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异化理论与腐败

2024-08-21

马克思异化理论与腐败(共10篇)

马克思异化理论与腐败 篇1

“异化”或“物化”理论问题作为哲学思想史上的一个重要范畴, 特别是马克思异化思想与卢卡奇物化理论一直是当代哲学界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 因为无论是物化理论还是异化思想, 不仅对2世纪无产阶级批判资本主义社会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也对当今社会深入探讨马克思的异化理论、发展西方马克思主义有很大的帮助, 更加使人们认识到当今自己所处的社会环境, 从而做出应有的措施。对于二者的异同问题, 我们把目光主要集中在两部具有代表性的著作上, 一是卢卡奇发表于192年的 《历史与阶级意识》 (以下简称 《意识》) ;二是直到1932 年才问世的青年马克思的重要文本《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以下简称 《手稿》) 。

一、马克思异化理论与卢卡奇物化理论概述

1. 马克思异化理论的提出及内涵

马克思对异化问题的研究体现在文字上是在1841 年春天所完成的博士论文, 这时的马克思异化的思想还是从黑格尔和费尔巴哈的异化思想去研究;但是随着研究的深入, 马克思在 《论犹太人问题》 时开始用异化去分析经济问题, 并且指出钱是“从人异化出来, 人却向它顶礼膜拜”;之后马克思又在 《巴黎笔记》 中对“谋生的劳动”和“异化的劳动”进行了对比分析;最后马克思在 《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中, 从国民经济学的各个前提及现有的经济事实出发和在对费尔巴哈宗教异化批判的基础上, 开始对历史主体的异化劳动进行批判, 形成了自己的异化理论, 核心就是异化劳动理论。

具体内容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第一, 从生产结果看, 劳动者的劳动同他的劳动产品相异化。按马克思的话来说就是“劳动者同自己的劳动产品的关系就像同一个异己的对象的关系一样。劳动者把自己外化在他的产品中, 这不仅意味着他的劳动成为对象, 成为外部存在, 而且还意味着他的劳动作为一种异己的东西不依赖于他而在他之外存在着, 并成为与他相对立的独立力量。”[1]45第二, 从生产过程看, 劳动者和他的劳动活动相异化。按马克思的观点来说, 劳动是人的智慧和体力都获得了发展的实践活动, 并且生产出来的劳动产品又使劳动者感受到成就感, 但是在异化劳动中劳动的性质则完全改变:“劳动者在自己的劳动中并不肯定自己, 而是否定自己, 并不感到幸福, 而是感到不幸, 并不自由地发挥自己的肉体力量和精神力量, 而是使自己的肉体受到损伤, 精神遭到摧残。”[1]47第三, 从人的类本质上看, 劳动者与他的类本质相异化。马克思认为人同动物相比是有意识的存在物, 也就是人是类的存在物, 人的本质是自由自觉的活动, 然而异化劳动则使人的自由自觉的特性丧失, 使人把自己的生命活动、自己的本质仅仅变成维持自己生存的手段。马克思在 《手稿》 中所说:“人的类本质———无论是自然界, 还是人的精神的类能力———变成对人来说是异化的本质, 变成维持他的个人生存的手段。异化劳动使人自己的身体, 同样使在他之外的自然界, 使他的精神本质, 他的人的本质同人相异化”;[1]51第四, 从人与人的关系看, 人同人相异化。马克思在 《手稿》 中指出“人从自己的劳动产品、自己的生命活动、自己的类的本质异化出去这一事实所造成的直接结果就是:人从人那里的异化。”[1]51

2. 卢卡奇物化理论的提出及内涵

关于卢卡奇的物化理论其实早在1919 年的《历史唯物主义职能的变化》 时就提到资本主义物化问题, 后来1920 年的 《阶级意识》 又进一步探讨了“物化意识”, 而写于1922 年的 《物化和无产阶级意识》 则比较系统地全面研究了资本主义物化问题, 并在1923 年发表的其代表作 《历史与阶级意识》 正式提出物化理论, 并且作为其核心内容提出来。

卢卡奇在 《意识》 中通过对商品形式的分析, 认识到当时的社会关系在人们面前变成了物与物的关系的虚幻形式, 从而对物化定义为:“人自己的活动, 人自己的劳动, 作为某种客观的东西, 某种不依赖于人的东西, 某种通过异于人的自律性来控制人的东西, 同人相对立。”[2]152卢卡奇从两方面进行解释, 既包括客观方面, 也包括主观方面。在主观方面, 卢卡奇在 《意识》 中指出:“在主观方面是产生出一个由现成的物以及物与物之间的关系构成的世界 (即商品及其在市场上运动的世界) , 它的规律虽然逐渐被人们所认识, 但是即使在这种情况下还是作为无法制服的、由自身发生作用的力量同人们相对立。因此, 虽然个人能为自己的利益而利用对这种规律的认识, 但他也不能通过自己的活动改变现实过程本身。”[2]153也就是说,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 由于商品生产而创造了一个商品的世界, 一个存在于人之外异于人的第二自然, 在这个第二自然中人只能直观地把握其规律, 却不能超越其规律, 反而这种规律支配和控制着人的意识和行为;在主观方面, 《意识》 指出:“在商品经济充分发展的地方, 人的活动同人本身相对立地被客体化, 变成一种商品, 这种商品服从于社会的自然规律的异于人的客观性, 它正如变成商品的任何消费品一样, 必然不依赖于人而进行自己的运动。”[2]153

二、马克思异化理论与卢卡奇物化理论的相同点

首先, 马克思异化理论与卢卡奇物化理论的来源具有同一性。从异化思想和物化理论的表面意思来看, 他们的理论都与资本主义商品拜物教相联系, 感受到了物的世界的压力。马克思所指商品拜物教理论主要是指在资本主义商品发达阶段, 人们对物质过分追求而导致了人性的变异, 使物的关系掩盖人的关系的本性;而卢卡奇思想中的“物化”直接依据了马克思在 《资本论》 中关于商品拜物教的分析得出, 商品拜物教是物化现象的集中表现, 并认为物化现象使人的关系变成了赤裸裸的物的关系。

其次, 马克思异化理论与卢卡奇物化理论批判维度具有相似性。无论是异化思想或是物化理论, 二者都是从物化现象或者异化现象入手来批判资本主义社会。马克思在分析当时的国民经济事实得出异化劳动概念的同时指出资本主义私有财产是异化劳动的产物, 并且异化劳动的根源是私有财产, 二者相互作用, 所以要想消除异化现象, 必须消灭私有制;卢卡奇认为物化是资本主义社会所特有的现象, 商品生产是物化现象产生的根源, 而当时的资本主义社会处于机械化时期, 商品经济高度发达, 导致了商品堆积, 并且由于大量商品掌握在资本家手中, 这就导致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被物与物之间的关系所取代, 而卢卡奇认为要想消除物化就需要具有无产阶级意识, 这也就是叫人们来反对资产阶级意识, 来反对资本主义社会;所以说, 两者无论是批判私有制还是资本主义的商品经济, 最终都是对资本主义社会进行批判。

再次, 马克思异化理论与卢卡奇物化理论内涵和最终走向具有一致性。马克思异化思想和卢卡奇物化理论都认为, 人们通过自己的劳动, 在为社会创造财富的同时, 也创造了一个具有客观性的物的世界, 它按照自身的规律运行, 被人所认识但却支配着人, 与人相对立。虽说两者的理论在表述上不一致, 但却都可以概括成两个方面:即“物的异化”和“人的异化”。我们知道, 马克思的异化劳动思想表现在四个方面, 其实也就是两层含义:劳动者和他的劳动产品相异化概括为“物的异化”, 而劳动活动、人的类本质及人与人的异化可以概括为“人的异化”;我们再来分析一下卢卡奇的物化理论, 他的理论表现在主客两方面, 而客观方面与马克思异化劳动中的“物的异化”相一致, 而主观方面与马克思的“人的异化”相一致;所以说, 在这个意义上马克思异化思想与卢卡奇物化理论最终的走向具有一致性。

三、马克思异化理论与卢卡奇物化理论的不同点

第一, 概念理解上的差异。马克思在 《手稿》中从现有的经济事实出发得出:“劳动所生产的对象, 即劳动的产品, 作为一种异己的存在物, 作为不依赖于生产者的力量, 同劳动相对立。劳动的产品就是固定在某个对象中, 物化为对象的劳动, 这就是劳动的对象化。劳动的现实化就是劳动的对象化。”[1]44同时他又指出只有“在被国民经济学作为前提的那种状态下, 劳动的这种实现表现为工人的失去现实性, 对象化表现为对象的丧失和被对象奴役, 占有表现为异化、外化。”[1]44也就是说劳动产品作为客体, 只有与主体相分离、相对立, 才有客体的客观存在, 这本身并不是异化, 是对象化, 而只有在资本主义私有制前提下, 此时的对象化表现为异化。因此, 对象化是异化的前提, 只是在资本主义社会私有制条件下, 对象化才表现为异化, 异化只是对象化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卢卡奇认为物化和异化是一回事, 物化即异化, 没有把物化和异化区别开来加以研究。卢卡奇在对 《资本论》 中商品拜物教的分析得出, 物化是指:“人自己的活动, 人自己的劳动, 作为某种客观的东西, 某种不依赖于人的东西, 某种通过异于人的自律性来控制人的东西, 同人相对立。”[2]152卢卡奇从主客观两方面分析了物化, 但是他认为物化、异化的结果就是存在于人之外的第二自然, 这个自然与人相异, 并且支配着人, 显然是卢卡奇把对象化与异化在同一意义上使用了。

对于二者在概念上的不同, 学者孙伯鍨先生, 在其代表作 《卢卡奇和马克思》 一书中, 他指出:物化和物化意识是社会生活中发生的, 是历史现象, 不是自然现象;物化和异化是一回事。而他又分析了马克思的观点, 指出:“马克思的物化有两种:一种是劳动的对象化, 这是指在其自然规定上的物化, 其实也就是说在这个意义上不是对人的否定, 而是你对人的肯定, 是指人可以认识自然, 同时又尊重自然;一种是生产者的劳动在社会规定性上的物化, 亦指社会关系的物化, 也就是说在这个意义就具有对人的否定作用。”[3]所以说在概念理解上二者存在着巨大的不同, 并没有把物化和异化放在一个意义上使用, 而是对其进行了区分。

