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探究教学研究

2024-05-29

初中数学探究教学研究(精选12篇)

初中数学探究教学研究 篇1

新课程倡导探究式教学的发展探究。教师应以学生为主体, 激活课堂气氛, 充分调动起学生参与教学过程,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和主动探索,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下面, 我就结合平时教学实际谈谈新课程下的初中数学探究教学。

一、探究式教学在初中数学教学的具体体现

数学探究是新课程引入的一种新的学习方式。经过教学实践的摸索和总结, 一般来说, 在课堂实施探究式教学, 主要经历下面的一般模式:情景和活动———问题和探究———交流和反思———总结和提高。探究式的教学方法能很好地解放学生的思维, 让学生体会到发现的快乐, 从而获得更好的学习效果。作为教师, 应当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特点组织教学, 重视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1.让学生在现实情境和已有的生活和知识经验中体验和理解数学。2.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和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重视引导学生自主探索,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1.引导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2.鼓励学生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

二、教学中重视数学活动, 实施参与性的教学过程

新课标即强调知识技能目标, 又重视过程性目标, 关注学生的学习活动体验和活动探索感受。教师既要做到精讲精练, 又要敢于放手引导学生参与尝试和讨论, 展开思维活动。根据新教材留给学生一定的思维空间的特点, 教师要鼓励学生自己动脑参与探索, 让学生有发表意见的机会, 绝对不能包办代替, 使学生不仅能学会, 而且能会学。比如七年级 (上) 中, 代数式一节里, 用火柴棒搭正方形

(用箭斗代替火柴棒)

(1) (2) (3)

如果用x表示所搭正方形的个数, 那么搭x个这样的正方形需要多少根火柴棒?教师可要求学生先猜想, 然后验证讨论。学生回答问题非常踊跃, 经过学生的热烈讨论, 得出如下的结论:

(1) 4+3 (x-1) (2) x+x+ (x+1) (3) 2x+ (x+1) (4) 3x+1

(5) 4+ (4-1) x (6) 4x- (x-1) (7) 2 (x+1) + (x-1) 像这样, 看似平凡的小小火柴棒竟往往孕育着惊人的智慧, 善于运用形象思维的数学知识, 可以大大提高创新思维的层次。这样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思维能力。

三、创设情境, 提出问题, 适当引导, 组织学生进行探究

在教学中, 教师应让学生回到“真实的情境”中去, 以便让学生在解决这一“真实”的问题时, 学会数学地思考, 习得怎样学习的方法, 掌握需要学习的知识。比如埃及著名的考古专家穆罕穆德决定重新测量胡夫金字塔的高度。在一个烈日高照的上午, 他和儿子小穆罕穆德来到了金字塔脚下, 他想考一考年仅14岁的小穆罕穆德。给你一条2米高的木杆, 一把皮尺, 一面平面镜。你能利用所学知识来测出塔高吗?为了测量金字塔的高度OB, 先竖一根已知长度的木棒O′B′, 比较棒子的影长A′B′与金字塔影长AB, 即可近似算出金字塔的高度OB.如果O′B′=1, A′B′=2, AB=274, 求金字塔的高度OB, 让学生讨论、交流, 发表意见, 这样可使学生对数学产生一种亲切感和求知欲, 进而创造性地获取知识。

四、教学中注重联系生活, 联系实际

数学学习与数学生活实践活动的脱离是数学教育的一个瓶颈, 数学的实际应用得不到体现, 因此强调数学联系生活实际是各国数学课程改革的一个大方向。数学来源于生活, 又服务于生活。数学与生活的关系可谓亲如一家, 密不可分。新课程理念中特别强调学科与生活的联系, “数学问题生活化”, 这个观念正在被越来越多的数学教师所接受。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创新能力, 培养学生提出、分析、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是新课程的基本要求。教学中教师要设计好具体的、与生活紧密的素材, 引导学生投入数学活动过程中。比如出示投影片。某地质专家为估测一条东西流向河流的宽度, 选择河流北岸上一棵树 (B点) 为B标, 然后在这棵树的正南方 (南岸A点插一小旗作标志) 沿南偏东60°方向走一段距离到C处时, 测得∠ACB为30°。这样估测河流宽度的根据是什么?带着这个问题, 引导学生学习“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初中数学教材中与生活紧密联系的内容、例子很多, 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把握教材, 能结合这些内容、例子, 通过创设愉悦的问题情景, 让学生体会数学的实用价值, 这样学生就会去自主地寻觅、探究和发现, 学会怎样学习。学生在这种情境中主动地活动所获得的东西, 比讲授给他们的要丰富得多、扎实得多, 从而提高数学教学质量。

五、结束语

以上是我结合平时教学实际, 对如何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开展探究性教学作的初步探讨。在数学教学中, 我们教师要勇于改革, 大胆创新, 探索新课程课堂教学模式和方法, 着眼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多给点学生思考的机会, 多方面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初中数学探究教学研究 篇2

新世纪对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新世纪人才的语言、文化、知识、视野必须全球化、国际化;具备学习、创新、创业与服务的精神与能力;具备崭新的知识结构,掌握新的学习与科学工作方法。为适应新世纪人才的培养,必须改革传统的数学教学,使数学教学不仅是传播数学知识,更要培养创新人才,培育德、智、体、能、美全面发展的一代新人。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开展探究性教学,是对旧教学观念提出挑战,也是培养学生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它有利于培养学生对数学学习的情感。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和克服困难的意志力。有利于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和合作精神,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探究性教学无论从教学内容,还是从教学形式、教学方法上讲,都是对常规课堂教学的一种发展与补充,使初中数学教学更加开放和更加具有活力。在探究性教学中,要符合基础性、多样性、层次性、开放性原则,着眼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可以是数学概念、公式、定理及法则的提出过程;结论的推导分析和论证过程;知识的产生、发展和形成过程;解题思路的探究过程;解题方法和规律的概括过程。笔者主要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尝试:

教学形式探究。探究性教学的教学形式,应当以课堂教学为主,同时也可以采用课前提出问题,在预习中开展探究,在课下或假期探究等,在教学活动中,以组织学生自己探究为主,也可以相互交流研讨,开展合作学习,还可以走向社会调查研究,拜师求教。并根据实际情况,设计多种探究方案,运用多种形式和手段进行研究,做到因材施教,讲求实效。在数学概念教学中,不要仅满足于讲清概念,更要深入到概念形成过程的探究上,即深入到数学研究的思想方法上去。使学生善于全面的观察问题,深入地思考问题,并用独特的思考方法去探索、发现、归纳数学问题,对同一问题能想出多种不同的解法,在常规解法上提出新颖的见解。

另外,课堂中积极引导,适当讲授,培养学生思维的多样性、流畅性,让学生在思考问题时从多方向、多角度、多手段、多途径入手,思路尽可能多地向不同方向扩散,不局限于书本或教师现有的理解。并且有目的、有计划组织扩散性习题激发学生的思维,打破思维定势,让学生进行猜测、推导、反证,启迪思维,使之得出富于创新的结论。改变现有的课堂教学模式,创设良好的课堂气氛,让学生在课堂上自由发表自己的意见,互相讨论,使课堂教学出现高潮,小组讨论人人参与,增加学生动脑、动口的机会。同时,学生能从各个角度多向思维,淡化了学生对老师的依赖。开展探究性教学要从教材内容、教学设施、学生能力等实际情况出发由浅入深,结合学生心理特点和认识水平有计划地进行,教师的指导也要由多到少,逐渐过渡到学生的自己探究,不宜安排太多,但可以提供学有余力的学生思考研究,使各类学生都得到充分发展。

