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控制理论

2024-08-16

经典控制理论(共10篇)

经典控制理论 篇1

0 引言

电力系统静态稳定是指电力系统受到小干扰后, 不发生自发震荡或非周期性失步, 自动恢复到初始运行状态的能力。能恢复到初始运行状态, 则系统是静态稳定的, 否则为静态不稳定。研究电力系统静态稳定性的问题实际上就是确定系统在某个运行状态能否保持的问题。

1 发电机的转子运动方程与功率方程

对于电力系统中的同步电机, 通常用下面的微分方程来描述转子的运动状态, 即:

式中, δ为功角, 它是指q轴和端电压之间的夹角;ω为转子角速度;ω0为同步电角速度;TJ为发电机组的惯性时间常数;PT为机械功率;PE为电磁功率。

式 (1) 中除了t、TJ和ω0为有名值外, 其余均为标幺值。

对隐极机, 以Eq为电动势时发电机的输出电磁功率表达式为发电机的空载电动势Eq为一定值。不计原动机调速器的作用下, 原动机的机械功率恒定为PT。发电机向系统输送的电磁功率为PE, 由于忽略了传输过程中的损耗, 即忽略阻尼的影响, 当PE=PT时系统处于平衡状态, 这时的发电机功角为δ0, 转子转速等于同步转速。

2 静态稳定性的复频域分析

系统的复频域分析就是对频域系统的各变量进行拉式变换, 再用新的方法对变换后的复频域系统进行分析。在进行拉式变换之前先要对非线性系统进行近似线性化处理。

无阻尼情况下, 发电机的转子运动方程如式 (1) 所示。这是一组非线性方程, 可以将系统中状态变量的变化看做在原来的运行情况下叠加一个小的偏移, 从而实现近似线性化处理。线性化处理即:

从而, 发电机的输出电磁功率方程可以写成:

式 (3) 仍为非线性函数, 现将PE在δ0附近按泰勒级数进行展开, 并略去Δδ二次以上的高次项, 则可近似得到PE和δ0之间的线性关系如下:

将式 (2) 和式 (4) 代入式 (1) , 可得到:

对式 (5) 进行拉式变换得到:

图1为方程 (6) 对应的框图。

系统的传递函数为准所以系统的特征根为时, s1, 2为一对虚根, 系统将不断地作等幅震荡, 系统是稳定的。当时, s1, 2为一个正实根和一个负实根, 此时系统是不稳定的。所以, 在无阻尼情况下, 系统静态稳定的条件是

3 阻尼作用对系统静态稳定性的影响

发电机组运行过程中除了转子转动存在机械阻尼外, 还有转子闭合回路中存在电气阻尼。总阻尼功率可以近似地表达为PD=DΔω, 其中D为阻尼功率系数。此时转子运动方程可以表示为:

进行拉式变换后得到其对应的框图如图2所示。

根据图2求得系统的传递函数为准此时系统的特征根为系统稳定的充要条件为系统的特征根都在复平面的左半平面, 不难看出, 系统稳定的条件为

4 根轨迹法分析系统静态稳定性

根轨迹法是根据系统的开环零、极点分布绘制系统某个参数变化时闭环系统特征根轨迹曲线的方法。

由图2得到简单电力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为。系统中存在2个参数:。下面对这2个参数进行逐一分析:

当D一定时, 系统的等效开环传递函数为。此时系统有2个开环极点, 分别为p1=0和, 没有开环零点。的变化范围是0~+∞。通过绘制关于参数的根轨迹图, 得到当D>0时, 系统特征根均在复平面的左半平面, 系统是稳定的;当D<0时, 系统特征根均在复平面的右半平面, 系统不稳定。

当一定时, 系统的等效开环传递函数为此时系统有2个开环极点, 分别为, 有1个开环零点, 为z1=0。D的变化范围是0~+∞。通过绘制关于参数D的根轨迹图, 得到当时, 系统特征根均在复平面的左半平面, 系统是稳定的;当时, 系统特征根均在复平面的右半平面, 系统不稳定。

由此可见, 系统稳定的条件为系统的特征根具有负实部, 系统受到小的干扰后, Δδ和Δω将作衰减震荡。

5 结语

本文通过时域和频域对简单电力系统的静态稳定性做出分析。先对无阻尼情况进行分析, 再对考虑阻尼的情况进行分析。通过简单电力系统功角与小扰动之间的传递函数, 对传递函数特征根进行分析, 得到系统稳定的一般条件。运用根轨迹法对系统开环传递函数进行分析, 绘制闭环特征根轨迹, 从另一个角度得到系统稳定的条件。

参考文献

[1]李光琪.电力系统暂态分析.中国电力出版社, 2007

[2]谢克明.自动控制原理.电子工业出版社, 2009

[3]鞠平.电力工程.机械工业出版社, 2011

[4]王春生, 辛力, 王彦龙.电力系统静态稳定性的复频域分析.内蒙古电力技术, 2003 (5)

经典控制理论 篇2

一、瑜伽的含义

放眼当今世界,瑜伽中心四处林立,特别是北美、欧洲的各城市,仿佛走到哪都有人上瑜伽课,而且这其中还有很大一批世界级的知名人士,他们在政界、商界、艺术界等各自不同的领域中成绩斐然,却又不约而同地对瑜伽运动趋之若鹜。例如:

1、摇滚诗人史汀,45岁的流行音乐教主玛丹娜,则公开示范高难度的瑜伽动作 2、2001年美国《时代》杂志以瑜伽作为封面,大篇幅介绍席卷全美大陆的这股健康风潮

3、英国查理王子利用瑜伽治好背痛,在英国也有超过50万人学习瑜伽。

4、IBM公司利用瑜伽练习,让员工重新充电,创意十足。

5、歌手堂娜用瑜伽平衡情绪、武打明星杨丽菁以瑜伽做为复健。

6、跳水明星田亮

7、印度军方驻扎在印控克什米尔拉达克的一处医疗机构2005年底开始向100名士兵教授瑜珈,当地海拔为3350米至4570米。印度军方发言人巴特拉中校说,在高海拔山区,瑜珈的伸展运动是训练士兵的良方,因为其他训 练方法都不可行,即使最短距离的跑步也会让人喘气不止。不仅如此,由于士兵驻扎在经常发生冲突的“高压地区”,瑜珈还能帮助他们保持警觉。“瑜珈帮助士兵将消极压力转化为积极能量,而这对保持警觉很必要。在这里,是否保持警觉就意味着是生还是死。”巴特拉中校说,瑜珈课效果明显,“士兵们已经戒酒戒烟。他们身体更加健康”。

源于神秘东方的古老运动到底有什么样的魔力?瑜伽到底是什么呢?

瑜伽是一种非常古老的能量知识修炼方法,集哲学、科学和艺术于一身。瑜伽的基础建筑在古印度哲学上,数千年来,心理、生理和精神上的戒律已经成为印度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古代的瑜伽信徒发展了瑜伽体系,因为他们深信通过运动身体和调控呼吸,可以完全控制心智和情感,以及保持永远健康的身体。瑜伽是梵文词(Yoga),瑜伽这个词的字根yug原意是把牛马套在车辕上,作为词义理解即为“相印”或“结合、合一”,同样也有核心和真髓的意思。如何理解现在向大众推广的瑜伽:瑜伽是起源于古印度的哲学,现在我们所习练的瑜伽是脱胎于此的一种包括运动体操、心理调节、心智开发、个人卫生、健康饮食在内的极具功效的一整套健身方法。

二、瑜伽的形成

考古学家曾在印度河流域发掘到一件保存完好的陶器,上面描画着瑜伽人物做冥想时的形态,这件陶器距今至少已有五千多年的历史了,可见瑜伽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更久远的年代。

原始社会,人们群居生活,以狩猎为生,在这过程中人们参照万物生灵的特征创出很多静态姿势,犹如中国著名的华佗五禽戏,在《哈他瑜伽导论》上,只出现了84个体位,而今流传的姿势据说多大840万个。将这些动作按照其特点进行分类,可分为:1、2、3、4、5、模仿动植物的姿势,如蛇式、猫式、犬式、虎式、树式等; 模仿人文景观的姿势,如摩天式、天线式、幻椅式、飞机式等; 模仿体育项目的姿势,如跳水式等

模仿生活中动作的姿势,如手臂伸展式、磨豆式等;

以印度各神的名字命名的姿势,如克尔史娜式、韦氏奴式、哈奴曼式等。

瑜伽的姿势应该是平稳、舒适和放松的,由以下几类组成: 伸展类动作

如:战士第一式、幻椅式等; 屈压类动作

如:花环式、炮弹式等; 扭动类动作

如:脊柱扭动式等;平衡类动作

如:战士第三式、鸟王式等; 倒立动作

如:头手倒立、蝎子式等; 支撑动作

如:斜板式、双手蛇式等。

三、瑜伽走向世界

瑜伽不是宗教,而是一种包括身、心、灵的修炼,世界上很多教会都借鉴了瑜伽,也从次促使了瑜伽的发展。

18世纪90年代,美国举办的世界博览会,印度瑜伽大师维维卡南达向世人展示了瑜伽,这是第一位走出印度,将瑜伽推向世界的人。从此,美国人开始认识瑜伽,并练习瑜伽,并影响了整个西方国家,直至影响到亚洲。

当代中国大陆民众最早认识瑜伽,应该是1985年中央电视台连播的张蕙兰瑜伽术教学片,这是很多人认识瑜伽的开始。最开始瑜伽是在中国沿海城市、地区开展,近几年内地的城市铺天盖地风靡起来。世界上练习瑜伽人数最多的是中国。

在中国,练习瑜伽有个误区,就是瑜伽是女人的专利,其实世界上的很多瑜伽大师都为男性,在过去的印度,女人只带孩子做家务,男人才允许练习瑜伽。

瑜伽姿势运用古老而易于掌握的技巧,改善人们生理、心理、情感和精神方面的能力,是一种达到身体、心灵与精神和谐统一的运动方式。古印度人更相信人可以与天合一,他们以不同的瑜伽修炼方法融入日常生活而奉行不渝:道德、忘我的动作、稳定的头脑、宗教性的责任、无欲无求、冥想和宇宙的自然和创造。

四、瑜伽的构成要素

六要素

(一)瑜伽体位法(动作、姿势)

均衡的健身又3大要点:柔软度、肌肉力量、心肺功能都得到提高和加强。当我们规律的练习这些舒展动作时,会发现:

1、瑜伽体位法可以让我们更加清楚地意识到身体所发出的健康讯号,并能让我们更精准地诠释这些讯号;

2、极大程度地提升身体的舒适感。

(二)瑜伽呼吸

深呼吸能洗涤和调养我们的身体,瑜伽的呼吸都是用鼻子来完成,吸气时,充足的氧气进入肺部,体内每个细胞都能获得活动所需的氧气;呼气时,体内的废物会随之排出。不仅如此,身体还能够通过呼吸与能量储存区——太阳神经丛相通,从而得到充沛的能量,使人在生理及心理上都更为年轻。

(三)瑜伽饮食

瑜伽提倡简单天然的饮食方式,瑜伽修行者最为推崇的食物就是素食。

(四)瑜伽放松

良好的休息放松非常重要,身心若长期处于操劳或压力状态,运作效率就会降低,过度的劳累伸直会对身体和精神造成严重伤害。休息和放松是最自然的身体充电法,瑜伽放松技巧可以锻炼心灵与肌肉,已达到完全放松。

