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课堂中德育教育

2024-08-05

体育课堂中德育教育(通用10篇)

体育课堂中德育教育 篇1

小学体育课堂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王进亮老师

一、问题的提出

德育是教育者通过多种途径和方法,有目的、有计划地塑造学生心灵,将一定的品德规范转化为受教育者自身品德的教育活动。党的十六大指出:“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德育处在教育首要的、不可替代的位置。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则把德育的地位比作“照亮全面发展的一切方面的光源。”他认为,在人的全面和谐发展中起决定作用的是德育。德育的根本是育人。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重视德育,寓德育于体育教学之中,是时代交给的任务,历史赋予的使命。因此,我们对小学体育课堂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的方法上,作一点浅显的研究,目的在于探索规律,抛砖引玉,求同存异。

二、研究的内容和方法

德育教育内容多、题材广,牵涉到爱国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遵章守纪教育、劳动教育、良好的心理品质修养、行为和习惯的养成等,是一种既抽象又具体的教育。对此,我们主要采用了“实践法”,即把上述内容揉合到平时课堂教学之中。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法。

(一)创设历史情境教育。即通过创设历史情境来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自豪感。

在小学体育课中,一般在新开学的“引导课”或“体育常识课”之中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引导课”的主要内容有:为什么要学习体育?学习体育的目的、意义和怎样上好体育课等。它虽然比重很小,但却是学好体育课的灵魂。“体育常识课”中可以给学生讲我国体育的发展史、我国参加奥运会的历史、现代奥运会的起源和发展,特别是通过例举我国优秀运动员在奥运会上的表现来激发学生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还可以通过多媒体放映我国抗击“非典”过程中的感人情境,让学生亲眼目睹“非典”病人那种求生的渴望;在被隔离的群体中那种牺牲个人自由换取社会安全的求生的渴望等等都体现了珍惜生命质量的人文精神和顾全大局的爱国精神。

(二)合理运用体育教学组织形式。即通过体育教学组织形式来增强集体主义意识。

在体育课中,“集体”是教师教学、学生练习的基本组织形式。由于体育教学的特殊性和组织形式的多变性,导致集体与集体,个人与集体的平凡接触,学生对集体的竞争和对抗,胜与负比较敏感,情感流露也比较真实,因此,帮助和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集体观念,正确对待个人与集体、集体与集体之间的关系十分必要。我们可以通过各种组织形式让他们在实践中加深对集体的理解。例如,通过集体行动“原地踏步走——立定”、“原地间转法”等,培养他们的集体意识,使他们懂得个人和全局的关系。又如,通过游戏“拔河”和球类比赛等,培养他们团结协作,互相配合的集体主义精神,并逐步领悟个人和集体之间的关系从而更加热爱自己的集体。

(三)进行规范的行为训练。即通过对学生的行为训练来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在体育教学中,队列队形练习最能体现行为养成。“队列队形练习”统一性强,动作一致规范,一举手,一投足,都给人们留下一种严肃、神圣、振奋之感,它是精神的象征,行为的写照。尤其是军人的队列队形和各种规范动作,更是孩子们崇拜的偶像。我们可以充分利用学生的崇拜心理、好胜心理,在队列队形练习的同时逐步给他们灌输解放军战士的爱国主义行为和革命精神,让他们逐步学会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在队列队形练习中,可以适当穿插一些能够振奋精神,起到鼓动作用的有教育意义的口号。例如:“全民健身,利国利民!锻炼身体,保卫祖国!锻炼身体,建设祖国!锻炼身体,振兴中华!”等。这种方法能帮助学生振奋精神,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正确的身体姿势。

(四)挖掘教材内容的内在思想教育。即通过对不同的教材内容和特点进行教育来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

体育教材的内容很广泛,教师要善于挖掘其深刻的内涵,结合不同的教材特点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有目的有计划地渗透德育教育。例如:冬季,上耐久跑、越野跑的教材,则教育学生不怕苦、不怕累,要做大自然的主人,并以红军爬雪山、过草地的事迹教育学生,这样学生的情绪马上会振奋起来。又如,在上跳高课和“山羊”分腿腾越一类的教材时,则教育学生勇敢、果断、树立信心等。

(五)设计适宜的游戏教学情境。即通过创设游戏教学情境来激发爱国情感。

游戏是小学生比较偏爱的一种活动形式。在小学游戏教材中,多数游戏都有一定的思想性,并有一定的情节,很受学生欢迎。体育游戏比较容易渗透爱国主义教育。但是,这种教育要根据游戏的内容和特点切合实际进行,做到既要挖掘游戏的思想内容,又不牵强附会。例如:在教“冲过火力网”这一游戏时,可先用录音机放一段密集的枪炮声;接着对学生讲:“今天我们都来当一名解放军,为了保卫祖国的安宁,夺取战斗的胜利,我们要机智勇敢地冲过敌人的火力网。”然后,在播放的枪炮声录音中做游戏。这样做学生很投入,爱国主义情操在游戏中得到陶冶,情感得到升华,效果十分明显。

体育课堂中德育教育 篇2

关键词:体育课堂,德育教育

体育课堂是学生进行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综合性学科。随着时代进步, 教学思想的不断更新, 当今的体验课堂不仅仅是锻炼学生的身体素质, 提高学生身体的各项机能, 培养学生学习相应的体育技能, 随着体育、艺术2+1进入校园, 学生在小学的体育课上必须掌握两项体育基本技能, 而同时更多是在课堂上要结合学生自身的年龄特点和能力, 让学生在体育课堂上掌握技能的同时, 不断创新, 不断培养良好的意志品质。德育教育在体育课堂上的每一个环节、每一个角落里存在, 往往是我们在某一个环节中忽略了它的存在。为了能更好的在体育课上对学生实施德育教育,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讨论、研究:

1、从课堂常规中渗透德育教育

学期伊始, 做好德育渗透。开学的第一次课一般都是采取上室内课的形式, 也是对本学期体育课堂上提出相应要求的最好时机。要让学生知道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 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 让学生在头脑中清楚课堂应遵守的规则。对于刚刚入学的学生这堂课更是重中之重, 日常中容易出现的问题加以强调, 体育课堂上的安全问题加以重视, 从意识上提高学生在这方面的警惕性, 把任何的安全事故都遏制在萌芽的状态。在课前准备中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在正式上课之前, 学生应该自觉地站好队伍, 由体委组织学生站队、报数, 等待老师来上课。在每次上课前对学生的队伍提出相应的要求, 经过几次的要求后, 学生就会自觉地形成习惯。要想把这种习惯一直保持下去、保持好, 就要求老师要对课前的准备严格要求, 一旦有放松的懒散行为, 马上引起重视, 进行相应的要求和训练, 慢慢的养成学生长久的好习惯。

