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体教育课堂(精选10篇)
立体教育课堂 篇1
高校的英语教学活动是非英语专业的公共课程。随着高校的十几年的扩招,学生的教学已经不是精英式的教学,而是一种大众式的教学过程。这种教学对象的不断变化需要我们的教学方式发生一定的改变来适应这种变化。近年来,笔者一直在探索高校英语的立体化、全方位的课堂模式教学过程,但是遇到了很多困难,将通识教育的理念引入教学过程之后,很多问题就迎刃而解了,得到了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一、概念
通识教育是从古代的希腊一些自由教育的理念不断演变发展出来的现代教学思想,这种教学思想推崇的是教学的自由发挥,强调的是一种学生学习主动性的调动。要求学生能够积极参与教学全过程,从而不断提高教学效果和学习的针对性。这种教学模式可以包容不同学习基础的教学对象,可以兼顾工学、理科、文学专业的学生。这种教学理念注重的是对英语学习的全方位整体的认识,水到渠成地形成学生自己的学习方向,这种教学就是与我国传统教学模式区别就在于教学的目的的转变,改变了以往将英语的学习当成一种考学、找工作的手段,延长学生学习目的,拓展学生学习的方向性。
随着我国的人才市场的不断变化,就业形势的严峻,我们高校人才培养的方式要不断变化,来适应市场经济规律。作为一门大学的公共基本课程,教学时间跨度在两年至两年半左右。这种通识教育理念下的英语全方位的教学就是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为纲,以人才需求为基本要求,不同文化的交融为手段。这种立体教学模式要求积极转变教师的主角地位,同时引导学生进入英语学习的主角状态,这种教学模式可以是的教学效果有效提升。
二、教学意义
高校的扩招已经持续了十几年,学生的整体素质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英语教学模式的转变的迫切程度不断增加。那种以前只关心英语的单词的记忆,特殊语法的学习,完全的应试教学的那一套已经不符合现代市场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了,笔者也进行过学生英语学习兴趣的调查,传统的教育模式下,对英语学习感兴趣的只能占到15%,对英语学习不感兴趣占到50%以上。这一组调查数据充分显示出,现实情况下,大学生英语的学习兴趣不高,学习的效果不佳,学校的教学目的很难完成。
英语教学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只靠上课的几十分钟的教学,是远远不能满足需求的。大学生学习英语需要一个全方位的、多角度的学习才能实现英语学习的效果。现代社会对于高校毕业生的要求越来越苛刻,对应用型、复合型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强烈。学生在学习完自己的专业知识的同时多掌握一些其他知识(例如英语),只有这样的学生才能不断的增加自己的复合型。同时加强英语学习过程中欧美的文化了解,加深这种对英语语境的掌握,才能应用好这门语言工具。
三、学习误区
在中国,现代人的功利心理作用,学习的目的性很强,不是为了考学,就是为了找工作。笔者不是反对目的性较强的学习,至少这种学习的动力很足。英语课程是一门语言类的教学活动。很多教师在阐述英语课程重要性的时候,总是说“英语是一种技能,可以给大家带来升学、找工作的便利”,但是学生以这种心态去学习英语,升学之前,他们的学习劲头很足,但是一旦升学完成,工作稳定,这些学生还会学习英语吗?这就是一种拔苗助长的功利心理的作用,不能使得学生长期坚持学习英语。只有兴趣才是最好的老师,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英语教学的过程才能流畅,学生学习英语的过程才能从传统的“要我学”向“我要学”的理念的转变。为了学生的这种思想转变,笔者一直在探索一套立体化的、全方位的教学模式,通过通识教育思想的引入,摸索出一条适合高校英语教学实际情况的新方式。
四、具体实施
1.积极转变教学思路方式和相关内容。教师在及时的转变教学思路,不能进行填鸭式的教学,在进行有效的单词语法教学的基础上,更加将英语语言文化的教授,提高的学生学习英语的目的上要转变为了考学、找工作而学习英语的思想,要利用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学习英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接手一个班级的英语教学之后,可以进行一定的摸底,掌握学生的基础。然后有针对性开展教学活动,这样在教学过程中哪些知识是重点,哪些问题时难点,教师教学就游刃有余了。
2.逐步建立健全全方位的教学模式。英语是一门语言,它的教学是一种长期的过程,需要的不仅仅是课堂上几十分钟的教学,更需要的是,学生课下不断学习。因此,教师不仅要把握好课堂上的几十分钟的时间,同时要将英语教学延伸到课下学习,多与学生进行交流沟通,多聊一些英语学习的经验和困难,有效解除学生学习的疑虑,教师可以通过现代的通信方式和学生交流,建立起现代化的“英语角”。建立一个以教师为核心的微信朋友圈,QQ群,通过网络多交流一下。
总而言之,大学中英语的教学不只是教授单词、语法,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学习英语的方式和手段。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对于大学生来说,单词语法必须是自己的事情了,他们更需要的是对外国文化的了解和学习,通识教育理念崇尚的是自由教学方式、注重的是学习兴趣的调动,建立一套全方位的英语教学模式,将有效推动高校英语教学更上一个台阶。
立体教育课堂 篇2
【关键词】英语智慧课堂 立体教育课堂 素质协调教育 问题研究
一、高中英语智慧型课堂搭配模式
在基础的高中智慧型英语课堂模式的基本创建中,最为核心的本质不是课堂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的提升而是教师作为教育授课主体的教学思路的转变和教学理念的进步,面对于学生基本英语素质的提升;通过基础教育设施应用水平的提升是完全能够满足于学生基本知识需要的,但是要想让学生从英语逻辑的本质提升语言基础学习的概念认识还是需要提升教师的知识视野和教学理念,所谓教师的视野格局决定学生学科所付出正规兴趣的比例,教师不具备完善系统的教学视野格局,如何能够有效提升学习的基本学习热情呢?高中英语智慧性课堂的构建除了搭配先进的教学理念外,还要注重基本的英语教学方法的运用和基本的英语教学逻辑的使用,单元化的英语填鸭式教学是难以满足高中素质教育对英语学科要求的,所以从根本上改变实际课堂的英语教学模式;是保障学生提升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进而全面提升英语基础素养的关键所在。但是在面对日益严峻的应试考试竞争,专注于学生基础素质的加强还是难以启迪学生学习的慧心,难以满足英语多元化形象展现的需要,所以在基础英语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加强英语的语言思感化教育,促进英语教育的普适性也是进一步提升课堂教学质量的关键所在,但是在难以企及的纯正美式英语逻辑方面做好英语的基础性铺垫只是基本教育理念的达标而已,真正做好英语立体化课堂的构建才是提升英语教学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所在,立体课堂的构建主要还是与智慧型课堂相搭配产生,最终的目的还是建立标准化,高效率的英语素质教育体系,全方位多元化的提升学生对于语言的心灵感悟能力,促进学生的基础语言习得经验的产生。
