魅力的重要性。教师的语言活动室支配,引领着学生的认知活动。在一次以《我是一颗蒲公英》为题的作文课上,李老师随手勾勒一颗蒲公英,指着图,别有兴致的说了一句:“你们现在就是蒲公英了!”孩子们听到后,看着黑板上朝自己微笑的蒲公英,很乐意成为一颗蒲公英,努力把观察中对蒲公英的感知加上自己的情感活动,高高兴兴的表达。课堂上,老师会对某一情景用语言进行描述,是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学生感受到的不仅是声音、不仅是词,而且仿佛看到了画面。

课堂上,李老师全身心的投入,绘声绘色的讲解,我深切的感受到了李老师的满怀热情。小学语文老师应该具有一颗童心,对生活中美好的事物,像小孩一样会感到新奇,无限喜爱。能够设身处地地位学生着想:学生在情境中户听到什么?看到什么?有没有美感?好不好表达?有一颗热忱的心想着学生。我想这也是对小学语文教师提出的一些要求。

运用了情境教学后,孩子们学习就容易感受到“易”、“趣”、“活”,极大地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语文教学在运用了情境教学后,不再是那一本薄薄的教材,不再是没完没了的单调重复的各种习题和可有可无的乏味的问答;学生的视野,学生的思想,也不再是被禁锢在那小小的教室里,那丰富有趣的教学内容,鲜明生动的形象,真切感人的情意,以及耐人寻味的哲理,使教学变为具有吸引力的、有趣而有意义的活动。

教育教学感悟 篇7

如何保证一节课有效,老师的做法是十分重要的。对教材的充分理解,是否备好每一节课,上课前的教具学具的准备,对教案的熟悉,都是必不可少的。上课的过程中,老师良好的教学素质,对课堂的掌握,教学中是否合理科学,有没有考虑到面向每一个学生、是否做到每一次练习都有明确的目标和要求,从而达到巩固知识、培养技能、发展智能的目的等等,教学的效果关系到方方面面。

所以,保证上课有效的前提就是备课这一个环节。教学可以理解为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但生成并不意味着不需要预设、不需要备课。相反,有效的教学对预设的要求不是降低了,而是提高了。预设要为学生的发展、学生的个体差异、学生主动积极活动等提供了强有力的保证;能促使师生在教学过程中发挥创造性;能促使课堂多向、多种类型信息交流的产生和及时反馈。这就需要我们教师深入钻研教材,改变传统的备课模式,让课堂教学体会到预设的重要性。

第一,要认真钻研教材。教材是教学内容的载体,每一位教师都要认真研读、感悟、领会教材,了解教材的基本精神和编写意图,把握教材所提供的数学活动的基本线索,分析教材所渗透的数学思想、方法和学生活动的科学内涵,这样才能体会新教材蕴含的教学理念,备出高质量的教学预案。

第二,要改变备课模式,变“教案”为“学案”。学习的主人是学生,一切知识经验的获得都依赖于学生的自主建构、自我内化。离开了“学”,再精心的“设计”也没有意义,教师要充分考虑,想象学生可能出现的情况,并采取相应的对策。即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一种有准备、有意识的教学想象。

第三,课堂要生动。在课堂中,太多的不确定性,更有出乎意料之外的情况发生。面对信息多变、资源多彩的课堂,教师要扮好倾听者、重组者、等待者、提升者等角色。做到:心中有案,行中无案,寓有形的于无形的,不断捕捉、判断、重组课堂教学中从学生那里生成的各种各类信息,灵活驾驭教学过程,推进教学过程在具体情境中有效生动。

第四,“设计科学合理的练习”是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重要保证。有效的数学教学,不仅在于成功的讲解,而且更取决于科学、高效率的练习。科学合理的练习是学生学习数学,发展思维的一项经常性的实践活动,也是师生信息交流的一个窗口,应着眼于学生的发展,而非单一的、千篇一律的重复。好的练习能主动地把学生学习的疑难问题、困惑之处诱发出来,及时予以纠正。实现数学知识的巩固和应用,使学生的思想品德得以熏陶,学习习惯、思维品质得以培养,思维方法得以训练,提高数学教学的有效性。

第五,对待学生要多一些表扬。在教育教学中要善于发现学生点,对学生多加鼓励,使他们在情绪上得到满足,使之学习心境保持“愉悦”,从而使学生的感觉、知觉、记忆、思维都处于良好的活动状态,产生求知的欲望和情感,强化学习效果,并取得求知的成功。

