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课堂中的德育教育(精选12篇)
体育课堂中的德育教育 篇1
韩愈说:“师者, 所以传道、授业、解惑者也”, 我们认为不附带任何思想性的“纯教学”活动是根本不存在的, 也是不可能的, 而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自觉不自觉的, 用多种多样的思想、观念、行为、方法去影响、教育、塑造学生的问题。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 特别是在新课程改革过程中, 促使学校体育教学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发展提高阶段, 体育教学活动已经从单纯“增强体质, 增进健康”观念逐渐向注重人的思想、意志品质、智力和能力、态度和情感以及完善人格、心理健康等全面教育观转化;同时, 体育教学在对人的教育和培养过程中所具有的独特的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也使体育教学过程中的德育教育问题, 成为越来越多的体育教师所关心的话题。
一、教师要以身作则, 作好表率, 起到良好的榜样示范作用
教师首先要有高度的事业心和责任感, 不断提高思想觉悟、道德品质和道德修养, 树立良好的教师职业道德, 要以良好的行为习惯来渲染、感化学生, 让学生在教师的影响下自觉遵守一些常规, 当学生做出一些违规行为时, 教师对学生的说服教育和引导才具有良好的效果。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主动的接近学生, 善于聆听学生的心声, 多表扬少批评, 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给学生养成一个良好的行为习惯。
二、德育教育重在课堂教学过程中
课堂常规教学是完成教学任务的前提, 建立和贯彻体育课堂常规教育的过程也是向学生进行文明礼貌、组织纪律、思想作风的教育过程, 良好的课堂常规教育不仅能有目的地培养学生遵章守纪的自觉性, 还能进一步增强学生的集体主义、爱国主义荣誉感;合理地选择和使用教学方法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重要手段, 体育运动的独特性, 要求学生在完成各种练习过程中, 必须贯穿以坚强的意志和毅力去克服困难;教师的行为和语言是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前提保证, 不但可以培养学生勇敢、果断、不怕困难、敢吃苦的精神, 消除他们对运动的恐惧心理, 而且可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培养他们敢于创新的精神和意识。学生在课堂中个体活动较多, 容易表现出各种情绪和行为, 教师要善于观察与捕捉学生在课堂中突然迸发出的思想火花、智慧行为, 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 并通过严密的组织和实施, 充分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 循序渐进, 引导启发, 全面地贯彻、渗透德育教育。
三、着重以“点”带“面”, 创设情境对学生进行思想
品德教育
业余代表队体育训练是学校体育工作重要组成部分, 体育代表队是由学校各类体育尖子组成的;做好这部分学生的思想工作, 加强对这部分学生的集体主义、纪律教育, 让他们认识到优异成绩的取得离不开集体的力量, 这对促进学校群体工作的开展有较大的积极作用, 因为这些尖子在自己的班级中常常具有极大的影响力和感召力, 他们的一举一动往往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班级中其他同学对体育运动的态度倾向。发挥他们的积极性可以促进学校体育活动的蓬勃开展, 为群体运动水平的提高打下坚实的基础。
合理运用竞赛教学手段。竞争性是体育运动最突出的特点, 体育教学中, 无论是提高学习兴趣, 还是营造快乐氛围, 竞赛性方式总是最有效的, 而竞争与合作贯穿于竞赛始终, 竞争与合作是体育教学发挥德育功能的最富个性的基础。竞争会使学生在体育课中能以积极向上的态度参与活动, 接受更高层次的教育理论, 而此时正是进行德育渗透的最佳时机, 有竞争与合作, 才有交流, 才有提高, 缺了这个支点, 体育教学活动便失去了力量与活力, 也无法转化为集体生活, 更谈不上进行德育教育。教师可以利用集体活动来适时地组织游戏和比赛, 即增强了学生对体育运动的兴趣又对学生进行了思想品德教育。我们组织游戏拔河比赛, 通过游戏对学生进行集体主义教育, 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团结协作、共同进步、勇敢进取的精神;篮球、足球比赛培养学生果断、机智、勇敢、团结协助的精神, 通过比赛教育学生公平竞争, 团结协作、树立学生的集体荣誉感……
四、寓情于教, 以情感人
体育教学是师生活动的共同体, 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双向活动, 也是师生之间通过教学活动进行情感、意志、兴趣、能力的心理交流。思想品德教育只有在和谐、愉快、情感交融的教学氛围中, 才能起到激励其勤奋向上、积极进取的作用。在教学中采用多种方法进行交流, 巧妙运用表扬和批评, 会使师生之间建立一种良好的情感, 在良好情感的催化下, 学生会自觉愉快地接受思想品德教育, 甚至还能转化为学生自身的迫切要求。
在丰富多采的体育教学过程中, 作为工作在一线的体育教师, 我们要把握住思想品德教育的方法, 时机运用恰当, 灵活多样, 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觉悟。
体育课堂中的德育教育 篇2
浅谈体育课堂教学中的创新教育
根据创新教育理论及学校体育教学的.特点,体育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怎样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体育教学创新有何特征?应处理好那些关系?所谓创新教育,就是根据有关创造性发展的原理,运用科学性、艺术性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创造能力和健康个性,造就创造性人才的一种新型教学方法.现代体育课堂教学就是要体现创新,创新教育的根本就改变“应试”教学为全面素质教学,创新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动力.
