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音乐课新教法(精选9篇)
小学音乐课新教法 篇1
音乐是人类最古老、最具普遍性和感染力的艺术形式之一。当在键盘上弹奏音符时, 美妙的旋律就产生了。如果说, 舞蹈是通过肢体动作来表达艺术情感, 绘画是通过线条、色彩、构图来表达艺术情感, 文学是通过诗篇来体现思想和情感, 那么音乐就是通过音符来传达情感的。小学音乐课是人文学科的一个重要领域, 是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之一, 更是基础教育阶段的一门必修课。在从事音乐教学的过程中, 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经验, 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 培养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 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一以学生为主体构建宽松的音乐教学氛围, 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 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
音乐教学是音乐艺术的实践过程。鼓励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则是音乐课程标准的新理念。对学生进行音乐创作实践, 目的则在于通过音乐来丰富学生的形象思维, 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性, 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
歌曲《请来看看我们美丽的村庄》教给学生演唱之后, 同学们三三两两进行小组合唱歌词创编。这是一首优美抒情的西班牙儿歌。歌曲以轻快活泼的节奏和清新流畅的旋律, 通过模拟动物的叫声, 培养学生团结协作学习歌曲演唱的能力。我来回巡视, 在学生们如清泉流淌般的天籁声中, 我不但听到了小羊的“咩咩”声, 还清晰地听到了来自学生们口中的不同动物叫声, 这是学生根据原歌曲自由创编的内容。小狗、小鸭、小鸡等动物的叫声从学生们的口中飞了出来, 顿时宽敞的教室变成了动物们的快乐天堂, 像一个热闹的音乐会, 同时夹杂其中的还有学生们爽朗而自信的笑声。于是, 我便要求小组把创编的内容展示给大家听。在切磋、鼓励中, 学生们拥有了更多的勇气与自信。
再如, 我在教授《新年好》这首唱游作品的歌词后, 我便鼓励学生大胆地进行歌词的创编与尝试。“祝贺大家新年好”“我们唱歌, 我们跳舞”。一句歌词响起时, 学生们便你一言我一语地进行歌词创编, 而且非常押韵。于是, “祝福爷爷”“祝福奶奶”“祝福老师”“一束鲜花, 一片真情”的歌词一涌而出。我想, 这也正是新的《音乐课程标准》提出的鼓励音乐创造理念的核心所在!
二开展丰富多彩的音乐实践活动, 引导学生主动参与音乐学习, 使学生寓学于乐
现在小学生的课外活动丰富多彩, 课堂教学改革也让孩子们的课堂变得快乐活跃。教学过程中, 我把全体学生的普遍参与和发展不同个性有机结合起来, 设计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 开展灵活多样的音乐活动, 增进学生对音乐的喜爱。
利用每周一个课时的时间开展班级音乐会、班级歌曲擂台赛等系列音乐活动。活动要求人人参与, 可根据自己的爱好、特长自选合作伙伴和节目内容。通过独奏、齐奏、合唱、表演唱、歌曲串烧等丰富多彩的表演形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音乐活动。如泣如诉的《梁祝》, 铿锵有力的《西班牙斗牛士》, 恬静清雅的《梦中的婚礼》……在同学们演奏的一曲曲曼妙的钢琴声中, 同学们自由徜徉在音乐的海洋里, 举手投足间展现了一个个小演奏家的华丽风范。一个个跳跃的音符也浸润了台下每一位学生, 熏染了每一颗热爱音乐的心。
音乐教学中, 我以“给学生开辟课前精彩五分钟”的方法, 为学生搭建一个自我展示的小舞台, 让他们在五分钟之内, 进行做游戏、开演唱会、情境表演、音乐知识竞赛等活动, 让学生在玩玩、听听、做做、看看、想想的活动中, 活跃思维, 加强记忆, 发挥主体作用。游戏是小学生最喜爱的活动, 而将音乐知识融入游戏中的音乐游戏, 不仅让学生活跃了思想, 而且能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学生认识了“1 23 4 5 6 7”后, 我设计了“柯尔文手势”游戏;弹出某个音, 让学生听后用手势表演出来, 并唱给大家听。学生在游戏中掌握了音名, 音的高低, 也使单调的练习变为有趣的游戏, 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才艺展示”为学生搭建起一个展示自我团结协作的大舞台, 是体验成功、体验挫折、体验探索、体验欢乐、体验生命的过程, 使学生获得多方面的满足与发展, 寓学于乐。
三创设情感化的音乐课堂, 启发学生表现音乐美
音乐是情感的艺术, 拨动人的心弦。人在表达感情时, 用语音、声调、表情来表达, 而音乐的表达, 是用音色、音调、节奏、速度等表现。如“喜悦”, 这种感情运动呈现出一种跳跃、向上的运动形态, 其色调比较明朗, 运动速度与频率较快。如民乐曲《喜洋洋》, 用较快的速度、跳荡的音调等表现手段表达了人们喜悦的情感。《春江花月夜》曲调安适、恬静, 表现令人神往的江南月夜, 景色如画的春江意境。
