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负荷的理论与控制

2024-05-27

运动负荷的理论与控制(共12篇)

运动负荷的理论与控制 篇1

1运动负荷的基本理论

1 . 1运动负荷的含义

运动负荷是以身体练习为基本手段对运动员有机体施加的训练刺激,也就是人体在运动训练中所能完成的生理机能反应和心理机能反应的量或范围。

1 . 2运动负荷的结构

解决各种训练任务可采用不同的训练手段与方法,但是他们都有相同的结构。运动负荷的大小与性质正是由组成训练手段与方法的各个组成成分的特点及其结合的顺序所决定的。这些组成成分就是,练习完成时的强度,各个练习的持续时间,重复练习之间间歇的长短与间歇的方式一组练习、一次课、一个小周期等结构单元练习的总量。

2运动负荷的控制

2 . 1运动负荷的宏观层次的控制

对训练过程进行合理的划分,是一项很重要的工作任务,大部分运动员全程性多年训练计划,一般包含基础训练,专项的提高训练,最佳竞技状态阶段与竞技状态保持阶段。

基础训练一般是从少年开始,对少年儿童首先发展其一般身体素质,安排参加训练负荷的原则通常要遵循一定的训练原则,比如循序渐进的原则。很多世界优秀运动员的训练实践表明,少年儿童在基础训练阶段的负荷,应当采取适宜的量度。前苏联学者分析表明世界优秀游泳运动员在刚刚接触训练时都不会有太大的运动负荷,甚至比专业训练的体校的运动员的运动负荷还要少,只是体校运动员初期训练量的25%~30%。

运动员经过基础训练后,进入专项提高阶段,致力专项竞技能力提高,当熟练掌握专项运动后,各方面技术接近成熟,竞技能力接近或达到高水平,从而进入最佳竞技状态阶段。运动员在训练过程中专项提高阶段与最佳竞技阶段训练的任务序列都一致的,但两个训练阶段负荷安排的形式有所不同。专项提高训练的阶段,一般可以比较明显地表现出循序渐进的原则,一步一步根据运动员的实际情况增大运动负荷。而当运动员进入最佳竞技阶段,因为受到多年承受高度负荷与高水平训练比赛激烈竞赛的影响,加之伤病的积累致使运动员不能继续承受大负荷运动量的训练。所以,在本阶段训练,一定要特别注意细致地安排训练负荷。从而保证运动员能以充沛的精力和良好的竞技状态参加激烈的训练和比赛,从而取得理想的成绩。

在竞技状态保持阶段,运动员训练的负荷一般低于专项提高阶段与最佳竞技阶段。运动员会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适当的安排自己的训练强度。而大量实践表明,很多优秀的运动员在经历过大赛的刺激后,虽然竞技能力会有所下降,但是适当调节还会达到较高水平。

综上所述,训练强度的安排一定要符合运动员自身生理发展的客观规律,不能盲目增大训练强度。

2 . 2运动负荷的中观层次的控制

训练的最终目的是取得比赛胜利,而比赛成功的唯一依据就是比赛成绩,人体竞技能力的提高,有着明显的周期性特点。大多数运动都有一个为期一年或一年中重复1~2次的周期,这一周期又分为准备期、比赛期和恢复期。现对一个周期中的不同阶段的负荷进行安排。

准备期:由于目的和任务的不同,准备期一般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的时间较长,主要是通过加大负荷量来提高运动员的负荷能力,以便为较好的比赛成绩创造身体、技术、战术、知识和心理上的前提。这一阶段的训练要针对如何发展决定成绩的基础来进行安排,因此和准备期及比赛期的其他阶段比起来,这一阶段的一般身体素质练习和专项练习的比重要大一些,而比赛专项负荷却要少一些。

准备期主要针对如何迅速提高运动员的负荷量和心理负荷能力。如果具备了这样的条件,即决定训练状态的单项因素都协调一致,从而能够提高比赛成绩了,这时则可进入直接向比赛期过渡的准备期的第二阶段。这时第一阶段的任务仍可照常进行,要减少一般练习的负荷量,提高比赛专项负荷的比重。和第一阶段相比,在总负荷量基本不变的情况下,要以较快的速度提高专项练习和比赛练习的强度。

第二阶段的训练必须确保通过加大负荷强度特别是通过比赛能够继续不断的提高成绩。

比赛期的主要任务是最好的提高和巩固比赛成绩,使运动员能在重要的比赛上取得最好的成绩。这期间要加大负荷的强度,但训练时间和训练强度一定控制好。训练负荷的安排:对于体能主导类的项群(举重、速滑、田径、游泳等)训练的远度、高度、速度、负重量增加,而重复的训练时间,训练次数要明显的减少;对于技能主导类的表现性项群(体操、跳水、武术套路、花样游泳等),成套练习比例增加,单个动作的练习数量减少;对于心理稳定性对比赛有重要影响作用的技能主导类的表现准备性项群(射箭、射击等)训练中,实射的比重增加,对心理负荷的训练和比赛则相对增加很多。

如果在主要比赛之后还要延续下去的话,那么可延长几个星期。这期间要减少比赛专项负荷的比重,同时通过加大一般练习的比重来提高总负荷量。在这期间不应该进行比赛。这一阶段的任务是恢复大强度负荷后衰减了的体力和心理能力,以便一方面预防成绩过早地下降和伤病。

恢复期:如果在比赛期体力和心理能力消耗过大,那么在新的准备期开始之前要有一个积极性的阶段——恢复期。但是这一时期的时间比较短,不超过4个星期。比赛期临近结束的时候,即在最后一次主要比赛之后,专项负荷就要逐渐减小。恢复期要以一般练习——积极性休息为主。运动员可以从事他喜爱的其他运动项目。在任何情况下运动员都不可消极被动。

总的来说,在准备期负荷的量较大而强度较小;而在比赛期负荷的量较小而强度明显提高;在恢复期负荷的量和强度都应减小。

2 . 3运动负荷的微观层次的控制

人们把周训练作为组织训练活动极为重要的基本单位,周训练课一般分为准备小周期、竞赛小周期、调整小周期这样三个类型。

准备小周期:周训练负荷的加大,是短时间内提高比赛成绩,提高竞技能力的有效手段,会在短时间内让运动员达到比赛需要的竞技能力,增大运动负荷一般有以下几点途径:一、增加训练时间,适当的增加训练时间是运动员早早适应高强度的刺激,二是增大训练量,在训练时间不变的情况下,提高训练的强度,给予运动员高强度的刺激,从而提高训练的效果。

竞赛周负荷的安排,全部要围绕机体在比赛日处于最佳状态进行。在比赛日前,一定不能再加大训练的强度,要适当的降低运动负荷,训练强度主要以保持运动员状态为主,不宜再进行高强度训练,尤其不能长时间的进行高强度训练。

调整小周期应根据专项运动及负荷的特点、运动员个人情况进行安排。一般来说,为实现调整周训练的主要目标,要求其训练内容广泛而灵活。一般性的身体练习,如非专项的球类活动、各种非竞技性的健身体操、游泳等,带有游戏性练习等。

3结语

在运动训练过程进行运动负荷安排时,要通过定量负荷,运动员的训练活动才能产生效应,才能使机体的生理和心理状况发生变化,才能实现训练目标。从竞技水平角度看,人体对定量负荷会产生适应,若一直施加等量负荷,机体不会再产生相应变化,必须增加负荷量和强度,才可打破机体内环境的相对平衡,才能使机体得到新的发展,训练水平才能提高。

所以说合理地控制运动训练过程中运动的负荷量是有重要意义的,对运动员运动成绩的提高是至关重要的。

运动负荷的理论与控制 篇2

1.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的发展分析

1.1发展第二阶段

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发展第二阶段在上世纪六十年代至七十年代,在此阶段已经到了空间技术时期,此时的控制工程性能更加优化,并且在数字计算机融合下,使分析设计得到有效实现,而且还使多输出、多输入以及非线性等复杂系统得到有效完善。另外,还能够得出更加优化的控制模式,从而使现代控制理论更具完善性及科学性。

1.2发展第三阶段

上世纪七十年代至如今,控制理论及控制工程日趋成熟,无论是系统的结构方案还是整体设计,均显得十分成熟。并且,能够完成分解方法以及协调处理的相关基础性理论研究。对于智能控制理论来说,是基于控制理论更为深入的一种扩展模式,能够完成控制信息的传递,使人类实现进行智能化活动。总之,现如今控制理论研究以及控制工程的发展呈现了良好的发展势态,具备广阔的应用前景。

2.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的具体应用探究

基于控制理论和控制工程应用当中,其核心内容是最优控制。在对最优控制进行研究的情况下,需充分满足相对应的约束条件,进一步将最优控制方案得出,进一步在获取性能指标最大值及最小值的基础上,使控制系统的性能指标达到最优效果。基于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应用过程中,还会涉及两类极具典型性的研究策略:其一为PDI控制器;其二为Ka1man滤波器。在诸多实际系统当中,这两种方法应用较为广泛,为了使投入应用的系统的稳定性得到有效实现,通常需要利用线性模型加以证实。从具体层面分析,上述两类方法还能够应用在非线性系统证明上,研究者对以控制理论及控制系统为基础的反馈机制加以利用,进一步进行定量研究便是结合了上述两类方法。从现实生活层面分析,对于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来说,在水槽内水位的控制利用较为广泛,同时在对电加热器温度的控制中也具有较为广泛的应用。其自动控制主要是对自动化的高度及温度测试仪进行了充分利用,进一步使测控目标得到有效实现。结合相关学者作出的`研究,可以发现对控制理论进行应用,不但需要做好结构及性质层面的分析,还需要对系统运行状态加以调控。并且,反馈概念的应用也尤为重要,通过反馈主要使控制系统在很大程度上实现了工程智能化,工程智能化将进一步使工程相关系统的性能得到有效提升。除此之外,对于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来说,在应用方面是需要借助计算机技术及通信技术的。在充分融合计算机技术及通信技术的基础上,才能够为企业生产及系统运行的可靠性及安全性提供保障依据,进一步使经济效益及社会效益得到有效实现。

