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探究性提问

2024-10-26

数学探究性提问(共11篇)

数学探究性提问 篇1

在探究教学活动的实施中, 教师提问是必不可少的环节。探究性提问的主要目的在于引起学生的探究欲望, 激发他们的创造性思维, 调动学习的主动积极性。为此, 进行探究性提问时要注意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要问在有疑之处

教师提问必须在学生有疑问之处, 这样的问题才能引起学生探究的兴趣。而问题一旦得到解决, 他们就会有“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 在精神上得到极大的满足, 从而激起进一步探究的欲望。如果教师不是问在学生的有疑之处, 而是把满堂灌变成满堂问, 不仅不能引起学生的探究兴趣, 还会使学生产生厌倦情绪, 影响探究教学效果。

学生的有疑之处一般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学生自知有疑的地方, 一种是自觉无疑实则有疑的地方。对于学生自知有疑的地方, 教师要引导学生把它们提出来, 鼓励他们大胆猜测和假设, 然后通过资料的搜集和整理, 把它们逐一解决。对于那些司空见惯、学生自觉无疑实则有疑的地方, 教师要想方设法在“无疑”之处设疑。古人云:“在无疑之处有疑者, 其学方进。”在这些地方一经提出问题, 学生就会觉得大有搞清楚之必要, 从而激起探究的热情。比如在辩论会活动的开展中, 有很多利弊得失的问题, 正方与反方观点的激烈碰撞, 如果我们能在这些地方设疑, 恰当地提出问题, 让学生作比较等思考活动, 对学生准确地掌握知识、发展智力与能力, 都是大有裨益的。

二.问题要难易适度

探究性提问属于高级问题, 但并不是说所提的问题要越难越好, 而应当难易适度, 这是引起学生探究、激发学生思维的重要条件。所谓问题难易适度, 是指教师提出的问题既有一定的难度, 又是学生经过努力可以解决的。问题过难和过易都不利于学生开展探究学习, 有效地促进他们智力和能力的发展。问题过于简单, 不能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 不能使学生积极思维;问题过难, 又会使学生感到力所不及, 不知从何做起, 因而失去探究学习的兴趣。

三.问题要有启发性

启发性的提问能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激起学生探求知识的欲望, 促使学生积极思维。启发性提问能帮助学生打开思路, 发展创造性思维, 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 发展智力, 培养能力。那么, 什么样的问题才具有启发性呢?

(一) 问题要能激起学生的探究兴趣。人的情感具有动力功能, 即情感对人的行动有增强或减弱的效能。教师提出的问题, 如能引起学生的探究兴趣, 就会使学生的学习情绪处于高涨状态, 激发起寻找问题答案的积极性。能激发学生探究兴趣的问题, 从内容上看大多是与学生生活联系密切的问题。因此, 教师提问时要注意从学生实际出发, 理论联系实际, 不要从概念到概念, 从理论到理论。从形式上看, 问题要变化多样, 形式单一的提问会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

(二) 问题要能启发学生的思路。能启发学生思路的问题必须具体、明确、严密、不能含混不清、模棱两可。只有具体、明确、严密的问题, 才能引导学生沿着一定的思路去解答。如问题含混不清, 会造成学生思维的混乱。

(三) 问题要能引起学生认识中的矛盾。能引起学生认识中的矛盾的问题, 一是在新旧知识的联系处;二是在理论与实践的联系处;三是在低层知识与高层知识的联系处。教师如果能在这些地方恰到好处地提出问题, 就会在学生的认识中引起已知与未知、理论与实践、高层次与低层次之间的矛盾, 激发学生去积极探索。

(四) 问题要能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问题主要有两大类。一类是问题的正确答案不是一个, 而是多个。这类问题要求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不同途径去解决问题, 从而引起学生多角度的心理兴奋, 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另一类是解答问题所用的理论是综合性的, 它要求学生把学过的知识纵向、横向或纵横交错地联系起来, 进行一番加工创造, 灵活地加以运用。这也会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四.要创造良好的课堂气氛

良好的课堂气氛是探究性教学的重要条件, 提问要想引起学生的大胆探索与求答, 尤其需要教师创造一个良好的课堂气氛。教师和蔼的态度、亲切的语言会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 使学生情绪高涨、思想活跃、学习主动。但有些教师提问时, 不注意保护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对回答不出或回答错误的学生冷言冷语, 甚至挖苦嘲弄, 使课堂气氛紧张。岂不知这样会挫伤学生的自尊心, 打击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 甚至使学生产生对立情绪, 失去学习和探究的兴趣。

教学实践表明, 教师提问时如能注意满足学生的补偿心理, 会促使课堂气氛和谐、融洽, 又可增强学生的自尊心, 造成良好的课堂气氛, 有利于探究活动的积极开展。

数学探究性提问 篇2

课堂提问是为了实现某一教学目标而采取的一种手段。要使学生在这一目标中得到发展,对解决问题产生强烈的兴趣,教师在备课中要反复推敲,精心设计问题。首先要做到问题的指向明确、提问针对性强,为此必须充分钻研教材,悉心了解学生,做到精心设计问点。

1.抓住学生的兴趣点提问

所谓兴趣点,就是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集中学生注意力,促进学生理解知识点。从而带着浓厚的兴趣开始积极思索和主动探究,那么教学就成功了一半。例如在“圆的认识”教学中,可以设问“你们见过的自行车轮是什么形状?”“有正方形、三角形的车轮吗?为什么?”“那么椭圆形的行不行?”随着这几个新奇问题的思考、讨论,让学生的思维逐步接近了圆的本质。改变了学生被动接受的状况,激发了学生主动探究的学习兴趣。

2.抓住知识的疑难点提问

学生学习的疑难点也是教学的重点难点,抓住疑难点提问,就是要突破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解决了疑难点,也就架通了旧知到新知的桥梁。例如:在学习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法时,消元是教学的难点,为此老师设计了问题串(1)怎样解一元一次方程;(2)你能用含x的代数式表示y吗?”从而使学生通过思考、比较发现突破了难点。

3.抓住知识的迁移性提问

许多数学知识在内容和形式上具有类似之处,其间有密切联系。教师可在学生回顾旧知识的基础上过度到对新知识的提问,将学生已掌握的知识和思维方式迁移到新内容中去。例如:在讲“分式的通分”这一内容时,可先让学生回忆如何进行分数的通分?分数通分的依据是什么?分数通分的关键是什么?然后进行迁移性提问:什么是分式的通分?分式通分的依据是什么?分式通分的关键是什么?这样提问能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知识水平,帮助学生很快掌握知识,提高教学效率,又能培养学生的类比思维,加深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从而促使学生建立良好的知识结构,牢固掌握知识。

二、课堂提问要掌握好提问的技能

1.把握提问时机

教师要根据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生活经验、年龄特点、心理特点,选择一个恰当的时机向学生提问,以激发学生求知欲望、活跃思维。例如:在讲“黄金分割”时首先就问“:在舞台上报幕员或独唱演员为什么都不站在台中央或台角?为什么成年女士喜欢穿高跟鞋?”连续提问激起了学生的好奇心,他们迫切想知道这种熟悉的生活现象,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凸现出学生在课堂教学中主体地位。同时,这种形式的提问,还能把枯燥无味的数学内容变得妙趣横生。

2.选择恰当的提问语气

课堂提问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在时间、内容、语气、方式等方面要因人而定。有的学生在课堂上,生怕回答不出教师提出的问题,心理较为紧张,刚好教师点到他的名字,在慌乱中,甚至能够回答的问题,也会结结巴巴、逻辑混乱。这时,教师可采用“慢慢来仔细想一想”,“再完整地讲一遍”来稳定学生的情绪,语气要平缓、亲切、切不可连珠炮似地发问,必要时给予点拨。