2、教学环境的特殊性中进行德育教育

体育课堂与其他教学最明显的不同就是, 绝大多数的体育课都是在室外进行的。严寒的冬季, 酷热的夏季, 干燥的秋季, 多雨的春季, 这些都体育课堂所处的外在环境。而在这些季候变化的特点中, 这又是对学生进行对于教育最好的天然教材。抵抗寒冷的侵袭, 体验汗水的洗涤, 提高学生克服外界环境带来干扰的能力, 让学生全身心的投入到大自然中, 而不是温室的花朵, 一旦冷了热了的就会选择逃避。

3、结合教材特点实施相应的德育教育

教材内容的不同课堂教学就有不同的特点, 针对不同的特点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是非常好的德育渗透方式。

田径类、体操技巧类的教材, 教师应该重视培养学生勇敢、不畏惧困难、坚持不懈的意志品质, 提高学生面对挫折、困难时的应变能力, 迎难而上而不是临阵退缩, 挑战自我、战胜自己, 树立学生解决困难的信心和勇气。

球类项目的教学内容, 教师可以重点教育学生培养集体荣誉的精神, 培养团结协作的能力, 更好的提升学生在集体中学习、生活、相处的能力。反对过于自我, 对于团体中一员的失误和失分, 同学们应改正确面对而不是互相埋怨, 尊重彼此, 为共同的目标努力。

在进行广播体操和队列队形的课堂上, 应该重点培养学生遵守纪律、严于律己、听从组织的良好道德品质。顾全大局, 形成良好的组织性、纪律性。

4、在活动规则中渗透德育教育

体育课堂上避免不了的是体育游戏和教学比赛的加入, 一旦与两者的参与就会有相应的规则, 对于规则的要求就要学生严格遵守, 在规则面前人人平等, 一旦违反游戏、比赛规则, 就会淘汰出局, 或者给予相应的惩罚措施, 让学生在这其中明白无论身处何处, 遵守规则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5、小结

德育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课堂教学中必不可少的, 而体育课上的德育教育无处不在, 只要教师多多关注, 相信, 会在教学的同时更加合理的进行德育教育, 让学生在掌握技能、增长知识的同时形成良好的习惯和优秀的意志品质。

参考文献

体育课堂中的审美教育 篇3

一、体育教学与审美教育的思维误区

有些老师总是认为:审美教育应该是美术老师的事,与我们体育无关。这完全陷入了思维误区,将审美教育从各科教学中生生剥离出来。其实,美术仅是审美教学主课堂,无论是语文数学,还是音乐体育,它们都蕴含着审美教育的内容:语文的美文诵读、数学中完美图形——圆以及黄金分割、音乐课中声律美……从各个方面全方位、立体化地培养学生对自然美、社会美、运动美及人体美的感受能力、鉴赏能力和创造能力。

再看体育教学,它本身就蕴含着极其丰富的审美教育内容,这主要包括体育运动中的“身体美”和“运动美”两部分。所谓“身体美”是指人类的身体所呈现出的健康美;“运动美”则是指人体在体育活动中表现出来的美,包括动作美、环境美、行为美、竞技美、器材美等。因此,体育教学拥有得天独厚的审美教育手段,更有着丰富而独特的审美教育功能。在体育课堂中有效地开展审美教育活动,不仅是学校体育发展的客观要求,而且有益于促进学生形成正确审美观念,培养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

二、体育课堂中实施审美教育的主要途径

1.言行示范中感受形象美。俗话说:“有什么样的老师就会教出什么样的学生。”这句话有一定的科学依据的。因为小学阶段的学生一个很重要的心理特征是具有较强的向师性。即教师的言行举止、仪表风度甚至为人处世、治学精神,学生都会在关注中有意识地加以模仿,在潜意识中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情绪和教学效果。体育教学中要想让学生从老师身上感受的美的形象,必须从三个方面人手:仪表美、言行美和心灵美。

仪表美主要是指教师的穿着打扮要朴素大方,最好身穿运动服。有些老师喜欢奇装异服,夏天脚穿拖鞋,这会给学生带来随随便便、拖拉邋遢的感觉,影响教师在学生心中的形象;言行美主要是指教师上课语言规范,采用普通话和体育术语进行教学;心灵美是教师和学生的长期相处过程中,让学生感受到的人格魅力,在学生的心中树立令人尊敬的形象。如果学生能够感受到教师的形象美,他们一方面在行为上竭力效仿,另一方面也产生移情作用,对体育课产生一定的兴趣。反之,当教师的形象为学生所厌恶时,则产生反向移情。对该教师以及他所科目也会兴趣大减,甚至产生抵触情绪。

2.展示演练中欣赏动作美。体育一个重要特征是运动美。在各项体育活动均能找到美的存在:排球、篮球等集体项目中默契的配合、娴熟的传接球、准确的投篮、射门等表现出来的整体美;体育舞蹈和健美操则是声律美与姿态美的综合表现;跨栏、跳高、跳远表现出力量与技术的整合美……

在体育课堂教学中,欣赏和示范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手段。一方面借助多媒体技术的运用,将体育活动中的技术美、力量美、运动美充分展示出来;一方面通过教师自身的示范,展示出美的动作、美的影响。例如:教学跨越式跳高时,部分学生(特别是女生)对于跳高的技术难度显然有些望而生畏,结果是越是害怕。动作要领不能全面掌握并灵活运用,越是跳不过去,进而形成一种心理障碍。教者首先借助多媒体技术,反复播放有关跳高比赛的录像,然后用Flash对跳高的“助跑、起跳、过竿、落地”四个过程进行动作分解,将难点进行分化,并利用慢镜头演示,让学生感受跳高这一技术中蕴舍的动作美;接着教者进行动作示范,告诉学生:“其实竿还没有我们腿高,只要你轻轻一跨就过去了。”在教者一气呵成的展示中,学生感受到跳高动作也并不是很难,在接下来的分组练习中逐步克服了心里的恐惧,理解和体验了“跨越式跳高”。

