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教学基本功的新修炼(小学音乐)

2024-08-21

教师教学基本功的新修炼(小学音乐)(共6篇)

教师教学基本功的新修炼(小学音乐) 篇1

教师教学基本功的新修炼(小学音乐)

山西省长治十二中 马健蔚

1、课堂教学中,教师语言交流基本功的主要内容包括哪些?请你设计一节音乐综合课,突出说明你根据具体教学内容和教学环节选择不同教学语言的合理性与科学性。

答:教师语言交流基本功的主要内容有四点:

1、讲述与讲授。

2、倾听与对话。

3、提问与追问。

4、使用无声语言。

表演《小乌鸦爱妈妈》

1、师:我们已经学会了《小乌鸦爱妈妈》这首歌,下面老师请小朋友们上来表现歌曲的内容好吗?(学生争着上前来扮演,师请两名同学上来扮演,一个扮小乌鸦,一个扮演乌鸦妈妈。)

2、师:小朋友,刚才两位同学扮演得怎样? 生:看不出是在树木里,也看不出家的感觉,因为没有门,人物太少了,不够精彩等。

3、师:你们认为怎么样才更好看?(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所在,体现学生学习的自主性:需要有人来扮演花草、树木,还有小乌鸦的家。)

4、师:小朋友说得很好,我们在情景扮演的时候,光有人物没有背景,就不能成为一幅有形有色的立体画。(出示图片)请同学们看看这两幅画,哪一幅画得好?为什么? 生:第二幅画得好,因为它有太阳、房子、花草,整个画面看上去很漂亮,显得小白兔更可爱了,而第一幅画就只有小兔,其他什么都没有。

5、师:这位小朋友说得好,在画面上加上背景,就显得更好看了,这和我们的情景扮演是一样的道理。(由此教师已基本达到消除学生对背景角色存在偏见的目的,然后再让学生来进行情景表演,教师会发现有较多的学生愿意参与情景角色的表演。)

6、师:通过这次表演,你们懂得了什么道理? 生甲:我知道了不管做什么事情,都要相互配合。生乙:我懂得了在表演中,不管扮演什么都是很重要的,缺少了就不好看。

师总结:对,不管做什么都是很重要的。就像我们的爸爸妈妈们,在不同的岗位上做着不同的工作,只要对我们的社会有用,都是重要的,不能减少的。(从学生角色偏见的消除引申到对父母工作偏见的消除,体现了课程改革的最终目的。)

教师通过开启式提问法对以上两名同学的表演,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所在进行逐步设疑,起到优化学生思维过程,增强逻辑思维能力,提高思维的创新能力,使教学内容更丰富、深刻,课堂问题更有针对性和实效。

2、在音乐教学实践中,你常用的教具基本功有哪些?对照《音乐课程标准》的要求,还存在怎样的不足?

答:常用的教具基本功有五项:

1、黑板、小黑板与墙壁的利用。

2、学具、教具的使用与开发。

3、课堂演示技能。

4、PPT 课件的使用与制作。

5、图片、音频、视频教具的采集与下载。

在实际的教学中,以上教学基本功的合理利用,让我的音乐课充满了快乐和兴趣。但在教学实践中过分依赖多媒体技术,在制作课件过程中,往往会情不自禁地追求表面的新颖和动感,而忽略了音乐教学的本质。.只注重外表的华丽,而忽视了音乐的内涵。在教学过程中过分依赖于多媒体教学,教师一遍又一遍地播放多媒体课件,学生反复地看课件、听歌曲,这势必师生面对面教学相长的热烈与融洽的交流气氛少了。过分依赖多媒体,缺乏师生间的互动。从而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失去了教具辅助教学的作用。因此教师要更深刻地理解课堂教具展示基本功的作用,系统地掌握有关课堂教具展示基本功的内容,更准确地将这些教具运用到课堂教学之中并逐步形成一定的运用能力,为上好课打下坚实的基础,从而整体上提高课堂教学水平,促进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

3、设计课堂要把握的“三个基本点”、“两个关键”、“一个核心”是什么?

答:设计课堂要把握“三个基本点”,以人为本,以音乐为本,以教学为本;“两个关键”,提出好的问题,设计自然的过程;“一个核心”,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4、课堂教学中建立学习组织遵循的原则和策略是什么?

答:课堂教学中建立学习组织遵循的原则是:

(1)同趣原则。教师可以按照学生意愿把具有共同志趣和爱好的学生组建为一个学习组织,如器乐小组、歌唱小组、舞蹈小组、表演小组等。这种组建方式能够保证同组学生间的研究兴趣的一致性。

(2)同题原则。根据同一研究课题,由学生自己选择合作伙伴而形成自由组合型学习组织,充分赋予学生自主选题、自主择伴、自主探究等权利,让学生在知识互补、智慧碰撞的过程中,实现自主发展。

(3)异质原则。每个合作小组的成员要尽量具备异质性,即在性别、性格、学习成绩、个性特长等方面各不相同,以期在合作的过程中实现优势互补,互相学习,互相帮助,共同提高。

课堂教学中建立学习组织遵循的策略是:

(1)使用 U 型座位。每个合作小组的成员要尽量具备异质性,即在性别、性格、学习成绩、个性特长等方面各不相同,以期在合作的过程中实现优势互补,互相学习,互相帮助,共同提高。

(2)建立“组织机构”并且明确分工。每一个学习组织内要推选一名有责任心的学生任组长,组长负责学习组织内的任务分配工作。在合作学习中,既有明确的角色分工,又强化了个体责任,不仅使小组成员互相依赖,也使得每一个个体意识到自己对小组来说是不可或缺的。

(3)建立规章制度。建立学习组织应创建约束机制和激励机制,小组应建立一定的规章制度,让小组长有责有权。小组长除对全组方方面面的工作负责外,还应有权对全组成员进行约束,并有权对违纪者进行处理,对落后者进行帮扶激励,对表现活跃、发言积极或展示优秀的同学进行表扬和奖励(多为荣誉性的)。当然,小组长也要把自己置于全组成员的监督之下。全组成员都要自觉遵守组章组规,都要勇于“批评和自我批评”,严肃而不呆板,活泼而不越规。

(4)培育团队精神。培育学习组织的团队精神。要使小组的每一个成员十分珍视和悉心维护组织的集体荣誉,使组织内同学之间的关系亲切、融洽、和谐,形成“组损我损”“组荣我荣”的共识和观念。

(5)引发组间良性竞争。教师要努力营造组内合作、组间良性竞争的局面,使学生在积极参与和有序竞争中掌握知识,培养能力,张扬个性,完善自我。

(6)引导自主学习。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在幸福中成长。为此,在建立学习组织的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手脑“动”起来,课堂“活”起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做课堂的真正的主人。

(7)完善教师评价。科学合理的评价,可以引导学习组织健康成长。教师对学习组织的评价:一是对个人表现进行评价,包括参与的态度和表现的能力等;二是对合作状况进行评价,包括组内、组间合作情况等;三是对合作效果进行评价,包括过程和结果。评价时,要注意拓展学生思路,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作多元的、开放的、积极的 , 而非单一的、封闭的、消极的评价。

(8)加强指导协调。建立学习组织,教师指导是关键。教师一定要考虑到方方面面可能出现的问题,做到心中有数,调节好各个学习组织间、小组成员间的关系。这样,才能有效发挥学习组织的作用,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实现科学教育的目标。

5、如何认识非智力因素在学生发展中的作用?音乐课在其中承担怎样的角色与任务?160页

答:非智力因素在学生发展中的作用:(1)达成音乐教学“塑人”的目的。(2)发挥学习动力系统的作用。

音乐课在其中承担的角色与任务十分重要:我们都知道,音乐教育的本质是育人,它通过对人审美能力的发掘和培养,通过建构人的审美心理达到对人的心灵陶冶和人格塑造。因此,以美育为基本目的的音乐学科在教学理念、教育形式、教学过程、教学方法上都与其他学科有着显著的区别。新课程倡导“淡化那种赤裸裸的知识传递过程,取而代之的是师生双方主动投入、互相吸引的情感交流活动,并视这种活动本身为教育目的之一”。教学中机械枯燥的训练必然会使学生产生厌烦心理,不可能产生积极的审美体验,而以情感人,才能达到以美育人的目的。罗丹说:“艺术就是感情”,音乐表现的内容就是情感,音乐教育的过程就是学生情感体验的过程,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一部好的音乐作品可以影响学生终生,帮助其树立崇高的理想。因此,音乐教育在对学生的情感和人格塑造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另外,学生在音乐表演中增强了自信心,在与他人合作中培养了协作精神,在探索活动中锻炼了毅力。可以说音乐教育的全过程都始终贯穿着对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所以,通过音乐教育,发展非智力因素,促进智力的发展,提高教学质量,是音乐教师的职责所在。

6、请你根据教学实践,写一篇关于在音乐课堂教学管理中采用激励与惩戒进行教学的教育叙事。

答:小学音乐教学叙事:上学期开学第一天,伴随着上课的铃声,我高兴地踏入六、三班教室,同学们都用异样的眼神看着我,教室很安静,可是当我回头在黑板写字的时候,有的同学说话、还有的甚至吹起了口哨,这时,我带着惊讶的眼神,慢慢地转过身,微笑着说:“刚才我听见有一个同学口哨吹得好极了,是哪位?”同学们一听我这样问,谁也不敢说,以为肯定得惩罚他,可我又接着说:我提意这节课,我们来个口哨比赛怎么样?”同学们听了我的话眼睛还是半信半疑的看着我,当时我就吹起了走了调的小曲,同学们听了笑的前仰后合,可我还是认真地把曲子吹完。这时,学生们的心放下来了,有的同学一看我吹的不如他,就勇敢地到前面吹,果然吹的不错,我给了他肯定和表扬,其他同学一看老师没有别的意思,就一个接一个的到前面吹,别说,口哨水平都比我强。吹完后我们评出了谁吹的最好,我趁着学生的兴致正浓,又趁热打铁地笑着说:“同学们,今天你们吹的都很好,但我想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注意场合,但如果不注意场合,会让别人对你有异样的看法和想法。今天,老师在上课的时候,有的同学吹口哨、说笑,就是没有注意到场合,场地选错了,希望同学们以后一定要注意自己的言行,选好场合。”说到这有的同学不好意思地低下了头,课后,那位上课吹口哨的同学主动跟我承认了错误,我和蔼地告诉他无论做什么事要注意场合,有错改了就好,老师不会记住的。他放心的红着脸笑了。

