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工院校教育

2024-08-19

技工院校教育(精选12篇)

技工院校教育 篇1

2013年度徐州市社科应用研究课题, 课题名称:建设徐州技工教育强市对策研究, 编号:13XSC-074

顶岗教育是职业教育中的一种新形式, 顶岗实习要求学生能够独挡一面, 完全履行其实习岗位的所有职责, 对学生的能力锻炼起很大的促进作用。但是, 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 由于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出现了学生从心理上抵触用人单位、学生权利得不到保障以及利益受到损害等诸多问题。而导致出现这些问题的关键就在于学校、企业乃至学生本人对于学生在顶岗实习中的主体地位认识不够。笔者将从以下三方面来探讨技工院校顶岗教育。

一、技工教育顶岗实习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伴随着顶岗实习教学环节的开展, 技工教育在教学形式、教学质量、教学管理等方面取得了实质性的突破和发展。技工院校学生在校学习期间会有一年左右的顶岗实习, 但是, 由于对顶岗实习人才培养模式的理论研究和实践经验不足, 导致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相继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 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不到学校及企业的重视。学生在顶岗实习过程中具有双重身份, 既是学习的主体, 又是准劳动关系的主体。学校和用人单位对于学生的这种主体地位的认识往往只注重其中的一个方面, 忽视另一方面。一般情况下, 有的学校只关注学生的学习, 而对于学生的工作情况、生活状况则不太关心, 甚至不闻不问, 一切由用人单位负责;用人单位认为顶岗实习的学生只是来劳动的, 因而只关心学生的劳动情况, 考虑的是学生能够为企业创造多少价值, 对于学生能够在顶岗实习的过程中学到多少知识, 以及学生的专业技术水平和管理能力是否得到提高、职业岗位能力是否得到增强等问题则不太关注。然而, 在顶岗实习的过程中, 学校是主要的组织者, 实习的时间、地点、内容和形式等由学校决定。用人单位是主要的管理者, 学生岗位的安排、工作职责的划分、学生待遇的确定等由用人单位决定。学生则处于被动的地位, 其主体地位往往容易被忽视。

第二, 学生自身对其主体地位认识不足。在顶岗实习的过程中, 学生往往对自己的地位认识不够充分, 进而影响了学生对顶岗实习的态度。甚至有的学生认为自己不是企业的正式员工, 以后也不一定就在实习单位工作, 思维上存在偏差;有的学生出现随意请假、旷工现象, 对待工作不是很认真;也有的学生无法适应高强度的简单体力劳动以及企业严格的管理制度, 在心理上出现动摇;有的学生认为实习无用, 自己将来要从事的工作可能与专业无关, 因而无法迅速进入角色, 工作中经常出现一些失误。

二、如何正确来看技工院校学生顶岗实习教育

第一, 顶岗实习的认识论基础是职业学校学生认知规律和实践第一的观点。毛泽东同志在《实践论》中指出:“实践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认识论之第一和基本的观点。”实践不仅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更是发现真理的终极源泉和掌握真理最有效的途径。教育作为认知过程, 必须体现实践的主体地位和导向作用, 因为“读书的目的全在于应用”。实践是发生在开放体系中的动态变化过程, 是促使学生“蛙跃式”学习、培养复合型人才的广阔平台。在技工教育大众化和就业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 学校更应该自觉地在最大程度上满足青年学生强烈的实践愿望和实践需求, 有效强化实践教学环节, 大力提倡学生到企业顶岗实习, 不断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 进而使学生能够快速适应市场的需求。

第二, 在顶岗实习的过程中,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顶岗实习是技工教育中专业教学的重要内容, 是学生在完成文化基础课、部分专业课以及校内专业实践课以后所进行的实践性教学环节, 是提高学生职业技能的重要途径。由此看来, 顶岗实习其实质是实践性教学由校内向校外的延伸。在顶岗实习这一实践教学环节中, 学生的的主体地位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学校必须围绕已定的人才培养目标, 针对学生的专业要求, 来制定顶岗实习的计划, 同时顶岗实习的具体形式必须服从于学生专业学习的需要。学校对顶岗实习的学生必须明确具体的工作岗位和内容, 并定期对其进行辅导和信息交流, 而且最重要的是定期考核。

二是顶岗实习的学生在顶岗实习的过程中必须完成已定的学习任务, 并达到考核要求。顶岗实习结束后, 学生必须接受学校和用人单位的共同评价与考核。对于顶岗实习学生的考核应该侧重于学识、能力与素质的考核, 并将学生评价与考核的成绩计入学生档案, 作为学生能否顺利毕业的参考。如对于优秀者给予表扬, 对于不合格者给予批评, 并对其实行延迟毕业。

三是企业用人单位要根据学生所学专业的性质以及学生本人的实际情况提供相对应的工作岗位。用人单位所提供的实习岗位要有利于巩固和深化学生在学校所学到的专业知识, 有利于提高学生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去的能力。同时, 用人单位还必须为顶岗实习的学生配备专业技能过硬、综合素质较高、培训经验丰富的实习指导教师。从某种意义上说, 顶岗实习就是学校和用人单位相互支持、配合来共同完成对学生的培养任务。

三、技工教育顶岗实习具体工作对策

首先, 必须严格管理, 建立健全顶岗实习中的各项规章制度。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 只有以加强学生实践学习为目的, 针对顶岗实习中已经出现或者是可能出现的问题制定相应的管理规章制度, 才能为巩固学生的实践地位提供制度保障。同时, 这种管理制度必须既要有利于学校对学生实施有效的教育管理和专业指导, 又要能充分调动企业培养人才的积极性。在顶岗实习的过程中, 实际包含学校对学生的管理、用人单位对学生的管理和学生的自我管理三个层次。对于学校和用人单位而言, 主要是要加强校企合作的力度, 实行长期合作机制, 建立健全学校人才培养与企业人才需求相结合的、实行“供”和“需”平衡的顶岗实习管理运行机制, 建立顶岗实习检查规章制度, 明确学校和企业指导教师的主要工作职责, 细化顶岗实习的日常管理;要建立学校和用人单位共同参与的实习考核评价机制, 通过严格的考核评价, 促使学生重视顶岗实习中的日常表现和对专业内容的学习;要完善顶岗实习协议制度, 签定学校、用人单位和学生三方协议, 明确规定三方的权利和义务, 维护三方的合法权益。

其次, 转变观念, 三方必须加强对顶岗实习学生的主体地位的认识。开展顶岗实习教学模式是当前发展职业教育的需要, 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 也是改变技工院校教学现状的迫切需要。顶岗实习不是搞花样、走形式, 必须取得一定的实际效果。因此, 学校和用人单位务必从思想上对顶岗实习有一个较全面、深层次的理解, 必须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和人才培养观念, 正确认识和尊重学生在顶岗实习中的作用。对于学校而言, 要重视学生实习, 必须遵循职业教育的规律, 尊重学生、爱护学生, 并引导学生充分认识自己的人生价值, 允许学生自由发展他们的个性, 从而激发学生在顶岗实习中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对于用人单位而言, 要重视学生实习, 增强企业的社会责任感。用人单位不能仅从利益的角度出发, 片面追求企业利益, 而应该从人才培养的角度出发, 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尽一份社会责任。对于学生自身而言, 必须正确认识顶岗实习的意义和作用, 自觉接受实际工作的锻炼, 主动将所学到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经验相结合, 从而加深对自己所学专业的认识, 不断提高自身的就业能力。

总之, 顶岗实习可以促进技工院校专业学生“学习能力”和“再学习能力”的提高。无数事实表明, 知识经济时代最重要的能力是“再学习能力”, 从“学会”有限的课本知识到“会学”无限的实训技能知识, 其中间环节就是专业实践和专业训练, 而顶岗实习为此提供了一种代价小而效率高的实验平台。因此, 顶岗实习本质上是学校学科专业教育的在不同空间上和时间上的延伸。

摘要:随着顶岗实习教学模式在职业教育中的进一步深入和不断推广, 学生的主体地位被前所未有地凸现出来。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 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是顶岗实习教学模式取得实际效果的关键之所在。因此, 如何突出学生主体地位,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是所有高职院校和实习单位必须共同关注的核心问题。本文中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 首先分析了技工教育顶岗实习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进而对如何正确看待顶岗实习及具体的工作对策进行了详细的讨论, 以期为广大同仁的教学提供参考, 真正实现顶岗实习的教育目的。

关键词:技工院校,顶岗教育,顶岗实习

参考文献

[1] .钟祈.职业院校学生顶岗实习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07 (3) .

[2]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 (教高[2006]16号) .

[3] .李俭.高职院校学生顶岗实习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职业教育研究, 2009 (11) .

技工院校教育 篇2

朱 丽

怎样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这首先就有一个人才培养的政治方向问题。邓小平同志曾在1989年指出:“十年最大的失误是教育,这里我主要是讲思想政治教育……”,这充分体现出加强和改进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性和迫切性。邓小平同志认为:“学生从到学校第一天起,就要对他们进行政治思想工作。学校的党团组织和所有的教师都要做学生的政治思想工作”。可见学校育人的首要因素,就是有效而多样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

如果说,做好思想政治工作是管理者的一项基本功,那么,对班级管理的主要实施者――班主任而言,更是检查其素质和能力的第一标尺。且不说思想政治素质是最重要的素质,应摆在第一位,就从教育本身的规律和社会属性,从社会发展的召唤来看,都说明了教育工作者尤其是班级管理者必须以敏锐的眼光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鲜明的政治意识来做好育人的思想政治工作。笔者以多年的教育和班级管理经验,探讨如何在技工院校班级管理中开展思想政治教育。

一、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对班级管理者的要求

班级管理者通常都是专业教师。教师是学生传授文化科学知识与技能和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专业人员。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处于教育者和组织者的地位,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和技能学习发展起主导作用。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要求班级管理者在情感素质上要有对教育事业和对学生的热爱,要有诲人不倦、乐为人梯的精神;在意志素质上要求班级管理者对教学、管理任务有明确的目的性、果断性和坚决性,要有沉着、自制、耐心和毅力,这是提高自己和顺利进行思想政治工作所必需的;在兴趣素质上,热爱教育事业和担任班级管理工作的教师,教育学生的工作已经成为他们的生活需要,在这个基础上形成的对教育、班级管理的兴趣,是他们自觉献身教育事业,创造性地完成学生管理和教育任务的动力。

