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育叙事感悟

2024-08-31

课堂教育叙事感悟(精选12篇)

课堂教育叙事感悟 篇1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掌握好节奏。一堂完整的体育课是有几个教学内容按一定的顺序有机结合起来的,无论就某项练习的本身,还是从课堂教学的整体来看,都是有一定的节奏性的。

每堂课的节奏包括运动负荷和课的密度两方面,他们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一般说运动负荷、课的密度与课的节奏是成正比的,即前者越大,节奏也越紧张,反之亦然。总的来说,课的节奏应该紧张些,以充分利用时间,提高课的容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果可的节奏松散,学生的纪律涣散,就打不到强身体的目的。教师要正确掌握课的节奏,必须从学生的心理、心理特点出发,因人而异。例如:在小学四年级跨越式跳高教学中,学生的踏跳点和步点就显得格外重要,一般踏跳点在横杆影子六十厘米左右为起点,角度大约在与横杆三十度至四十度之间。在丈量步点时一般在平常步幅乘以“2”再减两步,这样在跳跃时才节奏分明。在此基础上,为了使学生更好的掌握正确的过杆技术,可以把横杆固定在一个适当的高度,要求学生在这一高度上反复练习过杆技术。

在铅球教学中,为了使学生正确掌握正确的角度,可设置一定的横杆,要求学生推出的铅球必须在横杆上面通过。实践证明,正确的把握运动节奏进行课堂教学,对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解决课堂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是十分有益的。

课堂教育叙事感悟 篇2

课堂教学叙事研究是教育叙事研究的一种形式,它本身可以有多种解释形式。“从叙事研究角度看,课堂教学叙事研究是应用叙事研究方法研究课堂教学现象和教学问题;也可以解释为:课堂教学叙事研究是指研究者通过收集和讲述个体的课堂教学生活故事,描述个体的日常教学生活,进而对个体的课堂教学行为和经验建构获得解释性理解的一种活动。从教育叙事研究角度看,课堂教学叙事研究是有关课堂教学现象和问题的教育叙事研究。”2

一、作为教学手段

我们都知道,教育离不开教学,教学离不开课堂,课堂离不开叙事。这里的叙事就是“讲课”,也就是叙述、描述、讲述教学内容。可以说,教学的核心关键词就是“讲”,如讲稿、讲义、讲解、讲授、讲学、讲师、讲座、讲堂、讲台、讲坛等等。教师通过叙事来传递知识、经验和技能,学生通过教师的叙事从而获得知识、经验和技能。笔者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十分注重课堂教学叙事,以及课堂教学叙事的相关研究。《中国古代舞蹈史》是高等舞蹈教育中的主干课程,目的是让学生了解和掌握我国古代舞蹈历史的发展、文化审美及其当代继承。例如,在学习唐朝“健舞”代表作——“剑器舞”时,笔者就会采用课堂教学叙事作为教学的基本手段和呈现方式。“剑器舞”是唐朝著名的“健舞”之一,在当时深受群众喜欢,有非常好的民间基础,文学典籍也有诸多详细记载。为此,我会结合教材向学生们叙述唐朝著名诗人杜甫《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并序》的故事。大历二年(公元767年)杜甫在夔府别驾元持家里,观看临颍李十二娘舞剑器,得知她是当代著名舞伎公孙大娘的弟子后回忆其童年(开元三年,公元716年)在郾城观看公孙大娘舞剑器的场景。我们从杜甫的诗句“昔有佳人公孙氏,一舞剑器动四方。观者如山色沮丧,天地为之久低昂。霍如羿射九日落,矫如群帝骖龙翔。来如雷霆收震怒,罢如江海凝清光……”就能知道“剑器舞”飘逸凌厉、变化多端、气势如虹,也知道公孙大娘的“剑器”舞艺果真是“先帝侍女八千人,公孙剑器初第一”。另有吴人张旭,善草书帖,数常于邺县见公孙大娘舞西河剑器,自此草书长进,豪荡感激。如此看来,书法与舞蹈之间的关系十分密切。

随后,再叙述北宋郭若虚《图画见闻志》中记载的唐朝“画圣”吴道子画壁请裴旻将军舞剑以助壮气的故事。裴旻是唐朝开元年间人,官至“左金吾大将军”,善剑舞,世人称之为“剑圣”,唐朝著名诗人李白曾向他学习舞剑。裴旻母亡居丧,请吴道子在天宫寺作壁画以超度,吴道子说:“吾画笔久废,请裴将军舞剑一曲,以通幽冥”。裴旻当即脱下孝服,持剑起舞,只见他“走马如飞,左旋右转,掷剑入云,高数十丈,若电光下射,引手执鞘承之,剑透室而入”。于是,吴道子“挥毫图壁,飒然风起,为天下之壮观。道子平生绘事,得意无出于此”。唐文宗时,诏李白诗歌、裴旻剑舞、张旭草书为“三绝”。关于裴旻将军的剑舞,时人多有记载。“诗佛”王维著有《赠裴旻将军》七言古诗,载于《全唐诗》。唐朝诗人乔潭著有《裴将军剑舞赋·并序》一首,序写道:“羽林裴公献戎捷于京师,上御花萼楼,大置酒,酒酣,诏将军舞剑,为天下壮观,遂赋之”。就连唐朝忠臣及书法大家颜真卿也曾写诗《赠裴将军》来描述裴旻将军的“剑器舞”,诗中写道“将军临八荒,烜赫耀英材。剑舞若游电,随风萦且回”,并有亲自书写《送裴将军诗贴》,现为一代书法名帖,以供后人临习和欣赏。

笔者通过以上有关唐朝“剑器舞”故事的叙述,让学生们对此产生深刻的印象。在课堂上,叙事使“剑器舞”变得鲜活而生动、有趣而形象,这些故事就像是一座知识的桥梁把“剑器舞”与学生连接起来。那是因为,这些文学上的叙事拥有教育的价值,我们储备有教育价值的文学叙事,我们尊敬它们因为有愉悦和教育的能力。叙事,有简短故事、寓言、小说、历史传说、诗歌、神话、传说和传奇等多种形式,往往是学校课程稳定而明确的重要组成部分。杰克逊认为故事不仅可以让人知道或教育人,还有很多作用:故事,实际上,使我们成为我们想做的人。3

二、作为研究方法

课堂教学叙事研究是教师在课堂教学实践过程中的总结和提升,也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叙事研究是一种重要的课堂教学研究方法,以叙事的方式开展的教育教学研究。它是研究者(教师)通过对有意义的校园学习生活、课堂教育教学事件、教育教学实践经验的描述与分析,从而发掘或揭示隐藏于这些生活、事件、经验和行为背后的教育信念、教育思想和教育理论,从而发现教育的规律和本质。根据研究主体的不同,可以有三种情形:一是其他研究者对教师课堂教学的叙事研究;二是教师对自己课堂教学的叙事研究;三是教师对其他教师课堂教学的叙事研究。4