作 者:贾永杰 作者单位:福建师范大学体科院在职研究生,福建,350007刊 名:中国科技博览英文刊名:CHINA SCIENCE AND TECHNOLOGY REVIEW年,卷(期):“”(12)分类号:G63关键词:体育教学 创新教育 特征 关系
浅析创新教育在体育课堂中的运用 篇3
关键词:体育教学 教育 教师 学生 创新
教学改革已经渗透到各学科的内容中,体育课也在探索创新。体育课,从准备、开始实施到课后小结等环节都可以体现创新改革。创新教育因众多学者和教师进行研究改造并得以发展。
一、教师头脑中的新思维
在新时代、新的社会要求下,教师的思维应清晰的认识到:教育工作者应创新教育、鼓励学生求异创新,强调培养学生掌握独立地分析问题的能力,独立地获取解决问题的多种新途径和方法。在教学中,教师应注意综合运用开发学生创造力的各种方法,努力创设促使学生独立探索、发散求异的教学情境,形成鼓励学生自由发表独创见解、热烈讨论的课堂气氛。要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讲究方法的灵活性。在教学中,教师应当尽量少打断课堂进展,使教学内容保持连续的思维价值,推动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掌握创新的方法。教师不仅能提出有多种解答方案的发散性问题,启发学生独立地谋求解决问题的多种途径和方法,以训练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而且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重视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创新能力。在体育教学中包含着各种要素,如教师、学生、教材、组织教法、学生生理、心理的发展以及场地器材等等。这些要素之间,既互相对立,又互相联系,每一种要素的变化又都影响着其他要素的变化,影响着整个体育教学质量的变化。因此,要使体育创新教育获得最大效益,必须从整体性的观点出发,把握住各要素之间的联系,弄清它们相互之间的关系,只有这样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 新型的师生关系
以学生为主体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知识、增强主体意识的过程,应该科学调动学生的主动性,激发学生的积极性,鼓励学生发问和争辩,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学习的主人。在教学实践中,一些教师只喜欢学生顺从性的一面,似乎学生越顺从、越听话就越好。实际上,一个有创造性的人,相对地说,他在创造性活动的领域里往往具有一种不顺从性和个性化,但在平时的生活中又常常是顺从的和随众的。所以我们既不能不加分析地压制学生的不顺从性而赞赏其顺从性。在创新教育过程中必须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知识和接受教育过程中的主体作用。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的同时更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通过教师的引导和启发使学生获取知识。教师主导作用发挥正确与否,就看是否善于调动学生学习和接受教育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是否使学生能做到生动活泼主动地得到发展,是否有利于保护和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和探索创新精神与能力。并以身体练习为主要形势来实现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新型的师生关系应当是一种以民主、平等、理解、尊重为基础的积极合作的关系,合作就应当是双向的、主动的、协调的、和谐的、不是管与被管的关系。教师不是领导者而是指导者,不仅仅是年龄上的长者,更应当是人格上平等的朋友。新型的师生关系是良好创新环境的基础。有了这一基础就会时时处处激发起学生创造的兴趣,在丰富多彩的创新活动中,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提高。这样就能理解处于学生这个年龄阶段时的许多幼稚的想法和做法;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并不失时机地加以正确的指导和引导;尊重学生的人格,把学生真正看作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努力创设一种相对宽松、自由的教学环境,培养学生敢想、敢说、敢做的无畏精神,放开他们的手脚和大脑。如果我们真正能建立起这种新型的师生关系,学生自然会心情愉悦、思维活跃、视野开阔、乐于参与,他们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会得以充分的发挥,他们创新意识的萌芽会得到精心的呵护,那么,培养其创造新精神和能力也就有可能得以实现。
三、注重学生智力创新
由于体育教学是以学生身体活动为主,还兼有知识的传授、技能的发展、情感的体验等作用。因此,创新教育应以“量”的多少和合理性进行评价,如运动负荷量、知识的信息量、学生之间的交流量、通过活动获得情感体验的量。学生的进步应表现在所学技术难度的不断提高和知识深度的增加以及感觉→理解→创造的思维递进上。而在培养人格、促进学生的社会性、改善学习效果、增加运动乐趣等作用的认识和功能上应得到充分發展。创新教育应给学生选择的权利,这种选择,体现在内容、难度、量和学习方法等方面。
智力就是人的认识能力和创造能力,智力是认识能力和实践能力的总和。在体育教学中利用图解观察、练习中因势利导,启发学生的思维。例如,要让学生了解想跑得快,跳得高,应懂得人体运动的基本规律和人体的形态结构,从而使学生选择跑步、弹跳的最合理姿势和用力的科学方法。教师要为教与学的双边活动,创造有利条件,在进行讲解示范和辅导时,教师在每个教学环节上注意启发学生的思维,开发学生的智力,使学生在整个教学活动过程,积极开动脑筋,把所学的知识变成感知,加深理解,从而获得学习上迁移和反馈的积极作用。在以往的教学中还应重视开发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实际上,学生学习知识,除了依靠注意力、记忆力、观察力、想象力等智力因素外,还要受到兴趣、情感、动机、意志和性格等非智力因素的影响。
创新教育的重点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创新意识、操作能力、实践能力。教师要重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开发学生的智力,促使学生产生想要学习的心理热潮,从而迸发出极大的学习热情,能够处于主动学习的最佳状态。还需要我们广大教师要不断创新提高,发展自己、充实自己、拓宽自己、延伸自己、超越自己,把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作为教育、教学的目标;同时提高教师自身的素质、思维是培养学生创造力的基础,是培养新型的社会发展人才的保证。
参考文献:
浅谈初中体育课堂中的激励教育 篇4
一、课堂教学, 师美其言
体育教师应特别注意自身的修养, 树立良好的形象, 提高自身的素质。体育教师要加强文学修养, 让自己的语言美起来。体育教师教授学生知识时, 不能仅拘泥于教材, 应适当引进一些鲜活的资料, 传递一些新科技信息, 增加体育教学的“磁性”以吸引学生。因此, 体育教师应不断吸取本学科的新鲜血液, 多积累一些资料, 以便在教学中不断推出新内容, 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只有这样才能抓住学生的心理特点, 统一思想, 并给予正确的引导和教育, 循循善诱, 晓之以理, 使学生真心佩服。这样就有利于建立友好的师生关系, 达到教书育人的良好效果。
在体育课上, 教师对于学生在集合等过程中出现的不足, 要尽量以希望的口吻说出, 同样, 对于表现优秀的学生, 教师对表扬之词不要太过吝啬, 表扬要真诚, 要恰到好处, 不夸大, 不矫饰, 不要言不由衷。学生在体育课堂上得到的鼓励往往比任何时候的鼓励都更直接, 印象都更深刻。
二、常识教育, 常抓不懈
在体育课堂教学中, 我常给学生讲一些身边的实例, 强调规范体育行为的重要性。比如剧烈运动后不要立即进食、立即饮水、立即停止运动等, 我用烧红的铁板会被生水激爆的比喻;暑天劳累的黄牛会被一肚子凉水激炸心肺等例子, 达到了很好的教育效果。这些常识, 看似简单, 却容易被忽略。通过这些常识的教育, 增强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 能增进师生的感情, 使学生的体育训练更科学、更安全、更健康。
三、明星风范, 堪称表率
在教学活动中, 我比较喜欢用体育明星的事迹来激励学生。例如:2012年8月7日, 伦敦奥运会男子110米栏预赛中, 刘翔摔倒退出比赛, 官方确认其跟腱断裂。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刘延东在刘翔赛后, 致电慰问, 指出他的精神意志使全国人民深为感动。中国代表团号召学习刘翔的拼搏精神和顽强作风。