(五)瑜伽正念与冥想

规律的冥想可以使人的头脑变得更清楚,注意力更集中,思考会更有效率。而正念的培养则有助于净化人的思维,使人拥有智慧与内心的宁静。

(六)正确的生活方式

瑜伽旨在打造健康的身体以及精神上的活力。正确的生活方式包括:积极的生活态度和良好的生活原则,对生活的各个方面抱有仁慈的心,不在思想、言辞、举止上伤害任何生物,与周围的一切和谐共处。

五、瑜伽的主要流派

根据《博伽梵歌》的记载,纵观印度历史,重要的有如下几个瑜伽流派:

(一)王瑜伽——又称八支分法瑜伽(Raja Yoga)

此为冥想之道。透过瑜伽八支,把整个心灵的力量凝聚起来,此瑜伽也是制心之道。由瑜伽著名的八支分行法组成。王瑜伽这派的思想,重要的典籍就是《瑜伽经》。被称为通往精神世界的必由之路。偏重于意念和调息。通常使用莲花坐等一些体式法进行冥想。王瑜伽积极提倡瑜伽的八支分法,即禁制、遵行、体位、调息、制感、内醒、静虑、三摩地。

瑜伽八支:

1、禁制(Yama)

它们是不杀生、不讹、不偷、不淫、不贪。这些戒律是社会和个人道德的规范,假如不遵守这些规范就会带来混乱、暴力、欺骗、偷盗、放荡和贪婪。

2、遵行(Niyama)

禁制是普遍适用的道德准则,而遵行则是用于约束个人的行为规范。个人行为准则:洁净、知足、苦行、自省、敬神

3、体位(Asana)体位能带来肢体的稳定、健康和轻盈。一个稳定而愉悦的体式可以带来精神的安定,防止浮躁。

需要一个通风干净的地方,一张毯子和一个决心,瑜伽体位练习不需要器械辅助,因为 瑜伽认为,人的四肢已经提供了重力和反重力的条件,通过练习瑜伽体位,提提高了身体的敏捷、均衡与耐久性,并增加生命的活力。

瑜伽体式的名称体现出几世纪以来瑜伽进化的规律。一些体式以植物命名,如:树式、莲花式;以昆虫来命名,如:蝗虫式、蝎子式;以水上动物和两栖动物命名,如:鱼式、龟式、蛙式和鳄鱼式;以鸟类来命名,如:孔雀式、天鹅式;以四足动物来命名:犬式、骆驼式、狮子式。也有一些是以英雄任务来命名,如:哈奴曼式、奎师娜式等。

通过练习瑜伽体式,类似得与失,胜与败,荣与辱,身体与精神这些二元想法都会随之 消失。

4、调息(Pranayama)即呼吸控制

练习瑜伽的人的生命不是以天数而是以呼吸的次数来计算,因此,遵从正确的节律,缓慢伸长的呼吸。这些有节律的呼吸方式增强了呼吸系统,镇静了神经系统,也减少了对物质的渴求。不正确的呼吸控制练习会导致练习者把一些疾患引入体内,如打嗝、风湿、哮喘、头痛等,掌握伸长缓慢和稳定正确的呼吸方法会需要很长时间。

5、制感(Pratyahara)如果一个人的理智屈从于感官,那么就会迷失方向,但如果人有节制的呼吸,感官不是向外追寻欲望的对象,而是转向内,那么人就会从感官的欲望的束缚中解脱出来,从而达到瑜伽的第五阶段,也就是制感。此时感官就处于控制之下了。(意识控制

6、内醒(Dharana)当身体经过体式的训练被驯服,大脑通过呼吸控制之火的锤炼,感官被制感控制之后,瑜伽练习者就进入了被称作内醒的第六阶段,在这个阶段完全专注于一点或全身心投入到一

项任务中。

7、冥想(Dhyana)当精神沉思于一个事物,它就会变为哪个事物的形态。如我们看到当油从一个容器倒到另一个容器中时,可以看到油不间断的流动,当专注持续不断时,人便进入到冥想状态。瑜伽练习者通过冥想的练习而得到精神的觉悟。

8、三摩地(Samadhi)即入定 入定是瑜伽练习者追求的最终目的,在冥想的最高阶段,就如了入定境界,此时,身体和感官都处于休息之中,如睡着一样,而精神和理智则保持警醒,超越了一般的意识状态。(超然忘我)

(二)哈他瑜伽——又称诃陀瑜伽

此为强身之道,利用瑜伽中的体位、呼吸法强化身体、增强气能。哈他瑜伽注重生理,是身体洁净、呼吸和各种体格锻炼方法的体系。

(三)智瑜伽——又称吉纳瑜伽

此为启悟之道。智瑜伽注重哲学,是探讨真与非真、恒常与暂时、生命力与物质等问题的哲学思辨体系。提倡培养知识理念,从无明中解脱出来,达到神圣知识,以期待与梵合一。

(四)业瑜伽——又称实践瑜伽

此为净心之道。是无私活动和工作的体系,业瑜伽倡导将精神集中于内心世界,通过内心的精神活动,引导更加完善的行为。在进行时,应抱着自愿、不求回报的、与人为善的心态。

(五)巴克瑅瑜伽——又称奉爱瑜伽

此为爱心之道。通过宗教情操的培养,得知真理的本质为爱,唯有内心充满了爱,始能与最后真理融合为一。

我们按照瑜伽的真正意义学习是不分必派别的,因为不管任何一种瑜伽,对于练习者来说都是一种工具,使的工具不同方法自然有许多出处,但练习瑜伽都有相同的目的,就是进行身心锻炼,所以所有流派的瑜伽都是瑜伽练习者无比丰富的财产。

六、瑜伽的特点与功效

(一)瑜伽的七轮、三脉

海底轮、生殖轮、脐轮、心轮、喉轮、眉心轮、顶轮 左脉、中脉、右脉

(二)瑜伽的特点

1、瑜伽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对心灵的调节作用,身体和意识的结合统一,瑜伽具有改变心理的功效,这也是现代人接受、喜爱它的重要原因。瑜伽更重视通过身体姿势的练习,5

达到修习心灵的目的。

2、瑜伽安全柔和的特质使之适宜人群广泛,可避免运动伤害。在瑜伽课中,音乐舒缓、教师的言语轻柔、语速缓慢,学生的身心在安静的状态下得到锻炼。

3、瑜伽体位法能够流畅、对称、柔和而又持续地让身体得到伸展和刺激,而每个动作完成后一般都会有相应的放松动作,对身体起到很好的拉伸与放松作用,舒适而又流畅。

4、瑜伽不受场地、时间、经济条件的限制,仅需一个安静的角落,一块洁净的垫子,一颗纯净的心即可。

5、瑜伽对身体全方位调节和锻炼可以起到辅助医疗的作用,不仅仅锻炼外在体能,还可以对内分泌、微循环、内脏系统起到全方位的调节和改善作用,最难能可贵的是,平日里几乎锻炼不到的内脏、头皮、背部肌肉等“锻炼盲区”,瑜伽也都有体位法一一照顾周全。所以瑜伽能对疾病的预防甚至治疗起到间接或直接的作用。

6、瑜伽还拥有一套完整的体系,包括瑜伽饮食方式、瑜伽清洁法、瑜伽呼吸法、瑜伽放松术、瑜伽的冥想与静坐以及瑜伽的生活方式和理念,博大精深的实践与理论体系使得瑜伽早已超越了一般体育运动的范畴。

(三)瑜伽的功效

(1)可以获得力量、柔韧性和平衡,改善心肺能。

(2)有效的减脂塑体。

(3)有效的缓解压力 和紧张感。(4)有效的提高身体能量和敬神力量。(5)有效的排毒养颜。(6)有效的预防及治疗疾病。

(7)有效的增加活力、生命力和延长生命。(8)有效的开发创造力,增强记忆力。(9)有效的提高思维能力,集中注意力。

七、瑜伽同其他体育运动或杂技、舞蹈的区别

(1)瑜伽体位是为了练习者自己的健康而做的,它基于正确的运动医学理论而设计,而一些表演类项目则是为了娱乐大众,不顾及一些看似高难完美的动作会伤害到表演者的身体等问题。(2)瑜伽不涉及竞技性。瑜伽不是比赛,是在安详平和的状态下进行自我身心锻炼。(3)瑜伽不引起粗重的呼吸,动作自始至终保持可控性,步骤很分明。(4)瑜伽练习应配合呼吸,并将注意力放在所练习的部位上。

(5)瑜伽练习依据养生的标准来看是养气的,而很多体育运动则是耗气的。

(6)很多健身运动只注重了骨骼肌,而把心肌、平滑肌、神经系统放在了一边,造成对血流供给的过量需求,引起心悸、呼吸加快和心率过快,身体各处供养不足,而瑜伽则完全避免了这些不利之处的锻炼。

八、练习瑜伽的注意事项

1、宜保持空腹状态练习瑜伽,饭后3-4小时,饮用流体后半小时左右练习为佳,练习中另有规定的不依此例。瑜伽动作都是弯、伸、扭、推、挤,这时瑜伽的特点。例如:

2、做各种瑜伽练习时一定要在极限的边缘温和地伸展身体,千万不要用力推拉牵扯,做超出自己极限边缘的动作是错误的练习方式。“在极限的边缘”就是“痛并快乐着”,瑜伽被认为是几千年以来绝少运动伤害的运动,但为什么现在练习瑜伽受伤的人非常多呢,不是瑜伽运动不好,而是大家没有遵守规则,千万五要用力推拉牵扯。

3、如果在练习过程中出现体力不支或身体颤抖,立即休息,不要坚持。

4、任何运动都会出现迟发性的肌肉酸痛,如果在练习后出现肌肉紧绷、酸痛,做适当的按摩或冰敷。

5、在做瑜伽练习时应吧注意力放在动作使自己的体内产生的感觉上,并在每一个姿势定性时停留不少于4秒。当把注意力放在身体、肌肉的感觉上时,你会更能够倾听身体同你的对话,会觉得体位很舒服,而且身体的动作感觉也会很快的达成,能有效的感知动作的效果,使身体快速的被这个动作向积极的方向引导。

6、除非另有说明,在练习过程中,自始至终用鼻子呼吸。其一:鼻毛可以过滤空气中的脏东西,其二:可让空气变得更适合自己的温度,还有一条非常重要,瑜伽认为,人生病是因为体内的气息在经脉中流动发生紊乱,用鼻子呼吸有助于气息在气脉里顺畅的运行。

7、时刻要记住,每一次练习都要保持对身体的控制,缓慢而步骤分明,不要使身体出现失控的惯性动作。

8、在进行瑜伽练习时,如果感到身体的关节发出“咔咔”声,不要担心,这说明你的身体在开始松动,但是同一关节在一段时间里总是反复出现这种情况并伴有疼痛,应引起重视。

9、瑜伽练习应宽松的衣物,并以赤脚为佳。

10、如进行高温瑜伽练习,务必在练习前30分钟先喝下一大杯水(300毫升以上)。心脏病、高血压及眩晕症患者不可参加高温瑜伽的练习。在高温瑜伽的练习过程中如感到心脏和呼吸有压力,必须暂停下来,进行仰卧深呼吸调整,不可立刻走出教室。

11、在练习前或练习结束30分钟后进行沐浴。

12、瑜伽练习结束一小时后方可进食。马上进食会引起发胖。

13、女生在生理期可以根据自己的体能做适当练习,但要避免倒立、伸展腹部的动作和翻转性动作。

14、练习瑜伽并不妨碍从事原有的运动。

九、瑜伽的饮食

瑜伽提倡简单、天然的饮食方式,瑜伽修习者最为推崇的食物就是素食,素食的能量直接来自于水、空气、阳光等自然元素,比较纯净且容易被人体消化和吸收;素食对心灵的净化和思想的平静也有很大帮助。