在课堂教学中离不开教师,教师是课堂的第一“责任人”。在课堂教学叙事研究中,教师既是研究者也是被研究者。教师通过不断的课堂教育教学实践和研究,才有自己的专业积累和学术沉淀。尤其是在高等教育的课堂上,教师不能仅仅是宣读、解读教材,做教材的“传声筒”,更应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和研究。近几年,笔者围绕课堂教学的需要,申报了一系列专项课题研究。例如,与岭南民间舞蹈文化相关的有教育部课题和市社科课题;与教育教学相关的有市教育局课堂和校级课题,与舞蹈编导相关的有市教育局共建课题等等。同时,本人将研究成果再充分运用到课堂教学中,不能将研究成果视为“空中楼阁”。在高等院校一直提倡“教学立校、科研兴校”的口号,那是因为教学是高校培养人才的根本,而科研是高校层次的体现。笔者认为,作为一位高校教师在立足教学的同时,还应需要围绕课堂教育教学的一些问题进行科学研究,课堂教学叙事研究是其中的方法之一。

从课堂教学叙事研究角度出发,首先是研究课题的确定。课堂教学叙事研究十分广泛,可以采用不同的叙事类型或结构,如自传、传记、生活写作、个人流水账、个人叙事、叙事访谈、个人档案、生活故事与生活往事、口述历史、民族志、特色的论文集等。5同时,还需是一个有意义的问题。“所谓‘有意义的问题’起码有两重含义,一是我们研究者对该问题确实不了解,希望通过此项研究获得一个答案;二是该问题所涉及的地点、时间、人物和事件在现实生活中确实存在,对被研究者来说具有实际意义,是他们真正关心的问题”。6其次是故事文本的收集与分析。课堂教学叙事研究关注于日常的教育实践和经验意义,不管是研究者还是参与者,他们发生在课堂上有意义的故事都可以收集。笔者在课堂上非常关注学生对舞蹈教学内容的兴趣程度,并且会把观察到的情况通过课堂教学叙事记录下来。在课后,对课堂教学叙事进行具体分析,为什么学生对某些内容不感兴趣,对另外一些内容却十分感兴趣。然后,在下一节课的时候会针对分析的结果,在教学方法或内容安排做出一些调整和补充来适应学生的学习。可以说,这是一个教学相长的过程,也是一个不断完善、不断积累的过程。最后是撰写研究文本。研究文本是对大量课堂教学叙事研究的概括和总结,其形式可以是学术论文、研究报告、著作等。在撰写过程中,不仅仅是简单的记录与叙述故事,更要强调对课堂教学进行全面的、情景化及动态的“深度描述”和“深度诠释”。另外,要注重把教师的课堂教学淋漓尽致地展现在读者面前,营造出一种真实的“现场感”,使发生在课堂教学中的叙事得以更加丰富多彩的呈现,教师的教学智慧得到充分的展示和认可。

实践课堂生态化教育的感悟 篇3

[关键词]生态生命自组织政治课堂

[中图分类号]G63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5)040060

“聆听内在的指引,让你的脚步随时依循宇宙法则。你不会再感到良心不安、不快乐。你不会再违背造化或伤害自己。你只是宇宙意识大海中的一个小水滴。”

——摘自《生命与意识的省思》

生态学认为,在一定时间和相对稳定的条件下,生态系统各部分结构和功能处于相互适应和协调的动态之中。课堂是作为生物主体的教师、学生以及所处环境交互作用而形成的微观生态系统。思想政治课堂同样是一个生态系统,是学生学习政治知识,提升素养,培养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主场所。生态化教育为中学政治课堂提供研究的新视角,还高中政治课堂长期缺失的要素——生命。课堂生态就是促进生命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活常态。对教育教学、对课堂,教师应该从生命的角度出发,努力让教学与课堂依循宇宙法则。尊重自然与生命理应成为课堂的归宿,教师应努力挖掘课堂要素的生命力,提升政治课堂的自组织力。

现代自组织理论认为,从有序到无序之间是靠自组织方式来推进的,变化是由内在决定的。本文试图将生态体的自组织理论运用到政治课堂的实践中,让生态、生命构建政治课堂的自组织力。

一、生命现定位:政治课堂他组织的有序平衡

他组织是指系统靠外部指令而形成组织。生命从开始即处于有序的生态性运行,从有序到无序,从无序到有序都是可以通过自组织来推进的。政治课堂的生命定位在一开始是有序的,教师、教材、学生、学校、家长、社会,这些要素有序组合,构建系统的平衡态。教师通过一系列策略、渠道将教师、教材、学生预设在一起,组合成有生命力的课堂结构,组合成合力影响学生的成长。但目前政治课堂的有序在本质上是一种他组织,缺少关注学生知识生成的自组织力。

政治课堂在“他组织”系统下正常运行,教师和学生缺少生命意识层面的省思。例如,教师一般都遵循这样的教学环节:“复习旧知”,通过提问检测学生上节课的掌握程度;“讲授新知”,通过层次性的提问让学生不断得到书本知识,或者直接画出书本知识点,再逐个讲解;“课堂巩固”,通过一定的习题了解学生对新知的掌握程度。学生在课堂上学习教科书(系统封闭),听教师的话(处于平衡态),认为科学就是逻辑(线性相互作用),不善于提出新的想法(缺乏涨落)。因此课堂在很大程度上属于他组织范畴。只是由于知识本身的桎梏,一些纯理论的内容不是学生都能通过生命意识的体验而感悟到的,必要的背诵是必须的,特别是在复习课上关注“生态”,就得从学生的学习状态出发,给学生时间自己体悟知识,体悟知识与生命的结合。

但是,系统不是直接跳跃到自组织阶段的,他组织是自组织的必经阶段。只有当教学系统的他组织状态达到临界值时,才有可能转变为自组织结构。政治课堂由他组织状态发展到自组织阶段,需要磨炼、蜕变和省思。

二、生命的省思:政治课堂他组织平衡的打破

系统能否发展演化的前提条件是远离平衡,处于非平衡态。教师必须敢于打破这种平衡,无需保持课堂的同一格调。教师应善于根据教材的变化、学生的成长和年级的升高来调整自己的教学格调。

1.非线性思维——促进教学过程非线性相互作用的发展。协同学理论指出,只有在系统内各要素之间存在着非线性相互作用的情况下,才能形成自组织结构。任何线性系统不会有进化和质变。笔者在哲学生活的教学中正逐步尝试“随机例证法”,即由学生提供案例,选择案例,不再是教师预设案例。笔者在论证联系普遍性中“不是任何事物之间都存在联系”时,一个学生拿起其课桌上的物品——牛奶和笔,说明两者并无关联。之后在讲解联系的客观性和多样性时,笔者全部以“牛奶和笔”为背景,让学生创设条件让两者产生联系,并具体分析这一联系的特点。课堂气氛活跃,学生思维被充分激发。许多学生遇到问题时,总是根据答题的套路按部就班,缺少直觉思维和科学洞察力。所以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选择恰当的内容,有计划地训练学生从整体出发,直接而迅速地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案。教师要善于打破原有的教学思路,打破旧的平衡,构建新的平衡。

