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人生观教育教学

2024-08-02

大学生人生观教育教学(精选12篇)

大学生人生观教育教学 篇1

200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 (2004[16]) 中强调指出“大学生是十分宝贵的人才资源, 是民族的希望, 是祖国的未来”[1]。

人生观是“关于人生目的、态度、价值和理想的根本观点。它主要回答什么是人生、人生的意义、怎样实现人生的价值等问题”[2]。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人生观教育始终贯穿整个大学教育阶段。就当代大学生人生观而言, 正是其形成的一个关键时期, 是其走向社会前最重要的一次洗礼。当代大学生人生观教育对学生的人生发展及整个社会的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

信息化时代带给我们日新月异的改变, 回首新中国的成长历程, 大致可以分为两个大的阶段:第一阶段, 艰难地跨过了建国初的三十年摸索;第二阶段, 坚定地走出了改革开放的三十年高速发展之路。展望二十一世纪的中国, 必将进入一个政治更民主, 法制更健全, 管理更规范, 发展更稳定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期。反思改革开放三十年来, 在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下, 大学生人生观教育更多地受到传统的权力至上和市场经济功利主义的影响。当前的大学教育更多地重视了学生专业的学习, 忽略了人文素养和法律知识的教育和熏陶。

尽管在市场经济的高速发展过程中, 许多专家和学者都对大学生人生观的教育作出了很多研究与贡献, 但是, 在当代大学生人生观教育的实际过程中, 仍然存在不少现实问题。更多的学校忽视了人生观教育过程中道德教育和法律教育的重要性, 没有对马克思主义人生观进行深入研究, 进而产生仅仅“为了上课而去上课, 为了教育而去教育”的现象, 带来的片面后果是大学生的人文素养逐渐缺失、法制观念逐渐淡漠。自2004年的“马加爵案”至2010年的“药家鑫案”, 一系列的大学生的血案告诉我们, 人性的冷漠和对法律的无知似幽灵般萦绕在大学生人生观形成的道路上。

当此时机, 只有加强对当代大学生进行回归经典 (马克思主义、毛泽东理论、邓小平思想) 教育, 汲取中国传统文化精华, 增强人文素养, 培养法制观念, 更好地根据未来社会的需求对当代大学生进行人生观教育, 使之在踏入未来社会中能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 成为祖国的未来坐标、社会的栋梁。

1. 马克思主义人生观精髓对当代大学生人生观教育的指导作用

大学生在讲理想或信仰的时代中, 曾经面临着“迷惘”、“彷徨”、“困惑”。如今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 “一切向钱看”正在不断侵蚀着当代大学生的人生价值观, “人生的目的和意义何在?”是困扰大学生的人生命题。马克思、恩格斯早在《共产党宣言》中提出:“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3], 清晰地阐释了每个人的自由发展对于全人类社会自由发展的基础性作用, 揭示了“健全的自由观念应该是将个人的充分发展与社会的健康发展之间的和谐统一”[4]。当代大学生只有在马克思的科学经典的引导下, 认识到人生的目的正是在于实现自身的人生价值, 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才能在人生的道路上, 正确认识自己, 了解国情, 加强对社会主义的认识, 坚定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方向。

在当前情况下, 作为大学教育中的引导者———教师所受环境的影响先于学生, 部分教师失去了对马克思主义经典的研究和探索, 忽视了在经典中探寻对大学生人生观形成有重要指导意义的理论, 仅仅疲于应付教学, 使课堂教育陷入枯燥的、无方向的“选读教材内容”。没有认识到“马克思主义绝不是离开世界文明发展大道而产生的一种故步自封、僵化不变的学说。恰恰相反, 马克思的全部天才正是在于他回答了人类先进思想已经提出的种种问题”[5]。而这些学说恰恰需要我们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创造性地与实际生活结合, 灵活运用从而发挥其巨大理论指导作用。

在当前大学人生观教育中, 应充分利用课堂教育引导学生展开对人生观的思考, 对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生观的论述展开深入的教育和探讨, 使广大学生从理论上和实践上体会马克思主义人生观的精髓, 从而对科学人生观的形成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2. 中国的传统美德和社会主义公德对当代大学生人生观形成的现实意义

马克思主义人生观提倡的是人的自由而和谐的发展, 进而达到一个社会自由而和谐的发展, 一个自由而和谐的社会是需要优秀的社会道德来支撑的, 以此不断促进人类文明的程度越来越高。而在中国二十世纪末, 社会的主体道德进入了一个“模糊期”。回首二十世纪初的“五四新文化运动导致的道德真空几乎让一个民族窒息 (至少是缺氧) 了一个世纪”[6], 继而经过“文化大革命”的洗礼和市场经济的冲击, 传统的伦理道德几乎进入一个“冰冻期”。进入新的世纪, 中国迫切需要“打通现代性和传统之间的沟壑, 而且搭建一条过去与未来之间的桥梁”[7], 根据时代要求, 选择性地继承中国的传统美德。

2001年, 中共中央颁发了《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 明确提出了社会主义公民的基本道德规范“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当代大学生作为历史和文明的传承者, 理应成为传统美德和社会主义公德的沿袭者、实践者和传播者。几千年来, 中华民族讲求的是“内圣外王”的主体思想, 提倡“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 新的时代, 当代大学生人生观的教育在反思中华民族的主体思想时, 更具有现实意义。

中国传统的道德讲求“慎独”, 自我道德修行, 进而为社会作出贡献。在当代大学生人生观的形成过程中, 更要讲求人生的道德修为, 提高人文素养, 进而提高人生观的境界, 培养宽厚的仁爱之心、正义之心, 胸怀求真的信念, 用“实事求是”的理性态度辩证地看待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坚决识别和抵制个人主义、极端利己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权力主义、功利主义。

针对目前形势, 在对大学生的调查研究中, “在问到‘对国家发展和社会环境最不满意的问题’时, 选择社会腐败的占25.7%, 选择社会道德水平太低的占23.2%, 选择精神文明那个程度太低的占16.6%”[8], 相关的研究表明, 当前大学生对国家的发展和社会的环境具有深切忧虑感。因而, 我们的教育者, 为人师, 更要广博地学习, 研究各种问题, 诸如《论语·子张》中提到“博学而笃志, 切问而近思”, 要充分利用学校这块主阵地, 认真研读中国传统美德和社会主义公德, 身心践行, 言传身教, 利用多种方式, 让传统的美德和社会主义公德在学生中间进行传诵, 并可组织各种社会实践活动, 在活动中让学生去体会, 并践行于言行举止之中, 从而对当代大学生人生观的发展起到护航作用。

3. 社会主义法制教育对当代大学生人生观形成的规范意义

人生的自由发展是为了实现自身的理想和目标, 同时要确保维护他人和社会的利益或亦权利。在调查研究中, “有48.7%的学生认为为了个人成功可以有轻微的违法行为”[9]。这其实是一个危险的信号。这告诉我们,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与建立, 我们的法制教育已经处于急需改进和提高的地位。

社会主义法制的内涵是依照社会发展规律, 尊重人的主权, 依法办事, 促进人和社会的和谐发展。古人常说:没有规矩, 不成方圆。就是说只有在一个合理有序的社会中, 我们才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各施其才, 进而促进社会的稳定发展。这就告诉我们:我们提倡个性的解放与自由发展, 但我们的人生观不能偏离社会主义正确的发展轨道。我们提倡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但是自由绝对不是放纵, “为所欲为的放纵不但与自由绝不相容, 而且是自由的大敌。所以自由与法治是不可分的。应用劳尔思 (John Rauls) 较为积极的话来界定自由, 则是:‘每个人均平等地享有最广阔的基本自由的权利, 但这种享有基本自由的权利必须与别人享有同样的权利是相容 (不冲突) 的’”[10]。

富勒在《法律的道德性》中提到两种道德:“如果说愿望的道德是以人类所能达致的最高境界作为出发点的话, 那么, 义务的道德则是从最低点最发。它确立了使有序社会成为可能或者使有序社会得以达致其特定目标的那些基本规则。”[11]我们可以将义务的道德性引申为法律的规范性, 这就告诉我们, 只有一个法制健全的社会, 才能使一个有序社会的建设成为可能。2011年3月28日, 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七次集体学习时, 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强调:“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 是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必然要求, 是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必然要求。我们必须增强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弘扬社会主义法制精神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法治社会的建立, 将会带给我们公平竞争的机会, 同时使我们走入一个良性循环的发展空间。“人们在这个架构中, 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做自己所要做的事, 他不会受到别人的干扰, 却会得到别人根据他们的意愿做他们所要做的事的过程中, 所提供的他所需要的服务”[12]。

因此, 面对时代的要求, 在对当代大学生的人生观教育中, 法制教育处于极为重要的地位, 大学的法律教育, 决不可流于形式, 片面追求“大”和“全”, 应该更有针对性, 更贴近现实, 贴近生活, 使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切切实实地认识和体会。一个人只有学会合理地利用合法手段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才有可能不去侵犯他人的合法权益, 或者说, 才有可能去维护他人的合法权益。

4. 结语

在一个和谐发展的社会里, 作为社会主义建设者, 我们为了信仰的实现也好, 或是为了实现自己心中的理想也罢, 但是, 在这人生的过程中, 必须遵循社会主义道德规范和社会主义法律规范, 并接受规范的约束。一百多年前, 梁启超先生在《少年中国说》中大声疾呼:少年強则国强, 少年自由则国自由, 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当时今日, 中国少年有德法, 则中国有德法。

摘要:二十一世纪的中国, 必将进入一个政治更民主, 法制更健全, 管理更规范, 发展更稳定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期。本文从当代大学生人生观形成的角度出发, 论述了人生观形成过程中中国的传统美德和社会主义公德对当代大学生人身观形成的现实意义, 以及社会主义法制教育对当代大学生人生观形成的规范意义, 以期对大学生人生观的教育产生一定的借鉴作用。

关键词:当代大学生,人生观,教育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 (中) [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 2006:177.

[2]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18.

[3][5]柴毅龙.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287, 6.

[4][6][7]张宝明.现代性的流变[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61, 50, 51.

[8][9]荆钰婷.大学生人生观、国家观现状调查与分析[J].哈尔滨:黑龙江高教研究, 2009, (8) .

[10][12]林毓生.中国传统的创造性转化[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1988:69, 123.

[11][美]富勒.法律的道德性[M].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5:8.

大学生人生观教育教学 篇2

当前大学生人生观教育存在诸如理论视野狭窄、说理方式抽象、教育技术缺乏等问题,而如果将心理学的有关原理同大学生人生观教育结合在一起,不仅具有可行性,而且具有可操作性,能够有效提高大学生人生观教育的质量和效果。

一、问题提出

大学生的人生观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奠定大学生在大学中的核心思想基础,规范他们在大学中的基本行为模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目前,对大学生人生观进行的教育主要依托政治理论课这一载体来完成,因此大学生对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的掌握和运用程度,是衡量大学生人生观教育成果的重要标志。

目前,对于大学生人生观教育教学的研究主要围绕以下几个议题展开:

(1)大学生人生观教育理论研究:包括大学生人生观教育内涵的界定、教育主体和客体的定位等。其中,教育内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大学生人生观教育包括对人的本质、生死观等的教育;狭义的大学生人生观教育包括对人生目的、人生态度和人生价值观等几个方面的教育。而对大学生人生观教育的主客体定位,目前尚存争议。

(2)大学生人生观教育的影响因素研究:包括当前国内的经济环境、社会政治环境、网络环境等多种因素都会对大学生人生观教育产生重要影响。

(3)大学生人生观教育方法研究:包括教学模式改革、教学方法改革、教学技术创新等等。

通过对以往相关文献的梳理发现,关于大学生人生观教育教学的研究虽然很多,但依然存在一些不足和尚未解决的问题:

1.教育理论视野过于狭窄,学科交叉融合较少

目前,大学生人生观教育的理论,大都来自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和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这些理论都具有相当的高度,而且被实践证明是科学的。但是,也正因为这些理论过于概括化和抽象化,因此在指导解决大学生人生观实际问题时便显得乏力。面对这些理论,大学生更多地会表现出一种无奈:这些道理我都懂,从中学甚至小学就开始学,我也知道它们都对,但我依然不知道该怎么解决我自己的问题。于是,精深的人生观教育理论在实际教育中往往被架空,无法从根本上引起大学生的学习兴趣。另外,教育理论视野的狭窄也可能会导致大学生错误地认为人生观教育只不过是变相的意识形态教育而已,因此,容易产生抵触心理,从而不利于人生观教育的展开。

2.教育方式多以说理性为主,但说理方式过于抽象

根据以往的研究,目前大学生人生观教育的方式较为单一,基本只以政治理论课的授课作为依托,而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又往往会把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对人生观教育理论的描述和解读上,即使以案例形式进行教学,也往往跳不出说理教学的窠臼。这种教育方式,对于处于互联网时代热衷于追求实用性和趣味性信息的大学生来说,所能起到的教育作用和效果显然不会很好。

3.对教育实践层面的研究较少,缺乏新颖有效的教学技术方法

目前,对大学生人生观教育的研究主要集中于理论探索方面,而在如何切实提高教学的有效性等教育实践层面上的研究依然很少。于是,导致大学生人生观教育的具体技术方法始终没有突破,除了依赖教师的个人经验、人格魅力等之外,大学生人生观教育教学的总体实用性始终得不到切实提高,这也成为阻碍大学生人生观教育效果的最大问题之一。

不难看出,以上这三个问题已经成为制约大学生人生观教育效果的重要原因,而如何有效解决这些问题,便成为大学生人生观教育研究的重点。我们认为,要从根本上解决理论视野狭窄、教育方式单一、教学技术低端等问题,就必须首先明确大学生人生观教育的核心,然后站在跨学科视野下丰富这一核心的内涵,使之兼具概括性和易接受性,最后据此制定有效的教学方法,并进行科学的验证。