第六,多了解学生。了解学生不爱学习的根本原因,是感到自己基础差,或感到某学科没意思,或因教师不妥当的批评而赌气放弃,面对这样的情况,就要善待他们,实现学生“想学”“乐学”。尊重学生,学会倾听,面对学生的诉说,教师一定要认真、专注地倾听,这本身既是对学生的一种尊重,也是学生的心理需求。敷衍几句甩手而去,这会极大地挫伤学生想接近你的愿望,会远离你,远离你所教的学科。激励学生,为学生加油;教师善于表扬,就意味着会赢得教育上的主动权。每个学生,总是想把自己最可爱的一面展现出来,希望得到教师和同学的肯定,这种愿望会比社会上的其他人更强烈。而教师的每一次表扬不但鼓舞了学生,也巩固了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

第七,提醒学生,大胆批评。对待学生不是一味地、简单地进行表扬、鼓励,针对学生身上出现的缺点和错误,也要大胆地批评。不过这种批评是学生乐于接受的“提醒式”,总的原则是不伤害学生的自尊心。

教育,成全幸福人生 篇8

一、教育可以成全物质生活的幸福

物质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获取必要的物质必需品是人幸福生活的首要内容,自古以来,人类都在为获取物质资料而奋斗,包括对自然的索取和人类之间的争夺。教育,起源于生产劳动,就是因为获取物质的需要。

1. 教育可以提高人创造财富的能力

无论是教育从劳动中的产生,还是教育在生产中的发展都已经证明,为经济服务是教育最为重要的职能。教育能够通过提高人的思想素质、智力素质和身心素质来提高人的劳动生产能力,将潜在的人力资源开发为现实的人力资本,从而提高生产效率,增加物质财富。当然,由于社会是一个复杂的系统,个人财富的多少并不一定取决于个人所受的教育,它还包括个人所占有的生产资料、个人的社会人际关系资源、社会的分配机制以及个人对财富追求的欲望等等,但教育对人类生产力提高的贡献和对整体财富的增加是无庸质疑的。物质是幸福生活的重要基石。

2. 教育可以提高人感悟幸福的能力

虽然物质是幸福生活的重要基础,但幸福不是以物质的多少或者社会地位的高低为标准来衡量的。幸福是人的一种内心体验。一个人生活得是否幸福,关键在于一个人对幸福的理解和感悟水平。在和平年代,我们的生活都是平淡无奇的,在平淡中如何体验和感受幸福并珍惜它,这需要个人的智慧。

当然,人的幸福感悟能力并不与一个人的教育程度呈正比,相反,接受教育越少的人,对生活的幸福期待越低,幸福的满足感就越简单,而接受教育程度越高的人,对幸福的期待水平就越高,幸福的满足就越发困难。温饱解决以后人的困惑比温饱问题解决以前要多得多,解决起来也要困难得多。但这不是一个层面上的问题,我们也不能企图用愚民方法来提高全民的幸福指数,所以,还是教育,只有通过更为合理的教育才能够解决这一难题。

3. 教育可以提高人享受幸福生活的能力

有福还得会享,享受幸福是一种能力,更是一种智慧。应该说生活中每个人都是有福可享的,只是每个人追求幸福的内容不一样,追求幸福的方式不一样。对于温饱线以下的人来说,对好的物质享受的追求占据主导,这也是幸福生活的基本内容或者说是最低层次的享受。对于解决温饱以后的人群来说,对幸福的理解和追求就千差万别了。

生活中我们发现有一些人借助自身占有的超级资源包括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获得了巨额财富,在巨额资产面前,他们却不懂得如何去享受幸福,不懂得如何将个人幸福与社会福祉有机结合,更不懂得感恩与回报自然和社会,整天挥金如土、纸醉金迷、建豪宅买豪车讲排场在人们面前炫富。可以说尽管他们拥有万贯家产和奢华的生活,但他们的行为却透视出内心的异常空虚和寂寥,甚至食不甘味、寝不安睡,这是典型的不懂得享受幸福的人。再看看比尔·盖茨、李嘉诚、邵逸夫等经济名流每年为社会捐赠的财产以及他们的企业为社会进步所做出的贡献,看看他们的社会责任感以及他们个人的简单生活。再看看以袁隆平为代表的一些科学家,他们从不在意物质生活,一心为着心中的科研梦想而努力拼搏,他们生活态度的坦然与恬静,精神世界的充实与激情,实在令人羡慕。对幸福的享受是有层次的,它的确需要智慧。

