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省属的技工学校

2024-09-01

广东省省属的技工学校(通用6篇)

广东省省属的技工学校 篇1

广东省机械技师学院参加第三届广州地区部省属技工学校田径运动会工作总结

2013年12月6-7日我院组织田径队参加在广东省技师学院举行的第三届广州地区部省属技工学校学生田径运动会。在院领导高度重视下,学生保卫科在李鸿飞科长的带领下,由汤耀明副长直接负责,成立由钟羽江、陈浩、黄金、方一捷、欧余倬、黎运赛老师组成的教练组,认真组织我院23名体育特长生组队进行为期2个多月的训练并参加比赛。经院领导、全体教练员的精心组织和运动员的奋力拼搏,我院代表队荣获此次运动会男子组团体总分第二名、女子团体总分第七名和优秀组织奖的好成绩,比上届运动会成绩有了质的飞跃,充分展示了机械学子勇于拼搏、诚实可信的精神风貌,赢得了各参赛队的一致好评。具体工作总结如下:

一、赛前各项准备工作:(9月—12月)

1、做好运动员报名工作。在9月初接到教研会通知后,教练组老师积极到各班挑选有体育特长的学生并做好思想动员,充分调动参加选拔比赛的同学们的积极性。9月中期组织学生进行预选拔,通过选拔的学生定期组织训练。

2、克服困难,认真做好运动员训练工作。由于我院学生的运动素质参差不齐,给训练带来了一定的困难。10月初教练组6名老师每周一至周五早上6:30—7:30,下午15:30—17:30在学院田径场进行训练。期间认真制定相关的训练计划,精心组织每天的训练工作,训练时同学积极、认真,效果较好,训练结束后老师都能亲手为训练的学生进行放松活动,充分体现了师生同甘共苦的精神。

二、运动会期间相关工作:(12月6—7日)

1、积极准备开幕式入场式。根据运动会组委会的要求,我们精心安排入队形,挑选入场口号,编排入场动作。在运动会开幕式入场时,我们以整齐的队列、响亮的口号,新颖的动作充分展示我院的风采,得到了组委会的好评。

2、比赛期间组织工作。在比赛期间,我们按原制定的出行和比赛方案实行有效的分工,由教练老师各施其责,亲自带着学生运动参加各项目比赛,及时做好技术指导并做好后勤保障工作。

三、运动会获奖情况

经过全体教练员和学生运动员的努力拼搏,我院代表队荣获此次运动会男子组团体总分第二名、女子团体总分第七名和优秀组织奖的好成绩。具体如下:男子400米第一名、男子1500米第一名、男子4*400米接力第一名、男子跳远第二名、男子200米第四名、男子三级跳远第六名、男子4*100米接力第四名、女子400米第二名、女子400米第六名、女子4*400米第五名、女子4*100米第六名。

二〇一三年十一月十日

广东省省属的技工学校 篇2

关键词:广东省属企业,社会责任,利益相关者

0 引言

广东省属企业不仅在广东经济建设中发挥骨干作用, 也走在国企改革的前列, 履行企业社会责任方面不断取得突出成效, 并在社会责任实践过程中形成自身的鲜明特色[1]。越来越多的省属企业尝试将履行社会责任与自身资源和能力优势紧密结合起来, 通过履行社会责任赢得竞争优势。但是如何立足长远, 在经济全球化浪潮的汹涌冲击下, 抓住国企改革、经济转型、建设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机遇期, 省属企业如何在履行社会责任的过程中, 将其转化为自身内在的竞争优势, 即“有责任才有竞争力”, 也是一个值得深思的课题, 以期能够提出相应的方法策略进行改进。

1 省属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特征

1.1 履行社会责任的能力较强

近年来, 广东省属企业经营规模和经营业绩不断提升, 履行社会责任能力日益增强, 截止至2015年3月, 经过重组, 省国资委监管的21家广东省属企业资产总额达10836.94亿元, 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权益3244.99亿元, 分别同比增长21.30%和44.03%。2014年省属企业实现营业收入4230.88亿元, 相比2010年增长32.20%;利润总额达213.45亿元, 相比2010年增长13.10%。在21家广东省属企业中, 涌现出5家资产规模超千亿的企业“航母”, 分别是交通集团、粤电集团、铁投集团、恒建集团和广晟公司。2014年, 有8家省属企业上榜中国企业500强, 排名略有下降, 而上榜数量和规模比2013年皆有所增长。