3.技巧练习中体验运动美。无论是观察还是欣赏,都只能让学生感受初步的美,而真正想让学生获得美的体验,必须让学生亲自参与体育技巧的练习。跳高、跳远、蹲踞式起跑、前后滚翻的技巧练习……在各种体育项目的练习时,当学生逐渐熟悉技术要领,并开始灵活运用于自己的动作练习中,这实际上就是一段感受体育运动的力量与平衡之美的体验过程。

例如教学蹲踞式起跑时,起动能否快速取决于学生手脚之间的协调、身体的姿势、对信号的反应。而最佳的起跑,则是一个最佳的美的动作和姿势的组合的结合点。当听到“预备”的口令时,立即平稳地抬起臀部,重心前移;枪声响起,两手迅速推离,两臂屈肘快速摆动,两腿迅速而有力地蹬踏起跑器,前腿快速有力地蹬伸,这时应该整个人的感觉应该是自己像鸟儿一样自由的飞翔。这就是许多著名的短跑运动员皆被人们誉为“飞人”的原因吧!通过组织观看运动员比赛的场面,获得初步的运动美的感受,组织学生反复练习,教师从旁巡回指导,让学生体验运动之中平衡美的感觉。

体育课堂德育渗透教学案例 篇4

2013-2014 潘彦明

一直以来,体育教师在大学深造只对技术技能的关注,往往忽略了德育的培养意识,从自身的德育建设不足,导致教学只关注运动技术技能而忽略了品德教育,可以说大学的职业道德的培养是缺失的。这是中国大学的悲哀。当今的中国大学,从体育大学走出来的大学生,有多少至今仍坚持在体育行业?流失率至高不下说明什么?说明职业德育建设的缺陷。爱岗敬业、职业的奉献精神在这里不是一句空话。从职业道德建设到德育渗透教学;从自我道德修养到品德课程教学;从教师职业进修到学生德育渗透。让我们认识到所有学科的教育都离不开德育。让我们爱德育吧,它不是孤立的学科,让我们爱德育吧,让它伴随我们安全教学到永远!【理论指导】

1、通过“队列队形”的学习,培养孩子“一切行动听指挥”、守纪律、爱班集体的优良品德,增强班级凝聚力。通过学习“定时跑”培养孩子耐力和意志品质。

2、通过“1分钟跳绳”、“趣味沙包投准”的学习,发展力量、列队集合的合作力,提高身体素质、协调性。

3、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焕发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欲望,关注学生的活动全过程。

4、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精神,在合作学练中体验良好的帮助、进取向上的学习氛围。德育渗透点

1、“队列队形”的训练,培养孩子“一切行动听指挥”、守纪律、爱班集体的优良品德,增强班级凝聚力。

2、定时耐力跑的训练,培养孩子耐力素质和意志品质。【教学对象】 【构思与设计】

1、教学目标:队列队形、1分钟跳绳、趣味沙包投准,发展力量、列队集合的合作力,提高身体素质、协调性。

2、教学内容: A.队列队形: ①我来指挥环节:全体同学指挥老师,三面转,要求动令在“转”字上。②左手叉腰——向右看齐!③原地踏步PK,原地跑步PK。B、1分钟跳绳。C、趣味沙包投准:衣服反穿投接沙包。D、定时跑。3、3、教学策略: A.小组比赛法,胜的小组给予鼓掌鼓励,输的小组击掌加油。B.男女生的队列口令比赛或展示。C.角色交换的教法,如在“我来指挥环节”中,全体同学指挥老师,老师做三面转,德育渗透点

1、队列队形内容: ①我来指挥环节:全体同学指挥老师,三面转,要求动令在“转”字上。②左手叉腰——向右看齐!③原地踏步PK,原地跑步PK。

通过上述三个环节,培养孩子“一切行动听指挥”、守纪律、爱班集体的优良品德,增强班级凝聚力。

2、“定时跑”的训练,培养孩子耐力素质和坚强的意志力。【教学预案】 教学目标

1,创设良好活动环境,学生能积极、乐于参与体育活动。2,通过“队列队形”的学习,培养孩子“一切行动听指挥”、守纪律、爱班集体的优良品德,增强班级凝聚力。学习“定时跑”培养孩子耐力和意志品质。

3,自制沙包进行有上手投掷练习,发展投掷能力,培养身体力量、协调性。

4,树立自信,通过努力获得成功感,培养合作、关爱、尊重的社会适应能力与水平。学习内 容

1、队列队形:①我来指挥环节:全体同学指挥老师,三面转,要求动令在“转”字上。②左手叉腰——向右看齐!③原地踏步PK,原地跑步PK。2、1分钟跳绳。

体育课堂中德育教育 篇5

摘要:本文主要分析、说明体育教学改革的必要性,构想一节素质教育体育课堂应注入的东西,体育课堂中应注意的几个方面的结合,只有他们有机的结合起来,体育课堂才会有生机有活力,学生的学习氛围就会在“乐”“美”“懂”“会”“动”中进行,这样学生才能学到所学的、应学的体育技术、技能、理论知识、社会知识、道德修养、品质等方面的知识,才能成为一名优秀的学生,将来为国家做出更大的贡献。

关键词:素质教育 体育课堂 内容 几个结合1.前言

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深化体育教育改革》的要求,把素质教育体育观渗入进每一节课是刻不容缓的。目前,社会公认的素质教育的三个基本特征是:全面性、全体性和自主性。也就是说,这三个特征在体育教学中体现的越强烈,我们的体育教学就越接近素质教育的要求,为了更加体现素质教育的改革成果、更加强化素质教育的内容,本人认为,素质教育课堂应严格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有机的结合,只有这样,一节素质教育的体育课堂就会体现的更加完美、真正体现素质教育的优越性。

2.体育的竞技性与趣味性的结合2.1在这样的商品社会,什么都可能成为商品,体育也不会例外,目前体育已经成为一种特殊的商品了,例如:美国的篮球(NBA),拳击运动等,竞技体育有着她独有的欣赏性、刺激性,所以他已成为人们生活中的强烈的需求了,体育竞技性固然深受人们的热烈欢迎,但就学校体育而言,应该是竞技与趣味相结合,才能适应学生的健康成长,学生正处在长身体的年龄段,他们需要全方面的锻炼,包括心理、身体的,这样趣味性也就成为学生渴求的学习方式了,学生的心理正处在泛化阶段,只有强化趣味性教学,才能抓住学生的学习动机、学习心理,使学生真正学到知识、掌握知识,最后达到利用知识为社会去创造财富,去体现自己的价值。

