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工学校数学课改体会

2024-08-16

技工学校数学课改体会(通用12篇)

技工学校数学课改体会 篇1

长期以来, 农村小学的数学课堂教学主要框定在教师的教学活动范围内, 一定程度上忽视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使课堂教学无效现象大量存在, 教师教得很辛苦, 学生学得很痛苦, 教学中少、慢、差、费的低效局面仍然没有得到根本改变。如何实现数学高效课堂教学, 使教学实现师生双赢, 让学生对于学习数学产生乐学、好学、自主地学、创造性地学, 最后达到会学博学的效果。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 针对如何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推动农村小学新课改, 提升农村学生的数学整体水平能力, 谈一些粗浅的认识。

一、创设问题情境, 激发学习兴趣

“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是小学数学新课标的重要理念之一。在这种理念下, 传统的数学教材也作了相应的改变, 由“例题+习题”模式转变为“创设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模式。可见,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是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生动有趣, 直观形象的数学教学活动, 如利用讲故事、做游戏、直观演示、模拟表演等数学教学活动, 充分利用了学生的生活经验, 使教学活动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好的情境导入, 是一堂好课妙趣横生的开头, 能使学生的注意力很快集中到课堂教学的内容上去, 能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 使学生的学习状态变的主动, 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学到知识。

二、加强动手操作, 激发创新兴趣

动手操作的过程, 是学生手、眼、脑等多种器官协调活动的过程, 而学生多种感官的参与学习活动, 不仅能使学生学得轻松活泼, 而且对所学知识能理解得更深刻, 记忆得更牢固, 还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因此在教学中, 我经常安排一些动手操作活动, 放手让学生操作, 让操作与思维联系起来, 这样动手操作就成为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源泉。

在教学按不同标准分类这节课时, 我让学生拿出自备的铅笔, 四个人为一组把铅笔放在一起, 先让他们观察这些铅笔有什么特点, 学生说过后, 就让他们以小组为单位动手分, 顿时班里的气氛活跃起来, 接着我让各小组汇报他们分的情况, 发现学生的想法竟如此地出人意料:按颜色来分;笔杆上有没有字来分;按有没有削过来分;按笔杆上有没有花纹来分;按圆柱形棱柱形来分;按铅笔的长短来分;按有没有橡皮头来分;按铅笔是一头削还是两头削来分;学生们想出了许多分类的方法, 接着我又让他们拿出学具—图片来进行分类, 学生们更加活跃了, 分类的方法更加新颖独特, 这时我发现一位同学将猴子与桃子摆在了一起, 人与花摆在了一起, 我问他为什么这样分?他说因为小猴爱吃桃子, 所以我把小猴和桃子放在一起, 而我们人类离不开花, 如果没有花, 这个世界就不美丽了, 所以我把花和人放在一起。从中我也深深地体味出:动手操作, 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而且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有了兴趣, 儿童就会去创新, 而且在创新的过程中, 又产生了无穷无尽的兴趣, 创造力就能充分发挥。

三、重视自我探索, 培养创新能力

小学数学在课堂教学中虽然不能让学生完完全全地重复人类所经历发现知识的过程, 但适当地让他们参与知识的发现和探索, 了解某些数学知识产生的由来, 不但有利于学生掌握和理解知识, 而且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索, 发现问题, 探索新知, 从而掌握方法, 这对学生来说印象最深, 感受最强, 理解的也最深。因此面对新知识, 我们要让学生独立探究, 使学生能饶有兴趣地投入到学习的情境中, 通过自己的努力寻求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 获取成功, 使自主意识不断增强。

比如教学新知识5+8时, 我没有把自认为较好的方法直接教给学生, 而是拿出大量的时间让学生经历自己探索算法—在交流中比较、体会不同的算法——选择自己喜欢的算法这样一个过程, 把较多的精力放在学生探究算法上。我告诉学生:小白兔不会算, 你能帮它想出好办法吗?学生们个个跃跃欲试, 抓住这一有利时机, 启发学生用自己原有的知识经验或者通过摆学具来解决问题。探究的火花被点燃了, 学生很快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方法。上面的教学, 学生学得积极主动, 既有思维, 又有智慧, 使计算方法不是课本说了算, 也不是教师说了算, 而是学生说了算, 获得了自主探究的体验, 培养了他们的创新能力。

四、合理运用多媒体手段,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随着时代的发展, 多媒体计算机和网络教学以其丰富的媒体表现形式、强大的教学交互功能、可扩展的知识信息链接和方便自由的自主性学习特性, 对于提高学生的知识水平、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创造思维有着传统教学无法比拟的优势。在数学课堂中合理运用多媒体技术, 能使学生学习兴趣盎然, 使抽象的问题具体化、枯燥的问题趣味化、静止的问题动态化、复杂的问题简单化, 把理性的知识传授和令人愉悦的陶冶融为一体, 突破学生对学习的时空限制, 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总之, 在课堂教学中, 我们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 充分发挥教材中的创新因素, 挖掘学生的创新潜能, 要让学生学会思考, 勇于实践, 勇于创新, 要让课堂真正成为学生自主探索、主动发展的天地, 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摘要:数学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主渠道, 只有在课堂教学中关注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才能形成稳定持久的创新力。因此数学教学不仅要让学生掌握数学知识, 更要培养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和勇于创新的主体意识, 促进学生主体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新课改,农村学校,高效课堂

技工学校数学课改体会 篇2

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向学生充分提供学习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知识与技能、思想与方法,获得了广泛的学习活动经验,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因此在教学活动中,学习是学生的主体,教师必须转变角色,充分发挥创造性,依据学生年龄特点和认知特点,设计探索性和开发性的问题,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机会,让学生在观察、实验、猜测、归纳、分析和整理的过程中去理解一个问题是怎样提出来的,一个概念是如何形成的,一个结论是怎样探索和猜测的,以及这个结论是如何被应用的。通过这样的形式,使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得到落实。

一、前置性作业——让学生学会自学

前置性作业应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水平,内容层次分明(指学生个体层次、知识层次)、结构合理(指题型)、题量适中(指必做题选做题数量)的同步练习。我认为还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个别差异出发,按优、中、差三个学生层次来精心设计或选编练习,让不同层次的学生用适合自己难度的练习来巩固和发展原有知识,找到自己的位置和信心,让每个学生都能有收获,不断提高知识水平。

教师熟悉并吃透教材,领悟相应的重难点,定准教学目标,是设计好前置性作业设计的保证。在设计上还要体现“合作与交流”的作业内容,教育专家指出:“学生所学到的知识,并不全是从教师那里学到的,有很多是从其他人,包括同龄人身上获取的,因而要提倡学生之间的小组合作交流学习。”这一内容在课堂上处理前置性作业时,学生之间相互学习帮助,不仅可以提高学习水平,也可以减轻教学负担,使教师站在教学水平更高的层次上去组织教学。通过小组学习,加强学生之间的沟通,让同学们体会合作学习的快乐。例如在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的小数乘法中的例8《连续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一课时,我设计的前置性预习以书中的阅读与理解为主,让学生吃透例题,然后导学点一和导学点二的形式分析并解答问题,最后的“我的总结”就是这节课的知识点,需要学生掌握的重难点。同时我会把画图法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在班级讨论并为同学们讲解。还有一系列的练习,由浅入深,层层递进。让学生在前置性中学会知识,学会思考。