教育可以帮助人们形成健康的心理品质和积极的价值观,教育可以提高一个人的精神境界和追求层次,教育可以帮助人们懂得幸福的真意和享受幸福的途径与方法,让人们跳出奢华物质享受的低俗状态,形成一种正确的人生价值取向和享受健康幸福的能力,追求一种更为高尚的幸福生活。

二、教育可以成全精神生活的幸福

人不仅是自然存在物,更是社会存在物和精神存在物。符合人性的人的需要不仅包括自然需要,而且还包括社会需要和精神需要。教育不仅要解决人的自然需要,还要解决人的精神需要。

1. 精神的充实

教育在教会人们获取物质财富的同时,教育还可以把人类历史上积淀下来的大量的精神财富介绍给受教育者,并教会我们学会学习,建构学习型社会,树立终身学习思想,用大量的人类精神财富来充实我们的精神世界,使我们获得精神上的满足。否则,没有强大的精神追求,我们就会“饱暖思淫欲”,成为生活中的堕落群体。这里还需要提醒一点的是,古有“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学而优则仕”的观点,这种只看到教育的经济、政治功能而看不到教育的文化功能的提法是值得思考和警惕的。

2. 精神的博大

一个人的个体生理物质欲望是能够也容易满足的,因为一个人对物质的消耗是极其有限的,我们的生物肌体每天只需要消耗少量的食物和衣妆,多了反而会造成伤害,因此,个体生理物质的满足在现代社会中已经不是很困难了。对于现代人来说,可能最难以满足的是精神的需求,精神的需求不仅包括对优秀文化的继承和创造,也包括对物质财富在精神上的占有,这种精神上的占有欲望就是一个无限大的区间,这种欲望也是促使人类不断发展的原动力,对这种原动力必须加以引导,使一个人在不断拥有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同时,还要拥有一种博大的胸怀和大爱,这样的人才能成为社会真正的栋梁,他的生活才能真正幸福。

3. 精神的恒久

曹雪芹在《红楼梦》中有一句话:“质本洁来还洁去!”我不知道文艺评论家如何理解这句话,我个人认为他道出了人生的真谛。一个人物质财富积累再多,都不属于他个人,而是全人类,当一个人离开人世的时候,他会把一切都归还大自然,随着时光的流逝,我们也会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直至最终完全消失,惟有精神可以恒久。“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前者是躯体活着,但精神死了,后者是躯体死了,但精神永存。这才是生存的最高境界。人区别于动物的全部高贵品质在于人的生命具有高于生命本身的目的意义。一个人只有赋予自己的生存以超生物学的意义,追求一种基于自然物欲又超越自然物欲的持久的心灵快乐和精神幸福,他的生活才是真正幸福的生活。

三、教育可以使人在物质和精神两种幸福追求中达成和谐统一

人通过各种劳动实践创造丰富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目的在于享受、体验、感悟幸福。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是人类社会生活的两大存在形式,也是幸福的主要内容。只有在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和谐统一中,人的幸福才是真正的幸福。

人作为自然生命,也必然受自然界生物进化规律的制约,人来源于动物界这一事实决定了人永远不能摆脱动物性,因而人应该努力满足基本的物质的生理需要。但真正的人不应该让自己的幸福水平永远停留在动物水平,物质需要和生理需要的满足决不是人生的终极目的。从人的精神生活结构看,人又是知、情、意的统一体,既有感性的欲望、动机、情绪、情感,又有理性的思维能力和理性的信念、知识、要求。感性生活和理性生活的和谐统一既是人生的渴望和追求,又是人生幸福的感受和体验。

教育作为一种育人的特殊活动,其作用主要是在于对人幸福的精神生活方面的建构及内在主体感受的引导、提升;在于引导人在理性的指导下,把自己的情感、欲望作为思考对象,和谐统一个人的各种需要、欲望和追求,充分体验并正确对待人生中种种情感经历;在于使人心灵丰富和成长,从自然存在走向精神存在。

我们倡导追求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统一,并以此为基础追求最高层次的自我实现层次的伦理幸福价值取向,追求道德的至善和完美,鼓励人们以个人的幸福为基点,超越幸福的个体局限,实现社会幸福和整个全人类的幸福。