2.生命的省思——从旧的有序发展到新的有序。聆听内在的指引,让你的脚步随时依循宇宙法则。人都是具体的,对事物的感知充满差异。自组织指导下的课堂是通过扰动受教育者内心的固有信念,产生信息重组,通过自组织,让身心和情绪从旧的有序发展到新的有序,一切信息只能从学生的内心去寻找。教师备学生比备教材更重要,因此笔者在讲解一些重要概念时会考虑学生的需要。例如,在讲解“规律的含义”时,笔者进行设问:①将一杯水倒进长江会发生什么事?这是规律吗?②苹果掉在你的头上,你会怎样?而牛顿是如何做的?两者的差异是什么?这样能生动地让学生在愉悦的交流中掌握“规律”这一复杂的概念,并不断追问自己生命的经历,通过与他人生命经历的比较而省思自身,从而打破原有的结构,进入新序的构建。所以教师要读懂学生的内在逻辑:什么样的概念让他们烦恼?他们的叙事与言语方式是否改变着他们的情绪?他们的内在假定又是什么?读懂这些,才能感觉到学生生命力的波动,共同打破他组织的平衡。一个系统自组织功能愈强,其保持和产生新功能的能力也就愈强。

三、生命自组织:政治课堂自组织新序的构建

“自组织”是指系统按照相互默契的某种规则,各尽其责而又协调地自动地形成有序结构。不可逆性是大自然演化发展中基本的建设性因素, 是系统发展的有序之源。教育应该在遵循这种不可逆性的前提下使“受过某种教育的生活与没有受过某种教育的生活,摩擦起来,便发出生活的火花,即教育的火花,发出生活的变化,即教育的变化”(陶行知语)。

1.思维非稳态——课堂走向新序的源头。当系统处于远离平衡的非稳态时,更加有利于信息量的输入,从而达到更为有序的状态。在政治教学中,如果学生的思维处于高度的非平衡状态,怀着极大的兴趣参与学习活动的话,那么,学生和教师之间、学生与教材之间容易产生共鸣,学生的认识结构就会随着认识矛盾的解决进入更高的有序状态。因而在政治教学中应根据学科的特点、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具体情况,想方设法构建思维的非平衡状态。例如在复习“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时,教师借助自身参加民主选举的选票引导学生的思维由形象自发过渡到抽象。学生的思维是一个复杂的开放生命系统,存在着“自组织”,处理加工外界信息,使各信息单元有机联系,形成知识链,纳入大脑的知识结构中。教师应创造条件激发学生的思维非稳态。

2.开放——课堂自组织力产生的前提。耗散结构理论认为,提高系统有序度的关键是系统的开放。生命是一个开放的系统,系统的开放性是系统自组织的一个必要条件。政治课堂可以呈现很多开放性内容,如在“联系观”的复习中,通过“图绘生活——中国,哭泣的声音”“聚焦生活——中国,成长的声音”“图绘生活——中国,美丽的声音”“畅想生活——吴江,我们的声音”四个环节,吸收生活中有关生态文明的重要信息,与学生内在的信息进行良性沟通,激发课堂生机。因此,教师必须促进学生思维系统的全方位开放,使学生的大脑处于积极主动的思维状态,从而更加广泛而有效地获得信息。

3.提问——扰动学生内在核心理念的必要条件。有效提问让学生在自我内部找到跟原有观念相矛盾的东西,彼此干扰,形成自我组织。如笔者在讲解“经典文化与流行文化”时如此提问:你所喜爱的文学、歌曲、影视等文化作品属于经典还是流行?你认为流行文化与经典文化在PK时谁会赢?为什么?学生经过激烈的思想碰撞,智慧的火花衍生,其中几名学生的回答都赢得满堂彩。多彩与灰色真正的契合,理论的灰色在多彩的元素中流淌。根据学生的回答,修正提问方向,但自组织提问语言的使用只是为了扰动,提问的扰动会促使动力慢慢产生,教师的提问、表情、人格、情志也会构成学生接受的一部分。学生是有生命的个体,教师只是起到推动作用,把学生有序的逻辑变成无序,让自组织发生。

4.自主——政治课堂新序构建的有效手段。参与活动是学生学习生命的体现。笔者在政治自主学习过程中常使用“学案导学”教学,这种模式需要学生采用自主学习的方式。学习是学生生命的一段经历,而没有参与活动而获得的感觉如同梦幻,不构成生命的历程,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是丰富学生生命的体现,是学生提高学习效率的重要动力。

5.感悟——培养学习生命力的内化点。陶行知先生在《从烧煤炉谈到教育》一文中指出“教育的使命是什么?……是要依着烧煤的过程点着生命之火焰,放出生命之光明。”政治课堂应主动建构教学与生活的广泛联系,让学生感受生命的脉搏,体验学习的乐趣。教师在教学中应努力突出实践性,引导学生自觉应用所学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相关问题,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加深对新知识的感悟,提升自己主动学习和发展的能力,并内化为生命的力量,生成了新的知识结构。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和学生都应“时时刻刻都保持平静安详,意识到每一刻的独特,让这一刻真正属于我们——在这一刻,我们感觉到跟造化、跟所有众生、跟全宇宙有所联系,跟永恒相通。这种心境让我们感受到永恒的快乐”。

政治教师应积极创设条件,激发系统动力,最终实现政治教学中的涨落与突变,使得学生的学习从开始的低级有序跃迁为高级有序的自组织过程,激发学生的生命力,构建课堂的自组织力。

教育叙事--课堂中的狗叫声 篇4

----小学英语教学案例

生活中有许多的意外,我们的英语课堂是个多彩的世界,也会有很多的“意外”和“插曲”,比如说课堂中的“狗叫声”。这些“意外”和“小插曲”或许会打乱正常的教学秩序,或许会对教师和学生的情绪产生一定的影响,此时,作为教师,我们应该如何处理呢?

案例描述:

在一节三年级英语课上,在进行有关动物名称的教学时,在教“dog”这一单词时,一名男生忘乎所以的发出一声狗叫,全班同学哄堂大笑,课堂顿时混乱起来,说话怪叫声不断。正当我要大声的训斥这个扰乱课堂的学生的时候,却无意间捕捉到了他害怕的眼神,我突然意识到他可能是无心之过。如果我当众批评他,可能会挫伤其学习英语的积极性,于是我灵机一动,迅速调整了自己的情绪,顺势对全班同学问到“Can you guess what animal it is ?”“A dog”学生大声的回答。我意识到,如果让学生模仿动物的动作和声音,让其他同学猜。这样既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又能达到巩固单词的目的,何乐而不为呢?后来的课堂实践证明,这个“小意外”为课堂制造了一个小高潮。而当时学狗叫的那位学生也马上恢复了常态,更加积极地投入到学习中了。这说明教师能随时根据学情处理一些偶发事件,及时调整教学思路,是课堂成功的关键。

案例反思:

平时,老师总是希望学生能遵守纪律,对于那些调皮捣蛋的学生则骂之罚之,课堂教学过程中,我们大多数老师都希望学生围着自己转,有个安静的课堂,一旦出现意外就加以批评呵斥,针对课堂意外事件不少教师往往采取以下几种措施:1)置之不理继续上课,下课后教育惹祸的学生;2)马上停下教学,处理完毕后继续上课;3)当场批评训斥惹祸的学生。这些处理方式都会影响正常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师生也都很难再以愉悦的心境投入到英语学习中。

课堂意外事件,无疑是对教师教学智慧的挑战,然而意外事件不一定都对教学产生负面的影响,如果教师能够能运用教育的智慧及时、巧妙和灵活的处理,意外事件反而能对教学起到烘托,补充和增效的功能。

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和探究性的学习,并对教师课前的准备和课堂的现场调控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不仅要能快速捕捉教学过程中的各种信息,而且要能灵活果断的采取恰当有效的措施,处理课堂意外事件,以保持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在本节英语课中,我随机应变,结合学生正在学习的英语知识,灵活的引导学生学以致用,从而变尴尬为精彩。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圆满的完成了教学目标。这样的处理方式既体现了教育者的智慧,更反应了教育者的责任感和对学生的尊重。苏霍姆林斯基提出:“只有在受教育者尊重自己的条件下,才可能有自我教育。学生对自己越是尊重,他对你在道德上的教诲与关于应该如何进行自我教育的指导,就越听得进去,接受得快。如果学生缺乏自我尊重他对你的教育和规劝就会充耳不闻。” 就像案例中发出的“狗叫声”的学生,引起了其他同学的骚动,我很生气,学生肆无忌惮的吵闹打乱了我准备的课,但现在想想,我庆幸当时没去指责学生,保护了那个学生的自尊心,而课堂的气氛也变得轻松起来。学生在这种轻松、无压力的氛围中,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进而取得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在我们的平时教学中,应随时关注课堂中的“意外”和“插曲”,及时捕捉有利于教学的信息,本着对学生真挚的爱,对学生加以正确的引导,使我们的课堂变得开放而有活力。

课堂教育叙事感悟 篇5

记得去年教师节,当我走进教室,一个意外的惊喜正等待着我,黑板下沿儿,摆放了孩子们用彩纸制作的“贺卡”,五颜六色;讲台上,放满了一束一束的鲜花,五彩缤纷。孩子们共守着默契,谁也不说话,用明亮的眼睛望着我。我笑了,眼眶里不禁有泪珠滚动。我惊诧于学生的创造力,感动于他们对教师节庆祝方式的“隆重”。端详了许久,我忍不住先开口了:“哇——!简直就是如诗如画嘛!夏天还未过去,春天却又回来了,连咱们教室都是百花盛开,多热闹呀!”孩子们大笑起来,欢呼起来。置身于花丛中的我,顺手拿了一枝粉色的花斜插于窗户上,让同学们用知道的古诗句形容它。孩子们脱口而出的“一枝红杏出墙来”,引出了一连串描写春天的古诗句——

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正激昂着,一个调皮的男孩,指着一个女同学说:“老师,她也开花了!”我一看,可不,她的小辫子上,插上了一片粉红的花瓣,我凑近嗅了嗅,说:“真是‘春风花草香’呀!”孩子们击掌大笑。听着同学们吟诵的诗句,我沉醉其中,只感觉这浓浓的春意在教室里蔓延,灿烂成了一道靓丽的风景。我心想:这教室该是春天的源头了——春天是孩子们找回来的,渲染了讲台与课桌,然后漫出窗子……顿时,我心旷神怡,于是提高了声调:“教室里开满了美丽的花儿,现在就让我们在这些美丽的花瓣中一起去寻找幸运花瓣,同学们顿时笑得更加灿烂,教室里掌声雷动。“竟然还有这样引入上课的方法啊?!”一个男孩儿兴奋极了。孩子们欢呼着,雀跃着,教室里沸腾了!一节精彩的课在没有预设的精彩中开始了!

感悟的叙事作文 篇6

在真实的生活中,原来可以有这么多的幸福感受:早上醒来,可以看见老公买来的早点,冲好的牛奶;晚上在家,可以坐在他身上,不怕谁看见;生病的日子可以听见老公安慰的话;走在屋子里还可以调皮的抱着他的脖子,搂着他的腰。哪怕什么都不做,就坐在旁边看他上网,都是觉得很开心的。原来日子可以这么过。

以前的日子是什么呢?总是感觉太烦躁,他喜欢把我扔给他的家人,扔给小小的房间,以为那么多人可以不让我寂寞,以为我能感受到快乐。错,错,错,我沉默的个性里没有感受到一点自由,心总是空旷失落。

这些日子我一直在想,我真的很幸福,两个人可以互相扶持,互相想着,我就感觉到他的种种好处,原来他可以为我做很多事,陪我上医院,出门也不忘记叫我一起走,在外也带着我这个尾巴,好像不厌烦了,我能感觉到这一切,心里总是很感动,生活中还是有幸福的我曾经怀疑过,有时候我想:我是在梦中吗?这一切是真的吗?幸福会不会很快夹着尾巴逃跑?我有多少时间可以感受这份久违的幸福?

人生真的很奇妙,当时间过去的时候,把一切都变了模样,快乐可以代替忧伤,怨恨可以变成遗忘,抱怨可以化成幸福的蜜糖。如果你愿意等待,如果你愿意付出,如果你愿意改变,生活真的可以有真正的幸福来福来到你身边。温暖,是那样的渴望能一直牵着,可是只是一瞬间,有人走过来,只好丢开,多么无奈。很多年没牵手了,就是恋爱的时候也很少,他不愿意,害羞。没办法。可是他不明白我很需要,不是身体的需要,是心里的需要,有一双手牵着,就有了依靠,手是暖的,心也是暖的。不管在多么冷的天里,就是无所畏惧的了。

我想明天就请假了,只是一个星期的时间,我将在医院度过,只是一个星期,我在不断的告诫自己,坚强点,再坚强点,没有过不去的山。

课堂教学感悟 篇7

关键词:课堂,教学,创设,有效

我们的数学课堂上, 需要做的是让孩子们亲近数学、了解数学、喜欢数学, 主动地学习数学。因此, 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与要求, 设计合理的教学过程, 创造性地、深入浅出地、积极主动地把握教材的知识结构, 使之有利于学生良好认知结构的转化。

一、以“生活”为依托, 使课堂教学鲜活起来

案例一:三年级数学 (上) 有这样一道例题:请你用“一定”、“很少”、“偶尔”、“不可能”等词语, 说说下面的城市现在这个季节会不会下雪。

北京重庆三亚昆明哈尔滨

该年级的老师反映教这样的课很棘手, 因为没有参考书, 不知道该怎么去教。我问她是如何处理的, 她说就是问了其他几个老师以后, 大致统一了答案就直接告诉了学生。我说, 你怎么不想想用别的教法呢?比如让学生自己去找答案。我跟她讨论, 能不能让学生先了解雪是怎样形成的, 在什么气温下下雪。明白这个问题后, 再观看每天中央一套的天气预报, 把观看到的北京、重庆、三亚、昆明、哈尔滨的情况记下来, 回到课堂上, 让学生展示自己的成果, 发表自己的意见。雪只有在摄氏零度以下才能够形成, 对照自己的观看记录, 请学生说出这几个城市在这个季节是“一定”会下雪, 还是“很少”、“偶尔”、“不可能”下雪, 并阐述理由。

