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教师教学基本功》一书有感

2024-05-25

读《教师教学基本功》一书有感(精选11篇)

读《教师教学基本功》一书有感 篇1

读《教师教学基本功》一书有感

本学期我利用课余时间认真研读了《教师教学基本功》一书。在学习中我对于如何解决教学中的困惑有了一些新的认识,而《教师教学基本功》中提到的一些观点对自己也是一种鼓舞。只有不断的潜心学习和揣摩,并不断地应用于自己的教学实践中去;只有掌握各种教育理论,我们才能做课堂改革的先行者,我们的教育教学才能更加得心应手。

我们的社会正在走向高度社会化的新阶段,在社会分工越来越细的今天,社会职业的专业化发展是大势所趋。教师已经不是传统意义上谋生的职业,而是一个具有特殊职业要求的专业。什么叫专业?对这个问题的回答,可能莫衷一是,但是,“能别人所不能”恐怕是专业的第一特征,有“绝活”的人可能是最“专业”的人。教师应深切的认识到,在知识经济时代,文化知识已经不是职业之间的最大区别,教学基本功才是教师立足于社会舞台之上的“绝活”。

教师基本功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它是教师素质的外在表现之一,更是实现课堂教学目标、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重要保证,是教师从事教学工作所必须掌握的基本技能,是教师实施优质高效教学、实现精彩专业生活的前提和基础。同时也是教师树立威信,赢得学生尊敬的必要手段。教师的专业发展呼唤教学基本功,新课程的推进需要教学基本功的拓展与创新。

这本书对我感触最深的是案例部分,其中的案例展现让我明白,什么样的课才算是好课,什么样的课堂是学生真正想要的课堂。从中认识到了自己在授课过程中存在的种种问题、误区和不足。例如:《循环小数的认识》教师用“一个小和尚和老和尚的故事”学生们耳熟能详,以“故事”导入,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活了思维。在听完故事后,学生通过这个故事“不断重复和说不完”这两个特点,这也是本节课认识的循环小数的两个重要特征。教师巧妙的把一些枯燥而抽象的数学规律变的有趣而贴近学生生活的故事情节,从而使学生在愉悦的课堂氛围中学习新知。虽然学科不同,但教育理念相通,教师如此巧妙的设计和联系充分说明这位教师是智慧的,是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的,数学课中有很多是枯燥乏味的基础知识,如果我的课堂也能学习这位老师如此智慧地处理教学内容,相信我的课堂一定能更加生动引人。

现代的素质教育要求面向全体学生,尊重每一位学生,发展每一位学生。课堂教学也要面向全体学生,为每一个学生的学生创造条件,最大限度地开发每一个学生的潜能。书中提到的媒体教学能使给学生生动形象,给他们以更大的思维空间。学习兴趣增强了,学习也变得生动起来,运用教学媒体,可以从各个渠道,大大提高教学效率。教学媒体不仅给教学过程增添了色彩,更为学习效果创造了良好的环境。我从中懂得了教学媒体的重要性,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更应该更好的学习和应用。板书和投影也是教学媒体中很重要的一环,通过板书和投影,把教学内容很清楚的呈现给学生,有助于学生更好的理解与体会。老师讲授的知识,刚开始会忘记,而好的板书可以让教学内容给学生留下很深的印象。在实际应用中起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板书一直是我需要加强的环节,在以往的数学课上,我常常对板书环节不够重视,对于板书常常忽略,即使有板书,似乎也并未起到其应有的作用。或只言片语,或简单堆积,粉笔字也不太规范工整„„学习了这部分内容,我充分感受到板书的重要性,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一定加强板书的修炼,使其充分发挥对学生的指导和提示作用。

书中所描写的课堂中激励也给我很多感触。案例中有这样一句“我伸出右手,在他头上抚摸了一下,并伸出大拇指,冲他摇了摇,他高兴的笑了。”也许大多数的教师都和我一样,不知不觉中总是惩戒方式多了一些,行为科学研究表明,一个人如果受到正确而充分的激励,就能发挥其能力的80%—90%,我们都不妨试试吧!

同时,书中所倡导的终身学习理念也对我们颇有教义。作为个体的人必须要进行终身的学习,作为教师必须把教育看作是贯穿人的整个一生与人的发展各个阶段的持续不断的过程。这就需要我们不断学习新的理念,充实自己的头脑,使自己的思想不断地更新,与时代同步。知识经济时代,学习将贯穿于人的一生之始终,可谓“活到老学到老”。一个真正的终身教育、终身学习的时代也伴随知识经济时代同时降临。教育必须正视现实,适应新时代的要求,使其形式灵活多样,促进社会学习化、学习社会化。所以作为教师,最重要的是教育思想、教育理念的创新,教师必须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学习和了解先进的教育理念,把那些教育理念内化为自己的思想。只有如此,才能用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通过思想的内化来指导实践;有了理念的更新,才能创造新的教育方法,适应学习时代的要求。

学习的收获是非常丰富的,它引发我更多的思考,也让我收获了很多的知识。今后要努力在学习、实践、反思中逐渐理解和运用各项新基本功,并且在深入学习、反复实践、深度反思中将其内化为自己的实践智慧,外显为精湛的教学水平,我想只有这样才算是真正达到学习的目的。潜心打造独特的教学风格,成就自己精彩的专业生活。

读《给教师的建议》一书有感 篇2

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关于后进生的几条建议。如何转化后进生,一直以来都是广大教师关注的问题。在长期的研究和实践中也形成了一定的成果,从众多的教育资料中也能搜集到一些成功的案例,但放眼教育现实,“后进生”却层出不穷,前生未改,后生又续,让身为教师的我们疲于应付。在此条建议中,苏霍姆林斯基将对“后进生”的工作称之为“最难啃的硬骨头”之一,这应该是所有老师都赞同的,我也在教学中让这些所谓的后进生所累啊,对他们下的功夫最多,可是取得的效果最少。在不同的班级,对不同的学生,提着相同的问题,留着相同的作业,考的是相同的试卷,却出现了天地差异的成绩。

对于这些后进生我们到底要怎么做呢?