如教授《红星歌》一课时, 在课堂教学中新的课改理念得到了尽情的展现, 形成了“激趣导入——感受铺垫——探究学习——拓展创新——鼓励表演——倡导合作——培德育人”的创新课堂教学模式。我通过感受、探究、学唱歌曲、歌曲处理、拓展歌曲、编词表演等, 完成了乐理知识学习和歌曲学唱, 在歌曲处理与创新中, 我巧妙地把音乐知识、歌曲学习等有机地渗透到音乐艺术的审美体验中, 充分发挥音乐艺术的魅力。在让学生通过听觉感受歌曲的音乐美、动态美的同时, 指导学生充分发挥想象, 声情并茂地演唱歌曲。同时以“情感”为主线, 渗透“爱”的教育, 激发少年儿童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热爱亲人等“爱”的美好情感。通过一系列的音乐实践活动, 引导学生用心体验、感悟音乐, 启发学生表现音乐美的兴趣。
愿我们的这朵绚丽芬芳的音乐之花开在每个学生的心上, 让孩子们尽情畅游在和谐的音乐美感之中, 用丰富的音乐之声来滋养他们健康快乐地成长。
[责任编辑:高照]
小学音乐欣赏教法初探 篇2
一、画面联想
根据小学生形象思维能力较强的特点,教师可以依据音乐作品的内容,设计描绘出一幅幅画面。施教时,借助于画面的直观启示和对故事情节的描述,使学生随着音乐产生联想,把听觉印象与视觉联系起来,以直观视觉形象、文学语言、色彩等辅助手段,加强学生对音乐的理解,提高学生的音乐学习兴趣。教学时,可根据某些特定的音乐段落,因势利导,启发学生“通过这段音乐,你们好像听、‘看’到什么……?”学生会很感兴趣地在教师的引导下,展开想像,并用语言描述出所听、所想。教师要对学生的描述给予鼓励,并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概括归纳,加深学生对音乐形象的理解和记忆,最终达到完成教学任务,提高学生音乐素质的目的。
二、熟悉乐曲主题
音乐主题是音乐作品的核心,是乐曲结构与发展的基本要素。了解熟悉主题,是提高欣赏水平的基本要求。教学时,教师要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音乐主题上,在欣赏前把要欣赏的音乐主题写在黑板或幻灯片上,由教师范唱或用钢琴弹奏,也可要求学生唱一唱要欣赏的乐曲主题或主要片断。在欣赏中边听边提示,并引导他们注意音高、节奏、速度、力度、角色等的变化;还可以用分段听、复听的方法不断加深学生对主题的印象,从而达到熟悉音乐主题、提高音乐欣赏水平的目的。
三、对比欣赏
在音乐欣赏教学中,如果单纯地介绍音乐表现手段是比较抽象、枯燥的,而运用对比欣赏的方法,则比较具体、生动,学生也容易接受。例如:播放几首不同情绪、不同风格的音乐作品,把音调悲哀的与欢快的,雄壮的与抒情的,庄严的与诙谐的进行对比,然后指出它们在音乐表现手法上有哪些不同之处。通过比较后,结合音乐表现手法的讲解,阐明为什么不同的音调会造成人们情绪的不同反应,提高学生对音乐表现手段的认识和理解。这种方法也可以使用在音乐表现手段有明显差别的同一乐曲教学中,如速度快的和速度慢的,力度强的和力度弱的,节奏疏和节奏密的,还有不同乐器、不同音色的对比等等,把抽象的介绍变成可感知的讲解,进而达到通过对比欣赏提高学生审美判断能力的效果。
四、舞蹈律动
为了培养和发挥学生的创造能力,进行音乐欣赏教学时,教师要鼓励学生随着音乐主题旋律轻声哼唱,同时启发学生随着节奏和旋律,按自己的感觉随意加上自己的动作,边唱边舞。这种根据个人感受随意加上的动作,实际上就是学生对音乐的节拍、力度、速度和情绪的理解。
笔者曾到一所小学听音乐欣赏课,欣赏的曲目是《喀什的春天》、《玛依拉》这两首新疆维吾尔族民歌。这节课的主要教学目的是使学生通过欣赏维吾尔族民歌,了解这种民歌的音乐风格和节奏特点。在课堂上,教师弹着乐曲,学生随琴声唱歌,并随着歌曲的旋律做出各种维吾尔族民间舞蹈的动作。有的做“手腕花”,有的做“托帽位绕腕”、“动脖子”、“摘葡萄”等动作。动作虽各不相同,但却充分体现了学生对维吾尔族民歌的理解,课堂生动、活泼,学生在边听边歌边舞中受到了艺术陶冶,学会了歌曲,培养了节奏感,发挥了想像力和创造力,达到了音乐欣赏的教学效果。
五、引导创作
在欣赏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注意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对音乐的创作兴趣。例如,对高年级的学生,可以在听完一首进行曲后,先给学生分析该进行曲的特点,再要求学生根据该曲的体裁特点,写一首由两个乐句或四个乐句组成的单乐段乐曲。接着,教师选择几首习作进行视唱或视奏,让学生点评他们的作品,最后由教师总评。尽管学生的作品是不成熟的、幼稚的,但通过这一教学手段能够加深学生对进行曲体裁的认识,能够发展学生的音乐思维,并使他们通过创作性的学习巩固已学的音乐知识,给学生创造一个抒发情感的二度创作的机会。我们不必过多追求学生掌握创作技巧的多少,而是着重培养学生的创作兴趣、创作感觉和创作欲望,满足每个学生终身发展的需要。
总之,教师只有根据音乐艺术的审美特点进行欣赏教学,让学生在对音乐作品的情绪体验上展开思维活动,才能帮助学生提高音乐审美力、审美感受力和审美判断力,获得审美享受,进而促进感知力、想像力等方面的发展。
小学语文教法新探 篇3
一、“预习”贯穿法
所谓“预习”贯穿法, 就是指在进行阅读教学时, 直接从课前《预习》和课题入手, 用课前《预习》来指导教学, 贯穿教学始终。四年级新教材中, 每篇课文都安排有课前《预习》提示, 具有很强的线索性和指导性, 其目的在于指导学生阅读理解课文,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并提出了教学要求和学习重点、难点以及学习的方法等。因此, 在进行阅读教学时, 可采用“预习”贯穿法。
二、媒体直观法