第二, 产生根源上的差异。虽说二者理论的来源具有一致性, 但是理论产生的根源却有很大的不同。马克思在 《手稿》 中指出:“直到私有财产发展到最后的、最高的阶段, 私有财产的这样一个秘密才重新暴露出来:私有财产一方面是外化了的劳动的产物, 另一方面又是劳动借以外化的手段, 是这一外化的实现。”[1]54我们可以看出:异化劳动是私有财产的根源, 私有财产的存在改变了劳动的性质, 加深了劳动的异化;二者的关系又变为相互作用的关系, 也就是说马克思从生产关系的角度来阐明异化思想的根源就是私有制的存在。卢卡奇认为物化是资本主义商品社会的必然现象, 其根源是资本主义发达的商品经济。他在 《意识》 一书中指出:“商品结构的本质已被多次强调指出过。它的基础是,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获得物的性质, 并从而获得一种“幽灵般的对象性”, 这种对象性以其严格的、仿佛十全十美的合理的自律性掩盖着它的基本本质、即人与人之间的所有痕迹。”[2]149所以卢卡奇他从商品交换及商品结构出发, 对当时所具有的商品形式剖析, 指出物化现象是资本主义社会特有的普遍现象, 这是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运作形式———商品生产所决定, 也就是发达的商品经济。

第三, 理论起点上的差异。马克思是从“劳动”概念出发, 通过考察资本主义经济事实揭示异化劳动的根源。马克思在 《手稿》 中指出:“劳动是人的能动的财产, 同时劳动分工提高了生产力, 增进社会的财富和文明, 然而却使劳动者陷于贫困以致沦为机器。”[1]也就是劳动者通过劳动创造财富, 但是由于资本主义经济下分工的存在, 导致生产的产品是由多数人的劳动共同凝聚的, 一件产品属于多数劳动者而不是个别劳动者, 并且产品的最终所有权属于资本家, 这就使劳动者为了生存而不得不依附于资本家、不得不沦为生产产品的机器、不得不被自己生产的产品所控制。卢卡奇是从“商品生产”概念出发来阐述物化理论的, 他认为物化是资本主义社会特有的普遍现象, 这是由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运作形式—————商品生产所决定的。在资本主义社会中, 商品生产占据了支配地位, 渗透到社会生活中的各个领域, 在商品生产过程中人与人的关系, 被劳动产品 (也就是商品) 这种物与物之间关系的虚幻形式所掩盖, 人们面对着一个由自己生产出来但与自己相对立并压迫自己的异化了的世界。

第四, 扬弃途径上的差异。马克思在 《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中曾经指出:“自我异化的扬弃和自我异化走的是同一条道路。”就是说, 要想扬弃异化, 不能完全抛弃异化思想, 而是在其中借鉴其合理因素。[1]70马克思认为, 要真正的消灭异化:首先, 必须消灭资本主义生产关系, 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私有制, 使劳动者直接占有生产资料, 支配自己的产品;其次, 异化的扬弃可以通过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斗争来实现, 就是说工人要想摆脱劳动异化的状态, 就要使工人阶级团结起来进行争取权利的斗争;最后, 异化的扬弃必须以生产力的高度发展为前提, 因为马克思观点认为,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生产力在推动社会变革中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与马克思不同, 卢卡奇认为扬弃物化, 首先关键在于无产阶级自我意识的成熟, 企图在改良无产阶级自我意识的过程中使人真正成为自己的主人, 一旦无产阶级意识到自己在社会中的地位和历史使命时, 就获得了自我意识, 随之商品拜物教就会瓦解;其次在获得自我意识的同时, 要加强无产阶级的组织建设, 通过教育活动增强和规范无产阶级自我意识的形成;最后就是要通过无产阶级实践从总体上彻底改造社会和自身, 从而彻底消除物化思想。但是也要注意到卢卡奇把对物化的扬弃归结为无产阶级的认识问题, 并且把无产阶级的阶级意识等同于革命的实践, 显然是不科学的, 具有唯心主义色彩, 所以两人具有很大的差异。

第五, 在产生的背景上。马克思写作 《手稿》的时代是自由资本主义发展的时期, 资本主义生产力的发展虽然十分迅速, 但科学技术对生产力的统治地位还未形成, 阶级矛盾的对立是尖锐的, 在革命中无产阶级丧失阶级意识的问题还没体现出来。因此马克思在 《手稿》 中的的异化学说的内在逻辑是从劳动产品异化到劳动异化, 再到人本质的异化和人与人关系的异化而得出的。而卢卡奇的著作《意识》 一书是处于发达的资本主义时期, 一方面, 社会环境相对稳定, 科学技术不仅在生产中得到广泛应用, 而且还渗透到社会各个领域, 使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方式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另一方面, 当时的无产阶级革命发展极不平衡, 对于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有着不同的理解, 使马克思主义出现分化。所以, 卢卡奇的物化理论没有简单重复马克思的思路, 而是建立在马克思 《资本论》 基础之上, 从对当时科学理性支配下的商品经济的解剖出发, 阐述物化概念。

四、结语

《手稿》 中异化劳动概念是马克思研究资本主义经济、批判继承传统异化理论, 特别是批判继承黑格尔和费尔巴哈的异化观而提出的一个重要概念, 也是马克思自己异化思想发展的必然。同时异化劳动理论的重要意义还在于它抓住了人的劳动本质, 揭示了劳动生产在社会发展中的基础性作用。卢卡奇成为继马克思之后比较系统而又全面研究异化问题的哲学家, 难能可贵的是在马克思 《手稿》公开发表之前卢卡奇就凭借其非凡的理论洞察力领悟到马克思的批判性异化理论, 在 《意识》 中提出了自己的物化理论, 但是物化理论存在着许多理论缺陷, 特别是他企图通过总体性方法来获得一种理论和意识, 并用这种“理论和意识”来唤醒无产阶级时, 他过分夸大了意识的功能, 忽视了革命的客观历史条件, 表现出较强的唯意志主义倾向。

分析并厘清马克思异化和卢卡奇物化概念的形成过程和内涵, 从几个方面进行比对, 能真正深入进两者的区别中, 从而形成两个不同的理论体系, 更加使人理解两种理论批判的不同侧重点, 也能深化对马克思理论和卢卡奇理论的理解;从现实的角度来看, 对异化理论和物化理论的比较和研究能够使现代人更加清醒地认识到物化发展的程度, 进而为人们克服异化和物化, 使自己恢复本真的生存状态提供指导意义, 实质上, 对两种理论的比较能够更加凸显对现实的人的关注, 为人们生存现状找到突破口, 指导现代人现实生活, 确切地说是希望能为现代人扬弃异化和物化的生存状态探寻独特的路径;从我国角度来看, 对其进行比较研究能够使我们放眼世界, 并且审视我们国内的很多问题, 好以科学的理论为指导去审视现代人的生存现状、自由发展问题, 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诸多问题提供建设性意见和理论支撑, 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健康快速发展和新的飞跃, 实现人民群众安居乐业和自由发展, 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构建提供指导。

参考文献

[1]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9.

[2]卢卡奇.历史和阶级意识[M].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9.

[3]孙伯鍨.卢卡奇与马克思[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 1999.

马克思异化理论与腐败 篇2

13路桥一班

曾海坚

201330370121

【中文摘要】我们是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而且是一个还处在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国家,所以必然会有很多方面的缺陷,而在这当中最令人忧虑的恐怕还是最近愈演愈烈的贪污腐败现象,特别是前几天的涉嫌贪污一个多亿的小官马超群案更是让广大百姓疼心疾首。如果我们社会生活中的腐败现象不能得到有效的治理,就会积重难返,威胁到整个社会的和谐稳定。自习近平担任国家主席以来,他在反腐斗争中频出重拳,越来越多的腐败现象为人们所知。因此我想就这个社会问题结合马克思主义理论提出一些看法。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当代中国;腐败;反腐斗争。

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人民的生活水平可谓是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老百姓的日子好过了,国民收入增加了,国家的综合实力增强了,但是随之而来一系列社会问题也在不断出现,其中当前最主要的的一个社会问题是腐败问题日益严峻。例如,从几年前的足坛腐败问题震惊中国,当时包括中国足协副主席谢亚龙,南勇,杨一民等足协高官纷纷落马,到后来的部分省级高官也由于腐败纷纷落马,例如2012年的四川省委副书记李春城,13年落马的安徽省原副省长倪发科等等,到最近落马的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政法委书记***再到几天前的马超群事件等等;落马的官的级别也来越高,贪污的金额越来越大,例如最近落马的发改委煤炭司副司长魏鹏远家中搜出2亿现金的事件令人咋舌,这些事件无不体现出当代中国腐败问题的严峻性。当然,腐败并非只是在社会主义高度发展的今天才出现的,它具有普遍性。他只是在物质文明高度发展的今天,它更明显的表现出来了而已,所以反腐败可以说是一场艰辛且长期的战斗,因为它并不仅仅是一个时代一个人和几个人的事情。

那么为什么在物质文明高度发展的今天腐败问题还层出不穷呢?我们可以从马克思人性主义观看待这个问题:马克思认为腐败的产生,是与人所处的阶级地位有关的。社会被划分为不同的阶级,不同的阶级有不同的人性,资产阶级的人性由于其私人占有生产资料,决定了其人性是贪婪、自私、金钱至上的,因此资产阶级掌握的国家必然是腐败的,而无产阶级由于其不占有生产资料,决定了无产阶级的人性是最大公无私的、最富有同情心的。同时马克思、恩格斯看到了不同阶级人们的共同实践活动,即人们对物质利益的需求的实践活动与人的自觉能动性和腐败形成的一定关联。而且马克思、恩格斯在肯定个人利益特别是在肯定个人追求物质利益的合理性时,有一个最起码的前提,就是要发挥人的主观思想觉悟性,不能为己而排他,为己而损公。当个人利益与他人的利益和公共的利益发生冲突时,能够舍己为人、克己奉公、舍生取义,这是人类始终崇尚和追求的更高的道德境界,也是共产主义道德的主要内容。

因此从马克思主义理论来看腐败问题层出不从的原因在于人类的人性根源。首先从利益需求这个角度来看:马克思曾指出,“人的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对利益的追求是人类的普遍共性,这是由人要吃、喝、住、穿的自然属性决定的,否则,个人将无法生存,人类将无法生存。由于当今中国处在社会转型期,人们的利益追求更加侧重物质、金钱利益及个人利益。利益需求在人们现实生活中的地位与意义较之以前得到加强,人们的极力关注自己的利益需求,试图运用各种手段使其得到满足和实现。由于没有正确认识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树立起正确的利益观,人们只重视利益实现的目的而忽视了对利益实现手段的合法性的判断或者完全以利益实现来判断利益的手段,这些都成为当代中国社会的腐败现象产生的主要原因之一。

再从人的价值观念来看待腐败的根源:价值信念对人的行为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在当代中国社会中人们的价值信念及其转变是腐败产生的主要因素之一。当代中国人的价值信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表现在由有价值信念到无价值信念,由共产主义价值信念到个人主义、享乐主义、拜金主义价值信念。当代中国社会腐败现象之所以如此严重广泛,一些腐败官员集政治蜕变、经济贪婪、生活腐化于一体,正是缘于当代中国人的价值信念缺失和扭曲,这是当代中国社会的腐败现象产生的重要原因及主观思想原因之一。比如目前发生犯罪的很大一部分党员干部正是对共产主义价值信念产生了动摇,盲目推崇西方资产阶级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而滋长了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的个人主义思想。有的党员思想迷茫,精神空虚,道德堕落而滑向犯罪的深渊。例如足协领导南勇,中央级领导***等一批党员正是由于价值观念的转变而到他们走向违纪犯罪的深渊。

