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育,德育的主阵地

2024-07-25

课堂教育,德育的主阵地(精选10篇)

课堂教育,德育的主阵地 篇1

课堂教育——德育的主阵地

德育是学校教育教学的首要任务。课堂教学的灵魂是育人,只有抓住了课堂,才抓住了“全员德育”的精髓,才抓准了学校德育的命脉。要抓好课堂德育,充分利用好课堂这个德育主阵地,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课堂教学应以育人为首

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认识到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就必须具备如下的学生观:学生是资源主体,是未开发的富矿,是有着巨大发展潜能和个别差异的活生生的人。在所有智力正常的学生中没有潜能的学生是不存在的。每一个学生都具有先天禀赋,它是学生的资源基础,这个基础决定其可以被开发成才。学生之间又是有差异的,这个差异表现在接受教育的不一致性。社会对人才要求是多样的,教师就要注意扬每一个学生之长,避每一个学生之短,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使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充分发展。只要条件具备,所有智力正常的学生都能获得成功。学生是有发展权利的和需要理解尊重的人,他们有自己的生命力,有独立的人格和思想,有自尊心,主体能动性的发挥是学生生命力的表现。学校要为学生这个资源主体创造适合其开发生长的条件。坚信每个学生都是可以造就的,我们提倡用积极乐观的眼光和态度来欣赏和预见学生的天性。可以肯定地讲,每一个学生都是一片有待开发或进一步开垦的土地。教育者应视之为教育的资源和财富,加以挖掘和利用,通过创新教育,把学生存在着的多种潜能变成现实。有人谈到创新,就会很快和那些天才联系起来,似乎与己无关,对一般学生更是望尘莫及的事。其实这是对创新的一种偏见。事实上,天才与平凡之间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绝大多数人先天的条件是相似的,有的人创造性得到了发挥,而有的人却受到抑制甚至扼杀。学生的主要经历是参与教学活动,教学活动就是这个资源主体开发的中心活动,提高学生主体素质是围绕教学活动开展的。

二、高尚的师德是德育教育的灵魂,平等轻松的课堂是德育教育的基地

课堂教学是由各科教师来进行的,没有各科教师的参与配合和明确的责任感,发挥各学科德育功能就成为一句空话。为此,抓师德教育,增强教师育人观念是关键。

传道者必须闻道在先,塑造他人灵魂的人,自身必须有高尚的灵魂。教师不仅要有较高的文化修养,而且还要有高尚的道德修养。教育者的人格魅力,高尚师德,以及他的言谈、举止、穿戴、情感(特别是对学生的情感)、渊博的知识、严谨的治学态度都将给学生们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象,以至影响他们的一生。因此,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教师的语言要规范、文明,举止大方端庄,严肃而不古板。教师要尊重学生的自尊心,不要轻易伤害。要利用一切机会鼓励学生参与竞争,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对学生既严格要求又热情帮助,让学生通过自我选择、自我学习、自我管理达到自我补充、自我完善、自我提高的目的。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不能过分强调“师道尊严”,刻意保持课堂的纪律性,不能用命令式的语言训导学生,不要迫使学生违心地按教师的旨意学习和生活。在班级管理方面要充分发扬民主,对每个学生要公平,不能厚此薄彼,形成生动活泼、团结紧张的局面,使学生感觉到大家庭的温暖。师生关系的平等与和谐,不是任何政治或德育的标签能达到的一种状态。我国课堂教学的“德育渗透”,并未有达到生活般自然浑成。只有生活化的德育,才有生命力。

三、把德育目标和任务渗透到教学活动之中 课堂教学中的德育是学校教育中的基础,也是最根本的育人工程,学生成长各个过程中所需要吸收的“精神复合营养”,主要是通过课堂来提供,课堂教学中的德育也是最丰富的教育,因为课堂教学能在有限的空间和时间内集中传递古今中外、不同国家、不同民族、多种多样的精神文明的内容。首先,教学活动中师生交往是最严密的、目的性计划性最强的交往。其次,它所使用的教材具有很强的教育性,这使得教学本身充满了教育性,真正领会并贯彻每一门学科每一节课的教学目标,就会使学生逐步形成正确的认识社会、认识自然的能力,形成良好的科学品质。同时,通过教学过程的严格训练,培养学生刻苦精神、坚强的意志和爱国热情。因此,课堂教学中的德育具有最基础、最丰富的特征,伴随学生在校阶段的始终,对学生的健康成长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总而言之,课堂教学是德育的主阵地。

课堂教育,德育的主阵地 篇2

一、在科学课堂教学中渗透环保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1.环保道德现状需要环保教育

在现实生活中,一些能造成重大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的环境问题已经引起人们的重视,但许多隐蔽的环境问题却往往易被忽视。例如,我国燃放烟花爆竹已有二千多年历史,但由此而引起的污染却没有引起人们的足够重视。每逢喜庆的日子,人们为了增加节日的欢乐气氛,大量燃放烟花爆竹,且这种趋势愈演愈烈。爆竹的主要成分是黑火药,含有硫磺、木炭粉、硝酸钾,有的还含有氯酸钾,制作闪光雷、电光炮、烟花炮、彩色焰火时,还要加入镁粉、铁粉、铝粉、锑粉及无机盐。当燃放烟花爆竹时,木炭粉、硫磺粉、金属粉等在氧化剂的作用下,迅速燃烧,产生二氧化碳、一氧化碳、二氧化硫、一氧化氮、 二氧化氮等有害气体及金属氧化物的粉尘,同时产生大量声、 光和热,严重污染环境。此外,燃放烟花爆竹而引起的伤害性事件及火灾屡见不鲜。燃放烟花爆竹有这么多的危害,为何燃放烟火仍是屡禁不止呢?这除了部分人对燃放烟火所造成的污染缺乏了解外,更重要的是环保意识和道德素养的问题,这其中包括个别行政管理人员的功利思想和不负责任的态度, 以及个别人环保意识的缺乏。又如,一些工厂的负责人,在明知排放污染物对环境有害的情况下,仍然置环保于不顾而超标排放,总把自己的利益置于最高位,这种思想所带来的潜在危害远比污染本身的危害严重。鉴于这样的环境道德现状,环保教育显得异常重要。

2.科学素养培养需要环保教育

在“应试教育”背景下,切实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已成为当今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任务。科学素养的培养包括科学意识和科技能力的培养,即科学知识与技能,科学探究(过程、 方法与能力),科学态度、情感与价值观,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等方面内容。培养科学素养是新课程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新课程标准指出,“科学课程要求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态度、情感与价值观,使学生初步认识科学的本质以及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形成保护自然的意识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意识,培养社会责任感”。可见,环保教育是科学素养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科学教育的一个重要任务。因此,我们必须在科学教学中积极参与环境保护工作,渗透有关环保的教学内容。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充分意识到人类生存环境的现状,主动关心环境保护方面的大事,逐步形成“热爱环境,保护环境”的环保意识。

3.环境保护迫切需要环保教育

有关资料显示:从总量上看,目前我国二氧化碳排放量已位居世界第二,甲烷、氧化亚氮等温室气体的排放量也居世界前列。1990~2001年,我国二氧化碳排放量净增8.23亿吨,占世界同期增加量的27%;预计到2020年,排放量要在2000年的基础上增加1.32倍,这个增量要比全世界在1990年到2001年的总排放增量还要大。预测表明,到2025年前后,我国的二氧化碳排放总量很可能超过美国,居世界第一位;从人均来看,目前我国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到2025年可能达到世界平均水平,虽然仍低于发达国家的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水平,但已丧失人均二氧化碳排放水平低的优势。严峻的现实已摆在眼前,这些现状许多都是人为因素引起的。因此,在科学教育中渗透环保教育势在必行。