二、在心理学视阈下对大学生进行人生观教育的可行性分析

根据前人的研究,无论从广义层面还是狭义层面来界定大学生人生观,都包含了对人生目的、态度和价值这三个方面。因此,对大学生人生观进行的教育,可以认为是力图教会大学生如何来正确看待人生的目的、态度和价值,也就是试图培养大学生树立对人生的“正确观念”。这也就意味着,无论大学生的人生观教育内容如何,都是以培养大学生树立对事物尤其是对人生的正确观念为核心的。抓住这一核心,不仅能够更加明确大学生人生观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同时也是提高大学生人生观教育教学质量和效果的关键。

对于“如何树立正确观念”,政治理论课教材站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高度,对这一问题进行了科学、系统而详尽地阐述。一方面,这种阐述无疑体现了非常强的理论性和科学性,但另一方面也难免显得过于抽象化和概括化,不易被思想尚未达到一定深度和广度的大学生所理解和接受,这也成为影响政治理论课中人生观教育部分教学质量和效果的最大问题之一。而要解决这一问题,必须要坚持两个基本的原则。第一,授课核心思想的科学性不能动摇,即对于“如何树立对事物的正确观念”这一问题,教师的讲授和解释不能庸俗化,必须要体现出马克思主义的精神;第二,授课的具体内容、方式和方法必须充分适应大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尤其是智力和人格发展特点,以便能够最大限度上被大学生所接受。

我们认为,如果要同时保证这两个基本原则,那么将心理学教育的有关原理同大学生人生观教育有机结合起来是非常合适的,并且也将是完全可行的。这种考虑主要基于以下三个原因:

首先,心理学要解决的问题,与大学生人生观教育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是相同的。大学生的人生观教育,无论采取什么视角,无论采用何种方式,其核心都是培养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也就是使大学生树立看待事物、看待人生的正确观点和正确看法。而心理学要解决的问题,也正是如何让人们更科学和更准确地认识自身、认识他人、认识世界,从而更有效地改造自身、改造世界。因此,心理学要解决的核心问题,与大学生人生观教育的核心在本质上是完全一致的,即都是帮助我们对自身和对世界进行更准确、更科学的认识。

其次,心理学是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应用最为广泛的一门学科,它对个体和群体心理状态及行为规律的研究,能够直接为教育教学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持,对于高等教育更是如此。在当前的高等教育当中,心理学之所以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是因为高等教育必须首先了解大学生群体的一般心理特征和规律,从而才能根据这些特点和规律制定相应的教育对策和方法,以更有效的途径达到教育目的.。因此,大学生人生观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心理学的依赖性非常强,甚至可以直接从心理学中吸取有益的养料,为己所用。

最后,心理学更注重为人们树立正确观念,并提供实际操作的方法,将这些具体的方法与大学生人生观教育教学相结合,可能更容易获得思想素养尚不成熟的大学生的认可,同时还可以在实践层面上对大学生人生观教育进行丰富和深化。与传统的大学生人生观教育不同,心理学不仅关注人生问题的“为什么”,更关注“怎么办”,即切实解决人生问题的方式和方法。目前决策学、行为经济学等以心理学作为主导的学科,都热衷于研究人类常见的观念错误,并提出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修正此类错误的方法。因此,这些心理学研究成果,恰恰可以弥补传统大学生人生观教育研究过于抽象和理论化的缺陷,使大学生人生观教育既具备高度的理论性,又具备很强的实用性。

根据以上分析,我们认为,心理学与大学生人生观教育,在原则上完全一致,在目标上殊途同归,在内容上互为补充。因此,在心理学视阈下对大学生进行人生观教育,不仅可以保证大学生人生观教育的科学性,同时也可以为大学生人生观教育理论提供具体的技术支持,使教学的方式和方法更加立体化。

三、在心理学视阈下对大学生进行人生观教育的方法探索

正因为大学生人生观教育与心理学原理相结合具有极强的可行性与必要性,因此,我们应该着力考虑如何将这种结合付诸实践,即在实际的大学生人生观教育教学过程中真正有机地将心理学的有关知识和方法融合进去。

1.大学生人生观教育与心理学原理相结合的教学可以按照“问题提出―理论分析―理论升华―实践反馈”这一步骤进行

(1)在大学生的人生目的、态度、价值的问题范围内,精选出一个或多个学生最为关心的具体问题,并说明这些问题可以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哪些具体理论做以解释和解决,引导学生对这些问题进行有意义的思考,为随后的新旧知识联系和学生认知结构改变打下基础。

(2)以具体的实例作为教学材料,以心理学的相关原理作为手段对其进行分析。在分析过程中,采用启发式讲授和自主学习等多种方式,这样不仅能使学生原有的认识水平在分析具体实例的过程中得到提升,同时也能够让学生对整个分析过程的科学性更加信服。

(3)将分析过程和分析结果以有意义的方式呈现出来,并将这一结果对应于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某个基本原理,将学生对心理学原理的认识自然上升到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的掌握上,并使学生认识到,面对人生问题时的最佳解决方法,就是树立看待事物和人生的正确观念。

(4)以讨论的形式引导学生自己提出与人生观有关的其他问题,并尝试着用相关的心理学原理和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进行分析、解释和解决,使学生完成对正确人生观认识的最终内化。这一教学过程具有很强的规范性和可操作性,并能够使大学生人生观教育的教学质量和效果得到显著提高。

例如,我们可以选择《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材中第三章第三节“促进自我身心和谐”这部分内容作为教学材料进行实证性的课堂教学实验研究,并观察最终的教学效果。总体教学方法是:抽取两个同质班级,A班作为实验组,B班作为对照组。对A班采用心理学视阈下的大学生人生观教育方法进行教学,对B班则单纯按照《基础》教材中这一部分的内容进行填鸭式教学。经过相同的教学时间后,对两个班级的教学效果进行测评,并使用统计学方法对测评结果进行分析,以验证大学生人生观教育与心理学相结合的可靠性和实效性。

2.大学生人生观教育要将情商培养有机纳入进来,使大学生的人生观与情商形成互为补充、互相促进的关系

全球化背景下大学生的人生观教育 篇3

一、全球化对大学生人生观的影响

全球化对在大学生人生观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学生平权意识和民主意识更加强烈

市场经济在鼓励人们大胆追求物质利益的同时,更推崇平等基础上的自由竞争,强调自立、竞争、公平、效率,崇尚民主精神。这种状况必然反映在即将走上社会的大学生的思想意识中。多年来学业上竞争的成功,使大学生自我期望值高,踌躇满志,希望未来走上社会能实现自己的抱负和施展自己的才华。在他们的人格构建中以自我为中心的倾向十分突出。面临着当前社会存在的种种问题和学习、经济、就业压力。他们担心腐败现象和无规则、不公平竞争会断送自身才能和发展前程。因此他们的政治主体意识和平权意识将进一步提高,对腐败的不满。对民主政治的渴求会日益增加。

(二)大学生的人生观更具个性化和功利性

市场经济的利益驱动机制的影响以及对未来社会生存的担忧使现在的大学生的务实精神增强,人生观和理想的功利主义色彩较浓。

首先是在苦乐观看法上的分化。现在有许多大学生认为只要在物质上得到享受就可以了,因此是追求吃喝玩乐,相互攀比,从不管别人的想法,只要自己享受到就行,自私自利,如果得不到物质上的满足就会感到很难受,难以继承先辈们的吃苦耐劳的优秀品质。

其次在荣辱观上也发生了较大的分歧。随着全球化的进程在不断地深入和发展,许多没有好的大学文凭的人,也可以在社会上谋求一份相当不错的工作,这样就使大学生认为在大学中学不学都无所谓,只要自己家里有关系就行了。这样荣辱观就发生了扭曲。

最后就是生死观的改变。在很久之前,某大学的大学生们用自己的生命来证明了自己的对与生命的重视。为了救出掉入湖中的一名同学而牺牲了自己的宝贵的生命。然而反观“我爸是李刚”事件。李启铭对生命的漠然甚至是麻木,就仅仅因为自己的爸爸是所谓的公安局副局长就可以轻视生命,而惩处的结果还是程度甚轻的。这样的结局不知道是法律的悲哀,还是国家的悲剧!

(三)大学生人际交流环境的虚幻性

网络的开放性和交互性扩展了大学生的人际沟通渠道。改变了他们的娱乐方式,电子交往和电子娱乐也对人的自制与自律品质提出更高要求。

调查中发现,大学生上网主要是去聊天室交友和上BBS发表意见。电子交往方式减少了物理空间中交往的各种压力,有利于培养自由开放的个性,使他们的思想更加活跃,同时也极大地满足了他们的归属需要和情感交流的渴望。但这种环境也利于许多人毫无顾忌地宣泄自己的不良心态、情绪和阴暗心理,这种情况会更加刺激学生对行为准则、道德规范以及学校教育单向灌输的压抑感和逆反心理。

二、全球化背景下大学生的人生观教育

全球化的确使得大学生的眼界开阔了不少,也使得大学生人生观的确定不再是局限于国内。也可以向国外甚至是全球发展。但是,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全球化对于大学生的社会化的人生观的确立时产生着一定的负面影响的。最主要的就是人生观的功利化,自私化。我们应该谨慎这样极端的人生观,应该及时纠正这样极端的人生观。

(一)建设社会主义思想文化体系,引领大学生人生观。

当今,校园文化以其开放性、适应性的特点与社会密切联系,社会上最新的思潮与时尚都会很快地被校园文化所接受,同时经济利益多元化的负面影响,最终使得大学校园文化多元化、多层次化。所以,学校要建设以一元化的指导思想引领多样性的思想文化体系。

(二)培养人文精神,铸造大学生人生观之魂。

人文精神是特定文化所推崇的基本价值,是对人的生存意义的最高追求。强调个人的价值、追求、关怀、人格的完整及充分的自我发展。如认知方式、道德意识、审美情趣、价值观念、理想信念、爱国主义等,都是构成人文精神系统的重要因素,它是人生观的灵魂和旗帜。大学生要开展人文教育实践,丰富人文知识。树立起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念。

(三)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优化个性心理品质。

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前提和重要组成部分,是大学生人生观教育的基础,它对于大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当前在不少大学生中。出现了苦闷、自闭、自残,自杀、伤害他人等“生命困顿”现象。大学生应树立心理健康意识,处理好适应环境、学习成才、人际交往、交友恋爱等方面的困惑和问题,培养健康豁达的人生态度。

参考文献:

[1]徐蓉.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大学生价值观教育[J].思想理论教育,2008.1

[2]胡忠玲.多元文化背景下大学生价值观教育[J].当代青年研究.2008.1

[3]林斯坦.经济全球化对大学生的影响及高校德育的新取向[J].中国高教研究,2009.9

大学生人生观教育教学 篇4

今天,我主要结合几个教学的例子谈一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在完成培养学生知识与能力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即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树立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

一、以《项链》为例,培养学生的务实精神

《项链》这篇文章是法国著名短篇小说巨匠莫泊桑的作品。女主人公马蒂尔德是一位美丽的少妇,出身于一个普通的文员家庭,后来又嫁给一个普通的文员。本来生活很安逸,但她内心却是极度虚荣,总想过上奢侈豪华的生活。一次在丈夫的努力下,她有了一次参加富人宴会的机会,为了在宴会上出风头,她从女友那里借来一根钻石项链。戴着项链的马蒂尔德在宴会上出尽了风头,虚荣心得到了极大的满足。不幸的是,在回家的路上,这条项链丢失了。为了赔偿这价值三万六千法郎的钻石项链,她负债累累。为了还清债务,她经历整整十年节衣缩食的生活。最具讽刺意味的是在课文的结尾处她的好朋友告诉她丢失的项链是假的。这个结果不仅让读者感到意外,更多的是引发读者的深思。马蒂尔德通过“打肿脸充胖子”的方式来显示自我,面子观念的驱动,使她吃尽了苦头。

纵观现在社会,无不存在小说女主人公马蒂尔德似的人物,生活中一些人追求所谓的名牌效应,衣服要名牌、车子、包包、首饰等等都要名牌。在与人相处中也是以貌取人,也就是大家说的“人靠衣装”。曾经看过一则报道,说一个女大学生为了得到一部苹果手机与人打赌裸体绕校园跑三圈,也有的为了买到自己心仪的名牌产品不惜自己的身体卖掉自己的器官,有的人为了名牌省吃省喝,最后是有了风度没了健康。通过这篇课文的学习,我要让学生知道,虚荣心和追求享乐的思想使玛蒂尔德断送了她的十年青春,我们那些虚伪的追求带给我们的将会是什么呢?生活不是云里雾里的幻想,更多的是要脚踏实地一步步走过。

二、以《在沙漠的中心》为例,培养学生的责任感

《在沙漠的中心》这篇课文是在初中七年级下学期所教学的一篇课文,讲的是一位从事冒险职业的飞行员在开辟新航道中因飞机失事掉到沙漠后所面临的一系列挑战后的所思所想,在困难面前,主人公想到的不是个人的自由,在困难面前主人公没有退缩,想到更多的是自己的责任,想到的是对航天事业的贡献。因此主人公的心情开始是因环境的恶劣而极度的痛苦甚至感到绝望,但想到自己肩负的责任,作者的心情却意外的平静了,课文的最后还用自己的沙哑的嗓子喊着“上路吧,普雷沃!我们应该继续走下去”。多么的豪情壮志啊!这是一种大爱,一种为人类做出贡献的大爱,这是一种舍己为人的大爱。

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会遇到一些或大或小的困难,在面对困难时,我们该以什么样的态度去面对,是勇敢挑战,还是软弱退缩?学完课文我就引导学生进行了一个人活着到底是为了什么的讨论?一个人活在这个社会短短几十年,价值到底何在?“吃饭是为了生存,还是生存是为了吃饭?”通过讨论,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做一个有追求的人、一个有责任感的人。