这里所说的“媒体直观法”, 是指利用现代化的教学媒体和光电技术进行直观教学的方法。媒体直观法是当前被教育界广泛采用并极力推崇的一种先进教学方法之一, 它遵循直观性原则, 符合儿童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客观规律。因此, 在小学四年级语文阅读教学中采用这种方法已刻不容缓。比如《趵突泉》、《卢沟桥的狮子》、《记金华的双龙洞》、《威尼斯的小艇》等介绍中外风景名胜、城市山川的篇目, 在让学生了解其风貌、特点和内容时, 可采用幻灯、投影仪、录像等媒体将这些画面直观地反映在学生面前, 学生就会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样既能增添学生的学习热情, 又使他们观察、分析事物的能力得到了培养, 且从中受到爱国主义教育和美的熏陶。又如《鲸》、《爬山虎的脚》、《蛇与庄稼》、《蟋蟀的住宅》等一些介绍事物的特点、变化过程及变化规律、内在联系的篇目, 也可采用投影仪、教学挂图、录像、慢镜头重放、CAI课件等媒体和方法进行操作、演示, 然后让学生对照课中叙述, 复述其特点、变化过程, 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进而作文的能力。所以, 四年级语文教师必须掌握这一门教学技术和方法。
三、词句剖析法
所谓词句剖析法是指在阅读教学中, 通过学生读、教师指导及课后思考题提示下, 从文中找出重点的词、句或段进行重点分析, 然后让学生对照全文去发挥, 从而达到掌握文章主要内容及中心思想的目的。如《飞夺泸定桥》一文可选择“飞”和“夺”两个重点词;《苦柚》一文可选文中“……凭着你这颗善良的心, 诚实的心, 苦柚子也会变甜的”这句话;《挑山工》一文可选择倒数第三段和倒数第一段。采用此种教学方法, 有利于学生有侧重地掌握文章的中心。
四、氛围营造法
氛围营造法也叫情境教学法, 这种有意识的行为可以是讲故事, 可以是听录音、音乐, 也可以是放电影、录像等。如《十里长街送总理》一文, 在进行阅读教学时, 可事先放映几部周总理生前的一些故事片和纪录片《周总理永垂不朽》;《再见了, 亲人》一文的教学中, 则可事先放映《战友》、《英雄王杰》或《长空雄鹰》等反映志愿军战士在朝鲜战场上战斗和生活的故事片来营造当时、当地的氛围, 再结合课文进行教学。采用这种氛围营造法, 不仅能使学生开阔视野、丰富知识, 还能使学生准确地掌握课文内容及中心, 也可以使他们从中受到爱国主义、革命传统的教育, 我们何乐而不为呢?四年级语文课文中还有很多篇目, 都可以采用此种方法进行阅读教学。如《一个苹果》、《飞夺泸定桥》、《赤壁之战》、《狼牙山五壮士》, 等等。
五、诵读理解法
俗话说:书读百遍, 其意自见。根据四年级语文教学的特点, 阅读教学时让学生多读多背诵, 在此基础上去理解课文内容和中心, 这就是诵读理解法。四年级阅读教学中, 全部要求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且有近70%的篇目要求学生背诵。这就要求我们四年级的每一位语文教师, 在进行阅读教学时, 给充分的时间放手让学生朗读、背诵, 从而培养学生的语文素质。教学有法, 但无定法。
新课程背景下小学体育教法的创新 篇4
一、新课程标准下体育教学方法创新的指导思想
《新课程标准》要求我们在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五个维度完成体育教学任务,因而教学方法的改进和创新尽在情理之中。基础教育体育课程改革的不断向前推进,教师的教育观念直接影响着新课程的实施,影响到学校教育能否实施素质教育。所以教师应该具有全新的教学观念,以适应新形势下学校教育的新发展。新课程要求教师与学生要建立一种民主、合作、平等、互利的师生关系。一切要从学生出发,要把学生当作自己的朋友,深入到学生当中去,缩短与学生之间的距离,营造出一种轻松、和谐的教学氛围。课程目标主要关注学生身心健康的协调发展,课程内容多样化、弹性化,课程评价注重学生的发展。作为在第一线的体育教师,应该尽快进入“角色”,走进新课程。那么如何在新课标的指导下走进新课程、构建新型课,这是体育教学模式以及体育教师亟待解决的一个问题。 因此,教师必须树立新的教学观念,教学观念的转变,是进行教学创新的前提。
1. 在教学中多种独特而创新的教学方法能为学生提供参考,使其择优而行,以适应学生因身高、体重、智能、运动动机、运动经历不同而造成的差异,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充分地参与活动,在生理上获得快感,在心理上获得满足,社会适应能力得到提高;使学生能学到新知识,并在运动技术上有所提高。
2. 教法创新应重视对学生个性的培养和发展,满足学生的创造欲,不必过分强调动作一致,允许学生发表不同的意见,抒发不同的感受。
3. 教法创新应与现代教育技术相结合,为学生创造生动活泼的学习氛围。
4. 教法创新应与学法创新相结合。对于学生来说“会学”比“学会”更重要;对于教师来说,教会学生锻炼比带学生锻炼更为重要。
5. 教法的创新更注重学生良好的情感体验的获得,在教学过程中,艺术地创造和谐愉快的教学情境,能使学生在运动中与教师、同伴相处和睦、快乐,使学生既喜欢体育运动,又喜欢体育课和体育老师。
二、新课程标准下体育教法的创新
1. 运动技能教学中体育教学方法的创新。《新课程标准》体育教学思想是体育教学、教法创新模式所赖以成立的理论基础,使人们能够了解教学模式的来龙去脉。如快乐体育教学、教法的创新,就是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力图构建技能、认知、情感、行为等课程结构,融合学生身心发展的知识、技能和方法。 教学模式的创新是为达到特定的教学目标而设计的。教学目标是教学模式中的核心因素,决定着创新模式的操作程序和策略等方面。体育与健康的课堂教学模式的创新必须有效地促进学生在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的五个领域目标得到部分或全部的发展。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实施, 使得构成体育教育模式教法的创新结构要素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因而体育教法的创新模式也随之发生改变,也为我们改革和创新适应学生的技能教学方法提供了很好的途径。