印度瑜伽圣哲将食物分成三类:

1、悦性食物:各类蔬菜、新鲜水果、谷物、豆类、牛奶等,这类食物使人身心轻松、纯净,性情平和。

好处:经常进食能益寿延年,净化心灵,赠予人力量、健康、快乐和满足。

2、变性食物:各种刺激性强的调味品烹制的食物。如过量加入盐、味精、辣椒等调味品的食物就变成变性食物,食用它们就会变得性情暴躁,缺乏耐心,身心遭受极大的压力。所以我们要多食悦性食物。

3、惰性食物:包括肉食和刺激性强的食物,如酒、咖啡和煎、烤、炸的食物,这类食物容易使人发胖,性情变得忧郁、烦躁不安。

瑜伽断食

哈他瑜伽认为要进行良好的瑜伽练习,必须配合良好的饮食。《诃陀瑜伽灯论》要求行者须节食,胃的四分之一应该保持是空的,而且认为适当的断食会让人在控制心智方面发挥巨大作用。所以通过合理断食,可以高效、安全、快速地释放藏在人体深处的毒素,并且使身体各个器官得以充分休息,整个身心焕然一新。

对健康的影响:可使胃肠系统因短暂的休息而受益,可清除体内的毒素与病菌。一天禁食法是世界上比较流行的、简单、安全的禁食法,对神经系统疾病及多种消化系统疾病的辅助治疗都大有益处。断食还是对意志力的考验和锻炼,在断食过程中,你的专注力会得到提升,心灵变得更强韧。

(一)断食的时间

满月及新月之后的第11天,月球的引力会将我们的身体的水分吸到脑部,这些多余的水分扰乱了脑部的功能,易产生不安、情绪亢奋、怪异行为等。因此,必须在月亮影响我们身心之前,就实行断食来抑制他,也就是阴历11和26日两天适合断食。建议每月断食一两天即可,不要盲目增加断食天数。

(二)断食的准备工作

断食前一两天先吃无肉而自然纤维量高的膳食,例如:蔬菜、水果、粗粮等早上开始断食,可饮用流质食物或果汁,并做瑜伽姿势的练习,可少食蜂蜜。

(三)断食的基本原则

1、断食期间尽量多喝温水,帮助体内排毒和清洁,效果较佳。

2、开始断食时,如果感到肚子饿,没有体力,表示身体毒素多,可喝柠檬水或水,断食效果较佳。当身体感到有燥气时,最好喝柠檬水或水。

3、生病时最好请教瑜伽导师如何断食。

4、怀孕的妇女及成长中的小孩不应断食。

5、随时让身体保持温暖,保持身体清洁,让肌肉得以放松,多挺柔和的音乐,看一些养心的书。

6、可进行静坐。断食期间,人的能量不能照顾较底层次的需要,而使大脑特别清醒,是最好的灵修时机。

7、可进行体位法和简单运动(如散步),以帮助排毒,但不要太疲劳,尽量多呼吸新鲜空气。

(四)断食的正常反应

1、身体不净时,会有渴、累、酸、体力不支等感觉。

2、胃肠功能不佳时,会有饿的感觉。

3、身体健壮时,会有精神好,睡不着觉的现象。

4、身上毒素多时,有舌苔和口臭的现象。

(五)复食及复食的注意事项

1、断食过程中不时刮去有异味的舌苔。

2、喝大量的柠檬水(加盐效果更好),可加速清除体内的毒素。

3、喝完柠檬水后若胃肠不适,可喝些糖水或蜂蜜水调和一下。

4、吃早餐时前,先吞食香蕉,香蕉为碱性食物且营养成分高,并具有清除异味和毒素,及滑肠的作用,要小口咬下,然后直接吞咽。

5、可能的话稍呆些时间再吃早餐,过半个小时左右。

6、早餐、午餐越清淡越好(避免让肚子一下子又充满有毒素的酸性食物)。

7、断食后要好好洗澡,将汗腺排除排除的毒素洗去。

8、喝完柠檬水后,有时会连续上厕所,这并非腹泻。

(六)断食的生理妙用:

1、断食课给整个身体系统一个休息和积聚力量的机会。

2、断食可以使附着在所有器官组织内的有毒废物分解及排除,使整个身体变得清洁。

3、断食使所有的细胞、组织和血管得以重建,机体老化过程缓解。

4、断食使皮肤看起来更清洁、红润,粉刺、皮肤传染病等能够全部被清除。

5、断食放松紧张的神经,可以消解一些人对烟酒的欲望或者依赖。

6、断食能够燃烧多余的脂肪,让肥胖的人减轻体重。

7、断食能有效消除痔疮,肿块、结石和其他不自然的生长。

(七)断食的心理妙用

1、断食课使心智清晰,感官更敏锐、记忆增进。

2、断食增强人们的感官敏锐度,可以激活人的创造力。

3、断食放松神经系统并消除焦虑,可以让人休息的更好,精力更加充沛。

十、清洁法

净目术(一点凝视法)

让大脑注意力集中,唤醒内觉,刺激泪腺,洁净双眼,提升眼部功能。缓解神经紧张,抑郁、失眠等症。加强记忆力、专注力、意志力。

涅涕法

清理鼻腔,有效去除鼻腔内的细菌、污垢。预防感冒和鼻腔疾病,使大脑轻松清醒。

肠胃清洁法

清洁肠胃及消化道等内脏器官,温和刺激脾脏、肝脏、胰脏,调动内脏分泌酸性物质和腺液,清除胃壁上多余的黏液和食物。

水洗洁肠术

排除大肠肠道内的残渣和毒素,缓解大肠负担,为达到三摩地坐身体上的准备。

洁肠法

(摩天式、风吹树式、腰转动式、眼镜蛇扭动式、腹部按摩式)

十一、瑜伽冥想

(一)冥想的种类

1、噢姆唱颂冥想

“OM”就是梵的代号,瑜伽的最高目的是要沟通大梵,与梵合一。

2、语音冥想

又称语音引导心灵的冥想

3、烛光冥想

4、舞蹈冥想

5、睡眠冥想

6、心灵瑜伽冥想

7、智慧瑜伽冥想

(二)练习冥想的注意事项

1、有规律地练习

每天都要尝试冥想,一周练习几次,时间可控制在十几分钟到三十分钟。最好在每天的同一时间冥想,这样坚持一段时间后,就会发现自己习惯或渴望冥想练习的到来。

2、正确的动机

不要以为冥想可以使我们获得超凡的能力和神通,否则将使练习者进入歧路。真正的冥想是使练习者能够获得内心长久和平和,明确冥想动机,那就是获得健康、保持心灵平静、意识清晰以及神经过滤和最终成长。

3、选择合适的冥想地点

进行冥想练习要选择安静或熟悉的环境,若居所不固定或常出差,也可尝试在安静且清洁的地方练习。

4、选择合适体位

可以选择瑜伽的任何坐姿冥想,当然最好是莲花坐、蝴蝶或简易坐,保持胸背挺直,双膝放松,调整呼吸,冥想过程中不要将身体倾斜,这样容易感到困倦,也尽量不要选择在床上冥想。

5、选择合适的冥想方式

在练习开始阶段,你可能希望掌握所有的冥想方式,但这时不可能的,你应该在冥想导师的指导下进行有选择的练习,或者先从于今冥想和一点凝视冥想开始。

5、冥想时间的掌握

应循序渐进,从几分钟到十几分钟再到几十分钟。好的冥想应控制在二十几分钟或者三十几分钟为宜。如果练习的时间让你感到不舒服,千万要及时停止,另外确保冥想时要有一丝清醒,可以保证在适当的时间让你从冥想状态下苏醒,当开始可以用声音(振铃或音乐)提示,在练习一段时间之后,你自己将有能力做到收放自如。

6、练习冥想的思想准备

不要刚开始练习就对冥想有很高的期望值,要控制繁杂的心灵实践起来是相当困难 11 的,每个练习者都要有一个过程,因此,在练习前可以先听听轻柔的音乐,也可以放松的沐浴,或者至少洗洗脸和双手,让思维放松一下。

7、视冥想为一生的课程

冥想是连接自我与宇宙融洽的桥梁和途径,不可能一朝一夕就能达到它的最高境界。在学习瑜伽的过程当中,你的每一次学习都会获得回报。因此,如果在练习一段时间后,发现效果没有你期望的那样,也不要轻易放弃或认为冥想的练习没有效果,相反你应该了解瑜伽的哲学体系和文化背景,然后继续坚持。冥想是上天给予人类的坐高智慧,你的付出终将得到回报。

8、将冥想与生活联结

瑜伽是一种生活方式,二冥想则是生活和生命的感悟。我们要运用生活

理论时代的经典阅读 篇3

其实,非凡的理论家大多敬重一般意义上的经典作品,轻慢经典的人其实也并不具备理论思维。现在的情况毋宁说是,某些“理论”给那些不愿亲近经典的人提供了道德与法理上的借口。就高等文学教育而言,学习理论的本来目的是培育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让他们在面对权威文本时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但由于许多学生本质上缺少“自己的看法”,那么在使用理论时也就缺少真正的反思意识,进而陷入套用理论的误区。

作为一种严肃的学术资源,理论本身当然至少是无害的。有害的是对理论的脱离实际的误解和滥用,这种滥用的最大危害就是让知识脱离实在感,仅仅保留概念骨架。目前的情况是,在人文教育中,理论家的门槛正在降低。过去的理论家首先应当是一部百科全书。这是一种从亚里士多德、瓦罗、格列乌斯、波爱修斯到斐奇诺的伟大传统。但在百科全书的功能已经被数据库取代的今天,知识人的角色也发生了本质性的转变。在学院当中,人们仅仅知道一些“学科体系”、“批判方法”和“关键词”就够了,学术的实际内容已经在文字的抽象当中慢慢流失。我们已经不知道“细读”背后的人文主义诉求,也不再懂得“解构”与法国左翼运动的关系,更加不清楚“现象学”背后的时代环境……这一切理论都成了课本上的“工具”,供学生随时使用,完成期末的课程作业。

技术或理论更新使得我们的生活更加便捷,为了能够更加即时、方便地传递信息,我们的真实知识也随之词汇化、对象化乃至教条化。我们的思维被这种实用主义逻辑重新塑造着,与此同时发生的,就是对真实知识的载体—经典文本—的忽视。比如说,在阅读莎士比亚时,台词中充满了各种隐语、讽喻和历史背景知识。传统的做法是让学生自己动手去同时代的文献中考察相关的内容以加深理解,如今我们可以通过文学理论教材来解决一切知识性问题。这样一来,我们看上去很快地学会了分析莎士比亚笔下某个隐喻的能指和所指。但问题在于,这样的结论其实可能是一种过度的抽象,往往会留下一大堆话却无法给人以任何新的启发,无法带来实质性的知识信息传递。

我们不是要抛弃一切既有的理论,从头开始;相反,只要我们依然有着追求真知的觉悟,那么已有的理论框架就充其量不过只是学术研究的起点而已。我们当然会有各种各样的理论假设,但我们最终要用文本来验证假说的真实性。比如,莎士比亚笔下的修辞存在着典型的针对性,为了确切把握这种针对性的可能的理论特征,我们这些数百年后的阅读者有时不得不尝试“扮演”文艺复兴时期的英国人。这种“扮演”就要求我们掌握大量的当时知识,懂得那些人的语言习惯、生活作风。所以人们常常认为,搞懂了莎士比亚就搞懂了英国。这是因为文本表面信息下面隐藏着更加丰富的深层信息,这些信息就像人类的遗传基因一样,无时无刻不在发挥着其稳定的文化功能。