三、以《致橡树》为例,培养学生正确的爱情观

《致橡树》是舒婷写的一首经典的爱情诗,语言清丽活泼,读起来朗朗上口。诗人以一个女性的角度,以一株木棉为意象,向心目中的对象—橡树表达了对爱情的追求,热烈、诚挚和坚贞。诗中,作者不愿做攀缘的凌霄花,不愿做痴情的鸟儿,不愿做泉源、险峰,甚至日光、春雨,而愿意做一个与橡树并肩作战的木棉。诗人要表达是一种爱情的理想和信念,通过亲切具体的形象来发挥,颇有古人托物言志的意味。诗人不愿要附属的爱情,也不愿要奉献施舍的爱情。诗人不愿在这样的爱情中迷失自己。爱情需要以人格平等、个性独立、互相尊重倾慕、彼此情投意合为基础。诗人要的是那种两人比肩站立,风雨同舟的爱情。一个像勇敢的卫士,每一个枝干都随时准备阻挡来自外面的袭击、保卫两个人的世界;一个是热情的生命,开着红硕的花朵,愿意在她战斗时为其呐喊助威、照亮前程。他们共同分担困难的威胁和挫折的考验;同样,他们共享人生的灿烂,大自然的壮美。诗人要的就是这样的伟大爱情,有共同的伟岸和高尚,有共鸣的思想和灵魂,扎根于同一块根基上,同甘共苦、冷暖相依。

大学生人生观教育教学 篇5

摘要:现在的学生大多数为独生子女,被娇纵溺爱,使他们成为怎样人?对他们进行品行教育是我们教师面临的一个刻不容缓的课题,对他们进行感恩教育、勤俭教育、诚信教育、挫折教育、责任教育培养学生素质、人品,期盼他们有出息、成为社会的有用人才,成就学生精彩的人生。

关键词:学生 品行教育 感恩 勤俭 诚信 挫折 责任

一、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

中华传统文化经典蕴含着优秀的传统美德,在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方面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将这些经典积淀在脑海里,会在他们的心灵中潜移默化地影响其日后的人生态度和方向。因此,运用国学经典进行道德教育,是学生道德教育的一个十分重要的途径。

在学校普及传统文化------国学进校园、国学进课堂的活动中,以弘扬民族文化、弘扬传统美德为核心,以诵读国学经典名篇为载体,以诵读经典为主要形式,认真开展国学教育实践,带领学生学习《弟子规》、《四书、五经》,晨曦诵读《弟子规》领悟其意,遵循圣贤古训。我们说作为衡量一个人的最简单的标准就是《弟子规》。因为《弟子规》可以显现一个人是不是真的有德行;你做到了《弟子规》,那可以保证你是个有德行的人,值得信任的人。所以假如你连《弟子规》要求都做不到,语言讲得再华美,也绝对不能相信。

古人主张父慈子孝、兄友、弟恭;上下左右,尊卑长幼之间提倡团结互助协调中和。在人际关系上,人与他人,人与社会,人与自身的和谐的大爱。现在的学生,每个都集万千宠爱于一身,在爱的海洋中长大,他们每天都在享受父母、亲人、老师的爱。但是他们很少知道去回报,去感激他人。所以我们应该在爱他们的同时要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

(一)感恩教育的主要内容

1.感恩祖国和社会

当今中外教育界都对感恩教育十分重视,通过学校的德育教育,在生活中,大多数学生们也知道应通过努力学习文化知识来回报父母。然而,这也正暴露出传统的感恩教育在内容中存在的缺憾,即将感恩教育的内容局限于对父母的孝敬,而忽略对集体、对国家的感恩,在教育导向上,容易让学生以为要感恩,就只有通过提高学习成绩这条路,忽视了更为重要的责任感与理想信念。

感恩祖国和社会是每个公民的神圣使命,传统感恩精神应该得到丰富与升华,在对青少年的感恩教育中,感恩的对象应由注重亲情,进一步到关注友情,并上升为对祖国的热爱。让青少年懂得,感恩不只是对父母;回报不是只能通过学习。祖国不但为个人的生存和发展提供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还赋予了我们人之为人的文化生命,因此,每个公民都有责任、有义务回报祖国的培养之恩,应当对国家树立起责任意识,学会用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武装自己,成为社会主义的合格公民。

2.感恩父母和长辈

我们教育孩子要对自己的父母、长辈感恩。因为他们不仅赐予孩子生命,更把孩子养育成人,挣钱供孩子读书,非常不容易。因此,在日常生活、学习中,我们不仅要教育孩子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更应该帮助学生懂得感恩。孩子要对父母感恩,就不应该贪得无厌地索求他们的付出。感恩父母、长辈是最起码的要求,是做人的道德底线,如果 一个人连自己父母都不爱,又怎么可能爱同学、爱社会。通过感激父母、长辈教育,让学生体悟来自父母无私的爱,知道父母培养他们背后的艰辛;引导学生树立责任意识,自立意识,克服奢侈、攀比、享乐等毛病;懂得爱父母,孝敬长辈,感激他们。

开展孝敬父母、长辈教育的意义在于:首先,有利于解决目前家庭伦理道德中存在的缺陷问题。可以有效地解决中国进入老龄社会面临的严重社会问题。因为家庭养老在国家社会保障水平低的条件下,仍是绝大多数人依靠的重要形式,特别是在农村。其次,有利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家庭是社会最基本的细胞,只有家庭稳定才能社会安定,而孝道在维系、稳定家庭具有任何其他道德不可替代的作用。提倡孝的明显优点:一是范围小,限于家庭,十分具体;二是孝的对象是双亲,与每个人的关系密切;三是邻里友好、亲戚同事之间,易于彼此舆论监督,道德评价,非常直接。第三,有利于社会秩序的稳定。一个人对父母不能尽孝,不可能处理好和兄弟、亲友、师长、同事、集体和国家的关系。如果一个人孝敬父母,一般情况下在社会上是遵纪守法,与人和睦相处的,能够自觉控制自己的行为。他们不愿意因自己的不负责任累及父母、家庭。这样的人多了,整个民族的文明素质也就提高了,他们就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做出应有的贡献。

3.感恩老师和同学

(1)要对自己的老师感恩。“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老师不仅赐予了学生知识,更是教会了学生如何做人。正是老师们春风化雨式的教育解开了学生成长路上的心结。从每个牙牙学语的小孩到渐渐懂事的小学生,从求知若渴的少年 到展翅高飞的成人,从门外汉到专才,从太古的结绳记事到今天高科技来临,老师的作用时刻贯穿于人类文明发展的整个过程。正像人们所共识的:社会的发展靠教育,教育的发展靠教师。在成长的道路上,师恩难忘。

(2)要对自己的同学感恩。因为同学不仅在每一个人的人生旅途中陪伴着自己度过了十多个春夏秋冬,更与他们在生活和学习中相互鼓励、相互支持、相互安慰,在交流中获得欢乐和充实,大家在童年的时光里给了彼此美好的记忆,从中感受到了温暖的情谊,获得了无穷而珍贵的童年时期的快乐。

(二)感恩教育的主要措施

1.加强领导。学校少先队大队部成立感恩教育活动领导小组,由校长任组长,分管德育的校级领导、政教主任任副组长,少先队大队辅导员、各中队辅导员为组内成员。组长和副组长参与各项活动的策划、组织、督办等,使活动得以如期开展。

2.落实感恩教育内容,强化教育责任。各项活动定期小结,一学年进行总结评价。

3.加强各学科的感恩教育,并贯穿在学校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

4.积极开展主题教育。充分利用重要事件和重要人物纪念日,开展主题班会、队会;通过现场会、晨会、课堂教学、课外活动等多种途径,开展活动。

5.积极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组织学生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参观农村改革开放新面貌等。

6.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坚持升降国旗制度,举行每周一国旗下专题讲话,唱好国歌、校歌。学校结合实际,充分利 用校园广播、橱窗、板报、走廊和艺术墙等宣传阵地,张贴领袖和中华民族杰出人物画像、学生以感恩为主题而作的美术、书法作品等,营造浓厚的校园氛围。

(三)感恩活动具体安排

二月份:

1.召开学校负责人会议,学习市、县教育主管部门相关文件精神和制定学校感恩活动方案,成立活动领导小组。

2.利用国旗下的讲话做开展“学雷锋,做有道德的人”、“复兴中华,从我做起”爱国主义读书活动动员会。

三月份

1.各中队根据学校方案,制定中队活动方案,开班主任会和少先队大队委会,落实感恩教育活动内容和形式。

2.以班级为单位,出好一次“向雷锋叔叔学习”主题板报。并以学习雷锋活动为契机,开展学习雷锋精神的实践活动,用实际行动为社会做一两件好事。

3.组织学生观看爱国主义影视片。

4.组织学生评选“辽中县最美孝亲少年”(2015年)。

四月份:

1.以我国传统节日“清明节”为契机,各中队组织开展以“感恩亲人,带着感激上路”为主题的主题活动,寻亲访友,祭奠祖宗。

2.3-6年级举办一次写《给父母的一封信》,向父母汇报自己的生活、学习情况,评选出优秀者予以表彰,并在宣传栏中展览。

五月份:

1.在高年级组织以 “感恩老师”为主题的演讲活动,低年级组织写感恩日记。

2.开展“光盘”活动,提倡节约之风,杜绝浪费、攀比现象。

六月份:

1.以庆“六?一”活动为契机,开展爱国主义歌咏比赛。

2.召开以“同学如手足、牵手同学”为内容的主题班会。

七八月份:

1.各项活动总结,整理归档资料、图片。

2.暑假安排学生感恩教育社会实践活动。利用家庭、社会的各种教育资源,让学生懂得感恩。

九、十月份:

1.认真开展全国“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月”主题教育。结合新学年开学,搞好新生入学教育,庆祝教师节和迎接国庆等活动。

以校为单位,开展一次“祖国在腾飞,家乡在巨变”的图片展活动。

3.开展“留守儿童的中秋节”主题队会。

十一、十二月份:

1.以班为单位,开展“二十四孝故事会”。

2.举办“城镇二中蒲东校区感恩教育”现场会。

几年来,我校通过实施感恩教育活动,使我们感受到德育教育的改革大有可为。面对有较多缺失的德育教育,适时、适度的专项教育活动,除了能提高学生道德素养外,对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提高学生的人文修养也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

二、对学生进行勤俭教育

现在的孩子吃得好,穿得好,要什么有什么,好吃的就吃,不好吃的就不吃,甚至扔掉。他们根本不知道什么是勤 俭节约。“勤”就是勤劳,不懒惰。古人认为“一生之计在于勤”,勤是立身之本,是德育启蒙的关键,也是最难持之以恒的品行要求。所以,培养勤劳的品德。在学校劳动周期间,劳动任务明确,劳动岗位固定,责任到人,在班级卫生清扫时,值日生项目清晰,时间明确,细则到位。在学校开展校园文化建设期间,班容班貌的整理过程中,让同学们充分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职责,让学生积极参与其中,为班级美化装饰做出自己力所能及的贡献;在劳动中动手、出力、流汗,虽然又苦又累,但是看到自己的劳动成果——宽敞明亮又充满艺术气息的教室和整洁美丽的校园,听到老师的称赞,感到自豪满足。亲身体会到劳动最光荣,从而养成爱劳动的好习惯。

勤就要有“水滴石穿”的精神,别看一滴水没有什么厉害的,可日久天长就能把是石板滴出一个小坑来。读书、办事情也是这个道理,只要持之以恒,坚持下去就会有所成就。一个人学习成绩的好坏、掌握知识的多寡,关键在于勤奋的程度如何。“业精于勤”就是说,学习方面的精深造诣来源于勤奋好学。

“俭”就是节约,不奢。古人把“俭”看做是德育的基础。“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古人十分重视以俭训子,认为学生养成节约的品德,是其终身受用那不尽的财富。只有知道“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才会爱惜粮食。只有知道贫穷的山区人们至今还有人吃不饱,才会珍惜拥有的幸福生活。只有懂得云南旱灾地区的近400万人饮用水困难,那里的孩子们惜水如金的感受,才会时刻牢记水是不可再生资源,更要倍加珍惜。

当今不少学生认为“用父母的钱天经地义”,用父母的辛苦钱逃课上网、打游戏,拿父母的血汗钱比吃比穿的学生不少。为了让这部分学生不荒废学业,养成勤俭节约的好习惯,体会到父母的不易,我们应该从小抓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这绝不是对父母之恩简单的回报,它更是学生本身的一种责任意识、自立及自尊意识,更是一种精神境界的追求。为学生的一生奠基,加强对未成年学生的基础道德教育,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目前,“培养学生勤俭节约的意识已引起了学校、家长和整个社会的高度关注。加强对孩子的节约教育,已经迫在眉睫。“勤俭节约,是我们民族的优良传统,也是一个人的基本品德。因为,只有每个人都养成勤俭节约的好习惯,我们才能更好的做到不浪费,用更少的社会资源去做更多有意义的事。勤俭节约,是我们人类社会能够长久持续的发展所要求而且必须做到的。只有知道勤俭节约的人,才能会使日子蒸蒸日上,才能收获更多的人生幸福。我们应在全社会进行勤俭节约的教育,让勤俭节约这一中国传统美德得以发扬光大。而教育最好就是应该从孩子抓起,从小事做起。针对这一情况,我校积极创新德育工作,努力寻求一条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学生的“实效德育”之路。

