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体多元

2024-10-18

立体多元(精选11篇)

立体多元 篇1

摘要:<正>翻开译林版小学英语教材可以很清楚地感受到一个教学信息,那就是:语不离篇。正因如此,短小精湛、趣味活泼、富有生活情趣的Story time、Cartoon time就成为了英语教学的主心骨。由此一来,如何开展好语篇教学,就成为了教师教学探究的重点。然而,在实际的语篇教学中,不少教师还沿袭着“逐字逐句逐段”讲解的语篇教学方式,导致原本有趣的故事、生动的对话、充满诗意的叙说变得枯燥无味,黯然失色。可见,想要教好

翻开译林版小学英语教材可以很清楚地感受到一个教学信息,那就是:语不离篇。正因如此,短小精湛、趣味活泼、富有生活情趣的Story time、Cartoon time就成为了英语教学的主心骨。由此一来,如何开展好语篇教学,就成为了教师教学探究的重点。然而,在实际的语篇教学中,不少教师还沿袭着“逐字逐句逐段”讲解的语篇教学方式,导致原本有趣的故事、生动的对话、充满诗意的叙说变得枯燥无味,黯然失色。可见,想要教好语篇,教师还得在语篇的呈现与解读上多费心思,以多元、立体、动态的方式,让学生们走进语篇,感悟语篇所带来的英语趣味。

一、体裁解读,精准定位语篇

译林版小学英语教材的语篇内容多以故事为主,以对话为主要表现形式。如五年级下册的Unit 3 Asking the way,这一课以对话为媒介,呈现了一个学生们常见的生活情境。当然也有例外,如四年级下册《My day》、六年级上册Unit 2 What a day的Story time则以小日记的形式,向我们叙述了作者一天内发生的事情;五年级上册Unit 3 Our animal friends中的Story time则以趣味性的猜谜形式展开故事;五年级下册Unit 7Chinese festival的Story time则以节日为分割线,运用叙述式的方式,娓娓道来等等。既然如此,教师在教的过程中必须要区别对待,以多样化的解读方式呈现语篇,发挥其内在的教学优势。

以五年级上册Unit 3 Our animal friends这单元Story time语篇的教学为例,笔者抓准了“Guessing(猜谜)”这个教学重心,将猜谜贯穿于整个语篇教学的始末,以“Guessing”作为教学设计的主线,开展各项教学活动,让学生们在猜的过程中学习语篇。在拓展训练中,笔者结合语篇设计了“Guessing”的闯关比赛,如听录音猜句子、比动作,猜谜语、学声音,猜动物、你画我猜等等,让学生们在语篇谜语的基础上,创造性地设计谜语,将更多的小动物纳入到猜谜课堂中。这样一来,有效地强化了课堂的延伸性,既丰富了学生对语篇的认识与理解,又促进了他们的语言实践,实现了现学现用,活学活用。学生们猜得欢喜,教师也教得轻松。

二、靓句点拨,提高阅读能力

句子是构成语篇内容的主要单位,也是我们理解语篇的关键钥匙。在语篇教学中,讲解重点句型一直都是教师教学的重点。但遗憾的是,不少教师在解析句子的过程中,过分地聚焦于语法功能,把句子从语篇中分离出来,放大其语法功能,而忽略了它在整个语篇中所起的关键作用,导致了句子与语篇的脱节。笔者认为,在句子的解读中除了要重视语法教学以外,还应抓住语篇的关键句,尤其是在结构上或内容上起重要作用的句子,通过对句子的感知,强化学生们对这个语篇的认识,提高他们的自主阅读能力。

以四年级上册Unit 4 I can play basketball这单元Story time语篇的教学为例,在教学过程中,笔者首先把“Can you play basketball?”这个句子作为“金句”,让学生将它从语篇中揪了出来。在这个句子的解析中,笔者以动作配合的形式,开展句子接龙活动。通过动作让学生们体会“can(能力)”的表达,并以接龙的形式,激发学生们的思维,把之前学过的与能力有关的词汇,如jump、play football、play games、run等应用到句子当中,为我们接下来扩充语篇,丰富语篇对话做好前提准备。如此一来,句子的解析紧紧围绕着语篇,有助于学生语篇意识的培养,这对于他们理解语篇大有帮助。

三、情境感知,激发情感体验

译林版小学英语教材贴近儿童的心理特征,富有童真童趣,情感是语篇的主旋律。在教学过程中,尤其是语篇的朗读中,教师要善于创设情境,以情感的渲染激发学生真实的学习体验,让他们在整体的感知过程中理解语篇,而不是在逐字逐句的讲解中,识记、背诵语篇的内容。

译林版五年级下册Unit 4 Seeing the doctor的Cartoon time十分有趣,为我们讲述了老鼠医生Bobby为病人Monkey、Rabbit、Elephant、Giraffe包扎的趣味故事。这个故事中不仅创设了“seeing the doctor”的故事情境,而且充满趣味,非常符合小学生的心理年龄特征。在课前,笔者准备了许多白绷带,并用纸张、卡片等制作了兔子的长耳朵、大象的长鼻子,还带来了一只长颈鹿的玩偶。在教学中,笔者鼓励学生们以角色扮演的形式,将这个有趣的故事呈现出来。并邀请表演得出色的小组成员上台,利用道具为大家呈现“卡通剧场”。在活动中,有了这些小道具,使故事变得更加生动活泼,连底下的学生都看得忍俊不禁。

总之,语篇是英语教学的主体,它既是传递新知识的桥梁,又是培养学生语用能力,尤其是表达能力的舞台。在语篇教学中,教师要打破一层不变的讲学模式,以多元的解读形式,激发语篇的生命力,让学生在不同的语篇学习中收获不一样的学习体验,以此培养他们英语学习的持久动力,从被动的“要我学”,变成主动的“我期待学”、“我想学”。

立体多元 篇2

5.1 分类建立符合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大学物理课程体系

根据学校专业设置特点将学生进行分类, 以我校为例可将学生分为机、电、材、汽四大类, 建立起符合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大学物理课程体系。按照各类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专业需求, 适当删减大学物理教学内容, 分别设置大学物理课程教学目标, 注重理论教学与学生专业相关的应用技术相结合, 实际教学中引入当今科技热点或工程实践案例。这样既能解决学时不够的问题, 又能让学生体会到物理知识的重要性与实用性, 有效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增强理论联系实际的本领, 做到学以致用。

5.2 整合优质教学资源建立大学物理立体化教学资源体系

立体化教学资源的体系结构主要由纸质化教学资源、音像教学资源、教学课件、教学资源库、网络课程、网络教学平台和学科专业网站等七个基本要素组成[5].我们可以利用现有的纸质化教学资源、音像教学资源、教学课件, 积极与兄弟院校建立友好合作关系, 互通有无, 建立教学资源库, 实现资源共享;充分学习借鉴国家级资源共享课, 学习其一流教师队伍、一流教学内容、一流教学方法、一流教材、一流教学管理经验, 加强自身网络课程、网络教学平台和学科专业网站的建设、开发与利用, 丰富大学物理数字化教学资源, 为学生自主学习搭建网络平台, 建立大学物理立体化教学资源体系。

5.3 合理利用新媒体改进教学方式、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随着新媒体的快速发展, 大学物理作为一门重要的基础课, 纷纷出现在国内外一些课程平台上, MOOC具有传统课堂教学所不具备的优势:短小的视频和内容适合移动学习, 互动多、测验多、合作多, 能提升学习主动性[6].教师可以利用新媒体改进教学方式, 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加强学生之间的合作, 比如采用混合式教学、在线课堂与大学课堂结合进行翻转课堂式教学等。这对改变学生被动学习习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大学物理课堂教学效果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5.4 充分利用新媒体加强师生互动、实行过程性考核评价

当前高校大多课程的考核方式仍为卷面考核, 依靠卷面考核评价学生的能力高低既不科学, 也无法适应转型高校培养应用技术型学生的需求。逐步改革考核方式, 充分利用新媒体注重过程性评价, 比如引入微助教, 学生可以用手机在课堂中签到、答题和讨论、出勤率、课堂研讨、虚拟论坛发言、平时作业和小测验等都可以记录下来[7].不仅实现了教师对学生学习全过程的持续观察, 也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参与课堂互动交流的热情, 使考核结果更加科学合理。

6 结语

新媒体的出现对当前的高等教育产生了巨大影响, 高校转型发展对应用技术型高校大学物理课程的教学改革提出了新要求。新形势下, 教师只有不断更新教学理念, 积极改进教学手段和方法, 探索新的教学模式,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 才能达到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刘宜鸿。高等院校立体化教学资源建设的体系结构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 2017 (25) :25-26.

核心立体化 渠道多元化 篇3

在中国出版“走出去”工作领域,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立足国际国内市场形势,积极探索实践“走出去”的新思路新途徑,坚持走特色化发展之路,以促进汉语国际教育事业的发展为己任,不断研发出版满足不同国家、不同层次、不同类型学习者需求的汉语教材,并采取多种渠道对外推广,在中国图书和中国文化“走出去”的道路上坚守对外汉语教学与研究的专业特色,实现了对外推广工作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双丰收。

一、探索与管理结合,扩大版权输出

当前,根据世界汉语教材市场的特点,版权输出呈现了由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由东方国家向西方国家、由专业出版社向综合出版社推进的趋势。北语社深入调查分析国际出版格局,适时调整,探索版权输出的新路径。

纵观北语社版权输出的经验,是图书特色、输出渠道、版税战略、效能管理、综合推广的结果。作为一家对外汉语教学与研究专业出版社,北语社立足自身特色,打造品种超过3000种的对外汉语学习精品图书,从产品自身为“走出去”打下坚实基础。此外,北语社推出的《中国文化百题》、《中国的世界遗产》、《中国人的故事》等大型电子音像产品,突破了以往以汉语学习图书为主体的输出格局,将更多展现中国文化、历史、风土以及改革开放成果的优秀图书推向全世界,在各大国际书展上受到广泛青睐。

自2007年起。北语社对版权输出策略进行调整,在坚持向日本(本版书难以进入)及东南亚国家(本版书易被侵权盗版)输出版权的同时,将版权输出的对象拓展到更多发达国家、综合出版社以及数字版权与电视播放权上。2009年,北语社成功向瑞典等欧洲国家输出版权,实现该区域零的突破。对韩国等国家和地区的输出版权也保持了传统的优势。

版权输出向立体化方向发展,会使汉语和中国文化在世界的受众面更广。影响力更大,随之带来良好的版税收入。截至2009年底,北语社有效输出版权累计814种,输出数量在全国单体出版社中首屈一指。

同时,进一步加强版权贸易的管理工作。北语社科学统计版权输出国家、输出版权图书、购买版权出版社及每年度的版权贸易情况;对输出版权的首印出版、版次、缴纳版税、样书提供等情况进行监督;方便作者和相关部门查询。对于以输出汉语教材为主的北语社来说,版权输出的根本目的。除社会效益外经济效益同样重要。输出的版权,必须获得最大限度的版税回收。随着版权输出数量和种类的增加,北语社通过管理创新,强化了对版权贸易的管理。北语社版权贸易信息管理系统日趋完善,在版权贸易管理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使版权管理更加科学有效。

二、立体化开发教学资源,增加实物出口

2009年,北语社本版图书产品实物出口码洋4894万元,销售回款2413万元,在全国名列前茅;网络出版与网络销售取得长足发展,国际客户在线支付逾100万元,消费客户覆盖了57个国家。北语社针对中国文化传播开发的多种大型电子音像产品,受到海外人士的欢迎。2009年北语社电子音像产品海外销售码洋2600万元,销售回款1600万元。创造了中国电子音像产品海外销售的突出业绩。

骄人的成绩背后是冷静的分析与科学的决策。近来,北语社对《汉语乐园》、《新实用汉语课本》、《汉语会话301句》、《汉语教程》、《轻松学中文》、《汉语速成》等多种品牌教材进行了多语种立体开发,深入打造品牌效应,使产品突破自身障碍遍布世界各地。如《汉语乐园》系列教材及多媒体共开发了45个语种版本,满足了全世界95%以上各种母语国家和地区的需要。

