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音乐(通用12篇)
小学音乐 篇1
一、将农村传统音乐文化引进课堂的意义
过去每逢过年, 农村都会组织本村的老戏迷以及外地的民间戏迷演出, 唱戏, 其热闹情景深深烙在我的记忆里, 大人小孩都会摇头晃脑哼上几句, 其乐融融。随着新农村建设的不断推进, 农村传统音乐文化逐渐被流行音乐取代了, 几乎没有人学传统的戏剧或者歌曲了。乡村的老艺术家感叹道:要是谁愿意学习传统的戏剧或者歌曲, 我免费教。在红白喜事上我们还偶尔看见小型的团体演出, 或烘托气氛或寄托哀思, 但是音乐没有了原先的感伤或者喜气。传统音乐是否正在消失?答案是肯定的。
笔者认为将熟悉、朴实、亲切传统的音乐文化带进课堂, 既丰富学生的音乐生活, 也培养学生的民族感情, 更是将衢州艺术文化继承下来。因此农村音乐课堂如何创新教育已是非常紧迫的任务, 关系到农村音乐文化继承发展。
二、现阶段实施农村初中音乐创新教育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1、课时量不够
音乐课程是实践和操作性很强的学科, 小学音乐教材设计很完美, 内容也丰富、生动有趣, 教材安排许多音乐创新与实践环节, 但是由于缺乏足够课时而不能实施, 还有课余时间也被主课占用, 导致音乐老师课堂创新教育实践受阻, 农村初中音乐课时少决定这些学生, 将来是农村音乐文化的建设者, 其综合素质不高, 务必引起我们音乐教师足够的重视。
2、许多农村音乐教师创新教育理论与农村传统观念格格不入。
我国音乐创新教育理念:以音乐审美为核心, 重视音乐实践, 鼓励音乐创造, 教师已有一定的认识, 但是实施起来困难重重。
3、学生主体主观因素:
学生学习兴趣不稳定, 常常受主课作业干扰, 音乐可以放一放。音乐知识空白无妨, 认为上音乐课占用时间影响主课成绩, 很多学优生竟然不参与音乐活动, 这种音乐学习氛围和学习意识只会削弱学生兴趣。加之从小音乐学习习惯不好, 如:缺乏自信唱歌, 唱歌气息很分散, 一首歌唱下来基本没有感情等。
三、农村的传统音乐进课堂, 农村音乐创新教育的探索
1、解决问题根源从学生生活中音乐开始
音乐课应该从学生生活中选取素材, 像本地的地方戏曲、民间乐器等是很好的素材。农村的传统音乐是开拓农村学生学习音乐的视野。音乐课只有结合农村学生生长环境拓展教学, 传统音乐对他们来说更具亲切感, 同时传统音乐提升教师的理解、表现能力及二度创造能力。原本的传统改成学生易接受的传统, 不但发挥师生从小耳染目熏的民间音乐特长, 更是学生学习音乐最大潜力的挖掘。
2、利用当地的民间乐队, 进行座谈访问, 极力引进优秀传统音乐进课堂。
事实上老一代艺术家们对地方优秀传统音乐有着非常执著的喜爱, 像乐队有二胡、唢呐、大号、小号、锣鼓、箫、板胡、道琴等组成, 一个人会两种乐器以上也很平常, 有些音乐技能全属童子功从8岁开始学习笛子、二胡司空见惯, 如今能背唱许多民间歌曲, 懂琴谱、会创作等这些学习音乐资源, 我们通过采访吸收他参与到课堂教学中, 聘请老艺术家进课堂讲述民间音乐发展现状, 激发学生主观学习意识。
3、邀请民间音乐家音乐技术指导, 我们在学生了解传统艺术之后, 重点培养一些音乐天赋较好的孩子。
这期间组织他们和老艺术家一对一学习一样技术, 组成一个学校民间乐队, 由年轻点的农民艺术家任组长, 教师带领乐队, 利用寒暑假义务参加各种农村礼仪活动, 并且拍成数码资料, 带回课堂供学生观看,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学生改变对音乐课的看法, 增进学习民间音乐的兴趣。还有戏剧元素也属传统音乐也有必要引进课堂, 可谓引旧创新教学探索。
四、农村小学音乐课堂创新教学实践的形式和方法探索
1、结合教材, 课堂上老艺术家生动表演一段民间舞蹈。
在课堂听、看、唱、舞、模仿等音乐实践活动中, 增进学生对民舞的热爱。民间歌舞曲, 像衢江《采茶灯》, 用于表现种茶、采茶的欢乐情绪, 曲调欢快、跳跃, 舞蹈再现采茶姑娘青春焕发的风貌。
2、欣赏一场婺剧。
创设学生模仿空间, 比如课堂专题讨论婺剧的走步, 婺剧的服装, 婺剧表现力。婺剧中的高腔有西安、西吴、侯阳三种。衢州西安高腔即婺剧一种。婺剧的传统剧目十分丰富, 较有影响的剧目有:《黄金印》、《孙膑与庞涓》等, 因为婺剧的表演夸张、生动、形象、强烈, 所谓:“武戏慢慢来, 文戏踩破台”。以此提高学生的艺术素养, 同时和文化馆工作人员商讨送戏下乡, 创造学生零距离艺术欣赏机会。
3、结合民乐《二泉映月》或者《唱脸谱》教学, 教学生学会一种民族乐器二胡简单演奏。
通过女子十二乐坊乐曲录像课堂欣赏创设情境, 激发学生对民间乐器兴趣, 像流行浙西一带的民间器乐。将民间音乐家请进课堂, 传授二胡演奏民间乐曲, 曲调柔美清婉、逸丽多彩, 引起学生共鸣。
4、通过观看越剧碟片, 观察学习越剧《王老虎抢亲》、《玉
堂春》、《杨娃女斩夫》、《金殿认子》等戏, 所谓“台上一分钟, 台下十年功”。在表演方面, 向越剧学习优美的舞蹈身段和程式动作, 教师搜集一些音乐素材, 供学生选择性学习。
五、结语
将农村传统音乐教育引进农村小学音乐课堂, 从而创新农村小学音乐课, 是推进农村音乐文化发展一个重要途径, 这是不争的事实。
摘要:农村小学音乐文化依赖农村学校音乐生活发展, 流行音乐尤其是一直深得学生们的喜爱。欣赏共鸣的流行音乐, 已经成为学生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粮, 流行音乐与文化影响着学生思维、审美、行为方式、价值观, 而反映家乡现实生活的传统音乐备受冷落, 几乎离学生音乐生活越来越远了。值得庆幸的是, 近来我们衢州传统文化非物质遗产像衢州的婺剧西安高腔, 衢江的十番等被衢州人重新关注。在此, 笔者有个想法:我们音乐课堂是否也该探索引进衢州本地的传统音乐文化, 探索音乐创新教育?
