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人生观

2024-07-18

大学生人生观(精选12篇)

大学生人生观 篇1

2010年10月至11月,我们在陕西理工学院采取随机抽样的方法对该校500名大学生开展了人生观状况问卷调查,旨在发现一些带有普遍性、规律性和倾向性的问题,然后从理论与制度上、机制与实践上提出建议与对策,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依据和工作参考。

本次调查采用无记名问卷调查方式,根据不同性别、专业、年级、政治面貌、生源地及是否独生子女,对大学生人生目的、人生价值、人生态度等几个方面的不同看法进行问卷调查,有一定的广泛性和代表性。总共发放调查问卷500份,回收有效问卷476份,回收有效率为95.2%。

一、大学生人生观现状

(一)当代大学生人生观中的积极因素分析

1. 大部分学生在人生观方面更加冷静务实。

从调查结果来看,当代大学生的人生目标和人生价值选择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如在“你的理想和追求是什么”的选择上,除了“事业成功,生活满意”是大多数人的共同愿望(占65.75%),“人生最大的成功”有较多的人选择,“生活安逸、快乐”(占46.43%),“人的价值标准”(占52.31%),“对社会贡献大小”外,其余的选择分布都很分散。与此同时,在人生追求上更加冷静务实。他们大多数能根据自身的特点和优势选择适合自己的目标。他们没有普遍的政治狂热,也不全是以献身科学为梦想,有17.23%选择了以政治领袖为偶像,有19.96%选择了以科学家为偶像;商界成功人士在大学生中没有绝对的吸引力,有22.47%的大学生渴望成为商界精英。这种冷静务实的人生观是大学生发挥自己的特长、发展自己个性、施展自己的才能的有益前提。

2. 大部分大学生在人生态度上重视自我努力、敢于挑战困难。

在如何正确对待“人生中的困难和挫折”问题上,64.71%的大学生认为“困难是人生目标实现的必经环节,只要努力大多可以克服的”。这说明大多数学生都能正确对待人生道路上所遇到的困难与挫折,认识到困难和挫折是人生目标实现过程中的必经环节,具有挑战困难和挫折的勇气。

3. 大学生的成就动机高涨,能力本位的成才观念正在形成。

理想追求是一个人的人生目标、奋斗标尺。在回答“你的理想和追求是什么”的问题时,有65.75%的人选择了“事业成功,生活满意”。这说明当代大学生的人生目标明确,具有强烈的成功动机和意识,表现出了对人生目标的理性选择与定位。

在人生目标与自我价值的实现路径上,人们往往遇到多重的选择和多条成功成才道路。但是,其核心或首要的成才要素是什么呢?大学生们在回答“如何才能实现自身的价值”的问题时,62.18%选择了“自身努力”,34.66%选择了“自身条件与社会需求相结合”,25.42%选择了“聪明才智”,而选择“家庭背景”和“机遇和运气”的只有22.48%。这说明他们对成才的路径有了更为理性的选择,成才的能力本位理念和自我成才观念正在逐步形成。

(二)当代大学生人生观中的消极因素分析

1. 过于注重自我价值,漠视他人和社会利益。

我国经历了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化的过程,相应地人们的价值观也由社会本位价值观向自我本位价值观的转变。在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人们以社会或集体利益最大化的社会本位来构建个人的人生坐标。而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鼓励竞争、追求效益、自我价值的实现和最大化成为人们的追求目标。这种转型在大学生身上的表现就是他们的参与意识、竞争意识和创新意识增强,突出了个性、突出了人生目标的自觉与有意识的自我设计、自我奋斗、自我塑造,强调社会对个人价值的尊重和肯定,而在国家观念、集体观念、社会责任感、社会义务感等方面表现出明显的弱化现象。例如,在回答“面对不良的社会风气时,尽管你认为应该制止,但周围的人都不做时,你会不会做?”时,63.45%的大学生选择了“不管社会风气如何,坚持从自己做起”,凸显了他们的独立与个性化倾向。而对“你崇尚哪种道德境界?”,长期以来人们崇尚的“公而忘私”美德仅仅有9.87%的大学生选择,而66.18%的大学生选择了“公私兼顾”。

2. 追求享受,拜金主义严重。

市场机制促进了大学生的务实、求知。但有些大学生走向了极端,唯功利是从,价值取向趋于实用化,行为选择上表现为重应用轻基础、重学历轻素质、重技术轻人文、重智育轻德育等。他们不愿固守清贫,有的积极进行各种勤工俭学活动,这是值得肯定的。但“助”和“学”的关系他们往往摆放不正确,沉溺于“打工”而耽误学习。虽然有些大学生通过打工赚钱享受到了一时出手阔绰的“潇洒”,但同时也养成了其大手大脚的习惯,使个人的虚荣心得到了满足。面对手中的金钱,他们脱离实际追求吃喝穿戴,一时间趋利避苦的享乐主义和“有钱就有一切”的拜金主义极度膨胀,以致校园出现奢侈浪费、追求时髦、“吃喝风”、“厌学风”、“经商热”等。在这种人生追求的主导下,还带来了一个更为严重的后果:个别学生为了获得更多的金钱而不择手段,有的选择不健康的职业从事兼职,更有甚者滑入犯罪的深渊。

3. 得过且过,人生目标模糊。

空虚是很多学生进入大学后的感受。从中学那如箭在弦上般的紧张生活到无拘无束的大学生活,很容易变得像大海上没有舵手的小船,不知道何去何从。他们进入大学后没有了明确的学习目标,迷迷糊糊的,不知道自己要干什么。上大学前后的动机落差,自我控制能力差,缺乏远大理想,“混日子”成风,更不用说“为人民服务”的更高一层的学习求知动力。对一些人来讲,似乎学习只是为了考试及格,考高分就是为了得奖或表彰。另一方面,由于当前人才市场机制尚不完善,部分学生靠父母亲友的权利谋到一份优越的工作(权利在此起了等价交换的重要媒介作用),这使其他学生眼红、羡慕甚至崇拜。所以渴望自己的亲属也能有这样一个“权力”,并极力寻求这种能“保驾护航”的权利。这种现象在无形中助长了学生的“官本位”思想,淡化了为人民服务的观念,使之产生依赖性、惰性和学习目标的盲目性,不思进取,或碌碌无为,如此种种无不让我们产生忧虑。

4. 责任意识淡薄。

责任是一种力量,可以推动人们朝着既定的目标前进。但是,当今部分大学生的责任意识淡薄,特别是在一些大是大非和不良社会风气面前缺乏社会正义感和责任感。面对社会不良风气,有14.07%的大学生选择了“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甚至还有13.45%的人选择了“要融入社会,就要接受社会上所有的一切,包括一些不好的东西”。这说明部分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差,道德约束力低。这是急需社会和学校教育高度关注和重视的问题。

5. 道德标准呈双重或多重趋势。

当代大学生道德价值标准呈现双重或多重趋势。一方面,他们具有尊敬英雄、崇尚英雄,大公无私、公而忘私的理想诉求。另一方面,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选择了更为现实的义利观,“公私兼顾”、“义利并重”、“先己后人”反而成为大多数人的理性选择。例如,在选择“你崇尚哪种道德境界”时,只有9.87%的学生选择“公而忘私”、19.33%的学生选择“主观为自己,客观为他人”、4.62%的学生选择“一切从个人利益出发”,而高达66.18%的人选择了“公私兼顾”;在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发生冲突时,仅有15.34%的人选择“个人利益”、5.04%的人选择“集体主义”,而高达79.62%的人选择了“兼顾两者”。

6. 缺乏诚信。

大学的教育应培养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认知。由中学教育到大学是人生承前启后的至关重要的转折点。他们开始独立生活,独立处事。但是他们对于诚信还认识不清,没有给予足够重视,缺乏独立、科学的判断决策能力,很容易被误导。再加之大学生涉世不深,还没有通过生活的经历、阅历来体验道德素养对一个人的生存所发挥的重大作用。更为重要的是对道德失范所带来的后果还没有足够的认识。有些学生看似“不拘小节”,却反映出其诚信意识的淡薄:到图书馆借书,拖了一两个月不还;有的学生按照自己的实际需求,在进行书刊杂志阅览时,给书刊杂志“动手术”;再如做实验,把实际数据“调整”成自己所需理想状态数据。至于考试作弊,时下更是道高一尺,魔高一丈,作弊与反作弊,无休止激战。据某高校统计,在查处的违纪学生中,因考试违纪的学生占受处分学生的82%。部分毕业生伪造课程成绩和英语、计算机等级考试证书,虚构在校期间的班干部任职情况,编造社会实践经历,“偷梁换柱”,把自己变成了“三好学生”或“优秀学生干部”,等等,这些现象折射出了当代大学生的诚信缺失及其严重性。

二、当代大学生人生观现状的合理评价

在东西方文化的冲击、理想与现实的巨大反差、网络文化的推动下,当代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世界观与人生观等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其中,既有积极向上的优点,又有消极的影响。合理评价当代大学生的人生观现状及其影响,对于加强当代大学生的人生观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当然,我们必须看到在基本人生价值观念上存在的困惑、矛盾性选择和模糊认识,恰恰是符合青年心理发育和人的认识发展正常规律的体现,表明了青年学生思想的不成熟性、可塑性,揭示了高校人生观教育的重要性、引导的可能性。因此高校思想教育工作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可为的重要事业。坚持用社会主义的人生观教育引导大学生,激发大学生的崇高动机,是高校教育不可推卸的责任。

参考文献

[1]杨德广, 晏开利.中国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研究[M].上海教育出版社, 1997.

[2]邱伟光, 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2.

[3]罗国杰等.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M].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7.

[4]姚本先, 何元庆.大学生人生观研究[J].心理科学, 2008.

大学生人生观 篇2

大学是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要求的高素质人才的基地,大学生毕业后将成为我国各个领域的中流砥柱,他们代表了中国的未来和发展,所以当代大学生能否树立起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将直接影响到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成败。

现在,我国当代大学生人生价值观的主流是好的。当代大学生拥护党的领导,拥护改革开放政策,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多数大学生能认识到人的价值不仅包括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而且也包括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他们大多数在学习上勤奋努力,渴望学到更多的知识和本领,以适应竞争、适应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而且不少大学生在政治上积极要求进步,入党已成为今天在校学生的主要政治选择,而他们在申请入党和入党以后,基本上都能在学习、工作、生活上严格要求自己,并起到表率作用。

然而,由于我国当前处于市场经济发展的初始阶段和新旧体制转换时期,市场运作法规和秩序尚不健全,加之各种不良思潮的冲击,使部分大学生的人生价值观向“自我”倾斜,被“金钱”扭曲,出现了“功利化”、“多元化”的倾向,对其人生价值观产生了严重的不良影响,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点表现:

(一)重金钱实惠轻理想追求。

当代大学生大多数赞成或接受共产主义理想,但也有的人内心认为实现共产主义理想是渺茫的。他们大多数虽然赞成“人生价值在于奉献”,但往往又未将其完全付诸实践。在实现人生追求中,一些人缺乏远大的理想抱负,重物质利益轻无私奉献,重金钱实惠轻理想追求,重等价交换而不愿付出爱心。

部分大学生受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影响,把“挣很多钱”、“当官发财”作为人生幸福的标准,把奢侈、享乐作为人生追求的最大目标。金钱的诱惑使他们只想挣钱而不择手段。一些大学生产生了厌学情绪,不刻苦学习,高歌“六十分万岁”;一些人以大学文凭为上升的跳板,梦寐以求的是出人头地、谋取金钱地位;有的人甚至认为“理想理想,见钱就想”,“前途前途,有利就图”。这都使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在一些大学生的心目中发生动摇,使大学生在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方面产生不同程度的困惑和焦虑。

(二)重个人利益轻国家集体。

当代大学生大多数赞成正确人生价值观的一个重要方面是为国家、为集体作出贡献,赞同以集体主义为价值观的核心。但目前个人主义、利己主义在部分大学生中也颇有市场,由于个人主义、利已主义的膨胀,而导致了集体主义观念的淡化。一些大学生认为人的本质是自私的,他们选择个人主义为自己立身行事的准则,一事当前,先为自己打算,把个人利益放在国家利益、集体利益之上。一些人则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视为等价交换关系,时时从“利己”出发,对同学漠不关心,对集体活动毫不热情,不关心国家大事,缺乏社会责任感。

(三)重知识才能轻道德品质。

一些大学生认为,个人价值的实现,仅决定于个人的学识、才能、机遇和人际关系,而与个人品德无直接关系,故出现了“重才轻德”的倾向。一些人把精力放在加强自身的专业知识学习方面,而在个人道德上出现滑坡,他们在政治上不求上进,不讲职业道德,为谋求个人利益而见利忘义,损人利己,损公肥私。少数学生不讲精神文明,不讲社会公德,行为粗野,谈吐庸俗,甚至打架、斗殴、偷窃、赌博,个别人还走上抢劫杀人等犯罪的道路。

这些问题如果不能引起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的重视,就将造成严重后果,因此加强对大学生进行人生价值观教育已刻不容缓。