3.必要的候答

有研究表明,如果教师提问后能等候一段时间,那么他们的课堂将呈现出许多显著的变化:学生会给出更详细的答案,拒绝或随意回答的情况就会减少。学生会提出更多的问题,学生的评论会显的更自信,学生的成就感也会明显增强。真正有效的提问,必须有适度的候答,专注的倾听。善于倾听的教师总是能够将学生的声音转化为有效教学资源。达到以“精问”促“深思”的目的,极大的提高教学效果。

4.及时反馈评价

课堂上教师对学生回答问题的态度,对学生答问的质量与积极性有直接影响,是有效课堂提问的重要环节。教师的微笑和期待,能使学生镇定自若、信心倍增、发挥良好;反之教师的不耐烦、过分严肃、苛求与心不在焉,只会使学生忐忑不安、答非所问、心情沮丧。因此要提高课堂提问的有效性,教师必须要从尊重学生的角度出发,找出积极因素,对学生的回答作出正确的评价

三、课堂提问要面向全体,兼顾每一位同学

“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因此,在选择学生回答问题时,我们应该面向全体,因人而异:难度较大的问题由优等生回答,一般的问题让中等学生回答,较容易的让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回答,比较专业的问题则让这方面有特长的学生回答。这样,每一个问题对于回答的学生来说都属于跳一跳才能摘到的苹果,而每一个学生都有得到老师提问的机会。对偶尔回答不好的学生,要注意在较短时间内再给他一次答问成功的机会。实践证明,这样因人施问对培养各层次学生的学习兴趣,尤其对破除学困生对提问的畏惧心理有很好的效果。数学课堂的精彩不是教师表演得精彩,而是需要我们教师做有心人,把问题设在重点处、关键处,疑难处,这样,就能充分调动学生思维的每一根神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启发学生深入思考,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这样的提问才是有效的提问,这样的数学课堂才是精彩的课堂。

作者:李岩菊 单位:山西省闻喜县河底中心校

探究性学习中的提问艺术 篇3

一、提问要具有疑问性

老师应该在学生感兴趣有疑问的地方抓住时机提出问题。有疑问才会有争论,才能辨别是非,也才能引起学生的求知欲望,特别是经过教师的引导,通过同学间的交流,使疑问得到解决后,他们会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在教学《用奇谋孔明借箭》一课时,我设置了这样的情境:首先,播放《滚滚长江东逝水》,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哪部电视连续剧的主题歌吗?在《三国演义》中有一个手执羽扇,上知天文、下晓地理的能人智士,你知道他是谁吗?”接着,出示课文中的句子:“当夜五更时候,船已近曹操水寨。孔明教把船頭西尾东,一带摆开,就船上擂鼓呐喊。”问:“孔明来到曹操水寨意欲何为?”这时,学生会结合自己对这部名著的了解及不解提出很多问题,这时,老师要把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归类、列举,并逐步解决。这样,学生在心理上、精神上都会得到满足,学习的自信心自然也会增强。

二、提问应富有启发性

启发性提问重在“启发”二字,恰到好处的启发不仅能激起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和动机,还能促进学生积极思考,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在教学《用奇谋孔明借箭》时,讲到孔明命人将船停在曹操水寨附近,鲁肃大为震惊“倘曹兵齐出,如之奈何?”问学生:“难道孔明不害怕曹操吗?”生:“不害怕。”“你从哪里读懂的?”学生抓住文中的“孔明笑曰:‘吾料曹操于重雾中必不敢出。吾等只顾酌酒取乐,待雾散便回。”这一句话加以说明,由此体会到孔明对曹操这个人知之甚多。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问题“曹操真的如孔明所言不敢出战吗?”激发学生继续读文的欲望。正所谓“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像这样具有启发性的提问会使学生的思维始终保持在一个兴奋的状态,也只有这样,学生在课堂上才会呈现出一种“跃跃欲试、欲罢不能”之态。

三、提问要能激起兴趣性

科学家研究发现:非智力因素,对学生的学习作用是非常大的,特别是情商的学习效率和效果更是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为此,教师提出的问题一定要能引起学生探求的兴趣,激发学生寻求正确答案的积极性。在教学《用奇谋孔明借箭》时,讲到周瑜得知孔明借箭的整个经过后,问学生:周瑜在惊叹之余,所说的“孔明神机妙算,吾不如也!”是发自内心的吗?生:应该是,因为下文中有说“瑜下帐迎之,称羡曰:‘先生神算,使人敬服’。”师质疑:“周瑜是一个多疑、善变的人,他真的会就此甘拜下风,和孔明握手言和,共同抗魏吗?”学生在老师启发性的提问下,不仅会对课文再次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更会对《三国演义》这部名著产生浓厚的阅读兴趣。

四、提问难度要有适中性

探究性提问的难度要适中,要让学生在经过思考、努力、交流合作后,基本上就可以把问题解决。在教学《用奇谋孔明借箭》精彩片段——借箭时,我问学生:“孔明是怎样借箭成功的?”这样的问题,只要学生仔细读文,就会通过自己的努力把问题解决了。特别是对一些学习相对较差的学生,更应该提出一些比较简单的问题,“让他们站直了就能摘到苹果”,要知道增强他们学习的信心,比学会知识更重要。

五、提问要具有全面性

全面性,即教师提问要面向全体学生,避免课堂上“差生吃不到,优生吃不饱”现象的出现。难的问题叫优等生回答,简单的问题叫后进生回答,难易适中的问题则叫中等生回答。切忌只叫好的,不叫差的。

六、提问要具有延伸性

所谓延伸性,就是教师设计问题要能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为学生拓展一个广阔的思维空间。如我在教学《凡卡》一课时,设计了“凡卡的信爷爷有没有收到?凡卡后来的生活怎样?”这一问题,学生在课文内容的基础上会展开很多富于个性化的想象。

思想品德课探究性提问浅谈 篇4

笔者在教学八年级思想品德下册第四课中“肖像和姓名中的权利”时就尝试运用探究性提问。以下是笔者的部分教学过程。

下面, 让我们一起走进“照片的风波”, 看看故事中的主人公在制作、使用肖像时, 都产生了哪些烦恼。

[多媒体展示故事情节一]小琳今年18岁, 一天, 她看到一家杂志社在征集封面人物, 便产生了试一试的想法。小琳来到好友刘方开的影楼, 让刘方给自己拍一张生活照。可刘方认为拍一张写真照, 成功的几率会更大。再说, 既然是在影楼拍照, 怎么拍就该听摄影师的。这下, 小琳可苦恼了, 拍生活照, 怕影响朋友间的友情;拍艺术照, 自己又不愿意。

师:请大家帮小琳想一想, 她该怎么办。

生:刘方没有权利干涉小琳的决定。是否允许他人给自己拍照、怎样拍照是法律赋予公民的权利。小琳应该坚持自己的主张, 并给刘方讲明道理, 以免伤了和气。

……

板书: (一) 我有肖像权

师:同学们帮小琳想了不少好的方法。事实上, 小琳做了怎样的选择呢?

[多媒体展示故事情节二]小琳想起法律课上老师讲过, “公民有权决定是否允许他人给自己画像、照相或录像;制作他人的肖像, 应当征得本人同意”。这是法律赋予每个公民的肖像制作权。于是她坚持让刘方帮自己拍了一张生活照, 并给刘方讲了有关法律知识。

板书:1.肖像制作权

[多媒体展示故事情节三]小琳拿到照片后, 准备寄往杂志社。谁知, 妈妈坚决不同意她把照片放在杂志封面上, 成为大家“浏览、谈论”的对象。对此, 母女俩意见产生了分歧, 最后妈妈说:“我是你的妈妈, 我有权处理你的相片, 相片只能摆在家里。”

师:小琳又一次陷入烦恼之中。请大家再帮她出出主意。你同意她妈妈的说法吗?