二、科学课堂中渗透环保教育的实践

在课堂教学中使学生逐渐形成环境保护的意识,并落实到学生的实际行动上,使他们为保护环境、美化家园做出应有的贡献,这是每一位科学教师都必须做的事情。

1.挖掘教材内涵,渗透环境教育

初中科学教材中蕴含了较丰富的环境教育内容,核心主题之一就是“人与环境、环境与发展的关系”。教材中已有明确的环保教育内容,生物多样性中的保护生物多样性、生物资源及合理利用;地球上的生物圈中的保护人类的生存空间;水资源利用和保护中的人类面临的“水荒”、日益严重的水体污染和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保护大气圈中的温室效应、臭氧空洞、空气的污染与防治、空气质量预报;土壤污染的防治中的土壤污染的途径,土壤污染的危害,防止土壤污染;噪声的污染及其防治中的噪声、减小噪声的途径;光与视觉的光污染;能源的合理利用和开发中节约利用化石能源、新能源的开发、生物质能的综合利用和沼气工程、能源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生态平衡中保护生态平衡的意义。氮循环、天气和气候、环境与健康传染病及其传播、环境与健康。发展过程中的环境问题、人类面临生态危机、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全球生态危机的原因、科学技术与可持续发展。

教材中可进行环保教育渗透的内容很多,需要我们一线教师进行深入挖掘。环保素材挖掘和运用的过程中,必须针对学生的知识水平,选择好教学与环境教育的最佳结合点,及时捕捉契机,完成环境教育的渗透。例如,能源的合理利用和开发教学过程中,我用某电厂冒黑烟的烟囱的图片引入,指出黑烟中主要是烟尘、CO2、SO2和CO及氮的氧化物都是大气的污染物,是空气质量预报检测的内容。烟尘易引起空气中颗粒物增多,使空气质量下降。CO2是引起温室效应的头号问题。SO2和氮的氧化物是形成酸雨的主要污染物。国华电厂是个火力发电厂,要减轻大气污染必须从污染源上寻求解决方法。主要措施为:改变能源结构,采用无污染和低污染能源;对燃料进行预处理,以减少大气污染物的排放;改进燃烧设备,提高燃烧效率;合理利用能源;利用净化装置去除烟尘和各种工业粉尘;利用物理、化学方法净化尾气中的有害成分;回收利用有用物质;加强监督管理,减少事故性排放和无组织排放。从化石燃料的缺点到能源危机,使学生意识到寻找无污染新能源的紧迫性。又如,在进行有关“酸雨”的教学时,结合我省多“酸雨”的事实,使学生明白,“酸雨”可使水质酸化,毒害鱼类及水生物,使土壤酸化,农业减产,破坏生态平衡,腐蚀建筑物,破坏名胜古迹等。再如,在“水资源利用和保护”教学中,我带领学生去海边进行实地考察,看到一些新建民房和厂房,人们把大量的红砂泥土和一些生活垃圾倾倒在海边,使近海水域受到严重污染,一幕幕事实让学生认识到是人为因素使环境遭到破坏,让海水水质失去了往日的清澈、明净。最后指出:“水是人类的宝贵资源,是生命的源泉,水污染的主要原因是未经处理的工业废水、生活废水和医院污水,大量的污染物首先排入河流,造成水域污染,水质污染对人类健康危害极大,污水中的致病微生物、病毒等可引起传染病的蔓延,水污染给渔业生产带来巨大损失。污水还污染农作物,使农业种植减产。”

此外,在教学直接涉及的空气污染、防止水污染、保护水资源、氢能源、核燃料、防止温室效应、防止化肥污染等内容时,要紧紧扣住污染和防止污染这一关系。同时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应用多媒体技术把一些触目惊心的污染照片和生态环境被严重破坏的图片展示给学生,让他们感受环境污染和生态平衡破坏带来的潜在危险。大大激发学生保护环境的责任感。

2.挖掘实验素材,渗透环境教育

实验是科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功能不仅是促进学生对学科知识的掌握,提高动手能力,培养创新能力等,同时也包含着环境教育的重要情感目标,其效果比课堂教学更具直观性和实效性。一方面,教师可以结合教材中一些学生活动,以环境污染物为试验样品,进行观察分析与研究,例如测定大气的飘尘、测定雨水的PH值。另一方面,教师在自己做或指导学生做实验时,也可以进行环境教育,因为身教重于言教。例如:在做有毒气体(如SO2、CO等)放出的实验时,可增加尾气处理装置,以减少有毒气体排放。学生实验结束后,实验废液、废物不能乱倒、乱扔,应倒入废液缸中或放到指定地点。 这样做既保护了环境,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从一点一滴做起,养成保护环境的良好习惯。

3.挖掘作业素材,强化环保意识

作业是教学过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因此布置一些探究、调查、资料收集等方面的作业,可有效强化学生的环保意识。例如在讲到水污染时,我让学生通过各种渠道查阅我国水资源分布情况及其污染的程度。又如在讲到“人类活动对生物圈的影响”时,我让学生回家收集有关人类活动破坏生物圈的例子,如黄土高原变迁的历史;再如讲到动物部分的内容时,我让学生课后调查由于人类活动而面临灭绝或数量急剧减少的稀有动物种类及我国大熊猫栖息地减少的原因。在讲到土壤污染时,我让学生去调查自己家每天需丢弃多少塑料袋,而这些塑料袋又是怎样处理的,塑料袋留在土壤中又会给土壤带来什么危害等。这样的作业既能够培养学生收集资料、 获取有用信息的能力,又能够让学生在做作业的同时强化环保意识。同时我搜集一些有关环保的中考题,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三、科学课堂中渗透环保教育的效果和反思

1.环保意识明显加强

通过科学课堂中渗透环保教育使学生变得珍惜、爱护每一棵小草,每一片绿叶,每一朵花瓣。看到草坪上有被人丢弃的塑料袋,学生会主动地拣起,把它扔进垃圾筒里。他们自觉从每一件小事做起,清晨的校园你总能看到卫生值周班的学生认真清扫的身影;总能看见学生把用过的废纸放在一起,进行回收;再也看不见水龙头滴水无人关,室内无人开着灯、电风扇的情景。喝完的饮料瓶也舍不得丢了,留给了收垃圾的人;家里用完的废电池也不乱扔了,因为他们知道它是危害极大的污染物,一节废旧电池就会污染60升的水。其中一个学生在环保演讲比赛中说道:保护环境是我们每个人应尽的责任。我们要自觉从我做起、从身边做起,我们的口号是从“一” 做起:即一心一意想着环保,一点一滴去做环保,一天一天坚持环保,环保在我身边,身边总有环保,只要我们始终如一,我们就会拥有一片蓝天,一方绿地,一个美丽的校园,一座漂亮的城市,一个可爱的家园。

我对同一年级段学生在课前和课后进行了环保意识的调查,在环境保护基础知识掌握情况及其来源方面,在对环境的态度上都有明显提高。

(1)哪些做法可以减少污染,节约能源?

(2)要解决垃圾问题,我们应该提倡哪些做法?

(3)当你看到校园里有人乱丢冰棍纸、空易拉罐、废纸时, 你怎样想,怎样做?

