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教师教学技能(精选9篇)
音乐教师教学技能 篇1
已经掌握了一定技能的音乐教师, 在课堂中经常会碰到预料外的一些棘手的难以处理的问题。预设与生成逐渐成为课堂中最为关注的主题之一。 生成是新一轮课程改革背景下针对预设提出的教学理念, 预设是指教师课前对教学进行的周密设计与筹划。如何预设才能走出传统预设的种种误区, 让预设真正适应新课改的需要, 真正为学生服务, 以收获精彩生成, 实现充满生命活力的生成性教学。基于以上种种问题, 通过长期的音乐教学实践, 笔者认为, 可采取以下多种教学策略, 全面而精心地进行预设, 以实现中学音乐欣赏课的生成性教学。
一、运用分析能力, 立足文本, 精要预设。
音乐教材是教师进行教学的主要依据, 是获得有效生成的客观条件。新课程改革关注生成, 在生成性的音乐欣赏教学中, 生成与预设并非截然对立, 相反, 二者是相互依存、相辅相成的。“一些特级教师、名师的课‘亮点’闪烁、异彩纷呈, 除了他们驾驭课堂的技术娴熟之外, 上课之前做了精心准备 (预设得完美) 也是直接的因素”。
1.分析揣摩教材内涵和编写意图。
音乐教师应该对教材进行分析揣摩, 挖掘教材的思想内涵和编写意图, 剖析音乐作品中的审美、文化因素, 为课堂中的生成营造良好和谐的氛围。听过一节初一欣赏课《拉库卡拉查》, 一位颇有经验的教师在备课时就预设了学生在第一次聆听时所表现的五种反应, 比如:也许听到了各种声音;也许听到节奏的变化; 也许听出了歌曲的情绪特点; 也许听出了音区, 等等。那么, 在公开课上, 她便能游刃有余地处理学生面对音乐出现的各种生成性的问题。
2.教材的重难点的精确预设。
首先可以寻求音乐教材的契合点。同一单元的两个音乐作品, 在音乐特点上会有一定的相似的音乐特征, 这便可以作为音乐课中的重点。其次可以挖掘文本中的音乐精髓所在与音乐特点所在。 例如:欣赏初一下册的《小放牛》, 这个作品突出的特点就是一问一答, 这一点在教学设计上必须作为学习的重点。在欣赏京剧《我不挂帅谁挂帅》一课时, 教学重点在于了解和感受京剧西皮的声腔在旋律与节奏上的特点, 音乐课中就必须在教学方法引导上更加细致地进行思考。
在音乐的文本分析上, 需要教师投入更多的热诚学习分析资料。因此, 教师在备课时, 尽管不可能考虑到课堂上的一丝一毫, 但可以尽可能想得细一点、全一点、精一点。而且, 预设的是不是巧妙、是不是有创意, 都会直接影响课堂上的生成是不是顺利。
二、运用先进理论, 立足理念, 教法灵动。
新课标的基本理念之一是面向全体学生, 着重指出音乐欣赏课的任务“不是为了培养音乐的专门人才, 而应面向全体学生, 使每一个学生的音乐潜能得到开发并使他们从中受益”。
因此, 第一个任务就是了解学生的学习类型和思维方式。学生的音乐欣赏方式大致可分为以下三种类型:①活跃型, 个体参与音乐欣赏活动比较积极主动, 教师可为之提供趣味性和艺术性较强的音乐;②沉思型, 个体较重视欣赏细节, 教师宜运用逻辑有序的教学方法;③任意型, 个体学习易于分心, 教师需要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改变音乐欣赏方式, 适时监督这部分学生的欣赏意识和注意力。为了落实“面向全体学生”的教学理念, 需要教师在预设时依据差异, 运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 以适应学生在音乐欣赏和想象思维等方面的不同需要。对教学内容掌握的优劣, 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人的感觉器官参与感知活动的程度, 感知音乐的方式愈多, 音乐内容就掌握得愈牢固。
例如:在听《雷鸣电闪波尔卡》时, 在教学方法上就可以灵活设定。如果学生是沉思型, 那么就可以采用讨论法, 让学生带着问题聆听, 聆听之后通过与同伴的讨论得出答案;如果学生属任意型居多, 那么就要用情景法, 用雷鸣电闪的故事背景导入, 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如果学生的创造力特别突然, 那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艺术创造, 自主探究音乐中的美妙。
综上所述, 教师预设时应灵活多变地运用各种教学方法, 充分调动学生的听觉、视觉、触觉和运动觉等多种感觉器官, 多角度、综合性地促使各种类型的学生掌握教学内容, 进而生成多样化、个性化的音乐体验, 导向生成性的音乐欣赏教学。
三、运用课堂调控, 立足差异, 分层突破。
1.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从简到难思考教学环节。
以《青年友谊圆舞曲》为例:从看圆舞曲的表演, 到拍打圆舞曲的节奏, 到圆舞曲的歌曲聆听, 接着学唱圆舞曲, 最后以创编圆舞曲三拍子的舞步结束。从不同学生的差异水平协调各个部分所占课中的时间比重。 例如:学生的素养非常全面, 那就在音乐创造的环节上增加比重, 如果学生的音乐基础知识非常薄弱, 就要注重音乐实践, 在拍打节奏上要细化体验。从课堂的严谨中寻找教学的有效性与科学性。
2.根据学生的爱好加入学生喜爱的互动环节。
爱因斯坦说:“如果把学生的热情激发出来, 那么学校所规定的功课就会被当做一种礼物来领受。”在喜欢音乐实践的班级中, 在教授音乐时, 便可以加入舞会中舞蹈的动作, 既可加深与巩固节奏练习, 又可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
[1]李冠莲.中学音乐欣赏课之生成性教学研究
[2]李冠莲.有关中学音乐欣赏教学预设与生成的辩证思考.中小学音乐教育, 200610:6.
[3]任涌梅.音乐教学五题.中国音乐教育, 2006, 9:49.
[4]许金超.在音乐中放飞梦想.http://www.hdlww.com/Article小aoyu/szjy/200604/4505.htm1.登录时间:2008-03-28a.