从那以后,这个班级的同学在我课堂上,再也没有倒乱过,而且和我成了好朋友,相处的非常融洽,这就是我上的一节即兴音乐课,他给我留下了深刻的记忆。

7、谈谈你对指导学生建立成长记录袋的做法或设想。

答:学生成长记录袋是指学生自主地将成长过程中的相关作品收集起来,通过自己的分析、反思及他人的客观评价,认识成长中的优点与不足,以激励自己不断进步的一种评

价方式。这就要求教师树立正确的学生观、质量观,有效指导学生建立成长记录袋,进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成长记录袋的最重要的一点功能,就是激励学生的成长。它将在学生未来音乐学科学习的过程中,长久地发挥积极的作用。

上学期开始,我就指导学生创建成长记录袋。经过学期的积累,学生的记录袋逐渐充实起来,并组织一次成长记录袋展评活动。

在展评活动中,同学们积累、收集了很多有用的东西。学生通过创建成长记录袋,既描述成长过程,又是一次成果展示。评估了成长水平、树立了成长目标、沟通了成长信息,最后达到激励自我、不断完善自我的目的。成长记录袋引领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和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记录袋的创建过程既是教育过程,又是学习过程,教师指导学生通过自我反思、自我激励、自我评价,引导他们在自我修正中不断走向完善。学生在创建和维护成长记录袋的过程中,在自主选择比较满意的作品时,也在反思他们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成果,这样能培养他们学习的自主性和自信心。成长记录袋一方面能够记录学生的成长过程,真实地反映他们在成长中的成功与挫折,让学生体验成功,感受进步的艰辛与快乐;另一方面,成长记录袋也为教师、家长和他人提供了更加丰富多样的评价材料,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得到更加全面、开放、多元的评价。

8、就你所带年级的音乐课程,命制一套可以在40分钟内完成的具有创新性的音乐学科试题。

小学三年级(下册)音乐试题

一、填空:50分

1、常见的演唱形式有()、()、()等.2、我国的国歌是《 》,我们少先队的队歌是《 》。

3、你知道的中华民族乐器有:()、()等;你知道的西洋乐器有:()、()等。

4、在力度记号中,ƒ表示(),p表示(),mp表示(),mƒ表示()。

5、学习了第二单元《十二生肖》后,请你将正确的十二生肖排列填写下来:鼠、牛、()、()、()、蛇、马、()、()、鸡、()、猪。你知道的有关马的成语有()、()等。

6、中国京剧中的角色行当有()、()、净、()。京剧的主要表演形式有()、念、()、打。

二、选择:20分

(1)()在京剧中占有重要地位,唱念做打都离不开它。A、二胡 B、京胡 C、锣鼓 D、月琴(2)《牧童》是()的儿童歌曲。

A、美国 B、中国 C、日本 D、捷克斯洛伐克(3)乐曲《赛马》是一首()独奏曲。

A、二胡 B、琵琶 C、古筝 D、马头琴(4)锣鼓经是吸取打击乐器各种谱式的泛称。其中“仓”表示大锣,“台”表示小锣,“大”表示()。

A、板 B、鼓 C、钹 D、休止符

三、连线:15分 《保护小羊》 江苏民歌 《茉莉花》 贵州民歌 《柚子龙眼棵棵甜》 云南民歌 《歌唱美丽的家乡》 广西民歌 《北京有个金太阳》 西藏民歌

四、圈出下面一段旋律中的切分节奏,并在括号里填写这首歌曲的名字:15分 1 2︱3 5 4 ︱ 3 2 ︱ 1 1 0 ︱ 5 5 6︱7 2 1︱ 7 6 ︱ 5 5 0︱1 3 2 ︱ 1 7 ︱ 6 6 5︱ 4 3 ︱2 2 3 ︱5 5 4 ︱ 3 2 ︱ 1 1 0 ‖

(《 》

9、在音乐课堂中追溯学生生活与经验的现实意义何在?

答:(1)丰富课堂教学资源。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也是重要的课程资源,对于学生进行自我教育,调整自己的学习行为有着重大的意义。

(2)为新知识的产生提供良好的增长点。学生的个人知识、直接经验、生活世界都是重要的课程资源。

(3)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对新知识意义的理解,可以加强学生学习的目的性,进而激发其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能动性。如学生在生活中都有大扫除的生活体验

因此情形 1 中教师通过让学生模仿大扫除中的各种角色,来解决教学难点,轻松地学会了歌曲中较难的节奏。

(4)提升学生的价值观。通过引导学生讲述生活中的故事,谈自己与家庭、社会、自然各方面的接触,甚至是冲突、调整等过程,可以帮助学生明白真假善恶,树立

正确的价值观,和家庭、社会、自然建立积极的互动关系。

10、你是如何理解课堂生成性教学资源的?举例说明。

答:课堂生成性资源,是指在课堂教学现场伴随教学过程而产生的能够推动教学行进的各种教学条件和因素,是在教学过程中涌现出的超乎预设的生成信息。

所谓音乐课堂的生成性资源是指在音乐教学过程中,师生互动生成的,能够推动教学的课程资源。主要是指学生的各种状态和表现。学生在学习音乐过程中,因其情绪情感、知识经验、实践能力的不同,会对课程内容提出各种看法,会有不同的表现,而学生的状态和表现都是有现实价值或潜在价值的课程资源。

“动态生成”观是华东师范大学叶澜教授“新基础教育”观的一个基本内容。”所谓“动态生成性教学”是指课堂中不能机械地按原先确定的一种思路教学,而应根据学生学习的情况,由教师灵活地调整,生成新的超出原计划的教学流程,使课堂处在动态和不断生成的过程中,以满足学生自主学习的要求。“动态生成’’观是对教学过程生动可变的一种新概括,较好地体现了人本主义的发展观。其基本特征主要有以下三点:第一是以生命学说理论为基础。即认为学生是其生命活动的构成部分,教学过程必须焕发出师生生命的活力;在教学活动中,学生生命主体地位必须受到应有的尊重。第二是以学生的动态发展为内容。即让学生在活动中发展,在发展中提高和展现学生生命的价值,使学生的知识、智能、情感、思想等方面的素质在动态中发展。第三是以“动态生成”的要求作为教学调控的依据。强调要重视教学过程中的生成因素,结合教学设计,紧紧抓住“生成因素”,灵活地调控和开展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音乐兴趣、进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为本的“人本主义”教育方式。

在音乐新课标理念的指导下,我们的音乐课堂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许多未曾预料的精彩在 师生共同构建的音乐新课堂中诞生,使学生在充分的体验中既受到了情感的熏陶,又获得了形式、技能的领悟。教学案例:

下午全校的师生刚刚做完每周一次的大扫除,教室窗明几净,空气清新舒畅。我和二年一班的学生们正在兴趣盎然地学唱歌曲《小麻雀》。突然,音乐教室里飞进一只小燕子,在我们面前横冲直撞。“啊,小燕子!”全班学生都停止了歌唱。对于因小燕子的意外出现而中止了歌唱,我有些气恼。正想想个办法让孩子们专心学唱歌曲,忽听轻微的“咚”的一声,小燕子跌落在地板上,接着便传来好几个孩子的惊叫:“呀,小燕子撞死了!”原来,由于教室窗明几净,可怜的小燕子几次欲飞,都撞在了玻璃上,被撞晕了。我知道,此时再让孩子们把小燕子当成不存在,那是不现实的。当看到几个孩子想上前捧住小燕子又不敢上前时,我心中一怔:小燕子的生命在孩子们心中是何等的重要!于是,我拿手指在唇边“嘘”了一声,轻轻地说:“小朋友们,轻点,小燕子没有死,它只是撞晕了,我们用刚才的《小麻雀》来把它唤醒好不好?”出乎我的意料,孩子们的歌声是那样的轻柔,那样的深情。可是小燕子还没醒来。我灵机一动,又说:“小燕子的伤可能不轻,一时还不能醒来,我们用《小麻雀》这首歌的旋律编一首《小燕子》的歌,大家说怎么样?”于是,你一句我一句,《小燕子》的歌很快编好了。孩子们很有感情地看着小燕子唱了起来:“小燕子啊,喳喳叫,小燕子啊,别睡了,小燕子啊,快快飞,小朋友们祝福你!小朋友们祝福你!”不一会儿,小燕子醒了,拍了拍翅膀,飞出了窗外。孩子们个个兴奋极了。不知怎的,作为教师的我,此时心中竟莫名地涌动着很多感动„„

这是我的一节即兴创编案例是根据课堂中的突发事件动态生成而不是教师预设的。小燕子的出现,打乱了课堂秩序,破坏了教学环节,学生的情感需要发生了变化。对于这一事件,我是以权威者的姿态来处理,让课堂教学秩序井然地进行,以完成预设的教学任务,还是根据孩子们当时的心理需求放弃原来的预设目标,把这一突发事件当作一个契机自主生成另外的教学目标,给孩子们提供一个创新学习的机会?这就需要教师更新观念,有丰富的“内存”,在音乐课堂教学中及时并适度地审视和反思。当预设的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心理需求发生矛盾时,作为音乐教师应确立为学生的心理需求而服务的意识,舍得放弃。但动态生成的因素应紧紧围绕音乐本体展开,不盲目追求“生成”、追求“奇异”而忽略音乐教育的“价值引导”。在我的这一案例中,真实地体现了音乐“动态生成性教学”的以下几个特点:1.以学生为主体。2.满足学生探求的欲望。3.展现课堂教学的真实性。