在“少讲多学”的数学课改课堂中,我们可以看出佳肴要自己吃才有味道,知识要自己感悟才会受用。通过前置性学习任务让学生真正体会到知识中那佳肴的美味。

二、精心导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课前导入就像一把钥匙一样,是至关重要的,成功的导入,能创设情景,营造气氛,激发兴趣,引发学生思考。当然,导入的方法有很多种,例如:情境导入、故事导入、游戏导入、操作导入、借助媒体导入等等……

在教学比的认识一课时,我创设情境,出示了中国的国旗,并说,20xx年10月15日,我国第一艘载人飞船“神舟”五号顺利升空。在太空中,飞行员杨利伟向全世界人展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旗,杨利伟展示的这面国旗的长是15cm,宽是10cm,怎样用算式表示长和宽之间的关系呢?就这样创设情境导入了新课,不但使学生学会了数学,还激发了学生的爱国热情。

三、小组合作——高效课堂的金钥匙

我认为课堂上适度放手,做一名“闲”“懒”的教师是有必要的。理想中的小学数学课堂,应该是学生自主学习的课堂。教师给学生留下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课堂上教师应通过创设问题情境或“陷阱”,给学生留下足够的思维空间,放手让他们自己去尝试、探究、猜想、思考。探索有时也会走弯路,但毕竟是学生亲自经历和体验了学习过程,这就是他们用自己的理解方式实现数学的“再创造”。学生自主学习小组合组的时间,就是教师的闲暇之时,此时,走进每一位学生,了解并掌握学生的学习进度,目标的达成,以及知识的`掌握程度。在学生反馈汇报的过程中,针对学生的掌握程度,适当进行调整,让学生思维外显,交流互动,解决问题,教师适当讲解。“懒”教师,会培养出一批会思考的学生,让学生对数学形成乐学、好学、喜欢和好奇的源泉。

四、拓展延伸——发散学生的思维

适度的拓展和延伸能够使自己的课堂教学添上重重的一笔,激起学生的思维涟漪,让学生产生一种“欲罢不能”的持续探索的态势,让数学课堂在拓展延伸中变得厚重、开阔、深邃和美丽。

例如在教学《园的周长》一课时,在教学讲解圆的周长后,我拓展了中国古代的数学家和天文学家祖冲之的故事,让学生在理解“周三径一”的说法的同时,对古代的历史有了更深的理解。延伸到两个相同的圆并列,四个并列的圆及九个并列的圆的外周长的求法。适度的拓展和延伸,使得课堂既有了广度又有了深度。

小学数学教师对新课改的体会 篇3

一、捕捉生活,引入新知

捕捉生活,就是在数学教学中联系生活中的问题,挖掘数学知识的生活内涵,让数学更多地联系实际,贴近生活。达到生活材料数学化,数学教学生活化。现实生活中到处有数学,到处存在着数学思想,关键是教师能否善于结合课堂教学内容,去捕捉“生活现象”,采撷生活数学实例,为课堂教学服务。

二、转变方式,获得新知

新课程大力提倡自主式、合作式、探究式的学习方式。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为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参与学习,体验成功的机会;在合作学习中有明确的责任分工,促进学生之间能有效地沟通;在探究性学习中,通过设置问题情境,让学生独立、自主地发现问题。通过观察、比较、交流等活动,促进学生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整体发展,对培养未来需要的创新人才具有重要的意义。在教学中要让学生主动地面对新知去回忆再现旧知,并通过交流互相启发补充。然后让学生带着想象和问题自学课本,并把获得的知识在小组、班级中交流,从而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同时提高他们归纳、表述的能力。

在小组讨论交流中,每一个学生都可以发表自己的见解和收获。这就为学生创造了一种宽松、和谐、合作、民主的学习氛围,在这样的学习环境中,即使是学困生他的自卑感和紧张的压力也会消失;合作学习中组与组有竞争,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对其他组的汇报如有不同见解,可以自由提问、辩论,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三、发展个性,创新学习

新课改提出让学生富有个性的学习,强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意识的发展,依托于个性的充分发展。要发展学生个性,就是要发展学生批判思维能力,使他们富于冒险心、好奇心、挑战心、想象力等。还要鼓励学生从多方面,多角度去理解问题。允许独立从事探索活动,不排斥学生的错误或失败,公平公正对待每一位学生。新课改要求教师吃透教材,努力为学生思维活动提供最大限度的伸展空间。让学生有机会充分展示自我。

四、游戏学习,体验新知

数学教学课改过程的体会 篇4

当时的数学教学方式是灌输式的, 上课老师以教为主、学生以学为主, 学生机械地记忆, 对不理解的问题学生有时会生搬硬套。教学过程是一问一答式的, 课堂气氛沉闷、乏味。时间长了, 教师只感觉是在给班级里的一小部分学生上课, 很多学生渐渐掉队, 课堂纪律很难维持, 师生都很累。一度出现教师厌教、学生厌学的恶性循环现象。

随着社会的发展, 改革的大潮渗透到教育领域, 改革灌输式课堂教学势在必行。校长开会在谈课改, 教师课上在尝试改革, 由于没有一个标准模式, 教师感到很茫然, 不知所措。很多教师为应付, 口头上说课改, 可在课堂上还是沿用古老的灌输式教学法, 尽管很累, 但课堂气氛很沉闷, 学习效果不理想, 觉得什么样的方法都不如传统的教学方法用起来熟练、方便。在农村数学教学中, 虽然口头说课改, 但是实际教学中并没有改。

2006年我调入开鲁县第三中学 , 在这里开始真实体会到课堂改革的紧迫性, 亲身经历了我校课改的全过程, 对课程改革深有体会, 从中受益颇多。开始是教研组周三下午理科组备课时, 学习有关课程改革的理论内容。每周都有一名教师上一堂示范课, 备课组全员听课、评课。总结出本节课的优缺点, 特别是值得运用的教学方法, 组长要有详细记录。根据不同备课组反馈的信息, 校课改领导小组组织研讨, 认为比较成功的示范课的教师定为学校的课改人员。组织课改教师继续拿出优质课, 教师听课评课。经过几个学期的实验, 我们摸索出了一套属于自己的“三段式教学”方法, 此方法不仅要求写出教案而且要求写出导学案。课堂上学生手中每人一份导学案, 导学案内容如下:

一、教学目标、重点、难点

二、前提准备

三、初识教材

四、问题导读

五、合探解疑

六、效果检测

课堂三大部分为:学生自主学习、教师点拨、讲解和检测学生学习效果。

具体的教学环节如下:

(一) 课堂上学生拿到导学案后 , 对学习目标 、重难点一目了然, 能知道本节课应学习的内容。

(二 ) 教师设计出有助于理解本节知识点的相关问题 , 对学生自主学习本节课内容起到一定的辅助作用。

(三 ) 教师设计一些问题 , 让学生通过粗略阅读教材就能完成, 使学生有兴趣整体感知教材。

(四 ) 设计的问题由浅到难 , 实行的是低起点、密台阶、小坡度、大容量。通过这些问题, 把难点分散, 把抽象的问题变得直观易懂。这些问题需学生自主学习仔细阅读, 而且在这一过程中有个人独立完成时间和小组讨论时间。同时教师巡视指导, 通过小组展示、师生评价、矫正、讲解和检测, 完成本节课的授课内容。