有人会说,采用理论是为了捍卫批评家的基本立场,避免自己被古老的意识形态同化,陷入其中不能自拔。诚然,我们在解读经典的过程中最担心的就是失去自我。但我们不妨首先追问:什么是“我”?这个艰难的问题,落实到经典阅读层面,就会引出这样一种解释学困境:从文本当中获得的结论,究竟有多少属于作者本人的意图,又有多少只是我自己的管窥蠡测?由于某种认识论上的错误判断,人们会认为,由于文本当中的作者意图无法完全脱离解读者的先在视野而得到全然的把握,所以,谈论作者意图是不切实际的,有时往往是一种解读者的自恋。但回过头来,这种认识论上的困窘并不能从本体论上否定作者意图不存在,进而并不能否定探寻作者意图的正当性:无论作者想要告诉我们的东西是否得到呈现,我们自己首先要摆低姿态,用尊重的心态去面对经典的作家和作品。而现状是,在研究文学著作时,我们并非失去自我,而是过多关注自我,进而忽略作者的真实意图。

我们还是得回到一个最初的问题:经典的界限该如何确定?这也是“理论”给传统文学教育提出的“难题”。如今的理论家们倾向于认为经典是建构出来的,是时代与权力的衍生物。问题在于,权力的诞生也要依赖更高维度的诉求。如果不尝试去细究经典当中蕴涵的深刻用意和时代意义,就容易将其想象为一种不公正的暴力,从而将其与自由生活彻底对立起来。

把经典视为权力建构的产物,进而认为可以将其“去魅”,这种逻辑是不合理的。首先,历史孕育的经典之所以能够得到普遍的流传,其中必然有着能够经历时间考验的自然正当基础,进而一定与人类的本性有所关联。阅读这样的经典也就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自己,促进我们的自我反思和思想解放。退一步说,指责一种东西是“人为建构的”也并没有什么意义,因为“人为建构的”不等于“不好的”。哪怕《摩西五经》不是摩西写的,这丝毫不影响这些文本成为西方人两千多年的生活规范。《诗经》的古典解释系统甚至承认孔子删诗,但这恰恰是其文教价值所在。

然后,无论如何,人类的生活不可能没有规范与制约,经典就起到这样的作用。哪怕在现代民主制度之下,依然存在着经典的规范性位格,问题在于以什么具体的内容去摆上这个位格。关心文学整体环境和品质的理论家,他应该提出的问题其实是,对于我们的共同体—共同生活的人类群体—来说,什么是普遍的经典?关键的问题其实集中在“共同体”上。历史告诉我们,“经典”当然是共同体用以塑造民族心灵的最佳途径,《神曲》的民族是意大利,《巨人传》的民族是法兰西。但是在未来那个百分之八十国民是土耳其人的德国,它的经典想必不会再是路德本《圣经》。这是另外一个值得探索的话题。尤其在今天,我们应当有一种承担起重新解释经典任务的使命感—这是由人类共同生活的天性所决定的。

我们已经谈了太多理论话语对经典研读造成的弊端。但我们也得承认,对于现代学术来说,理论建设是不可或缺的。但既然使用了“理论”一词,就必须有一种理论的严肃感,这就要求我们恪守理论的品位,节制小心地使用术语,细致清晰地分析文本,尽可能地拓展视角的深度与广度。这些口号喊起来很简单,但做起来不易。从这个角度说,与其认为“理论”帮助我们获得实质性的知识,不如说帮助我们锻炼自己的心灵。通过阅读理论文本,品察理论家的问题意识,摹仿他们的思路与行文,我们可以渐渐学会靠谱的思考。

在这个意义上,如果阅读女性主义的理论能让女性找到真正的自我,如果意识形态批判能让参与社会实践的人们真的变得更加公平正义,如果解构主义真的能够促成批评家生产更多超越传统经典的有魅力的文本游戏,那么我们就可以说理论本身成为经典,成为通向丰饶知识之海的路标。同样,我们还可以有更加深思熟虑的做法,那就是把传统的文学、史学与哲学经典都当成时髦的理论重新拾起,通过将心比心的阅读,使之焕发生机,就像一根神奇的魔法师手指让亘古的顽石化为金灿灿的东西一样。如今的大学教育,则应当促使理论研究与经典解释的融通和生育。

经典范畴理论VS原型范畴理论 篇4

经典范畴理论还涉及到一个另范畴化的问题。经典范畴理论以二元互斥不容否定为基本点。二元互斥才是我们把握世界的理论基础。比如说,对于人来说,是女人就是女人,是男人就是男人,是女人就不是男人,是男人就不是女人,二元互斥。那么中性人呢?既不能把它分到男性范畴内,也不能把它分到女性范畴内,它应该自成一家,这就产生了另一个概念——另范畴化,它是范畴的重组。另范畴化与范畴化并不矛盾,另范畴化是因为需要而产生的。

自维特根斯坦之后人们对范畴的认识发生了变化,有了新的认识,逐步建立了原型范畴理论。原型范畴理论以体验哲学为依托,认为人们不可能完全客观地认识外部世界,范畴不是通过充分必要条件建立起来的,而是通过原型特征建立起来的,在范畴中存在着可以称作原型的最佳样本。而且,隶属于同一范畴的各成员之间不存在共享所有特征的现象,这些成员只具有家族相似性。所以,与经典范畴理论相悖,原型范畴理论认为构成同一范畴的特征不是二分的,范畴的边界是模糊的,范畴内成员的地位不相等,有“核心”和“边缘”之分。那么,范畴中的这个原型是怎样确立的呢?根据家族相似性足以进行范畴化?什么程度的相似可以被划到一个范畴内部?原型范畴理论认为,原型是“一个范畴中最具代表性的一个或者几个成员”,“认知的参照点”。原型的确立只是以人们的认知心理为出发点,以经验、感觉、认知等因素作为重要标准。这样来看,问题就出来了。不同的人的心理是不一样的,对事物的认识是不同的。由此可见,原型范畴理论纳入了主观性因素,和排除主观性因素的经典范畴理论截然相反。亚里斯多德说:“范畴是抽象的容器”。范畴是抽象的,范畴原型处于不同的层次,在性质上是截然不同的:范畴指涉思维规律;原型适于识解方式。比如,说到鸟这个范畴,美国人想到的是知更鸟,中国人想到的是麻雀。那到底知更鸟还是麻雀是鸟的原型呢?难道说同一个范畴在不同的国家原型还不一样?再者,提起宠物这一范畴,每个人家里养的不可能都一样,我们从主观性出发给出的原型肯定不一样。可见,原型范畴理论中确立中心成员这一概念是游离不定的,深受不同文化,个人经验的影响,根本不科学,不能拿来当为分类的标准。只要属于同一范畴,成员地位就是相等的,无论它们之间有多大区别。像上文所说,不能说大象比老鼠更是动物,那狮子,老虎和大象相比呢,谁又更是动物?不仅如此,原型范畴理论也是自相矛盾的。它否认二元互斥,但是原型与非原型,边缘与非边缘也是二元互斥,所以它的理论并不统一。

“家族相似性”是认知语言学所依据的基础理论之一,是维特根斯坦对语言及范畴问题的全新阐释,催生了原型理论。范畴不是因为共同特性而是因为成员之间重叠交叉的相似性结合在一起的,范畴中的成员因其与原型的相似性而被认为是范畴的成员。可见,相似性的概念贯穿于所有的范畴化过程。这本身就是在否认范畴的边界,人们对范畴边界的判断是基于本身的心理现实性和直观感知而做出的。而心理现实性并不是心理真实性,直观感知也并不等于对事物本质的认识。如果抛弃对事物本质的研究那就不成其为科学。所以,人们对范畴边界认识的不统一并不等于范畴边界本身的模糊或不存在,就像人的认知能力不够时并不能说世界是不可认知的。根据“家族相似性”,相似性程度高的就可以纳入同一范畴,那么这个相似度怎么把握呢,相似度低到何种程度才把它划入同一范畴的边缘成员而不是范畴外?所谓的家族相似性其实只是外部特征,而外部特征是不可靠的,人类的遗传取决于基因而不是表象的相似性。如果没有血缘关系的两个人在外形方面有相似之处,若以相似作为评判标准,岂不是可以纳入同一个家族?比如说明星的“撞脸”,娱乐圈中有很多刚出道的小明星因为和大明星外貌形气质相似被拿来比较,像“小范冰冰、小章子怡”等。我个人觉得房祖名和张默简直太像了,难道就因为相似说房祖名和张默是一家的?“各从其类”取决于万事万物的内在规定性,即本质。本质是一物之所以成为其自身的内在根据,是事物内在的、必然的、根本的属性,以相似来瓦解本质太荒谬了。

以上的论述表明了所谓的原型范畴理论的理论核心都是禁不起推敲的。原型范畴理论是对经典的曲解和亵渎。只有坚持经典范畴理论,通过对认知事物本质的把握,才能真正地“各从其类”。

摘要:经典范畴理论是以充分必要条件和二元互斥论来界定范畴成员,范畴的边界是明确的,范畴内的成员地位是平等的。原型范畴理论则认为范畴是通过原型特征建立起来的,在范畴中存在着可以称作原型的最佳样本,范畴内成员的地位不相等,因此范畴的边界是模糊的。本文对比论证了经典范畴理论的超拔和原型范畴理论的荒谬。

关键词:范畴,本质,原型,相似

参考文献

[1]亚里士多德1959a.《形而上学》,吴寿彭译,北京:商务印书馆.

[2]亚里士多德1959b.《范畴篇》,方书春译,北京:商务印书馆.

索罗斯的经典理论:反身性 篇5

索罗斯认为,在证券市场上,不是目前的预期与将来的事件相符合,而是未来的事件由目前的预期所塑造。

市场参与者的认知缺陷与生俱来,而有缺陷的认知与事件的实际进程之间存在一种双向联系,这种双向联系导致两者之间缺乏对应,这种双向联系就是“反身性”。

市场总是错的,但是失真在两个方向上都起作用,不仅市场参与者的预期存在着偏向,同时他们的偏向也影响着交易活动的进程,这有可能造成市场精确地预期未来发展的假象,但事实并非如此。

金融市场上最困难的事情之一是在判断安全的风险水平时没有普遍有效的标准,投资者在每一种情境中都要根据它本身的价值和自己的生存本能来判断,抽象的兴趣必须和实际的技能结合起来。

股票市场上不存在经济学家所谓的价格均衡,因为现实当中的供给曲线和需求曲线并非独立给定而是受到市场参与者有缺陷的认知以及主流偏好的影响,现实的均衡根本不具有得以实现的丝毫可能。

正如卡尔·波普尔所证明的那样,完备知识的不可企及是科学方法的首要原理,任何结论都必须看作暂时的和可以改善的,否则自然科学或者社会科学就无法取得进步。

参与者的思维介入了因果作用的过程,不可能再简单地将后者视为独立于事实并且可以同事实取得一致的客观的事件序列。

参与者所面对的情境受到其本身的决策活动的影响,他们的思维构成了这类情境中不可缺少的部分,这一事实引入了不确定的因素,使市场参与者对于事实进行陈述的独立性和有效性遭遇挑战。参与者的思维和情境之间缺乏对应,因此参与者的偏向是固有的,公正不偏是不可实现的。