为了较全面、科学地了解目前小学生零花钱的情况,研究新形势下对小学生进行艰苦朴素教育的对策,我们根据部分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一次“小学生零花钱”情况跟踪调查。结果显示,目前小学生的零花钱用在零食上为最多,其次是玩具和打游戏,而用在文具方面的最少。而造成这种趋向的原因,主要有这么几个方面因素:(1)随着社会的发展,学生家长经济收入普遍提高,致使一些家庭每天给子女 三至五元零花钱已成为普遍的现象;(2)现代家庭一般都是独生子女,因此家长们特别溺爱这些“小太阳”,一味满足子女的消费需要。我曾就这一调查结果跟几位经验丰富的老教师进行了一次深入的探讨,他们一致认为,调查所反映出的小学生零花钱消费趋向可能产生的后果应引起人们的重视:长期这样下去,(1)将养成小孩子大手大脚花钱的坏习惯;(2)造成零花钱消费的攀比现象,一旦在父母那里索取不到足够的零花钱,则可能采取一些不正当的手段来获取;(3)多吃零食对学生的身体发育是不利的,况且现在不少零食是不合产品且含有激素、色素等有害物质;(4)迷恋于游戏将直接导致学习成绩的下降,对学生的身心健康造成不良的影响。

针对这一现象,我校采取以下几点做法:

1、学校领导、教师要深刻认识到对学生进行艰苦朴素教育的重要性。尤其是班主任老师,要采取多样的手段,向学生进行艰苦朴素、勤俭节约的教育。

2、发动学生把零花钱积攒起来,或者用自己的零花钱买一些文具和有益的儿童读物,或者开展献爱心活动,支援贫困地区的失学儿童。

3、教师要多与家长联系,引导家长认识学生乱花钱的危害,请家长配合学校,做好艰苦朴素的教育工作。

4、学校要取得社会各界的支持,清理学校门前的摊贩。禁止学生购买学校周边食品。

这一活动的开展,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使社会都来关注勤俭节约教育这也是一种正常的情感教育。我们已列入思想道德建设课程。随着感恩教育活动的深入开展,将中华民族“勤俭节约”传统教育渗透在学生的日常学习和生活的 方方面面,使学生的基础道德素养不断提升,并无声地内化为学生的自觉行动。为未成年学生成长成才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让我们的学生们体会到真诚的泪水,以及心灵深入一种美好感情的彻然苏醒。我们知道当代的学生并不是没有勤俭节约的意识。关键在于我们如何地开展感恩教育。我们的教育必须给学生的情感一个“出口”,必须承担起这样的责任。小学生仍只是一些娃娃,他们并不天生就能真正弄明白一切事理,哪怕是“可怜天下父母心”这样朴素的情愫。他们仍没有完全度过心理幼稚期,他们同样是需要被引导的一个群体。而在当前,我们教育却基本上忽略对他们的思想道德教育,特别是传统的伦理道德,学校转而更注重对学生的理论教育。今天我们通过“勤俭节约”开展对学生勤俭节约的教育,让学生们知道了父母的艰辛,懂得了感恩。这是我们必须正视的课题。我们身为教育者,最重要的问题是我们要把他们“教”成一群懂得勤俭节约的现代化接班队。通过“勤俭节约”系列教育活动,使学生进一步理解父母的“不容易”,用自己的具体行动去感谢父母,正是有了勤俭节约的意识,我们的世界才变得如此温馨和美丽,才能持久地发展下去,我们的祖国才能更加的繁荣富强。

三、对学生进行诚信教育

诚信是美德。“信”就是诚实、无欺。孔子主张“言而有信”。老子强调“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古人高度重视“守信”教育,认为“守信”是与人为善的要道,是人生贯之的美德,是德育启蒙的起点和中心。诚信即待人处事真诚、老实、讲信誉,言必行、行必果,一言九鼎,一诺千金。“诚信者,天下之结也。”家长也希望自己的孩子长大了成为一个正直、善良、踏实肯干的人。所以,对学生进行诚信教育是非常重要的。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学校进行常礼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诚信是做人的基本准则和起码的道德修养。为人以诚,待人以信,要从生活中每件点点滴滴的小事做起.邱佳红,女,我校九年级学生。缺乏诚信,爱说大话、空话,对学习不感兴趣,经常抄同学的作业,甚至编“合理”的理由应付老师的作业检查.还不时对别的同学说三道四,在集体生活中与别人格格不入。更因为她有这些坏习惯,同学们都不愿与她交往,缺少真正的朋友,表面开朗,实则内心孤独。

朋友之间的交往必须遵守诚信的原则,随心所欲、以自我为中心,别人就会认为你信不过,无法产生信任感、依赖感。失去了诚信,别人就不愿或不敢再与你交往。而这种后果是不会马上就能显现出来的,很少见到立竿见影的效果。等发现自己与朋友疏远了,无法融入集体之时,往往追悔莫及。于是就会产生“破罐子破摔”的心理,进而陷入恶性循环之中。邱佳红正是这种情形。

(一)关心、理解孩子,与他交朋友

理解是诚信教育的前提。在对邱佳红进行矫正教育的过程中,我们始终遵循热爱学生、理解学生的原则。首先把她的座位换到前面一点,并告诉她,老师愿意和她交朋友,相信她各方面都可以做好;其次在学习上给她以更多的帮助,尽量鼓励她说出内心真实的想法,用放大镜寻找细小的闪光点,并给予积极的赞扬;最后是经常找其聊天,帮助其克服困难,了解内心感受,洞察她说谎的真实想法。和她建立了良好的师生关系。为纠正教育打下了较好的基础。

(二)教育学生树立诚信观

“交朋友要讲诚信,无诚则无信,无信则无友”,这是朋友交得久的关键。我尝试应用例子和故事说明不讲诚信的坏处,使她明白讲友谊是可以长久的,时间是衡量友谊的尺子。屡屡失信于人,就会如同《伊索寓言》中喊狼来了的孩子一样,待到狼真的来了的时候,也不会有人真的去救那个孩子的。

通过心理换位,使学生懂得“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引导她用诚信维护友谊,做一个一诺千金的孩子。要求她具体做到:作业不做是什么原因就是什么原因,不能抄袭作业,不懂可以向老师、同学请教;答应别人的事不能完成就要向别人道歉,或者接受惩罚,这样才能取信于人。慢慢地,邱佳红意识到撒谎给自己带来的后果之严重,随心所欲、以自我为中心,别人就会觉得她信不过,无法对她产生信任感、依赖感。使别人今后不愿或不敢再与他交往,时间长了,就会失去朋友。原因找到了,邱佳红从内心深处有了改正的念头,问题就会迎刃而解。

(三)家校沟通,使诚信无处不在

学校的诚信教育赖于家长的配合和社会的支持。在多次与家长联系后,我们向其家长提出了以下要求与建议:

1、不要打骂孩子,因为李某是个自尊心、自卑感极强的孩子;

2、家长应该言而有信,答应孩子的事一定要做到;

3、父亲要纠正粗暴、单一的教育方式,母亲则不能对孩子溺爱、娇惯。家庭教育要努力做到严格要求与理解宽容的有机结合;

4、平时注意及时纠正孩子的不良行为,主要是帮助孩子克服撒谎、任性的毛病。

5、多给孩子改错的机会,使其不断感受讲诚信所带来的快乐。

(四)发挥集体的作用

生活在一个大集体中,班风、学风,同学的一举一动无不对李明慧产生着影响。在纠正过程中,我们充分发挥了集体的作用,从思想上感化他,从行为上转变她。我们在班里成立了“互助组”,确立“手拉手”队员,让他们在学习、生活中向她伸出友爱之手,使她逐渐融入到这个集体中。同时利用班会开展“为什么要讲诚信”、“说慌的危害”、“以诚交友朋友多”等主题队会。使她逐步学会约束自己,改变自己的态度,行为慢慢合乎规范,使她懂得诚信乃立人之本,使她做到以诚交心、以诚待人、以诚感人,让她体验诚信的重要性,获得讲诚信的快乐。

诚信,它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人的基本品质,是人的内在修养,是一种令人敬仰的道德素质。诚信教育是当前学校德育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要让学生真正成为一个诚信的人,光凭说教是难以有成效的,因为小学生缺乏社会生活经验,难以理解一些抽象的道理。另外,诚信美德的养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面对这个形形色色、瞬息万变的世界,应该回归学生的日常生活,让诚信教育的内容渗透于生活,形成一种具有辐射力的环境,让学生浸润在其中,通过真实的感受、领悟和提升,自觉成为一个诚实守信的人。诚信就像一棵树,需要在生活的土壤中生长,灿烂的阳光、清新的雨露和充足的养分,一样都不能少。

为了培养学生自信、互信的诚信品质,提高自我约束能力观念,学校在这次期中考试的考场设立了 “诚信”考场,只安排发卷和收卷教师。没有巡考教师。每班选择3个优秀 学生,设立一个考场,如果成功,以后会多设立几个。

考试之前我问过几个分配到诚信考场考试的学生,感觉如何呢?有一个学生高兴说:“太好了!”,老师:“为什么?”学生:“抄没人看了吧!”老师:“不会吧,老师眼中好学生怎么会这样呢?”学生:“都抄呀!那别人都抄,我怎么办呀?”看来,诚信考场的设立还真是对他们的考验呀,让我们拭目以待。

期中考试很快结束了,在诚信考场的学生也都取得了一定的好成绩。在监考隔壁班级时我也偷偷的瞧了一眼,(我没有做到诚信,对学生来说)学生们都在悄悄的答题。没有一个东张西望,我悬着的一颗心终于放下了,面对我校建校以来第一次考试改革,我还是有几许担心,因为我们的学生,尤其是农村小学,为了优秀率和升学率,考试时都是好学生一个,带两个不好学生。抄袭对他们来说已是家常便饭。升到初中,参加考试,不让抄,还真是浑身难受,偷摸想瞧人几眼。考试后有的孩子还脸不红心不跳对我说“老师,我没抄着。”刚表扬完成绩进步的学生,有的学生就会告诉我:“老师,她是抄的。”可以说学生抄袭的现象是非常严重的,说的严重点,有些学生都不知羞耻了。所以设立诚信考场是对学生诚信教育的一个很好的方式。

考试过后,我又问了几个学生在考场上有什么感受?“太紧张了,我都不敢动?怕别人说我抄?”、“有老师监考,我觉得就老师看我,没有老师,我觉得考场上每个人都在看着我!”、“没什么感觉,跟平时考试一样,没有时间看别人怎样!”“无人监考使我感觉轻松,这回我站在领奖台上我不会心虚啦!”大多数学生的感觉还真不错,都以比较轻松的心态考出自己最好的水平。对自己有着充分的信心,相信自 己将来越学越好。

一个缺乏诚信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民族,更不会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所以,诚信理应成为道德建设的核心内容。而今社会,我们忽视了诚信教育,追求高分数考试作弊,犯了错误也不承认,放学之后上网吧,欺骗家长等等,这些现象说明了我们的学生缺乏了诚信,对学生进行诚信教育势在必行。希望我们社会、家长和学校联合起来,积极营造诚信的氛围,强化诚信意识。

四、对学生进行挫折教育

我们平时勉励人也常说:“失败乃成功之母。”道理如此,但真要让经历挫折、失败的人重新鼓起勇气却很不容易。对于我们成年人,在挫折面前应该是淡定、从容的,可是发生在一个思想还没有成熟、心理承受能力差、成天被家长捧在手心的学生身上,如果不正确导,挫折可能会变成一辈子的“挫折”。近两三年的报纸、电视和网络等新闻媒体经常报道:某学生高考落榜了;某研究生生活压力太大;某年轻人失恋了;某工人失业了等等,因心理承受能力差,心灵脆弱,导致精神分裂,甚至发生自残、自杀事件。这些个人悲剧,家庭惨剧,已引起教育界的高度关注。现在的孩子,大多数是独生子女,由于娇生惯养,可以说是在“蜜罐”里泡大的,遇到点挫折就绝望,要死要活。

作为班主任,怎样去进行挫折教育呢?

挫折是一种阅历、是一种财富,我们每个人都是在挫折中不断的成熟与完善。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多向学生灌输“挫折”思想,告诉学生在现实生活中,不遭受挫折是不可能的,没有知识的人在现实生活中是会处处碰壁的。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这才是人生的常态。有一位班主任对我说过这样一件事:“前些天我们班的一名非常优秀的小女孩,犯了一个看似微乎其微的错误,出于教育完美的追求,我批评了她。该生放学回家后痛哭不止,于是家长打来了电话询问,我耐心的解释了,在我认为是“堪称完美的说教下”家长欣然接受了。”这件事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思索:难道优秀的孩子不能批评吗?面对批评我们所谓的“优秀”学生不能接受吗?反言之,不能接受批评的学生能称之“优秀”吗?批评这样挫折都不能接受,我们的教育能称之“现代”吗?我能理解父母看着孩子痛哭时的矛盾心情。我也是一个做父亲的人,将来我也会面临类似的问题。作为一个普通基础教育者我思考了良久,我们为人师,为人父是不是应该考虑让我们的孩子学会如何面对挫折呢?