(五 ) 本节课大多数同学不太理解的问题 , 教师在备课过程中以问题的形式设计, 或是课堂教学过程中大多数学生不会的问题学生小组讨论交流展示, 教师点拨讲解, 与学生一起解决难点。

(六) 教师在备课过程中把本节课的知识以习题的形式呈现, 通过学习检测其学习效果, 这一环节由学生独立完成, 教师巡视个别指导, 师生共同矫正。

这样的课堂是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 教师点拨指导为辅在传统教学中, 教师备课重点是研究“如何教”, 而我校实施的“三段式教学”是研究学生“如何学”。 备课过程中 , 用较多的时间研究学生的知识基础、学习能力、学习方法和心理特征, 把学生的学置于整个课堂教学中心。

教师每写一篇导学案都是备课组集体智慧的结晶。在长期的教学活动中, 教师编制、使用和评价导学案, 积累的教学经验越来越丰富。我校的“三段式教学”使学生充分发挥了学习的独立性和主动性。在活跃课堂气氛的同时, 也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三段式教学”虽然增加了教师备课的压力, 却减轻了上课教 学的压力 , 真正体现 了学生是 “演员”, 教师是“导演”, 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我体会到了在开鲁三中所经历的课改的艰难过程, 同时也享受到了课改带给自己的工作之便和业务能力的提高。

现在我校在课堂教学方面继续深入改革。措施是改变以往的人人写教案和导学案的方式, 实行每人每一节都有问题单 (即简写的导学案) 。也就是每位教师要把每节课的教学内容、方法详细设计, 简单呈现在问题单上。周三下午的教研时间, 同组人员把下周讲授的每一节课的教学思路、设计进行研讨、交流, 特别是对每一节课的每一个环节, 甚至问题导读中的每一个问题都要反复推敲、争论, 最后达成共识, 然后由一个人以书面的形式形成教案和导学案, 全组人员共同使用, 真正体现出每一节课都是集体备课的结晶。授课后经过教学反思, 把优点和不足提出来进行交流。优点共享, 不足互补, 使全组人员业务水平共同提高。每周有一次小测试, 对考试成绩小组集体分析、讨论, 从成绩也能反映出课堂教学效果, 在总结中反思, 查找不足。同时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对每位学生的课堂表现实行打分制, 也就是“课堂教学学生评价记录”。细化到学生预习情况, 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提出质疑的情况, 对自主学习和小组讨论的问题展示的情况, 以及效果检测中每个学生独立完成情况都有不同的分数体现, 课代表有详细的记录。每周小统计, 每月大统计, 上报学校, 课改领导小组从各班统计的每位学生所得的分数中分析课堂教学效果, 了解课改每一步的实用性。

数学课改心得体会 篇5

“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教 学活动的组织者的发展、引导者和合作者 ” “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教 学活动的组织者的发展、引导者和合作者 ” 教师角色的转变,使学 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体现了数学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下面结合 自身近年来参与小学数学课程改革的教学实践,浅谈几点感受。一、数学课程在目标定位上,提出“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 的发展”为总目标。新基础教育强调从培养 21 世纪现代人才和实施素质教育的启度来 确立教学思想,诚心诚意把学生看作学习的主人。把学生放在主体的 地位,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十分明确。因此,数学课程的目标 不只是让学生获得必要的数学知识、技能,它还应当包括在启迪思维、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等方面的发展。强调学生“经历了什么”、“体 会了什么”、“感受了什么”。旨在让学生愿意亲近数学、了解数学、用数学、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认识自己所生活的环境与社会,学会“做 数学”和“数学地思考”,发展学生的理性精神、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克服困难的意志力,建立自信心等等。二、数学课程在教材编写上,试图建立旨在促进学生发展、反映 未来社会需要、体现素质精神的数学课程新体系。新教材在编写上努力确立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的主体地位;致力于 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倡导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与实践创新的数学学习方式;强调体现教材的人文精神。在此思想指导下,新教材不是以 例题、习题形式,而是以数学活动的形式安排的。提供了大量的观察、操作、实验等实践活动,如:“实践活动”、“数学小调查”、“做一做” 等栏目。加强了学生生活、社会生活的联系,在题材上引入了“奥运”、“环保”等内容,着眼于学生的情感体验,教材还设计了“数学故 事”„„ 三、数学课程在教学方式上,强调教师要通过情境等手段引导学 生进行数学活动。教师要了解学生的想法,有针对性地进行提导,并组织学生进行 合作与交流,得出有关结论。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愿望,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创设生动有趣的学习情境,结 合学生实际进行教学,鼓励算法多样化,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关注 学生的学习过程,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以此实现学生学习方式上的转 变,提高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四、数学课程在评价体系上,由注重甄别和选拔转变为注重激励,关注过程。《标准》在评价建议中贯穿着评价观念的转变。强调评价的最终 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历程,激励学生的学习和改进 教师的教学。”因此,课程评价应由注重甄别和选拔转变为注重激励 和过程。这样的评价体系应做到评价目标多维性,评价主体多元性,评价方法多样性,评价结果激励性。五、站在课程改革的前沿阵地,在新课程、新理念的指导下,我 尝试在课改这一大环境下启用新方法、探索新思路、构筑新课堂。力 求让数学课堂教学焕发出蓬勃的生机。

1、自主合作探究--课堂教学主体化。“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生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 与合作者”。那么如何在课堂教学中落实学生主体地位呢?主要是学 生会的,教师不讲,学生自己能学懂的,教师不教,学生自己能提出 的,教师不代劳。教师在课堂中要抓准机会,创设条件,让学生深入 学习、合作、探究,让学生在玩、说、练、议中学习数学,提高学生 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能力。例如:教学《有几辆车》时,让学生自己观察,自己说算式,再经过交流合作结合一系列玩、说、练等活动,让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深入探究,这样不仅学生轻 易掌握了所学内容,还启动了其思维。学生学习热情高涨,积极主动 投入到学习中,真正实现了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使课堂焕发出生命 的活力。

2、联系生活实际--数学学习生活化。根据一年级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和生活经验,学生的学习应该从生 活出发,从学生平时看得见、摸得着的周围事物出发,在具体形象的 感知中,使学生真正认识数学知识。数学来源于生活,又为实际生活 服务。正因如此,教学中,我努力创设条件让学生把数学学习与实际、实践活动联系起来,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提高提出问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如:数文具;联系实际说说 6、7、8、9、10 可以表示什么?这样让学生将数学与生活联系起来,既激发学生 的学习兴趣,又能让学生充分调动已有的生活经验进行学习,提高学 生的学习能力。循规蹈矩走不出封闭的大门,因步自封编不出优美的童话。在新课改 这一广阔天空里,我们应该不怕失败,不断努力,不断创新,路漫漫 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一、转变教学理念和教学行为

首先,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教师在“数学教学活动必须适合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基础上,创设“建立在学生的主观愿望和知识经验的基础之上”的生活情境,激发学生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之中。在数学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向学生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参与合作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帮助学生在自主探索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同时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促使“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使人人体验成功的喜悦,感悟学习数学的乐趣。

