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课堂创业教育

2024-07-11

德育课堂创业教育(精选12篇)

德育课堂创业教育 篇1

摘要:实施创业教育、培养创业人才是不断变革的经济社会对现代高等学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必然要求。德育教育目标与创业教育提出培养学生创业精神、创业能力是一致的。在德育视角下审视创业教育, 有利于营造高校创业文化氛围, 培养大学生的创业素质, 提高大学生的创业实践能力, 夯实大学生的创业技术知识基础。

关键词:德育教育,创业教育,培养模式

党的十七大提出, 要“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 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完善支持自主创业、自谋职业政策, 加强就业观念教育, 使更多劳动者成为创业者”。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 积极鼓励高校学生自主创业, 是教育系统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 服务于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重大战略举措;是深化高等教育教学改革, 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是落实以创业带动就业, 促进高校毕业生充分就业的重要措施[1]。面对创业教育和创业型人才培养要求, 加强高校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具有重要意义, 我们要充分发挥德育教育在提高学生素质、推动人的全面发展中的“灵魂”作用, 坚持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的现代教育理念, 不断加强和改进高校的创业教育工作。

一、高校德育教育与创业教育

德育是教育者用社会思想品德道德规范教育影响学生, 使之转化为学生个人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德育工作在高校工作中居于首要、核心和保障地位。德育教育专指对学生进行的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心理品质教育。这四方面内容互相联系、互相作用, 形成统一的有机体。邓小平同志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角度提出了培养“四有”新人的目标, 培养“四有”新人应是高校德育工作的总目标。高校德育工作的目标, 从本质上是社会对人才的一种要求。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加快, 大学生群体以绝对数量的增长及其所造成的社会影响, 引起各方面的重视, 高校创业教育和创业型人才的培养成为衡量高校培养学生质量的重要指标。大学生创业教育, 是通过高校中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改革, 以及第二课堂活动的开展, 不断增强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 并将其内化成大学生自身的素质, 以催生时机成熟条件下的创业人才[2]。创业教育是一种新的教育思想, 它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 提高学生的创业素质, 培养创业型人才。

高校德育教育工作坚持以人为本, 以尊重学生的主体性, 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重要的指导思想, 在学生主体发展中创造性是其最高形式, 德育教育人才培养的教育目标恰与创业教育提出的要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 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创业精神, 培养学生的创业综合能力的教育宗旨是一致的。创业教育不仅突出了教育创新和对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 而且体现了高校德育教育中对学生素质培养的基本要求, 是对高校德育教育的拓展和创新, 是使德育教育工作更富针对性和实效性的有效载体。

二、充分发挥德育在创业教育中的作用, 创新创业教育模式

追求德育教育的最佳效果, 必须发挥德育功能。德育功能是德育系统内部诸要素之间, 以及系统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在高校创业教育中, 我们要重视发挥德育教育在培养大学生创业素质中的功能, 为大学生创业素质培养提供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

1. 发挥德育教育的文化功能, 构建大学生创业文化氛围。

高校创业文化是相对于高校学生在校园文化熏陶下形成的积极追寻自身价值、正确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校园创业理念总和而言的。创业文化在大学生创业教育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 对学生思想行为可以产生持久而深刻的影响, 能有效诱发受教育者的创业意识和心理品质。德育教育工作者通过创业价值观塑造、创业文化精神提炼、创业理论和思想探讨、创业行为规范和引导、创业制度建设、创业校园文化活动开展、创业策略和文化模式研究、创业文化环境建设等, 构建富有校园特色的创业文化。在良好的创业文化环境中, 学生耳濡目染, 潜移默化, 能有效地培养创业精神, 树立人生创业的航标;受创业文化引导, 大学生能以良好的创业心态走向社会, 在创业探索中合理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 真正实现自身价值, 释放个人的潜能。

2. 发挥德育教育的人格塑造功能, 培养大学生创业素质。

大学生作为特殊的社会群体, 其健全人格的素质结构由政治素质、思想素质、道德素质和心理素质组成。从德育的个人价值而言, 它是塑造人格精神的重要手段, 而健全人格因素是创业能力的释放源, 在创业活动中始终起着关键性作用。

创业就意味着不断尝试、摸索甚至是失败, 这对大学生的创业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方面, 要塑造他们对创业失利的抗挫折能力。德育教育的意志与品质教育能够提高其意志力及抗打击能力。另一方面, 要培养他们的创业信心。德育教育通过对学生的评价与肯定、自信心教育, 以及多方面能力的培养, 使学生具有强烈的创业信心。

德育教育通过德化人性, 使个人的思想认识和道德行为与社会发展要求相适应, 从而使个人的理想和价值得以实现。德育教育的活力还在于唤起人们对理想的追求[3]。创业理想作为人生的奋斗目标, 它是人的一种精神追求和向往, 是创业者从事创业活动的精神支柱, 对人的思想行为起着支配和导向作用。学校德育工作者要把创业教育目标与道德教育目标结合起来, 教育和引导大学生增强创新意识和创业精神, 凭借知识、智慧和胆识去开创能发挥个人所长的事业;教育和引导学生全面理解创业的深刻含义, 意识到自主创业是要求其能结合专业特长, 根据市场前景和社会需求搞出自己的创新成果, 并把研究成果转化为产品, 创造出可观的经济效益, 由知识的拥有者变为为社会创造价值的创业者。有了理想的引领, 创业者的个性发展诉求和社会的义务感、责任感、使命感才能融为一体。可以说, 创业理想的确立, 是创业意识形成和深化的标志。创业精神是激发大学生创业冲动的源泉, 是支撑大学生创业活动的灵魂。

大学生作为社会人, 要在创业过程中有所成就, 必须具备社会公德, 以及作为一个公民所必须具备的社会责任, 职业道德是任何一位从业者都必须具备的。开展职业素质和社会责任感教育, 培养大学生的社会公民意识与公德意识。德育教育能够为大学生职业道德的构建提供理论支持、思想准备及精神动力。

3. 发挥德育教育的实践体验功能, 培养大学生创业实践教能力。

社会实践活动是高校德育教育和管理的重要内容, 高校德育教育应该充分发挥其育人的主导作用, 积极开展大学生的创业实践活动, 培养学生的创业品质和创业能力。首先是开展形式多样的课外科技活动。这是锻炼和提高大学生创新能力、创业能力、协调合作能力的重要途径。如专业技能竞赛、大学生创业大赛等。通过创业实践活动, 进行创业体验, 捕捉创业的灵感, 大学生能把握创业的全过程, 用创业者的头脑来思考问题, 模拟创业过程, 把一些优秀的科技创新成果直接推向市场, 激发参与创业活动的热情, 在创业实践中磨炼创业意志, 锻炼创业能力。其次是开展社会调研与实践活动。如科研实验、专业实习、劳动教育、就业指导、勤工俭学、校园文化活动、各类型的文化指导服务、青年志愿者活动、社会调查等。社会调研与实践活动对大学生深化知识和强化能力, 拓宽专业口径和适应社会需求具有良好效果, 同时能激发学生的创业欲望, 锻炼团队精神、沟通交流和组织管理能力, 提高分析和研究能力, 激发学生的创业精神和事业心, 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 提高其将所学知识和技能转化为实际运用的能力, 磨炼坚强的意志, 塑造人格个性, 树立坚定的社会责任感, 进而实现创业所需的综合能力的全面提高。

4. 发挥德育的个体智力发展功能, 培养大学生扎实创业技术知识。

德育工作者通过创业意识、创业理想、创业精神的培养, 为大学生学习专业技术知识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大学生创业技术知识是大学生实现创业成功的首要条件, 创业知识的学习整合在各学科的专业课教学过程中, 每门专业课都有其内在的创业技术知识含量。如果把大学生专业课学习和未来创业技术知识定位和功能联系起来, 会对大学生的专业课学习产生一种引领作用, 既引领学习目标, 又引领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从未来创业的角度去学习专业课, 注重培养在对专业课学懂、学透基础上的独立思考与创新。学校要从培养学生未来创业角度去设计和讲授专业课技术知识, 教师不仅要讲清楚某些专业技术知识“是什么”的问题, 而且要讲明白这些专业技术知识的“如何应用”和发展前景等一系列问题。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Z].教办[2010]3号.

[2]房欲飞.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内涵及实施的意义[J].理工高教研究, 2004, 8.

[3]柯文桂, 刘小峰.高校德育教育的人本价值[J].江淮论坛, 2004, 6.