生1:她妈妈的说法不对。小琳已经是成年人了。有自己的想法和做事的原则。妈妈不用像照顾小孩子那样, 事事为小琳做主。

生2:小琳应该听妈妈的劝告。毕竟她年纪小, 阅历浅, 多听听家长的意见, 可以使自己少受伤害。

……

探究性提问的主要目的在于引起学生的探究欲望, 激发他们的创造性思维, 调动他们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为达到此目的, 运用探究性提问要注意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不断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要设计好课堂提问, 或是引导学生去发现、解决问题, 教师就要深入教材、钻研教材、准确把握教材。这对教师的专业素质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2.要营造一个良好的课堂氛围。良好的课堂氛围是探究教学的重要条件。提问要想引起学生的大胆探索与回答, 尤其需要教师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教师在提问学生时, 要注意保护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多点鼓励, 少点责备, 才能激发学生学习和探究的兴趣。

3.问在有疑之处。教师的问题必须设在学生有疑问的地方, 这样的提问才能引起学生探究的兴趣。问题一旦得到解决, 学生就会有“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 在精神上得到极大的满足, 从而激起进一步探究的欲望。

4.问题难易适度, 适时点拨。问题难易适度, 这是引起学生探究, 激发学生思维的重要条件。问题过难或过易都不利于学生开展探究学习, 有效地促进他们智力和能力的发展。教师向学生提出的问题难易程度适当, 才能激发学生思考, 推动探究活动的进行。当学生不明白时教师可适当点拨, 诱导问题研究的方向。

5.问题要具有启发性, 以引发学生兴趣。启发性提问能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激起学生探求知识的欲望并打开思路, 提高学生思维能力。问题设计要考虑到学生已有的知识、能力水平。教师提出的问题, 要能引起学生的探究兴趣, 要使他们的学习情绪处于高涨状态, 激发他们寻找问题答案的积极性。因此, 教师提问时要注意从实际出发, 想方设法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增强学生的探究欲望。

小学数学课堂提问策略探究 篇5

关键词:情境式设问;探索性问题;层次性问题;总结性问题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6)11-0360-091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6.11.070

新课程改革更加关注学生的主体参与与主动构建,这是对传统灌输式教学的彻底挑战。在这一背景下,课堂教学不再是教师的单边活动,而成为了师生共同参与、互动探究的双边活动。提问正是师生进行语言沟通、互动探究的重要活动,是数学教学的心脏。为此,教师在教学中要以问题为主线,以激发学生强烈的探究动机为核心,引导学生展开主动探究,激活学生的思维,使他们获取知识,掌握技能,提升探究能力。

一、结合情境提问,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探究的动力。提问虽然具有激趣功效,但若一味枯燥而机械地提问,往往难以激起小学生探究的激情与动力,并不能使他们主动而积极地参与到探究中去。对此,我们要灵活开展情境教学,结合丰富、具体的教学情境来提出问题,这符合小学生的特点,更能激发学生参与探究的主动性与积极性。

(一)在生活情境中提出问题

数学与生活密切相关,教师要将生活与数学结合起来,打破以往以教材为中心的封闭式教学模式,将教学引向宽广的现实生活,还原数学学科的生动活泼,改变枯燥空洞的理论教学,进而激起学生参与数学探究的兴趣。如在学习认识人民币时,我们可以结合购物这一熟悉的生活情境提出问题,拉近学生与数学的距离,激起学生的探究动机。

(二)在多媒体情境中提出问题

多媒体集图、文、声、像于一体,视听结合、动静结合,教师可以把抽象深奥的数学问题寓于直观形象、动态生动的多媒体情境中,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激发他们参与探究的积极性。

(三)在操作情境中提出问题

学生有着很强的动手操作能力,引导学生在操作中探究,符合他们的特点及学科规律,是激发学生探究兴趣,深化學生理解的重要手段。如在学习轴对称图形时,我们可以让学生亲自动手来画一画、剪一剪、折一折,在充分操作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思考:这些图形有什么特点,进而引出轴对称这一重要概念。

二、提出探索性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探究

问题是学生探究的内在动力,其本身的价值直接关系到学生探究的深度与学习的成败。如果仅是对公式、概念、定理等本身的提问,或是与非、对与错的检测型问题,就只能成为对知识的简单回顾,并不能引发学生独立而深入地进行思考,学生依旧只能成为知识的记忆者,而不能深刻理解与灵活掌握,这样的课堂是枯燥而呆板的、机械而无效的。如果问题太难,则会造成知识断层,无法引导学生展开探究,体会到智力角逐的乐趣,只会让学生对自己、对学习失去信心,提问也就失去了价值。认知可以分为忆知区、最近发展区与未知区三个层次,具有价值的提问是在已知区与未知区之间的最近发展区。因此,教师在设计问题时要着眼于最近发展区,确保学生通过自主探究能解决问题。这样的问题才是最具有思考价值与探究价值的。

三、进行层次性提问,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

学生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性,素质教育更重视学生间的差异,提出了因人而异、因材施教的教学理念,更加关注学生作为生命个体富有个性化的发展。因此,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提问时不能同一问题、同一标准,这只会抹杀学生的个性,限定学生的思维。只有基于学生个体富有层次性的提问才能贴近每个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满足不同学生的不同学习需求,激起每个学生主体参与与思考的积极性,真正实现教学面向全体学生、全面参与、全程探究。教师要对学生进行全面了解,通过多种方式来了解学生的数学基础、生理特点、认知规律、学习能力、接受水平等智力因素以及兴趣、爱好、情感、性格、意志等非智力因素,并据此将学生划分成不同的层次,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来提出不同的问题。针对基础薄弱、认知相对低下的学生提出一些基础性问题,如公式、定理等;针对基础知识与认知水平一般的学生提出一些理解性问题,如公式的推导;针对基础知识扎实、认知水平较高的学生则提出综合性问题,侧重于学生对知识的深刻理解与灵活运用。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基于自身基础展开有效的探究,从而使全体学生在原有基础上都得到长足发展。

四、开展总结性提问,提升学生的理解水平

小结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一节课所学知识的总结,是帮助学生理顺、理清知识点的重要环节。我们不仅可以利用提问来进行小结,引发学生对知识的关注,让学生更清楚地了解本节的知识点,也可以通过反馈来了解学生的具体掌握情况,以便教师及时调整教学方案。我们可以这样提问: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点,掌握了哪些数学思想或方法等。这样通过问题来引导学生进行知识的回忆,有利于加深学生的印象,深化学生的理解。我们还可以就知识的重难点来提问,以引起学生的重视,深化学生的理解。同时,教师还可以将问题延伸到课外空间,提出一些富有实践性的问题,如学习了正负数,可以让学生收集正负数在现实生活中的实际运用,将学生的视野引向生活,让他们在生活中学习与运用,进而认识到数学与生活的关系,增强数学应用意识。

初中数学课堂提问探究 篇6

关键词:数学教学,课堂提问,有效策略

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说过:“发现千千万,起点是一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课堂提问是一切 教学活动中必不可少的教学手段,是教师与学生进行交流的教学措施.如果教师在课堂上能向学生提出有价值的、能有效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的问题,往往比单纯的让学生解决问题更有效.那么,怎么样才能做到有效提问呢?

一、课堂提问的方式方法

提问的方法是课堂提问中的重要因素.教师要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采用不同的提问方式,提高课堂提问效率.

1.顺序法.这种提问方法是根据教材的知识编排顺序,按知识结构提出一系列的问题,通过提问使学生掌握教材知识.例如,在教学“小于1的数的科学计数法”时,先提问:(1)大于1的数用科 学计数法 怎么表示?(2)10-2等于多少?再问:0.00022用科学计数法怎么表示呢?

2.铺垫法.教师在开始上新课之前或解决一个主要问题时,可以准备一些铺垫性的题目让学生完成,或者先设计一些铺垫性的问题,这样可以起到铺路搭桥的作用.例如,在解有关路程的应用题时,先让学生回答有关的等量关系,路程=速度×时间;速度=路程÷时间;时间=路程÷速度,再来解答.

3.对比法.这种方法是将相关的或容易混淆的内容进行对比而进行的提问.它能够让学生很好地掌握知识的共同点和不同点.如教学轴对称图形与两个图形成轴对称时就可运用对比法.

4.评论法.让学生对其他学生回答问题的情况进行点评,然后教师再 对答题和 评论的学 生进行综 合的评价,看看谁的回答更精确.

