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教学中的引导探究(共12篇)
数学教学中的引导探究 篇1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而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引导艺术的高低直接关系数学教学终极目标的达成、学生的发展方向、学习的广度和深度, 是影响数学教学效果的极为重要的因素, 是课堂生成的重要动力, 也是关系课堂活力的一个重要因素。有效提高教师课堂教学的引导艺术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最直接而有效的途径。
教师要提高在数学课堂中的引导艺术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课堂引导应把握适时、针对性强的原则
新课程标准下的数学课堂教学强调学生的积极参与, 倡导自主、探究与合作等多种学习方式, 然而因为学生知识水平和教学条件的限制, 学习过程又不可能全部由学生的发现来完成, 此时教师的“适时引导”就显得尤为重要, 它能不断为学生指明探究的途径, 使学生主动开启智慧之门, 逐步从“教师引导点拨”达到“无师自通”的境界。教师要善于运用“点金之术”, 让学生智慧的火花在轻轻一点间不断迸发, 尽显其个性、灵性。
如何才能使得引导“恰到好处”呢?关键在于教师对时机的选择。具体体现在如何引入新课、诱导创设情境, 如何启迪思维, 充分激发学生兴趣, 促使学生积极探究, 探索数学的本质规律等。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 建立数学模型, 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 并且能总结提高和学会合作, 使他们最终成为学习的主人。数学课堂会因为教师善于捕捉信息及时引导而生成更多的精彩, 也会因为错失引导良机而留下遗憾。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应耐心倾听学生的发言和细致观察学生的反应以及时把握信息。在教师的预设和学生的生成之间产生冲突时, 教师应及时判断生成信息对学生成长和发展具有的价值, 适时调整教学预设, 这种即时生成的课程资源会带给我们未曾预约的精彩, 使课堂焕发出学生生命的活力。
二、课堂引导应以有效、高效为中心目标
有效引导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主渠道之一。而要做到引导的有效和高效, 教师课前应精心设计引导方案, 在教学中设置种种引导性问题, 适时创设“愤”和“悱”的意境。设置什么样的引导性问题, 以及何时出示该引导性问题, 课前都要反复考虑。具体而言, 有效引导要明确教材的意图, 要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 要创造想象的空间, 要把握思维的生长点和捕捉有价值的生成。包括把握重点, 找准“着眼点”, 明确目的, 有的放矢, 设计有效提问。引导性问题的设置要有合理的程序性和阶梯性, 要善于把一个复杂的、难度较大的问题分解成若干个相互联系的问题, 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知识水平和能力进行问题情景设计, 应分层次。另外, 引导性问题不可机械死板, 类型应灵活多样, 选择一些符合学生求异思维或喜闻乐见的方式。
例如, 在“三角形全等的条件”一节中, 我是这样设计的:
课前要求每一学习小组各准备6根木条和6根钉子, 课堂上按小组进行如下活动:
问题一:任意取三根木条钉成一个三角形, 拉动其中任意两根, 这个三角形的形状发生变化吗?
问题二:任意取四根木条钉成一个四边形, 拉动其中任意两根, 这个四边形形状改变了吗?
问题三:钉成五边形, 六边形, 又会怎样?
问题四:上面的现象说明了什么?试猜想有何结论。
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发现三角形和其他多边形的不同之处, 激起追根究底的欲望, 兴趣很高。然后通过合作交流、归纳猜想的方式把操作实验获得的感性认识升华为理性认知, 学生充分把握住三角形的稳定性这一独特性质, 为探索三角形全等的具体条件铺平了道路。
三、课堂引导要时刻牢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教师的“导”是为了学生的“演”, 整个学习过程中, 学生唱主角, 他们才真正是学习的主人。
“主体”的核心是个性化。从一定意义上说, 主体教育即个性化教育, 个性的充分发展就是人的主体作用的最终实现。学生的个性是客观存在的, 如同“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一样, 学生的个性也是千差万别的。在数学教学活动中应充分认识到学生的这种差异, 精心设计教学引导问题, 让学生各抒己见, 获得不同的知识和情感体验, 感受到学习的快乐。教师要善于引导, 巧于点拨, 长于调控。
四、课堂引导中应考虑的其他因素
教师设计的引导问题应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原有概念和知识技能水平, 考虑到学生的思维跨度, 以问题的提出、问题的解决为主线, 始终在学生知识的“最近发展区”设置问题, 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实践活动。同时, 数学教学目标以及教学内容的发展需要决定课堂中引导的方向, 一旦学生对所学问题已经理解, 教师应注意及时调整引导方式和内容。
另外, 随着教育现代化程度的不断提高, 教学手段已经从单一的书面教材向立体直观的标本、实物媒体、摄影媒体多元化方向发展, 这就使得一些抽象的平面知识可以以更直观立体的方式呈现给学生。数学教学中巧妙运用多种媒体手段进行引导, 可以使学生的学习更为合理高效。
总之, 新课程的数学课堂是预设与生成相映成辉的课堂, 预设的实践需要教师精心的引导, 课堂上的生成更需要教师高超的引导艺术。教师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善于发现学生思维的亮点, 抓住教学中的争议点, 把握时机, 适时、适度地引导学生探究、发现, 能更好地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这一理念。
数学教学中的引导探究 篇2
问题·猜想·实验——引导探究的教学尝试
摘要:引导探究是化学课堂教学中开展探究的主要方式,以科学探究中的基本环节——提出问题、猜想假设、设计实验等引导学生开展探究,从而将课堂教学与探究活动结合起来,既有效地落实了课堂教学的三维目标,也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化学教学;探究;问题;猜想;实验
进行科学探究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一般说来,其基本过程具有六个要素:提出科学问题;进行猜想和假设;制定计划,设计实验;观察与实验,获取事实与证据;检验与评价;表达与交流。[3]为了引导学生开展有效的探究活动,我们以问题、猜想和实验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活动,增进学生对探究过程和方法的理解,收到了较好的成效。
1 以问题引导探究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不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而是主动的、积极的探索者,教师的作用是要形成一种使学生独立探究的情境,而不是提供现成的知识,要让学生自己去思考,参与知识获得的过程[4]。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提出具有典型性、启发性、挑战性的问题,引导并启发学生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由浅入深、由形象到抽象的层层递进地思维,带领学生由“未知区”向“最近发展区”靠拢,最后达到将“未知区”转化为“已知区”的目的。
将教学内容设计成一个个问题呈现给学生,问题与问题之间紧密联系,环环相扣,层层递进,形成问题链,让学生在问题链的引导下展开讨论,自主地解决问题,并在讨论中获取知识。如在学习“镁的提取及应用”[5]时,我们设计了如下问题链(表1),让学生围绕着这些问题展开探究。
表1 “镁的提取及应用”中的问题链设计
编号 问题 意图
① 海水中含有大量的`Mg2+,能不能像制取粗盐一样采用蒸发结晶的方法制取MgCl2? 认识Mg2+的水解
② 如何实现Mg2+的富集和分离? 了解Mg2+的富集
③ 是不是直接往海水中加沉淀剂?
④ 从综合角度考虑选用哪种试剂作沉淀剂好?为什么? 选择合适的试剂
⑤ 如何由贝壳制取氢氧化钙?
⑥ 如何由氢氧化镁制得无水MgCl2? 实现Mg的转化
⑦ 采用什么方法可以实现由无水MgCl2到Mg的转化?为什么?
⑧ 设计完整的从海水中提取镁的流程。电解产生的Cl2如何处理? 归纳Mg的提取
⑨ 镁有哪些性质? 了解Mg的性质
⑩ 镁在空气中燃烧的产物有哪些?含量如何?
通过一个接一个问题向前推进,学生沿着问题所提供的线索自主探究,主动获取知识,教师所设计的问题在这个过程中起到了引领和导航的作用,教师在其中所做的适当讲解则起到了支持作用。在这样的学习中,教师也才真正成了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支持者。
2 以猜想引导探究
科学的发展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猜想不断被证实的过程,因此,猜想是自然科学发展的一种途径。学生在学习中也可以根据已知的实验事实和化学知识,对未知的物质及其变化规律做出的合理的判断。但猜想并不是毫无根据的幻想,更不是胡思乱想,在教学中要不断地引导学生提出假设,适时地点拨,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的心理,明确因果联系,强调逻辑推理,同时容许学生有多种不同的猜测、想象。通过猜想引导学生探究,不仅训练了学生思维,同时又在不断地在对信息的收集、分析和解释中多角度地获得知识、训练技能、增强体验。
根据两个或两类不同物质所具有的某种共性,推出其中一个物质可能具有另一个物质所具有的性质而形成猜想。如在“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6]教学过程中,为了研究电离平衡的影响因素,我们创设了如下问题:
醋酸溶液中加入少量的下列物质对醋酸的电离平衡有何影响?