二、当代大学生人生价值观取向出现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社会不良思潮的渗透侵蚀。

随着经济改革和对外开放的进一步深入,在商品大潮和各种思潮的冲击下,人们的思想价值观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加之,九十年代以来,苏东剧变、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反复曲折,潮起潮落,激烈地冲击着共产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在一些大学生心目中发生动摇;同时,西方敌对势力一直未放弃对我国意识形态的渗透,高校是他们争夺的重要阵地,他们通过各种传媒渠道,利用各种机会,将西方资产阶级腐朽的思想、文化和生活方式传播进来,而部分大学生由于放松了政治理论学习,辨别是非的能力较差,故在纷繁复杂的各种思潮和信息传媒的影响下,迷失了自我,以至在人生价值观取向上出现了问题。

(二)不正之风和腐败现象的影响。

当前社会上存在的严重的不正之风和消极腐败现象也给当代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带来不良影响。少数党员干部经不起执政和改革开放的考验,经不起市场经济的考验,忘记了入党誓词,把“理想”、“信念”抛到九霄云外,在金钱美女面前败下阵来,成为不择手段、以权谋私、挥霍国家财产、腐化堕落、违法乱纪、胡作非为的腐败分子。腐败现象不仅严重影响了党的威信,给国家财产造成极大损失,也对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带来种种干扰,一些大学生在理想信念上产生困惑和动摇,有的厌恶政治、玩世不恭,有的则强化了当官发财的思想意识。

(三)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机制的不健全。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长期以来形成的一整套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已不能适应新形势发展的需要,而适应新时代的科学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目前尚未完全建立起来;对青年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形式单调、内容僵化、针对性不强;此外,还存在教育手段落后、教育力度不够的问题;对青年学生中表现出来的不良思想倾向,缺乏从根本上解决其深层次问题的有效机制;对青年学生忽视政治理论学习、不遵守学校纪律等问题缺乏有力的约束机制;存在只强调抓学生分数而忽视思想品德的培养,只重视专业教育和科研,而忽视思想政治教育等不良倾向,这都不利于促进当代大学生正确人生价值观的树立。

(四)当代大学生自身存在的弱点。

当代大学生自身也存在着令人忧虑的弱点,这是造成其人生价值观取向上出现问题的不可忽视的重要原因。大学生虽然成长在改革开放年代,但因一直生活在宁静的环境中又承担着繁重的学习任务,这往往使他们以一种远离现实的特殊方式感受时代的变革。对他们来说,唯一的重要人生竞争就是高考,故当他们以天之骄子的优胜者的姿态跨入高等学府后,不少人就认为从此前途有了保障,可以松一口气,不再刻苦学习,放松了对自己的严格要求;加之,不少大学生为独生子女,其家庭环境优越,从未经受过艰苦生活的磨炼,往往被家长当作小皇帝娇宠,形成自私自大心理,这使他们当中不少人不可避免地在人生价值观方面出现种种弱点,如只讲索取、不愿奉献,价值取向急功近利,好逸恶劳、学习松弛,自私自利、不肯付出、敬业意识薄弱,害怕艰苦、贪图享受、爱慕虚荣、追求高消费等。

三、如何加强当代大学生人生价值观教育

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使当代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是一项长期复杂而又艰苦细致的工作,我们必须根据大学生思想道德状况的特点,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下功夫,才能真正收到实效。要加强当代大学生人生价值观教育,我认为应该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加强党的建设,以党团组织的优势引导青年学生,以党团员模范作用带动青年学生。

为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觉悟,使其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当前,我们必须要抓好党风廉政建设,密切联系群众,提高党在广大青年学生中的威信;同时,要加强高校基层党团组织建设,充分发挥高校党团组织和各级学生组织的积极作用,要进一步加强对党团员的教育,使他们做到吃苦在前,享受在后,积极工作,乐于奉献,发挥其先进表率作用。党团组织要积极关心要求进步的大学生,鼓励他们树立远大理想,努力学习,积极工作,以身作则,早日加入党团组织。此外,学校党团组织还应组织青年学生参加社会实践,让他们在实践中经受锻炼,受到好的感染和熏陶,加深对改革开放大好形势的认识,提高其明辨是非的能力和自我教育的能力,促使他们关心国家大事,增强社会责任感。

(二)用邓小平理论和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教育、武装当代大学生。

邓小平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指引我们实现新的历史任务的强大思想武器和民族振兴的强大精神支柱。邓小平理论也是新时期教育工作的重要指导思想和战略方针。李岚清同志在高校邓小平理论课座谈会上指出,要通过学习邓小平理论“把学生的思想统一到邓小平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上来”,只有这样才能把大学生“培养成高素质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学习邓小平理论是当前高校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主渠道,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其极端重要性,应按国家教委关于邓小平理论要“进课堂、进教材、进头脑”的要求,使邓小平理论成为高校一门重点课,要用邓小平理论教育武装大学生,使其树立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奋斗的政治方向和坚定信念,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同时,我们还必须引导学生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去观察、分析和解决社会实际问题,这样才能更好地抵制西方资产阶级腐朽思想的侵蚀,清除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的影响,促使广大青年学生加强世界观的改造,树立坚定的共产主义、社会主义理想和信念,树立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应有的无产阶级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三)加强对青年学生进行爱国主义、社会主义、集体主义教育,促使青年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爱国主义在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中居于核心地位,它不仅在历史上发挥了维系亿万颗人心,激励炎黄子孙自强不息、百折不挠、勇往直前、不怕牺牲的积极作用,而且对当前培养青年学生的爱国情感,提高他们的爱国主义觉悟,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和人生价值观也将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我们要通过爱国主义教育,使广大学生了解我们民族的光辉历史和中华民族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传统,从而更加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并增强其民族自豪感和历史责任感,增强其抵制西方腐朽思想的免疫力。在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同时,我们还应该注重集体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是社会主义社会在思想道德领域中最基本的价值导向,只有以集体主义价值观作为精神支柱,中国人民才能形成强大的凝聚力和创造力,才能完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艰巨事业。对当代大学生进行集体主义教育,其最终目的是要使当代大学生的价值取向、行为规范、人生理想以及世界观等思想意识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关系的要求,使他们克服和抑制与社会主义伦理准则和法规制度相悖的不正当的个人利益和狭隘的小团体利益。同时,我们还要加强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教育,使他们认识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加深对社会主义祖国的热爱。通过这些教育,使青年学生把个人理想追求与祖国的前途命运联系在一起,在建设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实现青年的自我价值。

(四)宣传先进典型,进行共同理想教育。

在对大学生进行人生价值观教育时,要注意宣传先进典型,发挥榜样作用。我们应宣传雷锋、焦裕禄、孔繁森等先进模范人物,不怕吃苦、不计回报、为祖国人民无私奉献的光辉事迹,应邀请先进英模、优秀知识分子、优秀校友来校作报告,让大学生以先进的模范人物为榜样,通过学习先进来克服在人生价值观取向上的错误观念。

我们还要注意发现大学生中的先进典型,使之成为大学生的学习榜样。同时,因教师是学生的楷模,其形象直接影响学生人生价值观的确立,故我们要注意发挥高校政工领导干部和教师在各方面的表率作用,树立良好的“师德”形象。要注重以大学生身边的模范人物的先进行为教育、带动广大青年学生。

我们在对大学生进行人生价值观教育时,要处理好多数与少数的关系、广泛性与先进性的关系,既要宣传先进的思想道德,又要进行共同理想的教育,这样才能团结教育大多数。例如对大多数学生讲爱国主义,就能引起他们的共鸣,就容易沟通思想,取得较好的教育效果。再如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只能是少数先进分子的自觉行为,就不能作为对一般青年学生的必须要求。当然这并不是说要放松正面教育,正面教育不仅要加强,而且要搞好。

(五)坚持多种形式的思想教育,积极探索新时期大学生人生价值观教育的有效途径。

为促进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我们对青年学生要加大思想政治教育的力度,坚持通过宣传教育,灌输正确的思想,要坚持对他们进行多种形式的正面教育,除加强“爱国主义、社会主义、集体主义”教育外,还要对青年学生进行共产主义理想教育、革命传统教育,进行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教育,进行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和中国近代史、现代史教育以及民主法制教育,通过这些教育促进青年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当今大学生人生观状况调查与分析 篇3

关键词:大学生 人生观 调查 原因分析

大学生一直都是祖国未来发展的主力军,是祖国各项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未来的世界要靠他们来设计和发展,所以,培养当今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成为一批具有正确人生导向的有志青年,是现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基本问题之一。当今世界中,随着互联网应用的普及程度越来越高,各国交流往来日益频繁,各种文化的交织与碰撞或多或少的影响着大学生的人生观的确立。本调查问卷的设计,目的在于调查当前在校大学生的人生观的真实反映,设计题目着重从大学生的人生价值观、人生理想和人生态度上来进行调研。针对调查结果,进行形成当前现状的原因分析,从而提升今后在思想政治辅导中对大学生人生观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当今大学生人生观状况调查结果

1、当今大学生的人生观主流是积极向上的

本次调查问卷共发放1000份,回收的有效问卷960份。从调查的结果显示,在大学生人生观的三个基本方面的相关问题上,当今大学生的人生观主流是积极向上的。他们的人生价值观健康乐观:63.6%的大学生认同人生目标是“拥有幸福美满的家庭”;50.8%的大学生认同社会责任感就是“对社会、他人多做贡献”;他们的人生理想坚定昂扬:61.0%的大学生认同职业理想是“从事兴趣爱好的职业”;对于未来职业发展中,42.1%的大学生认同“考研”;74.9%的大学生认为人生价值在于“奉献”;他们的人生态度豁达明朗:70.3%的大学生认同实现人生目标的关键在于“自身的努力奋斗”;64.1%的大学生认为目前最迫切需要的是“努力学习,提高各方面能力”;42.6%的大学生认为幸福就是“身体健康、家庭美满”。

从以上的数据以及其他数据显示:当代大学生是思想进步、热血澎湃的一代。他们的主体人生观是正确的;他们有激情、有朝气、有敢于面对困难的勇气,有为社会做出贡献的决心和意志;同时,更注重个人发展,希望能将自己的能力发挥到极致,并获得希望得到的结果和幸福;他们虽然对物质生活有一定的要求,但是更希望精神生活得到满足,尽可能将理想与现实平衡。

2、在调查中发现、相当一部分学生对前途迷茫、有点不知所措

在调查问卷中显示,有相当数量的同学对于未来的计划是美好的,同时也怀有一丝的担忧。在“您对自己现在或将来的人生道路”的态度上,有46.7%的大学生表示“前途光明,充满信心”,与此同时还有45.6%的同学选择“比较担忧,机会与挑战并存”。这是他们对自己和社会的一个客观认识,同时,也看出,很多学生对于前途的迷茫和对未来不确定性的担忧;在“您对现在的生活状况”的态度上,有52.3%的大学生表示“目标坚定,为理想而努力奋斗”,有39.0%的大学生表示“有目标,但不能完全身体力行”。

3、当今大学生中现实冷静的态度多一些、主动性趋势减弱

当问到“当国家遇到困难时”,39.0%的大学生选择“毫不犹豫献出自己的一切”,54.9%的大学生选择“尽可能给以帮助”;当问到“您认为雷锋精神在今天是否值得提倡”时,53.8%的大学生选择“非常可取,值得提倡”,有43.6%的同学选择“因情况而定”。

4、几项不可忽视影响大学生树立人生观的因素

在影响大学生树立人生观的几项因素中,几个选项的百分比相差不大,由此可见大学生人生观的树立影响因素颇多,而且每一项都是非常重要、不容忽视的。选择“网络媒介”的有22.6%,选择“书本、课堂”的有16.9%,选择“个人阅历、经验”的有34.4%,选择“家人、朋友、同学的表现和想法”的有25.6%。

二、从调查结果分析现实中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关于人生观教育的对策

1、继续坚持不懈的加强大学生人生观的教育、并将其作为长期的事业来进行

和谐是当今社会的主题。对大学生的人生观的教育也要顺应时代的发展与变化,剖析社会发展变迁以及深刻影响人生观形成的因素,更要有坚持不懈的精神,要把对人生观的研究工作当做为一种长期的事业来一直发展下去。尤其是针对大学生这类群体,要有重点、有步骤的引导大学生形成爱国爱民、勇于奉献、目标远大的积极观念,增强他们肩上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将口号化作实际行动,用青春和热血报效祖国。

2、转换方式方法、扩大网络媒介平台的应用

现在的大学生不仅仅希望从课堂上得到知识和信息,更多的是从网络媒体上得到丰富的资源。而且,当今的网络媒体上充斥了大量的正面和负面的信息,这些信息对大学生的交往交流、建立社会关系、对新的事物进行学习和思考的方式都产生了较为重要的影响。利用好网络媒介,熟悉当代大学生信息获取的途径,了解他们的需要,扩大网络媒介平台的覆盖面和影响力,充分利用有利资源对大学生们进行积极的人生观的教育和引导,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3、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多创造精品实践活动、提到人生观教育的有效性