二、课堂提问要素

教学过程中,提问是围绕教学的重 难点而展 开的,在提问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典型性.设计的问题要少而精,不能偏离 课堂教学中心.要能突出教学的重难点,达到最佳的教学目的.

2.启发性.课堂提问的灵魂是启 发性.在课堂上 缺少启发性的提问是失败的提问.因此,教师在设计问题时要注重启发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3.多角度、多途径.课堂提问要能 直观地引 导学生多角度、多途径地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明白问题的来龙去脉.使学生在掌握新知识的同时又复习旧知识,也锻炼学生思维的 发散性和 灵活性,使学生具 有发现问题、灵活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课堂提问的策略

1.巧妙设计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上课前,教师要巧妙设计问题,使学生被问题吸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用一个个由浅入深、耐人寻味的问题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拓展学生的思维.例如,在教学“三角形的内角和”时,先让学生回忆小学所学的知识,知道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然后提问:你是怎么知道的?学生思考后争先恐后地回答:“我是量三个内角的度数,加起来得到180°的”“我是通过折叠的方法得出的.”教师肯定学生的回答:“你们的想法都是正确的,都很能干.可是我们已经学习了几何图形的证明,能不能用证明的方法推出三角形的内角和呢?”通过问题情境的引入,使学生学习兴趣倍增,学生共同讨论,动手画图,积极主动地钻研、探索新知识.最后,学生利用平行线的性质证明了三角形的内角和的性质.课后,学生围着我,叽叽喳喳地说:“老师,几何证明原来并 不难”“老师,我不再害 怕几何证明了.”学生从原来的畏难,到产生了征服几何证明的欲望.

2.精心设计问题,优化课堂提问.(1)抓住学生的兴趣点提问.教师的提问,要以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关键,创造能激发学生求知欲望的境界,使学生思维得到充分的发展;(2)抓住知识点的梯度提问.对于一些深度和难度较大的问题,学生一时间没办法理解,领悟不了的,教师就要想办法把这些问题化难为易,化整为零,把复杂的问题设计成一组有梯度的问题.指给学生思考的方向,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并鼓励学生大胆地说出自己的想法,与同学交流合作,共同探讨问题.;(3)抓住知识的聚合点提问.聚合点是知识网络上的交点.围绕聚合点提问,更能突出重难点,使学生理清思路,系统掌握知识.

3.提问要面向全班,因人而异.提问是一种艺术,好的课堂提问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利于促进学生积极思考,激发学生探索解决问题的欲望,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应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课堂提问,使学生更好地解决问题.

数学课堂的有效提问探究 篇7

一、明确目的,针对性提问

数学课堂提问并非毫无依据的,而是要有一定的目的性、围绕某一目标来有针对性地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教师应该围绕学生的心理特征、思维发展等编制问题,确保所问问题既能紧扣教学任务、学习目标,又能扣动学生心扉,切实启发学生。例如,学习“可以被5 整除的数的特点”这一知识点时,教师必须明确该知识点的教学目标就是让学生能够扎实掌握、认识可以被5 整除的数的特点,其教学难点在于怎样去分析一个数可否被5 整除,教师应该围绕教学目标,因势利导、巧妙引导。先要求学生自行发言,提供一些可以被5 整除的数,学生经过仔细思考、结合以往的计算经验,纷纷报出了一连串数字:10、15、20、30 等,教师此时让学生观察、分析,他们所列举出的数字都有什么共同特点,一些学生跃跃欲试地回答道:可以被5 整除的数都是5 的倍数,教师对于此回答给予积极的评价,并继续鼓励学生深入进行思考。学生经过深思再加上教师的提示与启迪,终于有学生说出:能被5 整除的数,其个位数字不是“0”就是“5”,此时,教师可以针对学生的完美回答做出夸赞性的总结,“是的,真聪明,回答得完全正确。”经过这样有目的、有重点地引导式提问,能够有效挖掘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运算能力。当学生听到最终的正确答案后,会既感到惊喜和满足,同时,也能对该知识点印象更为深刻。

二、结合生活,趣味引导

学生所接触到的数学知识都是简单算术知识,也是生活中常用的数学知识,很多数学原理、计算方法等都与现实生活密切相关。所以,数学课堂提问与课上教学应该与现实生活结合起来,通过这种方式让学生把所学知识运用于生活,培养学生的数学实践能力。能够巧妙利用数学知识解答生活中的难题,这样才能体现课堂提问的意义。在学到应用题这一题型时,其中涉及到倍数、加减法方面的运算时,教师完全可以列举一些现实生活中的问题,设置学生都十分熟悉的生活问题,在此基础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能够自觉投入对问题的解答与探索中。例如,教师可以将数学考试作为背景设置问题,“期末考试结束了,数学成绩单出来了,小红、小明、小丽都十分关心自己的数学成绩,然而,老师却未直接公布成绩,采用了一道数学题的形式,启迪学生自行计算,教师给出的题目条件如下:已知小红的成绩86分,小明的成绩是小红成绩的一半又多出20 分,小丽的成绩则是小红与小明成绩之和的二分之一,问:小红、小明与小丽各多少分?”学生听到这一问题后都感觉到十分绕转,但是,又非常想要知道自己的成绩,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只有根据教师给出的已知条件来分别计算自己的成绩,逐步推导、逐步验算,最终得出结论。这一过程伴随着对学生的思维能力、分析能力与题目理解能力等的训练,而且学生也会全身心地投入,这就是问题引导的数学课堂教学,能够为学生带来更大的兴趣与热情。

三、举一反三,巧妙推理

数学作为一门自然推理学科,本身强调逻辑关系、前后衔接、论证以及逻辑推理等,教师必须意识到数学学科的这一特点,善于运用举一反三的方法来启迪学生,通过巧妙地推理式提问来培养学生的举一反三能力。例如,在学习“长方形面积、正方形面积、三角形面积”这一几何图形项目时,教师完全可以采用举一反三式的推理式提问的教学方法,先告知学生长方形的面积公式等于长乘以宽,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自行分析正方形的面积公式,学生经过分析得出:正方形是长方形的一种特殊形态,其面积求法同于长方形。通过同样的科学推理模式,进而得出三角形的面积公式。

四、结束语

文章从明确目的,针对性提问;结合生活,趣味引导;举一反三,巧妙推理等方面,研究如何促进数学课堂的有效提问。从基础学习阶段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打好数学基础,提高学生的数学课堂发问能力,让学生带着浓厚的学习兴趣投入到数学钻研中,才能达到预期教学目标。教师应该积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积极启迪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处于一个大脑高速运转的状态,能够根据所提供的题目、教师的引导与启迪做出适当的反应,最大程度上运转自身的思维,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之中,提高自身数学素养。

摘要:数学科目教学一直以来备受教育工作者重视,从基础学习阶段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打好数学基础,提高学生的数学课堂发问能力,让学生带着浓厚的学习兴趣投入到数学钻研中,才能达到预期教学目标。文章从明确目的、针对性提问;结合生活,趣味引导;举一反三,巧妙推理等方面研究如何促进数学课堂的有效提问。

数学探究性提问 篇8

1. 问题设计随意

小学数学学科具有较强的知识系统性, 教师的课堂提问设计要注意找准和利用知识间的共同要素, 抓住新旧知识间的共同因素来设计问题. 有些小学数学教师在课堂中为了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设计的问题过多的从吸引学生“眼球”的生活经历上考虑了.

【案例】“乘法的初步认识”教学片段教师提问: 学生去过游乐园吗?

学生: 去过.

教师提问: 游乐园里都有什么好玩的项目? 你最喜欢玩什么项目?

学生: 过山车、旋转木马、碰碰车……

学生非常兴奋把自己在游乐园里看到的项目, 玩过的项目说的停不住了. 这时教师还要花精力将学生的思维在不情愿的情况下拉回来. 问题设计比较随意, 可以在出示情景图后提问, 学生喜欢游乐园, 你看图上的小朋友在做什么? 他们各是几人在一起玩的? 这样的提问既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又将本节课数学知识教学引出.