2. 根据教学内容实现教学方法的创新。《新课程标准》把教学内容理解为达成学习目标的一种手段。这就意味着教师完全可以根据学校学生、教师的实际情况选取不同的教学内容,使体育教学内容更加丰富多样。《新课程标准》还指出:现代竞技运动项目,学生自我创编的体育运动项目,校外、社区体育运动项目等都可以成为体育课程资源。这强调了体育教学内容不等于原传统意义上的竞技运动项目,也不等于专家编写的体育教科书上的某些教学内容。教师不只是“教”这些以身体练习为主要特征的运动项目,而是要通过这些运动项目的教学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教会学生获取必要的知识技能和身体、心理、社会适应的充分发展。我们除了使用这些原本的运动项目作为教学手段外,还要学会改造和建设这些运动项目,使它们更符合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当我们改造和建设作为课程资源的运动项目,并作为新的教学内容进行教学时,这个过程实际上就是我们教学方法的创新过程。
3. 新课程标准下的快乐体育教学,应该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因为只有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满足他们的学习愿望,才能使学生自觉、积极地进行体育锻炼。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只有在学习获得成功而产生鼓舞的地方才会出现学习兴趣。”因此,要想学生产生活动兴趣,就必须设法使他们获得成功。快乐体育强调以积极的方式去促进和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它追求的是激发学生的兴趣,从兴趣入手,学生自主地选择自己喜欢的体育课程和最拿手的体育项目,使学生产生成功的体验,进而产生学习的乐趣。
教学有法而无定法。体育课的创新主要还是教学方法的创新。作为体育教师应设计出富有时代气息的教材内容,要跳出教材大纲的框框,不断用新知识来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体育教学是双向多边的、复杂的活动。学生的每一个创意、创新都需要老师的支持和鼓励,老师的一句话有可能就是学生创新的动力,体育教师应该用自己良好的思想品质、丰富的知识、高超的运动技艺去影响学生,用和蔼可亲的态度去帮助和鼓励学生;注重培养学生善思、勤问、好学的良好习惯;要善于发现学生的创新意识,并及时地给予肯定、鼓励和赏识。
新课程标准指出:体育与健康课程是以目标的达成来统领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选择的。这也说明了一定的教学目标的决定因素。在新课程背景下,如何改革旧的教学方法,借鉴其他学科的教学方法创造新的教学方法,使新课程标准下的体育教学高效、实效,是我们每一个体育教育工作者面临的一个崭新的实际课题。
新课改下的农村小学科学教法初探 篇5
一、摆脱传统的“注入式”传教, 让学生在探究活动中掌握科学知识
现今教科版的小学科学教材版面图文并茂、内容丰富多彩, 涉及的知识内容与学生生活较为贴切。因此, 学生对科学知识有着非常浓厚的兴趣, 从而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 能够主动参与到科学探究活动中。
1.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培养探究精神。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引导学生积极动脑, 认真思考, 引导学生相互合作交流学习, 让学生真正参与课堂教学, 主动探究新知识形成的过程。针对很多科学探究都是通过实践来的, 如分一分、摆一摆、画一画、测一测等, 再通过联系课内所获知识, 认真仔细地观察事物、分析现象、思考问题, 让学生多动手做, 多动口问, 多动脑想, 多动眼观察。其中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显得更为重要。
2.合作交流是探究的重要方式, 也是学生应具备的基本能力, 教师适时地组织学生进行合作探究, 会让学生因此而找到探究的兴趣与共事的伙伴。合作交流不但能帮助学生排除错误、找到真理, 还能帮助学生培养良好的团队协作精神, 对于小学生从小培养良好的人格也有极大的帮助。一个善于合作与交流的孩子往往是能干的孩子, 一个乐于合作与交流的孩子往往是成功的孩子, 他会因此而学会科学学习乃至科学探究, 并且从中享受到学习科学的乐趣。如, 在教学《改变浮和沉》时, 为了使一些物体改变浮沉状况更为直观、形象, 特意引导学生小组内进行交流和讨论, 鼓励每人都要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 并注意倾听他人的看法, 敢于失败, 敢于竞争。
二、“实验操作”是培养学生探究学习的重要方式
小学阶段, 学生学习积极性取决于对学习内容的兴趣。教师应该抓住学生的好奇心强, 求知欲旺, 遇到感兴趣的问题总要弄个究竟的特点, 选择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实验, 创设情境, 激发学生的兴趣, 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 明确实验的目的, 能自觉地投入学习中去。
在每一次实验之前, 教师要做好准备工作。科学课中的每项实验, 在让学生动手实验之前, 教师应该提前做一做。特别是一些易出差错的实验, 教师务必要动手亲自做一做, 这样可以掌握一手资料。这样就明白哪些地方学生容易出错, 哪些现象不够明显, 哪些器材要换, 哪一种方法需要改进。教师做好“准备”实验, 有利于做好更充分的教学准备, 有利于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 有利于预防各种失败和事故, 防止教学中的失误。