37岁的德国体操老将丘索维金娜, 2008年她为了筹钱给儿子治病, 与一群十几二十岁的小姑娘在体操赛场上竞争的一幕至今仍让人动容。而2012年, 她又再一次站在赛场上, 成为体操历史上唯一一个参加过5届奥运会的运动员。
学生对这些体育明星的事迹很有兴趣, 作为体育教师的我们适时地以榜样的力量激励他们, 会让学生产生无形的动力, 更加奋发向上, 促进他们各个学科的学习。
四、时尚语汇, 融入激励
有一次, 我所带的两名同学分别为班级赢得了校运动会滑冰比赛的一等奖和二等奖, 我在班级宣布此事后, 又为这两个学生举行了一个颁奖典礼, 在典礼前, 我在给每个学生的笔记本上都写上了一段颁奖词, 在颁奖词中, 我用了“给力”;“正能量”等时尚语汇。在“颁奖典礼”上, 选择最给力的一篇给同学读了出来。同学听了倍受鼓舞, 也对这两名同学十分羡慕。
在校际运动会上我所带领的运动队获得第一名时, 我代表全体队员写了一篇获奖感言, 把运动员这一学期在体育训练路上经历的事件, 概括为“六大门”, 包括“xx门”、“xx门”, 等等, 总结半学期的训练工作, 激励与希望并重。告诉学生戒骄戒躁, 不断创造新的辉煌。
学期末, 我召开了运动员的表彰大会。会前, 为体育训练成绩进步的同学买了奖状。按进步幅度大小分为“特别进步奖”, “给力进步奖”。我就是想以此来告诉学生:“让进步成为习惯, 让优秀成为可能!”通过表彰大会, 运动员们备受鼓舞, 进行体育训练更刻苦了。
贯穿体育课堂的德育培养论文 篇5
在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高尚品格,陶冶学生的良好道德风尚,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是学校教育的任务。实践证明,体育教学中加强组织性纪律性教育、集体主义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和实事求是的优良品质教育,是完成教学任务的前提。
结合教师表率作用进行德育教育
教学中教师要举止大方,谈吐文明,衣着整洁,讲解清楚,重点明确,示范规范,优美大方。其次要言行一致,要关心和爱护学生,做到“诲人不倦”。这对学生进行良好品德教育是极为重要的环节,所谓“身教胜于言教”,就是这个道理。教师自身的表率,直接影响着学生的思维和学习情绪。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教师首先要以身作则。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作为实施教育的主体起着主导的作用,教师的思想行为、作风和品德无时不在感染、熏陶和影响学生。
利用体育课堂常规进行德育教育
课堂常规是体育教学过程中学生必须遵守的规范,是课堂教学的法规之一,是进行正常体育课堂教学的一系列要求与措施。它对保证教学工作的顺利进行,使学生更好地掌握体育知识、技术、技能、发展与增强体质,防止伤害事故的发生,以及培养学生的好思想、好作风和完成体育教学的任务都具有重要意义。通过课堂常规的.贯彻落实,严格考勤、考核制度,加强组织纪律性,可使学生养成听从指挥,服从领导的良好习惯。
运用教材内容和特点展开德育教育
体育教学的内容很广泛,不同的教材有不同特点。教师要善于挖掘其深刻的内涵,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制定出不同的德育渗透计划、任务。例如接力跑教学,教师有意在中转点设立数学中的加减乘除让学生计算,既利于学生智力开发又培养学生诚实认真的态度,通过田径、体操、球类等教材,培养学生勇敢、顽强、刻苦、机智、灵活、果断等良好品质,又可增进学生互相关心、互相帮助、团结友爱的美德。
选择不同的组织教法进行德育教育
素质教育在体育课堂教学中的渗透 篇6
关键词:素质教育 初中体育 课堂教学
一、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
兴趣是体育学习的最好老师。孔子早就说过:“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就指出了培养学习兴趣之重要。培养学习兴趣就是贯彻“乐学”原则,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个视学习为吃苦果的学生怎么能学好知识呢?在教学实践中,针对初中学生可塑性和求知欲强的特点,可以合理地安排体育教材、提高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如初中女同学喜欢运动量不大,易于练习的运动项目如为羽毛球、乒乓球、排球、篮球,最不喜欢的运动项目有:800米、铅球。对于诸如800米铅球这样运动强度大,脏的项目则有明显的排斥心理。在体育课上增加趣味性、实用性,从而使学生的兴趣在学习实践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积极性高涨。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对体育的爱好,使学生在情感上喜欢而使体育学习成为一种高尚的享受,不再枯燥乏味。让学生在一种轻松愉快的氛围下学习体育锻炼的基本技巧,既锻炼了身体,又增强了体质。
二、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素质
体育教学要把素质教育贯穿到教学中去,利用体育教学丰富的教育因素,加强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
1.培养学生善良正直的品格。在体育教学中培养尊师敬长,爱护体弱者。教育学生做事公正,为人和善,助人为乐、言行一致、文明礼貌、不损人利己、不投机取巧、爱护公物、团结友爱、互相帮助、热爱集体、勇敢顽强、机智果断、遵守规则等良好的道德品质。使学生成为新时期合格的接班人。体育课上教师要求体质好的学生帮助体质差的学生完成教学任务,教育学生在课堂上做好人好事,帮助有困难的同学解决问题,并教育学生树立见义勇为、敢于同坏人坏事做斗争的思想,培养学生为他人服务的意愿和行为,使学生从小养成一种助人为乐的高尚品德。
2.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体育教师要转变观念,确立学生在体育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人格和尊严,解放和发展学生的主体力量,运用体育的特点,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和适应社会的能力。体育教学靠师生的合作,靠学生之间的合作,只有一个团结合作温暖的集体,才有凝聚人心,取得好的教学效果。同时也要教育学生关心集体,热爱集体,为集体争荣誉,教会同学之间的相互交往,尊重人,理解人,善于与同学友好相处。让学生明白,只有生活在好的合作集体中,才能创造出优异成绩。通过田径、球类、体操等训练,培养学生良好的
组织纪律性和勇敢、果断、机智、顽强的意志及团结协作的集体主义精神。
三、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
加强对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深化学校体育改革的必然。现代社会所需要的人才不仅要求要有健壮的体魄,而且要有健康的心理。因此,要充分利用体育这一独特的教育形式,加强对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通过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可以促进学生的正常生长发育,提高身体活动机能,养成卫生习惯,培养学生脑体结合、综合适用脑力和体力的能力,把学生的心理素质调控在最佳状态。进而培养学生顽强向上的精神,良好的心理品质及坚强的意志,发展他们的想象思维和创造能力;要指导帮助学生建立正常的人际关系,培养他们自尊、自爱、自信。培养学生健身锻炼,为终身体育打好基础。如田径中的中长跑项目、球类运动的篮球、排球、乒乓球、武术、气功等都可以进行健身活动。通过讲授正确的动作技术和科学健身方法,为终身体育打下良好的基础。通过组织教学比赛、游戏活动及考试、达标、运动会等活动。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调控能力及心理的稳定性和适应性。并向学生讲述健康人的心理标准,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使学生经常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通过增强主体意识,培养学生创造的主观能动性,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体现在认识活动的主动参与上.而教师的主导作用应体现在“四给”上:给时间、给机会、给材料、给方法,为学生建构一个认识活动的良好“环境”。
四、注意教学内容的高立意,激情感,深挖掘,促使学生进行深层次思索
教师除重视把握基本观点和思想方法,专题教育,知识结构及其内在联系外,还注意教学内容的深层意义,坚持知识、能力、思想认识有机统一的教学目标。
体育教师是体育活动的组织者,对学生的发展起主导作用。素质教育对学校体育提出的要求。这就要求教师,更新体育教育观念,改革体育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育学生全面把握素质教育的科学内涵,把受教育者培养成全面发展的跨世纪人才,这是时代赋予我们的重任,也是教育面向21世纪的必然要求。
参考文献:
1.学校体育如何贯彻素质教育.[J].2005(05)12.