学生成绩下降了,习惯不好了,纪律不好了,班主任听之任之吗?不,日子还要继续,面对挫折自怨自艾有用吗?因此我们要考虑让孩子们知道这些仅仅是他们人路上遇到些许挫折,算不了什么,而面对挫折有积极的人生态度才是最重要的。积极态度的培养就在于师生互动的点点滴滴中生发出来的,而非一蹴而就的,内心没有向往,憧憬,交流,碰撞,收获,感悟的话,那我们积极态度的培养又能实际做到多少呢?积极态度对我们的人生信仰起着怎么样的重要作用呢?是否是打开认知之门的金钥匙呢?体现在课堂教学中,积极的态度应该会构建如何一个活泼生动的课堂呢?体现在生活中,积极的态度更是铺就怎样的人生之路呢?只有在挫折面前这些才能得到最好的诠释。最近认真地拜读了朱永新教授的一些教育经典名言,感触较深,收获很大。朱永新教授说:“教育的本身教师培养学生一种积极的态度。”我觉得培养学生积极的态度,在“挫折”这副药引子下教育才 能发挥“药到病除”之功效。

孔子的人生态度是积极的。“安贫乐道”之精神,“自强不息”之奋斗热情,“兼济天下”之情怀,构成了孔子独特的个性人格精神。在孔子的思想中既包含了没落贵胄的感伤和颓废,又浸透着政治家远大的理想抱负。在中国大**、大变革的历史时期,孔子的思想虽然具有极大的阶级局限性和时代局限性,但不乏闪光点。由圣人我想到了,难道挫折教育不正是在注重培养学生健全人格品质的现代教育中,更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吗?上帝在你面前关上一扇门的同时,会为你打开一扇窗户。这个世界上没有绝人之路,所谓的绝境,那只是我们在没有找到一条可走的路时暂时的处境。关上的一扇门就是你失败的那条路,打开一扇窗户可能就是你成功的那条路。我们的孩子需要接受挫折教育。现在老师们都在抱怨,现在的学生越来越难教了。老师们都认为现在的孩子都是独生子女,父母都视之为掌上明珠。独生子女的家庭现状已经成为现在教育困难的主要因素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但归根到底是现代家庭教育出来的孩子缺乏一种积极的生活态度。因为很多事情都有父母亲包办,由爷爷奶奶代劳,称之为小皇帝并无夸张之意。他们一旦离开父母,来到五六十人的大家庭中,如果老师不时时刻刻关注他们,他们就感到无比的失落。他们的心理落差要比非独生子女的孩子大得多。

心里有落差是源于我们做父母的不懂挫折教育却拥有过多的溺爱,溺爱对孩子造成品质上的缺陷表现为:自负、自卑、冷漠、不合群、没有责任心和受不了挫折。爱默生说“每一种挫折或不利的突变,是带着同样或较大的有利的种子。”诚然,挫折是孩子心中美丽的种子。今后的社会,是一 个充满竞争的社会,不重视合作和勇于参与竞争是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的。无论是合作还是竞争都需要我们有良好的心理素质,所以,当代教育对孩子进行挫折教育以及树立面对挫折时的积极态度是非常必要的。

五、对学生进行责任教育

责任是一种使命,一位伟人曾说过:“人生所有的履历都必须排在勇于负责的精神之后。”

责任,从本质上说,是一种与生俱来的使命,它伴随着每一个生命的始终。事实上,只有那些能够勇于承担责任的人,才有可能被赋予更多的使命,才有资格获得更大的荣誉。一个缺乏责任感的人,或者一个不负责任的人,首先失去的是社会对自己的基本认可,其次失去了别人对自己的信任与尊重,甚至也失去了自身的立命之本——信誉和尊严。

在这个世界上,我们每一个人都在生活中饰演不同的角色。每一种角色又都承担着不同的责任,无论一个人担任何种职务,做什么样的工作,他都对他人负有责任,这是社会法则,这是道德法则,这还是心灵法则。

正是责任,让我们在困难时能够坚持,让我们在成功时保持冷静,让我们在绝望时懂得不放弃,因为我们的努力和坚持不仅仅是为了自己,还为了别人。

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明确指出;“培养学生一种认真的责任心,是解决许多问题的教育手段。”现实生活也急需要增强青少年的社会责任感。美国的西点军校还将“责任”二字作校训。如果把社会比喻成一座大厦,那么每个公民的责任感就是这座大厦的基石,有了责任感,人们才会去关注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有了责任感,才会时刻准备着伸出一双援助之手;有了责任感,才会将个人融入到社会的海洋中,充分发 挥个人的才干,为国效力。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对学生责任教育的主题思想是;

1、体验不同场合下的角色变化,观察思考不同的角色应有的不同社会表现和应承担的不同责任;

2、增强责任意识,知道自己对自己、对家庭、对集体、对社会应承担的责任;

3、体验承担某项任务,感受认真履行职责并完成任务后的愉悦;

4、知道积极参加集体活动,认真完成集体交给的任务,维护集体荣誉是作为集体一员应尽的责任,愿意承担和认真完成集体的任务。

概刮地说,小学生的责任教育应包刮;

(1)、对自己负责人

A、对自己的生活负责。

B、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C、对自己的学习负责。

(2)、对他人负责

(3)、对集体、对社会负责

对自己负责,就是要让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也就是自己能做的事自己做,自己不会做的事情要学着做,因为一个独立自理能力差、依赖性强的幼儿是不可能有责任感的,可以说,责任感始于独立意识和独立能力。对于孩子犯错,除了改变家长和老师的教育观念外,有时对孩子可采取一些强化措施,让孩子为过错付出一定的辛苦。这可以通过班会、队会进行。如;低年级举行整理书包比赛。要让孩子懂得学习是他的责任,学习不是为父母、为他人,是为他自己。从小要养成阅读、讲述、观察、思考等良好的学习习惯,养成独立作业、独立收拾文具、学具等的习惯。还可以通过学校班队主题活动,如;“让书香浸润校园让经典濨润童年”等主 题,创建书香校园活动。

对他人负责,就是不影响别人,不侵犯他人。会保护自己,不做危险的事等等。这可以通过开展班队的“文明之星伴我同行”评比活动进行。

对集体、对社会负责。包刮维护集体的荣誉,为集体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不损坏公共物品,不影响公共卫生等等。如;值日生劳动、随机地一些集体劳动等。老师要让孩子明白,班级中的任何一员都有为集体做事的职责和义务。还可以通过班队主题活动,如“弘扬我老区,以我所能尽责任”精神,开展“我是一名小记者”、“我是一名小导游”、“当国旗升起时”等活动增强学生的集体责任感和荣誉感。

孩子是祖国的未来,他们肩负着建设祖国明天的责任;孩子是我们的希望,他们肩扛着振兴华夏的责任;孩子是未来社会的轴心,他们背负着“保卫祖国、稳定社会”的责任;孩子是未来家庭的中流砥柱,他们背负着“赡养老人、抚育后代”的责任……如果我们不注重从小培养学生较强的责任心,他们将来怎能胜任这些职责?让我们从现在做起,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抓住时机,循循善诱,使我们的学生真正做到有担当。清醒地意识到自己的责任,并勇敢地扛起它,无论对于自己还是对于社会都将问心无愧!

人们常说,思想决定态度,态度决定品行,品行决定习惯,习惯决定命运。文化教育固然重要,但品行的教育更重要。只有好的品行,才能成就学生精彩的人生。

最后,我想对学生们说:

希望你们牢记“先成人后成才,欲成才先成人”这句话。让我们以感恩和勤俭为修养的内容,以诚信质朴为立身的根本,不仅学会如何学习,更要学会如何独立生活,经受挫折,不断锤炼自己的意志品格,有强大责任心,树立宏远目标,提升人生阅历。

大学生人生观教育教学 篇6

【关键词】语文教学;学生;人生观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语文教学目标的设计有三个方面,即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目标在设计和教学时要相互渗透,融为一体。即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有效的教学方法在提高学生知识和能力的同时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人生价值观。

今天,我主要结合几个教学的例子谈一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在完成培养学生知识与能力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即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树立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

一、以《项链》为例,培养学生的务实精神

《项链》这篇文章是法国著名短篇小说巨匠莫泊桑的作品。女主人公马蒂尔德是一位美丽的少妇,出身于一个普通的文员家庭,后来又嫁给一个普通的文员。本来生活很安逸,但她内心却是极度虚荣,总想过上奢侈豪华的生活。一次在丈夫的努力下,她有了一次参加富人宴会的机会,为了在宴会上出风头,她从女友那里借来一根钻石项链。戴着项链的马蒂尔德在宴会上出尽了风头,虚荣心得到了极大的满足。不幸的是,在回家的路上,这条项链丢失了。为了赔偿这价值三万六千法郎的钻石项链,她负债累累。为了还清债务,她经历整整十年节衣缩食的生活。最具讽刺意味的是在课文的结尾处她的好朋友告诉她丢失的项链是假的。这个结果不仅让读者感到意外,更多的是引发读者的深思。马蒂尔德通过“打肿脸充胖子”的方式来显示自我,面子观念的驱动,使她吃尽了苦头。

纵观现在社会,无不存在小说女主人公马蒂尔德似的人物,生活中一些人追求所谓的名牌效应,衣服要名牌、车子、包包、首饰等等都要名牌。在与人相处中也是以貌取人,也就是大家说的“人靠衣装”。曾经看过一则报道,说一个女大学生为了得到一部苹果手机与人打赌裸体绕校园跑三圈,也有的为了买到自己心仪的名牌产品不惜自己的身体卖掉自己的器官,有的人为了名牌省吃省喝,最后是有了风度没了健康。通过这篇课文的学习,我要让学生知道,虚荣心和追求享乐的思想使玛蒂尔德断送了她的十年青春,我们那些虚伪的追求带给我们的将会是什么呢?生活不是云里雾里的幻想,更多的是要脚踏实地一步步走过。

二、以《在沙漠的中心》为例,培养学生的责任感

《在沙漠的中心》这篇课文是在初中七年级下学期所教学的一篇课文,讲的是一位从事冒险职业的飞行员在开辟新航道中因飞机失事掉到沙漠后所面临的一系列挑战后的所思所想,在困难面前,主人公想到的不是个人的自由,在困难面前主人公没有退缩,想到更多的是自己的责任,想到的是对航天事业的贡献。因此主人公的心情开始是因环境的恶劣而极度的痛苦甚至感到绝望,但想到自己肩负的责任,作者的心情却意外的平静了,课文的最后还用自己的沙哑的嗓子喊着“上路吧,普雷沃!我们应该继续走下去”。多么的豪情壮志啊!这是一种大爱,一种为人类做出贡献的大爱,这是一种舍己为人的大爱。

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会遇到一些或大或小的困难,在面对困难时,我们该以什么样的态度去面对,是勇敢挑战,还是软弱退缩?学完课文我就引导学生进行了一个人活着到底是为了什么的讨论?一个人活在这个社会短短几十年,价值到底何在? “吃饭是为了生存,还是生存是为了吃饭?”通过讨论,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做一个有追求的人、一个有责任感的人。

三、以《致橡树》为例,培养学生正确的爱情观

《致橡树》是舒婷写的一首经典的爱情诗,语言清丽活泼,读起来朗朗上口。诗人以一个女性的角度,以一株木棉为意象,向心目中的对象—橡树表达了对爱情的追求,热烈、诚挚和坚贞。诗中,作者不愿做攀缘的凌霄花,不愿做痴情的鸟儿,不愿做泉源、险峰,甚至日光、春雨,而愿意做一个与橡树并肩作战的木棉。诗人要表达是一种爱情的理想和信念,通过亲切具体的形象来发挥,颇有古人托物言志的意味。诗人不愿要附属的爱情,也不愿要奉献施舍的爱情。诗人不愿在这样的爱情中迷失自己。爱情需要以人格平等、个性独立、互相尊重倾慕、彼此情投意合为基础。诗人要的是那种两人比肩站立,风雨同舟的爱情。一个像勇敢的卫士,每一个枝干都随时准备阻挡来自外面的袭击、保卫两个人的世界;一个是热情的生命,开着红硕的花朵,愿意在她战斗时为其呐喊助威、照亮前程。他们共同分担困难的威胁和挫折的考验;同样,他们共享人生的灿烂,大自然的壮美。诗人要的就是这样的伟大爱情,有共同的伟岸和高尚,有共鸣的思想和灵魂,扎根于同一块根基上,同甘共苦、冷暖相依。

生活中,各种影视作品中,我们无不看到一些扭曲的爱情观,男要女美,女要男钱,很多女生的人生信条是“书读得好不如嫁得好”“女子嫁人是人生的第二次投胎,第一次投胎是上天注定,第二次投胎一定要找个多金男做靠山”,生活中很多男性有了钱后就开始养“小三”“小四”,还有在家庭里的什么“男的负责赚钱养家,女的负责貌美如花”等。女性成了生活的附属品。电视剧《蜗居》真实地反映了这个现实的社会,海藻的经历引发社会的讨论,海藻的结局更引人深思。通过这首爱情诗的学习,我们要让每一个女性明白,每个人都是生命当中的个体,有着各自的生活目标和人生价值,每个人都是独自绽放的花朵,不需要依靠任何人,追求的人格的平等,更应该有一段健康的婚姻。就像诗中所描述的一样,做一棵木棉,同橡树一起分担寒潮、风雨、霹雳;共享雾霭流岚、虹霓,终身相依。相互欣赏、相互鼓励。引导女生做一个独立、自强、自尊、自信的女性。

大学生人生观教育教学 篇7

1中职文言文教学在树立学生积极人生观中存在的问题

在中职语文教育过程中,笔者发现,在文言文教学过程中,对人生观的渗透的程度不同,所收到的效果是截然不同的。笔者要上四个班的语文课,其中有两个班的学生接受能力刚好是两极,一个班是系部的升学班1班,另一个是系部中最差的班级3班。当笔者将在两个班上课进行对比后,发现同是一篇文言文,在1班上课时,学生总是积极回答问题,而且总是认真思考;可是到3班上课的时候,学生总是睡觉的,讲小话的,吵闹的居多。例如在1班上完屈原的《离骚》后,会把《离骚》和司马迁的《史记》进行比较,设计的问题是:“同是中华‘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杰出人物,为什么屈原与司马迁,一个选择了死,一个却不惜忍辱而活呢?你如何看待择生与择死?”同学们就在下面七嘴八舌的讨论开了,有的说屈原是在他的政治理想破灭后,拥抱着自己的理想而去的,这死,是一种决裂,与以往从事的“政治”的决裂,与终生所爱的诗章的同归。他死的美,死得如同在文章中所说那样,死得浪漫;有的同学说屈原把自己的生命与那个腐朽的朝廷和昏庸的君王连为一体,死得不值得;有的同学则说司马迁选择受刑忍辱,为中国撰写第一部纪传体史书,是勇敢与崇高的跨越,得到了千秋万代的崇敬;有的同学还说,中国的仁人志士,很重视自己的气节,在求生不能的时候,不能按照自己的意志与信仰完整的活下去的时候,不如选择死亡,与祖国山河同在。通过学生的诸如此类的讨论,老师总结了一句话:“死,可以明志;生,却可以践志。屈原择死,司马迁择生,都是崇高的。他们择死与择生的思考世代沿传,这种对待生与死的态度,就是他们的生死观,这种思考,构成了一个人崇高的人生观。”之后,在1班的周记中,许多同学都写了关于崇高的生与死的选择的文章,并且还表明了要学习这样的人生观。但是,由于学生接受能力存在差异,笔者在3班上完屈原的《离骚》后,只是非常简单的提到了屈原那种崇高的爱国情怀,就开始让学生做课后练习,对人生观的渗透不够,所以,在收上来的3班同学的周记中在写到学完《离骚》这篇课文的感想时,只是很敷衍的写了一篇文章而已。