关键词:农村传统音乐文化,初中音乐教育,现状,举措,教学实践,探索
参考文献
[1]、《民族音乐》文章《音乐人类学视角中的民间音乐》作者:熊晓辉2009年第二期
[2]、《中国音乐教育》2009年第五期《民间音乐作为地方课程函待重视和挖掘》--由《欢庆丰收》一课想到的作者:林百玲
[3]、《观念决定成长》--中国城市与农村家庭教育的背景差异作者:池瑾2008年
小学音乐 篇2
印度是世界上人种、宗教、文化和音乐方面种类最为繁杂的地区之一。印度音乐受波斯、希腊、蒙古、阿拉伯文化的影响,外来影响与印度原有文化相融合,形成完整、独特的印度音乐文化。印度音乐,尤其是印度古典音乐与宗教、神话有密切的关系。印度的民间音乐丰富多彩,别具一格,多为歌舞形式。
歌舞在印度电影中占有重要地位,几乎每部影片都穿插绚丽多姿、优美动听的歌舞场面。印度电影音乐吸收了印度古典
音乐和民间音乐的素材,具有极为鲜明的民族风格。
电 影《两亩地》反映了印度贫苦农民的生活遭遇。故事情节:忠厚朴实的农民夫妇向波和芭罗以及他们的儿子,依靠两亩地为生,但财主霸占了这仅有的两亩地。失去生活来源的向波带着儿子到加尔各答谋生,历尽苦难,幼小的孩子偷偷地以擦皮鞋赚钱,最终没能摆脱苦难的噩运。
《摇蓝曲》是影片里贫苦农民向波的妻子芭罗接到丈夫从加尔各答奇来的信,但是她不识字,去找雇她做帮佣的女主人,请她读信,当她走近主人家时,女主人正对着自己的婴儿唱着这首摇蓝曲。
论小学音乐教师的音乐素养提升 篇3
关键词:小学;音乐;教师;音乐素养;提升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1-063-01
小学音乐教师只有具有较高的素质,才能更好地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落实好新课程标准的理念。面对这种形势,小学音乐教师必须着眼现实情况与学生发展内在要求,自觉转变教学理念,提升自身能力素质,促使小学音乐教学与素质教育相适应。下面笔者就如何提升小学音乐教师的音乐素养加以论述。
一、小学音乐教师音乐素养的特征
1、实践性
小学教师的音乐素养并非与生俱来的,而是在学习和工作中培养习得的。通过努力,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地总结经验,提高自己的音乐技能和音乐知识,使自身的音乐素养不断地得到提升。小学教师的音乐素养通过教学体现出来并作用于小学生,接受训练的小学生会对教师的教学方式及其音乐素养形成一个或好或坏的反馈,教师根据反馈的结果或提高自身音乐技能、或丰富自身乐理知识,或二者兼而有之,最终使得其音乐素养得到提升。实践出真知,经年累月的教学实践不仅提高一线小学音乐教师的教学技能,也提升了小学音乐教师的音乐素养。因此,音乐素养具有一定的实践性。
2、持续性
小学教师的音乐素养的提升是一个不断学习、不断完善自我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小学教师的知识不断地积累并持续地内化,最终促进了其自身音乐素养的不断提升。许多音乐教师在小时候就接受音乐的熏陶,其音乐素养也逐渐地形成。音乐素养一旦形成,便具有稳定的持续性,不会轻易地丧失,并且能够在日常教学活动中通过与小学生的互动不断地体现出来并得到提升。此外,小学音乐教师努力提高自身音乐素养水平,特别在理论知识、教学手段、活动设计等各方面进行研究,从而提高自身的综合能力,以便适应教学过程的逐步细化和深化。
3、创新性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师的创造性的最重要特征之一是他工作的对象—儿童—经常在变化,永远是新的,今天与昨天就不一样。我们的工作是培养人,这就是我们肩负一种无可比拟的特殊责任。”由此可见,小学音乐教师这一角色本身就充满着创新性。此外,音乐教学活动特别需要小学音乐教师的这种创造性品质。加德纳在其提出的多元智能理论中充分肯定了每个人身上所具有的独特潜能和蕴藏着的智慧。每个小学音乐教师对音乐教学活动的设计都有自己的视角,如果能充分发挥这种潜能,诱发小学生展示自身的才能,将对其提升自身的音乐素养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二、小学音乐教师音乐素养的提升
1、切实用现代音乐教育思想武装自己的头脑
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必将使人类极大地依赖于知识的创新,音乐教师只有适应时代发展形势,顺应学生发展的内在要求,积极用现代音乐教育思想武装自己的头脑,才能更好地引领学生从内心深处喜欢上音乐,将自己的身心与音乐融为一体,从而加深学生对音乐的全面感悟与深刻理解,音乐教师有了先进的音乐教学思想,才能不断地提升自己的音乐教学技能,将音乐的激情,动人鲜活传递给学生,促使学生的音乐综合素养得到提升。
2、切实加强音乐教学语言的人文艺术提升
课堂教学语言是传达教学内容的有声媒介。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音乐课堂教学的语言与其他学科的教学语言具有显著不同的作用,因为其表达形式不只是普通的语言,还包括音乐本身。在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引入更加准确,标准,生动,感人,动情且有韵味的音乐语言,可以为课堂教学增添更多积极元素。比如标准语音的发音,字正腔圆的咬字,行云流水般生动流利的讲解与示范演唱,可以更好地增添音乐的美育效果。
3、研究教学方法,提升学术水平
当前,人们对物质的需求,文化的需求以及精神的需求越来越高。因此,这无疑给教师的自身艺术素养提出了要求,不但必须拥有深厚扎实的专业音乐知识,而旦还必须具有更加全面综合的艺术修养。要求音乐教师除了研究本学科教学教法,还要对计算机等新的工具性学科要有足够理解。此外,课程内容的生活化也要求教师在知识价值的理解上,超越学科的局限去深切体悟知识的生活价值,及其对学生人生成长的重要意义。所以,教师还须保持一种持续的探索意识和学术敏感力,并在研究方法和研究能力上有所积累,这样才有利于提升自身的学术视野和学术能力。例如,以生治中的音乐为基础,编创节奏,使学生形成简单的音乐技能的教学中,教师可根据大自然中的声音,让学生自己发现节奏,并在游戏中完成节奏教学等。这样,教师才能够在教学中更加准确而生动地诠释乐曲所表达的思想内蕴与灵魂本质,并引领学生更好地成长成才。综上所述,在当前音乐新课程改革实践中,要求的不仅是有知识,有学问的教师,而且是有道德,有理想,有专业追求的教师,不仅是高起点,高学历的教师,而且是终身学习,不断自我更新的教师。因此必须促使音乐教师专业化的发展。只有拥有更加专业的音乐知识与音乐技能,富有更加综合的能力素质,才能更好地影响学生学习,全面提升学生的音乐素质,让教师成为学科的专家,成为不可替代的专业!
参考文献
[1] 刘蕾蕾.试论如何促进小学音乐教师专业成长[J].时代教育,2013(10)81.
[2] 金丽萍.音乐教师专业素养提升策略探究[J].成才之路,2016(01)41.
[3] 徐秀娜.提升教师音乐素养的思考与尝试[J].山东教育,2013(12)58.
小学音乐 篇4
一、注重基础,培养学生合唱基本功
合唱教学是异于独唱的,我们曾经认为学生在独唱与合唱学习中,前者是弱于后者的,因为一个人的演唱更容易被别人所注意。而事实上在教学中还存在着另外一种不能忽视的现象,即很多学生在独唱中很投入,但到了合唱中却似乎困难重重。这是什么原因呢?经过分析我们发现原因有二:一是有学生认为合唱中体现不出自己的基本功,故难免滥竽充数;二是确实是不会合唱,尤其是当自己的节奏与整体不符时,容易影响学生的合唱心理。由此来看,我们首先要帮助学生认识到合唱应当具有的态度,因此我们下一步的教学重心就应当是对学生进行合唱的指导。