3.结语

运动负荷的理论与控制 篇3

一、心理训练的作用

通过心理训练使学校运动员的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特征更快地得到完善和发展,形成参加训练与比赛的最佳心理状态。

1.促进运动员心理过程的完善

极度紧张的训练和比赛要求运动员具有精确的运动感知觉和清晰的运动表象能力,具有高度发展的思维敏捷性和灵活性,以及迅速的运动反应能力,具有将注意力长时间集中于或迅速转移及分配到特定对象上的能力。还要求运动员具有坚强的意志品质,能克服训练和比赛中可能遇到的一切困难,并能控制运动中千变万化的情感体验,更好地进行训练和比赛。这些可以通过心理训练得到改善。

2.促进运动员个性心理特征的形成发展

在训练和比赛极度紧张的条件下,决定运动员行为特点的最重要的是运动员的动机,对训练和比赛的兴趣程度,个人的性格特征和气质等。心理训练可对运动员良好性格的形成发展产生巨大影响,可以改善人的兴趣品质,发展或改变气质的某些特征,促进运动员所需要的特殊能力的形成。

3.促进参加训练和比赛的适宜心理状态的形成

运动员的心理状态是最容易变化的心理结构,它是运动训练所必需的最重要的心理机能的综合表现,其特点是有一定的积极性和强度。心理状态对运动活动的进行和结果有很大的的影响,比赛中取得的成绩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运动员心理状态的控制和自我控制。心理训练有助于培养运动员心理过程的稳定性,发展在极端紧张的活动时控制自己心理状态的能力,形成参加训练和比赛的适宜心理状态。

二、心理训练的方法

学校运动员的个性心理能力和个性品质不同于其他专业运动员,针对这一特点对心理训练的目的主要是为了以下几个方面:培养运动员对专项运动的兴趣、能力、性格、气质等个性心理特征;发展专项运动所需要的知觉、运动表象、想象、形象思维以及情感和意志品质等心理过程;发展注意品质,包括注意的稳定性、注意范围、注意转移、注意分配等。

1.改善心理品质的训练

改善心理品质的训练方法用得较多的是注意集中训练和意志品质训练。

(1)注意集中训练

在校的学生从小所生长的环境比较单一,面对新事物,面对新环境缺少集中注意的品质。发展训练其注意力集中是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注意集中训练可采用以下方法:

视物法:选择一个有目的参照物,对其仔细观察几秒种后,闭上眼睛努力回忆被观察物体的形象。如果回忆的物体形象不太清楚,就睁开眼睛再看一遍,然后再闭上眼睛回忆。如此重复数次,直到头脑中能清晰地回忆被观察物体的形象为止。

看表法:注视手表秒针的转动。先测试最初所能持续的时间,记录后进行练习,每次练习重复3~4次,间隔10~15秒。注视的时间可以从60秒至90秒至180秒逐渐增加,到能持续注视5分钟不转移注意力为佳,最好白天练一次晚上临睡前练一次。

教练发令法:教练员以勉强能让运动员听清的声音发出命令,让运动员执行。这种微弱的声音可迫使运动员自觉集中注意力,这一练习的持续时间不得超过3分钟。

(2)意志品质训练

学校运动员所表现出来的自觉克服困难的心理过程不够完善。具体表现为自觉性、自制力相对较差。要在意志训练中有目的地使运动员克服各种困难,完成意志行动。

意志训练的途径主要有:

努力克服困难。人的意志总是与克服困难相联系的,并在克服困难的过程中表现出来,运动训练中遇到的困难可分为客观困难和主观困难两类。

客观困难是同运动专项特有的障碍相联系的,如跨栏中的栏架等。主观困难是运动员对待训练和比赛的特点和条件所抱的主观态度方面的困难,又称为心理困难或心理障碍,如因训练受伤而产生的恐惧,在从未跃过的高度前的害怕等等。

克服客观困难教练员可根据运动专项所需的意志特点有意识地增加困难因素,并根据运动员的训练水平,逐渐提高其难度,使运动员须做出相应的努力才能克服。

克服主观困难可采用说服教育、榜样作用、自我命令等方法。此外还可以在各种条件下进行训练和比赛,以便适应比赛条件和积累比赛经验,培养冷静的自制能力,以便应付训练和比赛中出现的各种外界不利因素等等。

迅速采取和执行决定,在运动训练过程中要有意识地设立一些瞬息变化的复杂条件,如模拟比赛等,培养运动员当机立断,迅速采取决定,以及毫不犹豫地完成决定的果断精神。运动训练的有关知识技能是果断性的基础,所以训练中加强基本运动知识技能的训练,对运动员果断性的培养也有积极作用。

掌握心理自我调节方法。运动员要有自制能力才能在紧张的比赛中充分发挥已经获得的竞技能力。自制能力以情感的稳定性为基础。因此在训练中要掌握心理自我调节的方法,善于控制自己的感情,保持适宜的情绪兴奋程度,即使在内部状态不良的情况下也能充分地发挥原有的技术水平,心理调节的方法有自我鼓励、自我说服、自我命令及自我暗示和放松训练等。

学会自我培养意志能力,意志培养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运动员的积极主动性,因此运动员要养成自我培养意志的习惯。首先运动员要明确运动训练的目的任务和意义,目的明确可激发运动员克服困难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在训练中积极开动脑筋想办法完成训练和比赛任务,表现出坚强的意志;其次运动员要了解意志培养的原则和方法,学会对自己的意志品质进行分析,结合专项实际有针对性地进行磨练,努力克服自己意志品质薄弱的方面。并严于律己,努力养成遵守各项规章制度的习惯。

2.促进技术掌握的心理训练

(1)念动训练

念动训练是在思想上完成动作的过程。它以意识本身动作的能力为基础,反复进行思维表象,与此同时引起神经肌肉系统的相应变化,从而起到训练的作用。念动训练不仅可以促进动作技能的形成和巩固,提高技术水平,还能有效地集中运动员的注意力,消除紧张情绪,降低不安程度。念动训练必须在形成准确运动表象的基础上进行。具体做法是运动员在安静和放松的情况下,集中注意力在头脑中想象自己正在进行的运动动作。如篮球运动员想象自己在做投篮练习,或想象自己完成某一动作的最佳方式。念动训练开始时可每天进行5分钟,随着控制表象能力的提高,可增加到每天10~15分钟。进行念动训练时如果动作表象被外界因素打断,应立即命令自己停止,然后重新进行表象。

念动训练可在练习前后或休息期间进行。练习前集中注意力想象将要完成的动作,练习后回想刚完成的动作,并用语言描述动作完成情况,然后听取教练员的意见。训练后的休息期间再回想训练中完成得最成功的动作3-5次。

(2)生物反馈训练

生物反馈训练是借助现代化仪器把运动员机体的生理信息传递给运动员,使其经过反复练习,学会调节自己的生理机能的方法。

生物反馈训练可以提高运动员的运动感知觉能力,促进动作技能的形成,可以校正技术动作使之更为协调,还可以调整情绪、消除紧张、改善机体各器官的系统机能。

这种方法可利用肌电仪使运动员在示波器上直接观察肌电变化,以提高运动员的肌肉用力感觉,准确区分完成动作的用力时间和用力强度,从而促进动作技能的形成,在中长跑等耐力性运动中,使用心率仪记录心率变化情况,从而调节和控制练习的强度。运动员在训练或比赛时,会有过度紧张、恐惧焦虑等不良情绪出现,此时生理活动亦发生相应的变化,如血压升高等,用电子仪器显示出这些信号,可使运动员学会控制自己的生理活动,从而消除恐惧紧张情绪。

总而言之,学校运动员的各种心理训练手段,是为提高和发挥技术水平服务。许多著名的优秀运动员的成长经历足以证明了心理训练必须要和高水平的现代的体育训练手段相适应地提高。根据学校运动员活动规律和掌握动作技能形成的规律,是我们心理训练的主导原则。

运动负荷的理论与控制 篇4

控制器性能评价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通常在工程实施初期,控制器可以很好地满足预定的设计要求,获得良好的性能,但在运行一段时间后,其控制性能会逐渐变差[1],不仅降低了控制系统的有效性,从而降低了工厂的生产效率,而且增加了大量不合格产品,加大了操作成本。因此实际中,控制工程师主要关心如何从日常运行数据中获得有关控制器的性能信息,从而能够根据问题的实际情况加以处理[2]。

控制系统性能评价的目的是估计包含控制器和被控对象在内的闭环控制系统性能。近年来在控制系统性能评价领域中已经有不少成果,分析设定值扰动响应曲线是获得系统性能最简单的方法,并提出了相应的性能指标,如调节时间Ts,上升时间Tr等[3]。但是我们无法要求实际控制系统的扰动信号为阶跃信号,因此人们开始研究闭环控制系统的随机扰动。最小方差是目前比较成熟的一种研究随机扰动的性能评价方法,但它更适合离线应用且需已知被控对象的纯滞后时间[4]。另一种方法就是下面介绍的研究闭环系统负荷扰动的响应曲线。