体育课堂中的德育教育 篇7
一、跳绳相对于其他体育运动的优越性
跳绳是小学生比较喜欢和擅长的体育运动, 不仅能够促进小学生身体的健康发展, 而且能够间接地锻炼学生的协调能力、灵敏能力等各方面素质, 跳绳被认为是体育运动项目中最有效、最简便、物资花费最少的一种运动形式, 它有着悠久的发展历史和广泛的群众基础, 具有很强的乐趣和健身价值, 深受小学生的喜爱。
经常进行跳绳锻炼, 能够促进人体运动器官的正常发育, 对人体内脏机能的健康发展也能产生积极的影响。相对于其他运动形式来说, 跳绳的形式多样, 有简有繁, 适合学生学习, 对身体健康也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另外, 小学生进行跳绳练习, 可以提高自己身体的灵敏度和协调性, 对于培养学生做事的准确性和灵活性具有非常重要的积极影响。
二、对小学阶段各年级跳绳教材的分析及设计
1.一年级
一年级的小学生活泼好动, 但思维能力较差, 不适宜做太过复杂的体育运动, 教师在体育课的教学中可以安排学生进行单人跳单绳、两人带人跳或者原地并脚跳长绳等跳绳形式的练习。例如, 我在课堂上会积极鼓励学生进行两人带人跳的活动, 即一名学生先起跳两三下, 另一名学生从侧面插进去, 然后两人同时起跳, 用一条绳带两人跳的形式。这样的跳绳方式比较简单, 符合一年级学生的生理特点, 经常进行这一类的跳绳锻炼, 不仅能够锻炼学生的下肢力量, 而且在运动的过程当中能够使同学与同学间进行互相配合, 增强学生的合作精神和集体主义精神。
2.二年级
二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思维能力, 在体育教学的过程当中可以鼓励学生进行双人跳的练习、跳双绳的练习以及双摇跳的练习, 双摇跳练习的技术难度有所提高, 即学生每跳一次就要将绳子回环两周, 提高了对跳跃速度及反应力的要求, 这种跳绳练习方法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弹跳能力, 全面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例如我在教学的过程中通常会让二年级的学生进行双摇跳的练习, 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跳跃能力。
3.三年级
三年级的学生进行跳绳练习, 主要是培养学生在进行体育锻炼时上下肢的灵活配合能力, 提高学生的身体协调性, 以及提高三年级学生的奔跑能力, 对这一年级的学生, 教师可鼓励他们进行集体跳长绳、穿跳、行进跳、长短绳结合条、两臂交叉跳等不同的跳绳方式。根据我的教学经验, 认为集体跳长绳是三年级学生比较喜欢的活动形式。
4.四年级
四年级学生在跳绳体育锻炼中, 可以在原有的跳绳方式中增加一些花样, 不仅能够为跳绳练习增添情趣, 还能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例如, 学生在跳长绳的时候, 我会鼓励学生进行分组练习。每4人一组, 2个人摇绳, 2个人跳绳, 跳绳的两人在跳的过程当中可以进行一些空中传沙包、皮球等的趣味游戏, 增添跳绳的乐趣。
5.五年级
五年级学生的跳绳练习, 主要是对过去所学内容进行反复咀嚼消化的过程, 强化练习频率, 增加练习难度, 可适当进行反摇跳的练习、跑着跳的练习以及双摇跳练习、钻绳跳练习等, 只有多练习, 多实践, 在原有的基础上不断进行探究创新, 不断尝试新的跳绳方式, 才能真正锻炼学生的身体, 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和思维能力。
三、跳绳锻炼中的注意事项
1.选择正确的练习场地
小学生的跳绳练习大多是在操场上进行的, 在跳绳之前, 教师一定要安排好合适的练习场地, 像一些沙砾多的地方和灰尘弥漫的场地尽量不要选择, 如果是在室内锻炼, 也最好不要选择一些凹凸不平的水泥地面, 避免学生在跳的过程中不慎摔倒而造成严重后果, 最好是选择在草坪地上进行锻炼, 在室内的话可选择带有木质地板的场地或者是在水泥地上铺上地毯当做练习的场地, 这些方式都可以确保学生在锻炼身体的过程中不至于出现意外状况。
2.穿着合适的服装
多数体育运动都要求参加运动的人员穿运动服, 小学生的体育课程也应当作出相应的硬性规定, 鼓励学生穿运动装进行体育锻炼。穿运动服或一些轻便服装, 可以保证学生在运动的过程当中充分放松自己, 使自己的身体各个部分充分活动起来, 达到良好的锻炼效果。
3.做好准备活动
在进行任何一项体育运动之前, 都必须做好充分的预备活动, 使身体的各个部位充分活动开, 特别是手腕、脚踝、腿、足等各个部位, 避免在活动的过程中出现拉伤、脱臼等问题, 做好充分的准备活动, 使自己快速进入运动状态, 能够提高整个体育锻炼过程的效率。
4.坚持循序渐进的锻炼方式
体育锻炼是一个不断探索不断强化的过程, 尤其是对小学生而言, 不要想一口吃个胖子, 要坚持循序渐进的原则, 从一年级到五年级, 由简到难地改进自己的跳绳方式, 在单人跳的基础上逐步进行双人跳、花样跳, 一步一步增加跳绳锻炼的难度, 在跳绳的过程中, 跳绳动作要由慢到快, 跳绳的花样要由简到繁、由易到难, 对跳绳的方式不断进行创新改进, 在体育锻炼的过程中全面提高个人素质。
5.掌握正确的跳绳方法
在跳绳的过程中, 跳绳者要两眼直视前方, 切忌全脚掌落地或用脚跟落地, 要用前脚掌落地, 避免全脚掌落地和后脚掌落地造成脑部、骨骼、内脏等器官受到震动或损害。在跳跃的过程中, 要学会有节奏地进行呼吸, 保护内脏器官, 跳起时两臂的大臂紧靠身体两侧, 上臂呈水平状态, 两肘稍向外屈, 手腕发力进行内旋外屈跳跃运动, 保证在跳起的时候绳子稍接触地面, 这样还可以节省一定的力气。正确的跳绳方法还需要每位学生在锻炼的过程中不断摸索, 教师只能起到指导性的作用, 只有掌握了正确的跳绳方法, 才能真正提高体育锻炼的效果, 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
四、结语
体育锻炼中的跳绳项目不受场地的限制, 简便易行, 乐趣无穷, 非常适合小学生的课堂学习。在体育教学中, 教师也可以将跳绳作为一种辅助性的教学活动, 提高体育教学的课堂效率。正确合理地安排跳绳的场地和活动时间, 指导学生培养正确的跳绳方法, 锻炼学生的身体协调能力和节奏感, 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探究新的跳绳方法, 提高跳绳锻炼的乐趣, 激发学生积极进行跳绳锻炼的热情, 更好地投身到体育锻炼中来。
摘要:跳绳是小学生比较喜欢和擅长的体育运动, 不仅能够促进小学生身体的健康发展, 而且能够间接地锻炼学生的协调能力、灵敏能力等各方面素质, 小学生积极参加体育锻炼, 不仅能够促进其自身的健康成长, 而且有利于使自己成为国家建设过程中的有用之才。
关键词:跳绳,小学生,体育,锻炼,身体素质
参考文献
[1]张永进, 张一.孩子跳绳总是很差劲怎么办[J].少年儿童研究, 2011, (11) .
[2]黄兰宁, 薛伟霞.关于小学生品优、聪慧、勇顽三项素质的现状调查[J].上海教育科研, 2007, (11) .
[3]注意音乐中的“儿童不宜”[J].音乐世界, 2008, (05) .