2.2竞争是社会的需要,是社会发展的需求,也是体育最终显著的特点之一,这一特点集中体现在于运动竞赛中,而学校体育竞赛中又要具有健身性与趣味性,否则将违背贯彻终身体育的宗旨,这就要求组织者能结合学生身心特点与知识层次,富有创意的开拓那些科学、有效、简便、有趣、有恒的大众化竞赛项目,并以集体项目为主,使学生在团结、竞争和快乐的气氛中,既达到强化身体的目的又能受到集体主义教育。实践证明,科学、简便、有趣的健身性的竞赛项目,由于广大学生力所能及,能满足他们丰富课余生活,锻炼身体及自我表现的需要,因而能极大的激发他们对体育活动的兴趣,吸引他们更广泛的参与,更易达到学校体育的目的。

3.健身性与观赏性相结合社会体育运动的开展提高了全民体育运动的意识,增强了群体素质,然而群体运动多以观赏性、竞技性、商业性为多,就学校体育而言,更应该侧重于学生的身体素质与体育、卫生方面的教学,但面临学校体育课堂的“死板”、“僵化”的模式化教学,进 1

行体育素质教育的灌输与改革,是迫在眉睫。本人认为,素质教育的课堂还应将健身性与观赏性有机的结合起来,使学生在一种“乐”、“想”、“懂”、“动”的学习氛围中进行学习,将体育的观赏性、竞技性的激烈场面与美感渗入课堂,使学生首先感觉到“美”,学会欣赏“美”,在学会怎么样去鉴赏“美”,这样在“美”的教学旋律中,学生在直观的学到了体育技术,技能动作要领的同时,也懂得了比较抽象的体育的“建美、健康”内在的含义,在不知不觉中会体育卫生知识的学习也有了大的收获,这样就会使学生学中找到“美”感,找到“快乐”的感觉,给学生一种“美与快乐”的学习环境,在那里他们可以尽情的吸取知识,在那里他们可以找学习的快乐,在体育知识的海洋中他们可以放松的学习、快乐的吸收、大胆的掌握与运用。

4.校园体育项目与社会体育项目相结合4.1随着全民健身运动的开展,社会体育运动逐渐推向高潮,许多民族体育项目也相继被开发出来,而学校体育教育,就教科书而言,都是常规的体育项目,学校体育项目的开展又受到教师素质、场地、时空的限制,所以学校体育要想得到发展就必须走多元化体育教学的道路,可以将民族运动项目如:健球、移动篮球、社会与民族项目等挪用到学校体育课堂中去,这样,既能激发学生的浓厚的兴趣,又可弘扬民族的文化、增强学生对民族间的了解,当然社会上的群体运动同样可以采纳学校的体育教学方式,让学校常规的严谨的体育研究、体育教学方式及学校体育竞赛项目进入社会体育大家庭,进入民族体育竞赛中去,真正做到两者相互渗透、相互取长补短、相互促进、达到共同发展,只有这样才能是学校、社会的体育教育改革达到全球性的突破与发展,进一步推动素质教育的进程。

4.2 使体育素质教育的内容更加丰富、多彩,意义更加深远社会上有更加丰富的体育运动项目,是群众自发创造,研究的,他是多年以来,经过反复实践得来的,是真理,让学生吸取更多的知识,开拓他们的视野,丰富自己的内涵,如:杂技、武术、摔跤、散打等,这些项目不但能改善学生的体魄,而且还能锻炼他们更加坚韧的性格,在这样强烈的竞技运动中,让他们感受胜与败,体验人生,为今后得成长道路打下坚实的基础。

5.考核与考评相结合5.1 作为一名学生,考试是他们的天职,应该随时或阶段性的接受学校及老师的检验,以鉴定自己体育知识的掌握程度及体育技术、技能的运用与吸收情况、体能的增长情况等,学校与教师也可通过这种考核方式去总结经验,找到教学上的不足,通过考核对每位学生公平、公正、合理的进行验收与评估,根据这些东西对下一步的教学可以进行调整与改革,包括学生组成结构的调整有:队列调整、学生组别调整、运动量的调整等等。作为一名体育教师也可以从教学的思路进行调整与侧重,例如:随着季节的变化,可以调整课的密度,也可以从项目上进行调整、调换,以激发学生的兴趣与爱好的开发,对体育专长的学生来说,经过阶段性的考核结果,可以根据季节不同搭配技术、力量的训练实践与强度,使每一位学生有一个适合自己的最佳锻炼时间,达到最高的运动水平。总之,作为一名学生,接受学校与教师的考核是自己在成长过程中的必经之路。

5.2体育是一门特殊学科,他可以激发起学生浓浓的兴趣,也可以使一名学生产生压抑感、恐惧感,甚至有的学生有了一到体育课就“例假”的不良倾向,提前到医院或小门诊开上一张病假条,以摆脱体育课的恐惧心理,有的严重者完全放弃此门学科,这些都是体育技术底子差,体育知识缺乏、体制差的学生为最多,他们的考试成绩也就可想而知了。面对这些学生应怎洋去刺激他们的自信心,使他们重新走进体育课堂,让他们与其他学生一样,运动场上也可看到他们的身影,队列练习时也可听到他们洪亮的声音,针对同一个班的学生虽然同时入学,但他们有着强弱、高矮之分,运动技能也有着差异,这些的原因给许多学生产生了对体育课的不同心理,面对他们就不能采取“一起起跑”的教学方式了,为了更好的改变这种不良现象,在考试时可以采取“考试+考核”的考试方法,使每一位学生都能与自己原来的情况纵向比较,发现自己长进了的同时,树立了他们的自信心,让他们看到、感觉到自己日益健康起来的体魄与考试较高的分数,使他们的信心就足了、兴趣浓了,体育课堂的主动性、锻炼的积极性也就大大提高了,只有这样,考核与考评有机的结合,才能真正评定一名学生的进步与成长过程,才能使他们对体育课产生号的感觉,远离对体育课的恐惧与逃避,信心百倍的投入到体育课与体育锻炼中去,重新体验胜利与成功的感觉。