2. 提问目标不明确

程广文在“论数学课堂交往特殊性”中指出, 数学具有高度的抽象性, 教学内容大大脱离现实生活, 学生在学习数学时缺乏现实需要. 教师在课堂提问中如果对问题表述不明确, 就会使学生抓不住要点, 致使学生答题时离题万里或不能作答.

在教学“用转化的策略解决问题”中, 为了让学生回顾曾经运用转化的策略解决过的问题, 进一步感受转化的价值, 教师提问: 学生回想一下在以前的学习中, 我们运用过哪些转化呢? 目标不明确, 学生不能自觉的从图形面积、体积公式推导中、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找到“转化”, 造成学生回答不出问题.

3. 提问内容: 容量大、质量差

有些小学数学教师认为在课堂中要形成师生互动, 充分调动学生就要多问. 因此设计大量是不是? 对不对? 行不行? 的问题, 搞地毯式轰炸.

【案例】“三位数退位减法”教学片段教师提问: 从图中, 你了解到哪些信息?

学生1: 我知道了民间故事185本. 教师提问: 他说的对吗?学生: 对.

学生2: 童话有210本. 教师提问: 他说的对吗? 学生: 对.

学生3: 儿童小说有375本. 教师提问: 他说的对吗? 学生:对.

教师的提问由于答案就在图表中, 学生几乎根本不用思考就能回答问题, 课堂没有任何教学效果.

教师提问. 那你怎么计算出来呢.

学生: 770 - 185 - 210 - 375 = 0

185 + 210 + 375 = 770

3. 处理“提问“: 千篇一律

在小学数学课堂中, 学生回答后教师习惯地用“正确”、“对”“不对”等词语进行评价, 它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生回答完问题后, 从内心渴望教师进行评价, 他们不是简单渴望教师用“对”或者“不对”来评价他们, 他们渴望教师能够多元地评价, 希望教师能仔细地给予评价, 只有这样, 他们才能感觉到自己的回答得到了别人的认可.

二、小学数学课堂提问有效策略的探究

1. 注意问题难度适中. 教师设置难易程度适当的提问相当重要. 小学阶段学生的思维处在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度的阶段. 因此, 合理搭配不同层次认知水平的提问, 帮助学生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的顺利过渡.

2. 注意问题的思考性. 数学是一门特殊的学科, 其问题的答案有很大的确定性, 学生回答问题的正确与否是学生回答完毕问题以后在教师头脑中必须要首先形成的. 提问的问题要有思考的价值. 一般情况下, 教师的理答主要有两个功能, 一是诊断, 二是鼓励. 教师只有先诊断学生的回答是否正确, 才能采取有针对性的手段或方式对学生进行评价或者鼓励.

3. 及时进行鼓励性评价. 教师在自己的心中确定了学生答案的正确性之后, 先不要对其进行判断性评价, 而是要及时对学生进行鼓励性评价. 学生回答完问题, 以往教师常用“对”“很好”“不对”“错”等词语来评价学生的答案, 这样简单的、千篇一律的评价犹如隔靴搔痒, 学生情感上不能得到满足, 久而久之, 学生会失去回答的兴趣. 教师可以说: “看得出来, 这个问题你进行了认真的思考, 希望其他学生能向某某学生! ”或者说“某某学生回答问题的角度很新颖, 这是教师没有想到的! ”等之类的鼓励用语.“好孩子都是夸出来的. ”在课堂上对学生的回答进行及时中肯的评价, 可以增强课堂的氛围, 沟通师生之间的感情, 同时又令学生感到尊重, 更加会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参考文献

[1]柳青.如何进行有效的课堂提问[J].大连教育学院学报, 2006 (4) .

高中数学课堂提问有效性的探究 篇9

课堂提问一向被默认为是教师对学生的提问或主要是教师对学生的提问,因而设计课堂提问成为教师备课的一个重要内容。多年来,人们从来没有对提问在课堂教学中的地位发生过任何怀疑、产生过任何动摇。然而,当新课程理念犹如和煦的春风迎面扑来,在对新课程的理念加以认同的同时,我们不得不对我们心中默认已久的课堂提问进行审视和反思,提高高中数学课堂提问有效性的途径。

一、营造和谐氛围,引导学生敢于提出问题

目前高中数学课堂存在这样一种普遍的现象:学生不愿意提出问题,或不敢提出问题,从而导致大多数的数学课堂死气沉沉。学生能否提出问题,这取决于老师在教学中能否引发学生积极的思维,是否给学生提出问题的空间和时间及和谐的氛围。心理学告诉我们,自由能使人的潜能得到最大的发挥。所以,师生间应当建立一种平等、民主、亲切、和谐的关系,以保证学生智力和非智力的创造因子都处于最活跃状态。教师认真对待学生提出的问题,正确的给予肯定,及时表扬,不合理的或很简单的,不轻易否定,尽可能揣摩学生提出问题的依据、角度和方法,从中挖掘蕴涵的思维新异之处,适时、适度地给予点拨和鼓励,引导学生自悟自明,增强学生提问的意识和兴趣。最终达到“学生提问——学生解答——学生辩论——得出结论”的课堂模式,让学生成为课堂的真正的主人。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有问题的提出,才有问题的解决。因而没有问题,也就没有创新。

二、教师课堂提问应有明确的目标

提问作为“老师促进学生思维,评价教学效果,推动学生实现预期目标的基本控制手段”,是沟通教师、教材与学生三方面的桥梁,课堂提问的目的是让学生获取新知识、培养学习能力。因此,提问的用语必须明确、具体、表达清楚。教师切忌含糊其辞,使学生不知所措,同时还应做到不盲目提问、明知故问。要使提问有价值,教师提问之前首先向自己发问“为什么问”。例如在讲完“直线和平面平行的判定定理”中,老师在总结时可以向学生提问:一条直线和一个平面平行的意义是什么?一条直线和一个平面平行的判定定理是什么?分析定理的题设与结论?在什么情况下考虑应用这个定理?使用这个定理应注意什么?这些提问旨在检查这节课的教学效果及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与表达能力。这样的提问,具有明确的目的。

三、课堂提问应掌握的难度和控制频度

通常课堂上的提问,往往是一些简单的判断性问题和叙述性问题,只要学生回答“对不对”“是不是”或“是什么”,这类问题在课堂上反复出现,对学生思维方面的要求很低,难以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高质量的课堂提问,必须要求教师首先要钻研教材,其次针对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和思维能力,找到问题真正的切入口。心理学家认为,人的认知水平可划分为三个层次:“已知区”“最近发展区”和“未知区”。人的认识水平就是在这三个层次之间循环往复,不断转化,螺旋式上升。课堂提问不宜停留在“已知区”与“未知区”,即不能太易或太难。问题太易,则提不起学生的兴趣,浪费有限的课堂时间;太难则会使学生失去信心,无法使学生保持持久不息的探索心理,反而使提问失去价值。提问深度要恰到好处,学生跳一跳能够得着“果子”,这必将能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地探求新知识,使新旧知识发生相互作用,形成有机联系的知识结构。

四、课堂提问应巧设梯度和增大跨度

为了提高提问的效率,教师可以针对学生的思维规律,采用阶梯式提问的策略,即以一个问题为中心,紧随学生回答继续发问,形成一个“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如果……就会”“你还有什么想法吗”问题链,使学生的思维活动逐渐深入,在更高的水平上进行思维活动。这种问题链,不仅有梯度,而且有跨度,能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同时也增加了知识的跨度。

五、课堂提问要讲究艺术性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提问作为教学的组成部分,也贵在得法。因此,要使提问收到良好的效果,必须讲究提问的方法和技巧。①要根据高中生心理特点,学习成绩的差异,有针对性地提问。②选择提问的方式。提问的方法多种多样,有正问、反问、有直问、有曲问、有悬问等等。③把握好提问的时机。④把握提问的角度。例如,在学习“等比数列的求和公式”前,先设计这样的问题情境:“我愿意在一个月内每天给你1万元钱,但在这个月内,你必须第一天给我1分钱,第二天给我2分,……即后一天给我的钱是前一天的2倍,有谁愿意?”此问题引起学生极大兴趣。