其次,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传统的“讲数学”、“听数学”、“练数学”的学习方式,使学生缺乏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鼓励学生用眼观察、动手实践、动脑思考、发现和掌握数学知识。

最后,转变教学评价标准。传统的教学评价重评价的甄别和选拔功能。《课程标准》指出:评价目标多元化,评价方式多样化。评价“注重学生数学学习过程,多用激励性评价”,“评价要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保护学生自尊心和自信心”,不同学生不同的需要应采用不同的评价方式。

二、正确处理三维目标的关系

为转变过去只重知识传授的教学,新课程提出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一体的教学目标。体现了数学教学不仅只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而且使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中,获得的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和应用技能;体会数学与人类社会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数学的价值,加强对数学的理解,对学习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从而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和决心。如某教师在教学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上册“10的认识”时,通过课件演示教材P64主题图,老师引导学生多角度观察,数出10人、10 只鸽子,通过比一比、填一填等数学实践活动,学生经历抽象10的过程,感受10的组成,培养10的数感,形成和建立数10的概念,让学生在充分的感性

认识的基础上完成数学抽象,让不同水平的学生都有所发现,有所认识与提高,使学生对数学产生浓厚兴趣,体会数学语言的简洁美、数的抽象美。

三、把握特点,活用教材

初中数学新课改后的几点体会 篇6

【关键词】游戏故事情境化问题生活化

“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是艺术追求的目标,也是艺术之花长盛不衰,常开常新的奥秘。数学知识博大精深,奥妙无穷。同时,数学知识当中也包含许多晦涩难懂、枯燥乏味等难啃的“硬骨头”。这些“硬骨头”让许多学生望而却步,对数学失去学习的兴趣,比如:七年级学生难于理解的有理数,在引进负数后更使人感到眼花瞭乱;纷繁复杂的“平行四边形”;捉摸不定的“不等式及不等式组”;永远说不清道不明的“说理题”;时间跨度非常长的“统计知识”等“硬骨头”。正是由于这些啃不动的“硬骨头”作怪,使得许多刚刚入学、稚气未脱的学生无所适从,对本来魅力无穷、作用巨大的数学这个“最亲密的朋友”敬而远之,最终导致由好学到厌学的恶性循环。

我们怎样才能上好数学“课改”课呢?下面就结合我的教学实践谈以下几种观点。

一、要上好数学课改课,需把游戏引入课堂

教学要成功就必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使学习成为他们迫切的需要。在教学中,我利用学生“好动、好奇”的心理,把他们爱玩的游戏引入课堂,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主动地投入学习过程中去。

如那边草地上有六个人正在玩游戏,他们年龄的平均数是15岁。请想象一下是怎样年龄的六个人在玩游戏?通常人们会想象是一群中学生在玩游戏,但是,如果是一个65岁的大娘领着五个5岁的孩子在玩游戏也是有可能的吧!

再如由两个人玩的“抢30”游戏,规则如下:

第一个人先说“1”或“1、2”,第二个人要接着往下说一个或两个数,然后又轮到第一个人,再接着往下说一个或两个数,这样两人反复轮流,每次每人说一个或两个数都可以,但是不可以连说三个数,谁先抢到30,谁就得胜。

试想像这样生动、有趣的游戏,能不引人入胜吗?像这样参与性很强的教学过程,同学们一定会感到学习数学既轻松又愉快,并产生浓厚的求知欲望。

二、要上好数学课改课,需把问题故事情境化

教育家杜威曾说:“教师的首要任务在于唤起学生理智的兴趣,激发对探究的热情。”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也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而问题情境则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导火索。为什么呢?因为初中生的认识兴趣来自于学习活动本身和学习内容的趣味因素。

所以我在讲授“同底数的幂的乘法”这一节内容时,就充分地把问题情境化,巧妙地用古代俄罗斯民间流传的算术题故事:“路上走着7个老头,每个老头拿着7根手杖,每根手杖上有7个树杈,每个树杈上挂着7个竹篮,每个竹篮里有7个竹笼,每个竹笼里有7只麻雀,总共有多少只麻雀?”来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同底数的幂的乘法”法则。

试想这样的故事情境,怎能不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怎能不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呢?这样的教学过程,能使学生在听得津津有味的同时,让数学知识不知不觉地渗入他们的脑海,在数学王国里积极的思考、学习,达到事半功倍、省时高效的目的。

三、要上好数学课改课,需把问题生活化

“学以致用”是我们教学的基本要求,新教材在呈现教学内容时,很多内容都是以艺术化的形式再现了生活中常见的数学问题。

如我们在给学生讲什么是同类项时?可先设想下面的问题情境:将一群鸡和一群鸭混合关在一个笼子内,请问会发生什么现象?对于这个问题,同学们可能会七嘴八舌地说出不同的答案,但俗话说:“你是你,我是我,鸭子不跟鸡搭伙”,这就意味着鸡、鸭会各在一边,分出不同的种类,即特征相同的事物是同一类。试想,以此来引导学生来找出3x2y和5x2y的共同特征,从而轻松地说明什么是同类项的相关知识。

再比如我在讲授“两点之间,线段最短”这一节时,可试问同学们校园内四四方方的草坪为什么总是被踩去四支角?这个理由其实很简单,因为同学们走路总爱走捷径,即在不知不觉中运用了“两点之间,线段最短”这一知识点。

像这样设计生活中常见的场景,学生可以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来进行判断,在充满愉快的学习过程中,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此时,思维训练是那样的轻松自然、那样的和谐,使数学走进了生活,为生活服务,生活与数学有机地融为一体。问题情境生活化的威力由此可见一斑。

由此可见,新教材在处理教学内容时,能充分考虑儿童的心理特点和心理需要,艺术化地创设具体、生动、活泼有趣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寓教于乐,使他们乐于智力探索,始终以积极的态度去参与学习,在悦耳、悦目、悦心的情境下获得新知。

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数学的能力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学生千知,不如授学生一法。只有学生真正掌握了学习方法,才能进行自主数学学习。由此,初中数学教师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要让学生自主分析、自主总结数学规律,要重视数学过程,而非数学结果,让学生经过自己的思考获得数学知识,自己总结数学规律,对数学公式、定律、方程等,学生最好能用自己的方法进行验证,从而做到举一反三解决数学问题。数学教师要为学生自主学习数学积极创造条件,在对数学知识的讲解时要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表达自己对此数学知识形成的认识,培养学生主动思考、主动探究的数学学习意识,培养自主学习的习惯。

利用新课改理念教学初中数学体会 篇7

一、创建师生之间交往、互动的舞台

在过去, 我们常常把教师的课堂行为类比成舞台表演艺术, 把课堂当作教师表演的舞台, 认为教师只要表演到位就可以了, 最高明的教师也就是那些具有高超的教学表演艺术的教师.这种认识不能说完全不合理, 因为在教学行为与舞台表演行为之间是有着一些相似性的成分的.但是, 若教师如同舞台表演一样, 一味地把自己的行为演示给别人看, 按照教参或教案设计 (剧本) 亦步亦趋地展示自己的行为, 把学生当作观众, 既没有沟通也没有交往, 教学也就成了没有学生参加甚至是完全忽视学生的教师单方面的活动.教学归根到底是一种交往行为, 是以交往为媒介, 以交往作为必不可少的手段的.表演的水平再高, “艺术”表现能力再强, 也只能说明教师自身“塑造角色”的能力与水平, 而无法反映出学生的学习与表现参与在内.换句话说, 表演可以是无互动的、无交往的, 而教学却必须要借助交往来进行.只有在真正有效的交往中与互动中, 学生获取的知识才是“内化”了的, 增长的能力才是“货真价实”的, 养成的情感才是“真真切切”的.从这个角度讲, 衡量一堂课的标准不只在于教师的板书是否整洁, 行为举止是否大方, 时间控制是否合理, 而更多地在于学生交往、互动的程度与水平, 交往、互动的方式与成效.