点评:教师不能把问题的答案直接告诉学生, 而是要在为学生寻找新的答案时搭建认知平台。

新课标指出教师要用教材, 而不是教教材, 教师在备课时, 要充分利用所有的课程资源, 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课堂是鲜活的, 而对一个个鲜活的生命, 教师的教学也必须是鲜活的。

二、以“情感”为抓手, 使课堂教学富有情趣

案例二:《除法的初步认识》教学

要求学生理解“平均分”这一概念, 执教者设计了这样一个片断:小朋友们, 老师今天给你们每人准备了一份礼物, 你们喜欢吗?老师为每个小朋友准备了6颗糖, 想请小朋友带回家和爸爸妈妈一起分享。但是老师有一个问题想请同学们议一议:这6颗糖你准备怎样分着吃?一下子, 教室里便炸开了锅, 小组同学议论纷纷, 各抒己见。有个同学说:“爸爸妈妈每人吃一颗, 剩下是我的, 嘿嘿!”立即就有一个同学批评说:“这样不好, 你也太自私了吧!爸爸妈妈工作那么辛苦, 我想每人应该吃2颗, 这样很公平。爸爸妈妈也会夸奖我的。”此时, 所有的同学都赞成这种分法。此刻, 教师非常兴奋, 于是不失时机地提出了“平均分”这一概念。

点评:通过这一开放性的活动, 让学生从直观到抽象理解“平均分”的含义及平均分的方法。

这一片断的教学, 可以感受到孩子们在现实生活中的能力是不可估量的。要想真正挖掘学生的潜力, 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就必须让数学随着学生走进生活, 从学生的认知需要出发, 唤醒他们的情感, 发展他们的个性。

三、以“生成”为资源, 使课堂教学更有活力

案例三:《认识乘法》教学

执教者在上课一开始就创设了一个生动的情境, 出示了动物园的一角。教师让学生观察画面并提示:你发现了什么?学生通过观察后踊跃发言:生1:我发现这儿真好玩!有动物, 有房子、大树、白云、河流、小桥。生2:我发现小河里有小鱼。生3:我发现小鹿在追逐。……至此, 10多分钟过去了, 学生不断有新的发现, 教师在肯定中不断提问:你们还发现了什么?学生还是没有在问题情境中感知“几个几”的生活现象。教师试图在情境中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归纳出“几个几”, 从而导入新知。但学生的回答一直游离在教师的期望之外。在教师耐心的等待中, 这节课上成了语文看图说话课。

点评:我们在实施课前预设的过程中, 虽然需要开放地融入弹性的灵活成分, 但也要适时调整预设, 一味追求生成会导致课堂的失控。当学生不能自行观察出“几个几”时, 教师“导”一下又何妨?在肯定学生认真观察的基础上, 再进一步引导学生观察有几个相同的小动物, 从而引出“几个几”的问题, 创设情境对上好一节课固然重要, 但更重要的是学生在课堂上学到了哪些数学知识, 受到了什么启发, 获得了哪些发展。调动积极性不是教学目的, 而是促进学生更好地学习和发展的手段。

四、以“认知障碍”为平台, 使课堂教学获得发展

案例四:《角的初步认识》教学

执教者在学生认识了“角”以后, 教师让学生用两根长短不一的纸条和一个图钉来制作角。听课过程中, 我发现一名女同学在用剪刀剪她手里的两根纸条。我问她剪纸条的理由, 她说:“两根纸条不一样长。”由此, 使我想到:我们画在黑板上的角, 课件中出现的角的两边基本上都是相等的, 这样画角给学生造成了认知上的错误, 而对于每人手中的两根长度不同的纸条, 学生可以通过动手实践来呈现她对角的认识和理解 (角的两边同样长) 。同样还是在这一环节中, 教师让同桌同学用做的活动角比较两个角的大小, 一组同学出现下面的结论:结论一:甲的角比乙的角大。他们是通过比较得出来的, 理由是她们把两个角的顶点、两条边分别对齐后, 甲的角的两边分别比乙做的角的两边长, 因此, 甲的角比乙的角大。我也参与到本组同学的讨论中去, 我把甲做的角的两条边撕掉一部分, 变成不等的样子, 乙做的角不变, 再让两个角进行比较。结论二:乙做的角大, 理由是乙做的角的两条边分别比甲做的角的两条边长, 此时我又把乙做的角的一条边撕掉一部分, 使这条边比甲做的角的一条边短, 另一条边不动, 再次让学生比较。学生茫然, 稍后得出的结论是:无法比较, 理由是甲做的角的一边比乙做的角的一边长, 而甲做的角的另一边却比乙做的角的另一边短。这时, 我让学生用这两个角去与三角板的一个角去比较, 结果这两个角与三角板的这个角都完全吻合。学生恍然大悟, 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

点评:由此我们不难看出, 学生通过活动呈现出他们对角的初步认知和理解, 又是通过活动逐渐修正了他们那些不正确的认识, 从而形成了正确的认知。

激活课堂感悟魅力 篇8

激活课堂感悟魅力文言文教学思考分析传统的文言文的教学,大多数老师都有一个大体相同的模式,即:文学常识介绍——指导诵读——疏通词句——题旨理解——写法分析——课后练习。一堂课下来,老师讲个不停,学生记个不停,但效果往往并不理想。

这种文言文的教学方法完全忽视了古文的原有风采,其结果必然是肢解课文,使其支离破碎,即便是千古传诵的名篇佳作,此时也只是一组组刻板的语法规则组合起来的实词和虚词而已,再也激不起丝毫情感的微澜。从而使得学生对文言文产生厌烦、畏惧、排斥的心理。这样,只重视了文言文的“言”,而忽视了文言文的“文”。

怎样才能在文言文教学中创设富有情感色彩的课堂情境,能使学生容易受到情感的震动,受到熏陶,达到“润物细无声”之效果呢?