首先要改变看法,不能着急,不能简单的通过补课、做题、背诵来提高他们的成绩,那样会使他们更加的厌恶学习,会适得其反。对于这部分学生我们应更多的发现他们的的优点,哪怕是肯定平常学习生活中一个小小的闪光点,也能极大地提高他们的自信心,得到教师的肯定,是对他们一种莫大的鼓舞。学生年龄小,易受暗示,喜欢被肯定。例如,在一次的讲课中,我发现一个平时成绩不太理想的孩子勇敢地举起了手,我抓住时机把他叫了起来,这位同学在大家的鼓励下正确地回答了问题。当场我就让全班同学一起为他鼓掌,课后,我又单独以进步奖奖励了他。从此,他上课的积极性高涨了,学习我这门课的兴趣也越来越浓厚。

其次要培养兴趣、因材施教。要想因材施教,首先要熟悉“材”,也就是了解学生的兴趣,然后,精心地为所谓的“后进生”设计一些针对性的练习,在课堂上创设他们需要的学习环境。就像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使每一个学生的力量和可能性发挥出来,使他们享受脑力劳动中的成功的乐趣。这样他们就会感觉到他们也是在不停地进步,才会“点燃起成为一个好人的火花。”

再就是,后进生在班集体里,往往体会不到学习的乐趣,因为没有人愿意跟他一起学习,这就要求在小组划分的时候要注意搭配,以好带差,让学生养成互相帮助的良好学习风气,要让学生们意识到自己是在一个大家庭中,互帮互助,共同进步。这样整个班级的学习氛围也会越来越高涨,后进生也能得到充分的帮助。

当然还有更重要的,那就是转化后进生要坚持不解,不能总想速成,在短时间内解决问题,要做好“长期战斗”的准备,教师要用发展的眼光,持久的耐心,平和的心态面对他们,教育他们,只有这样经过长时间的努力,转变后进生的工作才能行之有效。

《给教师的建议》让我爱不释手,她让我看到了自己的不足,同时,通过对书的学习、理解,她也让我从中受到了不少启发,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就像一本完整的教科书呈现在我的面前,教我怎么样来教育学生,让我在教育教学中有了坚实的后盾。

读《教师教学基本功》一书有感 篇3

以往,我每拿到一篇课文,还没读两遍,便考虑怎样上出“彩”来——做什么样的课件,哪里可以表演,哪里可以“小组合作”,哪里可以拓展,企图以花架子来制造“亮点”。课堂教学的真正亮点究竟在哪里? 在暑期里,我拜读了赵国忠、林安凡老师所主编的《课堂教学的亮点在哪里》,在书中,我看到了这样一个案例:一个老师西安执教了《第一次抱母亲》。既没有做课件,也没有表演,却获得了师生的好评。如果说获得师生掌声和赞叹之处是亮点的话,那么,归纳一下有以下三个方面:一是老师的朗读,二是学生的朗读,三是老师对关键词语的理解和处理。

由此我觉得,课堂教学的所谓“亮点”,首先应该在朗读上。老师读得正确、流利、有感情,并引导学生读得正确、流利、有感情,是一种美妙的境界。叶圣陶先生说:“阅读教学总得读。”张田若先生说:“阅读教学,第一是读,第二是读,第三还是读。”学生把课文读得正确、流利、有感情,就证明课文的内容理解了,文章的思想感情体会出来了。把课文的内容和感情通过自己的声音再现出来,这是一种再创造,是赋予作品以生命。师生能读得入情入境的语文课堂,一定是充满生机、充满灵性、充满情趣的语文课堂。老师的范读能引起学生的共鸣,深深地打动他们,学生的朗读能人情人境,并博得大家的掌声,能说不是亮点? 朗读的亮点,不仅体现在学生朗读得声情并茂上,即“结果”上,更体现在老师的引导上,即“过程”上。引导学生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就不容易,更不要说读得有感情了。老师把读正确、读流利当作硬任务。它是“保底工程”,要求人人做到。为确保每个学生达到读正确、读流利,老师是严字当头,“一字未宜忽”,就连标点符号也不放过,逗号和句号要读出区别来,叹号和问号要读出不同来。

张田若先生还说过:“评价一节课成功与否,首先看全班学生是否把课文读熟了。”所谓的熟,就是能精读课文,“精读”,就是进一步引导学生把课文读懂,读出字面背后的意思。进而把课文读出感情来。这期间离不开老师的必要讲解和朗读示范。不要以为老师范读只是为了让学生模仿。老师的范读也能起到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的作用。因此,为了帮助学生理解好、朗读好,万万不可缺少了老师的范读。

过程真的比结果更重要。有过程,才有方法可言,才有能力可言。指导学生

把书读好的“过程”,也是更是我追求的亮点。

语文教学的亮点在哪里?语文的味道在哪里?在关键的词句里,在理解后的朗读里。课的最后,指导学生写字,我觉得这也是课堂教学的亮点。我一直和中低年级的孩子打交道,在每堂课上的写字指导中,我先请学生“看样板”,“看”完后说说重点笔画在田字格中的位置,接着描一描,最后“临帖”。

总之,语文教学的亮点在“语文”里,再说具体一点,是在“字词句段篇、听说读写书”里。

所以,我现在每教一篇课文总是在钻研教材上下功夫,在朗读上下功夫;课文中的每个新词务必弄清它的意思,要求运用的,务必弄明白使用范围,首先自己造几个句子;每个生字以及要板书的词语,力求写得规范,做到笔顺规范。

读《活着》一书有感 篇4

易中海

余华的小说大都是对于底层最悲惨的人的生活描写,很少有直接描述精神层面的东西,我们可以从中看到一个个麻木、呆滞,而只知道逆来顺受的底层人民。他们没有精神生活,他们保护不了自己的家人。

余华简练的语言,淡淡的文字,撰写出平凡的故事,却生动地刻画出了生活的真实,会让人忍不住地去联想自己的生活。读完《活着》,有两个画面在我脑海中挥之不去。一个是福贵牵着一头买来的接近暮年的老牛在田垄上坐着眺望远方,另一个是福贵一家那大大小小的几座坟墓。

