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资本运动与经济发展理论探究论文(共5篇)
马克思资本运动与经济发展理论探究论文 篇1
1资本是一种运动
1.1资本运动是再生产连续进行的决定性条件
生产和再生产过程要连续不断地进行,资本就必须不断地由货币资本转化为生产资本,由生产资本转化为商品资本,由商品资本转化为货币资本。资本在任何一个阶段都不能发生停留,如果停留在货币形式上,就无法购买到生产过程中所需要的生产要素,就不能转化为生产资本;如果停留在生产资本形式上,就无法实现劳动力和生产资料的结合,就不能转化为商品资本;如果停留在商品资本的形式上,就无法继续购买生产过程中所需要的生产要素,就不能转化为货币资本。所以,无论资本在哪个阶段发生停留或阻碍,生产和再生产过程就不能进行,只有保持资本运动的连续性,然后才会有生产和再生产过程的连续性。
1.2资本运动是保存资本价值的决定性条件
对于资本来说,保证其价值的一个重要举措就是不断地运作,资本存在的物质基础就是使用价值,并且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但是若商品卖不出去,那么商品的资本无法转换,也就导致商品的资本无法转换为货币资本,资本的运动也会停止,这样也就导致了商品的使用价值被破坏,并且资本价值也会部分或全部地丧失。另一方面,如果资本不运动,还会因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而蒙受价值损失。劳动生产率提高之后,新的同类性质的廉价商品出现了,这时,虽然库存商品的使用价值并没有变化,但它的价值却减少了。同时该状况也就意味着价值是资本所获得,利用自身的运动来保持其独立性。
1.3资本运动是增大自己的决定性条件
资本价值之所以增大,是因为在生产过程中吸收了许多劳动者的剩余劳动。资本的生命活力就是劳动。从资本价值的增大来看,资本吸收剩余劳动越多,资本的生命力就越强。可见,资本运动的速度越快,资本的生命力就越旺盛。相反,资本运动就会停止,资本的生命力就会结束。
2加快资本运动的作用
2.1加快资本运动,可以减少流通资本的占用量
马克思曾经说过,生产必须不间断地进行,这样产业的资本也会有一部分加入到实际的生产过程中,一部分处在生产期间,另外一部分则是在生产领域。企业的资本在运行的过程中,不仅仅要在生产领域进行停留,同时也要在相关的流通领域停留。并且为了保证生产不会流通中断,那么要将这两部分的资本在生产领域以及流通领域进行全面地分割,分割的比例必须相同。同一资本不同时处于流通领域以及生产领域。企业的生产时间固定,那么资本的周转时间将会随着流通时间而变化。若是企业的流通时间一定,那么资本周转会随着生活时间而变化。可见,通过缩短生产时间和流通时间,流通资本的占用量就会减少,从而企业资本的占用量也会减少。
2.2加快资本运动,可以提高资本的使用效率
资本运动的快慢,能够影响到资本潜能的发挥,影响到其作用能力的大小。资本的职能是自身价值的增大,但这种职能的完成,却离不开各种职能形式的资本。如果没有货币资本的职能,就不能购买到劳动力和生产资料;如果没有生产资本的职能,就不能生产出具有更大价值的商品;如果没有商品资本的职能,就不能实现包含在商品资本中的价值和剩余价值。因此,资本运动时间的长短,能够影响处在各种职能形式上的资本潜能的发挥,影响资本的作用程度,影响资本的扩张和收缩。资本运动越快,发挥潜能的机会就会越多,它的使用效率就会越高,同一生产规模所需要的资本就会越少。
2.3加快资本运动,可以提高企业的利润率
企业的利润率是企业劳动者所创造的剩余价值总额同预付总资本的比率。在企业资本占用量一定时,企业生产的剩余价值增大了,企业的利润率就能提高;反之,企业生产的剩余价值减少了,企业的利润率就会降低。同理,如果企业生产的剩余价值总量不变,而占用的资本量增大了,它的利润率同样会下降;反之,企业的资本占用量减少了,其利润率就会提高。加快资本运动,就能从两个方面促使企业利润率的提高。一是可以减少企业资金的占用量;二是相对定量的资本将会在很大程度上生产出更多的剩余价值,而利润就是由于劳动者在进行生产的过程中将一些价值进行转换,资本的运动速度越快,那么也就意味着生产资料能够更加吸引劳动者的剩余劳动,以此来提升企业的经济效益。
2.4加快资本运动,可以吸收更多的劳动力就业
在企业的资本中,其中可变资本是用来支付劳动者工资的部分,对于该部分的资本价值主要是由劳动者在生产的过程中将其重新生产出来,以此来成为工资补偿基金。但是在生产之后,该部分创造出的工资补偿资金主要是存在于产品的形式上。只有在该部分商品的价值充分得到实现之后,才可以进行工资的支付。因此,企业资本运动的快慢,直接关系到同一劳动报酬资金发挥作用的程度。企业资本运动速度越快,等量的劳动报酬基金重新支付的次数就越多;反之,则相反。劳动报酬基金在生产出来之后,如果不能及时地实现在货币形式上,企业必然要追加可变资本,保证再生产的继续进行。如果企业没有追加的可变资本,工人就不能顺利地实现再就业。因此,在那些资本运动快的企业,同量的劳动报酬基金吸纳的就业人口就多;反之,吸纳的就业人口就少。
3加快资本运动的途径
