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拟宣肺汤(共5篇)
自拟宣肺汤 篇1
咳嗽是呼吸系统的常见疾病,可因呼吸系统感染、理化或过敏等因素引起。感染后咳嗽(post infectious cough,PIC)是慢性咳嗽的病因之一,主要表现为呼吸道感染的急性期症状消失后刺激性干咳,无痰或咯少量白色黏液痰,X线检查无异常,抗生素治疗无效。占慢性咳嗽病因的5%~13%[1]。因其迁延难愈,病程可长至3~8 W,甚至更长,不仅给患者的学习、工作带来困扰,也会严重影响患者的正常生活,目前尚无公认的有效治疗药物。临床常被误认作支气管炎或慢性支气管炎发作来治疗,滥用抗生素,但往往不能收获满意的效果,反而会削弱人体抵抗力,诱导耐药菌株产生,加重病情。中医药在治疗咳嗽方面具有较大的优势[2],笔者选取本院2014年1月—2015年1月就诊的76例感染后咳嗽患者为观察对象,观察自拟中药方清肺止咳汤治疗感染后咳嗽的临床效果,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1月—2015年1月本院门诊就诊的76例感染后咳嗽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2组,所有患者均符合诊断标准。观察组38例,男21例,女17例;年龄15~73岁,平均(45.12±11.46)岁;病程11~46 d,平均(29.32±5.73)d。对照组38例,男23例,女15例;年龄12~72岁,平均(34.51±10.94)岁;病程9~38 d,平均(31.54±4.98)d。排除患有严重呼吸系统疾病,如肺癌、肺结核或合并下呼吸道感染者;对药物过敏者或精神方面存在疾病的患者。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较性。
1.2 诊断标准
参照《现代呼吸系统疾病诊断学》制定[3]。临床表现为感染症状(发烧等)消失后持续性咳嗽,多为干咳或咳出少量白色黏液痰,常因运动、冷空气或刺激性气味吸入诱使咳嗽加重,咳嗽为自限性,一般可自行缓解,抗生素治疗无效果;胸部X线片检查无病变;肺活量、一秒率均正常;外周血白细胞检测值正常。
2 方法
2.1 治疗方法
对照组38例患者给予急支糖浆(太极集团生产,国药准字H13051934)每次10 m L早、中、晚3次口服。观察组予自拟宣肺止咳汤治疗,方由麻黄10 g、杏仁10 g、生姜10 g、牛蒡子10 g、白前10 g、前胡10 g、紫菀10 g、款冬花10 g、枇杷叶15 g、桔梗15 g、瓜蒌6 g、甘草15 g为基础方,并随证加减。阴虚内热者加川贝母、知母;气虚者加黄芪、党参、白术;寒象明显者加细辛、桂枝;热象明显者加桑白皮、黄芩。日1剂,水煎取汁300 m L,早晚2次温服。两组均5 d为1个疗程,治疗2个疗程后评定疗效。
2.2 疗效标准
按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进行症状评分[4],对咳嗽、咯痰、咽痒、口干、胸闷、喘息等6个症状分为无、轻、中、重度等级,并记作0、1、2、3分,治疗前后对患者进行评分。疗效指数(n)=(治疗前积分-治疗后积分)/治疗前积分×100%,痊愈n≥90%,显效60%≤n≤90%,有效30%≤n≤60%,无效n<30%。
2.3 观察指标
治疗前后观察2组患者的中医症状评分并记录药物起效时间。
2.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进行处理;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 结果
3.1 2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见表1。
与对照组比较*P<0.05
3.2 2组患者治疗前后临床症状评分的比较
见表2。
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5