音乐教师教学技能 篇2
1.1幼儿教师向高学历,专业化发展
从对学历的调查来看,我省幼儿教师已逐步走向了专业化,毕业于师范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的教师达到了66%,职业技术类学前专业的教师达到了26%,民办学前专业的教师达到了4%,也就是说毕业于学前教育专业的幼儿教师达到了96%,这个从业比例是近年来最高的,而毕业于其他院校专业的教师只有4%。达到本专科以上的教师达到了98%,研究生达到了2%,中专以及高中学历的教师目前已经没有了,我省幼儿教师的学历较以前明显提高了。
1.2幼儿教师音乐技能掌握不扎实,实践应用能力低
幼儿教师的音乐技能主要涉及唱歌、钢琴即兴伴奏、音乐理论和节奏素养等几方面,通过对教师的问卷调查和听课观摩,发现教师在音乐技能方面存在掌握不扎实,运用不自如的现象。在声乐技能调查中,我们了解到受过声乐训练的教师占91%,没受过训练的教师只有9%,说明职前都有过专业的学习。参加过声乐考级的教师只占16%,这又说明技能掌握精湛的教师少。对于节奏素养的调查,有65%的教师能够完成幼儿园教学所涉及的节奏,31%的教师不能准确识别节奏。在即兴伴奏技能调查中,发现幼儿教师在钢琴即兴伴奏方面存在的问题最大,只有37%的教师能够编配教材中的儿童歌曲,63%的教师是凭感觉无理论的伴奏,或者根本不会。即兴伴奏是幼儿音乐教学中的重要教学技能,这项技能的娴熟程度直接影响了音乐教学活动。所以,这样的技能现状是令人担忧的,也是急需提高的。从这三项幼儿教师音乐技能调查来看,虽然96%的教师毕业于学前教育专业,但音乐技能水平不过硬,实际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欠缺。
1.3幼儿教师音乐教学法欠缺,不能开展丰富的音乐活动
通过对个别地区幼儿园音乐活动的观摩,和对教师的问卷调查,我们了解到幼儿教师对音乐教学法了解少、运用少,幼儿音乐活动形式单一,不能开展富有本地区特色的幼儿音乐活动。调查数据显示,了解过这些音乐教学法的教师占40%,经常使用的教师占25%,只是偶尔使用的教师占到了60%。这些数据说明,幼儿教师对音乐教学法使用率较低,在音乐教学中没有开展丰富多彩的音乐活动。在入院观摩听课中,发现幼儿音乐活动各地区特色少,比如有特色的陕北音乐就可以在幼儿音乐教学中体现,不仅体现了地区特色,也丰富了幼儿音乐教学。
1.4职后继续教育成效低,缺乏音乐技能培训
如何提升小学音乐教师的专业技能 篇3
扎实的专业技能和教学技能是小学音乐教师的必备的技能,两者缺一不可,它既是小学音乐教师的镇山之宝又是其立身之本。
一、小学音乐教师要有自身的基本技能
表演是音乐艺术所具有的特点,表演要为音乐课堂教学服务,它是小学音乐教师必须具备的专业技能。根据奥尔夫教学体系“闻乐而动”的观点,针对小学生的好动、好自我表现的特点,选择出适合形体表现的音乐作品,把歌唱、奏乐、舞蹈尽可能地结合在一起,做出不同的肢体语言。
在小学音乐学科领域中,“唱、弹、跳”是所有音乐教师应具备的三大基本功。“唱”即歌唱能力和自弹自唱能力。“唱”在音乐教学中具有很强的示范性和激励性。歌唱技能是小学音乐教师的首要技能,也可称为第一技能。就一般情况而言,人们最先接触音乐就是从听唱歌和学唱歌开始的。所以,在许多人的思想里音乐最简单、最直接的概念就是唱歌。事实上,在大部分小学生的心目中,音乐教师的歌唱水平几乎就是教师的全部音乐水平。所以,小学音乐教师对歌唱技能的掌握如何,直接决定着他在学生心目中的形象和地位。歌唱教学是训练学生的音乐感的最有效的途径之一,在小学音乐教学中,教师声情并茂地范唱能给学生带去最直接的美的感受。 “弹”即键盘弹奏能力和即兴伴奏能力。只有具备娴熟的、能为各种风格的歌曲伴奏的即兴能力,才能组织好课堂,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 “跳”即舞蹈表演能力。《新课标》强调师生的互动性,使整个课堂处于一种轻松、愉快、活泼的氛围中。音乐教师的舞蹈表演能力对于小学音乐课堂来说就显得尤为重要。教师应抓住小学生活泼好动喜欢模仿的特点,从而通过自己的肢体语言来引导学生体会音乐、表演音乐,建立一种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 音乐教师除了要重视原来的专业技能之外,还要逐渐掌握合唱指挥、乐器演奏以及音乐创作等复合的专业技能。教师单一的技能是不能满足学生日益膨胀的音乐需求,同时,一名音乐教师也绝不只是上好课就完事了,他们的任务还在于课外艺术实践及培养人的品格和情操。
音乐课外活动和实践是小学音乐课堂学习的补充和延伸,是小学音乐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发展学生特长、丰富校园文化的重要途径。通过课外活动,能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同时能引导部分学生走上专业之路。在学校里音乐课外活动常见的有:合唱队、舞蹈队、鼓号队、小型的管乐队和弦乐队等等。小学音乐教师要根据学校客观实际组建学生声乐、器乐、舞蹈等课外音乐活动团队和指导学生课外音乐活动的能力,要有协调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关系的能力,保证音乐实践活动在课内和课外的一致性和整体性,为学生在音乐课外的学习和实践创造有利的环境。只有完成了课堂教学工作与组织音乐课外艺术实践活动的工作,才能真正完成音乐教育教学工作。
二、小学音乐教师要具备一定的教学技能
音乐教学能力是小学音乐教师完成音乐教学任务的内在功力和基本保证。在教学中,要使学生先对音乐产生浓厚的兴趣,感受、体验和表现音乐中丰富的情感内涵。只有这样,学生才会逐渐喜欢音乐,从而才能对音乐有更深一步的了解。要积极引导学生,从而使学生不仅做到现在受益,而且做到终身受益。
小学音乐教师要努力提高学生对音乐学习的兴趣。 针对本校特点,配合新课程改革,在学习音乐教材的同时运用数码钢琴进行音乐教学,激发学生兴趣,提高课堂效率。在音乐欣赏课上,有些乐曲可以利用学校现有的乐器,结合大纲要求,给学生示范演奏,改变以往放录音让学生单纯欣赏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在欣赏的同时,既开拓了视野,又提高了审美能力。在音乐理论知识的教学方面,为避免单纯学理论的枯燥,利用情境联想教学,让学生逐步理解和掌握音乐知识。例如音符实值的学习,通过模仿动物叫声的长短来辨别不同的音符,这样一来,学生会比较容易掌握。利用多媒体、电视、音响等不同教学设备,欣赏大型的交响乐和民族管弦乐作品,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和感受音乐。课堂上,让学生上台演唱,培养他们的参与、实践能力,这样就会使学生情绪高涨,使音乐课上得更加生动、更加活跃。
新的课堂是教师和学生互动的一个过程。小学生活泼好动,善于表现、模仿他人。新课标提倡“以学生为本”,让学生乐中学、玩中学,要求教师在与学生互动中活跃课堂气氛,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这就难免使课堂变得很“乱”。如果为了达到活跃课堂气氛的目的,教师却无法掌控使整个课堂混乱,那就不是我们所要的教学效果。我们所要的是“活而不乱”的课堂,让学生在“乱”的课堂上学到“活”的东西。想要达到这样的教学效果,就要求教师有驾驭好课堂的能力,这样既能让每个学生的个性获得充分的发挥,又能达到教学目标的效果。