变形性探究。结合教材内容把一些数学问题的探究运用到数形结合的方法进行,比如一次函数、二次函数的图象和性质进行实验、归纳探究,一般要在直角坐标系中进行,“由数变形”使抽象的概念直观化;还可以“由形思数”,用代数的方法研究几何图形。变形性探究可发挥 “形”的直观作用和“数”的思路规范优势,数形渗透,互相作用,扬长避短。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隐蔽的问题明朗化、抽象的问题直观化,从而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

发散性探究。发散性探究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创造性思维的主要环节是发散性思维。所以,要培养创造性思维,就得培养发散性思维。发散性思维是不依常规、广开思路的一种思维形式,具有流畅性、变通性和独特性等特征,在数学中发散思维是无处不有,无处不在。

应用性探究。应用性探究主要是让学生自己设计课题。增加学生的应用意识,并在知识的发展中培养创新意识,提高研究能力。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接触社会,了解社会,使他们在一个更加开放的环境中学习数学,切实提高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比如在学习百分数时,学生就设计了诸如 “上海的变化与百分数”,“从百分比中看改革开放以来的成就”等课题,不但使学生巩固了所学的数学知识,还使学生更加热爱祖国,并得到了深层次学习的锻炼。应用性探究可以开展数学知识在数学发展中的应用探究,但当前更需要加强数学知识在社会生活、工农业生产、科学实验中的应用,以及与其他学科的综合应用的探究,以便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应用性探究还可以设计一些有一定难度或具有开放性的课题,可以配合开展数学课外活动,组织学有余力的学生对探究性的习题进行研究,以开阔思路,培养创新精神相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无论哪一种探究,都必须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亲自参与探索研究的全过程,给学生充分的活动空间和时间。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要成为学生学习数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与共同研究者,教师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要注意学生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鼓励学生自己完成探究过程,要及时肯定学生的积极表现,鼓励创新,哪怕只有微小的进步或幼稚的想法,也要给予热情的赞扬。教师要与学生平等地进行交流和讨论,创设民主、和谐的学习气氛。促进教学相长,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只有这样,才能在教学中改革传统的教学思想和方法,着眼于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使学生成为富有创造能力的创新型人才。

初中数学有效教学探究 篇3

【关键词】初中数学 现状 有效教学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6.12.116

俗话说“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从老百姓的俗语中我们能够初步感受到数学的重要地位,事实也正是如此,甚至随着社会的发展数学的重要性还会进一步提高。高考改革正在稳步推进,“3+3”的模式更是把数学摆在前面,很多高校明显偏爱报考时选则数学的同学,因此,数学关乎着学生的学业也关乎着学生的就业,这也对初中数学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主阵地,教师也把握好这一环节。进入初中阶段,数学的内容更多,知识点之间的联系更加密切,重难点也随之增加,它的抽象性、联系性、复杂性是很多学生失去数学学习的兴趣,最终导致数学成绩低下,成为高考中的弱势学科。课堂是学生学习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学生学习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因此教师要充分利用课堂时间,提高课堂效率、促进课堂教学的高效化,让学生感受数学的生动活泼,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主动性。但是,现在很多学校和教师仍采用传统的已经被历史淘汰的教育模式,固步自封,最终导致教育水平的下降。我们应该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但这同时并不应该否认教师在课堂中的作用,教师扮演的是引导学生学习的角色,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在这个过程中,教学方式是有效连接学生和教师的桥梁,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教师应该紧跟时代步伐,创新数学教学方法,借助多媒体等现代教学工具,优化数学课堂教学,向学生展示数学的魅力,促进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

一、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现状

(一)学生学习效率低下

课堂采取教师灌输知识、学生被动接受的“填鸭式”教学方式。教师是课堂的主体,教师只是单纯地告诉学生,而不去引导他们自己组织问题的答案、自己思考,使学生在课堂上一直处于松懈状态,大脑不活跃,思维迟钝,从而导致学生接受知识难度大,课堂效率低下。教师侃侃而谈,学生沉默寡言,课堂氛围不活跃,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知的状态,导致“教”“学”的严重失调,这种课堂学习的常态对学生来说百害而无一利,对于数学这门需要理性思维的学科来说,教师要促使学生大脑处于活跃的状态,引导学生按照自己的理解来掌握数学知识。

(二)教师教学方式落后

虽然我国的教育体制已经改革多年,但在实际教学中,仍然存在许多不如意的地方,数学教学方式仍然处于相对落后的状态,导致课堂效率低下,学生学习效率不高,数学成绩提不上去。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多数教学理念停留在“一个讲台,一位教师,一支粉笔,一块黑板”的传统教学模式中,致使数学教学枯燥无味,难以吸引学生注意力。

二、推进初中数学有效教学的意义

数学是学生学习中的重要学科,其主要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对所学数学知识熟练掌握并且灵活运用,教师紧跟时代步伐,积极探索数学教学方法的改革,利于拓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在授课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并且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把握好“教”与“学”的关系,寓教于乐,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促进数学课堂学习效率的提高,最终达到学生数学成绩提高的目的。

三、推进初中数学有效教学的具体措施

(一)多媒体技术运用与传统数学教学方式相结合

利用多媒体技术突出教学重点。传统的教学方式形式单一,对重难点的突出略显不足,运用多媒体教学恰好能够解决这个问题。教师的课件设计色彩丰富,将重难点问题用鲜明的色彩或者是其他突出的格式标识出来,同时还可以运用超链接等形式,插入动画视频等加深学生对重难点的理解。运用多媒体技术生动形象的向学生们展示一些在学校教学环境下不能展示的数学问题,进行形象的演示,变抽象为具体,以此来突出数学教学中的重点,从而加深学生们对相关知识点的理解,因此,初中数学课堂推进多媒体技术的应用毋庸置疑,这也要求教师更应该走在时代的前沿,不断地发展自己,不断探索新的有效的教学方法,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与学生一起抓住课堂这个学习的主阵地,提高课堂效率,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课堂环境中学习。

(二)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初中数学难度加大,需要学生透彻地理解重难点问题,有自己独特的思考,因此,初中数学教师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数学,可以通过重小组合作的方式,是学生互助互学。教师在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要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到课堂学习中,进行自主合作式探究,与其他学生一起进行交流、分享,发现问题、证实问题、解决问题,在学生们自主交流的过程中锻炼学生的学习能力,培养他们的科学文化素养,提高学生的数学综合素质。教师可以将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让数学程度较好的学生帮助数学程度较差的学生,同龄人之间的讲解可能更接近学生心里,更利于接受。对一个问题,教师先不要给出答案,先让小组间进行讨论,听听每个人不同的意见,最后再定出一个最终答案。这样,就有利于锻炼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又能充分调动学生们的积极性,提高语言组织和表达能力。

(三)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

在课堂上,尽可能多地给学生表现自己的机会。孔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可以解释为:学习并且经常复习,不也很愉快吗?但是现在有学者将这句话解释为:学习并且时常有表现自己的机会,不也很快乐吗?无疑,第二种解释更符合学生的心理。因此,在课堂学习中,教师应该尽可能多的提供给每个学生展现自己的机会。对于种比较经典且已经讲过的题目,教师可以请学生来进行讲解,调动学生的主动性。

四、结束语

初中数学情境教学探究 篇4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 教师有意识地创设联系学生生活经验的具体场景, 以引发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 从而帮助他们掌握知识, 提高技能, 培养能力.情境教学能寓教学内容于形象的情境之中, 能开启学生的思维闸门, 促进学生认知的发展,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发散思维能力, 有利于学生兴趣的培养、情感的体验和价值观的形成.