小学数学课堂教师提问策略探究 篇10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提问;策略分析

提问是社会交往的一种重要方式,是主体与客体之间的沟通行为,是人们用于解除疑惑,获取知识的一种方式。课堂提问是指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为达到教学目标,根据教学内容,并结合学生的认知状态,通过设置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评价问题,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运用自己的知识对问题形成个性化的理解,以促进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提升,从而提高教学效果。这是一种教学手段,也是师生之间的一种互动形式。

一、小学数学课堂提问的功能

教学的目的不仅仅是传授学生本领,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通过课堂提问的形式可以激励学生,唤醒学生学习的兴趣,鼓舞学生学习的士气。从教师方面来说,通过课堂提问,教师可以引导教学内容,并可以掌握学生对课堂内容的掌握情况,以控制教学进度。从学生方面来说,课堂提问可以使学生的注意高度集中,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 构建学生个性化的知识框架,还能启迪学生进行创造性学习,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能力,提高学习的效率。从师生双方来说,通过课堂提问可以融洽师生之间的感情,缩短师生之间的距离,良好的师生关系更能激发教师的教学热情,学生的学习热情,教与学将在学生的求知与教师的解惑之间产生良性循环。

二、小学数学课堂提问的现状分析

教师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有:1.部分教师都没有充分认识到课堂提问的重要性,没有做到注重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的交流互动。2.教师对课堂提问缺乏整体感知,大部分的教师仍认为课堂提问仅仅是教师提出问题,学生解答问题就行了,却忽视了很重要的两个环节:问题设计及评价答案。3.课堂提问的数量较多,质量不高,指答方式有待改善,教师在课堂提问的运用上随意性很大,缺少系统筹划,大量问题的提出,使学生对每一个问题都难以深入思考,达不到课堂提问的效果。4.教师的理答方式较单一,教师在评价学生的回答时,对回答正确的同学给予泛泛表扬,没有对学生回答进行有针对性的赞扬, 对回答错误同学的处理也显得比较无力,缺乏先将问题分解细化后再对学生进行引导的意识和能力。

学生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有:1.大部分学生已能认识到课堂提问对学习的帮助作用,也能意识到提问对自身发展的重要意义,但仍有部分学生认识不到教师为何要提问,甚至还有学生认为提问没有任何意义。2.存在着部分学生不理解教师提问内容的现象,或是理解了提问的内容,但不知如何回答的情况,表明课堂提问的问题设计存在一定的问题。3.部分学生不愿意主动回答问题,对教师指答环节存在逆反心理,降低了学习兴趣,有的甚至故意扰乱教学秩序,师生关系僵化。

三、提升小学数学课堂提问效能的策略

课堂提问是一种教学形式,是教师需要具备的一项基本素质,课堂提问作为一项教学技巧,是教师专业技术水平的体现。如何有效的提升教师课堂提问的时效性,直接关系到小学数学的教学水平,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针对当前小学数学提问中存在的问题,就如何提升小学数学课堂提问效能,提出以下建议:

1.重视提问的设计,提高教师对课堂提问的整体感知。

教师要根据课堂内容,精心选择提问内容,既要避免简单的是非判断,又要做到问题新颖,具有吸引力和启发性。要注意把握提问问题的难度, 如果问题太简单则不需要思考,如果问题太难,则会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要给学生留下思考的空间,使学生通过积极的思考,可以获取问题的答案,有助于调动学生思考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还要注意课堂提问的数量,把握好提问的“度”,提问的太少,难以有效的调动学生的思考,但过多的课堂提问,则会使教学重点难以突出,主次不清,学生则是被动的、机械的回答问题,影响学生思考的积极性。还要根据教学的目的,确定适当的提问顺序,以利于学生集中观点,推动思考的过程逐渐深入。

2.提高课堂发问的艺术性,以提高课堂提问的吸引力。

同一个问题,使用不同的方式提出来,达到效果也将会不同。教师要掌握好提出问题的时机,要在学生注意力高度集中于教师讲解的问题时,教师再抛出问题,则学生就会顺势进行思考,达到启发思考的效果。教师应当注意提问的语气、态度,要用诚恳的态度,委婉的语气向全体同学发问,使学生们觉得教师是在向学生们请教,则全体学生都会积极的思考问题,将有助于学习重点和难点的突破。

3.注意课堂提问指答方式的应用,提高指答的技巧。

学生把指答看作是教师对自身的信任,也是自已表现的机会,所以所有的学生都渴望得到回答问题的机会,所以教师在指答环节要注意多种指答方式的搭配使用,以尽可能的照顾了所有的学生,使他们获得公平的答题机会。教师指答时要注意观察学生的神情,从中可以判断出学生对问题的掌握程度,要让那些踊跃举手的同学起来回答,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不能把提问当作一种惩罚的手段,以防挫伤学生的自尊心。还要注意提问的难度应与被指答学生的能力相当,把有难度的问题指给学习好的学生,有助于其思维的启发和发散,进一小提升了学生的能力,把难度小的问题指给学习成绩一般的学生,则有助学生重拾学习的信心。

4.重视课堂提问的评价,提高提问的时效性。

教师要对学生的回答进行及时的、恰当的评价。希望得到教师的表扬是每一个学生的愿望,所以对回答正确的同学,教师不要吝惜赞美的语言。教师要根据学生回答问题的特点,表扬学生的回答问题中的亮点,可以从学生观察能力、应用能力、表达能力、理解能力、思考能力、运算能力、空间想象能力、推理能力等方面给予具体的肯定和表扬,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并提高参与回答问题的兴趣。对回答错误的同学,要中肯的指出错误的地方,应坚持鼓励的态度,注意保护学生的学习热情。教师在评价时一定要客观公正,标准统一,且一视同仁,要让每个学生都能感受到教师的关心。评价结束后,教师还要对问题的答案进行总结,可以通过请同学复述答案,教师再进行讲解的方式,加深印象,深化认识,巩固学习效果。

总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课堂提问是一种很好的教学方式和技巧,使用得当,可明显提升教学效果,可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氛围,有利于每个学生的健康成长,每一位教师都应该努力的去掌握这门技巧。

【参考文献】

[1]李同胜,王统永.课堂教学技能训练教程[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11

[2]何裙裙.小学数学课堂提问教学策略研究[D].天津:天津师范大学,2010

高中数学课堂提问的有效性探究 篇11

1. 教师牵着学生走, 未能关注学生的自主性。

案例1.在“正弦、余弦的诱导公式”第一课时, 教师首先呈现给学生几个问题: (1) 学习了任意角的三角函数之后, 利用任意角的三角函数的定义可以解决哪些问题? (2) 什么是诱导公式和诱导公式解决什么问题? (3) α与180°±α、360°±α之间的三角函数有什么关系? (4) 为什么只研究α与180°±α、360°±α之间的三角函数的关系? (5) 这些关系如何推导?接着又出现许多“是”与“不是”的问题。

分析:实施素质教育, 要求教师一改以往满堂灌的教法, 加强与学生的互动。因而, 有些教师就把课堂提问的数量作为了衡量一堂课是否使学生活动丰富的一个标准。看似给学生设置了一个个小台阶, 但殊不知如此高的提问频率, 如此程式化的提问且直奔主题, 使学生思维活动的空间受到限制, 学生缺失了发现、体验的机会。学生只能亦步亦趋地跟在教师的后面, 完全丧失了学习的主动权, 很难引发认知冲突, 使自主学习成为空谈。教师要切实改变观念, 不要只注重活动的形式化, 而要反思怎样改进教学设计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2. 教师抑制学生思考, 未能关注思维过程。

案例2.在“同角三角函数”一节中一教师设置了这样一道题:已知tanα=2, 求的值。没过几秒钟, 学生未思考完毕, 教师就开始讲, 分子分母同除以cosα……并指出这种切化为弦的方法多么巧妙。

分析:教师只给学生短暂的时间去思考问题, 马上就自己讲述, 使学生的思维受到抑制, 达不到训练思维能力的目的。教师要让学生展现思维过程, 在提出问题后, 要有足够的耐心, 留给学生充裕的时间考虑。树立“学生是发展的人”、“学生问答有错误”的理念, 不能唯结论表扬和批评, 要允许、理解、宽容学生的错答错问, 长此以往, 学生才能敢答、敢问, 课堂提问才能真正呈现出作为实现教学目标的手段。

3. 教师未能关注学生参与学习的心理需求。

案例3.在“指数函数”第一课时, 一教师创设了这样的问题情境:古希腊神话中善跑英雄阿基琉斯和乌龟赛跑, 阿基琉斯的速度是乌龟的10倍, 他让乌龟先跑了里, 当他追到里时, 乌龟前进了里, 当他追到里时, 乌龟又前进了里。阿基琉斯能否追上乌龟?