从中我们可以看出,课堂渗透环保教育使学生的环境知识水平、环境保护意识都有明显提高。

2.环保知识有效落实

由于在课堂中渗透了环保教育,环保知识得到有效落实。 主要表现在学生对环保有关题目的解题能力大大提高了,例如:有一年春节前后,我国南方有些省市遇到了百年罕见的大雪,出现了停水停电现象,我们应该怎样做才能节约能源支援灾区?学生的答案是少看电视、把空调开低点、少坐私家车多坐公交车、不要使电视处于待机状态等,准确率达到99%以上。再如,在2007年中考中,我对自己任教的二个班级的毕业生进行问卷调查,得分率最高的是强调环保的18、20题。其中18题得分率是98.6%(县平均得分 率是97.0%),20题是99.8%(县平均得分率是88.0%)。

3.综合素质明显提高

在课堂上渗透环保教育不仅开阔了学生的环保视野,而且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例如在水资源利用和保护教学后,学生在查阅资料中,发现一组惊人的数据:

我国是全世界13个严重缺水的国家之一;

全国669座城市中有40座缺水,在32个百万人口以上的特大城市中,有30个长期受缺水困扰;

预计30年后,我国人民将处于严重缺水状态(人均拥有水源2000立方米为严重缺水);到2030年我国人均水拥有量1700立方米。

通过收集资料和参与社会调查,同学们一致认为:目前合理用水最好的办法是保护水资源不受污染和节约用水。怎样才能做到节约用水呢?从身边做起,从小事做起,学生做了以下尝试。

每天刷牙时要及时关掉水龙头,漱口时再打开。有人认为:在家洗餐具时不要开着水洗,如果把水接到盆子里洗这样就能节约水。还有人建议:一般浴缸能装200~300升的水,洗完澡后,不要把水放掉,用这些水来浇花或搞卫生。还有淋浴时,开淋喷头最初流出来的水是凉水,用桶接住它,直到流出热水为止。建议:这些水可以用来洗衣服、拖地等。经过商量, 同学对身边的水龙头提出合理化改进方案:一是利用红外线感应器,手伸进去,水就会自动流出。二是用脚踩下去,水就流出,脚松开,水龙头就不出水。

对家里的马桶进行改进:在家里马桶冲水箱内装一只装满水的塑料瓶,减少水的容量,这样就能节约用水。由此可见, 学生的观察、分析、实践、动手能力和科学探究能力等综合素质明显提高。

课堂是德育的主阵地 篇3

树立大课程观,丰富德育的载体

学校课程是育人的关键,是教育思想、教育目的和教育内容的重要载体。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主要通过学校课程的实施得以落实。

国家课程是基础。国家课程集中体现了国家意志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了国家对人才培养的统一要求。学校重视国家课程的开设,并按相关要求开齐课程,开足课时,组织教师自主开发导学案,积极探索国家课程校本化。

地方课程是补充。宜昌作为“世界水电之都”,本身蕴藏着丰富的教育资源,为了帮助学生认识宜昌、了解宜昌,培养学生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学校组织编写了地方课程《长江水能资源及其利用》,详细介绍了葛洲坝工程和三峡工程在防洪、发电、航运、环保等方面的综合效能,凸现宜昌鲜明的地域特点。

校本课程是特色。建设多样化的课程是实现学生全面发展的前提,是学校个性化发展的核心。学校的校本课程分必修和选修两类。在必修课程中,为突出学校立德树人的目标,我们设计了以下板块:一是理想和传统教育类课程,如升旗晨会、班团会、清明扫墓、纪念抗战胜利等;二是励志教育类课程,如军训、远足等;三是责任与担当教育类课程,如成人仪式、宪法宣传日活动、社区服务等;四是能力拓展类课程,如模拟联合国、科技体育艺术节等。这些课程是在校学生的必修课,要求学生人人参与。学校还为学生提供了多门校本课程供学生选修,学生自主选课,实行走班制教学,为学生个性发展和成长提供条件。

此外,学校以大课程观为指导,各项育人活动都用课程的思想开发和管理,使活动内容相对稳定、组织实施人员相对固定、管理措施相对统一。把立德树人由口号变成系列化的课程,使每一项活动都有教育目标、教育内容、实施流程等。

学科德育渗透,抓好课堂主阵地

立德树人的目标主要还应该通过课堂教学来实现。学科教学内容是科学性与思想性的统一,要把立德树人在教学过程中落到实处,就要通过学科内容和实际,充分挖掘各学科中德育方面的功能价值,把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有机结合起来,并渗透到日常德育工作中。

在教学目标上,教师要主动、有意识地体现立德树人。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的教学目标不仅要传授知识和技能,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方法,更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有正确的情感体验,有较好的认知态度,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学校要求教师在备课时,必须充分挖掘教材中有育人价值的内容,主动、有意识地体现立德树人的教育目的。

如在语文教学中,教师们在教授《西门豹治邺》《过秦论》《阿房宫赋》《伶官传序》等文章时,认为这几篇课文与当前反腐倡廉的形势结合很紧,就自觉地把“以史为镜,进行廉洁教育”作为课文的教学目标之一。

又如在政治课教学中,教师们认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个思想理论体系,为了体现其完整性和系统性,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可以把它作为一个专题单独来讲。《文化生活》中“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一节,就是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一个知识体系来展现,同时在《思想政治》课的各个模块中,都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纳入教学目标中,贯穿于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全过程。

在教学内容上,充分挖掘教材上的育人素材,实现教书与育人的统一。现行的高中教材蕴含了丰富的育人素材,教师们往往只注重知识与技能的传授,而忽视了教材中思想教育的内容。学校要求教师要高度重视教材本身的育人价值,做一个善于发现的有心人,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品行方面的教育。单纯的理论说教,学生不易接受,甚至会产生抵触情绪,但教材中的大量育人素材则生动丰满,因此,依托现有教学资源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往往水到渠成,润物无声。学校各学科教研组充分利用本学科的独特作用和优势,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教育。如语文组通过对母语的教学,教育学生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英语组通过对英美文化的介绍,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历史组通过对祖国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教学,激发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自豪感;地理组突出当今社会面临的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问题,阐明科学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数、理、化、生组则利用学科特点从多方面对学生渗透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如内因与外因、现象与本质、共性与个性、量变与质变等辩证关系,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克服思想方法上的片面性,抓住事物的本质,用变化、发展、全面的观点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在教学方式上,寓教育于活动之中,提高德育的趣味性。学校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学科活动,把学科教学延伸到课外。如化学组教师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化学社团活动,化学实验室向学生社团开放,学生分别进行了《化学与环境资源保护》《化学与生活》等课题研究。同学们走出封闭的教室,将课本知识与生活实践紧密联系起来,学以致用,提高了学生的科学知识和实践能力,培养了学生团队精神。

历史组在纪念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七十周年的活动中,编辑出版历史板报,介绍宜昌人民抗战的光荣历史,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政治组组织学生观看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告诉学生这不只是一部关于吃的纪录片,更是中华文化的一场文化盛宴。《舌尖上的中国》没有空洞地宣扬中国人饮食文化的博大精深,而是独辟蹊径地采用“纪录片”这一国际通行的传播方式,向世界传播中国的文化、传递中国的声音、表达中国的思想,这样有利于让学生把中华文化“内化于心”,从而自觉将民族文化的传承上升到文化担当的高度,并通过具体的践行将其转化为有影响的文化软实力,增强其对中华文化的强烈认同感和归属感。

英语组通过开展模拟联合国活动,让学生就人类共同关心的问题进行讨论,把同学们的眼光从中国转向世界,希望他们不仅仅只关注身边的小事,更要思考人类的未来。

语文组组织学生到屈原故里参观,请著名作家到校与学生座谈,举行“知宜昌、爱家乡”笔会,让学生在活动中受到教育和感染。

丰富多彩的学科活动,不仅提升了学生学习兴趣,丰富了校园生活,而且将教育寓于活动之中,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都深受学生欢迎,取得了较好的教育效果。

(作者单位:宜昌市葛洲坝中学)

课堂教育,德育的主阵地 篇4

w w

w.5 Y K J.Com 1平常课堂更应成为实施新课程的主阵地

王合建

3月24日,县教研室小学组一行来到我校检查指导开学以来教学工作。这次活动时间为一天,听取了语文、数学、英语、品德、科学、音乐、美术、综合实践活动等科目的9节课,随后开展了评课活动。通过评课,不仅给授课教师传授了实实在在的教学方法,更给全体教师带来了新思想新观念。对我触动最大的一点就是:平堂课堂更应成为实施新课程的主阵地。