体育课堂中的德育教育 篇8
在高校体育教育的过程中, 融合体育教育的目的是以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为出发点, 通过综合使用多元化的体育教育模式, 以健康知识、运动技能等丰富内容为载体, 开展的课内、课外一体化的体育教育模式。融合体育教育在注重体育学科知识、技能传授的过程中, 通过选择性地应用其他学科的知识、教育方法等, 提升融合体育教育的效果, 实现体育教育质量与效率的不断提升。
融合体育教育在高校课堂中的应用背景与价值
1. 融合体育教育在高校课堂中的应用背景
融合体育作为近年来我国高校体育课程改革的关注点之一, 与传统的体育教育模式相比, 更加注重学生健康促进的主体性、多元化。大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兴趣与体育爱好来选课, 一方面提升了大学生体育锻炼的积极性, 另一方面对提升体育教育的效果也有着重要的意义。从教师的角度来看融合体育教育方法的应用, 教师能够充分发挥自身的专业体育知识与技能, 为高校体育教育效果的提升奠定坚实的基础。同时, 在开展融合体育教育的过程中, 要加大对体育实践教育与健康理论知识的传授, 通过穿插体育健身锻炼方法与健康运动知识, 来拓展大学生的体育知识与体育技能, 以此来促进高校体育教育效果的不断提升。因此, 从高校体育课程改革、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需求等方面来看, 融合体育教育在高校有着非常广泛的应用前景。
2. 融合体育教育对高校大学生身心健康促进的价值
融合体育教育一方面能够实现体育课堂教育与课外活动的融合性与统一性。另一方面有利于大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养成。融合体育教育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 大学生具有更多的体育学习选择权与自主权, 对促进大学生体育学习的自主性、积极性有着重要的意义。其次, 融合体育教育方法的应用, 能够帮助大学生掌握更加系统的体育知识与技能, 丰富高校体育教育的手段与组织方式。再次, 在体育学习与锻炼的过程中, 融合体育教育方法的使用, 更加有利于大学生良好的生活、运动习惯的养成, 对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水平的提升有着重要的意义。第四, 融合体育教育方法的应用, 将更加有利于大学生的个性发展, 明显促进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提升。
3.有利于体育理论与技能的融合
融合体育教育应注重体育理论知识与实践的结合, 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体育理论知识的实用性与原理。在教师备课的过程中, 要求教师将运动技能与理论知识有机地融合在体育教育的过程中, 从而促进体育教育目标的达成。例如:在立定跳远的课堂教育中, 教师可以在引入部分, 以跳远的运动史、历届奥运会跳远比赛的冠军等为切入点, 进一步激发大学生跳远学习的兴趣。在急停跳远这一技能学习的过程中, 教师通过讲解急停跳远的发力方式、肌肉参与、运动损伤预防等, 让学生在学习技能的同时, 能够掌握更多的健康理论知识, 为实现理论与技能的融合奠定有效的基础。
融合体育教育在高校体育课堂的实施策略
1.优化高校融合体育教育模式的目标设置
高校融合体育的使用, 能够给高校的体育课程带来更多的活力, 为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路径的丰富, 提供有效的手段与方式的支撑。融合体育教育模式的组织是按照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促进目标, 在充分进行可用资源整合与配置的基础上, 实现高校体育教育工作效率不断提升。融合体育教育模式的构建, 一方面要以学校现有的体育教育模式为基础, 充分考虑大学生课外锻炼的条件与目的。从高校体育课内和课外的组织与发展上来看, 针对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体育教育模式的目标设置, 是高校融合体育教育模式针对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实施的有效教育方式与达到的目标。因此, 为了更好地提升融合体育教育模式对大学生身心健康的促进功能, 需要加大对融合体育教育模式的目标设置, 以此来引领高校融合体育教育的开展。
2. 细化高校融合体育教育模式的管理机构与功能
在高校体育教育、课外活动等工作开展的过程中, 融合教育模式的使用, 既有体育理论与运动技能的叠加, 又有体育课堂与课外活动的综合, 这些实践工作的开展, 在注重学科之间的探索与整合的基础上, 实现体育课与大学生专业学习的有机契合, 在发展大学生身心健康的基础上, 实现了对大学生专业能力与核心素养的提升。融合体育教育作为系统性较强的教育方法创新, 要加大对融合体育教育的管理、组织、评价与调整的研究。通过优化体育教育内容的多元化、教育方法的多样化、组织方式的有效性、评价方法的动态性等内容, 来更好地促进体育教育的有效性。
3. 优化高校融合体育教育模式的实施
从高校融合体育教育的构建策略来看, 既可以实施相同的构建模式, 也可以借助差异化的体育教育内容与组织方式。一般意义上, 在融合体育教育组织体系构建过程中, 包含了高校的体育俱乐部、选修课等。通过以年级为单位组织不同专业的大学生进行体育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学习, 按照统一的考核与评价方式实施体育学习的评价。针对学校所开设的各类课程, 要根据大学生体育学习与自身发展的需求, 在安排好大学生自身的专业学习与体育学习时间的基础上, 积极地参与到体育学习的过程中。融合体育教育的组织方式可以看作是一个体育项目的俱乐部。这种组织模式的存在也对体育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要按照大学生的实际状况, 利用灵活或者固定的时间来组织体育教育与辅导。其中, 在课堂上的体育知识与技能要包括:体育教育的内容、评价方法等。针对这些内容, 教师可以安排大学生通过自主学习的方式, 来完成体育知识、体育文化的学习。而在外部教育上, 需要借助班级或者年级之间的比赛等活动来检验。这是因为教育比赛的采用, 一方面能够给学生的体育知识有一个较为完整的释放过程, 另一方面, 学生在比赛的过程中, 可以更好地培养敢于拼搏的精神和良好的团队意识。
4. 发挥高校融合体育教育模式的针对性
高校体育教育的开展需要以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为依据, 首先, 教师要从思想上转变融合体育教育与大学生健康发展的关系, 改变传统体育教育模式的观念, 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主体参与、主体体验, 帮助学生获得更多参与体育锻炼的内驱力。其次, 教师要加大对融合体育教育内容的优化, 在落实健康第一理念的基础上, 结合学生健康发展的需要, 实施融合体育教育内容的优化。实现融合体育教育内容对大学生身心健康的课内外引导与教育。再次, 教师要加大个体教育差异的研究与落实, 在高校融合体育教育模式应用的过程中, 学生身体素质、体育兴趣、体育学习力等差异的存在, 需要教师在认清学生存在差异的基础上, 结合教育内容的特征来实施针对性的融合体育教育模式, 以此来促进高校大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
结语
在高校体育课程改革的过程中, 融合体育教育模式的引用, 在借鉴国外先进经验的基础上, 促进了我国高校体育课程改革的有效性。为了更好地使用融合体育教育模式, 需要教师在全面理解高校融合体育教育的价值、目标与实施策略的基础上, 结合高校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需要, 以多样化的体育教育手段与课内外体育组织方式, 来促进高校大学生参与体育锻炼、学习的积极性, 并通过有效的融合体育教育评价来提升高校大学生的主动性, 以此来实现融合体育教育的目标达成。
摘要:融合教育发端于特殊教育, 而对普通教育来讲, 融合教育是实现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基础。融合体育教育作为一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体育课内与课外的结合、多元教育模式的整合等, 在注重知识、技能、学科、评价等科学融合的过程中, 可激发大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 提升高校体育教育的效果。本文以融合教育为视角, 就融合体育教育在高校课堂中的应用展开了研究。通过本研究, 以期为融合体育教育效益的提升, 提供理论与实践层面的参考。
关键词:融合教育,体育教育,课堂应用,健康
参考文献
[1]李沛立:《我国台湾地区融合式适应体育教育实施策略》, 《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11年第1期。
[2]翁细金、万荣根:《融合教育的教师角色与使命》, 《教育评论》2010年第4期。
[3]陈曙、罗永华:《论体育教育中的全纳教育》, 《中国特殊教育》2009年第12期。
体育课堂中的德育教育 篇9
一、正确对待学生课间矛盾, 有效开展友爱教育
体育课堂教学是开放的动态过程, 学生在体育活动中经常会出现教师预设之外的教学问题。当学生参与体育活动时与同学发生了矛盾, 怎么办呢?是课外花时间解决, 还是在课间及时想法化解呢?本案例给了我们一个生动的答案。
案例1:
“同学们接下去就是我们的游戏时间了, 大家把刚才学到的本领一起来用一用吧。”这是一节投掷课, 我一边说着一边引出了拓展类的游戏环节, 学生兴高采烈地和我布置完场地准备开始做游戏了。
“嗖, 嗖, 嗖”, 投掷物在空中飞来飞去。
小王:“啊, 你在干什么!”