在当今国际经济形势尚未完全复苏的大背景下,海外销售逆势而上取得优异的成绩,这是北语社一直坚持贯穿立体化发展思路的结果:即以纸质图书出版、电子音像出版、网络出版为核心,以传统语言培训和网络培训为手段,构建国内营销、海外营销、网络营销相结合的立体化营销渠道,实现传统出版、网络出版、网络教育一体化发展。

按照这样的立体化发展架构,北语社继续深化改革,优化出版结构,整合出版资源,在强化图书品牌的同时,积极进行电子音像产品的开发和网络出版的实践,在推出传统纸质图书的同时,立体化开发各类配套电子音像产品、网络出版物。北语社“走出去”的方向更加明确,思路更加清晰,各条线推进迅速,成效显著。如启动创建北语社对外推广图书数字资源平台,计划在两年内实现2200种图书资源的数字化,为“走出去”立体化发展建立数字资源保障。在产品内容上,既重视满足海外汉语教学需求的产品的开发,也重视开发介绍中国文化及当代中国的产品;在产品形式上,重点开发集纸质、视频、电子等诸种媒体优势于一身的产品,实现“走出去”产品内容立体化,让读者对中国的了解更生动、更直观、更真实。

围绕传播中国文化和立体化汉语教学,北语社投入大量的人力和财力,研发出版了一批高质量、高水平的电子音像产品,着力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品,打造一批具有国际知名度的品牌。2006年至2009年,北语社出版独立电子音像产品47种,独立多媒体产品74种,汉语教学软件4种,共计125种。输出独立电子音像版权60种。如今北语社已形成了音像产品(DVD)、多媒体(CD-ROM、DVD-ROM)、汉语教学软件三大电子音像产品线,2009年独立电子音像产品的销售码洋已占到全社总销售码洋的23%,既推动了中国文化的世界传播和世界汉语教学的发展,也促进了北语社立体化发展战略的实现。

三、重视目标营销,重点锁定本土化主流渠道

有效规避国际金融危机、经济疲软带来的负面影响,深入挖掘图书海外销售、版权贸易的多种渠道,细化分析国别特点,坚持培养高端品牌,密切维护新老客户,这是北语社在海外营销推广工作中的实践与探索。面临新的“走出去”形势,北语社重点推进三种营销渠道建设:

一是筹建第一家国外分社。探索“走出去”工作的新途径,产品销售进入国外主流社会,真正实现本土化、立体化、主流化是北语社一贯坚持的发展方向。新闻出版总署在2009年正式发文,鼓励与扶持出版企业“走出去”,在海外建立分社、分店、分厂等常设机构。国内出版机构的海外市场竞争也日益激烈。北语社结合本社特点与现实环境,确立计划筹建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北美分社。北美分社定位于建立一家立足美国、覆盖北美的本土化对外汉语教材研发与出版培训机构。北美分社依托北语社对外汉语出版实力,立足北美汉

语教学实际,紧跟北美图书市场信息,实现教材的本土化出版与营销。目前,北美分社建立的前期考察与相关筹备工作已全面展开。

二是创建国外主流社會营销渠道。除自建销售网络体系之外,针对汉语国际教育的学科特点与实际情况,在国内外建立一系列战略合作伙伴,综合打造主流渠道的研发与推广平台,全方位推动图书“走出去”。2009年,北语社与俄罗斯人文大学、俄罗斯远东国立大学孔子学院、美国马里兰孔子学院、蒙古国立大学孔子学院等合作研发出版本土化汉语教材和中国文化读物。

三是建设通过电子商务系统实现的网络销售平台。早在2007年北语社就建立了覆盖全球的网上电子商务系统,支持信用卡(如VISA卡、MASTER卡等)在线支付,既可以快速完成图书的网上订购,又可以完成网上付费下载和付费学习。2009年网上本版书海外销售额为116万元,覆盖全球57个国家。其中。网络销售中的电子图书付费下载也成为一支新兴力量,呈逐年上升的趋势。全年出版付费下载的电子图书47种,有效补充了纸质图书营销不能覆盖的死角。电子杂志《学汉语》已经实现全年网络出版,实现了网上阅读、网上下载和网上订阅。这为未来对外汉语教材数字出版的发展做出了有效的探索与尝试。2009年12月,北语社网站人选2009全国出版业网站百强,并跻身出版社网站30强行列。

四、抓住机遇,不失时机加强对外宣传

2009年,美国总统奥巴马访华期间,在华美国留学生挑选了北语社出版的《中国的世界遗产》、《汉语会话301句》、《轻松学中文》和《汉语乐园》赠送给奥巴马、奥巴马夫人及孩子,这也是奥巴马访华时唯一接受的赠书。由此可见,在展示汉语魅力与中国文化的无数国际场合,北语社的图书产品都是重要的桥梁与使者。

重视对外宣传与软实力的打造,一直是北语社“走出去”工作的重点。近年来,北语社参加了法兰克福、伦敦、东京、莫斯科、香港、萨洛尼卡、伊朗和土库曼斯坦等国际书展,都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尤其是法兰克福国际书展中国主宾国活动,北语社积极响应,精心准备,参展图书有数百种。在中国主宾国主题馆承办的“轻松学中文”汉语示范课堂主题活动,受到中外媒体的关注与好评;在中国馆活动区承办的“中国文化魅力展播”活动,大力推广北语社的汉语学习电子音像产品,影响深远。在法兰克福书展上签订了系列版权输出项目和合作出版项目,也进一步扩大了北语社的国际影响力。

北语社结合自身优势和特点,形成了纸质图书出版、电子音像出版、网络出版三大出版核心,国内营销、海外营销、网络营销三大营销渠道。利用先进科技成果创新产品形态,增强品牌力量,拓展传播渠道,增强中华文化影响力。今后,北语社将进一步贯彻落实国家“走出去”战略,不断创新,科学发展,全面实现企业“走出去”、品牌“走出去”、资本“走出去”,建立高效团队,发挥比较优势,为打造具有较强国际影响力的对外汉语教学与研究专业出版社而努力奋斗。

立体多元 篇4

一、高等职业教育质量评价体系的历史演变

自2003年教育部启动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水平评估试点以来,高等职业教育已分别于2004年和2008年正式实施了两轮教育质量评估,初步形成了具有高职教育自身特色、相对独立成体系的教育质量评价制度。从制度演变的宏观视角看,我国的高职教育质量评价制度大致经历了以下三个发展阶段:

1. 高等职业教育质量评价制度的渊源:

本科教学水平评估。高等职业教育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教育质量评估是在借鉴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的基础上形成的。尽管我国高等教育早在1985年即开始了高等工程教育评估研究和试点工作,但是高等教育质量评估的全面组织实施以及实现科学化、规范化和制度化则始于上世纪90年代末至本世纪初。1990年,原国家教委颁布了《普通高等学校教育评估暂行规定》,1994年初,开始有计划、有组织地实施对普通高等学校的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进行评估,相继发展经历了合格评估、优秀评估和随机性水平评估的三种主要形式。2002年,教育部将上述三种方案合并为现行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方案》,该评估的结论分为优秀、良好、合格和不合格四种。2003年,教育部在《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明确提出实行“五年一轮”的普通高等学校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制度。2004年8月教育部高等教育教学评估中心正式成立,具体负责组织实施高等学校本专科教育的评估工作。至此,一个包含职权依据、工作程序、评价标准与方法、评价结论与效力在内的高等教育质量评估制度体系基本形成,其基本做法和经验为高职教育质量评价的实施提供了参照和指导。

2. 高等职业教育质量评估的确立:

人才培养水平评估。虽然早在上世纪90年代,原国家教委就相继组织实施过针对普通高等专科学校、职业大学和成人高校的教育评估工作并且出台了相关文件,高职教育质量评估制度的酝酿和建立仍然晚于本科10年左右。1999年底,教育部召开第一次全国高职高专教学工作会议,发表了《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同时专门组建了全国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评估工作委员会,负责进行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评估的科学研究、人员培训和组织协调工作。2003年2月,教育部高教司下发《关于开展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试点工作的通知》,同年5月,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南通纺织职业技术学院率先接受评估。2003年底完成了对首批26所独立设置的高职院校、高等专科学校和成人高等学校的评估工作。2004年4月,教育部发布《关于全面开展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的通知》,标志着我国高职教育质量评价与保障工作全面展开,此被称为“第一轮评估”。据统计,全国纳入第一轮评估计划的高职院校共计1027所。2008年4月,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方案>的通知》出台,第二轮评估工作全面启动。与第一轮评估相比,本轮评价主体更广泛、评价内容更全面、评价方法更客观、评价结论更科学。

3. 高等职业教育质量评估的发展:

人才培养质量报告。2012年,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要求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先行发布人才培养质量年度报告并鼓励其他院校发布。7月12日,“2012年中国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年度报告”在京发布,报告分概述与历程、学生与发展、学校与改革、政策与项目、成效与贡献、挑战与展望等六个部分。发布人才培养质量年度报告作为一项新制度的实施,将对改变中国高等教育质量评价制度具有里程碑意义。其贡献至少在于:第一,采用在网络等传媒上公开发布的方式显示其公开透明及接受社会监督的勇气;第二,采用年度报告的形式,要求学校作为一项常规制度每年公开,为保障报告制度的连续性与推进教育质量评价的长期性奠定了规范基础;第三,采用网络或其他传媒方式发布,由此引入了第三方评价的观念,必然会引起教育等其他方面的关注,为提升质量评价的客观性与公正性预留了空间。

二、高等职业教育质量评价体系的观念支撑

制度背后的发展必然有种观念作支撑。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质量评价制度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和社会背景下产生的一种新的高等教育质量评价类型,具有鲜明的政府主导特征、明确的“以评促建”的价值追求和持续的制度发展动力,而支撑和支持这种评价制度演变的教育质量观也呈现出相应的波段发展线索。概括而言,大致包含四个阶段:

1. 以适应社会急需为主的质量观。

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初,正逢国家刚刚实行改革开放,大力发展集体经济并允许私营经济存在和发展,经济社会发展急需一大批经营、管理和技术人才,然而由于高考制度刚刚恢复,大学招生数量十分有限,单纯依靠大学教育无法满足经济社会建设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同时,伴随着大批下乡知识青年的回城,高中毕业生升学难的矛盾日益突出,城市青年希望上大学的强烈愿望与当时高等教育极低的录取率之间形成了巨大的反差。在此背景下,一批有识之士建议,政府可充分利用现有高等学校和社会力量,积极发展短期职业大学,采取走读的形式,以不包分配、不迁户粮关系、不发统一的毕业证书、实行较高收费的政策形式,扩大高等教育规模,以满足社会经济发展之急需。在当时的政策背景下,无论采用哪种形式,无论教育质量如何,满足和适应社会急需是最大的质量要求,因此笔者称这种观念为满足急需的质量观。实践证明,短期职业大学的建立和发展,不仅解决了部分城镇待业青年上学难的问题,满足了城镇青年就读高等教育的愿望,它为社会输送的各类毕业生也很快成为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技术力量和骨干,为今天中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不足之处在于,在这种具有实用主义色彩的办学思想指导下,基本上没有形成关于教育质量的价值与内涵的理性反思,更谈不上构建质量评价体系。

2. 以实现规模扩张为主的质量观。

以短期职业大学为代表的高职教育经过十余年的发展,作为一种办学形式逐渐得到社会的重视和认可。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开始,国家推进高等教育大众化,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全国各地通过实施中专升格、民办新建等途径建立了一大批职业技术学院,形成了“六路大军办高职”的基本格局。其根源在于:全国城乡大批适龄青年热切希望就读高等职业教育,社会主义现代化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需要一大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外部形势使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成为一项基本国策。加之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计划的典型效应,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经过短短十余年的发展,在规模上已占据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当时高职战线普遍认为:高职毕业生比中专生文化素质高、比本科生动手动力强,且高职毕业生就业率已连年超过本科院校,高职教育发展前景乐观。在此背景下,规模就是竞争力,规模代表质量的观念占据主导地位。