最后从人的心理因素来看待腐败的根源:腐败行为作为一种社会历史现象,其产生不仅有着复杂的社会政治经济因素,同时也有腐败者个人的社会心理因素。对人的心理影响最大的是社会因素,当代中国人的心理随当代中国社会现实的变化,也发生了变化。表现在腐败的犯罪心理更趋复杂,如侥幸心理、从众心理、“门槛效应”心理、不平衡心理、特权心理等,这些心理因素一定程度上成为腐败发生的助因之一。例如有时候底层干部常常会因为侥幸心理而去干一些腐败的事情。他们会以为自己处于底层,贪污一点不会有人来査,不会被上级领导发现。久而久之,他们这种心理会越来越膨胀,贪得越来越多,最终会落入法网。

如今腐败现象迅速滋生和蔓延,引起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强烈不满。腐败不仅直接危及政治稳定和民主政治的建设,而且会导致社会风气的败坏,造成人才的埋没或外流,更严重的是会导致人民群众对我们的执政党失去信心。它与我党的性质和宗旨严重对立,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具有严重的破坏性。总书记曾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一次集体学习会议上说过,腐败问题愈演愈烈,最终必然会亡党亡国啊。可见,反腐是当今中国亟需解决的一个问题。

那么我们怎样在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的领导下打好反腐这一仗呢?第一,马克思主义理论提出过:人民群众是历史社会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人民群众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因此反腐必须要走依靠群众、发动群众、让群众充分参与反腐的群众路线。我们党和毛泽东同志曾经在反腐败斗争的理论和实践中有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强调要相信群众,发动群众,依靠群众,贯彻党的群众路线。这就需要运用宣传教育和严格执法等多种手段,启发群众的觉悟,把群众动员起来,造成全社会反腐败的大气候,大环境,使腐败现象无法隐藏,都能得到应有的惩处。第二,既要从严治党,更要有制度保证。我们党历来重视党的建设。重视党员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示范带头作用。要从根本上遏制和清除腐败现象,关键是要加强法制 和制度建设。许多情况表明,有了比较完善的规章制度,反腐败斗争 就能够有章可循;领导者以身作则以及人民群众对领导人的监督,也就容易得到保证,因此,反腐败斗争必须逐步向法制化轨道:既治标 更治本。第三,马克思主义理论中,生产力是人类社会生活和全部历史的基础。所以我们既要重视思想教育,也要大力发展生产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是一切社会问题的源泉,所以要将治贪与治穷相结合。通过整风、整党等形式加强党员干部的思想教育,牢固地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牢固地树立马克思主义人生观,既是抵御腐朽思想侵蚀的坚固防线,又是保持为官清廉的精神支柱。因此,在任何时候,加强思想教育防腐的优良传统都不能丢。第四,阶段性战役和长期斗争结合起来,腐败现象具有顽固性的特点,不是一两个阶段性战役就能消除的。而是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不能毕其功于一役。持之以恒地抓下去,就一定可以把消极腐败现象减少到最低限度,不断取得反腐败斗争的胜利。

“有腐必反,有贪必肃,更加科学有效地防治腐败(1)。”这是习近平主席在中纪委全会的部分讲话,明确地给我们展示了反腐的决心。我们有理由相信在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 以及习近平的领导下打好反腐这一仗。

【注释】(1)源于习近平主席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选举产生的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上的讲话

【参考文献】《论中国腐问题的现状、原因与对策》

《从马克思主义人性观看当代中国腐败现象》

马克思异化理论与腐败 篇3

关键词:劳动异化;道德异化;道德生态

中图分类号:A8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2589(2010)20—0067—02

上海城市交通执法大队“钓鱼”执法,因触及了人们的道德底线而遭舆论质疑。“钓鱼事件”使敏感而善良的心灵在刺伤中颤抖和失望,引发了广泛的道德问题的讨论。在这个人欲望横流、金钱至上、浮躁喧嚣的时代,我们时刻体味到我们的精神领域,在人们的道德伦理方面发生的种种病变,即出现了道德异化。

一、道德异化及其表现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里对资本主义社会劳动发生的异化现象进行的解读和阐述。马克思所说的异化,有四层含义:一是劳动产品的异化;二是劳动本身的异化;三是人的类本质的异化;四是人与人的异化。马克思对资本主义异化现象的批判不仅仅局限于经济的、社会的、物质的批判,对共产主义的憧憬,也不只是物质水平上的丰裕,更重要的是异化的克服和全面发展的人的出现,使人真正可以“按照美的规律来塑造物体”这就是马克思主义异化理论的精髓。基于此,马克思的异化理论揭露了人的异化现象。在市场经济发展的背景下整个社会和精神领域出现异于本质价值的现象,即道德异化的出现。所谓道德异化是指道德现状异于道德期许的程度,表明道德实际效果与道德本真过程的偏差。善是人的道德欲求,人在从善中实现人的幸福,体现人之为人的本质。道德异化却促使人追求恶,追求与人本质力量对立的一面。道德异化主要表现为以下四个方面:

首先,道德功利性。在当今的社会中,那种轻视道德原则和道德精神的价值、把功利和效果当作一切的人随处可见。譬如,路边有人病倒,过路人普遍的态度是视而不见,偶尔有道德良知者前去帮助,还会引来人们的冷嘲热諷。更有甚者,救人者不但不会被当作恩人对待,有些反而被被救者及其家属反咬一口,把一切责任全推到救人者身上。这种道德的功利性在当今社会表现得及其普遍。

其次,道德工具性。在道德基础建立在外在功利性上,隐藏着道德工具化,道德成为经济的工具成为人们的手段。道德的工具性导致道德的消解和沉沦,道德失范,人心变坏,人际冷漠,社会公序破坏。在市场经济的导向下,过度的物质化使人出现了主体意识的模糊,在社会正义感、责任感的淡化,是非混乱、缺乏社会公德心、个人行为失范及利己主义和拜金主义的盛行。

再次,道德权威的丧失。所谓权威,从哲学意义上讲就是“在实践中形成的最有威望、最有支配作用的力量” [1]。《现代汉语词典》则把权威定义为“使人信服的力量和威望”由此可以认为,权威在实质上是一种内在的具有支配作用的力量,而这种力量在实践中形成的令人信服的威望。那么可以这样定义:“道德权威是能使人信服和遵从,并在一定范围内指导人们的道德生活的精神权威。”[2] 道德如同法律一样具有权威性,道德维持社会生活的正常秩序,道德权威比法律权威影响更大,调节的范围更广。道德权威在人们的精神领域中发挥重要作用。当今社会,道德出现严重滑坡,道德权威丧失。

最后,道德与人性的偏离。人性的内在要求必然导致道德的产生和存在,而道德的产生和存在必然使人性得到提升并趋于完善。道德依存于人性,人性又离不开道德。道德是人的道德,人性是道德生成的根基。道德必须符合人性,同时道德又在不断提升人性,在帮助人们不断克服人性中的动物性的过程中提升着人性。一味地强调人性,忽略道德,导致道德与人性的偏离,最后失去的将是良好的社会风气的建构和重塑。

二、道德异化归因分析

造成道德异化的存在是多种复杂因素长期积累,既有历史因素的延伸,也有现实因素的直接作用。

首先,经济发展期的物欲膨胀。在商品经济下,利益欲望的强烈驱动以及竞争手段的引用,一些人的物欲主义就膨胀起来,这是道德异化的基本诱因。中国市场导向的改革在给中国经济注入强劲活力的同时,空前激发了中国民众的物质欲望和意念。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消费主义盛行。“在一个商品经济高度发展的社会里,不但人成了物、商品、货币、资本、机器和技术的奴隶,而且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也由于被变形为物与物之间的关系而变得晦暗不明了。”[3] 对物质的过度追求,对道德的原则的坚持力度就会减弱,对道德方向的把握难免发生偏移,对道德行为更加不能实施。道德异化的问题以铁的必然性呈现在人们面前,使人们感到困惑和惘然。

其次,传统道德规范缺失和新的道德规范建构的相对滞后。在经济转轨过程中,旧的道德规范由于失去赖以生存的经济基础慢慢的消解了,并逐步丧失了对人们社会行为的调控功能。而新的道德规范尚未建立起来,造成社会道德领域的真空。“无德可依”是当今社会道德异化的关键因素。在旧道德规范体系被批判和否定,而新的道德规范体系无法建立的这个阶段,由于缺乏统一的价值评判标准和行为规范,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必然是盲目而混乱的,从而表现出对新旧道德规范的困惑和迷惘。在这种困惑中,不可避免就有很多人超越于旧的伦理规范之上来行事,并出现大量的越轨行为,即道德异化的出现。“中国目前社会道德的基本特征是一种无序的状况,整个社会缺乏基本的道德共识和共同遵守的道德准则。人们在不同社会领域、社会场所和社会群体中,各自分别按照不同的、往往是相互矛盾的道德准则行事 [4]。

再次,道德教育欠缺。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人们的文化观念、生活方式、思维方式都发生着剧烈的变化。当前由于市场经济中负面因素对大众思想的不良影响,社会意识形态多元化、各种思潮对产生冲击等因素,使道德教育面临更为复杂的形势。传统的道德观念在经受着现代的理念的冲击,在现代人道德观念迷茫时,引导道德走向的道德教育却被人们所忽略,出现其实效性低下,与生活世界的离异,过于形式化等特点。道德教育的欠缺直接影响人们道德的水平,出现了普遍的道德异化。

最后,现代法制的不健全。法律不能裁判道德,但法律裁判不道德的行为某项法律的制定和实施,肯定建立在人们普遍的道德共识上。法律不健全的结果是违法的人和事不能得到应有的制裁和追究,社会公平公正难以体现,其负面影响就是推行了一种反面示范效应:触犯了法律都无所谓,道德规范更不在话下。

三、消除道德异化,构建道德生态

所谓生态原本是生物学概念,借用来表示社会道德在社会资源总系统中与其他社会资源形式之间的生生不息的有序性联系以及社会道德生活样式的多样性。根据道德资源发挥作用的适应性原则,我们把社会道德与社会资源的其他形式之间的适应状态即道德资源在社会生活层面以及个体道德层面的作用状况称作道德生态 [5]。道德生态是整个社会的精神领域。消除道德异化,构建道德生态具有现实性意义。