1系统性能评价的理论依据[5]

实际系统中,负荷扰动不是在被控对象输入端就是在对象内部某处进入系统。扰动模型可以等价为对象的一部分,或者等价为带有少数极点的对象简化形式。在此我们假设负荷扰动产生了带有少数极点的对象简化形式模型,因而可以从阶跃负荷扰动下输出误差信号曲线获得闭环反馈控制系统性能。

工业实际中,许多被控对象可以等价为下列加纯滞后的惯性环节:

undefined。 (1)

其中:Γi是时间常数;L是时间延迟;Kp是对象增益。

闭环反馈控制系统中应用最多的控制器为PID控制器,它的传递函数为:

undefined。 (2)

其中:undefined为比例系数;Ti为积分时间常数;Td为微分时间常数;v1、v2、w为常系数。

如图1所示的闭环控制系统中,R(s)是设定值,E(s)是误差信号,Gc(s)是控制器传递函数,Gp(s)是对象传递函数,Gq(s)是扰动模型,L(s)是负荷扰动信号。则误差信号和负荷扰动信号之间的传递函数可用式(3)表示:

undefined。 (3)

基于对被控对象及控制器的假设,即式(1)和式(2),式(3)可合理近似为:

undefined。 (4)

其中:b、a1、a2、…、aq为常系数;q为极点个数。

对象的时间延迟作为扩展项包含在分母中,系统负荷扰动响应特性由式(4)的极点位置决定。性能指标的确定也是基于以上假设的。

2负荷扰动的响应特性

当负荷扰动发生时,可以从误差信号响应曲线得到许多响应特性,如调节时间、超调量、峰值时间、峰值大小等[6]。下面介绍通过计算负荷扰动下误差响应曲线下峰值前、后的面积比来获得性能评价指标的方法。

阶跃负荷扰动误差响应曲线下峰值前、后的面积见图2。图2中,An为响应曲线从零点开始到达峰值时曲线下包含的面积,Ap为峰值到零点时间曲线下包含的面积,AT为响应开始到达零点的曲线下的总面积,AT=An+Ap。

性能指标R定义为:

undefined。 (5)

大多数稳定系统的响应曲线都是加权阻尼正弦曲线,实际中0≤R≤1。随着阻尼比的减小,峰值后面的曲线面积Ap将逐渐变小接近于An。同时稳定前出现峰值的次数将随着闭环传递函数阶次的增高逐渐减小。理论上,一个性能良好的控制器将仅产生一个峰值,即一个R 值。但是众所周知,实际过程中系统都会受到延迟时间的影响。为了使性能指标更好地反映控制器的实际情况,我们假定所研究系统在负荷扰动下的误差函数都可近似为式(4)的形式,则极点位置将由被控对象和控制器决定。在此,和研究系统设定值扰动性能指标时一样[3],把临界阻尼作为一个分界点,研究相应曲线在过阻尼、临界阻尼和欠阻尼下的性能。对于临界阻尼系统,式(4)形式的传递函数可以写成如下形式:

undefined。 (6)

其中:v、w为常系数。由式(6)可以计算出任意阶次闭环传递函数的R值,得到系统性能优劣的分界线。

3控制系统性能指标的计算方法

火力发电机组在我国电力生产中承担着主要任务,因此火电厂的安全、稳定和高效运行是电力生产中需要研究解决的重要课题。火电机组正向大容量、高参数发展,因此控制系统的性能评价也越发显得重要。在火电机组的控制中,许多高阶系统在一定条件下忽略一些次要因素后常可以降为二阶系统来研究,因此研究二阶系统的时间响应及其性能指标与参数的关系,对于电厂控制系统性能评价具有广泛的现实意义。

假设误差信号和负荷扰动信号之间的传递函数为二阶模型,如式(7)所示:

undefined。 (7)

其中:δ为阻尼系数或阻尼比;ωn为无阻尼自然震荡角频率。对于一个阶跃值大小为K的负荷扰动,根据阻尼比的3种不同情况,对响应曲线面积分别进行计算。

(1)当0≤δ≤1时(欠阻尼):

undefined

其中:undefined。

(2)当δ=1时(临界阻尼):

AT=K , (10)

An=K[1-2exp(-1)] 。 (11)

(3)当δ>1时(过阻尼):

AT=K , (12)

undefined。 (13)

其中:undefined。

又由性能指标R定义得:

undefined。 (14)

由观察可知,计算R过程中K被消去,R仅为δ的函数。

由此我们可以得到δ和R的对应关系。二阶系统临界阻尼状态下R值为0.359 1,则小于此值即处于欠阻尼状态,反之处于过阻尼状态。又由分析可知欠阻尼系统的阶跃响应有可能兼顾快速性与平稳性,表现出良好的性能。

4结语

本文研究了一种基于随机扰动的闭环控制系统性能评价方法。通过研究系统负荷扰动响应曲线下包含的面积获得性能评价指标R。根据临界阻尼下获得的R值划分系统性能优劣,R越小意味着更好、更强的控制。它的优点是不需要存储大量数据,适用于在线应用。今后可以在此基础上考察控制系统的其它性能指标,如满足约束、闭环带宽、调节和上升时间等。

摘要:针对热工控制系统模型,介绍了基于随机扰动的闭环控制系统性能评价方法。通过计算负荷扰动下误差响应曲线峰值前、后的面积比来获得性能评价指标。以临界阻尼为界,可以计算出任意阶次闭环传递函数的性能评价指标R,得到系统性能优劣的分界线。

关键词:性能评价,负荷扰动,闭环控制,误差响应

参考文献

[1]陈飞.模型预测控制器的性能评价与监控[D].杭州:浙江工业大学,2004:1-2.

[2]许鹏春,喻娅娅.MIMO控制系统性能评价与监测的理论研究[J].铜业工程,2004,3(3):87-89.

[3]于希宁,刘红军.自动控制原理[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1.

[4]P Eriksson,A J Isaksson.Some aspects of control loopperformance monitoring[G]//The 3rd IEEE Conferenceon Control Applications,Scotland,1994:1029-1034.

[5]Timothy I,Salsbury.A practical method for assessing theperformance of control loops subject to random loadchanges[J].Jounal of Process Control,2005,15:394-396.

医院感染控制的理论与实践 篇5

1、个案追踪模式的设计,目的是(B)

A、各学科和各科室/或部门之间的沟通与协调

B、医院整个诊疗服务运行连贯状态

C、发现各环节中潜在的问题

D、指导你怎么做

2、PDCA之精髓,计划(D)是(B)

A、写你所做的

B、做你所写的

C、看你所做的

D、指导你怎么做

3、第七章(C)监测指标,用于对三级综合医院的医院运行、医疗质量与安全指标的监测与追踪评价

A、共3节16条

B、共4节26条

C、共6节36条

D、共7节42条

4、PDCA之精髓,计划(A)是(D)

A、写你所做的

B、做你所写的

C、看你所做的

D、指导你怎么做

5、PDCA之精髓,计划(P)是(A)

A、写你所做的

B、做你所写的

C、看你所做的

D、指导你怎么做

6、三级综合医院评审标准实施细则(2011年版)各章节中带“★”为“核心条款”,共(D)A、8项

B、18项

C、38项

D、48项

7、关于三级综合医院评审标准实施细则(2011年版)可选项目说法错误的是(C)

A、可能由于区域卫生规划与医院功能任务的限制

B、由政府特别控制,需要审批

C、可以由医院自行决定开展的项目

D、不能由医院自行决定开展的项目

8、基本标准适用于(D)A、一级医院

B、个别三级综合医院

C、二级医院

D、所有三级综合医院

9、以下哪项不是院感访谈的对象是(C)A、院感人员

B、质控人员

C、家属及患者

D、院感委员会人员

10、评审判定原则,要达到“B-良好”必须先符合(C)

A、A-优秀

B、B-良好

C、C-合格

D、D-不合格

二、洗手:从历史到现实

1、以下哪项是常驻菌的常见菌种(D)

A、金葡菌

B、真菌

C、G-杆菌

D、表皮葡萄球菌

2、以下哪项是常驻菌的描述(C)

A、皮肤上皮层,通过普通洗手可以去除

B、一般不在皮肤上繁殖

C、皮肤角质层上皮细胞下面,或皮肤表面

D、常通过医护人员和病人直接接触而获得

3、世界上第一枚塞梅尔维斯邮票,匈牙利(B)A、1931 B、1932 C、1933

D、1934

4、以下哪项属于化学去污染的说法(C)

A、将手上污垢和过客微生物清除的过程,包括机械去污和化学去污

B、单纯用肥皂或洗洁剂洗手用机械揉搓的方法使皮肤脂肪乳化,微生物悬浮于皮肤表面,再用流动水冲洗干净的过程

C、用含抗菌物质洗涤剂洗手的过程

D、指用含抗菌剂肥皂/液清洗或消毒剂檫手的过程

5、以下哪项属于机械性去污的说法(B)

A、将手上污垢和过客微生物清除的过程,包括机械去污和化学去污

B、单纯用肥皂或洗洁剂洗手用机械揉搓的方法使皮肤脂肪乳化,微生物悬浮于皮肤表面,再用流动水冲洗干净的过程

C、用含抗菌物质洗涤剂洗手的过程

D、指用含抗菌剂肥皂/液清洗或消毒剂檫手的过程

6、以下哪项不属于医院感染的危害(A)