二、立体化课堂学生基本语言习得模式的建立
英语学习方面的课堂立体化学习模式建立的基础是学生英语学习潜能的释放和学生自我形态价值的塑造。学生语言学习的形态价值是学生英语教学情况下最为重要的一点,对于确立学生的基本认知和自我学习有着重要的影响。语言形态是学生语言学习最为直观的印象,在分化差异的语言教学环境下促进学生形成印象的客观因素是多种多样的,其实际交流背景下的语言表达影响着语言印象的形态价值,根据每个学生自我认知模式塑造因素的不同,在情感表达方面的语言逻辑呈现出语言学习的形态价值,所以在英语教学背景下促进学生获得完美的语言情感体验,形成正确的语言情态价值,可以有效的塑造立体化学生英语语言学习模式。学生语言学习方式的形成是基于英语素质化教学大背景下自我养成的一种语言学习习惯,每个学生对于语言学习的兴趣不同,其自身的学习特点表现方面也有着较大的差异,依据英语教学的语言差异化特点,促进学生找准自身语言学习的角度,形成独特的语言学习习惯,能够有效的提升学生学习语言的效率。相对于普通的环境语言教学,学生素质语言条件下的教学更具备知识学习的完备性和补充性,不仅能够有效扩展学生的知识视野更能够有效培养学生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从而获得最为完美的语言知识体验。从而形成教学方式的两相对比,英语素质语言环境教学下的学生逻辑思维能力更强,语言表达能力更广泛,性格更为开朗,语言交际能力更是明显。由此可见,建立立体化高效率的课堂基本英语学习模式,对于提升学生的语言认知程度,促进学生形成正确语言逻辑有着重要的影响。
三、高中英语基础素质教育方式的转变
对于全面化的提升学生的基础英语能力除了相对地的英语素质教学水平的提升之外,最主要的是全面化的提升学生基础语言驾驭能力,在保障相对基础的课堂教育模式与之相对应外还要改变基础的英语教育方式,这种教育方式的表现不仅是英语的实际应用能力的有效展现,同时也是英语基本语言架构能力的有力提升。语言素质的最为本质的因素除了是思维模式和学习的思路有效达标外,最主要的还有基础性语言逻辑的形成,不仅是语言基础表达能力与英语思维的一一对应,同时还是英语基础领悟能力的有效提升,这不仅是不同语境环境下对于英语语言的基础性理解,更加重要的也是英语综合思维能力的一个动态展现,所以基于学生基本的语言学习兴趣建立符合于学生学习特点的英语教育方式是保障学生基础能力全面提升的有效手段。
四、结语
高中英语智慧课堂建立的根本目的;是有效提升学生对于英语基础语言逻辑的理解能力。英语立体化课堂教育的模式在于凝聚学生学习语言的兴趣,全面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进而有效提升学生的英语基本理解能力,在课堂模式快速转变的过程下,教师也要相对应的转变自身的教学思路,改变自身的教育策略,全面提升自己的教育水准,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快速提升。
参考文献:
[1]陈福生.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文化导入与习得[D].上海师范大学,2007.
[2]方育红.对中学英语教学文化导入问题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
构建政治课立体课堂 篇3
而基于新课程理念基础上的多元化、立体化教学模式, 是一种对课程改革理念的全新应用与实践。
一、教学内容应坚持多元性和开放性, 促成立体课堂的构建
1. 教学内容在纵向时间上的拓展
(1) 开放教学内容, 及时采用现时的社会信息, 提升政治课的时代感。
任何一套教材的体系的确定与投入使用, 都是经过一段时间的编写、验证, 具有相对的稳定性, 它都不可能及时反映最新的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国际形势发展及热点的转换。而政治课的教学目标之一, 就是让学生了解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 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与社会主义思想教育。因而, 不拘泥于教材内容, 实施开放式教学方法, 更新教学素材, 定能增强说服力与感染力。对国际国内各种新闻、重大事件、政治经济形势及时地把发生不久的时政内容融入教学当中, 则能有效地增强时效性、说服力与感染力, 拓宽学生的视野及增强学生对社会关注程度;同时也可以使我们的政治课程更具动感, 使知识更加丰满, 知识结构更具立体性。
比如:运用2008奥运会开幕式中的有关中国古代文化场景, 对《文化生活》“中华文化博大精深”这一章节的内容教学, 其直观感受和震撼的说服力, 可以让学生获得深刻的理解, 留下深刻的印象, 教学效果绝对比单纯的教师讲授更有效。
(2) 内容的历史延伸———加强从传统文化、历史知识中汲取知识营养, 延伸政治课的时空。
历史是过去的政治, 政治是未来的历史, 政治与历史在人类的社会活动中是相统一的, 政治知识与历史知识从来都是相互交融、相互贯通的。从我国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 借助学生对历史知识的了解和掌握, 许多政治课的内容就可以有充实的内容佐证, 也可使政治课有一种时空的变换和跳跃, 从而可以使政治课更具有丰厚的底蕴, 延伸政治知识纵向的历史跨度, 增强政治课的立体感。尤其是高二的《文化与生活》这一部分内容, 更是如此。让学生在充满沧桑感的历史资料中去感受中国古代文化, 确立相关“文化”方面的政治观点, 相信会使学生更多地感受到文化的广博与深远。
2. 教学内容在空间上的横向拓展
(1) 利用社会多种信息渠道, 拓宽政治课堂宽度, 使学生政治知识更具立体感。
陶行知先生的“生活即教育, 社会即课堂”的教育理念与新课程理念不谋而合。现代社会的变动性与复杂性, 要求人们能及时调整自身的态度、知识能力、发展方向等, 以适应社会的竞争需要。积极开发和利用丰富多彩的各种深层资源, 让中学生更多地接触社会各方面的情况, 拓宽政治课取材范围, 实现高中思想政治课程资源在空间上的扩展, 使校内外的课程资源之间相互补充并保持一种动态的平衡。
(2) 高度重视社区资源, 发挥课程的实践性特点。
社区资源的优势是因其包括学生家庭乃至整个社会中各种可用于教育教学活动的设施和条件以及丰富的自然资源。开发社区资源, 根据本社区的特点与条件来开展活动。
(3) 广泛利用各类媒体信息。