3. 以适应结构需求为主的质量观。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不断推进,高等职业教育的外部发展环境发生了显著变化:本科高等教育、民办独立学院的同期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大学生就业难成为新的历史条件下的社会热点问题,本科与高职抢生源、抢就业市场快速演变为既成事实。与此相对应的政策变化是,教育部发布了教高2006[4]号和[16]号文件,同时于2008年启动第二轮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水平评估。伴随着教育政策的重大发展,高职教育理论研究亦迅速转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问题,更多地关注高职院校专业结构是否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的要求、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是否满足生产建设管理服务岗位工作等问题。此阶段高职教育质量的核心落脚于人才培养的规格、专业门类结构与岗位适应要求等要素,将视角由外部需求转向内部建制与外部需求之间的互动与匹配上,强调“出好人才”。

4. 以内涵提升为主的质量观。

以2010年全国第四次教育工作会议的召开和《教育规划纲要》的颁布为标志,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进入了内涵发展的新阶段。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成为重大任务,而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最为重要的是内涵建设、强化特色,扩规模已不再是主要任务。与此相适应的是,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一个类型应当鼓励各类学校更安于定位、办出特色、争创一流,把主要精力和财力投入到提升教育质量的当务之急上,真正确立内涵质量观。与前几个阶段的质量要求相比,内涵质量观的突出特点是强调从高等职业教育的类型特征出发,着眼于高职职业教育发展的内在要素(专业与专业群、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双师素质、双证融合等等),建立中国特色、世界水准的职业教育体系。

三、高等职业教育质量评价体系的运行成效

目前,我国已经初步建成了一个具有中国高等职业教育特色的质量评价体系,它对引导和规范高等职业院校办学行为,推动和促进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提升和增强高等职业教育的社会吸引力和市场竞争力都产生了明显的成效。但是,我们也必须正视当前教育质量评价中存在的不足之处。

1. 评价主体的单一性。

我国现行的高职教育质量评价的主要特点是政府主导,评价方案由政府制订,评价实施由政府组织,评价结果由政府公布,评价成本由政府开支,其优点是权威性,缺点是单一,尤其在当前高职院校主要由政府举办的情况下,易使评价过程流于形式、评价结果缺乏客观性和公信力。

2. 评价指向的宏观性。

从现有的评价指标体系来看,我国现行的高等职业教育质量评价实际上是一种学校综合实力的评价。高等职业教育质量评价的对象无疑是高职院校,然而其具体的评价指向应当是关注各个学校内部的微观教育单元,也就是专业和专业群。高职院校的最大特点就是依托行业或面向专业,综合实力的评价无法反映一个学校的真正办学特色和真实教育质量,也无法反映全国同一专业人才的教育水平层次,不利于高职教育内涵提升。

3. 评价过程的封闭性。

现行的整个评价过程主要发生在教育领域,是教育主管部门对其所辖学校的一种行政评价,其评价专家主要来自教育内部系统,评价结果主要在教育媒体上公布。相对而言,社会的意见和外部的力量(特别是行业和学生)很难进入评价过程,从而使整个评价可能有“闭门造车”的嫌疑。

4. 评价方法的形式性。

利用基础数据平台进行分析判断是高职教育质量评价体系的一大创新,其优点是直观、便捷,但是它更多地是一种依据评价对象提供的数据进行的量化分析,数据来源单一且存在根据指标要求逆向操作的道德风险。更重要的是,当所有的评价均以指标数据为基础时,容易导致整个评价指标体系趋于僵化,无法立体地反映评价对象的综合质量,毕竟反映教育质量的某些重要指标,如校友满意度、认同度等无法完全量化。

四、建立开放、多元、立体的高等职业教育质量评价体系

《教育规划纲要》的颁布和一系列提升质量政策的出台,使得全面而系统地设计高等教育质量评价体系成为一种发展共识。笔者认为,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新的类型,其发展压力与创新潜力更大,在进一步调整和优化教育质量评价体系方面应该而且可以有所作为。

1. 高等职业教育质量评价体系的基本特征。

作为一种教育类型,高等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本质区别在于就业导向的职业教育已跨越了传统学校的界域。这意味着高等职业教育不能只遵从教育规律、认知规律,还要遵循职业发展、职业成长的规律。跨界的高等职业教育必须有跨界质量评价体系。笔者以为,高职教育努力构建的质量评价体系,应包括教育质量观的理念层次和评价实施的主体、标准、流程、效力的制度层次两大要素,必须体现出三个主要特征。

一是开放性。适应高等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运行的要求,体现高等职业教育的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的新特点,高等职业院校在人才培养、在机制建设上首先必须坚持开放性、面向社会、面向市场、面向行业、面向校友、面向各级各类主管部门乃至面向传媒,公开接受评价和监督,突出其评价过程和评价主体的开放性。

二是多元性。由于现阶段高等职业教育尚属专科层次培养阶段,而社会对于人才的要求则多半以本科为参照标准。在这种条件下,高等职业院校通过国内外合作和联合办学,在提升学业学历层次等方面的努力应纳入评价内容。当然,高等职业教育坚持以服务为宗旨、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相结合的发展道路决定着学生的就业能力和岗位表现、学校的服务水平和成果等应当是重点。与此同时,高等职业教育的全日制教学与岗位培训应并重并举,因此,高职院校开展各种形式的岗位培训情况也应当纳入质量标准和要求。总之,高职教育质量评价的指标体系应更具多元性,体现高职教育的类型特征。

三是立体化。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时间较短,各院校间发展起点不同、进程不同、体制不同、定位目标不同,因此难以用单一的标准进行衡量评价,必须从静态与动态结合,从横向与纵向分析,从全方位、多角度审视才能进行科学评价,因此,高职教育质量评价的运作必须是立体式。

2. 参与高等职业教育质量评价的主体构造。

职业教育作为与高等教育、基础教育相并列的一种重要的教育类型,在整个教育生态系统中与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科技等领域发生千丝万缕的联系。职业教育的生态环境也决定了其生存与发展必须关注与之发生各种关系的利益相关者。因此,参与高等职业院校评价的主体至少应该包括:

(1)学生。作为学校教育培养的基本对象,他们最有感受、最有发言权,因此在评价一个学校的管理是否人性化、服务是否回应学生诉求,教育是否以人为本、所教授知识是否具有岗位针对性和适用性、学校办学与市场的契合度是否有效提升等方面时,应当注意吸收学生参与并采纳学生意见。

(2)用人单位。学校的毕业生最终多分布在行业企业和相关岗位上,因此,行业企业的人力资源部门对学校人才培养质量最有发言权,特别是在评价学生的工作表现以及教育质量在同类学校的比较优势上,最易找到评价感觉。

(3)教育行政主管部门。他们对学校执行上级有关教育工作的方针政策、完成下达的工作任务及其与同类学校的比较中,可以客观地了解学校工作的状况,最容易判断出等级和层次。

(4)财政等项目投入部门。从某种意义上说,财政财务绩效也是一种质量,以较少的投入实现较大的绩效,本身也表明了财政投入的质量,正因为这样,该投入部门参与质量评价也是有意义的。

(5)社会各界。主要包括公共传媒、信访、纪检监察等方面,它通过学校办学过程中正面或负面发现的问题,从中可以检测学校教育教学质量。

3. 规范高职教育质量评价的指标体系。

除现行的侧重于衡量一个学校的软硬件实力的相关指标外,评价工作的主要指标还应当包括以下内容:毕业生综合素质,包括毕业生就业率、就业质量、在岗位上贡献度;开展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状况对科技进步、改革发展、社会进步的贡献程度;开展岗位培训、考证定级情况,表明学校对多层次人才培养培训所做的贡献;推动文化建设状况,包括学校在相关领域对传承、创新引领行业、区域文化等方面所做的贡献;同行贡献和引领作用,包括在整个高职战线内部发挥示范引领和服务带领作用情况。

当然,由于高等职业教育以人才培养为主要任务,因此,人才培养状况即毕业生的综合素质是最为重要的衡量指标。

参考文献

[1]冷余生.从质量争议看高等教育质量评价的现状和任务[J].高等教育研究,2007(03).

[2]刘俊学.试论“双重性”视角下的高等教育质量评价与监控[J].中国高教研究,2007(11).

[3]吴亚萍.基于学生、学校发展的高职教育质量评价观[J].教育与职业,2009(02).

[4]胡小桃.社会中介组织参与高职教育质量保障体系构建:意义、路径与问题[J].职教论坛,2010(04).

[5]任君庆.高等职业教育的质量标准和质量观[J].职业技术教育,2003(25).

立体多元 篇5

关键词:移动学习;网络教学资源;探究学习

中图分类号:G250.73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3-8454(2014)15-0053-03

“植物保护通论”是园艺、农学等专业的必修专业课之一,也是一门农业应用课程。在学习上既要重视有关理论的学习和掌握,更要强调实践经验的积累和工作能力的培养。随着我校应用型高校建设的逐步推进,要求课堂讲授内容更加贴近生产实际,培养的学生更加适应社会发展和就业的要求。因此,针对园艺、农学类专业和本课程的特点,为了适应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要,提高教学质量,传统教学模式必须要进行全面的改革。

结合多年教学改革的实践经验,我们提出了本课程教学改革的基本思路:充分应用网络多媒体技术,构建多元化网络教学平台,以解决现行教学中班级人数众多、教学学时有限、实验教学环节动手操作不够等问题。为此,我们构建了“植物保护通论”课程多元立体化网络教学资源。

一、多元立体化网络学习资源架构设计

立体化教学资源建设主要分为纸介质资源、多媒体资源以及网络课程资源建设。较多学者认为:以主教材为基础,以多媒体、多形态、多功能、多层次的教学资源和多种教学服务为内容的立体化教学包(主教材+教学辅导教材+实验教材+CAI 课件+网络课程+试题库)提供了整体教学解决方案,形成了一个能够让师生更加方便、更加自主教学环境。[1]但这种提法在移动互联网高速发展,移动学习日益流行的今天,已不能满足新技术、新环境、新的教学模式及信息社会发展的需求。

近年来随着智能手机、智能PDA等移动终端的大规模普及,“手机网民规模在2012年增长迅速,并于年中超越使用台式电脑接入互联网的网民。截至2012年12月底,我国手机网民规模为4.2亿”,而在大学生群体中,通过智能手机接入移动互联网的方式进行学习已经是一个很明显的趋势。[2]因此,立体化教学资源中应包含支持移动学习的教学资源。

同时,高校教学应贴近生产实际,使学生更加适应社会发展和就业的要求,因此教学内容除了课本教材外,还应引入生产实践一线有关的真实案例、真实工作方法等。高校教师兼具教学、科研两重任务,如果能将科研成果及时引入到课堂中,将可以大大缩小课堂和社会生产实践的距离。具体到本课程而言,是指林业、农业、经济作物领域的农民、企业或者事业单位在植物病虫害防治的实际举措,我们将科研过程中开发的三个专业数据库作为网络课程的拓展资源。

根据这种思想,“植物保护通论”课程教学团队初步构建了“网络课程网站为核心载体,移动学习网站为补充,专业数据库网站为拓展”的三位一体立体化网络学习资源,贯彻了笔者所提出的多元立体化网络学习资源的构想,如图1所示。

在图1中,可以看到多元立体化教材的三大组成要素,最核心的是网络课程,由专题式探究学习平台以及学习资源如教学大纲、学习课件、实验指导等构成,移动学习网站是网络课程的补充,以友好的HTML5界面呈现给移动端用户,两者共享一个数据库,这样可以保证内容的一致性以及维护的方便性;而作为专题式探究学习平台的拓展资源,3个专业数据库拥有独立的数据库,数据库存储了大量的植物病虫害基本信息、防治信息、花卉及稻米种植技术等田间生产的真实数据,可作为学生开展探究学习使用。PC端用户可通过计算机访问网络课程,而移动设备端用户则访问专门的移动学习网站。

二、网络课程建设

网络课程就是通过网络表现的某门学科的教学内容及实施的教学活动的总和。它包括两个组成部分:按照一定的教学目标、教学策略组织起来的教学内容和网络教学支撑环境,其中网络教学支撑环境特指支持网络教学的软件工具、教学资源以及在网络教学平台上实施的教学活动。[3]笔者们采用ASP语言和SQL Server数据库技术,建立了“植物保护通论”网络课程。在教学资源上包括教学大纲、教学计划、学习课件、实验指导、课程术语、FAQ(常见问题解答)、教学视频、图片资源、试题库等内容。在教学活动上,对部分具有开放性的教学内容整合成探究专题进行学习,根据探究学习一般的操作程序,把每个专题活动分成4个基本步骤即制定计划、搜集证据、小组交流、成果展示来设计探究主题。其中最为核心的是“搜集证据”模块,要求学生利用网络课程及3个专业网络数据库系统(林业外来有害生物测报专家系统、花卉病虫害诊断与监测系统、有机稻米质量监控管理系统)的网络资源开展探究性学习,某些探究活动还需要学生在实际场景中进行观察、实验等活动来获取证据完成探究学习任务。