(一)正确树立人们的价值观是消除道德异化的内在根基

正确树立人们的价值观关键在于要建立科学有效的市场机制,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保障体系。公平公正的市场经济环境能够纠正人的非正常的竞争手段,培养人“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的正确的经营观。单纯地追求物质享受不但不会使心灵得到满足,反而会更加虚空;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大力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短暂的物欲横流过后只有更深的精神空虚。拜金主义是一种腐朽没落的思想观念,要彻底根除它,就要在全社会树立高尚的价值追求,要树立正确的财富观和劳动观,克服资本拜物教和金钱拜物教。

(二)以公平公正原则建立健全道德规范是消除道德异化的主要渠道

道德异化问题主要是社会不公正导致法制缺失或者说法制缺失导致社会不公正引起的。社会不公正的现象越多,人们的仁爱之心丧失越快,剩下的只是恶,只是道德异化。一个和谐社会首先是一个公正的社会,道德异化严重的社会是一个不公正的社会,这是互相联系在一起的。实现以公平为标准构建道德规范是解决当前道德异化问题的重要途径。以公平公正构建道德规范,能以此服人,有利于消除人们的不公平感,减少社会争端,实现道德回归,相对整个社会及社会中的人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出现道德异化。道德和法制体系属于社会的上层建筑,对社会经济基础的反映,反映社会经济基础的要求,以规范和约束人的行为保障和推动经济基础的发展,最终实现社会的和谐。

(三)道德教育是消除道德异化的主要途径

道德教育是道德实践活动的重要性,是培养人们道德品质和个人人格的重要途径。加强道德教育是提高道德素养的关键所在。

由于盲目追求眼前利益而蒙蔽双眼,做出各种不道德的行为,严重背离道德原则,从而导致道德规范受到冲击,道德失范现象层出不穷,出现道德异化。因此,加強道德教育,应从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到社会、经济、环境、行政以及社会各行各业的伦理道德教育都需要进行道德教育。同时加强对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和传统道德的继承,将民族文化的传统道德理念贯彻到日常生活行为中。大力弘扬民族优秀的传统道德精髓,强化道德教育,提高道德水准,实现道德回归,建设全社会共有的精神家园。

社会道德异化必将影响社会秩序的健康发展。社会无序,人们的生活将会杂乱无章。消除道德异化,构建道德生态对和谐社会建设具有积极的意义。道德生态的构建,促进社会秩序的良性发展,而良好的社会秩序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条件和基础。社会要和谐,道德环境必须首先和谐。在经济大环境下,各行行业和各部门的道德行为遵循公俗民俗,重建社会道德信仰,道德环境和谐稳定,使社会得到了和谐发展的精神动力。

参考文献:

[1]王连法,黄长军.简明应用哲学辞典[K].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1.

[2]朱贻庭.伦理学大辞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2002.

[3]俞吾金.重新理解马克思[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4]王一多.道德建设的基本途径[J].哲学研究,1997,(1).

马克思异化理论与腐败 篇4

一、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的主要内容

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劳动理论有了更深层、更全面的内涵, 在资本主义私有制条件下, 劳动者和生产资料是相互分离的, 他们要靠出卖自己的劳动去获得生产资料, 这样就违背了自由自觉的劳动本质, 劳动在这里就被异化了。

(一) 工人同自己的劳动产品的异化关系

在资本主义社会, 工人生产出的劳动产品同劳动相对立, “劳动的实现竟如此表现为失去现实性, 以致工人从现实中被排除, 直至饿死, 对象化竟如此表现为对象的丧失, 以致工人被剥夺了最重要的对象———不仅是生活的必要对象, 而且是劳动的必要对象”, 也就是说, 工人创造的劳动产品不仅不属于他, 还作为一种异己的力量排斥、损耗他, 是劳动创造出了他们的贫穷, 使他们成为了自己的对象的奴隶。因此, 这种劳动与外在对象化世界也存在着敌对状态, 人们还不会明白这不是人本质的真是所在。

(二) 劳动在生产行为中的异化

在生产活动中, 劳动只是工人为了满足自身外在需要的一种工具而已, 以至于在劳动工作之外, 他们会感到很自在、舒畅, 因此, 工人的这种劳动是一种强制被迫的需要, 而不是为了劳动自觉自在的选择, 马克思形象地描述, “劳动的异化性质明显地表现在, 只要肉体的强制或其他强制一旦停止, 人们就会像逃避鼠疫那样逃避劳动”。在那里, 工人的活动就是麻痹, 力量就是衰弱, 外化了的劳动使工人在劳动过程中处在一种如机器般冰冷的状态, 他们片刻感受不到的温暖。

(三) 人同自身类本质的异化

马克思认为, “人是类存在物, 不仅因为人在实践上和理论上都把类———自身的类以及其他物的类———当作自己的对象;而且因为———这只是同一件事情的另一种说法———人把自身当作现有的、有生命的类来对待, 当作普遍的因而也是自由的存在物来对待”, 从空间范围上, 自然界是人的类生活在精神和实践领域内的无机界, 人的普遍性正表现要把整个自然界首先作为人的直接的生活资料;从时间上, 自然界是人为了活着, 而必须与之不断交往的人的无机身体, 而人作为自然界的一部分, 也可以说自然界与自身是相联系的。生活本是目的, “异化劳动使把自我活动、自由活动贬低为手段”, 也就是说, 异化劳动不是人真正的活的劳动, 它是一直迈向死的劳动, 因为它只是追求同动物般肉体上需要是否得到了满足。

(四) 人与人相异化

“如果工人的活动对他本身来说是一种痛苦, 那么, 这种活动就必然给另一个人带来享受和欢乐, 那这种异己的劳动属于谁呢?不是神也不是自然界, 只有人本身才能成为统治人的异己力量”。

在异化劳动过程中, 工人生产出了一个与劳动格格不入的人同劳动的关系, 私有财产、工资和资本家正是这种异化劳动的产物。本质上工资和私有财产同人的异化都表现在工人与资本家的异化关系中, 这些关系掩盖了资本家的真实面目, 将看似正当合理的剥削置于外化劳动之下。

二、“现实人”的异化及本质实现

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的私有制关系是异化劳动根源所在, 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程度必然会出现的过渡阶段。现实中异化劳动将会以更加多样化的形式继续存在, “现实人”异化问题本身包含着人本质如何实现的答案。

(一) 摆脱物化的现实人

“人的、社会的行动异化了并成为在人之外的物质东西的属性”, 现实中的人很多时候是与物质追求捆绑在了一起, 常常“累觉不爱”, 金钱作为交换媒介把人的本质异化了, 金钱获得了对人的支配“权力”, 它成了人“真正的上帝”。

由于分配关系异化, 弱势群体得不到同人相同的应有的保障, 一个社会的发展成果不能最终实现转移到大众手中, 它往往会引起大多数人的不满, 和谐社会就将变得虚无。

重视产品的分配与再分配方式更公平, 逐渐弱化分工造成的职业地位贵贱差别, 转变劳动观念, 发展适合自身的劳动方式, 在劳动中完成自我发展和自我价值的实现, 成就感和幸福感也会水到渠成。

(二) 解构异化的社会关系

人与人交往中, 不是真实的关系, 是异化了的心理疏远和冷漠, 人们的交往关系成了更加脆弱的工具, 以致使人与人仅有的关系随时处在崩溃的边缘。

雇佣者千方百计想的是如何使自己利益最大化, 受雇者想的是如何能投机取巧;人与人之间于是出现了一系列的危机, 信任危机、道德危机、理想信念危机等等。要从根本上消除这种社会关系的异化, 还要大力发展生产力, 当生产力水平达到不需要靠强制分工就能满足需要时, 人的异化也就随之消失。只有生产力的提高往往是不足以来评判一个社会的发展的, 只有生产关系与其相匹配时, 才符合一个良性社会的要求。

人们对物的依赖不是历史的倒退, 而是历史前进中的现实生活, 现阶段的我们虽然还达不到彻底扬弃异化劳动, 但是仍要发挥现有生产力水平, 着力改善现实生产关系, 让人的劳动获得应有人的身份和尊严, 获得更多的人文关怀, 实现人本质的过程中生产人的社会关系、社会本质。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 1979:91, 94, 95, 97, 100.

[2]魏小谭.马克思异化理论研究.上海师范大学硕士论文, 2012 (03) :36.

马克思异化理论与腐败 篇5

从反现代性角度重新解读马克思异化理论

从反现代性角度重新审视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的批判,异化理论当是其关键所在,因为马克思用异化概念成功刻划了资本主义的一个最重要特质:资本主义具有一种“颠倒一切本质”的力量,使一切东西都变成自己的`反面.马克思对资本主义异化的批判,既可反驳新自由主义的现代性叙事,又与保守主义的反现代性立场划清了界限.

作 者:张盾 作者单位:吉林大学哲学基础理论研究中心;吉林大学哲学社会学院刊 名:人文杂志 PKU CSSCI英文刊名:THE JOURNAL OF HUMANITIES(BIMONTHLY)年,卷(期):2004“”(5)分类号:B516.7 A811.6关键词:马克思 异化 资本主义

马克思异化理论与腐败 篇6

关键词:异化思想,物化理论,概念理解,根源分析

一、引言

异化是几十年来理论界讨论的一个重要问题, 也是思想史上的一个重要范畴, 直到现在此词仍在普遍使用着。异化源于拉丁文alienation, 其意为“离间、疏远”和所有权之让渡及转让。据考证, 该词最早出现于《圣经》, 是指亚当偷吃了禁果, 堕落成凡人, 从上帝的纯真神性中“异化出去”。在中世纪, 异化被定义为人类与上帝相通所达到的狂喜境界;在新教时期, 以加尔文为首, 把异化定义为精神死亡, 即人因为原罪而使自己的精神与上帝产生疏离;十七世纪英国哲学家霍布斯在权利的转化意义上使用“异化”;十八世纪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把异化理解为个人自然权利的让渡;十九世纪的德国古典哲学——费希特依赖主观的自我设定了非我, 揭示非我仅是自我的能动外化;黑格尔首次明确地把“异化”作为哲学范畴使用 (有时他把异化与外化通用) 。在《精神现象学》中, 黑格尔把异化理解为意识与个人的脱离, 主体视自身为客体, 所以, 整个客观世界就是“异化的精神”。他认为, 绝对精神作为主体“异化”为客体, 作为个体精神异化为社会现象, 即国家权力和财富, 作为主观精神异化为法律、道德等客观精神。