课堂是师生生活的一部分,本应该是变幻莫测、丰富多彩的,只是在传统的课堂中,教师把教学程当作一种理想状态来设计,不允许出现任何偏差,教学过程人为的变得呆板枯燥。在动态生成性的课堂中,教师可以不图省事和形式,追求真实自然,敢于放手,敢于“暴露”意料之外的情况,师生的思想情感能得到淋漓尽致的表达,因此课堂再现的是师生真实而自然的生活情景。

11、结合自己的实际课堂教学,写一份课堂教学叙事案例,并提炼出教学理念。答:课堂教学叙事案例:

随着素质教育的改革和深入,器乐作为音乐表现形式的重要组成部分,引起了人们的重视和关注。国家教委明文规定进课堂乐器有口琴、竖笛、口风琴。其中口风琴以其音色优美、简单易学、携带方便等优点率先进入课堂。

口风琴教学适用于各个年龄阶层的学生,但对入学不久、在唱名及五线谱方面是一片空白的一年级学生来说,口风琴相对的有一定难度。理论知识的教学往往也是比较枯燥的,要想很好地启发引导学生自己寻找其中的奥秘,探索其中的规律,是很困难的。尤其一年级学 生对抽象的乐理知识更是不求甚解。但是,以直观的形式通过尝试运用“唱——奏”互动法进行唱名教学,往往可以取得较好的效果。

案例过程:

教师:童话故事《白雪公主》中,小朋友喜欢哪些角色? 学生讨论激烈,众说纷纭:白雪公主、王子、小矮人……

教师:可爱善良的小矮人大家都喜欢,特别是他们的家,小床、小 桌、小椅都很有趣,大家想不想去参观一下啊?(激发学生认识唱名的欲望)

学生异口同声:想!

师:今天就有两位小矮人来邀请我们到他们的家里去作客了。

出示“小矮人”,他们的身上画着唱名。

师:他们一个高,一个矮。这个高的是哥哥,名字叫“ s”;矮的,是弟弟,名字叫“m”。

(通过童话故事来认识唱名,使抽象的乐理知识形象化、具体化,更易于学生接受)

学生跟唱。

师:m和s最近搬家了。他们搬到哪去了?

出示键盘图,图上画着m和s的家。

生:搬到琴键上去了。

师:这些琴键每个都一样,我们怎么去记住他们的家呢?

(引导学生自己想方法去识记唱名在键盘上的位置)

生:议论纷纷。有的学生提出:m在第九个白键,s在第十一个白键。还有的学生提出:弟弟m在两个黑键的后面,而哥哥s在m的后面,和他隔着一个白键。而其他的学生对他们的意见又有了评论:×××的好,m在两个黑键的后面,一找就找到了,用不着每次弹琴还要数数。

生: 最后得到结论:m在两个黑键的后面,s在m的后面,和他隔着一个白键。

师:噢!我们都找到并能记住m和s的家了,那请小朋友先看老 师来用右手手指去敲一下m和s的门,请他们出来和我们一 起做游戏。

师生:教师用口风琴吹奏m和s,学生跟着唱。(教师示范很重要,特别要注意手型的优美,因为学生很喜欢模仿教师。同时,教师的示范与学生的学唱形成了“唱——奏”互动。)

师:请几位小朋友上来敲一敲!

生:学生上来弹一个唱名,全体就跟着一起吹奏,再齐声把它唱出。m————!s————!

(通过唱奏结合,循环互动,使学生主动参与音乐教学,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并逐步形成各唱名的具体音高位置)

师:比比谁的反应快,我弹哪个小矮人,你们两组就一组吹、一 组唱地把这个小矮人表示出来。

(运用“唱——奏”互动法,在口风琴的支持下,通过唱奏的循环交替,逐步培养他们的音高听辨能力)

师:哇!小矮人m和s很好客,我们小朋友在他们的家里玩得可真高兴啊!下次我们再一起去玩,好不好?

生:学生们都有意犹未尽的感觉:好!

低年级的年龄特点决定了他们喜欢形象教学多于抽象教学,在本案例中,教师在唱名教学中,结合口风琴吹奏,使用“唱——奏”互动教学法(所谓“唱——奏”互动法就是音乐教学中,采取吹奏口风琴与音乐教学相结合的方式,使两者相互支持、相互交替、相互配合,循环渐进地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及音准水平):首先,将do、re、mi、fa、sol、la、si七个唱名设计成童话故事《白雪公主》中的七个“小矮人”,使其形象化、具体化,以此来激发学生想认识唱名的欲望。然后,让学生寻找“小矮人”在口风琴上的“家”,并逐个“请”(吹奏)出“小矮人”,与他们一起歌唱。运用“唱——奏”互动教学法,使学生在无形中认识了唱名,初步形成各唱名的具体音高位置并培养了学生的音高听辨能力。

教师教学基本功的新修炼(小学音乐) 篇2

一、在理论培训与实践中修炼教学基本功

我们在“新课程背景下幼儿园音乐活动”的培训中做了一些有益的尝试与探索。

1. 理论学习与教学实践交叉进行

我们在培训中同时纳入理论培训与教学实践,既关注领域的纵向层次性和学科知识,同时也关注主题的横向关涉,辐射多个学科和领域的知识经验。在音乐活动这一教师最不敢涉及、对教师挑战度最大的领域中,我们采用了这种“双管齐下”的方式。在实际培训中,我们发现教师更喜欢“观课”,而对理论学习兴趣不高。在前后几轮培训中,我们运用了先理论后实践、先实践后理论的培训方式,结果效果都不佳,最后尝试理论与教学实践交叉进行,将学科教学知识内容穿插在听课、评课活动中,让教师在听课、评课中对学科领域经验有所顿悟。

2. 集体反思与自我反思相得益彰

教学反思作为集体教学活动必不可少的环节,是教师的教学基本功之一,也是教学研讨中常用的方式,利用集体反思的方式能帮助教师提高反思效率。但往往由于教师不知道如何反思,而使反思变得不得要领。教研员在引导教师进行自我反思和集体反思时应提出反思的内容与要求,帮助教师在反思时不遗漏、不混乱、不偏离。例如,下表1是我区教研员制订的新课程背景下幼儿园音乐活动教学反思的具体内容与要求,有效帮助教师进行教学反思。

3. 课例欣赏与现场评析的对比剖析

普通教师在组织音乐活动中常常喜欢模仿优秀教师,但由于对优秀教师组织的活动内涵把握不清楚,他们往往仅能从内容和组织形式上加以模仿,却没有进行更多的思考,模仿的效果并不好。究其原因有两点:一是普通教师个人素养与优秀教师之间有一定差距;二是普通教师模仿时往往缺乏思考,照搬照套。因此,我们开展教师培训时,让普通教师在对比观摩中开展同伴合作学习,分析名师执教活动与普通教师执教活动之间的差异,鼓励教师在学会模仿的基础上,拓展思路,学习迁移的经验,学会举一反三,帮助教师自主建构教学的相关构架。

二、在岗位竞赛中修炼教学基本功

1. 岗位比武,关注全面

以往我们比较关注教师的弹、唱、跳、画等基本技能,但如何促进教师修炼,使之在教育教学中运用基本技能,并将这些教学基本功运用到教学中去,还做得不够。经过几年来开展教师基本功的评选活动,我们在教学基本功比赛中关注了以下几个特点。(1)共同性,即表达表现,包括语言和非语言的表达表现。学前儿童的思维直观、形象,教师在教学中要经常借助语言和非语言(肢体、眼神等)技能与幼儿进行有效互动。(2)基础性,即教学基本功比赛内容都来源于新教材,如第三届“新苗杯”幼儿园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评比活动第一轮笔试重在考查普通教师对生活、运动教材的熟悉程度、户外区域性运动设计的理念以及教师对日常保教工作操作要点的把握,更立足于教师的工作实际,这就要求教师必须较好地熟悉和掌握新教材中的内容,依据《上海市学前教育课程指南》,创造性地设计活动。(3)时代性,随着时代的发展,教师的教学基本功应与时俱进。教师需要具备新的符合时代背景的专业特征,如应具有良好的师德、崇高的敬业精神以及具有现代信息技术的掌握和运用技术等,有效地将个人技能较好地运用到教学活动中,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为教学服务。

2. 教学展示,凸显亮点

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展示活动是教师个人基本功全面展示的舞台,我们在教学基本功展示中力求突显教学基本功的亮点,体现个人特长在教学活动中的能力,其中“有效(有质量)师幼互动”依赖于教师观察和解读幼儿行为的能力。例如,在一节大班绘本教学展示活动“小黑鱼”中,教师教态亲切,语言优美,大方朴素,表达生动、清晰、流畅。教师有效与幼儿互动,回应幼儿多种需求,通过有效的策略促进幼儿讨论和思考,对幼儿的观点能有及时的语言反馈,并有较好的语言示范性,也善于调动幼儿的学习,营造生生互动的氛围。教师的回应既给幼儿思考、理解的方向,又不约束幼儿联想、表达的自由,充分展现了教师比较扎实的教学基本功。

三、在导师带教与自我研学中修炼基本功

《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征求意见稿)中强调教师教育活动的设计和实施要体现趣味性、综合性和生活化。促进幼儿主动学习是教师重要的教学基本功之一。个别化学习活动是幼儿学习活动的一个组织形式,但个别化学习活动对幼儿发展的价值、意义以及如何开展等问题,常常会使教师产生困惑。因此教研员在带教指导中要着力于三个跟进,即问题解答式跟进、现场分析式跟进和活动调整后跟进,帮助教师解决问题。