三、移动学习平台建设

移动学习(M-Learning)是指学习者在非固定和非预先设定的位置下发生的任何类型的学习,或者是学习者利用移动技术提供的优势所进行的学习,其特点是实现“Anyone、Anytime、Anywhere、Anystyle(4A)”下进行的更自由的学习。[4]由于手机的屏幕尺寸有限,以往为PC机所设计的网站往往不方便学习者浏览使用,专门为手机进行优化的网站将更方便用户浏览。针对这种情况,建立移动学习网站,可以完善课程的学习资源体系,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求。

1.技术路线选择

目前移动学习网站在开发技术上一般有两种方案,方案一是应用WML(Wireless Markup Language, 无线标记语言 )进行开发,可通过WAP浏览器进行访问,因而可以向下兼容部分非智能手机,但页面较简单;方案二是应用HTML+CSS+JavaScrip模式(亦称为HTML5模式),页面内容表现形式丰富,但需要智能手机安装特定的浏览器。考虑到目前智能手机在大学生群体中普及相当高,且采用HTML+CSS+JavaScrip模式已是业界的主流开发模式,我们采用基于jQuery Mobile框架进行开发, jQuery Mobile是一款开源的JavaScript 类库框架,利用它开发者能以较低成本开发出跨各种主流的移动操作平台,兼容大多数移动浏览器的移动学习网站。endprint

2.学习内容设计

本课程的主要学习形式是课堂教学,网络教学作为课堂教学的补充,移动学习作为一种新兴的学习方式仅仅是作为网络学习的拓展。因此,移动学习网站的学习内容不是课堂内容的简单转移,更多的考虑学习资源的实用性和便捷性,选取学生最关心的内容如完成作业、实验过程的操作、考试和考核的完成等作为移动学习网站的重点。移动学习的发生具有随机性,且移动学习环境的不固定,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学生无法长时间保持注意力的集中。这种学习属于“微型学习”,要求学习内容短小精悍,知识单元既要足够短小以便于学习的随时随意发生, 也要保证知识单元相对完整的知识组块。[5]根据以上原则,移动学习网站设计了课程信息、课程学习、实验视频、测试练习四个模块。

(1)课程信息:发布最新的课程通知,方便学生随时查询课程安排,如何时交作业、何时进行实验、从而调整自己的学习计划。

(2)课程学习:包含名词术语、常见问题解答、实验手册三部分内容。主要目标是学生利用碎片化的学习时间,可以在备考、备实验、做作业过程中方便地查阅到相关的学习内容。

(3)实验视频:实验操作的过程是技能的训练,通过视频的方式讲解关键步骤最有利于学生掌握。由于视频格式的学习资源占用的存储容量大,花费的网络流量大,因此我们将实验视频制作为5到10分钟的微教学视频。

(4)测试练习:具有交互与反馈功能的练习题目。将各章节的知识点按照考试的题型要求,组合成模拟考试测试题,供学生在考前复习热身使用。

四、基于物联网的专业数据库网站建设

本课程教学团队近年来专注于信息技术与植物保护的结合,相继开展了基于网络技术、物联网技术、移动互联网技术在植物保护领域的应用研究,承担了“林业外来有害生物测报专家系统的开发与应用”、“基于物联网技术的花卉病虫害诊断和检测系统研发与应用”等省级课题的研究,在研究过程中开发了三个信息系统(花卉病虫害诊断与监测系统、有机稻米质量监控管理系统、林业外来有害生物测报专家系统)。这三个系统都密切贴近农林生产实践一线,已经投入实际应用。例如“有机稻米质量监控管理系统”在某企业的有机米生产管理中得以应用,“林业外来有害生物测报专家系统”在省内多个森林病虫害检疫站应用。在应用过程中这三个系统收录了大量的植物病虫害基本信息、防治信息、花卉及稻米种植技术等田间生产的真实数据。

1.花卉病虫害诊断与监测系统

借助Web技术与网络数据库技术、物联网技术,建立起花卉病虫害知识库、病虫害常用化学农药使用知识库,通过智能化人机查询借口,为花卉生产者提供花卉病虫害的诊断及防治服务,提高花卉病虫害防治效果,推动花卉的种植与生产,普及南方经济价值高的花卉品种生产知识。为广大花农提供花卉病虫害诊断,并对该种病虫害进行分析,找出防治方法。提前对病虫害进行预测,为花农提供治理方案,提前防治,减少花农滥用农药,降低农药的使用量,减少环境污染。本系统在提供病虫害诊断的同时,可以进行病虫害图片采集、视频录像、与专家在线视频通讯、实时诊断。

2.有机稻米质量监控管理系统

借助Web技术与网络数据库技术,根据有机米生产常涉及到的有机米生产过程监测业务,开发一个可以对有机米生产的种植、加工、销售进行全程监测的信息管理系统,可以实现对有机米生产的种植、加工、销售全过程的400多个指标项的监测数据进行详细管理,实现数据企业内共享。

3.林业外来有害生物测报专家系统

系统核心功能是对常见林业有害生物进行诊断及防治。实现了对42种常见林业虫害、 5种杂草害、5种病害的智能化在线诊断及防治功能,用户可根据观察到的虫害(草害、病害)的外部表征提请诊断,专家系统根据知识库存储的有害生物知识元、规则进行推理诊断,给出诊断结果并将推荐的防治措施提供以友好的网页形式反馈给用户。此外,作为智能化诊断的补充,系统还具有专家在线诊断功能,用户可通过系统向行业专家提请诊断请求。

五、多元立体化网络学习资源教学应用展望

多元立体化网络学习资源建成之后,将大大丰富课程的学习资源,有利于学生在课堂之余开展学习。在系统学习阶段,学生可以利用自己的计算机回顾整个章节的内容,开展实验准备、进行测试练习。在一些零碎的时间片段(如等公交车、晚上临睡前等)利用移动设备访问移动学习网站,记忆一些名词术语、常见问题解答等内容。在实践教学环节,将以上三个专业网络数据库融入到相应的章节中。例如,在“第二章 昆虫学部分”设计相应的实践主题,利用“外来生物专家系统”的昆虫数据,让学生开展教学活动。该实践主题就是要学生搜集一种昆虫的信息,按系统的格式进行提交,可以丰富系统收录信息的详实。这样让教学内容得以脱离书本贴近社会生产,实现“以科研促教学,教学科研相长”。

参考文献:

[1]余朝文,张际平.基于网络学习型社会的立体化教学资源建设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1(6):70-75.

[2]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中国移动互联网发展状况调查报告(2012年03月)[OL/DB]:http://www.cnnic.net.cn/hlwfzyj/hlwxzbg/201203/P020120709345263447718.pdf.

[3]谢幼如,柯清超.网络课程的开发与应用[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5,8.

[4]黄荣怀等.移动学习——理论·现状·趋势[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

[5]顾小清,顾风佳.微型学习策略:设计移动学习[J].中国电化教育,2008(3):17-21.

立体多元 篇6

一、多元立体化教学模式的基本理念

在传统的管理学教学模式下, 教师处于教学的主导地位, 主要通过课堂讲授的方式向学生传授相关理论知识, 讲解相关管理方法, 学生完全处于一种被动的地位。这种重灌输轻理解、重知识轻能力、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 已不能适应社会对于创新型管理人才的需求, 这也和目前提倡的素质教育是背道而驰的。这种单一的一元化的教学模式理应被新型的多元立体化的教学模式所取代。

实行多元立体化的教学模式应该树立以社会需求为导向, 以学生为中心, 以教师为辅助的教学观念。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始终处于学习的中心地位, 教师则作为教学工作的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 努力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师应根据当前社会需要, 不断充实丰富教学内容, 根据学生的理解能力、接受能力等现状, 充分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知识、分析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种以学生为中心的多元立体教学模式可以克服传统的以讲授知识为中心的教学模式的种种弊端, 大大加强学生对管理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同时也可以极大地满足社会对管理人才的需求。

二、多元立体化教学模式在管理学教学中的应用

在管理学教学中采用多元立体化的教学模式, 需要在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方面实现多元立体化。

1. 教学方法多元立体化。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尽量减少空洞的理论说教, 而代之以多样化的教学方法, 必要时让学生走出课堂参加到社会实践中, 从而使管理学教学纵横结合、有声有色, 最终形成多元立体化的教学方法。

(1) 案例教学法。案例教学法是20世纪20年代美国哈佛商学院首创的一种旨在培养实用型、创新型管理人才的教学方法。它把社会上真实发生的管理事件编写成案例的形式引入课堂, 供学生学习讨论, 学生要针对案例中发生的管理问题, 综合运用相关管理知识创造性的提出解决方法。案例教学法中, 学生由原来的“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转变成“方案的主动创造者”。这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深刻理解管理学的相关理论, 还可以有效地增强学生把理论应用于实践的能力。

实施案例教学法应该注意以下几个问题:案例的选择要恰当。要选择那些即能体现相关管理理论和知识, 又紧密贴近生活、解决实际问题的经典案例或代表性案例。案例讨论过程要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在组织案例讨论的过程中, 学生是主角, 教师则应当扮演幕后的支持者和引导者的角色, 鼓励学生自己积极思考、大胆发言、创造性的提出解决方法。教师的总结不要给出标准答案。管理既是一门科学, 又是一门艺术, 许多管理问题的解决没有千篇一律的模式, 更没有绝对正确的标准答案。讨论后的总结, 教师应该对学生的方案给予恰当的点评, 帮助学生认识到自己方案的优点和不足, 并就一些重点和难点问题, 启发学生进一步思考。

(2) 情景模拟教学法。情景模拟教学法是案例教学法的延伸。它围绕某一管理问题, 根据案例所提供的材料或者现实管理实践中的相关素材, 来编成相应的剧本, 让学生扮演其中的各种管理角色, 在课堂上模拟再现真实的管理场景, 使学生身临其境感受各类角色所面临的管理问题, 并拿出相应的解决方法或方案。情景模拟教学法将静态的案例变成了生动活泼、具体可见的形象, 并通过学生自身的表演展现出来。这种亲验式的教学方法极大地增强了案例的趣味性和吸引力, 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提高学生运用管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并能培养学生表达沟通等多方面的综合能力。

采用情景模拟教学法除了要注意在上述案例教学法中所提到的几个问题外, 还要特别注意做好正式模拟演练前的准备工作, 比如在剧本的编写、角色的分配上下足功夫。

(3) 管理游戏教学法。管理游戏也是一种参与式的管理学教学方法。它通过在课堂上组织具体生动的管理游戏, 来阐述相关的管理理论和知识。学生在参与管理游戏的过程中, 可以在轻松愉快的情景中, 深刻体会管理学的相关知识, 享受管理学学习所带来的乐趣, 使枯燥的课本知识变得生动形象、易于理解, 并进而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采用此种教学方法应该注意的是:管理游戏的选择和设计应该围绕管理学的教学内容展开, 富有创意、寓意深刻、容易组织实行。

(4) 实践教学法。管理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科学, 仅仅依靠教师在课堂上传授理论知识是远远不够的, 还需要开展丰富多彩的教学实践活动。通过实践教学的开展, 增强学生对管理基本理论知识的理解, 提高学生运用相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使理论和实践能有效地结合起来。实践教学方法的主要形式有:管理模拟实验。在实验室环境下, 模拟真实经济条件下的管理活动, 让学生借助计算机技术对管理过程进行测量、计算, 并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和处理。实地调研和实习。定期组织学生到相关单位实地进行参观调研, 并系统地组织学生在相关实习基地实习, 让学生亲临企业生产经营的第一线体验真实的管理活动。模拟创业或自主创业。在课堂学习中, 可让学生几人一组, 自由结合成创业团队或在不影响学业的前提下, 允许有条件的学生自主创业, 使理论能够有效地指导实践, 学以致用。