A.加Zn粉;B.盐酸;C.NaOH溶液;D.CH3COONa(s);E.NaCl(s);F.Na2CO3
类比化学平衡猜测电离平衡的影响因素:①加Zn粉,向正方向移动;②加盐酸,向逆方向移动;③加NaOH溶液,向正方向移动;④加CH3COONa(s),向逆方向移动;⑤加NaCl(s),不移动;⑥加Na2CO3,向正方向移动。然后结合化学平衡移动的原理来验证这些猜想的准确性。
又如在“含硫化合物的性质和应用” [7]教学中,针对SO2的性质,可以类比于CO2,让学生们展开的一些猜想:①SO2是非金属氧化物,类似于CO2,有可能是酸性氧化物,可以和水、碱、碱性氧化物等反应;②从SO2的化合价看,SO2中的S元素为+4价,化合价可以升高, SO2可能具有氧化性;③从SO2的化合价看,SO2中的S元素为+4价,化合价可以降低, SO2可能具有还原性;④SO2有漂白性(这一点可能是从预习课本知识得出)。
从特殊、个别事实,所获得的认识或规律,通过归纳提高到一般的认识和规律,这又是猜想的一种方法。在学习有机物的时候,就可以根据几个具体物质的研究推导出一类物质的性质,如学习了溴乙烷的性质后,就可以推测出卤代烃的相关性质;学习了乙醇的性质后,就可以推测出醇的相关性质。在“钠、镁及其化合物” [8]教学过程中,我们根据已有Zn + FeSO4 = ZnSO4 + Fe等的知识,归纳“排在前面的金属能把排在后面的金属从它们的盐溶液中置换出来”的结论,从而猜想:Na排在金属的前面,应能把CuSO4 溶液中的Cu置换出来,实验中应该会出现红色的固体沉淀。由此设置“Na与CuSO4溶液发生怎样的置换反应?”的探究活动,从而认识金属和盐之间发生置换反应的普遍性与特殊性。
同一类事物可能具有相同的性质,根据化学现象和资料的某些重要特征,通过分析现象、整理资料也是形成猜想的一种途径。如在“盐类的水解”[9]的教学中,为了探究不同溶液的酸碱性,我们引导学生先对物质进行分类,然后根据已有的知识或认识进行猜想(表2),然后进行实验验证,从而认识“谁强显谁性”的水解结果。
表2 对不同类型盐的水溶液酸碱性的猜想
组别 盐的代表 猜想及依据
强碱强酸盐 NaCl、KNO3 呈中性,NaCl水溶液呈中性
强碱弱酸盐 CH3COONa 、Na2CO3 呈碱性,Na2CO3俗称纯碱,可能显碱性
弱碱强酸盐 NH4Cl、Al2(SO4)3 呈酸性,弱碱强酸盐与强碱弱酸盐可能存在对应性
在学生进行猜想时,教师要适当地鼓励学生大胆地猜想,同时又要引导学生回忆与猜想有关的已有知识,帮助学生将已有的知识与在猜想中获得的新知识整合起来。在验证后,还应要求学生将事实和原先的猜想进行对照和分析,从而增强学生批判和反思的能力。
3 以实验引导探究
实验既是探究的基本环节,又是探究的有效载体,让学生通过实验来认识物质,学习化学是落实课程目标的有效途径。新课程从“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出发,倡导“从实验中学习化学”。在苏教版教材中设置了“观察与思考”和“活动与探究”等栏目,旨在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验探究的机会。在“蛋白质”[10]的教学中,为研究蛋白质的性质,可以设置以下实验进行探究:
实验1:取两支盛有蛋白质的试管,分别加入蒸馏水及饱和硫酸钠溶液;
实验2:取3支试管,各装入3mL的鸡蛋白溶液,一支加热,一支加入少量乙酸铅溶液,另一支加几滴浓硝酸溶液后微热。
实验3:用两把镊子分别夹一小块凝固的蛋白质与一根头发或一根棉纱线,在酒精灯上灼烧,闻其气味。
又如在 “铝的氧化物与氢氧化物” [11]教学中,同样可以设计以下实验引导学生进行探究:
实验1:①氧化铝和水;②氧化铝和酸;③氧化铝和碱。
实验2:①氢氧化铝和水;②氢氧化铝和酸;③氢氧化铝和碱。
实验3:①由氯化铝制氢氧化铝;②由偏侣酸钠制氢氧化铝。
以实验引导探究,不仅创造条件让学生多动手参与实验操作,同时又努力发挥化学实验在探究学习中的作用,激励学生参与实验的设计,引导他们通过实验去发现和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在实验探究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使学生的学习方式实现由被动接受向自主探究的变革。
数学教学中的引导探究 篇3
[关键词] 初中数学;“引导—探究”教学模式;有理数的乘方
“引导—探究”教学模式近年来广泛应用于我国的初中数学教学中,尤其在有理数的乘方教学中,其应用价值更加凸显. “引导—探究”教学模式,旨在通过各种各样的实践教学活动,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并且在整个实践活动中,鼓励支持自主思考,全面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推动教学质量的提升. 因此,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加强“引导—探究”教学模式的应用,能够有效地、全面地提升初中数学教学水平,同时促进初中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基于此,本文在阐述“引导—探究”教学模式的应用价值基础上,以“有理数的乘方”为例,浅谈初中数学教学应用“引导—探究”教学模式的途径,期望能够为初中数学教学改革提供一定的参考与指导.
阐述“引导—探究”教学模式
的应用价值
1. 有利于解决传统教学弊端
在教学中,加强“引导—探究”教学模式的应用,将课堂主动权交还学生,重点培养学生动手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且鼓励学生进行自主思考,变过去的“要我学”为“我要学”,可以有效地改变传统教学弊端——目前,初中数学教学依然采用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占据着主导地位,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教师灌输的知识. 教师一味地追求考试成绩(笔试),忽视了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与学生缺乏良性互动,往往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导致教学质量下降.
2. 有利于拓展学生的学习思维
“引导—探究”教学模式与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相比,其教学手段更加灵活自由,而且轻松愉悦的教学氛围能够有效地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因此,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增强“引导—探究”教学模式的应用,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加强彼此的理解和信任,从而不断地增强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能力,并且通过各种各样的教学活动,锻炼学生的扩散性思维,全面提升教学质量.
浅谈初中数学教学应用“引导—
探究”教学模式的途径——以
“有理数的乘方”为例
1. 巧妙且科学地设置教学问题
巧妙且科学地设置教学问题,所起到的作用主要表现为:更加有效地帮助学生理解知识的难点,提升学生自主解决知识难点的能力,对整个初中数学教学质量的提升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因此,在初中数学教学中,不仅仅要加强“引导—探究”教学模式的应用,而且需要将“引导—探究”教学模式与巧妙的问题设置相融合,才能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 例如,在“有理数的乘方”教学中,教师根据初中生好动、好奇心重等特点,可以将复杂的问题设置得更加生活化. 比如幂、底数、指数的概念问题解析上,教师可以积极地引导学生认真地留意生活中常见的幂、底数、指数(依附一定的事物),鼓励并支持学生积极地发表自己的意见和观点;然后教师根据学生的意见和观点,利用先进的互联网技术,将学生难以理解、掌握的幂、底数、指数的概念问题,用视频、动画等形式呈现出来,并且尽可能地使用学生易懂的语言.