一个地主家的少爷福贵吃喝嫖赌,最后把家中一百多亩地也输给了别人,穷困潦倒之际,父亲死了后,而又母亲生病,前去求医,半路被抓当壮丁,再被解放军俘虏,回到家时母亲已经过世,妻子苦苦带大了儿女,女儿却不幸聋哑。而悲惨生活才真正开始降临,妻子家珍因患软骨病干不了重活,儿子有庆因血型与县长夫人相同为救她被抽血而死,女儿凤霞与二喜结婚后刚生了一个儿子,凤霞却大出血死了,不久家珍也死了,再后,二喜在工地被水泥板夹死,凤霞的儿子苦根因吃豆子撑死。究竟有多么悲惨能使这么多的天灾人祸降临到一个人的身上。那一个个接连去世的人和小说的名字《活着》形成强烈的反差。生命最后,福贵看到了一头即将被宰杀的老牛,仿佛看到了前半生的自己,不顾一切的买下了它。最后只剩一个老头和一头老牛,活着。

一次次好像很戏剧性又很偶然的死亡,可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它发生又是那么的合理和凄凉。每一个事件的发生,我们都能在脑海中能看见那些个场景,动荡、凄惨,挣脱不开命运的无奈。没有煽情的描述,只是叙述,甚至不知道站在什么角度去描述的,结果却让人震撼和悲痛。

家人一个个死去,希望一点点破灭。那么支撑福贵活下去的是什么呢?可能是信念,可能是一种意志罢了。可活着是为了活着而活着,还是为了活着以外的事物而活着?福贵属于后者吧,因为他没有什么了,所有的都离他而去了。他是怎样活下来的,是怎样承受这种一次次猝不及防的失去,又是怎样的继续活下去,或者不久,他也会死去了。

所有人都死了,福贵却奇迹般的活着。是不是要告诉我们什么。()精神、信念、希望、意志这些东西,本就是虚的,它们寄生在人身上,才造就的很多种可能。文章最后福贵在田地边上和老牛说的话,更像是活着的一种延续。老牛应该有很多个名字吧,凤霞、有庆、二喜、家珍、苦根、福贵都是这头老牛。

“往后的日子我只能一个人过了,我总想着自己日子也不长了,谁知一过又过了这么些年。……这辈子想起来也是很快就过来了,过的平平常常,……做人还是平常点好,争这个争那个,争来争去赔了自己的命。”这是主人公的话,书看完了,很压抑,活着的意义是什么也许无所谓活着,尘世的苦难,活着的人总得承受,在命运面前,只有忍耐,忍耐孤独,忍耐不幸,甚至是死亡。《活着》并不是要告诉我们应该怎样活着,只是在陈述活着这样一个事实。套用徐福贵夫妇对春生的话来说:活着,好好活着。我们只能等待被时间和命运遗弃,而没有权利抛弃生命。在命运面前,也许不能不感叹人类的无力吧。改变不了活着的事实,就改变活着的态度吧,只要活着,总有希望,态度也许至少是可以改变活着的状态,或者好,或者差。只是在生命的尽头至少可以告诉自己,我们活过,也曾经努力过。

余华说过:“作为一个词语,‘活着’在我国语言里充满了力量,他的力量不是来自于喊叫,也不是来自于进攻,而是去忍受,忍受生命赋予我们的责任,去忍受现实给予我们的幸福和苦难、无聊和平庸。”活着,就有希望,就是一种胜利。没有比活着更简单的事,也没有比活着更难的事。只有活着,一切才有希望。只要活着,一切都会更好。

读《爱的教育》一书有感 篇5

偶逛书店,一本书深深地吸引了我的眼光,它是意大利作家亚米契斯著的《爱的教育》。书的首语就从另一方面来揭示素质教育很震撼人,它说:“素质教育就是‘爱的教育’,对父母的爱,对老师的爱,对同学的爱,是孩子做人的根本,也是其它素质的基础。”

《爱的教育》一书描写了一群充满活力、积极要求上进、如阳光般灿烂的少年,他们有的家庭贫困,有的身有残疾,当然也有一些是淋浴在幸福中的。他们从出身到性格都有迥异之外,但他们身上却都有着一种共同的东西——对自己的祖国意大利的深深的爱,对亲友的真挚之情。主人公安利柯在学校和父母的教导下,懂得仁慈,同情穷人,更懂得如何去爱自己的祖国。当然,这里面不能忽视的是每个月老师读给那群孩子听“精神讲话”,这一个个小故事,不仅使书中人物受到熏陶,同样让我这个外国读者也被其中所体现出的强烈的情感所震撼。孩子的心总是如此纯洁和透明,爱的轨迹就被清晰地记录在了上面。

读这朴素的文字,竟有说不尽地感动和熟悉。曾几何时,自己也象这些小学生安利柯一样用简单纯真的心认真去看,去爱这个世界。但直到读了《爱的教育》,才发现自己这颗充满着孩童般的好奇,期待着爱和美好的心,始终没有离开过。看着书上的铅字,不由地,脑海里浮现出小学生歪歪扭扭的字来。稚气的语言,非但掩盖不了他的美,反而更让人觉得这是种难能可贵而修饰的纯真。书中那颗勃勃跳动着的纯真的心灵,正在为爱作着最公正的诠释。用他的经历、他的感语,告诉我们也告诉他自己:什么才是真正爱,我们该如何去爱,这是世界上永存的爱的主题。

孩子的心是最纯净最美好的,或许也最伟大的,因为他的关怀在整个世界。他们爱同学、爱亲人、爱老师、爱每一个他所遇见的善良的人们,哪怕是囚犯,只要能拥有一颗遥相呼应着的善良的心,他都会给予他们完全的爱。就像他看到小石匠身上有脏东西,绝不该说“啊!脏啊”!应该说“他身上有着劳动的痕迹”,该说“凡是从工作上带的,决不是脏东西”。

多么令人赞叹的精神,有了这种爱的力量,还有什么困难无法战胜的吗?爱能将世界融化,能把不同的人与人和谐地交融起来。“博爱”二字简简单单,却

是蕴涵了所有的美好在其中。

于是想到了我们自己,想到了所有已经不是小学生的学生。“寒窗读”十数载,除了书本上的知识,我们还在学些什么?精神的世界往往比物质的世界要广阔得多,心灵的修炼也比知识的吸取紧要得多。而心中,若没那份博爱的精神,也就失去了它美好的前提,其他的看起来也就苍白乏力了。活着,最可贵的莫过于是胸中的美好的爱的心灵。