二、当前技工院校学生的心理特点

笔者是技工院校的教师,所面临的对象是技工院校的学生。技工院校学生的来源主要是初中毕业生和高考落榜生。他们的年龄大致在16岁到20岁之间,在生理、心理方面正处于走向成熟,形成个性的阶段,是人生充满生机、蓬勃向上的发展时期,但他们在心理素质、文化素质等方面与高中生和大学生相比确有一定差距。这些特定因素决定了技工院校的学生具备如下心理特点:

1.缺乏自信心,存在自卑心理

由于技工院校的学生大多来源于中考和高考落榜生,所以相对而言他们的文化成绩较差,表现也不尽如人意,在社会、学校,甚至在家里甚少得到的关心和鼓励,(论文范文 )在大多数技校学生的内心深处都有自卑感。

2.缺乏学习兴趣,存在厌学心理

厌学心理在技工院校学生中普遍存在,文化基础成绩不理想,学习能力差同时还有网络游戏等其他因素的存在,使得他们在学习上倍感吃力,长期以往失去学习兴趣。

3.缺乏责任感,以自我为中心

90后的这一代大多都是独生子女,在父辈的关爱下娇纵、依赖、我行我素,不懂得宽容和尊重别人,凡事以“自我”为中心,缺乏社会责任感和吃苦精神。

他们正值人生观,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时期,所以在思想上进行教育是使他们顺利走上工作岗位成为新一代劳动者的首要任务。

三、做好思想教育工作的举措

1.充分了解和关爱学生,做他们的良师益友班主任首先要以正确的态度对待他们,即要积极乐观,又要严格要求,充满关爱和尊重,决不能歧视他们,贬低他们。要与他们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只有“亲其师”,才能“信其道”。根据学生个性特点和思想实际进行教育。讲求教育和管理的`科学性、针对性、有效性。由于技校学生生活自理能力较差,特别是住校生,不仅仅要求班主任经常关心他们的衣食住行,更重要的是关心他们的情绪、情感,做他们的知心朋友。不管大事小事,班主任都要一如既往,倾注自己的情感,竭尽自己的心血。班主任了解学生、熟悉学生,学生也了解、熟悉班主任,二者之间就能相互尊重、相互信任,与学生和谐相处,使他们内心深处把班主任当成良师,更认同为益友。

2.言传身教,发挥班主任的楷模作用

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说的就是身教重于言教这个道理。班主任处于学生工作的第一线,要当好班主任,就得比其他老师有更多的付出和投入,就得以身作则,处处严格要求自己,给学生树立良好的形象和榜样。作为与学生朝夕相处的班主任,其一言一行都受到同学们的关注、效仿,给同学们以潜移默化的影响。集体主义教育是班级思想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是树好班风建立良好集体的重要表现。通过开展各种各样的主题教育和在活动中班主任的言传身教来教育学生树立集体主义精神,同时也在各种各样的活动中树立争先创优、爱岗敬业精神。

3.良好的文化素养是做好思想教育工作的保证新一代劳动者必须具有较高的思想政治素质、探险求新知的欲望和自己学习的能力,才能在未来社会中生存和发展。良好的文化素养是提高思想政治素质水平的保证。

技工学校在向学生传授专业技术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应尽可能提高他们的文化素养水平。这是因为:首先,良好的文化知识基础,是学习现代技术知识和技能所必需的。技工学校的课程总体分为三类,即文化课、技术理论课和专业课,前者是后者的基础。可见,学生学习专业之前不打下扎实的文化科学基础,专业学习的质量效率是难以保证的。其次,良好的文化知识基础,是形成可持续发展、有较强适应能力人才的基本条件。

技工学校的任务主要是培养合格的中高级技术工人,但也要为学生的终生学习奠定知识和能力基础。第三,良好的文化基础,为学生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价值观和完善的人格奠定知识基础。

4.学校党组织是思想政治工作的领导

学校党组织是思想政治工作的领导,是思想政治工作的设计者和实践者。加强领导,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核心作用,就是从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政策,统一思想、统一认识,从中心任务,工作方式方法上加强领导。作为学校工作的政治核心,没有党组织在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权,就不能坚持社会主义的办学方向,何来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在学校,每一位成员都是思想政治工作者,党员更不能例外,都应参加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并且要在思想教育工作中起模范作用。另外,学校党组织应该从思想上、政策上和组织上保证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居于首位,并发挥好督导作用。

综上所述,重视思想工作是班主任做好其他各项工作的基础,是建设和管理好班级的法宝。班主任必须充分认识思想政治工作在班级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通过学校各个部门,利用班会、主题教育、文体比赛、报刊杂志等多种途径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把他们培养成为既懂理论,又重实践的新一代劳动者。

技工院校政治教育现状研究 篇3

【关键词】技工院校 思想政治教育 对策

【中图分类号】G7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8-0083-02

一、技工院校学生思想状况

技工院校的学生一般来说比较特殊。技工院校的学生基本上家庭的收入偏低,学习的成绩也不是十分的良好,对于学习的兴趣也不是很高。在这些学生中有很多学生有着严重的自卑情绪,有着较强的自我封闭性,这样一来就给技工院校的政治教育工作者的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很大的困难。但是,我们应该看到这样的情况既是挑战,又是机遇,这是我们教育工作的压力,同时也可以成为我们努力工作的动力。因此,我们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时候,不仅仅要努力的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并且积极的进行探索,更重要的是要在这种探索的基础上大胆的进行实践。

二、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一)更新观念,提高自身综合素质

随着我国社会的不断发展,教育的改革也不段的深入。现如今,在教育体制改革的大潮之下,我们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该积极的顺应历史潮流。努力帮助技工院校的学生树立良好的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此外,技工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还应该积极的端正自己的的思想,不断的提升自身的文化水平,努力完善自我,健全自身的人格,努力做到“身正为师,学高为范”。

(二)树立创新教育思想,实践思想政治课创新性教学

《学生生存》有这样的一种观点: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新时代的文盲已经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一个良好的学习能力的人。在现如今的教育观念里面,教育的中心已经不再是老师的“教”而是学生的“学”,我们应该以学生为中心,在思想政治教学工作中,老师只是起到一个引导的作用,我们应该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让学生能够很好的运用知识,把培养学生的良好道德品质以及健康的心理素质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点,让技工院校的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的发展。

新时代思想政治教学工作的核心是把老师和学生当做是平等的“人”,在这种平等的基础上,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在这种师生关系里面,首先是师生的价值平等,价值平等才能够使得师生关系平等、民主。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改革单调、空洞脱离实际的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节约教育的时间,充分发挥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主体作用,同时我们还要积极地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增加实践活动,利用这些会实践活动来培养技工学校学生的创造力。在实际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我们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我们在进行技工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时候,应该努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让技工院校的学生多多的动脑进行思考。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该把注意力放在为学生提供一个创造性思维的环境。在实际的思想政治教学工作中应该时刻保持一个开放的态度,努力与学生建立一个平等的、相互尊重、轻松和谐的良好关系,更多的去启发学生去更多的进行独立思考,让学生学会提出不一样的见解。

我们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时候,还应该积极的进行与社会实践相关的活动。多多的让学生了解时事、社会热点,比如我们可以在思想政治课堂上给学生放映一些有关社会实事的音像资料、带学生去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定期的举行有关社会热点的辩论会等等。

(三)研究教法,运用现代教学手段增强教学实效,探索教学新途径

技工院校的思想政治教学工作是一个具有很强的艺术性的工作,技工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一定要明确“教无定法”,但同时也要认识到,教育工作也在一定的程度上有法可循。技工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一定要积极地进行实践,大胆的进行创新。让学生们的课堂学习与自主学习结合起来,老师讲授与学生分小组讨论结合起来,坚决抵制老师的“一言堂”,坚决抵制死记硬背,更多的把学生作为教学工作的主体,使学生真正的掌握好思想政治知识,积极丰富我们的课堂,使我们的课堂形式更加多样。

技工院校的政治思想教育工作是一个极其复杂的工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不仅仅应当具备良好的责任心以及事业心,而且要具备良好的开创精神,此外我们还要掌握扎实的心理学、教育学等基础理论,努力探索创新教育的新途径。

结语:

综上所述,技工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具有一定的复杂性、重复性,如果我们想要做好技工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就一定要丰富技工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理论联系实际,不断的进行学习以及创新,这样才能使技工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再上一个新的台阶。

参考文献:

浅淡技工院校学生的创业教育 篇4

关键词:技工院校,创业教育

一、创业教育改变技工院校毕业生传统就业观念

随着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发展, 东三省大、中型城市工业园区的兴建, 企业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日益迫切。技工院校的毕业生越来越受社会的青睐, 毕业生就业已不再是难以解决的问题。但是经济的迅猛发展, 为适应全球化、知识经济时代的挑战, 社会需要培养更多的创业者。创业教育的宗旨就在于转变学生传统的就业观念, 培养学生的创业技能与开拓精神, 并将创业作为未来职业的一种最佳选择。

1、创业教育已在世界范围内引起普遍重视

一项调查显示, 美国表现最优秀的上市公司与高新技术企业老板有86%接受过创业教育。这就说明我国的创业教育急需加强。我们在职业指导教育中要突破传统的就业教育, 更要侧重进行创业教育。要把提高学生自我就业能力为教学目的, 尤其要加强培养学生创办企业的精神和能力, 努力使更多的毕业生由谋职者转变成更多职业岗位的创造者。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汉城召开的第二届国际技术与职业教育大会上指出, 为了适应21世纪的挑战和多变的需求, 革新教育和培训过程必须包括创业能力。

2、中国的稳定和发展需要更多的创业者

毋庸讳言, 时代赋予了创业者广阔的开拓空间。从这个角度说, 时势造英雄与英雄造时势是相辅相成的, 历史把桂冠赋予志向远大的创业者。在开放与公平、竞争与合作成为社会发展主流的今天, 创业者的机遇绝非绝无仅有。我们欣喜地看到, 政府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推动创业, 把创业视为我国的发展之源、富民之本、和谐之基;全球化、信息化、知识经济为创业者又提供了广阔舞台和发展契机。可以说, 这是一个需要创业, 并造就创业者的时代。因此, 国家的稳定与发展, 需要更多的创业者来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 减轻就业压力。