一、当前数学课堂情感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 片面追求表面的热闹

部分教师喜欢搭花架子, 片面追求形式的“新”, 表面上热热闹闹, 情境的设计与教学内容缺乏深层次的联系, 运用大量时间创设多媒体情境, 用课件演示唾手可得的文具盒、笔筒, 可谓是哗众取宠.

(二) 生活背景与教学内容缺乏联系

将生活背景与抽象的数学知识联系起来, 能够化抽象为具体, 使不易理解的内容变得浅显易懂.而部分教师忽视了情境创设的科学有效性原则, 牵强附会地将缺乏联系的生活背景与数学问题简单叠加在一起, 只注重情境, 忽视了教学的有效性, 其做法值得商榷.

(三) 片面追求生活化教学, 忽视了数学的本质

有效的教学应摆脱对机械训练和被动接受的依赖, 知识习得的最佳途径是让学生自己通过动手操作去发现、去探究.而部分教师重视学生“做”活动, 而淡化了数学活动的本质, 反而阻滞了学生思维发展, 降低了学生的思维品质.

二、情境教学的有效策略

(一) 精心预设问题

“凡事预则立, 不预则废.”陈旧老套、按部就班、缺乏创新式的备课是文字的简单堆砌, 应付检查尚还可以, 却缺少实用性, 导致备课和上课成“两张皮”.成功的情境教学源于教师精心的预设, 源于对教材的充分挖掘、对学情的精准把握和对方法的仔细斟酌.教师要从生活中的问题入手, 创设学生感兴趣的问题情境, 引发学生的探究的积极性.当然, 课堂教学是充满生机、绽放生命活力的过程, 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交互过程, 因此教师在备课时既要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精心预设问题, 也要整合不同类型和不同层次的问题, 预设学生的奇思妙想, 在教师的诱导启发下不经意间可能提出的问题, 不能被问题“牵着鼻子走”.

(二) 丰富情境形式

传统的教学模式刻板僵化、枯燥教条, 压抑了学生的参与热情, 阻碍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创设形式多样的教学情境, 或激发兴趣, 或引发认知冲突, 或产生强烈的探究欲望, 或被数学家的精神所折服.

1. 生活情境

数学源于生活, 应用于生活, 教师要将生活中的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 引领学生运用数学的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 提高学生的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如在“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教学中, 笔者创设情境如下:国际比赛的足球场长100~110 m, 宽64~75 m, 为迎接2014年世界杯, 巴西某高校要建一个长方形足球场, 宽是66 m, 如果它的周长大约是340 m, 面积不大于7128 m2, 求这个足球场的长的范围, 并判断是否可用作世界杯比赛场地.

2. 故事情境

有趣的数学小故事能调节课堂气氛, 变单调枯燥为兴致盎然, 激活了学生的思维, 将学生调节至最佳的学习状态.

3. 操作情境

学生亲历动手操作、实验等数学实践活动, 通过用手操作、用眼观察、用脑猜想、验证, 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如在“探索直线平行的条件”教学中, 教者让学生用3根直尺 (或硬纸条) 相交成∠1, ∠2, 固定直尺a, b, 转动直尺c.在直尺c转动的过程中, 直尺b和c的位置关系发生了什么变化?∠1和∠2的大小关系发生了什么变化?若改变图中∠1的大小, 当∠2与∠1的大小满足什么关系时, 直尺b与直尺c平行?

4. 悬疑情境

教者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创设悬疑情境, 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 让学生产生“欲罢不能”的心理状态, 吸引学生走进奇妙的数学世界, 从而让他们努力探究解决问题.如在“有理数的乘方”教学中, 教者创设情境如下:你吃过拉面吗?拉面师傅可以将一根拉面一次拉成两根, 两根变成四根……如果拉成的面每根都是1米长, 请问:拉面师傅只须拉多少次就可以超过京沪高铁 (1318 km) 的长度?如果可能的话, 拉多少次就可以将面沿赤道绕地球一圈 (40700 km) ?学生们热情高涨, 产生解决问题的迫切愿望, 激活了学生的思维, 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 借助多媒体创设情境

多媒体具有先天的技术优势, 能集声音、图像、动画、视频于一体, 具有良好的互动性, 比常规的情境更具有生命力.教师可以借助PPT、几何画板、Flash等软件轻松地实现动态效果, 能化动为静, 变抽象为具体, 使难以讲懂的问题变得浅显易懂.如在“丰富的图形世界”教学中, “点动成线、线动成面、面动成体”的概念对学生来说难免有些抽象, 教师先播放“流星划过夜空”“雨刷器来回摆动”“注射器的活塞运动”的视频, 接着运用Flash动画演示动态的变化过程, 通过丰富多彩的动画弥补教师讲解的不足, 使抽象的知识变得形象生动.

初中数学教学方法探究论文 篇5

长期以来,初中数学教学侧重于对教的研究,但是对学生如何去学,如何通过有效的目标来调整数学教学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自主能力与创新能力,缺乏明确的认识与研究,因此在新课标条件下,初中数学教学方法就有必要进行更进一步的探索与研究,以适应教学改革的需要.

一、明确教学目标,优化教学方法

目前,初中数学的教学目标不再是简单地完成教学任务,而是根据我国教育的性质、任务和课程目标,以及结合数学学科的特点和中学生的年龄特征来完成教学任务的,更要注重知识传授、能力培养、思想、个性品质等方面的教育任务.特别是现行初中数学的教学目标,就明确提出了要“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在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中要让学生受到把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的训练”,“形成用数学的意识”.作为数学教师,必须对教学目标有明确的认识,并紧紧围绕教学目标针对性地展开教学.我们必须全面、深刻地掌握数学教学目标,并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注重教学方法的改进,优化教学环境,高质量地完成教学任务.

二、切实抓好课堂教学,进一步提高教学方法的实效性

课堂教学过程是师生相互交流的互动过程.师生均以一种积极的心态进入教学过程,是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并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前提,同样更是初中数学教学的主渠道.

1.注意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学习兴趣是学生学习主动性的体现,也是学生学习活动的动力源泉.古往今来,很多教育家都非常重视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引导和利用.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说明“好学”对教育的重要性.作为教师要做到以“趣”引路,以“情”导航.在教学活动中,教师的讲授和学生的学习总是或多或少地带有一些感情色彩,即教育情感性.任何学生对教师的第一节课都会产生期待心情,这种期待主要表现为:对教师外表形象的期待;对教师言谈举止的期待;对教师课堂教学的期待.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有许多学生对于自己喜爱的教师,感兴趣的教学内容,引人入胜的教学方法等都会表现出极大的投入,其学习思维就会与教师的教学保持着和谐、完美的统一.学生通过这种方式学会了运用知识解决问题,并从中体验到成功的乐趣,从而产生了进一步学习的`愿望.作为初中数学教师应该认真研究学生的这种心理倾向,并通过这种途径培养学生的求知欲望,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意识倾向,要充分相信每一名学生的潜能,鼓励每一名学生主动参与学习.