爱啊,它是如此简单以至于早就牢牢的扎根于我们的心底;爱啊,它又是如此羞涩以至于它常常只肯落户在我们至亲至爱的人身上。只因我们渐渐不再有孩童时无暇的纯真,在爱之外又多了些自恃和冷静。却不知爱的美,就在于它的不作选择,去拥抱一切的美好。我们又何必担心自己的爱会枯竭,因为那永远也不会发生。

我们该爱的,早已不仅仅是身边的亲人朋友,还有更多更多的等着我们去热爱,是家乡、是情谊、是真知、是所有善良勤劳的人们。让美好的心永远陪伴我们,这个世界是多么的美好。

作为一名教师,我们要用广博的爱来丰富自己的人格,来美化自己的生活,让这一切以熏陶感染学生。作为一名教师,我们更要真诚地去爱自己的学生,无论是聪明的还是苯钝的,无论是机灵的还是木讷的,在老师心中,他们都是可爱的。作为一名教师,我们要教会孩子们去爱:爱祖国,爱家乡,爱父母,爱老师,爱老师,爱同学,爱校园,爱大自然,爱生活„„

爱是什么?

读《细节决定成败》一书有感 篇6

《细节决定成败》,粗一看这题目,觉得似乎有点小题大做了,可是仔细一读这本书,却是深有感慨。作者在书中强调,无论做什么工作,都要重视小事,关注细节,把小事作细,做透,揭示了“细中见精”,“小中见大”,“富伟大于平凡”的道理。

“泰山不拒细壤,故能成其高;江海不择细流,故能旧其深。所以,大礼不辞小让,细节决定成败。在中国,想做大事的人很多,但愿意把小事做细的人很少;我们不缺少雄韬伟略的战略家,缺少的是精益求精的执行者;决不缺少各类管理规章制度,缺少的是规章条款不折不扣的执行。我们必须改变心浮气躁、浅尝辄止的毛病,提倡注重细节,把小事做细„„”,这段话指出了我们工作中的通病。再高的山都是由细土堆积而成,再大的河海也是由细流汇聚而成,再大的事都必须从小事做起,先做好每一件小事,大事才能顺利完成。

一个细节的忽略往往可以铸成大错,而一个细节的讲究,却可以带领我们走向成功。有鉴于此,把每一件简单的事做好就是不简单,把每一件平凡的事做好就是不平凡。正如汪中求先生在《细节决定成败》一书中所说的:“芸芸众生能做大事的实在太少,多数人的多数情况总还只能是做一些具体的、琐碎的、单调的事,也许过于平淡,也许鸡毛蒜

皮,但这就是工作,是生活,是成就大事不可缺少的基础。”在现实生活中,细节往往被我们忽略,事实上,许多错误的发生都是由于当事人忽视了一些细节而造成的,如果在事前能关注一下那些细节,好多错误是可以避免的。重视细节其实是一种负责任的表现,所以对我们来说,我们要转变观念,改变作风,变不重视细节为重视细节;变被动工作为主动工作,只要我们每一个人做好每一个细节,那么我们的单位就会取得成功。

细节在我们的生活中表现出来的魅力是无与伦比的。我们可能因为对它的注重而使自己抓住很多的机会,从而体现自身的价值,修复自己的人生,完善自己的品格。品味细节,从生活中的小事做起年,我们会更强大,因为成绩与荣誉是一点一滴堆积起来的。没有小的成功,就没有大的收获。细节是生活与事业中一些很小的闪光点,但它的作用却不可低估。有些人奉行做大事,认为自己高人一等,胜人一筹,从而忽视细节,结果不但没有提升自己,反而更加失败。他们不明白,浩瀚的大海是由一滴滴水融汇而成,茂密的森林是千百棵树连接而成,骄人的业绩更是无数细小的成功凝聚而成。我们应把握生命中的细节,酝酿过程中的细节之美,只有这样,我们才会取得成功。

看不到细节,或者不把细节当回事的人,对工作缺乏认真的态度,对事情只能是敷衍了事。这种人无法把工作当作

一种乐趣,而只是当作一种不得不受的苦役,因而在工作中缺乏热情。他们只能永远做别人分配给他们的工作,甚至即使这样也不能把事情做好。而考虑到细节,注重细节的人,不但认真对待工作,将小事做细,而且注重在做事的细节中找到机会,从而使自己走上成功之路。对照自己的工作,还存在许多不足之处,在今后的工作中急待提高,在细节上多下功夫,使自己不断进步。

读《细节决定成败》一书有感

王玉香

读影响力一书有感 篇7

《影响力》一书的作者是罗伯特・西奥迪尼博士,他是亚利桑那州立大学心理学系的著名教授,在实验社会心理学方面有着多年的研究和实践。他对影响力的研究,侧重心理和思维方式的剖析,对一些思维局限、观察社会的角度进行了研究,对人们经常做出的违背内心真实想法的行为进行了解释,再加之他的语言逻辑严谨,思辨性强,切中肯綮,为我们呈现了一部令人醍醐灌顶的扛鼎之作!

全书共讲了六个影响人类行为的武器:“互惠”、“承诺和一致”、“社会认同”、“喜好”、“权威”和“稀缺”。这几种武器都指向了我们很容易受影响且不易察觉的弱点,而且通常是我们犯下愚蠢错误的罪魁祸首。就拿社会认同来说吧,古语言:“三人成虎”、“众口砾金”,很多时候我们的判断不是依照理性思考所做出的,而是从社会大众的普遍选择出发,人云亦云。这种随波逐流的心理使我们失去了自身应有的自我认知和判断力,往往做出一个可能不太合理,却满足了自身追求社会认同感的需求的选择。再者,承诺和一致原理也让人深思:一旦我们做出了某个决定,或选择了某种立场,就会面对来自个人和外部的压力迫使我们的言行与它保持一致。例如赛马场上的赌客,一旦下了注,对自己挑中的赛马就信心大增起来;一投完选票,选民们往往就会更相信他们的候选人一定能够当选。和社会认同原理一样,我们经常会由此做一些违背自己意愿的事情。一旦我们在内心不坚定的情况下选择了某种东西,就会形成一套自我支持的系统,于是执着地要自己相信,我的选择是对的,哪怕我自己也不确定。看完这一章节之后,不知道是一种收获还是一种干扰,回想自己过去和现在的一些选择,是否也有因为自己不理性的想法和有限的阅历知识而下过笃定要赢的“注”呢?

