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朱永新大师《致教师》有感(共11篇)
读朱永新大师《致教师》有感 篇1
读《我心中的理想教师》有感
通读全文,文中的理想教师的确是理想的教师,这样的教师是国家的骄傲,是民族长治久安的基石,一个国家能把教师培养成这样的教师,祖国一定会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每一位教师都有过这样美丽而崇高的梦想,生活达到这样的境界是人生价值的最崇高的体现。但是,理想毕竟是理想,达到如此境界的毕竟少数。这样理想的教师为何在教育界屈指可数?我想先谈一谈这方面的理解。
人,只有心情的淡定,才会有专注。
年岁以高的教师,在薄暮之年,逐渐脱离了红尘的束缚,淡定的心情让他们在隐约中体会到短暂的人生的真正价值,所以默默奉献,不求索取。但是精力不足,知识断层,想学习记忆力又有了问题。
年轻的教师有着美好的梦想,而且有过澎湃的激情,都曾发誓要搞出一番惊人的事业。但是,青春毕竟不解红尘。家庭,生活,社会等和他们的低微的工资收人形成了强烈的反差,每年的工资的增长和晋级的遥远等待让他们感到遥不可耐,这样,他们的工作热情就像岩石的棱角每日受到涓涓细流的冲洗,变得没有了脾气。工作不能兼顾生活,生活和工作不能共赢。在这样的情况下,许许多多的教师首先还是选择了生活,其次再选择工作。孔子只要自行束脩以上,便可收学。何况我们教师。我想只有吃饱了饭,才有力气干活,否则有的人会干“磨蹭工”的。
我想,要想培养理想的教师,首先要先培养优秀的教师。培养优秀的教师,最主要的问题不应放在说教上,古往今来,老子,孔子有几,中国几千年的说教,让中国人获得了了人治人的专利,现代戏,古典型仿佛没有了人治在里面不生动,结果阻碍了社会的发展,人类的进步。我认为,应尽快落实在制度与国家资金配置上,让许多年轻人的工作与生活共赢。这样可以大大疏通产生优秀教师的渠道,不能等到他们这些年轻人脱离了红尘踏入暮年,懂得了人生的真谛后才去优秀,那时已经晚了,优秀的教师就会形成一大截的断层。
优秀的教师有了,才可能从中脱颖出理想的教师。
我再谈一谈朱永新的理想教师。
我们选择了工作,工作又给了我们生活,所以我们就应该好好的工作,一方面,我们要感谢工作给了我们生活,另一方面,这一工作又能体现人生的终端价值。怎样才能做好工作,我很欣赏朱永新的理念。教师必须有崇高的理想,有了理想才会有奋斗,在奋斗的道路上最好要为自己设置一个个望而可及的目标,让自己一步步去实现,这样奔向理想的道路上有了台阶可走,理想也就不远了。决不能好高骛远,更不能想一步登天,否则会走极端,误歧途。得不到领导的认可,得不到同行的佩服,身败名劣。
其次,朱永新讲的让老师和学生树立自信,这点我是深有体会的,如果让学生树立了自信,那么就成功了一半。然后就是爱心,爱是一个教师追求卓越,乐于奉献的原动力,爱更是一个教师找到职业乐趣的主要原因,因为有了爱才会有梦想,因为有了梦想才会去奋斗,因为有了奋斗才会有收获,因为有了收获才会滋润爱的心田,因为爱的心田被滋润,爱才会有了新的能量。所以教师有了爱,才会有源源不断的爱的能量。这样的工作是快乐了,是幸福的。那仿佛不是一种工作,而是一种享受。
我对朱永新讲的理想教师多读书十分肯定。
一位理想的教师一定是博学的。一位教师不懂《论语》,在教学生温、良、恭、俭、让方面就缺乏了理论的指导和实践的佐证,定然没有霸气。不懂《老子》何以让学生在浮躁的尘埃中淡定下来。如果不读陶行知就不可能知道生活、创造、德育等,不读历史何来的纵横捭阖,不读专业何来的经典。“一个人能走多远,看与谁同行”“一个人能有多高,看受过谁的指点”。一位教师没有与人同行,也没有经过名师的指点,更没有与古今哲人有过心灵的慰藉,那是一生可悲的事情。
我认为多读书,也可以陶冶个人情操,洗涤人心灵的尘埃,让人生活越来越精神化,以至于尽情地品味精神生活。
朱永新的理想教师,我希望国家要多管齐下,让教师们在工作和生活上共赢。先疏通优秀教师的渠道,然后理想的教师自然会脱颖而出。我想应该先有物质再有精神。如果把物质比喻成人的骨架,说教应该是人的肉体,肉体应该依附在骨架上面。
郭庙小学
郭峰
读朱永新大师《致教师》有感 篇2
教师的一言一行, 对学生来说都是最直观的教育。只要教师在, 教育就时刻存在。