2.改革教学方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长期以来,许多学校的课堂教学都存在一个严重问题,即只注重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教”与“学”,而忽视了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学习,从而导致学生自主学习空间萎缩.表现为:教师权威高于一切,对学生要求太严;课堂气氛紧张、沉闷,缺乏应有的活力;形成了教师教多少,学生学多少,教师“主讲”,学生“主听”的单一教学模式,违背了“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原则.因此,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就必须课堂上多给学生留出一些让他们自主学习和讨论的空间,使他们有机会进行独立思考、相互讨论,并发表各自的意见,利用教师的主导作用,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教学中,在教师的主导下,坚持学生是探究的主体,引导学生对知识发生、形成、发展的全过程进行探究活动.让学生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逐步培养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激起他们强烈的求知欲和创造欲.让学生从思想上产生由“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真正实现主动参与.

3.注重学习方法的传授,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数学能力实际上是学生在数学学习活动中听、说、想等方面的能力,它们是数学课堂学习活动的前提和不可缺少的学习能力,也是提高数学课堂学习效率的保证.在数学教学活动中,“听”就是学生首先要听课,同时也要听同学们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课后的感受,这就需要有“听”的技能.因此,教师要随时了解周围学生对知识要点的理解及听课的效果,同时,教师也可以向学生传授一些听课技能.例如:在听课过程中怎样保持注意力高度集中,思路与教师同步;怎样才能更好地领会教师的讲解;怎样学会归纳要点、重点;遇到不懂的地方怎么办;别的同学回答问题时,也要注意听,并积极参与讨论等.“说”就是学生对所学的数学知识能够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描述,对数学中的概念能够做出解释,与同学之间进行讨论,向老师提出问题,使得自己的见解和提出的问题易于被别人理解.“想”就是要发挥学生思维的“自由想象”.例如:我们在讲完“圆的有关性质”后,提出“车轮为什么要做成圆形的”,让学生充分发挥自由想象,在想象中去感受,体验,这样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让学生在想象中对所学知识得到了进一步的巩固.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要尽量为学生创造有利于形成听、说、想能力的条件,并不断摸索培养的规律和方法.

初中数学创新教学方式探究 篇6

传统的初中数学教学都是以做题为主,鼓励学生每天多做题,做难题,师生之间不仅缺乏交流,而且教学环境单一,学生容易厌倦,各方面的能力提高得也较慢。随着新教学课程标准的颁布与实施,一股创新热潮正席卷着初中数学教学。新课程标准不仅要求学生有较强的做题水平,对学生的实践能力、创造力也有颇高的要求,要求学生能将自己所学应用到生活实际中。

新课程标准不仅对学生提出了新的要求,也给数学教师提出了难题,如何改变以往固有的数学教学模式呢?首先,教师应当给学生创造一个宽松的学习氛围。一个好的氛围对于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能力都非常重要。教师应该改变传统教学中教师讲、学生听,教师说、学生做的模式,加强与学生之间的互动,给学生应有的空间和理解,建立一种师生平等的关系。这样的教学才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对数学的热爱,学生才能发挥出自己的潜力。其次,在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对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培养。数学教师在课堂上应该给予学生充分的尊重和沟通。当学生被教师和同学认可、尊重时,学生才会与教师、与学生自由、广泛地交流问题和观点,积极地参与课堂,不断地提出问题。教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不应直接讲解,而应只给学生相关提示,给学生自由、充分思考的空间,让学生积极思维,主动探究。这样的教学课堂,比传统的课堂更活泼,也更能激发学生对学习的积极性。再次,在教学中,教师应注意提高学生的创造性,综合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数学中的公式定理,都是数学家在实践中得出来的,如果学生仅仅局限于用其做题,那么学习数学的意义就大打折扣。因此,初中数学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多多在生活实际中应用所学的知识,在碰到实际问题时,能联想到课堂上学到的知识。这样不仅巩固了数学知识,更提高了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并且在生活中的小应用中,学生体验到了乐趣,拓展了创新能力,一举两得。所以教师应多鼓励学生把自己学到的知识应用到生活、生产实际中。

新时代有新要求,新社会需要新的人才。现在的教学已经摒弃了死记硬背的老旧观点,提倡创新、实践、综合应用,同时也推动了教学的改革与创新。这就需要教师和学生共同努力,达到新课程改革的目标。

二、初中数学创新教学方法

1.以学生为主体,鼓励学生多加参与

这种教学方法充分重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适当地发挥引导作用,让学生在理解和尊重中学习和提高。那么教师如何实现这种教学方法呢?在课堂上,教师应该根据所学内容,结合学生实际,提出开放性的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探究,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解答。然后,教师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解答,提出各种猜想,并运用制作模型、实践等方法验证自己的猜想是否正确。学生之间通过观察和交流,探索课堂中的问题,提高自己的综合能力。

同时教师也应注意提出的问题是否能够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高学生自主研究问题的能力。现在的数学题目不同以往,更加灵活多变,往往一道题有多种不同的解答方法,这就需要教师在提问中逐步地提高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使学生能够一题多解,触类旁通,遇到一个问题,能提出多种不同的解答方式,并且遇到同类型的问题,也能够快速地解答。这种教学方法通过教师的引导,让学生拓宽了思路,拓展了能力,有其特有的创新性。

2.师生多加交流,加强互动

这种教学方法适用于综合复习和单元总结。首先,教师提出问题,问题应该基于当前需要复习的内容。然后,教师引导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回忆,所学的重点是什么,难点是什么,基本公式和定理有哪些,主要解决哪一类的问题,在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应用有哪些,再进行课堂辩论。学生和教师交流,学生和学生交流,交流自己所学心得,交流还有哪些疑难点,有哪些问题还没用学懂,并反馈给教师。教师边提问,边解答,渐渐解开学生心中的疑问,时刻保持和学生的交流互动。最后,教师要对主要内容进行归纳和总结,再次指出重点难点,要求学生重点记忆。同时,教师要让学生指出所学内容在生活中的具体应用,解决生活中的难题,提高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师生之间也有了进一步的交流。

3.注重生活应用,运用多媒体

现在无论哪个科目的教学都主张生活和实际相结合,使学生把课堂所学知识广泛地运用到每天的生活中去。数学教学也是如此。例如,当学生遇到商家打折促销的情况时,教师应该鼓励学生把所学的计算和统计知识加以运用,算出商家这样做是否亏本,能够赚多少。又比如某幢大楼正在建设,在注重生活应用的培养加强之后,学生应能运用所学的几何知识,在脑海中模拟出大楼的模型,估算其边角的角度,并且自己给自己提问,自己解答。能把所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中才是学习的关键。