三、适当地引入现代教学手段, 让学生更加直观学习, 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小学科学课侧重于让学生在探索中学习, 在研究学习中保持或发展儿童与生俱来的探究兴趣;教材侧重于提供大量的科学信息, 图文并茂, 有许多实物彩色图片、形象的模型图与优美的文字相结合, 从而将科学知识生动直观地展示出来。如在教学中充分地利用好投影仪、多媒体设备等各种现代化教学手段, 将书本上抽象的知识概念具体化、形象化、趣味化, 会极大地优化教学环境, 拓宽教师教和学生学的思路, 从而提高教学效果。如在教学《降水量》时, 教材中展示的降水测量器在现实中学生难以接触, 其原理就难以理解。于是我利用多媒体和学生展示了测量器的内外构造, 并用自己制作的简易测量器以动画的形式向学生展示了测量器是如何收集雨水, 让学生更加直观地理解降水量与测量器的直径无关, 只与高度有关。通过动画演示, 进一步明确问题的原因所在, 启发了学生思维, 解决了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四、表扬与鼓励是激励学生成长的法宝
在课堂上, 及时地对学生动手、动口、动脑等情况进行评价。通过评价, 以激发学生的兴趣、鼓励学生的好奇与探索精神, 使学生对科学学习始终保有愉悦的情感体验。小学生学习能力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 不同年龄阶段, 由于生理、心理的成熟程度不一样, 所表现的每个侧面程度也不一样。只有评价内容适合小学生的实际水平, 才是有效的, 要求过高或过低都会影响学生的积极性。对于学生的回答, 无论恰当与否, 教师都应及时做出评价, 一个充满赞扬的眼神, 一个表扬的轻轻手势、一句鼓励的话语都能使学生心潮澎湃, 甚至对他们一生都会有影响。
通过长期科学课教学, 我总结了“三会三能”评价法。就是上课时会听、会看、会问, 能说、能记、能做。对每一个环节, 教师都适时地进行评价, 该表扬的表扬, 该提醒的要提醒学生, 学生做得差的也引导式地激励学生, 而不能简单粗暴地进行批评。从实践看, 实行这种激励性评价, 学生心中就会始终涌动一种精神力量, 谁也不会自甘落后。
浅谈新课程下小学作文教法之我见 篇6
针对以上现象, 如何有效地加强新课程下的小学作文教学呢?笔者认为以下两种方法可供同仁参考。
第一, 注重“二次习作”与“二次评改”。
“二次习作”是指学生的习作被教师评后修改《课标》明确要求:“要逐步培养学生自己修改习作的能力”, 要引导学生养成“写后认真修改的习惯”。而习作自改能力的训练与自改习惯的培养, 必须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所以在加强习作前指导的同时, 应该加强习后的批、评, 引导学生认真做好“二次习作”训练, 做到“写”、“改”并重。
“二次评改”是指学生根据教师改、评意见做好“二次写作”后, 教师再次批改、讲评。由于学生有初次习作的实践与体会, 加上教师批评意见的指导, 对习作质量、习作训练方法有了新的认识, 在这基础上, 进行“二次习作”, 习作质量是否提高, 教师应跟踪进行“二次批、评”, 既肯定学生的点滴进步, 鼓励学生的自改热情, 更提出进一步的修改意见。
第二, 教给学生“二次习作”的方法。
评改不是作文的最后步骤, 而是写好作文原新起点。自古就有“三分文章七分改”的作经验, 教给学生二次习作的方法尤为重要, 不容忽视。
1.搜索手头材料, 抓住讲评重点, 上好讲评理一定要贯彻“功在课前, 利在课堂”的教学原则, 我在通览学生的习作时做到;一是收集习作中的反馈信息把学生习作中的主要优缺点记录下一, 并整理归类, 好错别字, 病名, 优美生动的句子, 开头结尾和选材好的进行逐归类……确定讲评重点, 在全面解教师“教”与学生“学”的基础上分归纳;二确定讲评重点, 力求一课一个主题。做到“批”为学生习作做出评价, 提出修改收思路, “改”为学生自改做出示范。
2.注重读的指导, 培养自改习惯, 小学生刚刚开始自改习作, 往往无从下手, 如何培养习惯呢?叶对陶先生认为:“读, 对于收改文章是最为方便而且有效的, ”“修改改稿子不光是‘看’, 要念。就是把全篇稿子放在口头上说说看, ”在讲评中, 要先告诉学生:本次习作的主要求是什么, 出示提纲, 再让学生应用“四读”自改法自改习作:一读立足中心看选材;二是读紧扣中心定增删;三读语序改病句:四读个修改标点与借字。
小学音乐课新教法 篇7
一、小学词语教学的现状
以目前小学人教版教材为例,一至三年级每课后面都有一定的词语,在教学要求中,这些词语都是学生所必须掌握的,四至六年级教材中的词语不再列于每篇课文后面,而是在每个单元结束后分为“读读写写”和“读读记记”这两块进行集中学习。应该说,在每个教师的眼里,词语教学是非常重要的,但是,能够真正在教学中把词语教学当作语文教学一项长期而重要任务的教师却并不多。由于课堂的空间是很狭小的,教师不可能让每位学生都有理解或运用词语的表现。比如说做一个用词语造句的说话练习,不论哪个教师都是不太能够照顾到全班学生的。在实际学习中,学生对这些词语的掌握仅仅停留在记住或会写的水平上,而对词语的理解和综合运用则十分欠缺。
二、新课标下词语教学的新教法
(一)改变教育观念,适应角色要求。
教书是教师的本职工作,但教师不能只是为教书而教。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教是为了最终达到不需要教。”为此,教师在向学生传授文化知识的同时,更要教育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教会学生掌握知识的方法,使学生学会学习,在学习中有所创新,有所提高。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方法习得的价值已远远大于知识的习得。比如词语教学,就应该让学生获得举一反三的能力。教师还要注重启迪学生的智慧,因为传统教育着眼于知识,现代教育则应着眼于智慧。智慧和方法应是同步的。因此,教师要转变传统的声音形态的说教,为启迪学生智慧的领悟而努力。与此同时教师更应在教学过程中给予学生充分思考、大胆想象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真正学会思考,领悟知识,收获智慧。词语教学在注重理解的同时,更应关注高一层次能力的培养,即词语的运用。