分析:创设的问题情境目的不清楚, 且学生不易理解。

针对上述问题, 一项关于教师课堂提问的问卷调查表明:根据学生反馈, 发现教师课堂上所提的42%的问题属于可以直接从教科书上提取的记忆型或具体事实的低效问题;38%的问题是类似于“好不好?”“对不对?”等无效提问;只有20%的问题具有探究和指导意义的问题。显然, 这样的一个提问结构严重影响了教学效率。因此, 教师应注意提高课堂效率, 特别是提问的技巧方面和风格方面的研究, 尽量减少低效或无效的提问, 使整个课堂在紧张有序的气氛中较高效地完成教学任务。

二、课堂有效性提问的意义

有效性提问是指提出的问题能使人产生一种怀疑、困惑、焦虑、探索的心理状态, 这种心理又驱使个体积极思维, 不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教师有效性提问是指教师根据课堂教学的目标和内容, 在课堂教学中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和氛围, 精心设置问题情景, 有计划地、针对性地、创造性地激发学生主动参与探究, 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课堂教学提问方式。

有效性的提问, 既可以调节课堂气氛, 促进学生思考, 激发学生求知欲望, 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 又能促进师生有效互动, 及时地反馈教学信息, 提高信息交流效益, 从而大大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三、数学课堂提问中的心理分析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 教师应有意识地提出问题,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以创造生动活泼的情境, 从而使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去积极思考。在提问的互动过程当中, 教师的心理和学生的心理往往会对提问的效果产生很大的影响。下面我从在提问的互动过程中教师的心理和学生的心理方面阐述几点想法。

1. 教师的心理对课堂提问的影响。

教师设置课堂提问的目的不外乎要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促进学生对问题的理解和分析, 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因而, 在设置课堂提问时, 一定要明确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体, 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教师所采用的一切教育措施、教育手段, 都是为了学生素质的发展。在具体的提问的互动过程中, 很多教师存在对学生不放心的心理。一方面, 教师为了完成整堂课的教学内容, 经常在多数学生对问题的思考还没完成时, 就由少数已经基本完成的学生加以回答, 这种做法, 不但不能充分调动大部分学生的积极性, 反而容易让一部分学生一知半解, 似懂非懂。另一方面, 有些学生的表述能力比较薄弱, 在回答问题时表述不清楚, 此时, 有些教师就会打断学生的回答, 或者教师代为回答, 或者换其他的同学进行回答。这种做法, 容易造成回答问题的学生的自卑心理, 还可能造成其他学生想回答又不敢回答的心理。这也是在课堂提问当中, 常常出现回答的学生总是固定的那么几位的一个原因。因而, 在对待学生的回答时, 教师应该给予学生充分的信任, 认真倾听学生的表述, 让学生感觉到老师对学生的回答的尊重。

2. 学生的心理对课堂提问的影响。

学生由于学习状况和学习心理的影响, 在对问题的思考和回答反馈方面也存在不同的心理状态。有些学生对问题的反应较快, 而且比较看重问题的结果, 在问题提出来后, 不经过深刻的思考, 就给于简单回答, 常常得到的仅仅是问题的皮毛。这类学生往往体现在比较浮躁, 甚至对别人的回答不屑一顾, 容易造成自身对问题的一知半解, 同时也容易对其他学生的思考产生一些负面的影响。有些学生由于对自己不信任, 害怕回答问题, 表述自己的观点, 长此以往, 反而容易形成恶性循环, 自己越不敢回答问题导致表述能力越薄弱, 而表述能力越弱就越没有自信。这样让学生在问题当中学会思考、学会分析、学会表达的目的就不能加以体现。然而, 每个学生都有被别人认可, 被老师认可的愿望, 从学生的心理上看, 如果在数学课堂提问的互动过程中, 自己的价值能够体现, 能够获得成就感, 学生对于投入到这个互动过程也乐而忘返。

四、提高课堂提问有效性的策略

教学过程的主导者是教师。教师首先要强化提问意识, 努力创设问题情境, 这要求教师备课时作创造性地劳动, 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1. 充分发挥课堂提问的功能, 把握好“四度”。

(1) 掌握好问题的难度。教师要考虑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 以学生现有的认知结构和思维水平为基点来设计问题, 使问题符合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这样既不会让学生因问题太简单而不屑—顾, 也不会让学生因问题太难而丧失信心。为了更快地把学生带入发现概念的“最近发展区”, 教师常引导学生在问题情境中类比联想、归纳猜想等思维方式自主地发现概念所包含的规律。

案例4.在等差数列的概念教学中, 试图让学生从特例中自我发现规律, 自我归纳结论的方式来形成这一概念的猜测。

观察下列各数列, 你能发现它们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具有什么性质?

学生从中发现、归纳出规律, 也就猜测了等差数列的概念。

(2) 安排好问题的梯度。人类认识事物的过程是一个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的循序渐进的过程, 学习活动也必然遵循这一规律。在教学中, 对于有一定深度和难度的内容。学生难以一下子理解、领悟, 教师可以采用化整为零、化难为易的办法。把一些太复杂的问题设计成一组有层次、有梯度的问题, 以降低问题难度。在设计问题组时要注意各问题之间的衔接和过渡, 既要给学生指出思维的方向, 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又不能将学生的思维限制过死, 要鼓励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

案例5.“函数最值”的习题课, 接连向学生提出如下几个问题, 让问题层层递进, 思维步步深入。

问题1.下面四个命题中正确的是 () 。

学生经过独立思考、自由交流后一致选择了正确答案B。

问题2.函数的最小值为 ( ) 。

这个问题激发了学生探究的热情, 经过教师的点拨, 均值不等式不具备条件, 可以换元去研究函数的性质, 令问题归结为求函数上的最小值, 利用单调性的定义加以解决。

问题3.能否把问题2中的函数变换一些数字使得其最小值为

问题4.讨论函数上的单调性, 并启发学生画出此函数的草图。

(3) 调节好问题的密度。课堂提问的成功与否, 并非看提了多少个问题, 而是看提问是否引起了学生探索的欲望, 是否能发展学生较高水平的思维, 让学生学会分析问题、发现问题。如果提问过多过密, 学生忙于应付教师的提问, 精神过度紧张, 容易造成学生的疲劳和不耐烦, 不利于学生深入思考;提问过少过疏, 则使整个课堂缺少师生间的交流和互动, 并且不利于教师了解和调控学生的状态。所以, 课堂提问要适度适时, 既不要太多, 也不要太少, 要把握好提问的时机, 使提问发挥最好的效果。

(4) 选择好问题的角度。问题设计要分别着眼于知识的不同侧面, 并注意体现知识之间的互相联系, 如新知识之间的联系、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这要求教师选好、选准问题的角度, 引导学生认真思考, 以达到知识内化及迁移的目的。