小学生毕竟是天真的,合唱这样的集体行为往往需要音乐教师进行更多的细节指导,同时还不能忽视合唱兴趣的激发。一般来说,合唱教学首先要从最基本的歌曲入手,先让学生在较低难度的情境中掌握合唱的基本功。如在“旋转红黄蓝”(苏教版音乐二年级下册)的教学中,为了让学生能够用欢快的声音演唱《大风车》,用歌声表达自己童年的欢乐情绪,在学生独唱的基础上,再让学生在小组内进行演唱,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全程关注学生,看他们在演唱中可能出现什么问题,尤其是小组内同学协调合唱时会暴露出什么问题。这些问题有的学生会通过自己的努力自主解决,有的则需要教师进行指导,尤其是在声部结束不齐这一现象上,教师要给予关注。这样的教学方式,可以释放出学生的自主配合的能力,又可以发现问题解决的重点。到了全体学生合唱时,笔者先让学生降低音量或采用哼唱的方式,注重自己的演唱与他人协调。有了这样的经验基础,在后面的合唱训练中就可以规避相当一部分常见的问题。笔者以为,这样的过程既可以培养学生的合唱基本功,又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二、注重技巧,提高合唱教学有效度
合唱教学是有技巧的,这些技巧也是与音乐教学的基本功密切相关的。笔者曾经尝试运用柯尔文手势教学法来指导学生的合唱教学,结果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坦率地说,对小学生实施柯尔文手势教学法也是有一定的挑战的,因为小学生的音乐学习时间较少,且难成系统性。再加上音乐教学在实际的小学教育中难免处于弱势地位,因此是否有必要采取这种专业的、系统的方式来教会学生合唱,确实是摆在我们小学音乐教师面前的一个难题。不过笔者认为,如果只是基于这样的考虑,那我们将永远不可能给学生真正完整的音乐教育,说不定还会荒废自己的教学技能,所以最后决定了尝试。
柯尔文手势教学法是借助于七种不同的手势和在身体前面高低不同的位置,来表现七个不同唱名的方法。这种通过将直接的音乐要求转换成间接的身体动作的方法,可以将学生的听觉要求转换成视觉要求,其对学生的音乐直觉与反应能力是具有一定的要求的。在实际教学中,我们首先要做的就是引导学生熟悉不同的柯尔文手势,更多的是训练学生的一种良好对应关系。在此过程中,我们要跟学生强调的是培养学生在观察教师手势的过程中唱出相应的音符。这个过程一般来说首先是分解的,后来是综合的。
值得一提的是,在日常教学的细节中,教师要有意识地给学生渗透柯尔文手势,可以通过手形的变化和手势的高低来帮助学生学习音阶,可以在示唱时辅以手势,也可以用多媒体播放音乐时让学生观察自己的手势。尤其要提醒的是,应当提醒学生在听歌曲的同时,自己也去模仿用柯尔文手势进行表示,这样一边自己表示,一边观察老师的表示,如果其中出现不一致时,这样的不一致就会在学生的头脑中形成深刻的印象,从而可以进一步促进学生的掌握趋向熟练。
三、注重设计,实现合唱教学高效益
教学设计往往是产生教学效果的重要环节,对于小学音乐教学而言,教学设计往往更加应当引起我们的重视。一个方面的原因,是因为音乐教学的评价往往不在学校的量化考核之内,因而音乐课常常成为随心所欲的课;另一个方面的原因是小学生的组织能力较弱,需要教师缜密的教学设计来作为学习行为有效发生的保证。
对于合唱教学而言,教学组织的形式是多样的。二人合唱中我们可以根据歌曲的特点,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去突破合唱难点,如在“友邻多佳音”单元的教学中,我们通过《我的小花园》这首曲子来作为教学素材,让学生在角色扮演中感受歌曲的内涵,在内涵感受中确定合唱的概念。
对于教学设计还有一点不得不提的是,我们注意到有研究者提出了这样的思路:就是通过乐器去帮学生把握在合唱中需要的乐感。这一方式在笔者的实践中也是有效的,因为在学生的合唱过程中,其注意力分配是可以在自己演唱和听乐器中完成的,但如果在学生合唱的过程中教师通过语言提醒,那效果就很差。因此,通过乐器进行合唱乐感的培养是非常有好处的。总之,作为教学预设的一种体现,教学设计在合唱教学中能起到提高合唱效益的作用,故教学之前必先优化教学设计。
综上所述,合唱是音乐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小学音乐教学中要通过有技巧地培养基础,来达到提高教学效益的目的,这样才能切实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
摘要:在小学音乐合唱教学中,教师可以尝试从以下方面进行教学:注重基础,培养学生合唱基本功;注重技巧,提高合唱教学有效度;注重设计,实现合唱教学高效益,通过有技巧的培养,达到提高学生音乐素养的目的。
小学音乐 篇5
音乐教学反思:让“音乐味”回归小学音乐课堂
音乐教学反思:让“音乐味”回归小学音乐课堂兴趣从何而来?技能能否淡化?我的回答是:如果淡化技能是为了培养兴趣,那么在音乐学习中恰恰只有掌握了必须的音乐技能,学会用音乐的思维去欣赏音乐、演奏(唱)音乐、表现音乐,才能享受音乐。在过程中不断获得成功的体验,学生对音乐的兴趣才能真正得到培养。音乐课对音乐技能的训练是不可少的,音乐课必须要有“音乐味”。1在课堂目标的制定上必须具体到某个知识技能的掌握音乐课的教学目标必然要包括某个具体知识技能的掌握。以歌曲《七个小兄弟》【三年级上】的教学为例,在教学目标的制定上,除了最终目标是学会唱歌曲《七个小兄弟》以外,还应该具体到唱准do re mi fa so la si七个音,以及唱准附点节奏。并能让学生体会附点节奏在表现歌曲情绪等方面的作用等。这样在实施课堂教学的时候就能够根据具体的教学目标制定富有逻辑的教学过程。比较某些含糊不清的教学目标而言,如:“通过对某首歌曲的学习,让学生感受音乐带来的快乐。”具体的教学目标的制定更能帮助教师有效地完成教学任务。2根据教学目标选择符合学生认知实际的有效教学手段,努力做到学生知、情、意的统一音乐作为一门艺术形式,它是依托于音乐创作、表现、欣赏等音乐实践活动技能而存在的。如果我们孤立地传授音乐知识技能。并以专业的眼光和标准来评判学生的音乐成绩,甚至片面地以学生音乐成绩来衡量音乐教师,那必然让音乐课变成死气沉沉的知识传授课。但如果一味地追求学生的兴趣,甚至不惜放弃对必要的知识技能的训练,只求学生能“愉快”地上一节音乐课,那么音乐教学又可能走向另一个极端而变得空洞无物。在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教学方法的选择一定要符合学生认知实际,考虑到学生知、情、意的统一。还以歌曲《七个小兄弟》为例。这是一首将七个唱名巧妙地编入旋律的儿童歌曲。采用大调式、二四拍、单三部曲式。歌曲的第一乐段节奏明快,以音阶进行式为主。第二段节奏舒展。富有叙述性,旋律以四度音程为主,情绪上与第一段形成鲜明对比。最后十小节是第一乐段的变化再现,形成首尾呼应。对于三年级的学生而言,不需要他们能分析歌曲的曲式结构,但要对歌曲的分段有感性地认识。而这种感性的认识主要是通过对歌曲三段不同的情绪的感知来体现的。在选择教学方法的时候,作为教师可以以感性的方法来处理,如;多给学生欣赏几段不同情绪的音乐,启发学生的思维,让他们知道音乐如何表达情绪,熟悉音乐的表达方式,然后再让学生来欣赏歌曲,并根据不同的情绪给歌曲分段。这样既符合学生的认知能力,又达到了目的。同样对于三年级学生而言,我们不必强求他们能背得出音阶中全音与半音的关系,但对音阶音高、音位的感知和准确模唱是要在课堂训练中体现的。如果简单地让全班学生反复模唱音阶,不仅效果不好,而且学生的兴趣也被磨灭了。教师可以采用更灵活的方法来教学。音乐课要有“音乐味”。就是要在课堂上营造出音乐的情境,让学生们在课堂不断受到音乐的熏陶,并学会唱歌,学会演奏,学会欣赏,敢于表现,体现出鲜明的学科特点在《美》一文中提到在美国小学音乐课程主要分为三类,即“合唱队”(或声乐课),“乐队”(或器乐课),“普通音乐课”。需要说明的是,这里的合唱队、乐队以及技能培训系列课程,均属于课堂教学的范畴,而不是我们所理解的课外活动。