教导处安排科学教师周长青提供一节科学课。作为蹲《科学》学科的领导,我参与了课的设计。因为时间特别紧(上午说的,第二天就要讲课),这位青年教师显得有些担心,生怕自己讲不好,于是主动找到我帮忙选课、设计教学过程。我将教材翻了个遍,感觉五年级这一册内容都不好讲,大部分都是些“科学讨论”课型,征求她的同意,最后选定讲“金属”一课。这一节属于典型的“实验课”,比较好讲。在设计教学时,我考虑到时间紧,加上听说教研员这次来就是进课堂听家常课,于是,我就没对教学过程过多的考究,甚至将新课程的一些理念抛之脑后了。我把自己的思路给周老师讲了一下,她也觉得挺好。这样教学,教师教的轻松,学生按照教师的安排能顺利的完成实验,分析得出结论。于是,她就自个去忙开了,备课,准备材料。我也没多想了。

第二天,教研室龚老师到实验室听了这节课,我当时坐在旁边陪听。教学倒是顺利的结束了,学生理解了“金属的共同特征”。但我看到龚老师并没有喜悦的表情,而且笔记本上写了许多旁批。据我多年的了解,这节课他一定很不满意。

评课时,龚老师以新课程中“以学生为主体、以探究为核心”的理念剖析了这节课。他说到:“今天的教法,学生虽然学到了知识,但学生学的并不主动,学生是在教师的指挥下完成实验的,但是为什么要做这几个实验,学生并不清楚。这种探究是一种被动探究,这样的教学,仍然是过去《自然》课的搞法。教师没有关注学生的科学情感、态度,没有关注学生对科学探究的理解。长期这样教学,学生的科学素养怎能提高?”

几句话说的我和周老师十分惭愧。接下来,他又从头帮忙设计教学过程。从情景的创设到认知矛盾的激发,再到对问题的预测,到实验的设计……,让我们对这节课又有了崭新的认识:原来一节课里包含着这么多隐性的东西,教师只有善于挖掘,顺应学生,精心设计,才能使课堂精彩,才能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我们听的心悦诚服。他评完课后,我道出了自己真实的想法。我说:“这节课因为时间紧,加上听说您是来听家常课,心想把知识教落实了,能顺利推进教学就可以了,所以过程设计的有些保守,没有仔细思考,没有很好的贯彻落实新课程中的理念。”龚老师紧接着说到:“今天来,就是想看一看平时的课堂教学到底是怎样的,我希望看到老师们在平时的家常课中体现新课程的东西,哪怕是一点也好啊!”几句话说的我更是不好意思了。

事后,我对这次事情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周老师是一位年轻教师,因为她对新课程的一些东西理解还可能不到位,对一节课的设计可能还欠缺火候,如果是她个人设计并执教,还有情可原。但是,这节课却有我的参与,自己是一个老教师,是龚老师十分信任的全县乃至全市的“优秀”科学教师,设计出这样的课来,理应是没道理的事。这不仅丢了自己的脸,也丢了实验小学的脸啊!细查原因,还是平时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在平时的家常课中,很多时候没有耐心引导学生经历探究过程,随意当上“指挥家”,要求学生怎么做怎么做,觉得只要能轻松完成教学任务就行了。如今,想一想,这难道不叫误人子弟吗?学生的探究能力、科学兴趣就在我一节节失败的家常课中消失怠尽。我对得起自己的学生吗?我还是个合格的教师吗?

如今,上公开课“作秀”,家常课“穿新鞋走老路”的情况满眼皆是,这难道不是教育的悲哀,不值得每一位教师深省吗?好在我认清了这一点,还算不迟。

注重99节家常课堂,那才是实施新课程的主阵地。文章来 源

w w

班级是培养学生责任意识的主阵地 篇5

清道学校 田贵生 我们先来来看两个镜头:

镜头一:星期一,班上好几个同学没穿校服,老师问原因,他们理气直壮地回答:“老师你昨天晚上没有发短信,这不能怪我。”

镜头二:老师走进教室发现讲台上乱七八糟,黑板也没有刷,问是谁的值日,连问了几遍,没有一个人站起来,也没人跑上来收拾。

„„

这些都是缺乏责任感的表现。当今小学生中,缺乏责任感的现象较为普遍。如对学习不负责,上课不认真,作业马虎、拖拉;对他人不负责,以自我为中心,不关心同学,不关心家庭成员,不关心集体„„ 因此,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显得尤为重要。而除了依靠家长家庭、社会等力量培养学生的责任心,学校班级更是培养学生责任心的主阵地。教师在班级日常工作中要有意识地去做这项工作。

一、在班级管理是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

1、以身作责,示范责任意识

班级是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的重要组织,而管理这一组织的人――班主任的作用不可小觑。身教重于言传。要培养学生的责任感,老师首先要有强烈的责任感和工作责任心,爱护学生,平等对待每个学生,要求学生做到的,班主任首先做到。如要求学生要书写规范、美观,我自己在课堂上的板书和作业本上的批语也力求规范。不但我自己做到以身作则,我还不断地在同学中间树立富有责任心的典型,如按时完成作业的,关心集体的,帮助同学的,热爱劳动的,积极完成各项任务的,让孩子的身边充满了可供学习的榜样。因为我相信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2、分工明确,强化责任意识

班主任应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发挥小助手的作用,使学生学会自主管理,民主管理,人人有担当,通过实际锻炼,增强他们的责任意识。本学期中我与班干部一起讨论,全体同学通过,制定了班级公约,班级管理的形式和方法,使班级管理制度化,具体化。实行班级工作承包责任制。把班级管理的方方面面都分到每个“责任人”头上。落实人人有担当,处处有责任。在做事中训练能力,在做事中培养责任感。如班级的清洁卫生工作,学期一开始我就制定了班级清洁轮次表,把公共地区、教室清洁从星期一到星期五都进行了明确具体的分工,谁扫地,扫哪一块地;谁拖地,拖哪一块地;谁擦玻璃,擦那一块玻璃。都分工到每个学生身上。这样哪个做得好,哪个做得不好一瞧便知。学生互相监督,每周评比,评比出当周的各方面表现都优秀的小组和个人,对表现不好的小组和个人提出批评与教育并提出努力方向,对于屡次表现不好的小组与个人,一定要耐心教育,分析原因,在适当的时候,利用班会让全体同学一起讨论,利用班集体的力量,教育与帮助他们,感召他们。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大多数学生都能尽心尽责,既能主动严格的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又能认真负责地做好某方面监督,班级的许多事情都不需我去提醒,学生会自觉地做好。这样,不仅锻炼和培养学生做事的能力,而且激励他们的信心和勇气,更增加班级责任意识。

二、在班级活动中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

利用班队活动培养学生的责任感是一个非常不错的办法。在班级活动中,教师要结合学生思想实际和心理特点,精心设计班队活动,培养责任感。定期召开了班队活动进行责任心教育。如开展以责任为主题的讲故事比赛和大讨论。通过故事和讨论进一步加强学生对责任的认识和理解。也可以根据近期发现的问题及时开展有针对性的活动。如在训练韵律操参加校运会开幕式表演的过程中,有同学反映有一部分学生不积极,其他学生练习时,他们在完成作业。针对出现的问题,我组织学生召开“我是班级的一员,我该做些什么”的班队活动课。课上许多同学都发自内心地说到身为班级成员应该为班级出力。我趁热打铁提出咱们班能不能成为“同心协力,积极训练,为班争光”的要求。同学们异口同声回答“可以!”班会过后,他们互相督促,共同承担起了班级韵律操训练的任务。从此,班级韵律操训练的事情我已不再操心。通过类似的班队会,同学们都树立了“我是班级的一员,我该为班级做些什么”的意识,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的责任心,让他们真正理解了“班级是我家,责任在大家”的含义。