德育课堂创业教育 篇2

新课程的普及实施,很多小学都开设了信息技术课。伴随着信息技术课的教学实践开展以后,很多信息技术教师都不约而同的发现了一个棘手的问题:如何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对学生展开思想教育,让孩子们健康地学习成长。

信息技术的教学可以培养学生使用计算机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和技能,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对人类日常生活的深刻影响,使学生紧跟时代的发展步伐。现代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学生掌握的信息技术技能日益熟练,他们从现代化信息中所接收到的知识越来越丰富。教师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教学,教给学生正确收集信息和应用现代信息技术的技能,使学生可以通过现代信息技术获得丰富的知识,现代信息技术对小学生来说,有利于开发学生智力,有利于学生学习应用现代化的技术,使学生在获得信息、处理信息、探索研究、解决问题方面的能力得到发展和提高。

现代网络技术中传播的信息不全都是有用的,甚至有些是有害的,小学生由于年龄较小,辨别是非的能力较差,更容易受其中一些不良的信息所影响。因而小学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开展相应的德育教育,是必要的。让学生明确是非观念、培养正确处理信息的能力,是一项重要而迫切的任务。

一、在信息技术课堂上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爱国主义是凝聚中华民族、推动中国发展的强大精神动力,也是青少年思想教育的核心内容和永恒主题。所以爱国主义教育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具有现实的意义。

通过介绍计算机发展史,使学生明白我国计算机发展还很薄弱,让学生看到差距,产生危机感,明确责任,激发爱国主义情感,鼓励学生从小立志为国争光。在初步认识计算机和了解它的应用时,我给学生讲解了我国现在计算机的应用程度,并与他们一起共同展望计算机未来的应用和发展,使学生对计算机的应用和发展充满信心,以此来正确引导他们学好信息技术知识,并牢记用信息技术知识为将来我国的社会发展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使学生对未来充满信心和希望,对社会发展充满信心和希望,有效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我又结合我国目前的信息技术与国外发达信息技术存在的差距,让学生知道我们的信息技术和民族软件的发展与一些发达的国家还有一定的差距,引导我们学生只有努力学习,将来为我们国家信息技术的发展作出自己的贡献,让我国的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水平不低于发达国家的水平。通过教师的引导,使学生的学习信息技术的劲头高涨,同时也从另一方面大大的激发了他们的爱国热情,达到了加强爱国主义教育的目的。

二、正确引导学习,上机操作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

小学生对学习信息技术知识是抱有浓厚兴趣的,但不加以正确引导,很多小学生会不辨是非,深受糟粕毒害,并沉陷其中!

上网是学生很喜欢的一项学习内容。利用这一点,在上网浏览、文件下载、收发电子邮件的过程中渗透思想品德教育,可以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因为因特网是开放的,信息庞杂多样,既有大量进步、健康、有益的信息,也有不少反动、迷信、黄色的内容。要引导学生既要利用因特网进行学习,又要防止不良信息的侵害是。宣传《全国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使之善于网上学习;不浏览不良信息;要与诚实人友好交流,不欺诈不侮辱他人;要增强自护意识,不轻易相信传言;要维护网络安全,不破坏网络秩序;要有益身心健康,不沉溺虚拟时空,做遵纪守法的好网民。

在现代网络信息技术的浪潮中,各种知识参杂其中,小学生由于年龄较小,辨别是非的能力较差,更容易受其中一些不良的信息所影响。大多数小学生反映出来的一个重大问题是很多学生会沉迷于电脑游戏和网络游戏之中,危害显而易见:占用时间、耽误学习、影响身体、精神恍惚等等,最终导致很多学生不爱学习甚至放弃了学习。如何引导小学生正确学习有用的信息技术知识,避免受到不良信息的毒害,就成了我的德育教育工作重点!

所以在教学中,我们一方面通过培养学生的法制观念,教育学生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不进网吧、游戏机房,上网浏览时选择适合小学生看的内容,并可以针对上网引发的各种道德问题开展讨论,设立网上咨询站;另一方面,教师上课时可以适当多投影一些精美的图片,播放一些优秀的音乐光盘,使学生能够通过正确的途径感受美,欣赏美,从而提高欣赏水准和鉴别能力,增强自身的文化素养,从内心深处自觉地抵御低级、庸俗、不健康信息的侵蚀;其次,在教学中,我们还可以通过向学生推荐一些优秀网站和一些符合他们年龄特点的健康的聊天室,及早教给他们上网的方法和技巧,引导他们有效上网,避免在网上到处“逛”。

三、在信息技术课堂上的基本操作中,渗透德育教育。

好习惯终身受益,学生时期是养成良好习惯的黄金时期。在日常的信息技术课堂上,尤其是在上机实践过程中,教师要教育学生爱护计算机设备,强调正确规范的操作,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使用计算机的习惯。

教师的良好素养,娴熟、规范的演示,对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例如,把用户文件建立在所用系统软件的子目录下就是一种不好的习惯。如果教师在课堂演示的时候,特别是在保存或另存文件的时候,注意这个问题,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养成把用户文件分门别类地存放,为文件取个好名字(便于识别)的好习惯。如果老师随便给文件取个名字之后,又随便放在一个文件夹里,就会把坏习惯传给学生,会影响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所以,作为教师,应该以身作则,为人师表。在每一节课结束时,我都严格要求学生做好四件事情:填好上机记录、关机并且摆好键盘、鼠标和桌椅,以准备给下一节课的同学上课。虽然这些都只是小事,但在这样一个过程中培养学生注意小节、尊重他人、做事严格认真的行为习惯。

四、在安全使用计算机方面,渗透德育教育。

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结合有关的教学内容适当地讲解一些计算机安全方面的基本知识。例如:在讲授计算机word基础和应用时,讲一讲有关文件完整性和安全方面的知识,让学生知道有哪些因素可能造成文件的丢失和损害,以及如何利用现有的资源保护自己建立的文件。此外让学生了解计算机病毒的有关知识,有哪些常见的病毒,各有什么危害,这些病毒的传播途径是什么,以及如何预防、检测和消除这些病毒。可通过实例(欢乐时光病毒、爱虫病毒……)使学生明白:计算机病毒一旦爆发,将会对人类社会产生巨大的危害。它会破坏计算机的数据信息,损坏计算机的硬件,造成系统崩溃,甚至使Internet瘫痪。所以,不论出于何种目的,设计、制造、传播计算机病毒都是非常不道德的,会受到法律的严惩。也可要求学生围绕“病毒”这一主题查找资料,进行了主题讨论会。

五、注重培养学生的竞争协作精神,渗透德育教育。

知识经济时代是合作取胜、协作竞争的时代。作为一名学生,要想取得成功,就要学会与人合作,要能组织、协调各种力量。此外,与人合作的精神会产生一种和谐亲密的人际环境,有益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因此,我们在信息技术教学中一定要创造机会,让学生与他人一起为共同的目标共同奋斗,在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合作、相互帮助和支持中,感受伙伴间的友谊和真情,从而愿意与他人进行交往与合作。课堂上教师可采用以小组为单位的任务驱动教学模式,布置较复杂的自学内容,让学生小组讨论解答问题。或在教学内容告一段落后,给学生布置有一定难度的任务,要求在规定的期限内完成,然后组织交流、讨论,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谈技校德育课中的创业教育 篇3

[关键词]创业意识 创业精神 创业能力

1.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创业意识是创业实践的原动力,也是创业者事业成功的内驱力,没有创业意识的人不可能去创业,更不可能取得事业的成功。成功的创业者正是在创业意识的驱动下,调动一切潜在的能力,焕发旺盛的生命活力,通过不懈地筹划和实践去开拓生存的发展空间。但是,创业意识并不是自然地产生的,它来自于一种理念。理念体现为人的认识倾向和行为导向,是一种深层次的心理文化要素。因此,对技校生创业意识的培养,主要包括创业需求、动机、兴趣、理想、信念、世界观的形成与培养。

2.培养学生的创业精神。创业精神作为创业成功不可缺少的因素,其形成需要先进创业理念的引导。创业成功的人士,共同点不是高学历、资金雄厚,而是创业时永不放弃的信念。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Rogers)强调对人的主体性的重视,他明确指出:“教育应把学生培养成富有灵活性、适应性和创造性的个人”,认为应该“注重发展个人的主动性、创造性和责任感”。希望“学生学习成为自由的、负责的人”。这些思想对于我们进行创业精神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鉴和指导价值。