因此,参与者的偏向不仅表现为结果和期望之间的差距,同时也表现于事件的实际结果之中。历史的进程是开放的,历史的主要驱动力是参与者的偏向。在证券市场中,下一个事件不可能是前一个事件的简单重复。

在股票市场上,市场的估价总是失真的,而且这种失真具有左右股票潜在价值的力量。

索罗斯对于股票市场有两条基本的主张:

1.市场总是表现出某种偏向;

2.市场能够影响它预期的事件。

这两个主张结合起来就解释了为什么市场似乎经常能够正确地预期未来的事件。

假定存在着一个影响股价变化的“基本趋势”,那么,股票价格的运动就可以拟想成为“基本趋势”和“主流偏向”的合成。

所谓主流偏向是指市场参与者中,除去相互抵消的观点之后剩下来的那些事实。主流偏向经常在股票价格上具有最突出的表现。市场事件的序列只能解释为历史性的变化过程,其中没有一个变量——股票价格、基本趋势、主流偏向——可以保持不变。三个变量先是在一个方向上,接着又在另一个方向上彼此加强,繁荣与萧条交替,就是一个最简单而又最熟悉的模式。

经典营销理论面临的市场挑战 篇6

因此,不断有学者在4P理论的基础上,根据市场变化提出新的营销理论,其中以消费者为中心的4C理论受到较多关注。4C指的是消费者(Customer),即消费者的需求;成本(Cost),即消费者为满足其需求愿意付出的成本;方便(Convenience),即如何使得产品让消费者可轻易获得;沟通(Communication),即如何实现与消费者之间的双向沟通。然而本文学者认为,4Ps理论和4Cs理论并不矛盾,甚至可以说是相辅相成。4Ps理论为企业的营销管理提供发展框架,即产品、定价、分销渠道、宣传促销四个环节,而4Cs理论为传统营销学的四个环节提供了现代视角,即以满足目标群体需求为出发点来确定产品功能、外形等属性,从目标群体可能接受的心理价位为产品定价,将目标群体易接触的、习惯的购买方式作为销售渠道,最后在宣传促销环节选择对于目标群体来说可接受的手段,并注重双向沟通,根据反馈及时调整。

接下来本文将结合影视产业的营销管理案例,探究其是如何从消费者视角出发,并利用大数据技术,完成4Ps理论中的产品、定价、渠道、宣传四要素。

一、影视作品

影视作品的构成包括剧本和演员两大要素。选择怎样的剧本,大部分都会根据市场环境而定,例如近期大火的盗墓题材,《寻龙诀》引领了盗墓题材大荧幕作品的潮流并大获成功,同期,《老九门》、《盗墓笔记》以及最新上映的《鬼吹灯之精绝古城》等网剧火爆来袭。制作人们不仅看重盗墓题材作品,同时向其他IP剧延伸,逐步形成近期影视剧题材的趋势。当然也有寻找空隙市场,实行差异化产品策略而成功的案例,如《泰囧》,一部轻松搞笑的电影作品在众多严肃、庄重题材的贺岁片中脱颖而出。另外,除了剧本之外,演员也是影视作品是否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其中作为典型的当属《纸牌屋》和《小时代》,两部作品的演员均是通过大数据中演员受欢迎程度而筛选出来的,由此可见,符合目标群体口味是企业在塑造产品过程中成功的关键。

二、影视剧观看成本

目前我国大荧幕作品的票价实行的是统一票价。所谓统一票价有两方面含义,一方面是指同类影片票价基本一致(团购价、会员价、特殊节假日除外),只是在场次、放映期限上有所区分,也就是说并不是按照市场需求而定;另一方面是指同场次电影,一个放映厅内所有座位票价一致,最佳观影位置和其他非最佳观影区票价没有区分。对于影视作品的观影需求属于消费者的精神需求,也是很多消费者的潜在需求,需要通过各种有效的手段将这种需求转化为一种可以实现的需求,除了可以通过影视剧作品的质量拉动需求之外,梯形票价、动态票价也是可以参考的手段之一。例如爱奇艺在线视频平台,最新开拓了会员可优先非会员提前观看某些特定影视剧作品的模式,使其会员量大幅增长。

三、订票渠道

目前消费者已经不满足于线下购票、选座、等候,这种传统的购票观影模式,取而代之的是各种手机APP客户端,消费者可轻松通过手机客户端提前选座订票,与之配套的是影院现场的自动取票装置,全程智能化自助服务无疑改善了影视业的服务质量,并提升了消费群体的满意度。但值得注意的是,如何在智能化的进阶发展过程中实现双向沟通,听取消费者的声音,并根据反馈不断升级改造,这是万物互联趋势中不可轻视的问题。

四、宣传造势

传统宣传渠道对于影视剧作品受众群体的影响在日益减小,当前的消费者更习惯在四个平台中对影视剧作品进行探讨传播,从而形成消费者习惯的大数据,它们分别是搜索平台(包括百度、360搜索等)、网络社交平台(新浪微博、豆瓣、知乎等)、线上票务平台(猫眼电影、淘票票、美团、大众点评、糯米等)以及在线视频网站(爱奇艺、优酷、腾讯等)。除了在众多平台上进行线上影视作品宣传之外,线下的发布会也是重要宣传渠道。如张嘉佳导演的最新作品《摆渡人》,其带领梁朝伟、陈奕迅、杨颖等主演一并出席在上海交通大学的发布会,此地点的选择正是因为大学生正逐步成为大荧幕作品的目标群体以及活跃在各宣传平台上的新进力量。

所以说,无论是4Cs理论还是其他衍生出的营销理论,都是在4Ps的基础之上,结合目前市场情况作出调整。本文学者认为4Ps的理论框架无可厚非,现代营销中消费者的关键作用和重要程度也是众所周知,所以营销管理的重点应该放在如何利用现代技术,快速找到消费者痛点,使得营销手段精准、有效,从而加速企业产品的市场推广和认可度的提升,实现企业品牌的快速成长。

参考文献

[1]刘婧雅,文田.大数据时代的电影营销[J].电影艺术,2014,(1):93~97.

[2]李波,董纪昌,汪寿阳.我国电影票价与受众关系的实证研究[J].管理评论,2009,(4):58~64.

经典控制理论 篇7

关键词:货币需求,费雪方程,剑桥方程,凯恩斯货币需求理论,弗里德曼货币需求函数

对货币的研究, 西方经济学家秉持了对一般商品的研究方法, 即以供求规律为基础, 从货币的均衡与失衡中探求货币对经济的影响。在货币供给方面, 多数西方经济学家都把货币供给当成经济的外生变量, 货币供给量仅受政府政策的影响, 因而并没有太多分歧。而货币需求则是人们“愿意”持有多少货币, 更多地包含人的行为、心理因素, 具有很强的模糊性, 很难进行直接、准确的计量, 因此, 在货币需求方面西方存在诸多的理论。这些理论主要研究货币持有者保持货币的动机、决定货币需求的因素、各种因素的相对重要性及货币需求对物价、产出等实际变量的影响, 是货币理论的核心内容之一, 在现代西方经济理论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一、传统的货币数量理论

货币数量理论的基本观点是, 货币仅仅是交易的媒介, 本身没有价值, 货币只是笼罩在实体经济上的一层面纱, 对实体经济不产生影响, 物价水平的变动取决于货币的数量。传统的货币数量论中影响比较大的理论有两个:一是费雪的现金交易方程式;二是剑桥学派的现金余额学说。

1. 费雪的现金交易方程式

耶鲁大学教授欧文·费雪在其著作《货币的购买力》一书中详细阐述了他的现金交易方程式。费雪特别重视作为交易媒介的货币, 认为人们之所以需要货币是因为货币可以作为交易媒介交换所需的商品和劳务, 因此货币最终都将用于购买。任何一笔市场交易, 买者支付的货币总额, 总是等卖者收到的货币总额, 因此, 在一定时期内, 社会的货币支出量与商品、劳务的交易量的货币总值一定相等。据此, 费雪提出了著名的交易方程式:

在交易方程式中, 费雪假设货币流通速度V受制度性因素制约, 在短期内稳定不变, 而社会总交易量T与国民收入正相关, 费雪假设短期内国民收入保持不变, 从而社会交易总量T也是常数, 因此货币供给的数量是影响价格水平的惟一因素。如果货币供给量增加, 物价水平就会同比例地上升;反之, 如果货币供给量减少, 物价也会同比例地下降。所以, 费雪认为货币供给量的变动不会对实体经济产生影响, 只会影响物价水平, 货币只是笼罩在实体经济上的一层“面纱”。

2. 剑桥学派的现金余额学说

剑桥学派的现金余额学说是在修正费雪方程式缺陷的基础上提出来的, 其代表人物有马歇尔、庇古等, 他们认为费雪把货币仅仅看作了交易的媒介, 因而忽略了货币还有诸如价值尺度、财富贮藏手段等其他职能。于是剑桥学派主张从人们的持币动机出发, 全面地研究人们的货币需求。他们认为货币除具有交易功能外, 还具有价值储藏功能, 因此要分析货币需求, 除了要分析货币的交易需求外, 还应考虑社会上的现金余额数量, 即人们的手中作为购买力保存的货币数量。由于交易水平取决于收入水平, 且交易量会随着收入的提高而增加, 所以基于交易动机的货币需求应当与收入水平成正比;另外, 由于货币还具有价值贮藏手段的功能, 但人们持有货币会有机会成本, 主要表现为将货币存入银行的利息损失, 这样, 基于价值贮藏手段的货币需求就应与利率水平负相关。但剑桥学派认为, 短期内利率水平是稳定的, 因此剑桥学派的货币需求方程式是没有考虑利率因素的, 方程式如下:

二、凯恩斯学派的货币需求理论

1. 凯恩斯的流动性偏好理论

与剑桥学派的研究思路相似, 凯恩斯对货币的研究, 也主张首先需研究个人的持币动机。凯恩斯把货币需求称为流动性偏好, 他认为人们之所以存在流动性偏好有三个原因, 即个体有三个持有货币的动机: (1) 交易动机, 是人们为应付日常的交易行为而持有货币的动机, 凯恩斯认为交易动机的货币需求与收入正相关。 (2) 预防动机, 是指为了应付未来可能发生的各种意外而产生的持币动机。凯恩斯认为, 随着收入的增加, 可能发生的意外支出也会随之增加, 因此预防动机的货币需求也与收入正相关。 (3) 投机动机, 这是凯恩斯货币需求理论中最有特色的地方, 凯恩斯指出, 人们持有货币除了因为货币可以用于交易和应付意外支出外, 货币还是一种资产, 因此人们持有货币还是因为货币是一种保存财富的手段。凯恩斯假设人们贮藏财富的方式仅有两种:货币与债券。如果人们持有货币, 其资产收益为零;如果人们持有债券, 则可能有以下两种情况:如果利率上升, 债券价格会下跌;反之, 如果利率下降, 债券价格会上升, 因此, 人们对利率的预期就称为人们在货币和债券两种资产间进行选择的关键。如果人们预期利率水平下降, 从而债券价格将会上升, 人们必然倾向于多持有债券, 反之, 将倾向于多持有货币。虽然剑桥学派也意识货币贮藏财富手段的职能, 但他们认为基于这一职能的货币需求与利率无关, 而凯恩斯则认为利率是人们持有财富贮藏手段的货币的关键性因素, 并明确指出货币的投机性需求是当前利率水平的递减函数。

综上, 凯恩斯提出了自己的货币需求函数:

可见, 凯恩斯特别注重预期对货币需求的影响, 他认为基于预防动机的货币需求主要取决于人们对未来交易水平的预期;而基于投机动机的货币需求, 除受当前市场利率水平的影响外, 还受到人们对利率变动预期的影响。