1.2 企业社会责任成效突出

截至2014年, 省属企业在岗职工26万余名, 劳动合同签订率达到100%, 全部建立了工会组织或职工代表大会, 职工权益得到切实保护。省属企业全部建立工会组织或职工代表大会, 79%的省属企业在制定各项规章制度时, 能与员工进行沟通, 59%的省属企业还成立了内部劳动争议调解组织, 大部分企业能够建立相关的职业安全卫生管理制度, 并提供相应的防护设备。建立起了一套“医疗、困难、助学”三大帮扶体系为支撑、以低收入员工正常增长机制为基础的“3+1”四位一体式员工福利保障新体系。“十一五”期间, 省属企业全面完成节能减排目标, 全部省属企业对废旧产品进行回收利用, 绝大多数省属企业对污染物、化学品与其他危险物质的排放采取控制措施, 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卓有成效, 利益相关者得到切实维护。省属企业积极参与扶贫助教、慈善捐助等社会公益活动, 全部省属企业承担援疆援藏或定点帮扶老少边穷地区的任务。

1.3 社会民生保障能力较强

广东省属企业在社会生活中扮演重要角色, 履行社会职能能力增强[2]。省属企业控股全省共6个民用机场中的4个;拥有近30%的电力装机容量;建设与管理粤东、粤西、粤北地区90%以上的污水处理项目;承担通车里程66%的高速公路的建设、运营和管理;承担广州市场70%以上的冻肉储备与销售任务, 以及港澳地区100%的供水和80%以上的鲜活农产品供应, 在前几年CPI快速上涨时, 使政府能够迅速调配粮食、冻肉等物资储备进入市场, 保障了物价平稳和有效供给。有力地维护了社会稳定, 促进和谐社会的发展。

1.4 积极履行政府“急难险重”任务

广东省属企业还充分发挥资源与技能优势, 组织常备专业抢险救灾队伍, “一方有难, 八方支援”。在多项重大自然灾害救助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比如2008年雪灾、汶川“5·12”大地震等。省水电集团组建的广东省三防机动抢险一队连续被省委省政府和省三防总指挥部评为“广东省抗洪抢险救灾先进集体”;2005年被省三防总指挥部评为“抗洪抢险救灾先进集体”;2006年被省委省政府评为“广东省抗洪救灾模范集体”, 被省国资委评为“抗击台风和救灾复产先进集体”;2007年被省三防总指挥部评为“抗洪抢险工作表现突出集体”;2011年被省三防总指挥部评为“全省防汛防旱防风防冻先进集体”。有力的为灾难地区群众的提供了生活支持, 切实履行了政府赋予省属国企特有的职能。

1.5 企业社会责任管理水平逐步提高

随着国企改革的逐步进行, 省属国企的企业社会管理体制不断得到创新, 管理水平也不断提高[3]。早在2012年, 很多省属国企就将社会责任管理融入发展战略或“十二五”发展规划中;省属企业在不同职能部门设置专门负责企业社会责任管理的人员;粤电集团和物资集团上榜中国社会科学院企业社会责任研究中心2012年度“国有企业100强企业社会责任指数”排行榜, 企业社会责任管理水平位居全国国有企业前列。2014年, 广东省属企业社会责任管理水平进一步明显提升, 共有10家省属企业在公司董事会层次建立企业社会责任专门委员会。

1.6 企业社会责任实践模式创新取得成效

在经济转型的战略机遇期, 省属企业改革创新自己的企业社会责任实践模式, 很多省属企业为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得竞争优势, 不再固步自封, 纷纷将眼光放在了履行社会责任上。比如广东中旅结合自身特色, 主办红色之旅捐建希望小学的活动、“重走长征路”红色自驾游、旅游援疆 (藏) 等项目, 将核心业务与社会公益有机结合起来;交通集团、水电集团、建工集团等充分发挥资源与技能优势, 在道路抢险与抗洪救灾等方面作出重要贡献。这些省属企业在履行社会责任的同时, 业务水平也得到了极大提高。