3.培养学生的创业心理品质。目前,大多数技校学生年龄在15~20周岁之间,正处于青春期。青春期是人生发展、发育的关键时期,也是心理最不稳定的时期。特别是当今社会经济处于转型期,社会竞争压力的不断增强,周围环境的改变,以及复杂的人际关系都不同程度地给当代学生带来了沉重的心理压力。尤其是技校学生在学习、生活,甚至是以后的工作中更有一种自卑的心理,缺乏成就感。所以,在培养创业的心理品质时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1)培养学生的自信心。自信心的树立是学生创业走向成功的第一步,更是创业成功的保证。自信的第一個秘诀就是,永远相信自己有足够的潜能,并因此尊重和鼓励自己。在以后创业过程中始终充满信心,不断挖掘自身潜能,最终取得成功。因此,在德育教学中,应该发掘学生的兴趣和特长,通过赞美表扬和言行激发的形式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2)培养接受现实,正视现实的心理品质。人生的烦恼来自于人们不能接受现实、正视现实,学生亦是如此。虽然我国很多地方给技校学生提供3~5万元的贷款,还有一些优惠待遇和条件,但是残酷的现实仍然接踵而止,对他们的创业带来了很多阻碍。所以,在创业教育中,必须培养学生接受现实、正视现实的良好心理品质。只有这样,在以后的创业中才会勇敢面对突如其来的挫折,不会向挫折和失败低头,直至取得事业成功!

(3)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虽然在平时的教育中,我们非常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但却忽视了对学生合作共处的心理品质的培养,没有将独立性和合作性统一起来。对于技校学生来说,技校可能是最后一次在低风险的情况下学习、培养、练习与人相处的机会。步入社会后,如果团队合作问题处理得不好,创业的前途、快乐都会受到负面影响。所以,应该建议和鼓励学生多参加团体活动,在团体活动中进行沟通和交流,培养他们的合作性。

(4)培养学生适应性的心理品质。现在的社会是瞬息万变,每天都在变化。未来创业环境的改变、创业合作伙伴的改变、市场规律的改变、政府政策的改变,以及社会对产品需求的改变,都需要创业人员积极适应。所以说,要注重培养学生适应性的心理品质,不管以后在创业的过程中遇到什么样的变化,都会懂得随机应变,灵活地处理各种问题。

4.培养技校生创业能力。从目前在校学生的情况来看,学生的综合素质还需要进一步提高。对于一部分学生来说,虽然拥有较高的技能,但是缺乏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虽然注重整体素质的提高,但是缺乏实际的锻炼,不能做到学以至用。再加上心理素质的影响,使得技校学生缺乏自主能力。因此,在德育的创业教育中,应该注重培养他们的创业能力。

(1)在德育课中适当加入创业知识。从目前技校德育教材来看,与以往的教育方向和培养模式有所改变,涉及的范围比较广,比较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作为德育课的老师,在平时的授课内容中应该适当加入与创业相关的知识。比如,以案例的形式将商品经营、电子商务、销售,甚至是社会需求等方面的知识传授给学生,还可以通过网络下载有关如何创业、如何选择创业项目、如何作好创业后续工作等方面的方法和技巧,以课件的形式给他们播放,还有一些会计和财务管理的知识,等等,使得他们从中学到更多知识,为以后的创业打下良好基础。

(2)组织开展学生创业实践活动。与普通中学的学生相比,技校学生的课余时间相对比较多,拥有充足的时间进行实践活动。在实践活动中,可以分成若干创业小组,集体进行创业项目的选择、创业策划、创业假想投资金额、销售、经营、管理,以及创业项目收益的预算,等等。最后综合评价各小组的成绩。这样既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也拓展了他们的知识面,在实践中学习,在学习中实践。

(3)培养学生良好的人际关系。人际交往是现代德育课中不可缺少的内容,可以说是现代人的必修课。在现代社会中,单靠一己之力几乎不可能成就任何事业。因此,学生必须懂得与他人合作,因为集体的智慧才是现代人取得成功的先决条件。“善大,莫过于诚”,应该让学生懂得人际交往的第一步就是以诚待人、平等交往,这样才会为以后的创业和发展建立人脉资源。

技校学生是我国未来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力量,在德育课中进行创业教育,增强学生的创业意识,提高创业能力是时代的需要。广大技校德育课教师应努力把他们培养成具有良好思想道德和法律意识,以及较强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的社会需要的新一代合格人才。

参考文献:

[1]谢志远.大学生创业教育与创业精神的培育[J].船山学刊,2004,(3).

[2]谢相勋.论培养学生独立创业精神的现代人格──高等教育面向21世纪的重要使命[J].乐山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0,(4).

德育课堂创业教育 篇4

针对我国的就业新形势, 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 要“完善支持自主创业、自谋职业政策, 加强就业观念教育, 使更多劳动者成为创业者。”因此, 高校应加强大学生创业教育, 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 开发和提高学生的创业素质, 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生存能力、竞争能力和创业能力等, 使大学毕业生不再仅仅只是求职者, 而首先应成为工作岗位的创造者。然而, 在创业教育在不断深人施行的同时原有的一些道德规范已经远远不能适应社会法杖的需要, 而新的道德规范尚未形成, 从而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理想信念模糊、价值取向扭曲、诚信意识淡薄、社会责任感缺乏等问题。由于以上种种问题。创业教育的实施过程就是把创业教育目标与德育目标结合起来的过程, 是高校德育教育的重要工作和新的视角, 是大学生德育教育的新的切入点。这就要求我们对新时期大学生的德育教育工作中, 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坚持以人为本, 从实际出发, 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 切实转变大学生教学方式方法, 不断创新教育内容和形式, 推进大学生德育教育建设和个人综合素质、创业意识培养, 进一步激发大学生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做出自己的贡献。

所以, 创业教育在高等教育中越来越具有突出的作用和意义的同时。加强创业教育必须强化创业教育中在以下几个方面的德育教育:

1 德育教育是全面实施创业教育和实现创业教育总体目标的保证

实施创业教育必须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 以提高民族的创业意识作为根本宗旨, 全面提高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是我国社会主义教育的总体目标和要求。坚持德育教育, 是社会主义教育的本质要求。只有坚持德育教育, 才能保证社会主义的办学方向, 才能实现我国社会主义教育的总体目标和要求。学校应该永远把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第一位。这就深刻地说明了政治方向是学校教育工作的灵魂。我们培养造就的青年大学生, 不仅要有相当的知识水平和创新能力, 更重要的是要有正确的政治方向和高尚的道德情操, 成为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 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的社会主义人才。

2 德育教育是推进创业教育达到“三个面向、四个统一”要求的基本内容

推进创业教育, 必须把我们的教育面向现代化, 面向世界, 面向未来。青年大学生要做到坚持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与加强思想修养的统一;坚持学习书本知识与投身实践的统一;坚持实现自身价值与服务祖国人民的统一:坚持树立远大理想与进行艰苦奋斗的统一。从育人内容的构成要素上看, 德育教育是创业教育的有机构成要素, 并处于首要的地位。在教育的本质要求与目标追求上, 德育教育与创业教育具有一致性、统一性、包容性。从某种意义上说, 创业教育的形成与发展, 是人们在长期的德育教育实践与探索中的一种感悟和突破, 是德育教育的深化与发展。它能有效地推动和促进教育面向未来、面向世界、面向现代化, 有效促进大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从教育的过程来看, 在整个育人活动中, 作为创业教育的基础与内核, 德育教育对整个教育活动具有凝聚力与导向作用。

3 德育教育是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必要条件

推行创业教育就必须遵循青年大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和规律, 为青年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创造相应的条件, 使学生活泼积极主动的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一方面, 人的创新能力的激发必须以正确的思想为先导, 人类的文明与进步, 最终体现在人本身各方面素质的全面和谐与自由发展的完善, 创业教育的内涵正是由人的这一素质要求决定的。另一方面, 德育教育的落实与实施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 作为创业教育的基础与内涵, 德育教育在育人活动中有着根本性的导向作用, 为其他能力的发展提供动力。

4 德育教育是培养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核心内容, 它担负着培养创业人才的重大使命, 决定着创业教育的性质和方向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 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 人才的创业教育越来越成为未来人才培养的重心。为适应现代教育的需要, 适应科学发展观的要求, 适应人才成长的呼唤, 德育教育应该在创新人才培养过程中占重要地位, 也是培养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手段。它不仅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道德素质、心理素质、社会责任, 而且对培养大学生创业意识也有不可忽视的作用。随着现代教育的深入发展, 国际竞争的日趋激烈, 大学生创业教育应把德育教育提高到十分重要的地位。

参考文献

[1]“三个面向”“四个统一”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指导思想.《成都纺织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0.4.