2. 后凯恩斯学派的货币需求理论

凯恩斯的后继者沿着凯恩斯三种动机的研究思路进一步完善了货币需求理论, 这一时期典型的成果是论证了交易动机和预防动机的货币需求同样是利率的函数, 因为基于交易和预防动机准备的货币, 其中一部分也可能会用来购买可以带来收益的资产, 有代表性的理论是鲍莫尔———托宾模型和惠伦模型。

(1) 鲍莫尔———托宾模型

“鲍莫尔———托宾模型”引入了交易成本因素, 分析了人们持有现金的利与弊。持有现金的利表现在节约了往返银行的时间, 也省去了办理业务的各种麻烦, 而弊在于损失了将货币存入银行的利息。鲍莫尔、托宾指出人们持有货币的平均余额, 与人们去银行提取现金的频繁程度有关。他们假设, 某人一年预计花费Y元, 如果他每年只去一次银行, 那么他需要在年初从银行一次性提取Y元, 到年末时其提取的Y元全部花完, 即年末他持有的货币余额为零, 一年中其平均持有的现金量为Y/2。如果他一年之中去银行n次, 则每次只需提出Y/n元, 这样他持有现金的平均数量就是Y/2n元。鲍莫尔、托宾认为人们在进行现金管理时存在两种成本:一种是机会成本, 即所放弃的银行利息, 等于iY/ (2n) ;另一种是交易成本, 即往返银行所花费的时间和办理业务的各种麻烦。假设每次往返银行需要的交易成本为b, 则一年中总交易成本为bn。

综上, 总成本相当于机会成本和总交易成本之和:

可见, 如果持币人去银行越频繁, 他承担的交易成本就越高, 而利息损失就越少;反之, 如果持币人去银行的频率越低, 其交易成本就越低, 但利息损失就越多。一个理性决策者将会选择适当的预防性货币余额, 使两种成本之和降到最低。根据数学原理, 往返银行的最优次数可以用以下公式表示:

最优现金余额平均持有量为:

鲍莫尔———托宾模型得出了不同于凯恩斯的结论:交易性货币需求不与收入成正比, 并且要受到利率的影响;持有货币余额应有一个最适度的规模, 这个最适度规模和收入的平方根成正比, 与利率的平方根成反比, 即货币需求对收入的弹性为0.5, 对利率的弹性为-0.5。这就是说, 如果利率和物价保持不变, 收入增加的比例必须大于货币供给增加的比例, 才能使公众吸收新增的货币, 经济学家将此现象称为货币管理中的“规模经济”, 并称上述模型为“平方根定律”。

(2) 惠伦模型

美国经济学家惠伦论证了预防动机的货币需求也与利率有关, 同样是利率的减函数。惠伦认为, 预防动机的货币需求用于应付未来可能发生的各种意外支出的, 在风险规避者的假设下, 人们会选择持有比所需更多的货币, 这一超额部分就是预防性货币需求。他认为, 影响最优预防动机货币需求数量的因素主要有三个:一是非流动性的成本, 二是持有该现金余额的机会成本, 三是收入和支出的平均值及其变化情况。非流动性成本是指预防性货币余额持有量不足而可能造成的损失, 包括将所持资产转换成现金而需要支付的手续费;为了得到银行贷款而支付的利息;因陷入支付困境而破产等。持有预防性现金余额的机会成本表现为, 因持有这些现金而放弃的利息收益。

惠伦认为, 一定时期内, 如果净支出N大于预防性货币平均持有量M, 人们就要将其他资产变现。假设交易费用为b, 净支出大于预防性货币持有量的概率为P, 利率为r, 那么持有预防性货币余额的机会成本为r×M, 预期的非流动性成本为b×P。则持有预防性现金余额的总成本为:

惠伦假设, 企业和家庭都是风险规避者, 作最保守的估计, 取概率其中S为净支出的标准差。则总成本可以表示为:

从上式可以看出, 如果人们持有较多的预防性货币余额, 虽然降低了预期的非流动性成本, 但却增加了机会成本;反之, 如果减少预防性货币持有数量, 虽然降低了机会成本, 但却提高了预期的非流动性成本。一个理性的决策者将会选择适当的预防性货币余额, 使两种成本之和降到最低。根据数学原理, 总成本C的最小值在其一阶导数为0处取得:

因此, 货币持有者选择最适度的预防性现金余额为:

可见, 预防性动机的货币需求同净支出分布的方差正相关, 与非流动性的成本正相关, 与持有现金余额的机会成本负相关。惠伦模型与鲍莫尔———托宾模型的结论基本一致, 不同的是惠伦模型中预防性现金余额对交易成本、利率的弹性分别为1/3、-1/3, 而鲍莫尔模型中分别是1/2、-1/2。

三、现代货币数量论

芝加哥大学的米尔顿﹒弗里德曼教授在其1956年出版的《货币数量论:一种新的解释》一书中, 集中阐述了其货币需求理论, 被称为现代货币数量论。弗里德曼侧重于研究实际货币需求, 与以往的经济学家不同的是, 弗里德曼并没有从人们持币动机的角度研究货币需求, 而是把货币当作一种资产, 因此凡是影响人们资产选择的因素也必定影响货币需求, 货币需求应为人们拥有的财富及其他资产相对于货币的预期收益率的函数。据此, 弗里德曼提出了一个多元货币需求函数:

式中, Md/P代表实际货币需求量, P代表物价水平, f代表函数关系, Yp代表恒久性收入, W代表非人力资本对人力资本的比率, rm代表货币的预期收益率, rb代表固定收益的债券收益率, re代表非固定收益的证券收益率, 1/p·dP/dt代表物价变动率, U代表反映主观偏好、技术、制度等因素的综合变数。

四、简评

归纳起来, 西方货币需求理论研究的主要脉络为:以货币基本职能为出发点, 通过研究人们持有货币的动机及其影响这些动机的因素, 归纳出货币需求函数。具体来说, 费雪只考虑了交易媒介职能的货币需求。剑桥学派则认为货币除具有交易媒介职能外, 还具有价值贮藏职能, 遗憾的是剑桥学派未对两种职能进行区分, 以致剑桥学派忽略了利率因素对财富贮藏职能的货币需求产生的重要影响, 因而没能突破费雪的交易方程式。凯恩斯通过引入投机动机第一次明确区分了基于交易媒介的货币需求和基于财富贮藏手段的货币需求, 并认为利率是影响财富贮藏手段货币需求的决定因素。弗里德曼的货币需求理论对持币动机未作深入的分析, 而是通过运用资产选择理论表明, 货币需求是恒久性收入和其他可替代资产相对于货币的预期收益率 (即持有货币的机会成本) 的函数。弗里德曼和凯恩斯的货币需求理论虽然在结论有很大差异, 但两者的本质区别不大, 只是在分析影响货币需求的因素上粗细有别而已。综观前述几个理论, 影响货币需求的因素可以概括为以下三类:

1. 规模因素, 指决定货币需求大小的实际经济规模量, 如GDP、GNP、商品交易总额、资产财富总额等。

2. 机会成本因素, 指货币自身收益及货币替代物的收益, 如存款利率、股票收益率、物价上涨率等。

3. 制度因素, 包括有支付习惯、收入分配、偏好、预期等。

五、启示

经济中货币需求存在一个客观的量, 货币供给的改变必须要以货币需求的变化为依据, 因为增加的货币供给依赖增加的货币需求将其吸收, 吸收的途径可能有收入增加、生产扩张、价格上涨、货币流动速度下降等, 即在货币流通速度不变的情况下, 如果收入、生产的增长慢于货币供给的增长, 通常就会带来通货膨胀。货币政策的制定应将经济中客观的货币需求作为重要考量。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深入研究影响我国货币需求的因素, 尤其是当经济受到外来冲击时 (如当前的国际金融危机) , 货币需求有何变化, 能否保持稳定等问题。西方经典的货币需求理论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理论基础、研究方法和思想方向。

参考文献

[1]弗里德曼.货币数量论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社, 2001.

[2]米什金.货币金融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8.

经典控制理论 篇8

教育测量与评价是教育研究领域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是学科教学活动中科学管理的有效手段。《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明确把提高教育质量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 并多次强调与教育质量的监测和评价相关的内容[1]。显然, 在当前教育制度下, 各种笔试仍是一种重要而有效的教育质量定量评价方式。试卷质量自然影响对教育质量的正确评价, 因此, 针对笔试试卷的质量分析显得尤为重要。

试卷质量的分析一般是利用经典教育测量理论 (CTT: Classical Test Theory) 和项目反应理论 (IRT:Item Response Theory) 进行分析。

经典测量理论又称为真分数理论, 假定观察分数X与真分数T线性相关, 即CTT的数学模型为X=T+E, 其中, 随机误差E服从均值为零的正态分布。该理论最重要的四个指标正是反应试卷是否真实可靠、准确有效、难易适中、鉴别力强的信度效度、难度和区分度等测验质量指标[2]。当然, 由于其比较依赖样本、信度估计精度不高、难度和被试水平没有定义在同一参照系上, 同时, 无法回答总分相同的考生的真实能力有无差异等问题, 该理论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3]。

项目反应理论是一种新兴的心理与教育测量理论。该理论的前提假设非常严格, 主要包括单维性假设和局部独立性假设[4]。主要方法是在利用参数模型的基础上, 利用项目特征曲线、试题信息函数进行探讨, 同时利用EM算法, 用边际极大似然估计方法寻找项目参数的一致估计[5]。

本文主要利用南宁市某中学2013年秋季学期数学期末考试成绩, 在经典测量理论 (CTT) 范畴下探讨该次期末考试数学试卷的信度、效度、难度、区分度和成绩分布情况。通过试卷“四度一分布”了解试卷质量 , 并反馈教学效果情况。

二、基于CTT的试卷质量情况分析

1.成 绩 分 布 情况

一般而言, 一份好的试卷考试的成绩都服从或近似服从正态分布, 因此, 考试成绩的正态性是考察试卷质量的一个首要指标。检验正态性的方法很多, 常见的是利用直方图和卡方检验、K-S检验。从参加本次考试的872人中随机抽取387人的成绩进行检验, 结果如图1所示:

正态分布的K-S统计量显著性概率P值为0.095>0.05, 因此, 这次考试学生成绩服从正态分布。

2.信 度

中学试卷中, 选择题分数可简化为0, 1得分情况来解释, 解答题和填空题可以看成非0, 1记分的项目。因此, 选择题信度主要采用折半信度[斯皮尔曼-布朗 (Spearman-Brown) 公式、卢隆 (Rulon) 公式、弗拉纳根 (Flanagan) 公式]和库德-理查逊 (Kuder-Richardson) 信度 (K-R20、K-R21公式 ) 进行分析[7]。填空题和解答题为非0、1记分的项目, 采用克龙巴赫系数进行统计, 结果如表1所示。

结果表明, 每种方法计算的选择题信度都接近0.7, 信度系数处于尚可使用范围之内。研究表明, 对于标准化的大型测试题目信度要求一般要在0.9以上, 而学校期末考试的信度在0.6以上即可接受[1]。选择题、解答题的克龙巴赫系数为0.905, 可以认为填空题和解答题的信度非常好, 综合考虑, 试卷整体信度是可信的。