四、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责任意识

课堂教学是教育教学的主阵地、主渠道。学生一天学习的大部分时间都在课堂内度过的。在以学生为本,充分尊重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前提下,把德育本身的目标与各学科教材所蕴含的德育因素,自然的、有机的、不显痕迹地结合起来,才能真正达到“润物细无声”地境界。教师要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素,培养学生的责任感。我非常重视自己所任教的语文课程中所蕴含的德育因素。结合与课堂教学,将空洞的教育变成具体形象的教育,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教育的影响。我很少给学生讲大道理。如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许多主要人物,在对待为人处事时,所表现出来的责任感非常令人敬佩,这些课文都是对小学生进行责任感教育的好教材。《狼牙山五壮士》一课中,五位壮士为了完成连队交给的掩护群众和部队主力转移的任务,坚贞不屈、视死如归,这是高度的责任感的表现。教师应不失时机的在责任感上拓展开来,可以讲名人负责任的故事,也可以针对班上的负责任和不服责任的现象进行讨论,对学生进行责任感的教育。在语文学习中,只要我们教师能引导学生感受课文人物的高尚品格和他们的人格魅力,学生就能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感染和熏陶,增强为人处事的责任感。在各科教学中,培养学生对他人、对国家、对世界的责任感,教师应该从教材实际出发,抓住关键情节,进行巧妙的渗透,做到文道结合水乳交融。这样才能既落实了知识的教育,又进行了生动形象的德育教育。

课堂教育,德育的主阵地 篇6

“高效课堂”主要研讨两大方面,即教师与学生,也就是教与学,是研究主导和主体及二者的关系。教师是学教学、搞教学的,教学就是如何把知识同化在学生身上,以我昭昭使其昭昭的过程。课堂教学中,所有学生并不在同一认识水平上,有经验的教师在教学中会照顾到,一次成功,这就是效率。而有的教师反复讲,这不能理解为诲人不倦,百讲不厌,而只能说明教师的水平问题。教要出效率,出效益,学也是如此。指导学生学习接受知识的方法,引导学生学会思维。有了正确的思维方法,理解得快,接受得快,记忆的也牢固。平常我们谈备课,既要备教材,又要备学生,如何备学生?那就是要清楚学生的基础、思维和接受能力。所以 “高效课堂”研讨,必须首先肯定这两个方面,即教师如何教,学生如何学。二者有机结合,才能出高效。

“高效课堂”有科学的量化指标,但总起来说必须达到以下三个要求:

1、明快。一是教师的情绪,要平和,不能过分激昂和低落,让学生在心理上处于兴奋和抑制的最佳状态,心理学研究表明,这种状态是最有利的。二是让学生充满求知的愉悦感,调动起学生的良好情绪,形成互动。三是课堂的节奏感和逻辑性是适合课堂教学内容的。

2、融洽。指整个课堂教师与学生的关系。这个氛围要由教师来创设,从情绪到求知欲的引发,以及整个课堂的感应互动都能体现这种关系。

3、投入少,产出多。这就是效益。我们的课堂,有一点是既定的,就是时间。在这个时间内要研究如何提高效率,不必自设框子,用最少的时间圆满完成任务达到教学目标就是高效。

那么究竟如何才能打造出高效的课堂呢?

一、教师方面

1、充分的课前准备

我们知道,没有预设的课堂是放任的,也是杂乱无章的,必然也是低效的。要创造高效的课堂,充分用好这四十五分钟的每一秒,充分的课前准备就显得非常重要了。我们不能因为自己预设得不充分、目标掌握得不明确,对于课堂即时生成调控不力而浪费时间。新《标准》)针对学生不同年龄段的身心特点,对不同学段的教学目标作出了科学而具体的规定。这就要求我们要认真研读《标准》,在制定教学目标的时候,要严格按照《标准》的要求对照执行。首先,教学目标的定位要难易适中。就跟打篮球一样,篮筐太高了学生再怎么努力也投不进,自然就丧失了信心;而篮筐太低了,学生就会轻而易举地灌进篮筐,当然也就没有战胜困难的喜悦。其次,教者在制定教学目标的时候,要充分考虑到三维目标的统一。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过程与方法,这三个方面同等重要,缺一不可。再次,教学目标的制定也要兼顾好、中、差三个层次。根据因材施教原则,教学目标的制定也要因人而

异,不同层次的学生要求达到的目标也各不相同,要避免一概而论。要保证课堂上80%以上的学生掌握80%以上的课堂教学内容。对于优等生我们可以在课外延伸一些略带挑战性的练习;而对于那些后进生,我们也可以为他们制定一些浅层次的要求,让他们循序渐进。

此外还要明确每节课教学的重点与难点,而不在面面俱到,不要胡子眉毛一把抓;体会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困难之处,重点加以突破;合理地讲练,每节课都要有比较深入的信息反馈与调整,确保每节课中目标的达成度。

2、活跃的课堂状态

只要能让学生的思维总处于活跃状态,积极地探索知识并试图将刚刚获得的知识转化为能力,我认为,这就是一节高效的课,成功的课。

教师要善于根据具体教育情景,灵活运用各种教育方法,发现和培养创新人才,成为学生创造潜能的开发者,在组织课堂教学的各环节中,教师要时刻牢记学生才是课堂教学的中心,要精心设计能调动学生课堂学习主动性的方法。课堂教学的效果,最终要体现在学生身上。只有通过学生的亲身实践和领悟去获得知识,才是最佳学习途径。因此,教学过程中,要彻底改变“注入式,满堂灌,教师讲,学生听”,把知识强行“塞入”学生大脑的传统教学模式和观念。教师要由“演讲者”转变为“编剧”和“导演”,要像导演给演员说戏那样,创造一种使学生能真正处在做中学的情景,促其自觉、积极地学习知识和思考问题。当然,我们不仅仅要关注学生双基的掌握,更要在课堂中以幽默风趣、富有感染力的语言及事例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他们学习的信心,促进三维目标的全面达成。

3、科学的学法指导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指出:“我以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所以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还应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的认知方法。科学的学习方法为创造高效课堂提供了重要保障。

我们要鼓励学生敢于提出疑问,引导学生产生疑问,进而发现问题,要给学生质疑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可以随时质疑,会质疑本身就是思维的发展、能力的提高。通过质疑使学生获得有益的思维训练,变“学会”为“会学”,会“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再发现问题”养成勤于思考的习惯。

在教学过程中,要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这就要求我们老师的教学方法要有根本的改变。我们要让学生先学,让学生按照老师揭示的教学目标,在导学提纲的指导下进行看书、自学。然后老师再根据学生自学的情况进行下一步的“教”。在这个“教”的过程中,教者要做的事情就是“授之以渔”。让学生在自学中自己发现问题,并且自己去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在此过程中教者要针对学生暴露出来的问题进行引导,引导学生参与合作探究。让老师的“教”与学生的自主学习完全融入到一起。

4、适当的激励机制

课堂要面向全体学生。培优补差工作不是课后的工作,而是课堂教学的重要内容。有

事实表明,利用课余补课的学生的成绩并不比不补课的学生成绩好。因此,加强课堂教学中的培优补差工作,尤其是补差工作尤其值得我们重视。补差,首先是“治懒”,差生之所以成为差生的原因首先是“懒”,包括思维上的懒和练习中的懒。思维上的懒常常表现为学习过程中的心不在焉、注意不集中;练习中懒的表现为练习速度慢,作业完成不及时,家庭作业拖拉等。针对以上情况,分别要施之有效的措施,在课堂中加强“快速提问”,增加提问的密度,把一些略简单的问题请差生回答,让他们形成一定的自信心;二是给他们板演的机会,让他们养成良好的练习习惯;三是课堂作业堂堂清,教师要严格监督,不给他们抄袭的机会;四是不能让他们有拖拉家庭作业的机会,一经发现及时进行批评,并严格处理。