1. 问题解答式跟进

具体内容如下表2。

2. 现场分析式跟进

现场分析式跟进是指教研员在前期解答教师困惑、问题的基础上到现场实际观察,对教师现场活动进行跟进、分析、指导。这样的跟进重在对照教师撰写的活动方案观察其现场表现,了解教师是否真正理解个别化学习活动。如教研员在一次个别化学习活动中发现,教师常常过于关注某些区域里的幼儿,没照顾到全体;在第二次个别化活动中,教师却一改上次的集中式指导方式而是游走在各个区域中。连续几次现场跟进观察后,教研员发现了教师在个别化学习活动中指导方式的问题,并进行针对性指导。

3. 活动调整后跟进

教师教学基本功的新修炼(小学音乐) 篇3

关键词:中等职业教育 教师 基本能力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2)01(c)-0227-01

目前中职学校仍有部分教师教学基本功不扎实,或板书凌乱、用课件完全代替黑板;或言语表达不准确,学生听不懂、听不清;或绘图能力差,横不平、竖不直,不能给学生美的享受;或教态随意,缺乏教师的气质。这些情况在年轻教师中表现突出。这几年入职的一批年轻教师,虽然学历已是本科,但他们更没有受过严格的职业训练,管理教育的能力普遍薄弱,专业技能水平也难以适应现代职业教育以能力为为本位的课程改革实践。客观地说,10年来许多学校忙于抓招生、抓就业,而疏于教师的教学基本能力培训与专业成长。现在大家都认为,当前职业学校学生厌学的重要原因是其学业基础差,学习动机弱,这实际忽略了另外一个次要原因,那就是教师教学实践动手能力的不足,教师对教学艺术性的钻研较少,使学校教学对学生失去了应有的吸引力。所以今天和今后一段时期内我们的根本任务是力图从根本解决这一问题,努力提高教师以教育教学能力为主的综合职业能力。

1 基本素质

教师的基本素质首当其冲的是师德素质。师德不能等同于职业道德,但却涵盖职业道德。教师的职业道德重要的在于“师”字上,即为人师的职业道德,时下很多人对教师的师德给予厚望!从大环境看,职业学校教师的师德还很少被污染。但是当前的教育环境下,职业学校教师普遍出现职业倦怠,工作五年期是第一个疲倦期,感觉工作没有成就感、不被重视,工作热情渐冷,总有想换工作的想法。有很多青年教师重新考研就想脱离这种环境。在中等职业职业学校里,面对学习习惯差、学习基础差的学生,根本上课保证授课时间和质量就是教师的职业道德的基本体现。

教师的基本素质还应包括人文素养,人文素养应该尊重生命、尊重人的尊严,即便现在中职学生心理年龄与实际年龄不符的实例稍多些,但做为教育者必须有高修养来包涵学生,一切从头教起。比如有些学生课堂随意讲话等现象,如何改变这些现象,很多老师使出不同的教育手段,树立在课堂中渗透了德育教育思想,那所取得的功效比完成教学任务还重要。教师还要在遵守社会文明等方面真正为人师表!

2 基本知识

教师职业的特殊性,必然要求每一个教师要具备一定的基本知识,即包括教育理论、学科知识、心理学知识等。这就是除了师范院校毕业教师拿到教师资格证的第一考。教育理论的丰厚与否往往束缚一个教师的发展与理论素养的高低,甚至影响到教师的教育思想与个人成长;现在很多人就是目标锁定职称上,更高的目标应成为职业教育的专家。而学科知识除了学科的相关基础知识外,还应包括学科的前沿知识、新工艺、新方法、新内容;因为现在的学生压力大,心理又非常脆弱,这就给教师的教育工作增加了难度,因此,教师的基本知识应该要有心理辅导的知识,走进学生内心深处,了解学生的真实想法,解决各种心理困扰问题,面对现实,积极向上。再说,当下的教师工作压力大,许多教师心理也存在一定的問题;他们本身也需要心理的自我调适能力。

3 基本技能

教师的基本能力不能通过短期的训练而成,但基本技能却可以。着重训练哪些基本技能呢?

(1)理论教学基本功,包括三笔字(毛笔、钢笔、粉笔)。电脑的普及,我们的写字技能却在下降,甚至是有些字已经写不出来了,所以要板书写一写,练一练,此外,还要加强朗读、普通话、简笔画、使用工具书等。主要采取自学自练的形式反复练习,在具体备课、课堂教学、教学研究中养成习惯。

理论教学基本功,还包括掌握学科知识结构与特点,探索在学科领域中提高课堂效益和质量的办法与途径,发挥与本学科相适应的教学风格与个性,让学生学会学习,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对所学知识产生兴趣。训练方式首先从备课、上课、批改作业、考试评定、课内外辅导、教书育人这六个教学环节所需一般基本功方面进行训练,其次对语言、演示、提问、讲解、板书、教态、课件、课堂突发问题的处理提出更高的训练。

(2)专业特长基本功。中等职业教育作为一种理论与实践结合的重要教育形式,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以理论知识的应用、实践的培养为重点,培养目标上,突出学科知识的应用性;教学内容上,体现真正的职业需要,突出内容的实用性。所以,教师不断丰富自己的专业知识,还应熟练掌握现代化的教学手段、适应你所教学专业的职业要求。积累大量一线生产实践经验,培养大批动手能力强、上手快得生产一线人员,满足当前社会对技能型人才的需要。比如,你从事公关礼仪课、语文应用文写作教学可以文明风采大赛为契机,以赛促学;你从事数控、机加、汽车、焊接、会计、计算机课教学,可以以参加大赛为目标,以赛促学、以赛带教。

4 基本能力

知识日新月异,特别是网络的盛行,让知识的传播与创新更快,因此,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应该具备学习能力、科研能力、写作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工作关系网构建能力等基本能力。

教师的协作能力体现在牧师与领导间、班主任与科任教师问、教师与教师间的协作,还与社会、家长等的协作,因为教育是一个协作性很强的工作。此外,课程教学中,教师的新角色也要求教师应该是学生的协作者,特别是新课程的实施,选修课程与校本课程的提出,给了教师一定的课程话语权,这需要教师的协作能力等。

校企合作模式下,工学结合,订单式培养,要求中等职业教师与企业合作,构建校外工作关系网,熟悉工厂、企业的实践经验,工作流程。与兼职教师共同学习、探讨的机会不断增加,体现“双师型”教师的工作特色。

教师教学基本功的新修炼学习心得 篇4

这段时间静下心来认真阅读了《教师教学基本功的新修炼》一书,我真是受益匪浅。是的,对我这位年轻教师来说真是学到了很多东西,更对提高我们教师素质,推动学校教育教学改革,逐步提高教学质量起到了催化剂的作用。

一、对课堂教学行为的重新认识与思考

1.要及时反思自己的教学

传统意义上的课堂,就是教师讲,学生听,老师很少审视自己的教学是否引起了学生的兴趣,也不够关注学生的参与度是否与自己有关。当学生出现与课堂教学不一致的行为时,只是一味怨学生,很少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是否适应了学生心理特点,是否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优秀教师之所以更优秀,其特点之一,就是每节课后及时反思自己的教学,不断改进教学,以增加课堂教学的魅力,达到及时调控学生的情绪,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的目的,使学生获得更好的发展。

2.要留给学生思考的空间和时间

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和形成,必须有他们自己的时间和空间。没有学生思考的时间和空间,也没有思考的存在,当然也就不会有创新意识。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必须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如果问题一提出马上就让学生回答,可能只有个别思维敏捷的学生能作出反应,而多数学生来不及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不能太简单、太直接,学生不加思考便可以答出,而要有一定的思维空间。凡教师提出的有思考价值的问题,都要给学生提供足够的思考时间。总之,只有给学生提供足够的思考时间和空间,他们的创新意识才能逐渐发展起来。

3.要学会欣赏学生

教师要在教学中树立以学生为本的现代教育观念,给每个学生提供思考、创造、表现及获得成功体验的机会。做到这一点,教师要学会欣赏每一位学生,发现每一位学生的闪光点。学生在老师的关注中,不仅会喜欢老师,喜欢上课,产生融洽和谐的师生情感,还会在课堂上积极表现,快乐愉快地去学习。

二、提升了理论水平,认识到科研的重要性

作为年轻教师,我们没有多少教学经验,理论水平低,对自己的工作不善于总结归纳。现在,在教育教学理论的指导下,把握了教改方向,坚定了探索新路子的信心,并增加了教育科研的意识,认识到不能只做教书匠,而要做新时期的教育家。

三、认识到继续教育的重要性,树立了终身学习的目标

以前总以为搞继续教育没有学到什么新知识,所以总觉着耽误时间,不如读读书,备备课,这次学习后,真正认识到了继续教育的重要性,树立了终身学习的目标,提高了对继续教育的认识。学然后知不足,这是我的一个体会。通过学习,感觉以前所学的知识太有限了,看问题的眼光也太肤浅了。过去,我们常说:“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就得有一桶水。”但是,经过学习后,我觉得教师绝对不是一桶水这么简单,它应该是一条有源头的溪流。我认为,教师只有树立“活到老,学到老”的终身教育思想,才能跟上时代前进和知识发展的步伐,才能胜任复杂而又富有创造性的教育工作。“问渠那得清如许,唯有源头活水来。”只有不断学习,不断充实自己的知识,不断更新自己的教育观念,不断否定自己,才能不断进步,拥有的知识才能像‘泉水”般沽沽涌出,而不只是可怜的“一桶水”了。