能进一步发挥理论效力的就是实践,大学生人生观教育亦是如此。组织大学生参与各种社会实践活动,能将加深大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印象,推广其影响力,使广大的学生能够形成认同,从而使他们树立了正确的人生观。另外,要求学生定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尤其是效果良好的精品活动,还能够培养大学生养成多种良好的习惯,比如具有团队合作精神、勤于动手动脑、遵守时间、珍惜他人劳动成果等,还能让大学生们加深对社会的认识,使大学的教育不与社会脱节,实现理论教育与社会实践的有效互动和完美结合,培养出一批批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的全面型人才。

注:2012年沈阳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专项研究课题

参考文献:

[1]傅新禾,张玲玲.金融危机背景下加强大学生人生观教育刍议[J].前沿,2010年第3期

[2]何伟.加强当代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J].教育界,2011.4

浅析当代大学生人生观形成教育 篇4

人生观是“关于人生目的、态度、价值和理想的根本观点。它主要回答什么是人生、人生的意义、怎样实现人生的价值等问题”[2]。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人生观教育始终贯穿整个大学教育阶段。就当代大学生人生观而言, 正是其形成的一个关键时期, 是其走向社会前最重要的一次洗礼。当代大学生人生观教育对学生的人生发展及整个社会的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

信息化时代带给我们日新月异的改变, 回首新中国的成长历程, 大致可以分为两个大的阶段:第一阶段, 艰难地跨过了建国初的三十年摸索;第二阶段, 坚定地走出了改革开放的三十年高速发展之路。展望二十一世纪的中国, 必将进入一个政治更民主, 法制更健全, 管理更规范, 发展更稳定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期。反思改革开放三十年来, 在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下, 大学生人生观教育更多地受到传统的权力至上和市场经济功利主义的影响。当前的大学教育更多地重视了学生专业的学习, 忽略了人文素养和法律知识的教育和熏陶。

尽管在市场经济的高速发展过程中, 许多专家和学者都对大学生人生观的教育作出了很多研究与贡献, 但是, 在当代大学生人生观教育的实际过程中, 仍然存在不少现实问题。更多的学校忽视了人生观教育过程中道德教育和法律教育的重要性, 没有对马克思主义人生观进行深入研究, 进而产生仅仅“为了上课而去上课, 为了教育而去教育”的现象, 带来的片面后果是大学生的人文素养逐渐缺失、法制观念逐渐淡漠。自2004年的“马加爵案”至2010年的“药家鑫案”, 一系列的大学生的血案告诉我们, 人性的冷漠和对法律的无知似幽灵般萦绕在大学生人生观形成的道路上。

当此时机, 只有加强对当代大学生进行回归经典 (马克思主义、毛泽东理论、邓小平思想) 教育, 汲取中国传统文化精华, 增强人文素养, 培养法制观念, 更好地根据未来社会的需求对当代大学生进行人生观教育, 使之在踏入未来社会中能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 成为祖国的未来坐标、社会的栋梁。

1. 马克思主义人生观精髓对当代大学生人生观教育的指导作用

大学生在讲理想或信仰的时代中, 曾经面临着“迷惘”、“彷徨”、“困惑”。如今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 “一切向钱看”正在不断侵蚀着当代大学生的人生价值观, “人生的目的和意义何在?”是困扰大学生的人生命题。马克思、恩格斯早在《共产党宣言》中提出:“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3], 清晰地阐释了每个人的自由发展对于全人类社会自由发展的基础性作用, 揭示了“健全的自由观念应该是将个人的充分发展与社会的健康发展之间的和谐统一”[4]。当代大学生只有在马克思的科学经典的引导下, 认识到人生的目的正是在于实现自身的人生价值, 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才能在人生的道路上, 正确认识自己, 了解国情, 加强对社会主义的认识, 坚定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方向。

在当前情况下, 作为大学教育中的引导者———教师所受环境的影响先于学生, 部分教师失去了对马克思主义经典的研究和探索, 忽视了在经典中探寻对大学生人生观形成有重要指导意义的理论, 仅仅疲于应付教学, 使课堂教育陷入枯燥的、无方向的“选读教材内容”。没有认识到“马克思主义绝不是离开世界文明发展大道而产生的一种故步自封、僵化不变的学说。恰恰相反, 马克思的全部天才正是在于他回答了人类先进思想已经提出的种种问题”[5]。而这些学说恰恰需要我们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创造性地与实际生活结合, 灵活运用从而发挥其巨大理论指导作用。

在当前大学人生观教育中, 应充分利用课堂教育引导学生展开对人生观的思考, 对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生观的论述展开深入的教育和探讨, 使广大学生从理论上和实践上体会马克思主义人生观的精髓, 从而对科学人生观的形成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2. 中国的传统美德和社会主义公德对当代大学生人生观形成的现实意义

马克思主义人生观提倡的是人的自由而和谐的发展, 进而达到一个社会自由而和谐的发展, 一个自由而和谐的社会是需要优秀的社会道德来支撑的, 以此不断促进人类文明的程度越来越高。而在中国二十世纪末, 社会的主体道德进入了一个“模糊期”。回首二十世纪初的“五四新文化运动导致的道德真空几乎让一个民族窒息 (至少是缺氧) 了一个世纪”[6], 继而经过“文化大革命”的洗礼和市场经济的冲击, 传统的伦理道德几乎进入一个“冰冻期”。进入新的世纪, 中国迫切需要“打通现代性和传统之间的沟壑, 而且搭建一条过去与未来之间的桥梁”[7], 根据时代要求, 选择性地继承中国的传统美德。

2001年, 中共中央颁发了《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 明确提出了社会主义公民的基本道德规范“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当代大学生作为历史和文明的传承者, 理应成为传统美德和社会主义公德的沿袭者、实践者和传播者。几千年来, 中华民族讲求的是“内圣外王”的主体思想, 提倡“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 新的时代, 当代大学生人生观的教育在反思中华民族的主体思想时, 更具有现实意义。

中国传统的道德讲求“慎独”, 自我道德修行, 进而为社会作出贡献。在当代大学生人生观的形成过程中, 更要讲求人生的道德修为, 提高人文素养, 进而提高人生观的境界, 培养宽厚的仁爱之心、正义之心, 胸怀求真的信念, 用“实事求是”的理性态度辩证地看待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坚决识别和抵制个人主义、极端利己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权力主义、功利主义。

针对目前形势, 在对大学生的调查研究中, “在问到‘对国家发展和社会环境最不满意的问题’时, 选择社会腐败的占25.7%, 选择社会道德水平太低的占23.2%, 选择精神文明那个程度太低的占16.6%”[8], 相关的研究表明, 当前大学生对国家的发展和社会的环境具有深切忧虑感。因而, 我们的教育者, 为人师, 更要广博地学习, 研究各种问题, 诸如《论语·子张》中提到“博学而笃志, 切问而近思”, 要充分利用学校这块主阵地, 认真研读中国传统美德和社会主义公德, 身心践行, 言传身教, 利用多种方式, 让传统的美德和社会主义公德在学生中间进行传诵, 并可组织各种社会实践活动, 在活动中让学生去体会, 并践行于言行举止之中, 从而对当代大学生人生观的发展起到护航作用。

3. 社会主义法制教育对当代大学生人生观形成的规范意义

人生的自由发展是为了实现自身的理想和目标, 同时要确保维护他人和社会的利益或亦权利。在调查研究中, “有48.7%的学生认为为了个人成功可以有轻微的违法行为”[9]。这其实是一个危险的信号。这告诉我们,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与建立, 我们的法制教育已经处于急需改进和提高的地位。

社会主义法制的内涵是依照社会发展规律, 尊重人的主权, 依法办事, 促进人和社会的和谐发展。古人常说:没有规矩, 不成方圆。就是说只有在一个合理有序的社会中, 我们才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各施其才, 进而促进社会的稳定发展。这就告诉我们:我们提倡个性的解放与自由发展, 但我们的人生观不能偏离社会主义正确的发展轨道。我们提倡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但是自由绝对不是放纵, “为所欲为的放纵不但与自由绝不相容, 而且是自由的大敌。所以自由与法治是不可分的。应用劳尔思 (John Rauls) 较为积极的话来界定自由, 则是:‘每个人均平等地享有最广阔的基本自由的权利, 但这种享有基本自由的权利必须与别人享有同样的权利是相容 (不冲突) 的’”[10]。

富勒在《法律的道德性》中提到两种道德:“如果说愿望的道德是以人类所能达致的最高境界作为出发点的话, 那么, 义务的道德则是从最低点最发。它确立了使有序社会成为可能或者使有序社会得以达致其特定目标的那些基本规则。”[11]我们可以将义务的道德性引申为法律的规范性, 这就告诉我们, 只有一个法制健全的社会, 才能使一个有序社会的建设成为可能。2011年3月28日, 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七次集体学习时, 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强调:“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 是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必然要求, 是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必然要求。我们必须增强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弘扬社会主义法制精神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法治社会的建立, 将会带给我们公平竞争的机会, 同时使我们走入一个良性循环的发展空间。“人们在这个架构中, 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做自己所要做的事, 他不会受到别人的干扰, 却会得到别人根据他们的意愿做他们所要做的事的过程中, 所提供的他所需要的服务”[12]。

因此, 面对时代的要求, 在对当代大学生的人生观教育中, 法制教育处于极为重要的地位, 大学的法律教育, 决不可流于形式, 片面追求“大”和“全”, 应该更有针对性, 更贴近现实, 贴近生活, 使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切切实实地认识和体会。一个人只有学会合理地利用合法手段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才有可能不去侵犯他人的合法权益, 或者说, 才有可能去维护他人的合法权益。

4. 结语

在一个和谐发展的社会里, 作为社会主义建设者, 我们为了信仰的实现也好, 或是为了实现自己心中的理想也罢, 但是, 在这人生的过程中, 必须遵循社会主义道德规范和社会主义法律规范, 并接受规范的约束。一百多年前, 梁启超先生在《少年中国说》中大声疾呼:少年強则国强, 少年自由则国自由, 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当时今日, 中国少年有德法, 则中国有德法。

摘要:二十一世纪的中国, 必将进入一个政治更民主, 法制更健全, 管理更规范, 发展更稳定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期。本文从当代大学生人生观形成的角度出发, 论述了人生观形成过程中中国的传统美德和社会主义公德对当代大学生人身观形成的现实意义, 以及社会主义法制教育对当代大学生人生观形成的规范意义, 以期对大学生人生观的教育产生一定的借鉴作用。

关键词:当代大学生,人生观,教育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 (中) [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 2006:177.

[2]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18.

[3][5]柴毅龙.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287, 6.

[4][6][7]张宝明.现代性的流变[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61, 50, 51.

[8][9]荆钰婷.大学生人生观、国家观现状调查与分析[J].哈尔滨:黑龙江高教研究, 2009, (8) .

[10][12]林毓生.中国传统的创造性转化[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1988:69, 123.

树立大学生的正确人生观 篇5

摘 要: 针对当前高校大学生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加强大学生正确的人生观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首要任务,并探索开展大学生人生观教育工作的有效途径。关键词:学习倦怠大学生人生观教育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迅猛发展,高等教育体制的改革不断深化,高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实现了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在高等教育繁荣发展的背后,高素质人才培养的重要性日益突显出来,大学生是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和建设者,他们正处于人生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容易受到各种错误思潮和观念的影响。因此,加强大学生人生观教育,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对提高其素质及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1 大学生学习倦怠现象分析

1.1 大学生学习倦怠的含义

大学生学习倦怠现象已经成为大学乃至社会非常关注的一个话题,与高考制度恢复后八十年代毕业的大学生刻苦读书相比,进入21纪后的大学生群体似乎并不重视学习的意义和价值,学生管理人员也反映学生越来越难以管理,逃课、考试作弊等现象时有发生,广大教师对在校生整体素质的评价越来越低,对当前大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热情表示担忧和失望。

据调查,当前大学生逃课现象比较普遍:从年级来看,大一的出勤率相对较高,随着年级的递增,逃课现象也越来越严重。由此可见,大学里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学习状态不够理想,出现了学习倦怠的现象。

国内学者连榕、杨丽娴等研究了《大学生的专业承诺、学习倦怠的关系与量表的编制》。对量表统计分析后表明:学习倦怠包括三个维度:情绪低落、行为不当、成就感低。⑴ 情绪低落,反映大学生由于不能很好地处理学习中的问题与要求,表现出倦怠、沮丧、缺乏兴趣等情绪特征;

⑵ 行为不当,反映大学生由于厌倦学习而表现出逃课、不听课、迟到、早退、不交作业等行为特征;[1]

⑶ 成就感低,反映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验到低成就的感受,或指完成学习任务时能力不足所产生的学习能力上的低成就感[2]。