3.3 2组患者咳嗽缓解及消失时间的比较
见表3。
与对照组比较△P<0.05
4 讨论
感染后咳嗽(PIC)又称为“感冒后咳嗽”,是指各种病原体如细菌、病毒、支原体、衣原体等致呼吸道感染,在急性期症状消失后咳嗽迁延不愈、病程超过3 W的咳嗽。因其发病率的逐年升高,已逐渐被医学界认识和重视,其发病机制尚不明确,多认为与呼吸道的炎症、上皮细胞的损伤、神经因素、气道高反应性等有关[5]。西医目前无切实有效的治疗药物,中医药治疗该病有其独特的优势[6]。感染后咳嗽中医称之为“顽咳”“久咳”,属正虚邪恋之证。外邪侵袭人体,卫外不固,发为感冒,经治疗后虽表证渐解,或由素体虚弱或病久正气不足,驱邪无力;或由感冒过程中饮食起居失节,或劳倦过度;或由治疗失当耗伤正气,导致余邪未尽,正气不足,无力达邪,邪内伏于肺,肺气失宣,肃降失职,气逆而咳。治当宣肺止咳为主,兼辨证治之,或滋阴润肺,或温肺散寒,或补肺益气,或清肺泄热。笔者自拟方宣肺止咳汤辨证治疗。药用麻黄辛散苦泄,主入肺经,可外开郁闭之皮毛,宣畅肺气,内降上逆之气,恢复肺之肃降之职,止咳平喘;杏仁主入肺经,苦微温,肃降并宣发肺气,为治咳喘之要药,散风寒宣肺平喘;生姜辛温发散,温肺散寒,化痰止咳;牛蒡子辛苦寒,归肺经,疏散风热,宣肺祛痰利咽;白前性微温,祛痰降肺气,平喘咳,无论寒热、外感内伤、新咳久嗽皆可用之;前胡宣发肺气,化痰止咳,性微寒,与白前相须为用,祛痰止咳之力更佳;紫菀、款冬花润肺下气,开肺郁、化痰浊、止咳;前者重在祛痰,后者长于止咳,二者同用,止咳化痰之效益彰;枇杷叶味苦能降,性寒能清,清肺止咳;桔梗归肺经,开宣肺气,为诸药之舟楫,肺经的引经药;瓜蒌甘寒而润,善清肺热,善治痰稠难咳之症;甘草止咳兼能化痰平喘,和诸药。数药相合,可达祛风宣肺、化痰止咳之效。如若患者阴虚内热,则加川贝母、知母养阴润肺止咳;若患者气虚明显,则加黄芪、党参补益肺脾之气;寒象明显则加细辛、桂枝温肺化饮、通阳散寒;热象明显则加桑白皮、黄芩清热泻肺、止咳化痰。本临床观察结果显示:宣肺止咳汤治疗感染后咳嗽临床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主要症状咳嗽缓解时间及消失时间较对照组明显缩短,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治疗后,咳嗽、咳痰、咽痒、口干、胸闷、喘息等主要临床症状明显改善,各症状积分较治疗前明显降低,观察组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由此说明自拟中药汤方宣肺止咳汤为治疗感染后咳嗽的有效方剂,宜于进一步应用推广。
参考文献
[1]赖克芳,陈如冲,刘春丽,等.不明原因慢性咳嗽的病因分布及诊断程序的建立[J].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2006,29(2):96-99.
[2]施兴黔,江建锋,易小玲.感染后咳嗽的中医药治疗综述[J].中国医药指南,2011,9(3):54-55.
[3]何权瀛.现代呼吸系统疾病诊断学[M].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02:42-43.
[4]郑筱萸.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57-58.
[5]Y S Cho,S Y.Park.Enhanced cough response to hyperpnea with cold air challenge in chronic cough patients showing increased cough sensitivity to inhaled capsaicin[J].Allergy,2003,58:486-491.
[6]蒋文钧.感染后咳嗽中医治疗概况[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0,12(10):203-205.