3、技工院校毕业生要充分把握自己的创业优势

首先, 与普通高等教育相比, 技工院校重在培养“具有坚实的理论基础和较强的实践操作能力”的实用型高技能人才。技工院校不仅在校内具有良好的“双师型”师资力量和专业的实训设备, 在校外又具有稳定的实习基地。其次, 技工院校毕业生除了少部分对口升学以外, 一般都要直接走向社会, 大部分的学生家庭经济比较困难, 他们的谋职、就业的压力大, 这种挑战往往是技工院校毕业生走向创业之路的源动力。最后, 技工院校毕业生具有较强的实践操作能力和吃苦耐劳、勤奋工作的精神, 这也有利于把握他们的创业优势, 最后成为成功的创业者。

二、技工院校的创业教育是一项具有特定目的的系统工程

技工院校学生的创业教育应贯穿于校内教学与校外实习的每个阶段, 在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同时, 把提高学生的创业意识、创业能力和创业技能作为一种特定的教育内容。它绝不是仅仅依靠职业指导、就业教育课程的讲授就能完成的, 而需要学校各部门之间的协作, 把它贯穿于学校各项工作及活动之中。

1、充分发挥校园优势。

用优美的校园环境和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来教育学生, 并引导学生自己动手建设校园。充分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创造力, 自己动手绿化、净化、美化教室和宿舍;充分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 自己动手来维护实习、实验设备;充分利用各种文体活动, 净化他们的心灵, 以使他们学会先成人后成才的道理并学会生存之道。

2、努力提高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

首先要为学生营造一个宽松的学习氛围, 给学生搭建一个充分展示和发展自己的平台。在授课过程中, 在讲授必要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 又要培养他们做为未来的创业者、企业家应该具备的能力。更重要的是, 要让学生学会像企业家一样去思考, 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其次, 在教学内容方面, 要注重培养学生具备未来创业者应具备的优秀的协调能力、营销能力、管理能力和决策能力。要培养学生学会准确地审时度势并具备较高的情商。再次, 要加强职业指导工作的力度。学校要重视职业指导教师的培训工作, 要定期为教师提供走出去学习的机会, 要让教师掌握国际最新的创业理念与教学方法。同时还要重视职业指导课的开设, 不能以专业课名义占用、挪用课时, 让学生从一入学就接受正规的职业指导, 培养创业精神, 明确自己的努力方向, 端正学习态度, 为创业奠定基础。充分利用寒、暑假帮助学生创造机会进行社会调查, 使他们了解社会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状况, 增强他们早日成才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在毕业前, 还要进一步加强就业指导工作, 帮助适合的学生选择最理想的创业方向。

3、依托丰富多彩的校内外活动, 寓创业教育于各项工作之中。

如我校通过举办“我是未来的企业家”、“高技能人才的摇篮”等主题演讲会、按照所学专业开展职业技能比赛等, 培养学生具有自信自立、勤奋钻研、坚毅果敢、诚实守信等品格。同时, 请校外实训基地的优秀企业家、应往届优秀毕业生回学校作报告, 让他们的艰苦创业经历和非凡成就教育广大在校的学生。另外, 可与企业实现对接, 根据学校开设专业建立部分校外实训基地, 让学生在校学习阶段就可以走出校门进行实习, 深入企业当中锻炼自己。通过这些实践活动, 既开阔了学生的视野, 丰富了实践经历, 又使学生学到了相关企业的生产技术和技能, 进一步提高了学生的创业意识, 从而产生创业的理想和激情。

参考文献

[1]燕波涛、赵恩超:《创业教育融入专业课教学的探索》, 《教育与职业》, 2011 (02) 。

[2]路德民:《创业教育新探讨》, 《教育》, 2011 (12) 。

技工院校工作汇报 篇5

宁夏水电技师学院

一、学院概况

宁夏水电技师学院坐落于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滨河新区鸣翠湖畔。学院成立于1976年,行政隶属于宁夏水利厅,业务上接受宁夏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指导。在40年的发展历程中,学院先后为宁夏水电行业培养了近3万名一线技术骨干,为宁夏水电事业和经济建设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2005年组建了宁夏水电职业教育集团,2006年经宁夏回族自治区政府考核批准,挂牌成立了宁夏水电技师学院。如今,宁夏水电技师学院已发展成一所集普通中专、技工、成人专本科函授教育及各类职工培训和技能鉴定为一体的综合性职业院校,也是一所服务行业、面向社会、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的培训基地。

学院以土木水利类、机电类、信息类三大专业群为骨干专业,开设有水利水电工程施工、工程造价、建筑工程施工技术、建筑装饰、机电设备安装与维修、机电一体化和电子商务等15个常设专业。其中水利水电工程施工、机电设备安装与维修是宁夏区级骨干专业。建筑装饰设计、工程测量技术是校级骨干建设专业。

学院设有宁夏汇利职业技能培训中心、国家通用工种和特殊工种职业技能鉴定所、宁夏外派劳务研修考试中心、宁夏水

利行业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基地、农民工培训示范基地。同时,还设立了河海大学、南昌工程学院、北京工业大学、华北水利水电大学4所大学驻宁函授站。

近几年来,学院先后荣获“全国职业教育先进单位”、“宁夏职业教育先进单位”、“全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先进实验学校”、“中国教育创新示范单位”、“技能人才培养奖”、“全区教育系统先进集体”、“节水型示范校区建设单位”等20多个荣誉。

二、校企合作的做法

(一)组建水电职教集团,创新培养模式

为整合教育资源,发挥学院的办学优势,走集团化办学的路子,2005年由学院牵头联合区内23所县乡学院和区内外30家知名企业组建了全区第一家职业教育集团—宁夏水电职业教育集团。学院在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等新型培养模式方面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取得了较为明显的办学效果。2006年学院被教育部确定为全国百所职业院校“工学结合、半工半读”试点院校之一。

(二)“合格+特长”人才培养模式

人才培养模式的建设主要依托校企合作平台。学院通过深化与企业的产学合作,巩固和建设一批与校内工学结合实训中心功能协调、有机衔接的校外顶岗实习和就业基地,借鉴并吸收国内同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优势,全面完善“校企结合,工学交替”,分析企业对毕业生岗位能力需求,结合施工新技术、新流程、新设备、新特点,加大课程设置、优化、整合的力度,通过全面实施“4+1+1”,加大学生在毕业顶岗实习期间的实习引导,对应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共同构建突出实用新技术的“合格+特长”的人才培养模式。“合格”是以校内教育为主,按照教学计划组织教学,使学生完成教学计划所要求的基本素质、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就业的普遍适应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特长”是以工学结合、实践教学为主,根据学生对本专业的自身兴趣爱好,结合办学协议或用人单位对人才的需求,有目的地组织模块式教学,重点通过生产性的实践教学、顶岗实习、技能鉴定等环节,加强学生专项技能培养或按需培养学生的岗位综合能力,使其在岗位工作等方面具有一技之长。该模式的特点是以社会需求确定专业培养目标,以就业为导向,突出专业培养目标所必需的专业基本知识的学习和技能训练。通过上岗之前的岗位培训、顶岗实习,使得学生在校学习与就业之间没有距离感,顶岗即上岗,上岗即就业。完善就业信息反馈机制,及时了解社会需求,对技能训练和培训内容实行动态调整。改变传统的考试内容和方法,实施“考证”结合,以“证”代考,突出技能的考核力度。与企业合作,逐步推行了“订单式”、“就业加培训式”多种形式的人才培养模型。

(三)完善课程体系,校企共同开发教材和教学资源 学院重点专业和企业合作,在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公开出

版教材2部,编写校本特色教材23部,实训指导书、手册23部。共开发建设了21门课程4566个数字资源,极大丰富了各专业课程的数字资源,推动了教、学、做的统一,教学质量不断提高。

水利水电工程施工专业与宁夏水电工程局、银川沃尔森节水灌溉有限公司等30家企业合作,借助仿真动画、现场实践、工程案例、实验实训等教学方法,让学生系统、深刻地接触到施工过程的每一个环节。与银川宏达职业技能培训学校合作,共同实施施工“五大员”模块化培训教学新模式。

机电设备安装与维修专业与宁夏力成电气有限公司、卧龙变压器有限公司等10家企业合作,逐步完善形成“校企双制、工学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打造出18个专业实训室,并与6家企业创建冠名合作班,10家企业建立校外实训基地,与宁夏工商技术学院进行“校院合作”,为学生继续深造铺开希望之路。

工程测量技术专业与宁夏水电勘测设计院测量队、广州测绘仪器有限公司等企业合作,构建了“教学与工程项目交叉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在校内把工程单位施工现场还原,通过“真项目、真环境、真设备、真流程”的全真训练,使学生理论与实战学习两不误,知识与技能融会贯通。

(四)搭建校企合作平台、建立校外实训基地

学院联合合作企业,建立校外实训基地,聘请企业兼职教师,制定合作运行机制。学院充分利用企业资源和企业优势,让学生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得到锻炼,本着“资源共享、互惠互利、校企共赢”的原则建立校外实训基地。学院先后与宁夏水电工程局、宁夏力成电气有限公司、宁夏昌禾装饰工程有限公司、广州南方测绘集团银川分公司等40余家企业合作,分别建成了具有专业特色、配套课程体系的实践性鲜明的实训基地,满足学生在角色导入的实践性岗位中能够充分运用专业知识,形成良好的职业性素养。

(五)探索校企共谋共建、构建校内实训资源

校企有效重组,共建立体化教学中心与教学系统。学院选择最具实力的业界企业与学院共建,与企业合作研究专业技能的教学实训项目,企业负责技术支撑、材料选用、工艺、工法形成,学院负责资源建设内容、标准和要求,双方共谋共建,充分体现标准化、规范化、立体化,方便现场教学和实训操练的职业教育本质。整体建设过程中,充分体现企业的社会服务性,与区内宁夏水电工程局、沃尔森节水灌溉有限公司、昌禾装饰有限公司、广州南方测绘银川分公司等6家企业合作,建成了6个特色鲜明的理实一体化教学中心,同时,得到企业的技术和资金支持,为学院提供了价值46.29万元实训设备。率先成功形成了“教、学、练、做”立体化教学体系。立体化教学体系是组织学生以获取感性知识、进行基本技能训练、增强实践能力、培养综合素质、提高独立工作能力为目的的教学形式。实现“以学生为中心”,实施“项目导向、任务驱动”教学

方法,积极应用现代化教育手段,将“教中做,学中做,做中学”的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贯穿于教学过程。教学中引入企业新技术、新工艺,校企合作共同开发课程教学资源,实现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和企业的生产过程对接、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重视学生在校学习与实际工作的一致性,有针对性地采取工学交替、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真实情境、边学边做、案例教学等立体化教学体系。