1.2 大学生学习倦怠成因

大学生学习倦怠现象是一系列社会和教育问题在学生身上的综合反映,大学生学习倦怠的影响因素主要涉及社会因素、学校因素以及大学生的个体因素[3],在这些因素中,社会因素是决定性的,但直接与学生发生联系的则是学校教育因素,学校教育是影响学生学习状态的主导因素,大学生自身存在的诸多问题更是导致其学习倦怠的关键所在。⑴ 社会因素方面,就业压力和社会风气影响大学生的学习状态。

目前大学生毕业后就业偏难,待遇偏低的现象已影响到在校生的学习状态。他们将来所从事的职业与所学的专业之间的关联性不够确定,所学的理论知识与社会的需要差距很大,产生学习倦怠情绪。同时社会上流行的经商潮、出国潮、英语热等不断冲击着大学生的思想,社会上存在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以及其他不正之风,影响和迷失了学生们的学习和生活方向。

⑵ 学校因素方面,学校的管理及教学会影响大学生的学习状态。

随着高等教育改革不断的深化,学校招生规模迅速增长,教学资源十分紧张,无论是生活条件还是教学条件都难以满足教育发展的总需求,教学效果呈下降趋势。学校规章制度制定了很多,但在具体落实上仍存在许多漏洞。教学内容的设置滞后于社会的实际需要,过度强调理论性,轻视实践性,学习内容缺乏趣味性,教师的教育方式对学生的主体性认识不够,只注重知识的培养,对技能、品质、素质的提高尚未能形成一套完整的、科学的方法,无法很好地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使部分学生产生逆反心理,产生学习倦怠情绪。

⑶ 个人因素方面,自我效能感、学习主动性、专业兴趣、学习态度、焦虑等会影响大学生的学习状态。

大学生学习动机不明确,自身专业思想不稳定,自我控制能力薄弱,抗挫折能力较差,有的学生过分强调自我意识和个人爱好,对大学环境和生活等方面过于幻想;一些学生脱离了中学教师、家长式的管理,缺乏科学的学习方法,难以适应大学的学习生活,学习上缺乏进取精神。有的学生面对各种竞争、各种挫折不能及时调整心态而失去学习动力,从而产生学习倦怠情绪。加强大学生人生观教育的重要性

人生观,是指人们在实践中形成的对于人生目的和意义的根本看法,是世界观的一个

重要组成部分,是世界观在人生目的和意义上的具体运用。它在人生道路上起到决定性作用,人生观是人生行为的动力源泉,正确的人生观会指导人们追求真理、成就事业、努力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错误的人生观则会使人庸碌消沉、游戏人生,把追求私利和向社会、向他人索取作为价值取向,不同的人生观会使人有不同的人生选择和人生道路。

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他们具有什么样的人生观、价值观,不仅涉及他们能否健康成长和全面成才,也是检验高等教育是否健康发展的重要标志,大学生又是时代青年的先锋,他们的价值取向对祖国未来的前途命运产生深远的影响。

大学是培养高层次人才的重要场所,大学生也正处于价值观形成和完善的重要时期。虽然大学生直接接触的社会活动较少,但是他们己经初步形成了自己的社会价值观,也具有一定的认知和判断能力。我们无法消除各类消极因素给学生带来的负面影响,但是我们可以引导学生正确地认识社会环境,消除急功近利的思想,抵制腐朽没落的道德观、金钱观,提高学生的抗诱惑能力,把一些不良思潮的影响消灭在萌芽状态,使学生们对自己有较准确的定位,加强对环境适应能力,明确努力学习的目标,保持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理性地面对各种失败,增强抗挫、抗压能力,努力提高前进的动力。[4]加强大学生正确人生观教育的对策

人生观的形成过程是一个不断认识自我和认识社会的过程,大学生经常处在个人与他人、个人与集体、个人与国家、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自我选择与社会需要等一系列矛盾之中,高校对大学生进行人生观教育,必须帮助他们提高认识,解决自我与社会关系中出现的矛盾问题。一旦大学生对人生价值有了正确的认识,就会产生高尚的情操,坚定的信念和正确的人生追求,成为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需要的可靠的接班人。

3.1 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 培养其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在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中,对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应当做到经常化、系统化。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实践结合起来,教育和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其适应市场经济的基本素质,鼓励他们艰苦奋斗、自主创业,依法获取正当物质利益,通过社会实践等活动引导他们了解我国国情,激发他们振兴中华的使命感,使他们懂得历史的重任、祖国的希望寄托在他们身上。

3.2 深化教学改革,改善教学方法,完善教学管理体制

在教学改革上,要建立及时更新教学内容和教材的机制,将先进的科技成果和科学知识融汇在教学过程中[5],改善教学内容滞后于社会需要的尴尬局面。加强课程的综合性和实践性,积极探索产学研相结合的途径,使学生积极参加科研、创新和社会实践活动,培

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提高其与社会实际需求接轨的能力。要不断创新高等教育手段,利用高科技先进的网络平台,增加传授知识过程的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服务性。在教学管理制度上,改变过去整齐划一的人才培养模式,增大学生学习的自由度,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通过管理服务和教育相结合的方式,寓教育于管理之中,运用一定的组织纪律和行政措施来协调、约束和规范大学生的行为,促使他们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培养大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约束、自我服务的能力。

3.3 提高高校师资队伍的整体素质

对大学生正确人生观的教育需要高校全体教职工坚持不懈的共同努力。高校的辅导员、班主任、本科生导师是最基层和最直接的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者,在学风建设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高校学生管理部门要加强对学生政工干部的考核,建立合理的约束、监督、激励机制,不断提高其政治理论水平、改进管理方法,建设一支高素质、稳定的政工队伍。同时,提高专业教师的专业技能与工作责任感,教师在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应融入社会主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的教育内容,教师既要教好书还要育好人,做到“生之表率,师之楷模”。全体教师结合本职工作从点滴入手,教育学生正确处理公与私、个人与集体、个人与他人的关系,对培养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起到积极地促进作用。

3.4 重视校园文化建设,构建和谐校园环境

营造积极进取、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环境,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是对大学生进行人生观教育的重要形式,良好的的学习和生活环境,健康向上的校风、学风对学生产生深刻的影响,可以正确地引导学生的思想品德行为,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学生的审美观点和健康的思想感情,让学生的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 让学生的身心得到健康的发展。

大学生人生观 篇6

大学生不仅仅代表着一代年轻人的力量,更代表着我国未来祖国的希望,现如今我国开设了很多所高校,在一些高校当中缺乏对于学生的管理,导致了大学生综合素质较低的情况,对此笔者认为加强大学生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只有大学生在现在树立起未来的目标和发展的方向,才会为之努力奋斗进而有着美好的未来。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我国很多高校对于大学生的管理缺乏一定的能动性,很多高校对于大学生的管理仍然停留在表面现象,并没有从深层次的加强对大学生的管理。例如对高校学生的思想管理以及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树立都有所欠缺,笔者认为高校中的学生需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才会在未来的社会中发展的更加顺利。下面笔者将会针对加强大学生管理的重要性以及对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影响进行具体的论述和分析。

一、大学生管理的重要性

大学生虽然都是一些成年人,在年龄上已经可以步入到未来的社会当中,但是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当代的大学生在心智方面还是有所不足,在对待新鲜事物方面很多时候不懂得如何去进行处理。由此可见在高校当中加强对当代大学生进行管理是十分重要的。只有在大學阶段让这些即将步入到社会中的学生清楚的认识到未来的社会中需要怎样的人才,才是最为重要的。大学生不仅仅面临着就业难的问题,更多的是在心理和思想上的迷茫,很多高校中的学生对于自身未来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十分的迷茫,不知道自己未来应该去从事哪些行业,对此笔者认为作为高校中的教师一定要加强对学生的管理,让高校中的学生明确的认识到自身未来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方向,进而对未来充满希望。

二、加强大学生管理对其未来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影响

1、会树立当代大学生正确的思维方式

加强对当代大学生的管理可以培养其正确的思维方式,因为大学生虽然在理论知识方面非常熟悉,但是对于事物的处理以及思维方式上面仍然存在着不同程度的欠缺,笔者认为正确的管理方式可以培养大学生正确的思维方式。大学生是新一代的人群,更是未来信息化社会中的引领者。所以一定要培养大学生正确的思维方式,作为高校中的教师一定要加强对高校大学生日常生活中的管理和思维方式上的管理,让大学生深刻的认识到自己肩上的责任和义务,要清楚自己未来发展的方向。由此可见加强当代大学生的管理是培养新一代人才的基础,也是让大学生更好的进步与发展的坚定基础,作为高校当中的教师,肩上的任务不仅仅是为完成自身的责任和义务,更重要的是为祖国培养新一代的人才。

2、让学生与时俱进

培养学生与时俱进的思维较为重要,在这个信息化的社会当中,互联网已经成为了与外界沟通和交流的重要工具,而当代大学生使用互联网的人数正在逐年的攀升,为了培养学生与时俱进的步伐,笔者建议在大学阶段教师就需要加强对高校学生的培养,对于一些日常生活中生活方式与学习习惯,教师也要进行多方面的管理。让高校中的学生清楚的认识到未来的社会中需要与时俱进的人才。单纯的掌握理论知识是往往不够的,还需要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这样才会在未来的社会发展中长远立足。让这些大学生与时俱进,在未来的社会发展中充分的展示自身的才华和对于梦想的追求。

3、改变学生不正确的价值观

加强对高校大学生的管理可以有效的改变大学生的一些不正确的价值观,现如今的一些高校大学生认为在未来的社会中和工作岗位当中只有经济收入最高的才是最好的。很多大学生刚刚毕业就奢望能够达到自己理想的收入目标,这种对未来的价值观是错误的,笔者认为作为大学生凡事应该从实际出发,无论从事任何的工作岗位,都应该拥有者正确的思维方式和对社会正确的价值观。只有高校当中的教师加强对学生思维方式和心理上的管理,才会让大学生清楚地认识到价值观的重要性,进而找到自身正确的人生目标。

4、减少学生功利化的思想

加强对高校大学生的管理可以有效的减少大学生功利化的思想,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也是对当代学生人生观和价值观的一种影响。很多高校当中的大学生对于自身未来的工作岗位有着很高的要求,对于自己未来的经济收入也有着很高的要求,对此笔者认为只有通过在大学时期加强对大学生的管理和教育才会减少学生这种功利化的思想。作为祖国未来的希望,作为我国未来前进的动力,大学生是一个时代的代表群体,应该对于自身的未来有着明确的规划和明确的目标。而不是被一些功名利禄所迷惑,笔者建议高校当中的教师一定要加强大学生该方面的教育,在必要的时候可以开展一些课堂演讲,或者是通过邀请名家讲座的形式来对高校中的大学生进行教育。

综上所述,笔者简单的论述了加强高校大学生管理对其人生观和价值观的一些影响,通过分析可以发现高校当中的大学生的确很需要这方面的教育。在未来的二十一世纪当中,我国迎来的不仅仅是信息化的社会,也是人才竞争激烈的社会。在这个信息化的社会当中我国所需要的不仅仅是理论知识较强的人才,更所的是综合素质较强的人才,这样才会为我国未来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陈 蓝.论现代管理手段在学生管理工作中的运用[J];广东工业大学学报;1998年03期

[2] 于艳娟.以人为本与学校管理[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2期

大学生人生观 篇7

关键词:大学生,人生观的自觉,文化,素养,理想

人生观是关于人生目的、态度、价值和意义的根本观点, 具体表现为苦乐观、荣辱观、生死观等。人生观“自觉”一语是借用费孝通先生“文化自觉”一语, 意指活动主体克服困难、排除干扰, 由被动向主动的转化的过程。大学生人生观自觉是大学生对人生观的自我了解、觉醒。本文试图以人生哲学的视角, 探寻大学生人生观的自觉, 为大学生人生道路选择和个人发展提供指导。

一、迷茫和浮躁:大学生人生道路的现状

在社会转型期, 面临诸多压力和困难, 人际关系的处理, 严峻的就业形势, 面对物欲横流、金钱崇拜, 某些大学生的社会道德与人生理想受到影响。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与生活状态下, 一些青年人感觉到迷惘与浮躁是可以理解的。由于大学生自身缺乏对人生的规划, 而外界的功利主义倾向使得他们浮躁不安。“人生朝露, 何必自苦如此”, 面对短暂的人生、各式各样的诱惑难以抵挡, 加之大学生人生阅历有限, 他们感到眼花缭乱、无所适从, 在这个充满物质诱惑的世界里, 崇高的人生理想显得如此缥缈。[1]人生道路是从生命的自然状态到生命的社会实践状态运动的过程, 是人生历程自觉展开的过程。理想与现实的冲突势必造成大学生的迷茫与浮躁, 这就迫切需要大学生人生观的自觉。

二、认识“人”:大学生人生观自觉的理论基础

大学生人生观要自觉就需要对人有个清楚的认知。人生观的物质载体是人, 人要回答如何生活才有意义, 人应该怎样生活的问题, 首先要解答人是什么。因此, 大学生人生观自觉的理论基础即人的本质。