一、营造和谐的教学氛围

语文教学重在积累,文言文教学尤其如此,让学生或唱歌、或朗诵、或讲故事开始一堂课,不仅训练了学生的语文表达能力,而且营造了一种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学生对这节课就会产生强烈的兴趣与期待。是啊,有什么比一个良好的开端更重要呢?苏霍姆林斯基也认为,好的导入是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第一源泉,第一颗火星”,诸凡需要、兴趣、思想、情感等都可以转化为学生学习的动机,创设出与新课相适应的学习情景与氛围,就能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激起学生高涨的学习热情和强烈的求知欲望,并把学生的注意力很快吸引到对新知的学习上来。

二、精心设计诵读过程

可以先让学生自由诵读,然后以“开火车”等形式比赛朗读,适时强调读音、断句、语气等,这样就能充分调动学生诵读的积极性,积极参与课堂。进一步诵读就要建立在理解的基础之上,可以让学生自由悟读,小组合作,理解文章大意,再推选代表,到台前发言,其他学生评价、纠正。教师适时鼓励学生,尊重他们的理解与阅读感受,把学生真正当作课堂的主人,学习的主体。文学家余秋雨说:“阅读是个人的事,字字句句都要由自己的心灵默默感应,很多最重要的感受无法诉诸言表。”在古文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重视学生的读,要严格要求同学们“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三、以问题情境带动理解

文言文教学要跳出文白对等翻译的圈子,要把古文当成了文章读,而不是把它当成实词、虚词的集合,在充分诵读基础上,以问题情境带动对课文的理解,完成教学任务。比如教学《狼》这篇课文,我们可以设计以下问题:

1.课文给我们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2.课文中的狼是一个怎样的形象?有怎样的性格?

3.文中是怎样写狼的狡猾的?

4.屠户是怎样的一个人?

5.屠户的机智表现在哪些地方?

6.这个故事对你有怎样的启发?

7.对“其”“洞”“犬”等词你是怎样理解的?

8.还有不理解的吗?

这些问题,将“阅读教学中的串讲法、问题法和讨论法”综合起来,加以情境控制,以达到学生思维活动和基础认知的有机统一与同步完成,打破了常规串讲序列,能够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变死记为活用,并且使学生学会举一反三,提高文言知识的迁移效应。教师“一字一句”枯燥讲解,往往使学生丧失了能动性。而这种教学模式能够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特点,在一個个问题的情境设置障碍中,进行不断的思维交锋,激活学生潜在的认知能力,在兼顾字词基础的教学过程中,通过问题情境的设置,将学生的思维完全激活,变教师单纯的“教”为学生主动的“学”,学生始终为课堂思维活动的“主体”。

动作的背后是理念,这样的教学,尊重教材,把它当作一个有生命的整体,没有忽视它的人文教育和它丰富的人文内涵,重视了古文的“文”,就是有文化背景,有文气,有文学味,有语感。同时,对重点词语做了强调,做到了“言”和“文”的统一。这样的教学,尊重学生,尤其是尊重学生自己的体会,尊重学生的阅读感受,把学生的思想情感调动了起来,学生就成了课堂真正的主人。

四、以竞赛活动激活课堂

丰富多彩的活动会激活课堂,极大地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以小组为单位的竞赛活动,会大大提升课堂教学效率,使学生掌握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及解决疑难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的主动态度、团结意识。在每个小组成员中树立帮助别人的同时也是在更好地提升自己等观念,提倡“听一遍,不如看一遍,看一遍不如讲一遍”。

比如,在上《狼》的时候,先将学生分成小组,各组比赛,对小组内参与课堂和答问题情况量化积分评价。在竞赛活动中,学生兴盎然,跃跃欲试,课上得轻松、自然、流畅,师生关系平等亲切。这样,既可激发学生的团体荣誉感,更主要的是激发了学生的好胜和求成的动机,从而主动地细读课文,获取知识。这样,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可让学生在竞赛中学到知识,比“满堂灌”的课堂效果要好得多。

五、以教师的魅力感染学生

“与高尚的人为伍,可以陶冶人的性情。”七尺讲台是教育的一方净土,教师的个人魅力在这里得到完美的展现。教师的魅力对学生是一个很大的鼓舞,其学识、修养、风度、气质都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中学语文教材中的文言文,大都是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蕴含着中华传统文化的许多优良传统,一节好的古文课,是学生灵魂的一次洗礼,思想的一次净化,教师要充分利用个人魅力感染学生,营造愉快和谐、充满活力的课堂,这样的课堂,是师生共同营造的乐园,在这样的乐园里,一节课就会过得很快,学生对下节课也充满了期盼。

古人云:“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新课程理念下的文言文教学就是要打破传统教学的藩篱,紧跟时代的步伐,大力倡导课堂教学改革,紧紧围绕让学生“会学、好学、学会”这个目标来创新教学,从而构建教师有朝气,学生有灵气,课堂有活力的高效课堂。

初中优秀叙事作文 :感悟生命 篇9

那年的六一儿童节,妈妈带着我和哥哥去公园玩。我跟哥哥从小就很投缘,在我俩的百般要求下,妈妈终于答应带我和哥哥划船。

于是,我们三个一起划着一只小船。风儿拂过,碧波荡漾,小船也有些微微摆动。但我们仍满怀兴致地玩着。忽然,小船荡得厉害,我们都害怕得不得了。小船一直在河岸漂,那里是最深的地方。我当时还小,所以吓得哇哇大哭起来,我满心里恐惧。妈妈和哥哥也努力地往河中央划,可是没有用。忽然,我感觉到小船尾部有一股强大的力量在把我们的船往前推,又从侧面往中央推。过了一会,船便游到了中央。我不哭了而且还开心地笑了。

那个时候还小,实在不懂得那在我们船后的小船上的人为什么要帮我们,只觉得船走到中央了就什么都好,可当现在回忆起来,觉得当时那个人十分善良、乐于助人。他没有向我们索取感谢,当作什么都没发生。我静静思考并体会着他的心情。

给予他人帮助是海滩上贝壳里一颗最珍贵的珍珠!

那天晚上,我如往常一样打电话回家。怀着期待又平坦的心倾听着“嘟嘟”的电话声。“喂”。爸爸的声音顿时像一股清泉灌溉了我烈日下那颗焦渴的心,心中的花苞霎时丰盈并盛开了。‘‘喂,爸爸,是我。”我开口跟爸爸聊家常,毫不犹豫地向爸爸倾诉一天的喜怒哀乐。忽然爸爸说:“跟奶奶说说话吧!”奶奶?很快,从电话那头传来熟悉的声音,是奶奶。“喂,我是奶奶啊。你吃晚饭了吗?什么时候睡啊......”我被奶奶一连串的话打住了。我敷衍着回答。可奶奶似乎很满足。我有点不懂。难道我的一两句话可以让奶奶这么开心吗?我又想到刚才爸爸接给奶奶电话时的声音:“我就知道你天天坐这儿就是等孩子的电话”,忽然我觉得自己好自私啊,从没想要跟奶奶通话。从小到大,奶奶给我的一直是最美的。她心中的清莲——那最美的花瓣是柔软的,那最绿的草原是柔软的。奶奶的心是柔软的,可以比花瓣更美,比草原更绿。柔软是最有力量的,也是最恒常的。

一颗永恒的心默默为我祈祷着。

(三)

现在,妈妈在学驾驶的路途中又跨了一关,我为她高兴。可同时,我又想起了妈妈上一次就是因为我才没有考过关的。

那天下午,老师通知开家长会。本来我想让妈妈过些天来,因为她马上就要进行驾驶考核了。但她下午竟然意外地出现在了会场。我忙跑过去问道:“妈妈,你怎么会来的?你不是还要培训吗?”妈妈笑着说:“我是要培训啊,但我怕你等我等着急了。”我惭愧地低下了头,涨红着脸。看见妈妈脚上那双还没来得急换的练车鞋,我忽然明白了:有时候,付出只是为了让所爱的人开心!

