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探究性教学实例

2024-06-14

数学探究性教学实例(精选12篇)

数学探究性教学实例 篇1

探究教学法是以引导探究为主的教学方法,是强调把科学探究作为获取知识和认识世界的一种方法。应用到教学中则是指在教师必要的指导下,学生以问题为载体,创设一种类似科学的情景和途径,通过自己收集、分析和处理信息来开展独立自主的研究活动,从而学到知识、发展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

中学阶段的探究性学习活动开展起来往往较困难。客观上,课时难以确定,教师难以控制,评价体系不完善等;主观上,探究性课题往往需要教师花费大量的时间与精力去准备,又不一定能达到自己预期的效果,而教师本身负有较大的教育教学与考核压力,所以不愿开展。然而一切的尝试最终都是为了学生能力的提高,广大教育工作者,特别是身处一线教学阵地的教师应该迎难而上,在教育教学改革的通途上努力探求教育教学工作的新突破。以下是我在多年的教学工作中,在对探究性学习努力实践的基础上努力探索所得的一些认识与体会。

实例策划:主题———影响中东和平进程的因素

探究目标:通过学生收集相关资料,并对相关资料进行比较分析的基础上,总结出对中东问题产生重大影响的因素。

知识能力:在进行探究时,运用已掌握的知识与技能解决新问题,并培养各种能力。包括: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人际交往与协作能力,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运用不同方式表达探究结果的能力,等等。

步骤一:围绕探究目标,分解主题,确立子课题,化子课题为问题形式。

将本次探究主题分解为四个子课题: (1) 领土与资源争端; (2) 宗教争端; (3) 民族矛盾; (4) 大国角逐。再将其转化为问题形式:(1)中东的地理位置、环境与人口构成、资源分布;(2)中东地区古代与现代宗教的演变;(3)第二、三次工业革命对中东地区战略地位的影响;(4)“冷战”期间,美苏在中东地区的外交表现;(5) 20世纪90年代后,中东地区巴以关系的发展历程。

步骤二:将学生进行有效的分组。分组的方法多种多样,在实际操作中依据所确定的子课题转化为问题的个数进行分组,使对某一问题有共同兴趣的学生为一组。以小组为单位,在小组内通过自荐或集体推荐一名小组成员担任组长,做好小组成员的工作分工,协调本组工作,与大家一起讨论探究结果的汇报等。

步骤三:指导学生进入具体解决问题的状态,即指导学生主动用多种方法手段收集、加工、处理信息;培养小组内外合作与各种形式的人际交往、沟通,以科学的态度解决问题的能力,等等,并通过实践、体验,形成一定的观念、态度,掌握一定的方法。在实际指导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提供相关的图书资料及网站名称,并时刻关注各小组的工作进展,适时给以指导。

步骤四:探讨与总结阶段。学生在实际的探究过程中,相对来讲收集资料比较容易,但在加工处理信息方面还存在一定难度。教师在检查各小组进展时,要适时对学生的收集结果进行必要的信息归类与信息汇总方法指导,帮助他们完成总结性汇报,锤炼出基于信息之上的子课题研究结果。并由小组组长或发言人阐述小组的最终研究结果。

步骤五:教师结题。所谓的教师结题实际上就是将每小组的研究性汇报加以融合,加以归类,将每小组所选问题的研讨结果再回化为子课题,即本次研究探讨的目标———影响中东和平进程的因素: (1) 领土与资源争端; (2) 宗教争端; (3) 民族矛盾; (4) 大国角逐。

步骤六:评价阶段。评价的方式采用教师点评与小组点评相结合的方式。教师所做的是对各小组在探究过程中的进展和方式方法进行点评与建设性的建议。小组自身的点评,是由小组长对本次探究活动中小组成员所作的贡献与存在的问题带有展望性的回顾,并对下次探究性学习活动进行更加细致而有效的策划。

在具体实施探究性学习活动的过程中,我进行了探索与思考,总结出了一些心得体会,供广大教育工作者参考。

(一)打破时间限制

在具体的实施探究性学习活动中,不能仅仅局限于课堂四十五分钟。实际上,一个完整的探究性学习活动所需的策划、部署、总结,是区区四十五分钟不够用的。一个探究性问题从它的立意到具体实施是要经过大量的前期准备,而在具体的部署阶段,需要学生在课堂外通过自身的收集、整理、提炼大量的相关材料,才能得出属于自己的研究成果。如果我们只是把探究性学习当作是一种课堂展示教师风采的手段,那么它就丧失了其作为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效用。

(二)打破理论界限

初中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已经开始发展,但还是处于稚嫩阶段,在他们看来,兴趣总是大于任务。因此,我们在选择探究性学习主题时,应特别注意主题的时效性与可操作性。时效性是指与国际国内时事热点相呼应以激起学生探究的兴趣,可操纵性是指主题的选择时,应尽量避免纯理论的探究。对于初中生来讲,大道理、纯理论是他们最为头痛的东西,只有把大道理、纯理论分解为小立意、小思维,才能在探究结果中得到有所获的成就感,使他们勇于探究、乐于探究。

(三)打破评价等级制

在探究性学习中,我们注重的是学生能学到什么方法,提高什么能力。“只要你参与,就会有收获”是我们开展探究性学习活动的目的。教师的评价与小组、个人的评价要相结合,而教师的评价只是起到通观全局的作用,小组及个人的自评才是评价的关键所在。自评的标准也应是师生共同协商的结果,只有把民主充分地带到活动中来才能调动学生的集体参与的积极性。

探究性学习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取得丰硕教学成果的,这需要一个不断深化提高的过程。只有循着科学的方向,紧密结合并充分发挥教师的指导性和学生的独立自主性,探究性学习才能获得良好效果。

数学探究性教学实例 篇2

施瓦布认为,探究学习包括两个方面:一是通过探究来教学(teaching by enquiry),二是作为探究的科学(science as enquiry).前者说明教师应当用探究的方式来教授知识,学生也应当用探究活动展开学习……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如何用探究的`方法来组织教学呢?下面结合笔者的所见、所做、所思谈谈课堂教学中关于探究性教学设计的一些想法.