1.7 社会责任信息披露机制初步建立起来。

为满足各利益相关者的企业信息需求, 便于对企业的管理和监督, 企业通过披露社会责任信息, 使个利益相关者对公司营收、运营、责任等方面有了充足的了解[4]。2006年, 国家电网公司发布了中国大陆第一份企业社会责任报告, 截止到2014年底, 全部央企发布了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广东省属企业走在全国前列, 2011年粤电集团广东省属企业第一份社会责任报告。此后越来越多的省属企业编制、发布企业社会责任年度报告, 2014年共有15家省属企业先后发布企业社会责任报告, 占全部省属企业的71.43%, 标志着广东省属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编制与发布工作开始进入全面推动阶段。省国资委还宣布, 要在2015年内实现省属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制度全覆盖。除了发布企业社会责任报告, 省属企业还能够通过新闻发布会、公司官网、宣传手册、电视专题等多种方式披露社会责任信息, 取得良好效果。

2 结论

尽管大部分省属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取得显著的成效, 但整个现状还远不到乐观的时候, 具体上讲, 还确实存在以下问题: (1) 尚有部分省属企业履责认识停留在公益层面, 认为履行企业社会责任等于公益慈善, 等同于捐款救灾 (2) 履行社会责任急功近利, 未能将履行社会责任与自身经营战略相结合, 履责只会增加企业成本, 而不会带来任何的效益。 (3) 缺乏权威的评估考核体系, 省属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缺乏具体操作规范。

因此, 我们可以从以下方面着手做出相应的改进: (1) 革新企业社会责任观念, 摒弃过去讲企业社会责任等同于社会公益、社会责任是企业包袱的观念。省属企业可以将企业社会责任融入企业战略, 通过挑选合适的社会责任项目, 将履行社会责任和核心业务结合起来, 努力追求经济、社会和环境的综合价值最大化。 (2) 政府部门在推动企业承担社会责任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省政府部门在推进省属企业社会责任的过程种, 可以将社会责任导入、社会责任纳入战略和社会责任纳入管理三个阶段。在具体措施上, 政府部门可以推动立法, 通过行政管理形成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压力机制。 (3) 建立社会责任考核评估体系优化监管体系, 将省属企业社会责任考核纳入监管范围。借鉴上海浦东新区和其他省市的优秀做法, 制定和颁布社会责任管理办法, 建立社会责任业绩统计体系。

推进企业社会责任是省属企业改革的重点, 同时是省属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的必然选择, 省属企业立足国企改革、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经济带重大战略机遇期, 立足长远发展, 以宽阔的国际视野, 肩负崇高社会责任, 推进社会责任建设, 共同推进广东经济社会发展。

参考文献

[1]唐更华.广东省属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实践与政策导向[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 2013 (03) :15-30.

[2]殷格非.国企改革的社会责任思考[J].WTO经济导刊, 2014 (01) :63-63.

[3]杜娟.广东国资委释放CSR信号[J].WTO经济导刊, 2015, 27 (04) :35-36.

广东省属重点大学排名 篇3

2、华南理工大学地处广州,是直属教育部的全国重点大学,首届“全国文明校园”获得单位。校园分为五山校区,办学源远流长,最早可溯源至19,如今的华南理工大学已经发展为一所以工见长,理、工、医结合,管、经、文、法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综合性研究型大学。华工的师资力量雄厚,10个学科领域进入国际高水平学科ESI全球排名前1%。

3、暨南大学作为中国历史最悠久的大学之一,素有“华侨最高学府”之称。暨南大学在中国高等教育史上有着重要地位,是第一所由国家创办的`华侨高等学府,校名一直沿用的百年名校之一,全国首批试行学分制的高校,最早在综合性大学里开办医学院的大学,最早设立华侨华人问题研究机构的大学,最早创设商科的大学等。学校师资力量雄厚,科研实力逐步增强,硕果累累。

4、华南师范大学始建于1933年,前身是广东省立勷勤大学师范学院。学校进入国家“211 工程”重点建设大学行列,成为广东省人民政府和教育部共建高校,同年进入广东省高水平大学整体建设高校行列,学校进入国家“世界一流学科”建设行列。学科布局覆盖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管理学、艺术学12个门类。

广东省省属的技工学校 篇4

本科一批学校一般是985工程/211工程/部分高水平省属重点、省部共建、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院校(小211工程)、港澳重点(获准在内地统招的港澳知名学府)等不同类型的院校。

本科第二批(又称本科二批)是指放在中国高考录取招生的时候在本科层次第二批次招生的`学校,录取线一般要达到本科线。学年制通常为4—5年,学生毕业后颁发本科学历毕业证和学士学位证书。