运用多媒体的教学,不仅能够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更能在图片、视频、模型等多媒体内容中提高学生的生活实际应用能力。大多数学校都已经引进多媒体技术,并应用多媒体教学,其带来的优点也越来越明显。多媒体技术的运用,使原本抽象的数学问题变得直观化、立体化,在几何课程学习中的作用尤为明显。有书本知识作为知识基础,又有各种各样丰富多彩的多媒体资料作为辅助,使单调的课堂增添了不少趣味。学生学得更加扎实,老师也教得更加轻松,学生在多媒体课件的引导下进行探索和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大大提高。多媒体技术的运用,使教学内容与实际生活紧密结合,减少了数学学习中的枯燥,增加了数学学习的乐趣。

三、结束语

数学教学作为初中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重要性不言而喻。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实施,初中数学教学也需要改变以往枯燥的上课方式,要以增加学生学习积极性和学习趣味为主,以学生为主体。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对实际生活中的问题进行深入探讨,以增加师生之间的交流和互动,真正意义上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用创新的教学方法为国家培养新时代的人才。

初中数学教学探究 篇7

针对初中学生的这些学习心理现象, 教师在平时的数学教学中, 不但要研究怎么教, 而且要研究如何帮助学生克服或去掉自卑心理, 调动他们的自觉性和积极性。以下是我在教学过程中针对上述情况的一些做法:

保护学生的自尊心

自尊心, 人皆有之。希望被人尊重, 是人的一大精神需求, 有的学生之所以自卑, 往往是自尊心得不到满足或受到不同程度的伤害所致。所以, 充分尊重学生的自尊心是有必要的。在教学及管理学生中, 从来不用“你真笨!”“老是考不好, 你将来肯定没出息!”等伤害学生自尊心的语言和态度, 充分尊重学生, 保护学生的自尊心。

鼓励自信

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 是矫治自卑心理的重要途径。在这里, 关键要做到:

首先, 要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身之不足。常言道:金无足赤, 人无完人。一个人有不如人的地方是很正常的, 但不能总眼光盯在自己的不足之处, 而要引导自卑者多看看自己的长处和优势, 使之相信自己也是有发展潜力的。这样, 就能够逐步减轻他们因自身不足而形成的自卑感。

其次, 恰当的表扬和批评。我觉得, 学生是很喜欢老师表扬的, 尤其对缺乏自信的学生, 能及时发现他们的闪光点, 对他们取得的进步及时给予热情的鼓励和肯定的评价, 并提出合理的期望, 那么, 就能坚定他们取胜的信念;对学生的不足, 如犯相同错误时也要给予严厉批评, 从而促使他们进行自我规劝, 提高自我效能感, 增强自信心。

再次, 增强成功体验。因为成功是自我激励增强自信心的最有效的途径。所以, 我们应针对自卑学生的不同特点, 承认差别、分层次、有目的、有步骤地开展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活动, 为他们在实践中感到自己是“有出息”的, 是能有所作为的。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在教学过程中, 我给学生讲述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树立信心的故事来引导学生。华罗庚刚读初中时, 由于对学习缺乏信心, 数学成绩很差, 经常考试不及格, 需要补考才能过关。在老师的教育和帮助下, 华罗庚对学习增强了信心, 数学成绩提高很快, 初中毕业时, 数学成绩就进入了全班的优秀生行列, 后来成了世界上赫赫有名的大数学家。这种成功的体验愈多, 他们的自信心就愈强, 自卑感就愈弱, 直至完全摆脱自卑的困扰。

正确使用考试评价

考试是学习困难学生最不愿面对的, 太多的失败经历会使他们不愿正规考试, 有的甚至想方设法作弊, 因此应改变考试尺度, 降低考试难度, 适当降低评分标准, 相应地提高他们的考试成绩, 让他们感觉到自己的学习成绩与优等生的距离在不断缩小, 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从而增强学习的信心。

创设教学情境,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比如在讲“一元一次不等式组”教学中, 我利用多媒体, 引用中央电视台“非常6+1”栏目李咏砸金蛋的画面, 将问题以“神秘字条”的形式由学生自主选择抢答, 利用学生好奇的心理, 寓教学于游戏中,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通过实践证明, 此次创设情境教学是非常成功的。

开展“兵教兵”活动

多数的学困生对学习都缺乏自觉性, 如果不经常关心他们, 督促他们, 他们是不会自觉学习的。但是老师一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 我们可以发挥学生群体的作用。将学困生和优等生配搭在一起, 开展“兵教兵”活动, 构成学习上的伙伴关系。我给优等生规定3条任务: (1) 帮助学困生解决学习中的疑难问题, (2) 督促学困生按时完成作业, (3) 给学困生介绍一些好的学习方法。同时给学困生也规定了3条要求: (1) 学习上遇到疑难问题必须虚心向优等生请教, (2) 要自觉地接受优等生的监督, (3) 优等生介绍的学习方法要认真地做好笔记并在学习中实施。

通过开展“兵教兵”活动, 多数学困生都认为:活动很好, 他们遇到疑难问题, 可以及时得到帮助和解决。在优等生的督促下, 学习的自觉性逐步提高了, 每次作业能够按时完成了。同时, 从优等生那里学到一些学习方法, 提高了学习效果。

初中数学分层教学探究 篇8

一、理论上的分层探究

数学是具有严密逻辑性的学科, 大部分数学问题答案唯一, 不可更改.虽然如此, 但学生的数学水平、知识经验, 学生的智力因素, 以及努力程度等, 都导致了学生间的差别, 由此产生了优秀生、中等生和后进生三个大层次.其实我们要完全改变这三个层次, 让三个层次都变成优秀的层次是不现实的.但根据教学和学生实际, 可以让优秀生更优秀, 中等生更优良, 后进生不断提高数学能力.这样就达到了我们的目的:让大部分学生进步, 让各层次的学生缩小差距.

二、分层的前提是尊重学生, 符合学生接受知识的能力和心理特点

现在很多教师都把学生按成绩排名, 然后分为优秀、良好、后进三个档次.其实对数学而言, 这是一种误区.其实有很多学生成绩不好, 并不是他真正没有水平, 只是他没有真正去用功.而往往很捣蛋的学生数学的思维能力比同等条件下的遵守纪律的学生更好.我们更应该注意把这部分的学生按基础水平, 领悟能力分到各个合适的层次里去.并且定期和不定期的调整这部分学生的层次要求.这样才能更好地达到提高能力的目的.分层次只能教师自己掌握, 不能向学生公布.否则就会被学生认为老师歧视后进生, 不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对于分好了层次的学生, 教师自己心中有了底, 那就可以开始实施分层教学和辅导等各个环节.

三、实施的步骤和方法

1. 实际分层

教师根据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 数学考试成绩, 数学基础等情况将所教班学生分为优秀、良好、后进三个层次, 这个分层是随时可以调整的, 可以根据平时的检测和平时提问的情况进行调整, 划分的标准为:优秀层, 学生不但能模仿, 而且要有较强的分析、解决应用问题的能力, 部分学生有一定探究能力;良好层, 能模仿, 有一定的解题能力, 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一般;后进层, 不能模仿, 或只能模仿, 数学能力较差.

2. 教学设计

教学中, 三部分学生都要顾及, 是不易设计的, 笔者认为应注意以下几点.

(1) 以教学大纲为标准, 以课本为主体, 不拔高要求设置疑问, 以基础知识, 基本技能为作眼点, 面向全体学生, 要求中等学会, 后进生基本学会.