A、影响全人类健康

B、严重影响病人的安全

C、医疗质量的下降

D、影响医院的社会效益

7、以下哪项不属于医院感染工作的基础(A)

A、手不是传播疾病最直接、最快捷的途径

B、切断第一传播途径是最重要、最必须的

C、提高医务人员的手卫生意识

D、完善手卫生设施

8、以下哪项属于抗菌皂的说法(C)

A、将手上污垢和过客微生物清除的过程,包括机械去污和化学去污

B、不含抗菌剂或很低浓度仅能起防腐作用的抗菌剂的肥皂和清洁剂

C、含有抗菌剂的肥皂或皂液

D、指用含抗菌剂肥皂/液清洗或消毒剂檫手的过程

9、指尖采样琼脂培养菌落数为(B)CFU A、0-100 B、0-300 C、0-500 D、0-800

10、护士、医师和其他医务人员做一个简单的操作都可能增加手上的细菌100-1000个(C)

A、1-10个

B、10-100个

C、100-1000个

D、1000-10000个

三、消毒--从表面开始

1、医疗机构消毒和灭菌指南是在(C)由CDC发布

A、2003 B、2007 C、2008 D、2010

2、以下哪项属于中度危险性物品(B)

A、手术器械、穿刺针、腹腔镜

B、胃肠道内镜、气管镜

C、活检钳、心脏导管

D、听诊器、血压计袖带

3、医疗卫生机构环境感染控制指南是在(A)由CDC发布

A、2003 B、2007 C、2008 D、2010

4、以下哪项属于低度危险性物品(D)

A、手术器械、穿刺针、腹腔镜

B、胃肠道内镜、气管镜

C、活检钳、心脏导管

D、听诊器、血压计袖带 5、2012年(C)实施的医疗机构消毒技术规范

A、5月1日

B、6月22日

C、8月1日

D、9月10日

6、十九世纪前复合骨折后因为“医院坏疽”所进行的截肢手术,欧洲其他国家的死亡率更高达(C)

A、20%

B、40%

C、60%

D、80%

7、以下哪项属于2012年实施的医疗机构消毒技术规范较之前删除的内容(B)

A、4管理要求

B、二溴海因

C、6清洗与清洁方法

D、8-10高、中、低度危险性物品灭菌

8、关于国际预防和控制指南中IB、IC类消毒说法错误的是

(D)

A、选择有在EPA注册的消毒剂,尽可能按照生产厂家说明书的建议使用

B、不要使用高效消毒剂或液体化学杀菌剂对环境表面进行消毒

C、对婴儿室或新生儿室环境表面进行低效或中效消毒时,避免不必要的消毒剂残留在环境表面以减少暴露机会

D、可以使用高效消毒剂或液体化学杀菌剂对环境表面进行消毒

9、以下哪项属于2012年实施的医疗机构消毒技术规范较之前新增的内容(A)

A、4管理要求

B、内镜的消毒灭菌

C、医务人员手消毒

D、污物的消毒 10、2012年实施的医疗机构消毒技术规范的理念是(A)

A、先清洗、后消毒,能物理、不化学

B、低温灭菌

C、删减科室归类有关内容,充实消毒技术内容

D、消毒管理方面的要求

四、耐药菌控制与围手术期抗菌药物管理

1、“肉眼看不到的微小生物会引起疾病” 这是(C)在2400年前所说

A、罗伯特·胡克

B、荷兰布商列文·虎克

C、德谟克利特

D、巴斯德

2、(D)是近代微生物学的奠基人

A、罗伯特·胡克

B、荷兰布商列文·虎克

C、德谟克利特

D、巴斯德

3、具有(A)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医师,药师经培训并考核合格后,方可获得抗菌药物调剂资格

A、初级

B、中级

C、中高级

D、高级

4、(D)第一个有意识地培养、制造成功免疫疫苗,广泛应用于预防多种疾病

A、罗伯特·胡克

B、荷兰布商列文·虎克

C、德谟克利特

D、巴斯德

5、(B)英国物理学家罗伯特·胡克用自己设计制造的显微镜观察栎树软木塞切片时发现其中有许多小室,状如蜂窝,称为“cella”,这是人类第一次发现细胞

A、1655年

B、1665年

C、1666年

D、1669年

6、(A)(伊利诺依大学的化学家)找到一种叫做阿泊拉霉素(apramycin)的化合物

A、保罗·赫根勒特尔

B、罗伯特·胡克

C、德谟克利特

D、巴斯德年

7、根据安全性、疗效、细菌耐药性、价格等因素,将抗菌药物分为(C)

A、一级

B、二级

C、三级

D、四级

8、(A)亚历山大·弗莱明发现了青霉素

A、1928年

B、1665年

C、1666年

D、1674年

9、具有(D)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医师,可授予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处方权

A、初级

B、中级

C、中高级

D、高级

10、(D)荷兰布商列文·虎克亲自磨制透镜,装配了高倍显微镜(300倍左右上),第一次观察到完整的活细胞

A、1655年

B、1665年

C、1666年

D、1674年

五、重症监护病房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

1、医院感染(D)是由手引起的

A、30% B、40%

C、60% D、80%

2、以下哪项属于重症监护病房管理的环节(A)

A、吸痰

B、鼻饲

C、灌肠

D、褥疮

3、以下哪项不属于重症监护病房管理的重点部位(C)

A、VAP B、CRBS C、CUT D、耐药菌感染

4、正确洗手,降低感染(A)

A、20-30% B、30-40% C、50-60% D、40-50%

5、美国97医院112个MICU181993患者感染率为(D)

A、7.0% B、6.7% C、9.79% D、7.79%

6、以下哪项不属于重症监护病房管理主要内容(B)

A、人员管理

B、化验结果管理

C、物品管理

D、环境管理

7、以下关于患者管理说法错误的是(B)A、将感染与非感染病人分区安置

B、空气传播的感染患者不需隔离

C、空气传播的感染患者隔离于负压病房

D、多重耐药菌感染或携带者隔离于单独房间

8、以下哪项不属于重症监护病房医护人员管理内容(C)

A、手卫生

B、严格无菌操作

C、到岗情况

D、加强院感意识

9、国内报道ICU的医院感染发生率为(C)

A、10%30% C、20%50%

10、以下关于探视人员管理说法错误的是(A)A、不需限制查房人数

B、尽量减少不必要的访客探视

C、穿清洁隔离衣、穿鞋套或更换专用鞋

运动负荷的理论与控制 篇6

关键词:多关联体;协调运动;编队控制;一致性协议;自适应估计;逻辑动态系统

Dynamics Analysis and Control of Coordinated Motion in Multiagent Systems

Abstract:This study is concerned with issues concerning the dynamic analysis and control of multiagent systems, including formation control of the systems, distributed consensus control of switching, non-linear, and heterogeneous systems respectively, weighted multi model adaptive control, and analysis and control of logic dynamic networks etc. Based on approaches and methods from system and control theory, graph theory, and nonlinear system theory, it carries out dynamics analysis of the multiagent systems and establishes conditions of distributed coordination control and the corresponding design procedures. The main results are as follows. For the issue of formation control of self-driven multiagent systems, an approach making use of mid-range repulsive interactions and mixed topological structures is developed to realize the aggregation and splitting formation in the systems. This improves the existing methods in the literature that assume long-range attraction and short-range repulsion between a pair of agents in the systems so as to obtain bounded configurations. To study the influence of nonlinearities on collective motion of the systems, the consensus control of first-order nonlinear multiagent systems with directed network topology is considered and consensus conditions are derived, which suggest the controller design procedures. The problem of distributed control of consensus in heterogeneous multiagent systems is discussed under the assumption that only measured velocity information is available. In addition, the finite time consensus control problem is also discussed. For the issue of analysis and design of weighted multi-model adaptive control systems, the present work establishes stability conditions for continuous time systems, and gives a new algorithm for weight designed algorithm and proves its convergence. Compared with previous results, the new algorithm has a more quickly convergence speed and milder convergence conditions. The multi-degree-of-freedom motion controller that developed before is updated by enhancing the stability and real-time performance to meet the need of the project. Finally, issues of stabilization and optimal control of dynamic logic systems are investigated using the newly developed semi tensor product theory, necessary and sufficient algebraic conditions for global state feedback stabilization are obtained.