二、发展学生“说数学”的能力

新的教学大纲提出“逐步形成数学创新意识”这一教学目标, 并将数学创新意识界定为“对自然和社会中数学现象具有好奇心不断追求新知, 独立思考, 会从数学角度发现提出问题, 并加以探索和解决”.这一教学目标的提出, 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应注意学生探索精神和创造能力的培养.

(1) 发展学生“说数学”的能力, 可以促进学生大胆质疑.俗话说“学问学问, 有学有问”, 学问常常起源于疑问, 质疑不止于发现问题, 还要提出问题.发展学生“说数学”的能力, 教师创设问题情境, 鼓励学生观察、思考, 并提出质疑, 再引起知识的迁移, 问题的解决.

(2) 发展学生“说数学”的能力, 可促进学生非逻辑思维的发展.非逻辑思维包括直觉思维和形象思维.非逻辑思维能在一瞬间迅速解决问题, 或解题思维中迅速定向认清解题方向或途径.A

例如, 已知:△ABC中, AB=3AC, ∠A的平分线交BC于D点, 过B作BE⊥AD, 求证:AD=DE.

分析由于题中, 给出了角平分线与垂线的形象, 学生凭直感, 会说这图形是等腰三角形模式的一部分, 于是, 如图所示, 延长BE, AC交于点F, 补全图形后, 就容易想到过E作EG∥BC, 交AF于G, 则G为CF的中点, 且 , 故C又为AG之中点, 再由EG∥DC即可推得结论.

三、营造轻松、生活化的环境, 让学生感受数学和生活的联系

从表面上看, 数学知识是一些纯理论的枯燥的演绎与推理.但是, 如果把这些纯粹的理论与公式放到现实中的一个个活生生的时间和空间中去理解, 学生就容易接受.

如学习人教版七年级《数学》 (上) 的“近似数与有效数字”一课时, 设计了这样的问题情境:

问题1:我们班的学生人数是多少?

问题2:通过数墙砖的块数算教室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问题3:猜猜同桌的身高和体重?

新课改下数学教学的点滴体会 篇8

一、教师“教”, 教学理念的改变

1. 新课程要求教师必须更新自己的思想观念

新课程要求教师必须更新自己的思想观念, 教师要摆脱旧的教育观念的束缚.更新教育观念, 认识到自己在课程改革中的作用和地位.教师还要认识到:“数学素质教育”的提出, 要求教师的教学要关注每一位学生的身心发展的需要, 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 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 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2. 新课程要求教师必须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

新的高中数学课程标准中, 将增加很多新的知识内容.为了适应教学, 中学数学教师首先应通过自学, 参加继续教育学习或一些培训班的学习, 提高自己的专业理论水平.中学数学教师还要了解数学史, 了解数学文化的教育价值, 了解数学在其他相关学科的应用等.数学教师不仅精通自己的专业知识, 还要扩大知识面, 对跨学科的知识有所了解.

3. 新课程要求教师必须提高自己把握新课标的能力

新的课程标准删减了传统的初等数学中次要的、用处不大的、而且对学生接受起来有一定困难的内容.与此同时, 增加了一些为了进一步学习打基础、有着广泛应用的、而且又是学生能够接受的新知识.教师对新的教材体系中的新内容、新要求, 要努力吃透.对知识点的分布及其要求的不同, 对新内容, 应分析为什么引入, 引入了多少, 怎样教学才能体现新教材的意图, 防止范围、难度失控.对应用性和实践性的要求, 应给予充分的重视.切不可因应试是否需要而取舍.

4. 新课程要求教师必需提高自己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

新的课程标准中, 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将进入课堂.这就要求教师掌握计算机工具.在助教方面:能提出好的脚本, 能使用常见的数学教学软件解决教学中的重难点, 能评价课件的好坏;有能力选择好的课件;有能力在网络上获取教学中所需的信息资料等.在助学方面:教师能够组织引导学生参与数学实验;教师要能指导学生使用计算器进行繁杂的计算, 节省计算时间, 提高学习效率.

5. 新课程要求教师必须提高自己课堂施教的水平

提高教师在新课标下的课堂施教水平是课改中的重中之重.上课时, 教师应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现实的实例, 根据本节课的教学内容, 师生共同创设一个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学习情境,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学生参与到学习数学问题的学习情境之中.解决数学问题时, 教师要给学生足够的空间让学生独立思考, 在此基础上再引导学生分组开展讨论、交流.合作交流必须以学生的独立探究为基础.当学生遇到无法解决的问题时, 教师要科学地引导, 千万不能代替学生解决数学问题.解决数学问题后, 学生已掌握了获取新知的方法, 在这之后应让学生应用数学知识去解决生活实际中的问题, 让数学走进生活的现实中去, 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

二、学生“学”, 学习方法的调整

1. 培养阅读习惯, 提高自学能力

有位名人曾经说过:“学会学习首先要学会阅读.”一提到阅读, 很容易让人联想到读文学著作, 其实学习数学同样需要阅读, 但对于很多学生而言, “上学读书”已被“上学听讲”所取代.在传统教学中, 教师往往是将教材中的内容掰开了、揉碎了讲给学生听, 对学生的“读书”却有所忽视.从长远看, 终身学习是时代的发展对我们每一个人提出的要求.因此, 学生学会学习的基本前提是要学会阅读.

首先是学会阅读教材.数学教科书的每一章节, 就是一篇逻辑严谨的说明文.学生带着教师预先设计的问题去阅读并回答问题.随着阅读能力的提高, 可以尝试对课本进行独立阅读、思考、完成作业, 进而对课本进行质疑、提出自己的问题.教师只充当点拨、修正的角色.

其次, 进行课外材料的阅读.学生要有针对性地进行课外阅读, 数学史料书籍、数学名人传、数学期刊、世界名题与趣题的简易读本等.随着知识的增加、阅历的丰富, 学生会逐渐体会到其中的丰富内涵, 这将使学生感到数学不再是“面目可憎”, 从而愿学、乐学、会学, 受益终生.

2. 善于提问、大胆质疑

学生要大胆质疑、积极提问, 是培养学生学会学习的重要途径.在学习中要有质疑、提问的意识.首先, 教师应给学生营造一个宽松、民主、和谐的学习气氛;其次, 根据具体的内容, 诱导学生通过操作、观察、类比、猜想, 提出概括性、探究性或猜想性的问题, 并鼓励学生去大胆地解决.另一方面, 教师要重视学生提出的每个问题, 能提出问题说明学生认真思考了, 教师要给予积极的肯定.