教学是一个动态的工作,面对不同的时期、不同年龄的学生,不同要求的教材,教师都应该用不同的思维和方法进行教学,这就需要进行研究。不仅如此,音乐教师还应该对音乐教育过程中发现的新思想、出现的新问题进行研究,运用科学的方法来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使抽象的认识从感性上升到理性。与此同时,音乐教师还应该由工匠型、经验型教师向科研型、专家型教师转变,这就需要我们教师潜心研究,着力提高自学能力、教改实验能力和撰写教育教学科研论 文的能力。
音乐教师教学技能 篇4
一、知识技能目标缺失原因分析
(一) 对知识技能维度目标理解的“失真”。
很多教师将“音乐教育效应主要不在于知识和技能的习得, 而是体现在熏陶、感染、净化、震惊、顿悟等情感层面上”理解为知识和技能的习得无教育效应, 可以不进行;将“不能片面强调技能技巧在教学中的重要性”理解为可以忽视其必要性, 将“不要进行枯燥的、单纯的技巧训练和灌输死记硬背的知识”理解为“不能进行训练, 不要记忆知识”;将“要重视获得知识与技能的方法与过程”理解为只要方法与过程而无须要求结果;将批判传统教学在知识技能方面对学生的过于专业的高难度要求理解为不要对知识的准确性、严谨性进行要求;将批判“传统教材过于强调 (知识技能内容) 自身严密的逻辑体系及时序安排”理解为新教材中知识技能内容将不再遵循其自身的系统性、按由浅入深的梯度有序地显现, 教师可随意取舍。
(二) 对知识技能维度的教学内容解读模糊。
传统音乐教学大纲由于是学科本位的, 教学内容主要是围绕知识与技能分为唱歌、欣赏、器乐、识谱、小学另加唱游, 并按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梯度性原则提出很具体和详尽《分年级教学内容和基本要求》, 教师很容易抓住教学内容的程度和进度。新课标是从三个维度, 分四个领域 (感受鉴赏、表现、创造、音乐与相关文化) 按三个学段来呈现教学内容的, 它走出学科本位、突出审美本位、强调情感态度、提出了过程方法、加强了文化联系, 鼓励了创造表现。广大教师对新课标的教学内容和《分学段的内容标准》出现不甚理解或理解含糊的现象。
例如合唱, 它是表现领域的一个重要内容, 新课标在《实施建议》中提示:要重视和加强合唱教学, 使学生感受多声部音乐的丰富表现力, 应尽早建立与他人合作演唱的经验。“合唱教学可从轮唱开始, 逐步过渡多声部合唱。”很多教师会马上对“感受”敏感起来 (因为新课程就是提倡感受体验) , 即而会出现“是让学生感受而已, 而不能象旧的大纲提倡的注意声部的和谐均衡”的理解, 并且这种理解马上会在7-9年级“演唱”内容的表述中证实, “能自信地, 有表情地演唱歌曲, 积极参与齐唱、轮唱及合唱, 并对指挥的起、止表情做出正确的反应。”新课标的确没有要求学生合唱要达到声部的和谐均衡。因此, 在组织合唱教学时, 教师不敢对多声部的声音做任何美感处理, 认为课标中没有注明就应当要极力回避。正因为这样的理解, 教师很迷惘说:“现在, 我都不知道该如何教合唱了。”
(三) 看不见新教材内部隐含的知识的序。
传统音乐教材是按以知识序为基础来体现教材循序渐进的单向线性运动的编写。多少年来, 教师们已习惯了这种可以看得见的知识点联结教材编写方式。而新课程强调“过程与方法”、“师生互动”等, 提出“音乐与相关文化”的内容标准以及音乐与社会生活的渗透, 音乐与姊妹艺术的综合和艺术之外其他学科的综合。因此, 知识的序与学生认知的序, 教学序以及主题单元共生于新教材当中, 既有单向线性的序, 又有双向呈跳跃、曲折形式的教学的序, 认知的序, 还有主题单元没有封闭, 横向辐射的放射状运动。
以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新教材为例。一年级上册《音乐中的动物》通过小猫、小鸭、小鸡的叫声来感受音的长短二年级下册《音乐中的动物》用鲸鱼喷水图强化学习换气记号;三年级上册《金钥匙》用小男孩拍皮球的图片, 帮助学生学习顿音记号并掌握其短促、弹性的唱法;下册《可爱的家》通过火车来学习4/4拍的含义, 并通过小女孩的身势学习4/4拍的强羽规律。在这一条从一年级到三年级的教学序进行中, 我们能发现这里即体现了小学低年级学生借助图画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和由易到难的认知序, 又有隐含在学生认知序当中的一条明晰的知识的序即“音的长短、节奏、记号、拍子、强弱规律”, 由于这条知识序隐含在学生认知序当中, 并且出现跳跃 (在不同学年) 以至于不易于察觉出来, 这是将学生认知序、知识序、教学序以及教材本身的序结合得比较好的例子。因此, 教师如何在错综复杂的各种序当中找到知识技能的序, 是教师们成为教材开发者的一个重要突破点。
二、知识技能信念的重塑
引起知识技能目标缺失的现象有很多因素, 不仅是教师的问题, 但教师作为将课改精神、课程标准、教材价值转化为学生素养的实施者, 不得不承担起自我重塑知识技能信念的重任。只有客观、准确、理性认识知识、技能的必要性才能驱散心中的痛, 并排除由此产生的一切自我矛盾、自我怀疑、轻松上阵投入到新课改的大潮中去。
(一) 坚定知识、技能是必需的信念
不同的学科知识不能直接作用于学校教育, 必须要实现学科知识的教育学转换——将学科体系的专门知识转换为教育体系的专门知识, 转换的结果便是课程知识, 它与原学科知识是有差别的, 最大的差别在于它考虑和依赖教育的特点, 使学科知识现象化、生活化、适合学习者的身心发展规律和教育规律, 以利于学习者学习、理解和内化。这种转换本身并不消解学科知识本身的知识性质和学科知识的内在逻辑。音乐学科知识转换为音乐课程知识, 并通过教材形式具知识性质和它内在逻辑。新课程对旧课程的改革, 从知识角度来看, 就是改变旧课程知识转换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例如将音乐学科知识不加转换直接带入课堂或转换上没有充分考虑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等。新课程不是不要知识, 而是对学科知识进行的科学化、合理化的转换。
在音乐学习中, 技能不是唯一的, 但没有技能的音乐教育也是不可想象的, 技能性是音乐学科知识的特点之一, 我们不是摒弃技能, 新课程倡导的是如何使学科技能变为切实为学生能接受、能操作和运用的课程技能。新课程要改革的不是知识本身, 而是使学科知识更合理、更科学地转换为课程知识并使知识与审美的、情感态度的过程与方式形式统一。
(二) 知识技能不等于“知识技能化”
“知识技能化”是指以培养非专门化人才的普遍音乐教育将知识技能的范围、高度、难度, 按培养专门人才的专业音乐教育来实施开展的一种现象的统称。可是当前普遍音乐教育最遭批评的一个关键词, 但是知识技能并不等于“知识技能化”。要弄清这个问题, 还得从知识的专业化与专门化谈起。
通常来说, 学科知识是以特定对象为中心而聚集起来的专门的知识 (领域) , 它即是专门的, 也是专业的。专门知识和专业知识在这时是相关并一致的。专业知识是以学科知识为基础, 具有精深化、结构化、系统化的知识 (体系) ;而专门知识, 是以事类为分野, 通常以专业知识为基础并为某种具体目的服务的特定的知识领域。我们认为, 音乐课程是以学科专业知识为背景并服务于音乐教育的专门知识。专门知识通常以两种形式存在, 一种是专门化形式, 对应于培养专门化人才的课程, 另一种是非专门化形式对应于培养非专门化人才的课程即普遍音乐教育的课程。需要特别强调的是, 这两种课程都是专业音乐知识, 归属音乐学科知识的范畴。它们是两类学科课程, 但都是同一种的索取范围, 组织结构和处理方式的不同。换句话说, 专业音乐教育与普通音乐教育的本质区别不是学科知识上的专业化 (知识、技能等) 区别, 而是专门化区别 (范围、程度、指向等) 由此可见, 中小学音乐课程是音乐专业知识, 只有当这种专业知识超越非专门化形式, 向专门化形式倾向的时候, 才能被称为“知识技能化”。这个尺度只能是在专门化区别 (范围、程度、指向等) 中寻找, 而不能拿知识技能本身来度量。因此, 知识技能是不够与“知识技能化”划等号的。除此以外, 既然中小学音乐课程是音乐专业知识, 那么, 它不可能以非本学科知识为其主要知识, 也不可能以学科常识和非专业知识为主导知识, 从这个角度来看, 一些专家批评现在的音乐课堂成为语言、美术、文化常识大拼盘, 而没有音乐本身学科性是有一定道理的。