在爱与美的国度里。我细心观察,发现在每一片花瓣上,有点点滴滴的爱点缀着;在树木上,有丰满的美装饰着;在小河中,发现了扑鼻的生命之气息......我发现了太多太多,我会发现更多更多!

课堂教育叙事感悟 篇10

在军训的这几天日子里,我们学到的不仅是站军姿,走齐步,练队形……而是在磨练我们的一种意识:一种吃苦的意识,一种坚持的意识,一种团结的意识,一种遵守纪律的意识。军训能使我们养成不畏困难的精神;使我们身体素质得到了提高。

军训是残酷的,记得刚开始军训的第一天,教官们就给我们一个下马威。让我们在烈日炙烤后的操场上站着,开营仪式上,我的汗水不断地从脸上淌下来,滴在眼睛上咸咸的、刺疼的让我睁不开眼睛。不一会儿,一批批同学接二连三地倒下,我再也坚持不住了,头昏眼花,感觉身体像不倒翁摇晃起来,只好呼叫老师帮忙扶过去休息。这晚,我躺在床上,辗转反复怎么也睡不着,我一直在想着一个问题。为什么我坚持不住?为什么这么容易就倒下?是我意志不够坚定还是……最终,得到的答案是——身体素质太差。就是因为我自己平时缺乏锻炼所以身体素质才会这样差,再加上意志的不坚定就坚持不了。我们平时的运动都比较少。有空的时候运动运动,没空的时候就抛在脑后。有时隔三差五地运动一下就草草了事。现在我知道了,锻炼身体,是不能偷懒的。如果你偷懒,后果就会裸地展现出来,就如今天一样令你猝不及防。

后面几天,我一直默默地告诫自己:一定要坚持下去,要是现在放弃的话,那前面所做的事不都就白费了吗?于是我就咬着牙,硬撑了下来。大大的眼睛一天一天地变小变肿,白白的皮肤一天比一天黑,终于在军训的第四天,我倒下了,我的肚子,疼得我直冒冷汗,吃下去的晚饭不停地在胃里翻腾,吐又吐不出来,就这样我成为了“逃兵”。不得不让妈妈来接我回家。回到家,见多识广的奶奶一下就看出了这是中暑的现象,马上给我吃中暑的药。还给我拔罐,拔过的地方都是一个个黑紫色的印子。这是我人生当中的第一次中暑。第一次因为身体的原因成为了“逃兵”。错综复杂的心情让我睡不着,折腾了好一会儿,才抵挡不住睡意,呼呼大睡起来。第二天身体感觉好多了,我毅然要求妈妈送我去参加训练。

数学课堂教学感悟 篇11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指出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的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教师应该积极的创设一种民主的、开放的、自由的学习情景,引导学生实现学习方式的转变。所以上好一堂课,问题情境的设置,恰当的提问和适时的学生活动非常重要,这些可以更好地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下面是我根据新课程改革要求做的一节《指数函数》的教学案例,我的教学过程由问题情境,提问,活动,例题组成。我力求使学生在原有的知识基础上主动“生长”出新的知识,完成对知识的发现式、探索式学习。教学过程如下:

首先,创设情境,形成概念。

情境一:展示细胞分裂的过程动画,使学生自然得出分裂次数与细胞个数之间的关系。

情境二:通过“一尺之棰,日取其半,万世不竭”的古训,分析得到木棒长度y与经历天数x的关系:y=()x。

提问1:y=2x和y=()x是我们以前学过的某个函数类型吗?

提问2:你能从以上两个解析式中抽象出一个更具有一般性的函数模型吗?

通过动画和古训引起学生的关注,从学生能够解决的比较简单的问题开始,一下子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和强烈的求知欲,从而积极思考努力探索。概念的形成过程,意在培养学生主动观察分析和抽象概括的能力。

提问3:y=ax,x∈R中的a有要求吗?

学生活动1:分组交流、讨论。

经过学生讨论得到a>0且a≠1的过程,培养学生思维的严谨性。然后总结指数函数的定义。

提问4:y=2x,y=x2,y=-2x,y=2x+1都是指数函数吗?

学生活动2:继续讨论。

通过对形式的辨认过程,加深了学生对指数函数定义的理解,这样既突出了本节重点之一指数函数的概念,同时为后面研究函数的图象和性质埋下了伏笔。

此时教师把问题引向深入,对一个函数的图象和性质进行进一步的研究。带领学生进入下一个环节——发现问题,探求新知。

提问5:请同学们联系实际思考y=2x和y=()x的图象从单调性看上一样吗?

同学们很自然地想到细胞与木棒变化,两个函数的图象从单调性上看一增一减,那么这个结论是否正确呢?

学生活动3:分别用列表、描点的方法画简图。

学生自己动手用列表描点法画的简图证实了这一结论,让学生的知识得到了从感性到理性的升华。

提问6:图象不一样说明指数函数y=ax(a>0且a≠1)的图象与什么有关?

学生容易得出结论:图象分a>1和0

提问7:指数函数有哪些性质?

同学们会很自然的用刚画的图像来探求两种情况下指数函数的性质,从函数的定义域、值域、单调性、图象特点等几方面给出结论,教师要引导学生做出归纳总结并给出表格,让学生根据图象填写。

学生活动4:看图填表。

这个过程既突出了教学重点,又突破了难点,培养了学生数形结合这一重要的数学思想。表格的完成使学生体会到很大的成功感,也将学生思考的热情带入高潮。

整个教学过程充分体现教师与学生的交流互动,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观察、思考、亲身经历知识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

课堂教学在本质上是一个教师指导下,学生积极学习,主动参与和独立思考的过程。作为一名教师应该做的是“授人以渔”,让学生学会方法,主动地去感悟知识,提高能力,全方面发展!让课堂成为学生主体体现,提高能力,健康成长的家。

课堂教育叙事感悟 篇12

一、声音语言, 让你的声音充满情感———对孩子, 声音就是一种评价

有时候, 一个词并不仅仅是一个词, 而是一种情感。

例:记得我听过一位一年级老师的课。课堂上, 老师请学生回答问题, 是一个干脆且高分贝的“你!”, 没有哪个孩子是微笑着愉悦地回答问题。学生回答完问题后, 老师又是一个干脆且高分贝的“坐下!”, 没有哪个孩子是微笑着愉悦地坐下。听课后, 我们特别强调, 请这位老师将尖锐的声音放柔和。就连听课老师都被那高分贝的硬邦邦的“你!”给吓坏了, 更何况是七、八岁的小孩子呢?