本科二批院校通常包括部分地方所属高等院校(包括部分地方所属的重点大学和一般高校)和少数实力较好的民办院校。部分省市的高考志愿已经将本科二批和本科三批合并共同招生。

广东省省属的技工学校 篇5

【发布文号】鲁政办发[2001]59号 【发布日期】2001-06-26 【生效日期】2001-06-26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地方法规 【文件来源】中国法院网

山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转发

山东省省属高校国家助学贷款实施暂行办法的通知

(鲁政办发〔2001〕59号)

各市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各大企业,各高等院校:

中国人民银行济南分行、省教育厅、省财政厅拟定的《山东省省属高校国家助学贷款实施暂行办法》已经省政府同意,现转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二00一年六月二十六日

山东省省属高校国家助学贷款实施暂行办法

(中国人民银行济南分行、省教育厅、省财政厅、二00一年五月二十九日)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第一条 为促进高等教育事业发展,帮助高等学校中经济困难的在校学生顺利完成学业,根据国家有关规定,结合我省实际,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第二条 省属高校国家助学贷款是指由各商业银行开办、省财政贴息、适用于我省省属高等学校中经济确实困难的本、专科学生和研究生的助学贷款。其目的是帮助高校中经济确实困难的本、专科学生和研究生支付在校期间的学费、住宿费及基本生活费,顺利完成学业。

第三条 第三条 各商业银行均可办理国家助学贷款业务,负责国家助学贷款的审批、发放和回收等项工作。1所高校只能选择1家银行办理国家助学贷款。

第四条 第四条 本办法中所指借款人是指申请国家助学贷款的全日制在校本、专科学生和研究生。贷款人是指办理国家助学贷款的各商业银行。

第五条 第五条 国家助学贷款属于商业性贷款,纳入正常的贷款管理。

第二章 管理体制

第六条 第六条 为保证国家助学贷款的顺利实施,成立山东省国家助学贷款协调领导小组(以下简称协调组),并在省教育厅设立山东省国家助学贷款管理中心(以下简称管理中心),作为协调组的日常办事机构。

第七条 第七条 协调组根据国家有关政策,领导全省国家助学贷款工作,协调省教育、财政、银行等部门及学校之间的关系,确定省属高校的国家助学贷款指导计划。

第八条 第八条 管理中心根据协调组确定的国家助学贷款指导计划,接收、审核省属高校提交的贷款申请报告,核准各学校贷款申请额度,并抄送省级各贷款经办银行;统一管理省财政厅拨付的贷款贴息经费,并根据实际发放的国家助学贷款数量按季向各贷款经办银行划转贴息经费;向经办银行提供有关信息材料,并协助经办银行监督、管理贷款的发放、使用和回收;办理协调组交办的其他事宜。

第九条 第九条 各学校学生工作处统一管理本校的国家助学贷款工作,会同学校财务部门与有关银行协商后确定国家助学贷款经办银行,并报人民银行济南分行和管理中心备案;与经办银行签订国家助学贷款管理协议;对申请贷款的学生进行资格初审,按期向管理中心报送全校贷款申请报告;根据管理中心核准的贷款申请额度,将经初审的学生贷款申请材料报送经办银行;协助经办银行组织贷款的发放和回收;及时统计并向管理中心和经办银行提供学生的变动(包括学生就业、升学、转校、退学等)情况和国家助学贷款的实际发放情况;办理管理中心交办的其他事宜。

第十条 第十条 各贷款经办银行负责按国家信贷政策制定助学贷款的具体管理办法;负责审核学校报送的学生个人贷款申请等相关资料,审查发放贷款;负责贷款的管理。

第三章 贷款对象和条件

第十一条 第十一条 贷款对象为省属高等学校中经济确实困难的全日制本、专科学生和研究生。

第十二条 第十二条 申请贷款的学生应具备以下条件:

(一)具有完全的民事行为能力;

(二)遵纪守法,无违法违纪行为;

(三)学习刻苦,成绩较好;

(四)在校期间所能获得的收入不足以支付完成学业所需学费、住宿费和基本生活费;

(五)诚实守信。

第四章 贷款计划的确定

第十三条 第十三条 学校应于每学年开学后及时布置学生贷款的申请工作,当年9月底前,根据学生的贷款申请,将学校贷款申请报告(包括学校经济困难学生的数量和所占在校生比例,计划贷款额度等内容)报送管理中心。