[2]胡锦涛.胡锦涛在全国人才工作会议上的讲话[N].解放军报.2003-12-20.

[3]何新生, 边社辉.“论德育素质在素质教育中的主体地位”《北京电子科技学院学报》U]2002年第一期.

在课堂中渗透德育教育 篇5

良好的心理素质既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基础和前提,又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内容和体现。离开这样的基础和前提,就决不会有人的全面发展;无视这样的内容和体现,人的全面发展就缺少一个十分重要的内容。现在的学生由于家庭的、社会的一些问题,以及自身的原因,造成了各种心理问题。如何引导学生认识自身存在的心理问题,预防和矫正学生的心理问题行为,培养他们积极向上、乐观活泼的个性,是摆在每个教育者面前的课题。作为一名信息技术教师,在信息技术课中渗透心理教育,有意识地运用心理学理论和技术,帮助学生提高心理素质,促进课堂学习认知、情感与行为技能的发展,是一种有意义的尝试与探索。

网上世界的精彩丰富和网络文化的简单快捷,对学业重负下的学生具有极大的吸引力,因而也极易使之沉迷上“瘾”。而有些学生在网上使用的几乎都是真实姓名,甚至家里的电话号码,他们不相信网友会骗他们。但是网上也有陷阱,对于这些天真单纯、涉世不深的学生,特别是一些爱幻想、充满了好奇心的女孩子来说,稍不留神,也许就会掉进网友设好的陷阱。

当然,我们不能因此阻止学生上网。那么,怎么办呢?首先,必须防患于未然,应在学生上网前向学生说明上网的利与弊,使学生尽量避免上瘾;其次,不要忽视老师与学生、家长的人际交往,与家长保持密切联系,正确引导孩子上网等。这样,学生的上网道德规范教育得到了加强,使学生从一开始就能按照规范行事。

德育课堂需要“生活教育” 篇6

【关键词】 政治课堂 生活实际

【中图分类号】 G63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72(2014)05-006-02

美国哲学家、现实主义教育家杜威认为“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同样也提出了他对“教育”和“生活教育”的认识和主张,其实,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们都在对学生进行着“生活教育”——德育。

德育课堂应该是“实的”。全国中等职业技术学校通用教材《德育》有三个系列,以其中《德育·经济与政治》为例,教材内容本身已经太充实了。但是在此,需要辨析什么是政治课堂的误区,什么是积极正面的政治课。

一、政治课堂的误区

在政治课堂上,会看到下面的现象:

其一,讲高深的理论。

概念太深,完全都是理性的,没有感性色彩,或缺乏感性色彩。教师只是让学生在课本上划杠杠,或者自己整板地板书“大一”“小一”的章节题目(标题),虽然是条理明晰的大概念、小概念,但课堂死气沉沉。

其二,讲空泛的实例。

既然是实例,怎么会是空泛的?一是外国的,二是名人的,三是古代的。这样的例子虚而不实,脱离现实生活实际。课堂空洞泛力。

其三,讲“政治”色彩浓烈的观点。

要么是政治说教式,高高在上,是填鸭式灌输;要么是不顾及身份场合,面对学生讲过激的话和事。语言观点偏激,“愤青”式的。这两个极端,不能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全面辩证地看问题。这样的课堂是不健康的课堂。

其四,讲不着边际的废话、闲话。

明白的学生也会看门道,不明白的学生只会看热闹。不要以为“热闹”就是活跃课堂气氛,就是课堂效果很好。东拉西扯,吹牛乱调侃。学生非常高兴之后说:“什么都没有学到。”这样的课堂不脚踏实地,是虚浮,是浮躁。

其五,讲的是“自己看”。

这种完全放羊式的课堂,对学生不闻不问,任凭做什么,只要不出声。这种政治课堂,教师把自己当成了聋子的耳朵。

二、紧密联系生活实际的“生活教育”政治课

什么样的政治课是积极正面的德育课,同时又联系实际,受学生欢迎呢?

其一,讲真实可感的,理论不脱离实际。

理论是骨架,如果没有真实可感的具体内容,理论就成了空架子,没有血肉,所以,理论不能脱离实际,实际的是能看到、听到、感觉到、联想到的。学生很不喜欢多讲概念定义,理解定义才是主要的。

其二,讲普通的,更具感召力。

德育课堂的听讲对象是一定的,课堂不能脱离他们的生活,脱离他们的生活现实。多讲讲中国的,普通人的,现当代的,身边的人和事,更具有说服力,更具有感召力。另外,生活中,毕竟普通人大大多于名人。

一位父亲确认儿子得了脑瘤后下定决心要治,而做母亲的劝丈夫放弃,说我们还可以再生,重生一个健康的儿子。儿子刚刚升入初三,十几年的亲情怎么能选择放弃。做母亲的妻子选择了离婚,走了。这位父亲为给儿子治病卖掉了房子,和儿子租住在一间车库里;为给儿子治病,厂子倒了,生活都难以维续,他就从个体老板成了打工者。儿子脱离了危险,但是后续治疗还在进行中。

这位父亲就是学校里一位中专生的父亲,他在书报杂志和荧屏上没名没姓,是一位普通而又伟大的父亲。父爱如山,感恩父母之类的教育,就在学生们自己身边同学的故事中,《道德法律与人生》的内涵不是昭然若揭吗?在征得这位同学同意后,可以在课堂讨论这件事。

其三,讲人文的,侧重素养情操。

政治课堂不仅是学生学理论,掌握知识,根本目的是培养人的素养和情操,使之养成优良的为人品性,经济与政治有时联系很紧密。《江苏卫视》的“非诚勿扰”节目曾经停了一段时间,原因是什么?整改。因为这个节目的影响力太大了,一位女嘉宾说:“我宁愿坐在宝马车里哭。也不愿意坐在自行车后面笑。”节目播出后的负面影响不仅仅是宣导了选偶时的金钱至尊。这种经济观点,直接反应出说话人的人生观,道德观,从全社会的角度讲,涉及人伦道德与思想政治因素。

在《道德法律与人生》、《经济与政治》、《职业道德与职业指导》的德育课堂上,像这样的内容可以讲,而且要多讲讲,讨论分析。德育课堂上教书育人的职责实在义不容辞。

其四,讲新闻热点式的,传播正能量。

春节过后开学,春晚节目小品中关于是不是该搀扶摔倒的老人,对“感动中国”人物的议论,都是能激发思考的课堂内容。日本安倍的言行呢?韩对日的态度?同样可以是德育课堂内容。

这些事刚刚发生,还很“热乎”,课堂上再加加温,能够很好地散发“正能量”,使学生“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秋收的时候讲播种,播种的时候讲秋收,错季的讲解,像反季节蔬菜一样口味寡淡,没有了新意。

三、设计春季开学第一次《德育·经济政治》课

春节过后的第一次德育课,《经济政治》第一课第一节授课内容是货币的定义和货币的职能。课本的“前言”非常好,课堂不可以不读。

这段话其实已经包含学习目标的四个方面:技能目标、知识目标、情感目标、德育目标。用散文的语言,涵盖了教育者的教育目的。“读书”,书是要读的。

第一次上课,两个课时的步骤是(一)通读课题和前言,明确学习目标;(二)讨论三个题目,激发学习兴趣,启发对货币职能的初步认识;(三)研读课文,讲概念定义;(四)巩固授课,当堂完成练习册部分练习,紧扣课文补充判断是非,当堂练习;(五)拓展延伸、教参补充材料的口述;(六)布置作业。

这部分的重点是货币的职能。两个基本职能要重点掌握,三个派生职能了解即可。在认识货币职能的基础上,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金钱观,确立“取之有道,用之有度”的态度。

针对这部分的教学重点,货币的基本职能:价值尺度,流通手段,为了吸引学生,激发学习兴趣,在读过第一课的前言后(课题下面的文段),教师要求学生拿出练习簿,记录讨论题,然后前后左右自由讨论。

第一个题目是:美国人和日本人都强烈要求人民币增值,你觉得是好还是不好?为什么?学生讨论之后,教师提问,教师对发言学生的评价将会直接影响到课堂教学的进行和实效。

讨论的题目对学生来说很新鲜,当时的讨论很热烈,课堂上人声鼎沸,争论不休。有人说美国向中国借钱,有人说中国才会向美国借钱。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教师没有第一次上课就板起面孔提要求,看见不够好的表现就训斥一通,而是刚上课就讨论,这在于他们实在是很有劲头的事情。(货币的基本职能之一是流通手段)。

第二道讨论题目是,去年春节,在昆山某公司上班的小戴就因为请假三天回家过年,假条递上去了,没有得到批复就回家了。过完年开开心心来上班,结果发现自己被公司开除了。

请你想想这件事的结局是什么?江苏的学生听到江苏的事,开学又是春节刚过,“你们两三年内就要工作,就会面临这样的问题,你们遇到类似的事该怎么办?”教师的点拨加上切入实际的讨论题目,学生们怎么会没有兴趣?(货币的基本职能之二是价值尺度。)

第三道讨论题目是,你认为货币有哪些职能?