Keywords:Multiagent system; Coordinated motion; Formation control; Consensus protocol; Adaptive estimation; Dynamic logic system

体育运动中表象训练的理论与方法 篇7

一、表象训练的概念及作用

表象训练是在体育运动实践中运用最为广泛的心理训练方法之一, 是指在暗示语的指导下, 在头脑中反复想象某种运动动作或运动情境, 从而提高运动技能和情绪控制能力的方法。运动技能的掌握, 不仅包括肌肉活动的训练, 而且包括对大脑的心理技能的训练。或者说, 运动技术的突破不完全依赖运动场上练习次数多少, 更与脑中技术动作的形象有关。任何技术动作的学习, 不可能脱离心理因素的主导作用。人的心理活动对运动技术的形成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 尤其是高水平运动员, 这种作用更大。表象演练同时还能在纠正错误动作方面发挥非常积极的作用。通过比较错误动作与正确动作在外显形态上的不同, 比较动作的成功与失败在运动感觉上的不同, 表象训练能为我们提供许多靠身体练习难以获得的反馈信息。

表象训练的重要意义一方面表现在对运动技能掌握有直接的作用, 另一方面表现在对树立自信心和降低焦虑等方面也有明显的作用。成功的表象训练可以有效地提高控制情绪的能力, 集中注意力, 增强自信心。根据运动项目特点及运动员比赛的具体情况, 通过表象训练对运动员的唤醒水平进行调整, 适当提高或降低运动员的兴奋水平至适宜的范围, 有利于运动员在最佳的竞技状态下发挥出应有的水平。

所以, 表象训练不仅作为一种相对独立的心理训练方法被广泛地应用于运动实践中, 而且在其它一些心理训练和心理干预的方法中也常以表象训练为主要内容。

二、表象训练的研究现状

表象训练研究涉及的运动项目领域越来越广, 包括游泳、跨栏、射击、射箭、竞技体操、艺术体操、跳高、撑杆跳高、网球、排球、篮球、足球、拳击、跳远、铅球、标枪、滑雪、武术、健美操、乒乓球、散打等。相比较而言, 技能类项目对表象训练的研究分量更重一些, 而体能类项目涉及得比较少, 表象训练较适合于对复杂项目的研究。

表象训练有助于树立自信心和降低焦虑水平方面的研究是表象训练在运动心理研究的一个重要突破, 王海景在《竞技运动中降低运动员焦虑的表象认知—行为干预的运用》一文中提出焦虑不是环境刺激的产物, 而是人们对环境进行消极思维的结果, 可通过改变认知来改变运动员的焦虑。王海景指出, 要控制应激反应, 首先要控制自我认知, 表象训练的认知—行为干预策略对改变运动员的认知有积极作用。他还介绍了视觉运动行为演练、压力预防措施、压力控制训练、表象转移训练、成功情景表象训练5种表象认知—行为干预措施, 为我们对运动员进行心理技能训练提供了一些依据。

心理训练作为运动训练的一种有效的辅助手段, 它的实施必须与运动训练紧密结合, 树立心理训练为运动训练服务的指导思想, 并充分运用这些心理训练的方法提高运动员的认知水平, 克服外界干扰和生理变化所带来的不良影响, 这也是科学研究不断努力和探索的方向。

此外, 表象训练在体育教学中的应用也是比较重要的研究领域, 尤其以高校大学生为主要研究对象。研究内容大多是表象训练, 对运动技能学习掌握有辅助作用, 主要以运动成绩和技术评定作为评定表象训练作用效果的指标。表象训练应用于体育教学是指运用表象训练方法, 帮助学生学习运动技术, 在教师讲解、示范的基础上, 把回忆技术动作作为练习的重要手段, 在对技术动作的反复回忆中, 形成正确的动作表象、要领和精确的肌肉感觉。这其中对方法的探讨比较多, 比如, 表象训练的基本过程和教学程序, 学生独立进行表象训练, 提高自我控制意识的能力。

表象训练对于成套动作的项目 (如武术) , 巩固的机械动作 (如体操) , 以及较复杂、难以掌握的动作学习有着较大的促进作用。这主要是从表象训练的特点和体育教学实践应用的特点进行分析的。例如, 成套、固定的动作都严格规定了方向、幅度、力量等;对于含有重复的感知和要求有较好的视协调因素的动作, 虽然动作复杂, 方向路线多变, 力量不同, 教学难度大, 但学生把分解的动作在脑中重现, 仔细体验每个细节和程序, 反复练习, 能加深动作印象, 从而得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表象训练的理论

表象训练的理论主要是对表象训练的作用机理的理论解释, 长期以来一直是表象训练研究的核心内容。其主要有心理神经肌肉理论、符号学习理论、心理技能理论、三重编码理论、信息加工理论及、注意唤醒理论。这六种理论都有自己合理的成分, 但没有哪一种理论能完全解释表象训练的机制, 研究者们也各有观点。

(一) 心理神经肌肉理论 (Psychoneuro muscular Theory)

心理训练的心理神经肌肉解释已有较长的历史。该理论认为, 在大脑运动中枢和骨骼肌之间存在着双向神经联系, 主体可以主动地去想象做某一动作, 从而引起有关的运动中枢兴奋, 兴奋经传出神经至有关肌肉, 引起难以觉察的运动动作。表象训练有助于运动技能的学习是因为生动的表象事件所激发的肌肉活动与实际的身体运动在某种程度上是相同的, 在表象过程中的肌肉活动虽然很微弱, 但它却是实际行为模式的模板。[2]

(二) 符号学习理论 (Symbolic Learning Theory)

该理论假设, 表象可以发挥编码系统的功能来帮助人们理解或获得运动模式, 通过表象在中枢神经系统产生一种成功完成动作的中枢程序或蓝图。表象训练可以强化这种心理蓝图, 从而使动作更加熟悉、更易达到自动化。符号学习理论认为表象训练的效果在于其认知学习, 可以推断表象训练对于认知成分高的运动技能的效果好于认知成分低的运动技能。[3]而且表象训练在运动学习的不同阶段其效果也不一样。

(三) 心理技能理论 (Mental skills Theory)

心理技能理论认为, 表象训练是通过发展或强化心理技能而影响到行为表现的。这些心理技能主要包括注意集中技能、降低焦虑技能和增强自信心技能等。[4]表象是发展这些心理技能的重要手段。表象训练的心理技能理论将表象训练对动作或运动表现的作用归结为心理技能的改变, 这克服了一些表象训练理论要么只能说明表象训练对技能学习的作用机制, 要么只能说明表象训练对技能表现的作用机制的缺憾。但缺陷是这一理论并没有说明表象训练是如何发展个体的心理技能的。

(四) 信息加工理论 (Information Processing Theory)

这一理论认为, 映像是一种贮存于人脑中的按功能组织的有限命题集。人们对一种映像的陈述包括刺激命题和反应命题两类。刺激命题是对表象情景内容的描述, 反应命题是对这种情景反应情况的描述。同时, 映像也包括指导如何进行反应的运动程序。[5]外显的行为与生动的表象是相互联系的, 一方的变化会引起另一方的变化。外显行为中的生理变化与表象训练时的生理变化的一致性是表象训练起作用的原因所在。相关研究也发现如果表象训练中既包括反应命题的因素, 又包括刺激命题的因素, 比仅有刺激命题的表象训练所激发的生理反应更多。

(五) 三重编码理论 (Triple Code Theory)

三重编码理论由Ahsen提出, 他认为表象包括3个重要的部分:映像、身体的反应和映像的含义。映像可定义为中枢唤醒的感觉, 它包括所有感觉的特征, 但同时又是内部的。映像对外部世界的表征使我们在与它相互作用时就象与外部世界相互作用一样。身体反应是与表象训练相伴随的生理反应。某一映像对每一个体而言其意义是不一样的, 由于每一个体在表象时都会将他自己的独特经验纳入其中, 因此, 相同的表象训练指导语永远不会使不同的个体产生相同的表象经验。

(六) 注意唤醒理论

在运动竞赛中, 能否把注意力集中在与当前任务有关的线索上与运动者的唤醒水平有关。过低或过高的唤醒水平, 都会使运动员注意到与任务无关的线索, 只有中等或最佳的唤醒水平才能提高知觉的选择性。表象演练将注意集中于与任务有关的思维, 排除与任务无关并可能干扰当前操作的信息线索。

四、表象训练的方法

想象中完成动作能提高运动训练的效果, 首先是提高动作的准确性和速度, 当想象中的训练和实际中的训练结合起来, 即在实际完成动作之前, 先在想象中完成该动作, 训练的效果就更大。

在实践中表象训练的方法主要包括放松训练和念动等, 许多心理学工作者建议在表象活动前进行放松, 进而促进对表象的控制能力。首先是使自己的肌肉尽量放松, 并达到全身松弛。如卧姿或自然放松的坐姿, 闭目, 想象自己最舒适的情景, 这样能排除其他信号的输入, 为表象活动作准备。丁雪琴提出:通过放松—表象为核心的系统心理训练能够有效地提高运动员的心理训练水平, 使他们能够有目的地改变自己的身心状态, 从而显著增强情绪控制、表象思维的能力。

如果说放松是表象训练的准备阶段, 那么念动就是真正唤起表象的过程, 运动员根据训练的要求唤起实际训练或比赛的动作表象, 多次重复再现, 与此同时不断地进行修改、完善, 发展自己的动作表象。随着实战的发展, 念动训练形成有序的成套练习。

五、结语

表象训练在理论上和应用上都进行了许多研究, 国内外对关于表象训练的基本内涵和基础理论都取得了丰富的研究成果, 这些研究主要是从表象训练效能的角度进行分析的, 这使表象训练在体育运动中的作用逐渐被人们所重视, 并且其效果也在运动训练和竞赛的实践中得到体现, 今后的研究应根据运动技能学习的特点和赛前心理调整的需要, 探讨符合不同运动项目, 符合不同类型运动员的表象训练方法, 使之更加具体化、精确化、实用化。

摘要:本文对表象训练的概念、作用理论进行了评述, 并对表象训练的功能及常用方法进行了综合分析, 从以上几个方面讨论了表象训练的研究现状。

关键词:表象训练,理论,方法,研究现状

参考文献

[1]刘鸣.表象研究方法论.心理科学, 2004, (27) 2:258-260.

[2]王东良.表象训练在体育教学和运动训练中的应用研究.兰州学刊, 2004, (2) :288-289.

[3]宋丽波.表象研究新进展及其思考.教育探索, 2004, (12) :75-76.

[4]刘耀荣, 时倩.论表象训练原理及其在运动训练中的作用.西安体育学院学报, 2004, (21) 2:178-179.