收集信息、分析信息, 并从中获得有效的咨询内容的能力, 正是现代信息社会对人们生存与发展的最基本的要求。利用现代化传播媒体是当代教学活动的重要特点, 互联网是世界上最大的知识库、资源库, 它拥有最丰富的信息资源。要利用网络获取素材资源, 利用互联网, 及时搜索、收集最新的资料信息, 充分利用互联网共享平台进行教学。引导、鼓励学生通过互联网获取信息, 让学生在丰富的资源环境下培养自身获取信息、分析信息的能力, 在筛选信息过程中, 实现对知识的多层面了解。
总之, 要以教材为线索, 由点及面, 开放课堂, 积极地与学生的学校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等各个生活领域结合。抓住知识的核心, 聚合各种知识来源, 构建立体化知识网络。
二、拓展课堂结构的多层次性, 形成立体教学结构
1. 设置不同层次难易程度不同的问题, 构建政治课堂的立体性
教学活动必须面向全体, 学生横向之间存在着个体差异, 他们在知识理解、抽象思维、逻辑探讨等方面存在着相当大的差距。即使同一学生个体, 在发展中不同阶段也会有不同的特点。
教学过程中必然需要我们注意个体差异, 在教学内容及问题的选择设置上, 形成从易到难的阶梯, 以适应不同发展水平的学生。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 教学知识由低到高有六个水平:知识再现、理解、应用、分析、综合、评价。根据难易不同的程度, 要求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思考回答。避免教学只顾及某一层面, 不至于使课堂结构在一个平面上一展到底, 努力形成由易到难具有一定的跨度的立体结构。
2. 设置不同思维要求的问题, 构建政治课堂的立体性
教学问题存在着开放性问题和封闭性问题, 有发散性思维与演绎性思维的不同特点, 同时还有强调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深度思维与创新思维的差异。设置问题时交互使用这些不同特点的问题, 使得课堂教学会更加丰满, 形成一种立体架构。
在同一堂课中, 面对不同层次、不同程度的学生, 用不同的教学方法, 提出不同特质的教学问题, 按照不同的教学要求进行教学, 是构建立体课堂的核心所在。
三、教学手段的多样化, 构建立体化的课堂
1. 采用不同的教学手段和方式, 形成不同点面之间的课堂热点
在教学系统中处于主体地位的学生, 是具有不同智力、不同个性、不同成长环境作用下成长起来的个体。他们的智能、兴趣、爱好以及遗传特征等各方面都存在着差异。再加上目前社会上强调个性的张扬, 这样一群有血有肉的学生群体, 对课堂教学的要求必然是多样的, 极具个性的。因此, 政治课堂教学手段、教学方法也要体现多样性、灵活性, 具有立体结构。从心理学角度看, 不同质的刺激更能引起神经系统的兴奋, 采用不同的教学手段和方式, 能够更有效地保持学生的注意力。因此, 通过变换教学方式, 不断刺激学生的兴奋点, 可以使学生在课堂中从一个兴奋点进入另一个兴奋点, 保持对课堂注意力, 使课堂教学呈现高效化。
2. 采用不同的课堂类型, 形成全方位的课堂取向
利用多媒体手段进行教学, 把社会短剧带进课堂, 把课外实践资料带进课堂, 把学生的亲友带进课堂, 让专家开讲座, 让企业家作报告……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 进行社会实践报告, 进行热点论题辩论。鼓励学生自己去比较、观察、讨论、交流、思索、体验。各种教学手段、方法、内容、形式上有机切换, 使课堂张弛有度, 兴奋点、热点交替出现;通过精心设计, 调控好教学内容、速度、密度、难度等课堂过程因素, 从时间、内容、形式上调整课堂架构, 构建起政治课立体课堂。
四、改进评价方法, 形成立体式的评价体系
1. 把过程和目标相结合进行评价
立体化的评价, 一方面是对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进行过程性评价, 甚至是学生在每堂课的表现及每次回答课堂提问的表现进行评价记载。确立学生的阶段目标, 评价阶段教学目标实现的程度;另一方面对学生个体进行总结性评价, 评价其总体水平。过程和目标的结合, 避免单一的期末考评。
2. 把能力与分数相结合进行评价
对学生政治课能力除书面答题能力外的其他要求进行评价, 如社会实践能力、知识运用能力、政治辩论能力、品德觉悟表现等, 通过学生活动进行考核和评估, 使评估内容更加丰富, 不至于仅是一个分数。
3. 由学生、教师和家长共同参与评价
高中学生具有自我认识, 自我评价的能力。让学生参与评价对学生自己来讲, 可以发挥学生的自省能力促进学生的发展;对其他学生的评价, 被评价者更容易认可, 这样全面结合评价有利于引导学生全面健康发展。同样也可避免单一由教师进行评价可能出现的片面性。
总之, 教学模式立体化, 是基于现代教学理念、现代信息技术和现代社会对价值规律培养的新要求, 强调学习是一种过程。追求政治课“立体化”的结构, 就是追求课堂具有多维度、多角度、多层面、多方位的内涵;追求学习者通过自主学习不断解决静态的、动态的、横向的和纵向的、难易不同、深浅不一问题;追求多角度及全方位进行自主性、探究式学习的方法并在与人合作交流中积极主动地构建政治的知识框架和形成政治学科能力;追求具有高度互动、不拘一格、利用现代教学技术手段和具有新型师生关系的教学模式。通过教学过程中的不断追求和突破, 提高政治课教学的整体实效。
参考文献
[1]张春兴 (台湾) .三维化教育改革取向
[2]钟启泉主编.现代教学的模式化研究
[3]伊忠海, 戚业国.人文·德育——将德育根植于人文沃土
立体阅读,让语文课堂更高效 篇4
[关键词]语文课堂 立体阅读 高效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13-028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指出:“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有较为丰富的积累和良好的语感,注重情感体验,发展感受和理解能力。”所谓“立体阅读”,是指读者借助多种手段和形式展开的全方位阅读。小学学生阅读能力有限,教师应采用多种措施,创设立体阅读情境,优化立体阅读方法,实施多元立体阅读评价,以激发学生的阅读热情,提升阅读的品质,构建立体阅读的认知体系。
一、创设情境,渲染立体阅读氛围
立体阅读是一项系统性工程。教师要根据教学实际创设适宜的阅读情境,将学生带入到特定思维情境之中。小学生兴趣广泛。在情境设计时,教师要观照学生的关注点。只有这样,才能促使学生积极参与到立体阅读活动中。教师的生动讲解、故事引导、多媒体展示等,都能够激活阅读气氛。
在学习《雪儿》时,教师这样激趣导入:“今天老师给你们展示一段魔术。看,我手中什么也没有,可我轻轻一推,便会有一只鸽子飞进课本中。(教师打开课本,拿出一张图片)看来老师的魔术功底不行,鸽子还是平面的。这是一只受伤的鸽子,在它身上发生一个感人的故事。我现在施展魔法,让这只鸽子飞出来。请看大屏幕,鸽子飞起来了。故事的另一个主人公也出现了,这是一个受伤的孩子。受伤的鸽子和受伤的孩子之间会发生什么事情呢?大家阅读课文就知道了。”学生快速展开自主阅读,很快便厘清了文本的脉络。