我们坚定音乐教育不能走向知识技能化的极端, 但如果抽掉这些专业知识和专门技能即便是活跃的课堂, 师生互动, 愉悦的过程和方式, 但学生因没有对音乐形式综合认识经验, 很难达到通过音乐以至“审美教育的最高境界。”总之, 知识、技能在音乐教育中是必需的, 知识技能并不等于知识技能化。
摘要:音乐新课程确定了三维目标, 本文从音乐教师角度分析了在实施过程中出现的知识技能维度目标缺失现象的原因, 提出了音乐教师要重新建立音乐知识技能的信念, 要认识到知识技能在普通音乐教育中是必需的, 知识技能不等于“知识技能化”。
关键词:知识技能,新课程,音乐教师
参考文献
[1] 余文森《新课程教学改革的成绩与问题反思》 (J) 《, 课程·教材·教法》2005. 5
[2]教育部《音乐课程标准》 (实验稿) (M) ,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3] 张楚廷《, 教学论纲》 (M) , 音乐教育出版社1999
浅谈小学音乐教师的基本技能论文 篇5
扎实的专业技能和教学技能是音乐教师必备的技能,两者缺一不可,它既是音乐教师的镇山之宝又是其立身之本。
一、专业技能
音乐专业技能是指俗称的“唱、弹、跳”.这是从事音乐教学的必备能力和基本前提。
1.歌唱――音乐教师的首要技能
歌唱技能是音乐教师的首要技能,也可称为第一技能。就一般情况而言,人们最先接触音乐就是从听唱歌和学唱歌开始的。所以在许多人的思想里音乐最简单、最直接的概念就是唱歌。事实上,在大部分中小学生的心目中,音乐教师的歌唱水平几乎就是教师的全部音乐水平。所以,音乐教师对歌唱技能的掌握如何,直接决定着他在学生心目中的形象和地位。
2.弹奏――音乐教师的基础技能
键盘乐器是弹奏乐器中的最主要的乐器,也是音乐课堂教学最有利的教具。音乐教师娴熟的演奏,能够把美妙的音乐作品直接地展示给学生,帮助学生对作品的理解,从而增强作品的感染力,给学生一种美的享受,一种潜移默化的熏陶。在基本乐理讲授中,它起着发声示范的作用;在听音视唱和发声练习中,它起着传递旋律的作用;在歌唱伴奏中,它起着烘托气氛、把握节奏、速度和音准的作用。反之,则只好望“琴”兴叹了!对于学生来说,在歌唱时,如果遇上键盘演奏能力薄弱的老师,耳边充斥着杂乱的音块或者单调的单旋律伴奏,渐渐地就会失去对歌唱甚至音乐课的兴趣。
3.表演――音乐教师的`辅助技能
表演是音乐艺术所具有的特点,表演要为音乐课堂教学服务,它是小学音乐教师必须具备的专业技能。根据奥尔夫教学体系“闻乐而动”的观点,针对小学生的好动、好自我表现的特点,选择出适合形体表现的音乐作品,把歌唱、奏乐、舞蹈尽可能地结合在一起,做出不同的肢体语言。
4.课外活动――音乐教师的综合技能
音乐课外活动和实践是音乐课堂学习的补充和延伸,是学校音乐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发展学生特长、丰富校园文化的重要途径。通过课外活动,能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同时能引导部分学生走上专业之路。在学校里音乐课外活动常见的有:合唱队、舞蹈队、鼓号队、小型的管乐队和弦乐队等等。小学音乐教师要根据学校客观实际组建学生声乐、器乐、舞蹈等课外音乐活动团队和指导学生课外音乐活动的能力,要有协调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关系的能力,保证音乐实践活动在课内和课外的一致性和整体性,为学生在音乐课外的学习和实践创造有利的环境。只有完成了课堂教学工作与组织音乐课外艺术实践活动的工作,才能真正完成音乐教育教学工作。
二、教学技能
音乐教学能力是音乐教师完成音乐教学任务的内在功力和基本保证。
1.教学设计能力
音乐教学设计是音乐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保障,也是音乐教师教学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它是根据教学对象和教学内容,确定合适的教学起点与终点,将整个教学进行有序、优化的安排并形成教学方案的过程。教学设计过程的能力,是指音乐教师为实现音乐教学目标,顺利地进行音乐教学方案设计与决策的能力。具体来说:教师在教学前要根据学生不同的心理特点、知识结构以及自己的教学优势和风格,对要教授的教学内容进行分析、加工和设计,并根据需要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教学材料,安排教学活动。这样才能保证课堂教学顺利地进行,使音乐课像一部美妙的作品,富有艺术性和创造性。
2.课堂驾驭能力
新的课堂是教师和学生互动的一个过程。小学生活泼好动,善于表现、模仿他人。新课标提倡“以学生为本”,让学生乐中学、玩中学,要求教师在与学生互动中活跃课堂气氛,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这就难免使课堂变得很“乱”.如果为了达到活跃课堂气氛的目的,教师却无法掌控使整个课堂混乱,那就不是我们所要的教学效果。我们所要的是“活而不乱”的课堂,让学生在“乱”的课堂上学到“活”的东西。想要达到这样的教学效果,就要求教师有驾驭好课堂的能力,这样既能让每个学生的个性获得充分的发挥,又能达到教学目标的效果。
3.教学反思能力
教学反思是指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批判地考查自我主体的行为表现及行为依据,通过观察、回顾、诊断、自我监控等方式或给予肯定、支持与强化,或给予否定、思索与修正,将“学会教学”与“学会学习”结合起来,从而努力提升教学实践合理性,提高教学效能的过程。音乐课程是一门具有挑战性和开放性的学科,这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就显得尤为重要。通过记成功之处、记失败的教训、记教学的应变、记学生的见解、记教案的修正、记课后的随想等课堂教学记录,可以积累大量的教学资料。对这些一手的资料及时地整理、思考和研究,可以更好地了解学生的需要、兴趣和发展现状,能客观评价学生,同时反思也有助于进一步改进教学行为和提高教学水平,为下一步的教学目标提供更明确的方向。
4.教育科研能力
教学是一个动态的工作,面对不同的时期、不同年龄的学生,不同要求的教材,教师都应该用不同的思维和方法进行教学,这就需要进行研究。不仅如此,音乐教师还应该对音乐教育过程中发现的新思想、出现的新问题进行研究,运用科学的方法来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使抽象的认识从感性上升到理性。与此同时,音乐教师还应该由工匠型、经验型教师向科研型、专家型教师转变,这就需要我们潜心研究,着力提高自学能力、教改实验能力和撰写教育教学科研论文的能力。
重视学生技能 改进音乐教学 篇6
【关键字】教学方法 听力训练 音乐特点
抓好音乐教学,是构建以德育为主导,心理教育为主线,体育为基础,智育、美育、劳动教育为主体的素质教育体系中不可忽视的一环。人才的艺术素质如何,关系到整个民族的素质。何何提高小学音乐的整体水平?如何更好的把握音乐教学特点?