四、教师要意识到创新精神的重要性

时代呼唤教育创新,呼唤创新型人才,素质教育把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作为重点,正是反映时代的要求,作为教师也要用创新理念武装自己。另外,作为新世纪的教师,需要有一个教学观念的深刻转变,包括从封闭性向开放性的转变,从群体型到个性型的转变,从权威型向民主型的转变。这些都要经过艰苦的努力和学习。我体会到要作为真正合格的教师,确实要付出自己艰巨的努力和辛勤的劳动,只有这样才能收获丰厚的回报。

教师教学基本功的新修炼(小学音乐) 篇5

儋州市白马井实验小学

谢希达

为了提高自己的业务素养,假期间阅读了《教师教学基本功的新修炼》这本书,我受益匪浅,对于如何解决教学中的困惑有了一些新的认识,而《教师教学基本功的新修炼》中提到的一些观点对自己也是一种自检与鼓舞。只有不断的潜心学习和揣摩,并不断地应用于自己的教学实践中去。只有掌握各种教育理论,我们才能做课堂改革的先行者,我们的教育教学才会更加得心应手。现将一些学习体会总结几点。

一,首先教师要有职业道德。在新时期里对教师的职业道德是一个新的挑战,在这样的新时期里要求教师坚守职业信念,平等竞争、团结协作,廉洁从教、热爱每一位学生,尊重多元化,多元价值,抵御不良习气,勤于学习,敢于创新,终身学习,严谨治学,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等方面。在职业道德中有很重要的一条是要热爱每一位学生,要想做一位好的教师首先要爱自己的学生,真正做到对学生平等、尊重、信任、理解。因为学生是独立的个体,有独立的人格和尊严,要与他们平等相待,尊重他们,理解他们心里上的需要和感情上的渴望。而尊重是建立在信任和理解的基础上,所以教师要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个性和需要,与学生沟通感情,排除学生的心理障碍。只有通过正确的评价、热情帮助、感情交流、意见沟通、积极引导,才能使学生能够走上健康发展的道路。

二、通过学习,更新了观念。基本功是从事某种工作所必须掌握的基本技能。教师的专业发展呼唤教师的基本功,素质教育的推进需要教学基本功的拓展和创新。本著作共包括五个方面。

1、教学设计基本功。

2、教学实施基本功。

3、教学策略选择基本功。

4、教学技能基本功。

5、教学评价和教学研究基本功。通过学习我更准确的把握了基本功的概念的定位,正确的估量了文本教材在教师基本功修炼中所起的作用。

三、注重教学的评价。我觉得把握新的课程评价标准,有一点最应值得重视,那就是:新课程评价一定要立足于社会生活要求学生所具备的知识素养上,也就是说,我们的评价要让社会认可,当我们的学生踏入社会,社会上的人说“这个人的能力不错”时,我们的评价才没有出问题。现代社会需要怎样的人才呢?知识全面,习惯良好,依然是现代社会所需要的,除了这些,现代社会要求人们要有一定运用现代技术搜索,处理信息的能力,基于这些思考,就可以发现目前的评价没有很好地评价学生的学习能力,也没有很好地评价学生的探索能力,更没有很好地去评价学生开展学生实验和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的实践能力,既然现代社会需要这些能力,我们就应该做好这方面的评价工作。

四、通过学习让我了解到什么才是最具有成长力的老师,最具成长力的老师是工作学习生活一体化的老师。在他们的眼里,工作不仅仅是谋生的手段,而且是一次获得成长进步的机会,工作的过程就是学习的过程,是一种体会成长和进快乐的方式,通过工作的经历,积累经验成智慧。他们在工作中学会工作,在工作中更好的工作。最具成长力的老师能将所学和所得创造性地运用于工作实践,以谋求提供更有利于学生成长的教学环境,组织和设计更有效的教学活动。在最具成长力的教师面前,学生能够得到相对更加自由、更加充分和更加合理的生长和发展。这样的老师知道要不断的学习,不断地反思,不断地进步,体验成功和收获快乐的老师才会有持久而越发强烈的学习后劲。他们的快乐来源于成长本身----内在的充实和实践能力的变化,而不是从由此获得的外在荣誉和名利而快乐,所谓“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

教师教学基本功的新修炼(小学音乐) 篇6

答:对话,就是二者或二者以上之间的谈话,在课堂上包括人与人(师生)和人与物(师生与文本)的对话,包括有声对话和无声对话。从对话效果看,有点、拨、挑之分。

点是指对话开始时教师把握的准确的切入点,以便快速准确进入对话;拨是指对话过程的引导和深入;挑是指在对话中加入新的话题,引起与对话相关的更多的话题。

(1)点:“此时无声胜有声”

对话的初始阶段,教师可以把学生与文本对话中普遍感到的疑难问题提供给学生,让学生对课文中遇到的共性问题展开对话。学生对话开始后,教师首先要做的是倾听:听清楚对话双方的主要观点,听清楚对话双方的精华所在,听清楚双方的主要认识偏差,听清楚双方对话的焦点,同时思考下一步的对策。只有听得清,才能想得深,引得好,激得巧。

(2)拨:“柳暗花明又一村”

在对话活动中,有时对话双方囿于自己的一得之见,或者囿于对文本理解侧重点的不一样而产生争执,这时,教师不可以用“双法的观点都有道理”之类的话来化解纷争,因为对问题的解决没有丝毫作用,学生并没有达到共识。如果让学生还固守着自己明显带有局限性的答案,那么对培养学生的思维并没有什么作用。在教学《与朱元思书》一文时,有学生提出“作者写山用了‘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这样的句子,按理‘鸢飞戾天者’应该更加激发功名之心,怎么会‘息心’呢?我认为作者在写作时有疏漏。”对于这样的观点,有些同学赞成,有的同学反对,反对者认为“因为作者看到寒树们‘互相轩邈’,感到这样争下去没有意思,于是才有了‘息心’的心理啊”,一时仁者见仁,知者见知,莫衷一是,这时,教师就应该引导学生思考而不是做“和事佬”的角色,在教学中,教者让学生思考一个问题:鸢飞戾天者看到的仅仅是山上的树吗?问题一提出,学生立即醒悟过来:原来是大自然的美丽景色促使了“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了,“峰”只是作者议论的一个媒介。教师的一个问题就能使对话难点处呈现出“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效果,由此可见,生生对话中不可缺少教师的引导。

(3)挑:“一石激起千层浪”

一些具有人文教育意义或者启迪学生思维的问题,教者千万不要让它轻易滑过,要善于激发,让学生展开讨论,通过讨论,让学生理解编者的意图,强化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激发他们对人文主题的深刻体会。在教学《寒风吹彻》一文时,在差不多结束对文章语言魅力探寻的生生对话时,最后发言的女同学在充分肯定这篇文章语言的魅力后提出,尽管这篇文章的语言很美,但她不喜欢这篇文章,因为它写得太灰暗。对于这一观点,教师并没有轻易放过,因为学生的这一问题正好是探究编者意图,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的好时机,他立即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让对话深入了下去:“有人说这是一篇描写苦难的文章,写得比较灰暗,与我们同学的观点不谋而合,不应该选进中学课本,你是如何看待这一问题的?”一言既出,学生纷纷表达自己的观点,气氛之热烈,发言之踊跃,观点之鲜明,完全出乎教师的意料之外,对话的结果是,大家普遍认为,对于身处城市的当代中学生而言,对于苦难的理解与认知基本是缺乏的,读了这篇文章,可以让我们知道外面的世界,了解在我们的国家还有一部分人生活在苦难之中,还没有摆脱生活中的窘境,知道了这一切,可以明确自己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相反如果我们不了解这一切,我们可能对民族的现状一知半解,当我们进入社会后,我们如何面对苦难,又如何想到关心那些身处苦难中的人们?应该说,这样的认识对学生的成长是有益的也是符合编者人文教育的主题的。

2、简要说明:提问和追问的联系和区别。

答:所谓提问就是提问学生的疑惑处、新旧知识的联系处、教学环节的关键处、学生思维的转折处。首先,提问是凸显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和引导者作用的重要途径。恰当的设疑发问可以使学生的注意力迅速指向教师预期的目标,将学生关注的焦点引向学习的重点、难点、疑点和关键之处,保证学习的有效性。其次,通过课堂中师生的问与答,可以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应变能力和与人交往能力,在不断的互动交流中生成的新鲜的观点和深刻的认识,是课堂上最闪亮的思想火花。第三,高质量的课堂提问能激发学生学习新知的兴趣,培养积极探索的精神。第四,诙谐而富于艺术性的提问,可以消除学生的学习疲劳,提高学习效率。

所谓追问,就是多问几个为什么。任何现象的出现都是有原因的,原因是什么?有因必然导致果,会出现什么结果?呈现出的现象是什么样子的,怎样去把握它?上述这些问题都可以通过追问展开分析,即围绕“为什么”、“是什么”、“怎么样”去设置问题,展开讨论。另外,可以正面设问,也可以反面设问,多问几个为什么,思路便会开阔起来。

提问作为课堂教学的一种基本方法,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始终。要自然合理地引导和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就离不开教学提问。心理学家认为,发现问题是思维的第一步,回答问题是思维的第二步。师生问答是使课堂形成不断向前推进的思维流程,进而促进学生知识的内化与思维的发展。追问是在提问基础上的深化,能引导学生的思维向纵深发展。追问往往能引发学生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外到内地探究问题的实质,避免浅尝辄止。

适时有效的课堂提问与追问是教学的重要手段之一。提问要慢慢诱导,追问要言辞适度,就事论事,才能引起学生积极思索而又不干扰学生的思维连贯性;提问要从整体出发,系统设计,追问才是有源之水,有本之木;提问要探明学生的疑点和难点,追问才能问到关键处。