敬畏职业, 有益学生一生成长。吴非老师认为, 教师是一种危险的职业, 因为教师“工作中的任何不慎将会在未来某个时刻造成严重的后果”。这就需要教师正确地、认真地对待这门职业, 必须增强自身的文化素养, 用自己内心的阳光照亮学生的心灵。吴非老师的学生认为, 是高中的人文教育让她理智地看待社会。而教师对学生的恶意折磨是违背教育规律、有失师德的行为, 会荼毒学生心灵。有敬畏感的教师必会兢兢业业地工作, 慎重地做出某一个教育决定, 为学生在塑造健康人格的关键时期做有益的事。
尊重学生, 让学生学会尊重他人。十多年前的学生感慨吴非老师“不以成绩评论学生”。对此, 吴非老师认为:教师与学生的关系, 从根本上说是人与人的关系, 有了这种认识, 才会尊重学生。如在“怎样和学生谈话”一节中, 令人叫绝的是这样的谈话:“我叫王栋生 (吴非老师原名) , 你叫什么?”在问学生姓名之前, 先向学生介绍自己, 我想, 这也是极少教师能做到的。试想, 一个教师, 尤其是班主任, 在第一次面对新生时, 这样谈话给学生最大的感受是什么?平等!其实, 尊重学生的教师必会自觉地“改造教育语言”, 在交谈中必会自觉地蹲下身子, “表现对学生的尊重”, 所以才有对需要教育的学生做出“你愿意到我的办公室来玩吗”这样的邀请。在教学方面, 吴非老师认为, “随意地干预学生写作, 随意地讲评学生作文, 有可能对学生心灵和他的写作造成负面影响”。所以他建议教师评讲作文时应先问学生:“我可以读你的作文吗?”他认为, 尊重学生也是暗示学生重视自己的权利;尊重学生作为一个人的存在, 是学校教育的根本。在教育教学中注重诸如此类的细节, 会给学生以做人的尊严, 让学生从教师身上学会尊重他人。
遵守常规, 让学生学会规范。吴非老师认为, 教育所做的一切不过是常识。要尊重常识, 遵守常识。在师道尊严日渐式微的今天, 吴非老师仍要提醒人们遵守教育伦理。教师拖堂, 会影响学生下一堂课的学习;学生对教师的课间纠缠不休, 会影响教师下一堂的上课;迟到的学生随手把雨衣交给教师, 是极端自私的表现……他“要向学生表明我们的爱憎”, 事实上是在规矩上以身示范, 因为尊重学生不等于迁就学生, 不能对学生的不端行为熟视无睹。遵守常规, 是教师的“身教”。教师是要正气凛然的, 是要让心灵麻木的学生向他们学习的。
常说“故事”, 激活学生的思想。吴非老师引导学生想校园当年的种树人, 让学生“所有的眼睛都在闪亮”;他会把山区来信的往事说给后来的学生听, 因为他认为教师的工作“是面对那一双双睁大了的眼睛”;他会在教学中插说孙叔骜埋两头蛇的故事, 因为他认为当时是“信手可得”的“教育机会”。教师有意识地随机说“故事”, 对学生是最自然的、最好的教育。这些教育素材, 其实就在我们身边。教师做个有心人, 平时注意积累, 会发现校园里到处都有故事。常说故事的教师会被学生认为有“料”, 往往会启发学生思考人生, 也会增加学生对教师的尊重。
教师, 就是应该时刻记住自己作为教育者的身份, 让我们的一言一行都发挥教育功能。
读《致教师》有感 篇3
作为一名教师,我不只是把教师当做一种职业,更是把它一种教育使命。教育承载着祖国的未来,不允许有一点点的敷衍。但是,现在的课业越来越重,教师的压力越来越大,该怎样才不会职业倦怠呢?该怎样去做一名幸福的教师?
说到幸福的来源,朱永新老师把幸福的来源归结为三个:一是人与外部物质世界的关系。只有人的物质生活得到基本满足才会有更高的精神需求。二是人与人的关系。人是社会动物,有交往的需要,每个人都想得到外界的认可,都有成就的需要,这也是一种精神满足。三是人与自己的关系。内心宁静就能真正地找到幸福。对于朱永新老师的第三个幸福来源我很认同。物质是人基本的需要,人与社会的关系也不能忽视,但是物欲是永远得不到满足的,一个人也不能总是为别人而活,幸福的关键在于:自己内心的感受。一个老师的幸福是什么?幸福,就是学生用脏兮兮的小手拿给你的彩色糖果;幸福,就是在画画本上的你的身影;幸福,就是学生用稚嫩字体写着“老师,我爱你,我会永远陪在你身边”、“祝老师长命百岁”,甚至会把“长命百岁”写成“长久百岁”,那老师岂不是成精了,哈哈......幸福很简单,它就来源于我们教育生活中的每个平凡的小细节、,一声老师好、一次考试的小小进步、一张张纯真的笑脸......你看,幸福如此简单!作为一名教师,我真的感到很幸福!