一、准确把握音乐学科大纲的课程特点
首先,音乐课是一门实践性、技术性很强的学科,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获得都需要练习,而且是扎扎实实地练习,才能达到“双基”要求。根据已经总结的教學经验和现行音乐教材的特点,要在识谱和听音两个环节中,把增强学生信心、提高学生兴趣放在重要位置上,把音乐基础知识、技能和课本歌曲、课外补充歌曲结合起来。九年义务教育音乐教材系统性很强,不仅练习内容和唱歌欣赏有机结合,而且欣赏的曲目到高年级又是主课教材,这种前有孕伏,后有发展的配置,显示了编写人员的匠心,千万不可忽略。
在音乐教学中,许多教师还停留在口口相传的旋律性教学中,这和世界上许多先进的音乐教学方式相差太远,如西德的奥尔夫音乐教学体系,强调节奏训练和乐器教育。日本的铃木教学法,强调欣赏和表现并列的体制等等;从他们的教学方法中,不难看出当代音乐教学正在向着音乐欣赏和节奏第一的方向发展。这些都值得我们研究和采用。音乐欣赏是扩大学生视野,提高学生对音乐的感受、记忆和鉴赏能力的重要途径,是学生间接参与音乐艺术实践的重要内容。教材好,再配以科学的教法,相得益彰,音乐课就会更受学生欢迎。
二、以改革的精神进行音乐课的基本建设
首先,关于音乐课师资建设问题,音乐课由于历史的原因,师资力量数量不足,素质不高,更重要的是缺乏可靠的来源。办法只有鼓励现有教师队伍中、有这方面功底、爱好的教师,改行任音乐教师。让他们一边教课,一边进修学习。这就要地县有关师范、进修学校利用假期进行培训;师范院校也要尽快加大音乐教师招生的名额。或者在中师招生中,列出专项音乐加试项目,增加分数比值,选择一部分人才到中师侧重培养,成为专任教师。还有一条非常重要,就是现有音乐教师流失严重,有的以歌厅唱歌为主业或第二职业,要想办法使他们安心做好音乐教师。
其次,要把配备音乐设备作为“双基”验收的标准,欣赏课必须配备录音机、磁带、电视机等,有条件还要配备其它乐器。
(三)在音乐教学中,抓住契机,有计划、有目的地进行听力训练,是不可忽视的素质教育内容之一。
(1)听琴音
绝大多数音乐教师,都是使用风琴、钢琴、手风琴、电子琴等键盘乐器来组织教学的。因而,听琴能力的训练,是最基本的听觉训练,可不夫时机地提高听琴音的能力。
1.辨琴语。辨琴语,是属于常规性的听力训练。为了更好地组织教学,就要经常进行辨琴语的训练。以便形成相应的技能。
2.说音名。?在每次教唱歌曲之前,都要进行说音名的训练。教师用琴弹出一个或几个音符(音组),让学生试着说出其名称来,以便提高感知音符的能力。
3.唱音符。?教师用琴弹奏音符或音组,让学生听后学唱,增强听音的记忆和表达能力。
(2)听乐曲
让学生经常地听一听有关的器乐曲,在欣赏的过程中进行听力训练,是增强听觉器官感知能力的有效途径。
1.品乐器。乐曲,固然是由乐器弹奏出来的乐音。可在聆听某个乐曲后,让学生品味出是由哪种或哪些乐器发出的音响。例如:(1)《二泉印月》(二 胡);(2)《我是一个兵》(笛子);(3)《高山流水》(古筝);(4)《雨打琶蕉》(琵琶);(5)《喜洋洋》(唢呐、笛子、弦乐、打击乐等)。
2.讲曲名。让学生在每次欣赏乐曲后,准确无误地讲出乐曲的题目,以利更好地认知乐曲,丰富音乐知识。例如:(1)江南(广东)音乐(《紫竹调》、《步步高》、《十面埋伏>;(2)民族音乐(《信天游》、《小放牛》、《有个金太阳》;(3)西洋音乐(《天鹅湖》、《月光曲》、《斗牛士》)。
3.记曲谱。在识谱教学进行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可让学生试着记录曲谱,进行较高层次的听力训练,提高边听边记的能力。当然不能超之过急,应由浅入深,由少到多,逐步量力而行,能记多少是多少,哪怕是象征性的也好。教师进行必要的检验和指导。激发感知、记忆,再现曲谱的兴趣,强化听音能力的训练。
(3)听歌声
在音乐听力训练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充分发挥收录机的作用,让学生欣赏录音磁带上的歌曲,然后进行相应的听力训练。
1.听歌曲。教师可以有针对性地利用收录机,播放著名或流行歌曲,让学生在欣赏不同风格和流派的歌曲过程中,进行感知歌曲的训练。例如:(1)民族歌曲(《沂蒙山小调》、《绣金匾》、《二月里来》;(2)美声歌曲(《我爱你祖国》、《北京颂歌》、《大海故乡》;(3)通俗歌曲《九百九十九朵玫瑰》、《好人一生平安》、《山不转来水也转》等。
2.评歌手。在听完录音或学生自己听过歌曲后,可令其评头论足地评议某些歌手的演唱风格及技巧,例如:李谷一、彭丽媛、董文华、郭颂、李双江、蒋大为、毛宁、杨玉莹等,从而增强鉴赏能力。
3.谈感受。在每次的听音训练之后,都应进行畅谈体会的训练,进一步提高感受和体验能力,激发学好音乐的兴趣;相互借鉴和启发,不断地进行自我完善,使听力训练有所发展和升华。
音乐教师教学技能 篇7
传统的中小学音乐教学,把音乐知识与技能的教学(简称“双基”教学)视为音乐理论概念和技术手段,并以专业训练方法加以强化。为此,近十几年来,在制订音乐课程标准过程中,又强调音乐审美,淡化“双基”教学,把“审美”与“双基”二者对立起来,由于这种错误的导向,致使我国中小学音乐教学不敢触碰“双基”,乃至谈虎色变。
面对这种状况,中小学音乐教学在指导思想和思维方式上,应摒弃形而上学,以及思维的片面性、单一性和盲目性,确立唯物辩证法、综合整体性、结构性、有序性,增强教学的自觉性。这样,就要从另一个视角,即“运用系统方法论”指导音乐知识与技能教学进行探讨。
音乐“双基”教学应置于音乐教育系统工程之中加以考察
音乐“双基”教学属于音乐教育系统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系统论是关于研究一切系统的模式、原理和规律的科学。它当然也适用于音乐教育系统。音乐教育无论是从它的纵与横的关系,或是从宏观到微观的来考察,都可以把它作为“系统、整体、结构”来加以研究。
从系统的定义又可以看出系统具有集合性、相关性、目的性和动态性这4个特征:
集合性:系统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元素组成的全体。单个元素构不成系统。
相关性:系统的各元素不仅都为完成某种任务而存在,而且任一元素变化也都会影响其他元素完成任务。
目的性:就整个系统来说都是以完成某种功能作用为目的,有着确定的目标。
动态性:系统不仅是只作为状态而存在,而且具有时间性程序,动态是有序的。
巴班斯基以唯物辩证法为指导,将现代系统论的方法列进教学论的研究领域,把教学看做一个系统,从系统整体与部分之间,部分与部分之间,以及系统与环境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之中来考察。
就音乐教学而言,音乐诸要素之间,音乐知识与能力之间,以及“双基”与演唱、演奏、欣赏、创作之间的相互联系,其各种要素便形成一个系统整体与结构。
从音乐教育系统的整体培养目标来看,它应包含教育目标,教养目标和发展目标这三个因素。其中,教育目标: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启发和谐思想,陶冶高尚情操,培养审美情趣和丰富感情,学习祖国的音乐艺术,激发爱国热情;教养目标:启发学生掌握音乐知识和技能,培养音乐的素养,具有音乐审美能力,培养自学音乐的能力;发展目标:发展学生的兴趣和爱好,使音乐才能和创造能力得到发展,促进音乐艺术思维,特别是创造思维的发展,开发智力,发展个性才能。
学校音乐教育以音乐为手段,从教育、教养和发展这三个方面,同诸多教学的序列达到所确定的培养目标。换言之,为达到这些目标,音乐教学过程应是有序的过程。