6.体育理论教学与体育实践相结合6.1 理论只有投入到实践中去,才能得到检验,实际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体育理论也如此,体育理论与体育实践完美的结合才是使素质教育推向高潮的最终目的与结果。作为一名合格的体育教师,不但应该具有高超的技术技能,还应该有高深的体育理论基础知识的高层次水平,在运动中讲解,在讲解中做出完美的动作,这样,才能使学生领略到行神并茂,使学生大脑中形成一个完整的、连贯的、健康的动作概念,这种概念的形成是牢固的、长久的,是留在记忆深处的东西,使学生终身受益。

6.2 素质教育提倡的是:“领会”、“掌握”、“吸收”、“运用”,老师在教导、传授学生的同时,让学生亲身体验一下“教”的感觉,来验证其所学,也是至关重要的,是很可取的方法之一,同时,作为一名体育老师来说,也可以走进学生的队列,去体验学生的真实感受,去体会,发现自己在教学过程中的缺点:学生站在教师的位置上,站在队列的前面,根据自己的所学去教会其他学生,这样不但验证了自己所学的东西是否牢固、扎实,而且进一步讲还能加深认识、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加深对每一个体育动作的掌握、鉴赏程度,这样他们找到自己的不足之处,当自己不能顺利的讲解动作要领,当自己不能熟练的完美的完成每一个动作时,他们就会自觉的发现自己的错处与薄弱环节,自觉的去改正、去弥补,同时他们会将错误动作的亲身体验、感觉传授给其他同学,因为学生对学生的传播更加容易接受、容易领会,这样既锻炼了自己的身体,又教会了同学,更增加了同学见的关系与友谊。

6.3 体育时间可以使学生产生举一反三的效果,使学生真正做到主动去想、主动去问、主动去运用,这样才能体现体育教材的示范性,让学生的脑筋动起来,思维开阔起来。本人曾在一次内堂体育课上,真正的、大胆的将一节体育教学课完全交给了学生去上,课堂上学生的思路、学生的知识面超出了我的想象,他们编排出并实施了许多的体育游戏与体育节目,然而这些东西是体育教课与课外读物中都找不到的。最后我将可取的东西进行了整理,再进行一下合理的教学探究,运用到体育教学中去,收到了很好得效果。

6.4 同时,老师也可以走进学生队列中去,在那里也可以找到在教学过程中自己不容易发现错误的东西,发现自己的不足,这样就会使每一位体育教师都会自觉的改变小的毛病,减少了许多课堂中的尴尬局面,在学生中树立良好的威信,使每一节体育课堂都会收到最佳效果,达到锻炼的标准。例如:有这样一个故事,一名体育教师在教单手肩上投篮动作,在讲完动作要领的之后,继续做动作,然而动作没能做到最好,致使篮球没有进筐,此位老师为了弥补自己错误的动作说:“这个动作是错误的”。他的一句话引起了学生的哄堂大笑。作为老师应该谦虚的、正面的对待自己的错误动作,为了减少这样的场面,体育教师很有必要走进课堂,渗入课堂中去,去树立自己在学生中的形象,在学中教,教中学,使自己锻炼成为一名合格的、优秀的体育教师。

7.结论

体育课堂中德育教育 篇6

体育教师根据本学科特点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对受教育者施加思想、政治和道德的影响,调动学生积极的认识、体验与践行,不断培养学生思想道德品质的行为。初中阶段正是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重要阶段,在这个阶段,德育渗透教育可以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实现学生综合素质提升。教育无小事,事事皆育人。当前,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之下,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已经成了各学科教师的共同追求。初中体育教学中,德育教育在课堂教学中的渗透,不仅是新课程改革的需要,还是促进初中体育教学理念创新的需要。就目前初中体育教学来讲,德育教育渗透还一片空白,如何在初中体育教学中贯彻实施德育教育,是众多初中体育教师应当认真思考的问题。初中体育教师要进一步转变教育教学思想,充分认识到体育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的重要意义。它不仅影响到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有效的德育也能够有效反哺于体育教学。初中体育教师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德育渗透的方法路径,使德育有机融于体育教学,实现两者的完美结合。中学体育教学工作对整个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可以促进身体素质提升、思想意识健康、心理素质不断加强

一、初中体育教学中德育渗透的基本原则

(一)学生主体性原则。

在体育教学中渗透德育,老师的主导作用是重要的,但是其中整个学生的思想意识活动对整个教学工作带来巨大的影响。教育只有符合学生的内在需要,通过学生的积极参与、认同接受,才能起到良好的效果。因此,在体育课渗透德育教育时,要特别强调确认和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启迪和引导学生的主体意识,把外在的教育要求转化为自身内在的需求,从而提高自身素质。新课程改革强调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从哲学角度讲,教学活动中,学生是课堂教学的内因,教师是外因,外因必须通过内因起作用。因此,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定要重视“内因”的作用,强调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这样,通过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方能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

(二)全面性的原则。

在初中体育教学中进行德育滲透,不能只将眼光局限在部分学生身上,而应当面对全体学生。德育教育是一个全局性问题,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当将德育渗透与各项体育运动结合起来,全面促进学生综合素质提升。此外,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性,对于一些学生的思想偏差问题,应当予以及时纠正。时刻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促进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不发生偏离。

(三)系统性原则。

德育渗透的系统性原则指教师在体育教学活动中对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和教学模式应当有一个系统规划,不应该零零散散,毫无规律。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当根据自己的课堂教学内容,制订详细周密的教学计划,规划课堂教学中的德育渗透策略,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

二、探索初中体育教学中德育渗透策略研究

(一)通过体育发展史感染学生。

初中体育教学中,我通过介绍体育发展史,介绍历代中国运动健将在世界舞台上的魅力与拼搏,介绍他们为国争光的故事,以感染和鼓舞学生,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让民族意识在学生心目中成形,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实现德育渗透在初中体育教学中的目标。

(二)体育运动是培养学生团队意识和团队精神的良好阵地。

在社会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团队合作是任何一个组织和个人取胜的法宝。体育活动中,我通过集体活动,让学生深刻明白:“没有团队意识和集体意识的队伍,将永远不可能成功”的道理。

浅析体育教学课堂中的情感教育 篇7

关键词:体育,课堂教学,情感教育

教学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情感的影响, 情感教育主要是使学生的思想、人格得到全面培养, 情感教育与他人感情、道德观、价值定向、情绪、态度、知觉、感觉等方面有着较大的关系[1]。体育课堂教学有效应用情感教育, 能够对学生的情绪进行有效协调与调节, 确保学生智慧的人格得到全面发挥。体育课堂教学中, 不仅要对培养学生知识能力给予重视, 同时还应该做好应用情感教育的工作。