教师, 可曾想过, 柔和的声音具有亲和力, 会让学生觉得你喜欢他来回答问题, 或者你满意他的回答, 声音的曲调和分贝也能给孩子一种主观上的认为, 在孩子的眼光看来, 那就是老师对他的一种评价态度。笑眯眯地一个“恩”会让学生觉得老师是那么欣赏他, 干巴巴的“你!”“坐下!”是否有颐指气使的嫌疑呢?学生长期与教师在感情上的“不亲近”会造成深深的失落感, 会与老师越走越远。在新课程的今天, 懂得尊重学生已经成为一种共识, 相信每个教师早已“心领”, 但未必都“神会”。并未内化的“尊重”时常在教师的一举一动一不留神间暴露出来。在课堂上, 教师与学生是合作者。教学相长, 课堂是教师与学生共同学习的地方, 所以两者是平等的。再者, 学生在学习时, 若处于紧张的状态, 就会影响正常的思维, 往往会表现得比平时愚钝。“急中生智”是特例。

二、肢体语言, 让你的体态彰显魅力———对孩子, “姿态”也是一种评价

有时候, 一个姿态并不仅仅是一个姿态, 而是一种真诚。

例:在青年教师素质大赛中, 听一位老师上课, 看到这位老师为了认真聆听学生的回答, 将身子倾斜, 侧耳靠近学生。可随后发现, 这位老师的目光却在游离, 在其他学生间盘旋, 原来在寻找下一个发言的目标, 真是“一心二用”。于是, 学生刚说完最后一个字, 教师便迫不及待地指着另一个学生“你来”。哪里知道刚才这位学生还没说完, 又继续说。这下, 教师可忙碌了, 先忙着跟已经站起来的第二个学生说:“对不起, 请坐下。”再忙着跟第一个学生说:“你还要说呀, 请继续说。”可笑一览无遗。

教师, 可曾想过, 没有认真聆听第一个孩子的回答, 急于让第二个孩子回答, 对第一个孩子而言, 会造成怎样的伤害?他会失落自己的答案并未得到老师的肯定, 还是有些难堪, 从而不愿积极地举手。教师为什么要聆听学生的回答?学生的回答是教学的重要反馈, 而这反馈直接反映出教学环节是否恰当合理, 我们的问题是否难易适度, 学生是否透彻领悟到文章的主旨, 是课堂资源有效生成的来源。所以, 任何一个教师, 不是身体的靠近就是认真聆听了, 就是一种真诚的表现, 心的靠近才是最重要的。

三、简约内容, 让你的点评激发共鸣———对孩子, 课堂是为他们搭建的

有时候, 一个点评并不仅仅是一个点评, 而是一种铺垫。

例:一堂公开课上, 为表现自己的课堂面向全体学生, 生怕听课老师不知道, 在某位学生发言后讲课老师就迫不及待地解释:“某某同学平时不怎么发言, 今天勇敢地举起了手, 回答得也很好, 大家要向他学习。”接着为争取时间, 马不停蹄地说过渡语。

教师, 可曾想过, 如果你的课堂真的是面向全体学生, 听课老师能感受得到, 能从你的课堂上看到每个角落的学生都是活跃的, 即使再艰难, 有的孩子还是愿意举手回答, 因为你平时的鼓励一直在他的心底流淌, 没有孩子被整整冷落一节课, 但绝不是从你的“嘴”里得知的。教师在课堂上, 其中一个角色就是指导者, 将学生引向一个思维深度, 引向一种思考状态, 但绝不是主角。所以, 教师的语言要简约, 不能重复啰唆, 课堂不是教师絮絮叨叨的舞台。有的教师在学生回答后重复学生的答案, 原本精彩的答案, 再听一遍就索然无味了。有些课, 就感觉教师好忙碌, 既要操作多媒体, 又要滔滔不绝地讲;既要展示自己的智慧, 将教案尽量精彩地展现, 又要体现自己的人文关怀, 表现得对每个学生都和蔼与尊重, 鼓励加激励。其实, 这些若平时都做到了, 公开课上即使不着重指出, 听课者也能从学生的回答态度中体悟出来。课堂上, 若听到的是孩子此起彼伏的声音, 而你的点评是“催化剂”或“锦上添花”该多好。

四、抛砖引玉, 让你的评价成为钥匙———对孩子, 一句话也许能开启人生

有时候, 一句话并不仅仅是一句话, 而是一种人生启发。

例:《明天, 我们毕业》

出示填空:是您, ____;是您, ____;是您, ____;是您, ____……在我们的心目中, 你是天使, 你是大树, 你是海洋。

师:同学们诵读得激情洋溢, 一定是因为心中充满了真情实感。为什么老师是天使, 是大树, 是海洋, 你们一定有很真切的体会, 能说说吗?

师:追加填空:在我们的心目中, 你是天使, ____;你是大树, ____;你的海洋, ____。

生:你是大树, 为我们遮风挡雨。

师:我更期望你们在风雨中成长。

在孩子们的心里, 老师就是“一棵大树”, 随时可以依靠。一句“我更希望你们在风雨中长大”会让依赖老师、渴求依靠的孩子们若有所悟, 或许也会成为他们独立成长的起点。一堂课, 或许会有失误, 总有不完美, 但一定要让学生或多或少有一些收获, 哪怕只是学到了一个词语, 也是进步。而教师就是学生进步的阶梯。学生回答后, 教师的评价或婉约, 或单刀直入, 根据具体的情况而定, 但一定要让学生明确自己回答得正确还是错误。如果学生的理解有很大的偏差, 偏离了文本错误的价值导向, 我们就可以委婉地指出, 不能为了标榜自己尊重学生而模糊不清地评价, 甚至有错误的导向, 如“你的回答很有个性”, 等等。“你真棒!”“你真能干!”等泛泛评价已经无法满足学生发展的需要。首先, 教师对学生的具体发言内容, 有针对性的、独到的评价, 能让孩子感受到老师对于自己的关注和重视, 获得学习方法和习惯的正确导向。其次, 根据具体课文内容和所达成的目标, 设定评价语的总体基调, 使学生受到多种语言色彩的熏染。如果学生回答得很精彩, 那么要让学生知道好在哪里, 也能让其他学生知道自己学习的目标和努力的方向。比如根据学生的回答明确地指出这位学生恰当地运用了一个成语, 运用了修辞手法, 引用了诗句、名言, 或者有创意, 或者简洁明了, 一语中的, 等等。这样无论是回答的学生, 还是聆听的学生, 都能从中汲取精华, 明白优秀的语言表达可以从哪些方面入手。这样, 每一位学生的回答都成了大家学习的材料, 正面的或反面的。

教师的课堂评价语是最常用也是重要的教学语言。教师对学生的课堂评价语如果准确而又得体, 具有强烈的吸引力、亲和力和感染力, 就能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课堂上, 教师应准确把握评价尺度, 以自然、真诚、恰当、温馨的话语流入学生的心田。有时, 一句看似平常的评价语言, 细细推敲, 里面包含着真挚的情感, 丰富的教育智慧, 是一种文化, 是一种品位。

摘要:课堂上教师的任何一种行为, 在孩子的眼里, 都可能认为是对他们的一种评价。一个词, 一种声音是一种评价;对孩子来说, “姿态”也是一种评价;课堂不是教师的展示台, 评价语要简约;评价语要能给学生一些启迪。

上一篇:医疗机构申请验收流程下一篇:优秀员工个人培训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