3.1实现生产手段的现代化
对于不同企业来说,产品的生产时间主要决定于新技术、新工艺,以及产品的性质等条件。这些条件会随着生产力而不断发展。如果企业能积极地采用先进的技术与设备,不断地改善操作方法,改进生产的工艺流程,生产过程中的劳动期间以及劳动对象受自然力作用的时间就会缩短。同样,对旧设备和旧机器进行技术改造,也能有效地缩短企业的生产时间。当然,伴随着新技术和新工艺的应用,会引起固定资本支出的增加,但从长远看,却能够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和商品占有率,为企业争得更多的市场份额。
3.2提高企业管理者的经营管理水平
目前,在自然条件以及物质条件相近的状况下,其管理水平也存在一定的差别,这样企业在进行资本的运动时对企业产生的经济效益也存在很大的不同。经营管理水平高的企业,资本运动速度快,经济效益就高;经营管理水平低的企业,资本运动速度慢,经济效益就低。因此,应当不断提高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改善企业的劳动组织,加强专业化协作,合理使用资本,克服原材料和工时的浪费,从而缩短生产时间,加快资本的运动。同时,提高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不仅不需要追加资本,而且还可以调动企业在人力和物力方面的各种潜力。
3.3合理储备生产资料
马克思指出“:必须有一定量的要用在生产上的生产资料处于或大或小的储备状态,以便逐渐进入生产过程。”产品的生产时间还应包括生产资料的储备时间。生产资料储备量会影响生产时间的长短,从而影响资本运动的速度。生产资料储备如果过多,就会形成积压,延长生产时间,延缓资本运动速度;生产资料储备如果过少,那么将对生产过程的连续没有保证,企业必须要根据一些资料的更新时间以及与市场的距离来决定生产资料的准备情况,交通也是一个影响很大的因素,要能保证生产过程的连续进行,同时也要适当地缩短生产时间。
3.4生产适销对路的商品
在企业的资本运动时间中,流通时间是重要的组成部分。其主要是由购买的时间以及销售的时间构成,并且销售时间起决定性意义。售卖时间又包括商品运往市场的时间和待销售的时间,前者取决于产品生产地和销售地之间的距离,后者则取决于市场的供需状况。显然,流通时间的长短,直接影响资本的运动速度。为了加快资本的运动,必须加强市场调研和预测,生产适销对路的商品。诚然,有了适销对路的商品,还要疏通流通渠道,减少流通环节,这对缩短流通时间,加快资本运动,也是十分必要的。
马克思资本运动与经济发展理论探究论文 篇2
一、对马克思资本输出理论的分析
马克思资本输出理论揭示的是资本主义社会下资本的运动规律。他指出, 资本积累必然会产生“剩余资本”, 这是资本输出的前提条件。他认为:“如果资本输往国外, 那么, 这种情况之所以发生, 是因为它在国外能够按更高的利润率来使用。”[1]这揭示了追求高额利润率和获得高额利润是资本输出的根本目的, 因此它要求资本以“不断过大产品销路需要驱使资产阶级奔走于全球各地”。[2]以追求利润的最大化。资本主义国家正是通过资本输出和不等价交换, 在“竞争”中使资本输入国成为其原料产地和销售市场。通过这些手段, “资产阶级……正像它使乡村从属于城市一样, 使未开化和半开化的国家从属于文明的国家, 使农民的民族从属于资产阶级的民族, 使东方从属于西方。”[4]与此同时, 马克思指出了资本输出的过程也是其生产关系扩张的过程, 在客观上不自觉的促进了当地旧生产关系的瓦解和资本主义新生产关系的确立[3]
由此可见, 马克思在资本输出理论上是坚持两重性的, 但他把资本输出造成的对落后国家的剥削和控制的作用放在首位, 而把对当地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降到次要地位。当今, 各国各地区都在努力吸引外资为本国经济发展服务。从现实而论, 再用马克思传统的资本输出理论来分析当今各国积极引进外资的现象时显然力不从心。因此在对待马克思资本输出理论时, 我们也应该坚持发展的观点, 以科学解释当前的经济问题和经济现象。
二、对马克思资本输出理论的发展及其原因分析
在对待马克思列宁的资本输出理论时, 首先我们应当坚持马克思关于资本输出的二重性原理, 一方面认可资本输出产生的直接后果就是南北差距的日益扩大, 另一方面承认资本输出也是与其先进生产关系的输出相同步的, 对瓦解当地落后的生产关系, 在促进社会进步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其次要充分突显资本输出对输入国国民经济的促进作用, 强化外资在国民经济发展过程中的正面影响。这是因为:
第一、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时代的深刻变革, 使世界各国的联系空前紧密。更重要的是, 二战后, 广大发展中国家大都实现了民族解放和独立, 政治上的独立使他们能够依据趋利避害的原则主动地引资, 这与二战前的大多数落后国家在主权沦丧的前提下被动接受帝国主义国家的资本输出, 从而造成政治和经济利益的严重损害大相径庭。