自拟荆芩汤治疗外感咳嗽393例 篇2
【关键词】外感咳嗽;中医治疗;荆芩汤
【中图分类号】R256.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10-0337-01
咳嗽一证是肺系疾患的主证之一,是临床中最为常见的肺系病证之一。明?张景岳执简驭繁,将咳嗽分为外感、内伤咳嗽两大类,外感咳嗽,常为四时感冒的并发证候,临证中不外乎风寒、风热、风燥等证。但在临证中,却以外寒内热咳嗽,外寒内燥咳嗽尤为常见。此类咳嗽常起病急、病程较短,初期多伴有外感寒热、头痛、鼻塞、流清涕等外感表证,然而风寒客肺化热,而表未解,出现外寒内热症状,咳嗽、咳痰不爽、喉痒、音哑、口干、舌质红苔薄白或薄黄,脉浮数。在临床工作中,我从2004年1月至2011年12月自拟荆芩汤加减治疗外寒内热咳嗽,取得较满意效果,现将完整病例393例,总结介绍如下,供同道参考。
1 一般资料
393例均为门诊病例,其中男206例,女187例,年龄最小6月,最大74岁,6月—20岁130例,21岁—40岁140例,41—74岁123例,病程最短为5天,最长为18天,393例均符合四川省卫生厅制定的《临床常见疾病诊断依据与疗效判定标准》。
2 治疗方法
药物组成:荆芥12g,黄芩15g,桔梗15g,桑白皮30g,紫苑30g,杏仁15g,浙贝15g,冬瓜仁15g,竹茹15g,射干20g,玄参15g,蝉蜕12g,甘草6g。痰黄稠加鱼腥草30g,口干欲饮加麦冬15g,知母15g,芦根30g,咳嗽胸闷胀加郁金15g,白稀痰加藿香12g,法夏15g。全方具有疏风解表,宣肺止咳,清热化痰等作用。
服药方法:水煎服,2日1剂,分5次服,每次100ml,小儿随年龄大小上方剂量加减使用,半月为1个疗程。
3 疗效观察
3.1疗效标准:痊愈:治疗后咳嗽完全停止,随访未复发。显效:治疗后咳嗽减轻80%以上,有效:治疗后咳嗽减轻50%。无效:治疗后咳嗽仍存在。
3.2治疗结果:痊愈190例,治愈率48.3%,显效60例,15.26%有效21例,5.34%无效22例,总有效率95%。本组用药最多者8剂,最少者2剂。
4 典型病例:
孟某:女,56岁,农民,于2005年11月13日前来就诊,患者于3天前参加劳动后脱衣服而感冒,初起流清涕,喷嚏,头痛,肢节酸疼,咽喉不适,自服感冒清等成药,2天后,咽痒咳嗽频繁,咳稠痰,口干音哑,流清涕,头昏痛,大便干,小便黄,舌质红苔薄黄,脉浮数。X光检查无异常,血常规检查正常,诊断,外寒内热咳嗽,属外感风寒,入里化热咳嗽,拟荆芩汤加减3剂后咳嗽即诸症全部消失。
5 体会:
外感咳嗽,在临证中属风寒化热者最为多见。此类咳嗽常起病较急,病程较短,初期多伴有寒热、头痛、鼻塞等外感表证,而以实证居多,治疗以疏风宣肺,肺卫同治为基本原则。经过几年的临床实践和观察,结合所学中医基础理论及辩证施治,认为外感咳嗽,多以肺气阻遏渐次出现化热证候,属风寒化热者最多见,用自拟荆芩汤治是证,以轻疏表邪,宣肺止咳,清热化痰,一般连服二、三剂即获良效方中荆芥、桔梗、蝉蜕疏风解表,开宣肺气,黄芩、桑白皮、紫苑、百部清泻肺热、止咳化痰,杏仁、浙贝、冬瓜仁、竹茹其止咳降逆、化痰之力更优,射干、玄参、桔梗、甘草并用能开宣肺气、利咽祛痰。全方配伍一疏一清,一利一降,邪去痰清肺气降而咳嗽止,方中止咳药桑白皮,紫苑、百部三药味苦甘,都入肺经。其性温而不热,润而不寒,皆可止咳,用于新久及各种咳嗽都能使用,而量用到30克治疗数百例,均未发现任何副作用。
长期从事门诊中医内、妇、儿科临床工作,工作近30年,在工作中写有多篇国家、省级、州级论文,擅长于内科胃痛、泄泻、黄疸、消渴、痹症等疾病的治疗和探讨,对妇、儿科常见病、多发病能较准确的辩证施治,对妇科崩漏、乳腺增生、不孕症、面部黄褐斑也有较好的治疗方法。
作者简介:
自拟宣肺汤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2010—2012年我院收治的慢性支气管炎急发患者62例随机分为治疗组32例和对照组30例。治疗组男15例, 女17例, 年龄18~55岁, 平均35.9岁;病程4~11天, 平均5.8天。对照组男16例, 女14例, 年龄19~54岁, 平均36.5岁;病程3~12天, 平均5.5天。胸片检查治疗组26例、对照组25例显示肺纹理增粗, 其余病例均未见异常。血常规检查治疗组15例, 对照组17例白细胞分类略高, 其余病例白细胞及分类均在正常范围内。两组性别、年龄、病程、病情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的诊断标准参照《临床疾病诊断依据治愈好转标准》制定。