苏格拉底的“认识你自己 (know your self) ”是从个体角度来说的话, 那么认识“人”则是类群体的角度。“是什么动物, 早上四条腿走路, 中午两条腿走路而晚上三条腿走路?谜语的答案是“人”。早上, 中午, 晚上分别比喻人的幼年, 中年和老年。理解“人”仿佛又回到了斯芬克斯之谜。“人”是一个动态的、过程的复杂的生命体。第一, “人”具有主体性。作为人生的主体, “人”首先是个人, 即单个的、具有自身特性的人。因此, 每个人有自己的追求、欲望。第二, “人”具有社会性。马克思指出:“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 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1) 人是社会的人, 只能从社会关系中认识个人。在现实中, 个人与社会既相互联系又相互矛盾。个人生命的有限、个人需要的多样、个人活动的动态总是伴随着个体。毋庸置疑, 在两者寻找一个平衡点, 即人生目的与社会期望之间的平衡成为我们大学生人生观自觉的理论前提。

三、文化、素养和理想:大学生人生观自觉的向度[2]

(一) 素养:大学生人生观自觉的前提

《汉书·李寻传》:“马不伏历, 不可以趋道;士不素养, 不可以重国。”素养即修习涵养, 是形容一个人的行为道德的词语。素养内涵丰富, 包涵道德素养、人文素养, 以及职业素养, 等等。道德素养, 指个人在道德上的自我磨炼及由此达到的较高的道德水平和道德境界。如在西方, 古希腊社会视智慧、勇敢、节制、正义为四主德;在中世纪, 基督教要求的主要德行是信仰、博爱、忍耐、希望。近现代以来, 西方资本主义社会倡导自由、平等、博爱、正义等德性。在我国, 孔子提倡“仁爱”、“克己复礼”、“忠恕”等品德, 并把智、仁、勇作为三品德。“仁、义、礼、智、信”的“五常”理念是我国传统道德素养的精华。新时期我国社会主义道德原则和规范是集体主义、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 要求人们“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当代大学生也应保持一种基本的道德情操, 常怀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 做到文明礼貌、诚实守信。人文素养, 主要体现为一种“人文精神”。它是对人生意义和价值的关怀, 是一种为人处世的“价值观”和“人生哲学”。春秋末期的孔子是集大成者, 孔子创立的人生哲学要求的是入世, 倡导建功立业追求道德上的自我完善, 最大限度地实现自我价值, 其思想不仅在社会生活中是强大的精神支柱, 而且在政治、教育和社会风气上还处于主导地位, 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中国社会的国民精神。孔子把“仁爱”视为人生哲学思想的核心, 个体追求人格的完全, 达至君子, 孔子也把仁道作为毕生追求的终极境界, 周游列国, 宣扬“仁爱”思想, 时至今日也为后人学习传扬。《易经》日:“观乎天文, 以察时变;观乎人文, 以化成天下。” (《易经·贲卦》) 古人尚且重视人文精神, 况今人乎?职业素养也是青年大学生应当具备的一种素养, 是指职业内在的规范和要求, 是在职业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综合品质, 包含职业道德、职业技能、职业行为、职业作风和职业意识等方面。青年大学生总会走上工作岗位, 要承担各种各样的任务。面对大学生人生道路上的迷茫与困惑状态, 个人素养好比一座灯塔, 指引迷航的船舶从此岸到达彼岸。良好的素养, 彰显的是大学生的精神品质和精神内涵, 它是大学生人生观自觉的前提。

(二) 文化:大学生人生观自觉的关键

“文化”一词“从西方翻译而来” (2) , 是一个被普遍使用且具有很大包容性的概念, 至今众说纷纭。我国学者郑金洲先生在《教育文化学》中收集的“文化”的定达310种。尽管“文化”是一个纷繁复杂的概念, 尚未有统一的界定, 但它事实上作为一种实践的、动态的“文化活动”却丰富多彩, 且一刻也没有停息过。[3]简单地说, 文化就是“人化” (“向文而化”、“向人而化”) , 即依“人”的意义、向人的理想改变世界和人本身, 使之向美、追善、求真、自由……[4]

文化 (教育能获得文化) 或者说是教育 (文化具有教育的功能) 是大学生人生观自觉的关键。大学生正处于人生观塑造时期, 需接受各方面良好的教育:正规的学校教育, 广泛的社会教育, 耳濡目染的家庭教育。通过学习、追问、思考和观察, 他们一步步地找到了自己的人生坐标和奋斗方向。对大学生们进行教育和再教育, 就是一个补充知识、提高能力的过程, 一个真正觉悟人生的过程。第一, “认识你自己”。黑格尔指出:“苏格拉底实践了这条诫命, 他使 (认识你自己) 成为希腊人的格言;他使提出原则来代替德尔菲神的英雄人自己知道什么是真理, 他应当向自身中观看。”[5]对自己全面而真实的了解, 是深入社会、实现人生价值的关键。第二, “人最为天下贵” (《荀子·王制》) 。生命诚可贵, 应爱惜生命。更应扩展能量, 实现个体价值的升值。第三, 有为与无为相结合。青年大学生做事情, 应当多一分踏实、少一分急躁, 多一分专注、少一分盲从。努力使自己成为合格的“四有”新人。教育应该是指导大学生把握生命意义、树立科学人生观的关键。

(三) 理想:大学生人生观自觉的动力

理想是一种社会意识现象, 是一个人的政治立场、世界观和人生观的集中表现。人们的理想也有先进与反动、崇高与卑下之分。先进的、崇高的理想是建立在对客观规律的正确认识基础之上的, 是符合社会历史发展的基本趋势, 是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的理想。理想是各种各样、五彩缤纷的, 从不同的角度可以区分为不同的种类, 如可以分为个人理想和群体理想、长远理想和近期理想、社会理想、生活理想职业理想和素质理想。“世界上最快乐的事, 莫过于为理想而奋斗”, 理想从这个角度来说是大学生人生观自觉的动力。

自古多少文人骚客、布衣平民为了自己心中的理想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当代大学生应该具备怎么样的理想才有动力呢?第一, 大学生要有正确的利益取向。中国社会进入

WENJIAOZILIAO

了利益多元化的新时期。大学生不应回避切身利益问题。但是应坚持正确的利益取向, 把自身利益与人民、国家利益结合起来, 把实现自身价值与社会价值结合起来。第二, 积极的人生态度。这有助于大学生勇敢地面对现实生活中的各种挫折和逆境, 有助于合理掌控自己, 成为“设计”和实践理想的主人。“苏格拉底有一个理想———个平静地自拥有公正、无畏、独立的理想。他感到他是幸福的, 因为他一直在实践这个理想”。[6]第三, 科学的人生规划。人生有涯而知无涯。大学生通过科学的人生规划, 积极追求自己的事业, 有助于早日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总之, 个人理想时刻要与社会密切联系, 要符合社会发展要求。

文化、素养和理想是大学生人生观自觉的三个向度。我认为它们三者关系是相互联系, 层层深入的。文化 (教育) 是“向文而化”、“向人而化”, 围绕“人之为人”的美好而崇高的理想提供一种文化范式, 使人“向人而化”;素养是人将文化内化为一种人之应然的生存方式, 是实现“人”的理想的基础。而理想则是“人”的奋斗目标和落脚点, 是人为之前行的不竭动力。

大学生人生观自觉是基于“人”的主体性而言的, 因为“人”不仅是一种境界, 也是一种取向。说“人”是一种境界, 是就人们为自己设定一种高于现实的理想;说“人”是一种取向, 是就人和人的生活追求真善美、趋向理想价值、向“好”的方向发展。 (3) 大学生人生观自觉不是一蹴而就的, 是一个系统的、漫长的过程。我也认为大学生人生观自觉一开始是少数人的自觉, 只有在接受文化 (教育) 的过程中才能实现大多数人的自觉。大学生人身观教育要以时代的社会发展、人的发展为基础, 以追求人生的整体和谐发展为目标, 确立正确的人生目的、态度, 从而实践有价值的人生。 (4)

参考文献

[1][2]周岑银.生命意义与个体追求—新时期青年人生观的觉醒[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 2010, (6) .

[3]傅林.世纪回眸:中国大学文化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9:21-22.

[4]孙美堂.文化价值论[M].云南:云南人民出版社, 2005:13.

[5][德]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 (第二卷) [M].贺麟, 王太庆译.北京:商务印书馆, 1997:96.

大学生人生观 篇8

家庭是出现最早和持续时间最久的现实环境, 主要表现在几个方面, 父母教养方式、家庭情绪气氛以及家庭结构等, 它对个体的心理健康的影响最早也最深远持久。父母教养方式是指父母日常生活中在教育、抚养子女表现出的一种行为倾向, 是教育观念和行为的综合体现, 它直接影响亲子互动及两者的情感发展。父母教养方式这种组合方式是相对稳定的, 变化的可能性较为稀少并且反映了父母与子女之间交往的实质。研究表明, 良好的教养方式, 有利于大学生的心理社会发展[1]。追溯到早期的美国心理学家西蒙兹, 当时的研究者们对父母教养方式的研究是从几个维度进行描述的, 西蒙兹将其划分为两个纬度:接受——拒绝和支配——服从[2]。之后的研究在早期划分维度的基础上有较多的改进, 如早期采用类型法进行研究的以Baumrind为代表, Baumrind (1967) 在自己提出的教养方式两个纬度即要求和反应性的基础上, 将父母教养方式划分为权威型、专制型和放任型[3]。有关父母教养方式的测量量表, 最常用且在中国也具有信效度的适用于中国人的EMBU。我国的岳冬梅等人在九十年代对EMBU进行了中国常模的修订, 以后的研究结果表明EMBU中文版有良好的信效度。

人生观, 是人们对人生的态度和根本观点。是人们对人生目的、意义的根本看法和态度。它有人生理想、人生目的、人生价值、人生态度四个方面[4]。大学生是祖国的希望和未来的主人, 他们肩负着繁荣国家的使命和任务。还有研究表明, 人生价值观对个体或群体的行为具有指导作用[5]。因此对大学生进行人生观教育, 引导和帮助他们树立科学的人生观有着极其重要意义。目前国内研究有关大学生人生观的多数集中在教育方面, 尤其是在学校教育方面, 有对人生观教育的思考, 也有对人生观教育方法的研究, 还有对教育做出具体可行办法和建议的文献。另一方面是研究年间变化差异, 其一针对特定年龄群体的, 如90后.他们主要呈现的人生观的特点有:个性张扬、积极向上、思想比较独立早熟等等[6];其二是年间变化, 很多学者研究的是改革开放以后的人生观儃变, 随着时代的发展体现出不同的特征。如何元庆等[7]得出的结论——人生目标更加成熟和关注自我也与姚本先[8]、吴洪艳[9]的研究结论不谋而合, 这在一定程度上为此类的综述提供了更多的科学依据;还有跨年代比较的研究也是人生观变化描述的代表。关于量表选择, 很多学者采用大样本自编调查的方式对人生观进行初步研究, 有一定的借鉴性。

众所周知, 大学是形成人生观的最佳时期, 而大三大四学生作为大学最后时期的一个群体, 人生观基本形成[10]。有关人生观的影响因素, 除了学校、文化和个人方面等的因素, 家庭环境又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内容。可见, 调查家庭因素中的父母教养方式是有一定的理论依据的。再者, 国内的研究和文献中, 有大部分精力投入在某一年龄或者近几十年的大学生人生观的对比情况, 以此来阐述人生观的时代或者同代发展特点或者差异, 如张卫萍的基于两次的调查比较等[11]。并且, 心理学研究大学生人生观问题的相对于有关思想政治等专业的调查较少, 而其他专业学者研究此问题在采用问卷方式调查时, 较少使用科学的可信的量表, 心理学或者以心理学知识为背景的教育学方面的前人提供了一些较为科学和系统的方法。如, 量表方面, 心理学量表是经过专门的学者使用常模、经过信效度检验过的, 因此在科学性上较为可靠, 优于自编问卷。此外, 值得注意的是, 有关本课题的研究主题—大学生人生观问题方面又有很多与时俱进的地方, 如, 网络文化, 贫富差距等对大学生人生观的影响。

父母教育是每个人人生建构的起点, 必将对人生观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 一些社会问题也渐渐渗透在父母教养方式中。因此在对父母教养方式上, 有必要引起注意。大学生是国之栋梁, 是未来的接班人, 对应于他们的人生观的教育刻不容缓。总体来看, 父母教养方式虽有现成的问卷, 但是由于题目太多造成一定的研究困扰。因此期待有更多的具有现实操作性的问卷编制以供研究。另外, 父母教养方式与人生观之间的相关性研究较为少见, 需更多学者为此提供数据支持。

参考文献

[1]尚秀华.父母教养方式对大学生人格发展的影响[J].辽宁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0, 12 (1) :28.

[2]程涛.大学生认知方式及父母教养方式与应对方式之间关系的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 2004.

[3]李志楠.8-16岁儿童行为自主及其与父母教养方式相关的研究[D].辽宁:辽宁师范大学, 2006.

[4]喻刚勇.基于NLP技术的大学生人生观教育[J].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 2010 (12) :54.