1 体育课堂教学中有效融合情感教育

1.1 促进学生喜欢体育的情感得到培养

体育课堂教学与培养情感、运动技术、传授知识等方面有着较大的关系。教师在体育课堂训练以及教学中让学生感受到情感教育, 使学生能够相互统一教学内容的思想性与科学性, 教师在将教学目标进行制定时, 应该基于切实可行的基础下进行, 同时在实际教学中, 积极寻找情感与知识相互结合的内容。例如, 教师可以通过向学生讲解体育锻炼对身体的帮助, 通过参加体育竞赛能够给国家获得荣誉、给国家带来光彩等, 让学生能够清晰地了解体育锻炼对自身的必要性以及重要性, 确保学生学习体育知识的情况与积极性得到全面激发[2]。另外, 教师还能够带领学生进行体育训练, 通过示范使学生尊重事实、严肃认真的态度得到全面培养。

1.2 通过多元化的方式将情感传递

体育课堂教学主要是教师将体育动作技术向学生全面传授, 所以, 体育教学的感情色彩相对鲜明。体育课堂中的学习与教学活动是直接作用在感情变化交流方面, 所以, 教师应该学会将内心情感进行全面表达, 通过自身具有的教学魅力对学生进行启发, 做好以情带言的工作, 通过采取多元化的方式将感情传递。例如, 通过各方面的手势、点头摇头等对学生学习动作的程度进行保湿, 通过击掌或者数字1、2、3、4等方式对动作节奏进行标示, 通过比喻的方式使技术得到改进, 确保学生偏差的体育动作得到纠正。例如, 学生常常在跳远助跑起跳与最后几步助跑相互结合的体育动作中出现措施, 教师要想改进学生体育运动出现的偏差, 则应该通过口令结合击掌的方式, 使学生重视体育运动, 使学生的助跑技术得到全面改进[3]。

1.3 体育课堂教学中将情感目标确定

以往学生对体育教学有着较为狭窄的认识, 常常认为学校体育仅是进行做操、打球等运动, 所以, 大部分学生在体育课堂教学中常常出现对户外课有较大兴趣, 对于体育理论课则出现厌烦的心情。学生在体育课外活动中仅是喜欢相对轻松地体育运动, 对于800 m耐力项目、长跑等工作则以怕吃苦来表现。学生之所以出现这样的问题, 常常是因为教师在体育课堂教学中没有足够重视情感因素, 造成学生仅是以传统的目标认知体育知识。面对这样的问题, 教师应该根据体育教学的具体特点, 将情感目标进行确定, 确保学生在体育课堂教学中能够有着美的享受、爱的激励、情的感染, 学生在富有情感的体育课堂下进行学习, 能够使学习的信心得到有效增强。

1.4 构建师生间良好交流沟通的桥梁

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行动交往、语言交流对相互间思想交流能够起到促进的措施, 能够使双方有着一定的共鸣以及反响, 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感染对方。传统体育教学中, 大部分体育教师有着错误的观念, 教师觉得应该通过班级导师维持学生良好的人际、生活关系, 体育教师对此没有任何责任。由于学生学习体育知识的兴趣在很大程度上受到生活问题、人际关系的影响, 所以, 体育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该使学生学习的情绪得到很好的调节。例如, 学生在体育课堂学习中, 对于中长跑没有积极性, 学生常常出现不想参加、怕累、怕苦等思想。教师面对这样的情况, 应该把中长跑训练的场地往校园外迁移, 通过校园外拥有的自然条件, 以战士越野型训练类型的方式设计中长跑训练, 使学生能够全面融入具有故事性质的课堂教学中, 让学生摆脱讨厌学习的心理[4]。所以, 教师在体育课堂教学中应该要建立相互间的情感交流, 确保课堂有着活跃、欢乐、和谐的环境, 让学生能够快乐的学习体育知识, 使终身体育锻炼得到全面实现。

1.5 帮助学生在体育课堂教学中体会获得成功的快乐

由于学生在体育课堂学习中接受能力、训练水平、身体素质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 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应该基于“求大同存小异”的基础下, 根据教材的要求进行教学, 确保全体学生学习体育的兴趣得到全面调动。通过分析学生的具体情况以及学生在学习方面存在的差距, 合理的为学生选择训练内容, 例如, 有着较高的起点、较好基础的学生, 教师可以合理的将训练量或者训练内容增加, 如果学生在柔韧性方面有着较差的身体素质, 那么则应该合理的将训练柔韧性方面的内容增加。课堂上提问知识时, 对于学习接受能力、基础暂时落后的学生, 应该让学生回答相对容易、简单的问题;对于学生接受能力、基础较好的学生, 应该让学生回答较大难度、较为复杂的问题。一旦学生有着正确的回答时, 则应该要给予适当的表扬、赞许以及肯定。如果学生的回答与要求互不相符时, 则应该通过合理的语气将谬误之处、不足之处指出, 禁止采用严厉的批评或者指责, 学生在实际的体育运动训练过程中, 以应该采取上述评价方式。教师的评价对与学生之间进行的情感交流是非常重要的, 教师在体育课堂教学中, 通过学生容易接受的教学方式, 将具有实质性、肯定性等方面的教学信息全面提供给学生, 确保学生对动作学习的兴趣得到有效激发, 并且使学生对错误动作改正的信心得到增强。体育教学中对学生学习的态度给予鼓励性评价具有较大的价值, 例如, 学生在完成体育运动的训练时, 教师通过“相对与上次训练进步很大、很好、好的”等语言对学生进行激励, 能够使教学质量明显提高[5]。教师在学生进行体育训练时, 合理的将鼓励性评价进行运用, 不仅能够起到强化学习效果的目的, 并且还能够及时满足学生对学习结果及时了解的情感需求, 使学生学习体育知识的兴趣得到有效激发。

2 结语

(1) 情感教育融入体育课堂教学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情感有着良好的体验不但能够促进自身素质有效提高, 同时还能够有效提高教学质量。

(2) 体育课堂教学中应该分析教材的实际特点, 采取针对性情感教育措施有效应用, 能够使学生正确的道德观、人生观得到有效培养。

(3) 教师通过将自身素质提高, 采用积极、真实的情况使学生受到感染, 使学生能够全面认识体育, 使学习兴趣有效提高。

(4) 师生间良好的关系是融入情感教育的基础,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该良好的创设学习氛围, 确保学生与教师之间能够互相理解、互相信任、互相尊重, 给提高体育教学质量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1]冉孟玲.谈情感教育在体育教学中的渗透[J].文理导航 (上) , 2010, 7 (3) :128-129.