授课之后的巩固工作应该是当堂消化,教师口述补充的是非判断,要求说明理由,让全体学生回答。题目突出强调基本名词,不使学生做作业无从下手,错误过多。

德育教育在课堂 篇7

(一) 有利于专业知识的学习与掌握

中职学校致力于向社会输送技能型人才, 这就导致很多中职院校只重视技能的训练, 忽略了德育教育, 加之中职学校的学生们大多数缺少丰富的知识积累, 没有找到恰当的方式以及价值取向认真的对待知识, 没有树立良好的人生观或者道德观去弥补学习能力的欠缺。所以, 在中职的教育课堂开展德育教育可以有效的解决学生们缺少知识补给与价值观形成的缺陷, 进而促进专业知识的学习以及自身知识的丰富, 由此学生们面对新的知识与挑战也会找到一种属于自己的方式方法, 精神境界也同时得到了提升。另外, 我国各大中职院校对于课程的安排会根据社会企业的用人要求进行相应的调整, 学生们如果没有良好的道德品格以及完好的价值取向, 就会不适应这种调整, 不能很好的接受各种变化带来的诸多挑战。所以, 在中职院校中开展德育教育是势在必行之势, 有利于学生正确世界观与价值观的形成, 进而促进专业知识的学习与掌握。

(二) 促进学生就业

综合性人才是企业如今选拔人才的重要尺度, 中职院校的学生们大多数学习时间都花在了专业技能上, 而传统的中职职业教育也是为了技能性的培养。但是如今的企业为了适应大时代的要求, 对于专业技术人员的品德要求更加注重。如果中职院校在课堂中渗透德育文化, 会使得学生们在学习的过程中潜移默化的领会了先进的思想以及高尚的道德情操, 有利于自身行为的规范以及素质的养成, 长此以往在就业的过程中相比较那些没有独立思想、美好情操的技术人才就会更加得到用人单位的青睐。

(三) 锻炼学生适应社会能力, 培养高尚道德情操

在研究中发现, 中职院校的学生就业后都会深入到用人单位的基层进行工作。而基层工作需要学生们有着过硬的技术本领之外, 还需要有兢兢业业, 戒骄戒躁, 艰苦朴素的道德情操。所以, 在中职院校的课堂中进行道德教育就显得十分有必要, 要在就业之前就培养学生们能够扎实工作的思想, 用德育去教育学生应该用什么样的态度对待工作, 培养出学生们敢于吃苦, 勇于担当的职业道德以及积极向上的道德情怀。由此, 才能锻炼学生适应社会能力, 培养学生们高尚道德情操, 则对于学生们今后职业生涯的发展以及面对人生坎坷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会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们的一生, 使之终身受用。

二、中职学校开展德育教育进课堂的方式

(一) 内外兼修达到德育教育目标

中职学校注重学生知识技能的掌握的同时, 更应该注重学生的品德培养。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将德育教育引入课堂。在课堂中, 用几分钟的时间进行德育教育, 可以采用各种形式, 在课前导入时间播放语段有教育意义的动画, 新闻或者是故事。在上课之前也会对于中职学生的着装有着要求, 比如说:整洁干净, 不允许出现奇装异服的现象。教室是否的整洁, 学生是否标志卡的佩戴等进行检查, 从内在与外在要求学生, 进而培养他们良好的品格。

(二) 将德育融于教学内容之中

除上述在上课之前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在中职的课堂教学中也可以潜移默化的渗透德育教育。这就需要中职教师在课程的设置中巧妙的将德育内容与专业知识相融合, 用一些现实生活的例子, 在讲课的过程中设立一些情景, 并且将发言权交给学生, 抽出5—10 分钟让学生充分的发挥主观能动性, 积极地对一些时间, 新闻, 名言警句, 或者有启示性意义的漫话发表自己的意见或者建议。在讨论的过程中学生可以深入的发现问题, 并且对某一个现象或者实践进行分析, 锻炼和学生的逻辑思维, 从而树立正确的是非观, 顺其自然的完成德育教育。

(三) 充分挖掘学生兴趣点, 引起道德共鸣

根据实践经验, 我国各大中职院校在开展德育教育的过程中常常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德育教育的形式比较枯燥, 没有激发学生的兴趣点, 学生就没有深刻的领会道德教育所要传达的精神。

例如:在上课之前的几分钟, 教师可以就所讲专业课程播报一些当下案例, 引起全员讨论。就某中职院校的经济理论教学为例子。教师在上课之前为学生们播放了海尔集团在进口货电器进军中国的形式下采取的应对之策的视频短片。观看之后提出了一个问题“请同学们考虑一下, 海尔集团除了技术性战略之外还有这什么样的思想战略, 海尔集团作为民族企业传递给我们什么样的道德情怀”。不出所料, 大部分的学生都分析出海尔集团在经营战略上打出了民族品牌是借助了中华儿女的爱国情怀。并表示这种爱国情怀也深深的影响了自己购物时候的心理。此时的课堂上, 浓重的爱国主义情怀其实已经深深扎根于学生的思维之中。所以说, 在中职的课堂上, 只要教师能够将自身课程特点与德育教育相结合, 就可以有效的找到学生的兴趣点, 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摘要:在我国职业教育尤其特殊性, 输出的人才必须有着很强的社会适应能力, 才能从容的应对毕业自后直接就业的现实。这其中品格的培养, 道德良知的形成就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由于中职院校毕业生就业的这种特点, 德育教育进课堂成为近几年中中职教育的重中之重。但我国大部分的中职教育中德育教育的开展还不够深入, 从而笔者立足中职院校德育教育实际, 分析出德育教育的重要性, 并找到使得当下中职学校在课堂中进行德育教育的方式方法, 希望对中职学校的德育发展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德育教育,中职院校,课堂

参考文献

[1]王小琴.浅析中职学校德育现状及对策初探[J].中国轻工教育, 2010 (3)

[2]李静.学校德育工作新思路浅探[J].中国职业技术学校教育, 2009 (3)

德育课堂创业教育 篇8

时间:2015年12月4日,星期五,上午10:00-10:45

地点:B楼406教室

执教者:德育教研室朱承

执教对象:2015级高职护理2班全体学生

执教内容:话题十一“就业准备”

使用教材: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创业

教材出版单位:江苏教育出版社2012年7月版本

编写者:江苏省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创业教材编写组

课堂教学主要内容及过程:

(一)课前小调查

1.求职者就业前应该做哪些方面的准备?

2.学生根据调查情况汇报、讨论。

(二)求职定位

1.端正就业观念。

2.指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

3.引导学生找准职业定位。

4.指导学生如何把握就业机遇。

5.视频案例分析讨论。

(三)课堂小结

二、听课评析

(一)主要优点

1.就业是民生之本,不仅关系到每一个人的生存和发展,也影响着社会的稳定与繁荣。职业学校承载着为社会培养面向企业、面向基层、面向生产第一线高素质劳动者和专门人才的重担。朱承老师能自觉地落实教书育人的教学原则,他能结合教学内容、教学环节等方面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思想道德教育。在讲授《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创业》这节课中,不仅对就业前应该做的准备方面的知识讲解透彻,理论联系实际,而且对学生既关心爱护又严格要求,紧扣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针对护理专业学生比较普遍存在的好高骛远、不切实际、贪图安乐和追求高薪的就业观念和求职心态,教育学生端正的就业观念,树立正确的就业观,端正求职心态,遵守校规校纪,努力学好技能,做一个优秀的职校毕业生。

2.朱承老师本节课教学内容比较丰富,课堂教学中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对就业准备方面的内容交待得清楚、分析透彻,学生能从他的讲授中获得新知。德国教育学家第斯多惠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朱老师课前精心备课,了解学生的心理需求,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在讲“就业准备”内容时,对学生求职过程中的心理问题分析到位,尤其对学生的就业观和求职心态把握较为准确和全面,对护理专业毕业时一些不良心态和错误的就业观等分析得透彻,使同学们心悦诚服。