音乐是听觉艺术也是表现艺术,学生聆听音乐是信息输入,而演唱、演奏音乐,以及体态律动等是信息输出,同时也起信息反馈作用。输出的音乐信息,又再次输入,通过音乐信息的评价,这强化所学内容,经过多次的反复,在大脑皮层的听觉中枢、运动中枢、语言中枢、视觉中枢建立一一对应的神经联系,这还是一个有序的过程,使音乐教学形成一个完整的学习序列。
学生音乐审美能力形成的过程,也是一个有序的过程。即初级阶段的感受→有理解领悟的感受→有表现力的感受→有创造性的感受→有鉴赏力的感受。
学生对音乐感知觉阶段的感受,仅仅是自发的初级阶段。如果经过自觉地探索,运用他们从中获得的音乐知识(要素)和技能去理解领悟音乐,这是感受音乐的升华,再进一步有创造性表现音乐,这是经过思维加工后,在更高层次的自觉感受。音乐审美能力形成的过程是有序的。而每个阶段便是序列链形成的链条,链条之间又是双向作用的。
在教养目标中,要求培养学生的音乐素质(或曰音乐才能)。其因素是多方面的,它包括音高素质、节奏、节拍素质、音强素质、音色素质、调式调性、曲式素质等。每种素质又有各自的序列(也称为不同的层次)。例如音高序列:音阶、音程、全音与半音、变化音、调与调式、移调与转调、和声与复调、三和弦及其转位、和弦连续、和弦外音、属七和弦及其解决、十二音音序及其逆行、旋律级进、跳进、模进等。又如曲式序列:乐汇、乐节、乐句、乐段及重复、旋律模仿、卡农、单二部曲式、单三部曲式、乐句的变化、引子、尾声、半终止、终止式、复三部曲式、回旋曲式、变奏曲式、乐章、奏鸣曲是等。
音乐教学中,无论是演唱、演奏、唱游或是欣赏音乐,其核心问题是训练学生的各种音乐素质。这种训练,也必须遵循其训练的序列,由浅入深、循序渐进,而不是杂乱无章、支离破碎地进行。这样,就要求教师依照一定的序列分层次、按不同学段、有计划有目的地进行教学。此外,音乐素质训练是通过音乐教材内容来体现的,它也是音乐教育教学的依据。教材内容尽管各有特色,但以音乐基本要素为中心,贯穿歌曲、欣赏、唱游、音乐知识及技能训练、器乐教学之中,而形成的各部分内容也必然各成序列(即纵向序列),与各部分内容之间的横向联系,构成立体交叉网络化的教材结构,它又是整体音乐教育的子系统。
根据有序原理,音乐教育必须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开放系统从某个领域来看,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使学生学习音乐的思维活动,由封闭式转向开放式的思维(也称发散性思维)。音乐的特殊功能和它的美学特征,决定了它对学生的音乐记忆力、音乐艺术思维、想象与联想,乃至对大脑思维活动的全面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此外,音乐艺术作品本身是作曲家的一度创作,而将作品再现给听众,则是表演者的二度创作,在三维空间所进行的欣赏活动,属三度创作。学生在创造性的学习过程中,对音乐艺术逐步经过感知→理解领悟→概括→总和的学习过程,初步掌握其艺术规律,使思维得到锻炼,从无序到有序,这也是开放系统的重要环节。
正如布鲁纳在《教学过程》一书中所说“记忆式的教学着重结果,而发现式的教学则着重过程”。教师对学生音乐素质的培养,学生对音乐艺术规律的掌握和能力的形成,都应重在教与学的过程。音乐教育从无序到有序的过程,即体现在音乐审美能力形成的序列之中。在这个序列链条中,目前音乐教学值得研讨的问题,就是对音乐审美理解能力、表现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培养。赞可夫在论述他的实验教学论体系的原则时,强调让学生理解学习过程。他指出:“理解知识的主导作用,通过使学生理解学习过程的原则取得自己的变相存在”(《教学与发展》第46页),音乐教学加强对音乐审美理解能力的培养,实质上就是要培养学生在有理论知识支撑的基础上,做到有理解的感受音乐、表现音乐和创造音乐,进而提高其鉴赏水平。依据音乐教学的序列,学生在学习音乐的过程中,必然在心中引起情绪波动。这种情绪的波动与他们对乐曲功能或结构的理解程度是分不开的。因此,音乐教育应遵循音乐的特殊规律和美学原理,加强理解环节、创造性表现环节的教学研究。
就整体原理而言,由于现代科学的飞速发展,使科学研究的对象和人们对它的认识发生很大的变化,有机的整体取代了被分割的部分,昔日认为是最基本的部分,今日看来实际上也是一个由各部分组成的有机整体。客观世界的整体性正是系统科学原理的来源和根据。机械论的错误观点之一,就是简单分解和简单相加。它往往是人们发生片面性和表面性,缺乏全面性和整体性,从而在观察问题与处理问题时,陷入形而上学,背离了辩证法。整体是它与各孤立部分的总和,这是贝塔朗菲关于组成系统的著名定律。他用作为整体的系统观点来取代机械论的错误观点。许多研究者把整体性原则作为方法论。
整体原理对音乐教育系统工程的研究具有指导意义。音乐教育系统本身就是一个完整的整体结构。从微观角度来观察,音乐教育系统内部存在着整体结构,这个整体结构是由学校、社会、家庭以及学校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及隐形课程等音乐教育诸方面构成的。如果我们只强调其中某一部分的功能,则整体结构功能必然失去作用。现在我们把音乐教育系统作为宏观来考察,那么课堂音乐教育教学就是它的微观领域。这个领域也是有一个系统整体结构与它的各部分所组成的内在联系问题的。课堂音乐教育与其它音乐教育系统,从教育、教养和发展的目标来看是一致的,这是它们的共性特征。这三者又组成了一个系统的音乐教育整体结构。假如教师只强调其中的某一个培养目标,忽视其他两个目标,则整体音乐教育功能就会削弱。再细分下去,如从教养目标进行研究,也可以把它视为一个整体结构,其结构的核心就是要训练学生的整体音乐素质,使其中内含的各要素,诸如音调、节奏、节拍、音色、力度、速度、旋律、和声、调式、调性、曲式结构等,都是塑造音乐艺术形象和表达的情感所采用的表现手段。教学中如仅仅强调其中某一个或某几个要素,而忽视其他要素,便会使音乐艺术作品这个整体结构功能失去实际意义。
突出音乐特点,关注学科综合
第一,“突出音乐特点”是纠正在“音乐课标”理念上曾一度出现的偏差,是将引导音乐课堂教学走出丧失音乐本体的误区。有关出版社音乐教材编写思路,也强调音乐知识应有体系,并在音乐作品审美体验中获得,避免脱离音乐作品,单独学习音乐知识并防止概念化。其识谱教学内容也作为教学应有要求。
“关注学科综合”从某种意义上讲,是指“双基”教学内容的内在综合、姊妹艺术的综合,以及相关文化的综合。即正确处理好音乐知识、技能的学习与审美体验和文化认知的关系。
第二,强调音乐实践,鼓励音乐创造。“鼓励音乐创造”应强调在音乐实践活动中,充分发挥学生音乐审美创造性的功能。它也是音乐教学的一个特色,并从中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潜能。如,对节奏或旋律音乐要素的感受和理解过程中,可引导学生能够独立地或与他人合作创作数小节的节奏或旋律”等。
音乐教师教学技能 篇8
一、音乐是一门学科, 具有系统的知识技能体系
对于高中音乐教学来说, 知识与技能的教学十分必要, 这既是人的整体素质中音乐文化素质的需要, 也是为学生进一步学习音乐奠定基础, 提供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因此, 提高音乐文化素质, 扩展音乐事业就必须学习、了解和掌握必备的音乐知识与技能:参与表演和创作和音乐的各类实践活动, 就必须掌握必要的音乐知识与技能, 培养与其相关的表演和创作能力。