教师要变魔术,结果变出来的鸽子还是平面的。这虽然是故弄玄虚,却把学生的胃口吊了起来。教师由图片展示到多媒体视频展示,设置了重重悬念,这就是立体阅读情境的创设。在这样的情境中,学生自然有了阅读的欲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阅读主动性被有效激活,立体阅读就自然得到展开。
二、优化方法,提升立体阅读品质
立体阅读强调生态特征,符合新课程“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的理念。教师要为学生提供更多的阅读方法选择,让学生明确阅读的目的、过程和方式。学生对阅读方法的选择缺少主动意识,必然影响阅读的效果。为提升立体阅读效率,教师要针对不同的学生群体推荐不同的阅读方法,这样才能最大限度提升学生的阅读品质。
由于学生没有主动阅读的意识,因此教师要确定具体的阅读目标。只有这样,才能提升阅读的针对性。在学习《李广射虎》第一段时,教师给出阅读思考的问题是:“这一段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这一段中有一首古诗,如何解读呢?如果不懂,不妨查阅相关的教辅资料。”学生进入文本阅读之中,很快便给出答案。
可以看出,学生阅读需要有明晰的方向。教师给出阅读问题,他们自然能展开阅读并产生具体的感知。教师引导学生查阅相关的教辅资料,目的是解读文中古诗,这也给学生予更多的启迪。学生利用多种阅读手段展开个性阅读,立体阅读特征明显。
三、升级评价,打造立体阅读体系
学生在展开立体阅读时遇到的困难是很正常的。教师要及时跟进,关注学生阅读中存在的问题,并对问题进行科学分析,制定针对性的纠偏措施。根据学生阅读中存在的问题实际,教师组织学生展开自评、互评活动,这样可以丰富课堂评价手段。
教师利用课堂评价纠正学生阅读认知偏差,需要在评价方式和评价语言方面多下工夫。在学习《狼和鹿》时,教师拿出三张图片,分别是狼、鹿和人。教师提问:“你们知道狼、鹿和人之间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吗?”学生快速阅读文本,然后给出自己的答案。教师进一步引导:“人类是地球上唯一的具有智慧的生命。如果没有人类的干预,结果又会如何呢?”学生又陷入沉思,并展开热烈的讨论。
教师没有对学生的表现给出判断式的评价,而是进行追问。这样,学生的思维被激活,展开多元思考。这里,教师用追问代替评价,丰富了阅读层次,促使学生快速构建立体阅读认知体系。
立体阅读属于全新阅读方法,教师要为学生展开立体阅读创造更多的便利条件。小学生自主阅读能力较差,很容易出现阅读肤浅、理解偏差等问题。教师要深入学生之中,搜集学情信息,针对性地制定阅读引导策略,传授阅读技巧,帮助学生顺利展开立体阅读,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如何构建立体化数学课堂 篇5
一立体化课堂的内涵
一堂课, 时间是有限的。为什么同样的一堂课, 有些老师上得内容充实、饱满, 而有些老师上得空虚、干瘪?在这里, 课的容量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
容量不是一种简单的内容堆积或压缩, 也不是故意地提高难度、加快进度。容量, 指单位时间内学生是否能获得最多的东西 (知识的和能力的) ;如能, 课就有容量, 如不能, 则谈不上容量。
数学学习, 关键是理性思维、逻辑思维的培养。这样学生的思维就不会停留在一条线的蔓延、一个面的扩展上, 而是变成了三维甚至多维的“立体”了。
课堂教学是教与学的双向交流。数学课堂应是师生的“众言堂”, 而不单单是教师的“一言堂”。教师不是单一的传授者, 能够调动双边活动的积极性是完成数学教学的关键。
数学课, 应当做到快节奏, 慢条斯理、老牛拉货车的节奏, 已不适应时代的需要, 有时, 有的教师却错误地理解了快节奏的含义, 一味地加快进度, 让学生有一种在跑的感觉, 一堂课下来感觉很累, 但对知识的掌握却没达到预期的效果。究其原因, 就是“时”“效”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俗话说:欲速则不达, 就是这个道理。要注意课的疏密、起伏, 要有高潮。这样学生就能在既紧张又和谐的节奏中训练自己的思维、开启大脑的智慧、挖掘潜在的能量, 并获得情绪上的满足。
在研究课堂教学的立体化时, 一定要重视课的层次。否则, 立体化就不可能完全实现。
二如何在数学教学中进行分层次教学
教学实践告诉我们:高中学生在生理发展和心理特征上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对数学的兴趣和爱好, 对数学知识的接受能力的差异也是客观存在的。在这种情况下, 如果在高中数学教学中仍采用“一刀切”, 不顾学生水平和能力的差异, 认为教学就是把学生聚在一起上课, 沿用过去同一教材下采用同一要求, 同一方法来授课, 势必造成“优生吃不饱, 差生吃不了”的现象。这样, 在普通高中数学教学中进行“分层次教学”, 就显得格外重要。
第一, 要注意的是课堂教学的目的和要求的层次性。即如何突出重点、分散难点, 认知要求、情感要求与技能技巧要求如何搭配有致。根据著名教育学家魏书生的“三段六步”教学法, 现代数学教学首先要让学生明确本节课的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思想目标, 教学的重点、难点。
第二, 分层备课。教师在备课时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分层备课, 在备课的过程中, 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 这必须在备课时体现出来。这样在实际教学中才能做到有的放矢, 不至于使分层教学流于形式。
第三, 要注意教学内容的层次性。有些需要学生掌握, 有些需要学生理解, 还有些稍作了解即可。教学时教师要吃透新课程标准, 做到心中有数, 才不至于轻重不分、本末倒置。
第四, 课堂提问也要注意层次性。让基础差一些的学生回答A类问题, 中等生回答B类问题, 好学生回答C类问题。通过提问分析, 既复习了旧知识, 充分暴露出概念的形成过程, 又可调动各个层次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使全体学生基本上搞清函数的概念, 从而在“成功的体验”中, 不知不觉突破这一难点。
第五, 布置作业也应有层次性。一般可分为三个层次: (1) 基础性作业 (课后练习) ; (2) 以基础性为主, 同时配有少量略有提高的题目 (课后习题) ; (3) 基础性作业和有一定灵活、综合性的题目 (课后复习题) 。
第六, 课外辅导, 也得讲究层次性。教师要做补缺、提高工作, 充分利用课余时间, 积极开展第二课堂, 因材施教。这样可进一步使基础不好的学生奋发向上, 而好学生也能得到充分发展, 形成一种你追我赶的学习气氛。
最后, 需要指出的是分层次教学对教师的要求较高, 教师工作量更大, 需要教师有强烈的责任心, 求实、创新的工作作风。
三结束语