[5]王珉.试论表象训练的国内研究现状.沈阳体育学院学报, 2003, (3) :55-57.

[6]李年红, 章建成等.影响表象训练效果的因素研究.武汉体育学院学报, 2003, (37) 6:132-135.

[7]唐征宇.论自我谈话技术在应激控制中的运用.湖北体育科技, 2003, (22) 1:56-58.

[8]漆昌柱, 徐培.表象训练的概念, 理论及主要研究领域:现状与分析.体育科学, 2001, (21) 3:76-80.

[9]金尧, 赵秋菊.竞技运动中的表象训练.沈阳体育学院学报, 2002, (1) :30-31.

浅析运动员体能训练的理论与方法 篇8

一、体能与体能训练在国内外的研究概况与发展现状

国际运动医学委员会并制定了标准体能测试的6大内容 (身体资源调查、运动经历调查, 医学检查与测验、生理学测验、体格和身体组织测验、运动能力测验) 。1983年熊斗寅和卢先吾合译的《体育运动词汇》中的身体负荷能力 (Physical capacity) 也可以译为“身体能力”或“体能”, 可解释为:本来的和已经达到的赖以完成各种不同结构与份量的负荷的运动能力的总称。

我国现行的《运动训练学》教材中田麦久等专家把体能视为运动员先天具有的遗传素质与后天经训练形成的运动员在专项运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机体持续运动的能力。对其给的定义为:运动员体能是指运动员机体的基本运动能力, 是运动员竞技能力的重要构成部分。运动员体能发展水平是由其身体形态、生理机能及运动素质的发展状况所决定的

关于体能, 运动素质和适能等运动训练学的术语、概念和释义国内外有过多种不同的理解和论述, 在对诸学说进行分析与考察并汲取其共同点的基础上, 可将体能定义如下:体能是指人体通过先天遗传和后天训练获得的在形态结构方面, 在功能及其调节方面、物质能量的贮存和转移方面所具有的潜在能力以及与外界环境结合所表现出来的综合运动能力。其大小是由机体形态结构、系统器官的机能水平、能量物质贮备及基础代谢水平等条件决定的, 运动素质是体能的主要外在表现形式, 在运动时表现为力量、速度、耐力、柔韧和灵敏等各种运动能力。

这一概念阐明了如下三个层次的观点:1) 体能是通过先天遗传和后天训练途径获得;2) 体能是一种人体在形态结构、生理功能及运动素质的综合运动能力;3) 体能是一种潜在能力与外在表现结合的结合体, 其表现是与外界环境相结合的产物, 换言之, 体能的发挥受外界环境因素的影响。从现代竞技运动史来看, 纵观近20年奥运会历史, 连续5届奥运会的金牌和奖牌位居世界第一的美国无疑是国际竞技体育强国, 美国的体能训练也走在世界的前列。1994年美国第一部体能训练的专著《Essentials of Strength Training and Conditioning》出版。从中我们可以了解到美国体能训练体系的建立和发展。从体能训练所涉及的内容来看, 体能训练不仅仅是狭义上的跑、跳、投, 而是与训练学, 人体运动生物学有机融合的综合性学科, 因此, 体能训练的专家常常是跨学科、跨专业的复合型人才。

二、运动员体能恢复的方法学体系

(一) 促进体能恢复的主要方法

1.训练学方法

主要是指在安排多年、全年及各个单元的体能训练中合理安排训练的节奏。从负荷性质出发, 安排好间歇时间和方式, 注重安排轻松愉快、富有趣味性的恢复手段等。同时, 要利用活动性休息加速恢复。如运动员主动的自我放松练习和伸展练习, 这两种方法能有将效消除肌肉僵硬, 减轻或消除肌肉酸疼现象。

2.物理学方法

主要是采用物理的方法, 主要是利用光、电、温度、压力等物理刺激, 以加速体内微循环进而达到活血散淤的作用。如各种水疗、按摩、理疗、吸氧、空气负离子疗法等。其中水疗包括淋浴、盆浴、浸浴、涡流浴、脉冲式水力按摩浴、桑拿浴和蒸气浴等。

3.医学与生物学方法

主要是根据项目特点对运动员训练后及时补充有机体的消耗。生物学方法是近年来迅速发展起来的一种恢复方式, 主要是通过人体内的体液调节和利用生物的、人体的血液及器官制品来达到加速体能恢复的目的。

4.心理学方法

教练员在训练中可以考虑采用通过语言提示、暗示、诱导等心理训练方法, 调节运动员大脑皮层的功能, 加速疲劳的消除。主要方法有自然暗示、放松训练和生物反馈以及音乐疗法等。主要是通过调节大脑皮层的机能, 调节呼吸、循环系统以及改善注意力等, 以达到消除疲劳的目的。还可利用运动员的业余爱好, 丰富其文化生活来转移精神紧张, 减轻压力。

(二) 体能恢复常用的监督方法与手段

1.观察法。

2.自我感觉法。

3.技能分析法, 当机体疲劳时, 会出现动作僵硬, 协调性下降, 动作无力, 动作幅度速度减小、失误率升高, 动作的连贯性和稳定性等均会下降或减弱。当体力恢复后, 上述症状可逐渐消失。

4.生理生化指标检查法。通过心率、呼吸肌耐力的测定、肌肉力量的测定、心电图S-T段及T波的恢复、等指标来判断机体的恢复状况。同时可结合有些生化指标来监督, 如血乳酸、血清肌酸激酶、等, 这些指标一般可在训练不同时段、训练后和第二天清晨取样测定。

5.心理机能测定法。用心理学的方法判断机体的疲劳及恢复程度有很多方法, 采用较多的有主观体力感觉等级表、反应时、闪光融合频率等方法。

参考文献

[1]高强.体育、身体、知识-体育哲学的认识论维度[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 2012, (03) .

运动负荷的理论与控制 篇9

一、准备精良的硬件设施,利用信息技术满足教学

让所有教师在每一节课都能用多媒体课件授课,或者都配备一台电脑在很多学校是很难实现的,甚至有的学校无法提供教师用途广泛的计算器. 要想在高中数学课堂中巧妙融入多媒体技术,首先就要准备好足够精良的硬件设施. 如果硬件跟不上,信息技术将很难与教学整合. 现在是互联网的时代,教师可以利用网络资源的丰富性和快捷性,将高中数学内容集合起来,形成科学、完整的课件系统. 当然值得注意的是,网络是把双刃剑,对网络资源和内容的选取需要慎重,应充分考虑到学生的接受能力和课程安排进程. 硬件的准备是形成现代化技术和教学课件结合的必要条件. 尽管当今仍然很难突破某些信息技术的进展,但我们可以在现有条件的基础上寻找更好的硬件设施. 首先,学校和教师应量力而行,对硬件设备的选择和建设不能只顾追求高价,要具备较高的可行度和实用性. 其次,学校还要尝试与外界沟通,争取赢得相关机构的支持. 比如当准备购买某一公司的电脑时,不要只考虑短期利益,可以和该公司进行进一步协定,如一次性购买多台电脑并让该公司给出折扣,长期来往,达成共同利益.

二、以内在认知负荷为基点,创设柔和数学“信息”课堂

我们知道,并不是所有的数学知识内容都适用于与信息技术相互融合,因此将两者结合的首要步骤就是搭配合适的数学知识,也就是重新准备适当的课件. 教师在进行高中数学教学中,要以知识的本质和内在为基础,让知识与知识之间产生相应的认知负荷. 信息技术和教学内容相互作用需要准备相关的教学材料. 教师在进行新的数学知识教学时,要适当地结合学生已掌握的一些相关知识进行教授,引导学生归纳总结新知识,这样便于学生更快、更有效地接受. 比如: 在教学“抛物线”时,这时便可与已学过的初中知识二次函数相比较. 二次函数也是一条抛物线,但是与所学新知识不同的是,高中数学要求学生了解抛物线的焦点和准线. 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的形式,向学生形象展示抛物线的特点,同时也可以将新旧知识交替学习. 还有很多知识点都可通过信息技术的帮助使得学生更加容易理解. 教师在教学新知识时可适当结合现代化教学设施,鼓励学生从已有的知识出发,以旧的知识为基础学习新的知识是一种很有效的教学方法,同时创设一种具有吸引力的“和谐”的信息化高中数学课堂.

三、以外在认知负荷为基点,创设融洽数学“技术”课堂

与传统的教学形式不同,如今高中数学教学加入信息技术使得课堂原本的知识结构出现变化,学生对新知识的接触增加了信息技术这一媒介,这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认知负荷. 认知负荷同样受到外部条件影响,信息技术的应用使得高中数学课堂变得更具吸引力,学生学习新知识的方式也在不断更新,教师同时也应该思考如何减少高中数学课堂的认知负荷,信息技术在高中课堂应用时要考虑其是否符合相应的教学内容,是否能被学生广泛接受. 一方面,教师在课堂上教授新知识时,应当避免一次性将所有知识呈现给学生; 另一方面,要注意对教学素材的选取和对课堂结构的安排,降低无效的教学行为. 以“集合”这一知识点的教学为例,教师在一开始讲授时,要从其重难点入手,注意语言的简练,不可一直用举例来说明,以增加学生接受新知识的负担. 与此同时,充分挖掘信息技术的优势所在,全面提高课堂参与度. 多媒体教学可以使知识以视频或动画的形式出现,学生的注意力会很容易被集中,对数学学习的兴趣也会大大提高. 不过信息技术只是一种教学的辅助手段,只有真正提高教学效益才是根本.