(二)多位一体,多管齐下地开展词语教学。
在词语教学中,教师不应仅仅要求学生正确抄写词语,正确注音,正确释义,还应引导学生掌握词语的基本运用发放,最终体现在学生的作文写作上。常言道:“眼过千遍,不如手过一遍。”抄写的目的是让学生正确掌握汉字的结构,分清形似字,避免不规范的简化字,这是治本之法;为了使学生能说好普通话,读准字音,必须给所抄的每个词语全部注音,如此一可以解决词语中有不会读的生字、难字,二可以区别多音字的读音,三可以掌握部分字的特殊读法;解释词义可使学生养成勤动手查字典词典的好习惯,掌握一词多义现象,帮助学生准确地理解该词语在课文中的含义,同时加深学生对课文思想内容的理解,还可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在做好以上各项工作的同时,教师还应着重讲解一些词语正确的使用方法,并引导学生探索同一词语在不同语境中的词义变化,使学生在词语学习上能够举一反三,活学活用。
刻画语言和动作?哪篇文章又着重刻画了神态?这些侧重点都是根据什么确定的?”学生在比较中,认真思考,人人动脑、动口,课堂气氛十分活跃。学生在分析、比较、鉴别的过程中,不仅使学到的知识形成了网络,而且口头表达能力和举一反三的能力也得到了锻炼和提高。
(三)改变教学方式,调动学生学习词语积极性。
长期以来,小学教学可以说是一种教的活动,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只是一个被动的接受者,这在农村更为普遍。教师把知识用语言信息传授给学生,学生在教师的严厉督促下进行死记硬背。进入新世纪以来,虽然素质教育在全国各级各类学校广发开展,以往“填鸭式”的教学方式虽有所改变,但力度还是不大,教师们还在使用传统的教学方式。这样既挫伤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影响了学生学习的质量。新大纲明确指出:“词语教学包括三方面的内容:一是正确地读出和写出学过的词语;二是懂得词语的意思;三是注意积累词语并能在口头或书面表达中正确地运用。”根据这个精神,词语教学应使学生达到“四会”,即会读、会写、会义、会用。因此,教师在具体进行词语教学时,应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设计不同的教学方式方法。
(四)因年级而异,针对学生的特点开展词语教学。
汉字有数量多、字形复杂等特点,其中形体相近的字又特别多,全面掌握形近字、近义词对于小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在字音方面,虽然汉字多,但音节有限,学生只要学好汉语拼音,就不难掌握字音。另外,文字与语言密切相关,学生在入学前就已掌握了很多口头词语,字词义不太困难。因此,就字词音、形、义相对来说,字形教学是小学一二年级教学的重要任务。随着年龄的增长,进入三四年级后学生的心理素质和认识水平提高了,掌握了一定数量的构成汉字的部件之后,能自己分析字形。由于教材出现了部分学生口头中没有的词语,教学重点就应该转到词义上去。虽然进入四年级之后,学生能根据字典和学到的识字词义的方法来学习字词义,但词语逐渐增多,出现了一些意思相同、相近或相反的及更多的一词多义的词语,这时教师把教学重点放在字词义的辨析上。因此,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应仔细研究教学大纲和教材,掌握各年级词语教学的共同要求和不同要求,充分了解学生的实际知识和能力,在字词的音、形、义教学中,做到因年级而异,抓往重点,区别教学。
三、词语教学任重而道远
词语既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基础,又是重点,还是学生学习新内容和在写作中表情达意的基础工具。因此,只有把词语教学搞好,教师才能提高学生阅读和说话、写作的能力,否则,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就会不清楚、不准确,不能深入地悟出作者的写作目的,从而就不能受到思想教育,而学生说话或写作也就会出现言或文不能准确地表情达意的现象,甚至会说出或写出与自己的意图相反的话或句子。要提高词语教学质量,教师必须按照《新大纲》的精神,明确其重要性,弄清其教学内容,领会其教学要求,研究教材,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采取多种方法,灵活、有效地搞好词语教学,为阅读和作文教学打好基础,教给教会学生识字的方法,逐渐培养学生识字词的能力。在实际教学行为中,教师更应该审时度势,针对时代发展要求和学生全面发展要求开展词语教学,走出词语教学误区,根据学生的特点,为社会培养适合二十一世纪综合发展需要的复合型人才。
小学音乐课新教法 篇8
一、转变教学理念,变教学为合作学习
传统的教育模式以应试为主,即使是小学语文教学也不例外,用分数明确学生知识的掌握和教师教学水平的高低,而缺乏对学生创造力的开发,学生的个人素质不在考核的范围之内,而新课程改革摒弃了传统的弊端,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作为考核的手段。教师在这一背景下只有转变理念,提高自身素质,尤其是小学语文教育,孩子正处在各个方面成长发育期,教师应当掌握多种技能,明确6岁到12岁孩子的心理特征和学习兴趣,因势利导,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用活动、图文等多种形式辅助学生学习,变教学为合作学习,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共同成长,从而提高小学语文的教学效果,实现新课程改革的教学目的。