3、简要说明:讲述和讲授的区别。答:讲授法是讲述方法,讲解方法,讲读方法和讲演方法的总称。讲述是讲授的一种具体方式。

讲述式,简洁明了,其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在特定的情境下放松心情,缓解紧张情绪,有效地创设了自然轻松的课堂氛围。其侧重点在叙述,注重的是陈述,主体是教师;

而讲授更注重面向学生,强调知识的传授与学生的接受过程。不仅给予学生知识,更教给学生方法,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认识。它包含了对事物的剖析,联系学生已有的经验,进一步深化学生对事物的认识,引领学生作深入的剖析,这里面包括对知识的联系、拓展、延伸以及纵向的深化,它带给学生更多的知识和方法的积累,更深层次的思考,而非简单地创设情境,引起注意的功能。

4、完整地设计一篇课文(或作文)的教学,包括学情分析、教材分析、目标设计、过程设计。并有设计说明,可以单独写,可以融在各部分中。

答:《第一次真好》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第一次真好》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七课《短文两篇》的第二篇。第二单元继续第一单元的主题,学习有关人生的课文。怎样才能获取更多更宝贵的生命体验是本文所要探讨的主旨。

作者周素珊在文中详举了两个事例,第一次看见结实累累的柚子树,第一次看见十姊妹孵出的小鸟,又略写了许多第一次,说第一次的感受真奇妙,新鲜而刺激,从而表达“人生要不断接触新的有益的生活项目,不断尝试新生活,使生活更加多姿多彩”的主旨。这是一篇夹叙夹议的散文,学生不乏阅读这类文章的经验,注意叙与议的关系,再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就不难理解。

二、学情分析

这篇600多字的小短文语言清新活泼,内容简单明了,对于刚刚升入初中的七年级学生来说不难于理解,用一节课的时间完成学习任务不成问题。除了语言的积累、内容的结构掌握,主要是解决如何引导学生真正深切体会“第一次真好”的内涵,与作者形成心与心的交流碰撞,以至于让他们在自己的实际生活中不断勇于尝试,感受生活的多姿多彩。

三、目标设计

结合学习内容和学生实际情况,师生互动、教学相长,教法学法设计如下:

1、学习目标: ⑴知识与能力:

①积累课文中优美的词语。②详略得当的写法。⑵过程与方法:

养成独立质疑和合作研讨的学习习惯。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认识人生第一次经历的重大意义,珍视第一次经验。

②辩证地理解文中所讲“第一次”的含义,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2、学习重难点:

辩证地理解“第一次”的含义,认识到珍视“第一次”,并不去尝试坏事的“第一次”,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

3、学习课时:一节课。

4、学习方法:自主、合作、探究。

四、过程设计

1、导入新课:

人生有太多的“第一次”了,第一次学会走路,第一次学会叫爸爸妈妈,第一次学会写字画画,第一次上网,第一次上台表演,第一次住校,第一次参加军训„„“第一次”的感觉怎样?台湾女作家周素珊说“第一次真好”,下面就让我们她的文章《第一次真好》,让我们共同来体验这第一次的美妙吧。

(设计意图:简单的几句话,切入整体,轻松自如地将学生引入所学内容。)

2、作者简介:周素珊

(设计意图:简单介绍作者情况,并温故知新,回顾这学期已经学过台湾作家的作品──杏林子《生命生命》、张晓风《行道树》。)

3、整体感知:

⑴朗读课文,正音正字:

要求:读音准确,大声流利,情声并茂。

①请一学生朗读课文。(读完课文后教师引导学生稍做点评)

②生字生词:(大屏幕出示字词)A、注意下列划线字的读音:

雏形

丰硕

稀疏

霎时

孵鸟

姊妹 柚子

沉甸甸

结实累累

玲珑剔透

B、弄懂下列词语的意思:

玲珑剔透:形容器物精致通明,结构细巧。

具体而微:整个形体都已具备了,只是比较微小而已。不可磨灭:指事迹言论等将始终保留在人们的记忆中。回味无穷:比喻回想某一事物,越想越觉得有意思。多姿多彩:本文指生活丰富而充实。

③大声自由朗读课文:(标出段序)

(设计意图:准确掌握生字生词的读音和意思,扎实基础知识的积累;达到基本的朗读要求。以大屏幕显示,节省时间,加深印象。)

⑵思考:(大屏幕出示问题)

①作者写了她的哪些“第一次”经历?感受如何?(请划出原文词语)

②这些第一次,作者是如何安排详略的?为什么要这样安排?

4、深入感知,合作探究:

找出你最感兴趣、最受启发的句子,或不懂的句子,大家交流讨论。

问题汇总:

⑴为什么说是“一幅秋日的风情画”而比不说“风景画”、“风光画”?

⑵既然第一次真好,可文中却说“第一次的经验不一定都愉快”为什么“第一次的经验不一定都愉快”,但“使人回味无穷”?

⑶如何理解“生命中的第一次愈多,生命也就变得愈益多姿多彩。”

⑷怎样才能使生命多姿多彩呢?

⑸请同学们搜索你生活中的记忆,想一想你的生活经历了哪些难忘的第一次,选一次最精彩的告诉大家。

要求:小组为单位,每人讲述一件自己的第一次,看谁讲的最感人,最精彩。

每小组推荐一名同学在全班讲,看哪组最好。

让学生较详细地说完过程后,用“第一次真”句式概括,训练概括能力。

⑹说说“你现在最想尝试的第一次是什么?”

⑺为什么有的第一次是不可以尝试的?

(设计意图:这些问题从对词语、句子的理解,到结合学生自我独特体验,层层推进,带着问题探寻文章的真谛。利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进行学习,养成独立思考、勇于表达、善于交流、积极创新的学习习惯。教师适时点拨,进行引导启发。)

5、拓展延伸:

阅读资料:(大屏幕出示,文字配以图片介绍)

⑴“神六”第一次

神舟六号飞船在众多科学领域内了创造了我国航天史上的第一次:

第一次进行多人多天太空飞行试验。

第一次进入轨道舱。

第一次进行真正有人参与的空间科学试验。

第一次在太空生活中的创新。

好消息:国新办新闻发布会透露,2007年左右中国将实现航天员出舱和太空行走。

那时又将有航空史上新的第一次,我们翘首期盼那一天的到来。

(设计意图:将刚刚发生的我国航天史上的大事推出,在让学生了解这些情况的同时,既认识到“第一次真好”就在身边,又对他们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是进行德育渗透的最佳时机。)

⑵再依次展出文字图片资料:阿姆斯特朗第一次登上月球引起了人类历史的大飞跃;我国第一位航天员杨利伟乘坐“神舟五号”进行太空旅行使飞船升空载上了中国人的名字;刘翔第一次获得奥运会短跑冠军改写了世界短跑的历史,为中国人乃至亚洲人赢得了荣誉„„这些都是中国历史、人类历史上的的第一次,这些第一次推动了人类历史的发展。

⑶在实践中体会:看图片,说感受。

(展示校园聚焦新闻图片)

10月18日~20日,七年四班(此次公开课班级)的全体同学通过自主申请在正、副班主任的带领下,对学校食堂工作环境和工作内容进行了参观与实践。

(设计意图:让学生结合自己刚刚参加的社会实践活动,讲一讲“第一次打饭的体会”,联系实际理解“第一次真好”,并润物无声,春风化雨,进行德育渗透。)

6、总结:

真的不知道与生俱来到底会有多少“第一次”。什么都可以忘记,但我们就是无法忘记我们太多太多的第一次。第一次给我们的感觉是那么的不同,当我们在人生的道路上去经历一些事的时候,这些我们的第一次那么那么的珍惜。当我们在人生的弥留之即什么我们都带不走,而我们一生的记忆却陪我们到最后,而这些第一次却成了我们最珍贵的财富。

7、课外延伸,写作训练:(二者选一)

⑴写一篇题为《难忘的第一次》或《第一次》的小作文。

要求:描写生动,议论简洁;400字左右。

⑵替换式改写,用你亲身经历的某个或某些感人精彩的第一次替换文中的事例。

要求:描写生动。

五、说媒体的应用

主要利用幻灯片作为辅助教学的手段,力求简洁明快,具有实效性。

展示内容分别为:作者介绍(目的:简单了解)、词语积累(归纳总结,加深印象)、合作探究的问题(目标明确,合作交流,深入探究)、拓展资料(内容丰富,联系实际),作业布置(要求明确)。

课件制作力求简洁大方,使其有效地服务于内容的讲解。当中不乏有趣的动画,如合作探究部分的“七嘴八舌热烈讨论的场面”,很能激发学生的探讨热情;出示神州“六号”的图片,结合时事,在本文学习时接触这部分内容让学生感到耳目一新;人类重要的“第一次”事件及人物图片展示后,出示由刚刚发表在校园聚焦的新闻重组的“七年四班学生在食堂社会实践”的图片,学生看到自己的照片和名人排列在一起,兴奋不已,以至争先恐后畅所欲言。

六、说写作要求

及时安排与课文内容有关的写作训练,能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又能够有效提高写作能力,于是我安排了课外延伸的写作练习。

一开始的安排是:写一篇题为《难忘的第一次》或《第一次》的作文。要求:描写生动,议论简洁;500字左右。后来想到另外一种方案:用你亲身经历的某个或某些感人精彩的第一次替换文中的事例。要求:描写生动,夹叙夹议,500字左右。这两种方案选择哪一个更合适呢?第二种方案改写的形式比第一种方案传统的形式更为新颖,学生应该更加感兴趣,而且有原文的框架结构,学生在模仿套用的过程中,再进一步深入理解课文,并感性地掌握了相关篇幅散文写作的方法,难度降低又有的放矢,学生面队这种新颖的写作形式兴味盎然。于是我选择了第二种方案以期取得更佳效果。板书设计