第十四条 第十四条 管理中心将学校贷款申请报告审核汇总,根据省财政厅核定的贴息经费并结合协调组确定的国家助学贷款指导性计划,按照各学校经济困难学生占在校生比例,确定学校贷款最高额度,于每年10月15日前下达给各学校,同时抄送省级各贷款经办银行。

第十五条 第十五条 省级各贷款经办银行根据贷款控制总额、各学校国家助学贷款额度及所处地理位置,将贷款控制总额于10月底前分解下达到相关的具体经办银行。

第十六条 第十六条 各学校收到管理中心下达的国家助学贷款额度通知后,于10月底开始与具体经办银行办理具体贷款事宜。

第五章 贷款申请

第十七条 第十七条 学生申请贷款最高额度为:在读学年数×〔所在学校收取的学费+住宿费+所在城市规定的基本生活费一个人可得资金(包括家庭提供的资金和社会、学校等其他方面的资助)〕。

第十八条 第十八条 学生在校期间,原则上只能申请1次国家助学贷款,并须在新学年开学后15日内向所在学校提出申请。

第十九条 第十九条 学生申请国家助学贷款一般须具有经办银行认可的担保,担保人应当与经办银行订立担保合同。确实无法提供担保,家庭经济特别困难的学生,经学校介绍人和见证人推荐,可申请信用方式的国家助学贷款,介绍人和见证人应认真履行各自职责。发放国家助学贷款,借贷双方须依法签订贷款合同,合同中应明确借款人的身份证号码及有效联系方式,并承诺离开学校后向贷款人提供工作单位和通讯方式。还款承诺逾期1年不还贷款又未提出展期的,可由贷款人在其就学的高等学校或相关媒体上公布其姓名、身份证号码予以查询。

第二十条 第二十条 借款学生须凭本人有效证件向所在学校领取国家助学贷款申请表等有关材料,并如实填写。

第二十一条 第二十一条 借款学生须如实提供如下材料:

(一)本人身份证及复印件(未成年人须提供法定监护人的有效身份证明和书面同意借款证明);

(二)家庭有关人员收入证明,或其他渠道取得收入的证明材料。

第六章 贷款的审批与发放

第二十二条 第二十二条 学校负责根据国家助学贷款的有关规定和管理中心下达的贷款额度,对借款的学生进行资格初审。

第二十三条 第二十三条 学校在收到借款学生的借款申请后,应按有关规定对申请表内容及所提供证明材料的真实性进行认真审查;在此基础上,向管理中心提出贷款申请报告,并根据管理中心确定的学校贷款额度,在初审合格的学生贷款申请表上加盖公章予以确认,并编制《国家助学贷款申请名册》。

第二十四条 第二十四条 学校在做好上述工作后,应及时将《国家助学贷款申请名册》、《国家助学贷款申请表》和经办银行要求的其他材料交经办银行。

第二十五条 第二十五条 经办银行在收到学校报送的借款人申请材料后,于20个工作日内将审查后同意发放贷款的《国家助学贷款申请名册》送交学校,由学校统一组织借款人办理有关手续。未成年人须按经办银行规定由其法定监护人在贷款合同上签字认可。

第二十六条 第二十六条 经办银行收到学校送达的借款人申请国家助学贷款的合同等材料后,经审查无误,编制放款通知书,并通知借款人所在学校。

第二十七条 第二十七条 国家助学贷款可实行一次签定合同,分年发放学费、住宿费贷款,分学期发放基本生活费贷款的办法。

第二十八条 第二十八条 学费和住宿费贷款由经办银行按学年直接划入借款人所在学校指定的帐户,基本生活费贷款由经办银行直接划入借款人的活期存款帐户。基本生活费贷款1学年按10个月发放,每学期第1个月发放。

第二十九条 第二十九条 学校应将经办银行批准发放国家助学贷款的学生名单及贷款金额汇总,上报管理中心备案。

第七章 贷款的变更

第三十条 第三十条 借款学生的贷款金额确定后,在贷款期限内一般保持不变。中途要求中止贷款的,可通过学校向经办银行申请中止贷款发放。如遇特殊情况需要追加贷款金额的,可另行办理追加贷款的有关手续。

第三十一条 第三十一条 在借款期间,学生出国(境)留学或定居的,必须在出国(境)前一次还清贷款本息,有关部门方可为其办理出国手续;学生转学的,必须由所在学校和经办银行与待转入学校和相应经办银行办理该学生贷款的债务划转手续后,或者在该生还清借款本息后,所在学校方可为其办理转学手续;退学、开除和死亡的学生,学校协助经办银行清收该学生贷款本息后办理相应手续。