小陈:“我, 没干什么啊!”
小王:“你故意用球打我!”
小陈:“没, 没, 我不是故意的!”
……
怎么办?要批评那位粗心的小陈同学吗?不行!我连忙走到小王同学身边关心地问:“打疼了没有?”并叫小陈同学用手轻轻地给小王同学被打中的身体部位揉一揉。
“小陈, 我相信你不是故意打中别人的, 当不小心给别人添麻烦时, 应该学会说什么呢”。我对小陈说。同时, 我也对小王说:“我相信你是一个大度的人, 不会因为小事而伤了同学友情。”这时, 小陈同学马上向小王同学赔不是, 连忙说“对不起”。小王同学说:“没有关系”。
于是, 全班同学又欢乐地继续他们喜欢的体育游戏课。
【分析与思考】
课内的节外生枝事件是开展课堂德育的最佳时期, 因为德育的有效性在于灵活地融进日常的教育教学和生活中, 这样才能突显其魅力。从本案例中可见, 小王同学在体育游戏中无意间被另一同学小陈投掷的球打中了, 可小王认为是小陈故意打的。同学矛盾在课间的吵架已影响了正常的上课, 教师既可以在阻止他们争吵的行为后上课, 也可以利用这一矛盾事件开展友爱教育, 以化解同学矛盾。作为教师选择了后者, 巧妙地通过走近学生、亲近他们、与他们对话交流, 引导引发矛盾的学生学会说对不起, 并使身体部位受球打击的小王同学学会宽容。
显然, 作为教师因时因地灵活地开展课堂德育不仅巧妙地化解同学间矛盾, 更使全班同学在这一活动中接受了教育, 学会了相互宽容和珍惜彼此的友情。
反思我们日常的课堂教学, 很多老师说课堂德育工作很难开展, 更难以在课堂中有效开展。其实, 德育工作可以无处不在, 关键在于教师要有一双会找德育资源的“慧眼”, 只要教师心中时刻关注着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他们一定会在课堂及时抓住转瞬即逝的德育契机, 变“教学问题”为“德育资源”, 有效开展课堂德育。
二、利用课间学生意外行为, 及时开展师爱教育
德育工作的实效性不在于形式, 而在于教师有效的德育行为, 当这种德育行为发自教师自觉的非编排的仪式时, 学生会更加实实在在地感到这是教师发自内心的行为, 会让学生感到师爱的温暖, 感受到爱的伟大, 使学生精神得到升华。
案例2:
这是一节远撑前滚翻的课, 我正在进行巡视指导。发现一条少先队红领巾落在操场上, 我边走边扫视队员们, 发现小倪脖子上的红领巾不见了。我捡起了红领巾悄悄地走到小倪的身边, 边指导他们动作, 递上了领巾, 并摸摸他的头, 轻声道:“领巾是红旗的一角, 作为少先队员可要好好爱护它, 继续练习吧!”小倪迅速地将领巾系带好, 我们对视了1秒, 从他的眼睛里我体会到了一丝的羞愧与感谢, 我礼貌地回以微笑并走向了其他同学。
【分析与思考】
学生的红领巾不小心掉在地上, 教师是责怪学生呢, 还是自己捡起红领巾帮学生戴上?大家知道, 学生无意识地掉了红领巾, 当老师帮他捡起红领巾并帮他戴上时, 学生的一股暖流涌上心头, 在亲身感受教师的爱意外, 也内心责怪自我的粗心。这样润物无声的教育远胜过教师的抽象、空洞的说教。
反思我们的师爱教育, 常常拘泥于形式, 习惯于借助各类活动开展, 而忽视了课堂教学这一环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喜欢高高在上, 过分关注教师的权威, 而忽视了学生的情感, 有时哪怕是一个小小的关心也会使学生感受到温暖无比。作为教师要及时捕捉这一教育契机, 利用一切可利用的教育资源开展课堂德育, 使课堂真正落实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新课程理念, 从教师的宽容关爱中感受到学校的温暖、课堂的欢乐、教师的可爱。
三、巧对生成问题, 引导学生学会宽容
宽容是对学生个人权利的尊重。宽容是一种美德, 它的力量远胜过人的空洞说教。荷兰斯宾诺沙说过:人心不是靠武力征服而是靠爱、宽容和大度征服的, 因此, 我们的教师要认识到宽容的力量。在动态的教学过程中要及时抓住生成问题作为教学资源, 有效开展宽容教育。
案例3:
在一堂滚翻课教学的第二阶段时, 有一个细节动作出乎我的意料。我设计了一次自我示范, 本想通过自己的示范来讲解动作特点, 但想不到在我示范完毕后学生们对我的动作进行了一番“数落”。
面对这些突如其来的学生热心建议与我自己的设计完全相反, 瞬间我不知道如何应对了。此时想到不该用教师权威来压制学生, 而是在宽容学生不尊重教师的现象中引导学生掌握体育翻滚技能。于是, 我马上进行第二次提问:“那如何能真正做出漂亮的远撑前滚翻呢?请大家帮助我一下!”