作 者:江建国 郭楚明 作者单位:江建国(浙江丽水学院附属高级中学,323000)

郭楚明(湖北浠水实验高中,438200)

浅析小学数学探究性教学 篇3

一、探究性教学的特征

1.合作交流性

探究性教学是否可以取得实际性效果,要取决于学生是否参与、怎样参与和参与多少探究性的交流活动过程。即探究性教学是师生交往、合作交流的教学过程。该过程包括师生合作、生生合作与小组合作,等等。在小学数学探究性教学中,只有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才能让数学课堂充满生机和活力。

2.自主创新性

探究性教学是一个民主、平等的对话与交流的过程。学生可以就小学数学探究性教学过程中的任何问题与教师进行交流,保持好奇心和探究行为,激发学生的思维,鼓励学生不断思考与实践,大胆创新与想象,从而唤起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

3.探究创造性

小学数学探究性教学的目的在于有效解决数学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因此,数学教师应该善于发散学生的数学思维,并有效引导学生发现、提出、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独立分析、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

二、探究性教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实施策略

1.加强探究性教学的理论学习

进行小学数学探究性教学,需要一定的理论作为实践的基础。新课改后,探究性教学得到了广泛的普及及应用,但是对一线教师的理论培训和能力要求却一直滞后于探究性教学的进程,导致探究性教学实施过程与效果不是很理想。因此,对相关理论进行系统的学习与思考是小学数学教师进行探究性教学的重要内容与基本策略。只有充分掌握探究性教学的相关理论,在理论的指导下,数学教师的探究性教学实践水平才能不断得到提高,并将探究性教学理论转化为现实的探究性教学实践,以减少探究性教学的盲目性,最大程度提高小学数学探究性教学的有效性。比如,相关部门可以针对小学教师进行集中、专门、系统化的培训,让探究性教学这一新的教学理念深入教师的内心,也可以组织进行探究性教学的示范课活动,强化小学数学教师对探究性教学的交流和思考,互相提高、互相促进。

2.充分发挥教师在探究性教学中的引导作用

在小学数学探究性教学模式下,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生探究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在实施探究性教学中,数学教师就必须转变固有的教学理念,尊重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不断鼓励学生的探究意识,科学引导学生设计探究性的问题,并仔细了解探究性教学活动是否达到了教学的目的,并在探究性教学活动结束后引导学生对所学的知识内容进行回顾、总结与反思。比如,在探究性教学活动前,教师要强调该活动的主体,提醒学生注意相关的资料和信息,明确探究性教学活动的要求,并对探究性教学活动所采取的方法与对策进行示范;在探究性教学活动中,数学教师还应该进行巡视,在必要时给予学生指导、帮助、点拨与启发;另外,数学教师应该注意探究性教学活动介入的时机,如果介入太早,就会减少学生自主发现、解决问题的机会;介入太晚则会导致学生过久处于盲目状态,不仅浪费课堂教学时间,也会严重影响探究性教学任务的有效完成。

3.选择合适的探究性教学内容

(1)探究性教学内容不能过于复杂,一定要与学生已有知识水平与经验相符合、相联系,并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即探究性教学应该是学生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能力,付出一定思考与劳动就可以被理解或者可以基本能解决的。不能太容易,否则就会因为缺少悬念和挑战性而失去探究性教学的价值;也不能太难,否则会打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产生挫败感。

(2)探究性教学内容要具有趣味性。实践表明,那些来源于生活中的、超常规但又在情理之中的、具有一定趣味性的探究性教学的内容,可以充分激发学生的内在学习热情、学习动机和探究欲望,有助于学生尽快进入自主探究学习的状态。比如,在探究“打折与优惠”时,可以要求学生以数学活动小组为单位,由数学活动小组组长组织组员在周末去有折扣的商店了解原价与折后价之间的关系,并了解商店打折的原因。通过调查,他们会发现在日常生活中还蕴含着许多数学知识,经过学生们的探究活动,教师再让学生在课堂上交流自己的调查结果,自己提出相关数学问题并解答。

(3)探究性是教学内容要遵循一定的可操作性原则,即要保证探究性教学内容是学生通过若干步骤探索后,可以最终得出正确的结果的。反之,如果探究性教学内容缺乏可操作性,则可能得出错误的结论,对学生产生误导。

4.注重对探究性教学过程的评价

同样一个数学探究问题,不同的学生在探究过程中会得出不同的探究结果,这些结果不可能全部满足数学教师的要求,对于那些达不到教师要求的探究结果,教师不能随意地就否定,要给予积极的肯定评价。事实上,设计探究性问题时,对于学生就要强调探究结果的不确定性和多样性。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即使得出错误的结论,或者得出有偏差的探究结论,这也是学生在探究学习活动中积极参与探究、知识结构构建的过程中正常产生的现象。因此,数学教师应该将这些错误的信息看成学生探究的积极信号,因为这些错误信息是具有积极性的、不可代替的教育价值,其价值远远高于教师直接给出的正确结论的收获。

5.改进教学方法

(1)精心创设教学情境。小学数学探究性学习一般要从问题情境入手,学生可以通过观察、分类、猜想、实验等形式收集资料并做出初步判断。教师应该在探究性教学之前充分准备好探究材料,让学生可以全面参与探究性学习的全过程。

(2)明确探究性教学任务。明确探究性教学任务,可以给学生指明探究性学习活动的方向和范围,让学生应用自己掌握的知识和经验,收集资料、合理判断、提出假设、进行验证并解决问题。