通过笔者在两个班上同一篇课文进行比较,也从学生在上完文言文课文之后的反映,可以看出,1班的同学不仅在文言文的语法等方面理解透彻,更重要的是他们都在这篇文章中,有所感悟,感情也得到了升华。而思想感情的升华,又促进了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更从古人对待生与死的态度领悟到了古人的人生观。实现了语文能力与思想感情的共同提高,避免了人为的割裂文言文教学与积极人生观渗透之间的关系,使学生在盎然的兴味中得到了美的陶冶以及积极人生观的渗透。但是,3班的同学对文言文的态度仍然是那么的冷漠,大多都认为自己成绩差,怎么也学不好文言文,还不如做些自己喜欢的事情,上课就睡觉或者讲话,觉得老师在某个字发音上不准确,就起哄,对文言文的学习可谓是完全忽略,所以,3班的学生学习成绩上不去,并且大部分学生都放弃了对文言文甚至是对学习的努力。他们认为反正自己怎么都学不好,就总是以一副无所谓的态度去对待学习和生活,其实这个就是一种消极人生观的体现。

在听课的过程中,笔者感受到了其他老师对不同班级教授文言文过程中对积极人生观渗透程度上的区别,以及所达到的效果,发现中职文言文教学在树立学生积极人生观中存在着显著的问题。

1.1教师在文言文教学中存在诸多问题

中职语文教师通过多年的文言文教学,不断的探索和总结,积累了不少的实际经验,但是总结这些经验的同时,在教学中出现了许多不如人意的地方,教学方法的模式化,而且几乎每个老师都有自己固定的上课模式,或者注重字、词、句的翻译,注重语法,或着片面的强调作品的文学性,或者只注重文言文的功利性即会在考试时出现语法的应用等问题给学生进行满堂灌,缺少对文言文的阅读与赏析,更别说是对学生积极人生观的渗透。教师没有对学生一视同仁,特别对于中职教育中的语文教育,许多教师即使知道语文学科是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而面对学生由于存在的受挫型逆反心理所表现出的上课不听课、讲小话的现象时,本应该在上文言文的课文中,有意识的对树立学生积极的人生观进行引导,但是,教师还是不自觉的在走老的教学模式,对学生人生观的渗透也仅仅停留在形式上而已。

当然,笔者与几位其他班的语文老师也交流过,其中有少数语文老师认为文言文当然能够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也能在其中引导学生树立积极的人生观,但是,因为文言文的教学对学生来说还是有很大难度,尤其在中职教育中,语文学科不如专业课程受重视,所以如果在上课的时候把引导学生树立积极人生观等内容结合文章来讲解,势必会延长教学时间,这样也不利于学生的学习和接受。何况,不是所有学生都能够明白得了教师对文言文中积极人生观的渗透,而且白话文的教学也可以树立学生积极的人生观,白话文对于学生来说更好理解,更能在其中穿插使学生树立积极人生观的内容,这样也不会影响教学进度,也可以让学生从中学到积极的人生观。

1.2学生自身存在的问题

笔者在教学期间,发现现代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有诸多的误区。笔者曾经做过一项关于文言文阅读的调查,结果所调查的对象中真正乐意学习文言文的只有5%,绝大部分学生之所以学习文言文知识是因为要考试,大约7%的学生即使要考试也对文言文采取放弃的态度,他们认为现代社会科技如此发达,学这些“之乎者也”是没有任何用处的。并且在调查中,笔者发现那些即使在考试时也放弃文言文的中职生,普遍有受挫型逆反心理。所谓受挫型逆反心理就是指在对学生进行的教育的过程中,由于教育不好,使学生感到成人的干扰太大,管教太严,反感情绪油然而生,从而漠视甚至抗拒成人教育,最后产生破罐破摔的逆反心理。

具有这种心理的学生,在学习方面,大多表现为已经淡化或者丧失学习的兴趣,上课时精神常走神,学得极其被动,有的表现为故作学习的样子或抄袭作业,以逃避老师或者家长的责备,严重的会在课堂上故意捣乱,转移同学的注意力,干扰教师教学,少数学生还会借故迟到,早退甚至负气出走。

在教学过程中,笔者所带的那个班,就有学生因为在学习方面,特别是在文言文的学习方面受到挫折,每次考试都是在文言文的问题上,出现错误,再加上性格比较倔强,老师的讲解又不听,于是,渐渐的放弃了对文言文的兴趣,久而久之也对学习没有任何兴趣,只要老师一上课,特别是上文言文课的时候,他就呼呼大睡,或者一个人在自言自语,甚至故意发出怪异的声音扰乱课堂秩序。老师也找他谈过话,家长也对他语重心长,还是不愿意听,觉得老师和家长总是罗嗦,聒噪,最后离家出走,虽然现在是回家了,但是,这种受挫型逆反心理,所导致的结果却是刺伤了老师、同学和家长。这种心理导致学生厌学、容易烦躁,对什么事情都失去了信心,而且渐渐的疏远老师、同学和父母,把自己的心封锁起来,有了这种处世态度,他的人生观就不能说是积极的了。

中职具有受挫型逆反心理的学生站有大多数,而在71%的具有受挫型逆反心理的学生当中又有25%的学生有自暴自弃的想法,他们认为即使他们怎么努力也达不到要求,而且无论老师和家长怎么苦口婆心的与之谈话,他们的内心都充满着对文言文的学习甚至对所有的学习都失去了信心。正是有这些学生,他们更觉得人生观、价值观都是虚的东西,整天就只是蹉跎岁月。

正是有这种心理因素存在,在学习文言文时,学生就会存在无所谓和畏难的情绪,而中职生又不能很好的控制自己的情绪,容易烦躁和冲动或者压抑和抵制,面对生活和学习都产生了消极了情绪,没有了积极的人生观。

2中职文言文体现的积极人生观

在人教版新编语文教材中,有40%的课文都是文言文。教材所选的文言文,是将不同内容的人生观渗透在文言文当中,这些不同内容的人生观都按照中职生的年龄和心理发展等特点分散编入课本之中。为了更好的在文言文教学中渗透积极的人生观,笔者对中职教材中选入的文言文,按照人生观不同的内容进行了归纳。

人生观其实就是对人生目的、意义的根本看法和态度。在教材所选入的文言文当中,更多的是从文章当中作者对待人生、事物的一种态度。大致包括:爱国、关注民生的人生态度;敢于直面挫折,不逃避困难,遇事不慌张,保持冷静的人生态度;注重积累的人生态度;坚定信仰,不轻易放弃的人生态度;豁达豪迈的人生态度。

从爱国、关注民生的人生态度来看,在第一册到第六册当中所选入的文言文,例如其中的《邹忌讽齐王纳谏》《谏太宗十思书》《寡人之于国也》《离骚》等这些文言文通过主人公对待祖国的态度和对待民生的态度,表现出一种爱国情怀和关注民生的人生观。

从敢于直面挫折,不逃避困难,遇事不慌张,保持冷静的人生态度来看,教材中选入了《烛之武退秦师》《鸿门宴》《勾践灭吴》《触龙说赵太后》等,从文中主人公对待棘手的事件所表现出来的那种冷静,不慌张,不逃避的态度来表现一种遇事不慌,沉着冷静的人生观。

从注重积累的人生态度来看,教材选入了《劝学》这篇文言文,从文中作者列举的例子,让学生明白在生活、学习中都要培养注重积累的人生态度。

从坚定信仰,不轻易放弃的人生态度来看,教材选入了《屈原列传》《报任安书》等,通过这写文言文,学生就可以从中领悟到信仰的力量,热爱祖国的赤子情怀。

从豁达豪迈的人生态度来看,《将进酒》《逍遥游》《梦游天姥吟留别》这些文言文的语言和所表现的景象,可以感受到作者胸怀的宽广,体会到豁达豪迈的人生观。

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从积极人生观的这五个方面将这些文言文分散在高中六册课本当中,学生在学习每一册的时候,都能够吸收不同内容的人生观,使本就处在人生观形成时期的中职生,通过学习文言文都能够培养起积极的人生观。

为了能在实战中感受中职文言文当中所体现的积极人生观,笔者给3班的学生提前上了人教版第四册苏轼的《赤壁赋》。

《赤壁赋》开篇展现的是一幅逍遥游乐图:清风明月,助人雅兴,举酒诵歌,冯虚御风,宛若仙人。这种情景让人觉得心境安闲、物我和谐。文章首尾照应,洋溢着的似是一首轻快的乐曲。这首乐曲在中间有过变奏,体现在主客问答之间。恰是这次变奏,使得文章跌宕生姿,让人回味无穷。这样的文章定会将作者苏轼的人生观渗透到文章当中。笔者在上这篇文章的时候,就结合苏轼的经历背景并按照一首轻快的乐曲来讲。

笔者通过对文章的分析,发现在各段中都可以对学生进行人生观的渗透。在文中的第一、二段,作者所表现的是俗虑尽除,独占风月无边,身心与自然相融合,这种所表现出来的是一种旷达的心态,正是这种旷达、豁达的心态造就了他有一种淡泊名利的人生观。当文中的第三段,欢歌有了变奏,“客”之洞萧倚和之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作者对此甚感诧异,因而有了一连串的反应:始则“愀然”,继则“正襟危坐”,最后诘问“何为其然也”。“客”举曹操之例,表述英雄人物不能与天地共存,并发出“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的深切感慨。这些感慨为下文苏子心志的表白作了铺垫。文中的第四段,作者借用江水、明月、清风这些自然意象,阐述事物皆具“变”与“不变”的二重性。问题的关键在于,自“变者”观之还是自“不变者”观之。作者由此得出结论:水月是不值得人类羡慕的。他辩证地认识万物,找到了克服中个体生命短暂而引起的恐惧心理的灵丹妙药。由此,主客二人回归到欢快的情境,“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通观全文,自然美成了作者情绪的依托,成为他思考和认识人生的凭借。自然美有陶冶情操、完善人格的作用。抓住了这一点,笔者就想到有多种解读方式去渗透积极人生观,但是,笔者还是从“感悟自然、感悟人生”的角度来分析这篇文章,这样能给学生提供更广阔的解读空间。在上这篇课文的时候,笔者还应用了多媒体课件的形式,通过景物的变换,使学生能够明确的感受到作者心情的变换,但是可以从景物看出,苏轼那种豁达的,不沉溺于挫折之中的人生态度,一直贯穿全文。课后教学反馈调查中,在笔者问及从这篇文章中,同学们都感受到什么样的人生观的时候。平常做小动作或者讲小话的同学,都在讨论起来。有的同学说,作者用有旷达的胸怀和人生态度,能感悟大自然所包含的生命的真谛,也同时表现了作者高远的情志。有的同学说,文章所描写的景物都非常漂亮,不仅仅停留在简单的对象上,而是结合作者独特的人生体验。

通过改变上文言文教学模式之后,感触很深,那些回答问题的学生都是平时上课捣乱,爱说小话的,甚至是已经放弃了学习的学生,不知道是不是他们也受到了苏轼那种受到挫折不沉溺其中,而以豁达乐观的态度面对人生的人生观的影响,上了这篇课文之后,他们上课时候的逆反行为也少了许多。经过了自己的实践后,更加坚信,其实许多古人的人生观就贯穿在文字,段落当中,虽然不能说学生都能把古人的各种人生观融入到自己的人生观中,也不能说上了一课后,往日不好的习惯能马上改掉,但起码让笔者认识到文言文教学可以改变一些学生的某种状况,对他们的人生观还是有影响的。

3在文言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积极人生观的建议

基于在教学实习阶段所获得的中职文言文教学树立学生积极人生观的经验,对现在中职的文言文教学提几点建议:

3.1教师要保持良好的心态,拥有积极的人生观

教师要想在文言文的教学中树立学生积极的人生观,首先要使自己保持良好的心态,拥有积极的人生观。教师的教学压力相当的大,有时候为了承受来自学生、学校和自己生活的压力,教师也会出现消极的对待生活和教学的态度。俗话说“什么样的老师就会教出什么样的学生”,且不议论这样的话对错与否,起码说明了教师在对学生的教育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教师只有不断的充实自己,使自己的视野开阔,才能保持良好的心态和积极的人生观,这样在教学生文言文时,才能够使自己先被文中古人积极的人生观感动,然后才能去感动学生,才能对学生的人生观向积极的方向引导。

3.2教师要转变文言文教学的观念

笔者在语文教学过程中,与学校的其他语文老师都有过交谈,在教案上,能够很清晰的看出教师在研读文言文课文是相当的细致,也标注了在哪些地方可以潜移默化的将积极的人生观传输给学生,但是,去听老师上课,他们大多是对涉及积极的人生观的地方轻轻的点过,然后就让学生加强对文言文语法的练习以及对字、词、句的翻译等。