当然,教师的生活也不只有幸福,还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如果遇到问题学生,你会怎么做?朱老师也给了我们很多建议。我结合自己的教学经历,简单地谈谈我的看法。我认为对学生,特别是差生,至少要做到五点:诚、爱、严、宽、实。
1、诚。首先要摆正自己与学生的位置,要认识到教师是“传道授业解惑者”,即教师是为学生服务的,教师的任务不仅是教知识、讲道理,更是为了促使学生成才、成人而创造条件。要让学生相信你,愿意你为他服务,你就必须坚持一个“诚”字,以诚待人,以诚取信。
2、爱。教师对学生的爱,是无私的,是高尚的,这是教师一切行为的内在动力。但一般说来,教师爱的“甘露”洒向那些聪明伶俐的孩子比较多,洒向那些成绩差、行为规范差的学生则比较少。但我认为相对于“优生”,“差生”更需要爱,更需要老师的关怀。
3、严。对学生的爱在心中,在行动中则表现为严。学生犹如一棵棵正在成长的小树,既需要阳光雨露的滋润,又需要施肥剪枝除虫的管理,所以在行为规范的管理上一定要严。
4、宽。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行为规范要求要严,但在处理某些具体问题是又要宽容,学生是发展中的人,正因为学生会犯错误才需要我们教育,所以在处理问题上要谨慎处理,宽严有度,不要给学生的心灵上笼上阴影。
5、实。帮助差生,不能只是纸上谈兵,要实实在在地帮他解决实际问题,落到实处。这就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了,根据学生的具体问题来制定相应的解决方案,并有效实施。
交往,是教师职业自身的需要。我们的教育对象:学生,处在非常复杂的社会环境中,时时刻刻接受多方面、多层次的影响,教师需要在很多层面上协调各方面的力量,共同对学生施力影响,要和学生合作、和家长合作、和教师合作、和校长合作、还要和社会合作。那如何才会交往才能受欢迎?朱老师在书中也给我们提出了切实有效的建议:合作。南非第一任黑人总统曼德拉说:生活中99%的对立是因为沟通不畅。从合作开始交流,把想法和平地说出来,互相倾听,最终消除误会,达到和谐。曼德拉就是个懂得沟通合作的人,懂得把周围的人变成伙伴,我敬佩朱老师笔下睿智、宽容的曼德拉。很想读一读《曼德拉传》。
文中的最后:让我们过一种完整的教育生活。我是教师,教师的价值和意义在每天平凡的工作中,如果能够坚持不懈地在工作中实现自我,那么,在每一个普通的时刻,都会焕发不一样的光彩,每一个平凡的日子,我们都能与幸福相伴!
读《致青年教师》有感 篇4
教育科学研究中心培训处
王雪纯
自2014年8月至今,我有幸参加延庆县教育科学研究中心组织的新教师上岗培训活动,感谢各位领导为我提供学习的机会。在这短短的几个月的学习中我有了很大的收获,也帮助我在工作中解决了实际问题。参加培训的第一天黄老师给我们发了《致青年教师》这本书,利用假期时间,我拜读了吴非老师的《致青年教师》。书中平实淡雅的文字,真实形象的案例,非常贴近我们现在的工作和生活,读后让我对自己的职业,对自己的人生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致青年教师》全书共分六辑“做个有胸襟的教师”、“不要急”、“心里装着学生的心”、“尊重常识”、“不放弃理想”、“播下一粒善良的种子”,共计85篇文章。读完这些用心灵浇注的文字,仿佛和智者经历了彻夜的长谈,感受到了教育的另一个境界。
怀揣梦想和激情,走上教学的工作岗位。在半年的实际教学中,我认识到只有热情的教学是不完美的,要想对职业生命负责,必须提高自己的职业素质,就如吴非先生所言要做到“二者一家”,也就是成为思想者,学习者,实践家。教育是一份美丽的事业,幼儿教师更需要爱。用心去爱每一个小朋友是我工作的座右铭。他呼唤人的理性追求,呼唤建立美丽的人格。朴实的工作态度和发自内心的话语,就像把一粒种子放在了孩子的心田,潜心耕耘,就会开出智慧之花。作为一名青年教师,我可以想的更多。教育是理想者的事业,教育要培养理想。高贵与卑微的距离也许只有一步,这就是能不能在任何情况下,都保持教育者的尊严。试着在心里装下学生的心,有些事,尽早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出明确的态度,从小培养孩子尊重、敬重的意识。作为青年教师,要自觉维护教师的集体,推动这个集体,实现集体凝聚的力量。每时每刻的关注和努力,关注小事,从我做起,从一言一行做起。“教育无小事”,“生活即教育”,一位优秀的教师站在学生面前,无需讲话,教师本身就是一本教科书,他教给学生的不仅是知识,还有思想、气质和未来。读了这本书,我深深理解到,自己需要修炼的是比专业知识更重要的东西。