在书中,作者正是从这些不易察觉的.非理性选择入手,抽丝剥茧,一步步带我们认识到影响力的奇妙之处,让我们慢慢看到何以被他人轻易影响说出“是”这个字的。其实,受人影响本身并没有什么不对,关键在于别人是否通过这一影响向你推销了你不想接受的东西,若是这样,你就得想法避免这一影响。但作者似乎并没有告诉我们可具操作性的方法去应对。就如同中国古典哲学思维所讲:以无招胜有招、大道至简。作者要表达的真正的影响力恰恰在于是“授人以渔”,而非“授人以鱼”。当我们认知和洞察出了这种影响的存在,我们就完全可以利用这种影响力,靠着日积月累的个人素质和对社会的细微洞察能力,显现出恰当的判断,作出自己独立的决定,做到运筹帷幄,决胜千里。

其实,互惠、喜好等影响因素都是一把双刃剑,怎么利用是关键,被好心的人用了是福祉,被心存不善的人利用了则会让很多人成为冤大头。如互惠原则,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将欲取之,必固与之”,但是若为了不亏欠、避免受骗而一味拒绝他人的恩惠和妥协,那我们会活的很累,也可能会伤害到真正给予我们帮助的人。所以我们不能回避这些影响力,我们完全可以站在无损害他人利益而塑造自身影响力的角度去提升这方面的能力,甚至达到双赢。正如孔子所言:“不逆诈,不亿不信,抑亦先觉者,是贤乎!”要做到先知先觉很难,但是学会思考自己,理解他人,见微知著确是应该做到的。

读《清廉本色与坚守》一书有感 篇8

最近,我读了《清廉,本色与坚守》一书,颇多感慨。书中最鲜明的特色是列举了大量随时可能发生在我们身边的鲜活案例,并吸纳融合了一些优秀领导干部处置这些情形的技巧和工作实践,警醒党员领导干部,并教以方法和技巧,使党员领导干部更加准确地把握形势,明确责任,敬畏手中权力,更好地保护自己,增强在工作和生活中抵御腐败的能力。

清廉,就是要坚持严于律己、廉洁奉公,时刻把党和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严格遵守党纪国法,坚持高尚的精神追求,永葆共产党人的蓬勃朝气、昂扬锐气和浩然正气,切实做到拒腐蚀、永不沾。为政之要在于廉洁,廉洁之本在于自律,自律之道在于防患未然。滋生腐败最先突破的是廉洁自律这道防线,保持清廉必须固守的是廉洁自律这条底线。要自觉筑牢思想防线。心不廉则无所不取,心无防则无所不为。廉洁自律是一项长期的思想作风建设,绝不能毕其功于一役,它的效力在于坚持不懈、持之以恒。党员干部要始终坚持把廉洁自律作为一种思想境界来提升,作为一种职业操守来要求,作为一种工作能力来培养,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权利观、地位观和利益观。特别是在面对诱惑、陷阱时,保持清醒头脑,时刻警钟长鸣,在感情上把握住原则,在行动上把握住分寸,在生活上把握住小节,务必做到政治上清醒、经济上清楚、生活上清白,守好自己的精神家园。作为一名党员干部应深深懂得:“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领导干部只有首先修身律己,()正确运用权力,在勤政廉政上做表率,树立好风气,才能动员和组织群众共同艰苦奋斗。试想,一个领导干部如果作风浮躁,吃拿卡要,徇私舞弊,甚至存在更严重的廉洁问题,怎能真正做到不辱使命,不负重托呢?事实证明,一些领导干部走上腐败犯罪的道路,大都是从生活作风不检点开始的,由此也造成了一些群众对党员干部的不满情绪。这就要求领导干部加强党性修养,坚持正确的生活态度,追求高尚的生活情趣,带头弘扬社会主义道德风尚,模范遵守法律法规和廉洁自律规定,从生活上防微杜渐。在改革开放新形势下,党员干部的工作、生活、社交空间日益拓宽,如果不规范约束自己,很容易使权力成为腐败的条件。对此,要时刻保持清醒头脑和政治警觉,做到谨慎交友、冷静交友、从善交友、择廉交友,丰富自己的涵养,提高自己的境界,保持自身良好形象。

读《经济学是什么》一书有感 篇9

学了两年的经济管理专业(函授),虽然十几门课都勉强得以通过,但到头来扪心自问:什么是经济学?依然说不明,道不白。究其原因,固然有学习与考试两张皮的问题,这个暂且不提。还有一个原因,那就是没有一本通俗易懂的、与社会实际乃至日常生活紧密结合的经济学基础性读本,这一点,对于我这样的文化水平不高且不是直接从事经济工作的人来说,显得尤为重要。

说实在,经济学这个名词我们早已耳熟能详,许多在市场经济中拼搏的人都意识到掌握一些市场经济规律、了解一些经济学知识的重要性,就如我们这些并非直接从事经济工作的人也都深深感到,经济学知识的匮乏给我们的工作甚至日常生活带来的不利。然而现实的问题是,不是我们不想学习经济学,而是无学习经济学之门;或者说,无法以我们可以接受的成本获得经济学的知识。毕竟大多数人都不是专业搞经济学的,我们大家都有着繁重的工作和生活压力,有点空闲还要看看电视、听听音乐放松休闲一下,能够拿出来学习经济学的时间和资源是很有限的,根本无暇去拜读厚重的经济学经典。况且,如今的经济学已经不是谁想学就可以学的了的,它那些陌生而又生硬的术语、极为复杂而深奥的数学模型,让即使受过一般高等教育的读者也敬而远之,退避三舍。经济学因此成了少数经济学家课堂上和书斋里的阳春白雪式的欣赏品,成为可望而不可即的皇冠。在大众迫切需要经济学知识,市场经济的发展又为经济学有了这么广泛的接受对象提供了如此天赐良机的时候,这不能说不是一个遗憾。