通过笔者自己去上文言文课后的总结,笔者也发现,如果只是一味的注重对学生人生观的引导,对课文语法知识部分有所忽略,也是不行的。虽然课堂气氛会很活跃,但是也不利于学生阅读和赏析文言文,同时也容易忽略掉语文科目的工具性。让学生在透彻理解文言文的内容,学会阅读和赏析文言文,也从中学会积极的人生观才是最好的。

在进行文言文教学的过程中,就需要教师转变文言文教学的观念,将学生真正的放在主体的地位,让学生围绕与文言文课文内容相关的问题进行讨论,这样有利于学生对课文内容进行透彻的理解。在上文言文课文的时候,可以引进竞争机制,通过微课教学来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对文言文的语法知识进行总结和对文章内容进行翻译的时候,亦可以把主动权交由学生,让学生提出质疑,教师辅助解析,让学生自己来总结和翻译。教师只是起到一个导游的作用,这样的文言文教学既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也便于教师在潜移默化中将文中的积极的人生观通过问题讨论的方式传授给学生。

3.3教师要增加文言文教学的方法

教师在进行文言文教学的时候,大多都是站在讲台上,拿着语文课本对文中的内容或者语法知识进行解析,只是很生硬的将“听、说、读、写、释”等几个方面结合起来,这种教学方法不能够吸引学生,反而会给一些学生当作是催眠的“音乐”,如果在上文言文的时候,教师能够采用演绎的方法或者辩论的方法,就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同时让学生在演绎或者辩论的同时感悟古人的积极的人生观。

例如在学习《鸿门宴》的时候,如果在上课的时候,能够让几个同学在班上进行表演,这样,无论是表演的学生还是看的学生都能更好的理解文章的内容,让他们能从刘邦和项羽面对人和处理紧急事情的态度中领悟两个人不同的人生观,最后也是因为这种人生观导致了不同的人生结局,在观看课本剧的同时,刘邦和项羽的人生观就会不自觉的被学生所吸收;从另一个方面来说,也让学生明白,上文言文时,课堂也可以十分的活跃,让那些想放弃文言文学习甚至是想发起学习的学生在活跃的课堂气氛中能够转变自己的对待学习的态度。

3.4教师要对学生一视同仁

语文教师在上文言文课文的时候,一定会根据学生的接受能力来决定传授文章内容的深浅,这个是无可厚非的,但是,文言文凝聚着古人的人生观、价值观,而文言文教学也已经将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放在语文教学的重点上。教师对学生积极人生观的培养应该一视同仁,而不能因为学生的学习成绩的高低而忽略了对学生人生观的培养。人生观的培养是属于德育的部分,如果连教师都放弃了对学生德育的教育,那么本来就叛逆的学生就会更加以消极的情绪去面对生活和学习。

陶行知先生说过:“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这个“求真”“做真人”其实就是要学生学会一种对待生活,对待学习的态度,而这种态度就是人生观的缩影。教师的工作,就是教书育人,无论对待怎么样的学生都应该一视同仁,努力的在文言文教育中树立学生积极的人生观,这样才有利于学生健康的发展。

4结束语

文言文教学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工作,对学生积极人生观的树立也是一项需要时间和耐心的工作,在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在文言文的教学中去树立学生积极的人生观,教会学生用一种积极的心态去面对今后的生活和激烈的竞争才是教师最应该做的。也正是这样,在中职文言文教学中树立学生积极的人生观才显得尤为的重要。

参考文献

[1]《语文读本》编写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语文》(第1至6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学语文室,2003.

[2]张乐天,邓银城,范安平,等.教育学[M].2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3]方智范.语文教育与文学素养[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5.

[4]张定远.阅读教学论集[M].天津:新蕾出版社,1983.

[5]约翰·贝克,玛丽·厄尔.中学教师应关注的热点问题[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6]张雪辉.文言文教学应重视传统文化内涵的挖掘[J].基础教育研究,2006(4):26-27.

大学生人生观教育教学 篇8

古人有三种不断追求, 永不放弃的境界。“众里寻她千百度, 蓦然回首, 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这是其一;“衣带渐宽终不悔, 为伊消得人憔悴”, 这是其二;“昨夜西风凋碧树, 独上高楼, 望尽天涯路”, 这是其三。永远追求自己的目标, 持之以恒, 志存高远, 这是我们名族需要的精神, 语文教学应注重这些非智力因素, “积土成山, 风雨兴焉;积水成渊, 蛟龙生焉;积善成德, 而神明自得, 圣心备焉。故不积硅步, 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 无以成江河。骐骥一跃, 不能十步, 驽马十驾, 功在不舍;锲而舍之, 朽木不折;锲而不舍, 金石可镂。”《汉书》成书, 经历了两代人, 从班彪到班固, 再到班昭, 司马迁受到宫刑而没有放弃理想, 最终完成《史记》, 究天人之际, 成一家之言。郭明义是时代的活雷锋, 把助人为乐看成是人生的最高目标, 帮助需要帮助的人, 而自己却勤俭淡定, 与人玫瑰, 手留余香。在语文教学中需要用好这些非智力因素的材料。

二、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正确的名利观

名利观是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的集中体现。不同的时代、不同的阶级、不同的人, 有着不同的名利观。

淡泊名利, 宁静致远, 静以修身, 俭以养德。名利二字是对人们渴望满足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的简练概括。利即利益, 好处;名即名声, 好名声。追求合理的利益和美好的名声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两个巨轮。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阿伯拉罕·马斯洛把人的欲望或需要分为五个层次: (1) 基本的生理需要, 也就是生存的需要; (2) 安全的需要; (3) 社会的需要, 即感情的需要, 爱的需要, 归属感的需要; (4) 尊重感的需要, 即自尊心及受人尊重的需要; (5) 自我实现的需要。其中, 第一个层次的需要和我们讲的对利的追求是基本一致的, 都是为满足人的生理或生存的基本需要。后四个层次统称心理的需要, 这和我们讲的对名的追求大体一致。从这些需要的层次来考察, 总是前一个层次的需要或欲望一旦得到满足, 就会产生后一个层次的需要或欲望。因而人的欲望或需要是无穷的。但由于客观能提供的物质是有限的, 人的一生是有限的, 一定的欲望或需要的满足要以他人提供的劳务为前提, 而他人提供的劳务是有限的, 因而满足人的欲望或需要的方式也只能是有限的, 人类就是这样从有限追求中来不断满足无限的欲望或需要。从这个意义上讲, 任何人都不可能逃脱名利二字。追逐合理的名利是一个家庭、一个人改变生存状况、以求不断发展的最原始、最基本的动力源泉。正是这种动力, 使国民的力量汇流为国家强盛、民族兴旺的巨大合力。

三、在语文教学中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是根据中小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特点, 运用有关心理健康教育方法和手段, 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 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和素质全面提高的教育活动;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落实跨世纪素质教育工程, 培养跨世纪高质量人才的重要环节。

1. 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

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可以分为基础目标, 基本目标和终极目标三个层次。心理健康的基础目标是防治心理疾病, 增进心理健康。由于心理疾病的产生有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因此必须贯彻预防为主的方针。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目标是优化心理素质, 促进全面发展。心理健康教育的终极目标是开发心理潜能, 达到自我实现。

心理健康的总目标是: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 充分开发他们的潜能, 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 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

心理健康的具体目标包括:使学生不断正确认识自我, 增强调控自我、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 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对少数有心理行为问题和心理障碍的学生, 给予科学有效地心理咨询与辅导, 使他们尽快摆脱障碍, 调节自我, 形成健康的心理素质, 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2. 心理健康的主要任务

(1) 面对全体学生, 开展预防性和发展性的心理健康教育。

(2) 向少数有心理困扰和心理障碍的学生, 开展补救性和矫治性的心理咨询与辅导。

(3) 面对教师和家长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国内最, 从而间接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

3. 心理健康的基本原则

教育性原则, 是指教育者在进行心理健康发展的过程中, 要根据具体情况, 提出积极中肯的分析, 始终注意培养学生积极进取的精神, 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全体性原则, 是指心理健康教育要面向所有学生, 全体学生都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对象和参与者, 学校的一切教育特别是心理健康教育的设施、计划、组织活动, 都要着眼于全体学生的共同需要和普遍存在的问题。

差异性原则, 是指心理健康教育要关注好重视学生的个体差异, 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需要, 开展形似多样、针对性强的心理健康教育的活动, 以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主题性原则, 是指心理健康教育要以学生为主体, 所以工作要以学生为出发点, 同时要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实在的体现, 把教师的科学教育与辅导和学生基金主动参与真正有机结合起来。主体性原则集中体现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关键特征。

整体性原则, 是指在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 教育者要运用系统观点指导教育工作, 注意学生心理活动的有机联系和整体性, 对学生的心理问题作全面考察和系统分析, 防止和客服教育工作中的片面性。

发展性原则, 是指在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 必须以发展的观点来对待学生, 要顺应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和规律, 以发展为主导, 促进全体学生获得最大程度发展。

活动性原则, 是指心理健康教育要把学生作为活动的主体, 重视通过活动来促进学生的发展。

保密性原则, 是指在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 教育者有责任对学生额个人情况以及谈话内容等予以保密, 学生的名誉和隐私权应受到道义上的维护和法律上的保护。保密性原则是心理健康教育极其重要的原则, 是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和建立相互信任的心理基础, 同时也对学生人格及隐私权的最大尊重。

总之, 在语文教学中挖掘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是语文教学的重要方面, 需要在不断的实践中提高与发展。

摘要:“穷且益坚, 不坠凌云之志”“人穷志不穷”“人一之, 己十之, 人十之, 己百之”。这些俗语说的是人类的意志品质。我们儒家思想的核心就是自强不息, 道家思想的核心则是厚德载物, 归根结底, 我们从中华文化里面吸收的精髓就是坚定地意志品质。在语文教学中, 应注重学生意志力的培养。

大学生人生观教育教学 篇9

教育即教书育人, 育人尤其重要。纵观中国教育的发展历史, 我们可以看出中国教育的源头活水是做人教育, 而非知识传授。古代圣贤相信, 只有教育学生学会理解和处理好五种社会人际关系——孟子所说的儒家教育思想的核心内容“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学会做人, 才能够“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实现个人人生幸福、家庭美满、事业成功, 促进社会的和谐进步。随着社会的发展, 教书的地位几乎要超越育人的地位, 尤其是我国的高等教育。很多高校教师忙于科研, 精力有限, 分身乏术, 教书和育人很难兼顾。高职高专的英语教学因上述的种种原因当然也很难充分做到育人。但是, 学生不会因此不需要被教育, 也不会在人生的道路上不需要被引导。

目前, 我国当代大学生人生价值观的主流是好的、是积极向上的, 但是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仍然存在普遍的问题: (1) 人生理想的失重与个人主义的抬头。在商品经济大潮的冲击下, 当代大学生中个人主义的现象有所抬头, 表现在:只顾自己利益, 处处为自己着想, 不愿关心和帮助他人, 不参加集体活动, 狭隘的个人主义、小团体主义、本位主义现象严重。 (2) 拜金主义的兴起。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有个别大学生开始接受并认同金钱至上的观点, 出现了拜金主义, 崇拜金钱, 以含金量作为人生价值的衡量标准。 (3) 对优良传统的冷漠与价值偶像的错位。近年来, 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精神与个别大学生的高消费、高享受的追求已经格格不入了, 个别大学生逐渐产生了价值偶像的错位。这种种情况都要求各科教师, 而不仅仅是思想政治课教师, 加强育人的观念, 对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进行积极的引导, 把他们培养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新的时代需要的是复合型的人才, 英语对每位学生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作为高职高专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公共英语课教学对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引导应该而且能够发挥积极的作用。很多英语课本都蕴含着丰富的可以对学生人生观、价值观进行指导的元素, 下面以我校所用的英语课本为例对此进行阐述。我校现在使用的是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新编实用英译综合教程》, 笔者现在教的是大二的学生, 所用的课本是第三册。在Unit 1 Promoting Activities中, Talking Face to Face部分的第二个对话和Passage 1 Promotion Methods中都涉及广告, 在学习完这篇文章后, 笔者让学生根据自己对广告的看法——赞成还是反对——分成了两组, 开展了一场辩论赛, 之后进行了总结。这样, 学生对广告就有了全面的看法。接着笔者继续引申, 让学生阐述自己对名牌的看法。他们对名牌有了合理的认识后就不会再盲目地追求名牌。第二单元的第一篇文章是Haier Culture, Huaier Brand and Haier Idea, 这篇文章讲到了海尔集团的历史和发展, 也蕴含着人文教育的元素, 教师可以利用这篇文章让学生明白作为中国人我们应该支持中国的民族产业, 培养学生的爱国热情, 对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进行引导。在接下来的六个单元中, 每个单元都蕴含着这样的元素, 仔细挖掘, 就能对学生正确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发挥作用。其他高职高专院校所使用的教材也是这样, 仔细挖掘都能找到这样的元素。这样, 不仅丰富了课堂教学内容, 而且调动了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 真正体现了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 让学生真正觉得学英语不仅和自己的未来相关——找工作要用、考研要用、评职称也要用, 而且和自己的现在密切相关, 课堂气氛会很活跃, 教学效果也不错。

为什么不让我们的高职高专英语教育回到最质朴的状态呢?没有浮躁, 没有喧嚣, 有的只是要和学生进行心与心的交流, 教师以一种更负责的态度既教书更育人, 在英语课堂上以自己的人生经验为基础为学生的成长指点迷津。

摘要:目前, 高职高专公共英语课面临着许多尴尬和困境, 有学生、教师等多方面的因素。本文提出, 教师应从挖掘课本的世界观、人生观的因素出发, 在英语教学中渗透对学生世界观、人生观的塑造, 把英语学习和学生的生活联系起来, 丰富教学内容,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从而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高职高专,公共英语课,人生观,价值观

参考文献

[1]何独明, 滕发祥.当代大学生的价值意识及科学价值观的建构[J].教育与职业, 2006:36.