读着这本书我也时常反思我的教学生活,在我刚参加工作的前一个月,我的教育方式可以说是极糟的。现在想想当时的我除了缺教学经验外我还真的做着愚蠢者的“苦干”,没找对方法。再想想我现在的教学活动我更了解孩子,更爱他们。趣味的的游戏才能吸引幼儿的注意力,而不是乏味的说教。我要时刻记住要“播下一颗善良的种子”。刚和孩子们生活在一起时,我不明白这些孩子为什么那么好动,说什么也不听,我心烦意乱。经过学习后我明白这才是孩子们的年龄特点,从此我抱着理解的心态照顾我的孩子们。这些经过挫折而得到的经验跟书中所说的不谋而合。
读《致青年教师》有感 篇5
感悟“等一会儿,让他把话说完”――我并不了解所有的学生。刚来田稻时,我一直觉得自己年轻,跟学生的年龄差距不大,所以了解学生,能够贴近学生。但是渐渐地我发现,我了解的只是一部分学生,那些学习经历跟我相仿或是相似的学生。而对于那些后进生,我其实并不了解,也吃力地感觉自己无法走进他们的世界,尝试过很多方法,一度想放弃。班上有个男孩,英语的口语很差,每次别的同学都开心地用英语对话,唯独他开不了口,所以每次小组排序对话,一到他那里就卡壳,前几次我都很认真地而耐心地教他一词一词地说,早自习、中午的单独辅导也进行了,但还是一样每次对话,一到他那里就卡住。于是一个月后,到他对话的时候,我直接说:“pass跳过”,忽视掉他欲言又止的表情。
直到第二天查阅他的家庭作业时,他在本子上写道他为了那天的英语对话,前一个晚上他练习了很久,但是我却没有让他说完。虽然第二天上课,我马上第一个叫他站起来对话,并且狠狠地鼓励了他,但我的内心还是惭愧的,因为我没有“等一会儿”,那一会儿能让他开口的工夫。但我有庆幸自己是幸运的,因为至少这个孩子,还愿意向我解释,而不是默默地把委屈甚至是恨埋在心里,让我有机会去更正自己的错误,能够让我在以后的工作当中更有耐心地去对待每一个学生。吴非的书中写道,“只有母亲才有这种耐心,她信任孩子,她会等待”,而古语有云:“一日为师,终身为父”。为人师表,我们的确应该有为人父母的威严,但是更应该有为人父母的“仁心”“耐心”与“宽容”。家长信任地把孩子教给我们,我们就要更加负责地对待每一个学生。
感悟“你愿意到我的办公室玩吗?”。在书中看到这句话时,我不禁反思,如果我对学生说这句话时候,他们会是一种什么反应呢?脑中浮现出2个月前的一幕,我跟一个学生说了一句:“你,跟我到办公室去。”他马上担心地说:“老师我是不是犯什么错误了?”其实我只是叫他跟我到办公室去给我搬作业本和辅导报,但是这样平常的一句话,因为跟“老师办公室”扯上关系,他就会马上联想到自己犯错要去挨训,所以,我不禁反思,我每次叫学生来我的办公室大多是干什么,很惭愧,除了收发作业外,大多数情况是叫那些单词默写不过关的人重默单词。想当然而,如果我对学生说“你愿意到我的办公室玩吗?”学生可能又会一惊自己是否又犯了什么错误。这说明我与学生的沟通真的不够,在他们心中老师办公室还是个“望而生畏”的地方。反思自己,我决定改变自己,师生之间可以亦师亦友,不再让他们认为“你愿意到我的办公室玩吗?”是一种危险。
读朱永新《新教育》有感 篇6
随着时代的发展,以人为本成为了时代的主流思想。人文教育就是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本,从学生成长的需要出发,尊重学生学习和发展的规律,不断丰富学生的思想情感,引导学生形成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和团队合作的精神,促进学生人格健康发展。
过去在传统应试教育下,老师说什么是什么,而如今, 教师要做的是尽可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在实际教育教学活动中,有些学生确实毛病太多,上课不专心听讲,回家作业马虎完成,甚至不做,可气又可恨,有时教育不听,还得请家长到校或上门家访,效果也不佳。这样的学生很难让老师爱起来。但从学生发展来看,从人的内心情感来看,他们也需要爱,而且,这些孩子更需要大家的爱。其实任何一个人成才都是发挥了他个体的优势而成材的。
仔细想想,学生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每个学生都是独立于别人头脑之外,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无论你是否喜欢不喜欢他,他都会以自己的方式存在,学生到学校学习是要以学习为主,但也不是抽象的学习者,他们会带来自己的情感世界。他们渴望得到好成绩 ,更渴望友谊、健康、美丽、进步、放松。然而在传统应试教育下,繁重的学习压力,把许多时间都挤占了,只留下学习、学习。这无形中违背了学生成长的规律。学生要有完整的生活世界,要有丰富的精神世界,要有展现个性力量的时间和空间。 他们是有血有肉、充满智慧和活力、富于想象和情感,集生活、学习、审美为一体的完整的活生生的人。不从学生成长需要出发,不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又谈何发展呢?