第二、资本输出以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为主体, 资本的输出不仅代表着资金在国际间的流动, 更是资金、技术和管理技能的国际转移, 会对资本输入国的经济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表现为: (1) 为资本输入国的投资提供来源。 (2) 当今资本输出大多以跨国公司为媒介, 凭借覆盖全球的销售网络, 可以显著提高资本输入国的对外贸易。 (3) 外资的引进可以增加就业机会和国家的财政收入。
三、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对待资本输出的态度
经济全球化密切了各国之间的联系, 但并没有消除国家之间的竞争与矛盾。资本输出也一样, 它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与广大发展中国家相互博弈的过程。发达国家的跨国资本以金融和实业为跳板对发展中国家进行资本输出, 使资本输入国按自己的经济需要建立经济体系, 而资本输入国就要在抵制这种企图的同时, 尽可能的合理利用外资, 为本国经济建设服务。例如日本、韩国、新加坡等。相反, 拉美和非洲的一些国家则在和外资的博弈的过程中至今没有建立起完整的国民经济体系。
改革开放至今, 中国也吸引了大量的外资。作为资本输入国, 中国也不可避免的也要面临这种博弈, 并在这种持续的博弈中, 最大化的实现对外资的合理利用, 使它们为我国的经济建设服务。
摘要:马克思的资本输出理论由于过分强调剥削性和压迫性在当今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中受到严峻的挑战。因此, 当今有必要回归马克思关于资本输出理论的剥削性和压迫性, 科学提升资本输出对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 以适应时代“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和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客观趋势。
关键词:资本输出,经济全球化
参考文献
[1]《资本论》第三卷[M];人民出版社;2004版, 第285页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四卷[M];人民出版社;1975版, 第469页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人民出版社;1972版, 第255页
马克思资本运动与经济发展理论探究论文 篇3
关键词:劳动价值论,人力资本,马克思政治经济学
马克思资本理论与西方人力资本理论都是强调劳动者和人力资本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虽然西方人力资本理论本质上不同于马克思主义,但是它有关人的价值和经济发展的一系列实证研究具有相当的合理性。
1.人力资本与人力资本理论
人力资本是指劳动者受到教育、培训、实践经验、迁移、保健等方面的投资而获得的知识和技能的积累,亦称"非物力资本"。由于这种知识与技能可以为其所有者带来工资等收益,因而形成了一种特定的资本--人力资本。[1]李建民教授从个体和群体两个角度对人力资本下了定义:对于个体,人力资本是指存在于人体之中,后天获得的具有经济价值的知识技术能力和健康等质量因素的总和;对于群体,人力资本是指存在于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群体每一个人体之中,后天获得的具有经济价值的知识技术能力和健康等质量因素的整合。
人力资本理论的定义在我看来应该是指,由马歇尔、舒尔茨、贝克尔等众多不同时期的学者提出并创立的关于人力资本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并包括其继承者对它的发展,即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的人力资本理论。我国有许多学者也在从事人力资本理论的研究,他们的定义大多沿袭了舒尔茨等人在人力资本理论的定义方面的内容,无论是西方学者还是我国的学者观点大体是一致的。
2.西方人力资本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西奥多·W·舒尔茨是公认的人力资本理论的构建者。他通过对美国农业经济问题的长期研究,发现从20世纪初到20世纪50年代,美国的农业产量迅速增加,农业生产率大幅度提高,其主要原因并不是土地、人口数量或资本投入的大量增加,而是由于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进步和人的生产能力的迅速提高。[2]舒尔茨在1960年的美国经济协会的年会上首次提出了人力资本才是促进现今经济飞速增长、社会不断进步的决定性因素。他认为,一国人力资本的存量越大,质量越高,那么其劳动生产率就越高。同时,人力资本与物力资本一样,并非是免费获得的,而是需要投资才能得来的。因此,舒尔茨也被成为"人力资本之父",并于1979年被授予"诺贝尔经济学奖"。