2. 教学手段多元立体化。

为保证管理学教学的良好效果, 还需要构建多元立体化的教学手段。除了传统的板书教学以外, 还可以采用以下各种教学手段:

(1) 多媒体教学。20世纪80年代以来,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 多媒体开始广泛应用于课堂教学中。它利用幻灯、投影、录音、录像等多媒体设备, 将管理学课件图、文、声、像并茂地传达给学生。通过对学生听觉、视觉等多种感官的综合刺激, 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2) 网络教学。伴随着现代网络技术的发展, 网络教学也日渐成为一种被普遍采用的教学手段。管理学教师可以通过建设管理学网站、管理学论坛或开通管理学博客等等各种手段, 实现和学生在线的实时交流和指导。

(3) 管理教学软件。管理学教师可以借助管理教学软件, 让学生开展模拟实战演习, 增强学生对管理学理论知识的理解, 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

(4) 管理讲座。不定期地邀请校外管理专家和身处社会实践第一线的企业家、经理来校做专题讲座, 让学生及时获得来自社会前沿的新鲜的大量资讯, 也促使管理学的教学能和当前社会需要紧密结合起来。

三、实施多元立体化教学模式的保证措施

要在管理学教学中实施多元立体化教学模式, 还需要以下基本保证措施:

1.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实施多元立体化的教学模式, 对教师自身的素质提出了新的挑战, 它需要教师既要拥有深厚的理论功底, 又要有丰富的实践经验。从目前 (下转第138页) (上接第136页) 高校管理学教师的现状来看, 绝大多数教师没有在企业工作的经历, 普遍缺乏社会实践经验。要弥补这方面的不足, 在加强管理学师资队伍建设时应注意:

(1) 构建合理的教学团队。依照管理学教学对教师素质的要求, 仅凭个人的力量有时难以胜任。因此应综合考虑教师队伍的学历、职称、年龄、专业、来源等各方面因素, 搭建合理的教学团队。有条件的情况下, 教学团队的组成除了校内教师外, 还应吸收校外专家和企业的经理人员参与进来。教学团队要经常举办各种教学科研和实践活动, 以互相取长补短、共同提高。在教学中也可以采用“理论教师+实践教师”的方式, 理论教师授课, 实践教师带领学生参加社会实践, 以依靠多人的智慧和力量保证管理学教学的良好效果。

(2) 建立鼓励教师参加社会实践的激励机制。高校应该鼓励教师积极参与到社会实践中去, 如和企业合作开展横向课题, 到企业兼职实习, 允许有条件的教师创立管理咨询公司等自主创业, 以丰富教师的实践经验。学校应在科研经费支持、教学任务分配、工资奖金发放等方面建立相应激励机制, 以解决教师参加社会实践的后顾之忧。

2. 建立科学的课程考核体系。

课程考核是教学管理的一个重要环节。只有建立起科学的课程考核体系, 才能真实地反映管理学教学的质量和效果。在多元立体化教学模式下, 管理学课程的考核应注意:

(1) 考核内容要广泛。从管理学考核的目标来看, 既要考核学生对管理学基础理论知识的理解程度, 又要考核学生将理论应用于实践的能力。因此, 在考核内容上既要包含教材所涉及的理论知识, 又要包含课外扩展阅读及实验教学的各类案例及相关知识, 还应包括现实社会中企业的真实实践活动内容。

(2) 考核形式要灵活多样。除了传统的试卷考核外, 还应采用灵活多样的考核形式。比如让学生撰写调查报告、案例分析报告、管理论文、创业计划书等等。以灵活多样的考核形式来考核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且运用相关管理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建立全程考核机制。对学生成绩的评定, 不能一锤定音, 仅凭最后的期末试卷考核来确定, 而应根据学生参与管理学学习的全过程的表现来综合评定。

平时要对学生参与管理学学习的态度、能力等表现给予适时合理的评价, 并结合期末试卷考核分数, 最后来确定综合评分。

对学生实现全过程的考核, 可以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管理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 建立健全教学质量评价体系。

完善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是保证良好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管理学作为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 对其教学质量的评价, 应该异于纯理论教学的学科。

传统的教学质量评价往往只针对课堂教学的评价, 在评价指标的设置上偏重于教师的教学态度是否认真、教学内容是否丰富、教学手段是否多样等。一般要求教师上课应做到:按部就班、守时认真、板书工整、教学内容丰富、教学手段多样。

在多元立体化教学模式下, 管理学教学要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甚至是走出课堂进行校外的实践, 因此, 对管理学教学的质量评价应该在传统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基础上有所创新突破。对多元立体化模式下的管理学教学的评价除了传统教学质量评价的基本内容外, 更应关注教师作为启发者、帮助者的角色所应尽的责任, 评价教师能否促进理论和实践的结合, 能否引导学生动手动脑, 能否有效地提高学生实践操作能力。

只有建立健全了完善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 才能使教师真正放开手脚, 在管理学教学改革中大胆创新, 才有利于多元立体化教学模式在管理学教学实践中的应用。

参考文献

[1].邬文兵, 吕海军, 陈运涛等.管理学课程多元化教学模式研究[J].中国大学教学, 2006 (2)

[2].靖国安.高校教书育人的制度创新[J].高等教育研究, 2005 (5)

[3].王华强, 李成标, 刘新卫.网络环境下的管理学教学模式探讨[J].长江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9 (4)

[4].张彤.关于《管理学》教学改革的思考[J].西安社会科学, 2009 (3)

立体多元 篇7

1 构建多元立体化教学模式的必要性

多元立体化教学是在传统教学模式的基础上,随着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出现而发展起来的一种教学模式。构建多元立体化教学模式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1 因材施教的需要

每一届的高校新生都来自全国各地,由于地域和家庭环境等多种因素,学生的计算机应用水平参差不齐。另外,由于个体差异导致学生接受新知识的能力也不尽相同。而传统的线性结构教学方式,即课堂教学→实践教学方式,使得教师不能准确把握教学进度及教学内容,不能很好地做到因材施教。

1.2 教学资源多元化的需要

传统的教学资源单一化,使得学生常常只能利用有限的资源去学习和理解知识。而立体化教学资源则不同,它可以让教学更灵活,更有针对性。其包括教学信息系统化、教学环境数字化、教学对象层次化3个方面:系统化的教学信息主要包括纸质教材和数字化教材;数字化教学环境是以多媒体教学环境、在线教学平台、网络教学资源库为支撑的一个跨时间、跨空间、跨平台的数字化立体教学环境,它使多种模式教学环境和多种格式教学资源相统一,实现了教育资源的共享以及教学手段、教学模式和教学管理的现代化;层次化的教学对象为本科生、专科生、自学学生等,不同的学生应该对其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

1.3 学生学习主动化的需要

在多元立体化教学模式中,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得到了进一步的改进,以及多种教学资源通过网络平台实现了共享,把学生从被动地看、听中解放出来,让他们能够利用丰富的资源自觉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学生不再只是简单地“学会”,而有了“乐学”的体验和“会学”的收获。

1.4 学习评价科学化的需要

学习评价是对学生学习过程与学习效果的评定和总结。传统的单一考核评价体系(以闭卷笔试为主)不符合计算机基础教学的要求,不能全面、准确衡量学生对所学课程的掌握程度,例如有许多学生会答题但并不会实际操作。学习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能全面了解学生学习的过程,激励学生学习和改进教师的教学方法。在多元立体化教学中,立体化的评价体系使得对学生的学习评价更加规范化、合理化、科学化,符合现代教学理论认为评价更应当注重过程而非结果的理念。

2 构建多元立体化教学模式

多元立体化教学模式是在教学理论指导下,为完成规定的教学目标和内容,以“学一导多元立体化互动”的开放教学模式,其具体表现为:学生学习主动化、资源整合多元化、课程讲授多样化、学习支持立体化、学习评价科学化。

2.1 多元立体化教学资源建设

在现阶段多元立体化教学资源的建设主要体现在3个层次,即:教学包、教学资源库、学科(专业)网站。

(1)教学包。教学包是根据具体课程进行设计的,其内容是以主教材为核心,包括教师参考书、学习指导书、实验指导书等纸质教材,同时还包括电子教案、CAI课件、网络课程、电子图书、试题库、案例库、流媒体课件等。多元立体化教学资源建设是将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有机地结合,利用多种媒体在形式上、内容上的相互补充,达到教学设计一体化,能够满足多种应用。

(2)教学资源库。教学资源库是管理教学资源的计算机应用软件系统。教学资源库是以课程、知识点为单位在光盘或网络服务器上进行教学资源存储,给教学提供丰富的单元知识素材和媒体素材,同时还为实验提供仿真操作系统,便于学生实际操作的系统。当然,该资源库还提供了课件开发工具,使得教师能利用其中的多媒体素材,开发出个性化、有特色的教学课件,以满足不同的教学需求。

(3)学科(专业)网站。学科(专业)网站是将教学层次、学科、专业和领域等有机地结合起来所建设的综合性网站。这个平台能提供多种信息服务和多渠道沟通。既能让教师进行学术研讨、教学交流,也可以让学生利用其实现自学、答疑、讨论、作业、测试等过程。这种不受时间与空间限制的交流,更能进一步促进教学资源的建设与不断完善。

而对于计算机基础教学资源的建设应更能体现出自己学校、专业特色,因此除了以上教学资源的建设外,还特别要重点建设符合自己学校、专业学生的在线教学平台。在线教学平台不但应包含教学大纲、教学日历和电子教案,还应该有实验原理及方案、仿真实验、实验报告,以及课后习题、网上作业、网上答疑、在线测试、案例库等系统。

2.2 先进的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教师和学生为实现教学目的、完成教学任务所采用的相互作用的手段和一整套方式。它既包括教师教的方法,也包括学生学的方法,是教授方法与学习方法的统一。因此,依据有限的学时,针对不同的专业,制定不同的教学方案是非常必要的。

传统的教学活动过程中,师生互动性差,而在多元立体化教学过程中,这种局面彻底被改变。计算机基础理论教学可以采用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的教学方式(例如,案例教学、任务驱动教学、基本资源的和基于网络等多种教学方式,辅以以学生为中心的讨论式、研究式、探究式等多种教学手段),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由“学会”到“乐学”、由“会学”进而到“会用”,实现质的改变。

计算机基础课程是理论与实践并重的课程,在某些专业领域中甚至实践比理论更重要,因此对该学科的教学必须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使其相互作用,相得益彰。努力开发和挖掘实践教学资源,逐步形成课内外相结合、教学科研相结合、理论教学与工程实践相结合的实践教学体系,营造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育人环境。在实践教学中要以学生为主体,开发和建设立体化实验实践教学资源,通过实验让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这种让理论知识在实验中得到验证和应用,在实验中提高理论水平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学得有成就,增强了学习兴趣,提高了学习效果。

2.3 立体化的学习评价体系

一个好的学习评价体系,不仅能反映出学生真实的学习效果、掌握理论知识的程度和实践动手应用能力的优劣,而且还能全面跟踪学生的学习过程,帮助教师发现和分析教与学中存在的各种问题,以便改进教学方法,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立体化的评价体系能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促进教师不断提高教学能力与促进课程不断发展。在计算机基础教学中,要建立适合自己学校学生的学习评价体系,充分利用在线教学平台中的作业管理、在线测试等功能了解学生的学习过程,发现问题。在计算机基本的学习评价体系中,可以采用多维度进行评价与考核的方式,例如课堂提问、网上作业、实验操作、在线测试、考试成绩等考核方式,尽量做到全面、客观、真实地反映学生的学习效果及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

3 结论

任何一种教学模式都有其存在的条件和原因,但也表现出不适合所有学生、所有教师及所有课程的特点。每位教师都应该结合自学生的特点和需求来更好地将教学资源、教学方法及评价体系有机地结合起来,让多元立体化教学能更好地为学生服务。

参考文献

[1]宋云娴,等.立体化教学资源模型构建[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 2005(4).

[2]沈火明,葛玉梅.积极进行教学资源建设全面推进教学改革[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4).