第三十二条 第三十二条 借款人在使用贷款期间,如违反经办银行有关规定,经办银行可停止发放贷款,并可要求借款人偿还全部贷款本息。

第八章 贷款期限、利率及用途

第三十三条 第三十三条 国家助学贷款期限最长不超过借款人毕业后4年(由经办银行根据贷款时间相应确定贷款期限)。贷款学生本科毕业后继续攻读研究生及第二学士学位的,在读期间贷款期限相应延长,贷款本息在研究生及第二学士学位毕业后4年内还清。助学贷款是否展期由贷款人与借款人商定。

第三十四条 第三十四条 国家助学贷款利率按中国人民银行规定的同期限贷款利率执行,不上浮。

第三十五条 第三十五条 学生的学费和住宿费贷款用于支付借款学生学习期间的学费和住宿费,基本生活费贷款用于借款学生自身日常基本生活费用的支出。借款学生应严格按照贷款规定的用途使用借款。

第九章 贷款贴息

第三十六条 第三十六条 为体现国家对经济困难学生的照顾,减轻学生的还贷负担,省财政对接受国家助学贷款的省属高校学生给予利息补贴。学生所借国家助学贷款利息的50%由财政贴息,其余50%由学生个人负担。

第三十七条 第三十七条 管理中心统一管理省财政厅拨付的国家助学贷款贴息经费,并实行专户管理。

第三十八条 第三十八条 国家助学贷款财政贴息部分按季结息,各贷款经办银行于每季末月的21日将所承办的国家助学贷款余额、应计利息、财政贴息汇总数及分学生数报送管理中心。

第三十九条 第三十九条 管理中心每季末按照各经办银行提供的国家助学贷款贴息清单与各高校进行核对,核对无误后,将贴息经费划入经办银行。

第四十条 第四十条 管理中心应加强对贴息经费的管理,加强国家助学贷款的宣传,鼓励社会各界以各种形式为经济困难学生提供助学贷款担保和贴息,不断扩大国内外社会各界的捐款力度,增加贴息经费来源。

第十章 贷款的回收、计息

第四十一条 第四十一条 借款人提前还款的,提前归还的部分由经办银行按合同约定的利率和实际使用时间计收利息;借款人不能按期归还贷款本息的,贷款人按规定计收罚息,财政不再予以贴息。

第四十二条 第四十二条 借款人毕业后,学校应将掌握的借款人去向、变动情况、联系地址等函告经办银行;借款人应按照合同要求,及时向贷款人和学校通报变动后的单位、联系地址以及还款方式、贷款担保等有关变化情况。

第四十三条 第四十三条 借款人毕业后到异地工作的,可采取通过异地金融机构汇款到贷款经办银行的方式归还贷款;贷款人也可与借款人工作所在地相关金融机构进行协商,办理贷款转移手续。

第四十四条 第四十四条 对未还清国家助学贷款的毕业生,其接收单位或工作单位负有协助经办银行催收贷款的义务,并在其工作变动时,提前告知经办银行。

第四十五条 第四十五条 国家助学贷款发生呆坏帐,经办银行应逐级报所属各商业银行总行核实,根据有关规定按实际发生额进行税前核销。

第十一章 贷后管理

第四十六条 第四十六条 学校、管理中心和经办银行应制定国家助学贷款信息管理制度,确保有关国家助学贷款的信息资料真实、完整、安全,并对贷款信息实行计算机管理。

第四十七条 第四十七条 学校应妥善保管学生的国家助学贷款申请表、证明材料等有关信息资料,配合经办银行建立学生个人信誉档案,并实行国家助学贷款的发放、回收、变动等的微机化管理。