(六)创建企业工作室,加强交流、校企合作落到实处 在校内,通过“引进来”的方式,在学院专门设立“企业工作室”,聘请企业的专家能手来学院参与教学,指导学生技能大赛,让教师与师傅交流更加常态化。在校外,实施“走出去”的原则,在企业设立学院驻企业工作室,积极创造教师下企业实践学习的机会,完成一线资料第一手的高效条件。

(七)校校合作共享共进

学院先后与工商职业技术学院、防沙治沙技术学院、建设职业技术学院等院校签订了机电技术应用、泵站电气自动化、水工与水土保持及工程测量等5个专业的五年制中高职联合办学协议,实现了中高职直通办学模式。与广东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签订对口支援协议,援助价值14万元的土工建筑实训设备,开展包括师资培训、专业建设课程改革、教学管理规范、信息资源共享等方面的援助活动。

三、校企合作的社会影响

(一)校企合作的重要意义

目前,学院实训以在校内实训中心锻炼基本技能为主,取得了一定成绩,与企业的目的性、效益性的生产要求相适应。实训过程中按照企业的要求展开各项工作,找好与企业合作的切入点,健全合作机制,直接参与市场竞争,不断地给实践教学赋予新的内容和活力,从技能到工艺、从制作到设计、从个人进取到团体合作、从传统技术到高科技等等,力争使实训总是站在当前技术的前沿。

按照“一线贯穿,两个结合,三个层面”开展的实践教学,核心是实训,重点在于实训基地的建设模式。校企合作的目的是在企业中办学院,在车间办教室,在生产线上做作业,以每道工序需求为作业标准,有目的性、针对性地进行专业实训,锻炼学生的团结合作精神,不断完善教学全过程;同时企业为学院提供实训场地、机器设备、管理模式、提出技术要求、工程技术人才的专业指导、市场导向等;校企合作可以起到“一举三赢”的作用,实现学院、企业、学生三方满意。

(二)校企合作更利于服务社会

我们一直恪守为区域经济社会服务的责任意识,紧紧围绕西部大开发建设及宁夏内陆开放型经济实验区发展需求,着力提供人才与智力支撑,用教育改革和发展成果为区域经济与社会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1、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

学院坚决贯彻自治区党委、政府关于解决“三农”问题和精准扶贫的决定,坚持学历教育和职业技能培训并举的办学方针,率先在全区实施农民工培训工程,把“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和“城乡特困援助工程培训”作为学院的重点工作之一,被自治区政府确定为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示范基地。近几年,学院年均培训鉴定4000人次,先后被共青团中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等单位联合授予“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先进单位”,被中国成人教育协会授予“农村成人教育先进单位”,被自治区政府授予“全区职业培训工作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

2、引领辐射作用日益彰显

在近五年的办学期间,长春水利水电学院、宁夏交通学院等9所学院到我院就教学建设各个方面的做法和经验进行了广泛交流和借鉴。自治区副主席姚爱兴、自治区水利厅厅长吴洪相、马来西亚伊马富公司主席阿克拉姆等领导莅临我院检查指导,认为我院的建设思路及理念特色鲜明,校企合作共建的做法值得借鉴。

技工院校中的语文审美教育 篇6

关键词:技术院校 语文教学 审美教育

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职业教育也迎来了发展的新机遇。技工院校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初中阶段的“学困生”成为技工院校的主要生源。部分学生在行为习惯上存在很大问题:上课迟到、睡觉、玩手机,无视课堂纪律、顶撞老师,或讲脏话、说粗话、吸烟、打架……出现这些问题的根本原因在于学生缺乏基本的审美观、道德观及价值观,因而以丑为美,以低俗为美。对于这部分学生来说审美教育尤为重要。

在语文学科中,审美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塑造美好的灵魂,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道德情操和审美观,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语文教育以其载体的独特性(课文选择的多是文质兼美的名家名篇),在教学过程中渗透审美教育,在对美的欣赏、享受中,让学生获得知识、陶冶情操,提高辨别是非、美丑、善恶的能力,形成健康的道德观,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改变语文课堂死气沉沉的现状。那么在语文课上如何有效实施审美教育呢?

一、技校语文教学中实施审美教育的重要性

技校大部分学生文化水平相对较差,对文化课的学习兴趣不高,他们正处于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审美教育既有利于提高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又有利于学生健全人格和健康审美观的形成。当代青少年崇尚美、热爱美、追求美,但是由于审美能力有限,往往陷入对美的盲目追求中,出现一系列审美偏差的行为。语文教师可以通过语文教学渗透审美教育,利用学生热爱美、追求美的情感,调动其对语文学习的积极性,培养他们对美的热爱和审美能力,培养学生高雅的审美意识和健康向上的道德情操,从而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成为社会所需要的合格人才。

二、激情导入,激发学生的审美欲求

导入新课是课文欣赏的第一步,也是引导学生审美的第一步。教师要精心设计导语,抒发情感、设置悬念或者提出问题,一上课便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学生快速进入审美主体的角色,激发学生的审美欲求。

例如,在讲授《世间最美的坟墓》一课时,教师设计问题“你心中最美的事物是什么”,以提问的形式导入新课。这一问题既让学生有话可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又可以激发学生的审美想象力,让学生在想象中描述其心中美丽的事物。在学生回答之后,教师追问“我们可曾把坟墓与美联系在一块过”,在“美”与“坟墓”形成的巨大审美反差中,学生的期盼心情被调动起来,迫不及待地准备参与到课文的审美赏析中来。

三、指导学生朗读,让学生直观地体会美

朱光潜先生说“美感起于形象直觉。”审美过程的第一步就是审美直觉,而朗读是进入审美感知领域的最基本手段,是体会文章美感的主要途径。它把无声的文字变成了有声的语言,入于眼、出于口、闻于耳、记于心,给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的审美感受,使学生多方面地、立体地感知教材,从而感受审美对象的美。语文课本中的文章都是文质兼美的经典文章,字里行间包含着作者浓郁的思想感情。朗读,要有感情地读,揣摩、体会文中人物的情感,随着文中的感情起伏跌宕,理解随之增进,也自然会领会文章的美感。教学中,声情并茂的朗读有利于学生在读的过程中自觉地进行审美批判,感受作者字里行间流淌的真情,唤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使学生在朗读中体会其意,审视其美,进而鉴赏美、评价美。比如讲授《再别康桥》一诗,指导学生在反复的诵读中感受诗歌的音乐美和意境美:学生于舒缓的朗诵节奏中感受诗人对康桥深深的眷恋之情及弥漫于全诗淡淡的离情别绪,细致入微地体会诗人在诗歌中所抒发的真挚情感;该诗旋律优美,节奏和谐,如一曲旋律优美的音乐,给人以美的感受。纵观《再别康桥》,全诗共七节,每节四行,每行两顿或三顿,节奏分明严谨,和谐自然;韵式上每小节严守二四诗行押韵,读来抑扬顿挫,朗朗上口。韵律很好地体现了诗人感情的变化,给读者以独特的审美愉悦感。在辅导学生朗读这首诗时,除了注意诗歌的节奏之外,还应让学生注意体会诗人在诗中感情的不断变化,时而喜悦、时而哀怨、时而高涨、时而低沉,指导学生通过语速的舒缓、急促,语调的高昂、低沉等来表现诗人在诗歌中所抒发的复杂感情,让学生在抑扬顿挫的朗诵中感受诗歌所呈现的音乐美。这样,朗诵就将学生带到了艺术境界,既提高了学生对语言艺术美的感受能力,又培养了学生领悟作者情感、欣赏美的能力。

四、赏析课文,指导学生欣赏、感悟文章之美

语文教材中的课文蕴含着作者的美好情感,读来无不令人的心灵受到深深的震撼。如果教师仅仅从“归纳、总结、概括”的角度来分析课文,学生将无法领略作品中所蕴含的美好情感,作者的情感就无法传递,学生就无法与作者达到情感上的共鸣,也无法受到文章美的熏陶。因而教师应将语文课视为美学的载体,充分挖掘语文教材的审美因素,把知识传授与美感体验结合起来,发展学生感知美、欣赏美的能力,陶冶学生的情感,形成他们正确的审美观、高雅的审美情趣和崇高的审美理想。这就需要学生熟悉课文,在教师的引导下感知、领悟、欣赏文章之美,使学生的审美感知指向隐含于审美对象的美中。

例如,在《好雪片片》一文中,作者一开始就描绘了流浪老人油腻污秽的外表:“他的手、他的奖券、他的衣服同样油腻污秽”“那双油污的手”“可能他整年都不洗澡的”。接下来作者通过老人为买奖券的人送上美好的祝福和为“我”扣扣子这两件事展现了老人“明净的善意”,让我们在巨大的审美反差中感受流浪老人那颗纯净而美好的心灵,从而唤起学生对人的“内在美”的关注,使学生感悟“内在美”之于人的重要性。但这还只是一种表层的理解和思考,教师接下来应该引导学生继续进行审美赏析,感悟课文的思想美,使学生在审美感受的基础上,由情入理,指导他们把审美感受上升为审美意识,从而达到情感的审美升华。在《好雪片片》这篇文章中,作者在课文最后引用了唐代庞蕴禅师 “好雪片片,不落别处” 的典故。教师应指导学生领悟“好雪片片”这一典故在文中的涵义,把流浪老人的美好的心灵与片片好雪联系起来,对课文的主旨做进一步的感悟升华:好雪片片,在眼前飘落,你我应把握当下,尽情欣赏当下之美。只要我们善于发现,用心感悟,生活时时处处都有美。不是世界没有美,而是我们常常没有发现美的眼睛。这就完成了审美的升华,在赏析课文中,培养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审美教育应贯穿在语文教学的整个过程中,它通过语言文字的教学让学生接受美的教育。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非常看重美育对学生的重要性:“岂但给你一点赏美的兴趣,并将扩大你的眼光,充实你的经验,使你的思想、情感、意志往更深、更高的方向发展。”语文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人文教育的功能对陶冶学生的情操、净化学生的心灵有着重要作用。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加强审美教育,通过各种审美活动来培养学生健全的审美心理结构,潜移默化地发挥审美教育的作用,让学生在感知美、欣赏美的同时,不知不觉地提高审美能力。

浅谈技工院校学生自我保护教育 篇7

由于技工教育生源、管理体制、师资力量以及规模发展迅速等原因, 学生的自我保护教育还没有引起足够重视。因此, 技工院校更应发挥教育主渠道的作用, 在进行技能训练的同时, 切实重视学生的自我保护教育, 为构建和谐校园、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提供保障。