但是他们面对的是全体学生,零门槛选择。通过这种课程设置,可以看出美国小学音乐课的专业性还是很强的,他们的中小学音乐课突出的是对技能课程和技能的教学。这样的音乐课堂无疑具有鲜明的学科特点。但由于国情的不同,我们的课程设置不可能完全效仿美国的做法,那么在现有的条件下,作为音乐教育者,作为一名小学音乐教师该如何面对呢?首先,我国的小学音乐课标中并没有说要丢弃知识技能的训练,那么我们就应该在不丢弃技能训练的同时,使用好教材,让教材为我们的教学服务,为实现音乐知识技能的掌握,为教会学生唱歌、演奏而服务。目前,我们的教材是以主题来编写的,它主要从音乐的思想内容上进行分类。这样的结构不利于学生循序渐进的对音乐知识和技能的掌握,但可以从音乐表达的内容上给学生一个较完整的印象。我们不能像上语文课那样把一首一首歌曲当成一篇篇课文来分析,并把大量的力气花在如何攻克歌曲中的重难点上。而是应该以音乐本身为立足点,把注意力转到音乐是怎样用它特有的方式来表现同一个主题的。音乐课要有“音乐味”,教师应该重视音乐聆听的比重音乐是听觉的艺术,一切对音乐的感知都要从听开始。完整听,让学生凝神聚气,完整欣赏一部音乐作品,听完后让他们自由表达内心的感受,描述对音乐的想象,培养他们对音乐的敏感。分段听,对一些经典音乐的经典片段重点听,教师再结合音乐创作的手法和背景引导学生体会作曲家的情感,折射出音乐的语言。结合影像听,通过具体影像更能直接烘托出作品的精神所在。多次聆听,往往能表达源源不断的情感,形成层层递进的效果。加深学生对乐曲的理解。
走进小学音乐课堂的儿童音乐剧 篇6
关键词:儿童音乐剧;小学音乐;课堂教学
儿童音乐剧能够将小学音乐学习和音乐实践更好地结合在一起,其应用能够更好地改变小学音乐教学的模式和方法。而将儿童音乐剧小型化,将其和教材结合,对其进行一定的改造和演出,对小学音乐课堂教学而言是非常合适的,儿童音乐剧的表演,不但能够更好地帮助学生掌握音乐知识,还能够提高学生声乐表达和表演方面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一、音乐剧的运用能够将审美的核心理念更好地体现出来
在寓言故事中是有比较深刻的寓意的,会给人们造成一定的影响。而将《渔夫和金鱼的故事》这个小型音乐剧告诉学生,只有依靠自己才能够更好地生活,若是过分的贪婪,则会失去一切。在进行表演的时候,由于学生对故事背景有一定的理解,所以,很多学生首先做的便是通过对美声唱法的模仿来进行音乐旋律的演绎;其次则重视故事中人物的刻画,比如说凶狠、贪婪的老太婆,懦弱的老头以及善良的金鱼。此外,学生还应该进行道具的准备,设计一些比较有创意的对白,将音乐审美理念更好地体现出来。
二、音乐剧运用的动力则是学生的兴趣和爱好
在不同教学阶段,学生的审美心理特征以及身心发展的规律都是有明显区别的,所以必须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音乐剧的选择,并且选择音乐剧的时候也应该考虑到学生的熟悉程度,这样学生在理解的时候,不会有困难。但是音乐剧和寓言表现形式是有明显区别的,在以往寓言学习的时候仅仅是听故事和读故事,
而现在音乐剧则是将唱歌、跳舞、演奏、说话、表演等方式都利用起来,这对学生学习兴趣的提高是非常有利的。
三、音乐剧是面向所有学生的,能将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
在进行音乐剧排练的时候,老师应该要求所有的学生都积极地参与进来。为了保证学生的参与率,老师可以将学生分成几个不同的小组,给每一个学生都安排任务,这样,每个学生都会有自己的任务。比如说,有的学生负责导演创作,有些学生负责舞美和道具,有些学生负责角色的表演,有些学生负责舞蹈和伴唱,还有的学生负责音效和伴奏等等,这样能够将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很好地调动起来。
比如说在进行《渔夫和金鱼的故事》排练的时候,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任务,在排练的时候,学生都会比较忙,有些学生一会儿需要模仿大海,一会儿又要换衣服演大臣,一会儿还要负责旁白,这个时候,学生都会比较活跃,学生自身的学习主体地位能够很好地体现出来,学生的积极性也得到了調动,这对学生的音乐学习是非常有利的。
当然,有些时候学生也会出现一定的争执,比如说在进行角色分配的时候,有些学生仅仅喜欢演主角,而不愿意饰演配角,在遇到这种情况的时候,老师应该将自己的作用发挥出来,对学生进行教育和调节,让学生了解到配角的重要性,让每个学生在排练和演出的时候都处于一种快乐的状态,这样的表演才会真正出色,音乐剧的作用才能真正体现出来。
四、音乐剧能够将学生的特点发挥出来,对学生个性发展是有利的
在进行音乐剧排练的时候,老师应该考虑到学生之间存在的差异,认识到每一个学生自身的优势,将每一个学生的积极作用都发挥出来,这种情况下教育功效会比较大。老师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特点进行自荐,这时候,有些学生便会跃跃欲试:“我觉得自己适合当导演”“我的钢琴不错,我可以帮小组伴奏”“我的声乐比较好,我可以进行伴唱”“我表演的时候会紧张,我就负责道具的准备吧”“我的模仿能力比较强,让我去演老太婆吧”等等。在这个时候,老师会收到很多学生的自荐。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来负担不同的任务,能够更好地将自己的作用发挥出来,还能够在表演的过程中体会到音乐带来的乐趣,能够让学生更好地张扬自身的个性。
五、老师应该鼓励学生在音乐剧表演的时候进行创造,添加自己的元素
老师在进行音乐教学的时候应该设置一些创造性和乐趣比较强的内容,进行情境的创设,让学生进行想象,提高自身的创造意识。
在进行音乐剧表演的时候,需要学生自己进行台词的设计,
老师也应该鼓励学生进行想象,在表演的时候进行感情的释放。
有些学生将寓言故事的背景设计到了现代,比如说金鱼在和渔夫进行交流的时候是通过手机的。在对大海的变化进行展示的时候,不同学生在对大海的变化进行表现的时候,选择的方式也不同,艺术表演对于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有着重要作用的,学生通过表演能够更加深刻地理解作品,自身的创新能力也会有明显的提高。
六、将音乐剧引进小学音乐课堂能够更好地进行情境创设
在新课改教学的过程中,进行情境创设是非常重要的一种教学手段,将音乐剧引进小学音乐课堂中,能够让学生在表演和观看表演的时候,更加身临其境,这对学生理解音乐剧是非常有利的。通过这种情境创设的方式,学生能够更好地参与到思考和表达中来,长此以往,学生不但能够掌握音乐剧编排方式,还能够更好地进行音乐学习,这对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是非常有利的。
七、音乐剧的运用能够将不同的学科更好地结合在一起
音乐课和舞蹈、戏曲、美术等科目有着很大联系,而音乐剧的引进能够将其和这些学科更好地结合在一起,在表演的时候,需要将舞蹈运用进去,在进行动作台词设计的时候,和戏曲有一定的关系,在进行场景布置的时候则和美术有关系。将音乐剧引进来能够让音乐教学和这些科目的联系更加的密切,能够让学生在进行音乐学习的时候,学习到其他科目的一些知识,同时学生对音乐的兴趣也会有明显的提高。
新的教学理念以及新的教学方式,给小学音乐课堂带来了非常大的变化。将音乐剧运用到小学音乐课堂中去,能够更好地提高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同时还能够提高学生的艺术综合能力以及创造能力,对学生音乐素养的提高以及综合素质的提高是非常有利的。
参考文献:
史小华.完善师资队伍建设实现高等学校多元文化音乐教育[J].大众文艺:理论,2008(8).