(2) 课堂设疑分层次:A.简单型, B.中档型, C.能力型.不搞齐答, 分类对应抽答, 优先超越层次答题 (如后进生优先答较难型题目等) , 给优良、后进生更多机会, 更多的表扬.笔者以解一元一次方程为例.A.x+2=3 (简单型) , B.0.2x-5=7 (中档型) , C.|x|-2=4 (能力型) .这样三个设疑, 很多学生第一个, 第二个都能正确解出答案.对于第三个, 则出现了很多疑问和想法, 最后出现了两种答案, 一个是x=2, 一个是x=-2.老师讲解时, 大家都恍然大悟, 领会到了数学思维的严密性.

(3) 课堂练习题目分层:A.简易题 (基础题目) , B.中挡题 (普通应用能力) , C.能力题 (探究类) .做哪一个层次的题目教师不硬性规定, 但建议学生选做自己能力所及的题目.让各种层次的学生都尝到成功的喜悦.以速度问题的应用为例:A.小华家到学校的距离为3.6km, 他骑自行车去上学所用时间为12分钟, 小华骑自行车去上学的速度是多少?B.南京长江大桥的下层铁路桥全长6772m, 一列长228m的列车以10m/s的速度匀速通过此铁桥, 要多长时间?C.某行军队伍长800米, 在行军中, 通信兵因事从排尾赶到排头后立即返回, 当他回到排尾时, 队伍已前进了1200米, 若队伍和这个通信的速度不变, 求这个通讯兵行走的路程.在C类的这道练习里, 笔者还让几个学生到讲台上来实际演示, 再让学生思考.经过这样的练习, 很多学生都达到了自己对本节课内容学习的目的.

(4) 合作学习:优秀学生间相互参与, 研讨有一定难度的内容;中等良好生, 后进生对基础知识, 基本数学技能要进行检查, 其办法是把各层次的学生分成若干个学习小组, 每个小组都选择适合自己的题目和内容去学习.会的带动不会的, 让不会的学生学会.同时注重展开讨论, 共同探讨数学技巧, 达成互相学习的氛围, 促进学生数学基础知识的掌握, 这是对后进生学好数学的关键, 必须落到实处.

3. 课后作业

课后作业分三个层次, A.简单类, B.简单应用型, C.能力拓展型 (探究性, 开放性) .学生可自主选择布置作业中的题目, 较难题有说明, 可全选简单类, 也可全选较难类, 还可以一样选作一点, 对降低层次解答题目的学生要时时予以纠正, 作业题目不在多, 而在精, 不能让学生疲于应付教师布置的作业, 使学生每天沉闷在数学的无穷题海里, 让学生产生反感情绪.

4. 课后辅导练习

以中等生和后进生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训练为主线, 优良学生要加大训练其深度和广度, 对优生要给予有一定难度和研讨类问题, 以拓宽这部分学生的视野.同时成立课后互助小组, 让优秀生带动中等生, 再让中等生带动后进生, 这样可达到良好的辅导效果.

5. 能力测试检验

在能力测试设计的时候, 笔者也选择了三种类型.A类简单基础题全部学生必须掌握.B类中挡能力提高题要求大部分学生完成.C类难度大的题目, 鼓励学有余力的学生去挖究.这样能更好地巩固提高学生的数学水平.

经过笔者多年的实践, 这种分层教学确可以解决很多学生因为层次差异而造成的优者更优、差者更差的问题.使各层次的学生学有所得, 共同进步, 缩小差距, 达到整体数学水平不断提高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吴翊, 吴孟达, 成礼智.数学建模的理论与实践[M].长沙:国防科技大学出版社, 1999.

[2]孔庆邮.数学分层教学及研究性学习的探索实践与思考[J].中学数学教学, 2002 (1) .

初中数学探究式教学尝试 篇9

一、“情境”探究式

人的思维始于问题情境, 问题情境具有情感上的吸引力, 它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精心创设问题情境, 就是解决数学知识的抽象性与学生思维的具体形象性之间的关系, 用产生于真实情境中的问题, 启动学生的思维, 让学生产生一种认识的困惑、问题意识倾向和情感共鸣, 以形成积极的探究动机。

例如, 在讲初中“求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时, 笔者首先请同学们看一段录像:著名电视主持人李咏主持的中央电视台“幸运52”栏目中“百宝箱”互动环节。这是一种竞猜游戏, 游戏规则如下:在20个商标中, 有5个商标牌的背面注明一定的奖励, 其余商标的背面是一张哭脸, 若翻到哭脸, 就不得奖励。参与这次游戏的观众有三次翻牌机会 (翻过的牌不能再翻) 。

1.你知道随意翻一个牌, 获奖可能性的大小吗?

2.如果第一次翻牌未获奖, 第二次随意翻一个牌, 获奖的可能性有多大?

3.如果前两次翻牌都获奖, 第三次再随意翻一个牌, 获奖的可能性有多大?

通过放映录像的情境, 由生活中的实例引入学习“求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新课。在这节新课的导入中, 笔者创设了和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相适应的问题情境, 引发了学生的认知冲突, 积极思考, 学生兴趣盎然, 激发了学生的参与欲望和学生观察生活中的数学的热情, 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要加强学生学有价值的数学, 要求学生时刻关注生活, 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 从生活中发现数学, 将所学数学知识具体运用到解决实际问题中去。如教学“代数式的意义”时, 笔者创设了“买门票问题、买铅笔问题”等情境, 让学生根据给出的数学情境去探究, 感受代数式在生活中的运用, 体会数学在生活中的作用, 从而体现了“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的理念。

二、“猜想”探究式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经历观察、实验、猜想、证明、归纳、类比等数学活动, 发展学生合情推理能力和初步的演绎推理能力”。猜想是人们以自己已有的知识为基础, 通过对问题的分析、推理、归纳, 或将其与有类似关系的特例进行比较、分析, 对问题结果作出的一种估测。“猜想”能让数学课堂彰显活力, 为了成功进行猜想, 老师必须提供学生理解数学的模型和材料。在某些情况下, 教猜想比教证明更重要。因此, 在数学教学中, 对抽象的公式、定理、法则等可以创设由特殊到一般的问题系列, 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和推理。

例如, 学习互余的两个锐角的正、余弦的关系时, 笔者设计了如下系列的问题, 让学生猜想:

1.你能比较sin30°与cos30°、sin45°与cos45°、sin60°与cos60°之间的大小吗?

2.你能比较sin15°与cos15°、sin75°与cos75°之间的大小吗?请结合三角函数表进行观察、分析, 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3.利用上面发现的规律, 你能很快判断出sin25°与哪一个锐角的余弦值相等吗?

4.你能把你的发现用数学语言表达出来吗?你能证明吗?