(3)注重探究性教学技能的训练与培养。由于受到不同个体年龄、知识结构、心理素质等因素的影响,不同的小学生其探究性学习的能力有差异。因此,在小学数学探究性学习的教学过程中。要求教师加强对小学生探究性学习基本技能的训练和培养。比如观察能力、测量能力、分类能力、交流能力、推理能力,等等,提高小学生的基本研究技能水平。

探究性教学具有合作交流性、自主创新性、探究创造性三个特征,教师要想做好小学数学探究性教学,可以从加强探究性教学的理论学习、充分发挥教师在探究性教学中的引导作用、选择合适的探究性教学内容、注重对探究教学过程的评价、改进教学方法五个方面入手。当然,要更好地提高小学数学探究性教学效果,还需要教师在实践中不断地去探索创新。

高中数学探究性教学初探 篇4

在课堂教学中开展“探究性”教学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师应提出符合学生心理特征的探究性问题

问题的提出是非常重要的, 它往往比解决问题更重要, 特别是提出探索性问题。陶行知先生说过:“发明千千万万, 起点是一问。”恰当地提出具有探究性、启发性、挑战性的问题, 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的动机与好奇心, 引导学生用眼观察、动手实践、用脑思考, 培养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欲, 调动学生思维活动的积极性、自觉性, 从而激发学生创造思维的火花。

二、指导学生解决疑难问题, 增强学生探究新知的信心与决心

在学生自主探究的基础上, 对学生不理解或解决不了的疑难问题, 教师应适时指导, 个别解决或集中解决。在解决学生疑难问题之前, 应让学生简要表述各自在探究过程中存在的疑点和难点, 教师不宜过早解释或指出答案, 应综合学生的提问, 提出探究的方法和过程, 然后, 再让学生自己探究或合作探究, 寻求规律, 得出正确的探究方法和结论。

三、加强操作训练, 提高学生探究能力

当前由于种种原因, 一些教师不敢或不愿意放手让学生动手操作, 而是自己包办了整个实验的演示过程。教师在上面辛辛苦苦地做, 要求学生在下面认真地看, 看了之后说结论。这样做既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 也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倒不如让学生自己动手做。

四、课堂教学应注重创设问题情境, 强化学生的问题意识

教师要精心设计问题情境, 引导学生将客观的知识转化为主观的知识。在新课堂教学中, 教师巧妙设趣布疑, 把学生置身于研究数学问题的氛围之中, 能激起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如在教学《椭椭圆的性质》后, 可向学生提问:“你们自己选定参数a、b, 并画出椭圆和求出相应的椭圆离心率, 从中发现有什么规律?”

总之, 数学探究性教学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求知的欲望。学生只有在不断地探索新知、解决问题的过程中, 其学习的自主性、主动性、创造性才能得到充分发挥, 主体性才能得到充分发展。探究性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内在要求。在探究性教学过程中, 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 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小学数学课堂探究性教学实践初探 篇5

【摘要】目前小学数学课堂气氛都比较沉闷,课堂效果相对比较低下,如何提升小学数学课堂效果和质量,探究性课堂教学方式替代传统的教学方式已经刻不容缓。本文主要结合笔者多年的一线教学经验,就如何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实施探究性教学策略与实践进行探讨分析,从课堂导入探究教学和引导学生学会归纳总结式探究这两个方面阐述了探究性教学在小学数学课堂中的实践应用,旨在提高学生学习小学数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打造高效的小学数学课堂,提高小学数学教学质量。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探究性教学实践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6-0121-01

众所周知,探究式教学,就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在教师的诱导下,能够独立自主地学习和合作讨论,以现行的教材为基本内容,以周围的世界和生活为参考对象,给学生提供充分表达自己、大胆质疑和探究讨论的机会,使学生通过个人、小组或者集体等探究性活动,运用自己所学的知识去解决数学实际问题的一种教学方式。由于当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较为低下,如何提升小学课堂教学效率已经成为当前众多学者研究的热点。

笔者结合自身多年的一线教学经验,就如何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实践应用探究性教学探讨研究,提出了几点自己的拙见,以期提高小学数学教学效率,促进学生数学能力的提升。

1.数学课堂的探究性教学实践

1.1 课堂导入探究教学

众所周知,一个好的开始,决定这节课成功了一半。我们在进行新课教学时,可以采用创设问题情境,将抽象问题进行具体化,使问题贴近学生,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兴趣。例如我们在学习二元一次方程组这部分知识时,我并没有照本宣科,按部就班的教学,而是提出了一个学生们很熟悉的问题:“你们喜欢篮球吧?我们今天来研究一个关于篮球的问题,怎么样?”学生的兴致一下子就上来了。接着我把这个问题给大家说了一下,篮球比赛规则如下:

在比赛中,胜一场得5分,平一场得2分,负一场得0分。湖人队在第一轮比赛中共赛10场,得20分,它在这一轮只负了3场,则湖人队打胜了几场?打平了几场?

这时,我问学生:“这道题可以用几种方法来解答?”大家积极思考,有人提出应用算术法来解,湖人队胜利的场数为:(20-2×7)÷(5-2),又有人提出列一元一次方程,可以设湖人队胜利的场数为x,则湖人队打平的场数为(7-x),根据题意可以列出方程:5x+2(7-x)=20,这时,我顺势提问,如果同时用两个未知数来表示湖人队胜利场数和打平场数,我们又能得到什么方程呢?我留给学生一部分时间,让大家去思考,这时学习基础较好的学生首先提出:我们可以设湖人队胜利场数和打平场数分别为x,y,我们由题意可以列出:x+y=7;5x+2y=20,对于学生的回答,我表示很满意,并告知学生这就是我们要讲授的二元一次方程组,鉴于学习基础不好的学生尚未理解,此时,我按照学生思路,给全体学生演示由实际问题到二元一次方程的建立过程,使全体学生很好地掌握了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建立方法。

1.2 引导学会归纳总结式探究

我们在教授《整式的乘法》这部分知识时,我提出了以下问题:下图是一个同学用小石头在马路上摆放了四个像房子一样的图案,根据图形发现了什么规律?