小学音乐 篇7
一、认清教学误区, 避免“专业教学”
(一) 小学音乐课不等于音乐专业课
目前, 小学的音乐课堂上, 仍然存在着把注意力集中在传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巧的教学上, 给学生进行纯粹的音乐专业知识灌输式教学, 要求学生背记来开展专业技能训练, 禁锢和束缚了学生的思维, 也人为地增加了学生学习音乐的难度与负担。久而久之, 学生对音乐课堂就产生了厌倦和害怕的心理。
(二) 简单地成立几个音乐专业队 (组)
为了参加各级各类音乐方面的比赛、会演, 有的学校挑选少数学生成立几个音乐专业队 (组) 进行强化训练, 排练几个文艺节目参演, 投入的人力、物力较少, 又能出效果。但这种只重视少数学生的训练, 会将大部分学生拒之音乐教育的大门之外, 淡化了音乐教育的普及, 音乐教育活动容易走向极端。
二、更新观念意识, 承载教育重任
(一) 树立大局意识
小学音乐教育是校园美育工作的重要内容, 是全面发展素质教育的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也是实现教育目的的重要手段之一。我们要充分发挥音乐教学特有的育人功能, 形成学校整体美育的教育合力,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发展。
(二) 强调发展理念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教育改革的逐步深化, 学校音乐教育不断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我们要用可持续发展的观点, 确定和调整中小学音乐教育目标与内容, 改进教育方法, 开辟各种途径, 以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兴趣, 进而影响和促进学生的素质形成及个性发展。
三、改革音乐教学, 强化创新能力
(一) 提升音乐教学课堂
音乐是生活不是学科, 让音乐充满生活, 让生活充满快乐, 这不仅仅是学生的愿望, 也是我们所有人的美好愿望, 这恰恰是音乐学科和其他学科的一个很重要的区别。只有切合学生实际需要与实际可能的知识与要求, 才能被学生所接受、所理解。要充分利用现代化教育教学手段, 为学生提供宽松的欣赏美、表现美、创造美的环境,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的创新品质。
1. 用激趣的手段。
众所周知,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有了兴趣, 学生才有动力。紧扣教学内容创设一定的情境, 运用多种教学媒体恰到好处地播放与内容相关的课件、录像等, 甚至光洁的教学用琴, 配套的音像设备, 生动活泼的教学挂图等, 都使音乐教室充满艺术氛围, 刺激学生的视觉, 激发学生欣赏美、表现美、创造美的欲望。
2. 用游戏的手段。为他们营造一种自由、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 不仅能使他们掌握知识, 又能发挥他们的创新主动性。
3. 用舞蹈的手段。舞蹈教学可以吸引少儿的注意力, 增强少儿记忆力, 促进少儿智力的发展。
(二) 激发学生的新潜能
根据学生的认知结构和生活经验, 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同时在教学设计时, 尽量减少学生在创作中的技术负担和练习中的畏惧心理, 使他们感到力所能及, 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尝试, 增强大胆创新的信心。
1. 从创编节奏着手。
节奏是音乐的灵魂, 它赋予音乐以活力, 在小学音乐教学中引导学生创编节奏, 可以让学生更好地体会音乐美, 更重要的是能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创造性。
2. 从创编歌词着手。
创编歌词是学生创造性表达心中的情感及对音乐的理解的思维方式之一。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 发挥丰富的想象来创作歌词, 也是培养学生创造力的重要手段。
在教学中, 选择一些学生熟悉的歌曲, 让他们来创作自己的歌词。既然学生已经对歌曲比较熟悉, 那么让他们来填上词或改词, 学生同样会很开心, 并且也不会浪费时间。
(三) 拓展学生视野
1. 培养想象能力。
音乐的魅力不仅在于音乐本身韵律的和谐完美, 同时还在于它能给人们一个驰骋想象的空间。有这样一句话:“没有想象的人生是苍白的人生, 而没有想象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民族。”由此可见想象力的重要性。一是了解歌 (乐) 曲创作的背景是“音乐想象”的铺垫。小学音乐教材中的一些歌 (乐) 曲常有特殊的创作背景, 有些还具有创作的故事或创作花絮。如果在学唱、欣赏前把它们简要地介绍给学生, 便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引起学生感情上的共鸣, 一步一步把学生的思维引向“音乐想象”的空间里。
2. 培养审美能力。
音乐的时代风格总是体现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在一定历史时期的精神风貌, 音乐的民族风格是由民族的文化、生活、语言、劳动、情感、地理、民情等所决定的, 音乐的个人风格, 总是体现出音乐家独特的对客观现实的观察力和对人生的感悟, 并给我们以启迪。能不能从教材中挖掘出生动活泼且能扩展学生艺术视野, 丰富学生艺术情感, 成为学生终身受益的内容, 将直接影响到课堂教学的效率、质量。音乐作为艺术, 有其自身内在的规律, 我便尝试各种能够符合音乐表现特征的方法进行教学, 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小学音乐 篇8
一、利用流行音乐掌握民族乐器
小学生音乐的知识少, 只限于唱歌, 他们对于民族器乐更是知之甚少, 甚至是一个陌生的知识, 乐器之多让学生无从下手学习, 但是, 小学生又有一个特点, 好奇心强, 对这些陌生的乐器却又有很大的吸引力。
比如, 《二泉映月》一曲中, 让笔者想起了“女子十二乐坊”, 其实这就是发展中国传统的民族器较为典型的代表。这一点对于小学生的教育功能是有的, 于是我以“女子十二乐坊”为切入点, 引导学生学习乐器, 学生在学习中听得非常认真, 效果较好。最难能可贵的是, 《二泉映月》一曲把中国传统的乐器组合与流行音乐组合在了一起, 这样, 这些民族乐器, 就借了流行音乐的光, 借助音乐旋律和激情的现场表演, 把中国民族器乐推向群众, 让更多的人去了解他。在学习中, 我先给学生介绍了原始时期的骨笛、骨哨等, 学生对这些知识很感兴趣, 同时增加对我们伟大民族的热爱之情, 随后又认识了竹笛、二胡、古筝、箫等乐器, 这样, 课堂氛围得到了提高, 学生的学习热情也得到了发挥。
二、利用流行音乐提高学生的鉴赏水平
音乐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 也是大家的, 音乐在中国历史悠久, 几千年的文明史中音乐也在不断地发展, 很多的优秀的音乐作品就是在人们的生活中发展起来的, 很多音乐教材上的音乐作者都是取材此。但是, 当今天现代的浒音乐也在飞速发展, 它的影响甚至超过了民族音乐, 那么, 我们还是不能让小学生丢弃了民族音乐的知识, 所以, 我们可以借助流行音乐在当今社会背景下流行的优势, 引导学生来学习民族音乐, 这样一来, 学生对民族音乐有一点点了解的同时更深刻的了解了民族音乐, 并让他们真正的喜欢上民族音乐。《牧歌》是一首内蒙古民歌, 听过的老师都会知道, 这是一首无伴奏合唱的歌曲, 从中能表现出内蒙古大草原的盛况, 好像人们看到的是牛羊成群, 还有那一望无垠的大草原。但是, 这样的歌曲, 只有对具有一定音乐功底的人才能听懂, 而对于小学生来说, 这种没有伴奏的音乐让学生没有任何兴趣可言, 他们的音乐鉴赏能力还不足, 所以, 学习气氛不足我们是可以想像的。于是, 我想到了一首内蒙古的歌曲《吉祥三宝》, 这是一道春晚上的歌曲, 之后非常流行, 通过激发, 学生对他们对蒙古风格的流行歌曲产生了兴趣, 于是, 我又给学生播放了一首腾格尔的《天堂》, 此歌曲也是反映内蒙古的歌曲, 那充满磁性的声音让学生听得如痴如醉, 那流行而现代感的伴奏效果提高了学生的鉴赏能力。当然, 不光是内蒙古有这样的民族音乐, 而且其他地方也有很多。比如, 在欣赏京剧唱腔的曲调时, 我们可以把周杰伦的《霍元甲》引入到课堂中去, 再比如在欣赏云南风味的乐曲时, 我们自然会想到了郑均演唱的《灰姑娘》。当然, 这样的歌曲有很多, 需要我们教师在欣赏教学时, 根据所欣赏的民族音乐进行科学的梳理与选择, 以达到引导学生学习的目的。