二、学生已掌握的音乐知识技能非常贫乏
多数学校和我校一样, 学生大部分来自农村, 而农村的音乐教育几乎为零, 就连最起码的唱歌教学都没开展, 他们对音乐知识、欣赏知识的了解可以说是空白, 对艺术性作品也从未涉及。因此, 在开始上欣赏课时学生们都是一片茫然, 不知怎样欣赏, 从何欣赏。针对这种现状, 我及时对教学内容做了适当调整, 先给学生教授了欣赏音乐的重要性, 讲了欣赏音乐所必须掌握的一些基本知识, 以及欣赏音乐的方法等等。学生才开始逐渐进入到音乐欣赏的学习体验活动当中。
三、“知识与技能”的必要性
(一) 美国《艺术教育国家标准》中有这样一段论述
“长期的经验告诉我们, 缺乏基本知识和技能的教育, 决不能称为真正的教育, 那种与艺术仅仅是一面之交的水平, 不可能维持我们的学生对艺术的兴趣和对艺术的参与。”
因此, 音乐教学不能以任何理由忽视音乐知识与技能的讲解和传授。“关注音乐”是每位音乐教育者应该时刻牢记的首要职责。音乐艺术化教学不是音乐教育的本体功能。以往单纯地以乐理知识和识谱技能为音乐知识与技能的误识, 则过分地强化了理性和技能的技术作用, 从而导致了音乐知识与技能在教学中的片面化倾向, 导致了学生对音乐知识与技能学习的厌倦和恐惧心理。造成这种现象, 应该说是我们老师的责任, 是我们教师的教学水平较低、教学方法陈旧所造成的。因此, 在知识教学中, 我们要注意激发学生的兴趣, 采用生动活泼的教学方法, 结合教师本身的教学基本功, 结合学生实际, 与时代结合, 与社会结合, 与其他学科综合, 让我们的知识技能教学课活起来, 使我们的学生真正学有所获, 使他们的鉴赏能力真正得到提高。
(二) 我国著名的音乐教育专家专家吴斌指出
对音乐教育的基本认识应该是所有学习者都应该在知识、技能和欣赏力方面得到发展, 以促使他们的思维, 激发他们的想象, 给他们的生活带来快乐, 升华他们的精神世界。在这样一个终极目标前提下, 音乐的知识与技能, 表现与鉴赏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
四、怎样理解和实施“知识与技能”目标
由上所述可看出:“知识与技能”在我们高中音乐鉴赏教学中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我们应该怎样理解和实施“知识与技能”目标呢? (1) 按新课标的要求, 基础教育中的音乐知识不仅仅体现为乐理知识, 它包括音乐基本表现要素和音乐常识结构以及音乐体裁、形式等知识, 还包括音乐创作和音乐历史以及音乐与相关文化方面的知识。而音乐技能也不仅仅体现为视唱练耳、识谱读谱或演唱演奏的技术层面等, 而是把乐谱的学习与运用或某项歌唱或演奏技能的训练与培养渗透于整体音乐实践中进行, 将其视为音乐表现活动的一个环节或组成部分。因此, 在教学中, 我首先给学生介绍了音乐的概念、音乐的基本要素、常见结构及音乐体裁、形式、欣赏音乐的有关知识等。实践证明, 有了这些音乐知识的理解, 学生在欣赏音乐作品时不再那么茫然, 那么无趣, 而是能从欣赏音乐的角度, 能从理解音乐的角度, 带着问题, 有目的、有意识、有兴趣地欣赏音乐了。其次, 在音乐知识的学习过程中, 我将老师的范唱、学生的演唱、视唱练习、舞蹈表演等有机地融合在一起, 学生既掌握了音乐知识, 各种技能也得到了一定的提高, 兴趣也更加浓厚。 (2) 要改变在教学中单纯传授音乐知识、以讲授代替体验的理性方式;要改变机械训练音乐技能、以枯燥练习代替探索、研究的倾向。应把音乐知识与技能的学习, 融入丰富的生动的具体的音乐实践活动中, 并与情感、态度、兴趣和智慧等因素紧密结合, 在体验、比较、探究、合作等方式的过程中得以实现。在这点上, 我深有体会:由于我教学方法的灵活多变, 以及自身的声乐优势, 学生兴趣浓厚, 教学效果良好。比如:在教学中, 在教学中我采用“竞赛”、“评比”的方法激励所有学员积极参与音乐教学活动;我还注重与时代、社会结合, 我以每届青歌赛的综合知识竞赛, 来告诉同学们音乐知识技能的重要性;对一些知识性的复习采用学员所熟悉的“开心辞典”形式, 提高学生兴趣;注重学科综合, 在欣赏《黄河大合唱》时, 我以学生学过的语文课文《黄河颂》来引入, 做到了一个良好的开端;在音乐的基本要素、常见结构、音乐体裁等音乐知识学习时, 注重发挥自己的声乐优势, 引导学生进行“音乐大反串”、利用“课前十分钟表演”, 以及“非常6+1”等形式进行教学, 这种愉悦性的音乐教学方法不仅给学生带来极大的快乐, 而且激发了学员浓厚的学习兴趣, 通过学生通过自己的演唱等亲身体验来加深了对音乐知识的理解和巩固, 同时学生的演唱技能、表演技能等都得到一定的提高, 课堂教学效果明显提高。
摘要:《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音乐课程目标的设置以音乐课程性质的定位为依据。本文从“知识与技能”的必要性以及实施目目标的方法等方面进行了阐述。
音乐教师教学技能 篇9
一堂课要有个好的开头即好的“引入”,就像歌剧中的序曲能为整曲定下基本基调,并指引着欣赏者进行有效欣赏一样,定能先声夺人,造成学生渴望追求新知识的心理状态,有效激起其学习兴趣。当然,“引入”技能也不完全只用在一节课的开头。其实,教师在讲述任何一个问题的时候,都有一个类似“开场白”式的“引入”,以便能自然地切入主题。因此,许多教师在教学中很重视引入教学技能。
一、情境创设引入的理论基础及要求
新课程标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师由课堂的主角,变成了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因此,创设情境,营造一种直观的、感性的、生动活泼的课堂氛围,吸引学生积极参与,显得尤为重要。布朗等人在《情境认知和学习文化》一文中首次提出了情境认知的观点,认为知识是具有情境性的,知识是在情境中通过活动与合作而产生的,当学习发生在有意义的情境之中才是有效的。音乐是情感的艺术,情感传递较知识学习更具有情境性。只有在情境中呈现的知识、情感,才能激发学习者的认知需要、情感诉求,从而产生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陶行知先生积极倡导生活教育理念,强调生活与教育的关系,这也是情境教学的一个有力的理论基础。
1可操作性
情境的创设要讲究可操作性,既要符合学生的音乐感知规律,易于激发其情感的共鸣,又要考虑情境创设过程中的软硬件要求。尽可能用较少的投入去获得最大化的效益。
2开放性
情境的创设应有适度的开放性,既可以让学生有充分的空间来施展音乐技能,又便于学生从不同的角度体验、理解音乐。
3可持续性
一堂好的探究课应该是问题环环相扣,层出不穷,逐渐深入,在解惑的过程中让学生体验到探究的乐趣。第一个问题的设置往往需要有可持续性,能够引发后面多个问题的自然提出,使整堂课的设计显得流畅自然,一气呵成。
4服务性
教学情境的创设既不能只是把各种情境素材进行简单堆砌,也不能单纯地追求形式的新颖性。手段的先进性和多样性要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来进行,要充分地体现和挖掘情境素材中所内含的潜在音乐规律,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探究的强烈欲望,使学生在愉悦的情感体验中进行音乐学习,为音乐教学服务。
5情感体验性