我们不仅要鼓励学生成绩的进步,更要鼓励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形成,对学生能积极地发言、认真地练习,及时完成作业等都要及时地鼓励。我们适当的激励,正是为实现全体学生高效学习,实现课堂更大面积高效作准备。

二、学生方面

1.课前预习习惯

预习不止是把书本看看,还要思考一些基本的问题:是什么?为什么?这样行吗?跟以前的知识有什么联系?等等。这样,听课就有的放矢,会抓重点,攻难点,课堂自然就有效了。

2、课堂学习习惯:

上课要做到“声声入耳、字字入目、动手动脑、用心学习”。要端座在凳子上,起立时要站直;听课时目视老师,重点内容课本上有的要勾画,没有的要记在课本的空白处或笔记本上;老师板书时要目视黑板;老师提出问题时积极思考,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不明白的问题要及时问老师;回答课本上的问题时将书捧在胸前,声音要宏亮;书写时执笔要正确,要认真,书写解答过程要规范,写在规定的位置,不写错字、别字,要独立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讨论问题时要主动参与,积极发言。要集中精力紧紧围绕老师的讲课思路用心学习。

3、课后巩固习惯:

坚持先复习后做题。复习是巩固和消化学习内容的重要环节,把所学知识认真复习一遍,该记忆的记住了,该理解的理解了,然后再做作业。假如每次作业都能够做到先复习,然后像对待考试一样对待作业的话,那就等于一天几次考试,就不会出现平时作业100分,正式考试不及格的情况了。

三、师生结合一个班级的师生就像一支运动队,教师就是那教练。”每一节课就象一次训练,没有科

学的方法就不能产生刘翔、王军霞这样的世界冠军;同时,没有足够的训练强度,也不会出现中国女排。光教师“一头热”是很难产生高效课堂的。

语文课堂——感情朗读的主阵地 篇7

蒙田说:“教育孩童首重激发其兴趣和爱心, 否则只是填鸭式的灌输, 毫无意义可言。”激发起学生的朗读兴趣, 让孩子有感情地朗读, 就成为指导朗读的第一步。低年级学生思维具体形象, 我们完全可以利用教材每篇课文都有鲜明可爱插图的优势, 在朗读课文前, 先指导学生看图, 再用儿童化语言把学生带入课文的情境之中, 使孩子由喜欢看图转向想要朗读, 从而读出文章的感情。如, 教学《2008, 北京》这篇课文, 我先让学生欣赏申奥成功那一刻全国各地欢庆的画面, 学生很快被那激动人心的气氛感染了, 不由自主地随着画面欢呼起来。这样, 全班同学都带着自豪、兴奋的心情进入了课文的朗读, 那份喜悦、激动的感情全都从朗读中发挥了出来。

二、示范朗读激发感情

朗读教学的亮点, 绝不仅仅体现在学生朗读的结果上, 更体现在过程中。过程离不开老师的引导, 引导得好, 感情朗读就会好。由于生活经历、时代背景和文化素养的差异, 学生难以正确地感受和领悟语言文字。因此在指导感情朗读的过程中, 教师范读的作用不可低估。范读绝不仅仅只是为了让学生模仿, 更重要的是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并用自己的真情去激发学生的感情, 使学生较好地感悟到语言文字的情感内涵。如《狼和小羊》中有一段, 狼气冲冲地说:“就算这样吧, 你总是个坏家伙!我听说, 去年你经常在背地里骂我, 是不是?”这里有逗号、叹号和问号, 而且狼还是气冲冲地说。学生通过反复朗读、体会, 读出了狼的气冲冲, 但标点符号读不出来, 我适时地作了示范, 学生不仅更好地读出了狼的凶恶, 而且读出了各种标点的不同。

三、创设情境激活感情

创设情境进行朗读训练, 是为学生提供具体生动的朗读环境, 使作者所描绘的生活画面和形象浮现在学生眼前, 产生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人的体验。如《狐狸和乌鸦》一课分角色感情朗读时, 师:现在你们就是狐狸, 老师是乌鸦, 你们非常想骗取我嘴上的这块肉。学生很快进入了角色:他们忽而“眼珠子一转”, 忽而“赔着笑脸”, 忽而又“轻声细语”, 读时还用上了夸张的语气。转而再交换角色, 让学生扮演乌鸦, 老师扮演狐狸。对乌鸦的三次表现, 学生分别用了平稳的语调、稍上扬的语调、兴奋的语调, 表现出了乌鸦一步步失去警惕的过程。还可以利用课本剧的形式表演, 教室变成了“舞台”, 让学生扮演文中的角色。学生很快进入角色, 把有声的朗读转化为会“动”的图景, 从朗读中感悟到狐狸的狡猾和乌鸦的轻信。

四、联系生活悟出感情

叶圣陶先生说:“应该把生活经验联系到语言文字上, 唯有从生活方面去体验, 把生活所得的一点一滴积聚起来, 积聚的越多, 了解就越深切。”教学中, 教师要善于启发学生联系生活实际, 展开联想和想象, 推测人物的内心, 设想人物的语言, 让作品的人物形象生动起来。如《秋游》有这样一句话:“草地上小朋友有的在打滚儿, 有的在逮蚂蚱, 有的向着天空亮开了嗓子。”学生在朗读时都能体会到小朋友在草地上玩耍时的情景, 但读不出小朋友在郊外草地上嬉戏时高兴、激动的语气。这时我就引导学生想象:大家在秋游时都玩了哪些游戏?当时你们的心情怎样?这时, 学生纷纷说出自己秋游时的感受, 教室里顿时沸腾起来, 学生在朗读中就会见文生情了。

五、运用多媒体提升感情

语文课堂是情感教育的主阵地 篇8

一、语文教学中情感教育的必要

语文学科文化底蕴丰富,有着厚重的情感和鲜活的生命,语文教学大纲指出:“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语言的感情,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社会主义思想品质和爱国主义精神。”“感情”、“情趣”、“精神”这些词语都包涵情感教育的内容。

正确的语文教学,既是授业解惑的认知过程,又是一个陶冶学生情操,接受道义,引导学生走向正确的情感过程。苏霍姆林斯基说:“情感如同肥沃的土地,知识的种子就播在这个土壤上。”因此,语文教师应将情感教育的活水引入课堂,让语文课堂成为学生精神的家园,让真善美的花朵在这里绽放。

二、怎样让情感教育融入语文课堂

1.将认知教育与情感教育相结合

情感是认知活动启发、发展和维持的动力,没有情感就没有智力,情感教育与认知教育是素质教育不可分割的统一体。翻开语文教材,那些文情并茂的经典名篇,或清丽委婉,或崇高悲壮,或恬淡闲适,或缠绵凄凉。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调动学生的情感。讲授《沁园春·雪》时,我就把对北国雪景、历史英雄的认知与对祖国多娇江山的热爱和少年的壮志豪情联系起来,学生们在认知过程中也经受了一次爱江山、立大志的洗礼。

2.文本特点与情感教育相结合

课本中情景交融的诗歌,富有诗意的散文,引人入胜的小说,催人泪下的戏剧,都蕴含着浓郁的感情。《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写了童年的乐趣和对当时教育制度的批判,《天净沙·秋思》表现的是“乡愁”,《孤独之旅》要体悟杜小康成长的“孤独”历程。根据教材的这些特点,教学时可通过或讲童年的故事,或播放思乡的音乐,或吟易水河畔的赞歌,或感赤壁泛舟的豪迈,再现情境,让学生进入角色,找到与作者情感交融的契合点,从而净化自己的灵魂。