贝克尔弥补了舒尔茨只分析教育对经济增长的宏观作用的缺陷,系统进行了微观分析,研究了人力资本与个人收入分配的关系。贝克尔学术研究特点在于他把表面上与经济学无关的现象与经济学联系起来,并运用经济数学方法进行分析。他提出了"时间价值"理论、儿童"量-质"权衡理论以及人力资本投资-收益均衡模型, 即人力资本投资的边际成本的当前值等于未来收益的贴现值。
爱德华丹尼森对舒尔茨论证的教育对美国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做了修正,他将经济增长的余数分解为规模经济效应、资源配置和组织管理改善,知识应用上的延时效应以及资本和劳动力质量本身的提高等等,从而论证了1929至1957年间美国的经济增长中教育的贡献率应是23%,而不是舒尔茨所讲的33%。
雅各布明赛尔将人力资本投资与收入分配联系起来,并给出了完整的人力资本收益模型,从而开创了人力资本研究的另一个分支,同时他还研究了在职培训对人力资本形成的贡献。
3.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
马克思的资本理论包括劳动价值理论、货币理论、资本生产理论、资本积累理论、资本循环与周转、社会总资本的再生产理论、生产价格理论、商业资本理论、借贷资本理论和地租理论。
马克思认为,劳动是创造社会财富的主要源泉,人类的具体劳动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创造商品的价值。马克思把人的劳动分为复杂劳动和简单劳动,前者具有较高的价值,是多倍的简单劳动。他把可以提高人的智力和技巧的科学技术与教育看成是生产力的重要来源。同时,马克思还提出了劳动力的价值构成理论,在此基础上,他又把劳动分为生产性劳动和非生产性劳动,非生产性劳动就是指劳动者受教育、培训以及保持劳动能力的那部分劳动。
马克思所强调的"劳动"在价值创造过程中的作用,实质上是强调"人"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劳动,必然是人的劳动。在商品经济条件下,人的劳动决定着商品的价值,决定着商品的生产,从而也就决定着社会的物质生产活动。劳动者是整个社会劳动生产率的主导者,是推动社会生产向前发展的能动因素。马克思以劳动创造价值为起点分析了人的劳动是财富的源泉,人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4.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与西方人力资本理论的关系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所阐明的劳动价值理论、剩余价值理论的基本原理从概念、结论和思路都与西方人力资本理论有着惊人相似的地方。
人力资本在舒尔茨的理论中体现为,"劳动者变成资本家,是由于他们获得具有经济价值的知识和技能的结果。""由于拥有其本身的人力资本价值, 劳动者已经变成了资本家"。"工人因人力资本投资而成了资本家。"而国内有学者认为,马克思虽然没有使用"人力资本"的概念,但在"劳动力概念"的解释和使用上已蕴含了人力资本理论思想,舒尔茨所说的"人力资本"就是马克思所说的劳动力。
二者的主要联系有:
1)舒尔茨的人力资本概念和马克思的劳动力概念是极为相似的,都是强调这种人的能力或劳动能力只能存在于劳动者身上或者说存在于"活的人体中"。
2)舒尔茨人力资本投资的内容和马克思劳动力价值構成的内容也是极为相似的,都是强调"我们称之为消费的大部分内容构成了人力资本投资。"强调"劳动力的价值,就是维持劳动力所有者所需要的生活资料的价值。"[3]
3)舒尔茨人力资本、物质资本和马克思不变资本、可变资本的论述极为相似,都是强调人力资本、强调活劳动在生产中的重要作用。
4)舒尔茨人力资本数量、质量的论述和马克思简单劳动、复杂劳动的论述极为相似,都是强调劳动力质量,强调复杂劳动的重要作用。
5)舒尔茨关于"劳动者成为资本的所有者"和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所讲的"重新建立个人所有制"的思想也是极为接近的,他们都是从研究劳动者在生产中的作用入手,而深入到生产资料所有制问题。
6)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作为一种评价机制高度评价了人的劳动,舒尔茨的人力资本理论作为一种评价机制高度评价了人力资本。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是首先阐明了他的劳动价值理论,然后再进一步揭示出剩余价值的来源,建立起他的剩余价值理论,而西方人力资本理论的创始人舒尔茨是先从现象形态上提出"索罗技术进步残差"问题,然后再进一步深入分析其产生的原因。而其共同特点都是强调在经济增长中劳动者和人力资本的作用。通过这种对比可以明显看到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对舒尔茨人力资本理论的影响。