这次参加中青班的学习,有幸拜读了梁小民教授所著的《经济学是什么》一书,就好像交了一位好朋友,相信任何一个阅读了《经济学是什么》这本书的读者,都会佩服作者在书中表现出来的深入浅出、引人入胜的功夫。这本书,就好像有人用一个个日常生活的例子与你拉家常,双方越谈越投机,不知不觉中,你就了解并熟悉了那些经常在经济学家口中蹦出来的术语。

比如,作者在书中谈到通俗歌手的数量与高昂的门票价格,谈到最先在成都出现的电影院5元票价的冲击波,谈到薄利多销与谷贱伤农,当这些例子说完了,一个关于价格如何调节经济的问题,即经济学家常常说起的一只看不见的手的作用就解释清楚了。从这里,我们不仅知道了什么是需求定理,什么是供给定理;也明白了均衡价格、均衡数量为何物;还懂得了需求弹性和供求弹性的作用。

再比如,作者在书中谈到一个人中彩票后的变化,谈到及时行乐的观念,谈到吃第三个面包和第一个面包的不同感受,谈到不要把所有的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这些例子说完了,家庭决策方面的问题就解释清楚了。从这里,我们不仅知道了什么是效用;也明白了总效用和边际效用为何物;还懂得了实现消费者均衡意味着什么。

又比如,作者在书中谈到曾经在农村风行一时的养鸡专业户,谈到农夫山泉有点甜这个家喻户晓的广告,谈到让所有老百姓受益的彩电价格战,这些例子讲完了,关于企业市场竞争战略的问题就讲清楚了。从这里,我们既了解了市场的不同类型,即完全竞争、垄断竞争、寡头和垄断;又懂得了什么叫单一价格,何为歧视价格;同时,对博弈论在市场经济中的作用也略知了一二。

还比如,作者在书中剖析企业家的收入,以及现实生活中,一方面是几千万人尚未脱贫,另一方面是少数人开着宝马车去高尔夫俱乐部等现象,强调了解决收入分配问题,就是解决效率与平等的问题,作者在这里把这一问题比喻成蛋糕,既包括如何把蛋糕做大,又包括如何使蛋糕分得更平等一些。例子讲完了,平等与效率得选择问题也就清楚了。从这里,使我们明白了企业家赚的是正常利润这一道理;知晓了如何用劳伦斯曲线、基尼系数等来衡量收入分配状况;懂得了用结果公平论和过程公平论来正确理解分配制度上的公平。

凡此种种,不一而足。

在一般人的印象中,经济学是一门高深莫测的学问,从经济学家口中蹦出来的各种术语和概念,让其他行业的人和普通百姓敬佩之余,又多少有些不明所以。《经济学是什么》这本书,把经济学和非经济学专业人士、甚至普通百姓的距离拉近了。也许在这之前,我们会觉得经济学术语和概念晦涩难懂,但是看完这本书,我们就会发现,这些术语和概念,原来很简单,并且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

有专家说,犹太人是世界上最善于经商的民族,当一个犹太人参观一家企业的时候,他一边听解说员讲解,他的大脑同时会像计算机一样高速运转,参观结束的时候,不仅这家企业经营的数据被他计算出来了,并且,如果他有意与对方合作,一整套的谈判策略已经成竹在胸。

我国正在进行市场经济建设,市场经济的大潮不可避免地使国人的思维方式发生变化。我们也许达不到犹太人那样的精明,但是,我们应该向这个方向努力,正如《经济学是什么》第一章的题目所说:像经济学家一样思考。

那么,如何像经济学家一样思考呢?我以为要注意三个方面:

一是要做到像经济学家一样思考,首先必须学好经济学这门课。俗话说: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正确的思维方式要有丰富的知识做保障。经济学是研究如何配置和使用相对稀缺的资源,来满足最大化需求的社会科学,即研究社会活动中的个人、企业、政府如何进行选择,以及这些选择如何决定社会资源使用方式的一门科学。经济学的构成有两大部分,即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经济学方面的知识极其丰富而有复杂,同时门类繁多,通过短短几天的中青班上各位老师的授课,我们领略到了它的博大精深,如经济学可以细分为信息经济学、发展经济学、新制度经济学等等,单就微观经济学对市场价格机制的研究,就有均衡价格理论、消费者行为理论、生产者行为理论、市场结构理论、收入分配理论等七个方面的理论,林林总总,在《经济学是什么》一书中只是蜻蜓点水。所以,要学会像经济学家那样思考,这本书仅仅介绍的是一些最基本的概念、工具、方法和理论。虽然这些内容有助于我们学会像经济学家一样思考,也有助于我们分析各种现实问题,从而有助于我们作出更加理性的决策。然而,我们也应当清醒地看到,读这本书仅仅是我们进入经济学这座科学圣殿的一个起点,一个入门,而现实问题往往又是十分复杂的,因此,要真正像经济学家一样思考,还需要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之余,多读一些经济学著作和教材,多关心一些这方面的理论研究,扎扎实实地打好经济学的理论基础,惟又这样,才有可能像经济学家一样思考。

二是要做到像经济学家一样思考,还必须经常加以实践。人们认识世界的过程就是不断地从实践上升到理论,然后再把理论带到实践中去检验,并指导人们的实践。要像经济学家一样思考,也应当不断地实践。经济学家常常喜欢说这么一句话:学习经济学并不能保证你不站到领取救济金的队伍里,但至少可以让你懂得为什么失业。可见经济学这门知识对于认识事物的重要性。正如约翰梅纳德凯恩斯所说:经济学理论并没有提供一套立即可用的完整结论。它不是一种教条,只是一种方法、一种心灵的器官、一种思维的技巧,帮助拥有它的人得出正确的结论。我们学习经济学并不是要用现成的理论去套现实问题,而是要学会一套分析这些问题的方法。经济学不可能为所有问题都提供现成的答案,但能教会我们分析这些问题的方法。我觉得,通过学习,最大的收获就是对于现实问题又多了一种思考的方法,那就是从经济学的角度去观察、去分析、去判断。尤其要从一些常见的、微不足道的现象中去发现更为深刻的内涵,这方面,著名经济学家茅于轼在浙江图书馆作的一场题为谁妨碍了我们致富的演讲,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比如说,马路上有人吵架,大家驻足观看,必欲究其所以才肯走;红灯抢行,十字路口乱作一团,彼此挤得动弹不得;开会时因某人未到,大家等上十几分钟这些现象我们已经司空见惯了。但从茅于轼的眼光看来,这些现象是使中国成为穷国的根本原因。以经济学的基本观点来看,穷是因为许多生产潜力不能发挥,因为人们的劳动没有用在生产上,甚至用在了抵消别人劳动成果的努力上;更因为各种各样的浪费普遍存在,耗掉了社会巨大财富。只有老百姓们自己明白如何把自己弄穷的,才能改正,才有可能变富。谁妨碍了我们变富,答案可能就是我们自己。茅于轼认为,要想把我们的国家变富,就要物尽其用,人尽其才。要让资本和劳动充分地就业,流动到最适合他们的地方去,因此,交换能够创造出额外的财富,任何有碍于自由交换的东西都有碍于财富的增加。阅读了《经济学是什么》,尤其是几堂经济学的辅导课下来,使我对经济的关注充满了从未有过的热情,比如在当前防治非典的特殊时期,我除了关心非典的动态情况外,非典对我国经济的影响,口罩与GDP究竟有多大关系,这些成了我每天看报、上网的一个重点。我自信,我会更多地用经济学的角度去思考现实问题,用成本、效益等经济学方法去安排和指导今后的工作和学习,一句话,像经济学家一样思考。