四、以相关认知负荷为基点,创设联结的数学“信息技术”课堂

不容置疑,要想判断课堂教学是否成功,首要条件就是分析学生是否已经完全接受和理解新知识. 对学生的学习要求不能仅仅局限于表面,学生应当全面、深层次地学习知识. 教师在进行高中数学教学时,可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编织成完整系统,使其图式化. 要知道,用图形的方式记忆可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而将知识图形化并非一种毫无效率的认知负荷,反之,是对学生的学习有很大帮助的,因此教师在课堂上可对图形方式的记忆手段进行拓宽. 信息技术是衔接知识与知识的一种辅助媒介,可以有效将知识之间的图式效应发挥出来. 例如: 在教学“指数函数”时,可利用多媒体技术向学生展示其特点,发现无论哪一条指数函数的图像都经过定点( 0,1) ,相对应地,学生的脑海里会立即呈现这一图像. 同样地,对数函数都经过定点( 1,0) ,因此,在用展示这一点时,可利用多媒体技术将其形象、生动地表示出来,激起学生的学习热情. 当然,学生也应该自行学会如何利用信息技术使所学知识用图形的方式记忆,独立分析,形成自己对知识的深层理解,进一步提高对数学知识的认知能力.

运动负荷的理论与控制 篇10

心理训练 (mental practice) 是在不进行外显身体动作的条件下, 在头脑中对技能进行认知复述的练习方法。心理练习在学习和操作两种情景中都能发挥作用, 即心里练习不仅能促进一个适当动作的存储, 还可以促进动作从记忆中提取。表象训练 (imagery training) 是心理训练的一种, 也是最常见的心理技能训练方法之一。

1、国内外关于表象训练的研究状况

在过去的二十年里, 运动员员、教练员以及心理学家们已经逐渐认识到心理训练在竞技体育运动中的重要性, 并且, 许多运动员已经开始在备战比赛时使用这一训练方式。在众多的心理训练方法中, 表象训练得到了大家广泛的关注, 并且是较早地被广泛运用的一种。在不同运动项目, 表象训练主要用来解决一些技术问题, 如新技术的掌握和技术修正与创新等;也有一些教练员和心理学家应用表象技术调控运动员的心理状态和比赛状态。表象技术的应用在技术训练、运动员的心理状态和比赛状态调控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是常规训练手段必要而有效的补充。

国外研究现状。表象训练首先是由德国的马尔茨博士在1960年提出来的, 所谓表象训练是指从外部来看并不进行明显的运动动作, 而是在头脑中一边通过表象来呈现出进行整个动作的过程, 一边唤起临场感觉的一种训练方法。

国内现状研究。我国关于表象训练的研究起步较晚, 并且是从国外引进的, 加之研究的时间、应用等条件有限, 所以即使到今天, 所认同的经典理论也是国外学者先提出的。我国在80年代将表象训练运用到体育教学中, 在短短的二十几年中, 我国广大体育工作者在不同的表象训练的理论指导下就表象训练对体育教学或运动训练效果的影响进行了许多有益的探索, 得出了一定的结论, 验证和丰富了表象训练的理论。

2、表象训练的类型

主要由Hall等人 (1998) 根据运动员所使用表象的不同, 概括出以下5种类型的表象训练: (1) Motivational-Specific (MS) :MS类型表象训练的内容为特定目标以及指向目标的行为; (2) Motivational General-Mastery (MG-M) :MGM类型表象训练内容表示有效地处理与控制具有挑战性的情境; (3) Motivational GeneralArousal (MG-A) :MG-A类型表象训练内容指与运动竞赛有关的各种感受; (4) Cognitive Specific (CS) :CS类型表象训练代表对特定动作技能的表象; (5) Cognitive General (CG) :此种类型表象训练内容指代与一场竞技比赛相关的战术。

3、表象训练的应用性

表象训练可以促进技能的习得。有人比较了心里练习、身体练习无练习三种条件下运动技能的学习效果, 大多数研究结果显示, 身体练习比其他练习条件产生的学习效果更好, 而心理练习能够比无练习的条件产生的学习效果好。这也就证实了心理练习对于技能的习得是有益的。

表象训练有助于操作准备。马丁、莫里斯和霍尔 (Martin、Moritz&Hall, 1999) 对表象训练在运动领域的应用研究进行了回顾, 总结出运动员出于不同目的的五种表象。调查发现, 运动员把表象练习作为他们准备策略的内容出于多种目的, 其中包括唤醒水平、集中和保持注意、保持积极和自信的情绪状态。

值得一提的是, 虽然当前表象训练的应用效果研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然而并不是所有的表象训练都有成效的。除了上述从生理和心理角度 (神经肌肉假说) 和认知假说外, 有证据显示, 表象作为心理训练的一种形式, 它作用的发挥与练习者的表象能力有关。

4、当前表象训练研究理论和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首先, 表象训练的理论并没有完全成熟。其次, 研究的范围有限。再次, 表象研究的实验存在不定性。最后, 表象训练的研究方法比较单一。

5、总结

表象训练作为一种积极有效的心理训练方法, 其作用已经得到了国内外多数学者和运动员的肯定。然而, 纵观这类研究, 并没有对表象训练做出一个完整的科学定义, 也就是说, 对此研究还处在发展阶段。

表象训练的理论和应用价值和前景固然重要, 然而并不是所有研究都支持这个假说。相信在今后, 表象训练的诸多问题会成为运动心理学领域里的研究热点。

参考文献

田径运动员犯规行为的分析与控制 篇11

【关键词】犯规行为 失控犯规 无意犯规 有意犯规 被迫犯规

【中图分类号】G8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11-0233-02

对田径运动员大量犯规统计分析表明,比赛成绩被取消的直接原因基本上由人的犯规行为引起,而控制犯规行为是预防比赛失败的重要手段之一。本文试图在有关专家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重点对犯规行为的原因及控制措施作系统的分析,以期有益于实际训练和比赛的有关工作。

1.犯规行为的分类

1.1 犯规行为

所谓犯规行为,是指违反了项目规则的有关条例规定,并可能直接导致成绩被取消的行为,产生犯规行为的原因复杂多样,性质也截然不同,犯规行为的主体是行为人,其行为状况决定了犯规行为的性质,因此,对犯规行为分析以行为人的状况为依据。

“行为人状况”是有特定含义的,可用某些状况要素来描述,与犯规行为有关的状况要素可归纳为三个:

X1一行为人状态,包括接收处理信息,分析判断决策及行为控制等功能状态(状态正常记为X1+;不正常记为X1-),称为第一要素。

X2一行为人对规定是否知道(知道记为X2+,不知道记为X2-),称为第二要素。

X3一行为人主观上有无犯规动机(有则记为X3+,无则记为X3-),称为第三要素。

1.2 犯规行为的性质

(1)这些要素是客观存在的,在理论上是可以确定的,实际上也能通过分析判断而大致确定,预防犯规的工作必须加以确定,有关要素的深入研究问题仍需进行。

(2)任一时刻,行为人必处于某种状况,也即对应于某状况要素组合。

(3)从逻辑上讲,各要素间存在制约关系;当X1=X1-时,X2、X3的值无法确定,但取何值与犯规已无关;当X2=X2-时,X3的值也无法确定,且取值也与犯规无关,因此,称X1、X2、X3分别为第一、二、三要素。

1.3 犯规行为的命名

上述分类具有可操作性,并能区分不同性质的犯规行为,便于分析原因采取有效的控制措施,下面再用文字对上述四类犯规行为加以说明,并分别予以命名。

(1)失控犯规——因行为人处于非正常状态而产生的犯规行为,即W(X1-)型犯规。

(2)无意犯规——因行为人状态正常,但因不懂有关的竞赛规定,哪些行为是犯规,即为W(X1+、X2-)型犯规。

(3)有意犯规——行为人的状态正常,但明知是犯规行为而仍违章,即W(X1+、X2+、X3-)型犯规。

2.犯规行为的原因及控制

2.1 失控犯规的原因及控制

2.1.1 失控犯规的原因

同其它类型犯规的本质区别,在于失控犯规是行为人在状态异常的情况下发生的。此时行为人的能力失常,没有正常的信息接收处理、判断与决策及行为控制能力,使原本可避免的犯规行为发生。

2.1.2失控违章的控制

(1)提高人的生理、心理素質及应急反应能力,增强对外界不良刺激的抵抗力。

(2)防止或减弱外界不良因素对行为人的刺激,创造良好的作业条件和训练环境,保护行为人的能力。

(3)及时发现行为人的状态异常情况,或者消除刺激,或及时加以纠正,或比赛前更换人选。

2.2 无意犯规的原因及控制

2.2.1 无意犯规的原因

无意犯规的基本特征是行为人并不知道何为犯规行为。有三种情形:a.本来就不知道;b.遗忘;c.记错。其原因在于规则教育不经常化、正规化,平常训练出现问题不指正。

2.2.2 无意犯规的控制

使行为人掌握规则,熟悉规则是教育运动员的手段之一,有效地进行规则教育,经常性宣讲规则是讲规则是控制这类违章的唯一手段,如何有效地进行规范化比赛和技术动作运用,其要求和教育是总的关键。