1.3 辨证标准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1]中咳嗽、喘证中“痰湿雍肺型”制定。主症:咳嗽、气喘、咽痒、咳吐白色泡沫痰。舌淡, 苔白厚或厚腻, 脉弦滑。
1.4 排除标准
(1) 外感咳嗽, 辨证非寒湿或痰湿型; (2) 年龄60岁以上; (3) 伴有严重肝肾功能障碍者。
1.5 治疗方法
治疗组服用宣肺汤 (自拟方:沙参15g, 麻黄10g, 细辛10g, 石膏30g, 苏子15g, 莱菔子15g, 矮地茶15g, 法夏10g, 鱼腥草30g, 车前仁15g, 干姜5g, 甘草5g) 。随症加减:咳嗽严重加前胡15g, 咽痛咽痒加射干15g, 痰多加葶苈子、白芥子、苏子等, 汗多加五味子, 痰黄稠加浙贝15g。对照组口服急支糖浆、咳速停、川贝蜜炼膏治疗, 每次10mL, 每天3次。两组均连续用药1周为1个疗程。
1.6 疗效判定标准
主要观察临床主症如咳嗽、咯痰、气喘等症状的改变情况, 参照文献方法, 采用半定量, 制定计分标准, 按0、1、2、3分评价。计分标准为:无咳嗽、咯痰、气喘等症计0分;偶尔咳嗽、咯痰量少、气喘不明显等计1分;经常咳嗽、咯痰量多、气喘比较明显等计2分;持续剧烈咳嗽、咯痰量多、气喘明显等计3分。每个症状单独计分, 之后累加。治疗后症状积分减少为治疗前积分91%以上为临床控制;70%~90%为显效;36%~69%为有效;小于35%为无效 (自拟) 。
1.7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3.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经过1个疗程的治疗,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6.9%, 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6.7%, 治疗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具体见表1。
(n)
2.2 两组治疗前后主要临床症状消失情况比较
治疗组主要临床症状消失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具体见表2。
3 讨论
现代医学认为, 慢性支气管炎是由多种病因所致的气管、支气管黏膜及其周围组织的慢性非特异性炎症。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是受凉、异味及感冒等情况下诱发或加重本病。临床上主要表现为慢性咳嗽、咳痰、反复感染, 或伴有喘息。我国平均患病率为3.82%, 随着年龄的增长发病率亦升高。北方、山区、高原、寒冷地区及厂矿、农村发病率高, 可发展为阻塞性肺气肿和慢性肺原性心脏病, 有效控制急性发作显得非常重要。
祖国医学认为, 咳嗽的病机为肺气不清, 肺失宣降, 而慢性支气管炎咳嗽为外感风寒, 引动伏痰, 壅阻气道, 肺失宣肃, 故治以温散寒邪、宣肺平喘、化痰止咳。本方中沙参养阴清肺, 生津;麻黄宣肺平喘, 发表散寒;细辛袪风散寒;石膏适当制约麻黄及细辛之热性, 同时清利肺热;苏子、莱菔子、矮地茶、法夏袪痰止咳;车前仁清肺祛痰, 清利湿热;鱼腥草清热解毒, 具有良好的抗菌作用;干姜具有温散寒邪的作用, 现代医学研究干姜具有抗炎、镇痛作用。全方配伍严谨, 诸药协同作用, 一方面清宣肺气, 另一方面温散痰湿, 寒热并用, 宣降同施, 有良好的宣肺平喘、止咳化痰之功。
本临床研究表明, 宣肺汤疗效确切, 对咳嗽、咳痰、气喘等症状的改善尤其明显, 其机理可能与该方的抗菌、抗病毒、缓解支气管平滑肌痉挛以及祛痰功效有关。该方组方合理、配伍严谨、疗效确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自拟宣肺汤 篇4