“用力蹬地”“伸臂积极远撑”“及时低头团身”学生你一言我一语。
【分析与思考】
当教师的权威受到挑战时, 是用教师的权威压制学生的善意建议, 还是尊重学生, 虚心接受他人的批评, 改进自我问题, 与学生一起成长呢?本案例中的教师, 坦然地接受学生的批评, 因为教师也不是完美的。在教授知识与技能时, 可能重视讲解知识动作而忽视了动作本身的规范性。尽管这属于教师无意识的行为, 但教师能善于倾听学生的良好建议, 尊重学生的评价, 宽容学生的误解, 本身就树立了一个倾听和宽容他人的榜样。
体育课堂中的德育教育 篇10
一、信息技术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
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 学习动机中最现实、最活跃的因素是认识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人一旦对事物有了兴趣, 就会主动去探索、实践。信息技术的使用, 既符合小学生的求知、求新的心理特点, 又能创设比较好的情境和情绪体验, 引起并保持学生的注意和兴趣, 从而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 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这节课中, 为了能够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共鸣, 我设置了学生耳熟能详的足球明星。如梅西和C罗, 组织学生在课前观看梅西精彩绝伦的过人和射门, 很多学生都发出了“哇哇”的吼声, 都有跃跃欲试的冲动。通过视频的播放, 利用梅西的明星效应, 极大鼓舞了学生, 激发了他们的兴趣。在这一节课中, 学生们热情不减, 我认为是导课中视频的选取和信息技术的应用, 要比传统的课堂更能激发学生的热情。
二、有助于建立学生正确的动作概念, 规范技术动作
体育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 就是使学生掌握一定的运动技能, 并能在此基础上, 灵活地应用与创造新的运动技能。教师要上好体育课, 必须做正确标准的示范, 使学生建立正确的技术动作概念, 规范技术动作。
本节课中, 重点是脚内侧踢球和脚内侧射门的技术。脚内侧踢球 (又称脚踢球) :它是脚内侧部位 (跖趾关节, 舟骨、跟骨等所形成的平面) 踢球的一种方法, 其特点是脚与球接触面积大, 出球准确平衡, 且易于撑握。但由于踢球时要求大腿前摆对一定程度时需要外展且屈膝, 故大腿与小腿的摆动都受到限制, 因此出球力量相对较小。通过定义, 我们很难让学生理解脚内侧踢球的要领, 更不要说是准确地完成技术动作。传统的教学模式是让学生围成一个圈, 教师在圈内示范, 学生观察。但是这有很大的弊病, 就是教师在触球的瞬间, 学生根本看不清, 会让很多同学不能清楚地掌握技术要领。应用了信息技术就不一样了, 当我们讲完定义的时候, 可以给学生播放技术动作, 利用视频中的慢速播放和不同角度的播放, 让学生清楚地看到脚内侧踢球的触球点。看完视频, 当学生有了感官认识之后, 再给学生进行详细讲解。讲解完成后, 让学生分组进行练习, 体会动作, 熟悉动作。
通过这样的安排教学, 我观察学生中很多都能基本掌握技术要领。由此可见, 在体育课中, 应用信息技术可以提高学生对动作的理解, 帮助他们更好地完成动作, 也能帮助我们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
三、有助于帮助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 帮助热爱足球的学生更好地发展
信息技术进入我的课堂中以后, 我发现很多同学对体育有了更大的兴趣, 不是像以前那样, 来到体育课是为了放松。在进入足球课程以后, 很多热爱足球的学生自发的组建了班级足球队。他们与我谈了很多有关足球的事情, 从一开始他们心中的明星, 热爱的队伍, 到现在关于足球的技术动作, 还有足球的一些战术, 让我很是惊讶。所以我理解了课程标准中所说的学习终身有用的东西, 这些感受都来源于信息技术进课堂, 它改变了我的课堂。
四、课堂中让更多的学生体会到了乐趣, 培养他们的团结合作意识
足球是一项团体的活动, 而不是个人的运动。所以, 我在教学中强调合作、学生的配合。当我看到他们因为配合进球了, 几个学生拥抱在一起, 相互庆贺, 看到了输球的一方击掌鼓励, 我认为这就是足球的力量。它可以让原本松散的群体变成一个团结的集体, 这种团结的精神可以运用到他们以后的学习、生活中。自从足球课程开设以来, 每一节课我都能看到学生挥汗在赛场上, 这就是兴趣, 有了兴趣, 就有了学习的动力。
五、有助于对学生进行爱国教育, 为中国足球贡献绵薄之力
我们都知道, 世界上足球发达的国家, 他们的足球都是从娃娃抓起, 有着完善的青训系统。例如, 德国的青训系统, 德国足球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就和他们的青训系统有关, 而我们国家还比较缺乏足球的长远规划。在授课中, 我经常播放近邻韩国和日本的足球, 让小孩子感觉到韩国和日本足球的进步。在授课中, 就有孩子慷慨激昂地表示以后要去踢足球。我们认为体育的情感教育, 也可以通过信息技术穿插在教学中。
体育课堂中的德育教育 篇11
关键词:新课改;高中体育;德育教学;研究
对于高中体育课而言,其不单纯是要求学生锻炼身体,更多的是使学生的智力、思想品德得到全面发展,因此是一门内容丰富的学科。正如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言:“体育教育不是运动员的教育而首先是人的教育。”由此可见,普通高中体育教育教学的本质在于教学育人、德育为先。基于对新课改背景下高中体育课堂教学的现状分析,我认为要想有效提高高中体育课堂教学中的德育教学质量和效率,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紧紧依靠课堂教学这一德育阵地
实践中可以看到,高中体育学科中的德育渗透程度,很大程度上决定着高中德育水平。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为了促进每个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应当全面贯彻落实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提高国民整体素质,寓德育于高中体育课堂教学中,突出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意识和能力,充分体现人文精神,并在此基础上努力打造一个有理想、有文化、有道德和有纪律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在当前新课标背景下,应当不断优化高中体育课堂教学模式,尽可能将德育教育有效渗透其中,以此来提高高中体育课堂教学中的德育渗透,同时这也是新课改的必然要求。体育教学是高中阶段教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对高中生思想品德教育的一个重要途径和手段。实践中,寓思想品德教育于体育课堂教学之中,将学生思想道德意识培养、道德行为结合在一起,要求学生在体育活动中付诸实践。因此,教师应当坚守课堂教学德育阵地,这是高中体育德育教学的基础和保障。
二、转变传统的教学理念,强化体育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首先,教师应当转变传统的教学理念,学知识之前要先学会做人。传统高中体育课堂教学模式下,教师通常只关注如何有效提高高中生的体育学习成绩、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严重忽略了做人方面的正确引导和教育,因此导致高中体育课堂教学中经常会出现一些违规、违纪行为。基于此,高中体育课堂教学实践中,教师应当引导学生懂得做人的道理和原则,这样才能为德育的有效融合与渗透打下坚实的基础。