立体多元 篇8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要促进创业带动就业, 做好以高校毕业生为重点的青年就业工作, 提升劳动者就业创业能力”。浙江省第十三次党代会继续把“创业富民、创新强省”作为建设物质富裕精神富有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浙江的战略之一。在国家大力倡导推进创新创业工作的大背景下, 努力培养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所需要的创业人才, 已然成为高校的历史使命, 也是高校回应时代需求、推动社会进步和促进大学生自身发展的必然要求。然而, 在“2010全球创新型经济高层论坛”上发布的《创业教育发展报告》 (概要) 指出, 我国的创业教育尚处于起步期, 相对滞后于欧美国家。特别在高校, 由于创业教育教学体系陈旧、专职教师缺乏、教育理念模糊、教育经费不足等原因, 完善大学生的创业教育体系较为紧迫。因此, 针对高校对大学生的创业教育现状, 构建、实施相对适合的大学生创业教育模式, 成为了目前高校在创业教育方面面临的迫切任务。

二、大学生创业教育模式的现状分析

(一) 国外相关研究的现状分析

1.大学生创业教育

大学生创业教育活动最早于20世纪50年代兴起于美国, 经过半个世纪的发展, 许多国家在20世纪末已经对创业教育机制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制定。1989年, “面向21世纪教育国际研讨会”在京召开,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会上正式提出了“创业教育”的概念, 认为应该“把事业心和开拓技能教育提高到目前学术性和职业性教育护照所享有的同等地位。”许多国外的学者也从不同的角度分析了大学生创业教育, 他们认为应该侧重在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心理品质、能力等方面加强培养。

2.大学生创业教育模式

根据卡兹 (Katz, 2003) 的研究, 美国至少有44种与创业相关的学术期刊, 并且一直在增加。与此同时, 考夫曼基金会资助的全美高校创业教育调查、全球创业观察、高校创业教育年度报告都会定期发表, 美国中小企业局的白皮书也一直关注创业教育的发展动态。英国成立了国家科学创业中心和半官方机构泉沟大学生创业委员会, 全面负责创业教育。日本高校逐渐形成了“以创业精神培养”为主线的创业教育的概念, 认为创业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大学生应对社会挑战的能力和冒险精神。

(二) 国内相关研究的现状分析

1.大学生创业教育

我国对创业教育进行系统的研究始于1990年国家协调组的成立。1999年, 国务院在转批教育部的《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 提出要“加强对教师和学生的创业教育, 鼓励他们自主创办高新技术企业”。【1】经过几年的探索和发展, 取得了一批研究成果, 主要有毛家瑞主编的《创业教育系列丛书》和彭钢主编的《创业教育学》。【2】

2.大学生创业教育模式

近几年, 我国的大学生创业教育已经引起教育部、团中央、劳动社会保障部等部门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 并得到了蓬勃发展。2002年, 教育部确定了8所 (中国人民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 部属高校率先开展创业教育试点工作, 并因此形成了三种较为典型的创业教育模式, 主要有:以中国人民大学为代表的课堂式创业教育模式、以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为代表的实践式创业教育模式和以上海交通大学为代表综合式的创业教育模式。但地方本科院校的创业教育开展的还不够普遍, 对课程设置、教学要求、考核标准没有统一的要求, 基础教学中的创业教育比较匮乏。【2】

三、“多元化、立体式”创业教育模式的内涵

“多元化、立体式”创业教育模式主要从“多元化”和“立体式”两个方面来理解。“多元化”是指针对不同专业、不同类型、不同个性特点的大学生开展创业教育;“立体式”是指结合创业教育的资源整合、途径实施、机制保障等要素开展创业教育。高校在实施“多元化、立体式”创业教育的过程中, 根据大学生的不同特点, 可以将创业教育的对象分为四类。一是全体学生, 主要通过通识课程,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二是有技术性创新的学生, 着力培养创业学生的技术创新及成果转化的能力;三是具有管理倾向的学生, 重点培养其市场营销、企业运作管理的知识和能力;四是具有强烈创业动机并具备一定创业能力的学生, 主要通过实训、实战, 以及资金、场地等的支持, 做好扶持工作。

通过“多元化、立体式”的创业教育模式, 能够使高校创业教育工作者树立起普及创业文化、激发创业意识、培育创业能力、引导创业实践、服务创业孵化的创业教育理念。第一, 普及创业文化, 有助于推动高校大学生的创业意识, 实现创业项目的落地, 不仅具有鲜明的时代性, 也体现了高校实现素质教育和学生个人发展的需要;第二, 激发创业意识, 高校在运用各种途径、方式去激起大学生对创业的兴趣和热情, 使学生形成内在的创业动力和需要, 从而使得大学生由被动接受转变成为主动变革;第三, 培育创业能力, 主要通过专业能力、经营能力、综合能力等一系列心理特征的培养, 并不断加以实践, 是指逐步形成和发展成为大学生内在的财富;第四, 引导创业实践, 使创业知识转化成现实的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 并最终实现知识的最大效用;第五, 服务创业孵化, 高校创业教育的最终目标是实现大学生创业项目的成功孵化, 将理论转化成为生产力, 推动社会的进步。

四、“多元化、立体式”创业教育模式的实践和成效

(一) “多元化、立体式”创业教育模式的实践

1.打造通识性创业教育平台

通识创业教育的平台是每一位在校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培养的基础, 能够帮助高校大学生提高职业发展的基本意识。高校在了解社会变革对创业人才需求的同时, 应该规范课程设置, 把《职业规划与大学生涯》和《大学生就业与创业指导》两门课程纳入到高校的公共基础课程, 并按照必修课的要求予以考核, 将该课程贯穿大学的四个学年, 从创业意识的建立, 到创业实践的探索, 让学生充分理解、领悟、实践、提升其创业能力。同时, 为满足不同学生需求, 高校开设《KAB创业教育》、《创新思维开发》、《创业基础与创业案例》、《创业心理学》等创业类“选修课程群”, 【3】使学生逐步形成创业知识框架、增强自主创业的信心, 提高学生识别商机、整合资源、创建团队、制定创业方案等创业能力。

课余时间的培养也是通识教育中较为重要的一环。高校需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 积极关注、探索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和需求, 给予特色化、追踪式的指导与服务。面向不同需求的学生群体开设创业“健康门诊”, 采取单个指导、会诊指导、授课指导、陪伴指导、咨询指导等形式, 为大学生创业提供“一站式”指导服务;开设具有针对性的创业讲座, 对重点项目团队实施小班化试点教学, 专门邀请具有副高以上职称的校内外教师、具有丰富创业经历的成功人士进行全程化教学, 努力确保教学内容的连贯性、完整性和递进性。

2.打造专业性创新创业教育平台

从国内外创业教育的成功经验分析中看出, 大学生的创业活动大多来源于创业计划大赛, 学生在参与创业作品设计过程中, 如果能充分发挥创业团队的力量, 灵活地运用所学知识和所掌握的资源, 其本身就是一种创业磨练的过程, 有助于学生的创业思维训练及能力培养。高校需为学生提供创业竞赛平台, 通过大力开展大学生科技创新、创业素质类竞赛、创业类社团建设等活动, 进而促进学生创业实践能力的提升。

高校还需以社会需求为导向, 及时调整专业设置, 改革教学内容, 探索教学方法, 在专业建设及课程设置上, 不断探索, 把创业教育纳入到教育教学的实践中, 将创业人才培养纳入到人才培养的目标中去, 同时在专业教学计划中清晰地体现出实施创业教育的课程体系, 并在相关的课程大纲中适当地加入创业教育的相关章节、案例及实践方案, 与显性课程连接。增设与创业相关的经济学、管理学、营销学、法学等选修课程, 弥补创业必修课程的不足, 以增强学生的创业意识。

3.打造实践性创新创业教育平台

通过引入行业认证和实训机构, 将典型行业认证要求和企业的实际项目教育纳入到教育培养计划中, 不断创新实践教学载体和模式, 加强大学生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培养。组织学生走进教师的工作室 (研究所) , 参与教师创业项目的研究与开发, 通过教师及学生的创业项目展示、项目竞争、项目甄选、项目培育, 促进教学活动成效由第一课堂向社会实训的有效转变, 引导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创业能力和创业项目与社会需求、经济发展相契合, 通过多种形式的政策性扶持和市场化配置, 促使社会资本嵌入至学生的创业实践, 培植学生创业“孵化器”, 提高学生创业成功的可能性。

与此同时, 高校应对学生创业提供全方位的指导, 定期组织举办SYB、全球模拟公司实训等创业课程封闭式培训, 让创业团队开展创业的虚拟演练, 掌握创业的核心要素, 拓宽创业的项目渠道, 积累创业的实战经验;选拔综合素质高、有创业愿望的学生到与专业相关的企业挂职锻炼, 近距离接触企业家, 开展创业实习、研究企业的运作模式、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学习企业家的创业精神;对在创业计划大赛中的成熟作品或在创新活动中研发的成熟产品, 鼓励并支持学生入驻指导站, 注册创办实体公司, 为学生搭建创业实战平台, 培养学生的创业能力。

4.打造孵化型创业服务平台

高校依托大学生就业创业指导站, 充分发挥其在教学指导、宣传咨询、组织联络、活动策划等方面的作用, 搭建组织培育、政策引导、导师帮带、教育培训、阵地支持、信息交流、项目展示、资金扶持、市场对接、人才开发等十大平台, 并试将其建设成为职责明确、设施完备、运行有序、服务到位、作用明显的大学生创业就业服务窗口。指导站根据实际需要, 可设置模拟公司创业实训教室、项目展示区、创业就业个性化指导区、项目孵化室等功能模块, 为大学生免费提供功能强大的创业就业实战训练场所, 努力营造“以实训促创业, 以创业带就业”的良好氛围, 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4】

(二) “多元化、立体式”创业教育模式的实效

“多元化、立体式”创业教育模式在浙江工业大学进行了试点工作, 通过开设“创业管理班”、“KAB创业基础课”, 引入SYB创业教育项目, 建设大学生创业实验园, 组织大学生创业竞赛等, 使在校大学生从事创业活动的人数逐年上升, 毕业生创业存活率也逐年提高。

1.建立了全面化的制度体系

通过“多元化、立体式”创业教育模式的实践, 建立了校院两级的创业教育组织体系, 成立由学校分管领导任组长, 学生工作处、团委、教务处等处室负责人为成员的创新创业教育领导小组, 负责全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的规划、指导与协调。学院由学院党政一把手牵头成立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工作领导小组, 加强对学院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的领导;将学院创新创业教育工作视为一个重要参考指标纳入学院的工作考核体系, 促使学院将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工作作为一项重点工作开展和实施, 促使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取得较为满意的成果。

2.组建起专业化的师资队伍

目前, 学校形成了以副教授、中青年骨干为主要力量的校内创业导师队伍, 聘请企业老总、知名社会人士、业界精英担任校外创业导师, 同时整合指导站的杭州创业导师队伍, 建设完成理论功底强、实战经验足的创业导师群, 成立了由法律、财务、营销等专业教师 (专业人士) 和校外企业家组成的学生创业指导咨询委员会, 形成了勇于创新、结构合理的的创新型教学团队, 提升了创业指导内涵。

3.构建了多样化的教育课程

以指导站建设为重要载体, 学校建设完成“必修+选修”的创业教育课程群, 实现了必修课和选修课相结合, 专业知识课、创业活动课和素质拓展课的有机结合。实施创业教育, 已经覆盖了学院学生总人数的60%以上, 并将“创造学生需求”作为工作的着力点, 实现了从“我们让学生学什么、做什么”向“学生现在需要什么我们做什么, 学生以后可能需要什么我们创造什么”的理念转变, 在普及通识性创业就业知识的同时, 为学生提供服务、创造服务、超前服务, 满足其已经想到、能够想到和暂时没有想到的各类需求, 为今后成功创业就业打下坚实基础, 让学生在创业就业上真正实现自我价值。

4.打造好发展性的创业文化

学院主导的创业文化节、创业计划大赛、“校园最具潜力创业之星”评选等系列校园文化品牌群, 促进了创业文化的培育, 提升了校园文化内涵, 适应了现代大学职能发展的需要、国家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以及学生个体发展的需要, 对学生思想行为可以产生持久深入的影响, 培养大学生创业意识、创业素质和创业能力。充分挖掘、利用学生社团的广泛性、自主性、目标驱动性、组织动态性等特点, 积极扶持未来企业加协会、大学生创业联盟等创业型学生社团, 加强对创业型社团的专业指导, 借助社团的辐射性, 广泛开展校园创业活动, 积极营造创业文化氛围, 从而发挥学生社团在创业能力培养工作中的重要作用。【5】

5.搭建好社会化的场地设施

学校以指导站为主阵地, 先后建设完成了大学生海外留学预科学校、职业规划导师 (创业导师) 团、大学生创业就业指导与服务中心、大学生创业创新中心、大学生创业联盟、大学生创业孵化园、大学生创业就业博客、微博等实体虚拟辅助平台, 极大的优化了学院的创业就业氛围。指导站内设立的“大学生创业孵化园”已与杭州“凤凰国际创业园”、“杭州市大学生国家创业科技园”、“杭州市经济开发区大学生文创园”等社会大创园、文创园建立了良好的联系与对接。针对孵化成功落地并注册的优秀创业团队, 可以实现与各类社会创业园的无缝对接或积极推荐, 实现进一步发展和运营。

参考文献

[1]韦进.适应于超越之间:大学生创业教育[J].中国高教研究, 2004 (4) :73-74.