读朱永新的新教育有感 篇7
——崔瑞峰
近来读了《新教育》——作者朱永新,著名的新教育实验发起人、学者。总的感觉:理念新,更难得的是辅以行动的方案、计划,让人有怦然心动的冲动,使我感受最深的是他的三论:即发展论、行动论、潜力论。
发展论———为了一切的人,为了人的一切。教育不只是为了分数,是为了发展。是师生的共同发展,不仅是基础知识技能,而是各个方面包括情感体验、方法、个性成长。教师的成长是新教育实验特别重视的,没有教师的发展,如何谈及学生的发展。教师不能有成功的体验,愉悦的收获,学生必然不能有更广阔的思维空间。从新教育的观点看,教育的目标绝不是局限于学生的发展。师生共同发展才是教育的本真。
行动论—一种理论是不是真的行之有效,需要实践的检验。大浪淘沙,几十年间教育教学理论层出不穷,但是能产生广泛影响的,寥寥无几。新教育实验不只有理论,更了不得的是有具体的实验方案,更有实验团 队,还有超越时空的新教育在线网络平台。通过团队合作去克服散乱克服随意。系统的方法,具体的做法,目标指引行动,行动才能结出丰硕的果实。经历了,就会有收获,行动了自会有成功,所谓天道酬勤。一位诗人说过这样的话:世界上许多事情都可以等待,唯有孩子的事情不能等待。孩子的“今天是”失魂落魄,是萎靡不振,是痛苦煎熬,是得过且过那么还有明天吗?教师要善于在每一个学生面前,甚至是最平庸的学生面前,都向他打开他的精神发展的领域,使他能在这个领域里达到顶点,显示自己,宣告大写的“我”的存在,从人的自尊感的泉源中汲取力量,感到自己并不低人一等,而是一个精神丰富的人。教师的责任多么重大,改变一个孩子一辈子的命运,多么让人心潮澎湃的事情啊!我们要携手共进,不断提高自己的能力,帮助每个孩子实现自身的价值,叩开智慧之门。
潜力论—无限想象学生与教师的潜力。唤醒潜能,激发力量,促进教师和学生走向成功,这是新教育实验的一个主要观点。恰当刺激的条件下则可以解除这种抑制,从而使蕴藏于人体内的潜能充分地释放出来,产生一种神奇的力量。科学家指出,人的能力有90%以上都处于休眠状态,没有开发出来。如果我们能多挖掘自己的一些潜能,那会创造一道亮丽的人生风景线。
在我们的身边,有不少孩子在思想和行动上是沉沦的,没有蓬勃的朝气,没有向上的志向。是不是与没有认识到自身的潜力有关呢?作为一个负责任的教师,应该通过什么样的方式告诉每一个孩子,你真的很优秀,千万别武断的给孩子贴上无用的标签,要知道数子十过,不如奖子一功。长久的社会暗示,自然形成一种评价定势。只有自信,才能使学生的潜能充分开发,才华得到充分展示,从而获得“高峰体验”。
读朱永新新教育之梦有感 篇8
深蓝色的背景中荡漾着一轮轮浅灰色的涟漪,让我们想起知识的海洋;海洋上激荡着螺旋式的浪花文字——新教育之梦,朱永新的缩影处在圆心,露出灿烂的笑容,围绕他螺旋式展开的是他的新教育之梦的十大理想,跳跃着思维的闪电;紧挨着的是镶嵌着作者姓名和出版社名的金钥匙,暗示着承前启后的新教育之路。这就是朱永新《新教育之梦》一书封面的“有意味的形式”,它勾画出了书中拼搏、解惑和圆梦的主题——当然圆梦是最为凸现的终极目标,而且梦的花环是由十大理想编织而成的——于是我化用了书上《用爱造句》(P184)的灵感,积蓄了一个“用理想造句”的内驱力。在此,我想借着这句话,重游一下朱永新迷人的“梦之旅”。
一、从现实到理想
古今中外的文化史上,有许多梦的意象,如《红楼梦》、《幽梦影》、《蝴蝶梦》、《廊桥遗梦》、《茵梦湖》、《梦的解析》,“十年一觉扬州梦”(杜牧)、“人生如梦”(苏轼)、“铁马冰河入梦来”(陆游)、“I have a dream.”(马丁〃路德〃金)。俗话说:“日有所思,夜有所梦。”从心理学角度讲,只有长时间萦绕心头的思绪才会遗留成梦。换言之,只有思考的人、激动的人并且是深入思考和“幸福地颤栗”式的激动的人,才做得出梦。从历史角度讲,也许就是人类的梦想催化了历史的进步。人和动物的区别一定包括人会做梦。黑格尔说“哲学的工作实在一种不断地觉醒”,是符合梦理的。朱永新“新教育之梦”的益处,也由此窥见一斑。