三、利用流行音乐学习歌谱
歌谱教学是小学音乐教学的知识, 但是, 小学生只喜欢唱歌, 而对于那些小蝌蚪一样的歌曲却怎么也不感兴趣, 但这并不代表我们就不再教这知识了, 因互, 让学生了解更多更全面的音乐知识会让学生全面发展。音乐知识技能无处不在, 同样, 流行音乐中也包含着非常丰富的音乐知识, 大量的优秀作品在流行音乐中大有存在, 那优美的旋律让学生有种享受的感觉, 而这些优势有些是教材中所选择的音乐所不及的, 我们可以利用这些流行歌曲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比如, 在“弱起小节”这一音乐知识的学习中, 为了引起学生的识谱兴趣, 我先让教唱学生流行歌曲《别说我的眼泪你无所谓》, 为了让学生们很快懂得什么是“弱起小节”, 我让学生找出这首歌的第一句哪个字是重音, 学生很快回答是“人”字, 学生听懂了, 我趁机引出什么是弱起小节, 把相关知识的知识告诉学生, 为了巩固这一知识, 我又以《国歌》为例, 对学生进行讲解, 学生学习知识时就有了深刻的印象, 久久不会忘记。之后, 我把这首歌曲的前奏乐谱写在了黑板上, 看到学生刚才唱的歌曲变成了一些排列有序的小小蝌蚪, 学生的学习兴趣被调动起来, 迫不及待的要学习它, 而且学生的这种热情程度是我没有想到的, 有了一定的基础之后, 再在这首歌的高潮部分学习时, 再让学生找出重节奏重音也就非常容易了。
综上所述, 音乐对学生的影响非常大, 对学生的教育也重要, 我们一定要教好音乐, 而音乐是一门艺术, 我们的教学也应该是一门艺术, 我们在教学中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这门音乐艺术, 为了提高音乐教学的效果, 我们应该把流行音乐带入到教学中去, 特别是在民族音乐教学时, 更需要流行音乐的辅助, 只有这样, 才能增添了把流行音乐与经典音乐结合起来, 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张见.浅谈流行歌曲在高中音乐鉴赏课堂中的教学实践[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8 (32)
[2]李晨.透视现代钢琴音乐[J].中国音乐.2003 (03)
[3]王雷.浅谈提高音乐鉴赏能力的途径[J].江南论坛.2002 (04)
小学音乐 篇9
新的《音乐课程标准》指导下的小学音乐教材, 体现了“以人为本”、人文精神的十条新的教学理念。新的《音乐课程标准》, 新的音乐教材, 新的综合艺术实践活动无疑是小学音乐课堂教学创新, 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和方法。
音乐剧的作用以音乐为主线的综合艺术实践活动与小学音乐教材有机结合, 使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传统模式发生了根本的变化:“新的音乐教学应是师生共同体验、发现、创造、表现和享受美的全过程。”音乐课程结构的综合化要求教学形式的多元化, 不断创造新的教学形式, 寻找在自身形式与内容上能体现综合性的艺术形式作为教学载体。音乐剧的构成要素几乎囊括了文学、戏剧、诗歌、音乐、舞蹈、绘画、雕塑、建筑到幽默艺术。主要涉及音乐 (声乐、器乐、音效) 、舞蹈 (中外、民族、现代) 、美术 (图画、布景、道具、服装、化妆、制作) 、戏剧 (表演、道白、情节、矛盾、冲突) 、文学 (剧本、语言、朗诵) 、曲艺、笑话等学科领域。
音乐剧将不同的美学范畴, 不同的审美方式, 不同艺术魅力的艺术门类高度综合起来, 从而使自己具有了时间艺术与空间艺术、听觉艺术与视觉艺术、表情艺术与造型艺术的一切优势和一切魅力。它没有固定僵硬的模式, 所以它永远给欣赏者创作者有足够的创造空间。音乐剧的发展进程与人类的文化发展进程有着内在的同步性。音乐剧诞生本身就是种文化现象, 经典的音乐剧作品更是影响着一定人文背景下的人们。音乐剧以讲故事的形式将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诸要素构成情节, 用以展开冲突, 塑造人物形象, 最终还是要表现一定的人物主题, 体现了深刻的人文关怀。让音乐剧自然的融入课堂教学, 以便学生充分吸收其文化养分, 是能够充分体现综合艺术课人文特点的。
好看的音乐剧不一定是经典的, 而经典的必定是好看的, 是不断发掘出新的价值, 是具有生命力的, 是永恒的。它不仅是给人单纯的生理感官刺激, 更能激发人的心理共鸣。就拿经典剧目《猫》来说, 它就能帮助观众找回真实的自我。通过看音乐剧《猫》———它能帮助人们忘却固有的文化桎梏的束缚, 进入到无拘无束的自由态, 这是种难得的幸福。经典的音乐剧作品带给人们的启示是广博的, 是深远的。它已经远远超出了艺术的范围, 而深入影响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所以经典剧目本身所赋予的深远的启示性对于孩子们是大有裨益的。让他们多多接触经典剧作品无疑是能在提高他们的审美品位的同时启迪他们各个方面的思维, 有助于他们健康的世界观、价值观的形成。
音乐剧应用于音乐课堂的教学实践
目前基础教育中存在一个普遍的怪现象“孩子们喜欢音乐, 但是不喜欢上音乐课”。探索小学音乐教学方式、方法的实效性;正确掌握小学音乐学科的教学规律, 有效地由传统单纯的技术传授, 转向小学生的综合艺术素质和创新能力培养;由孤立的学科、封闭的系统转向艺术学科的融合和沟通。儿童音乐剧综合艺术实践活动有效地与学生情感、社会、生活、科学、自然、文化相关联。通过教学实践活动加强学生的探索性、实践性、反思性、创造性、自主性的学习能力, 有效地体现教师的组织、主导作用, 体现学生的主动参与、主体作用;有效地体现学生文化素养的培养, 体现“人文价值”主题, 发展了学生的健全人格、高尚情操、开拓创新精神和合作精神, 使教学寓教于乐, 学生知情达理。学生通过欣赏一部音乐剧, 可以获得音乐、美术、舞蹈、表演等多方面的艺术熏陶, 从而有助于学生形成综合艺术的审美能力, 防止了那种由各门艺术课程简单拼凑而成的课程给学生造成的零乱的艺术体验, 更好的体现艺术新课程的综合性要求。
课堂“儿童音乐剧”的生成过程依次是:创设故事、编辑剧本、搜集素材、分组分工、道具制作、排练表演、综合评价。操作要求是:创设“人文主题”, 突出音乐形象;剧本要符合戏剧的要求, 应有“起始、发展、矛盾、斗争、高潮、结局”;设立场次, 确定简单的“标题”, 如:第一场《一天清晨》、第二场《池塘边上》、第三场《与狼争斗》、第四场《欢庆胜利》。任务分组:导演创作组、舞美道具组、角色表演组、综合评价组、舞蹈组、伴唱组、伴奏组、音效组。音乐材料的选择要恰当, 要突出人物艺术形象;声音效果的配合要即兴、紧密, 要源于生活, 具有现场立体感。音乐要短小, 道白要精练, 要通俗易懂、言简意赅。提倡教师同台参与节目表演, 展现教师风采, 拉近师生距离。发挥集体参与创作, 学生自导、自编、自演、自评;鼓励自制布景、道具, 因陋就简。注意音量匹配, 多媒体课件要有效配合, 演出、道白要面向观众;学生情感要真实、投入, 不要笑场, 不要太随意;提醒试演反面角色的学生不要语言粗俗、浅薄、低级, 以免造成不良影响。在音乐剧的创作和表演的实践过程中, 学生的合作能力会得到提高, 每个学生的个性和特长都会得到适当的发挥。
新理念、新方式带来音乐课堂的新变化
我们施教对象是年龄在6~19岁的中小学生, 这个年龄阶段的孩子在心理很难接受与他们的生活相隔甚远的艺术形式, “儿童音乐剧”引入音乐课堂是以《音乐课程标准》中的新理念为导向, 创新小学音乐教学的一种有效的新尝试, 学校领导们感到“音乐课变样了, 不像老传统, 活跃多了!”老师们感到学生“听话了”“好教了”“同学们兴趣可大了!”教研员们感到“这才是符合我们目标、要求的新音乐课!”现在听到学生的声音是“老师, 我们喜欢您这样给我们上课, 下节课您还这么上!”经常围着老师争先恐后地说:“老师, 您下次叫我演小乌龟!”“老师, 叫我演大灰狼!”“老师, 我演的比他好!”……
新理念、新方式带来了音乐课堂的新变化, 学生们的学习兴趣浓厚, 教学手段、评价都发生了变化;音乐学习课堂充满生机、活力;学生音乐、艺术综合实践能力和创新、创造能力得到充分展现;知识、技能与音乐实践活动有机结合, 学以致用。通过小组式、开放式、探究式学习, 学生的听觉、视觉、触觉、形体、语言等方面的能力得到充分发挥。为学生有效学习, 教师能力充分施展提供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广阔天地。鲜明的“人文主题”在学生自主性学习中得以充分展示。学生的知识技能、道德素养、创造能力、信心勇气、团结合作等诸方面发展相得益彰, 教师、学生、家长反映热烈。