三是在学会像经济学家一样思考的同时,我们还要防止片面的思维方式。经济学家在研究许多问题时,都假设处在社会中的每一个人都是理性经济人,他们都以追求各自利益的最大化为最终目的。许多定理、论断都是在这样的前提下得出的。然而,现实生活中真的就是那么整齐划一吗?难道我们做每一件事,就都只仅仅考虑的是经济利益吗?就拿《经济学是什么》一书中所举的小王下海一事来说,小王下海一年赚了5万元,而失去了机关工作总的损失是5.4万元,即付出的机会成本是5.4万元,由此经济学家就得出了由于机会成本大于所得利益,故结论是小王下海是得不偿失。这种分析方法固然有其积极意义的一面,但是这仅仅是从经济利益角度来分析,假如说小王在机关里虽然清闲一点,但整日埋没在文山会海、是非堆里,身心极度疲惫,一年下来丝毫没有成就感。相反,虽然下海后付出了高额的机会成本,但小王却学到了许多在原先机关里学不到的东西,短期看在经济上并不上算,但长远而论,却可能会有大的发展前景,如若这样,我觉得小王下海又未尝不可。这里就有一个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比较,物质利益(收入)与精神利益(愉悦)的比较。再比如,书中所举硅谷离婚率低一事。按经济学家的看法,由于离婚诉讼需要花费很多时间,机会成本太高,所以导致离婚率低,那么伦理道德、法律秩序又该摆在何等地位?我们认识任何事物,都应当用联系的观点全面地去把握它。如果学经济学的只强调经济,学历史的只强调过去,而不愿关心与之紧密像联系的政治、文化等等,不知道事物存在着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互动关系,这样的思维方式往往会走向片面的误区。经济学之所以有这么多的学派、观点,我以为正是经济学全面、联系地对待客观事物的又一佐证。

读《教师教学基本功》一书有感 篇10

你是宇宙中吸引力最强的磁铁!如果能在你心中想着你所要的,并且让它成为你的主要思想,那么你会把它带进你的人生。借由这个最有力量的法则,你的思想变成生活中的实物,思想变成实物!不断地对自己这样说,让它渗透到你的意识知觉里,思想变成实物!

“主要的思想或者心态,就是磁铁,同类相吸,就是法则。结果必然是,心态会吸引与其本质相呼应的状态。”想像你生活在富足中,你就会吸引富足。当你认为自己生活在富足之中,你就是在借由吸引力法则,有力且有意识地决定你的生命,事情就这么简单。

思想是具有磁性的,并且有着某种频率,当你思考时,那些思想就发送到宇宙中,然后吸引所有相同频率的事物,所有发出的思想都会回到源头--你。你就是一座“人体发射台”,用你的思想传送某种频率。如果想改变生命中的任何事,就借由改变你的思想来转换频率。

秘密的法则:我们生活在一个由“规律”所支配的宇宙中。比如,万有引力定律。假如你从一栋楼上掉下来,不论你是好人或坏人,都会落在地面上。吸引力法则就是一种自然的法则,跟万有引力定律一样公正无私,既精准又正确。

你拥有改变一切的力量,因为选择思想和感受感觉的,就是你自己。“生活的同时,你也在创造你自己的宇宙。”

你要“感觉美好”这很重要,因为这种感觉美好,就是发射到宇宙中的信号,然后它吸引更多同样的事物给你,读后感《读后感:读《秘密》一书有感》。所以你越能感觉美好,就会吸引越多有助于你感觉美好,以及持续让你更加振奋的事物。

生命绝对不可以平凡,而且本来该不平凡,一旦开始运用这个秘密,你的生命也将是非凡的。思想决定了你的频率,而感觉则会告诉你,你是处在那个频率上。当你感觉不好的时候,你就是处在会引来不好事物的频率上,当你感觉美好时,你就是在强力吸引更多美好的事物。

秘密转移物--例如快乐的回忆,大自然或你喜爱的音乐--可以瞬间改变你的感觉,转换你的频率。期盼是一股强大的吸引力,去期盼你想要的事物,别期盼不想要的。好好的利用吸引力法则,让它成为一种习惯性的生活方式,而不是做一次就算了。你的职责在你自己,除非先把自己填满,否则你没有东西可给别人。以爱和尊重对待自己,就会吸引爱你、尊重你的人。

当你觉得自己不好,就是在阻挡爱,而且你会吸引更多你觉得自己不好的人和情境。专注在那些你喜欢自己的特质上,吸引力法则将会带来更多你自身美好的东西。要让某种关系顺利,就把焦点放在对他人的欣赏上,而非抱怨。当你把焦点放在他们的优点上时,你会发现他们更多的优点。