课堂教学, 就是要从知识的纵横联系出发, 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使课堂气氛有起有伏。最大限度地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 做到因材施教。只有这样, 才能充分地激发每个学生的学习兴趣, 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 使他们真正成为知识的主动构建者。
课堂教学的“立体化”, 这是执教者教育观念、业务能力、进取精神的外现。只要有坚持不懈、执著追求的精神, 每一位教师都可以上出“立体化”的课来。
[责任编辑:陈晨]
摘要:构建立体化课堂作为一种教学方式已多次被提出, 立体化教学丰富着教育内容与教育方式。在新课改的形势下, 高中数学教学要更好地利用立体化教学, 在教学观念、教学资源、教学手段及课程考核上锐意改革, 这样才能最终实现能力培养的教育目的。
构建立体课堂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 篇6
1. 将数学作为一种语言去学习, 以提高学生的语言交流能力。
数学是一种简约、准确的科学语言。数学语言分为文字语言 (言简意赅) 、图形语言 (形象直观) 、符号语言 (抽象简洁) 。如直线与平面平行的判定定理:如果平面外的一条直线和平面内的一条直线平行, 那么这条直线就与这个平面平行。在学习时可以变换一下说法让学生去辨析, 学生可以从中体会一下文字叙述的严密性。比如:如果一条直线和平面内的一条直线平行, 那么这条直线就与这个平面平行。错在何处?为了更直观地去理解这一说法, 最好的办法是画出图形 (图略) 或摆实物模型。若采用“若, ∥, 则∥。”的形式, 则更便于书写解题过程。其实, 数学的解题过程就是三种数学语言的转换过程。所以在数学教学中, 我们应加强学生数学阅读能力的培养。在实际教学中, 我们经常会看到学生在回答老师的问题时磕磕绊绊、语无伦次。很多学生甚至老师认为只要会做题就可以了, 而实际上学生缺乏一种熟练、准确地利用数学语言的能力。若学生对一个问题能够条理清晰、熟练、准确地叙述出来, 那说明他对此问题必定理解得非常透彻。笔者认为可通过以下途径去有效提高学生的数学语言能力:
(1) 写数学小论文, 提高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经过一个阶段的学习, 可列一些题目供学生去选h�择�。比如学完函数后, 可列举如下题目: (1) 谈谈你对函数的认识? (2) 如何画函数的图像? (3) 试比较函数、方程与不等式。等等。
(2) 写批注, 阅读教材时, 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给教材内容写出一些个人的感悟、体会, 例题旁边可写出方法总结。这种方法可以锻炼学生语言的简练性、深刻性。
(3) 学生讲课, 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对一节课内容, 让学生做好充分的准备, 放手让学生去讲课。通过这种活动, 讲课的学生必定认真备课, 印象深刻。听课的学生更多是带着一种批判的眼光去学习, 教学效果好。
(4) 小组合作教学中, 同学之间相互问答式的学习。这种方式可以大面积地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2. 将数学作为一种工具去掌握, 充分认识数学的工具性, 从而提高学生用数学的意识。
数学是科学之王, 是一种工具。若没有数学知识作为后盾, 一切科技都无从谈起。但是, 现在的数学教学中仍然过分强调本学科, 忽视了与其他学科知识的综合。学生很容易会问:这些知识从何而来?到何处去?数学太抽象, 实际用处不大。这样, 学生往往为了升学考试去学习, 很容易产生枯燥、乏味的感觉。
教师在授课时应将抽象的内容具体化, 旁征博引, 使其有血有肉、丰富多彩, 让学生感觉数学无处不在, 力量无穷。具体来说, 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开展教学:
(1) 从与自然科学联系的角度去学习数学知识。可以尽量将数学与物理、化学、生物等相关学科联系。比如, 学习向量可联系物理中的矢量;学习圆锥曲线可联系物理中的光学知识。又如, , 等物理方程更显示了数学的魅力。学习多面体时可结合一些化学中的分子结构等知识, 从而使充满活力。
(2) 在日常生活中寻找数学。每学完一块内容都应寻找它的用武之地。比如, 等比数列与平均增长率问题, 概率与天气预报问题等。还可以鼓励学生利用电脑网络进行搜索、整理、共享, 从而跳出教材拓宽视野。认真组织学生完成“实习作业”等内容, 如三角测量、抽样调查等。另外, 应特别注意用数学知识解释游戏, 从游戏中学习数学知识, 如九连环、福利彩票等, 以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
但是强调实践性不应忽视数学的抽象性, 数学之所以应用广泛正是因为它的高度抽象性。
3. 站在哲学的角度去学习数学知识, 对数学知识进行哲学分析, 从而更好地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我们不能光满足于将一个问题解出来, 还应从中找出典型的解题方法, 提炼出其中蕴涵的数学思想。要有意识地应用数学思想方法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形成能力, 提高数学素质, 使自己具有数学头脑和眼光。这样才能不使自己陷入题海不能自拔。数学思想方法与数学基础知识相比较, 有较高的地位和层次。常用的数学思想有数形结合、化归 (转化) 、函数与方程、分类讨论等。以数形结合为例, 在数学中数与形往往是同一事物的两种不同形式, 二者可相互转化。又如一些具体的数学方法, 如分析与综合、特殊与一般、归纳与演绎等, 体现了矛盾双方的对立统一。还有换元法、待定系数法、参数法等, 细细品味, 无不富含哲理。在解题时, 正确处理好整体与局部的关系往往是解题的关键。成绩好的同学往往是站在全局的高度一眼就看透了这道题目的设计意图, 或者是从题目的一些细节找到了解题的突破口。而一些基础不是很好的同学往往是要么钻进题里出不来, 要么在细枝末节处纠缠不清。例如:已知是定义在R上的不恒为零的函数, 且对于任意的都满足关系式, 判断的奇偶性, 并证明你的结论。你能从整体把握住题目的考察意图吗?能想到从求入手吗?从中可体会到从特殊到一般的取特值解题技巧。
4. 将数学知识放在数学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去学习, 提供丰富背景。
教学中注意体现数学的文化价值, 重视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约公元前4000年, 中国西安半坡的陶器上出现数字刻符, 可见数学的发展源远流长。我们应加大数学史的课时。让学生把握住数学的来龙去脉。比如学方程时给学生介绍一下方程在数学中的地位及解方程的历史;学乘法时给学生讲一下九九歌的来历;学几何时给学生介绍一下数学之父——泰勒斯 (Thales) , 他在公元前六世纪就发展了初等几何学, 并开始证明几何命题等等。
工厂电气控制立体化课堂教学改革 篇7