摘要:音乐剧诞生本身就是种文化现象, 经典的音乐剧作品更是影响着一定人文背景下的人们。音乐剧以讲故事的形式将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诸要素构成情节, 用以展开冲突, 塑造人物形象, 最终还是要表现一定的人物主题, 体现了深刻的人文关怀。让音乐剧自然的融入课堂教学, 以便学生充分吸收其文化养分, 是能够充分体现综合艺术课人文特点的。儿童音乐剧综合艺术实践活动有效地与学生情感、社会、生活、科学、自然、文化相关联。通过教学实践活动加强学生的探索性、实践性、反思性、创造性、自主性的学习能力, 有效地体现教师的组织、主导作用, 体现学生的主动参与、主体作用;有效地体现学生文化素养的培养, 体现“人文价值”主题, 发展了学生的健全人格、高尚情操、开拓创新精神和合作精神, 使教学寓教于乐, 学生知情达理。
小学音乐 篇10
环境渲染法主要是通过各种途径和方式营造一种良好的健康教育氛围。以口琴艺术为特色教育的浙江省新昌县礼泉小学对学生学习生活的校园下了一番苦功:创造富有艺术气息音乐教室、充满口琴音乐的校园生活、富有艺术氛围的校园环境布置,让学生时刻沉浸在口琴艺术教育的氛围中,潜移默化地进行健康人格的塑造。音乐知识也得到了非常自然的渗透。
1.富有艺术气息的音乐教室
高品质的音响时刻播放世界口琴家的优秀作品,给学生提供最优质的音乐熏陶。宽敞的教室,飘逸的窗帘,窗前的花瓶,营造出浓浓的艺术气息,为学生提供口琴展示的舞台。电脑、VCD、背投电视、话筒、各种打击乐器都为学生快乐的学习生活做好了准备。
2.充满口琴音乐的校园生活
美好的一天从琴声开始,除了在音乐课堂中能演奏口琴,在升旗仪式上、在大课间活动之前,在校级活动中都能听到我们全校师生的优美琴声。口琴音乐时刻从课间传来,在校园里响起,学生的学习和老师工作更加轻松愉快。
特别是口琴音乐室的建成,系统地把口琴的历史、校口琴艺术团的各种资料展现在学生面前,成了口琴艺术教育的一个重要基地。这些环境渲染的音乐知识和技能的渗透是非常自然的。
3.创设口琴艺术的校园环境布置
校园走廊、楼梯的墙面上都有历年来口琴团演出、比赛的图片,也有亚太国际口琴家的宣传图片。音乐组展板上定时展出最新口琴信息,从这些“小窗口”中学生认识了许多国际口琴家,见识了许多新奇的口琴种类,拓展了口琴知识。
二、音乐技能在课外活动辅导中有效渗透
音乐课外活动是学校音乐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我校在口琴普及教育的基础上组建了一支口琴艺术团,各班也有自己的口琴队。利用口琴节丰富的活动学生都是主动学习有关的音乐知识和技能,在不同风格的乐曲演绎中,也陶冶了学生的审美情操,培养了学生的音乐表现力,丰富了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在课外活动中引导学生学会与他人合作。
1.学会相互聆听
通过聆听音乐美妙的和声、感受同伴的协作,将大大增强交往合作的主动性,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打下心理基础。
口琴团的独奏选手张树君同学,由于个人演技突出,刚开始时在合奏中总喜欢显示个人的演奏技巧,从而影响了合奏的效果。我把他的个人表现用录音机记录下来并播放给他听,他很难为情地低下头,从此他认识到在合奏等群体表现活动中,每一位参与者应该正确认识到自己是群体中的一员,任何过分突出自我的做法都会影响集体表现的和谐性,在表现过程中必须学会聆听同伴的演奏。
2.学会相互烘托
在口琴乐团中贝司声音低沉,在乐队中担任节奏乐器,在演奏中往往没有优美的旋律,起到陪衬作用。这种有主有次的合作表现,需要参与表现者学会摆正自己的位置,该大胆表现时就倾情表现,该做好陪衬时决不喧宾夺主。通过长期的训练,培养乐于助人的交往合作品德。
3.学会相互激励
在口琴团的合奏练习中同样需要群体各成员相互间积极的互动。在每次表演前我都要把学生的状态调整到最佳,因为我们明白如果合奏者中的大多数成员都精神饱满、全情投入,那么整个群体就会产生生机勃勃的精神面貌,艺术表现的质量会大大提高;反之就会精神萎靡,表现力低下。因此,指导老师经常以自己的饱满情绪去激发学生的情绪,同时也善于接受学生的情绪激发,最终达到审美情感表现与审美情感体验的更高境界。
三、音乐知识和技能在口琴课堂音乐活动中有效渗透
1.以趣激学,激发情感
在器乐教学中,教师应通过情境创设、技巧表现等手段来引导学生感知、想象音乐,使学生在器乐演奏中激发学习兴趣,主动学习音乐。口琴的出现,犹如音乐课堂中的一块磁铁,牢牢地吸引住了学生。
2.民主平等,快乐学习
成功的起始课一度让学生热情高涨,遗憾的是这高涨的热情并不能维持很长的时间,因为学生在今后的学习过程中会遇到吹奏技术上的困难、练习毅力上的考验,一旦出现学生退缩的现象,性急的老师往往会采取一些强制的手段,招来的却是学生更强烈的抵触,最后有的甚至打退堂鼓。所以教师在器乐教学中要力求建立一种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创设充满音乐美感的课堂教学气氛,用自身的丰富情感使学生处于愉悦状态,让学生乐于主动接受艰苦的器乐演奏,能让学生始终对口琴的学习保持高涨的热情与兴趣。教师的教学方法要灵活,要善于把知识点、演奏技巧渗透在学生感兴趣的游戏比赛活动中,变“苦学”为“乐学”,使学生真正体会到“乐(音乐)即乐(快乐)”的道理。
3.引导探索,鼓励创造
在器乐教学中要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自己探索,在掌握乐器的演奏方法的前提下,更好地以自己的独特见解去表现乐器。教师应善于鼓励学生在器乐演奏中进行创造性想象,说出自己的真情实感,敢于实践,大胆尝试,让学生能进入创造性的精神状态,从而十分精彩地表现音乐。
在课堂上,要重视满足学生的表演欲,把主动权交还给学生,鼓励学生对器乐演奏方法、技巧或乐曲的理解提出不同的见解,让学生有创作的余地。鼓励学生敢于标新立异,敢于与众不同。老师随时给予旁诱侧导,使学生的想象力更加丰富,思路更扩展。
例如高年级的学生在学会了小提琴奏法、手震音奏法、正拍伴奏等技巧后一直没有一次合适的机会让他们施展一下。有次在学唱《念故乡》这首歌曲后,大家都被这优美的旋律所感动,我让大家尝试用口琴来表现。大家齐奏了《念故乡》后,还是不满足。我趁机放手让大家用自己学过的吹奏技巧设计一种自己认为最佳的表达方式,来表达自己对这首乐曲的理解与感受。
经过大家的反复讨论、实践,大家一致认可了三四种不同的演奏设计。有的用小提琴奏法演奏,他们认为这样更能表现作者怀念亲人和家乡时那种淡淡的忧伤。有的用正拍伴奏的演奏法,他们认为这样能更好地表现作者思念故乡时情绪的激动与高涨。有的则用手震音演奏法,他们认为这样表现舒缓动听的旋律和抒情优美的情绪很合适。
三年来学生通过一支小小的口琴为学校、为自己争夺了许多荣誉,取得了很好的成绩。基本的音乐知识和技能也在各项演出等音乐活动中得到了有效的、牢固的学习。孩子们通过口琴的学习在音乐艺术修养方面突飞猛进,每次演出与比赛都能把乐曲演绎得非常到位,获得专家的一致好评。同时通过参加各种比赛和活动增长了见识,扩大了眼界,在待人接物时更懂得礼仪了。同时通过艰苦的训练过程锻炼了学生的恒心、信心、专心等优良品质,与人合作的能力无形中得到了培养。孩子们在学校口琴活动中逐渐成长、成熟。通过这支小小的口琴把孩子们领进了音乐殿堂,把他们培养成一个个合格的音乐体验者。相信只要通过我们大家共同的努力,通过口琴音乐的熏陶,孩子们会变得更儒雅、更稳重、更聪明、更懂事、更能干。
小学音乐 篇11
一、基本习惯的养成是培养音乐素质的基础
1.音乐课堂有着其他课程都需要遵守的基本习惯和要求,比如课前准备要做到整队快、静、齐。上课要认真听讲、积极思考和提出问题。
2.音乐课堂因为其自身特殊性,有着其他科目课堂没有的特殊习惯和要求。然而,要形成某种习惯,我们需要多次重复和强调。尤其是小学生,而在小学阶段通过多次训练习得的习惯,更容易延续到今后的学习。因此,在小学音乐课堂中,我们需要重视基本习惯的养成。那么,音乐课堂特有的习惯有哪些呢?依笔者浅见,应该包括以下几点:一是正确的坐姿。尽管其他科目的课堂也要求正确的坐姿,但音乐课堂要求坐姿正确有着更重要的含义。比如,在平时音乐教学中,学生离不开歌唱。然而,正确的坐姿可以直接影响到歌唱时的气息状态,因此,音乐课更加强调学生保持良好的坐姿,注意发声时的坐姿以及演唱时的坐姿。在音乐教学的整个过程中,教师要经常留意学生坐姿是否正确并及时纠正不正确的姿势。二是收放自如的“开口”。在音乐课堂上,我们经常会遇到这种情况,学生看到一首新歌,尽管完全不会唱歌曲的旋律,但总喜欢拿起书本就开口哼唱。这种“开口”不利于培养学生认真聆听教师说话和歌唱的习惯,也不利于课堂纪律的组织。因此笔者认为,在音乐课堂上要特别留意学生的无意识“开口”,教师可以鼓励学生放声歌唱,但是建立在一定的基础上,而非扰乱秩序的胡乱哼唱。