3.将学生个性特点与情感教育相结合

现在很多孩子自我意识强烈,任性,虚荣,脆弱。这种爱的错位,需要我们在语文教学中修正。学习“金色花”的感恩与热爱,学习海伦凯勒“再塑生命”的执著与坚强,学习龚自珍“化泥护花”的牺牲与奉献,学习苏轼“也无风雨也无晴”豪迈豁达。白居易言:“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运用佳作中所包含的真挚感情,叩响学生的心弦。改正不良,代之优良。

4.灵活多变的方法与情感教育相结合

诵读可以悟情,多媒体可以染情艺术,图画可以展现内容,音乐可以描述律动,话剧可调动热情。教授《我的叔叔于勒》后就可让学生编剧,学生通过自编自导自演,对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就有了一个具象的认识。

以身体语言演示情感。

语文老师的手势可以状物、言志、传情,成为辅助课堂的非语言表现形式,把课文的表现意图和学生的接受意向牵引到一起,让学生去领会、贯通、发现。

脸是心灵之镜,眉飞色舞,愁眉不展都是内心情感在脸部的外化。语文老师可用面部表情去再现课文中的喜怒哀乐。

眼睛是心灵之窗,通过目光教师把想表达的愿望态度、思想感情迅速传递给学生。

5.社会要求与情感教育相结合

现代社会对人文素养的要求越来越高,一个竞争的发展的大时代,要求参与其中的人,有信念,有毅力,有学识,有修养,敢竞争,能沟通,会创造。

这就要求学生要有贝多芬的毅力,愚公的勇气,杜甫忧国忧民的大志。鲁迅认为路是人走出来的,高尔基说“海燕”勇于战斗,宋濂告诫马生要勤奋刻苦才能取得成就,邹忌教我们沟通,胡适母亲劝我们宽容。

三、语文教学中情感教育的意义

对学生进行情感价值观教育是语文教学的三维目标之一,我们应该充分利用语文课堂这个主阵地,让情感教育惠及每个学生。一篇篇饱含思想情感的文章,一个个带有鲜明个性的人物,一种理论、一片丹心,都会让学生们牢记一生。带着这些正确的人生情感上路,学生会满怀信心地面对未来。一个有了高远的志向、坚强的意志、学会宽容沟通、团结合作的人,一个爱家爱国、不怕失败、敢于创新的人,就是成功的人。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社会风气会更正,人情关系会更暖,经济步伐会更快,社会文明会更高。这样的语文教学才符合教学大纲的要求,这样的语文教学才会把我们几千年的精神文化发扬光大,这样的语文教学才会造福千秋万代。

课堂教育,德育的主阵地 篇9

思想品德课是一门德育学科,如何发挥思想品德课德育主阵地的作用,是所有思想品德课教师应该认真思考的问题。时代呼唤新的思想品德课教师在课堂、课下,必须开动脑筋、讲求德育教育的艺术性。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就这一问题谈谈自己的一点体会和做法。

一、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中接受德育教育

春雨润物细无声,此时无声胜有声。课堂上教师不应因学生的违纪而大动肝火,而应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中接受德育教育。教师希望学生做什么、如何做,或是不希望学生做什么,都应根据需要给学生一个“信号”,使之能迅速觉查,心领会神,并按老师的意图行事。例如,当课堂上发现个别学生不专心听讲、不遵守纪律时,教师不必大发雷霆,公开停课批评学生,而是边讲边走到该生身旁,或悄悄给他使个眼色,或暗暗指指他的书本,或轻轻敲敲他的桌子,或随机应变地设计一个问题要求该生解答……这种委婉地暗示法,既能维护学生的自尊心,使学生感到教师对他的关怀和爱护,又不至于分散全班学生的注意力而影响教学,达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教育效果。又如,一次政治课上,我发现有个男生伏在课桌下看武侠小说,我既没有当着同学的面收他的书,也没有严厉地批评他,而是委婉地说:“政治课每周才两节,多宝贵,挪做他用,多可惜呀!”不一会,他就自觉地抬起头认真听课了。这种巧妙地暗示批评法,不仅使学生觉得有面子,而且对老师心存感激,对学生的成长也很有裨益。

二、让学生在成功的体验中接受德育教育

只有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才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自信是成功的基石,教师应设法让学生找到自信,相信我能行。众所周知,成功学作为一种教育理念,强调的是以塑造成功人格为核心,把增强自信心作为成功的第一要素,体验成功感觉作为中级目标,坚定成功信念塑造成功人格为最终标志。作为成功学的载体,德育课教学以往多采用“以知识为核心”的教学行为。它往往停留在空洞的说教上,显得肤浅和苍白无力,造成了学生不喜欢甚至厌倦德育课的状态。实际上学生不喜欢的只是脱离他们实际和现实生活的刻板的教学方式。新课程改革在实质上就是要把德育课教学深入到学生的思想实际和现实生活中去。教学实践中,教师积极地、有目的地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素、智育因素、情感因素,灵活运用一首诗、一个故事、一句格言、一段电视录象、引导学生进入教学情境,加上教学过程中教师的启发诱导,有效地控制和调节课堂教学氛围,让学生在开放的教学情境中体验“我能行”,达到增强自信心、开启心智、陶冶情操的最佳境界。

三、让学生在不同的年龄接受不同的德育教育

因材施教效果好。不同的年龄有不同的心理特点,不同的年级也有其独有的特点。针对不同年级的教育教学目标,教师应努力寻找“优化”的突破口。初一年级通过联系学生的思想实际和行为表现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抓住学生带有普遍性的典型思想和身边的典型“小事”,通过小组体验、感悟、交流,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及优良品质。初二年级推广“案例教学法”,突破教学重点,帮助学生逐步树立法律意识,将自觉学法、懂法、守法、护法落实在行动中。初三年级结合实际生活中党和国家在政治、经济、文化活动中的热点组织教学,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和信念,增强社会责任感。例如,我在讲授初一年级思想品德第九课“风雨中我在成长”第一项目“生活中的风风雨雨”时,我提前布置学生按自己的意愿分成两个大组,每个大组按照组长的要求先行搜集有关的材料,准备课堂上辩论“挫折到底是好事还是坏事”。活动开始后,课堂气氛异常活跃,两组学生唇枪舌战,古今中外挫而不折的伟人和在挫折面前胆怯、畏惧的懦夫,令人无不对学生广博的知识敏捷的思维所叹服。通过论辩,使学生认识到挫折是强者走向成功的必经之路。最后由两个组的组长各说一句有关的名言以强调本组的观点,主持人用罗威尔的名言结束辩论。我还根据新编教材的内容特点,在讲授每一项目的过程中,非常重视教材中的许多名言警句。如:荀子的名言:“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细流,无以成江海。”“锲而不舍,金石可镂;锲而舍之,朽木不折。”等,因初一学生的知识不是很丰富,对有些名言警句的本意不一定理解的透彻,这就需要教师讲解清楚。这些富有哲理而优美的词句,我采取了教师讲解、学生朗读并课后抄录,深入体会的方法,收到了很好的思想品德教育。

四、让学生在关注时政新闻的乐趣中接受德育教育

关心时政,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关心时政,发表评说,可以增强爱国热情。近几年,关于“时政”教学我采取的方式主要有:

一、每节课五分钟新闻发布,指导学生学习新闻、评析新闻。

二、利用活动课举行专题新闻发布会。如2005年10月12日至10月17日,神舟六号载人航天飞行圆满成功。我国仅用两年时间实现从神舟五号“一人一天”航天飞行到神舟六号“多人多天”航天飞行的重大跨越。针对这一鼓舞人心的大事,我组织学生讨论:我国的航天技术为什么发展如此迅速?你从中受到什么启发?作为当代的中学生你打算怎么做? 为了证明自己知识面广,学生在课后积极搜集资料,看新闻、读报纸、听广播、做笔记、写感悟,生活充实。有时活动课上,小组与小组、个人与个人,常常会发生争论和“争吵”,气氛热烈。经常有同学提出新的问题,从新的角度来探讨主题,整个课堂出现多次讨论高潮。最后,老师点评,对学生的讨论进行肯定、纠正、补充、升华。这种活动的开展,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夯实了基础知识,丰富了时政知识;拓宽了视野,活跃了思路;培养了提出问题、综合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培育了合作精神和创新意识;有助于学生培养积极的爱国情感,培养自信、自立、自强的优秀心理品格。