5.结论
西方人力资本理论的提出,反映了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知识经济的到来,正在迫使西方一些经济学家不得不重新回到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的科学轨道上来,正确认识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和人力资本理论之间的关系,可以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的科学实用内容之间打开一个基础性的通道。可以使我们进一步认识到马克思科学劳动价值论对现实经济发展的重要指导意义,认识到坚持和发展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对当代人类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际意义。
参考文献:
[1] 舒尔茨.人力资本投资.[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2] 付小平.人力资本理论的形成与发展.[J]管理科学.2010(6).
[3]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45.
马克思资本运动与经济发展理论探究论文 篇4
【关键词】中国/运动员/人力资本/收益分配
1 研究目的
马克思资本运动与经济发展理论探究论文 篇5
作者简介:银红玉(1981-),女,湖南邵阳人,博士生,经济师,主要从事社会工作与文化工作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需要就是指现实中活生生的个体或由这些个体组成的各种群体对外界世界的种种诉求,是人进行各种自觉活动的内在驱动力。人之所以需要思想政治教育,有社会和个体两方面的缘由。就社会方面而言,思想政治教育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产物,是保障政治秩序和社会运行的手段;就个体方面而言,思想政治教育是人的本质存在的体现,是个人立身行事的社会化基础,是个人自我完善的精神动力。研究思想政治教育与人的需要之间的关系,是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价值性、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根本途径。
一价值基础:思想政治教育与人的需要互相依存
1.需要是人的本性,思想政治教育因需要而生
马克思认为,需要是人与生俱来的内在规定性,是人的生命活动的表现。“在任何情况下,个人总是‘从自己出发的’,但由于从他们彼此的需要即他们的本性,以及他们求得满足的方式,把他们联系起来(两性关系、交换、分工),所以,他们必然要发生相互联系。”。在这里,马克思明确指出人的需要就是人的本性,需要是人生存状态最直接最深刻的表现形式,是人与其他物种的根本区别。
人的需要理论揭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起因与归宿。人类社会形成发展的过程,就是人们在自我生产和物质精神生产的实践中,形成并丰富着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各种关系。这些关系使得人们开始关注自身及其与外部世界的发展,促使个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逐步形成,激发了人们追求生存、发展及与外界和谐相处的客观需要,促成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可能性和必要性。人的需要理论还揭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客观性和持久性。思想政治教育是促进人进步与发展的重要手段, 也是实现人的价值的重要途径。人的需要存在, 思想政治教育就需要坚持, 人的需要变化, 思想政治教育就需要更新, 思想政治教育与人的需要是相始终的。
2.需要的层次性和差异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源动力