2. 以知识拓展为原则加强“引导—探究”教学训练
知识拓展,目的在于:全面提升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且课内或课外均可实行. 其中,课内的知识拓展(也就是所谓的反馈训练),可以充分检测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并且教师可以及时地纠正其错误认知.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在一堂课将要结束时,结合学生的个性特征、实际学习水平、内在发展需求等,要求学生自主选择有针对性的训练题目,并且保证监督与指导,充分地调动学生的自主学习热情和主观能动性,从而为全面提升教学质量打好坚实的基础. 例如,在“同底数幂的乘法”教学中,通过问题的巧妙设置,达到拓展知识的目的,且加强“引导—探究”教学模式的应用价值;同时,在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中,调动他们的扩散性思维,能够促进他们综合能力的提升.例如,在“aman=am+n”后,那么“am+n=?”及“amanap=?”的指导下,教师可以将拓展知识的问题设置为:
(1)已知2x+3y-2=0,求a2x+3y的值;
(2)已知am=3,an=5,求a3m+2n的值;
(3)已知25x=2000,80y=2000,求的值.
3. 优化教学理念,丰富教学手段
初中数学知识具有一定的难度及深度,对于初中学生来说,理解起来难度较大;而且初中学生正处于青春叛逆期,心智较不成熟,自我约束能力比较弱. 因此,教师需要加强与学生的沟通交流,理解并掌握学生的心理特征,根据学生的个性特征、实际学习能力、内在发展需求、心理承受能力等,在恰当的时机及时地调整教学方案,并且采取更加高效的、尊重学生长远发展的教学理念,如“引导—探究”教学理念. 在尊重、支持学生的个性发展的基础上,为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保驾护航,起到引导的作用. 现代社会发展,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高素质的复合型、创新型实用人才更加受到青睐. 因此,应当不断地优化当下初中数学教学理念,与时俱进地推行素质教育,并且打破传统教学方式的束缚,积极地发展课外数学教学活动,如教师定期组织学生开展数学知识交流会、数学知识竞答赛等. 在课堂教学中,多与学生互动交流,改变传统的“灌输”教学模式,加强学生的自主探究,达到丰富教学手段的目的. 与此同时,通过优化教学理念,丰富教学手段,可以有效地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继而全面提升初中数学的教学质量,保障初中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4. 课堂教学主动权回归
“引导—探究”教学模式的应用,能够有效地增强学生的自主思考、自主探究的能力,且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也会随之增强,能够有效地推动整体初中数学教学质量的提升. 因此,为了有效地提升初中数学教学质量,需要将课堂教学主动权交还学生,即尊重学生的学习主体性. 在整个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将课堂教学主动权交还学生,发挥学生的聪明才智,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参与者与指导者,为学生提供必要的指导即可. 这样,充分地调动学生的自主性,且在学生解决不了问题(教师必须进行辅导的情况下)时,教师进行及时指引,保证学生自主完成,这样便可以有效地促使学生能够根据问题进行自主探索;同时在巧妙的问题引导下,在教师的辅助、支持下,学生进行自主猜想,可以使知识结构欠缺、能力较差的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被激发出来,积极地参与探索学习的过程,并且将“引导—探究”的初中数学教学价值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 这有利于解决传统教学的弊端,有利于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并拓展学生的学习思维,从而全面提升初中数学教学质量,推动素质教育进程的加快.
结语
“引导—探究”教学模式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需要做好:巧妙设置教学问题;以知识拓展为原则加强“引导—探究”教学训练;优化教学理念,丰富教学手段;课堂教学主动权交还学生,才能够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全面提升初中数学教学质量,且有利于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和解决传统教学的弊端. 另外,初中数学教学改革,还需要充分考虑学生的个性特征(青春叛逆期)、实际学习能力、心理承受能力、内在发展需求等多个方面的影响因素,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才能确保教学质量的提升,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政治课堂教学中的问题引导探究 篇4
关键词:政治教学,问题引导探究,创设教学情境,培养问题意识
当前, 在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 出现了许多“以生为本”的教学模式。“以学生为本, 激发学生兴趣, 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成为各种教学模式共同探讨的话题。
什么是问题引导探究呢?问题引导探究中的“问题”, 是指不受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局限, 不受现有答案的局限, 更不受时间和空间的局限, 学生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解决这些问题。“引导探究”指的是在课堂教学中在教师的引导下, 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和合作互动。问题的设置要求教师放松学生思维的嵌制, 学生能对思维进行移植和重新组合, 发表自己独到的见解。
如何在教学中进行问题引导探究呢?
一、创设最佳教学情境, 优化问题的呈现方式和教学设计。
创设最佳教学情境, 优化问题的呈现方式和教学设计, 能使学生对所学内容有所触动, 情感上有所感动, 心灵上有所震动, 进而让学生产生思考, 自主感悟, 带着问题、带着情感进入学习氛围, 这是教学中问题引导探究成功的前提。在政治课堂教学中必须优化问题呈现方式, 不断变换问题情境, 引导学生多角度联想, 培养学生思维的流畅性与广阔性。其方式有以下几种:
1. 开门见山。展示近来社会关注的国内外大事, 让学生思维的焦点与教学重点正面撞击, 激发学生的挑战欲。
2. 变换方式。保持学生思维活力, 设计开放性问题, 启发学生心智, 打破学生原有的思维定势, 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3. 手段多样。可采用图示、表格、漫画、诗词、多媒体、小实验、小短剧等形式, 调动学生各种感官, 保持思维的持久性。
二、深入钻研、挖掘教材, 设计多角度、多变式的教学问题, 提升问题的综合性。
政治教学要随时结合最新的时事材料, 通过多角度的设问, 引起学生思维的冲动, 让学生从问题中得到启发;通过多角度的设问, 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认识和经验, 充分地进行交流讨论, 最终得出不同的结论, 获得不同的情感体验, 体现问题的综合性和开放性。例如, 在进行“政府职能”教学中, 我设计了一组三个背景材料, 让学生思考以下几个问题: (1) 结合材料, 运用政府职能的相关知识, 说明政府破解交通拥堵难题的意义 (从为什么角度) 。 (2) 结合材料, 用政府职能的知识说明, 政府应如何破解发达国家不断强化的“技术性贸易壁垒”和不断提高的“进口标准” (从如何角度涉及政府四个职能) 。 (3) 运用《政治生活》中经济职能有关知识, 分析说明政府解决材料中农民“卖粮难”和居民“买粮贵”并存的问题应该采取的主要措施 (从如何角度只涉及“经济职能”一个职能) 。
三、培养问题意识, 使学生敢于提问、善于提问, 这是教学中问题引导探究成功的关键。
所谓问题意识是指人们在认识活动中遇到难题而产生怀疑、困惑的心理状态, 并由此激发积极思维, 不断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一种心理品质。所以,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老师要引导学生从以下几方面探究:
1. 温故知新。