教师应以鼓励为主, 消除学生的畏惧心理, 激发他们质疑问难的热情.如果遇到学生没有问题或提不出有价值的问题时, 教师应有意识地与学生互换角色, 提出重点问题, 同时发挥小组协作精神, 让学生自由讨论, 尝试解答.久而久之, 就形成了宽松、活跃的质疑氛围.这样学生本身才有所进步.

3. 排除心理障碍, 重视“四重”

高中生数学学习的心理障碍, 是指影响、制约、阻碍中学生积极主动和持久有效地学习数学知识、训练创造性思维、发展智力、培养数学自学能力和自学习惯的一种心理状态, 也即是高中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因“困惑”、“曲解”或“误会”而产生的一种消极心理现象.其主要表现有以下几个方面:

(1) 依赖心理.

数学教学中, 学生普遍对教师存有依赖心理, 缺乏学习的主动钻研和创造精神.一是期望教师对数学问题进行归纳概括并分门别类地一一讲述, 突出重点难点和关键;二是期望教师提供详尽的解题示范, 习惯于一步一步地模仿硬套.

(2) 急噪心理.

急功近利, 急于求成, 盲目下笔, 导致解题出错.

一是未弄清题意, 未认真读题、审题, 没弄清哪些是已知条件, 哪些是未知条件, 哪些是直接条件, 哪些是间接条件, 需要回答什么问题等;二是未进行条件选择, 没有从贮存的记忆材料中去提取题设问题所需要的材料进行对比、筛选, 就“急于猜解题方案和盲目尝试解题”;三是被题设假象蒙蔽, 未能采用多层次的抽象、概括、判断和准确的逻辑推理.

(3) 定势心理.

定势心理即人们分析问题、思考问题的思维定势.在较长时期的数学教学过程中, 在教师习惯性教学程序影响下, 学生形成一个比较稳固的习惯性思考和解答数学问题程序化、意向化、规律化的个性思维策略的连续系统, 解决数学问题所遵循的某种思维格式和惯性.不可否认, 这种解决数学问题的思维格式和思维惯性是数学知识的积累和解题经验、技能的汇聚, 它一方面有利于学生按照一定的程序思考数学问题, 比较顺利地求得一般同类数学问题的最终答案;另一方面这种定势思维的单一深化和习惯性增长又带来许多负面影响, 如使学生的思维向固定模式方面发展, 解题适应能力提高缓慢, 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不到应有的提高等.

(4) 偏重结论.

偏重数学结论而忽视数学过程, 这是数学教学过程中长期存在的问题.从学生方面来讲, 同学间的相互交流也仅是对答案, 比分数, 很少见同学间有对数学问题过程的深层次讨论和对解题方法的创造性研究, 至于思维变式、问题变式更难见有涉及.从教师方面来讲, 也存在自觉不自觉地忽视数学问题的解决过程, 忽视结论的形成过程, 忽视解题方法的探索, 对学生的评价也一般只看“结论”评分, 很少顾及“数学过程”.从家长方面来讲, 更是注重结论和分数, 从不过问“过程”.教师、家长的这些做法无疑助长了高中生数学学习的偏重结论心理.发展下去的结果是, 学生对定义、公式、定理、法则的来龙去脉不清楚, 知识理解不透彻, 不能从本质上认识数学问题, 无法形成正确的概念, 难以深刻领会结论, 致使其智慧得不到启迪, 思维的方法和习惯得不到训练和养成, 观察、分析、综合等能力得不到提高.

此外, 还有自卑心理、自谅心理、迷惘心理、厌学心理、封闭心理等等.这些心理障碍都不同程度地影响、制约、阻碍着中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使高中数学教学效益降低, 教学质量得不到应有的提高.这些障碍必须克服, 重视“四重” (重基础、重实际、重过程、重方法) .

4. 积极反思, 深化理解

反思, 可以深化对问题的理解, 优化思维过程, 揭示问题本质, 探索一般规律;反思, 可以沟通知识间的相互联系, 从而促进知识的同化和迁移, 获得新的发现.因此, 反思是一种积极的思维活动, 在学习中学生学会积极的反思, 是学生“会学”的重要环节.学生要做到听课反思、解题反思, 进而深化对问题的理解.

小学数学新课改的一点体会 篇9

一、根据学生年龄特点, 培养学生的 观察能力

新入学的一年级学生年龄小, 阅历浅, 无意注意占主导, 观察能力有限。在教学中我尊重他们的兴趣, 先给他们一定的时间看, 接着, 再一步一步引导他们观察, 将他们的注意引入正题, 按一定的规律去观察。

例如, 在教学“数一数”时, 一幅生动美丽的校园图展现在学生面前。学生马上被画面中的人物形象、色彩及热闹场面吸引住了。这时我不急于把问题提出来, 而是给他们一定的时间随意看自己想要看的, 还可以说说图上有什么。我再提出要求“:这里还有许多数学知识呢!图上画的是什么?各有什么?你们找一找。”把学生的兴趣引到数学上, 让他们带着问题去观察, 学生很快就找到了从数量“1”到数量“10”所表示的物体。这样分两个阶段进行观察, 先让学生看自己想看的, 再按要求深入观察, 符合低年级学生的特点。

二、创设学习情境, 培养学生动手操 作能力

我从学生年龄特点和思维特点出发, 本着数学来源于生活这一事实, 自始至终都是从学生生活实际出发引入课题。

例如, 在教学“7的组成”时, 我先让学生拿出7根小棒, 再让学生把这7根小棒分成两堆。师:“你有几种分法?你是怎样分的?”然后放手让学生自己摆小棒, 很快学生就得出不同种分法, 学生通过自己动手操作、观察、比较, 很快就得出了7的组成。

三、发挥小组作用, 培养学生合作交 流的能力

合作学习是新课标倡导的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和教学组织形式, 它对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合作能力起着重要的作用。

例如, 在教学“分类”第二课时———“按不同标准来分”时, 我让学生以4人一组的形式学习, 每个人把自己文具盒里的铅笔都拿出来, 集中在一起, 摆放在桌子上, 组内先观察, 再讨论, 最后动手把自己认为一样的分在一起。分完后, 向大家汇报是怎样分的。经过讨论交流, 学生们想出了十几种不同的方法, 真是出乎我的意料。

新课改下的数学教学体会 篇10

一、课堂学习自主化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 动手操作、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因此, 在数学知识的学习过程中, 教师要尽量多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时间和空间, 使学生有较多独立获取知识的机会, 坚持做到:凡是学生能独立思考的, 教师决不提示;凡是学生能独立操作的, 教师决不代替;凡是学生能独立解决的, 教师决不示范。

例如, 在学习“面积单位间的进率”这一内容时, 我让全班学生每人准备一张边长是1分米的正方形卡纸, 并且在其反面画出边长是1厘米的正方形小格。我在揭示课题后即出示自学提纲, 请学生们仔细观察学具, 思考并回答下列问题: (1) 正面表示边长是1分米的正方形面积是多少平方分米? (2) 反面表示边长是10厘米的正方形, 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 (3) 你们发现了什么?通过观察、思考及小组讨论, 全班同学很快就解决了上述问题。接着, 我又出示了边长是1米的正方形白纸, 同时提出下面两个问题: (1) 边长是1米的正方形白纸, 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2) 如果把它划分成边长1分米的小正方形, 可以划分成多少个?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分米?你们知道了什么?学生通过积极的讨论, 知道了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