关键词:宣肺解毒汤,肺炎, 病毒性,小儿
2008年10月-2009年12月我院用自拟的宣肺解毒汤治疗小儿病毒性肺炎56例, 取得较好疗效,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100例, 男64例, 女36例;年龄1~5岁。随机分为治疗组56例和对照44例。2组性别、年龄、病情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应用病毒唑10~15mg/kg静脉滴注, 每天1次;治疗组给予宣肺解毒汤, 主要成分:鱼腥草、板蓝根、胆南星、黄芩各5~8g, 桔梗、前胡、青黛、枳壳各3~6g, 每天1剂, 水煎分2次服, 2组均以10d为1个疗程, 共治疗1~2个疗程。
1.3 疗效评定标准
痊愈:患者症状全部消失, 胸部X线片恢复正常。好转:患者症状基本控制或明显改善, 胸部X线片改善或接近正常。无效:体征和各种检查均无好转。
2 结果
治疗组痊愈50例, 好转6例, 治愈率为89.3%;对照组痊愈39例, 显效5例, 治愈率为88.6%, 2组治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但在症状改善方面, 治疗组发热、喘息、咳嗽等指标的改善所需时间明显少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3 讨论
自拟宣肺汤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12年12月—2013年12月期间收治的120例急性分泌性中耳炎患者为研究对象, 排除以下情况: (1) 腺样体肥大引起的咽鼓管咽口机械性阻塞者; (2) 鼻咽部有新生物者。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60例, 实验组中男性32例, 女性28例, 年龄17~70岁, 平均年龄 (46.1±4.6) 岁, 病程1~15天, 平均 (7.4±1.6) 天;对照组中男性30例, 女性30例, 年龄16~69岁, 平均年龄 (45.8±4.4) 岁, 病程1~14天, 平均 (7.1±1.5) 天。两组患者的性别比例、年龄、病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仅采用西药进行治疗, 口服罗红霉素胶囊150mg, 每天2次;口服桉柠蒎肠溶软胶囊300mg, 每天2次;晨起空腹顿服醋酸泼尼松片20mg。连用7天后每隔2天减量1次, 减量3次后停药。实验组患者采用宣肺通窍汤联合微波进行治疗, 药物组成为葶苈子、桑白皮、辛夷花、车前草、白芷、茯苓、桔梗、路路通各10g, 甘草、僵蚕各6g, 柴胡15g。伴偏风寒者加桂枝10g、麻黄6g、细辛3g;伴偏风热者加丹皮、蝉蜕以及黄芩各10g;伴痰多者加陈皮、半夏、白芥子各10g, 水煎温服, 每日1剂, 分2次服用。微波治疗采用多功能微波综合治疗仪, 将治疗头置于患者外耳道, 功率设定为10~20W, 以患者感觉温热舒适为宜, 每次15min。若患者积液量较多, 则可先进行鼓膜穿刺抽液, 再进行微波治疗。7天为1个疗程, 2个疗程后评价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
1.3 疗效判定标准[2]
患者临床症状消失, 鼓膜和听力检查恢复正常为治愈;患者耳内胀闷和堵塞感觉明显减轻, 鼓膜内陷和听力检查明显改善为有效;患者耳部症状和临床体征无明显改变为无效。总有效=治愈+有效。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计量资料采用均数加减标准差 (±s) 表示, 进行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率 (%) 表示, 进行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经过治疗, 实验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91.67%, 对照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78.33%, 实验组患者临床疗效显著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详见表1。