在政治教学中, 设疑能使学生从原有认知结构中产生矛盾, 激发思维的欲望, 这不仅能使学生在兴趣和成功的喜悦中较好地掌握新知识, 还能从中发展思维, 培养创新能力, 逐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2. 大胆创新。
创新往往开始于模仿, 教师引导学生在比较中求异, 使学生的思维始终处于发散与活跃之中, 敢想前人之未想, 敢问前人之未问, 学会求异思维,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3. 刨根问底。
如果机械地记忆书本上的现成结论, 往往就很容易遗忘, 这时应鼓励和指导学生从结论入手, 多问几个“为什么”, 打破沙锅问到底, 直至完全弄明白为止。
四、学以致用, 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运用知识比占有知识更重要。“问题引导探究”教学, 把问题作为切入点, 透视学生的理解, 洞察他们的思考方法和经验背景, 进行相应的教学引导:课前诱发学生的问题意识, 课中激发学生对问题的思考, 课后鼓励学生深入问题, 提高发现、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
1. 培养思维能力。
要在教学中充分利用各种素材, 并运用直观形象、比较分析、自我质疑等方法, 训练学生发散思维、纵向思维、逆向思维等思维能力, 使学生逐步掌握复述、精制、组织等思维策略, 培养良好的思维品质, 锻炼思维的敏捷性、独特性、深刻性、批判性。
2. 学以致用。
要把一些课堂上尝试解决的问题和能力要求 (如审题能力、比较能力、文字表达能力、信息转化能力等) 内化成学生动手操作的实践能力, 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3. 处理好几对关系。
一是发散与聚合:既要求学生以某一问题为中心, 从不同角度、侧面、层次出发, 使思维呈放射状, 即“发散”, 又要考虑将若干信息综合起来归类、求同, 即“聚合”。二是理论与实际:既要求学生扎扎实实地掌握好理论知识, 又要求学生尽量多地了解、追踪现实生活中的时事热点, 将理论知识作为纵坐标, 实际问题作为横坐标, 由此构成一个完整的坐标系, 使学生在问题碰撞中闪现出思维的火花。三是点与面:既要求学生尽量围绕学科知识的重点, 在探究时对问题的设问进行深入分析, 又要求学生由点辐射到面, 通盘考虑, 联系所有相关知识点, 重新整合成一个有逻辑关系的知识网, 运用系统优化的方法解决问题。
数学教学中的引导探究 篇5
摘要:利用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学习能使教学的目标更加明确,学生围绕着某个主题由浅入深地进行思考、归纳、总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平面设计教学中精心设计问题、运用多种形式、切实解决问题是用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学习的有效策略。
关键词:问题引导;探究学习;平面设计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1422(2015)06-0076-03
探究性学习是一种以问题为中心的强调学生自主积极投身其中的学习方式。在教学中,利用问题的引导进行探究会使教学的目标更明确,更容易引领学生围绕某个主题由浅入深地进行探究学习,有利于知识的理解,让知识更好地转化为能力。平面设计教学跟其他学科相比有其特殊性,在问题的设计、开展的形式到问题的解决等方面都应有其相应的策略。以下就笔者的教学经验谈谈平面设计教学中用问题引导探究的策略。
一、精心设计问题
用问题引导学生探究学习关键在于问题设计是否准确、恰当,是否能一步步地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因此教师需要精心设计问题。问题的设计要解决两个问题,一是问题来源于什么地方,怎样才能提出有价值的问题;二是怎样把大的问题进行分解。
(一)问题来源于什么地方
很多有价值的问题是来源于教学的反思总结。教师要善于从学生的作品中找出不足之处,然后分析归纳出普遍存在的问题。例如,在经过几周的海报学习之后,发现不少学生的画面色彩没有处理好,于是笔者就把这个作为引导探究方向设计的问题。其二,还可以按照过往的教学经验,提前预测学生可能出现的问题,并以此为探究的方向。例如,在版式设计学习初始阶段,尽管教师提醒过,但不少学生还是会把正文字号设置过大。这就需要引导学生探究,思考文字大小比例的问题。其三,也可让学生在预习中提出最难理解的问题,由此展开探究学习。其四,在别的班级的教学中出现过的问题也可以拿到这个班上进行探讨研究。另外,从社会需求中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探究也是十分重要的。例如,“作为平面设计师,四色印刷前的设计稿要注意些什么?”等等。
(二)问题怎样分解
有了由大问题引出的研究方向,就要懂得怎样设问,一步步地引领学生深入探究。这需要对研究的主题进行分析,把大问题分解成若干个小问题,通过小问题的逐个击破,从而解决好最重要的问题。教师可以从分解知识结构的组成,列出与之相关的知识点,把每个知识点与实际的设计应用联系一起等方面进行系列的设问从而形成了一个问题组,引导学生根据问题组进行思维探索。
例如,在以往的企业形象设计的教学中,笔者只是通过一些图例讲解VI设计的概念,通过图例说明VI的应用设计,然后就转入到各个部分的设计教学中。这样脱离了问题思考的教学,导致学生对VI设计的真正意义只是一知半解。为了让学生真正体会到企业形象设计的意义及具体应用,笔者组织了一次到宜家家居的调查活动,设计了一系列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调查思考。
笔者把VI设计的相关知识与宜家联系在一起进行系列的设问。VI设计包括基础部分和应用部分的设计。基础部分的核心是标志和辅助形、标准色的设计。因此,这基础部分的探究问题是:宜家家居的标志是怎么样的?请从形、色两方面进行分析?你认为家私类的标志可以通过什么手法进行设计?(也就是说家具行业的标志共性是什么)?具体讲讲你对这标志的感受,它有什么特点?(即宜家家私标志的个性)?至于VI设计的应用部分,也设计了一系列问题。针对VI应用设计的组成,结合宜家家私提出这样的问题“宜家家私内有哪些是属于视觉识别的设计应用,请结合照片归类说明。”然后对每个类别的设计也提出相关的调查问题。例如,对广告宣传类别的问题有:宜家家私内的广告宣传有哪些形式,请结合照片归类说明?宜家内海报分为几类,它们分别有什么特点?在设计时要注意些什么?结合照片说明。商品价钱牌(包括促销的商品价钱牌)是怎样设计的,你认为价钱牌设计要注意些什么?结合照片说明。学生经过仔细寻找、观察、拍摄,然后再归类、分析、总结。最后以ppt的形式完成调查报告。通过这些问题引导从不同的方面不同的角度去细致观察,深入思考,同时也让学生掌握调查学习的方法途径。这就是运用分解知识点,联系实际应用设置问题组,引导学生探究学习的方法。
二、恰当运用多种形式引导探究
精心设计好各个问题后,还可以配合各种不同的形式组织学生进行探究学习。探究学习可以是课堂上的探究活动,让学生通过观察、对比、讨论、总结等不同的方式寻找答案,从而更深入地理解某个知识点。也可以是课外通过某个项目设计或项目调查进行的探究活动。
课堂上的探究活动在于创设激疑的教学情境,把知识点的探究过程设置成有层次性的问题组,配合大量的参考图例指引学生根据问题组进行思维探索。为了提高课堂效率,要让课堂信息容量和思维容量趋于最大化。
相比之下,课外的探究形式更加多样。可以是以专题调查分析为主,例如,学习包装设计的时候进行“怎样的食品包装才吸引你?”的市场调查,或者针对个人的VI设计选题内容进行同类型的公司店铺的视觉识别设计的调查。第一二次调查的时候教师可以先设计好一些问题,让学生围绕这些问题展开调查。学生熟悉这种调查方式后,教师就指导学生设计问题进行调查。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必须有系统有针对性地设计问题引导调查,否则调查的内容是空洞的。
调查的形式也可以是多样的,有时候是先个体后小组,每个小组成员先根据问题组各自完成一份调查报告,然后小组成员进行交流、讨论,共同完成一份调查的ppt,代表上台作报告;有时候可以先小组成员共同确定调查的主题和设计好“问题组”,然后分工完成调查活动;有时候可以个人单独完成。
课外除了通过调查展开探究学习外,还可以通过具体的设计项目展开。例如,在版式设计的学习过程中,每个学生必须课外完成一本不少于16P介绍自己的《个人形象小册子》设计,并打印成册,每个完成的阶段会布置一些不同的探究问题进行指引,例如,“你的小册子主题是什么?”“怎样才能进行人物拍摄?”“怎样根据主题找素材,图像素材怎样才符合印刷要求?”等等。要完成好这个设计项目,学生必须课外根据教师的各个探究问题学习主题构思、文案编写、摄影拍摄、素材选择、印刷操作等内容,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为了在课外能更好地引起学生的探究兴趣和形成很好的探究氛围,教师还可以通过建立微信朋友圈、qq群等建立讨论组,让学生之间、师生之间建立一个自由、轻松的沟通平台。
总之,用问题引导探究的形式是多样的,这需要教师结合实际灵活运用。
三、切实指导学生解决问题
问题引导探究学习无论以何种形式进行,其最终的目的在于让学生在解决问题中更好地理解某个知识点,并把知识转换为能力。平面设计的教学中,帮助学生解决问题最有效的方法是每个问题都配合大量的典型图例或各种尝试操作,让学生观察、对比、总结、体验。