《工厂电气控制》是一门高职电气自动化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 也是学生考取中、高级电工职业资格证书核心课程。该课程是以微处理器为基础, 综合了计算机技术、电器控制技术、自动控制技术和通讯技术而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通用的自动控制装置。它具有结构简单、编程方便、性能优越、灵活通用、使用方便、可靠性高、抗干扰能力强等一系列优点, 在工业生产过程自动控制领域得到广泛的应用。掌握可编程控制器技术, 是改造传统生产工艺和设备的重要途径。通过本课程的教学, 使学生系统掌握可编程控制器的基本原理、功能、应用、程序设计方法和编程技巧, 并让学生熟悉一种可编程控制器的基本机型, 掌握可编程控制技术的基本原理和应用, 为今后从事电气自动化等领域的工作打下基础。
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的《工厂电气控制技术》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 电气控制中的继电接触器控制和可编程控制器控制分开进行教学, 有一定的可取性, 在继电接触器控制这一部分, 老师讲解结束后, 一般直接让学生动手上操作台操作, 操作台有时候是380V的强电, 而可编程控制器这一部分, 重点锻炼学生的编程能力, 能力不同, 完成老师所布置任务的时间也不同, 让动作快的学生自由决定剩下时间该干些什么, 可能会使得课堂比较混乱, 为此, 本文建议采用立体化课堂来解决这一问题。
二、解决方法
传统的教学方式是老师教授, 学生倾听, 老师讲完就下课, 随着时代的变迁, 现在的学生早已没有之前那么自觉, 立体化教学应时而生, 根据学生的基础, 分阶段、分层次布置任务, 相应的分阶段、分层次打分。这样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针对高职学生的特点, 以项目与任务作为能力训练的载体, 以‘教、学、做一体化'为训练模式, 用任务达成度来考核技能掌握程度, 以“工作项目”为主线, 创设工作情境, 结合职业技能考证, 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工厂电气控制技术》这门课, 学生几乎都是初次接触, 又受教学条件的限制, 因此不能分班教学, 而针对同一个班级的学生进行分层次教学, 是有可能实现的, 具体改革内容如下:
1) 给每台实际操作仪器配备电脑 (若这一条件不能及时满足, 让学生先把软件安装在自己电脑上) , 教师先教会学生如何操作这一软件, 每次实际接线前先在电脑上仿真操作, 这一过程能更好的保障学生安全, 为实际接线打下基础。
2)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 一个班级的学生能力有差异, 即使同一时间布置任务, 完成时间也大不相同, 如何让动作快的学生在完成任务后不会无所事事, 为此, 建议采取立体化教学方法, 该方法是因材施教的体现, 将学生的能力立体化, 针对不同能力的学生, 分层次布置任务, 让能力不同学生在原有基础上都有相应提高, 1) 采用分组教学法:2-3人为一小组, 小组成员要求分工明确, 协作完成项目;2) 讨论式教学法相结合:分阶段让各组学生上台讲解所学, 并引导学生参与讨论;3) 启发式诱导为主:项目以学生自主完成为主, 要求每个项目均不相同,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 以及创新的精神, 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还可以穿插采取如下两种方法:方法一让已经完成同学指导未完成同学, 算额外任务, 给这部分同学加分;方法二给已经完成同学布置新任务, 增加新功能, 这样每个人都有目标, 不会浪费上课时间。重点项目见后图:
三、结语
立体化教学对学生是有益的, 同时对老师的要求更高了, 教师备课时要认真钻研大纲、教材, 确定具体可行的教学目标, 分清哪些属于共同目标, 哪些属于提升目标, 教师备课必须非常充分, 要及时处理各种突发情况, 要随机应变。值得一提的是, 学生都有自尊心, 教师在立体化教学的同时, 应该充分认识到学生的自尊心, 以鼓励为主, 而不要放弃能力差的学生, 对他们不屑一顾, 整个班级形成一个良好的氛围, 才能促进知识的传授。创造出一种在真正意义上尊重人的主体性、激发学习兴趣、便于人与人交际与合作的崭新的教育观念和学习模式。
摘要:《工厂电气控制》是一门高职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 为提高《工厂电气控制》课程的教学效果, 在总结教学经验的基础上, 对《工厂电气控制》课程进行了立体化课堂教学改革, 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关键词:立体化课堂,工厂电气控制,分组,分层
参考文献
[1]徐颖秦, 潘丰.自动控制原理立体化教学新体系的探索与实践[J], 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学报, 2012.24 (2) :152-155.
[2]胡书辉, 张景山.《工厂电气控制设备》项目化教学的实施与效果[J], 教法研究, 2013 (1) :59.
[3]石华, 立足学科优势, 打造高效党课立体化教学模式研究[J], 科技向导, 2011 (35) :105.
立体教育课堂 篇8
一、简洁科学活动的内容,给予学生自主的时空
案例:教科版六年级上册———《拱形的力量》
活动一:纸拱承重能力的测试及纸拱受压后形状变化观察。(发放探究任务单,思维导图的记录,内容:(1)测试纸拱的承重能力。(2)用箭头画出压上垫圈后拱形纸的形状变化。)
活动二:怎样使拱形承受更大的重量?(探究任务单发放,内容:(1)使纸拱承受更大的重力,我们有什么办法?(2)试一试,能够承受几个垫圈?(3)尝试解释我们这样做的理由。)
活动三:搭一个积木拱,分析不塌的原因。(材料呈现回收,给予活动问题卡,内容:用积木搭一个拱,小组讨论积木搭的拱不塌的原因是什么?)
[观点]教学中,将探究的问题以任务的形式出现,然后为学生提供充足的探究时空。在完成了前一个观察、实验活动后,又以“探究任务单”的形式引导学生将探究活动持续下去,将探究活动引向深入;“给予活动问题卡”、“材料呈现回收”,要求用积木搭一个拱,并引导学生在小组中讨论积木搭的拱不塌的原因,有效推进探究活动的深入进行。教师的活动精简,加之整合科学活动的内容,才可能给予学生自主探究的时空。
二、简明科学活动的主线,促使学生思维的深度
案例:教科版四年级上册———《不一样的电路连接》
比较两种不同的电路连接,涉及的是电池的串联和并联、小灯泡的串联和并联,其中的活动主线就是“闭合回路”。有了活动的主线,学生才能真正进入到不同电路的探究当中,才可以深入地思考,从而解释电路连接的异同,有效补充对电路的概念。
[观点]学生在科学课中印象最深的、最感兴趣的是做实验。但是,不能把科学活动降低到仅仅是技术操作的层面,错误认为实验就是探究。科学学习要有一条主线串起多个探究活动,引导学生进行思维活动,在每个科学活动中让学生清楚地认识到在做什么?为什么这样做?可以找到什么证据?证据能解释什么?