其次,加强对高中生人文素质的培养和教育。从本质上来讲,知识所具有的人文因素通常蕴含在各科课程之中,只有善于挖掘,才能在培养学生方面发挥其作用。实践中,应当全面了解当前全球体育的发展现状,让学生充分掌握丰富的体育文化知识,比如NBA。同时,还应当充分意识到通过高中体育课堂教学,可实现对高中生的心理教育。在高中体育教学过程中,提高高中生的心理素质和思想道德水平,既是当前教育教学的要点,也是目前社会期望的焦点。高中体育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选择对学生身心健康有益的活动,而且还要对学生实施挫折教育,培养他们的抗击打心理素质和运动心态。通过加强课堂体育教育教学,有效提高高中生的竞争意识、合作意识,从而养成他们的体育运动习惯。
三、德育在教学内容中的有效渗透
高中体育课堂德育教学内容具有丰富性,教学实践中主要通过学生的强化练习来实现,而且学生练习即为锻炼过程。通常情况下,人的心理、生理在运动项目以及负荷刺激的作用下,会产生一定的意志、情绪以及注意力和兴趣方面的变化。基于此,在高中体育课堂的教学过程中,应当抓住有利时机,积极培养学生勇敢、顽强的意志和思想品质。同时,还要避免蛮干、鲁莽以及盲目和随意现象的出现,以免导致运动性损伤,进而产生畏惧心理。我认为,勇敢是一个复合词,它至少包括智慧、谨慎以及敢作敢当等几个方面的要素,应当智勇双全、胆大而心细。实践中可以看到,高中体育教学实践中的部分教材教育性非常鲜明,因此教师应当充分利用教育教学手段和方法,潜移默化地将思想品德教育有效渗透到体育课堂教学中。比如,高中接力跑、篮球以及拔河教学过程中,应当注意学生集体主义思想观念的培养,避免中长跑等项目教学中“极点”现象的出现,这是学生意志品德教育教学的有利时机。在講解过程中,应当认真讲解和示范技术动作,强调思想品德方面的教育教学,尽可能地克服紧张、怕苦以及畏惧失败的心理。在此过程中,可利用心理暗示教学法,暗示学生的体力非常好,而且感觉也非常好,从而达到稳定学生情绪之目的。同时,可利用转移注意力的方法,将注意力转移到呼吸节奏的调整上来,这也是高中体育德育教学的重要内容。
四、利用体育比赛的形式来培养高中生的竞争与应变意识和能力
一般而言,体育项目都具有一定的竞争性和对抗性,在确保安全的基础上,可适当选择一些对抗竞争性较强的体育运动项
目,比如球类比赛。在此过程中,可有效提高学生的身心承受能力,增强其竞争意识和应变能力。通常情况下,一场较为激烈的体育比赛项目中,学生会全身心地去考虑如何利用战术获胜,把主要精力都放在了球场上,通常意识控制下的心理活动以及思想意志品质真实性,很容易会表露出来,自尊心强、勇敢顽强以及不求上进,或者知难而退的现象普遍存在。基于求胜心,教师应当有针对性地对学生加强教育教学,把握全局,引导他们正确认识个人英雄主义不是全队获胜的关键,要做到胜不骄败不馁,不抱怨、不怨天尤人,这是高中体育德育教育的较高境界。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高中体育教学中的德育教学得到了普遍认可,同时也是促进学生德智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因此应当加强思想重视和教学模式创新,只有这样才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周翠红.让德育之花成为高中体育教学中的一朵奇葩[J].体育世界:学术版,2012(12).
[2]张涛.高中体育教学中的德育渗透再思考[J].内蒙古教育:职教版,2012(12).
[3]史少荣.浅析高中体育课堂德育渗透[J].文体用品与科技,2013(12).
体育课堂中德育教育的渗透 篇12
关键词:体育课堂,德育教育
体育课堂是学生进行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综合性学科。随着时代进步, 教学思想的不断更新, 当今的体验课堂不仅仅是锻炼学生的身体素质, 提高学生身体的各项机能, 培养学生学习相应的体育技能, 随着体育、艺术2+1进入校园, 学生在小学的体育课上必须掌握两项体育基本技能, 而同时更多是在课堂上要结合学生自身的年龄特点和能力, 让学生在体育课堂上掌握技能的同时, 不断创新, 不断培养良好的意志品质。德育教育在体育课堂上的每一个环节、每一个角落里存在, 往往是我们在某一个环节中忽略了它的存在。为了能更好的在体育课上对学生实施德育教育,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讨论、研究:
1、从课堂常规中渗透德育教育
学期伊始, 做好德育渗透。开学的第一次课一般都是采取上室内课的形式, 也是对本学期体育课堂上提出相应要求的最好时机。要让学生知道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 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 让学生在头脑中清楚课堂应遵守的规则。对于刚刚入学的学生这堂课更是重中之重, 日常中容易出现的问题加以强调, 体育课堂上的安全问题加以重视, 从意识上提高学生在这方面的警惕性, 把任何的安全事故都遏制在萌芽的状态。在课前准备中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在正式上课之前, 学生应该自觉地站好队伍, 由体委组织学生站队、报数, 等待老师来上课。在每次上课前对学生的队伍提出相应的要求, 经过几次的要求后, 学生就会自觉地形成习惯。要想把这种习惯一直保持下去、保持好, 就要求老师要对课前的准备严格要求, 一旦有放松的懒散行为, 马上引起重视, 进行相应的要求和训练, 慢慢的养成学生长久的好习惯。
2、教学环境的特殊性中进行德育教育
体育课堂与其他教学最明显的不同就是, 绝大多数的体育课都是在室外进行的。严寒的冬季, 酷热的夏季, 干燥的秋季, 多雨的春季, 这些都体育课堂所处的外在环境。而在这些季候变化的特点中, 这又是对学生进行对于教育最好的天然教材。抵抗寒冷的侵袭, 体验汗水的洗涤, 提高学生克服外界环境带来干扰的能力, 让学生全身心的投入到大自然中, 而不是温室的花朵, 一旦冷了热了的就会选择逃避。
3、结合教材特点实施相应的德育教育
教材内容的不同课堂教学就有不同的特点, 针对不同的特点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是非常好的德育渗透方式。
田径类、体操技巧类的教材, 教师应该重视培养学生勇敢、不畏惧困难、坚持不懈的意志品质, 提高学生面对挫折、困难时的应变能力, 迎难而上而不是临阵退缩, 挑战自我、战胜自己, 树立学生解决困难的信心和勇气。
球类项目的教学内容, 教师可以重点教育学生培养集体荣誉的精神, 培养团结协作的能力, 更好的提升学生在集体中学习、生活、相处的能力。反对过于自我, 对于团体中一员的失误和失分, 同学们应改正确面对而不是互相埋怨, 尊重彼此, 为共同的目标努力。
在进行广播体操和队列队形的课堂上, 应该重点培养学生遵守纪律、严于律己、听从组织的良好道德品质。顾全大局, 形成良好的组织性、纪律性。
4、在活动规则中渗透德育教育
体育课堂上避免不了的是体育游戏和教学比赛的加入, 一旦与两者的参与就会有相应的规则, 对于规则的要求就要学生严格遵守, 在规则面前人人平等, 一旦违反游戏、比赛规则, 就会淘汰出局, 或者给予相应的惩罚措施, 让学生在这其中明白无论身处何处, 遵守规则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5、小结
德育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课堂教学中必不可少的, 而体育课上的德育教育无处不在, 只要教师多多关注, 相信, 会在教学的同时更加合理的进行德育教育, 让学生在掌握技能、增长知识的同时形成良好的习惯和优秀的意志品质。
参考文献
【体育课堂中的德育教育】推荐阅读:
体育课堂中的审美教育09-26
体育课堂中的准备活动05-22
体育课堂中的合作教学05-25
体育课堂中的队列队形06-20
体育课堂中的合作学习10-08
体育课堂教育11-16
体育课堂中德育教育08-27
体育课堂的德育教育11-27
体育课堂的创新教育12-03
《跳竹竿》在体育课堂教学中的乐趣1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