作为一位伟大的批判哲学家, 马克思对纯粹的形而上学思辨兴趣不大。相反, 他总是把研究的焦点投射于社会现实, 深情地关切着人的处境, 执著地追寻着人的生命的终极意义。马克思即便在探讨人的一般本性时, 也不是把这种探讨当作目的, 而是想借此设定一个价值参照系, 来观照和揭示人的异化, 使人的本质和人的存在、应然和已然之间的张力充分显露, 从而找到批判和否定资本主义制度的着力点。马克思之后, 1923年, 卢卡奇凭借《历史与阶级意识》一书使沉寂近百年的异化问题重新得到独创性的阐发。可以说, 卢卡奇和马克思在异化问题的探讨中都写下了不可磨灭的一页。对卢卡奇和马克思异化理论的梳理和索解, 必然会促进我们全面正确地把握卢卡奇物化概念的内涵, 加深对资本主义商品社会物化本质的认识;促进我们深刻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无比的科学性和优越性;更促进我们对现实生活的反思, 用与时俱进、富有张力的思想洪流, 以博大精深的人文关怀指导我们的实践。

二、概念理解之比较

在对物化与异化基本概念的理解上, 卢卡奇同马克思有一致之处又有明显的差异。在《手稿》中, 异化劳动的基本含义是“劳动所生产的对象, 即劳动的产品, 作为一种异己的存在物, 作为不依赖于生产者的力量, 同劳动相对立, ”并且“劳动的实现就是劳动的对象化。在被国民经济学作为前提的那种状态下, 劳动的这种实现表现为工人的失去现实性, 对象化表现为对象的丧失和被对象奴役, 占有表现为异化、外化”。异化是指产品作为一种异已对象同劳动者相对立。在对异化劳动作了基本规定以后, 马克思研究了资本主义条件下异化劳动的四种表现, 前两种涉及的是经济因素, 后两种则是社会因素。马克思的贡献在于着重分析劳动活动的异化, 指出劳动活动的异化, 必然归结为无产者和资产者的经济关系以及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异化, 从而形成了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两大阶级的对抗。这样, 马克思就从人和物的关系中, 看到了人与人的关系, 从劳动的异化中, 看到了阶级之间的对立。因此, 异化劳动理论揭露了资本家剥削和压迫工人的基本事实以及工人和资本家的对立。

在《历史和阶级意识》中, 卢卡奇是以物化来表述异化概念的, 是从主客体对立关系的角度表述物化的。卢卡奇对物化概念的论述, 比较接近马克思提出的异化劳动的基本内容, 从而抓住了资本主义异化的核心。但是, 卢卡奇的物化导致异化与对象化的等同, 则是不正确的。因为劳动的对象化是人类社会的永恒现象, 只要有人类劳动条件存在, 这种现象就永远存在, 劳动的对象化就是劳动的实现。

劳动的异化只是在私有制条件下, 特别是在资本主义私有制条件下的一种特殊现象, 二者有明显的差异。

三、根源分析之比较

马克思在《手稿》中就深刻地揭示了在私有制的异化状态下人的“异化”存在境遇, 还探讨了劳动异化产生的根源, 并将其和私有财产联系起来。在此意义上, 《手稿》可以说是马克思对历史之谜和理论之谜做出科学解答的开端。马克思明确指出:“与其说私有财产表现为外化劳动的根据和原因, 还不如说它是外化劳动的结果, 正如神原先不是人类理性迷误的原因, 而是人类理性迷误的结果一样, 以后这种关系就变成相互作用的关系。”这里马克思一方面说明了异化劳动是私有财产的根源, 私有财产是异化劳动的必然结果;另一方面又说明了私有财产加深了劳动的异化, 改变了劳动的性质, 在异化劳动发展中, 二者的关系变为相互作用的关系。在《形态》中, 马克思通过对资本主义经济事实和人类历史发展的过程考察异化劳动的根源, 揭示出异化现象是人类的本质力量发展到一定阶段上的产物。马克思把异化的直接原因归结为社会分工, 并把私有制看作异化实现的条件。马克思指出:“个人过去和现在始终是由自己出发的。他们的关系就是他们实际生活过程的关系。那么, 他们的关系对他们而独立化, 他们自己生活的力量成为反对他们的强大力量, 这是怎样产生的呢?一句话:分工。分工的程度取决于当时生产力的发展。”马克思认为分工导致人的本质的异化, 人为了生存被迫劳动, 这样就使人的活动具有了异化的性质。“只要分工还不是出于自愿, 而是自发的, 那么人本身的活动对人来说就成为一种异己的、与他对立的力量, 这种力量驱使着人, 而不是人驾驭着这种力量。”马克思还阐述了分工与私有制之间的关系。马克思指出:“分工和私有制是两个同义语, 讲的是同一件事情, 一个是就活动而言, 另一个是就活动的产品而言。”分工是从生产力的角度来阐明异化的根源, 而私有制则是从生产关系的角度阐明异化的根源。

随着私有制的进一步发展, 资本主义社会较之马克思所处的时代的发展可谓大相径庭, 各种问题和弊端就更加明显地暴露了出来。到了卢卡奇生活的时代, 一切问题都可以从商品入手, 都可以在商品中找到答案。卢卡奇指出:“在人类历史的这一阶段, 没有一个问题不能最终追溯到商品的问题, 也没有一种解答不能在商品结构之谜中发现。”正是遵循着商品结构这条线索, 卢卡奇揭示了物与物的表面关系的实质是人与人的关系, 卢卡奇指出物化现象是资本主义社会特有的普遍现象, 这是由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形式即资本主义的商品生产所决定的。在资本主义社会中, 商品生产在社会生活中占据了支配的地位。商品生产通过把劳动的社会性质表现为劳动产品这种物的形式, 这样就使得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表现为物与物之间的关系。人在自己的活动过程中创造了一个和自己相对立的物的世界, 从而导致了对商品的偶像崇拜。

卢卡奇把商品拜物教看作是资本主义物化的特殊表现形式, 物化现象是资本主义所特有的普遍现象。卢卡奇同时还指出不仅人的劳动异化、自我异化了, 而且人的意识也随之异化了, 卢卡奇面对的是一个全面异化的时代。

显然, 卢卡奇同马克思一样都是从社会生产方式的角度来探讨异化的根源的, 但马克思比卢卡奇更深入一步, 从不同的角度论述了社会分工和私有制是异化产生的根源。在关于物化的具体表现形式和物化的普遍化的分析方面, 卢卡奇的论述则比马克思走的更远。二者的根本不同是卢卡奇认为异化是资本主义所特有的问题, 而马克思则是从人类发展史的角度里, 探讨了异化的根源问题, 当然也着重论述了资本主义条件下的异化。

四、解决途径之比较

异化作为一种社会现象, 是资本主义社会的产物, 它终究要被消灭, 这是卢卡奇和马克思的共同认识, 但是他们对于消灭异化的途径和方式则有着根本的差别。在《手稿》中异化劳动概念还存在种种不足, 如内容上还包含着费尔巴哈人本主义的残余, 对异化劳动与私有制的关系尚没有作出透彻的说明, 对异化劳动的深刻根源阐述得也不够充分, 不过这些缺陷很快就在马克思、恩格斯合写的《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得到了解决。马克思认为, 要真正的消灭异化, 首先, 必须消灭资本主义私有制, 使劳动者直接占有生产资料, 支配自己的产品。其次, 异化的消灭必须通过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斗争来实现。最后, 异化的彻底消灭必须以生产力的高度发展为前提。

卢卡奇提出了一条完全不同于德国古典哲学解决物化问题的纯思辨的、美学的方式, 认为解决物化问题不能仅仅是理论上的, 必须通过实践。但这个实践要落实到无产阶级自我意识的成熟上来。一旦无产阶级意识到自己在社会中的地位和历史使命时, 它就理解了历史发展的内在意义, 无产阶级就获得了自我意识。卢卡奇把对物化的扬弃归结为无产阶级的认识问题, 这显然与马克思关于异化问题得到解决和人类获得解放的现实途径还有很大差距。

五、启示

在探索异化这条道路上人们已经走过了太长的艰辛岁月, 到了现时代, 笔者以为异化不但没有式微, 反而是在广度和深度方面都大大加剧了。因此, 明晰马克思消除异化的生产之路, 同时结合卢卡奇克服异化的意识之路具有重要意义。克服异化, 如果说马克思诉诸的是生产劳动, 因为他面对的是异化劳动, 那么卢卡奇诉诸的就是阶级意识, 因为他面对的是一个全面物化的世界, 二者各有侧重点又各有其合理性。如果说马克思遵循的是“生产的逻辑”, 那么卢卡奇遵循的却是“观念的逻辑”。现代社会, 徒步不能自行, 因为观念文化所具有的“以类相传的民族性、人类通性和超越性”。

对于“意识的物化”应该具有更好的疗效。也许, 要真正克服异化, 走向人类解放, 形成自由人的联合体, 就必须把马克思和卢卡奇的思想整合起来。

参考文献

[1]卢卡奇.历史和阶级意识[M].重庆:重庆出版社, 1989.

[2]马克思, 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23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2.

[3]马克思, 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42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9.

马克思异化理论与腐败 篇7

一、在哲学史上, “异化”一词由来已久。

早期的欧洲启蒙思想家卢梭就提出了“异化”一词, 随后的黑格尔和费尔巴哈都曾有过对异化概念及现象的关注。而只有到了马克思, 才真正的提出了“异化”的科学概念, 也才从更科学和全面的角度和深度去分析“异化”。

“异化”指的是, 主体在发展过程中所产生出来的客体, 作为主体的对立面, 成为一种外在的异己力量, 而这种异己力量反过来又反对主体本身。[1]异化这一概念揭示了主体和客体的地位的颠倒现象, 本来主体是应该控制、制约客体的, 而从主体中产生出的客体反过来压抑主体, 使主体的作用和本质难以发挥。

马克思的异化理论也经历了一个逐步完善和丰满的过程。马克思开始在论述异化理论时, 讲的是宗教异化和政治异化。然后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提出了劳动异化的理论, 这也是马克思异化理论发展的高峰, 劳动异化理论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的规定性, 首先从劳动结果来讲, 劳动产品和劳动者的关系是异化的;从劳动过程来讲, 劳动本身和劳动者是异化的;从人的类本质讲, 人的类本质和人本身是一种异化关系;从人与人的关系讲, 人和人是一种异化的关系。从劳动异化理论又发展到社会异化理论, 指出在人类社会中, 很多现象都是可以用异化理论来进行思考和解释的。至此, 马克思的异化理论发展到了比较完善的阶段。

二、20世纪90年代初期的我国制定了“一个中心”的基本国

策, 随着这个国策的施行, 个人发展和社会发展孰轻孰重的问题出现。对于此问题, 我国以“发展才是第一要务”为指导思想, 非常注重采取各种措施大力促进我国社会的快速发展, 而社会的快速发展模式的背后, 异化趋势逐渐显现。比如本来应该作为人的类本质的劳动, 应该是自由自觉的, 而在我国现阶段, 对于大部分劳动者而言, 劳动只是一种谋生手段, 这就是劳动本身和劳动者以及人的类本质和人自身的异化趋势。在我国现阶段, 受多方面影响, 有些人为了利益不择手段。这正是人与人之间关系异化的体现, 严重扰乱社会秩序, 危害社会发展。这也是个人发展与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矛盾。