3.效度

效度 (validity) 是指测验 结果的有 效性或准 确性 , 即通效度 (validity) 是指测验 结果的有 效性或准 确性 , 即通过测验能够正确测量出它所要测量的属性的程度[5]。测量的效度的种类很多, 其中基于专家和教师对试题与所涉及的范围进行符合性判断的逻辑判断法的内容效度使用较多。内容效度是指测验内容对所要测验的全部内容的代表性程度。但一次考试很难包含学生所学课程的所有内容, 因此只能选择具有代表性的试题进行考核, 来了解学生的知识技能掌握情况[8]。

根据测量的目标与内容的双向细分表, 经过该校7位一线数学教师 (其中高级教师4位, 中教一级2位, 中教二级1位) 不记名反馈信息来看, 本次考试所设计的试题覆盖了所要测内容的主要方面, 考查目标清晰明确, 题型和分数结构合理恰当, 总体符合考试大纲和教学要求。分组法0.093 0.021 0.526 0.711 0.134 0.289 0.536 0.546 0.423 0.670 0.670 0.691列相关0.413 0.153 0.489 0.574 0.254 0.572 0.462 0.511 0.630 0.502 0.561 0.60613 -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试卷区分度

4.难度

试题难度是反映考题难易程度的指标, 一般而言是按照答对人数的百分比确定的, 是衡量试卷质量的最主要的数量性指标, 简单来说可以利用测验分数的分布情况和特征进行观测, 例如考察测验分数的全距、零分、满分、众数、平均分数等相关指标进行定性的判断, 也可以根据不同的情况, 利用有关公示进行精确计算。

一般而言, 难度的取值范围在[0, 1]之间, 取值越大, 难度越小。难度在0.7以上的为比较容易的题, 在0.4-0.7为中等难度的题, 在0.4以下的则为较难的题或是难题。在实际教学中试卷难度水平的选择, 应取决于测验的目的和试题的形式。如果测验是用于区分学生水平, 那么应该将试题或试卷的难度系数控制在0.5左右, 各试题难度值在0.2-0.8, 同时各题平均难度值在0.5左右是比较适宜的[5]。

对于采用0, 1记分的选择题, 用通过率P、平衡猜测的校正公式CP和极端分组法计算各个试题的难度。

对于非0, 1记分的填空题、解答题和总分, 用难度系数和极端分组法计算各个项目的难度。

结果显示, 就选择题而言, 三种计算方法的计算的难度差异不大, 整体趋势较一致, 从三种公式的难度均值看, 第1、2、5、6、7、8、9属于难度较小的题目, 3、4、10、11、12属于难度中等偏上的题目, 其中第4题难度最大, 10, 11, 12三题难度也较大, 选择题总体难度为0.767, 属于比较容易, 从试题编排上看, 除个别题目外, 整体趋势是容易的题型放在前面, 中等难度试题放在题型中间, 较难试题放在题型后面, 较合理。

对填空题和解答题而言, 题目难度显然大于选择题, 填空题总体难度均值为0.499, 难度中等, 解答题总体难度均值为0, 472, 属于中等偏难程度, 8道解答题的难易程度也和题目顺序基本一致, 越难的题目越在后面, 符合数学试卷的一般规律。

从考试成绩来看, 难度系数为0.548, 综合选择题、填空题、解答题三种类型的难度均值, 整张试卷难度均值为0.579, 和总分难度系数接近, 因此, 可以判定该份试卷总体难度适中。

5.区分度

区分度是反映试题效用的一个主要参数, 同时也是试题对考生实际水平的鉴别能力, 将不同层次的考生区分开来的统计量。若试题的测试结果是水平高的学生答对或者得高分, 水平低的学生答错或者得低分, 则认为试题的区分能力强。一般而言, 区分度在0.4以上为最佳效果, 在0.3~0.39为合格, 修改会更好, 在0.2~0.29为勉强, 仍需耍修改, 区分度在0.19以下为差, 必须淘汰[6]。

对于0, 1记分的选择题, 利用极端分组法、点二列相关计算各个试题的区分度。

对于连续记分的主观性试题填空题、解答题和总分, 用极端分组法和相关法计算各个项目的区分度。

注:试卷区分度是将各题区分度进行加权平均计算的。

结果显示, 对于选择题而言, 总体看来, 整个选择题中大部分题目的区分度都在0.4以上。通过极端分组法和点二列相关系数计算的区分度在大部分题目中相差不大。极个别题目有明显差异, 主要在于两种方法考虑的视角不一致, 就第1题而言, 极端分组法的区分度指标0.093, 是利用高分组和低分组之间差异进行计算的, 两者差异很小, 说明该题无论是高分组还是低分组都能完成, 就区分能力而言属于应该淘汰的题目, 但正是由于该题目在高低分组中完成率都较高, 和总分的相关性自然就大, 因此, 点二列相关法计算出来该题的区分度较高。两种方法计算的试卷区分度均在0.6以上, 说明该试卷区分能力强, 区分效果佳。

三、有关结论

事实上, 该次试卷为全市统一考试题目, 从一定程度上说 属于“较大 的标准化 ”考试题目 。从上述 分析可知 , 本次考试成 绩的分布 直方图并 未凸显畸 形特征 , 基本上呈 正态分布, 单峰, 稍微右偏。就四度而言, 填空题、解答题的信度很好 , 但选择题 的信度适 中。常见 的提高测 验信度主 要有以下方 式 :一是适当 增加试题 量 ;二是提高 质量 , 试题难度要 适中 , 区分度大 ;三是调整 试题编排 顺序 , 尽量做到 先易后难。

测验的效度采用学科专家通过逻辑分析法进行分析的, 根据测量的目标与内容的双向细分表, 了解到试题覆盖了所要测内容的主要方面, 考査目标清晰明确, 题型和分数结构合理恰当, 总体符合考试大纲和教学要求。

试题的难度较合理, 大部分选择题难度偏低, 其中第4、10两题难度最大。而最后一道解答题的难度系数则过大。这和数学试卷利用最后一题作为压轴题有密切关系。

试题的区分度方面反应较好, 但选择题第1、2题和解答题最后一道题在两种计算方法中差异很大。可能的原因在于第1、2题属于难度很低的送分题 , 因此区分度也不高 , 最后一道压轴题属于难度最大, 很多学生放弃作答, 因此存在这方面的问题。

四、结语

考试是衡量教学效果的必要手段。随着统计学及经济计量学边缘的不断扩张, 对于教学结果的评价越来越依赖于科学的理论和方法。教育评价技术方法中教育测量理论就是应用教育统计学方法实现的, 成为测评学生能力、考核教育效果的重要措施。利用SPSS测度考试的难易度、区分度、信度、效度等指标, 不仅可以直观、便捷分析考试结果, 发现考试中的重要信息和规律, 还可以为教学效果评估提供重要的考核指标和模式。目前在教育教学及科研领域, 人们采用科学的测评方法测度试卷科学性的尝试并不多, 尤其是一些规模较小的考试, 这不利于教学质量和教师素质的提高, 亦不利于考试学研究者开启新的研究视域。应该加强对试卷科学化测度的研究及实践, 使考试这一重要的教学环节日益走上科学化和规范化的轨道。

通过试卷质量分析, 不仅可以了解试卷情况, 更可以利用试卷科学性测评的方式了解教师的教学效果, 同时也可以通过建立试题库、制定命题双向细目表等方式, 提高试卷质量。

参考文献

[1]《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关注教育质量监测[N].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信息简报, 教育部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中心, 2010, 1.

[2]郭熙汉, 何穗, 赵东方.教学评价与测量[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8.

[3]杜洪飞.经典测量理论与项目反应理论的比较研究[J].社会心理科学, 2006 (6) :15-17.

[4]Christine DeMars.Item Response Theory[M].London: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10.

[5]何穗, 吴慧萍.基于教育测量理论的中学数学试卷质量评价研究[J].考试与招生, 2012 (08) :49-53.

[6]Robert L.Ebel.Measuring Educational Achievement[M].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Hall, 1965.

[7]吴慧萍.基于教育测量理论的中学数学试卷质量评价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12.

经典理论在图书馆管理中的应用 篇9

关键词:图书馆,管理

1、木桶定律

木桶效应[1,2]是指一只木桶想盛满水, 必须每块木板都一样平齐且无破损, 如果这只桶的木板中有一块不齐或者某块木板下面有破洞, 这只桶就无法盛满水。这样一只水桶能盛多少水, 并不取决于最长的那块木板, 而是最短的那块木板。也可称为短板效应。一个水桶无论有多高, 它盛水的高度取决于其中最低的那块木板。这就是说任何一个组织, 可能面临的一个共同问题, 即构成组织的各个部分往往是优劣不齐的, 而劣势部分往往决定整个组织的水平。

2、责任分散效应

1964年3月13日夜3时20分, 在美国纽约郊外某公寓前, 一位叫朱诺比白的年轻女子在结束酒吧间工作回家的路上遇刺。当她绝望地喊叫:“有人要杀人啦!救命!救命!”听到喊叫声, 附近住户亮起了灯, 打开了窗户, 凶手吓跑了。当一切恢复平静后, 凶手又返回作案。当她又叫喊时, 附近的住户又打开了电灯, 凶手又逃跑了。当她认为已经无事, 回到自己家上楼时, 凶手又一次出现在她面前, 将她杀死在楼梯上。在这个过程中, 尽管她大声呼救, 她的邻居中至少有38位到窗前观看, 但无一人来救她, 甚至无一人打电话报警。这件事引起纽约社会的轰动, 也引起了社会心理学工作者的重视和思考。人们把这种众多的旁观者见死不救的现象称为责任分散效应[3,4]。

对于责任分散效应形成的原因, 心理学家进行了大量的实验和调查, 结果发现:这种现象不能仅仅说是众人的冷酷无情, 或道德日益沦丧的表现。因为在不同的场合, 人们的援助行为确实是不同的。当一个人遇到紧急情境时, 如果只有他一个人能提供帮助, 他会清醒地意识到自己的责任, 对受难者给予帮助。如果他见死不救会产生罪恶感、内疚感, 这需要付出很高的心理代价。而如果有许多人在场的话, 帮助求助者的责任就由大家来分担, 造成责任分散, 每个人分担的责任很少, 旁观者甚至可能连他自己的那一份责任也意识不到, 从而产生一种“我不去救, 由别人去救”的心理, 造成“集体冷漠”的局面。

中国古代的寓言故事:一个和尚挑水喝两个和尚抬水喝三个和尚没水喝, 说的也正是这个道理。在图书馆管理中我们也经常遇到这样的事, 一件事人人有责时, 最终常常踢皮球, 谁也不会负责, 最终造成人浮于事。所以我们在图书馆管理中需强化目标管理, 全面实行岗位负责制。首先将全年工作任务层层分解到各个科室和每个工作人员。并制定了明确的奖惩办法。由于把个人的工作情况与奖惩挂钩从而使人人都感到肩上有了压力, 工作主动性和责任心进一步增强。现在, 全馆上下各科室之间、干部职工之间业已形成一个争先创优的良好局面。

二是在资料管理上全面施精细化管理。对图书、资料、现刊、过刊等科室, 精细管理并逐一落实相关责任人, 有效地协调和衔接了各科室的资料交接保存工作, 杜绝了因丢失资料而相互推卸责任的不良现象。

3、破窗效应

心理学的研究上有个现象叫做“破窗效应”[5], 就是说, 一个房子如果窗户破了, 没有人去修补, 隔不久, 其它的窗户也会莫名其妙的被人打破;一面墙, 如果出现一些涂鸦没有清洗掉, 很快的, 墙上就布满了乱七八糟, 不堪入目的东西。一个很干净的地方, 人会不好意思丢垃圾, 但是一旦地上有垃圾出现之后, 人就会毫不犹疑的丢垃圾, 丝毫不觉羞愧。任何坏事, 如果在开始时没有阻拦掉, 形成风气, 改也改不掉, 就好象河堤, 一个小缺口没有及时修补, 可以崩坝, 造成千百万倍的损失。