(一)配合典型图例有效地指引学生解决问题
这些图例可以是以调查的方式让学生搜集,但更多的是教师对典型图例的搜集归类,这样的图片会更有针对性和说服力。下面以版式基础设计的教学为例针对学生前期练习中画面散乱的问题解决,说明一下图例运用的几种方式。
1.正反面的图例对比,让学生找出好差的原因。可以找张画面排版松散和一张版式舒服的学生作业,让学生对比一下哪张好看,并指出不好那张出现了什么情况。
2.运用同一类型具有突出特点的图例,让学生找出这个特点。例如,在学生讲不出那张不好看的图例所存在的问题时,教师可以找几张画面散乱、具有典型性的学生作业,让学生分析这几张出现了什么共同的问题。
3.运用大量的典型图例说明一个问题,这问题可以通过图例很容易得出结论,让学生思考得出结论的方法。教师让学生分析那几张画面散乱的作业的点线面分布情况、主次处理、疏密关系等,进而列举出处理画面散乱的方法。
4.指导学生观察归纳不同类型的图例。为了让学生了解画面散乱的原因,可以让学生对一堆图片进行分类,有画面层次混乱的、有疏密关系处理不当的、有点线面处理不当的,让学生进行观察归类,从而归纳出画面散乱的原因。
图例说明具有直观性,能很好地通过观察对比找到问题的答案,各种的方式要灵活运用,关键是图例要有典型性和代表性,比较容易让学生理解。
(二)教师进行示范讲解,帮助学生解决技术难点
例如,在版式设计的标题文字处理方法上,直接在电脑上进行不同效果范例的示范,让学生掌握技术要领。还有一些不同软件的运用操作技术难点也需要教师现场示范。例如,photoshop图像去底操作、路径怎样导入illustrator软件进行操作,等等。教师的示范对解决学生的问题往往是很奏效的。
(三)重视解决共性问题(全班解决)与个性问题(个别辅导)
在教学的过程中学生出现问题是很正常的,有时候是对某个问题的理解出错,有时候是技术难点的未掌握。问题的出现正好是教学的契机,我们要把解决问题的过程成为解决重点难点的一个不可或缺的环节。在众多的问题当中,有些是属于共性问题,可以通过全班公开探讨去解决。例如海报的色彩处理的教学,可以拿学生的作业进行分析,让学生去共同探讨,得出解决的方案,然后让学生对色彩出现问题的海报进行修改。
个别学生出现的不具普遍性的个性问题,教师可以采用以合作学习或个别辅导的形式解决。这里的合作学习就是让会的学生教不会的学生,这特别是在软件的技术操作上非常有效,既可以让帮助别人的学生通过讲解和操作示范加深印象,又可以让被教的学生弄懂某个问题。对于设计美感上出现的问题,也同样适用此方法。让设计能力强的学生帮忙分析一下能力弱的学生作品,并提出改进的方法,这对双方都有提高。对于极个别的学生,不是一下子能通过合作学习提高的,这需要教师进行个别性的辅导,课堂上的时间是有限的,更多的是要在课间和课后,在教师办公室、或在过道上、或专业场室内进行交谈、讲解、示范等,随时通过qq、微信等方式进行沟通。
综上所述,精心设计问题、运用多种形式、切实解决问题是用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学习的有效策略。
参考文献:
数学教学中的引导探究 篇6
关键词:职业教育 引导探究法 实践能力
教育过程应是师生间的相互交流和协作的过程,为学生主动学习提供宽松民主的环境,更有利于发展学生的主动性,促进学生智力、情感和创造能力的发展。教师应转变角色,为学生营造互动性的学习氛围,实施引导探究法。
引导探究法是围绕问题的提出和解决来组织学生的学习活动,即以问题为载体,学生在教师的组织引导下,通过独立的探索和研究,以发现问题的形式对知识进行学习,创造性地解决问题,从而获得知识和发展能力的方法。
一、合理定位教师角色,营造互动性的学习氛围
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建议者,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是传递知识的时间应越来越少,激励学生思考的时间应越来越多。教师应成为顾问、交换意见的参与者,帮助学生发现矛盾现点,而不是直接拿出现实真理的人。二是教师角色由“独唱”变为“伴唱”,由“主唱”变为“辅唱”,从自上而下的传道授业向师生平等交流、探讨转变,从以教师传授为中心向以学生主动认知为中心转变。三是教学方法从单一的集体式授课向多形式、多渠道的探索式、个性式、交互式学习转变。四是教师讲课和学生认知的工具向多媒体教学、信息化教学转变。五是变教案为教学设计方案。
二、创设问题情景,给学生质疑的机会
创新始于问题,有疑问才会思考,有思考才会有创新。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进而解决问题。教师应不以知识的传授为最终目的,而应以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探求解决问题的方法,特别是形成自己对解决问题的独立见解为目的。为此,教师应把质疑、解疑作为教学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例如在讲解“改变机床工艺范围的改装”一节时,笔者先举例说明普通车床改装成立式铣床的过程,接着提出一个问题:“车床还能改成什么机床?”学生答:“可改成钻床。”笔者再启发:“能不能改成撞床呢?撞床可安装在车床拖板上,但关键是锉杆怎样与车床主轴联起来呢?”在笔者的启发下,学生们想出了方法:键杆经过一对齿轮用浮动接头进行传动,这样就实现了一机多用。
这种启迪教学的过程实际上是启智导学“授人以渔”的过程。这样可使学生主动求知、大胆质疑,自由地进行逆向思维、求异思维、发散思维,不仅在课堂中营造了一种生动活泼的教学气氛,更重要的是学生的创新能力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得到培养。这是培养开拓型、创造型人才的重要途径。
三、教师的引导作用是实施引导探究法的关键
教师角色由讲解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和学生活动的组织者,教师要善于启发诱导、提示点拨和组织学生进行探讨。“引导”可分为以下几种。
首先,教师要“导读”,导学习目标、重点难点,使学生在钻研教材时把握重点。其次,教师要“导疑”,指导学生会疑,能在有疑之处发现有价值的疑问。再次,教师要“导思”,疑问浮出水面后,不能由教师包办解决,要交给学生解答。这时教师要用恰当的语言启发学生思考,甚至和学生探讨、争论,培养学生的求逆思维、创造性思维。最后,教师要再次“导疑”,在学生无疑问或讨论结束后,教师要用反问逼疑的形式,激发学生的疑问,掀起课堂教学的第二个高潮。笔者在教学中采用了以下方式对学生进行“引导”。
1.讲授开始时的“引导”
正确的引导要完成两个重要任务:一是让学生回忆前一讲的基本内容,将要学习的知识与已学过的知识衔接起来;二是明确新课的讲授目标、要点,唤起和维持学生的注意,提高其学习的自觉性。
2.讲授新课时的“引导”
新课讲授是课堂教学的中心环节,老师要运用各种形式和方法,抓住关键点(重点)、难点,启发学生积极思考,引导学生主动探求知识,使学生成为获取知识的“参与者”与“发现者”,做到当堂理解和消化知识。在讲授时,教师要合理引导,让学生通过积极思考,水到渠成地得出结论。
不管是教材中的重点,还是学习中的难点,它们都不是孤立的。笔者在讲授时,注意在这方面加强引导,使前一问题是后一问题的前提,而后一问题是前一问题的引申。
3.讲授结束时的“引导”
讲授结束时,教师应引导学生从本节课走向下节课,从课堂教学走向社会实践。使学生感到本节课虽已结束,但学习任务尚未完成,课外尚需努力。
综上所述,要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必须改革填鸭式教学模式,时代呼唤新型的课堂教学,实施引导探究法有着重要意义。它着眼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其实施有两个方面意义:一是通过优化教学设计,让学生发现隐含在书本中的知识;二是利用例证或实训练习题,引导学生发现其中问题,从而提高处理问题的能力。
数学教学中的引导探究 篇7
引导探究教学模式的一般程序为:情景设置→提出假设→引导实施探究→交流与评价→提出新问题。
一、创设问题情境, 发现问题
问题就是矛盾, 引导学生从各种物理现象中发现矛盾, 提出要探究的问题, 是引导探究模式实施的前提。因此, 针对不同教学内容, 教师可选用适当的方法, 如实物、录像、演示实验等生动地再现有关物理现象, 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 引导学生仔细观察, 启发学生积极思考, 让学生自主发现问题,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内驱力。
二、引导思维, 提出假设
正确的思维导向可以引导学生在学习中少走弯路。因此, 在学生发现问题的基础上, 教师应有目的地提出引导性问题, 引导学生把已有的知识经验和要探究的内容联系起来, 促使学生主动地思考, 让学生讨论、分析, 并对问题提出猜想、假设。
三、设计实验方案, 进行实验探究
在学生提出猜想、假设后, 教师要及时地引导学生围绕“猜想、假设”, 组织学生积极地收集资料进行推理或者设计实验进行探究。要让学生充分讨论, 发挥他们的想象力, 让他们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 设计出可行的研究方案。在学生设计实验时, 教师要提醒学生设计的实验不仅要有科学性, 还要有可行性。