通过已有的四个图形,找出其中的变化规律,然后讨论一下第n个图里会有多少小石头?

我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然后让他们以各自小组为单位开始展开讨论研究。只见每个小组都有自己的研究法:有的一个个在数;有的在热烈讨论;有的在纸上圈圈写写„„不一会儿就有一个小组的学生找到了答案:“老师,我算到答案了,是n2+4n个小石头。”我连忙给予表扬,并且问道,你可以告诉大家你们小组是怎么找到答案的吗?这位同学自信满满地说道:“我们先把四个图形中的小石头数好个数,它们分别是5、12、21和32,我们发现5=1×(1+4),12=2×(2+4),21=3×(3+4),32=4×(4+4),我们找到了其中的规律,所以我们推断第n个小房子应有n(n+4)个小石头,也就是n2+4n个。我对这个同学的回答给予充分的肯定,然后又问其它小组:“还有不同于这个小组的思考方法吗?”马上另一个小组有位同学站起来:“老师,我们的思路是这样的。我们将每个图形拆分成两个部分,上面是一个人字,下面是正方形,四个图形的人字分别有1、3、5、7个小石头,那第n个图形的人字应该2n-1个小石头;同样的方法推断下面的正方形,4、9、16、25,那么很容易得到第n个图形中正方形的石头数是(n+1)2个,将两者进行相加,得到2n-1+(n+1)2,通过化简得到了n2+4n个。”我为学生们的聪明叫好:“太精彩了!其他组还有别的思考方法吗?”这时又有一个小组的代表站了起来:“我们小组的思路也是将图形分为两部分考虑的,不过我们是把它分成上面的一个三角形和下面的一个长方形来考虑的。三角形中石子个数分别是3、6、9、12,则第n个图形中三角形中石子个数是3n个;长方形中石子个数分别是2、6、8、20,则第n个图形中长方形中石子个数就是n(n+1),两者相加,所以第n个图形中石子个数就是3n+n(n+1)=n2+4n个。”

2.总结

总而言之,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我们要立足学生,积极探索,不断创新,不断积累分析,不断寻求适合学生的探究性教学策略,积极启发学生,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激情,促进小学数学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数学探究性问题教学的思考 篇6

1.探索性问题教学的课堂管理。教学中使用探索性问题耗时长,教学过程组织更加困难,因此需要教师精心设计,给学生留下思考的时间和空间。教师把自己的地位降到与学生平等的位子上,这就产生一个重要的问题:如何实施课堂管理。在探索性问题教学中,总会遇到问题解决或问题提出的方向教师一时难以把握的瞬间。此时教师应在学生面前放下“权威者”的架子,耐心听取学生的看法,诚恳地向学生做出思考还不完善的解释,以期学生课后的研究与探讨。

2.探索性问题与常规习题并不相互排斥。常规封闭习题虽然条件与结论明确,解法和解题依据都是教师刚刚讲授和归纳过的,但它在巩固和复习数学概念、法则及定向思维的训练中,有着不可缺少的作用。探索性问题的教育价值已不言而喻,但是以探索性问题完全取代常规习题的做法是非常激进的,也是不可取的。教师可以把部分常规习题的条件或结论拓展、延伸,用运动观点不断变化命题,也可达到一题多解、一题多用的功能。开放的教育观应是剖析各习题的优与劣,逐步去完善它们,找出它们的互补性,以期得到最优化的组合。(作者单位:南昌市红谷滩新区教体办)

□责任编辑 孙恭伟

初中数学探究性教学的策略 篇7

以往的教学中, 经常会有学生埋怨:我上课也认真地听, 作业也独立自主地做了, 但总是提不起学数学的兴趣, 学习中感到乏味, 数学学习也感觉越来越难, 也不知道这些数学知识有什么作用。新课标指出, 数学教学应从学生实际出发, 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 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思考﹑探索﹑交流, 获得知识, 形成技能, 发展思维。因此, 我认为改变数学课堂教学模式, 实施探究性教学已势在必行。

一、创设问题情境, 激发探究欲望

有效的课堂教学, 不是让学生简单机械地记忆公式、概念、定理等, 而应是引导学生结合教学内容, 因需制宜、因时制宜地创设贴近学生学习生活的问题情境, 提出带有启发性和挑战性的问题, 让学生身临其境, 激发其强烈的兴趣, 产生积极情感, 激发创新欲望, 促使其主动参与探究。同时帮助学生逐步养成善于质疑、乐于研究、勤于动手的良好的学习习惯, 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例如, 我在教学中常从现实生活或实际需要出发诱导学生发现、提出问题。如:在教学“三角形相似的条件”时, 我让学生拿出准备好的量角器、直尺和圆规, 让学生画两个三角形△ABC和△DEF, 首先使∠A=40°, ∠D=40°, 再测量出其他内角的度数, 然后让学生观察这两个三角形是否一定相似?为什么?然后保持∠A=40°, ∠D=40°, ∠B=60°, ∠E=60°, 再观察这两个是否一定相似?为什么?此时再用刻度尺测量AB∶DE=%%, AC∶DF=%%, BC∶EF=%%, 看看三边是否成比例?同理可以让学生画出任意△ABC, 然后延长AB和AC线段到D和E点, 然后连接DE, △ABC和△ADE是否一定相似, 在什么情况下这两个三角形才会相似?针对以上的问题, 学生在相互合作中, 不仅学到了知识的表象, 更把握了知识的本质。这样, 他们也才能真正掌握鲜活生动的知识。