[2]王巧玲.浅谈情感教育在体育教学中的渗透[J].文理导航 (下旬) , 2010, 4 (9) :182-183.

[3]房立银.浅析体育教学中的德育教育[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 2010, 5 (5) :922-923.

[4]刘纯林.情感教育在体育教学中的作用与实现途径[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10, 8 (33) :820-823.

在体育课堂教学中尝试创新教育 篇8

一、在体育教学中发展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和方法

1.创设问题情境,促进积极思维

陶行知先生提出:“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学生在参加体育活动时,会遇到种种困难和问题,如体育锻炼的方法,提高成绩的途径,各体育项目的技术、战术、规则、练习方式、场地器材等。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提出问题,并能够解释回答。让学生通过“观察—提问—假设—推理—验证”五步思维法对问题反复地、持续地进行探究、实践,逐步养成善思勤问的良好习惯,从而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例如:在教学前滚翻动作时,要求团身紧,头、颈、背、臀、腿团成一个球,这样容易滚翻;如果某一部分松散,不成球形,就不易滚动。在教学时,教师一手拿一个充足气的排球,一手拿一个漏气瘪了的篮球,分别在垫上滚动。然后向学生提出问题:“这跟前滚翻有什么联系?”学生经过观察、思考、讨论、交流,得出前滚翻时团身要紧成球状,这样滚得快,反之则滚得慢。经过实践证明,学生的结论是正确的。

2.“以人为本”,展开想象,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体育课中,学生作为受教育者是教育客体,而学生这个客体是有着主观能动性的活生生的人,一切教育影响都要通过学生自身的努力才能达到目的。因此,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

如在教学中利用废旧报纸游戏,教师教学前先布置准备,让学生想想旧报纸可以有多少种“玩”法。教学时,学生思考、讨论、交流,在交流中充分运用集体的智慧,触类旁通,举一反三,并进行实践练习、游戏。有的学生用报纸放胸前迎风跑,有些学生把几张报纸合并成一大张,用手举过头顶拉开顶风跑,有的折纸飞机、纸燕子,迎风飘扬等,真是丰富多彩,层出不穷。

3.小组合作探究,创设情景,促进创新思维的发展

体育新课标积极提倡合作学习,所以教师在小组合作学习时要抓住时机,创设组与组之间的竞争情境,充分调动职高生思维的积极性,从而促进其创新能力的发展和培养。例如:在课题实验课组合练习时,让学生组成多人的学习小组,教师先布置学习任务,要求学生用身体语言设计喜闻乐见的体育运动或跟体育有关的活动。学生通过讨论交流,大部分完成了任务。有的学生设计了“打保龄球”“奥运五环”“打乒乓球”“打篮球”等有意义的体育运动和体育标志。设计者和每位参与者在创新中领悟到体育的乐趣,体验到成功的喜悦。这与其说是教师精心的教学设计,还不如说是学生通过合作学习探究,创新思维和能力集体结晶的体现。

4.学生自主创编,发展创新能力

在徒手操、武术、游戏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让他们自主创编徒手操、武术或游戏动作。让创编有特色的学生演示和练习,其他学生进行评价,教师予于表扬、鼓励,提出希望和改进意见。这样的创新思维和创新活动,无疑会促进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发展。

二、在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形成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同学关系

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尊重和关心每一个学生,既做学生的师长,又做学生的朋友;同学间要彼此信任、团结、融洽,建立一种平等、民主、和谐的同学关系。如体育教学中的模仿操,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模仿学平衡,几十个学生可以有几十种或更多的姿势,甚至教师也可以和学生一起游戏;课前的准备操,也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创编,自己去练习,只要给他们空间,学生会展现出惊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2.教师必须富有创新精神

只有自身具有創新精神、富有创造力才能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的学生。创新精神包括创新思维、成功欲、敢冒风险和以苦为乐的精神,需要教师经过刻苦的学习并掌握最新的体育运动知识和理论才能获得,需要教师平时的积累和不断学习别人的成功经验,需要教师在教学实践中灵活运用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方法。

3.对教材进行二度创作

对教材进行二度创作是指在原有内容的基础上,根据场地、器材和职高生的实际,改编或增加一些生活性、社会性和趣味性的教学内容。为学生创设一种愉快、向上、进取的氛围,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能力。

在小学体育课堂中如何运用游戏 篇9

富民小学

曹长坤

体育教学应该是丰富多彩的,是富有实效的教学。通过有效的教学,不仅让学生有效锻炼身体,增长体育知识,增强自身身体素养,更有利于在文化学习过程中挥洒自如。那么我们如何利用课堂中的游戏教学达到最好的效果呢?下面谈谈我的几点看法。

1、用丰富的游戏情节调动儿童的感知细胞,培养其认知能力

认识的形成过程,首先是大脑对外界信号的收集过程,然后是对收集在大脑皮层的信息资料加以分析、判断、去伪存真的过程。大脑对外界信号的接收效果如何,直接决定了认识的深度和广度。孩子们收集信息量的多少,在于孩子是否有兴趣。兴趣是学习的原动力,因为有兴趣儿童才愿意去参与活动。体育游戏往往来源于生活,贴切生活,有利于激发孩子们探求美好生活的热情。他们在游戏的情节之中扮演各自角色,更好地体会、认识生活。

如游戏《网鱼》,一部分同学扮演围网捕捞的渔民,另一部分扮演活蹦乱跳的鱼儿。孩子们在游戏设计的精巧情节中,体会了捕鱼的过程,了解了渔民作业的基本知识和技能,体验了渔民辛勤劳作的生活。也上他们在游戏的过程中找到团队的协作能力,充分的体现了互相合作、集体荣誉感,让学生在活跃的气氛中完成游戏。为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教师要多采集生活中的素材,用素材充实教材,为课堂教学服务。也可以把已有的游戏项目加入生活情节。如游戏《支援前线》,教师可以设定各种战场情境,如救助伤员,躲避袭击,排除地雷。让学生感受逼真的战场,从而更热情地投入。