最后, 老师引导学生根据“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 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归纳出:每相邻两个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都是100。这样教学, 可以让学生成为课堂的真正主人, 能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自主发展的需要, 最大限度地减少教师的讲授时间, 使学生在“活动”中学习, 在“主动”中发展。

二、解题策略多样化

数学学习活动要让所有学生都能积极参与讨论, 激荡学生的思维, 促进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在小学数学的教学中, 教师应该尊重学生的想法, 鼓励学生独立思考, 提倡解题策略多样化。例如:在教学“整百整十数加整百整十数的口算”时, 当揭示课题后, 我随即提出一个富有挑战性的问题:“同学们, 你们会算‘250+470’这道题吗?比一比, 看哪个小组同学的算法最多。”面对挑战, 同学们个个都不甘示弱, 马上进行讨论, 研究解题策略。不一会儿, 他们一共探索出了七种不同的算法。

如果教师能经常坚持激励学生用不同策略解题, 可以使学生的创造性潜能得到充分的发掘, 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也能得到较好的培养。

三、评价方式科学化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对数学学习的评价要关注学习的结果, 更要关注他们的学习过程;要关注学生学习数学的水平, 更要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 帮助学生认识自我, 建立自信心。”因此, 在数学教学中, 教师应重视对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表现出来的自主个性与独创性等方面的评价, 应通过激励性评价, 使学生及时反思探索过程, 并从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及掌握学习的方法, 提高主动获取知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我改变了过去单一由教师评价学生的状况, 在每节数学课上, 我都坚持采用多种形式对学生进行评价, 鼓励每一位学生都参与到评价中去, 开展自我评价、同学之间互评、组长评组员等评价活动。在教师评价这一环节, 适当采用一些“你的回答很精彩”“你的解法真巧妙”“你的见解很有创意”等激励性语言对学生进行鼓励, 此外, 在开展小组学习时, 我还经常通过给小组加分或奖励智慧星等手段,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小组学习活动, 让学生互相监督、互相合作、互相竞争, 较好地培养了他们的合作精神和竞争意识。

四、知识应用生活化

学习数学, 不能仅仅停留在掌握知识的层面上, 而是必须学会应用, 只有如此, 才能使所学的数学富有生命力, 才能真正实现数学价值。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注重从小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培养学生应用意识的最有效的办法应该是让学生有机会亲自实践。因此, 教学中, 教师必须努力发掘有价值的专题活动和实习作业, 让学生在现实中寻求解决方案。例如, 在学完“长方形的面积”后, 我布置了这样一道课外实践作业——请同学们都来做爸妈的好帮手: (1) 量出自己家中客厅的长和宽; (2) 算出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3) 量出每一块地砖的边长; (4) 求出所需地砖的块数; (5) 算出购买地砖需要多少钱。

这种富有生活乐趣的学问题的设计, 激起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在学生解答上述问题的过程中, 既可以巩固学生长方形面积的有关知识, 帮助学生领悟数学知识的应用过程, 又让学生体验到了数学在生活中的价值, 更增强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与信心。

技工学校数学课改体会 篇11

在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的实施过程中,我在教学方法、教学方式、评价方式以及学生的学习方式等方面都进行了一些探索和尝试,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下面我就谈谈在实施的过程中的几点心得体会。

一、以新课标之数学教学新理念进行教学探讨

以问题为中心展开一节数学课的教学,让学生在数学课堂上多提数学问题、探究数学问题。把学生生活中的数学引进数学课堂等体现新课标之数学教学新理念的教学探讨中,发现只要我们能转变教学观念和教法,对学生的学法加以适当的指导,新课标在一般的初级中学也能较好地实施,并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而对新课标和在新课标中教师的角色有了更深的理解。让我们的学生在数学课堂上做数学,体验数学。数学教学不但要重结果更要重过程,让学生参与数学教学的全过程,从中体验数学,发现数学,使学生在获得数学知识的同时发展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数学教学要对学生进行个性化教育;数学教学要培养学生的数学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数学教学是教师与学生互动和情感交流的过程等等。这是新课标之数学教学新理念。对于新课标之数学教学新理念的具体落实,需要我们教师大量的创造性的劳动,需要我们教师转变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

二、“活”用教材,实现数学教育目标

新课程标准的实施,无疑是基础教育的一场革命。新课标下数学教学过程是教师组织和引导学生主动掌握数学知识,发展数学能力,形成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的认识与发展相统一的过程,而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双边活动要以教材为中介,教材把他们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教材的编写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法。

新课程标准的观念强调我们教师要变“教教材”为用“教材教”。在传统教育观念下所编写的旧教材,过于注重知识编写,其逻辑严密、高度抽象概括、知识环环相扣,使学生感到惧怕。在教材的“指引”下教师把知识源源不断地硬塞给学生,然后通过强化训练而达到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而过去历来学生数学期末考试平均分均不合格,大大打击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而在新课标的观念下所编写的新教材将数学知识形成的基本过程和基本方法贯穿始终,教师善于发掘出新教材优点,转变教育观念,培养出适应时代要求的新型人材。

三、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和方法论

学生是在不同教育、社会和文化背景中成长起来的。能运用学生如何学习和发展的知识来了解学生,尊重和承认每个学生的个性和价值,相信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给所有学生提供公平和完整的学习数学的机会。(1)尊重所有学生,承认学生的知识能力和发展水平不同,能根据学生的不同经历、特长和需要进行相应教育。(2)承认每个学生都能学会数学,给所有学生提供学习知识和技能的平等机会,并能为每个学生寻找学习数学的最有效途径,不断向每个学生提出更高期望。(3)了解每个学生的特长,知道学生在学习中会运用不同的方法。在设计教学时,考虑学生能力、兴趣、思维等多方面的不同特点,据此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注重分层次教学和因材施教。努力防止学生掉队,保证每个学生都有进步。(4)知道如何改变教学,以适应学生已有的技能和经验;知道如何树立学生信心,鼓励学生学会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明白数学有助于智力发展,数学在未来生活中将起重要作用。(5)善于通过观察、谈话、家访等形式及时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和思想变化,及时适当调整课程和教学策略,提高教学质量。(6)充分认识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自己多尝试着去观察对比、实验操作、分析思考,亲身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掌握数学知识的基本框架体系与发展变化规律。

四、关注个体差异,促使人人发展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数学教育要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即要为所有学生打好共同基础,也要注意发展学生的个性和特长。由于各种不同的因素,学生在数学知识、技能、能力方面和志趣上存在差异,教师在教学中要承认这种差异,因材施教,因势利导。要从学生实际出发,兼顾学习有困难和学有余力的学生,通过多种途径和方法,满足他们的学习需求,发展他们的数学才能。

新教材设计了不少如“思考”、“探索”、“讨论”、“观察”、“试一试”、“做一做”等问题,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组织学生小组合作学习,在小组成员的安排上优、中、差各级知识水平学生要合理搭配,以优等生的思维方式来启迪差生,以优等生的学习热情来感染差生。在让学生独立思考时,要尽量多留一些时间,不能让优等生的回答剥夺差生的思考。对于数学成绩较好的学生,教师也可另外选择一些较灵活的问题让他们思考、探究,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提高数学成绩。