合作学习是近年来比较流行的学习方式,可以是教师与学生的互动,也包括学生之间的互动。小学生爱动、与人交流的渴望较强,同时对教师比较崇拜,教师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可以利用以上特点,一方面,利用自身修养影响学生,与学生多互动合作;另一方面,讲小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教师针对教学内容设置问题、场景、活动和话题等,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让大家一起探讨问题,积极主动思考,共同学习和成长,在合作中实现共赢。
二、创新教法,落实新课改
新课改教学要求从学生出发,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变被动为主动,那么小学语文教学的重心在儿童,笔者根据自身教学经验,认为创新教法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培养小学生的学习热情,主动思考问题,从“小语文学习”变成生活的“大语文学习”。
1.由小学生掌握教学进度
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会根据课程需要、课本重点、难点、考点等设置教学进度,控制教学过程,而对于学生是否感兴趣则置之度外。新的教学方法可以根据学生兴趣点把握教学进度,适时调整,以学生为中心,特别是小学生好奇心强,对感兴趣的事物认知比较快,创造力也较强,可以举一反三。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深入学生当中,多于学生沟通交流,按照学生的愿望控制进度。对学生的兴趣点可以延长教学时间,同时拓展知识面,多杂糅进去一些知识点,让学生不知不觉掌握核心知识,学习过程中又兴趣盎然。这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信心,有利于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2.注重学生兴趣的培养小学语文阅读教材中有很多情节丰富、有吸引力、意境优美的文章,教学过程中结合教材和生活引导学生自己欣赏美文,读出感悟,激发学习兴趣。教师也可以在教学中创造出各种有吸引力的情节和活动,让学生真正感受语文的魅力。例如,在教课文《蜜蜂引路》一文中,教师可以设计谜语开场,让学生竞猜,猜对有奖励,或者设计有关蜜蜂的小知识让学生学习,让学生主动思考,培养兴趣。
3.开发学生的想象力
小学生想象力有巨大的开掘空间,语文教师应在教学的过程中利用发散思维,让学生展开联想和想象,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发现不同的奥妙。在《称象》一课中,教师可以给小朋友提问题,让学生想出比曹冲称象更好的办法。教师可以引导,描述象的体积,告诉学生曹冲称象是古人的办法,现代科技发达,有很多种器材或者方法可以称象,让学生发挥想象,用现代手段称象。
4.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
小学生正是对万事万物认知的阶段,不应给学生定论,而应当让其自己思索,敢于质疑,大胆猜想,大胆提问。提问是学习的重要一环,只有发现问题才能学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意引导学生发问,怀疑,产生求知的渴求和发现问题的能力。
三、因材施教,注重差异化辅导
新课改下,素质教育更加强调对学生个性的培养,重视学生个性发展,与传统的统一教学不同,新教法要注重差异化辅导。针对小学语文课本内容难点不同和学生的接受程度各异,应当在平时布置作业的过程中发现问题,对问题分门别类,共性问题课堂解决,个性问题单独辅导,一方面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关怀,一方面开发个性,同时增强学生的自信心,防止学生掉队而产生自卑心理。活动教学中更应该注重观察,不仅要关注表现优异的学生,更要关注沉默寡言的学生,及时发现问题,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其中。
四、结语
随着新课改的进一步落实,教师改变传统教学观念和方法也迫在眉睫,本文从转变教学理念、如何实施新教法、因材施教等几个方面探讨的新课改背景下的新教法,希望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吸引后来学者关注,从而为该领域研究和祖国未来花朵的茁长成长,贡献自己的力量。
摘要:就小学语文来说,从“童心”出发,通过语文课堂教育激发儿童的兴趣点和形象力,从而主动学习,探索生活,从生活中感知大千世界,把教育由课堂引向课外,从而实现“大语文”的教学理念。要实现小学语文素质教育的课堂效果,教师必须转变教法,与学生平等相处,以引导者、合作者、组织者的角色进入课堂,培养小学生正确的学习态度和习惯,主动学习,乐于学习。结合教学中的实践经验和所思所悟,探讨新课改背景下小学语文新教法。
关键词:新课改,小学语文,新教法
参考文献
小学音乐课新教法 篇9
【关键词】新课标 小学数学 教法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5.05.041
教育教学活动是一项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的集体性活动,在这个活动中,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教师和学生围绕教学目标,团结协作,通过相互间的互动交流等,对教学任务进行完成。有人说“教无定法”,这是基于教师在不同的学生、教学内容、教学环境或不同的教师在面对同样的学生、教学内容、教学环境可能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而言的,其实,教育教学活动还是一定要讲究方法的。本文笔者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在本文中着重要谈的是新课标下适用于小学数学学科的一些主要教法。