第一次真好

1、看见结实累累的柚子树

(美好)真奇妙。

2、看见十姊妹孵出的小鸟

(新奇,难看)新鲜而刺激,使人回味无穷

5、学生不会问,提出的问题意义不大,教师用什么手段引导?可举例。答:“问题”是学生思维活化的源头,是学生主动学习的基础,著名的物理学家李政道说过,要教学生“学问”,必须先从教学生学会“发问”开始,激发学生问题意识进行教学的基本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点。

(1)营造民主氛围,促使学生敢问。美国心理学家威普·詹姆斯说过:“人生最深刻的原则就是希望得到别人的赏识。”如果教师时刻用欣赏的眼光注视学生,那么,学生就会感受到爱,就会对教师产生信赖,对他任教的这门课也会产生浓厚的兴趣。因此,教师应该多对学生进行感情的投资,应多深入到学生中去和他们聊天,聊聊最近的读书体会,帮助解答课文中的一些疑难问题。营造宽松、自由和民主的教学氛围,建立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鼓励学生大胆联想、质疑和提问,鼓励学生求新求异,挖掘其可贵之处,这样做学生自然会喜欢教师,进而喜欢这门学科,从而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

(2)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想问。孔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学生“愤”、“悱”的状态是教师调动出来的,教师要善于创设情境让学生感到有疑,有疑而没有解答,同时又有一个平等、宽松的环境,学生自然就会提问。中学语文中的很多文章,粗看上去都很好理解,学生又不去深入地阅读,自然提不出问题。教师应适时地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关注文章细节,让学生把自己置身于文章的环境中,这样学生自己就能发现很多问题了。

(3)构建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会问、善问。教师要注意适时地教给学生一些提问的技巧,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一是要让学生明确提问的方向;二是注意适时地诱导点拨,教给学生发现问题的方法;三是要求学生牢固掌握基础知识,这是他们发现问题的基础;四是要求学生学会知识或是进行情感上的迁移,增强思维意识,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

如案例《威尼斯商人》第二课时片段

师:上节课我们弄明白了节选部分的矛盾是什么以及是怎么解决的,同时也很透彻地了解了夏洛克和安东尼奥这两个人物。这节课我把时间交给你们,看看还有哪些是你们想知道的,你们提问题,我来回答。就一个要求,要和文章本身有关系。

生 1 :为什么是鲍西娅去做法官而不是别人? 师:这是一个很好的问题,开了一个好头。

生 2 :鲍西娅是怎样一个人?

师:这又是一个高质量的问题。请问,你为什么想问这个问题?(学生沉默不语)你说不出来,我来试试能不能说出你的想法。这幕戏夏洛克是一个主角,安东尼奥也是一个主角,矛盾的解决关键在于鲍西娅。上节课我们分析了两位男主人公的形象,唯独对这个女主角还没有涉及,对吗?我正等着你们问这个问题呢!很好,还有什么问题吗?

生 3: 这个戏想反映的主题是什么?

师:这又是一个高质量的问题,你能说说答案吗?

生 3 按照参考书读了答案。

师:知道答案为什么还要问?(学生笑)恐怕有这样一个原因:你们刚才讨论的都是文章的内容,没有涉及到文章的中心。这个问题说明这名同学有很强的中心意识。很好,还有什么问题吗?

生:语言。

师:很好,用问题的方式表现出来。

生 4 :“你愿意让毒蛇咬两次吗”是什么意思?

师:很好,你为什么问这个问题?

生 4 :因为剧本里都没有出现过毒蛇,这里出现有些奇怪。

师:非常好,大家发现了吗,这位同学很注意文章之间的照应。

生 5 :这部戏剧的社会背景是什么?

师:真好,又填补了一个空白。我们阅读文章,如果知道了社会背景,就能更深入地去理解它。还有吗?

生 6 :作者塑造夏洛克这个人物是为了说明什么?

师:很好,这个问题依然是从作者的角度出发的,和刚才我们分析人物形象的角度有所不同。还有吗?

生 7 :为什么夏洛克和葛莱西安诺前后称赞鲍西娅的话是一致的?

师:很好,这个问题既是语言上的,又是关乎结构的。

„„

案例中的这位教师大胆尝试了让学生在实践中发现问题、提出质疑的做法,学生的发现欲望得到了提升,问题不仅多,而且有启发性和创新性。教师为学生创设了宽松的氛围,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把学习的自主权还给了学生。正因为有了这样的自主权,学生才会提出问题,才会自主地解决那么多问题,很好地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而教师在课堂上则真正成为了学生学习的引导者、组织者,引领他们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在课堂上得到了很好的体现。同时,教师还找准了突破口,点燃了学生问题意识的火花,允许学生疑问、质问、反问或追问,并且鼓励学生的创新发现,学生的能力尤其是创造力得到了培养。学生在提炼问题的过程中,提高了分析能力;在共同研讨、整理归纳的过程中,提高了解决问题的能力。

6、面对学生挑战性质疑,教师该怎么做?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谈一谈。

答:教师也并非事事皆通。新课程本身对于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就是一种挑战,新的语文教材内容大大丰富,许多知识及知识间的联系需要教师适当拓展和补充。同时也给学生提供了更多的质疑空间。面对学生挑战性质疑,我认为教师要勇敢接受。质疑是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创新思维的有效途径。要做到勇敢接受学生的质疑,不仅要从思想上抛弃“师道尊严”,放下“居高临下”的姿态,而且要提高业务素质,多钻研,勤阅读。教师要抱着谦逊的态度,坦诚地和学生交流,相互促进,和学生一起走进新课程,和学生一起成长。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是南宋词人辛弃疾被罢官后闲居上饶时所作的一首田园词。词题为《夜行黄沙道中》,可见是写田园夜景,词中所描述景物如同一幅山村夜行图,读后使人犹如身临其境之感。当我在引导学生诵读评析这首词的时候,学生通过查找工具书和资料,探究、交流引出了下面别开生面的阅读大讨论。

师:同学们,此词词人以乡村里极其平凡的景色,写出了极其不平凡的意境。通过读后大家能从词中找出哪些描绘具体景物的词语?

生1:有“明月、清风、惊鹊、鸣蝉”。

生2:还有“稻田、蛙鸣、星天、雨、茅店”。

生3:老师还有“社林、弯弯曲曲的小路、小溪、桥”。

师: 大家读的很认真。词中描写的景物真不少,这些景物构成了江南山村一幅什么季节的月夜图?

生:齐答“盛夏”。

师:那么,请大家说一说:你是从哪些词语中看出来的?

生1:从“蝉鸣”一词知道的,我们家附近就有树林,每到盛夏,都能听到蝉的叫声。

生2:老师,是的,我家附近也有树林,每到盛夏中午太阳火辣辣的时候,知了的叫声最激烈。

生3:老师,夏天的蝉阴天或雨天它叫吗?

师:一般不叫,蝉是太阳光越强,温度越高它就会叫个不停。

生4:老师,你说蝉在阴天或雨天是不叫的,那词中怎说“清风半夜鸣蝉”呢?难道夜中蝉还是会叫的? 生5:词中首句说到“明月别枝惊鹊”,意思是明亮的月光普照大地如同白昼,夜里又很闷热,温度很高,所以蝉会叫。

师:刚这位同学分析的很对,蝉在夜里本来是不叫的,我们人有时会产生错觉,那么,蝉也会如同人一样有时产生错觉。它把皎洁的月光误认为是太阳光,下阕中又写道突如其来的夏夜暴雨,暴雨前的气温是很闷热的,所以蝉会叫。

(当我说到这里,学生们又议论纷纷,不知是赞同,还是默认。)

生6:老师,不对,词的首句写的是“明月别枝惊鹊”,根据词句意译应是“月亮落了,离别了树枝,把枝上的乌鹊惊动起来”。那么,月光并不明亮、皎洁,那知了夜间是不会叫的。

师:这位学生分析和推理都非常有道理,“明月别枝惊鹊”中的“别枝”可理解为“旁枝、斜枝”,那这句可通译为“栖息在斜枝上的乌鹊被明亮的月光惊起,息飞不定。”你的那种意译可能有误差,你认为呢?

生6:老师,我的那种意译是从网上找的资料,是朱光潜先生撰写的赏析《西江月》文中的文字,他说,“明月别枝惊鹊”句的“别”字是动词,就是说月亮落了,离别了树枝,把枝上的乌鹊惊动起来。并说,这句话是一种很细致的写实,只有在深夜里见过这种景象的人才懂得这句诗的妙处。乌鹊对光线的感觉是极灵敏的,日蚀时它们就惊动起来,乱飞乱啼,月落时也是这样。这充分说明了当时月光并不是很强,并阐明了“月落惊鹊”之说。

师:这位同学的知识视野真宽,你所说的很有见解,也很有理论依据。这种积极思考,大胆质疑,勇于探究的精神值得大家学习。其实,古诗词的理解我们要借助作者的写作背景和创作的艺术手法,融于诗境之中。我们能否这样的来分析首句“明月别枝惊鹊”与唐诗人王维的《鸟鸣涧》诗中“月出惊山鸟”是同一意境的。可以理解为:月亮出来,惊动了栖息的乌鹊。其实,本词中乌鹊的惊动实不纯属“明月”所“惊”,主要是词人深夜的脚步声所“惊鹊”的,大家认为呢?