笑,能引来喜悦,释放消极心态,并促成奇迹性的疗愈。相信老化的观念都存在我们的心里。把这些思想从意识里放掉,专注在健康和青春永驻上。

忘掉你过去的困苦,文化习俗及社会信仰。你就是唯一能创造自己“该有的生活”的人。让你的渴望显现的捷径是--把你想要的看做是即成的事实。

读《管理的新模式》一书有感 篇11

伦西斯、利克特是美国现代行为科学家,生于1903年,逝于1981年。利克特对管理思想发展的主要贡献在于领导理论、激励理论和组织理论的研究工作。以利克特为首的美国密执安大学社会调查研究中心从1947年开始,通过对大量企业的调查访问和长期试验研究,提出了领导行为的理想类型和与此相关的三种基本概念。这些研究成果后来写进了《管理的新模式》这本书中,这些研究成果也被叫作“密执安研究”。

《管理的新模式》一书是利克特早期的重要作品,提出了一种新型管理原理,详细、系统的阐述了“支持关系理论”和以工作集体为基本单元的新型组织机构。书中提出的“支持关系理论”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经过了一系列实践的检验,证明确有其明显的实用性和优越性。

“密执安研究”的基本出发点是着眼于提高和发挥企业组织中人的能力,在利克特看来,企业活动的中心在于改善对人的组织或者说企业管理的中心在于如何管理人,这一点影响着企业活动的一切方面。

利克特提出了领导类型的八个方面特征:领导过程、激励过程、交流沟通过程、相互作用过程、决策过程、目标设置过程、控制过程、绩效目标.并根据上面的八个特征,归纳出4种领导方式,也被称作四种系统,即:

1、专制的命令型。特点:权利高度集中在上层。

2、温和的命令型。特点:权利控制在最上层,授予中下层部分权利。

3、协商型管理。特点:决定权在上层,上层领导对下属人员有相当程度的信任。

4、参与型管理。特点:上级对下属人员完全相信,工作问题可以自由的交换意见,上级都尽量听取和采纳下属人员的意见。以参与决策、经济报酬、自助的设

定目标并自我评价等手段充分调动下属人员,各类成员对组织目标都有真正的责任感,并积极行动起来促其实现。这是利克特所倡导的方式(系统),多年以后,利克特在回顾领导理论发展时,断言他所主张的第四方式(系统),已经获得了广泛的应用和验证。

利克特认为,在所有的管理工作中,对人的领导是最重要的中心工作,其他工作都取决于它。各个企业,即使是同一行业的企业,既有生产率高的,也有生产率低的,造成这种生产率差异的原因是各企业领导人所采用的领导方式不同。生产率高的企业采用的是以职工为中心的领导方式,管理人员强调的是工作中的人际关系,只进行“一般性的”而不是“严密的”监督,结果不但生产率较高,而且团体中的内聚力高,士气高,职工中不安情绪者少,跳槽者少。生产率低的企业采用的是以工作为中心的领导方式,管理人员注意的中心是生产,他们对工作的技术方面更感兴趣,对职工监督过于严密烦琐,往往对职工施加不必要的压力,对琐碎的事情横加指责,动辄予以批评和处罚。结果,团体的内聚力低,士气低,职工中不安情绪者多,跳槽者多,因而生产率也较低。

书的中间部分详细说了:决定领导方式的多方面因素。管理的核心问题是如何领导和管理人,而领导水平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领导方式。能否有效的实行领导,并不仅取决于领导者的行为方式本身,还要取决于许多其他因素。第一,领导者对自己行为方式的看法和说法与下属心目感觉到或是实际看到的领导者行为方式可能根本不同。第二,即使下级确实看到、感觉到、体验到领导者的有意采取的行为方式,确确实实的领会领导者的意图,不同的人仍然可能做出不同的反应,有拥护的,也会有反对的。第三,工作环境不同,工作性质和行业传统及本组织传统不同,也会影响到下级对领导者的行为做出不同反应。第四,领导者的个性和人格也是重要的因素。第五,在事关大家切身利害的问题上,下级希望自己的领导有能力影响更高层领导者的决策。总之,领导方式和领导行为的效果不仅取决于领导行为本身,还与被领导者的工作性质、生活经历、价值观念、人际关系以及他们对领导者的主观印象等一系列环境因素相关。利克特同时也说了具体的领导方法不可能到处适用,但普遍意义的一般领导原则还是存在的。

随后的章节利克特重点说了,新型整体管理原理。高效经理人大多倾向于参与式管理的原则,并将其确立目标,制定预算,控制成本,设计组织机构等许多方面。新型管理模式最核心的特征是:将组织转变成高度协调,高度激励和合作的社会系统。为了做到这一点,他们最重要的哲理和信念是:把下属和职工当做有血有肉、独立人格的人,而不是完成工作任务的劳动力,不是机器上的齿轮和螺丝钉。

利克特还重点说了运用支持关系的原理。管理人员必须做到以下态度:对下层人员要采取友好的、支持的、肯定的、信任的、期望的、关心的态度,在涉及工作和下属人员的利益问题上,要维护他们的要求,促进成员之间的相互沟通,发挥他们的创造力。密切协作,共同努力完成并实现组织的目标。如果在组织中形成了这种支持关系,职工态度积极,各项激励措施发挥作用,组织内充满协作精神,工作效率当然会提高很大。

书的最后还说了,集体决策和重叠的组织结构。

利克特认为,最有效的发挥人的潜力的管理方式,是把所有职工都组织到一个或多个内聚力强、成绩出色、有效运转和相互协作的工作集体里,而不是实行‘一对一’的单兵教练、单线联系式领导。集体决策的好处有:

1、实行集体决策能使每个成员有机会贡献自己的专业知识和专长,取长补短,在素质、性格、智力、年龄等方面形成更合理的结构。

2、集体的每个成员都会逐渐习惯于从最高领导者的角度去考虑问题,从而增强把握全局的能力。

3、内部信息的交流、沟通更充分、更顺畅。

4、由于决策来自集体,大家共同制定,自然会同心协力去实施。

5、节约人员配备,有助于防止因势力范围而争斗。

利克特提出了,重叠的组织结构。参与型领导采取重叠的集体组织结构,各个作业集体同其他作业集体是通过一个属于重叠集体成员联系起来的。我的理解是这个领导集体的每个成员都应从整体和全局出发考虑问题,不能只‘扫门前雪’,任何只利于某个部门而不利于集体或者以牺牲其他部门受害为代价的不和理决定,都不会被这个领导集体接受。

上一篇:福尔摩斯心得感悟下一篇:员工打卡注意事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