人的行为规律表现为需要―动机―行为。需要不仅是人的行为的目标和方向, 还是维持具体行为的动力源泉。马克思、恩格斯将人的需要大体上区分为三个层次,即生存需要、享受需要和发展需要。生存需要是基础,是为了维持人的生命和延续后代的需要。享受需要是过程,是立足于生存需要基础上的更高层次的需要,这两种需要主要是维持人生存和生活的手段。发展需要居于最高层次,体现了人类生存的根本目的。由生存需要到享受需要,再到发展需要,是一个由低到高的层次结构。但这个层次结果并不是完全意义上的,三层次的需要在时间上可以并存,空间上可以并列,比重上可以转化,在现实中往往具有明显的差异性。思想政治教育是人的精神需要的一部分, 也是引导和帮助人们实现个体精神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的途径和手段。思想政治教育因人的需要而生,因人的需要而存,更因人的需要而发展。抽象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总是一定社会需求的理想概括,具体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更是直接服务于具体人群的需求满足。需求的层次性是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性、阶段性和发展性的人性基础,需求的差异性是确定思想政治教育目标、调整教育方向、丰富教育内容与手段的内在依据,是思想政治教育工具价值和个体价值的彰显,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源动力。
3.需要的社会历史性和辩证发展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张力
人的需要具有社会历史性。需要伴随着社会发展和人类自身发展而逐步发展,并受一定历史条件制约,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人的需要对象、内容和水平都是不同的,因而它具有社会历史性。同时,作为人的本性的需要不仅是客观存在的,也是一个自我生成、动态发展的辩证过程。凡是需要,相对于当时的状况来说,都是相对超前的,同时也要受到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这样,主体才能由此产生心理紧张,进而形成动机。人的认识、思维、实践无不因于需要,且随着人的需要不断丰富而不断提高和进步。社会历史性赋予思想政治教育现实的具体的内涵与外延,辩证发展性赋予思想政治教育未来的变化与革新,这些成为思想政治教育连接历史、立足当下、展望未来、并始终保持发展状态的现实张力。
4.需要的满足与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功能
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人的社会性和精神性实践活动,对于人在社会化进程中,满足其完善思想与道德的需求,提高思想能力,磨砺人格意志,特别是提升人的精神境界,从而满足人的生存、享受和发展需要,其作用是巨大而关键的。从满足需要的价值功能来看,主要包括对生存需要的保障功能,对享受需要的提升功能,对发展需要的推进功能。保障功能是通过思想政治教育,一方面使社会形成最基本、最底线的.社会秩序,以维护个人与社会的自然生存,另一方面使个体养成适应社会化的底线规范,保障与维持人在社会化进程中安身立命和生命延续;提升功能是通过思想政治教育,一方面在全社会层面上提升理想信念和社会文明,提升整体需要层次,另一方面在个体层面提高其社会化程度,实现个人的社会价值,并不断创造和满足个人享受;推进功能是通过思想政治教育,一方面推进全社会围绕“人的全面发展”这一根本目的不断完善和发展,创造充满发展状态的社会环境,另一方面提升个体思想道德水平与实践创造能力,推进个体朝向全面而自由的发展。
二价值追求:立足人的需要,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最优化满足
1.在现实价值与未来价值间的最优化
马克思主义认为,现实的个人都是现实性与理想性相统一的存在物。在时空维度,思想政治教育要立足于个人的现实性和理想性,既要彰显其现实价值,又要提升未来价值。对现实的人们进行理想教育和信仰教育,为未来社会进行超前的培养教育,并为成就未来孕育良好基础。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价值,从社会层面来看,主要是构建一定社会的共同信仰、政治思想和道德体系,促进和保障社会秩序和规范的形成,为维持社会运行、分配现实利益提供精神与思想的保障和动力,推进现实社会的向前发展;在个人层面来看,主要是通过对现实的人们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健全现实社会中的个人所必备的知识和能力素质等,从而有利于现实的个人在现实社会中实现自我价值。思想政治教育的未来价值,从社会层面来看,主要是着眼于社会发展趋势,以超前的预见来谋划和构建思想政治教育的体系,使今日的思想政治教育蕴含着明日社会的需要,为未来社会发展服务,并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加快推进未来社会的到来;从个人层面来看,主要是着眼于未来社会发展对个人的需要,对当下的人们进行理想教育与未来教育,并按照未来社会对人们知识、能力和思想道德素质的要求,超前性的进行个人教育,从而有利于人们在未来社会中实现自我价值。思想政治教育既要建立在现实价值的基础上,又要着眼于未来价值的延伸,寻求现实价值与未来价值间的最优化满足,才能真正思想政治教育可持续发展。