另一个重要方面是社会快速发展带来的分工细化造成的个人发展片面化。这是因为, 在社会发展过程中, 协作能达到作为孤立的个人所不能达到的生产率, 但是“如果说单个人的力量的联合能够增加他们的生产力, 那绝不是说, 他们只要全体加在一起, 即使他们不共同劳动, 就能在数量上拥有这种劳动能力。”[2]他们必须进行“共同劳动”模式下的劳动分工, 而这种劳动模式, 只能通过更精细的分工和劳动工人的工作的专门化来提高它。在《德意志意识形态》里, 马克思指出:“……分工还给我们提供了一个例证, 说明只要人们还处在一个自发的形成的社会中, 也就是说, 只要私人利益和公共利益还有分裂, 也就是说只要分工还不是出于自愿, 而是自发的, 那么人本身的活动对于人来说就是一种异己的、与他想对立的力量, 这种力量驱使着人驾驭着这种力量……而在共产主义社会里, 任何人都没有特定的活动范围……社会活动的这种固定化, 我们本身的产物聚合为一种统治我们的不受我们控制、与我们愿望背道而驰的并且把我们的打算化为乌有的物质力量。”[3]这就造成了个人发展和社会发展的矛盾的出现, 社会快速高效的发展要求细化分工, 加之劳动者劳动时间过长, 造成人的片面发展, 带来了人发展过程中的异化, 这与马克思一贯坚持的社会理想也是背道而驰的。

当然, 这些现象在我国社会是少数的, 但是既然有此类现象的存在, 我们就要去分析其原因, 去想解决它的办法, 避免其愈演愈烈, 以防微杜渐。

用马克思的劳动异化理论和社会异化理论便可以分析这些社会现象, 并对我们正确处理我国现阶段所存在的个人发展和社会发展的矛盾提供一定理论指导。在促进社会发展的同时, 根本上是要考虑个人的发展的。马克思的全部思想的出发点是人和人类社会, 它一直在寻求一种人人能够自由、平等、全面发展的理想社会。[4]“发展”是当代社会的主题。发展问题的核心应该是人的全面发展。故社会的发展要为个人的自由全面的发展创设条件, 要尽量使个人的能力及素质得到全面的发展, 使个人能够全面地占有自己的社会关系, 社会交往普遍性提高。我们不能本末倒置, 以牺牲人的全面发展为代价, 来换取经济的一时发展。人是社会发展中能动的决定性的力量, 没有人的全面发展, 社会也不能健康长久地发展。[5]我们要进一步采取措施达到二者发展的统一。

三、要达到个人发展和社会发展二者的统一, 建议从以下方面采取措施。

首先, 发展社会生产力水平是根本。马克思认为异化问题的解决要以“生产力的巨大增长和高度发展为前提”, 在于生产力发展基础上的私有制的消灭。这个措施也是由马克思的社会基本理论所支撑的。社会发展中, 生产力发展是最根本的决定因素,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我们发展生产力, 就是抓住了矛盾的根本。而由邓小平同志提出的“三个有利于”标准中, 第一个标准就是“是否促进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这个标准也是我们的社会必须坚持的。

其次, 完善个人发展制度是保障。在我国当代社会个人的自由选择度不高, 个人所从事的工作, 所培养的能力、素质比较片面, 没有选择的真正自由。我们应尽量完善法律规章制度, 使个人拥有自由选择的权利, 使个人的自由选择权具有法律和制度的保障, 减少其后顾之忧。当然, 受我国发展阶段所限, 个人自由选择度有很大局限性, 但是我们只要做出这方面的努力, 使我们的社会朝着这个良好的方向去发展, 随着各种制度的完善, 我们的自由选择度便会不断提高。

再次, 贯彻以人为本理念是核心。社会是由个人组成的, 个人是社会的细胞, 没有个人的参与, 就没有社会的存在。因此可以说, 个人是社会的根本, 忽视了个人的全面发展就忽视了我们应该注意的根本问题。党中央近几年提出了“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 是我们在处理个人发展和社会发展矛盾时的重要指导方针。以人为本, 防止人的异化, 促进人自由全面发展, 使人全面的占有自己的社会交往和社会关系, 是我们应该坚持的方向。

第四, 培养人的自由选择能力是关键。在措施的第二个方面我们提到, 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我们要给予其必要的制度保障, 以使其具有自由选择的资格, 但那是外因, 当每个个人都具备了自由选择的资格的时候, 我们必须具备进行自由选择能力和素质, 必须有充分的准备去行使这种权利。

最后, 国家政策是支撑。我国的很多相关政策, 对促进个人发展都是很有利的。比如, 科学发展是我国现在的一项基本国策, 而科学发展的核心是“以人为本”, 这将大力促进个人的快速发展, 确定了我国在处理社会发展和个人发展关系上的一种基调, 只有抓住了这个根本的东西我们才能发展得快, 发展得好;大力提倡和谐社会的建设, 也是党对于社会发展的政策的一种微调, 我们的社会要发展, 但前提是“和谐”。加之舆论引导, 在全社会弘扬和谐发展的风气, 除了为个人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外, 还能直接促进人的发展, 防止人的异化。

摘要: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发展是首要任务。但是, 在我国劳动实践生活中, 劳动者和劳动之间、劳动者和其类本质之间以及劳动者之间的关系存在矛盾甚至颠倒, 个人发展受到影响。而且, 社会的快速发展要求社会分工不断细化和专门化, 加之人们的劳动时间很长, 无暇去发展其他方面素质, 从而造成个人发展的片面性。以上各方面形成了我国当代社会个人发展与社会发展的矛盾。本文就是运用马克思异化理论分析此矛盾, 并提出一些解决措施。

关键词:异化理论,个人发展,社会发展,矛盾解决

参考文献

[1]宋定国.不能用马克思的异化概念来分析社会主义.社会科学辑刊, 1999, (9) .

[2]马克思, 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 (下) .北京:人民出版社, 1980.

[3]林华山.试论和谐是对异化的不断克服.法制与社会, 2007, (6) .

马克思异化理论与腐败 篇8

一、物化理论和异化理论的基本内容

(一)卢卡奇物化理论的基本内容

卢卡奇在深受马克思《资本论》中的商品及其商品拜物教的启发之后,经过自己缜密的思考,进一步提出物化问题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的显现问题。他认为,物化是指“人自己的活动,人自己的劳动,作为某种客观的东西,某种不依赖于人的东西,同人相对立。”[1]他还认为物化在主客观方面都有着不同的表现与内涵。在客观方面,物化指的是人对自己生活其中的物质世界几乎并不具备属人属性,而是在人面前呈现出一种相互对立的姿态。而在主观方面,人类自身的无援感以及人类活动与自身的疏离化,都呈现了人类与自身的不相隶属的趋向,进而走向物化的彼岸。

卢卡奇的物化理论主要可从四个方面来理解:一是作为人类主体活动方面的“物化”,二是人类主体的“物化”,三是人与人关系的“物化”,四是主体的意识物化。资本主义社会的普遍生产过程中,劳动主体逐渐丧失本应具有的意识,使得自己的身心仿佛都受到机械般的压榨,整个过程变得越来越机械化与形式化,完全没有任何生机与活力。就连主体本身所具备的深刻的内在与丰富的外在的表达也都带有一丝被动运转的机械特性。

(二)马克思异化理论的基本内容

马克思《手稿》中的异化理论,在立足资本主义的“经济事实”的基础上,始终以唯物辩证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指导,对工资、资本的利润以及地租等研究成果进行了科学的概括和系统的总结。他把人的内在本质理解为“自由自觉的活动”,并理解为劳动,同时把资本主义条件下有关人的本质的异化,用劳动异化巧妙地形容,而且他还认为这种异化绝非是纯粹的主观想象,而是一个具备客观属性的相对全面的过程。

马克思对异化劳动在四个方面做了相关的规定:第一,劳动者同自己的劳动产品相异化。第二,劳动本身的异化。第三,人的本质的异化。第四,人和人的异化。马克思写道:“人同自己的劳动产品、自己的生命活动、自己的类本质相异化这一事实所造成的直接结果就是人同人相异化。”

二、物化理论和异化理论的比较

通过上述对卢卡奇的物化理论和马克思的异化理论的归纳简述,我们可以继续从两种理论的共通点和差异性来加强对二者理论的进一步认识。

(一)物化理论和异化理论的共通点

首先,无论是卢卡奇的物化现象还是马克思的异化现象,两者都是资本主义社会才有的,并且无论是其理论的产生,还是其进一步的发展,都摆脱不掉其特有的资本主义属性,在这一点上,二者无疑相契合。

另外,无论是物化还是异化,它们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卢卡奇和马克思在对待二者的态度上也是默契达成一致的,即两人都主张应该消灭这种物化或异化现象,并充分发挥各自的理论思考力,想尽各种可能的方法和途径为扬弃这种现象而努力。

(二)物化理论和异化理论的不同

首先,时代背景的差异。

卢卡奇的名著《历史与阶级意识》的创作背景,是基于一段比较发达而又相对稳定的资本主义发展阶段,只是那时候的无产阶级革命发展水平不仅相对低下而且还极不平衡:无产阶级革命在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相对落后的苏联取得了胜利,但是欧洲各国的运动付出了惨重的代价并以失败而告终。所以,卢卡奇在探索相关工人运动失败教训的基础上不断分析原因,并力图尽快告别当下资本主义的凄惨局面,尽快走出阴霾。经过细致思考与深入分析,他认为,西欧各国无产阶级革命之所以走向失败,最关键的还是无产阶级还不具备进行革命的相对成熟的主观条件,也就是无产阶级的阶级意识还处于萌芽阶段而并不成熟。所以,他便走上了意识之路。

而马克思的《手稿》的创作阶段,却是处于资本主义的自由竞争时期。该阶段的生产力迅速增长,资本主义处于飞速发展的阶段,尽管如此,但是科学技术在生产力增长中的作用却还没有占据相应的主导地位;另外,此阶段中阶级矛盾不断激化,无产阶级显露出来的本身具备的革命性毋庸置疑,但是在该阶段本应具有的阶级意识却已经丧失,但是该问题所展露出的矛盾尚不明朗。所以异化理论既从劳动产品向劳动过度劳动异化,也涉及人与人关系的异化及其本质的异化,但却并未辐射到资本主义的政治范围和文化范围,更无法提及人的心灵的异化。

其次,产生根源的差异。

卢卡奇认为,物化作为是资本主义社会的必然现象,其理论诞生的现实根源归根究底还是在于其发达的商品经济。因为,普遍的商品化使得商品在在社会中的重要作用发挥得淋漓尽致。此时商品交换的实质似乎已经泯灭了人类本应具有的社会属性,商品所展现出来的物的关系无疑已经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蒙上了一层面纱,这就是所谓的物化现象。