[n (%) ]
3 讨论
中医理论认为, 急性分泌性中耳炎属于“耳胀”“耳闭”范畴, 其基本病机为风邪犯肺, 致使肺气宣发功能受到影响, 最终导致水湿停滞, 诱发中耳炎。因此, 该病的中医治则为疏风宣肺、通窍化湿, 使清气上走耳窍以到达咽鼓管, 恢复其通气功能[3]。本研究使用的宣肺通窍汤中, 柴胡具有疏肝解郁的功效;僵蚕具有消肿化痰、祛风解毒的功效;桔梗具有开宣肺气、化湿祛痰的功效[4];白芷、辛夷具有散结排脓、通窍止痛的功效, 可促进肺部宣发功能的恢复[5];路路通具有利水渗湿、祛风活络的功效, 可疏通下焦水通路;茯苓具有健脾利湿的功效, 可疏通中焦水通路;桑白皮、葶苈子具有泻肺平喘、利水消肿的功效, 可促进肺部通调水道和肃降功能的恢复, 消除鼓室内积液, 促进疾病转归[6]。
临床研究表明, 采用微波照射加热的方式治疗急性、普通型中耳炎患者临床疗效显著[7]。微波具有生物热效应, 可使黏膜组织发生凝固, 减少分泌, 保护黏膜完整, 具有创伤小、恢复快及疗程短等诸多优点, 目前在中耳炎的临床治疗中应用广泛[8]。
本研究结果表明, 经过治疗, 实验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 (91.67%) 显著高于对照组 (78.33%) ,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采用宣肺通窍汤结合微波治疗急性分泌性中耳炎临床疗效显著, 可有效缩短病程, 减轻患者痛苦,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摘要:目的:探讨宣肺通窍汤结合微波治疗急性分泌性中耳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20例急性分泌性中耳炎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60例, 对照组患者仅采用西药进行治疗, 实验组患者采用宣肺通窍汤结合微波进行治疗, 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经过治疗, 实验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 (91.67%) 显著高于对照组 (78.33%) ,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采用宣肺通窍汤结合微波治疗急性分泌性中耳炎临床疗效显著, 可有效缩短病程, 减轻患者痛苦,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急性分泌性中耳炎,宣肺通窍汤,微波,临床研究
参考文献
[1]陶洁.耳聋治肺法治疗急性分泌性中耳炎例临床体会[J].中国中医急症, 2008, 17 (12) :1770-1771.
[2]汪吉宝.对分泌性中耳炎临床工作的几点看法[J].临床耳鼻咽喉科杂志, 2001, 15 (10) :435-436.
[3]李希平, 戴海江, 牟文清.分泌性中耳炎的治疗现状与思考[J].中国耳鼻咽喉头颈外科, 2007, 14 (8) :467-469.
[4]朱红.宣肺通窍汤联合微波治疗急性分泌性中耳炎临床观察[J].山西中医, 2013, 29 (8) :18-19.
[5]韩潮, 高仁虎.宣肺通窍汤治疗急性分泌性中耳炎疗效观察[J].陕西中医, 2013, 34 (4) :440-441.
[6]黄承东.微波照射加温治疗分泌性中耳炎30例疗效观察[J].亚太传统医药, 2012, 8 (9) :119-120.
[7]张军.微波联合吉诺通治疗急性分泌性中耳炎疗效观察[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1, 5 (2) :185-186.
【自拟宣肺汤】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