教育的价值在于引导人进行自我批判、自我提升、自我超越,自觉树立一个崇高的人生理想、信仰与追求;在于引导人去追求自身个人幸福的过程中,不仅要意识到个人的利益与幸福,也要意识到他人的利益与幸福,意识到社会整体的利益与幸福,不断寻求个人的幸福与他人、与社会的幸福的交汇点,从而把个人自我的幸福追求在整体上、方向上纳入个人与社会和谐发展的轨道上,追求那些有利于促进全人类幸福的事情上,做一个“享大福”的人。

(作者单位:湖北第二师范学院)

实践赏识教育感悟 篇9

安香中学:郭会霞

前段时间,我县分管教师继续教育工作的老师给我们让了精彩的一课,从那节课开始,我知道了有一种先进的教育方法叫做“赏识教育”。在此之前,我只知道应该多对学生进行表扬和鼓励,但是缺乏这方面的理论知识,对学生进行赏识教育的认识也不够深刻。那节课后,我积极地搜寻有关“赏识教育”的理论文章,并尝试着把“赏识教育”付诸实践,时间不长,我便深刻地感受到了赏识教育对工作的积极影响,这也更坚定了我学习“赏识教育”,在工作中积极运用“赏识教育”的信念。现将实施赏识教育的感受作一个总结,浅谈一下赏识教育的作用和如何对学生进行赏识教育,以期抛砖引玉,对各位同仁有所帮助。

从前的我们信奉“不打不成材”,信奉“严师出高徒”,对学生严肃多于微笑,棍棒多于慈爱,批评多于表扬,训斥多于鼓励,“恨铁不成钢”的我们“呕心沥血”却往往“事与愿违”。其实,我们确是忽略了学生的情感和心理,没能激发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没能让学生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当接受了赏识教育的培训以后,我感觉茅塞顿开。什么是“赏识”?赏识教育对工作有什么影响呢,即赏识教育有哪些作用呢?该如何对学生进行赏识教育呢?

一、赏识的概念

赏识是指意识到了人的才能或物的价值而加以重视或予以赞扬。赏识教育就是指教师家长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发现孩子的优点、闪光点,并予以及时鼓励和赞扬,从而激发孩子的主动性、主体性的教育行为,使孩子把教育的要求内化为个体的自觉行为,从而促进孩子健康主动的发展。简言之赏识教育就是发现优点、欣赏优点。它是从孩子的需要出发,以尊重孩子价值为前提,唤醒孩子的主体意识及自身发展潜能,让每个孩子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赏识教育以鼓励表扬为手段,是将教育对孩子的外在要求内化的重要条件。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赏识教育通过激励赞扬来激发和调动孩子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从而使其内心愿意学习,喜欢学习。这种愉快的情感体验唤醒孩子内心的上进意识,进而由进步动机付诸于进步行动。这就真正体现了孩子是学习的主体的教育思想。

二、赏识教育的作用

1、通过赏识教育,可以维护学生的自尊,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保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做错事或者学习成绩不好的孩子,往往心理压力较大,自卑、自责、不知所措。这时,他所需要的是帮助、安慰。而我们有的教师为了给孩子以教训,往往采取比较严厉的批评。这种教育方法会让孩子丧失信心,不再努力,甚至反叛。我班曾经有这样一个学生。他从小学一年级开始,就没有出过前三名,可以说是个成绩优异的好学生。可是进入中学以后,竞争对手多了,随着年龄的增长,一些干扰也多了,他的考试成绩逐渐下降了。一次单元测试之后,某老师在班上批评了他,从来没有经受这样的“待遇”,该生感到很羞愧,本来就对自己的成绩很着急的他对自己丧失了信心。从此学会了抽烟、喝酒、上网„„成为了一个名副其实的“坏孩子”,有好几个老师都说他是个危险分子。有一天,我找他聊天,我们回顾了他的辉煌历史,分析了他的变化和原因,我告诉他:“既然你曾经那么出色,你一定还会非常出色,只要你愿意,你还会成为老师和家长的骄傲。”从往事的回忆中回过神来,看到我的期待和鼓励的目光,他的脸上浮现出了以往的自信和微笑。从此,这个学生变了,变得让老师欣慰,让同学敬佩。真的,小刀初试,赏识教育就显示出它的独特魅力,不仅让教育起到了事半功倍的作用,还能让学生对老师充满信任,成为知心朋友,同时使学生能更加珍惜一切,奋发向上。