一、对学生进行自我保护教育的意义

从数据统计结果看, 学生遇到的意外伤害事件主要集中在自然性灾害、事故性灾害、社会安全性灾害及刑事案件性灾害等方面。

案例1:2008年12月27日凌晨1时30分许, 东莞厚街镇某路段发生一起交通事故。一位男学生驾驶一辆载有两名学生的摩托车行驶至事发路段时, 疑因车速过快, 撞在了一辆停在路边的大货车尾部。事故导致三名学生死亡。这三人均为该地某技校的在校学生, 事发当晚, 三人参加了圣诞聚会后回家, 途中发生了不幸。事故主要原因为无证驾驶, 未带安全头盔且车速过快。

案例2:2008年的“5·12”汶川大地震中, 与伤亡惨重的北川县毗邻的一所普通农村中学——桑枣中学, 学校教师只用了1分36秒就组织2000多名学生紧急疏散, 全校师生无一人伤亡。在突然降临的灾难面前, 惊心动魄的1分36秒是如何“换”来全校2000多师生的生命呢?校长叶志平认为, 这与平时狠抓安全教育有着很大的关系。在地震发生时, 学生就像平时进行疏散演习一样, 在教师指挥下迅速、有序地撤离到安全地带, 创造了一个奇迹。

从上述案例中不难看出, 由于学生缺乏自我保护的意识和能力, 不该发生的意外伤害事故却发生了。相反, 由于学生有了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 却在不可抗拒的特大自然灾害发生时避免了灾难的发生。

二、学生缺乏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的成因

(一) 学生方面

技校学生正处于长身体、长知识的重要时期, 他们的身心尚未成熟, 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尚未形成, 知识和社会阅历还不够丰富, 在体能和心理素质等方面不及成年人。他们顽皮好动, 容易冲动, 自律能力较差, 法律意识不强, 而且他们目前所处的生活环境又存在不利于青少年成长的因素。因此, 在面对危险时往往处于被动的地位而受到侵害。

(二) 家长方面

许多家长由于平时工作压力大, 生活节奏加快, 既没有精力和时间教育孩子, 也缺乏与孩子的沟通与自我保护教育。有不少家长平时只关心孩子的学习成绩, 除学习之外的任何事情都不让孩子动手, 这种过分保护, 使得孩子失去了很多锻炼的机会, 更有甚者, 有少数家长把学生送到技工院校后, 除了提供一定的生活费以外, 一切依赖于学校或班主任, 没有尽到一个家长的基本职责, 更谈不上对学生进行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的教育与训练。

三、开展学生自我保护教育的途径

(一) 开展多种形式的教育, 提升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

积极开展生命教育, 增强学生的生命意识。生命教育就是对生命认识、生命情感、生命意志和生命行为的教育。通过生命教育, 使学生懂得尊重生命。一个人不仅要尊重自己的生命, 而且要尊重他人、乃至一切动物和植物的生命。要让学生热爱生命, 不仅要珍惜自己的生命, 也要珍爱他人的生命。

(二) 加强法制教育, 提高学生的自律意识

在技工院校学生成长过程中, 只有法制观念和意识增强了, 让学生知道什么行为可以做, 什么行为不能做;什么行为是合法的, 什么行为是违法的;什么是正确的, 什么是错误的。其自律意识也就增强了, 才能做到心中有数, 避免伤害事件的发生。

(三) 强化学生的安全防范教育, 增强其安全意识

安全意识是指学生对安全知识的掌握及保证自身安全基本行为的认识。

首先, 学校要建设符合公共安全教育要求的物质环境和人文环境, 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安全意识, 认识、感悟安全的意义和价值。其次, 安全教育应该制度化、经常化。要根据学生特点和季节特点制定学期安全教育计划, 保证月月有主题, 并确保能够按照计划组织实施。

四、明确目标制定预案进行演练, 提升学生的自我保护能力

学生缺乏自救措施, 不了解基本的避险、逃生方法是学生难以防范突发意外事故、保护自身安全的主要原因之一。目前, 开设有关紧急自救和安全避险、逃生课程的学校不多, 有关学生自我保护教育的专门教材也寥寥无几。而当危险来临时, 真正起到“逢凶化吉、化险为夷”的还是要看其是否具有一定的技能。所以, 学校对学生进行此类教育显得尤为迫切。

(一) 明确各年级学生自我保护技能的内容, 前后照应形成系列

(二) 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形式, 增强自我保护技能教育的实效

(三) 制定预案, 定期演练, 培养学生的自我保护能力

总之,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 社会对高技能、高素质的适用性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 而技工院校正是大量培养此类人才的主阵地。因此, 全社会都应该让他们避免或减少意外伤害的侵扰, 为他们创造一个积极向上的学习和生活环境, 促进技工院校学生的健康成长。

摘要:缺乏自我保护的意识和能力是在校学生遭受意外伤害的重要原因之一。由于技工院校教育教学的特点和学生素质等因素, 技工院校学生遭受意外伤害的概率又高于其他学校。因此, 加强技工院校学生的自我保护教育刻不容缓。本文就加强技工院校学生自我保护教育的重要性、技工院校学生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缺乏的成因以及教育途径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技工院校,学生,自我保护教育

参考文献

[1]岑国桢.教育心理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技工院校素质教育的内涵与实践 篇8

一、素质教育的内涵

素质教育就是全面提高与发展人的素质教育, 是通过科学的教育途径, 充分发挥人的天赋条件和各种素质教育水平, 使其得到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素质教育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使人的天赋素质在教育实践中逐渐发展和成熟的同时, 对先天素质上的某些缺陷或不具备的方面, 通过教育和实践获得某种程度的补偿。另一方面更重要的使人的后天素质获得充分的发展, 达到人的整体素质方面、和谐的发展。素质教育包括身体素质教育、思想品德素质教育、文化科学素质教育、心理素质教育、审美素质教育、技能素质教育和社会素质教育七个方面。我们应当完整地把握这七种素质教育, 全面地协调发展各种素质, 提高教育对象的综合素质水平。作为培养二十一世纪劳动大军的技工学校也必须推进素质教育, 这是时代发展的需要也是技校自身发展的需要。

二、技工院校实施素质教育势在必行

素质教育最早是针对基础教育中重智轻德, 重知识轻能力, 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应试教育而提出的, 目的在于革除应试教育的弊端, 使学生全面发展。因此, 便有人认为素质教育是普通中小学的事情, 技工学校是职业教育, 不存在片面追求升学率的问题, 所以素质教育与技校关系不大。其实, 稍加分析就不难看出此观点的偏颇。

首先, 素质教育虽是针对“应试教育”提出来的, 但其宗旨却是为了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 为了面向全体学生, 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 这才是教育的根本任务。技工学校虽不同于基础教育, 属于职业教育, 但它对提高劳动者素质同样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其次, 技校实施素质教育是时代发展的需要。随着时代发展, 科技进步、社会对劳动素质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当今世界, 科学技术突飞猛进, 知识经济已见端倪, 越来越多的生产部门和劳动岗位成为知识密集型生产, 其生产工具都是科学的物化物, 劳动越来越多地由简单的生产过程转化为更多的科学知识的物化过程, 劳动技能物质基础将主要由智力与知识为基础;劳动中科学、技术、生产三者融为一体;劳动内容结构上创造性劳动比例提高。这对劳动者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因此。学校必须顺应时代发展, 培养高素质的劳动者。

第三, 实施素质也是技校自身发展的需要。学校的“产品”是“学生”, 学生质量是关系技校生存发展的关键, 技校要在当前与中专、职高、普高的激烈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 必须以质取胜。当前, 技工学校普遍面临“招生难、学生就业难”的现状。甚至部分技校因招不起学生而“关门大吉”, 这与整个社会的大环境有关, 也与学校自身的教育质量有关。与此同时, 我们也看到有的技校却生源充足, 办得有声有色, 其原因就在于有适销对路的高质量的学生。因此, 技工学校必须树立质量观念, 把提高教学质量, 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为办学的重点。

三、技工院校素质教育的实施

素质教育是一种教育理念, 一种教育思想, 而不是一种现成的教学模式, 因此, 实施素质教育是一个综合工程, 它不是单一的学科教法改良, 也不仅仅是增加课外活动或选修课, 更不只是特长教育, 它必须贯彻到学校中从管理到教学, 从教师到学生, 从课内到课外, 从理论到实习的所有教育因素中。

1. 培养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素质教育的关建在教师, 没有高素质的教师也就没有高素质的学生。而当前技工学校的教师素质却不容乐观。一方面, 由于传统鄙视职业教育的思想观念及技工学校培养工人的目标定位。技校教师似乎低人一等, 因此, 许多优秀人才不愿到技校任教;另一方面, 由于学生素质较低, 许多教师感到“英雄无用武之地”, 因此, 教学热情便大打折扣, 同时, 传统技工教育中, 专业课的理论讲授和实习指导都是分由不同的教师担任, 理论教师一般理论水平较高而实际操作能力不理想;而实习指导教师一般专业技能水平较高而理论知识相对薄弱。这些都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与提高。因此, 技工学校应重视师资队伍建设, 一方面想方设法吸引优秀人才任教;另一方面要加强现在教师的教育培养和提高, 加强师德教育, 并加快培养理论与实践一体化, 多种技能一体化, 教师与工程师一体化, 教不与管理一体化的管理队伍。

2. 探索一个以“素质教育”为核心的教学体系。

素质教育应落实到教学的各个因素和环节中, 从课程设置到课堂教学, 从教材到教法都应以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作为目标。

首先在课程设置方面应处理好基础课, 专业课及实习课的关系, 一方面课时分配要合理, 另一方面先后顺序应注意衔接, 既要学生学了基础课, 具备一定的基础文化知识, 又要保证学生专业知识及技能的学习, 还要培养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应避免轻理论重实习, 轻基础重专业的倾向。

其次教材内容方面, 传统教材以学科体系为依据编排, 强调学科知识的内在系统性、逻辑性, 这有利于学生掌握系统知识但不利于学生综合分析能力、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因此, 要加快教材改革、开发、编排适合技校特点的一体化教材, 教材应体现基础性, 应用性、综合性、先进性。既要保证把最基础的可迁移性的知识教给学生, 又要把先进工艺, 先进技术教给学生, 既要学生掌握某门系统知识, 又要提高学生综合分析能力,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第三、课堂教学要确立发展学生全面素质的教学目标, 改变重知识传授, 轻能力培养的传统教学模式, 改变灌输的教学方法, 发挥学生的主动性。通过各种方式调动学生积极性, 提高学生能力, 尤其要教会学生“怎样学习”。