[5]Feather N.T.Values.National identification and favoritism towards the in—group[J]British Journal of Social Psychology.1994. (33) :467—476.

[6]徐娟.90后大学生人生观特点分析与对策[J].中国校医, 2011, 24 (9) :704.

[7]何元庆, 姚本先.1998~2008大学生人生价值观的历时性分析[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 2008 (12) :847.

[8]姚本先.新时期大学生价值观演变的轨迹、特点及原因[J].高等教育研究, 2007, 28 (9) :76—81.

[9]吴洪艳.关于当代大学生人生价值观的调查与分析[J].高等教育研究.2007, 24 (4) :76—79.

[10]林崇德.发展心理学[M].第1版.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6:415-416.

大学生人生观 篇9

“生命诚可贵, 爱情价更高, 若为自由故, 二者皆可抛。”匈牙利爱国诗人裴多菲的这首关于自由的诗歌在大学生中广为传颂。然而, 现在大学生对于自由的理解却并不是那么的高尚与纯洁, 从而对大学生的人生观的形成产生了重大影响。大学生是我国十分宝贵的人才资源, 是民族的希望, 是祖国的未来。为纠正大学生对自由观的错误理解, 存在主义哲学大师萨特认为, 必须正视真正的自由, 把人从这种异化的状态中解放出来, 从而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1 萨特对自由观的阐释

每个人都是自由地存在这个物质世界中。正是因为人的存在, 才使得世间的万事万物具有了存在的价值和意义。自由是萨特哲学的核心概念和思想。萨特对自由观的阐释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1 人的存在本身就是人的一种自由

萨特终极一身都在不断地探索人的自由问题。他强调每个人从出生的那一刻起, 就注定了他是自由的人, 正是因为他拥有自由, 所以才证明其所在。他指出:“人的自由先于人的本质, 并且使人的本质成为可能, 人的存在的本质悬置在人的自由之中”。他认为首先要使人存在、露面、出场, 然后表明其本身。萨特明确地指出, 人的任何存在状态都是人的自由选择, 存在的过程就是自由选择的过程。一个大学生是成为成功人士还是堕落成“罪犯”, 都是自己选择的一个结果, 选择虽是一个自由的行为, 但是一旦做出了这样一种行为, 都需要对此承担相应的责任。

1.2 绝对自由——选择的决定自由和承担后果的绝对责任

萨特认为, 自由选择是绝对的, “绝对”也就意味着不受任何条件的约束, 换句话说, 也就是我做出的任何一个决定都是我自己的自由意志, 不管任何人或事物都不能影响或者干涉我的决定。虽然, 萨特也同意, 人是在各种条件下进行选择的, 但是, 条件能否发生作用, 归根到底取决于人自己的选择。比如, 一个杀人犯被关进了监狱, 他的环境似乎决定了他不能够做任何选择, 其实不然, 仍然有很多可能性可供他选择:他可以选择越狱, 可以选择读书。即使他什么也不做, 躺着睡觉, 这也是他的一种选择。萨特反对环境、遗传、教育、性格等一切决定论的因素。他认为这些因素能够对人起作用, 是因为人自己的选择, 接受了它们的影响, 认为这些因素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通向未来。虽然人可以自由地选择任何事情, 但同时他也必须为他的选择承担全部的后果。人应当为自己的行为负完全的责任, 这就是人的意义和价值。萨特说:“人在出生之前是一无所有的, 生活才给予人一种意义, 这就是人的责任。所谓的价值, 也就是你所挑选的意义。”所以, 一个人只要选择了一个事件, 他就得为这一事件的后果承担全部责任, 而不能把责任推诿于他无法控制的条件, 把自己的选择及其后果说成是不可避免, 命中注定, 迫不得已, 等等。萨特说:“上帝不存在是一件很尴尬的事。因为随着上帝的消失, 一切能在理性天堂内找到价值的可能性都消失了……因此人就变得孤苦伶仃了, 因为他不论在自己的内心里或者在自身以外, 都找不到可以依靠的东西。他会随时发现他是找不到借口的。”绝对自由给人带来的不是什么幸福和喜悦, 而是萨特称之为“苦恼”的无依靠感、惶恐感和巨大的责任感。因此, 很多人是千方百计地逃避自由。

1.3 萨特倡导自由须付出行动

萨特强调, 要赋予自由以意义和价值, 则必须付出行动。没有付出行动的自由, 只能意味着这种自由是行尸走肉般的自由。人生活在世上, 其一举一动都表明自己在行动着, 正是这种动态的状态表明了人的存在。每个人生活在这个世界上都有所追求, 都有自己心之向往的东西, 而这种东西又是自己本身所没有的, 人才会对这一东西产生占有欲, 才会拼命想要得到, 而得到的过程则是人在付出行动的过程。人的一生都是在不断地选择, 不断地行动, 在行动中体现人的自由。因为你的每一个行动都是你自己做出的, 哪怕是你不情愿的选择也是经由你自己本人的决定, 所以说行动本身也是自由的。

2 大学生人生观的基本内容

人与动物最大的区别在于人具有思维, 拥有主观能动性并能对自己的每一个行动进行思考。也只有人才会深究人存在的价值和意义。也正是人在追问生命的价值过程中, 对人生的目的及意义进行了思考和探究, 从而形成了人生观。人生观决定着人生道路的选择, 规定着人生发展的方向。但是由于人们的生活背景不同、所处的社会地位不同以及所接受的教育不同, 造就了目的、价值各异的人生观。一个人是否具有正确的人生观, 对于形成健康向上的生活态度, 振奋精神, 积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奋斗, 具有积极的意义。具体说来, 人生观主要包括人生目的、人生态度、人生价值3个部分。

2.1 大学生的人生目的

大学生的人生目的是大学生对“人为什么活着”这一人生根本问题的认识和回答, 是其在人生实践中对未来人生在观念上的想象, 是其人生的奋斗目标, 是其人生追求。人生目的构成了人生观的核心问题, 因为人生目的的确立是人们实践活动的前提和根由, 它左右人生道路的方向, 人生目的作为人生观的根本问题, 对人生起着重要的作用。首先, 人生目的决定态度, 在人生的道路上, 会有许许多多的曲折和矛盾斗争:生与死, 苦与乐, 荣与辱, 义与利, 得与失, 善与恶等矛盾是人生中必然碰到的矛盾问题。如何对待这些问题, 就是人生态度的问题, 所以对我们的人生观也有很大的影响。另外, 人生目的决定人生价值。树立崇高的人生目的, 就会努力为社会做出贡献, 从而实现较大的人生价值;树立消极的人生目的, 就会不择手段地向社会索取, 其人生毫无价值, 甚至危害社会。

2.2 大学生的人生态度

在人的一生中总会遇到各种各样的矛盾及问题, 如何理性地面对这些问题, 处理这些矛盾, 这就涉及到我们的人生态度问题, 它是人的内在心理稳定性倾向的总的概括。同时, 人生态度与人的行为之间通常具有一致性。态度决定行为, 行为是态度的外在表现, 人生态度所形成的指导自我人生的活动的心理定向, 为人生行为活动提供了心理准备以及采取何种行为是在人生态度的影响下表现出来的对生活对象的具体反应。当个人对理想、信仰、工作、学习、友谊、爱情等多种生活事件采取不同行为时, 正是因为各人所处的社会历史环境不同, 个人的成长经历、自身思想素质、个性特点等方面的差异, 但是反过来说, 导致不同的人具有不同的人生态度, 大体上有以下几种:自甘平庸的人生态度;看破红尘逃避社会的人生态度;享乐、实惠的人生态度;极端主义的人生态度;极端利己主义的人生态度等等, 这些人生态度是绝对不可行的。作为当代大学生, 应该坚信人生是美好的。但人生不如意事十有八九, 前进的道路上不可能总是一帆风顺, 总会遇到挫折、荆棘、困境。这就需要我们端正人生态度, 在困难和曲折面前保持积极乐观、奋斗进取的人生态度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保证, 也是在人生道路上为社会做出贡献必备的思想品质。

2.3 大学生的人生价值

价值是一个非常复杂的概念。一般来说, 价值关系是指客体属性与主体需要的一种客观关系, 客体的价值如何主要看它对主体需要的满足的程度。人是万物的主宰, 万物的价值主要由人来判定, 但是当人来判定自身价值时就产生了矛盾, 人不能仅仅由自我来判定自我的价值, 人的价值还必须由社会来判定。人是社会性的动物, 理所当然人的价值除了自我价值外, 还包含人的社会价值。不难理解, 人的社会价值也就是人在这个社会中能为这个社会做出多大的贡献, 创造出多大的价值。而自身价值则是人在社会上生存能否得到社会的认可及尊重。从二者的概念中我们不难看出人生价值中所包含的一对基本矛盾:贡献和索取。一个人能够得到社会及他人的认可和接受不取决于其地位有多高, 权力有多大, 而是在于能在多大程度上为这个社会做出贡献以及做多大的贡献, 如果你的贡献大于你对社会的索取, 则你的社会价值越大, 你的自我价值也能够得到最大限度地体现, 反之则越小。

3 萨特的自由观对大学生人生观的影响

大学校园不仅是培养学生的沃土, 更是各种新潮文化和思想的活跃地带, 校园里的学生们思想开放, 吸收接纳新事物、新思想的能力强。所以, 当萨特的自由观随着存在主义思潮传入我国, 正好迎合了这群期盼挣脱学校“牢笼”、向往无拘无束生活的大学生们的需求。因此, 萨特的自由观对正在形成人生观阶段的大学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当然这种影响就像硬币的正反两面有弊也有利。

3.1 对大学生人生目的的消极影响

新中国成立之初, 在青年中曾发生过这样的讨论:“人活着是为了吃饭, 还是吃饭为了活着?”那场讨论, 对青年建立革命人生观起了重要作用。进入21世纪的当代大学生们不仅仅只满足于对人的生物学的思考层面上, 而是进一步探索人生更高层面———哲学层面。他们进一步思考着:人, 为什么活着?这也就是人生存的目的到底是什么?现代的大学提倡自由、民主、兼容、开放, 在这片纯净的土地上, 大学生可以结合自己的兴趣爱好全面地吸收各类思想文化。然而, 由于存在主义思潮的传入, 他们极力倡导人的绝对自由, 任何人都不能干涉我的自由更不能限制我的自由。再加上大学阶段, 管理更趋民主化和自由化, 这正好给了学生一个放纵自我的借口。在经过了高压管制的义务教育阶段, 进入大学的学生更多地把追求贪图享乐、舒适安逸的生活当作自己的人生目的。因此, 在这一错误人生目的的影响下, 学生逃课的现象日益猖獗, 在大学生中几乎大多数同学都有过逃课的经历, 在学校甚至还流传着这样一句名言“不逃课的学生不是好学生”。而对于考试作弊现象更是司空见惯。由于缺乏正确的人生目的, 他们只能每天迷茫地碌碌无为地打发时间。越是没有人生目标, 他们的生活越感觉无聊, 越是无聊则越对大学生活及学习感到失望和缺乏兴趣, 从而陷入了恶性循环当中。

3.2 对大学生人生态度的积极影响

成功者与失败者一个最大的区别就是对待问题和矛盾的态度不相同, 成功者在遇到困难和挫折时始终能用积极的态度来面对, 从而取得掌握自己人生和支配自己命运的权力, 而失败者则刚好相反。与其抱怨人生的各种不公, 倒不如认真反思自己面对问题的态度。每个人的命运都是掌握在自己的手中, 正确的态度才是个人取得成功的关键因素。存在主义指出:人的选择是自由的, 但是每个人都要为自己的决定承担相应的责任, 因为决定是自己做出的, 所以决定的后果应当由自己承担。当代的大学生成长于物质极大丰富、经济条件十分发达的环境中, 在这样的优越条件下成长起来的人, 处事能力增强了, 但是社会责任感缺乏, 他们在面对过错时, 往往采取逃避的态度, 而不是勇于承担责任, 这对中国的道德建设是极为不利的。而存在主义高举责任这面大旗, 恰好给当代大学生一个警醒, 要求他们在生活、学习、工作中树立正确的人生态度, 积极地应对人生的各种挫折, 努力做到“乱云飞渡仍从容”“不管风吹浪打, 胜似闲庭信步”。相信自己的实力, 这样才能到达人生的顶峰。

3.3 对大学生人生价值的消极影响

当前, 大学生的道德价值观已不同于国家所倡导的价值观, 现在的大学生更崇尚现实利益和功利主义并把二者与自己的理想结合在一起。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想, 但是这种理想不再纯粹高尚, 在理想的实现过程中大多数人会首先从自己的利益出发, 努力实现个人的发展。这与萨特的观点是一致的, 世界上最可靠、最真实的只有自己, 除了自己整个世界都是虚的。然而人生价值的实现包括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的实现, 而自我价值的实现才是更高级的人生价值的实现。而自我价值的实现就是在社会和谐相处的实践中不断挑战自我、超越自我的过程。这类受萨特观点影响的学生认为人的思考、行动和努力以及前途等都跟社会无关, 跟他人也没有联系。他人只是实现目的的一种工具和手段, 是可有可无的。于是他们在学校和社会的竞争过程中把实现个人的利益放在首位, 个人利益的实现就是自我价值的实现, 为了成功不择手段, 甚至损害集体利益或者国家利益也在所不惜。在他们的价值观中, 除了自己, 他人都是地狱, 是魔鬼。只有让自己变得强大, 才能让这个空虚的世界变得充盈。拥有这种人生价值观的大学生, 个人的私欲不断膨胀, 唯利是图, 最终他们也会为了自己的一己私欲葬送自己的大好前途。

摘要:近年来, 各种西方哲学思潮在大学校园广为流行, 影响着大学生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方式。其中萨特的自由观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文章在分析了萨特的自由观的内涵及大学生人生观的基本内容的基础上, 阐述了萨特的自由观对大学生人生观的不同影响。

关键词:自由,自由观,高校大学生,人生观

参考文献

[1]萨特.存在与虚无[M].北京:三联书店, 1987.