这样的教学设计具有较强的问题意识和探究性, 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学生能从中体验到合情推理这种非逻辑方式的奇妙威力, 受到数学智慧的熏陶。因此, 数学猜想是发展数学, 学好数学的重要手段。

三、“质疑”探究式

“学起于思, 思源于疑。”质疑是发现问题的信号, 解决问题的前提, 形成创新思维的起点。有了质疑, 学生就不再依赖于既有方法和答案, 打破思维定势的束缚, 力求通过自己的独立思考和判断, 发现新问题并提出自己的独特见解。例如在教学“圆柱的特征”时, 学生已经感知“圆柱上下两个圆面一样大。”笔者不满足这种现状, 于是创设质疑问题, 让学生探究:上下两个圆面一样大的就是圆柱体吗?学生结合实际例子提出“腰鼓上下两个圆面一样大, 但它不是圆柱体”, 并说明了理由, 从而加深了学生对圆柱特征的理解。通过从平常处生疑, 向细微处问难, 引起学生惊讶, 激起学生思维的浪花。这样既加深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让学生顺利完成学习任务, 又培养了学生质疑问难的精神, 掌握质疑问难的方法, 提高质疑释疑的能力。

初中数学探究教学研究 篇10

一、创设情境, 激发冲突

探究情境的设计要想有效, 就必须基于学生的认识冲突, 这种冲突主要表现为学生想去探究而不知如何探究, 需要我们去创设一定的情境让学生有“梯子”可上, 当学生在探究过程中或在接近目标的快感中遇到障碍时, 教师适时地扶一把.才能让学生在已知的基础上启发思考未知, 为学生自主探究打基础.

如“高斯算法”在初中数学中多处出现, 同学们看了以后也想有新发现, 这时教师可设定探究情境:数列2, 4, 6, 8, 10, …第n项 (n为正整数) 是______, 其和是______;

学生取得第一次成功, 有没有新的算法, 出现二次冲突?学生再探究发现:S=2+4+6+8+…+ (2n-2) +2n

S=2n+ (2n-2) +…+8+6+4+2

则:2S= (2+2n) + (4+2n-2) +…+ (2n+2) = (2+2n) ·n

创设情境解决冲突, 要由易到难, 层层深入, 让学生饱含热情, 找准方向, 在一次又一次的成功中逐渐达成目标.让学生在探究中进步, 真正体验到探究数学问题带来的快乐.

二、动手操作, 事半功倍

基于动手操作, 行而后知, 亲手做一做, 印象更深刻, 体悟更强烈, 在数学探究中, 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和参与热情, 让学生在自主探究的道路上汲取知识.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时, 要考虑和尊重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 充分引导学生动手操作, 开展探究活动, 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如:“探索三角形相似的条件”教学片断:

师:如何找线段AB的中点?

生1:对折;生2:用刻度尺量;生3:用小尺和圆规画.

师:如果只有一副刻度模糊、磨损了的三角板, 能否找到线段AB的中点呢? (生疑惑、困顿)

师:我们和老师一起来试试:边说边画用这副三角板任作一条直线MN∥AB;在直线AB, MN的同一侧任取一点P, 连接PA, PB, 分别交直线MN于C, D, 老师画到这儿, 你们也画一画看有什么方法能找到AB的中点.

生:连接AD, BC, 相交于点E;画射线PE交线段CD于点F, 交线段AB于点O, 点O好像就是线段AB的中点 (如图) .

师:到底是不是呢?我们一起来想一想.

所以, 点O就是AB的中点.

在初中数学探究中将动手操作与逻辑思维的相融互摄, 学生会以敏锐的嗅觉和敏捷的触角, 解决更多数学问题.

三、学以致用, 迁移归纳

在巩固学习时, 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进行迁移归纳, 在迁移归纳过程中提升探究方法, 达到培养探究能力的目的.教师除了要将知识教给学生, 还应将怎样使用知识教给学生, 让学生在运用的过程中牢记知识.学习由量变到质变的一个必要条件是能够将所学知识整合归纳, 在整合归纳中反思出新的知识.并将这些知识和生活实践相融洽以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例如:淮安市某县为迎接某一庆典活动制作了一种烟花, 这种烟花高0.55米, 燃放时须把烟花安放在为它特制的高0.7米的支架上, 烟火从烟花的顶部喷出, 各个方向沿形状相同的抛物线落下, 根据设计, 要求喷出的烟火在距离烟花1米处达到最大高度2.25米.若观看者环绕在烟花的四周, 在不考虑其他因素的情况下, 问:至少要离开燃放点多远?

学生在探究中发现:假想一个抛物线, 这个抛物线与x轴必有交点, 当y=0时, 由- (x-1) 2+2.25=0, 解得x1=2.5, x2=-0.5 (不合题意, 舍去) .所以观看者至少要离开燃放点2.5米远.

要注意的是初中学生在迁移过程中, 容易犯各式各样的错误, 这种错误是学生在学习迁移过程中, 不可避免的, 在迁移教学中对学生的错误进行认真的分析, 及时加以指正, 并引导学生自己观察, 认真构思, 以避免发生类似的错误.

初中数学教师必须要注意引导学生认识到数学理论和生活实际的相互作用, 然后联系学习目标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以及认知规律, 努力创设丰富多彩、生动活泼、富有生活气息的教学情境和练习实践活动, 让学生掌握从数学的角度观察事物、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初中数学实验教学探究 篇11

关键词:初中数学;实验教学;主观能动性

在目前传统的初中数学教学模式下,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性体现得不明显,教学的开展普遍以老师引导,学生跟从为主。在这种模式下,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难以得到发挥,从而无法建立起创新性的学习思维,这与新时代素质教育体系对于人才的要求是不相符的。基于此,实验教学形式的深入开展以及普及对于初中数学教学的现状改变有着非同一般的意义。本人经过几年的初中数学教学实践,对于数学课堂中的实验教学模式的深入探究以及实践分析,特提出一些建议和想法。

一、实验教学的规模特征

如今,随着新的技术手段与教育理念在初中教学中得到深入的应用,初中数学课程开展更加需要实验教学模式的广泛使用,帮助学生与老师在自主的学习探索和沟通中做到真正的掌握与理解。而实验教学开展的基础是对整个实验教学形式方法理念与特征的洞悉,能够结合现实的教学状况,发挥实验教学最大限度的功效。

二、实验教学的可行性

针对初中这一特殊的学生教育时期,以及初中教育在整个义务教学体系中的重要地位,实验教学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可行性需要得到明确的分析,才能更好地发挥它的效用。

1.初中生的心理特点

初中生正处于人生情感与生理发育的特殊时期。青少年在這个时期,精力旺盛,叛逆好强,对获得外部认可具有强烈的欲望,自主意识突出却缺少主观思想束缚,情感诉求多却没有相应的自控能力,往往有着发散的思维却缺少直观的模型。在学习中也常常表现出极强的独立意识,敢于发掘自己的潜力,对课堂提出疑问,质疑权威。而数学的实验教学则正好能够应对初中生的这些情感以及学习的问题与特点,引导学生建立起更加强大的自主学习能力,提升他们学习注意力的稳定性,促进学生具象思维向逻辑模型思维的过渡。

2.初中教材的适应性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如今初中数学应用的教材与传统的教材相比更符合学生的学习心理需求,对于数学学习的课程结构设置更加科学合理,能够更好地展现数学体系的完整性,并且教材内容更加注重学生对于学习的自主探索能力与兴趣培养。因此新标准的教材能使实验教学在课堂中的应用更加完整,为实验教学提供更加合适的机会与环境。

三、实验教学的具体应用

通过上述对于实验教学的相关分析,实验教学能够给目前的初中数学教学带来新的活力,提升整体的数学教学水平。下面是实验教学针对不同数学知识模块的不同具体应用方式。

1.发现式实验教学

发现式实验教学着重于学生自主能力的提升。数学的知识体系有别于其他的基础类学科,需要学生对于各种理念、公理的理解更加深入。因此,可以通过实验教学设计不同的发现性环节,使学生在真实的实验中自主地去发现课堂所需要传输的数学规律、知识,为之后的进一步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2.操作型实验教学