3. 建设一套以“素质教育”为目标的评估体系。教育评估具有导向激励功能, 因此, 应充分发挥评估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首先在评价内容上, 应改变单纯以学业成绩评价学生优劣的传统做法, 在学生日常评价中, 学生的德、智、体、美、劳等各方面都要纳入评价系统, 对学生个体如此, 对学生集体也应如此。同时, 学生毕业时, 应在以往应知、应会基础上增加综合素质测评, 并以此作为推荐就业的参照。其次, 在评估方式上, 改革现有的考试制度采用多种评估方式。考试是对教师教、学生学的重要评估方式, 素质教育并不是单纯减少考试或取消考试, 素质教育与考试并不是截然对立的。对技工学校而言, 没有升学压力, 更有利于改革考试制度, 考试要采取口试、笔试、开卷和闭卷等多种考试方式, 考试内容以能力测试为主, 这样便可能上能引导日常教学向发展学生素质的方向发展, 除考试这种定量评价外, 还可采取定性评价、模糊评价等多种方式。

技工院校中道德教育的研究与探索 篇9

关键词:职业道德教育,思想政治教育,职业教育,学生

近年来, 我们的“三全”做法已在教师中形成共识, 即全员参与、全过程跟踪、全方位管理。重视技工院校学生思想道德教育, 在技工教育中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和职业道德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将是未来提高我国技术工人素质的一项重要任务。

一、进行职业道德、思想政治教育的背景

目前, 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健全完善的重要时刻, 社会发展迅速, 对人们的意识观念影响巨大, 对于技校学生来说更为严重, 他们的社会观、人生观、学习态度和生活习惯等存在很大的缺陷。根据以上技校学生的思想特点, 在技工教育中加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和职业道德教育、思想政治教育, 有着很强的社会意义。

二、职业道德、思想政治教育意义

当前, 我国已经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时期。伴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 社会发生了复杂而深刻的变化, 影响着青少年学生的价值取向。在技工院校学生教育中始终坚持和深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和职业道德教育、思想政治教育, 培养学生良好的公民道德和职业道德素养, 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 树立法制意识, 提高法律素质, 促进学生“社会化”的进程;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和职业理想, 为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三、实施过程及一些成效

1. 加强技校青年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路。

(1) 建立德育工作的目标体系。

(2) 以发展能力为本的成人教育。

(3) 以获得技能为本的成才教育。

(4) 以思想道德为本的思想教育。

2. 实现技工院校学生德育的方法和措施。

第一, 根据学生的思想基本情况, 改进传统的教育方式。根据列举的学生的具体情况, 使我们明白, 如果还是走老路, 使用老的办法和观念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已经不适应发展了。我们得改进学生思想道德建设格局, 所有的资源和条件都要利用起来, 形成一个由教育部门、班主任, 技能教学教师和学校其他人员都参与的学校德育工作机制;形成一个以教学活动为主路、其他活动为辅路的德育工作渠道。

第二, 根据不同院校学生的特点, 利用专业社会实践活动, 深化职业道德教育。职业技工院校学生具有很强的专业性, 不同的技工学生要获得不同的实际技能, 这些技能也将伴随他们一生, 成为终生技能。结合总的道德教育部署, 在技能培训中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

第三, 对不同的学生在思想教育上进行因材施教。现代社会发展飞速, 学生们可以通过书籍、刊物、电视和互联网不同的视角了解世界, 获得不同的认识, 不同的学生在思想上都有自己的个性。从近些年的学生情况来看, 部分学生来校学习的目的并不明确, 他们大都有怕学习的心理, 这就需要从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良好的学习习惯抓起, 需要我们的老师和班主任作出更多的劳动和汗水, 用耐心、恒心和爱心去培育学生。为此, 学校在加强思想教育的同时, 制定了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案, 花一定的时间, 对提前招收的学生进行了初中文化补习, 填补漏洞, 重新走到正轨上来。实践证明, 我们的做法非常有效, 学风正、班风就正, 思想政治工作的难度就减小了, 效果也就明显了。

第四, 强化基础。一支合格的学生德育工作队伍对技工院校学生的思想教育来说是最坚实的基石。职教体系的教师、工作人员、决策者应该自觉地履行自己的德育使命, 形成全员参与, 言传身教的作用, 真正做到教书育人、管理育人和服务育人, 努力提高自己的业务素质和思想道德水平。

第五, 加强校风建设。校风的建设在德育工作中起着总要的作用, 良好的校风可以确立良好的品德氛围, 对学生集体和个人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通过加强技工院校校风的建设, 建立起和谐美好的德育校园。

第六, 活动带动思想。在人的身心发展的过程中往往都是以实践活动为载体的, 在活动中技校学生们能够认识事物、学习知识, 同样也可以获得情感和思想道德的飞跃。尤其是带有明显德育教育的活动, 在正确的引导下可以激发学生们思想的活动, 使原本稳定的品德可以升华为具体的实践, 通过一些先进人物的学习, 典型事迹的了解, 道德教育基地的参观等等一些活动, 带动思想德育的学习, 让他们逐渐的形成正确的适应社会主义新时代技工要求的思想品质。活动带动思想, 为国家发展社会进步培养品德合格的人才。

技工院校教育 篇10

2009年12月16日, 美国《时代》周刊按照惯例公布了2009年年度人物评选结果, “中国工人”爆冷紧随美联储主席伯南克之后, 位居榜单次席。5天后, 胡锦涛总书记前往珠海市高级技工学校, 亲切看望师生, 了解技能型人才培养和毕业生的就业情况, 他还亲自拿起锉刀锉零件, 并勉励学生“努力成为高素质技能人才”。《时代》周刊总编辑理查德·斯坦格尔在阐述获奖理由的时候说:没有中国工人, 就没有中国保八的成功, 世界经济也会处于最糟糕的境地, 这种影响是无法估量的。

过去30年来, 职业教育为经济起飞培养了至少3亿劳动力, 特别是在后备劳动力培养中, 我国3000多所技工学校, 以400所高级技工学校为中坚, 以200所技师学院为龙头, 每年为社会培养150万生产和服务第一线的骨干人才。尤其是1999年以来, 高等职业教育随着高等教育扩招开始了大发展时期, 高职教育为各行各业培养出了大量优秀的高技能创新型人才, 我国工人的结构已经发生了较大变化。但是并没有改变国外对中国工人仍然停留在低技能打工者层面的印象。

近几十年, 随着全球产业分工加快, 中国成为世界的加工厂, “中国制造”无处不在, 但是我国企业产品平均合格率只有70%, 不良产品造成的损失每年近2000亿元, 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与核心竞争力低下, 产品很难与洋品牌相匹敌, “Made in China”在国际上许多地方, 只是制作粗糙、价廉而物不美的代名词。于是, 社会对中国工人的认识停留在低技能的打工者层面上。

二、目前我国技工人才培养的现状

我国经济正在与世界经济发展融合为一体, 这种经济模式的增长需要依靠科技的进步, 来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和经济效益的提高。这对技术工艺的科技含量要求越来越高, 对劳动者的智能要求也日益加深, 所以, 现代化企业的人才结构将逐步呈现高端化、智能化和复合化趋势。

而目前普遍的技工教育一直实行“终结性教育模式”, 这种培养模式只是将学生的就业作为学校培养的唯一任务。因此, 从专业设置到课程体系、教学内容的设置上以“胜任某种岗位”为出发点, 将学生能够胜任该职业岗位的能力作为考核学生学习合格的标准。这种片面追求就业率的行为, 淡化了全面素质应有的教育水平和能力培养, 弱化了学生在未来职业生涯的竞争能力, 从而把技工类院校降低成单纯培养生产流水线上操作工的场所, 扭曲了技工类院校在社会上的应有形象。这种培养模式培养出来的学生, 在求职面试时, 有技术但缺乏沟通、协调能力, 缺乏对环境变化的适应和调整能力, 以及继续学习的能力和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创新的精神。

知识经济的时代正在到来, 企业不仅需要技术创新、管理创新, 更需要掌握新技术、能够适应技术变化的全面技术工人来生产出新颖、独特、高技术含量, 受消费者信赖与赞誉的产品。企业对人才需求与人才素质观念上的转变, 要求技工类院校在培养技术工人时, 不仅要具有能埋头苦干、遵章守纪的优良传统, 而且要有创新精神、不断学习深造的能力。

三、《管理学》对技工人才全面素质的培养

根据1996年9月1日我国实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总则第四条的规定:“实施职业教育必须贯彻国家教育方针, 对受教育者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 传授职业知识, 培养职业技能, 进行职业指导, 全面提高受教育者的素质。”可见, 已经提出不但要对受教育者进行职业技能的培养, 还要进行受教育者的职业生涯指导, 以提高其全面素质。

2000年3月21日, 教育部下发《关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深化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意见》, 明确提出中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 “培养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 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 具有综合职业能力, 在生产、服务、技术和管理第一线工作的高素质劳动者和中初级专门人才。”而所谓的综合职业能力, 人们从事一门或若干相近职业所必备的本领, 由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三部分构成。其中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被称为职业核心能力。方法能力的评价体系包括“自我学习”“信息处理”等能力, 社会能力的评价体系包括“与人交流”“与人合作”“解决问题”“革新创新”“外语应用”等能力。所以, 技工院校在培养学生时不应该只注重方法能力的培养, 而忽略社会能力的培养, 更多的应体现“教育为人民服务, 学校为学生着想”的理念。

根据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观点, 生产力是推动社会前进的决定力量, 将决定生产关系, 其主导要素就是生产者。所以, 在高科技日益发展、经济亟待转型的中国社会下, 促使我国经济发展亟需高素质的技术工人才能实现生产力的发展。技工类院校要转变“以学科为本位, 以单一产业需要”的导向, 将针对特定职业岗位 (工种) 进行特定类型的人才教育的培养模式, 向全人教育、终身教育的理念的转变, 这样才能实现技工类院校是高素质工人的后备军的形象, 才能提高学生全面综合素质。

1.《管理学》教学对全人教育观的培养。全人教育的思想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期的亚里士多德, 20世纪60年代的人本主义教育思潮, 为全人教育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源泉。这种教育理念旨在强调教育的范畴应该是整体性的、全面性的。这种教育理念下的培养出来的学生不仅具备相关知识以因应现实社会的种种考验, 而且将来他们会懂得如何走正确的路, 做正确的事, 如何面对生活中的危机并转成正面的机会, 成为一个堂堂正正的人, 愿意服务大众、贡献社会。