充满积极情感的教学情境可以在教材与学生之间搭建对话的桥梁,能够引发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更好地落实对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因此,教师教学设计时要尽可能结合实际情况,为学生提供真实、生动和富有情感的学习情境。只有这样,才有助于学生对教学情境形成正确的认识,才有利于促进学生在现实环境和主体活动的交互作用中获得全面发展。
二、表演引入的理论分析及要求
表演和教学,听起来是两个不同的概念,然而在音乐课堂教学中,它们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与音乐的特点不无关系。音乐不仅是表演的艺术,还是心情的艺术,采用表演引入更有利于心灵与心灵的碰撞。
1情感性
音乐是情感艺术,音乐教育从本质上讲是一种情感教育。因此,音乐教学中的表演引入具有情感性,更有利于达到音乐教育的本质。
2形象性
音乐艺术是一门较为抽象的艺术。因此,音乐艺术不容易懂。表演引入的形象表达无疑对加强学生对音乐艺术的理解有着巨大的帮助。
3愉悦性
音乐教学的愉悦性是审美教育发生情感体验和优化效应的心理机制。当学生处于喻悦状态的时候,最有利于形成优势兴奋中心。因此,作为音乐引入环节的表演引入更应该注意引入的愉悦性。
三、经验引入的理论分析及要求
陶行知的老师杜威认为,教育是“从儿童现在的经验进展到有组织体系的真理即我们称之为各门科目为代表的东西”的过程。陶行知的生活教育观的理论直接源于此。他们的共同特点是强调经验在人的认知发展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建构主义也认为:学生的学习应基于自己与世界相互作用的独特经验去构建自己的知识并赋予经验的意义。因此,教学中的引入应积极从学生的生活中引出主题和案例,让学生的学习建基于最直观的现实生活经验。学生在日常的生活和实践活动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这是一种珍贵的教学资源。善于发现、挖掘和利用这些生活经验,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深入学习音乐都有着积极的意义。音乐是声音的艺术。用学生的声音经验引入新课更符合音乐的本质。音乐来自生活,从生活中寻找音响、捕捉音色,并提炼成音乐。本案例中,教师善于从学生的实际生活中发现音乐,提炼音乐,还把音高、音色、和声具体化了,在学生感兴趣的模拟笑声的活动中,学会了二声部的旋律,解决了本课教学的难点,既生动有趣,又提高了教学效率。陶行知先生还认为“未来之学校,未来之教科书,未来之教学,必须建立在生活经历上,始可谓活的学校,活的教科书,活的教学。生活经历是一种生活日程,亦即实施生活教育之切要工具”。
当然,经验一词的涵义是比较宽泛的,它包括某种心理体验,生活阅历,甚而还有经验的规律等等的内容。在认识论中,经验是指人们在同客观事物接触的过程中,通过感官获得的关于客观事物的现象和外部联系的认识。经验也可分为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以旧拓新是使学生达到温故而知新,以旧知识为基础发展深化,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明确探索的目标,从而进入新教学内容的学习,这是目前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常用的一种经验引入方法。它是以回忆、提问、做练习题等方式复习旧教学内容开始,从新旧教材的连接点上“水到渠成”地过渡到新知识的学习。确实,许多学科的知识逻辑性很强,新知识都是从旧知识发展而来的。在学习新知识之前,首先组织学生复习旧知识,对旧知识中的重要问题,特别是对那些与新知识有密切联系的问题加以概括,从新旧知识的紧密联系中,抓住新旧知识的连接点、不同点,合乎逻辑地提出即将要研究的问题,这样做不仅使学生明确了本节的学习目的、任务和重点,而且也能激发学生探求知识的好奇心,产生积极寻找问题答案的强烈欲望。运用新旧知识联系的方法,能够使学生从已知的领域出发,进入到未知的境界,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去获取新知识的兴趣,从而产生探求新知识的强烈欲望。
四、知识引入的理论分析及要求
当前,人们已充分认识到,我们不掌握音乐的文化背景就不可能学好音乐。音乐是文化的一部分,脱离文化的音乐就无法对音乐进行价值判断,提高人们的审美判断力就成了一句空话。特别是在讲授有关民族音乐的时候,更应该联系音乐文化进行展开。在教学内容展开之前进行有目的的一定层面的文化铺设,决不是与教学总目的全然无关的事情,不能因时间有无或方便与否来决定取舍,更不应该片面地理解“音乐何需懂”而过分否定知识引入的特殊意义,它应该是音乐学习的各个阶段不可缺少的部分。
“引入”犹如表演登台之前的技术活动一样,对一堂课的“表演”成败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如果学生的注意力不集中,学习动机没有被激发,相关的旧知识、经验没有激活,整堂课的教学效果是可想而知的。“引入”可根据课型如单一课、综合课,新授课、练习课、复习课;教学内容如感受与鉴赏领域、表现领域、创作领域、音乐与相关文化领域,或者技能课、音乐常识课;教师的素质;学生的心理发展阶段;教学场所等物理条件的不同作多样化的设计。总之,“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引入的方法也是如此。在实际教学工作中的引入,音乐教师要根据上述各种情况作综合考虑,巧妙地设计各种不同的导入方法,促使学生更有效地进行学习。
参考文献
[1]范晓君,创设情境人人参与-中国音乐教育,2006(4)
[2]杨重云,课堂教学情境的创设,中学生物学,2006(10)
[3]刘银,浅谈课题引入中创设问题情境的原则和方式,化学教育,2007(1)
[4]周畅欢,粱山伯与祝英台教学设计,音乐天地,2006(12)
[5]陶行知,陶行知文集,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1
[6]谢作星,音乐课堂导课艺术的探索冲小学音乐教育,2005(12)
[7]陈佑清,不同素质发展中的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的关系,上海教育科研,2002(11)
[8]李冲锋,杜威论经验与教育,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6(2)
[9]陶行知,陶行知文集,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1
[10]何祚麻经验不等于实践,哲学研究,1998(5)
[11]汤瑾,云南民族音乐月光下的风尾竹赏析中国音乐教育,2006(8)
[12]管建华,中国音乐教育与世界音乐教育,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音乐教师教学技能】推荐阅读:
音乐教师教学心得11-06
音乐教师期末教学总结01-02
音乐教师教育教学业绩08-12
小学音乐教师教学案例08-25
寒假小学音乐教师教学总结10-07
音乐教师教学心得怎么写12-18
音乐教师教学工作计划参考07-02
音乐教师学期教学工作总结07-17
某音乐教师教学心得体会07-22
少数民族音乐教师教学心得07-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