2.3 有意犯规的原因及控制

2.3.1 有意犯规的原因

这类犯规是有意的,属典型的冒险行为。依据行为科学理论的分析,有意犯规动机深层原因是人的某种需要,需要并非必然地导致有意犯规。有意犯规的产生要经过两个步骤:首先是需要引发了人的犯规动机;其次是产生了犯规动机转化为有意犯规行为。因此有意犯规行为的产生要同时具备三个条件:a.某种需要没有得到满足;b.这种需要能够引发犯规动机;c.被引发的犯规动机能够转化为有意犯规行为。

2.3.2 有意犯规的控制

(1)及时预测和了解运动员的各种需要,并通过合适的途径使之能很好的解决,即让合理的需要尽量得到满足,不合理的或难以满足的需要通过商讨使之平抑。

(2)增强行为人的正确意识,消除侥幸心理。侥幸心理是导致有意犯规的关键原因,通过多种途径大力加强教育工作,充分认识犯规可能出现的严重后果,认真学习规则,掌握尺度,为了满足个人需要,不能用侥幸犯规的方法。

(3)加强对规则遵守情况的监督,通过技术、经济、教育等手段对行为人加以约束,制止犯规行为产生。

2.4 被迫犯规的原因及控制

2.4.1 被迫犯规的原因

行为人被迫犯规的主要原因是规则的要求与该人动作技术习惯不相适应。由于有指标压力,想成绩出众,即使主观上做了努力,仍达不到又快又符合规则的要求,被迫犯规。被迫犯规有以下几种原因:

(1)规则要求不适应行为人的生理心理特点。

(2)受技术条件限制,对行为人的成绩要求过高,规则要求和行为人技术习惯不适应。

(3)人的行为本身不可避免地存在一定的失误率。

(4)行为人的行为受外力制约或强制而犯规,典型的是领导越权盲目指挥而产生的犯规行为。

2.4.2 被迫犯规的控制

(1)按照人机体学理论,针对行为人的解剖特点,调整技术动作,使之适合行为人的特性,或改进系统动作,调整至符合规则的合适技术动作。

(2)对特殊人员进行挑选,经特别培训,达到又快又符合规则要求。

(3)对训练及比赛人员进行适应性挑选,选用生理及心理上都能适应的人员并做模拟比赛的训练,以减少人的失误率。

(4)消除外界干扰,提高领导及有关人员的管理水平和素质,摆正领导与教练及运动员的关系,如杜绝越权指挥等。

3.结束语

犯规行为产生的原因,是复杂多样的,必须采用分类分析的方法,才能全面准确地找出各种原因,对不同性质的违章行为也要区别对待,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有效的控制犯规行为,从而有助于分清责任做好犯规预测预防工作。

参考文献:

[1]田径运动高级教程[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4

体育教学运动负荷的调整与控制 篇12

近年来,国内大部分学校多多少少都会出现运动负荷要求淡化,所训内容或者所训的要求不符合标准的现象,很大程度上降低了我国青少年体质水平,阻碍了学生身体健康的良性发展。何谓体育运动负荷?从教学的角度将就是人在做各项运动训练时,自身的身体所承受的生理上的负荷,其包括训练负荷运动强度及训练负荷运动量两个方面。如果运动负荷量过小,就会大大降低训练的标准,则达不到身体锻炼的要求与目的;如果运动负荷量过大,就会造成学生身体承受能力超出极限,影响学生的身体健康。不管是运动负荷量过大、过小,对完成教学任务及提高学生身体素质的目的都很不利。从训练适量的本质来看,合理地安排训练强度和训练量,不仅能够更好地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而且能够使学生在训练中体会到真正的快乐。

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进一步落实,体育教学水平稳步提高。然而在大部分的体育教学课上还是不能看到系统有效的训练方式。学生能够承受多大的负荷量呢?这是由学生众多的客观因素决定的。那么在训练内容选择之前,教学人员要对学生的性别、年龄、健康状况还有运动能力进行分析,并进行合理的训练分类,针对不同客观条件的学生适用不同负荷量的训练强度和训练内容,以达到训练提高的目的。由此可见,有效地对学生进行分类训练,根据不同的客观因素增加或减少负荷量,并对所训负荷量进行科学调整和控制,是非常必要的。

二、体育教学运动负荷的方法

身心发展是指个体生理和心理积极的连续变化过程[1]。体育课是学生排解学习和生活压力、放松心情、锻炼身体素质的课程,然而大部分体育课却被学生当作了嬉戏玩耍、简单“快乐”的游戏课,忽视了运动负荷这一重要指标,对身体锻炼不够重视,歪曲了体育课存在的真正用意。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体育课成为了自由活动课,教学人员不再注重体育运动负荷量的调整和控制,一节课都是在散漫或是没有任何身体锻炼中过去。那么怎样才能控制好负荷量呢?负荷量的调节方式有哪些呢?

(一)体育训练课应该安排怎样的训练课程以达到有训练负荷的目的。

体育教学人员都是经过相关技术培训的专业人员,对怎样安排课程,哪种课程的负荷量大或小应该了如指掌。因此,在训练前,教学人员应该对上课前的训练科目做到心中有数,并做好训练科目的合理搭配,根据不同种类、不同负荷量、不同要求的科目进行分类训练。教学人员要安排好训练时间,控制好负荷密度,充分起到锻炼身心的目的。与此同时,教练人员要秉持着“快乐训练、锻炼身心”的原则,加强趣味性训练,在增强身体素质的同时,使学生在愉快、欢腾的气氛中学习。

(二)如何合理地调节运动负荷节奏。

影响学生负荷能力的客观因素比较多,比较复杂,采用怎样的负荷训练课程,要根据学生当前的具体生理状况、心理变化,并结合训练的特点、气候因素等条件,确定好整节课的训练负荷程度。一般情况下,训练负荷量是按照由弱到强、再由强到弱的曲线形方向进行控制调节的,并根据动静交替、高低结合的训练原则,确保训练负荷的有效控制。

(三)根据专业知识,把握训练方法。

体育训练课是以学生身体锻炼为目的的训练课程。那么,教学人员应尽量做到“少说、多练”,力求语言精练,训练有效。教学人员应当利用专业知识,精心设计出一套适合自身教学的训练方式,紧紧围绕这一训练方法,展开有效训练。同时,教学人员还要充分利用好时间,避免时间浪费,对于排队、变换队形、集合等间隙要减少时间的流失,多安排竞争性的训练科目,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使学生能否充分地参与进来,以达到训练负荷的目的。在训练过程中,教学人员要根据前半节课训练负荷的程度,对下半节课的训练负荷量进行适当调节,将个人训练和团队训练完美结合,在训练中锻炼学生的竞争意识、集体责任感及集体荣誉感。教学人员要充分利用好当前的教学器械,做好相应的器械训练,调节好学生的训练科目,培养出学生的训练兴趣,确保训练负荷目的的有效完成。

三、体育运动负荷的根本性原则

(一)合理安排负荷量,寓教于乐,快乐成长。

学生是一个青少年的团体。因此,在训练的过程中,教学人员不能对身体素质要求过于严厉苛刻,应根据不同身体素质的学生、不同科目的要求,安排好训练负荷量,以达到“寓教于乐,锻炼身心”的目的。心理负荷是指由两种不同的负荷引起的心理作用,一系列的心理、生理变化会使学生的心理产生巨大反应,使自身的身体素质不断提高[2]。教学人员应将运动量小与运动量大的科目交替进行,并根据学生的心理变化进行负荷调节。譬如,训练强度大的有跑、跳跃、部分器械运动,各种篮球足球比赛等内容;训练强度小的有投掷、走、部分器械运动等组合。教学人员要把握好学生的兴趣取向,利用各种积极手段,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自觉性,激发学生的训练兴趣,使其在快乐的气氛中锻炼身体。这就需要教学人员深入研究教材,了解各种科目的组合,充实自身的专业知识,针对不同的学生进行各种不同的负荷训练,以达到“寓教于乐,快乐成长”的目的。

(二)在训练中掌握学生的生理、心理变化,掌控负荷量的调节。

在不同的负荷状况下,学生在训练中表现出的生理状况、心理状况是不同的,这需要教学人员在训练中对学生的状况仔细观察,并及时做好沟通。一般情况下,运动负荷强度的检测方式有观察法、询问法和脉搏测量法。在训练过程中,教学人员要通过对学生的表情、脸色、出汗量等生理外在表现,及时作出反应,判断负荷量对其的影响,并做好调整。在训练结束以后,教学人员要对训练中不适应的学生检测其脉搏,并主动询问学生训练后的感受,做好登记。与此同时,学生也要适当调节自己的负荷量,当负荷量超出自身所能承受的范围时要及时通知老师,降低训练负荷量。在日常的教学中,教学人员要多观察、多总结、多积累,在工作中提高对运动负荷量的控制和调节能力。

四、结语

合理安排运动负荷的原则是指在体育教学过程中,为有效增强学生体质,根据教学目标、教材特点、学生的实际水平和教学条件,安排每项运动的负荷量[3]。当前,我国青少年的身体素质呈逐年下降态势。如何抓好体育锻炼,合理安排运动负荷量是青少年体育训练教学中应着重把握的要点。我们只有正确认识体育锻炼、运动负荷的重要性,才能真正把体育课的训练要求落实到位,才能在确保学生健康的同时,使其在快乐、欢愉的气氛当中提高自身的身体素质,才能使体育教学改革更加深入、更加有效。

参考文献

[1]罗希尧.中学体育教材教法[M].高等学校教材, 2000.09.

[2]顾渊彦.体育课运动负荷测定有待完善[J].体育教学, 2007, (2) .

上一篇:考勤管理下一篇:新生儿肾功能损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