技工院校是培养技术工人和后备中、高级技能人才的重要基地, 技工院校学生的思想道德状况和职业素养直接影响我国技术工人队伍的素质, 关系经济发展、产业振兴和国家未来。技校生较一般的普通中学差得多。据统计, 全国各地的技校录取分数线都是在当地普通高中录取分数线以下。针对目前我国技工类院校生源素质整体偏低, 学习兴趣普遍偏淡, 学生心理比较自卑的情况, 在技工类院校开展全人教育就显得尤其必要。

《管理学》作为一门综合的社会学科, 无论是在计划、组织、控制等职能要素中, 还是在沟通协调、激励领导等技术的运用上, 都能很好的体现全人教育理念的内容, 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了解企业的组织运行, 而且还可以在教学中培养学生自我管理和人生规划的意识, 更有利于培养“完整的人”, 即“躯体、心智、情感、精神、心灵力量融合一体”的人, 帮助他们既用情感的方式也用认知的方式行事, 促进他们主观能动性的充分发挥和内在潜能的充分实现。

2.重视《管理学》对学生素质的影响。目前很多技工类院校都开设了《管理学》课程, 但是在讲授的过程中, 学生普遍反应内容枯燥, 对他们的技术专业没有什么帮助。而有些学校也将此类课程设为选修课, 甚至有些学校直接将此类课程去掉。这种仅仅将《管理学》作为知识来开设课程的做法, 实际上完全忽略了管理思想对学生的熏陶和对学生素质的提高。而更多的将学生素质的提高规划到相应的德育课上。

目前我国技工类院校培养的主要目标开始逐渐定位于高级技工和技师, 学制一般为五年和六年, 如果以他们16岁初中毕业来计算, 那么到他们毕业时年龄已经为21岁或者22岁。所以单纯的依靠德育教育手段提高学生的素质, 对入校三年以上的学生来说, 对其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有些势单力薄。若在此时开设《管理学》课程, 教师通过言传身教将各种沟通的技巧、协调的能力、团队合作的精神潜移默化的作用在学生身上, 必然会对他们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产生一定的影响。管理是系统性工程, 而该课程的教学也是从系统的角度, 多种职能的综合运用和交叉来引导学生从自身的角度理解里面所包含的社会科学, 激发学生对人生、社会、经济、生活等各方面的思考。

3.《管理学》课程的讲授要从学生实际出发。如果《管理学》课程的讲授仅仅只是从课本到课本, 不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和学习, 在考核上要求学生教条性的死记硬背, 那么该门课程的价值则完全体现在对该门课程知识的识记, 而不是对该门课程的理解。这就远离了这些知识的意义和功用, 与开设课程的初衷背道而驰。此时的管理学知识仅具有考核工具的价值。这种模式下的教学, 必然会给学生带来空洞的感觉, 而且引发学生产生厌学的情绪。

为了实现通过《管理学》能够培养“完整的人”的教学目标, 结合技工院校的学生群体特点, 要求授课教师不仅理解并掌握丰富、深刻的管理知识, 并能融会贯通。通过互动性教学, 以一些生活中的案例、生动的活动以及深刻的故事来全方位的展示管理的内涵和意义, 而不是像本科教学那样机械冷漠的照本宣科, 任由学生自我领会。

例如, 在讲授《管理学》中指挥、协调这两个职能时, 可以引用盲阵的游戏来讲解。在整个课程过程中, 对指挥和协调不需要任何书面上的讲解, 只是让学生肚子去完成规定的任务。在整个游戏过程中, 学生亲自体会到了在众多人中协调和沟通的困难。当他们最终辛苦的完成任务后, 也终于明白了其中的奥妙。此时结合技工院校开设管理学课程的目标, 再告诉学生在未来的工作岗位中应该如何工作, 并学会如何工作。

其实, 《管理学》是一门涵盖众多社会科学内容的课程, 包含着丰富的人文知识。因为人既是管理对象, 也是管理主体, 管理的核心就是协调, 就是恰当处理人与人的关系, 从而引导事件朝着预定的方向发展。由于人的多变性和复杂性, 注定了管理并不是使用科学的方法, 作用于事件或被管理者, 然后得出确定的结果, 而是充满了各种复杂性和不确定性, 这就如同社会环境一样, 每个人都是按照自我意识中的意义选择行动方案的。可见, 管理的结果主要不是取决于管理方法的科学性, 而是取决于人的主观意义的选择。所以《管理学》在技工类院校的最终教育目标就是意义教育。通过团队、招聘、沟通、协调、企业文化等环节, 形象而有意义的学习, 关心学生的身心健康, 引导他们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价值观和责任感, 并且引导学生逐渐接受、融入和适应企业和社会的管理, 并且有能力在不确定的环境下和激烈的竞争中, 学会选择和学习。

总之, 技工院校从20世纪50年代到今, 已经走了50年的历程, 在这其中我国的技工教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不再是高等教育的“微缩”, 走到了另一个极端, 成了技术教育的“微缩”。如何重视基础教育的基础性和学生的全面素质的提高, 如何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和全面发展, 如何贯彻终身教育的观念, 真正实现技工院校是培养一流技术工人的摇篮, 依然是社会关注的大问题。

参考文献

[1]任文举, 任浩.《管理学》课程教学改革文献研究综述[J].现代企业教育.2012 (22) .

[2]王华强;高映红.新形势下的《管理学》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高教论坛.2007 (06) .

[3]刘传宏.高校《管理学》课程教学的改革与建设[J].河南教育 (高校版) .2006 (04) .

[4]霍彬.《管理学》课程教学改革措施探讨[J].考试周刊.2008 (10) .

浅谈技工院校成功教育的双重含义 篇11

1.成功教育主张人人都能成功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勒内·马厄说:“教育应扩展一个人的整个一生,教育不仅是大家都可以得到的,而且是每个人生活的一部分,教育应把社会的发展和个人潜力的实现作为目的。”笔者认为这段话对于考虑整个教育的价值和目的,不仅具有理论意义,而且具有十分重要的实践意义。

国内外的职业教育专家对成功教育的研究之所以有浓厚的兴趣,其主要原因也在于我们的技工教育改革涉及了教育目标的改革。可以说,改革的初衷也在于此。因此,认识成功教育首先要从教育目标改革的角度来加以体会,否则整个改革就会走错方向。

每个学生由于原有条件不一样,其成功的方面和程度也是不一样的。成功教育不是把每个人的成功拉平,成功教育的“成功”强调的是每一个人都能在原有基础上进一步地提高,更强调基础教育基本目标的实现。通俗来讲,就是下要保底,上不封顶,即每个学生都应达到职业教育的基本要求,在这个基础上,不同类的学生达到最大的发展。简言之,我们不反对培养技术能手,反对的是只为少数人成为技术能手提供成功的帮助,放弃大多数学生的成功。从这个意义说,成功教育中的成功,不能用简单地分类说明。其主要含义有以下六点:第一,人人达到技工教育的基本目标;第二,每一位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最大的发展;第三,超越自己,超越他人;第四,成功的本质是不断发展提高;第五,成功的最高目的是学生拥有自己帮助自己成功的能力;第六,成功总是相对于过去而言的,没有终极意义上的成功。

人人可以成功的目标也就规定作为教育过程主导者教师必须具备积极的期望,即有坚定的教育信念,相信每一个学生都有成功的潜能,都有成功的愿望,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取得更进一步的成功。

2.成功教育主张把学生自我学习、自我教育的内部动力机制的发展和成功心理的形成作为教育目标

学生自我学习、自我教育的内部动力机制和成功心理是自我的增值能力,是一个人发展的根本素质。有了这种能力和素质,就能促进和带动各方面能力和素质的不断发展。社会的飞速发展和变化,对现代人的素质要求越来越多,越来越高。归结起来,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一旦学生的自我学习、自我教育内部机制成功地得到发展,学生自身就获得了两种不断增值的能力。一个成功学生的发展正是经过了成功教育所揭示的两个阶段,即第一阶段教师帮助为主,第二阶段学生自我开发为主,而学生的真正成功正是依赖于自我的开发。我们始终认为,教育的本质是通过教育帮助学生成功,最后达到学生自己帮助自己成功的目的,而学生能不能自己帮助自己则是真正成功的标志。

我们仔细分析一下现实教育的问题,可以清楚地认识到:一方面社会需要终身学习的社会人,另一方面,学校这种专门让学生受教育的机构,又在不断失败过程中导致越来越多的学生厌恶和抵制学习。试想一个在学校就不想读书的人,怎么可能期望在进入社会后会终身学习和不断发展呢,更何况学生有没有学习内部动力机制和成功心理,会直接影响他们当前学习的状况。因此,无论从教育过程本身看,还是从教育最终对学生发展、社会发展的各种角度看,培养学生的学习内部动力机制和成功都是事关当前教育质量,事关学生和社会长远发展的核心问题。

二、成功教育的教育方法及其依据

成功教育作为一种教育方法,持不同看法的人可能比较多。我们认为,成功教育确实也是一种教育方法,其主要内容就是通过不断帮助学生成功,尤其是学习的成功,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发展学生自我学习、自我教育的内部动力机制,最终发展学生多方面的素质。这种良性循环是相对以往反复失败的恶性循环而言的,其核心思想就是通过不断帮助学生转变,促使他们主动争取成功,来实现教育的最终目的。帮助学生成功不是一种简单的具体方法,而是一种方法论体系,笔者认为成功教育是一种方法,主要依据为以下五点:

1.成功教育适合学生的心理特点

任何教育方法的合理性如何,关键在于其是否符合学生的特点。我们发现至少有三个特点与成功教育的方法有关:第一,学生天生是喜欢成功的,教师的责任在于帮助学生成功从而调动学生积极性,其实每一个人都喜欢成功,只是学生在这方面更突出;第二,学生喜欢被称赞,而成功教育三个要素之一的鼓励性评价正是强调对学生评价以鼓励表扬为主;第三,学生天生是喜欢活动的,成功是借助于活动而实现的,学生喜欢活动教师才有可能帮学生在活动中取得成功。综上所述,帮助学生成功更符合学生心理,其作为一种教育方法也就具有了合理性。