此外, 教师还可从旧知识中诱导学生发现、提出新问题, 让学生自觉主动地开展探究活动。如在教学“乘方”时, 我先引导学生回顾乘法的积的符号的确定方法, 列举一些特殊的乘法运算式子, 当这些式子中各因数相同时, 让学生观察结果的符号有什么规律。这样设计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不但会激发学生积极思维, 促使学生观察、试验、猜测、估计, 自己去发现问题, 找到答案, 而且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数学知识之间的有机联系, 形成良好的认识结构。

二、创设思维情境, 培养创新思维

创设思维情境, 启发学生发现和解决问题的思维和方法是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中心环节, 这一阶段所要完成的任务是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案或办法, 应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 使学生在探究活动中逐渐掌握观察、实验、类比、归纳等思想方法。如我在完成了“三角形全等条件”的教学后, 给学生出示了这样题目, 已知:如图∠1=∠2, 为了使△ABC≌△ABD, 必须补充上一个条件, 请补上这个条件。学生的答案千奇百怪, 有的是正确的, 有的不正确。那么, 共有多少种结果?其中哪些是成立的?哪些是不成立的?将其作为一个探究性问题来开展教学, 相信经过这样的训练, 学生不仅升华了对三角形全等的认识, 更提高了思维品质, 效果可想而知。又如, 在教学“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的证明时, 我在证明前, 这样启发学生:由180°你能联想到什么?180°与学过的什么知识有关?如何将三角形的三个内角整合成一个平角?在哪里制造平角?我们又如何制造同旁内角互补?教师通过引导, 将问题巧妙地与学生原有知识联系起来, 为学生思维的发展搭建了桥梁, 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了发展。

三、实施多元化评价, 增强探究动力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生活背景、家庭环境、文化氛围, 导致学生有不同的思维方式和解决问题的策略。新课标提出:“学生的个体差异, 表现出认识方式与思维策略的不同, 以及认知水平和学习能力的差异。”“评价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 更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要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 要帮助学生认识自我, 建立自信。”因此在教学中, 教师应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个性特征, 允许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认识问题, 采用不同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想法, 用不同的知识与方法解决问题;教师应鼓励学生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 从而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例如, 在学习图形的变化时, 我给学生设计了这样一道题目:用三角形、平行线和半圆作为构体, 你能拼出哪些意蕴深远的景物和活灵活现的小动物?请同学们开动脑筋, 试试看, 并给自己的作品设计一句贴切生动、风趣形象的解说词。这样的训练, 突破了传统数学课堂练习的单一、枯燥, 让学生耳目一新, 既在活动中深化了学生对图形的印象, 又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使学生的思维更加灵巧, 更具跳跃性。

小学数学探究性教学浅议 篇8

一、利用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问题情境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能起到促进学生对知识理解的作用, 同时, 有趣的问题情境还能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使他们产生想要了解知识的欲望, 在这种强烈地欲望支持下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进行知识探究, 有效提高学习效率。在教学中, 教师在创设问题情境时要在对学生了解的基础上进行。教师通过和学生进行沟通交流来了解他们的兴趣, 并对学生的数学水平进行掌握, 创设出符合学生认知的问题情境。在问题情境中, 学生的思维能够根据情境来明确探究的目的和方向, 并能产生较强的学习欲望, 在探究过程中有效掌握知识。在丰富多彩的问题情境中, 学生不再是被动地进行学习, 而是有了学习的主动意识, 能够积极地投入到知识探究中。在创设问题情境时, 教师要注意以下几点:

1.针对教学内容的重难点进行问题情境的创设。具有思考价值的问题才能够激发学生的思维, 使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不断提高。在进行问题情境的创设时, 教师要从教材内容出发, 根据教学内容的重难点进行问题情境的创设, 使学生在情境中快乐地进行探究, 大大提高学习效率。

2.问题情境创设的方式要丰富多彩。由于小学生对事物的关注时间不能长久, 为了激发学生对知识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 教师可以采用丰富多彩的问题情境来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 使学生始终对数学课堂充满兴趣, 积极主动地进行知识探究。

二、运用有效探究方式, 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

小学数学探究性教学是一种目的性较强的教学方式, 通过布置学习任务, 让学生进行目的明确的探究, 能够让使学生的思考和分析方向有依据, 提高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效率。在探究过程中, 学生首先对学习任务进行信息提取, 然后从已有的知识中提取有用的知识, 并对这些知识进行加工、处理, 高效地完成探究过程。在探究过程中, 由于学生有充足的思考时间, 他们能够从各个方面对知识进行分析, 在这个过程中, 学生的思维摆脱了传统学习中的思维定式, 在轻松的课堂氛围中实现了创新思维的培养。在让学生对知识进行探究时, 教师可以让他们采用以下方法进行:

1.让学生对知识进行自主探究。在小学数学教学中, 教师给学生布置学习任务后, 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究, 给他们留充足的思考时间。在教学中, 教师深刻把握课堂教学的目的不是看是否在课堂教学中完成了教学任务, 而是看学生是否真正掌握了学习的内容。所以, 在探究过程中, 教师要随时关注学生的学习, 对他们的疑问进行积极引导, 使学生能够有效完成探究任务。由于小学生的年龄较小, 他们在思考问题时不能快速地提取有用的知识, 这就导致在探究过程中的速度较慢。教师不能急于完成教学任务, 在学生还没有深入探究时就结束学习, 使探究性教学成为形式化的教学, 而是要让学生充分发挥主动性, 在探究中掌握知识。

2.采用小组合作探究方式, 激发学生的思维深刻性。在探究性学习时, 教师可以把学生分成小组进行合作探究学习。在探究过程中, 学生在小组内部环境中敢于大胆发言, 积极地和同学进行讨论, 听取了其他同学的意见之后对知识有更深刻的理解。在小组探究学习中, 小组成员之间能够成为一个团结的集体, 有利于发挥他们的团结合作精神, 使优等生帮助中等生和差生的学习, 让小组中的成员都能够有效掌握知识, 使全班学生都能够取得进步。在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时, 教师布置的学习任务要有探究的价值, 通过讨论能够激发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 使小学数学探究性教学效率不断提高。