罗丹说过:“所谓大师,就是这样的人,他用自己的眼睛去看别人看过的事物,在别人司空见惯的东西上看出美来。”为什么大师有一双这样的眼睛呢?——因为他执着、动情和拥有美丽的梦想。朱永新的“十大新教育理想”,看似平常最奇崛,他的文字和他的为人一样,返朴归真,敢让别人看懂,敢让别人批评——正因为如此,他的梦想在朴实的叙述中,显得格外耀眼,不知不觉地就强烈地推开了我们的心扉。
一个人会强求其他的欲望,但对于自己的梦是无可奈何的。朱永新的“十大理想”是需要相当长的时间和相当多的精力来完成的——这是一个系统的梦的工程,这是一个新颖的梦的工厂,这是一个苦涩的梦的历程,这是一个理想的梦的源泉!——只有朱永新能做如此从容、大度、坦然、真实、深刻的梦,只有他拥有如此立体的现实、深厚的人文底蕴和广阔的科研视野。
二、从理想到现实
“成功靠的不仅是智慧,更要靠努力。”(P164)在朱永新的“理想事业”里,既有横向的理想宽度,也有纵向的理想深度。我们从现实到理想获得提升,从理想到现实则梦想成真。读书伊始,我就有一种困惑:梦就是理想吗?理想就是现实吗?我猜测另外有人可能也会有这样的困惑,所以我们浏览了一下朱永新的思维理想之后,再来梳理一下他的实践理想。
1. 起点:理想的信念
德国大文豪歌德在诗剧《浮士德》篇末这样唱道:“永恒之女神,带领我们走。”三国时荀彧说:“不闻大道,则志不宏;不听至言,则心不固。”说的都是理想的信念可促成智慧的头脑和灿烂的人生。朱永新说:“有了理想,才会有前进的方向;有了理想,才会有前进的动力。”(P223)“理想是决定一个人能走多远的标志。”(P247)“任何教师要想有高的成就、高的水准,首先必须有高的理想。国外有实验专门研究过人的抱负层次和成就的关系,结论是人的抱负层次越高,成就也越大。”(P174)“理想是产生奇迹的源泉。”(P204)一言以蔽之,理想是一股朝圣的力量,是我们从平凡的现实走向辉煌的人生的起点。
2. 思路:理想的基模
新教育的理想信念不是虚无缥缈的空想和梦幻,它体现在我们工作的方方面面。朱永新的“十大理想”就是十座基模,十片愿景,十套方案,十项灵感。如对于劳育,朱永新说:“从某种意义上说,剥夺了孩子和学生的劳动权利就等于使他们丧失了成长的机会。”(P129)“儿童的智慧在他的手指尖上。”“你要记住,劳动不仅意味着实际能力和技巧,而且首先意味着智力的发展,意味着思维和语言的修养。”(引苏霍姆林斯基的话,P130、132)“我热切地呼唤构建劳技教育同其他各育之间的立交桥,尽快地走出劳技教育就是劳技教育的狭窄范围,提倡生活处处有劳育,生活时时有劳育。”(P139)只要我们细心研读,我们就可以认清这些基模,找到参照体系,从而梳理出从理想到现实的大致思路。
3. 行为:理想的系统
彼得〃圣吉《第五项修炼》提出利用系统动力学(Systems dynamics)为人类找出一条新路,并将系统思考(Systems thinking)作为“第五项修炼”。朱永新的“十大理想”从横向看,呈系统性排布,它涵盖了新教育的全面要素,且各个子系统互相关联、相得益彰。如“教育不光是给孩子们知识,更主要的是培养学生一种积极的生活状态,以积极的生存心境、积极的人生态度对待生活。”(P189)将智育与德育有机结合起来;从纵向看,各个子系统又自成体系,启人深思。如“真正见功夫的是,你要把差的学生教育好,把差的学校管理好。”(P191)着眼全局,视野开阔,持论公允,分析辩证。由此可见,只有使理想系统化,才具有操作性,否则只能是水中月、镜中花。
4. 目标:理想的事业 “志大则才大,事业大;志久则气久,德性久。”(引张载语,P205)“我希望中国的教育充满理想!我们的教师、校长,充满理想、激情和诗意。”(P193)“理想”在朱永新心中已经化成了一种愿景——一种凝聚着他的激情和诗意的具体的奋斗目标。“理想”这个在全书中使用频率最高的词,是朱永新“新教育之梦”的中心意象,是他的新教育思维的核心概念,是他的新教育之旅的阳光事业,是朱永新之为朱永新的人格魅力!