[2]萨特.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M].周煦良, 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2.

[3]陈晓钢.论网络时尚对青年人生观的影响及其对策[D].重庆:西南师范大学, 2001.

大学生人生观 篇10

当代大学生往往拥有独特的消费观念、消费内容和消费方式, 还没有形成自己稳定的价值判断体系, 很容易出现过度消费、盲目消费和攀比消费的行为, 这种现状迫切要求我们将大学生的消费观教育纳入到大学生思想政治道德教育体系中,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来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消费观。

一、《推销员之死》内涵

《推销员之死》表面刻画了一个家庭成员之间令人心痛的矛盾冲突, 实际上触及了美国社会的价值观等更为宏大的问题, 深刻揭示了人们因盲目相信美国梦而付出的惨痛代价。米勒控诉美国社会兜售的一个神话, 这个神话是围绕二战之后兴起的资本主义物质至上建立起来的。这种物质主义就是当今人们普遍意识到的消费主义, 它鼓励人们极可能多地攫取商品并且将人生的意义建立在商品消费上。《推销员之死》虽然未直接指出, 但却清楚地指明, 对这种物质至上主义的盲从有把自己变成消费品的危险。

《推销员之死》的悲剧, 不仅是美国梦的悲剧, 也是消费主义时代中的悲剧, 当代大学生应该受此警醒, 深刻认识《推销员之死》主人公威利的悲剧所产生的社会背景和社会原因, 从而树立起正确的消费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消费主义

(一) 消费主义的概念

消费主义与我们通常所理解的经济学意义上的消费是不同的。消费主义指的是一种生活方式, 也就是说, 人们进行消费的目的不是单纯为了满足实际生活的需要, 而是不断追求那种被众多企业、商业经营者和媒体故意制造出来、刺激起来的物质和精神欲望的满足。或者说, 人们对商品的消费, 已不再仅仅停留在其使用价值的层面上, 更多地则是赋予了商品本身以符号化的象征意义。而那些企业和商业的经营者, 正是依靠了大众对商品符号象征意义的追求与崇拜, 凭借着现代媒体的狂轰乱炸, 刺激并导致了社会大众对商品的大规模的需求与消费。

(二) 消费主义体现出来的人生观

在消费主义文化的影响和支配下, 人们不再把消费只看作满足日常生活需要的一个必要环节, 而是将其当作人生的根本意义之所在。消费主义文化则试图为现代社会大众提供生活上的终极意义或最高理想。如果从这个角度分析, 消费主义文化所体现出来的, 实际上就是一种人生观, 是一种人们的文化态度和思维模式。从本质上来讲, 消费主义文化是以物质主义和享乐主义为核心内容的一种人生价值。

随着全球化趋势的不断扩大和深入, 消费主义文化不仅影响了西方发达国家与诸多发展中国家的生活方式和文化价值观念, 而且从80年代开始, 消费主义文化逐步进入中国并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三、《推销员之死》是消费主义时代美国梦的破灭

阿瑟·米勒创作的《推销员之死》, 人物形象生动而鲜明。该剧鲜活地塑造了两种类型的人物, 一种是以男主人公威利·洛曼为代表的失败者, 另一类是以查理和本为代表的成功人士。阿瑟·米勒将自己对生活的感悟、对底层美国人生存状态的敏锐观察、对美国梦的理解和探索都集中地通过威利·洛曼来进行重点演绎。

(一) “美国梦”的内涵

“美国梦” ( American Dream) 是美国社会文化中一种特有的文化现象, 也是理解美国文化的一个重要因素。关于“美国梦”的内涵, 可分为广义和狭义两个方面来理解。从广义的方面来讲, “美国梦”指的是作为“民主、自由、平等”的国家理想; 从狭义的方面来讲, 它指的是每个人都有可能通过自我奋斗而获得成功的梦想。“美国梦”吸引了世界各地的移民, 人们相信, 在美国, 只要经过个人的努力, 只要有勇气、创意和决心, 便能获得美好生活, 而不是依赖特定的社会地位和他人的援助。“美国梦”本质上宣扬的主要是“民主、自由、平等”的信念、锐意进取的民族精神以及兼容并蓄的宽容理念。但是在普通人眼里, “美国梦”的概念就变得非常具体和实际, 成了在经济上成功或是企业家精神的代名词。

(二) 《推销员之死》美国梦破灭的时代特征

阿瑟·米勒在这部作品中展现的正是普通美国民众对“美国梦”的认识, 即通过物质财富来衡量胜利和快乐, 这是美国社会的价值标准。他谴责了美国的商业制度, 通过威利的命运揭露了所谓“成功法则”的本质。长期以来国内外对《推销员之死》的研究都被看作为美国梦幻灭的主题, 但大多将其原因归结为个人的精神追求与物质追求相冲突或社会的不公所造成的虚假承诺等, 这种理论模糊了作品的时代特征。《推销员之死》的悲剧, 不仅是美国梦的悲剧, 也是在消费主义时代的悲剧, 当代大学生应该受此警醒, 深刻认识《推销员之死》主人公威利的悲剧所产生的社会背景和社会原因, 从而树立起正确的消费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四、当代大学生的消费价值人生观

(一) 当代大学生的消费观

消费主义的主要表现就是超前消费, 当前我国大学生的消费一方面表现为重物质享受, 另一方面表现为忽略精神消费, 或者是精神消费的低俗化。大学生重物质消费主要体现为对名牌产品及高精尖产品的消费。在电脑和手机的消费上, 基本都是外国品牌的天下。在休闲运动消费方面, 阿迪达斯与耐克的魅力不减, 而李宁与安踏也在大学生赢得了一席之地。大学生已经有了很强的品牌意识。

(二) 消费文化对大学生人生观、价值观产生的影响

西方消费主义强调消费至上、享乐至上, 将个人的幸福约简为消费的快感。这些观点影响了大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大学生本应是以知识为追求的一个纯真无暇的群体, 而西方消费主义思潮在潜移默化中诱使大学生认同西方的价值观, 使越来越多的大学生热衷于模仿西方的生活和消费方式。西方消费主义的传播和流行, 越来越深入大学生的内心, 影响着大学生的价值判断。大学生在专业选择上, 更加趋向效果明显、收效快的, 而非自己的兴趣爱好。在职业的选择上, 最注重的是所选择的职业的待遇、福利等经济利益。因此, 近几年来, 大学生求职时越来越倾向待遇高、福利好的稳定工作。这种现象从侧面反映出大学生对金钱、权利以及物质享受的追求和向往, 而忽略了个人的能力和兴趣所在。所以, 消费主义误导了大学生的荣辱观, 导致大学生价值追求功利化。

五、结论

《推销员之死》这个作品和美国众多文学作品都被当做是美国梦破灭的悲剧来看待, 但是本文从消费主义文化中探讨美国梦破灭的原因及对当代社会一大批崇尚消费文化的年轻人即大学生这个主体所产生的影响来阐述和研究的。

参考文献

[1]厉以宁.消费经济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84.

[2]卢凤.启蒙之后—近代以来西方人价值追求的得与失[M].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 2003.

[3]将道超.德莱赛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3.

[4]诺斯.阿瑟·米勒的《推销员之死》和《全是我的儿子》[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97.

男性形象对学生人生观的影响 篇11

一、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中男性人物形象分析

我们选取现行的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对出现的男性人物形象做了简单归纳,具体情况如下。

首先,在人教版所选的文章中,男性主人公的形象以正面形象居多,人物性格上有缺失的男性形象占少数。其次,男性人物性格特点多样化。相比女性人物形象,教材中所选取的男性人物形象比较丰满,既有心系民族和国家大义的忠臣,也有充满智慧、心怀大志、机智果敢的形象,还有气质如兰、品格高尚的人物形象。这些具有美好品质的男性形象能给青春期的学生带了正面影响,能满足学生的心理需要,使他们获得一种支持和安全感。教材的编写者也注意到这一点,因此选入教材中的男性形象向学生们传递了一种正能量的价值观,这不仅符合时代的潮流,更重要的是有益学生的发展。但现行的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所选取的男性人物也存在着问题,一是时代问题。教材中所选的男性人物形象大多生活在古代,距离学生生活时代较远,不太符合现实,并且文言文中出现的男性形象居多,增加了学生对于人物认识的难度。由于年代和文体的限制,让学生真正感受人物在当时环境下所表现出来的品质需要教师花费一番功夫。二是国别问题。教材中所选的文章外国男性人物比较多,虽然现在互联网发达,学生见识比以前开阔,但由于国情的不同,能会给学生理解人物形象造成一定的困难。三是人物类型单一化。无论是古代或是外国的男性人物形象,所表现出来的形象非黑即白,缺少多样性。由于人物所处的时代背景和环境的限制,人物所展现出来的性格特征比较固定,人物形象类型化比较严重,这容易给学生造成刻板、僵硬的看法,不利于学生认识的发展。

二、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中男性人物形象对学生的影响

高中阶段的学生心智还未成熟,复杂的社会环境使学生容易迷失自我,思想上易出现偏颇,所以教师需要将他们引向正轨,使他们能认清自己所处的环境,增加人生阅历,丰富人生智慧,提升自己的人生境界。作为一种工具,语文教材一方面为学生认识世界和社会提供了一种间接经验,增加了学生对社会现实的认知。另一方面语言文字所构成的体系又使学生领悟了处事方法,思想上得到启迪,情感和价值观都得到提升。而由于男性人物所具有性别特征和独特气质使我们将关注点放在教材中的男性人物身上,看他们究竟对学生的人格发展起什么样的作用。我们可以看出,现行的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中,编者选择男性形象都很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性,传递着某种特定的教育思想,代表了特定的价值取向。正是从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方面的考虑,使得这些男性人物形象能够带给学生一种积极的力量,增加学生对男性角色的认知,提高了学生对男性人物形象的认同和判断,为学生树立了良好的榜样作用。但由于文学作品都带有作家的主观色彩,因此有些人物形象并不都是完美的,甚至有些男性人物形象会带给学生负面影响。太阳底下总会有阴影,所以这些是避免不了的,因此我们要全面考虑这些男性人物形象带给学生的影响,而不能主观臆断。由于男生和女生在生理上和心理上差距很大,因此本文将从男生和女生两个角度分析教材中的男性人物形象对学生各自认知产生的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探讨他们对学生人格的形成所起的作用。

(一)积极作用

1.对男生的积极影响

第一,唤起情感上的共鸣,树立良好的榜样。语文的终极目标是育人、立人,在课文中所选择的男性形象不仅符合社会认可的道德行为习惯,也具有一定的教育意义。现在大多数孩子都是独生子女,他们性格敏感脆弱,一遇到困难就向家长救援,缺少独立处事的能力与勇气,长此下去不仅会使男生缺少男人的气概和魄力,更影响他们今后的为人处世。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中所选取的具有正义感的男性人物形象意志坚定、品格高尚,他们的思想意识、行为举止、追求抱负无不透露人性的光辉、人格的伟大,不仅能够给男同学提供积极的引导示范作用,给他们以力量和勇气,还为他们树立了很好的榜样,能从这些优秀人物身上获得人格上的启迪。比如《老人与海》中的桑提亚哥,一个皱纹横生、瘦骨嶙峋的老人,近三个月颗粒无收,没有打上一条鱼,但老人很顽强没有放弃,也许他的坚持与等待感动了上苍,上天给他了一个巨大的“礼物”,一个令人听完毛骨悚然的“礼物”——鲨鱼。但老人面对庞然大物并没有退缩,反而用积极的心态去面对着凶神恶煞的生物,竭尽全力将其征服。当老人推拖着巨大的鲨鱼回到岸边时,他说:“人可不是造出来要给打垮的。可以消灭一个人,就是打不垮他。”正是因为他的这种人生信念和强大的精神使得一个骨瘦如材的老人独自征服了鲨鱼,使他得到了我们的尊重和佩服,而这种魄力正给人格处于形成期的男生以动力和鼓舞,给予他们面对困难的勇气和信心。