一、基于统一集中原则的集合法
基于统一集中的原则,我们可以把事物放在一起进行研究讨论。我们把放在一起的事物叫组,把一组对象放在一起,作为讨论的范围,如数学上的点、数、式放在一起作为研究对象,这种方法就是集合法。在小学数学中,集合概念是通过画集合图的办法来渗透的。如用圆圈向学生直观的渗透集合概念。让他们感知圈内的物体具有某种共同的属性,可以看作一个整体,这个整体就是一个集合。利用图形的关系则可向学生渗透集合之间的关系,如长方形集合包含正方形集合,平行四边形集合包含长方形集合,四边形集合又包含平行四边形集合等。
二、基于问题导向原则的提问法
教学中先有问题导向,再让学生围绕问题展开分析讨论,这是一种常用的教学方法,即提问法。教学中要结合教学内容精心设计问题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唤起求知兴趣。如在教学“圆的认识”时,我提出如下问题:“同学们,你们知道自行车的车轮是什么样的?”学生回答“是圆形的”“如果是长方形或三角形行不行”学生急着回答:“不行。”这一系列的提问不仅使学生对所要解决的问题产生悬念,而且为随后的教学提供了必要的心理准备。学生“找结论”的思维之弦绷得很紧,而且这样找到的结论理解、记忆得也很深刻。
三、基于揭示事物内在本质的演变法
事物总是在不断变化着的,若能为学生展示事物的变化,那么学生也就能比较容易地理解事物内在的本质,更好地认识事物,这就是演变法。在教学中对典型的问题进行有目的、多角度、多层次的演变,使学生逐步理解和掌握此类教学问题的一般规律和本质发行属性,也使学生对学习始终感到新鲜、有趣,由此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例如,在学习了分数应用题后出示两个条件:男同学36人,女同学24人,让学生根据所给条件自己提出问题,并且解答。由此可以提出很多不同的问题:(1)男同学是女同学的几倍?(2)女同学是男同学的几分之几?(3)男同学比女同学多几分之几?(4)女同学比男同学少几分之几?(5)男同学比女同学多百分之几?……这样的变换使学生再度陷入问题的探索之中。而且这种“变”,对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对学生思维潜力的发挥起到了一个创景设情的作用。
四、基于综合原则的归纳法
基于对事物综合理解判断的原则,我们还可以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运用归纳法。数学知识的发生过程就是归纳方法的应用过程。在解决数学问题时运用归纳方法,既可由此发现给定问题的解题规律,又能在实践的基础上发现新的客观规律,提出新的原理或命题。如:在数学“三角形内角和”时,先由直角三角形、等边三角形算出其内角和度数,再用猜测、操作、验证等方法推导一般三角形的内角和,最后归纳得出所有三角形的内角和为180度。这就运用归纳的教学方法。因此,归纳是探索问题,发现数学定量或公式的重要教学方法,也是思维过程中的一次飞跃。
五、基于计算原则的统计法
数学是研究数字与数字之间关系的科学,数学学习离不开计算。在日常生活中,人们通常需要有目的地调查和分析一些问题,就要把收集到的一些原始数据加以归类整理,从而推理研究对象的整体特征,这就是统计的方法。例如,求平均数是一种理想化的统计方法。我们要比较两个班的学习情况,以班级学生的平均数作为该班成绩的标志是有一定说明力的,这是一种最常用、最简单方便的统计方法。
此外,还可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创设操作情境,形成乐趣,提高思维的主动性。教师要及时了解并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积极评价学生的创新思维,对有困难的学生,及时给予关注与帮助,鼓励他们主动参与这些活动,尝试用自己的方式去解决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对他们的点滴进步,及时肯定,对出现的错误,在耐心地引导,并分析其产生的原因,鼓励他们自己去改正,从而增强学习教学的兴趣和信心。如我在教学“圆锥的体积”时,课前指导学生用硬纸板制作等底等高的圆柱体和圆锥体容器各一个,在课上让每个学生亲自动用操作实验,把圆锥体容器装满沙子连续倒三次倒满圆柱体容器。然后让学生讨论归纳出规律,从而推导出圆锥的体积计算公式。让学生动手操作实验,使学生学习思维处于主动状态,所以学生学习兴致高,乐于思考培养了思维能力。
教师要在学习上还要不断激励学生。要注意学生学习上的进步,更要使学生觉察到自己的进步,尝到丰收的喜悦,以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要利用学生的上进心,引导学生鼓起勇气,争取更大的胜利。同时在困难面前不要吓唬学生,可以用以往学习里的成绩鼓舞学生的斗志,遇到挫折,不要埋怨学生,不要泼冷水,要总结经验,找出原因,老师主动承担责任,要改进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继续前进。
【小学音乐课新教法】推荐阅读:
小学音乐欣赏教法12-08
小学音乐教学新特点06-15
教师教学基本功的新修炼(小学音乐)08-21
小学音乐新课程中情感目标达成的策略研究11-06
音乐教法课11-15
音乐教法课程学前教育09-26
小学音乐课12-11
小学音乐课反思05-18
小学音乐课导入方法07-17
小学音乐课课堂反思09-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