五、注意克服穿新鞋走老路的现象

在我们所有到过的学校中,让人感到很满意的学校比较少,在课堂上新课标体现很突出的也不多,大多数老师仍然用传统的方式教学。主要是因为在思想上没有真正重视新课改,更重要的是对新课改还没有从理念上转过弯来。从原因分析主要是教师对新课标的理解不深,对新课程标准还学习得不够。许多教师仅仅是通过了开学前的新课程的学习,之后就没有进行其他系统的理论学习。所以说,应该加强学习,当然应以学校组织学习为主,教师个人也要加强学习。要形成一个制度,也要落实检查,才可能取得较为理想的效果,还有一部分教师(以青年教师为主)确实是因为还没有掌握新课标中的方法。

六、媒体辅助教学,提高教学效益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师要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辅助教学,大力开发并向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学习资源,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有力工具,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恰当地运用计算机进行辅助教学,为学生提供更为广阔的自由活动的时间和空间,提供更为丰富的数学学习资源。

技工学校数学课改体会 篇12

一、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营造宽松和谐的氛围、竞争合作的班风

罗杰斯提出:“有利于创造活动的一般条件是心理的安全和心理的自由。”[1]首先, 要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探求知识, 发挥创造性, 必须克服那些课堂上老师是主角, 少数学生是配角, 大多数学生是观众、听众的旧的数学模式。因为在这样的课堂上教师往往过多地发挥主导作用, 而限制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教师在教学中应以训练学生创新能力为目的, 尊重学生的爱好、个性和人格, 以平等、宽容、友善的态度对待学生, 使学生能够与教师一起参与到教学中, 做学习的主人, 形成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只有在这种氛围中, 学生才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创造想象的能力。教学中有意识地搞好合作教学, 使教师、学生的角色处于随时互换的动态变化中, 设计集体讨论、查缺互补、分组操作等环节, 锻炼学生的合作能力。特别是一些不易解决的问题, 让学生在班集体中开展讨论。学生在轻松环境下, 畅所欲言, 各抒己见, 敢于发表独立的见解, 或修正他人的想法。值得注意的是, 任何合作都不要让有的学生处于明显的从属地位, 都是应细心把握, 责任确定到每个学生, 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潜能。

二、开发学生潜能, 鼓励探索创新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 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而得到的, 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下, 借助其他人 (包括教师、家长、同学) 的帮助, 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源, 主动地采用适合自身的学习方法, 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的。这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 根据数学教学内容创设情境, 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挖掘学生的潜能, 鼓励学生大胆创新与实践, 让学生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过程中获得基本数学知识和技能, 觉得每个知识点都是自己通过实践创造出来的, 而不是教师教给他们的。

例如在“多边形的内角和”一节的教学中, 我先复习了三角形的内角和知识, 然后提问:如何利用已有的三角形知识解决多边形的内角和问题?学生经过讨论得出:⑴想办法把多边形转化为三角形;⑵具体转化方法是采用添线分割多边形, 使之成为若干个三角形。在此基础上, 我继续提问:⑴你们有哪些具体的分割方法 (从一个顶点出发连对角线, 从一边任一点出发连不相邻的顶点、从多边形内任一点出发连各顶点等) 呢?⑵从一个顶点出发连接对角线可以有多少条?那么一个多边形一共有多少条对角线?⑶根据对角线的条数你能确定是几边形吗?⑷你还能得出其他结论吗?学生通过思考、探索、交流, 总结出许多求多边形内角和的方法, 还探索出多边形对角线的有关知识, 既活跃了思维, 又锻炼了创新能力。

三、联系生活实际, 培养学生兴趣

学生不想学习或讨厌学习, 是因为他们觉得学习枯燥无味, 认为学习数学就是把公式、定理、法则和解题规律记熟, 然后反反复复地做题。新教材的内容编排切实体现了数学既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的思想, 通过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或我们身边的数学事例阐明数学知识的形成与发展过程。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利用好教材中列举的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数学素材和形象的图表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要尊重学生、热爱学生、关心学生, 经常给予学生鼓励和帮助, 及时总结表彰, 使学生充分感受到成功的喜悦, 感到学习是一件愉快的事情。要通过教学, 使学生乐学、愿学、想学, 感受到学习是一件很有趣的事情。

例如, 在学习“实践与探索”中的储蓄问题时, 我提前一周布置学生到本乡邮政储蓄点和信用社调查有关不同种类储蓄的利率问题。教学中, 让每个学生先展示自己到银行收集的有关储蓄的信息, 然后每四人一组根据收集到的信息编写有关储蓄的应用题。教师可以有选择地展示学生的学习成果, 让全班学生相互讨论、合作, 最后选派小组的代表作总结发言。最后老师点评, 对做得较好的同学进行表扬。这样教学, 学生愉快地学到了知识, 收到了良好的学习效果。新教材中编排的有关内容, 如“地砖的铺设”、“图标的收集”、“打折销售”等, 教师都可以充分利用, 让学生走出课堂去学习, 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提高学习兴趣。

四、关注个体差异, 促使人人发展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 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 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 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数学教育要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发展, 即要为所有学生打好基础, 也要注意发展学生的个性和特长。由于各种不同因素, 学生在数学知识、技能、能力方面和志趣上存在差异, 教师在教学中要承认这种差异, 因材施教, 因势利导, 从学生实际出发, 兼顾学习有困难和学有余力的学生, 通过多种途径和方法, 满足他们的学习需求, 发展他们的数学才能。教师要特别关心后进生, 积极引导鼓励他们发展, 时刻记住苏霍姆林斯基说的“任何时候都不会给孩子不及格的分数”这句话[2]。

新教材设计了不少如“思考”、“探索”、“讨论”、“观察”、“试一试”、“做一做”等问题, 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组织学生小组合作学习。在小组成员的安排上优、中、差各层次知识水平的学生要合理搭配, 以优等生的思维方式启迪后进生, 以优等生的学习热情感染后进生, 在让学生独立思考时, 要尽量多留一些时间, 不能让优等生的回答剥夺后进生思考的权利。对于数学成绩较好的学生, 教师另外选择一些较灵活的问题让他们思考、探究, 扩大他们的知识面, 提高数学成绩。

新课标的提出, 代表着教育的进步, 指引着数学课堂教学方法的不断更新、不断完善。新时代的教学要求善于利用新课标的教师。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程实施, 而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是课堂教学。只有教师真正改变多年来习以为常的教学方式、工作方式, 才能稳步地推进课程改革。教师只有不断学习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 不断反思课堂教学, 才能真正走进新课程。

摘要:在新课改下的初中数学教学中, 教师应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营造宽松和谐的氛围、竞争合作的班风;开发学生潜能, 鼓励探索创新;联系生活实际, 培养学生兴趣;关注学生个体差异, 促使人人发展。

关键词:新课改,初中数学教学,师生关系,学习兴趣,个体差异

参考文献

[1]罗杰斯.学习的自由.1969.

上一篇:自主实验环节下一篇:经典控制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