3.在实际教学中,德育课往往表现为教育空洞乏味、说理苍白无力。朱承老师在课堂教学中能够采用新颖灵活的教学方法,积极开展师生双边教学互动活动,善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课前让学生开展小调查活动,让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中;课上通过精心选择对案例让学生小组讨论发言,一方面活跃了课堂气氛,另一方面也深化了教学内容,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实施案例教学的策略,使学生的课堂学习与社会生活实践紧密地结合起来,既拓展了学习的时空,又紧密联系了现实生活,使学生能够真正感受到德育课教学的意义和价值。

(二)不足之处

1.我们要打破“灌输式”的教学方法,提倡与课程内容紧密结合的“启发式”和“互动式”教学方法。教师在讲课中要敢于提出问题,让学生去分析,让学生去推理,让学生去做结论。反过来,也要提倡让学生提问题,由教师或学生去分析解决。这种“启发式”和“互动式”教学方法有利于启发学生思维,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能力,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必由之路。

2.朱承老师在讲授“把握就业机遇”内容时,稍显抽象。虽然举了例子,但是事例与主题关系不是很密切,讲完事例后又没有紧扣要点分析和总结,没有很好地突出“就业机遇应该如何把握”这一主要内容。在联系实际、列举案例时,一定要有充分的准备,要选择有代表性、有说服力的案例,最好是能够贴近护理专业学生将来工作岗位方面的案例,不可随意,不可太多太杂,重点是分析有价值的案例,以说明要点。

三、课后反思

(一)德育渗透强素质

柯尔伯格说:“人的本质是理性的,因此,人必须利用智慧达到对道德的内在理解,并在此基础上建构合乎理性的道德原则和道德规范。因此,道德不仅能教而且必须通过教才能习得。”“作为社会的道德总是自律的,否则与行政手段、法律控制等没有区别。但作为个体的道德,则总是一个由他律走向自律的过程。个体都是通过社会教化而接受社会道德的,当个体被‘教化’了,外来的教育就成为自身的需要,他律就转化为自律了。”显然,德育过程实施、运作的基本媒介就是师生间的教育性交往。

要解决学生就业难的问题,首先涉及学生的择业观问题,而择业观的实质又是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就业问题上的具体体现,这样,就业必然要涉及德育问题。因此,就业教育首先应该培养学生正确的择业观。择业观是指择业者对择业问题的看法、信念和态度以及处理这些问题的方法和指导思想,也就是择业者认识和处理择业问题的指导思想。择业观是职业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在一定社会活动的影响和约束下个体价值取向的表现形式。高职阶段是一个人由学生生活向职业生活过渡的准备阶段,同时也是一个人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形成的重要阶段,更是一个人职业观念形成的起步阶段。择业观的正确与否,关系着就业方向、领域、具体业务,也直接关系到其求职的成功率。相较于大学生而言,职校生由于年龄较小和社会阅历浅,缺乏社会经验,对社会的就业形势、就业环境、就业政策等了解甚少,因而,常常出现自我评价过高,客观上不能全面认识和定位自己。

就业教育应该培养学生正确的从业观。面对近些年来比较严峻的就业形势,德育教师应引导学生要有自主意识并合理定位,调整好自己的期望值,不应只关注工资薪酬待遇,树立正确的从业观。职业学校德育工作者在就业教育中应该教育学生在谋得职业后尽快实现角色转换,树立正确的职业角色观念,维持良好的职业态度和较高的工作积极性,并引导他们正视职业压力,克服职业倦怠,在自我管理中完善自己。同时,教师还应做好对学生的自主创业方面国家和地方政府等相关扶持政策的宣传,并尽可能提供创业咨询服务,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创业环境。

(二)案例引领活课堂

柯尔伯格曾说过:“注重研究个体道德认知能力的发展过程,强调按道德认知能力发展的要求进行学校道德,选择内容和方法。”“好的德育内容只有通过有效的方法才能为受教育者所接受,进而转化为他们的人生准则。”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而兴趣的生成则源于案例资源的遴选加工和教学情境的创设铺垫。其实,一个案例就是一个实际情境的描述,在这个情境中包含有一个或多个疑难问题,同时也可能包含有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诚然,案例是一种教学手段,是为教学服务的,不能为案例而案例。所选的案例要做到取之有理,取之有趣,取之有意。案例教学能贴切德育的特点,将原则性与具体性、抽象性与生动性结合起来,有助于德育的深入浅出,案例教学能培养学习者养成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案例教学,既是道德认知的一种形式,也是道德实践的一种形式。案例教学能在启发式原则的指导下,“激活”讲解、讨论、辩论、调查实习等多种教学手段。

一堂活力绽放的德育课,既有起伏有致、张弛有度的节奏变化,也有循序渐进、动静相生的过程优化,更有人性关怀、寓教于乐的角色转换。道德不完全是一种知识,它更是一种修养和实践。它的特殊性决定了仅靠一般学科的认知方法来提高学生的道德认知,不会取得好的效果,这已为实践所证明。实践性是道德教育课程区别于其他课程,如智育课程的基本特征。案例教学作为最经济实用的“调味剂”,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以最快的速度引导学生走进德育课堂,走向身心愉悦的殿堂。案例教学法适应了当前新形势下德育教学方法改革的要求,可以使学生从个别事件导出一般原理,从而掌握道德规范,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素质。因此,教师在设计活动任务、选择案例时,既要兼顾德育课程的特点和育人宗旨,又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心理需求、所学专业和已有基础,注重针对性与生动性,将课堂学习与生活实践有效统一起来。

四、建议

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创业这门课是职业学校的必修课,我省对中职的学生作为省统考课程之一,以示重视。但是,一些教师在给学生上这门课时,却完完全全为了拿分数,教师押题,学生做题、背题,完全失去了本来应有的效果。所以,本人认为,要真正上好这门课,首先可以取消统考,然后采用多种形式,上课、讨论、演讲、调查研究、对从业成功者进行访谈或请成功人士讲座等多种方式,以使学生在生涯规划、择业观、从业观、职业价值观和职业道德方面有更深的了解,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

摘要:高职院校承载着为社会培养面向企业、面向基层、面向生产第一线高素质劳动者和专门人才的重担。因而如何保证德育课堂的教学效果尤显重要。通过督导听课,剖析一节德育课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主要优缺点,反思高职院校德育课的有效教学方式:德育渗透强素质,案例引领活课堂。

关键词:高职生,德育,案例,就业

参考文献

[1]张志伟,李华娟.道德作为人的一种高级精神需要的特征[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4).

[2]冯文全.现代德育理论与实践研究[M].四川人民出版社,2005:64,174,221.

[3]李建伟,袁耘毅.谈谈大学生科学择业观的确立[J].思想战线,2000(4):140.

[4]班华.现代德育论[M].安徽人民出版社,1996:216.

[5]郑金洲.案例教学指南[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66.

[6]刘有为,冯文全.案例教学:德育中不容忽视的方法[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0(10).

[7]龚慕霞.新时期高校德育案例教学探索[J].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9).

在数学课堂中加强德育教育 篇9

(一) 德育教育应具有现实性

《新课程标准》在第一学段情感与态度中指出: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通过经历观察、操作、归纳等学习数学的过程, 让学生感受数学思考过程的合理性。

在《分数乘除法应用题整理和复习》一课的延伸拓展环节, 教师要求学生编一道分数乘除法应用题来说一说分数乘除法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生1:学校放学后, 我和王亮在公路上练习长跑, 我跑了15分钟, 比王亮多用1/4时间, 王亮跑了12分钟。

生2:李俊的爸爸上个月捕青蛙, 卖了240元, 这个月卖的钱比上个月多1/6, 这个月卖了280元。

生3:小红和小军看一本故事书, 小红从前往后看15小时看完, 小军从后往前看10小时可以看完。两人同时看6小时可以看完。

教师对此一一予以肯定。

如果单从数学的角度看以上事例, 似乎没有什么疑问;但仔细思考这些学生提出的问题是否合乎情理, 合乎法律, 解题的结果是否可信?不难发现学生在马路上跑步的不安全性, 捕青蛙卖钱的违法性, 看书从后往前看的不合理性, 这些都被学生忽略了。更糟糕的是, 课例中的老师或许是疏忽, 或许是出于保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而做出了肯定的判断, 让学生的错误思维存在于教师的肯定中。这种缺乏理性的对话, 是教师对学生表面情感上的“呵护”, 实质情感上的“蹂躏”。因此, 在数学课堂中不但要注重知识的正确传递, 还应重视和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二) 德育教育应注重实效性