三、简显科学活动的重点,提升学生探究的感悟
案例: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电磁铁》
简约高效的教学改进:实验计划设计简化,预先给学生准备有“底色”的记录表,画好多个电磁铁的简图,学生只要在简图上做一些标识、关键词就完成方案的设计,这一课的实验计划设计不是重难点。学生探究活动实验时间可以达到10多分钟,重点活动突出。学生通过实践、思考,认知在头脑中实现了重组与建构,思维深入有延续性,活动向纵深处发展,给学生留下深刻体验。
[观点]教学重难点的突出往往会达成教学目标的明确而集中,教材中许多复杂的东西会因此明晰起来,我们大可不必担心因突出了重点而忽视其他方面的教学内容,重难点问题解决了,别的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三维目标自然水到渠成。
四、简化科学活动的材料,推进学生概念的转化
案例: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热是怎样传递的》
教材探究活动中固定火柴用的是蜡,有一定经验的教师还会改用凡士林或猪油等黏合物,但是如果取用的量稍有不同,火柴掉下来的顺序就会与热传递的规律不一致,达不到教学目标。而有经验的老师只要在实验用的铜棒、铁片涂上一种叫变温油墨的物质,就可以解决这些问题。当金属上的变温油墨被加热到一定温度时,就会改变颜色,学生通过肉眼观察到颜色的明显变化和变化的顺序,就能观察到热传导的途径和热在不同金属中传递的快慢。
[观点]在教学中,有效使用“结构化”的活动材料,能够促使学生高效地进行探究活动,推进学生对热传递中“热传导”概念的有效理解。
五、简练科学活动的研讨,帮助核心概念的建构
“简约高效”的课堂教学策略需要充分、有效地展开科学活动后的交流与研讨,以帮助学生建构科学概念。
案例:教科版六年级上册———《拱形的力量》
交流研讨,形成概念:(1)为什么拱形纸的承重能力比较强呢?能做出解释吗?(2)使拱纸承受更大的重力,有什么办法?原因是什么?还有其他的方法吗?(3)积木搭的拱不塌的原因是什么?
[观点]在探究活动之后,让学生分析整理数据,从数据中找到证据;研讨交流中表达学生自己对观点、证据的看法,分析其形成原因,阐明自己的理由,用证据证明自己的观点,用形成的观点来解释。整个交流与研讨的过程,是学生科学思维积极参与的过程;是呈现可能的认知冲突,进而同化与顺应。
在《拱形的力量》一课的教学中,经过有效的交流与研讨,把信息转化为科学实证,对拱形能够承重的原因有了充分认识,建立新的概念,进而发展为科学核心概念。
小学科学课堂需要“理·趣·法三元相生”,适合学生、尊重学生、发展思维,使教学在尽量提供探究活动与适应学生之间保持动态的平衡。关注学生思维的发展,是科学课堂教学的本质追求,我们在“简约”科学课堂时,有效融合走向学生的思维深处,那必定会是“高效”的教学活动,以“思维导图”方式记录的科学探究成果,可以有效帮助外显学生学习的思维过程,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形成学科的核心概念,不失为一种行之有效的科学探究教学活动的载体。
立体教育课堂 篇9
【关键词】 教师;学生;教材;课堂;立体化
“关注课堂、聚焦课堂、研究课堂、改革课堂”是新课程教学实验的重中之重,高效的课堂教学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构建小学数学课堂的立体化教学,就是在高效的课堂里,相对于教材、教师、学生、课堂而言,形成一个四维一体的立体化教学。
一、教师、学生、教材的立体化
1、教师——教材
教师与教材是和谐高效课堂的起点,在数学教学实践中,教师要做到基于教材而不囿于教材,必须从现实出发,将教材内容适当地进行重组、修改、延伸、再创造,让原本相对静止的教材“活”起来、“动”起来。比如在执教二年级下册《认识角》的内容时,我不是机械地“教教材”,而是“用教材教”,对教材作出了合理、适度的加工与改造。我从这几方面去引导学生学习教材:(1)生活中哪里见过角?(2)插图里的小朋友在干什么?他们手中有什么?(3)让学生自己看书,说出角的各部分名称。(4)判断哪些是角。学生顺着这条小路慢慢地走,其实也学到了本节课要掌握的知识。而教师呢?从感知角、找角、抽象出角、辨角、数角、做角等几方面去教学。学生在这样的情境下自然而然地走进了知识的世界,这时候想不学都难了。
2、学生——教材
理解教材,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质的飞跃。经过学生的积极思维,对丰富的感性材料加以整理、归纳、提高,方能形成概念,才能深入了解事物的本质,掌掘事物的客观规律。学生与教材是和谐高效课堂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立体化课堂里,引导学生与教材开展有效教学,这是新课程标准提出的,也是时代倡导的。倚纲靠本,学生要阅读教材、熟悉教材,才能主动地建构知识。比如教学五年级《小数乘法》中的一道例题:每千克西瓜0.8元,夏天买3千克西瓜要多少元?教材让学生在计算情境中体验竖式计算,领悟笔算方法,掌握积的小数点的位置。由于这是学生第一次遇到小数乘法,那么教师为了让学生主动地去建构知识,体现立体化教学,可以运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来解决这个问题。一是把3个0.8相加;二是把0.8元看成8角,把小数乘法转化成整数乘法。这两种方法都是小数乘整数的认知平台,要让学生从整体上感知它,然后在这个关键时候指出小数与整数乘法不同的地方。小数乘法也可以列竖式计算,竖式的形式和整数乘法很接近,只不过由于一个因数是小数,所以积也是小数。根据教材内容,结合学生实际,使学生轻松地获取了知识,这些都体现了学生与教材结合的立体化课堂教学。
二、教师、学生、课堂的立体化
1、教师——学生
在立体化的课堂教学中,教师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在教学中,教师不能让学生的认识停留在感性阶段,还应该进一步引导他们形成概念、原理和掌握规律,把教师的意图转化为学生的行动,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数学,教师的引导是必要的,有了教师引导,学习就有了明确的方向。正确的引导,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放弃必要的引导,学生的学就可能是盲目的、低效的、甚至是无效的。教师在教学中要启迪学生的思维,首先必须善于提出目标明确、新颖有趣、难易适度、发人深省的问题来调动学生大脑皮层的优势兴奋中心,然后教给学生思考的方向和线索,引导学生对问题做层层深入的思考,并掌握分析和处理问题的方法,从而培养良好的思维品质,在40分钟里取得最好的教学效果。比如在教学三年级上册《加和减》的例题中,利用线段图分析数量关系学生还是第一次接触,在深入准确地理解教材的基础上,教师可抓住容易唤起学生的质疑处来教学:根据上衣的价钱是裤子的3倍,先画一条线段表示裤子价钱为28元,并用挑战性问题“你能画出表示上衣价钱的线段吗”激发学生继续画线段图的兴趣。然后学生借助线段图思考自己的方法,教师及时组织学生交流、理解各种解法,并允许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解决类似的问题。好奇心是追求知识、探索真理的源泉。教师在设计教学问题时认真分析教材,寻找最佳处创设悬念情境,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学生对所讲内容产生一种急于追下去的心理,因而注意力倍加集中,求知欲倍加旺盛,教师的教学也就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2、学生——课堂
著名数学家波利亚曾说: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都是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刻,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内在规律、性质和联系。因此,在课堂里,为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教学过程,必须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自己去发现新问题、探索新知识,从而品尝到探索成功的喜悦,更加激发出高效的课堂质量。如笔者上六年级下册《解比例》时,不是直接出示情境来讲解例题,而是立足在学生的基础上,通过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学生掌握了比例的意义、基本性质、将比例改写成乘法算式和乘法算式改写成比例等等)出示了一道比例方程18∶9=x∶1让学生试算,之后再出示例题:“李明在电脑上把下面的照片按比例放大,放大后照片的长是13.5厘米,宽是多少厘米?”