通过设定具体的情景,在特定的情景下开展演示实验的教学活动。在一些数学课程的教学过程中,需要学生明白具体的问题解决方法,熟悉问题的解决步骤。因此,实验教学模式对于这样的教学内容在开展的时候,可以让学生亲自动手,通过教材与老师的安排,熟悉整个问题解决的具体细节,让学生学会独立思考、独立制作、独立解决问题。最终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增强对于数学的应用概念。

3.检测性实验教学

对于数学知识的检验性学习也是初中数学学习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部分。数学的知识是模式真理与机构真理的结合体,这也正是数学的基本属性,数学归纳性与演绎二重性的体现。而实验教学可以借助其特有的操作性与自主性,帮助学生分析、观察、归纳学到的知识,并进一步形成自主的监测体系,使学生在二度学习的过程中深化知识的掌握。

四、总结经验

综上所述,初中数学教学作为一项基础性教育事业,可以说是学生未来教育的基层建筑,肩负着为社会输送全面发展的创新型人才的重任。通过对当前初中数学教学存在的相关问题以及实验教学模式具体开展的分析,初中数学课堂必须承认学生在课程中的主体地位,深化其作为主体地位的理念,合理运用实验教学,使学生在一个自主性高的课堂氛围中深入学习初中数学知识,并能将各项数学应用能力运用到实际问题中,最终形成成熟的逻辑能力,引领自身的发展。希望通过对数学课堂实验教学的探究,能够给目前的初中数学教学提供一些建议,促进初中数学课堂高效发展和对学生能力的培养。

参考文献:

[1]王卫国.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建设思考与建议[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3,32(12):5-8.

[2]瞿振元.实验教学要再加强实验教学条件要再改善[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5,34(9):1-3.

初中数学探究教学研究 篇12

一、多方位考查, 搞好学生分层

内容包括学生的智能、技能、心理、数学成绩、在校表现、家庭环境等, 并对所获得的数据资料进行综合分析, 分类归档. 在此基础上, 将学生分成好、中、差层次的学习小组, 让师生知道每名学生在某一阶段所处的层次. 在实施分层教学时尊重学生的人格, 尊重学生的个别差异, 不在班级上公布好、中、差学生的名单, 真正使学生在学校里处于主体地位, 发挥其主动性和积极性. 为此, 强调在教学过程中尊重学生的需要、兴趣和能力, 使每名学生能在学习数学各项知识的同时, 找到自己最喜爱的部分, 并在这部分知识上可以超出课本的范围, 这是符合个性全面发展规律的. 同时师生要共同树立好对教学的乐观主义态度和信心, 并使学生明确这种分组方式的意义. 教师掌握各类学生层次后, 学生的座位按优中差搭配的原则编排. 这样便于学生互助互学, 同时便于组织优良生辅导中差生活动, 教师能巡回了解中差生的学习情况及优良学生的表现, 使各类学生生活在和谐平等友好的学习气氛之中, 共同奋发进取.

二、分层备课, 确定分层目标

改变过去“一刀切”的做法, 对差生采用低起点, 先慢后快, 由浅入深, 循序渐进的办法, 把教材的训练目标分解成有梯度的连贯的几个分目标, 允许差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 一步或几步逐步达到大纲的要求; 对优生则允许他们超大纲、超进度学习. 拟定各层次教学要求既不能过高, 增加教学难度, 加重学生负担, 使学生消化不良, 丧失信心;也不能太低, 降低大纲要求, 过分放慢教学进度, 完不成学习任务. 力求准确地把握各类学生的认知“最近发展区”, 较好地解决“吃不饱”与“吃不了”的矛盾. 如要求差生掌握主要知识 , 学会基本方法, 培养基本能力. 中等生熟练掌握基本知识, 灵活运用基本方法, 发展理解能力、探究能力等. 要求优生深刻理解知识以及基本知识所反映的基本思想, 灵活运用知识, 培养创造能力, 发展个性和特长.

三、面向全体, 因材施教

1. 分层质疑、启发思考

将知识分成若干个问题, 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独立学习活动逐步解决问题. 教师要注意把握提问的策略, 让各类学生均有输出信息的机会. 通常在讲授知识时提问中等生, 利用他们在认识上的不完善, 把问题展开, 进行知识的研究;在突破重、难点或概括知识时, 发挥优生的作用, 启发全体学生深刻理解, 帮助他们进一步理解知识, 这样能够较好地解决教材的统一性和学生个性差异的矛盾, 使学生各有所得.

2. 分层作业、巩固提高

学生作业分课内、课外两类. 课内作业全班统一标准, 统一要求. 这是根据大纲、教材的基本要求设计的, 面向中等学生, 差生经过努力也能完成.

课外作业则分层设计. 一是拔尖提高题, 即是根据优生学习水平和教材内容设计的要求较高、难度较大的题目;二是巩固练习题, 即是根据中等生设计的, 一般指教材后的习题;三是放缓坡度题, 也就是根据差生的学习水平和教材内容, 将难度较大的课后习题分解成几个小题或给予具体提示.这样, 既缓和了差生学数学难的状况, 切实减轻了差生过重的课业负担, 又增强了他们求知的积极性.

3. 分层辅导、培优补差

辅导实行分类型、多形式的辅导. 一方面侧重于完成现阶段学习任务, 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这类辅导以不增加课时, 不搞全班性补课为原则, 进行多形式、多层次的辅导. 具体地说, 对差生采取个别辅导的方法, 辅导内容从最低点开始, 提倡“三超”, 即旧知超前铺垫, 新知超前预授, 差错超前抑制, 使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会思考, 完成学习任务, 掌握学习方法, 逐步形成自学能力;对中等生采用分组讨论、教师提示的方法, 促使中等生相互取长补短, 逐步提高自学能力;对优生除给予较多的独立思考和个别点拨外, 主要通过成立数学兴趣小组, 组织参加各种数学竞赛来满足他们的求知欲.辅导内容主要是拓宽、加深, 以可接受为原则, 不受大纲约束.另一方面侧重于发展学生的个性, 激发兴趣、爱好, 培养其优良品德和创造才能. 对中、差生主要让他们提升动眼、动口、动手能力, 而优生主要培养其思维、想象、创造的能力.

4. 分层考查、查漏补缺

过关考查是根据数学教学大纲的要求和各层次学生的教学目标命题, 实行分类考查. 每份数学试卷都包括基本题、提高题和深化题三大类. 基本题是面向全体学生设计的;提高题是供差生选做, 中等生和优生必做的;深化题是供中等生选做, 优生必做的. 三类题的比例是基本题占85%, 提高题占10%, 深化题占5%. 分类考查后, 根据考查的不同结果, 采用不同的矫正措施. 对没有过关的学生, 除通过补课、个别辅导、建立帮学小组等方法进行帮助外, 还组织平行检测, 对在平时检测中达标的学生给予肯定、鼓励, 让学生体验学习成功的喜悦, 确保各类学生都能达标.

5. 分层评价、形式多样

上一篇:高寒阴湿下一篇:铁道工程施工若干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