在图书馆中这种效应很常见, 如一本书被借阅时已有破损, 那么这个借阅人无意中造成新的破损时也不会去修补。长此以往, 随着借阅的增多, 书很可能发生不可修补的破损。所以在图书馆管理中我们应制定一系列措施以预防破窗效应的产生。所以书籍在借还时, 工作人员要认真检查, 看是否有破损。如书籍原来就有破损需及时修补后再出借, 借书人归还图书时若有破损则令其修补好再归还, 如所造成的破损程度很高不能修补则按规定做出相应赔偿。平时要注重图书馆的环境卫生, 给读者一个好的环境, 这样读者也就会自觉保持环境卫生。保持室内整洁:禁止将食物及饮料带入馆内;请勿随意搬拽阅览桌椅。是制定和完善了一套切实可行的规章制度。经过不断充实和完善, 建立健全了《借阅制度》, 《阅览制度》《书刊资料管理制度》、《学习制度》、《工作制度》《安全制度》、等六项制度, 从而使各项工作有章可循, 有规可依, 全馆同志遵守规章制度的自觉性进一步提高。保持室内安静:入馆请将呼机和手机关机或调为静音状态;在馆内请轻声交谈, 以免影响他人阅读。

4、手表定律[6

森林里生活着一群猴子, 每天太阳升起的时候它们外出觅食, 太阳落山的时候回去休息, 日子过得平淡而幸福。一名游客穿越森林, 把手表落在了树下的岩石上, 被猴子“猛可”拾到了。聪明的“猛可”很快就搞清了手表的用途, 于是, “猛可”成了整个猴群的明星, 每只猴子都向“猛可”请教确切的时间, 整个猴群的作息时间也由“猛可”来规划。“猛可”逐渐建立起威望, 当上了猴王。

做了猴王的“猛可”认为是手表给自己带来了好运, 于是它每天在森林里巡查, 希望能够拾到更多的表。功夫不负有心人, “猛可”又拥有了第二块、第三块表。但“猛可”却有了新的麻烦:每只表的时间指示都不尽相同, 哪一个才是确切的时间呢?“猛可”被这个问题难住了。当有下属来问时间时, “猛可”支支吾吾回答不上来, 整个猴群的作息时间也因此变得混乱。过了一段时间, 猴子们起来造反, 把“猛可”推下了猴王的宝座, “猛可”的收藏品也被新任猴王据为己有。但很快, 新任猴王同样面临着“猛可”的困惑。

这就是著名的“手表定律”:只有一只手表, 可以知道时间;拥有两只或更多的表, 却无法确定几点。更多钟表并不能告诉人们更准确的时间, 反而会让看表的人失去对准确时间的信心。

手表定律带给我们一种非常直观的启发:对于任何一件事情, 不能同时设置两个不同的目标, 否则将使人无所适从;对于一个人不能同时选择两种不同的价值观, 否则他的行为将陷于混乱。一个人不能由两个以上的人来指挥, 否则将使这个人无所适从;对于图书馆, 管理中要制定统一的标准, 不能同时采用两种不同的管理方法, 否则将不利于图书馆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裴小兵, 齐二石, 李钢.矩阵制组织结构中的“木桶”现象以及解决途径[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 2004年03期

[2]赵国辉, 陈万中.木桶效应与编辑内耗[J].现代情报, 1988年06期

[3]张康之.公共行政中的哲学与伦理[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4年10月版, 第314页

[4]谭桔华.政府行政成本简论[M].湖南大学出版社, 2005年5月版

[5]王锭成主编.教育社会心理学.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

浅议紧张理论与社会控制理论 篇10

一、犯罪是对传统价值和社会规范的背离还是否定

无论是紧张理论还是社会控制理论, 都已经认识到传统价值和社会规范在抑制犯罪上的重要作用, 它们之间的不同在于传统价值和社会规范是否为社会大众所共同接受, 紧张理论假设传统价值和社会规范是为大众所接受的, 犯罪是缘于对其的背离, 而社会控制理论则假设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完美地完成传统价值和社会规范的社会化, 犯罪是源于对其根本上的否定。

(一) 对传统价值和社会规范的背离

失范理论的提出者埃米尔·迪尔凯姆认为, 犯罪在所有社会中都是有存在价值的, 违法者被社会公共意识从社会大众中区分出来, 组成了被社会认为是最低劣的群体, 这使得社会的其他部分人产生优越感、集体认同感, 有助于维持和加强社会团结。 (2) 于是, 如何最大限度地减少而不是消灭犯罪成了犯罪学家们的研究重点。迪尔凯姆主张用失范理论来解释犯罪的原因, 他认为, 社会不仅有调节各个部分的经济互动的功能, 也有调整个人如何认识自己需要的功能。 (3) 社会结构, 尤其是经济结构的变迁, 极大地促进了人们欲望的改变, 是社会规则规制着人们的欲望, 人们在互动交往中, 明白了在各种社会环境中被合理期待获得的是什么;然而, 在很多情形下, 社会规则可能被削弱甚至崩溃 (例如社会的高速变迁导致社会意识的重新建立) , 此时, 人们会处于一种道德失范状态, 采取非法手段或毁灭目标都是失范的外露表现。

紧张理论的提出者默顿以迪尔凯姆的失范概念为基础, 提出犯罪往往发生在社会文化和结构之间存在紧张和冲突时。当人们不能通过制度性的手段满足自我对社会文化所倡导的共有价值的欲求时, 非制度性手段的应用极有可能引发犯罪。综上所述, 紧张理论以及失范理论认为, 所有的人都有着一种共同的价值规范, 只有当人们不能通过制度性手段达成传统价值目标时, 才会采取非制度性手段去实现传统价值目标或改为去争取非传统意义上的成功。犯罪和青少年犯罪是人们在不能获得传统意义上的社会和经济成功时体验到挫折和愤怒等负性情绪的产物。

(二) 对传统价值和社会规范的否定

人性包含着自我扩张的本性和社会本性两个方面:人的自我扩张本性外在的表现是人的欲求, 这种欲求在无干预的条件下会不断地扩张;人的社会本性却要求人只有在与他人的合作与分享中才能获取资源, 并且资源是有限的。“人人都想要地球, 但是地球只有一个” (4) 便是美国学者庞德对社会人之间的要求与欲望间的矛盾、个人的欲求与自然界有限资源之间所存在的矛盾进行的一种描述, 每个人都生活在这样的矛盾之中, 自我扩张本性与社会本性之间一旦有失平衡, 便容易引发犯罪。

对此, 美国犯罪社会学家特拉维斯·赫希认为, 任何人都是潜在的犯罪人, 个人与社会的联系可以阻止个人进行违反社会准则的越轨与犯罪行为, 当这种关系薄弱时, 个人就会无约束地随意进行犯罪行为。 (5) 赫希认为, 人类是动物, 犯罪是人类的本能, 所以犯罪学家们应该思考的非“人为什么会犯罪”而是“人为什么不犯罪”;他进一步指出, 大多数人之所以不去犯罪, 是缘于外在的社会控制机制, 诸如与学校、家庭等社会力量建立起来“社会纽带”。正是这种纽带的力量, 才使社会道德和秩序内化成为个体的行事准则, “社会纽带”薄弱的个体不能完好地接受传统价值和社会规范, 容易从根本上否定传统价值和社会规范, 从而引发犯罪。

二、从社会组织化程度看紧张理论与社会控制理论

社会组织化的程度, 反映了社会力量的主要载体中组织与个人的比例。从社会组织化的角度来看, 紧张理论和社会控制理论的着力点不同, 一个是宏观, 一个微观, 这两方面综合起来, 才是社会组织化程度的衡量标准。

(一) 紧张理论与宏观的社会组织化程度

宏观的社会组织化程度的增减反映的是社会体制的变更。当其处于稳定期时, 社会结构稳定, 容易通过符合传统价值的手段 (即制度化手段) 来获利的既得利益群体和不容易利用制度化手段满足欲望的下层群体界限基本分明, 社会紧张会出现在大多数人身上, 但是更容易集中在社会下层阶级的人们身上。

生产关系决定生产力, 所以, 当社会组织化程度变化时, 经济模式也必定发生了变化。旧的社会规范慢慢解体, 新的社会尚处于失范状态时, 既得利益群体和下层阶级群体之间的界限不再分明, 之前因为占有少量资源而不足以通过制度性手段实现自我的下层阶级, 其中的部分个体开始利用此时的制度漏洞攫取更多资源。此时, 原有的既得利益者因利益的损失而惶恐, 下层阶级为不能获得利益而愤怒, 新生的既得利益者为保有既得利益而担忧, 整个社会都处于这种社会组织化程度的变化带来的社会紧张中, 很容易引发大量的犯罪。

(二) 社会控制理论与微观的社会组织化程度

微观上的社会组织化程度的增减, 是指最基本的社会组织的结构、功能和紧密程度的变更。最基本的社会组织囊括了家庭、学校、基层自治组织等, 这正是赫希的社会控制理论的核心“社会纽带”的重要一方。赫希认为, “社会纽带”由依恋、奉献、参与和信仰等构成:依恋是指个人对他人的感情依赖;奉献是指一个人对传统生活目标的追求;参与是指对社会传统活动的参加, 参加程度的不同直接影响个体的行为方式;而信仰则指个体对传统价值观念的态度或者接受意愿, “社会纽带”力度越强大, 即社会控制力越强, 个体越不容易犯罪。在这个意义上, 微观的社会组织化程度的高低实质上反映的是社会控制力的强弱。

一旦微观的社会组织化程度变更, 将对社会造成极大影响, 因为社会上的每个个体都处在至少一个微观的社会组织中。如果组织化程度增高, 那么也就意味着家庭、学校、基层自治组织等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和稳定, 每个身处其中的个体受到的社会控制力就会很强, 难以去做违反传统价值和社会规范的事;如果组织化程度降低, 也就意味着离婚率的攀升、基层自治组织架空等, 那么个体的依恋的对象被削减、被弱化, 感受的社会控制力变薄弱, 就容易表现出“人人都会犯罪”的潜能。

三、其他方面

当然除却以上两个方面, 紧张理论与社会控制理论之间还有诸多不同之处:紧张理论强调个人所拥有的物质资本对犯罪的刺激, 而社会控制理论强调的个人所拥有的社会资本对于犯罪的控制;紧张理论更适于解释经济犯罪, 而社会控制理论更适合解释青少年犯罪等等。

尽管紧张理论和社会控制理论对于犯罪的解释力的方向不同, 却阐释出了一个共同的结论:社会规范和传统价值对于犯罪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走在预防犯罪、惩治犯罪的路上, 我们不仅要从犯罪者群体中获取造成犯罪的直接原因, 更要挖掘这些因素背后的社会力量是什么,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从根本上预防犯罪。

参考文献

[1]曹立群, 周愫娴.犯罪学理论与实证.群众出版社, 2007:42.

[2]乔治·B·沃尔德等著, 方鹏译:《理论犯罪学》,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第104页.

[3]乔治·B·沃尔德等著, 方鹏译:《理论犯罪学》,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第105页.

[4]庞德著, 沈宗林译.通过法律的社会控制——法律的任务.商务印书馆, 1984.

[5]特拉维斯·赫希著, 吴宗宪等译.少年犯罪原因探讨.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 1997.

上一篇:技工学校数学课改体会下一篇:多源治疗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