第二,燃起理想的风帆,提供精神的原动力。相比女生安静、踏实的性格,男生生性好动,他们总是想法很多,但行动力和执行力不如女生,他们总是常立志而非立长志,究其原因在于男生没有一个正确的自我认识和对于理想坚持的决心。针对这个阶段的男生所表现出来的特点,教材的编写者也注意到这一点,他们在编选教材时选择一些能够影响学生对于自身的理想和志趣的确立的男性人物,通过学习使学生能了解自己,清楚自己所处的位置,从而制定合理、切合实际的目标。如《我有一个梦想》,作者真挚、充满激情的演讲能够激起学生们心底对于理想的渴望,使学生感受到作者为了追求理想可以付出一切的决心和信念,为学生提供强大的原动力,为他们今后树立远大理想产生积极的影响。这种影响源于演讲这一形式的魅力,更来自作者决心不改的执着精神。而有了精神动力之后,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制定出符合自身条件的计划和所达成的目标,学生实施起来既有动力又能尝到成功的滋味,从而会越来越投入到实现梦想的道路上,并且在实现理想的路上他是开心的、愉悦的,满怀希望的。有梦想是幸福的,但更可贵的是能一直坚持下去,而教材中的这些人物所带给学生的影响是深刻的,持久的,给他们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2.对女生的影响

第一,加深对男性的认知,影响她们今后的择偶观。处于青春期的女孩子对男性世界充满好奇和疑问,她们想去了解却因性格原因始终不敢迈出第一步。为此教科书可以为她们提供了一个了解男性世界和社会现实的窗口和途径,女生通过男性人物的经历不仅可以了解相关的男性角色的知识和他们为人处世的风格,还会影响她们对男性形象的判断。教材中有许多男性人物,他们机智勇敢、胸怀大志,青春期女生容易被拥有高尚品格的男性人物所吸引,她们将这样的男性形象视为偶像,在生活中会以教材中的男性人物为标准判断和衡量周围的异性,而这种意识将影响人生观还未形成的女生,进而影响她们今后的择偶观。

第二,提升生命的质量,完成对自我的超越。女生虽然安静、踏实、有毅力,但性格上还是有许多缺点,比如爱占小便宜、心胸不够开阔、容易嫉妒他人等。这一阶段的学生认知、情感、人格上有许多不确定性,为了将缺点转化为优点,为了使它们朝着向善的方向发展,我们需要为学生提供可借鉴的例子和反映现实价值的镜子。当这些例子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学生就会自觉地将这些经验内化为自己的经验,人物形象所反映出来价值观就会被学生接纳、吸收,从而对学生的认知、情感、价值观的发展产生作用。其实,“生命质量的更高层次就在于是现实生命的价值,即体悟人生的意义,追求人生的理想,从而获得自身的完善,使人成为‘有希望的人,‘有需要的人,‘有理想的人[1]。在《苏武传》中,主人公苏武为了大局的利益,受尽折磨仍然不忘初心。在被关的十九年中,他忍辱负重,睡地窖、吃野草、喝雪水,始终宁死不屈,忠于祖国。在苏武的信念中,国家就是一切,即使牺牲生命,仍要维护国家的尊严。所以在这强大意念的支持下,面对敌人的残酷刑罚,糖衣炮弹,他仍然保持人格上的纯洁,实现了自己生命的价值,不愧对于自己的人格。当今学生所缺乏的正是这种不计较个人得失、乐观豁达的精神,她们总是着眼于眼前的小惠小利,以致面对人生选择时失去了方向。

(二)消极作用

1.男性人物单一化、刻板化现象给男同学造成心理负担

课文中所选取的文章如《烛之武退秦师》、《苏武传》等,男性人物形象被刻画为具有爱国精神、人格高尚的人物形象,似乎他们身上没有一点缺点。由于这时期的男同学爱表现自己,在这种观念的影响下学生会将对人物的敬仰转化为模仿人物的行为,他们按照人物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做出一些所谓的“英雄行为”,给他人和自己带来麻烦。此外,由于自己和人物差距很大,“他们无法在教材中男性性别形象上找到自我认同感和自信心”[2],使学生产生巨大的心理落差,对学生的心灵造成不可磨没的伤害。

2.性别偏见明显,使女同学易产生自卑感

受传统男尊女卑思想的影响,教材中的男性形象往往被塑造成为强者,他们不仅有完美的性格,伟大的人格,更是全文所表现的中心。而女性人物相对逊色很多,她们是生活上的弱者,性格脆弱,容易感伤。强烈的反差容易给学生造成一种性别偏见,不仅会使男同学萌生歧视女性的意识,认为女性处处不如人,更会使未进入社会的女同学产生自卑心理,开始怀疑自己的能力,这些极不利于她们身心的健康发展,也会给她们的价值观带来不良影响。

三、结语

综上所述,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中的男性人物形象对学生人格的影响不是单纯的只有积极影响,其中也存在消极影响。我们想要培养各方面都优秀的学生就必须认识到教材选文中所显现出的一些问题,只有正视这些问题,不断地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来改掉这些问题,我们的学生才能健康的发展。如选取性格丰富的男性人物,选取离学生时代近一点的文章,多选用白话文等等。语文不仅要教授学生,更要培育学生,将学生培养为一个拥有正确认知、良好心理、健康人格、品德高尚的人,这样的语文才是成功的语文。

注释:

[1]曹明海.语文陶冶性教学论[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7,(3).

[2]曾晓文,白红兵.高中语文教材中的性别角色塑造对学生性别意识的影响[J].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14,(8).

大学生人生观 篇12

“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的人才?”钱学森之问也拷问着我们每一位教师。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 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教育在培养民族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方面, 肩负着特殊的使命。教育是全社会创新的先导和基础。杰出人才就是创新人才, 作为品德教师必须树立教育教学新观念, 努力创新教法、改进教学方法和评价方式, 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精神。在教育教学中, 必须夯实学生科学的人生观, 打下训练学生创新思维、增强学生创新能力的基石。那么, 如何在思想品德教育教学实践中培养学生的科学人生观呢?

1. 敬畏生命, 树立科学的生命观

青少年轻生事件频发, 根本原因是部分学生对生命的价值认识模糊, 与人相处的意识及自我调节能力不强, 直接导致心理问题的发生。“教育是直面人的生命, 为了人的生命质量的提高而进行的社会活动” (叶澜语) 。作为品德教师, 在七年级第14课《生命只有一次》、第15课《让人生更加灿烂》等的教学中, 大力宣扬珍爱生命, 包括他人和自己的生命;明白生命的价值体现在为他人、为社会的贡献。逐步帮助和引导学生认识生命意义, 珍惜生命, 尊重生命, 热爱生命, 提高生存技能。试问:如果一个对生命都无敬畏的同学, 我们怎么能要求他感恩父母, 积极投身学习而有所创新呢?

2. 终身学习, 树立科学的学习观

学习无论作为一种智力开发还是谋生手段, 都是必不可少的。教育教学中, 使学生明白:正常人的智力差异并不大, 更大的差异在于各自的非智力因素, 如情感、意志、兴趣、动机、性格等。只有具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刻苦学习精神的学生, 在人生艰辛漫长的道路上, 才不会一事无成。教学中要让学生自觉形成“我要学”和“终身学习”的理念, 只有学习的深入和知识的积聚, 才会有创新的爆发。

3. 百炼成钢, 树立科学的挫折观

“宝剑锋从磨砺出, 梅花香自苦寒来。”面对学习中的困难及挫折, 你是选择放弃还是坚持?只有选择坚持, 才会想方设法面对困难, 去解决问题, 才能做学习的强者, 做生活的强者, 才能做事业的成功者。品德课是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形成的受感化的主阵地, 九年级第3课《笑对生活》教学中, 培养学生不回避挫折, 勇敢面对挫折。哪怕经历磨难, 这也是每个人成长必经的过程, 只有经历逆境而能自强不息的人, 才能感悟人生的伟大意义。因为挫折对于懦弱的人可能是致命打击, 但对坚强的人就是人生一笔不小的财富。

二、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夯实学生正确的人生观, 才能教会学生正确地与人平等交往、学会合作等。归根结底, 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个人心理品质和较高的道德素养, 为培养创新思维打下坚实的基础。那么, 如何在思想品德教育教学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呢?

1. 激发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的探究思维

学习兴趣是创造能力发展的必要条件, 更是创新的动力。教学力争引起学生的注意力、思考力和想象力, 引导学生去积极思考、观察和研究。品德课堂教学摒弃划条条、背条条, “一言堂”式地灌输。教师在教学中应富有创新意识, 设计形象生动的教学情境, 激发学生强烈的探索欲望;恰如其分的赞赏、激励, 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引用材料或选择案例等, 要联系学生生活环境、认知水平及媒体热点, 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受;运用多媒体等现代技术手段, 充分调动学生的感官, 使教学更生动、形象。总之, 调动一切积极因素, 培养学生对品德课的兴趣, 保持对学习的永久的原动力。

只有保持学习兴趣, 学生才会发现疑问, 积极参与自主、探究学习。教师的任务就是指导学生自学, 鼓励学生好学善问, 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让学生亲身经历知识的构建过程, 从而更愉快地学习。

2. 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和想象力

发散思维是对某一问题或观点, 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侧面去观察、思考、想象, 寻找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法、方案或者假说的一种思维方式。在教学中, 教师应结合教材内容, 多提一些发散性问题, 因为这类提问能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想象力, 从多角度、多层次分析解决问题。例如, 对八年级第15课《神圣的宪法》的导入, 我设计如下:请列举他们各违反了什么法律?又共同违背了什么法律? (1) 2013年4月12日《齐鲁晚报》报道: (4月10日上午) 济南市注册为“济南市疾控中心”的微博发布信息称“济南发现疑似H7N9禽流感病人。”经查是谣言, 发布者是一名在校学生。 (2) 某同学的表哥已经初三了, 因成绩不佳, 父母已同意他辍学去打工。 (3) 某同学的父亲经营公司, 因遇金融危机, 生意清淡, 经常聚众赌博, 少则几百元, 多则上千元。……实践证明, 在教学过程中, 围绕问题进行发散思维, 既有利于打破墨守成规的思维模式, 能用前所未有的新知去认识事物, 提出新的创见, 具有多向性和跨越性的优势, 又有利于提高他们运用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掌握辩证法,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求异思维

现代教育对学生创新思维能力核心层面的批判性思维能力要求越来越高, 而在中考、高考的升学压力下, 往往缺乏有目的的批判性思维的训练。许多学生习惯于把教科书、电视和网络等媒体中听到、看到的东西当作是不变的科学真理。我讲八年级第19课《科教兴国》第一框“感受科技创新”时, 让同学举身边的科技产品及功能。如, 电饭煲———烧饭;电磁炉———炒菜;计算机———上网;手机———通话;电视机———看新闻、连续剧等;汽车———出行……教师总结:我们的生活凝结着科技发展的成果, 科技的发展改善了我们的生活, 使我们更方便、更快捷。这时, 有位学生冷不防地冒出一句“电视机会爆炸。”我思考了一会, 想通过引导, 锻炼一下学生的批判性思维。首先肯定了这位别出心裁的同学, 并说明这可能是质量问题, 也可能是使用不当的原因。接着, 让学生深入讨论“科技的发展也会给我们带来危险和灾难吗?”同学们进一步举例:计算机网络———有些人痴迷网游;手机上网———有些同学通宵达旦看小说;汽车普及———碳排放, 污染环境;修建核电站———核泄露……师生共同总结: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 我们应该合理、有效、可持续地开发和利用, 尽最大努力预防和避免危害的发生。通过师生的交流、讨论, 学生逐步掌握了辩证法, 锤炼了创造性思维。

初中阶段的学生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异心, 而思维的求异往往是创造的开始。在教学中我们要宽容学生的异, 允许学生提出独特见解, 保护学生学习的自信心, 以发展学生个性, 培养学生独创精神。历史告诉我们, 哥白尼否定封建教会的“地心说”提出“日心说”, 爱因斯坦超越牛顿经典力学理论, 创立相对论, 从而使人类进入原子时代。学生只有勇于求异, 敢于标新立异, 才能培养勇于探索、敢于创造的独创精神, 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才能取得成效。

周川在《科学的教育价值》一书中说:“如果说, 思维是人的智慧中最美丽的花朵, 那么科学思维就是这朵花里最高贵的花蕊。换言之, 如果承认科学知识是人的最高智慧的结晶, 那么科学思维则是这个结晶体内最活跃的晶核。”创新思维就是一种科学思维。所以, 在思想品德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势在必行, 需要我们为之进行不懈努力, 我们坚信只要深入贯彻实施创新教育理念, 大胆改革, 勇于实践, 学生的创造能力定会得到长足发展。

参考文献

[1]王靖靖.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学问, 2009 (20) .

[2]朱侠.新课标下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几点做法.考试周刊, 2010 (34) .

[3]朱洁.对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思考.现代教育科学, 2012 (06) .

上一篇:前后联合小切口下一篇:农药化工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