(学生一片哑然,不知是信服,还是沉默。)

师:大家以上的讨论都很热烈,提出的问题很有价值,针对问题的结论有待理论验证,望大家下去积极观察和查找资料。下面大家进一步的评析后面词中所描述的意境美,积极思考,大胆质疑,勇于探究,理解感知课文主旨,然后把词中所描绘的情境用一幅画勾勒出来,看谁理解的透彻,画的逼真,有创意。

(学生开始了积极探讨、交流和动手。)

尽管学生在赏析的过程中提出“蝉”夜里是不叫的,“乌鹊”不是被“明月”所“惊”的这些质疑,我不能说其观点的对否,我只能对学生的积极思考给予肯定,鼓励他们要敢于提出问题,投入自然的怀抱,去积极探究寻找答案,对他们大胆质疑,勇于探究精神给予称颂。我不能说他们的观点有什么价值,但我认为他们的这些质疑是值得探讨和商榷的。通过这节“诵读欣赏”课,使我认识到学生的阅读兴趣是“激”起来的,学生的阅读思维是开放的。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在读评的过程中能对词中的一些情境提出质疑,教师要做到“牵一枝而动全身”和“一石激起千层浪”,让学生的发散思维自由翱翔。针对学生在评析过程中的探究和质疑,我们要做到循循善诱,对学生的见解要给予肯定,并予以科学性、知识性的点拨和鉴别,让学生求知、探究、想象的火花得以迸发,使学生的思维能力的得以锻炼和开拓,阅读能力得以提高。千万不可用“书上这样写的,你就这样记。”或者“不要想到教材外面去”等语言或者用不感兴趣的眼光来制止、压抑学生,千万不可压抑、扼杀学生的质疑精神!

7、你在学生读书读网的活动中,是如何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的?

答:指导学生读书读网基本功是语文教师必备的、常用的技能,是教师通过指导学生阅读与语文学习有关的,如教科书、报刊、相关文字资料、漫画、图表印刷品和网络资源、影像资料等非印刷品的各种教育教学资源,使学生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与掌握的教学方法。

在学生读书读网的活动中,教师要有效发挥其指导作用,指导学生:

(1)把握指导的重点。指导学生读书读网的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而不仅仅是完成对某一内容的学习或浏览网页。教师要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在综合运用各种阅读方法基础上,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2)传授阅读的方法。教师要指导学生掌握阅读方法,进行自主学习。教学的成功不在于使学生掌握了某节课的知识结构,而是学生有没有真正掌握阅读的正确方法,有没有真正提高自身的阅读质量。如读书中,教师可指导学生从提纲入手,清晰了解学习内容,通过示范朗读突出对内容的理解,更具有感染力和教育意义。有时可根据情况选择接龙诵读、角色扮读、全员默读、全员齐读、全员乱读等各种方式指导学生朗读感知教材。读网则可采用指定浏览、相关浏览,进行研究性学习指导。(3)推荐阅读的内容。比如什么书、什么版本,或者什么网址的具体内容。并说明为什么要读,怎样读。

8、叙述一个关于激励或惩戒的教育故事,并在故事中有简短的反思。

答:惩戒即通过处罚来警戒,是一种以批评和充分讲道理为主的教育方式。现代教育提倡人性化,提倡“赏识、激励”,让学生学会尊重和感激,适度的惩戒则会让学生有更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有位小学生,自小在家里娇生惯养,每当事情不随心愿就闹起来,每每都是以大人妥协而告终。孩子上学之后,这样的脾气仍然不改。班主任老师上课时发现孩子总是带着玩具来课堂,不听课也不跟老师做活动,老师布置的作业也不完成。通过实际了解与调查,老师发现激励措施在他身上并没有发生作用。所以后来在课堂上,只要发现他溜号,老师就对他略施惩戒,如没收其玩具,要求今后发言一次还一个玩具。如发现不写作业,老师就不让他在课余时间出去做他喜欢的活动。开始孩子有点闹情绪,但是老师坚决制止孩子的家长干预。经过几次这样的惩戒,孩子也看出来自己是孤立无援的,于是渐渐地改正了那些毛病。

我们看到惩罚同奖励、批评一样,是一种教育孩子的手段。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指出:“凡是必须使用惩罚的地方,凡是使用惩罚能够有益的地方,老师就应当使用惩罚。”其实适当的批评和惩罚只要不是以恶意中伤及体罚学生为初衷都未尝不可。但是,惩戒只能作为一种教育的辅助手段来使用,而且一定要慎重、恰当,不可常用与滥用。学生一旦犯错,虽然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但总是有一小部分学生顽固不化,在无计可施的情况下,教师才能使出最后的杀手锏——惩罚。犯了错就应该得到惩罚,犯了错就该勇于承担后果,不逃避,不推卸责任。如果连一点小小的惩罚都不能接受,又何谈成长?不经历“风雨”,又哪能长成“参天大树”? 教育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正面教育和反面的惩戒都是必不可少的。没有惩戒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惩戒教育制度是对学校教育管理体系的有机补充和完善。惩戒犯错学生,不光在于教育犯错学生本身,更重要的是能起到教育其他学生的警示作用,让其他人引以为戒。惩戒教育,能让学生在其亲身经历的教训中更加清楚地认识对与错,并通过适度的外在压力,使学生的内在因素发生作用,自觉抑制自我行为过分膨胀,产生对错误行为的趋避意识,以防止再犯同样的错误。这也充分说明运用适度的教育惩戒手段是合理的、有效的。

9、请写出一个你最曾经运用过的精彩的作业设计,并简要说明。

答:《月亮上的足迹》作业设计

一、作业指导

本文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四单元的第四课,相对而言,本文更能引起孩子的兴趣,容易激发他们的想象。因此,本课的作业设计,更侧重于让孩子品味近代文学大家的写月名篇,增强语言积累,培养良好的语感,进一步培养他们从实际生活中发现美、创造美的能力,在写作手法上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设计的几项作业,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自主选择、自主完成。

二、作业内容及设计意图

⒈把你认为课文中最优美的词、句、段摘录下来。

[语文学习重在积累,要从小打好坚实的基础,新课标对此也指定出了量化标准。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积累自己喜欢的词语和句子,能激发学生积累的欲望。]

⒉选择自己最喜欢的段落读一读,背一背。

[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特点,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读读背背,感受月夜的美。如此,不仅让学生体验自主学习的乐趣,还使他们对语言文字的表达产生浓厚的兴趣]

⒊搜集课外与月亮有关的诗句、文章,认真朗读体会。

[新课标指出:要创造性的理解和使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引导学生以课本为点,扩大阅读面,大量积累语言。同时,训练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拓宽他们的学习渠道,不断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发展自主探究的能力。]

⒋练笔:你心目中的月亮是什么样的?请运用你积累的优美词句,发挥你的想象,施展你的文采,写一篇关于月亮的习作。

[积累的目的在于运用,运用的目的在于提高,提高的目的在于创造。次项作业是融字、词、句、段训练于一体,注重培养学生学以至用的能力和表达能力,培养他们在生活中发现美、创造美的能力。]

三、作业举例

(从完成作业的情况来看,每个孩子都做了两项以上的作业,大部分孩子四项作业都完成得很好。)看到他们完成的作业,我眼前一亮:词、句、段的摘抄不但有课文里的,而且有课外的,许多孩子还配上了自创的月亮图,尽量做到了图文并茂;课文里那些让人读后“口留余香”的美妙句段,他们读读背背,细细品味,和同学分享学习中的愉快;搜集与月亮有关的材料,不但又多又广,而且能在小组内美美地读、大胆地交流;一篇篇描写月夜风光的习作,语言清新自然,情感真挚,月亮在他们心中留下了一抹温暖柔美的痕迹。例如,刘倩倩搜集的与月亮有关的诗句:“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唐•李白《月下独酌》)“梨花院落溶溶月,柳絮池塘淡淡风。„„”(宋•晏殊《寓意》)等。

10、从创造性地使用语文教材的角度分析案例。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二十五课由五首词组成,分别是:温庭筠的《望江南》、范仲淹的《渔家傲秋思》、苏轼的《江城子州出猎》、李清照的《武陵春》、辛弃疾的《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如果按照教材上所安排的诗人所处年代的顺序教学,显然比较散乱。在对这五首词进行了研究之后,我实施了以主题为“问君能有几多愁”的整合教学。核心环节有四:

(1)自由朗读五首词,说一说如果以愁为分类标准,可以怎样为这五首词简单分类。(2)细读《望江南》和《武陵春》,比较两位古代女子的愁,讨论她们各自在为何而愁?哪个女子更愁?

(3)细读《渔家傲》、《江城子》、《破阵子》,比较这三位诗人,谁的愁最重,谁的愁稍轻呢?

(4)比较两位女子笔下的愁和三位男儿笔下的愁,表现方法有何不同? 答:分析:

新课程改革下,教科书有很大的开放性和弹性,给教师留出了开发和选择的空间,也为学生留出了选择和拓展的空间,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和发展的需要。教师可对教科书进行重组,适当地换、删、改,优化结构,以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求。本案例中这样的重组,使学生更直观体悟五首词中蕴涵的“愁”这一主题,能更深切地感受到“一切景语皆情语”,体会个性的差异、情感的差异,培养学生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不仅如此,教师还教会学生怎样整合知识,培养了学生学会学习的能力。

因此,教师和学生要在准确把握《语文课程标准》所体现的教学理念和方法的基础上,对教科书进行创造性使用。为了使学生的知识结构与能力结构更趋合理,更最大合理的重组,教师必须认真钻研教科书,在理解和尊重教科书的前提下把握知识的内部联系,在整体把握的基础下,探索改革其中的不合理因素,根据需要作出适当调整,从学生的角度出发,体察学生的学习情感,改变呈现方式,进行教科书的重组。

适当拓展,挖掘延伸。以教科书中原有的课文为中心,向与之有关的内容扩展,可以让学生更好地掌握语文课堂教学内容,进一步提高自己的语文能力。可以是同一内容的拓展,专题研究,入木三分。创造性地使用教科书时,可以做小专题,本案例中便是抓住“愁”这一核心进行归纳整理,大大提高学习效率和学习效果,加深对作家的纵向了解。更锻炼了学生能力。

上一篇:展会项目总结下一篇:小学数学教师教学情况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