四、交流与评价
在学生完成实验探究和得到有关结论后, 要引导学生进行互相交流、展示实验成果。可采用学生进行自评、学生互评以及教师评价等相结合的方式。如每个小组可推荐一个学生为代表, 进行成果展示和说明, 其他小组的成员可以自由提问, 提出的问题由答辩小组的全体同学共同回答, 从而实现共同进步。
通过构建适合的教学模式, 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自主探究物理问题, 有利于提高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教师要处理好探究教学与其他教学策略和方法的关系, 把各种教学模式有机地融合在高中物理新课程的教学中。只有这样, 才能使高中物理的教学水平有质的提高。
数学教学中的引导探究 篇8
一、“行为引导型教学法”的基本含义
“行为引导型教学法”, 顾名思义是对学生行为的引导, 针对的学生行为自然是与学习计算机知识有关的行为。即指从传授知识和培养技能的目标出发, 引导学生增强自主学习能力, 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得到充分的创造思维能力、收集信息能力、了解社会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的锻炼。这种教学方法遵循“以学生为本”, 凸显以培养学生的能力为主旨, 教学目标明确, 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强, 引导学生在学习和账务基础知识及技能的基础上, 接受尽可能多的实践性训练, 培养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在教师的指导下, 学生借助现代化教学手段, 动脑、动手, 进行探究式学习。
“行为引导型教学法”尤为适合职业教育, 是目前职业学校比较推崇的教学方法, 其最大的优势是能够培养学生处理关键问题的能力, 也可谓之能够因学生而异的培养其关键能力。
二、职业学校计算机课程教学现状
计算机课程是职业学校开设的基础课程, 与学校开设的其他课程相比较, 具有涉及面较广、实践性很强、变化性较快的特点。长期以来, 这门课程虽然在职业学校属于后发课程, 但是却沿袭了以教师课堂教授为主的传统教学方法。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实践大部分是用耳朵来听, 用大脑来记忆, 是动手实践和合作探究的机会。换句话说, 教学是以灌输的知识有多少为目的。近些年来, 在职业教育改革的形势下, 职业学校在课堂教学方法、课堂教学组织形式、课堂教学技术手段等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尝试, 尤其反映在计算机教学中。增添了设备, 设置了计算机机房, 倡导以学生为主体, 构建实习基地, 实行校企联合, 注重对学生进行实践能力的培养, 使得职业学校的教学质量有所提高。但按照职业教育培养学生“关键能力”和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相联系, 还存在着明显的“软肋”之处。具体表现是:
其一, 教学主体摆位不正。无论对于哪级哪类学校说来, 教学主体都应该是学生, 但我国教育的传统观念和做法却把学生放在了次于老师的位置。课堂教学本应是在教师的主导下, 学生学习和掌握知识的一种特殊的认知过程。很明显, 教学效果最终要体现在学生身上, 要看学生是不是学会了。但将教师放在主体位置的教学, 势必首先要看教师是不是把预计的教学量完成了, 教学进度是不是符合学校的要求, 尽管学生学习的质量是验收教学效果的一个重要砝码, 但教师在教学中为了赶进度, 时常会是学生处于“囫囵吞枣”的境地, 要么死记硬背, 要么“左耳朵听右耳朵冒”。所以, 这样的教学主体摆位不正的混同于其他学校教学教法的教学, 绝不是适应职业学校性质的。
其二, 忽视学生“会学”。传统的计算机教学注重学生对基本理论、基本概念的理解和记忆, 注重对学生空间思维能力的培养, 注重学生“学会”, 不注重学生“会学”。导致学生的学习现状是在处于教条化和僵化思维状况下进行的, 存在严重的“唯书本”问题, 书本上的知识可能滚瓜烂熟, 但到实践中不知道怎样下手, 不会用。教师在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表达能力上缺乏有效的方法和经验, 学生的个性培养、独立实践能力难能实现, 学生的学习能力、独立思考、分析问题、创新思维能力均不足。
其三, 针对性教学方法不足。职业学校的生源与其他院校相比, 学生的文化课基础较差, 良好的学习习惯养成不够, 学生个体的认知能力、记忆能力、思维能力、对知识的接受能力都比较差。那么, 职业学校的教学活动就必须针对学生的这些实际情况来进行, 需要探讨更适合学生具体情况的教学方法。但因为职业学校已经习惯于沿用传统的教学方法, 而传统的教学方法又是在应试教育的基础上探索和积累的教学方法。所以, 这样的教学方法不适用于职业学校学生的学习需要。
三、教师在计算机教学中对“行为引导型教学法”的使用
职业学校培养目标是为社会培养应用型技能人才, 在计算机这样的专业课教学中采用“行为引导型教学法”, 可突出“能力本位”“个性发展”的教学理念, 有益于学生专业能力、社会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 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职业学校专业课实践性强, 必须做到理论联系实际, 让学生自己动手实践课程讲授到的知识课强化学生的学习效果, 感知具体工作环境下对专业知识和能力的需要。在“行为引导型教学法”下的教学, 是建立在培养学生自信心和自尊心的统一平台上的, 不会受已经持有的“好生”和“差生”印象的束缚。教师将根据每个学生的具体情况编组, 因材施教的对每个组提出不同的任务要求, 学生在团队合作的情况下完成学习任务, 相互之间可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切磋交流, 既展示和锻炼了自己的能力, 又实实在在感受到同组同学的优势和能力, 使自己获得启发和教育。在计算机教学中使用“行为引导型教学法”, 从教师的角度应做到:
(一) 注意在学生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师生间的双向交流
课堂学习中, 教师在交给学生学习任务之前, 要为学生准备好材料和知识, 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必须遵守时间、遵守规定和遵守原则, 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学生进入学习过程中后, 不等于教师就可以自由放任的让学生去做, 教师同时要做好学生的“向导”和“咨询师”。教师要注意观察学生在学习中的表现和进程, 对学生的思维方向及时给予引导, 以目标为导向对学生进行询问, 发现学生在走弯路时, 不要批评指责, 要给予启发式纠正。要耐心听取学生的想法, 不轻易扼杀学生的想法。
(二) 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引导学生尝试做学习主人的快乐
计算机课程专业性强, 在使用“行为引导型教学法”的教学环境中, 要从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能力入手, 将学生从被动学习的惯性中解放到主动学习的状态中来。面对不同文化基础和不同实践能力的学生, 教师的首要任务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培养和强化学生的自信心和自尊心, 让每一个学生都乐于投身于学习之中, 感受到在职业学校学习的轻松愉快, 品尝到做学习主人的快乐。使得每一个学生都能积极主动的学习, 在学习中收获成功, 把自己锻炼成合格的具有某一方面特长的技能型人才。
(三) 遵循开放性和体验性活动理念, 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
浅谈生物教学中的引导式探究实验 篇9
引导式探究实验是指实验程序由教师提出来, 并作好必要的实验材料和资料的准备, 学生以小组形式在教师的引导下自己设计并进行实验, 通过参与探究过程有所体验和发现, 验证假设, 得出结论, 从而达到预期的实验目标。对于引导式探究实验的完成, 笔者采取以下的教学方法。
一、引导课堂实验
对于有些实验能在一节课内完成的, 教师可以先让学生知道实验方法, 强调一些实验操作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然后学生自己去提出问题, 作出假设, 设计实验方案等, 最后实施实验并根据实验现象得出实验结论。
例如, 探究“唾液对淀粉是否具有消化作用”的实验。
教师具体做法: (1) 告诉学生实验可采用对照法进行。 (2) 实验材料可选用含淀粉多的食物 (如面粉、馒头等) 。 (3) 由于学生对酶的活性需要有适宜的温度缺乏认识, 所以在实验设计前还应该提示学生将实验温度与口腔中温度尽量保持一致。 (4) 如何确认淀粉是否被消化。 (5) 如何收集唾液等。