[2]朱利峰.对现代大学生价值观现状的调查分析[J].经济师, 2003.3.

大学生人生观教育教学 篇10

一、活化教材, 补充教材

语文这一科知识不仅仅局限于教材, 作为教师必须帮助学生最大限度地拓宽语文学习内容, 最大限度地争取语文学习空间, 最大限度地激发语文学习兴趣, 打通由课内向课外延伸的渠道。让学生带着生活经验与感受走入语文课堂, 又带着语文课堂的收获与感悟走向社会生活。

比如:在学习第三单元课文的过程中, 我有意识地把《品德与生活》课本中的夸家乡、描绘家乡的章节引入到语文课中。教学中产生引导学生自主地走向生活, 通过生活观察, 与家长、亲朋的访谈、询问, 利用网络查询等方式搜集家乡风景、特产、人物和建设成就等方面的情况;其次是指导学生将了解到的情况用口头或局面语言的形式进行加工整理;最后给学生提供机会进行展示。在展示的过程中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在这样一个活动过程中, 学生能真切地感受到学以致用的快乐。

二、游戏中学习, 激活思维

对于低年级孩子来说, 一节课四十分钟不可能完全处于学习状态, 而调动孩子的积极性, 开发创造性思维, 无疑少不了引入游戏。让孩子在游戏中学习知识, 把学习当成乐事。这种情况下, 教学效果会有很大的提高。比如课前品尝“游戏点心”, 让孩子在轻松愉快的心境中预习课文, 用知识得到巩固与积累, 同时唤起他们的学习需要, 使其进入积极主动的状态, 为课堂教学做好充分的准备。如生字卡片传递, 既是对字的认识与巩固, 又是词语的积累;课中畅游“游戏世界”, 积极主动学习新知, 这样的游戏多运用于生字的认、写学习中。如猜字谜、拼装部件成字等游戏, 让孩子乐于学习, 游戏于教学。让孩子在快乐中掌握知识, 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

三、自觉参与, 主动学习

如在教学《画家与牧童》这一课时, 教师引导学生看图, 引导学生展开合理的想象, 充分体验画中人物的内心活动。师生在交流“还有什么人在夸赞大画家的画?”时, 让学生领会到“纷纷夸赞”的意思。另外, 教师又以让学生对大画家、小牧童说句话的交流形式, 入情入理地体会他们的好品质。这样既注意了学生养成善于观察, 敢于表述自己真实感受的习惯, 也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读写能力。

我教学的宗旨就是让学生学得快乐, 学得主动, 学得有创意。但这却同时带来了不少问题, 即放得太多时有些放纵, 不易于调控;生生之间缺少合作, 自私自利与语文人性化教学相悖, 生字教学方法单一等。针对生字教学单一问题, 我大胆地启用学习班长教学生字 (即从班里挑选一个学生临时代替老师进行生字教学) 。一个学生一种方法, 学生不易枯燥, 且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为了加强孩子的合作意识, 我先以一种命令式让孩子两两合作确立一帮一互助小组, 并定期进行检查, 落实合作情况。对合作好的小组进行奖励, 调动孩子们的合作兴趣, 进而为在课堂上多人小组合作打下基础。同时, 合作交流学习也培养了学生的团体意识和协作精神。

大学生人生观教育教学 篇11

什么是人生价值呢?德育中的价值和经济学中的价值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它是基于个人利益和社会利益之间的关系而形成的生活追求目标,以及个人对社会发展与进步的功能和作用。具体讲,所谓人生价值,是人们的实践活动满足社会和他人需要的积极作用。有这么一句话:学校5天的教育,不如社会两天的教育。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育工作者,怎样在这样一个大环境大气候下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让学生分清是非观念,健康成长?

一、通过语文知识教育的渗透,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现在的语文知识丰富多彩,与我们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教师不仅教书,更要育人,所谓传道,授业,解惑就是这个道理。例如:学习许地山的《落花生》这篇文章,父亲以花生生长的情况与桃子、石榴、苹果作了对比,用来说明花生“虽然不好看,可是很有用”的特点。接着是以花生喻人,阐明了做人的道理。教学中注重引导学生感受作者强烈的不为名利,只求有益于社会的人生理想和价值观。还有《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钓鱼的启示》《梦想的力量》等课文,都渗透着育人的知识,只要我们教师引导得法,教书育人,对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都起着非常重要作用。

二、通过课外阅读延伸,放飞学生的心灵,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悠悠中华,留下了许多优秀的文学篇章。学生在做阅读理解题时必然会接触到好多优秀的文学篇章。如《从小做时间的主人》这篇课外阅读谈到“斤斤计较时间,努力挤出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从小学时代到如今,我总是不断地给自己规定进取目标——在一定的时间内完成一定的指标。粗略计算一下,我自定的计划达到2000个了”,我就适时的询问学生:“咱们已经上小学五年级了,你为自己制定过多少目标呢?”在学生的思考、对比中引导学生做时间的主人,珍爱今天。

中国古典名著是中华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滋养了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阅读名著对于增益智慧,提升素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我从《将相和》、《草船借箭》、《石猴出世》等课文作为切入点,引导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多多阅读《三国演义》、《水浒传》、《红楼梦》、《西游记》、《史记》等古典名著。

三、通过字词的教学,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脊”我们是这样学习的:

教师:大家看,这个字的上半部分中间是什么字?

学生:人。

教师:“人”左右各有两点指向它的上半部分,看看我们的身体上半部分是什么部位?

学生:背部、胸腹部、脊椎。

教师:背部最中间的脊椎简称“脊”,“脊”可以组什么词?

学生:脊梁。

教师:“脊梁”是什么意思?

学生:比喻在团体或国家中起中坚作用的人。

教师:大家想一下,在我们中国,有什么人堪称我们中华民族的脊梁?

学生:汉朝的苏武、宋朝的岳飞。

教师:你想不想将来也成为我们中华的脊梁呢?

学生:想。

就这样,在师生的问答声中,学生有了榜样,树立了远大的理想。

四、通过召开辩论会,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在今天这个变革的时代里,挑战与机遇并存,风险与成功同在,社会上一切向钱看的消极现象,影视作品、网络中不健康的内容都会影响着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有阳光的一面,也就会有阴暗的一面,我们究竟向着阳光面成长,还是向着阴暗面走去?对此,我采用召开辩论会的形式进行教育。例如:针对家长及班干部反馈来的信息,举办了看电视的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上网对学习有多少帮助?网络游戏真的可以开发智力吗?等活动,让学生根据自己的亲身体验,通过正反方的辩论,认识到看电视、上网、玩网络游戏的利与弊,特别是玩网络游戏真的可以开发智力吗?这场辩论会,几乎所有的学生都达成共识:网络游戏带来的负面影响太大了,不仅影响学习,更影响自己的心理成长。

大学生人生观教育教学 篇12

(1)大学生活很自由,学习很轻松,考试很难不及格;(2)大学课程很多,都是泛泛地学、大概地学;(3)大学课程偏重理论,实用的少,脱离实践;(4)本科生毕业动手能力不及职业技校学生,就业难,考研、出国是出路所在;(5)大学老师像咨询师,下课后很难碰到;(6)一流大学研究生招生竞争白热化,二本三本变相考研集中营。目前大学生的生活普遍存在的问题是:(1)对所学专业没有明确的认识,学习缺乏目标和动力;(2)不适应学习模式的转变,缺乏学习计划,自由时间随性支配;(3)对就业前景困惑,选课、读书近景意识严重,不重视哲学、数学和人文科学等基础知识的学习;(4)不会利用图书馆等教学资源,依赖网络同时不能正确有效地利用网络;(5)智商较高而情商低下,与人沟通缺乏素养,师生关系淡漠;(6)以自我为中心,强调个性的张扬,观点激进和片面;(7)缺乏感恩和社会责任意识,对父母关爱习以为常;(8)功利心态严重,付出讲求回报,缺乏追求理想的毅力。

2 大学本科教育理念和目标

为了寻求以上现象的解决之道,我们首先要知晓大学本科教育对我们人生的价值。关于大学教育理念和目标,并非一个新的论题,大师专家们早有研究。《四书——大学》谓:“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台湾社会学家杨国枢教授指出:(1)“大学教育必需同时达成五大类目标:(1)培养大学生对自己内在身心特质的了解;(2)培养大学生求取新知的方法与能力;(3)培养大学生适应个人生活所需之较高品质的能力、情操及行为;(4)培养大学生适应社会生活所需之较高品质的能力、情操及行为;(5)培养大学生理解与关怀全世界、全人类所需之较高品质的能力、情操及行为。”武汉大学教授郭齐勇认为:(2)“思想独立,学术自由,创造精神,与社会热点潮流,与商业化的大众文化保持距离和培养人才的全面性、反思性,和谐发展,是大学与大学教育的灵魂。”曾连续20年担任哈佛大学校长的德雷克·博克所著的《回归大学之道》一书,从类型、性质和背景极端分化的美国高校体制中,提炼出了一组具有统领全局的大学目标,包括:(3)(1)运用母语准确而优雅地进行书面和口头表达的能力;(2)运用逻辑和数理推理方法进行批判性思维的能力;(3)提高学生的道德意识;(4)培养大学生的公民意识;(5)适应多元文化环境的素养;(6)全球化素养;(7)培养学生广泛的学术兴趣,避免过分专业化带来的视野狭隘的倾向,也是大学的重要职责;(8)就业能力的培养。

3 大学本科学习生活行动指南

思考大师专家们对大学教育理念和目标的诠释,不难体会他们观点的相似和共同之处,用几个词可以表达:“品德”、“能力”、“素养”。这些词似乎过于概括和抽象,如何具体落实到我们大学生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去,本人咨询了一些老师和学长,从个人角度进行解读,归纳总结出四个行动指南。

(1)首先培养信息素养,提高掌握知识的效力。作为现代大学生,不能仅靠老师的言传身教去获取知识,必须学会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个人知识的储存能力是有限的,但要学会不断汲取和更新知识,这就是提高自身的信息素养。信息素养简单地说就是从信息需求的挖掘、信息的获取、信息的分析、信息的处理到信息的应用说应有的能力与素质。掌握信息获取的技能是培养信息素养的第一步,大学低年级就应该学习“信息检索”,包括文献信息和网络信息,在国(下转第103页)(上接第74页)家精品课程资源网(www.jingpinke.com)上已经有八门信息检索类的课程可供学习。关于信息意识,分析加工应用的能力,则需要其他知识的共同积累与融会贯通才能逐步培养和提高。目前网络信息资源是信息的主要存储地,而中文资源只占整个资源的很小部分,加上发达国家科学技术的先进性,所以学好英语是十分必要的。另外,计算机是信息交流和提高效率的工具,办公自动化Office以及统计分析软件都是大学生应该会使用的软件。

(2)了解学科的交叉和联系,弄清基础学科范围。大学里课程很多,不同专业同名的课程也不少,一般而言,马哲、思品、英语、数学和计算机类的课程低年级总是要开设的。这说明这些课程是基础知识,也反映了学科之间的交叉性。大学生们往往不能正确地理解马哲、思品课程的作用,它们是思维模式与人生价值观塑造的重要课程,培养的是认识世界与观察问题的出发点和角度。数学是一切科学研究和社会生活必须的手段与方法。如果我们不去思考这些课程的价值内涵和之间的关联,包括它们在工作生活中的应用,就会觉得课程杂而知识散,老师讲课课时少,所学广泛而肤浅,脱离实际。大学应该提高我们的学习能力与创新思维能力,用咨询的眼光(公正、客观、独立)去看待事物,只有厚基础将来才能宽口径地适应社会和工作。

(3)增强人文素养和公民意识。强国是我们每个中国人的梦想,作为一个有知识的大学生,更应该了解历史,以史为鉴。中国传统美德和文化精髓,例如孝道、信义、和谐,是大学生必须修养的品德。还有基本的与工作和生活相关的法律法规,平时也要多关心和了解,守法爱国是公民的基本守则。

(4)正确的人生观、健康的生活方式。当今社会竞争激烈,就业压力大,急功近利、拜金主义流行。大学生对自己人生没有计划和规划,生活没有目标缺乏理想的也比比皆是。玩游戏看视频,作息时间颠倒,旷课迟到的大有人在。尤其是生活习惯差,不爱护环境卫生,集体观念淡漠,不善于与人沟通等等。对父母只知索取不知回报,对老师同学的友情不懂感恩,缺少责任心和担当。这些现象要靠学校、老师、家长、同学共同关心和疏导。建立良好的心态,合理释放压力,可以让我们在成败面前有正确的认识,也能使我们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以上四个方面在具体实施时需要经过我们仔细的琢磨和体会,用心是做一切事情的前提。知识与实践结合可以是各种形式的,不能片面理解为非要自主创业,非要去打工才算实践。在上课时间之余,在寒暑假,我们都可以根据自身和学校条件接触与了解社会,如申请国家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参加学校的大学生社会实践、勤工俭学工作等。总之,我们树立了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增强了创新学习能力,夯实了学科基础,大学本科的教育价值就能在今后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得到体现,就能成为社会所需的人才。

摘要:本文针对本科大学生对大学生活和专业认识的模糊,在借鉴专家们对大学教育理念与目标的定义基础上,从大学生切身角度提出了培养信息素养、夯实学科基础、提高人文素质以及建立健康心态与生活方式四个行动指南。

关键词:大学学习,大学生活,本科教育,价值

参考文献

①杨国枢.大学之理念及其实践[M].台湾:台湾通识教育出版社,2000.

②郭齐勇.大学的教育理念与目标[J].中国大学教学,2002(10).

上一篇:英语课实践教学下一篇:实战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