五、让学生在老师创设的教学情境中接受德育教育

通过不同形式的课堂教学,诸如探索发现、情境激发、自由讨论等,给学生提供一个自由思考、探究知识、展示才能的空间,创造和谐的学习环境和氛围,让学生在主动探究中获取、应用知识,使其心智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这种教学形式是学生参与实践活动的最好契机,我在教学中创设了“情景剧场”、“热点评说”、“学生论坛”、“模拟法庭”、等形式各异、生动活泼的教学模式,进而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例如,通过创设“情景剧场”这种开放性教学形式,巧妙地设计模拟实验教学情景,把一个个鲜活的材料改编成动人的故事,开展情景表演,使教学内容从静止的纸面上站立起来,引发学生的亲切感,使之在愉快轻松的心境下,保持旺盛的学习热情,从而大大提高了学生参加实践的活动的能力。通过“模拟法庭”这种开放教学形式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课前由学生通过各种途径征集案例,积累材料,再由师生共同进行筛选,选取与学生实际联系紧密、最能贴近学生现实生活的典型案例送少年模拟法庭审理。在收集、筛选、确定送审案例的过程中,学生接触到许多触目惊心的违法犯罪事例,这给缺乏法律意识的学生带来一种精神震撼。在模拟审判过程中,他们亲身体会到法律的公正无私,法制的神圣严明,违法必受法律的制裁。通过引导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使他们在实践中学法,在体验中提高了道德认识,激发了道德情感,规范了自己的道德行为。学生在模拟法庭活动中,通过自我教育得到的收获,远远胜过教师在课堂上空洞、枯燥的说教。通过这种贴近生活、符合认知水平的开放性教学情境,为学生提供一个探究问题的空间,不但使学生获得了知识,还培养了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应用知识的能力,更使他们懂得了应该怎样做人。

五、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中接受德育教育

让语文课堂成为创新的主阵地 篇10

一、创设情境,培养创新动机。

在教学实践中,由于情境教学具有以美为突破口,以情为纽带,以思为核心,以儿童活动为途径等鲜明的特点,因而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及创新人格有着独特的作用,因此,必须在优化的情境中激发儿童的创新动机,营造创新氛围以及培养创新思维。

引发学生创新动机的关键,就在于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好奇心是积极探求新奇事物的动力之一,对于形成动机有着重要的作用。富有创造精神的人往往有着强烈的好奇心。爱因斯坦就曾说,他没有特别的天赋,只有强烈的好奇心。我们在创设课堂情境时,应注意引发学生的好奇心。例如,教学《触摸春天》一课,我这样导入新课:

师:春天来了,我们可以走进大自然,怎样感受春天的气息?

学生纷纷抢答:看到身边的草绿了,花开了,小河解冻了,燕子飞来了……

师:我们用自己美丽的眼睛可以看到春天的身影,可有这样一位盲小姑娘,她也走出家门,欣赏美丽的春天,但不能用眼睛,而是用手摸,你说,她这样能触摸到春天吗?(学生面露惊异的神色)奇怪的是,她不但触摸到了春天,,而且还第一次感受到了飞翔。这是怎么回事呢?难道这位小姑娘有什么绝招。或者这其中另有奥秘?这一课的导入,我以生动幽默的语言,提出学生感到惊异的问题,引发学生强烈的好奇心,使学生一上课就被深深吸引住。取得先生夺人的效果。又如在教《巨人的花园》这一课时,我采用问题引趣导入法:

师:童话故事中我们都知道巨人力大无比,但你知道他们的脾气怎么样吗?

生:傲慢、脾气很坏。

师:假如一个巨人和一只小男孩碰到一块,你想会有怎样的改变?

生:当然是小男孩不敢去接近巨人。

师:但是今天老师要讲的却是一个这样的故事:脾气很坏的巨人不但因小男孩的眼神改变了自己的坏脾气,还给自己的花园带来了春天!这是怎么回事呢?

运用小学生的思维定势巧妙地设置悬念,诱发学生的创新动机和学习兴趣。

二、激发质疑,发展求异思维。

“学贵有疑”。美国创造学家伊区曾说:“我们如果在找到一个正确答案后,就不再寻找其它替代的正确答案的倾向,是万分不幸的,因为往往第二,第三或第十个正确答案,才是我们解决问题所需要的创新方法。”这就是说,我们要善于发展学生的求异思维。在教学中,应当鼓励学生多质疑,引导学生善于发现疑问,敢于否定,深入讨论,寻出答案。例如,在教学《生命生命》一课时,齐读课题后,我直接问学生:题目中把“生命”重复了两次,你是怎么想的?

生1答:说明了生命对我们很重要,我们要珍惜生命。

生2答:说明人的生命是有限的,我们要用有限的生命创造出无限的价值。(这是文章的最后一段,此生提前预习过。

当多数同学都围绕这两个答案举手发言,我也认为学生不会再有新的回答时,突然班中学生葛中把手举得高高的,我立刻请他回答,他响亮干脆地答道:“我认为第一个‘生命’指自己的生命,第二个‘生命’指他人的生命,我们既要珍惜自己的生命,更要珍惜他人的生命!”一语惊人,理解不仅超出了多数同学的思维,也是我在备课中所没有想到的,这一点胜过了我这个老师,我当堂为他竖起了大拇指:“棒!你的理解是老师的老师!”

这段教学,让学生自己通过思考,发挥创新思维能力,收获往往会超过老师在备课中的预料,我们不要怕学生的“节外生枝”,不要让学生老按着教师的要求转,不要讲求一个所谓的标准答案。相反的,我们要能够在教学中结合课文,让学生说说和课文不同的方法和想法,凭借教材引导学生在求异中创新。

三、善用想象,培养创新思维。

创新思维不同于一般的思维活动,它有想象的参与。丰富的想象是创新的翅膀,课堂中,教师须采用多种形式学生启发思维、展开想象。要引导学生反复品味课文的内容,达到感受和理解的有机统一,达到巩固知识培养创新能力的目的。如在教学《小木偶的故事》一课时,我问道:“有了各种表情的小木偶会做些什么?生活会有哪些变化,请你接着想象,续写《小木偶的故事》,编成一个完整的故事。”

三十分钟的小练笔时间,学生的想象得到充分发挥:小木偶找小红狐要回背包并把它扭送给了警察局评理;找到小白兔和老奶奶,讲明自己是冤枉的,并和小白兔成了好朋友,帮助老奶奶做家务等。这样的一个问题,引导学生想象,不仅检验了学生的理解情况,使学生能够分清善恶,还达到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目的。

另外,运用假想性推测也是培养学生创造性的另一条途径。利用假想性推测,可以帮助学生加强对知识的理解,加强学生的想象思维训练,有意引导学生开展“如果……会怎样”的讨论。如教学《去年的树》,提出“如果你见到诚信的小鸟,你会对他说什么?”学了《尊严》后,提问:如果你见到哈默,你最想对他说什么?又如学了《一面五星红旗》一文后,想象:如果见到中国青年和外国商店的老板,你分别想对他们说什么?由此,通过各种各样的想象,来培养、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

总之,孩子们创新素质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是一个常抓不懈的工程,需要我们所有老师的共同努力,让创新成为师生共有的习惯,让语文课堂教学焕发出生机和活力,真正成为学生创新素质培养的主阵地。

上一篇:基础模拟下一篇:情人祝福短信精选10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