案例6.在直线的四种特殊方程的教学过程中, 由于学生初中时就已经很熟悉的直线方程y=kx+b出发, 给出名称“斜截式”, 再由此方程求已知斜率k、过点P (x0, y0) 直线方程, 由y0=kx0+b得b=y0-kx0, 代入y=kx+b得:y=kx+y0-kx0, 整理后即为“点斜式”方程y-y0=k (x-x0) 。

这样的处理与教材中先介绍“点斜式”再得出“斜截式”的顺序不同, 但这样的顺序却更符合学生认知规律, 由旧知得出新知, 循序渐进, 体现了初高中数学的巧妙衔接。整合就是“打乱”教科书上线性排列的知识, 注重不同领域内容的整合、数学与其他学科知识的整合、知识与情境的整合、知识与方法的整合、知识与价值的整合, 有助于学生领悟数学不是一堆孤立技巧和任意法则的集合, 有利于学生对数学内在本质的认识, 这是将形式化数学的学术形态转化为易于学生接受的教育形态的艺术之一。

2. 从教学法的角度思考, 精心设计问点。

课堂提问是为了实现某一教学目标而采取的一种手段。要使学生在这一目标中得到发展, 对解决问题产生强烈的兴趣, 教师在备课中要反复推敲, 设计课堂提问不可机械死板, 类型应灵活多样, 精心设计“好”问题。

(1) 在学生的兴趣点提问。所谓兴趣点, 就是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集中学生注意力, 促进学生理解的知识点。由此提问, 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案例7.在讲授“古典概型”的时候, 教师先提问:现在盒子中有10颗黑弹子、10颗白弹子, 如果从盒中摸10颗弹子, 摸到5黑5白的概率是多少?摸到10颗全是黑弹子的概率又是多少呢?学生肯定会回答类似这样的答案。这时候可指出街上就有人利用人们这样的认识来骗取钱财。因为这样的生活场景学生可能已见识过, 同时指出5黑5白的概率接近于三分之一, 而10颗全是黑弹子的概率差不多是万分之一。这样的结果与学生的认识反差很大, 容易激发学生对等可能概型这类知识的学习兴趣。而这种形式的提问, 就能把枯燥无味的数学内容变得趣味横生, 引起学生学习兴趣, 拨动学生思维之弦, 激发学生思考之情。

(2) 在知识的重难点提问。对于数学新知识、数学概念的学习, 应突出重点, 围绕难点设置问题。教师备课时要精心设计课堂提问, 为了突出教学重点, 通过有计划地提出新颖独到的问题, 激发学生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积极性。由于所设计的问题是围绕重点问题提出的, 因此通过这些问题的解决, 既能突出教学重点, 又极易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参与性, 它能培养和提高学生探究问题的热情和能力。

案例8.在双曲线概念的教学中, 当得出双曲线定义:“平面内与两定点F1、F2的距离的差的绝对值是常数 (小于|F1F2|) 的点的轨迹f叫做双曲线”以后, 再通过演示实验, 对学生进行启发、引申: (1) 动点P的轨迹是双曲线, 满足的条件是什么?当学生得出||PF1|-|PF2||=2a<|F1F2|后, 可以将条件进行如下改变让学生思考。 (2) 将小于改为等于或大于, 其点的轨迹又是什么呢? (3) 将绝对值去掉, 其结果又如何呢? (4) 令常数为0, 其余不变, 其点的轨迹又是什么呢? (5) 将括号中的小于|F1F2|去掉, 应如何讨论点的轨迹?通过上述从不同角度, 或同一角度中相似问题 ( (2) 问) 的讨论, 学生对于双曲线定义中的“绝对值”“常数 (小于|F|1F2|) ”以致整个概念就有了较为深刻的理解, 从而深化了知识。

(3) 在思维的发散点提问。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是新时期对人才的要求。创新能力的培养要在求同思维培养的基础上, 强调并重视求异思维、发散思维的训练, 让学生尽量提出多种设想, 充分假设, 沿不同的方向自由地探索和寻找解决问题的各种答案。例如:进行一题多解的训练, 丰富学生的数学体验, 对学生的数学建构无疑是有着积极意义的。一题多解, 就是“求异”, 即以解决问题为中心, 突破原有的知识圈和原有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寻找更多更新的可能的方法。把握通过一题多解的讨论, 启发学生从多角度多层次去观察思考问题, 多问几个“你是怎么想的?”“还可以怎样想?”让多种信息互相交流, 开拓学生的思路, 使学生的思维得到发散。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 寻找答案。这样既训练了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更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4) 在知识的聚合点提问。聚合点是知识网络上的交点或纲。围绕聚合点提问, 更能突出重点, 使学生理清线索, 系统掌握知识。

例如:讲解二次函数时, 抓住聚合点提问:一元二次方程、一元二次不等式和二次函数之间的联系, 让学生找到三者之间的异同点, 这样很自然地把学生引入生机盎然的学习境界中, 使学生积极的思考、讨论、探究, 从而沟通了拓展了学生的思维空间。

(5) 在知识的模糊点提问。所谓的模糊点, 就是似懂非懂, 似明非明的地方。在数学课堂教学中, 教师要根据学生学习认识的信息反馈及自身教学的经验, 准确地捕捉学生认识上模糊的地方来设计提问, 可以有效地引导学生正确地理解教材, 明辨是非, 防止产生错误的认识, 养成分析思考的习惯, 克服思维定势的影响。

案例9.已知圆的方程是x2+y2=r2, 求经过圆上一点M (x0, y0) 的切线的方程。

在教学中, 我先引导学生解答, 得出切线方程为:x0x+y0y=r2, 然后提出如下问题让学生思考。

问题1.如果M (x0, y0) 是圆x2+y2=r2内异于圆心的一点, 试判断直线x0x+y0y=r2与圆的位置关系。

问题2.如果M (x0, y0) 是圆x2+y2=r2外一点, 试判断直线x0x+y0y=r2与圆的位置关系。

对于这两个问题, 部分学生受原题影响, 一看直线方程为“x0x+y0y=r2”的形式就估计直线与圆相切;更多的学生则作出“M (x0, y0) 是圆内一点时, x0x+y0y=r2与圆相交;M (x0, y0) 是圆外一点时, x0x+y0y=r2与圆相离”的误判。这种误判是因为没有认识到在问题条件下“点M (x0, y0) 不在直线x0x+y0y=r2上”这一本质变化。此时, 我及时回收信息, 巧妙点拨, 让学生自己发现错误, 寻找错因。然后引导学生从考虑圆心到直线的距离与半径r的大小关系入手, 得出正确判断 (在问题1的条件下, 直线与圆相离;在问题2的条件下, 直线与圆相交) 。

优化课堂提问, 提哪些问题, 在何时提出, 提问哪些学生, 期望得到怎样的结果, 学生可能回答的情况和处理办法等都要有明确的通盘设计。课堂提问不是目标, 得到答案也不是目的。数学是思维的体操, 课堂提问必须注意“知识与技能”、“情感与态度”、“解决问题”、“数学思考”等目标的融合, 让学生学会数学思考。总之, 教学是教师工作的灵魂, 通过各种手段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是每个老师的永恒追求, “学起于思, 思源于疑”。无疑则不思, 疑为思的动力。高质量的课堂提问, 可以达到引发兴趣, 较好地激发学生的思维, 有效地发展学生的智力, 培养学生的能力。愿我们在教学实践中要做个有心人, 不断探索, 精益求精, 朝着优化课堂教学的目标不懈努力, 切实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质量。

摘要:课堂中, 提问是开启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 引导学生思维的最直接最简便的教学方法, 也是教师籍以接受学生反馈信息的一种有效手段。设置有效的课堂提问, 能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教与学的互动过程中来。本文就数学课堂提问存在的问题、数学课堂有效性提问的意义、数学课堂提问中的心理分析、数学课堂提问的方法策略四个方面进行探究。

关键词:高中数学课堂,提问,有效性

参考文献

[1]许浩.从数学理解角度谈课堂设问的层次性[J].中学数学研究, 2005, (12) .

上一篇:完善收费公路管理下一篇:精神病性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