2、赏识教育能挖掘孩子的潜能,使其能力得到充分的发挥。每个孩子的聪明才智和先天禀赋都基本相同,但他们最后的成就都会大相径庭。这说明我们老师、家长要懂得教育,懂得欣赏,不能对教育进行一刀切,要尊重孩子的个性差异,对孩子的任何一个特长都要肯定,帮助发展,而不能打消孩子的积极性。与罗森塔尔的期待相反,如果教师和家长总是谩骂、讥讽孩子,说他是傻瓜、笨蛋,久而久之,孩子就会对自己的能力有所怀疑,认为自己真的不如别人。比如,我们有些老师或家长在教育中往往会出现这种言语:“别做梦了,看你像这块料子吗?”“别异想开天,管好你的学习,考上大学才是正事。”也许老师或家长的一句话,抹杀了一个伟大的创举,一句话能把孩子的自信心全部扼杀。所以作为老师和家长要学会欣赏,并正确引导,使孩子多种多样的才能,天资得到充分的发展,也只有这样才能挖掘每个孩子的潜能。就如我上面所说的例子,我在与家长的交流中发现,其实父母是看得到孩子的努力的,他们也会有欣慰的笑容,可这笑容他们是不会让孩子看到的,所以在孩子眼中看到的永远只是不满与忧怨。若此时家长能采取明智宽容的态度,把自己的欣慰,对孩子进步的信任表现出来,将会得到不一样的效果。

3、赏识教育能培养孩子的独立性,耐挫力。由于赏识教育是不怕失败的教育,敢于放手,让学生在生活中得到磨练,给其勇气、鼓励,使其在失败中吸取教训,并顽强的站起来,这一次次的尝试,无形中发展了学生的独立性、承受力,使学生能在失败中善于分析、总结,而不是在失败中倒下。在赏识教育的理念中,教师不仅应该鼓励学生不怕失败,而且应该鼓励学生尝试失败。失败是每个人必须面临的人生课题,而学生如何面对,反映了教师的心态。越是宽松的成长环境,学生越怕失败;越是苛刻的成长环境,学生越不怕失败。预约失败,接受并享受失败,学生就不会被失败绊倒,就能透过失败看到成功,透过黑暗看到光明。任何努力都需要一种动力,一种光明目标的指引。从一开始,教师不断地输入这种观念,学生慢慢便会调整面对失败的态度。预约失败比允许失败更进一步。预约失败好比打预防针,而允许失败已经是治疗了。当然,预约失败并非要大张旗鼓地开展,有时太多的失败仍会影响孩子的向前发展,太多的失败会扼杀孩子对自己的自信。所以,老师应与学生一起面对失败,失败了,首先老师不能泄气,要相信自己的学生,及时与学生一起分析失败的原因,找到应对失败的措施,及时鼓励学生一定能行,以防学生第二次、第三次犯同样的错误,踏入同一个失败的陷阱。

三、对学生进行赏识教育的几点认识:

1、课堂教学是赏识教育的重要场所。

学生的大多数文化知识都来源于课堂教学,在校大多数时间也都在课堂上接受老师的教育,所以高质量的课堂教学,是培养优秀学生的重要因素。其中,高质量的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是要学会赏识学生。我是一名历史教师,历史教学有一大特点是:谈古论今。它既能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又能激发学生博古通今、古为今用的积极性。所以作为老师,要鼓励学生多动脑筋,畅所欲言,要不怕学生出错,只有这样才会让学生学得主动,同时还可能会取得意外收获。当学生的方法好过你老师时,作为老师应虚心向学生学习,以更好地调动学生在课堂上学习的参与性,成为学习的主体。而对成绩较不理想的同学,更要多发现他在课堂上的每一点进步,使他的兴趣得到提高,主动性得到发挥,避免使他成为遗忘的角落。

2、赏识教育要求老师能多深入到学生及学生家庭中去。

赏识教育并不光是说几句美丽的话,它要能点亮学生内心的火花。所以实施赏识教育要求老师能多了解学生,到学生中去,随时捕捉学生的一些闪光点,及时给予表扬、鼓励。同时对学生要进行连续性的观察、了解、帮助,认真发现他的每一次进步。另外要得到家长的配合,以达到家长、老师教育的一致性,共同搞好教育工作。但在实施赏识教育过程中,也要让学生发现自己的不足,正确对待成绩和不足。