二、音乐兴趣爱好的激发是培养音乐素质的催化剂
兴趣是学习的动力,音乐兴趣爱好的激发是学生学习音乐的动力,有助于教师进一步对学生音乐学习能力的培养。教师可以通过科学组织书本内容、多样化的呈现音乐表达方式,不断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兴趣。除书本内容,可以搜集更多的资源给学生欣赏。尤其是在学生接触民族音乐的时候,可以渗透一些文化性内容,增强学生的兴趣,避免枯燥的学唱。
三、唱歌教学是培养学生音乐素质的重要手段
唱歌教学牵涉学生各方面素质的培养。根据笔者浅薄的经验,将唱歌教学中的学生素质培养总结为以下几点:
1.养成认真聆听的习惯。在学唱之前,为了让学生对音乐作品形成大致的印象,我们需要让学生聆听作品。在小学阶段,笔者认为,要强调在学唱之前认真聆听音乐旋律的习惯。在最开始的聆听中,学生应尽量减少随意哼唱,为后面的学唱奠定基础,也为听赏教学形成良好的习惯。
2.形成良好的节奏感。小学生学唱能力强,旋律易上口的旋律很快就能学会,但在节奏感方面,教师应当多强调。在教学之前,可以针对某作品出现的节奏进行训练。通过模击节奏,在歌唱中划拍,培养学生的节奏感。当学生出现抢拍、托拍等情况时,教师需要重点教学击破难点。从小学阶段重视节奏的训练,肯定能为学习今后的音乐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3.注意歌唱状态。歌唱状态指的是声音的状态。在平时教学中,我发现很多学生在学会一首歌后,喜欢以喊叫方式进行歌唱,一味强调音量,忽略了与音乐情绪相吻合的声音状态。而且在喊叫中,学生容易走音、跑调。因此,在小学音乐课堂,我们需要重视歌唱状态的培养,这是学生提高音乐素养的重要方面之一。
4.培养学生的表现力。
每首音乐作品都在表达一定的情感,音乐教育也是情感教育。因此,在学完一首音乐作品后,教师需要强调音乐应该如何表现更好,培养学生的音乐表现力。多鼓励学生上台表演,以个别带动集体,挖掘表现力丰富的学生。
四、创造力的培养是音乐素质的翅膀
音乐是一门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重要学科,在音乐教学中,尝试把创造性思想运用于课堂实践中,努力对学生进行创造能力的培养。实践证明,这不仅能充分发挥音乐教育的长处,还有利于开发学生智力潜能,激励学生锐意创造的开拓精神。
音乐教育改革以后,各种版本的音乐教材内容的编写都重视对音乐创造力的培养。小学生思维活跃、想象力丰富,教师更应当通过各种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创造力,这方面能力如果在小学阶段不及时培养,我想学生越长大就越难拥有创造力。在小学音乐课堂中,我们可以利用教材中设计为歌曲旋律填写歌词、旋律创编接龙等内容来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有了音乐创造力这双翅膀,我想学生的音乐素养才能算真正上一个台阶。
小学音乐教育不是单纯的唱歌教学,而应该本着为学生终身爱好音乐、学习音乐的目标前进。小学音乐教育也是为今后学校或学生自己学习音乐奠定基础的重要阶段,作为一名音乐教师,我们都应当思考如何从小注意提高学生音乐素养并为之奋斗。
参考文献:
音乐游戏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应用 篇12
关键词:音乐游戏,小学,音乐教学
音乐教育的目的不仅仅是教孩子哼几句好听的歌词, 而是要通过音乐来培养其对音乐的感受能力、理解能力、鉴赏能力等, 以正确的艺术观来促进其全面发展[1]。音乐包含节奏、旋律、速度、力和声、复调、配器等, 对于小学生而言, 存在着较大的难度。小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思维水平较学前期的儿童虽有了较大的提高, 但由于自身认知水平较低, 且缺乏生活经验, 小学生对于事物的理解还处于较为直观和具体的层面, 因此, 对于一些较为抽象的事物, 如韵律, 节拍等缺乏相应的理解能力[2]。音乐游戏正是将抽象的、难懂的事物以易于理解的形式表现出来, 从孩子们喜爱游戏的天性出发, 让孩子们在游戏的同时, 不知不觉地感受音乐、了解音乐, 从而实现音乐教育的目的。
一、音乐游戏要融入道德教育
音乐教育的目的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因此音乐游戏要通过动听的旋律表达正面的、积极的精神思想。教师应利用音乐游戏来触动学生的内心, 引导学生在音乐中认识人生, 进而使其养成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 尽早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以小学二年级的《鲜花爱雨露》为例, 教师可在学生聆听音乐的同时, 用优美的语言和丰富饱满的感情讲述鲜花和雨露的故事, 让学生从故事中感受鲜花和雨露、老师与学生的关系。接下来可让个别学生跟着老师一边打拍子, 一边跟唱, 其余学生则扮演鲜花和雨露, 在教室内按照歌词的内容自主做动作, 让学生在游戏的同时, 初步了解音乐的节拍。最后可请学生根据自身的感受说一说歌曲的内涵, 以此来培养良好的师生情谊。若学生只学会了如何唱这首歌, 而对其中所蕴含的道理不理解, 那这节课就是失败的。
二、音乐游戏应符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
小学生的生长发育较快, 其对事物的认知水平也在不断的提升。低年级学生的注意力还不稳定, 极易分散;高年级的学生自我中心意识较强, 喜欢挑战, 教师带来的游戏如果过于单调, 或太易太难, 或节奏速度不适当, 都难以调动学生的参与性[3]。所以, 音乐游戏的设定也必须依赖于小学生的年龄特点, 按照不同的年龄制定游戏的规则, 使游戏富于挑战和有趣。
例如《说演弹唱曲艺》, 教师可以从学生最喜欢的偶像歌手出发, 让学生跟着自己的偶像学习, 激发学生对说唱弹唱的兴趣。接下来教师可让学生以分组表演的形式开展游戏, 在利用学生集体荣誉感提升的特点激发学生竞争意识的同时, 让学生感受到民族音乐的多姿多彩。最后让学生们自己找音乐, 按照自己的喜好, 自己创作一首简单的说唱音乐, 既充分发挥了学生的创造力, 又丰富了学生的业余生活。
三、音乐游戏应以让学生在游戏中掌握知识为目的
小学生虽然具有一定的自主能力, 但其学习的主动性以及注意力的稳定性较低, 大部分学生对待学习仍带有游戏的态度, 很多学生在课程结束后记住的只有游戏。所以, 音乐游戏应不仅仅是游戏, 一定要和音乐教育联系起来, 带给学生的应该是更多的收获。如从拍手、踏步、点步中学会节拍;从歌词中学会道理;从故事中学会做人等。
以《一把雨伞圆溜溜》为例, 教师可以问题的形式导入:“某一天, 你和另外两位同学在回家的路上遇上了大雨, 如果只有你一个人有伞, 你会怎么做呢?”让学生学会思考和处理人和人之间的关系。接下来, 教师可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力, 让学生通过表演的形式将歌曲内容表达出来, 让游戏推动学生的成长。在游戏过程中, 教师应在指导学生开展游戏的同时, 给予学生一定的任务量, 如演员要注意面部表情的变化、根据雨点的大小表达情绪等, 并不断提醒学生按照此要求进行游戏, 否则很容易让学生在思考问题时被游戏本身所吸引, 以致离开原有的任务[4]。这种将游戏与音乐课程内容相结合的方式, 对发展学生的表现力、创造力都有积极的作用。
四、结语
在音乐教学的过程当中, 教师一定要要明白音乐游戏只是音乐教学的手段, 其使用方式应根据自己的教学目的和学生的发展特点进行灵活的转变。教师在设计音乐游戏的时候, 可根据音乐游戏的音乐性、趣味性来设计, 不可一味地照搬照抄, 为完成课程任务而盲目求快。
参考文献
[1]蒋娣.试论小学音乐教学中音乐游戏教学的运用[J].教学研究, 2015, 09:301.
[2]李嘉仪.浅谈小学音乐课堂中游戏的运用[J].儿童音乐, 2015, 01:52-63.
[3]王静兰.浅谈音乐游戏在小学音乐课堂中的运用[J].教学实践, 2015, 02: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