部分老师过于注重课堂的表面现象, 不惜耗费许多精力、物力, 为华丽课堂而辛苦奔波, 忽略了课堂教学真正的内涵。在市研修班组织的课堂教学观摩活动中, 有一位老师执教《亿以内数的认识》, 她用10千克大米作为学具展开教学活动。她的课堂联系生活实际, 结构紧凑简洁, 组织方式新颖, 知识传递严密。更值得一提的是:在课堂结尾呼吁学生爱惜粮食, 进行思想道德教育。这堂课不但传授了数学知识, 还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 近乎完美。

然而, 课堂却是一门有“遗憾”的艺术。在课堂上, 由于受到学生年龄特点、动手能力等因素的影响, 课桌上、地板上到处都是学生不小心洒落的米粒。这让听课的老师不禁发出“粒粒皆辛苦”的感叹, 但上课的老师并没有留意地面和桌面上的情况, 对于洒落的米粒置之不理, 只是在结尾处简略地呼吁学生爱惜粮食, 节约每一粒米。课后的交互式评课中有老师提出了这样的疑问:这堂课关于对学生进行爱惜粮食的德育教育有实效吗?这一问, 引起在座老师的深刻思考。针对上课老师在结尾时的呼吁, 笔者认为并没有真正落实对学生爱惜粮食的教育, 只不过是纸上谈兵。不如把结尾的呼吁, 改成让每一组的成员收拾桌面和地面上的米粒, 让学生在实践中体会“粒粒皆辛苦”的含义, 才能真正起到德育教育的作用。数学来源于生活, 但生活还赋予数学更多的内涵和活力, 只有教师有效的挖掘, 才能体现育人的功能。因此, 课堂的德育教育只有落实到实处, 才能行之有效。

(三) 德育教育要体现人文性

受“应试教育”的影响, 教师往往过于关注学生的数学成绩, 而对学生人文化情感的培养变成一片空白, 从而使数学变成一种纯技术性的机械训练。如能在课堂中把人文素质的养成渗透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 在数学知识教育、能力训练的培养中贯彻人文精神, 潜移默化, 人文之光自可“随风潜入夜, 润物细无声”, 让数学学科真正成为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基础学科。

笔者就遭遇了一回, 一年级下册第13页有这样的一题:有几只小鸟分别衔着11-9、17-9、13-9、12-9、14-9、18-9、15-9、16-9这些算式, 旁边分别有几座房子, 上面标有4、3、5、8、2、9、7这几个数, 要求把算式和相应的得数连起来。根据以往的教学经验, 也受考试根深蒂固的影响, 在处理以上问题时, 学生回答“15-9=6, 答案没有, 就不要连。”因为, 试卷中常常出类似的问题来考验学生的分辨能力, 既然没有答案, 当然不能随便连, 那只能不连, 就把这个问题这样草草解决了。课外, 笔者有幸拜读了《中小学数学》中一篇“小鸟没有家怎么办”教育随笔, 心中泛起层层涟漪。文中执笔老师对于以上同一例题, 并没有以“穿新鞋, 走老路”的思想, 用一句“没有6就别连了”草率解决。他通过自己对教学大纲的理解, 教材的剖析, 通过巧妙的设计, 引导学生从问题入手, 思考“一只小鸟无家可归了, 大家说说怎么办”进行拓展延伸, 来帮助小鸟解决困难。这种从小抓爱心教育, 将环保意识渗入课堂教育的教学方式, 呈现了现代数学课堂的另一道靓丽风景。如此充满人文性的课堂不得不让人由衷感叹!

课堂教学如何渗透德育教育 篇10

普遍的学生认为, 对于老师在讲台上讲, 学生在下面听的单一教学模式早已失去了兴趣。因此, 在教学上就应该利用视频、音乐等多种现代化教学手段进行德育教育。如在讲天文物理时, 可以给学生观看天文知识视频, 讲解天文物理的由来和发展, 以及现代人类对宇宙认知的程度, 让学生直观的了解天文知识。再比如在讲二战时期前苏联和我国军事对比时, 就可利用视频资料使学生直观感受, 也可通过当时前苏联国歌和我国的进行曲进行对比, 根据音乐中节奏和强弱让学生体会到前苏联的飞机坦克和我国的小米加步枪的军事差距。另外可以组织学生观看教育片。如《南京大屠杀》, 《南京大屠杀》是日本帝国侵华战争初期日军在中国南京犯下的大规模屠杀、强奸、纵火、抢劫等战争罪行与反人类罪行。根据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远东国际和南京军事法庭的有关判决和调查, 在大屠杀中约有30万中国平民和战俘被日军杀害, 大约2万中国妇女遭日军奸淫, 南京城的三分之一被日军烧毁。这段视频带给学生深深地震撼, 引发了他们对于这段真实历史的深刻的思考。让学生了解历史, 体会战争年代人们失去财产、尊严甚至生命。使学生更珍惜当下的和平生活, 更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学习、生活机会, 感悟和谐社会的美好。

二、开展积极有益的活动进行德育教育

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目的是提高学生素质, 并且还可以进行德育教育。学校可以利用课堂和课余时间组织学生开展各种活动, 如到博物馆、科技去参观, 由博物馆、科技馆的讲解员对此段知识进行讲述。也可建议学生到博物馆、科技馆去担当义务讲解员, 一是参加了社会实践活动, 锻炼了学生。二是通过讲解, 对这段知识更是记忆犹新。还可让学生自己查找资料, 表演历史短剧, 或者开讨论会、演讲等。通过这些活动不仅能丰富学生的知识和技能, 还能提高学生的素质, 使学生思想上得到熏陶, 激发他们积极向上的情感。

三、提升教师自身素质进行德育教育

教师的言行影响学生的品格的形成, 俗话讲:“身教重于言传”。因此, 一是教师要起好表率作用。凡是要求学生做到的, 教师首先要做到, 那么学生们渐渐地养成了好的习惯。二是教师要用自己的爱心和人格魅力感染学生。用心去关爱每一个学生, 帮助学生树立乐观向上的学习态度和学习精神。将他们培育成为正直、善良、有崇高理想、对社会有益的人。

四、让德育教育培养学生爱国情操和民族气节

古往今来, 许多人士为维护祖国的荣誉和民族的尊严, 在爱国气节上为后人作出了榜样。从近代以来, 林则徐、陈化成、谭嗣同、孙中山、鲁迅、张自忠等以及无数为国捐躯的共产党人都体现了这一民族的爱国精神, 他们是中华民族之魂。浩然正气是中华民族千年来历久不衰、执着追求的完美精神气质。新中国刚成立时, 一批留学国外科学家学成后纷纷回归祖国, 要为新中国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如钱学森、华罗庚、李四光等等, 以上种种爱国气节的实例, 渗透着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传承, 她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所在。

但是在物质生活日益提高的今天, 很多学生是独生子女, 因他们从小受教育的影响, 形成了以自我为中心, 自私自利、心胸狭窄、缺乏集体责任感, 经不起风雨, 不善于与人沟通和协作。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可以利用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特点, 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可以充分利用历史人物的言行, 共振学生的心灵, 从而鼓励他们传承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崇高的气节。

总之, 利用各学科的优势对学生进行的德育教育, 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我们应该把它作为课堂教学的基本任务通过各种途径把它渗透到课堂教学的整个过程当中。

摘要:在课堂教学中, 学是目的, 教只是一种手段。课堂教学不仅是向学生传授各种知识、理解概念、掌握解题思路、方法和步骤, 还要对学生进行思想情感、道德情操等方面的教育, 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人格和高尚的品德。那么, 如何在课堂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呢?