5. 话语:理想的表达
张良田《美国作文教学一瞥》指出,美国人教学生作文提出清楚表达理论,捍卫一种老老实实、生动实用的文风,不是玩弄概念用高深吓唬人,也不是迎合读者降低审美趣味,而是一种结实的透明、熟悉的陌生和举重若轻的话语理想,令人感到平易近人而又语重心长,心中热乎乎的,甜蜜蜜的,美滋滋的。老子曰:“大言若讷。”意思是最深刻的言论也是最浅显的。“这一切都使我深受感动,也增添了我继续用这种相对活泼的文字撰写教育理论著作的信心。”(P267)我读洛克的《教育漫话》,为那种充满耐心、细心、爱心、童心的语言风格所动。今读《新教育之梦》,感觉与其如出一辙。
读朱永新大师《致教师》有感 篇9
原创: 莱恩
桌上摆着一本朱永新教授的《新教育》,手握着一只黑色签字笔,便开始了我的阅读时光。
新教育这本书可以说是新教育人的根本书籍了,读后,它使人受益匪浅,让人悟性大开,从而对教育事业有了一种新的认识。
看这本书我无法做到一目十行,生怕会遗漏掉什么或产生一种没有看过的错觉,它需要我们细细品味,一字一句地去看,用心去感悟。后来看到书的后几章节,我才知道原来我运用了新教育实验所提倡的知性阅读式的方法去咀嚼它独有的味道,倍感开心。
看完此书我花了三天,实属不容易,书中虽有让人乏味的但又实在的理论知识,但更多的是一个个新教育实验后留下的感人肺腑的真实故事。身为一名还未正式成为教师的”门外汉“,跟它对话,我吸取了好多新教育实验所带来的宝贵财富。
新教育是一种“新”和“星”教育,在传承中国先人优秀文化的同时,也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进行教育的革新,如它个性鲜明的十大行动,四大改变,“晨诵、午读、暮省”的儿童课程等,并且不断建筑“星工场”,培养一群“擦星族”,让“星星之火”不断燎原。
新教育是一种“心”和“幸”教育,它注重师生精神世界的建设,让师生“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致力营造一个和谐特色创新的书香校园。
新教育是一种“行”和“信”教育,强调行动,在行动中见真知,相信“只有行动,就有收获“”,秉着一种“相信种子,相信岁月”的坚信理念。
作为一名即将成为新教育的人,我的感悟和反思如下:
面对学生,要求教师需要做一个有心的老师。教师要帮助孩子从小养成一种良好的习惯,如阅读习惯,运动习惯,晨诵习惯,写日记习惯等,用拍照片或是写每日教育随笔或是在网络教育在线的贴吧里发表感想的形式去记录孩子学习生活的点点滴滴,用最真挚的教师举动去温暖每个孩子的心。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培养每一个学生的一个或一个以上的兴趣爱好,注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教师要让孩子的精神世界丰富起来,培养一群“童心悦读”的孩子,让童书陪伴孩子的成长,这样做也可以使学生自主自觉地去学习,正如新教育实验里所开展的师生共读、亲子共读活动和运用的儿童阶梯性阅读理念需极大地借鉴。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师,需要不断地发展自己的专业素养和树立积极向上的职业认同感。在对于教师专业发展的认知上,新教育提倡教师专业发展的“三专”模式:专业阅读,专业写作,专业发展共同体。这也就表明教师要通过专业阅读不断地充实自己,坚持写每日教育随笔来记录和反思自己的教育心路,与专业的人士共同讨论和分享心得。教师也需时刻铭记新教育的九大定律:态度决定一切,说你行你就行,体罚近乎无能,读书改变人生,课堂属于学生,性格主宰命运,特色就是卓越,理想创造辉煌,爱心产生奇迹,这些定律可能会为教师今后的发展提供一些帮助和启发。
学生需要优秀的老师,而优秀的老师在特色和谐创新的书香校园中产生。学校需要努力做好学生、老师和家长的“三点一线”的工作,创造自己独有的个性化的校园文化和品牌。
读《致教师的慰问信》有感4 篇10
最珍贵的节日礼物
三年级组董青青
今天是教师节,我特别的开心与激动。一走进教室就听到同学们祝福的话语,更是兴奋不已,觉得太幸福了。