2.在工具性价值与目的性价值间的最优化
马克思主义认为,培养社会的人的一切属性,并且把他作为尽可能丰富的属性和联系的人,因而具有尽可能广泛需要的人生产出来――把他作为尽可能完整的和全面的社会产品生产出来(因为要多方面享受,他就必须有享受的能力,因此他必须是具有高度文明的人)。教育“不仅是提高社会生产的一种方法,而且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思想政治教育作为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服务人的全面发展中同样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思想政治教育的工具性价值,即以教育人为基本手段,为社会发展培养相应的人才,通过思想政治教育,提升现实社会中的个人所必备的知识和能力素质、思想道德素质等,使个人具备相应的素质与能力来服从和服务于社会发展;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性价值,即以人为根本目的,通过思想政治教育,促进和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核心彰显在尊重人、保障人、实现人。然而长期以来,由于过分强调物质条件和社会经济发展对人的全面发展的制约作用,将思想政治教育的着力点更多地放在保证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上,淡化了其在人的全面发展中的作用。从而影响了思想政治教育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削弱了思想政治教育效果。人作为社会生产中最关键的要素,既是掌握社会发展规律、推动社会发展进步的决定力量,也是发展成果的最终享有者和受益者,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最终目的。要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在工具性价值与目的性价值间的最优化,就是在分析和解决一切问题时,既要坚持客观的历史尺度,把握规律性,又要坚持人的尺度,符合人性发展的要求,并在两者间寻求一种共生、互促、平衡的状态。要使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既围绕着社会发展趋势及目标,又围绕着激发和调动人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而展开,以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终极目的。
3.在抽象价值与具体价值间的最优化
马克思说:“没有需要,就没有生产”,“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与他们的利益有关”。抽象价值与具体价值间的最优契合,核心的问题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具体化问题,即思想政治教育如何达到集体价值的个人实现、整体价值的局部实现、长期价值的阶段实现、高位价值的低位实现,在一定阶段实现动态平衡,并使思想政治教育本身始终保持旺盛的动力和活力。要构建个人需要具体化的兑现机制和长效机制,强化个人追求需要的内在动力,加快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实现。追求利益最大化是市场经济的基本准则。所以,思想政治教育必须高度重视人们的利益,以马克思主义的利益观来引导人的正确认识和处理各种利益关系,凝聚成有利于满足人们根本利益的强大精神力量。要在创造性劳动中开发人的价值、能力和个性,引导人们冲破禁锢,解放思想,以便在更大程度上实现自我价值,同时造福社会。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
【马克思资本运动与经济发展理论探究论文】推荐阅读:
马克思资本周转理论08-03
马克思教育经济理论11-14
马克思消费经济理论11-19
马克思的全面发展理论07-22
马克思异化理论与腐败08-21
当代境域中的马克思法哲学理论论文07-26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理论08-23
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史08-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