学生具体做法: (1) 提出问题。馒头、米饭在口腔中经过细细的咀嚼后, 其中的淀粉是否发生变化呢? (2) 作出假设。假设唾液对淀粉具有消化作用。 (3) 设计实验方案, 采用对照法进行实验。
a.称取5g干面粉, 放入一小烧杯中并加入50ml水搅拌, 量取2ml面粉液放入试管中并编为1号放在试管架上备用。
b.将小烧杯中剩余的面粉液熬成面粉糊。
c.取唾液。用凉开水漱口, 口内含一小块消毒棉花, 大约1min后, 用医用镊子取出棉花, 将棉花中的唾液挤压到小烧杯中, 备用。
d.取二支试管编为2号和3号, 分别放入2ml面粉糊, 然后按下图继续实验。放入水槽中10分钟后滴加碘液观察到1号试管呈现少许的浅蓝色, 2号试管变成蓝色, 3号试管不变色。
同学们通过观察、讨论、分析, 找出原因并得出结论。也从1号试管的现象中明白了为什么煮熟的食物比没有煮熟的食物容易消化的道理。
在这实验中有些同学想到了口腔里还有牙齿咀嚼和舌头在搅拌着食物, 是不是牙齿的咀嚼和舌头的搅拌也影响到淀粉的消化呢?这时可进一步的引导学生根据问题再继续进行探究。因为有了上一实验的经验, 学生们采用馒头作为实验材料, 利用对照实验法, 把馒头切成大小相同的A、B、C 3小块, 将A块和B块分别用刀切碎、拌匀 (模拟牙齿的咀嚼和舌的搅拌) ;C块不做任何处理, 作为一组对照。然后实施实验, 根据实验现象分析讨论, 最后得出了牙齿的咀嚼和舌的搅拌可以促进食物与唾液充分混合, 从而促进消化的结论。也让学生从实验中明白为什么在吃东西时要细嚼慢咽的道理。
二、引导课外实验
而对于一些实验, 所需时间较长, 这种实验教师可以在课上引导学生准备实验材料, 然后分小组设计好实验方案, 教师对学生设计的实验方案提出意见, 并强调要设计好实验表格, 将观察到的实验数据及时填入表格, 为实验结论提供准确的依据。最后学生回家实施并观察实验。如探究“水分、空气、温度、光照和土壤”是否对种子萌发有一定的影响的实验。学生具体做法如下: (1) 提出问题。种子萌发一定需要充足的水分、足够的空气、适宜的温度以及光照和土壤吗? (2) 做出假设。假设种子萌发一定需要这些外界条件。 (3) 设计实验方案。取6个容器, 分别放入菜豆种子数量各为10粒, 而所有菜豆种子的胚是完整的且是活的。
1号容器放入干燥的土壤, 并置于室温。
2号容器放入浸满水的土壤中, 也置于室温。
3号容器放入湿润的土壤, 并置于4~10℃的环境中。
4号容器放入湿润的土壤, 置于室温。
5号容器在菜豆种子的表面盖上湿润的餐巾纸, 置于室温并放入遮光的黑纸盒中。
6号容器在菜豆种子的表面也盖上湿润的餐巾纸, 并置于室温, 不遮光。
大约一周后, 学生们将这6个容器中种子的萌发情况作好记录,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综合分析, 讨论, 找出原因, 最后得出结论, 即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必须同时具备充足的水分、适宜的温度和充足的空气。种子的萌发与光照和土壤无关。
数学教学中的引导探究 篇10
英语是一门语言学科, 在高等职业教育课程体系中, 是电子商务、外语外贸、涉外文秘等专业的主干课程。此外, 对于电子、机械、计算机等工科类专业来说, 专业英语也是必修的重点课程之一。在“素质教学”、“能力培养”理念不断深化的今天, 将“探究式”教学模式引入高职英语课堂, 能有效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让他们的思维在自主学习、积极探究的过程中得到有效碰撞, 从而激发出英语学习的激情。以下, 笔者将以案例分析的形式, 详细阐述探究式教学在高职英语课堂中的应用。
1 创设演绎情境, 探究“演学融合”的乐趣
著名的物理学家杨振宁说过:“成功的秘诀在于激发兴趣, 获取乐趣”。高职学生大多具有课堂主动性较差, 上课注意力较难集中等特点, 因此, 教师应创设多元化、趣味化的教学情境, 充分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调动他们真正参与到英语课堂教学中的积极性, 使他们能够感受到英语学习的乐趣。在高职英语课堂探究式教学模式的实践过程中, 教师应结合教学内容, 适时地融入“演绎探究”的教学手法, 让学生在“合作演绎”、“单独演绎”的过程中, 探究和体会到英语学习的快乐, 从而达到“演学融合”的探究式教学目的。例如, 我在教授本院12届高职航空专业 (3) 班时, 便将高职生成长过程遇到的烦恼与英语口语对话教学结合在一起, 开展了以“成长烦恼”为主题的口语应用技能活动, 并采用了“演学融合”的探究式模式进行教学。
在活动开始前, 我先采用多媒体设备为全班同学播放了美剧Growing Pains, 剧中主人公Jason、Maggie和他们三个孩子的精彩表演不时博得班上同学的阵阵欢笑, 现场的欢乐气氛也被充分调动起来。
其次, 笔者提出了探究式教学的想法:
师:Today, we will talk a bout“Growing Pains”!I need five students to play different roles, as father, mother and children。
(一听到自己有做演员的机会, 加上之前美剧的“刺激”, 同学们的兴趣被瞬间激发出来)
学生1:老师, 我来扮演Maggie。
学生2:那我来扮演Carol。
(在兴趣的驱使下, 大家纷纷要求参与到演绎环节中)
接下来, 我和同学们一起重新布置了班级, 构建了一个“Growing Pains”的演绎场景, 并摆设了一些简单的家具, 演出便开始了。之后的角色扮演中, 大家各尽其职。当“演员们”遇到不懂的单词或口语交流的问题时, 通过现场“随机帮助”、“场外求援”等多样化的方式, 让其他同学给予帮助, 我则在一旁给同学们的演绎打分, 并适时给出一些建议。这样, 现场的气氛极其活跃, 不时爆发出阵阵欢笑声, 进而达到的教学的目的。
【教学效应分析】
在“演绎探究”的教学情境中, 同学们通过探究、摸索, 很好地锻炼了自我的口语交际能力和临场应变能力, 实实在在地体会到了英语学习的乐趣所在。在上述案例中, “演员们”通过探究、摸索, 锻炼了自己的口语表达能力和临场应变能力, 而场外的其他同学, 也在帮助、支援的过程中锻炼了自己解决实际英语问题的能力。“演学融合”的探究学习模式使学生通过角色扮演快速进入课堂学习中, 实现了“教与学”的共赢。
2 融入企业项目, 探究“学用一体”的高效课堂
“校企合作”是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方向, 因此, 探究“学用一体”高效课堂的构建方式理应成为高职英语教学的研究课题。笔者认为, 教师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 应将学生的英语学习过程与企业的生产项目有机结合起来, 按照企业生产的流程进行项目教学, 为学生创设一些具体的企业项目, 要求他们在自主探究、合作摸索的过程中, 应用英语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实现英语“学用一体”课堂的构建。这样做, 有利于学生扎实地学好英语。
【教学效应分析】
在高职英语课堂教学中, 按照企业实际操作流程引入具体的项目, 按照“项目教学法”的思路对学生进行自主探究教学, 不仅能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 而且能够模拟真实的企业操作环境, 英语教学的实效性明显地得到提升。而学生在一次次“自主探究”的过程中, 能够接触到更多的企业生产、经营知识, 英语实践应用能力也得到了有效锻炼。
3 结语
本文从“演学融合”、“学用一体”两方面阐述了探究式教学在高职英语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在“专业技能+综合素质”双轮驱动的高职教学理念背景下, 将英语教学与学生专业知识结合在一起, 创设一种以学生探究为主, 教师引导为辅的教学策略有利于教学改革, 既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 又能够将英语应用与专业知识紧密结合, 最终为学生的“零距离”上岗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引导学生探究,提高教学实效 篇11
一、置情设疑,疑中生思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思维自疑问和惊奇开始,疑问和惊奇最容易激发学生产生认识世界的精神动力。因此在导入新课时要有设疑,让学生“疑中生奇”,“疑中生趣”,“疑中生思”,进入学习新知识的最佳状态。如教学分数工程问题时,我设计了如下的问题:①一段公路长30千米,甲队单独修10天完成,乙队单独修15天完成,两队合修几天可以完成?学生解答:30÷(30÷10+30÷15)=6(天);②将“一段公路长30千米”改为“一段公路长60千米”,其他条件,问题不变,再让学生列式解答:60÷(60÷10+60÷15)=6(天);③将“一段公路长30千米”改为“一段公路长480千米,其他条件、问题不变,再让学生列式解答:480÷(480÷10+480÷15)=6(天)。通过计算,比较,同学们发现了问题,纷纷提出疑问:为什么修的公路长度不一样,但最后的结果一样呢?学生的思维处在探求缘由和如何解决状态中。
二、猜想结果,激发欲望