三、把探究教学和生活联系起来, 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

在小学数学探究性教学中, 让学生进行积极的自主探究, 在探究过程中, 不仅需要学生对已有知识进行加工处理, 还需要他们把生活经验引入到探究中, 激发思维的创新性, 提高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探究性课堂教学的结束并不意味着整个探究性学习活动的结束。这一活动在课外的延伸, 对提高学生的探究水平和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探究成果向课外拓展、延伸, 让学生到更广阔的时空去探究创造, 可激励学生探究欲望, 激发学习兴趣, 促进课堂学习。

例如, 学习了如何求积的近似值后, 建议学生去超市购物实际体味生活中的数学;学习了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容积以后, 要求学生实际计算一下自己家水池子的体积、容积及用水量, 提高学生用学到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习了三角形的面积计算, 建议实际测量一下自己的红领巾的底和高并算出所需的布料, 锻炼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等等。丰富多彩的探究活动涉及学生的主体生活、自然生活、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在知识的迁移过程中检验探究结果, 有助于强化搜集、处理和提炼信息的能力, 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

浅谈小学数学探究性教学 篇9

1. 根据学生年龄特征, 教师要制定切实可行的探究目标

所谓探究性学习是指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宗旨, 以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主动性、参与性为前提, 以类似或模拟科学研究的方式所进行的学习.因此教师应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兴趣爱好, 哪些内容让学生自主探索活动教师不能盲目随意而为, 如教学生学习“概念”知识时就没有必要让学生过多去猜想、讨论, 这样不仅浪费时间, 而且毫无意义.探究内容的确定主要是靠教师对学生的了解, 了解他们的认识措施、行为动机以及他们是怎样学习的, 所选材料必须要能引起学生的兴趣, 以便学生运用多种渠道进行探究活动, 从而揭示有关现象, 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2. 营造宽松氛围, 教给学生表达与交流的方法

在新标准下的课堂中, 教师要变教导者为顾问、伙伴式的服务者, 真挚、坦率地与学生平等相处, 用爱心为学生营造一种心灵放松、敢于质疑的氛围, 留足敢想、敢说的空间, 给学生创造表达与交流的物质基础.我们在课堂教学中, 要注意教给学生进行表达与交流的方法.如发言人如何发言, 如何仔细倾听别人的发言, 如何评价别人的意见, 不同的意见如何质疑、辩论, 小组长如何组织组员围绕问题进行讨论, 如何集中意见向全班汇报等.通过这些训练, 学生由交流时无话可说到争论不休, 由不会抓重点与关键到引出具体讨论大的话题.

3. 在实践运用中探究拓展

探究知识的目的是为了运用, 运用知识是使学生掌握知识, 形成能力, 发展智力的重要手段, 它是沟通知识与能力的桥梁.在实际教学中, 注重设计与生活紧密相连的习题, 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中运用知识, 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增强学生的数学意识, 因此, 教学中教师要关注学生直接经验的体验, 把教学过程设计成看得见、摸得着的物质化实践活动, 让学生在具体的操作情境中, 谈出感受、谈出方法、谈出数学思想, 进而理解知识, 掌握知识.如在教学“人民币的认识”时, 根据低年级学生年龄小, 生活经验少, 对新鲜事物很敏感, 容易产生好奇心等特点, 课前创设问题情景, 用激励性的语言把学生引进“小小商店”的探究活动中, 让学生在“小小商店”中自由自在地买东西、卖东西.让他们通过一系列的科学探究活动去发现科学结论, 而不是教师将现成的结论直接告诉学生.学生通过自己的实践操作活动和搜集到的第一手资料了解人民币, 认识人民币与人们生活的密切关系.

小议初中数学的探究性教学 篇10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开展探究性教学, 是对旧教学观念、模式提出的挑战, 也是培养学生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为此在探究性教学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探究性教学应以学生自己探究为主

在教学活动中, 探究性教学应以组织学生自己探究为主, 可以课前提出问题, 在预习中就开展探究, 也可以相互交流研讨, 开展合作学习, 还可以利用假期, 有目的地组织学生走向社会进行调查研究。总之, 要根据教材、学生的实际情况, 精心设计, 运用多种形式和手段进行探究, 努力做到因材施教, 讲求实效。

二、小组合作学习是探究性教学的良好方式

在初中数学课堂上进行探究性教学, 小组合作学习不失为一种好的方式, 若能组织好往往会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开展探究性教学要从教材内容、教学设施、学生能力等实际情况出发, 由浅入深, 结合学生心理特点和认知水平有计划地进行, 教师的指导也要由多到少, 逐渐过渡。从问题入手, 首先给学生一个悬念, 接着进行小组讨论, 在合作中使学生体会到集体的智慧是无穷的, 接下来的小组交流更要引导学生动脑、动手、动口, 学生参与了知识的发现、发展、形成和运用的整个过程, 就能从被动思维变为主动探索, 培养了学生用数学的观点和思维的方法去观察、探索和思考问题的习惯。

例如:在讲解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七年级数学上册第22页第10题时, 我把题目改成了如下形式:

观察下列图形, 完成图形下的填空, 然后回答:n条直线相交, 最多有几个交点。

最多有 () 个交点最多有 () 个交点最多有 () 个交点。

刚看到题目的时候, 学生们可能会有些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 此时教师可适当启发学生:碰到这样的问题, 我们不妨向数学家华罗庚学习采取“先退后进”的办法, 通过特例来研究考察事物的本质, 从而归纳问题的规律和性质。于是引导学生动手画一画, 用心数一数, 学生在画和数的过程中会发现:当画第二条直线时, 已有直线一条, 因此最多可有一个交点;当画第三条直线时, 最多可与原有的两条直线相交并有两个交点, 因此一共有三个交点……渐渐地, “直线的条数与交点的个数是两组很有规律的数据”便呈现出来:

接下来根据高斯定理, 就可得出:n条直线相交, 最多可以有n (n-1) /2个交点。在解决问题的整个过程中, 完全是由学生自己在全面地观察问题, 深入地思考问题, 去探究、发现、归纳问题。

改变旧的课堂教学模式, 创设良好的课堂气氛, 让学生在课堂上自由发表自己的意见, 互相讨论, 不怕课堂出现“高潮”, 小组讨论人人参与, 增加学生动脑、动口的机会, 此时学生往往能从不同角度多向思维, 淡化了对老师的依赖。

三、在探究性教学中把握好探究、讲授与练习的关系

探究性教学作为一种教学方式是广泛存在于教学活动中的, 并不是当它冠名为“探究性教学”时, 这节课才是探究性教学。我认为是什么样的教学课型并不重要, 而学生在课堂学习中是否真正经历了思考的过程, 是以怎样的方式进行思考的, 这才是最重要的。此外, 教师转变教学观念也是极其重要的, 施教者头脑中有了正确的理解和认识, 在教学实际中才会自然地带动学生进行探究, 我们的探究性教学才能落到实处。

总之, 在初中数学课堂上进行探究性教学是对教师的教学理念和驾驭课堂能力的挑战, 也是培养学生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要搞好探究性教学, 课前对教学内容要反复研究, 做好充分的准备, 包括所选材料的难度、针对性、适用性、准确性等。教学中还应注意时间的把握, 探究性教学留给教师的时间很少, 为了能更高效地利用宝贵的时间, 应多使用现代教学手段辅助教学, 更好地完成预定目标。

摘要:新《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其核心理念就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本”, 强调探究性教学, 强调合作学习。

初中数学探究性教学对策分析 篇11

关键词:初中教学;教学方式;探究性教学对策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21-190-01

伴随着新课改程度的日益深入,对初中数学的教学方式提出了新的要求,要转变以往传统填鸭式的教学模式,进行启发式教学。让学生回归到教育的主体地位。并在课后能够对于自身的学习情况进行自我反思,自我总结。详细的初中数学探究性教学对策分析我将在下文展开具体的阐述。

一、巧设情境,提升兴趣

一堂课的成功与否,与本节课的课堂引入有相当大的关系,因此备课时 ,对课堂的引入必须精心的设计和研究,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通过适当设置出一些巧妙有趣的教学情境来增强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若能采用适当的教学情境对学生予以相应的引导,便能够更加有效的使学生从生活当中体会到学习的乐趣。从而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变成真正意义上的“乐学”。

例如,在进行“一元二次方程应用举例”的教学时,我是这样情景引入的:我们2016级三班(共50人)在十年后准备召开一次同学聚会(假设50人都到),见面时每两个同学都握手一次,那么总共握手多少次?这是一个实际的问题,和学生的亲身经历有关,学生会有很浓厚的兴趣,被问题深深吸引,多数同学都可能投入到紧张计算中去,再加上每个学生都想做聪明的同学,就更容易进入情景了。教师引导学生完成此题的总结方法。之后,教师出示另一例题:某中学开展春季教师篮球运动会,各教研组踊跃参加,每两个教研组都要进行一场比赛,总共进行了10场比赛,问共有几个教研组?这个问题和引入的问题类似,学生很容易解决。其实这就是我们教学中的单循环问题,。为了学生掌握更好,我举了一个双循环的例子,学生也很快就能解决了。结果我发现本节课的知识掌握特好。这与课堂的引入有密切的关系吧。通过类似的情境设置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使学生的模型建构能力、逻辑思维能力、计算能力等均得到极大的提升。

二、自主探究,培养能力

在传统的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当中,往往是教师作为整堂课程的主体,教师仅需要一人站在讲台上滔滔不绝的讲,学生只用用心听讲即可,这样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已经难以适应当前的教育环境,应该适时的做出相应的改变。其中探究性的教学方式便能够有效的改善这一局面,在探究式的教学方式中,教师更多的是扮演者学生学习引导者的角色。而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在给予学生相应合理的探究内容之后,教师要启发学生去思考,引导学生去猜想探究,为学生构建一个自主探究的空间,让学生自觉主动的去探索新知,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步骤,始终抓住知识要自主构建这一核心问题。 之后学生便可开始以个人或小组为单位展开自主探究,其主要步骤为:首先确定一个学习内容,学生通过各种渠道找到解决方案,继而实施方案,最终根据实际结果做出相应的总结,通过发现问题查找原因,并不断改进、解决问题。教师仅需要在适当的时刻对于学生遇到的困难给予适当的指导即可。在此实施过程当中,一方面强化了学生对知识内容的理解,另一方面也锻炼了学生独立思考、实际操作、独立解决问题等方面的能力。如

三、合理分组,鼓励交流

在探究性教学方式的實践过程当中,依据探究学习的内容不同可适当的采取个人探究或分组探究,大多情况下采用小组合作的探究方式。在初中数学中开展合作式学习方式其核心是关于小组互动的开展。针对此类特征,教师可以在课程开始之前对学生进行分组,可以采用组间相近,组内差异的分组方法,即为在所分的每一个小组之内学生的学习能力差异较大,而每一个小组间的学生学习能力则较为接近。从而使每一名学生都能够积极的融入到集体之中,营造出和谐、奋进的集体学习氛围。例如,教师在进行“作一个角等于已知角”的教学时,就必须讲解尺规作图的相关知识,这其中要用到直尺、圆规等学习用具,而运用圆规在画图就必然会牵涉到圆心、半径等相关概念,这些内容都是作图必要条件。因此在开展小组互动的过程中有的学生动手能力较差,但是概念接受能力较强,而另一些同学可能正好相反,通过小组间的互动学习能够促进学生的互补互助。