2.反复成功可以提高一个人的成就动机

有关学者曾做过实验,即让同样水平的学生分成两组,第一组学生的作业是较难完成的,第二组的作业是通过努力可以成功的。然后再用同样难度的作业给两组学生做,结果发现明显差异,反复成功的第二组学生,比第一组学生做新的作业积极性明显高,成功的比例明显要大得多。

3.成功也是成功之母

历来人们都认为失败是成功之母,这当然是有道理的。对于学生,尤其是学习困难的学生,新的失败不但没有成为成功之母,反而往往成了他们新的失败之母,这不是大家亲眼目睹的事实吗?对于他们来说,缺少的正是成功的机会,新的成功可以使他们自信心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得以发展。台湾一位学者认为学习的过程就好像是储蓄,成功就是存钱,失败就是取钱,这就很容易解释成绩好的学生为什么学习积极性越来越高。他们存的钱越来越多,银行的动力机制当然也就越来越强,相反老是失败,银行的钱都取完了,会有什么动力机制呢?有人往往用科学家能承受成千上万次失败最终取得成功来证明失败是成功之母。其实这是容易解释的:第一,科学家是成人,承受挫折的能力相对较强;第二,科学家是成人中的精英;第三,科学家能承受多次的失败是来源于其很强的自信心,而自信心则来源于其早年包括学生时期的多次成功。

4.教育教学过程的本质就是帮助学生成功

合作教育认为教育过程的本质是师生合作,而我们认为教育教学过程的本质是帮助学生成功。教师的知识和能力怎么会转化为学生的知识能力,正是在帮助学生成功的过程中实现的。教师刻意追求、精心设计教学过程目的就是为了帮助学生成功,当然即使这样,不同的学生在不同的阶段还会有失败,失败显然是常常会发生的。教育是有计划、有目的的,其目的和途径都不应是设计失败。著名心理学家爱珀凯曾下结论说:“大概唯一的、最重要的教师能在课堂采取的步聚是提供一种教育上的成功而不是失败。”

5.成功教育的目的和方法是一体的

在听课的过程中,我们常常发现有一类课是这样的,一开始上课大家都懂,越往后不懂的人越来越多,当许多学生都听不懂的时候就结束了。一开始我们认为是教师的问题,进一步研究,发现这不是教师的问题。成功教育的基本目的是人人都能达到教育的基本要求,取得多方面成功,这样的目的就规定了教育过程中必须尽可能为学生创造成功的機会,成功教育的目的和方法也是一体化。

总而言之,成功教育确实是一种教育方法,当然不可能是唯一的方法,强调成功教育是一种方法,绝不意味着我们反对失败,产生这样的看法,只能是一种误解。

技工院校教育 篇12

一、“工匠精神”的内涵

“工匠精神”在我国具有悠久的历史传承和文化积淀。根据《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 工匠精神指手艺工人具有的意识、思维、行为和一般心理状态。那么, 具体包含哪些意识、思维、心理以及行为状态呢?央视《大国工匠》的篇首语进行了解读。2015年, 央视《大国工匠》的篇首语这样写道:“他们耐心专注, 咫尺匠心, 诠释极致追求;他们锲而不舍, 身体力行, 传承匠人精神;他们千锤百炼, 精益求精, 打磨中国制造。他们是劳动者, 一念执着, 一生坚守。”这不仅是对片中人物的评价和褒奖, 更是对当代工匠精神高度准确的概括。结合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最新出版的《工匠精神》教育读本的诠释, 工匠精神的内涵主要包括:执着专注、锲而不舍的职业品质;精益求精、追求极致的职业行为;创新进取、艺无止境的创造精神;家国情怀、淡泊明志的职业操守。

二、技工院校培育工匠精神的主要途径

1.把工匠精神教育作为学生的一门必修课, 纳入技工院校的基础课课程体系和教学计划中。首先, 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的作用, 把工匠精神教育作为学校德育课的教学内容, 以《工匠精神读本》为载体, 通过对当代大国工匠故事的解读, 让学生把握工匠精神的内涵。其次, 要把工匠精神教育与技工院校的就业明星事迹宣传结合起来, 通过学生对自己熟悉的能工巧匠的工作、学习和生活的了解, 培养学生正确认知、感悟工匠精神的能力, 充分认识工匠精神在打造民族工业品牌中的基石作用。第三, 把工匠精神教育与第二课堂活动紧密结合, 根据学生的认知和成长规律, 围绕工匠精神形成的要素和特质, 科学设计和安排主题教育活动, 通过活动的开展, 激发学生苦练技能、报效国家民族的职业情感, 为促进学生良好职业素质的形成奠定基础。

2.构建职业核心能力课程模块, 通过模块学习, 系统地对学生进行以“工匠精神”为核心的职业素质教育。实施职业素质教育是技工院校重要的教育教学目标, 也是高素质技能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秦皇岛技师学院 (以下简称学院) 高度重视素质教育。学院成立了专门的职业核心能力课程体系的研发团队, 在总结同类院校实施素质教育先进经验的基础上, 对用人单位的职业素质需求进行了调研分析, 结合技工院校学生特点和未来发展需要, 秉承“厚德强能”的办学宗旨, 积极研发职业核心能力教育的校本教材, 对接企业用人标准和学生就业需求, 在教学实践中, 逐步构建了包括《创新能力》《沟通能力》《团队合作》《信息管理》《通用素质》《职业生涯规划》《礼貌礼仪》《心理健康》等课程在内的9个学习模块, 围绕帮助学生重拾自信、形成健全的人格、树立职业理想、做好人生职业生涯规划等专题, 通过采用项目教学、任务引领、情景模拟等教学方法, 对学生实施多角度、全方位的职业素质教育,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态度, 培养学生健康的职业情感和爱岗敬业、遵纪守法的职业操守, 训练学生的创新、沟通、团队合作等职业核心能力, 全面提升学生职业素养。

3.把工匠精神渗透到专业课教学和实训教学中, 通过富有特色的专业教育, 强化学生工匠精神的养成。首先, 要注重专业设置和教学内容的推陈出新。推陈出新作为工匠精神的内涵之一, 是推动技术技能的发展、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 技工教育是与技术技能的发展联系紧密的教育类型, 因此, 技工院校在专业教学中要特别重视创新教育。一是专业设置上要体现时代特色, 要紧跟企业发展、技术进步的步伐, 积极开发新的专业或专业实训模块。今年, 学院适应国家产业结构调整和技术进步的需求, 新增了多轴数控技术、3D打印技术、工业机器人、焊接机器人、无人机应用技术、新能源汽车等专业方向和教学实训模块, 使学生能够在专业教学中, 尽快掌握所学专业技术的发展现状和未来趋势;二是要不断更新、充实和完善教学内容, 及时引入新知识、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 充分展现各专业的创新发展, 从而开阔学生视野, 增强学生的科技创新意识, 激发学生专业的学习热情和进取心。

其次, 把校内技能大赛纳入正常教学机制。通过每年定期组织专业的技能大赛, 营造崇尚技术、崇尚技能的学习氛围, 达到以赛促学、以赛促教的目的。近年来, 学院把技能大赛制度化纳入教学活动, 已经连续组织了三届全校性的技能竞赛活动, 每年利用半年的时间组织各专业的技能大赛, 企业、学生、教师共同参与, 比赛项目分为专业技能比武和综合素质展示两大类, 参赛项目最多达50多个, 参赛人数4000多人次, 营造了校企同台、师生同台竞技的氛围, 激发了学生学习技能、苦练技能的主动性, 培养了学生好学上进、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4.把“工匠精神”融入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全过程, 把教学课堂延伸到企业, 使学生在实际生产环境中体验企业文化, 感受品质精神, 获得技术技能习得的成就感。学院从2012年以来, 不断深化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实训教学模式, 经过实践探索, 已经形成了较为成熟的“学院—企业—学院—企业”工学交替的教学形式:把最后一年的顶岗实习分为两个阶段进行, 学期中的企业实训阶段, 学院采用课题教学方式, 结合具体的实训企业岗位、产品品质要求和岗位技能操作规范, 设计企业实训课题, 课题分为专业和通用素质训练课题两大类。实训过程中, 要求学生带着课题到企业, 学生到什么企业和岗位实习, 就要完成相对应的课题, 由带队教师指导, 在真实的生产环境中, 学生边实习操作边学习提高, 工作岗位与所学知识紧密结合, 实现了职业与专业素质的同步提升。

5.加强对教师“工匠精神”的教育。技工院校教师是实施教育教学的具体执行者和组织者, 是影响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他人。只有具备工匠精神的教师队伍才能培养出具有工匠精神的高级技工。最近, 由人社部等七部委颁布的《职业学校教师企业实践规定》中指出, 组织教师企业实践, 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提升实践教学能力的重要途径, 是提高职业教育质量的重要举措。并明确要求专业课教师 (含实习指导教师) 根据专业特点, 每5年必须累计不少于6个月到企业或生产服务一线实践。为此, 技工院校应建立教师轮训制度, 不管专业课教师, 还是文化基础课教师都要定期参加社会实践、企业实训等相关培训, 使教师充分感受企业文化, 深入了解企业的生产组织方式、工艺流程、操作规范、技能要求、管理制度等各方面知识, 及时掌握所教专业在实际生产中应用的新知识、新技术和新工艺, 培养教师的企业意识和企业精神。同时, 鼓励教师参加各级和各类竞赛, 在教师中形成争当技能大师的浓厚氛围, 身体力行, 以身说法, 向学生传导“技能成才”“技能成功”的正能量, 激励学生刻苦学习技术技能, 使工匠精神由抽象转变为现实。

6.把“工匠精神”融入校园文化建设, 努力营造校园“工匠文化”。通过文化建设, 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养成教育。学院历来非常重视校园文化建设, 确立了厚德强能、铭志笃行的办学宗旨, 制作了以讴歌蓝领英才为主题的校歌, 设计了体现工匠特色的校徽和校旗。在文化环境建设上, 校园主道两侧树立了古今中外的8名工匠的塑像, 校园正中的标志性的雕塑为游标卡尺, 上面镶嵌着“精益求精”四个大字, 技工教育特色鲜明浓厚, 充分发挥了环境育人的作用。

摘要:从把工匠精神纳入课程体系、建立职业核心能力模块、把工匠精神融入专业教学、贯穿校企合作及工学结合的过程、教师“工匠精神”的教育、校园工匠文化建设等几方面浅析了技工院校培养工匠精神的主要途径。

关键词:技工院校,教育教学,工匠精神

参考文献

[1]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工匠精神读本[M].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 2016.

上一篇:社会主义理想信念下一篇:小学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