[2]徐琼.中美大学生创业教育模式比较研究[D].杭州:中国计量学院硕士论文, 2013.

[3]崔斌.地方本科院校大学生创业教育模式的研究[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11 (35) :14-15.

[4]徐高峰.高职学生自主创业教育与个性化教学管理的实施——以杭州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全国商情 (理论研究) , 2011 (8) :97-98.

立体多元 篇9

1. 多元立体式舞蹈教学实施的条件及教学基本要求

1.1 多元立体式舞蹈教学实施的条件分析

在党的十七届人民代表大会中明确指出:“要重视学前教育”, 这是我国首次将学前教育问题纳入党的代表大会中。教育部于2010年颁布实施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 其中首次明确规定, “大力开展学前教育教学改革是政府所必须履行的职责任务”。国家教育部于2012年颁布了《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 其中对幼儿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 即:教师不仅要具有丰富的知识, 还要有高水平的组织能力、综合能力, 高效率的完成教学目标要求。根据多元立体式舞蹈教学模式解析, 同时对学校硬件设施提出较高的要求:舞蹈教室、多媒体、舞蹈表演场所、教学实验室等。

1.2 多元立体式舞蹈教学的基本概念

所谓多元式舞蹈教学是教师在开展教育教学工作的过程中, 要结合学生的兴趣爱好、智能结构及认知方式来选择教学恰当的教学方法、教学组织形式, 全方面、多角度的培养学生的个性。参照多元式教学的特点, 可将其分为三大模块、五种形式、一个评价。三大模块是指:舞蹈基础模块、表演模块及欣赏模块;五种形式是指舞蹈教学所选用的形式, 即:舞蹈欣赏、舞蹈分析、舞蹈学习、舞蹈教授、舞蹈创编。一个教学评价主要为:自我评价、过程评价、小组评价、学生互评等。所谓立体教学法是指:情境故事法、游侠导入法、多媒体展示法、想象创编法等。通过多元教学模式与立体教学模式的双重结合, 来改变传统教学模式, 提高教学质量。

1.3 多元立体式教学的基本要求

1.3.1 注重学生艺术气质的塑造

舞蹈作为艺术形式的一种, 其内容不仅是简单的基本动作, 还涉及肢体语言、表情语言及人体艺术气质等。这种艺术气质不是朝夕所得, 是通过日积月累的学习与训练所得。这就要求教师在训练学生舞蹈基本功底时, 做好授课前的准备工作, 通过柔美的体型训练舞蹈韵律, 使得身体得到充分优美的舒展;以科学的训练方法, 训练学生的体型, 使得肌肉线条呈条形生长;以轻松的舞步, 训练学生的韧带、骨骼, 使得学生的肢体更加灵活, 通过训练学生身体机能的协调性, 最终帮助学生塑造出优美的艺术气质。

1.3.2 帮助学生学会汲取其它艺术元素

跳舞不是舞蹈学习的最终目的, 它需要汲取戏曲、武术、体育等专业的艺术元素, 并与之紧密结合在一起在。武术作为中国最具特色的传统文化项目, 它集身法、技击、气功、剑法等于一体, 在教学中舞蹈教师可参照武术教学中对人体关节、人体结构等的训练技巧, 帮助学生习得预防训练损伤的方法, 提高自身体质, 掌握一些高难度的舞蹈动作。通过这类训练方式, 既能够增加教学艺术效果, 又能够提升学生的舞蹈基本功底。

1.3.3 学生舞蹈动作规范性的要求

强调舞蹈教学动作的规范性, 是对学前教育教学工作最基本的要求。舞蹈动作是美化、组织、提炼了的人体动作, 它强调教师指导的重要性, 其规范性动作的习得一方面来学生的自身训练, 一方面来自舞蹈教师的严格指导, 教师要针对学生舞蹈训练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做重点示范、现场点评。

1.3.4 学会引入变形、夸张等舞蹈语汇

艺术源于生活, 但又高于生活, 舞蹈也是由人们生活中的动作形式演变而来。教师与学生在创编舞蹈的过程中, 可结合儿童日常行为的特点, 加入部分能强化学生记忆力的动作成分, 可适当运用变形、夸张、戏谑等动作形式, 来强化舞蹈形式的童趣性。在某种程度上来讲, 变形、夸张、戏虐等手法是儿童语言特征的表现形式, 也是儿童舞蹈创作中十分重要的元素内容, 如在适当夸张的基础上将形体的某个动作拉长或者放大, 使形体表现更加明确, 凸显儿童舞蹈的形式特点。

2. 学前教育舞蹈教学发展现状

在当前的社会发展背景下, 学期教育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尤其是舞蹈教学的重要性, 它关系着孩童形体的早期塑造及性格培养。但在当前的教学阶段, 仍存在诸多需要解决的问题, 其内容如下:

2.1 舞蹈教学课程目标模糊

舞蹈课程是学前教育专业的必修课程, 但当前大部分院校开设的舞蹈课程是否适合学前教育教学则是值得令人深思的问题。现阶段, 学前教育舞蹈教学的目标为培养优秀的幼儿教师, 不能仅以艺术院校舞蹈教学课程来培养幼教教师, 它们的课程教学方式, 容易导致幼教教师只会跳而不会教的现状。另外, 受学前教育教学对象及工作性质等的影响, 要求他们不仅要能歌善舞, 还要熟悉民族舞、芭蕾舞、儿童舞蹈等舞种, 并懂得如何创编适合儿童发展的舞蹈类型。在开展学前教育专业调查工作的过程中发现, 大部分学生缺乏独立舞蹈创编教育的能力。由此可知, 在开展学前教育专业教学的过程中, 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多欣赏优秀的舞蹈作品, 并了解其艺术内涵。

2.2 课程评价方法类型单一

传统舞蹈教育专业普遍存在课程目标、评价方法单一问题, 但针对舞蹈教育专业的实际情况来讲, 其评价方式应兼具多元化与综合化, 多让学生进行自我评价与小组互评, 仅教师评价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学生创造力的发挥, 降低了学生创编舞蹈的积极性。另外, 以成绩为主的教学评价方式, 也大大降低了学生学习舞蹈知识的兴趣。

2.3 学前教育专业舞蹈课时少

舞蹈艺术兼具艺术性与技巧性, 它的习得需要坚实的基本功底与长期不懈的坚持训练。但从学期教育专业的教学现状来看, 舞蹈课时比较少, 加之部分学生舞蹈基础功底差, 接受知识的能力受限, 在很大程度上不能满足正常舞蹈教学的需要。而若想成为一名合格的幼儿教师, 要综合掌握古典舞、现代舞、民族舞及芭蕾舞等多个舞种结构的特点。但受课时因素的影响, 学生舞蹈训练时间、训练内容等只能被压缩, 如何在有效时间内, 高效率的提升学生舞蹈教学的能力, 也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

3. 多元立体式舞蹈教学实施内容分析

3.1 民族舞蹈教学

我国是个多民族国家, 每一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舞蹈风格, 通过学习各类民族舞蹈, 既能够提高学生的舞蹈表演能力, 又能够掌握各类民俗舞蹈语汇, 成为学生创编舞蹈的极佳素材。在开展学前教育专业舞蹈教学的过程中, 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实际特点, 遵循适用性原则, 综合筛选出几类极具典型特色的民舞舞蹈, 对学生开展必要的组合式训练, 以此来提升学生的协调性与灵活性, 为今后的舞蹈创编工作打好基础。

3.2 古典舞及芭蕾舞教学

芭蕾舞是学习古典舞的基础, 它是最能够提升学生舞蹈功底的舞蹈形式, 芭蕾舞学习的动作重点主要集中在“开”、“立”、“直”、“绷”等方面, 通过芭蕾舞学习能够极为有效纠正学生舞蹈形体的缺陷, 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再辅之以优美的音乐, 帮助学生构造舞蹈情境, 提升形体的协调性及柔韧性, 为学习古典舞蹈打好基础。而古典舞重点训练学生身体的节奏感及气息的运用, 使得学生在循序渐进的学习过程中, 掌握舞蹈学习及舞蹈教学的内在规律, 提高学习效率。

3.3 指导学生学习把握幼儿的心理特点进行舞蹈创编

幼儿是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毕业后的主要工作对象, 此时它们处于认知发展的形成期, 其典型特点是好动、活泼、调皮, 而该阶段教学主要以寓教于乐游戏为主的方式进行, 学前教育专业舞蹈学生在创编舞蹈的过程中, 掌握幼儿的心理特点, 从儿童认知角度的特点出发, 编排创作舞蹈, 其肢体动作不可过于专业化。

结束语

综上所述, 多元立体式舞蹈教学作为一种新的教学形式, 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传统学前教育舞蹈教学的不足之处, 提升学前教育专业舞蹈教学能力, 为促进幼儿教育事业的发展有所帮助, 但仍需对其体系形式做深入完善, 以更加多元智能化的方式提升当代学前教育专业舞蹈学生的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1]黄娟莉.学前教育专业舞蹈课程中强化实用性能力的教学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 2014.

[2]刘彦灵.舞蹈本科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 2012.

[3]王庆.学前教育舞蹈教学问题及模式构建分析[J].铜仁学院学报, 2013, (02) .

[4]施大闽.中职学前教育专业舞蹈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探究[J].黄河之声, 2013, (16) .

[5]张雯.高校学前教育专业舞蹈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考[J].戏剧之家, 2014, (12) .