四、自我反思,深化认知

初中阶段的学生其思维往往较为活跃,可塑性较强,因而学生在进行探究式自主学习时便较易出现偏移轨道的情况,脱离了原本的学习方向。此时需要教师能够给予学生相应的指导,及时的纠正学生的学习方向。可以采取定期开展探究式学习课程的反思活动,这样便能够一方面使探究学习的速度保持在合理的范围之内,另一方面又能够使学生加深对学习内容的认知,降低学习目标偏离的发生机率提高学习效率。

数学探究性教学的研究与实践 篇12

1. 数学探究性教学的含义

数学探究性教学主要是对某些数学问题进行深入探讨,或者从数学的角度对某些日常生活中和其他学科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研究,使学生在自由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一个数学问题是怎样提出来的,一个数学概念是如何形成的,一个结论是怎样探索和猜测到的,以及如何应用的。现在使用的教材为我们提供了大量的探究性教学的素材。

2. 数学探究性教学的方式

探究性教学的方式有课内探究和课外探究。

(1)课内探究。

课内探究就是在课堂上通过探究活动,探索知识的形成过程或解决问题的方法。在课内探究中,有时需要师生共同探究,有时需要学生小组合作探究,有时需要学生个人单独探究。

师生共同探究主要是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的观察和思考来共同探索知识的形成过程。如圆的定义,有些教师认为圆的定义的教学很简单,画一个圆,讲述一下定义就可以了。实际上,学生对这个定义理解不透,会导致应用上的障碍。为了克服这个问题,我与学生一起探索圆的形成过程。我用圆规在黑板上画了一个圆,并有意识地把圆画成了一些点,同时让学生观察:在老师画圆的过程中产生了哪些点?这些点是如何产生的?学生回答:中间一个点是由圆规的一只脚尖定的,是一个定点;另一些点是由圆规另一支脚尖的点运动形成的。最后引导学生思考:圆上的点有何共同特征?学生得出其共同特征是这些点到定点的距离都相等,圆的定义就被很自然地引出来了。通过这样的探索,学生对圆的定义有了深刻的理解,更有利于应用圆的定义解决有关问题。

小组合作探究是把全班同学分成若干小组,小组的同学分工合作,共同完成探究活动。这种方式适合于难度不是很大,操作需要配合的问题。例如探讨将一个正方体的表面沿某些棱剪开,可以展成哪些平面图形?由于其情形较多,通过小组合作,才可以提高效率。新课程中有许多问题都可以通过小组讨论,合作交流,互相启发,共同探讨而得到更好的解决。

个人单独探究是学生一个人对一个问题或一种现象通过独自操作,独自思考而发现其规律、结论或解决问题的方法。如探索:“蚂蚁怎样走最近?”由学生自己做圆柱侧面,确定最近路线,整个过程完全可以通过学生自己操作、思考而得出结论。

(2)课外探究。

课外探究主要是在课外通过调查或测量获取一些资料或数据,根据设计的方案探究问题。如学习了三角形相似的知识,可以利用它来估计一些不能直接度量的事物的高度,如估计某一建筑物或旗杆的高度。这需要测量一些可测事物的高度,获取一些数据,再通过计算而得到答案。通过这些课外探究性活动,能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的实际作用,体会到生活中的数学。

3. 探究性教学的功效

(1)探究性教学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探究是比任何东西都更强有力的一种激发求知兴趣的刺激物。因为“面临问题”能唤起强烈的求知欲,让学生在自己的思想深处找到已知的那一部分,并把它作为理解新知识的工具,有助于产生一种与学习兴趣相联系的“根深蒂固的需求”,总希望自己是一个探索者、研究者和发现者。学生不再感到数学枯燥无味,而感到其生动活泼。例如,探索问题:“用一个平面去截一个正方体,得到的截面可能是什么形状?”对于初中一年级的学生,难以想象出来。课堂上,我引导学生理解截面的含义后,让学生动手操作,用刀去切准备好的正方体(用萝卜做成的),当时,学生的热情非常高涨,都很希望自己是第一个知道答案的。最后通过交流总结,获得一个圆满的答案:截面可以是三角形、四边形、五边形、六边形。探究活动让学生逐渐形成了“数学有趣”的数学观念,培养了学生积极的情感和态度。

(2)探究性教学提高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去理解和掌握知识,而且要引导学生如何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这样才能真正体现学习的价值。通过探究活动可以提高学生这方面的能力。例如,在研究垂径定理及其有关结论时,我首先让学生观察图中有哪些等量关系?然后让学生拿起工具自己探索。随后,得出结论:平分弦(不是直径)的直径垂直于弦,并且平分弦所对的弧。接着又问:“还可以得到其他结论吗?”有些同学马上提出,能否把条件与结论交换位置?自然又展开了一番探索。经过努力,最后得出:在四组关系中,只要有一组关系成立,另三组关系也同时成立。在教学中,应尽可能多地给学生一些探究性活动,让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实践证明,学生在这种活动模式的影响下,更喜欢在课外与老师研讨问题,提出所想到的问题并积极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也获得了不少成功的体验。

(3)探究性教学挖掘了学生的创新潜能。

我们知道,长期在老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方式下,学生的思维显得呆板,思维呆板性是发明和一般创造性活动的极大障碍。探究活动改变了这种状况,挖掘了学生的创新潜能,培养他们思维的灵活性。在探究活动中,不限制学生的思维,让他们自由发挥,从不同的角度去探索,往往可以得到预想不到的效果。在设计确定圆的直径的方案中,有一个学生可以设计出二十四种方案。在设计转盘拼图、图形分割图案设计等探究活动中,你可以发现许多很有创意的设计。探究教学需要合作,需要动脑,需要动手,需要交流,所以探究教学还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培养了学生有条理的思考能力、动手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上一篇:师范院校教师论文下一篇:群落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