2、发挥好游戏对体能锻炼的作用,促进孩子身体正常生长发育

儿童正处在生长发育期,身体各器官发育还很不完全,生理、心理承受力较弱。不能承受过难的练习和过大的运动负荷。体育游戏将体育训练寓于趣味之中,使儿童在轻松的氛围中得到锻炼。体育游戏既包含了体育竞争,又包含了韵律活动和舞蹈等。学生们便可在玩中掌握运动技巧。如《支援前线》这项游戏,孩子们在负重跑和过障碍中掌握了如何保持身体平衡的能力和跑、跳、钻、跃等各种技能。体育游戏在加强孩子的身体素质的同时,也提高孩子抵抗疾病、适应环境的能力。教师要有意识地调控好体能训练和游戏的比例。小学生从入学开始,就已经摆脱了幼儿园以游戏为主要活动的生活,体育活动逐步成为小学生学习体育的主要方式。因此,体育教学要在游戏活动的同时,适当加入体育训练。如 200米走走跑跑项目中,不要设计成一路上都是唱歌,韵律操,舞蹈等活动。教师要不失时机地安排放松跑、小步跑、追逐跑等。让孩子们一路下来既放松了身体,又达到了锻炼的目的。

3、引入智力训练内容,启发儿童的思维素质教育更注重孩子的能力培养 体育之所以加入游戏的内容,主要是为了让孩子们在游戏过程中边动手,边动脑,锻炼孩子们的观察力、记忆力、判断力,提升相应的抽象思维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教师应在活动中给孩子们更多的思考空间,提出疑问,让孩子们去思考与创造。如在《美化校园》的游戏中,老师发给同学花草、树木之后,可以稍加提示,让孩子自己去发挥。这样,他们的构想、创造、思维能力会逐步得到提高。

4、要用情感教育培养孩子的学习热情 要改变以往教师是主人的传统观念,充分认识教育的主体应该是学生。师要放下架子,关心、帮助、尊重儿童。孩子们可能有很多新鲜、独特的想法,只有让他们发言,课堂才会充满生机活力。体育游戏更应创造一个和谐氛围,在课堂中,教师要注意引导,与学生一同参与。这样教师便无形中把自己的处事方式潜移默化地告诉了学生。体育游戏来源广泛,形式多样,个人发挥的空间较大。教师要不断研究,使之真正达到学与乐的统一。使学生和教师一同创新,来不游戏开发的更理想化。

体育课堂教学中的师生互动 篇10

当前各类课堂教学模式可谓汗牛充栋、良莠不齐而且层出不穷,有的理论性强,有的只是一种教学方法,但教师和学生的互动形态、互动行为特点是区分教学模式的主要因素。如赫尔巴特的“四段论”接受教学模式的基础是一种“舵手和航船”的师生关系,即控制和被控制关系;而杜威的发现式的教学模式的基础是一种“合作伙伴”的师生关系。在体育教学中,教师和学生互动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师生互动方向的双向性

通常,人们认为教师对学生的影响才是主要的,学生在课堂上只是接受信息的“受教育者”。实际上,在体育教学中,学生不仅对教师的言语行为和非言语行为及时作出反馈,而且在课堂上通过各种身体练习、技术动作、提问等向老师传递信息和表达感情,以引发教师对自己作出相应的反馈。体育课堂教学是师生共同活动的场所,教学是师生双向交流、相互影响的专门行为。因此,教师在课堂上要关注学生、依赖学生并影响学生。而学生在课堂上要关注教师、依赖教师、模仿教师,并以自己的方式影响教师。

二、师生互动内容的情感性

目前,有关教育理论成果中,对体育课堂学习中的运动技能学习、知识认知、智慧发展极为重视,而往往对情感的培养很少涉及。体育课堂是教师和学生作为人而不是机器相互作用的场所,课堂中的师生互动应该具有情感性。情感性在师生互动的内容之中居于中心位置。课堂师生互动的内容包括运动技能、知识经验、情绪情感、人格倾向等。情感是师生互动的核心,它在师生互动中所占比例远高于运动技能和知识;它作为重要的因素对互动的各个方面都产生影响,对于运动技能和知识学习能起到促进和抑制作用。在体育教学中,要注重非认知心理因素(动机、兴趣、情感和意志等)的培养,这是学生学习的动力系统,是学生课堂学习和活动过程必不可少的重要条件。

三、师生互动结果的同质性

同质性主要反映师生互动的质量。课堂师生双方通过相互影响可以达到共鸣,起到彼此促进的教育作用,这是师生互动的最根本的规律。在体育教学中,师生互动的同质性表现为在外显行为和内部情感体验两个方面。在外显行为方面,当教师采用较多的非言语行为时,学生也表现出较多的非语言行为,这是教师“身教”的示范与影响作用。就内部情感来说,教师的积极性情感会导致学生在课堂上产生相应性质的情感体验,而学生的情绪情感状态也会对教师产生相同的影响。因此,在体育教学中,教师在面对学生的消极心态时,一定要努力发挥教师主导性,以积极的心态来影响、引导、转化之。

四、师生互动中教师的主导性

在体育教学中,教师在师生互动中的主导性是指教师主动对学生施以影响,并且还要主动对学生给自己的影响予以反馈,体现教师的主动性。在当前的体育课堂教学中,教师是师生双向影响的发动者,并占有绝对优势,教师往往要讲解、示范动作技术和游戏规则,向学生提出问题,或关注某个学生,或走到学生辅导和帮助学生完成动作技术等,这些都充分体现了教师在课堂师生互动中的主导性角色。当然,教师主导性与一部分人强调的“教师决定一切”或“教师权威”是有区别的。在师生的共同活动中,教师主导性表现为主动引导学生的学习与活动,主动帮助学生发展,主动给学生以反馈。

强调教师在教学中主导性,并不是忽视学生主动性对教学过程及其结果的影响。相反,我们应更加重视在教学中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现代教学论更加重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要求将教学的`重心转到学生身上,提倡教师“教为主导”,学生“学要主动”。

五、师生互动行为的非言语性

人们一般比较重视言语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在教师和教育教学能力的标准中,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占有很重要的比重。在体育教学中,教师的非言语行为所占的比例(时间、频次)、所起的作用(引起学生的关注、传递信息)都比言语行为要多。在体育教学过程中,非语言行为具有特殊的适应性和实用性,它是对语言的必要深化和补充。

上一篇:中职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浅探下一篇:投诉举报办案工作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