初中数学课堂的德育教育 篇11

贾香茗女士在《教育的本质——什么是真正的教育》中指出,真正的教育,其责任必须以引导学习者成人为务,以发展人性,培养人格,改善人生为目的。新课程理念也要求教师要把落实学生的情感目标为己任,把情感教育目标有机的融合到数学教学过程中。所以,身为数学教师在数学课堂必须时时渗透德育教育,从而培养未来社会真正需要的创新型人才。初中的数学知识不像文科知识那样学起来生动有趣,如何在数学课堂激发学生的情感,让学生在数学课堂生机勃勃,张扬个性呢?在教學工作中,我是这样渗透德育教育的:

一、数学课堂充分关爱学生,尊重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在我的数学课堂上,我总是深入到学生当中去,让学生主动思考,主动交流。所有学生我都一视同仁,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对于学有余力的学生提供足够的材料和思维空间,让他们发展潜能;对于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则及时关注和鼓励,耐心帮助他们分析产生错误的原因,并鼓励他们自己去改正,从而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数学教师如果能够具有亲和力,具有爱心和耐心,学生收获的绝不仅仅是知识,更多的是学习的自信心和积极性。这才是德育渗透真正需要做到的根本点,让学生在课堂中无形的体验思维上的提升,情感上的快乐,人格上的完美。教育家多梦茜、洛、诺尔特说: “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批评之中,他就学会了谴责,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鼓励之中,他就学会了自信,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承认之中,他就学会了要有一个目标,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安全之中,他就学会了相信自己和周围的人,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友爱之中,他就学会了这世界是生活的好地方。”

2013年我在庄河十中上了一节《实际问题与二元一次方程组》一课,大连教研员董老师和很多老师在现场听课。当学生走进教室的时候,我发现有位学生打着吊针,另外一位学生帮着拿吊针,我非常感动,赶紧把那位学生安排好座位,并且开始上课前表扬了他的这种学习精神。那一节课,那位学生听课非常认真,还老举手起来回答问题,我又一次在课堂上对他的这种认真精神进行了表扬,这对他来说有很大的激励作用,对别的学生来说也是一种鞭策和鼓励。我想,老师,就应该这样关爱每一位学生,及时针对学生的一言一行给予鼓励和赞许,学生会更加热爱数学课堂,更加努力去追求进步,从而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二、数学课堂分组互助,让学生学会探究,学会合作,学会做人。

我的数学课堂上,我一改“以教为主”的教学模式,让学生“以学为主”。学生分成四人一组,课本知识让学生自己课前去预习。课堂上,我让学生通过小组交流合作一起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在合作交流中不仅把学生调动起来积极参与,更为重要的是让学生在参与过程中思维被真正激活,情感得到愉悦,能力得到培养,所有的学生都得到了与之相适宜的发展和提升。整堂课学生学起来轻松愉快,不会感觉数学课堂很乏味,相反,个个都很积极,小组成员互相帮助,气氛融洽,学习效果很好。通过这种“以学为主”的教学模式,从中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交流能力,培养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和批判能力。不仅增进了学生之间的友谊,而且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学会感知和体悟,学会了如何帮助他人,如何质疑和批判,为将来踏入社会打下良好的为人品质。创建和谐宽松的教学环境,真正把德育教育渗透数学课堂,学生在课堂中才会学会知识,学会做人。

三、通过课本知识,适时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树立自信心,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开拓进取精神。

数学本身的知识内容和知识体系渗透了德育因素。多年的教学实践证明,在教学中有机的插入德育教育素材,不但能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兴趣,而且有助于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培养其顽强刻苦的意志品质,完善学生的人格品质。比如在教学勾股定理的发现过程和证明过程时,我充分利用多媒体向学生动画展示古代赵爽弦图,让学生了解古代数学家对于勾股定理的多种证明方法,让学生体会我国古代科学家的肯于钻研,肯于创新的科学精神。然后学生也对勾股定理进行证明,展现自己的证明方法,学生在体验与探索中信心百倍,肯于钻研。让学生在知识上学习古代数学家严谨的学习态度,在学习过程中人格不断的完善自己的人格。

体育课堂不容忽视德育教育 篇12

在体育课上如何将德育内容与体育教学内容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如何使德育教育在体育课上大放光彩? 笔者列举以下示例供大家参考。

上体育课首先要提前布置好场地, 这项工作可以由体育教师来做, 也可以由体育教师布置学生来做, 还可以是师生共同完成, 当然, 这要看这节课的教学内容是什么? 所需场地器材是什么, 但是大多数都是师生共同完成, 老师提前安排值日生取送器材。 就一个小小的取送器材这项活动来说, 它可以培养学生爱劳动、不怕苦、不怕累、团结协作的能力;爱护公务的美德, 以及遵守规章制度习惯和为人民服务的奉献精神。 有的人会说, 有那么严重吗? 我说有, 不爱劳动的学生当然不愿意取送器材了, 不爱护公务的学生在取送器材时会对器材造成不同程度的损害, 没有团结协作精神的学生不可能几人合作去抬送器材, 没有为人民服务的精神他不会提前布置场地器材。 在取送器材这项小小的活动中, 教师要抓住时机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的教育, 多表扬、鼓励, 多发现学生的闪光点, 让部分学生的良好表现影响到全班学生, 让全班学生都向他们学习。 这样就会养成劳动最光荣、为人民服务最高尚的良好的精神品质。

体育课的准备活动必不可少, 因为这是上好体育课的基本保障, 准备活动又分为一般准备活动和专项准备活动, 准备活动的内容要根据基本部分的教学内容来定, 但是一般的情况下都包括队列队形的练习, 因为通过队列队形的练习可以使学生具有的良好的姿态、 可以培养学生整齐划一的集体荣誉感, 再有就是每次做准备活动要让学生明白做准备活动的目的意义, 使学生明白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有的放矢。

体育课上缺不了游戏教学, 这是学生最爱上的内容, 也是我们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最好时机。 比如十字接力游戏, 教师可以提前准备好扑克牌, 进行抽签, 梅花、红桃、黑桃、方块, 各为一组, 其中抽到枪的同学就是组长, 教师要求各组组长组织好本组成员的出场顺序, 在比赛过程中遵守比赛规则, 注意安全, 注意队友之间的密切配合, 每个组要有自己的口号。 这样做的目的:第一, 不会有的学生认为老师偏向 (有很多学生都相当组长) ;第二, 不会出现体育素质不好的学生没人要的现象 (给体育素质不好的学生减轻心理压力) ;第三, 每一个人都应该面对现实, 都要接受现实, 无论你的队伍是强大还是弱小;第四, 能够充分展示学生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能力, 因为要想获得比赛的胜利, 本组成员必须密切合作, 齐心协力;第五, 让每一位学生都有主人翁的责任意识, 每一个人都是这个队伍里不可缺少的一分子, 在队伍里都要担当一面;第六, 要遵守比赛规则, 尊重裁判, 将来到社会上也应该知道做什么事情都要讲究方式方法, 都要遵循一定的规则, 要知道如何更好地与他人合作等。 小小的一个十字接力游戏, 对学生思想品德的教育还远远不止这些。

耐久跑是体育教师最头疼的教学内容, 也是对学生意志品质教育最好的教材, 耐久跑教学主要是学生不愿意吃苦, 因为耐久跑涉及“极点”, 绝大部分学生都是克服不了极点;害怕极点的出现;极点到来时不知如何面对? 如何调整自己? 教师在教学时除了要从思想上给予学生正确的教育、 精神方面给予更多的鼓励之外, 更主要的是讲究方式方法的问题。 有一位老师在上耐久跑时做得非常好, 他首先将学生分为四组, 每一组由抽签决定完成不同的耐久跑内容, 但是前提条件是:完成每一项活动内容时必须是本组成员全员参加, 如果中途有人想休息, 要到指定的休息站, 而且全队队员都得陪同, 教师提前安排好场地, 带有一定的攻关性质, 每过一关都需要消耗很多的体力, 只有完成第一关才能知道第二关的内容是什么? 怎么完成? 最后看哪一组能最先拿到属于胜利的旗帜。 学生每过一关, 体力消耗都很大, 但是又很好奇下一关的内容, 就是抓住学生的这种好奇、 好胜的心理, 让学生在攻关中体验耐久跑, 克服极点, 最后享受运动所带来的快乐。 在这样的耐久跑活动中, 第一, 消除了害怕耐久跑的心理因素;第二, 学生在冲关中体验了耐久跑所带来的身体上极限;第三, 学生在冲关的过程中要讲究团结, 深刻体会团结就是力量, 只有团结一致, 才能取得胜利, 只有克服心里、生理的极限, 才能战胜对手, 获得胜利, 只有战胜自己, 才能体会到运动所带来的快乐。 这样的耐久跑估计没有学生不爱上, 没有学生再害怕极点, 没有学生再说没意思。

体育课的结束部分, 放松活动是每一节课的内容之一, 通过放松活动, 消除学生课上的疲劳, 尽快恢复到安静状态, 教师在放松活动中要让学生全身心放松, 不但是生理上、还是心理上, 主要是培养他们将来走向社会时面对各种各样的压力如何放松自己, 如何调整自己。

上一篇:辅导形式下一篇:高强高性能混凝土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