第四十八条 第四十八条 贷款经办银行要建立借款人个人信用登记制度,可通过报刊及有关信息系统通报违约借款人姓名、身份证及违约行为;依法追究违约借款人的法律责任。

第四十九条 第四十九条 学校应及时向管理中心报送已经经办银行核准的国家助学贷款学生名册、贷款金额及贷款协议等变动情况。

第五十条 第五十条 管理中心应及时了解国家助学贷款计划以及贷款申请、发放、回收、变动等情况,并指导学校的贷款管理工作。

第十二章 附则

第五十一条 第五十一条 本办法适用于省级财政拨款的普通高等院校。各市财政拨款的普通高等院校的国家助学贷款管理可参照执行。

第五十二条 第五十二条 各学校应根据本办法并结合学校实际制定具体的国家助学贷款管理实施细则,报省教育厅、省财政厅、中国人民银行济南分行和贷款经办银行备案。

第五十三条 第五十三条 一般商业性助学贷款按国家有关规定执行。

第五十四条 第五十四条 本办法由省教育厅、省财政厅、中国人民银行济南分行负责解释。

第五十五条 第五十五条 本办法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广东省省属的技工学校 篇6

关键词:高层次人才,从业认知,高等学校

充分发挥高层次人才的作用是大学人力资源部门的一项重要的工作。然而,目前对高层次人才的开发和利用仍具有很大的缺陷[1,2],导致很多人才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阻碍了其自身进步及学校的发展。关于高校高层次人才概念界定有广义和狭义之分。有学者认为“狭义的高校高层次人才指知识层次较高、在某一学科或领域具有较深造诣、创新能力强、在学科发展及学校教学科研活动中发挥统领或骨干作用的高层次脑力劳动者”。“国内各高校对高层次人才的界定标准和方式是多种多样的”,一般认为高校高层次人才应具有博士学位,个别边缘学科定位为硕士以上[3]。

因而本研究选取了某省属高校近10年内来校工作的博士进行了调查,以了解其对工作的认知情况及对工作产生影响的潜在问题,为最终制定出更合理的人才培养及利用方案提供科学依据。

1研究方法

1.1研究对象

在本次研究的研究对象为某省属高校各学院及直属附属医院于2001年1月1日至2010年12月31日期间,引进的具有博士学位和本校培养取得博士学位的专业技术人员。所有研究对象均为在职工作人员。 共发放调查表201份,回收201份,回收率为100%。 其中有效问卷为198份,有效回收率为98.51%。研究对象的年龄为28~58岁(39.6±6.3岁),其中男性为140名 (70.7%),女性为58名 (29.3%);已婚者184人(92.9%),未婚者14人(7.1%)。

1.2资料收集

利用自编调查表《XX大学具有博士学位专技人员现状调查表(个人问卷)》和《XX大学具有博士学位专技人员发展现状调查表(单位问卷)》,对研究对象进行资料收集。所收集资料主要包括一般情况、个人认知情况、业绩情况三个部分。调查中结合座谈会及特别访谈的方式,对问卷调查进行拓展和补充,并对资料的完整性和调查质量进行调查。

1.3统计分析

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处理。统计方法包括t检验和秩和检验。检验水平取双侧α=0.05。

2结果

2.1一般情况

本次调查中,对198名研究对象均进行了调查。其中本校培养的博士为92名(46.5%),单位引进的博士为106名(53.5%)。对本校培养和单位引进的博士基本情况进行了比较。结果发现,在年龄、获硕士学位及博士学位年龄、专业一致性及硕、博研修学校一致性、专业技术职务、行政管理职务、社会学术团体兼职等特征上,两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认知情况

2.2.1对工作的认知情况大多数博士所学专业与当前从事专业完全一致或有一定联系,且认为“博士阶段所学专业与工作是否对口”对本人发展有决定性影响或影响很大。他们每周平均工作时间超过50小时,并感觉工作时间的安排较紧迫或很紧迫。普遍认为工作“有压力,但能承受”。工作压力来源的前三位依次为“工作条件差,限制了工作开展”、“薪酬太低, 经济负担重”、“工作目标过高,导致任务无法完成”。

在进行两组间比较时,发现引进博士中认为工作压力来源于“同事间的人际关系紧张”的人所占的比例要高于本校培养的博士(6.6%,1.1%);而本校培养博士中认为工作压力来源于“不适应岗位要求”的人所占的比例要高于引进的博士(6.5%,0.9%)。其他方面的工作认知情况两组间无显著差别。见表2。

2.2.2对单位人才资源的认知情况大多数博士认为所在学科的人才梯队结构比较合理,且所在学科不存在人才短缺和人才闲置(人才浪费)、压制人才、 论资排辈现象,认为所在单位重视对人才的培养和使用,并对学科的发展思路和目标规划基本满意。