3、赏识要有一定的艺术性。

⑴在语言上要有艺术性

当我们的学生取得成绩时,往往会把激动、喜悦的心情毫无保留地流露出来。这时常听到这样的教育方式:“这次考得好不等于以后考得好。”“虽然这次取得了进步,但离重高的目标还差得远呢。”这种教育方法事实上造成学生很压抑。若改成:“祝贺你这次取得了好成绩,按这样的发展趋势,你的目标马上就能实现。”效果就不一样。这不仅能保持学生的积极性,还能起到更好的鼓励作用。所以在教育中我们教师要多用肯定性语言和鼓励性语言,象“你真棒!”“你能行。”“再试一次,一定会比刚才更好。”“在这方面注意一点,事情就做得很完美了。”也许就这么简单的一句话,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⑵ 在行动上要有艺术性

对学生的赏识有时光在口头上是不够的,还可以通过行动来让学生感受,更具有激励作用。例:在我所任的数学教学中,有一名叫王志鸿的学生学得十分出色。为了充分发挥他在这方面的特长,我就经常拿一些较难的题或值得探讨的问题与他共同研究、讨论,使他真正感受到自己这方面能力的存在和这种能力被老师欣赏的自豪。另外象我们班有一支足球队,并具有了一定技术水平。为了让他们更好地发展,我就经常鼓励他们去踢踢球。但作为初三的学生,他们对老师的这种鼓励表示信任不足,同时他们知道老师对他们更多的要求是学习、学习。为了改变他们这种想法,我就亲自加入到这支足球队伍中去,并且实行能者为师,虚心听从他们的安排,使他们真正感受到自己得到了老师的肯定和欣赏,同时由于老师的加盟,使他们能以更高、更严格的要求对待自己,使水平和能力得到更好的发展。

⑶在体态语言上要有艺术性

在某些特定的环境下,师生之间也许不适合用语言来交流,或者用语言达不到效果,这时你老师的一个动作或一个表情也许就能达到所需的作用。例:在教育中,我们经常会遇到这样一类学生,每当他们完成一件事,他们总会用一种渴望的眼神想得到你老师的评判。这时老师你投一个赞许的眼光,或一个满意的微笑,能起到很好的作用。另外当学生遇到不开心的事或很痛苦时,老师用一些安抚的动作更胜过语言上的安慰,使学生尽快走出困境。

⑷ 赏识教育要有耐心,要能持之以恒。

我们部分教师对困难生的教育一开始总是热情较高,鼓励、帮助。但当付出一定劳动而得不到回报时,就开始失望、怀疑学生的能力,甚至对学生挖苦、讽刺,从而挫伤了学生的自尊心,降低了学生的自我评价,并对自信心的形成产生不良影响。所以作为我们老师对学生的教育要有耐心、信心,并要有作持久战的心理准备。

⑸ 赏识要恰到好处,不能滥用、过度。

赏识要正确客观地分析,要了解学生的身心需要,要了解学生心理状态,根据真实需要进行表扬、鼓励。而不能因为为达到某种目的而牵强地赏识,这不仅对该生本人起不到真正作用,而且会影响周围的学生,让他们感觉到赏识的一种虚伪性,同时失去对教师的信任度。同样赏识不能过度,这样会导致学生对自己认识不足,会产生自满自傲的心态,稍遇不顺就会一蹶不振。同时赏识要因人的性格而合适操作。例:对胆小的学生要多肯定、鼓励,对调皮、好动的学生,要适当赏识,同时要多提新要求,克服不良习惯。

感悟教育之 篇10

——读《陶行知现代教育文选》有感

周万伟

陶行知先生是现代教育的创设人,是我们当代教育的楷模。他生长在灾难深重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毕生致力于人民教育事业,改革旧教育,创建人民大众的现代教育,谋求以教育革命配合政治革命,勇于探索、艰苦奋斗、百折不回、创立了适合中国国情的‚生活教育‛理论体系,为改革中国教育,培养人才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他的教育思想不仅在过去发挥了很大的作用,在现在,乃至在以后仍是光彩依旧。

最近,笔者认真拜读了《陶行知现代教育文选》,得益匪浅,特别是被陶行知先生‚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的教育思想所折服。陶行知先生的这一育人‚真经‛是他从几十年教师生涯中总结出来的,这句话,道破了教育价值观和道德观。一个‚真‛字扫清了几千年来中国封建教育中存在的虚假伪善的尘垢,指明了现代教育最重要最本质的属性。教师作为现代进步教育思想的实践者,应牢记陶行知先生的话,教学生求真知,学真本事,养真道德,说真话,识真才,办真事,追求真理,做真人。以‚真‛字作为自己的立教之本,教好书育人。因此,教人求真,学做真人,还需要从师求真做起。