而马克思则在充分考虑资本主义经济事实的情况下,把自己对异化劳动的根源的思考深入到人类历史发展的过程中,并进一步揭示出异化现象作为人类本质力量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其产生的根源主要还是社会生产方式的原因,并且与私有制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也对异化的发生起着重要的作用。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分工的进一步深化,社会分工现象越发趋于固定,社会分工的固定化一方面有利于促进社会发展和增加社会财富,但是另一方面,却对个人的发展进行了限制与规定,影响其进一步发展的可能性。总之,在马克思眼中,私有财产与异化劳动本身就具备一种相互作用力。

再次,基本概念的差异。

卢卡奇的物化概念与马克思的异化概念十分接近,但是他并没有对此作出严格区分,尽管他已经意识到了对象化、异化和物化三者之间的微妙关系。但是,卢卡奇在新版的序言中指出:“《历史与阶级意识》并未认识到两重性。这正是它在其基本哲学观点上出现很大偏差的原因。”[1]可见卢卡奇在后期并不固执己见,相反却敢于进行自我批评,实为大家风范。

而马克思在《手稿》中就首次将对象化和异化的不同内涵进行了明确的区分。他认为,对象化使得劳动的现实化变得更加可能,是人的“类本质”的确证和实现。而对象化活动自身就潜在着异化的可能性,一方面,人在成长的过程中不断加强自己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的进度,另一方面,相关的对象也因与人的相互作用而变得更加生动,但是,一旦当它走到一个极端就很容易随之转到它的反方向,否定人的本质存在。

最后,扬弃途径的差异。

卢卡奇关于在扬弃物化现象的途径方面态度相当明确,他认为无产阶级阶级意识的成熟对于克服该现象有着其他任何途径都不可替代的作用。因为,他觉得在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中,无产阶级所具备的阶级意识的成熟程度直接决定着相关革命的命运以及与革命相关联的人类的前途。总之,卢卡奇力图通过唤醒无产阶级意识的觉醒来对物化进行扬弃。

尽管马克思在《手稿》中没有对扬弃异化的途径做出明断的分析,但是马克思在书中却给出了明确的提示:“自我异化的扬弃和自我异化走的是一条路。”[2]马克思后来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一书中指出,克服异化现象还需要做出很多方面的努力,主要还是要依赖生产力的高度发展和社会交往的普遍实现。可见,马克思在此问题上注重的是社会生产实践。

三、结语

通过比较,我们可以体会到,尽管卢卡奇的物化理论存在着很多理论缺陷,但是,卢卡奇是在并未知晓马克思的《手稿》的情况下,提出了物化理论,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这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特殊贡献,体现了卢卡奇的非凡才能。

对于马克思,尽管他的异化理论没有涉及异化对人的心灵的侵蚀,但是却不能忽视马克思异化学说本身具有的价值,马克思的异化理论颇具科学性,并且他把扬弃异化劳动的相关研究与私有制的根本变革牵涉到一起,为今后唯物史观的创立开辟了道路。

综上所述,在扬弃异化的思路上,卢卡奇和马克思的理论各有侧重点且各有其合理性。那么,对于物化或者异化现象的真正扬弃,并走向全人类的解放,既要具备意识觉醒,又要注重社会实践,即需要卢卡奇的物化理论和马克思的异化理论的双重观照。

摘要:卢卡奇的物化理论和马克思的异化理论都具有各自的丰富的内涵,本文从两种理论的基本内容出发,尝试着对二者的理论进行比较。物化理论和异化理论尽管有共通之处,但物化理论和异化理论在很多方面都存在着明显的差异,例如孕育各自理论的背景、理论产生的根源、基本理论的概念等方面。

关键词:卢卡奇,物化,马克思,异化,比较

参考文献

[1]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M].杜智章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5:147,20.

马克思异化理论与腐败 篇9

关键词:人性,人性异化,资本主义社会

弗洛姆是德国著名的哲学家、心理分析学家、社会学家, 他综合了弗洛伊德心理学和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学, 在历史观的理论方法和思想观点的基础上提出了异化思想。他认为20世纪现代工业社会的大机器工业的异化与马克思手工业时代的异化有重大区别。20世纪现代工业社会的主要矛盾是机械大工业的发展, 人没有了创造性, 人变成了客体, 成了机器的附属品, 这时人们的心理在各个领域上出现了异化。美国著名现实主义作家西奥多·德莱赛的短篇小说《人生如梦》就深刻地反映了资本主义社会中的人性异化的问题。

1 人的变形

德莱赛笔下的麦克尤恩出现的场景是酷夏炎热的公园, 周围的一切都被炽热的太阳炙烤得干枯泛黄, 了无生气。恰是一只小小的蚂蚁打断了麦克尤恩的思绪, 引得他进入“梦”中。德莱赛在写作的时候为什么偏偏将麦克尤恩变成一只蚂蚁而不是一只毛毛虫或者蝴蝶呢?从常识上来讲, 在强烈的阳光下, 蚂蚁会因为地面温度升高而变得烦躁不安, 左右打转。从政治角度分析, 这些蚂蚁就是资产阶级社会中被压制的劳苦大众, 被资产阶级的太阳炙烤得无处藏身, 只得拼命奔波来分散身上的热量, 以保性命。在文学史上, 像德莱赛一样将作品的主人公化身变形为动物的作家不在少数, 例如卡夫卡的《变形记》。蚂蚁本身身形瘦小, 没有思想, 只会进行机械的工作, 而德莱赛笔下这些梦中的蚂蚁却是有思想有计谋的一群小生命。小蚂蚁看似渺小可是战斗起来却勇猛无比, 遇到对手他们不退缩, 勇于接受挑战, 而且作战手段极其残忍, 这一点在文中可以找到很多证据。他们将敌人“咬碎”, 还要将蚁酸毒注射进敌人的体内。他们面对战争像红了眼似的。蚂蚁这个意象的使用可谓是以小见大, 德莱赛赋予蚂蚁族群以“奴隶制造者”的名字是最大的讽刺。连最不起眼的蚂蚁都有等级之分, 更何况作为高等动物的人类呢?人类与蚂蚁相比阶级的压迫只会更强, 对于战争的渴望更多, 手段也更残忍。身为奴隶制造者的“工兵”被人利用、受人压制、为战争献身, 可他们却乐此不疲, 人类的麻木要远甚于此。

2 人性的泯灭

德莱赛的写作原则与卢卡契所坚持的马克思主义审美反映论有一定的一致性。马克思主义认为,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这个马克思主义原理应用于文艺就表示艺术属于社会意识, 受制于社会存在, 具体表现就是文艺必须客观再现现实。卢卡契认为, 文学作品是作者反映现实和超越现实的辩证统一。20世纪之初正是美国由资本主义向垄断资本主义过渡的关键时期, 美国社会沦为商品化的世界, 人也沦为了资本的奴隶。

每个蚁族都是一个垄断资本家, 他们张开欲望的大口将竞争者一口毙命, 他们并不为自己卑鄙的行径感到可耻反而将其当作炫耀的资本。资本家人性被泯灭, 眼中只有利益。巨大的财富和经济权利因不择手段的竞争而集中在少数人手里。经济社会现状的改变造成了人性的扭曲, 资产阶级贪婪嘴脸原形毕露。

小说中麦克尤恩进入梦境化身路塞迪蚁群的一员, 为了寻找食物, 不同种族蚁群之间展开生死搏杀。在交战之际毫不畏惧, 残暴凶狠。他们“用石头砸”、“咬掉对方的头”, 甚至在战争中面对大片迅速变得僵硬的尸体, 新来者首先想到的不是同情悲悯而是将他的面包据为己有。红蚁的出场更是骇人:他们四个杀气腾腾, 伤痕累累, 甚至有一个士兵大腿上还挂着一个黑蚁的头。故事中的蚂蚁们有种族阶级之分, 这与资本主义社会现实存在一致性。蚂蚁种族除了黑蚁和红蚁之外, 还有受到无辜侵略的弗斯坎部族和沙弗西部族。资产阶级社会中也有不同的利益群体, 他们之间的关系妙不可言, 既存在竞争又有共同的利益。麦克尤恩和厄米最初形同陌路, 厄米对麦克尤恩视而不见, 不愿意将自己的面包与他分享。在后来厄米发现他们是可以共同御敌的战友, 有了共同利益之后才愿意与其分享。这也正是资产阶级的本性, 他们唯利是图, 没有永远的朋友, 他们只会为共同利益苟合。

资本家不顾及劳苦大众的疾苦, 毅然剥削劳动人民的剩余价值。小说里黑蚁与红蚁之间的战争就是为利益而展开的战争, 是以牺牲无产阶级幸福为代价的战争, 是资产阶级社会弱肉强食竞争的结果。资本家们贪婪, 欲壑难填, 在洗劫了弗斯坎部族和沙弗西部族所代表的无辜劳动者的利益之后, 剥夺其所有, 却并不满足。在机器化大生产的时代, 资本家的心如机器般冰冷。洗劫后, 他们不但没有满足反而将逃掉的人逼上绝路, 而且以杀人为快乐。资本家虽然不直接杀人可他们却借剥削的大刀把将劳苦大众往死路上逼。他们每天歌舞升平, 无视无产阶级的疾苦, 甚至宁可将卖不完的牛奶倒掉也不愿将其用来救济穷人。他们最大限度压榨劳动者获取最大剩余价值, 而不肯在劳动者身上做任何投资, 他们的人性丧失殆尽。