学生利用本身的技能列出了不同的比例,这时学生的脑子都处在一种发现的学习当中,不但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学生能进一步深化所学知识,不论是中下生还是优等生,他们都有了不同的收获,真正做到了全班参与。学生在这种熟悉的课堂中,兴趣盎然,不但能复习旧的知识,也领略到了新的知识,何乐而不为呢!这才是有效的、高效的课堂!
立体教育课堂 篇10
对于目前新课堂教学改革中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和高效课堂实践,本文将从教学环境和方式、学生主体、教学内容、师生关系等方面进行探讨,以全方位地发挥非智力因素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打造立体、高效的政治课堂。
一、非智力因素在初中政治课教学中的作用
知识的获取离不开智力因素,但更离不开非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使得学生能够高效自主学习,能够提高学生发自内心的学习兴趣和热情,能够激发学生潜在的更大的智力因素,从而提高学习效率,推动自我发展。实践表明,造成学生学习优劣明显个体差异的根本原因正在于非智力因素。所以,要优化教学过程,提高课堂效率,在构建高效的初中政治课堂中更加注重发挥非智力因素的作用。
(1)学习的动力作用。学习的动力源于很多方面,但往往自身的动力将是最为重要的。而非智力因素又是促进和激发自身动力的最重要因素,并且这种动力是发自内心的比较持久的动力。初中生好动,个性比较强,培养他们的持久、坚强的意志显得十分重要。针对初中学生学习政治课的情况来看,坚强的意志、浓厚的兴趣、坚定的信念、持之以恒等,就能给学生带来巨大的精神力量,增强学习效果。
(2)学习的支撑作用。中学政治是对中学生进行公民品德教育与马克思主义常识教育的基础性课程,但在教材内容上,多是抽象观念的东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总会遇到困难,总会觉得枯燥而放弃学下去的动力。因此,学生的学习过程中,不仅需要趣味性来提高学习的积极性,还要有克服学习中的各种困难的精神。在这种情况下,政治教师应该更多地注重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尤其是学生学习动力、爱好、兴趣等方面的培养。这样, 才能对他们的学习起到极大的帮助和支撑作用,促使其不断克服各种困难,始终坚持努力学习。
(3)引导作用。作为学生,学习目标明确,课堂活跃,才会体现出政治课堂的立体、高效。而有的学生,学习目标比较模糊,怎么才能使学生真正认识到学习政治课程的重要性,明确政治学习的目标?经过实验发现,非智力因素能起到很大的引导作用, 能使学生的学习目标保持一定的轨道恒行。非智力因素中的兴趣和情感具有非常大的导向作用,它能帮助学生排除各种内外因素的干扰,使学生学习活动始终保持一定的方向性。为此,初中政治课教师要善于利用这些因素来引导学生学习。
二、发挥非智力因素,构建立体、高效的初中政治课堂的 策略
(1)设立特色教学环境,激发学生对知识的渴望。非智力因素中最主要的因素是兴趣、情感、爱好,这些因素通常会直接影响到一个学生学习品格的形成,以及智力的提高和开发程度,更贯穿于整个成长和进步的学生时代。新时期的初中政治教师,在政治课堂上给学生创造一个崭新的、愉悦的教学情境,来不断激发他们对知识的渴望,进而提高政治课堂教学的质量。当然,在课堂教学中,老师要根据政治教学的内容进行教学。重要的知识点配上有效的教学方法,将会大大发挥学生非智力因素,从而构建立体、高效的初中政治课堂,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主要的教学环境模式如下:发挥电化教学优势,将政治教学内容通过图画再现、音乐渲染等形象化,教师针对不同问题设置相应的情境结合教学内容。例如,教师可以提出能够激发学生产生疑问的有趣的问题,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进行思考,然后带着解开迷惑的欲望去学习政治课,就能激发学生对学习政治知识的强烈欲望,这样才能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和自学的能力。
(2)构建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俗话说,老师是学生的再生父母。师生之间的良好关系,能够促进学生对政治学科的热爱, 有利于发挥学生的非智力因素,让政治课堂更加活跃。学生和老师要相互尊重,创建民主、平等、和谐的学习氛围和精神氛围,这有利于各项教学活动的开展。
(3)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新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政治学习活动不能靠单纯地灌输和记忆,发展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政治的重要方式”。在政治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放弃或者改变传统的“填鸭式”“满堂灌”式的教学模式,不断更新观念,提高教学效率,让学生在政治课堂上动起来、活起来。
(4)培养学生坚强的学习意志。政治课理论性比较强,初中刚接触政治,有的学生会觉得内容十分枯燥,感到难懂、难学,有的对这门课产生排斥情绪,久而久之,对政治的学习失去了兴趣。所以,培养学生坚强的学习意志变得非常重要。教师应该通过一些献身于祖国发展的伟人或者榜样人物的事例,鼓励学生培养对政治课的学习意志,让他们以此为榜样, 保持一颗积极向上、乐观进取的心,端正心态,不断地战胜自我,勇往直前。要发挥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构建立体、高效的初中政治课堂。
总之,在政治课堂中,将学生的非智力因素与教师教学模式、手段、内容相结合,将非智力因素多层次、全方位地充分运用于课堂实践,才能真正构建出立体、高效的初中政治课堂。
摘要:在政治课堂中,将学生的非智力因素与教师教学模式、手段、内容相结合,将非智力因素多层次、全方位地充分运用于课堂实践,才能真正构建出立体、高效的初中政治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