一、以真教人,感化学生学做真人。

陶行知先生在《创造的儿童教育》中说:‚把我们摆在儿童队伍里,成为小孩子当中的一员,我们加入到儿童队伍里去成为一员,不是敷衍的,不是假冒的,而是要真诚的,在情感方面和小孩子站在一条战线上,我们要钻进小孩子队伍里才能有这个新认识与新发现。‛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师在日常教学工作中,要明礼诚信,以真教人,不敷衍塞责,不弄虚作假。以诚信取人,以真诚育人。

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以‚诚实守信‛为核心的‚为人之德‛是道德教育的基础。注重‚包装‛、‚推销‛的现代社会里,诚信应该是永恒的,因为它本身就是价值的体现。诚信来自于自身的人格修养,作为教师要真心真意的对待学生,实事求是的处理问题。在和学生一期学习活动时,有时,由于自己的疏忽或其他原因,学生时常会提一些令你措手不及的问题,一时答不上来,令教师出尽洋相;在所难免。‚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此时教师应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对自身存在的不足不掩饰,用人格魅力去感染学生,认真听取意见和批评,虚心接受。学生会更敬重你,从你的身上学到诚实,学会求真。

时下,整个社会的公信度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一些投机取巧的人,就会假冒钻营,以假乱真,以次充好,蒙骗社会,蒙骗人们,真伪莫辨,尽管‚打假‛已经喊了多年,而深受其苦,深受其害着不计其数。这‚假‛害人害己,容易将人引入歧途。我们教师面对的学生,是未来走向社会的活生生的人,然则,青少年时期又是人的一生道德品质形成的关键时期,他们的身心发展有其自身的规律,他们的意志较脆弱,行为具有较强的可塑性和模仿性。可见,学生良好的品德形成同师德求‚真‛关系十分密切。老师是他们无影的镜子,老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无不对他们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所以,师德的求‚真‛是教育对象对教师提出要求,所谓有什么样的老师,就会有什么样的学生,就是这个道理。韩愈的‚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这里传的真道,不是伪道:授的是正

业,不是歪业;解得是真惑,不是假惑。这样,我们的老师就必须始终贯彻一个‚真‛字,要真心诚意的教学生学做真人。

二、以真待人,感戴学生学做真人

陶行知先生说:‚教师的责任就是‘不辜负机会;利用机会,能用千里镜去找机会;会拿灵敏的手抓机会’。‛笔者虽然现在没有当班主任,但过去班主任做学生思想工作的心没有变。平日里,无论是对待‚听话懂事‛、成绩好的孩子,还是对待个性比较张扬、成绩平平甚至较差的学生,都能始终不渝的做到一视同仁,诸两悉称,不宠爱有加,不另眼相看。因为,如果教师压抑学生的个性,挫伤学生的自尊心,就会在这些学生心灵深处留下永远难以抹去的伤痕。所以,你要想使学生平等的受教育,你教师必须真诚的对待学生。这时笔者常告诫自己的话。要既关心金凤凰,又关爱丑小鸭。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利用机会,抓住机会,以真待人,才是真教人,才使学生学会做真人。

本学年,笔者任教的五年级班里有些同学喜欢好动,一个五年级的学生仍像幼儿园里小朋友,不能自控。在去春游的路上,笔者抓住契机,以求真的心态,边走边跟这位学生谈话,讲述有关做真人的道理。有时还在批作业时用写评语的方法劝导他,谈话时用故事形式开导他,课堂上用眼神提醒他,用陶行知‚道德是做人的根本。根本一坏,纵然你有一些学问和本领,也不甚用处。并且,没有道德的人,学问和本领越大,就能为非作恶愈大‛的话教育他。以真实的事例,真心的话语,真挚的友谊来接近他和他结对子交朋友。以真求真,身心相爱,使得这位学生感到学生感到老师是在真心教育。果然,该生后阶段无论在言语上,还是在行为上都较以前有了明显的进步。的确,对待这样的学生,只有通过真诚的爱,才能使他们体验到人间的温暖,才能在道德和行为规范转化为他们内在心理定势和行为习惯。只有善待学生、尊重学生,才能触摸到教育的真灵魂,领略到教育活动中那种春潮涌动的真情景,这实际上是在撒播师爱。