3 社会的异化

异化的人组成了异化的世界, 而异化的世界又促成了人与人之间的疏离。人的理性其实质主要是认识世界, 揭示现象, 认清事物的本质。异化的人的心智和生理都不能健康发展。可是在资本主义高度发展尤其是垄断经济迅猛发展的二十世纪初的美国, 人的理性已经完全异化。弗洛姆认为, 现代人的贪婪直接表现就是无止境的占有。人们为了所谓的利益纷争失去理智, 战争不断, 冲突不停, 人类不断走向自我毁灭。在资本主义社会里, 人们被更多的心理问题所困扰, 人变得自私、贪婪、人格扭曲、心理变态。人们像黑蚁和红蚁一样, 他们的战争爆发得莫名其妙, 同一种生物却不断相互厮杀, 听到战争的字眼就会热血沸腾, 面对死亡也麻木不仁, 人与人之间冷漠无情。在弗洛伊德看来, 资本主义社会中的人是没有情感没有血肉的物体, 因为他们之间不存在什么爱或者恨, 只有疏远和冷漠、猜疑和不信任, 最终导致人的孤独感和寂寞感。麦克尤恩在蚁族的战争中身负重伤, 在奄奄一息的时候他感到死亡逼近的脚步, 却大声说“我已经活不了了, 我觉得自己早就死了”。在生命的最后关头, 他面对死亡, 没有恐惧, 却是超乎寻常地淡定甚至释然。虽然伤势很重, 可是他却“大声”回答, 而且觉得自己身处的环境每天争斗搏杀, 这样的生活他已经厌倦了, 他早就希望逃离这个世界了。麦克尤恩想逃避蚂蚁世界里的残酷战争, 极力想死去, 可回到现实世界他发现自己逃入的却是另一个苦难的深渊。德莱赛毫不留情地将微观的小世界刻画得如此残酷。蚂蚁的世界尚且如此, 更何况是人类的世界呢?麦克尤恩从梦中惊醒, 他将这个梦成为“多么可怕的梦”。是啊, 的确很可怕。梦里他必须靠残杀别人来自保, 身为被压迫无自主权利的奴隶制造者, 受人摆布却无怨无悔。可是当梦醒来后, 面对现实世界时, 他却陷入矛盾之中。他说“我从那场梦里醒过来落入了这场梦”。他陷入了现实这场噩梦之中。蚂蚁的世界虽然残酷, 可他还是结识了一位朋友—厄米。梦醒后他渴望回去寻找失去的情谊却回不去了, 他被一种失落感包围了。一般来讲, 我们都会做梦, 不管做了什么样的梦, 我们都只是回想一下罢了, 然后淡然忘却。而德莱赛让麦克尤恩做梦, 却不让他从梦境脱离。他创造的这个人物还没有完成他的使命。麦克尤恩醒来后, 他代表二十世纪之初美国所有大众, 他们处在一个复杂的时代, 他们所经历的一场噩梦。这现实的梦里充满了竞争、饥饿、冷漠, 人与人之间没有永远的朋友, 只有永远不变的利益。动物之间弱肉强食, 争夺打斗尚可接受, 因为它们没有思想, 可是人类作为高等动物却残酷厮杀让人难以接受。德莱赛所说的“大世界中有小世界”是借动物的世界来映射人类社会。无论是动物世界还是人类社会都存在竞争。大世界中有小世界中的麻木和冷漠, 而这种冷漠和麻木让人失望, 在阳光的暴晒之下一切丑恶都暴露无疑。人性的缺失, 人际间的冷漠以及人类的麻木无知都使得现实的世界更加让人痛不欲生, 使人想做动物而不想做行尸走肉般的人。而这种现状在德莱赛所处的时代里是永远不会改变的。即使生命终结, 个体消亡, 冷酷的世界依然存在, 岿然不动, 冷漠依旧。这也表现了德莱赛对这种社会现状绝望无奈的态度。

4 结束语

德莱赛间接地通过写麦克尤恩经历的蚂蚁世界的一场梦境来批判现实社会中人性异化的现状。所有的战争和死亡不仅仅是蚂蚁世界独有的事, 在人类的世界它们发生得更频繁更残酷。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得疏离, 为了个人利益资产阶级极力压迫无产阶级, 资产阶级内部也采取不同的手段争夺利益而不顾彼此的死活。人与社会之间也存在异化。异化的社会导致了异化的人类, 人失去了灵魂的支柱, 没有了人性, 只剩冰冷的躯壳, 让人觉得冷漠孤立无助。德莱赛不愧为文坛大师, 他让麦克尤恩做的这场梦正是二十世纪初所有美国人都在经历的噩梦。与现实中的美国人相比, 麦克尤恩是幸运的, 因为他从噩梦中惊醒了。可是当时的美国人却没那么幸运, 他们明知自己经历的是梦魇却无法摆脱, 只能继续生活在异化的世界里, 无法逃离。

参考文献

[1]冯慧.异化理论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成中的地位[J].安徽文学, 2007 (3) .

[2]唐梅秀, 廖礼艳.马克思主义视角下《嘉莉妹妹》的人性异化[J].河南理工大学学报, 2009 (10) .

[3]吴慧芳.弗洛姆人性理论探析[J].理论学刊, 2003 (4) .

[4]张悦, 陈惠良.由小说《蝇王》论人性异化问题[J].理论探讨, 2010 (1) .

马克思异化理论与腐败 篇10

一、劳动者与劳动产品的异化

劳动产品是人的本质对象化, 劳动产品本应该属于劳动者自身并于其本质相一致。但在资本主义社会“工人生产的财富越多, 他的产品的力量和数量越大, 他就越贫穷。”这样现实的生活在逻辑上是一个显而易见的悖论:人越辛勤劳动越贫穷。这个悖论成立的关键在于, 工人同他的劳动产品的关系是同一个异化的对象之间的关系, 不是产品从属于工人, 而是工人从属于产品, 受自己生产的产品的支配。

二、工人同劳动本身相异化

马克思认为任何一种劳动, 如果不带有外在的强制性, 充分体现人的本质力量, 就会给人带来欢愉和幸福。但是在资本主义社会里, 劳动对工人来说是外在的东西, 是对人的否定。“从劳动的结果看, 这种劳动不是他自己的, 而是别人的;劳动不属于他;他在劳动中也不属于他自己, 而是属于别人。”劳动越是有力, 劳动者越是无力, 越是变得片面、畸形、愚钝、痴呆, 劳动者已经沦为劳动的机器, 劳动的创造性无从谈起。

三、劳动者与他的类本质异化

马克思认为人的类特性的本质就在于自由而又有意识的生命活动, 正是这种自由自觉的生命活动上让人区别于动物, 而成为人本身。但是当“劳动这种生命活动、这种生产生活本身对人来说不过是满足一种需要即维持肉体生存的需要的一种手段”时, 自由的生命活动就立即异化为异化劳动本身。人已经不是作为人, 而只不过是作为只具有肉体生存需要的劳动者, 甚至是没有七情六欲和没有需要的存在物进行生产活动。这样作为劳动主体的人不再是一个个活生生, 有血有肉的主体, 只是社会化大生产下抽象的生产组成部分。

四、人与人相异化

马克思认为, 如果劳动产品和劳动过程的异化, 必然给另一个人带来享受和欢乐。那么这个跟劳动格格不入的、统治工人的异己力量, 就是资本家阶级。“人的异化, 一般说来就是人同自己本身的任何关系, 只有通过人同其他人的关系才得到实现和表现。”在这里, 马克思已认识到, 生产中的物质关系实质上是人与人的关系, 异化劳动的实质是资产阶级对工人的剥削。整个社会贫富两极的分化, 是异化劳动带给社会最直观的最深层次的矛盾冲突。

通过对异化劳动产生的根源分析, 异化劳动是由生产力发展所导致的社会分工发展的必然结果, 与社会制度没有必然联系。

(一) 异化劳动由社会分工引起

马克思《形态》给出这样的总结:“当分工一出现之后, 任何人都有自己一定的特殊的活动范围, 这个范围是强加于他的”, 也就是说, 只要分工还不是出于自愿, 人本身的活动对人说来就成为一种异己的、与他对立的力量, 这种力量驱使着人, 而不是人驾驭着这种力量。”以社会发展为基础所产生的分工, 促进了私有制的产生、人自身生活的分裂, 从而成为异化劳动产生的直接原因。异化劳动是由生产力发展基础上的分工所引起的必然的社会现象, 它与社会制度并无本质联系, 而与人类社会发展的一定经济形式相适应。

(二) 分工能促进生产力的普遍发展

马克思指出在生产力不发达的条件下, 分工为人类的进步提供了巨大的推动力, 大大地提高了生产效率。在分工发达的资本主义社会, 大规模的分工不仅创造了空前的物质财富, 而且使人们得以突破狭隘的地域限制, 建立了普遍的交往。个人的活动扩大为世界历史性的活动, 人的思维和活动能力也达个了空前的高度。总之, 资本主义社会创造了前所未有的灿烂辉煌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

(三)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生产力水平决定异化劳动短时间不会消灭

中国梦已经成为全体中国儿女努力和奋斗的目标, 正视异化劳动仍将长期存在的客观现实性, 从而有意识的对异化劳动的自我扬弃, 对于实现中国梦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四) 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树立实现中国梦的精神支柱

异化劳动下人与人之间联系的纽带是金钱, 不是彼此依存相互信赖的亲情友情爱情。社会发展所追求的目标也不是创造财富, 改善人民的生活条件, 而是如何获得更多的资本。个人奴役于金钱, 社会奴役于资本, 社会充斥的是物欲横流, 没有了前进的方向, 个人沦陷于纸醉金迷, 丧失了个人信仰。在这种背景下, 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以挣脱金钱和资本的束缚, 早日实现中国梦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五) 坚持以人为本, 实现劳动主体性的回归, 实现中国梦的依靠力量

马克思认为社会生产中, 体现出的个体价值的幸福、尊严与成就感, 是人类社会生活和个体生存最基本、最重要的方面。而在异化劳动中劳动主体处于被蔑视的地位, 劳动者不仅不能拥有劳动, 反而被劳动所出卖、占有和奴役。中国梦的实现必须要依靠人民, 依靠人民的实现, 因而坚持以人为本, 实现人的劳动主体性的回归, 实现中国梦才能真正获得强大的依靠力量。

(六) 调整收入分配制度, 激发劳动创造性, 实现中国梦的动力

我国在一定时期内仍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还很落后、人们普遍还不富裕这一最大现实国情, 决定了我国当前人的劳动在一定程度上仍是作为谋生的手段, 劳动者扮演着劳动工具的角色, 自由和创造性消失。人们被生存所逼迫不得不去参加劳动, 参加那种自己不喜欢的劳动仅仅是为了获得较高的报酬, 在这种劳动中, 人们更多地感觉到自己是被管理的物, 而不是有生命有情感有尊严的人。在这种背景下, 调整收入分配制度, 激发劳动的创造性, 极具现实意义。

(七) 构建和谐社会, 促进异化劳动的扬弃, 为实现中国梦创造良好环境

人类社会发展史证明, 一个相对稳定和谐的社会环境, 是社会生产力提高进步, 经济繁荣发达, 文化欣欣向荣、百花争艳, 科学发明科技创新必不可或缺的社会条件。实现中国梦需要打破异化劳动状态下的整个社会贫富两极的分化, 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普遍存在的矛盾冲突的现实, 打造一个相对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 既是落实构建和谐社会的切实步骤, 也是为实现中国梦所作的有效努力。

摘要:资本主义条件下的异化劳动造成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普遍矛盾和冲突的现实。异化劳动的产生与存在的条件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仍然存在。习近平强调, 劳动是一切成功的必经之路。正确认识异化劳动, 实现异化劳动的自我扬弃, 对于构建中国梦, 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异化劳动,社会分工,中国梦

参考文献

[1]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0.

[2]王海英.异化劳动产生的直接原因及当代意义——对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的深层解读[J].中共石家庄市委党校学报, 2008, (3) .

[3]万寒松.马克思劳动价值论视域下劳动主体性思想论略[M].中共北京市委党校硕士学位论文, 2009.

上一篇:人身安全下一篇:刑事附带民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