当教师节活动中听到王校长为我们读正在乌兹别克斯坦进行国事访问的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向全国广大教师致慰问信,祝福千万教育工作者节日快乐,并强调‚全社会要大力弘扬尊师重教的良好风尚,使教师成为最受社会尊重的职业‛。慰问信里的字字句句如春风化雨,滋润着我的的心田,‚总书记的慰问信就是我最珍贵的节日礼物!‛习总书记在信里勉励我们要不断学习、拓宽视野,成为‘学生喜爱的高素质老师’,在以后的教育工作中我将积极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不断创新教育精神,摸索出更好的教育教学方法,为祖国的教育事业贡献力量!习总书记还说:‚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承担着让每个孩子健康成长、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重任’,今后我将坚守这份责任,不断学习、勇于担当,教育好、服务好每一个学生!‛我将用自己的爱心、知识、智慧
朱永新的《致教师》读书心得 篇11
细读《每天都是最美时光——如何做晨诵午读暮省》一章,更多地感受到我们的最美时光中少不了书香萦绕。
朱永新教授提出,“晨诵、午读、暮省”是新教育实验倡导的一种回归朴素的生活方式,它是新教育实验所倡导的‘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的完整体现。”
朱教授希望孩子们在每天的黎明时分与经典诗歌共舞,让他们的生命在每天的第一时间得以舒展,心灵得到唤醒,以饱满的的精神,开启一天的学习。想到我们学校每日的经典诵读就是开启学生新的一天的“必修课”,这种文化的传承与发扬,领略了优美的母语,感受了诗歌所传达的情境、思想及音乐感。
朱永新教授曾说:一个民族的发展史就是一个民族的阅读史,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一个民族的整体阅读水平。新教育实验首先要做的就是拯救民族的阅读,尤其是儿童的阅读。
犹记得上学时和好友一起读《红楼梦》,大家会反复读,把书中的所有诗句都摘抄下来,还按照格式韵味写一些酸文酸语;读《简爱》时会彻夜不眠,各自写下十几页的感悟交流,视旁人讶异眼光于不顾;读《文化苦旅》的时候,特别崇拜余秋雨,虽然感觉那时候有点装文青,但确实学到了很多知识……至今怀念,觉得那是最美的时光,最幸福的时刻。
再看我们的学生,再也没有了我们儿时得一本书的欢欣,似乎也找不到在书中徜徉的快乐了。电视、网络、应试等等童年的杀手,肆意吞噬孩子们的闲暇、良知和身心健康,阅读的世界蒙上了灰色阴影。作为教师,很希望阅读能如一条潺潺的溪流,流进孩子们那金色的童心天地,让他们从容地应对一切生活的诱惑与压力。
现在,孩子们面临的首要问题是读什么样的书。个人认为,老师和家长只需作适当引导,不可过分限制孩子们读什么样的书,采得百花方能成蜜,读书也一样。其次,是什么时候读。朱教授提出,午读只是一个象征意义的时间表述,不一定就是午间阅读。
再次,怎么读?朱教授倡导班级共读,亲子共读,师生共读。另外,一定的仪式感也是十分必要的,择一段时光,亮一盏灯火,捧一本好书,拈一枚书签,以此富于仪式感的方式,去另一个世界里走一走。当这种仪式感成了一种习惯,那就习惯成自然了。
“行动就有收获,坚持才有奇迹”,如此坚持阅读,那暮省就也是意料之中了。
【读朱永新大师《致教师》有感】推荐阅读:
读朱永新说教育有感12-09
读朱永新《新教育》有感1000字11-16
朱永新 致教师 读后感12-20
读后感朱永新-致教师-读后感07-06
《童话大师安徒生》读有感07-24
读《科学大师的成才故事》有感08-24
读星云大师《人要有远见》有感06-08
教育三思-读《大师的教书生活》有感10-14
听国学大师任修远讲座有感06-17
朱永新:教育,从家庭开始1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