在教学中,我常常运用迁移规律创设一些教学情境,让学生猜一猜结果,猜猜解决方法以及看着课题猜猜学习的目标。这样可以使学生在教师导的作用下,学习思维有方向、探索有目标,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波利亚曾说过:“我想谈一个小小的建议,可否让学生在做题之前,让他们猜想该题的结果,或者部分结果。一个孩子一旦表示出某些猜想,他就把他自己与该题连在一起,他会急切地想知道他的猜想正确与否,于是他便主动地关心这道题,关心课堂上的进展,他就不会打盹睡觉和搞小动作了。”
如在《圆柱体积计算》教学时,首先组织复习有关长方体、正方体体积的计算,其中有运用底面积乘以高的习题,目的是为诱发学生思考猜想圆柱体积计算公式作铺垫。然后教师拿出圆柱体教具,启发学生:看到这圆柱,你想知道它的什么?在学生充分发表意见后,又提出:圆柱体积可以怎样计算?(底面积乘以高)用什么辦法来验证?接着引导学生实验操作,证实刚才猜想的正确性。这样由猜想到验证的教学过程,就是学生研究问题与探索的问题过程,也使学生感受到从猜想到验证这一成功的精神体验,也进一步激发学生的灵感和创新欲望。
三、运用范例,教会探究
弗赖登塔尔认为,教学就是让学生“再发现的过程”。因而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再发现、再创造。“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因此教会学生科学探究的方法显得尤为重要。我根据教材结构的特点,精选一个或几个富有典型性、代表性的学习内容作为范例,进行深入透彻的学习或专题研究,把它的来龙去脉都讲清楚,讲深讲透。在探究过程中,教给学生诸如搜集证据,观察现象、撰写概述、使用仪器等方法。例如教学“能被2、3、5整除数的特征时,我把能被2整除的数的特征作为范例进行教学。在教学活动中突出了这样几个环节:让学生自己找出若干能被2整除的数(搜集资料);对这些数进行观察,思考、分析,找出自己发现的规律、特征代入实际进行检验(验证假设);用自己的话进行归纳,并形成结论(总结论总)。要让学生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掌握这些进行科学探究的步骤、方法、途径。对其余的教学内容可以让学生自己去运用这些步骤和方法,进行主动的探究。同时,也让学生懂得搞科学研究不是一件十分神秘的事,这样的过程就是在搞研究。
四、创造机会,形成能力
范例教学只是教给学生进行科学探究的方法,关键还要去实践,要为学生主动探究提供足够的机会和时间保证,让学生在实践中形成科学探究的能力。我在教学上例时,给学生3天时间,让他们自己运用在范例教学中获得的探究方法和步骤,大胆地去探究能被3、5 甚至7、9等数整除数的特征,打破课堂的界限,使课内课外一体化。在探究的过程中,可以让学生独立进行探究,也可以自由结合成探究小组,培养学生的协作互助精神。可以让学生自由选择探究的课题,也可以由教师根据学生的基础、能力指定某一课题(如对基础差的学生,可以让他们去探究能被5整除的数的特征。对基础较好的学生,可以让他们去探究能被3整数的特征;对特别优秀的学生,可以让他们去探究能被7整数的特征),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则,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参与探究活动,都能进行探究活动,从而让所有的学生都能形成探究的能力。
五、引导求异,探究创新
数学教学中的引导探究 篇12
一、基于“问题引导”的体育探究教学
1、基于问题引导的体育探究教学的含义
基于“问题引导”的探究教学是指利用问题引导将探究教学引入课堂, 即教师从实际出发, 结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体育教材内容和运动技能形成的特点, 精心设置问题, 通过问题引导学生独立自主地学习、发现问题、搜集与处理信息、表达与交流、以及获得知识与技能、情感与态度的发展, 特别是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发展的探究活动。
2、基于“问题引导”的体育探究教学的实施
基于问题引导的体育探究教学方法将每节课的内容按照技术动作本身的特点分为几个部分, 每一部分则为一个探究教学过程。学生在课前就对本节课的教学、学习内容有过初步了解和初步的信息搜集与学习过程, 于是就打破了传统体育教学过程开始阶段的弊端, 学生对所学的内容有初步的了解与学习, 即:提出问题—设计研究方案进行学习—学生之间以个人或组为单位结合课下自己自主探究学习以及收集信息数据的结果进行交流探究和练习 (教师则不断的进行巡回指导) ——最后得出探究结果, 教师讲解指导。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
在聊城大学体育学院2008级本科班中选取两个田径课自然小班共40人, 其中一个小班20人作为对照组, 另一个班20人作为实验组进行实验研究。
2、文献资料法
通过聊城大学图书馆以及CNKI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和维普中文期刊全文数据库查阅检索相关的文章, 为本文的撰写提供依据。
3、问卷调查法
本文采用由南京体育学院张惠红教授研制的《大学生体育学习兴趣水平量表》, 作为实验前后的测量工具, 该表是目前国内测量大学生体育学习兴趣较理想的测量工具, 具有较高的使用价值。
4、数据统计
本文通过SPSS13.0统计软件对实验的结果进行数据处理。
三、实验结果与分析
1、被试实验前的同质性比较
实验前对两个班的40名学生进行测试验证实验对象的同质性, 运用SPSS13.0对数据进行处理得出实验班与对照班不存在差异性, 因此可见实验班与对照班可作为实验对象进行实验。
2、体育学习的积极性
实验后使用SPSS13.0进行数据处理, 得出对照组的概率P=0.359>0.05, 而实验组的概率P=0.00**<0.05。因此可以看出对照组在实验后, 学生体育学习积极兴趣没有显著性的差异, 而实验组学生体育学习的积极性差异具有显著性, 说明基于问题引导的体育探究教学能够有效的提高学生的体育学习积极性。
3、自主探究学习的能力
探究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发展学生自主的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实验后对学生自主探究学习能力水平进行统计, 得出结果对照组P=0.454>0.05, 实验组P=0.00**<0.05.因此自主探究学习能力方面, 实验后实验组较对照组差异具有显著性。探究教学的目标是更好的发展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培养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 质疑与探究意识, 并养成终身学习兴趣。
4、体育运动技能水平
体育运动技能水平是检验一种教学方法最直观也是最简单的标准之一。实验后进行统计得出结果:对照组P (铅球) =0.01, P (跳远) =0.03;实验组P (铅球) =0.00**, P (跳远) =0.00**。从两组数据可以看出, 实验组较对照组差异的显著性更加明显。体育探究教学打破传统的只关注学生运动技能的教学模式, 要求学生获得较高运动技能水平的同时注重学生情感以及独立思维等多方面的发展。
四、结论与建议
1、探究式教学模式的思想优于传
统教学思想, 充分体现出现代教育思想中强调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2、基于问题引导的体育探究教学
结合体育教学的本身特点, 在高校体育专业中实施, 能够培养学生良好的体育学习兴趣, 发展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能力。
3、在体育课堂教学中实施探究教
学时, 在初期教师应当注意对学生得启发和引导, 打破学生对传统教学方法的依赖性, 强化学生得主体作用,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张慧红.关于大学生体育学习兴趣得实验研究.中国体育科技, 2005, 41 (5) :136-140。
[2]刘阳等:《探究式教学模式在高师体育专业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吉林体育学院学报》, 2007, 23 (2) :107-108。
【数学教学中的引导探究】推荐阅读:
数学教学中的教师引导08-29
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引导10-04
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有效引导方法论文06-05
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有效引导策略论文08-29
探究PPT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功能07-27
引导自主探究,促进主动发展的教学论文06-01
数学课堂中的探究过程08-31
小学数学与引导教学09-29
诗歌教学中的情感引导0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