如果说爱是一条河,那么宽容善待,就是架在河上的一座桥,教师以宽容博大的胸怀为桥墩,以良好的教养为桥面,以广博的知识为路灯,一聪明的才智做护栏,唯有如此,学生站在这座师德的虹桥上面才会自然而然的对生活、对学生产生积极而热情的情感体验,真心换真情,方能教人学真求真。

三、以真做人,感召学生学做真人。

陶行知先生说:‚我们希望今后办教育的人要打破侦探的技术,丢开判官的面具。他们应当与学生共同生活,共甘苦,做他们的朋友,帮助学生在积极活动上行走。‛笔者从教近十年无时不刻的以自己的言行来影响学生。平时言行谦逊,规行矩步,从不口出脏言,无论在教师中间,还是在学生中间随时注意文明用语。笔者能受学生尊敬贵在语言文明,从不恶语伤人,可能算式一个重要原因吧!

语言是教师用心教育学生不可缺少的工具,而如何来使用这个工具,直接关系到教育的效果。只有用文明的语言才能取得学生的信任和良好的教育效果。我国古代的《礼记〃仪礼》中就这样说过:‚言语之美,穆穆皇皇。‛这就是说我国很古的时候,就提倡说话要尊重对方,谈吐要文雅,态度要和气。这是在处理一般人与人之间关系上的要求。为人师表者,自然也不例外,而教师对学生说话,更应该使用文明、规范、和平、温柔的语言。

课堂上,用‚请‛字让学生回答问题,平时见到学生主动问好,在同学和老师中间不讲‚切口‛的话。教学生使用礼貌语言,教师得首先使用;要学生讲文明,教师得首先讲文明;要学生改掉不健康的口头禅,不给同学起绰号,我们教

师首先不使用某种不正之道的‚切口‛之语。语言室心灵的写照。教师的语言类,反映着教师高尚的思想情操和道德修养。

加里宁出:‚一个教师必须好好检查自己,他应该感觉到,他的一举一动都处于最严格的监督之下,世界上任何人没有受着这种严格的监督。‛这里所说的对教师的‚严格的监督‛,不仅来自他们的学生,而且来自社会,因为社会上各行各业的人把他们的子女托付给学生的老师,很自然就会在许多方面,特别是道德品行上向教师提出比常人更高的要求。要求我们教师要严格遵守法纪法规。老老实实做人,做一个真正的人。

学为人师,行为规范。平时,学校搞卫生,笔者既做指挥员,又做战斗员,身教重于言教,以人教人,以自己的真心感人,以真诚来榜样学生。工作中独人一处,坚持不懈地以刘少奇的‚慎独‛精神为心灵的镜子,以《教师的职业道德规范》为行为准则,持之以恒的做到上下班推车进出校门。‚要学生守的规矩,教职工躬亲共守‛,这样的事虽微乎其微、不足挂齿,然而,此时无声胜有声,使学生懂得学做真人还得细微之处开始。正像毛泽东所说‚一个人做点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一样,学做真人,做一个对社会有所作为的人,也要经得起历史的考验、时间的考验。在这方面笔者是雷打不动的,以真实、真诚、真心、教人育人,赢得了社会、家庭及学术的敬佩。语言美、心灵美是教师教学生做真人的根基。

总之,用凯洛夫的话来说:‚教师是一切美好的化身和可以仿效的榜样。然而决定着儿童对教师的进一步关系的建立,还是教师的工作作风和他的人格品质。教师的一言一行对学生都有极为重要的作用。‛‚诚于中‛才能‚形于外‛,自己并不真正具有的东西,是无法给予学生的。作为一位教师无论在其语言上,还是在行为上只有处处率先就范,真心诚意的捧着一颗心来,为学生、为学校、为教育,竭尽权利,敢做真事,善说真话,并成为学生学习的楷模。你给他真,他自然也将心比心,用真字回报老师,回报教育。

所以,我们要牢记陶先生的话:‚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以人为本,求真务实,教学生学做真人,只有起点没有终点,教师只有时时处处教真、做真,做现代德育教育的‚传真机‛,学生方能真才实学,学真成真,真正成为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人,成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人,成为真正有益于人民的人。

参考文献:朱建人主编《陶行知现代教育文选》

上一篇:一次深刻的反醒作文700字下一篇:思妙FLASH系列教程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