在引进博士中分别有18人(17%)、本校培养博士中有28人(30.4%)认为人才梯队结构不合理,具体体现在“专业结构不合理”上。另外,共有6名引进博士 (5.7%)、3名本校培养博士(3.3%)认为“人才短缺和人才闲置(人才浪费)并存现象”很严重。“激励机制有待完善”也是一个大家关注的问题,约有45%的博士持此观点。另外,本校培养的博士还认为“缺乏竞争机制”和“人才能进不能出”这两个问题很突出,其所占比例均高于引进博士(7.6%,1.9%;6.5%,0.0%)。其他认知方面两者无差别。见表3。

2.2.3对工作成绩、工作环境的认知情况大多数博士在各学科发挥了学术带头人或学术骨干的作用,并希望能完成更具挑战性的工作。但他们对当前的工资待遇通常感觉“一般”或“不满意”,认为单位对其工作成绩的回报仅达到“一般”水平,感觉自己很少受到上级的表扬或肯定,故工作成就感不高。

在进行两组间比较时,发现本校培养博士在所在学科发挥学术骨干及学术带头人作用的比例要高于引进博士(70.7%,54.7%)。工作中得到上级的表扬与肯定本校培养博士与引进博士相近(93.4%,93.3%)。引进博士在希望完成具有挑战性的工作上要高于本校培养博士 (89.6%,83.7%),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体见表4。

2.2.4单位对高层次人才的支持情况大部分博士毕业来校工作后均获得了单位给予的科研项目资助。进行两组间比较时发现,本校培养博士所获项目资助比例要高于引进博士(94.5%,84.6%),但引进博士资助项目及平均资助金额均高于本校培养博士。

2.3业绩情况

本校培养博士以第一作者(或责任作者)公开发表学术论文总篇数、年平均篇数均多于引进博士,获省 (部 )级以上科 技奖项也 多于引进 博士 (30.4%, 12.3%)。本校培养博士主讲的主干课程门数要多于引进博士(3门及以上:38.0%,11.3%),主讲课程获省级以上精品课程及参加编写省级规划教材的也多于引进博士。对隶属于直属附属医院的博士进行分析, 结果显示,本校培养博士上专家门诊的要多于引进博士(97.2%,73.1%)。

3讨论

博士作为高层次人才,对大学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目前高校的一些具体措施和政策,并不能充分发挥博士在工作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4]。本次研究发现,在安徽省某高校近十年来参加工作的博士中,约占45%的博士感到激励机制有待完善。当前,安徽省高校正在实施岗位绩效工资制度,制定向高层次人才倾斜,具备竞争力的、相对合理的绩效考核和薪酬激励体系将是稳定乃至吸引高层次人才的主要措施。

首先,应根据岗位责任目标,建立绩效考核指标体系。依据学校定位和战略目标,制定相应部门目标,并细化为具体岗位责任目标[5]。高层次人才竞聘上岗之初与单位签订《岗位聘任合同》,明确了岗位职责和任期目标。任期目标是由人事部门、具体用人单位和高层次人才经过反复讨论共同制定,并在《岗位聘任合同》中正式确定。岗位责任目标是高层次人才绩效考核体系建立的基石。绩效考核指标必须在此基础上构建,以业绩为核心,由品德、知识、能力等要素组成。要使指标的设置具有科学性、规范性和可操作性,需要对指标进行层层分解和细化,从而建立相对完善、科学的高层次人才绩效考核体系。

其次,应对绩效指标进行科学分类,确定考核标准。 在制定绩效指标时,要坚持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原则。 对便于量化的指标,如教学工作量、科研项目和论文数、 科研经费等,以定量考核为主;而对于难以量化的指标, 如教学效果、师德修养等,则以定性分析为主,并辅以满意度调查等量化手段。考核标准设置应是遵循" 跳一跳、摘桃子" 原则,综合考虑学校和高层次人才的实际情况,使多数高层次人才经过努力都能达到。

第三,要确定指标相对合理的权重。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和阶段发展目标,结合高层次人才现有情况, 对每类、每个指标赋予相对合理的权重。同时,根据高层次人才的层次差异,考核重点有所不同,每个指标的权重也应不同。如学科带头人、一般教授二者在学科建设上所起作用有别,从而学科建设考核指标所占分值前者应高于后者。可利用层次分析法来确定考核指标体系的 权重,即建立层 次结构———建立判断 矩阵———进行一致性检验[6]。

上一篇:管理费用财务核算问题下一篇:大学生在校教师评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