立体多元 篇10

《办公自动化高级应用》是主要面向文科、艺术类学生开设的一门计算机基础课程,主要讲解Office等办公软件的高级应用和操作技能,使学生能熟练掌握办公软件的使用和高级技巧等。

多元化立体化教学模式是利用丰富的教学资源、现代化教学手段、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建立传授和学习知识的立体网絡,最大限度地满足高校教与学的需要的一种教学模式[1]。在《办公自动化高级应用》课程中推行多元化立体化教学模式,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一是因材施教的需要。由于大一新生的计算机应用水平参差不齐以及学生接受新知识的能力水平也不尽相同,教师迫切需要提出一种新颖的适合不同学生的因材施教的教学模式。二是教学资源多元化的需要。传统的教学资源单一化,使得学生只能利用有限的资源去学习和理解知识。而立体化的教学资源则不同,它可以让教学更灵活,更有针对性。三是学生学习主动化的需要。在多元立体化教学模式中,学生能从被动的看、听中解放出来,让他们利用丰富的资源自觉主动的参与到学习中。四是学习评价科学化的需要。传统的单一模式的考核评价体系不符合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的要求,而立体化的评价体系使得学生对学习的评价更加规范化、合理化和科学化。

从报考计算机等级考试的情况来看,这几年学生报考二级办公软件高级应用技术非常踊跃,其报名人数一般都占我校总报考人数的60%以上,这也充分说明这门课程的内容越来越受到广大学生的热衷和喜爱。具体数据详见表1。

因此,对该门课程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以及教学模式等进行改革与实践是非常有必要的,为此我们提出在该门课程中实施多元化立体化教学。其具体教学手段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构建科学立体化多元化的教学资源库

课程教学资源的整合是以采用先进的教学思想和一体化的教学设计为目标,以现代化的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为手段,以多种媒体素材为基础,以自主式、开放式、交互式学习为主体,适用于多层次教学对象,覆盖教学的全过程各个环节而构建的立体化教学资源[2]。

现阶段,《办公自动化高级应用》课程的多元立体化教学资源建设主要包括网络教学平台、教学资源库等。教学资源库的建设是多方面的,其内容主要包括实验指导书、电子教案、多媒体课件、试题库、案例库、教材等内容[3]。网络教学平台包括实验教学平台既能方便学生和老师查找课程资源等,也便于师生进行互动、交流、讨论以及作业发布和上交等[4]。

不断更新教学内容,实现教学内容模块化,教学案例课题化,实施立体化教学模式

根据《办公自动化高级应用》课程的特点,我们提出建立该课程的立体化的教学模式,主要包括:教学内容模块化[5];教学案例课题化;教学手段多样化等。

针对教学内容与技术发展、实际应用脱节的问题,我们在该课程的教学过程中,要将课程内容分为若干个模块,每个模块的内容采用案例教学方式,在课程内容结束时还要对所学模块进行汇总和融合,要求学生完成综合大作业等。模块设计如表2所示。

教学手段多样化是指在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应采用启发式、互动式、案例式等多种教学手段来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注意力。

案例教学法是一种将实际问题引入到教学过程中的方法,通过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使得老师能把抽象的原理、概念等具体化,使得学生们能够清楚地认识到这些原理、概念在现实生活中的用处、表现,增进其学习兴趣和动力。例如,在讲解Word高级应用内容时,可以利用毕业论文排版的案例讲解样式、目录、题注、页眉页脚等内容;在讲解Excel高级应用的内容时,可以通过学生成绩管理系统的案例分析统计函数、数据透视表等内容。

启发式教学是根据课程的教学目的、内容以及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等,采用启发诱导或者提问的办法向学生讲解课程内容,使学生能根据教师提出的问题一步步地深入问题的全过程,并最终解决问题的全部。老师在讲课时很好地运用启发式教学方法,可以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而且通过对解决问题方法的逐步分解及探究,可以激发学生的创造热情,培养创新能力,提高学生自身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每堂课的内容中,教师应多设计一些提问环节和互动环节,引导学生一步步地正确解答出问题。

同时,在《办公自动化高级应用》课程的教学中,我们也将课堂教学全搬进了机房进行。教师通过教师机一边演示以便讲解,然后由学生模拟操作,教师从旁指导,再由教师提出一些引导性问题,诱发学生自己去思考、去探索。这样,教师就可以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实现师生双向交流,改灌输模式教学为互动式教学。在机房授课时,教师也可安排部分课程内容由“老师讲,学生听”的教学形式改为由“学生讲,老师与学生共听”的教学形式。在学生对本章节内容的教学模式有了一定的了解、熟悉的基础上,教师将某一教学内容提前布置给学生,让学生单独或以小组为单位进行集体“备课”,然后抽取一位学生在讲台上给包括任课教师在内的其他同学“上课”,教师对学生讲解过程进行补充和评价[6]。

构建立体化的教学评价体系

目前,《办公自动化高级应用》课程的考试方法基本上还是传统教育下的应试考试模式,考试内容以知识为主,过于重视学生对书本知识的记忆,忽视了对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以及对知识的运用能力,更谈不上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为此,建立适应于本课程特点的科学评价体系是非常必须的[7]。

平时成绩考核中,我们要充分利用网络教学平台中的作业管理、在线测试等功能了解学生平时的学习过程;在最后的期末考核中,亦可采用多维度进行评价和考核的方式,例如通过课堂提问、大作业成绩、考试成绩、实验测试成绩等综合手段,多种成绩相结合的方式,全面、客观、真实的评价学生学习的效果和掌握知识的程度。

加强实践环节,注重能力培养

加强实践教学环节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上机动手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知识综合运用能力。办公自动化高级应用课程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课程,加强实践环节,改革实践内容和形式是非常必须的,课程的很多教學内容都可以通过实验课教学形式讲授。

改革实验教学内容,提高实践动手能力。

根据《办公自动化高级应用》课程的相关特点,我们在设计实验任务时,可以提出验证型实验、设计型实验和综合型实验相结合的实验安排。

验证型实验:老师讲解实验的主要内容,学生通过模仿手段验证实验内容,理解课程相关知识。

设计型实验:教师以项目形式提出实验的具体要求,学生通过综合利用学过的知识来设计、开发并最终完成实验项目。例如,让学生完成一个简历或者宣传册的制作等,教师布置主要要求,学生根据要求自由设计简历形式和宣传册等。

综合型实验:教师结合现实问题布置综合案例,要求学生综合前面所学知识独立提出解决相关问题的相关方案并付诸实践,同时提供实验的分析与研究报告等。

通过以上各种实验类型的综合训练,学生得到的不仅是这门课的知识,而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实验教学平台的开发。为了更好的提高实验教学效果,方便学生学习和教师辅导,在网络教学平台中同时设计一个该课程的实验辅助模块是非常有用的。实验辅助模块应主要包括课程实验教学计划、实验指导、实验案例、网络课件、作业布置与提交、实验安排与提交、学习讨论区、在线答疑等功能。学生通过实验教学平台在网上浏览课件,做习题,提交实验,模拟考试,网上讨论和答疑;教师通过教学平台布置、批改实验与作业,检查、统计完成情况。同时,平台也在实践教学监控、管理上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通过多元化立体化教学模式在《办公自动化高级应用》课程的实施,我校非计算机专业的办公自动化应用水平得到大幅度提高,表现在计算机二级办公软件高级应用技术的考试通过率中,我校考生的平均通过率由2010年的不足50%提高到2011年的60%以上。运用多元化立体化教学模式进行授课,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加强了教师的执教能力。

[1]陈芳勤,彭国星,朱文球.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中多元立体化教学的研究[J].企业科技与发展,2010.10

[2]饶正禅.计算机实用技术课程立体化教学的构建[J].计算机时代,2010.04

[3]蒋桂梅.多元立体化教学平台在高职院校计算机基础课程中的应用[J].电脑学习,2010.12

[4]陈 丹.高校计算机基础系列课程立体化教学模式探索[J].科技教育创新,2010.22

立体多元 篇11

关键词:计算机基础,多元立体化,教学资源

1《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现状

(1)大班教学,学生数量多,在上机课时教师很难辅导到每一位同学,学生的问题可能不能得到及时解决。

(2)学生计算机水平参差不齐,由于学生家庭经济水平不同,农村家庭孩子接触电脑少或甚至没接触过电脑。条件好的学生能熟练操作电脑,但这部分能熟练操作电脑的学生也分不同情况。有的只会玩QQ、游戏、上网,但却不会Word、Excel等软件,有的可能会一些Word等。

(3)课程内容多但机房课时少,学生操作不能得到熟能生巧,今天学了明天可能又忘了。

(4)学生学习方式或态度不正确,不会记笔记,学习方式不主动,被动听老师讲,到了自己操作时又不会。或者有的学生只重视应用,不重视理论。

2 构建多元立体化教学平台

2.1 建设立体化教学资源

2.1.1 建立网络教学平台

网络教学平台能实现资源广泛共享、信息处理自动化程度高、信息传递方便快捷等[1];具备添加教学课件、补充资料、随堂测验、布置课后作业、在线讨论、学习跟踪、在线测验、教学评价、课后交流与辅导等功能;具有多媒体化、网络化、智能化、虚拟化的特点;具有广泛的开放性和实时的师生交互性,使教师及时掌握学生的反馈和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内容。

2.1.2 建设教学资源库

教学资源库的建设是多方面的[2],包括教材、习题库、实验指导书、教案、教学大纲、教学参考书、学习辅导光盘等,符合多媒介、多形态、多用途、多层次的特性。

编写或选用案例、任务式的教材,让学生通过操作实际任务式的案例掌握知识点和技能,以实际应用案例驱动。按照“任务目标→案例操作要求→操作过程→知识和技能要点”的教学过程、内容和案例实用。由浅入深,从介绍操作要求、操作过程和方法出发,带出必须掌握的知识要点、操作技巧和技能拓展要求,将枯燥的知识融入到实际应用操作中,引入案例教学和启发式教学方法。

录制教学视频,将课程案例或习题库录制操作视频,让学生直观地看到操作,从而指引学生进行上机操作,解决了老师因学生众多而不能全面辅导的问题。

编写习题库,习题库编写要遵从教学大纲,覆盖到每个知识点,同时又要突出重点和难点,提供正确和科学的答案,有利于学生理解和改正错误。也可将习题库制作成在线测试系统,并且能自动评分,学生可以评测自己的知识。

编写实验指导书,实验指导书是以任务式的形式引导学生进行实验实践,指导学生通过实训提高计算机操作与应用能力。任务的编写可以分成两种,一种是基本任务,另一种是拓展综合任务。让学生既能掌握本单元的知识,也能将知识进行拓展,提高综合应用能力。

2.2 采用多元化教学模式

2.2.1 实现“三个一”的基本教学模式

《计算机基础》是一门我院全校性的必修课,担任该课程教学任务的教师很多,为了保障课程的教学质量,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做到“三个一”。即统一的教学大纲,统一的教学计划和统一的教案,充分保障了完整的教学内容和良好的教学质量。

2.2.2 任务驱动式的教学模式

将教学内容设计为多个任务,任务中包含知识点和技能,让学生在完成具体的任务中掌握了要学的知识和操作技能,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教师只是引导者。这样的教学模式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能力,同时也提高了解决实际问题的应用能力。

2.2.3 主题研究型教学模式

布置一个主题让学生自己完成,组织学生开展研究型的学习,比如演示文稿的学习,让学生制作旅游景点介绍的ppt。在学习Excel函数时,让学生用函数制作一个小账务系统。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掌握如何收集信息、组织和处理信息,培养了学生信息素养和实际应用能力。

2.2.4 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要引导学生从“学会”到“会学”,教会学生找到正确和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学会利用习题库和实验指导书来巩固知识和查漏补缺,补充自己知识的空缺,端正学习的心态。弱化教师的课堂讲解,将更多时间还给学生自己学习,这样也可解决学生因水平不同的多层次的学习需求。

2.2.5 多种教学方法的运用

课程全面采用多媒体教学课件,采用理论和实践同步进行的教学方法。同时充分利用教育技术,将课程的网站挂接校园网,学生可以在课程网站上自学或复习,可以在网站上进行练习和在线考试。有问题的学生可以通过网站发送问题信息或在线和老师、同学交流及讨论。

2.2.6“教、学、做”为一体

将教学目标落实于学生应用能力上,建立课程的技术、技能体系,将理论知识贯穿于实训中。教师在采用边讲边操作的方式,使学生对知识有一个直观的认识,融“教、学、做”为一体,强化学生的能力培养。

2.3 提倡学生自主的学习模式

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充分利用网络教学平台和教师提供的教学资源库进行学习。学生根据网上自测确定自己的自学目标,通过操作视频和实验指导书模仿完成达到目标。再利用在线测评系统进行自测,通过这种“螺旋式递进”方式来获取知识。

计算机基础的知识点丰富和广泛,学生要学会知道自己不会的知识点,并且及时亡羊补牢。学生需及时进行网上测试和网上学习来检查自己的学习情况,并制定学习方案。

2.4 采取多方位的评价体系

学生学习成绩的好差并不是一两次测验就能体现出来,建立一个多方位的评价体系才能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为自己的能力提高而学习,并不是为期末考试能取得高分而学习。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全面跟踪,既能让教师及时发现教和学中存在的问题,及时改进教学方法,实现教学相长。要建立良好的评价体系,从多方位如网上作业、课堂回答问题、出勤率、测试成绩等多方面进行考量,成绩尽可能全面、准确地反映学生学习效果和能力。

3 结束语

多元立体化的教学平台虽然有些方面还处在探索和研究阶段,但已取得良好效果。多元立体化的教学平台也可以尝试普及到其它学科的学习,更好地为学生服务,让多元化的教学模式也能得到提高和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1]姚旭东,薛亚玲.基于网络教学平台的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与研究[J].成都:时代教育,2010(6):86-87.

上一篇:可调支架下一篇:数字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