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数学探究性学习

2024-11-06

高中数学探究性学习(精选12篇)

高中数学探究性学习 篇1

一、科学指导学生阅读教材, 在预习中自主探索、激疑引思

高中数学新教材是一个综合编排的知识体系, 知识编排顺序符合高中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规律, 更适合学生自主学习和课前预习。而一个善于提前阅读教材、自我探索知识的学生, 通过阅读, 对知识有了一定的理性认识, 逐步提高了学习数学的兴趣, 学习更加积极主动, 学习成绩也比较好。因此教师要鼓励学生提前预习、阅读教材, 主动探索数学知识。有些成绩好的学生总是比我的教学进度提前一章的内容, 并拿那些我尚未涉足的问题来问我作为一种兴趣、乐趣, 甚至在同学之间进行竞争。

二、创设问题情景, 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创设适当的问题情景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 使学生产生“疑而未解, 又欲解之”的强烈愿望, 进而转化为一种对知识的渴求, 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目的。比如我们在前一节学习了一元二次函数的图像和性质, 你能求出一元二次函数y=x2-x-2与x轴的交点吗?启发诱导学生x轴上的点的特点是y坐标为零, 于是令y=0, 即x2-x-2=0求得交点坐标为P1 (-1, 0) , P2 (2, 0) , 从而得出结论:一元二次函数与x轴的交点坐标的横坐标就是其对应的一元二次方程的根———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则有两个不同的交点, 有两个相等的实数根则有一个交点, 没有实数根则没有交点。这是揭示二次函数、二次方程和二次不等式三者关系的关键, 是突破本课难点的重要环节。在数学教学活动中, 要充分发挥数学的形象性、趣味性, 创设一种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 诱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 从而引导学生在新知识背景中积极思维, 主动探究。

三、采用实际问题引入, 强调数学应用意识

探究式学习与传统的接受式学习是两种不同的学习理念, 探究式学习是一种在好奇心驱使下的, 以问题为导向, 激发学生高度智力投入且内容和形式十分丰富的学习活动“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成功的探究性教学活动, “引课”起着重要的作用。一段精心设计的引课, 相当于一台戏的序幕或一部小说的引子。精心设计一个好的具有探究价值的“引课”, 有助于学生迅速完成课堂角色的转换, 激发学生探究的乐趣和开发学生的智力, 激发学生可持续发展的学习动力, 促使学生自觉地、专注地投入课堂探究学习活动中, 也有助于破除教师的“自我中心”, 促进教师在探究中“自我发展”。在教学过程中, 不但要传授学生课本知识, 还要培养学生主动观察、主动思考、亲自动手、自我发现等学习能力, 增强学生的综合素质, 从而达到教学的终极目标。教学中, 教师创设疑问, 学生想办法解决疑问, 通过教师的启发与点拨, 在积极的双边活动中, 学生找到了解决疑问的方法, 找准解决问题的关键。

四、对遇到问题进行反思, 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

正处于思维发展阶段的中学生, 不可能一次性直接地把握学习活动的本质。例如, 遇到问题怎么办?产生了错误怎么办?学生把要学的东西自己去发现或创造出来, 这就需要进行反思。反思是指对自身思维过程、思维结果进行再认识和检验的过程。反思性学习是一种有效的学习方式, 它的基本特征是探索性, 即在考察学习活动的经历中探究问题的答案, 重构自己的理解, 激活个人的智慧。比如题目:已知a, b, c, d∈R, 求证:, 当学生用分析法证明如下后: (1) 当ac+bd≤0时, 显然成立。 (2) 当ac+bd>0时, 欲证原不等式成立,

只需证 (ac+bd) 2≤ (a2+b2) (c2+d2)

即证a2c2+2abcd+b2d2≤a2c2+a2d2+b2c2+b2d2

即证2abcd≤b2c2+a2d2

即证0≤ (bc-ad) 2

因为a, b, c, d∈R, 所以上式恒成立,

综合 (1) 、 (2) 可知:原不等式成立。

教师可让学生思考能否用三角代换法, 并提示不妨设 (r1, r2均为变量) .然后让学生得出

所以.这样在活动所涉及的各个方面的相互作用下, 产生超越已有内容之外的信息, 从而帮助学生学会学习, 使他们的学习活动成为一种有目标、有策略的主动行为, 不断提出问题、发现有意义的新知识、新方法。

可见, 探究性学习作为一种教学形式越来越展示出它的优越性。作为教师在探究活动中不仅要满足学生求知欲,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独立思维能力, 还要注意培养学生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情感的交流, 体现发展性目标, 渗透生活中的数学意识, 逐步获得对探究本身的理解。教学中教师应不断超越自我, 超越过去, 以新的教育理念、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构建新的教育平台。在此基础上, 将一切有利于生命成长和创造的东西进行吸收和转化, 并运用于课堂教学, 使课堂教学中师生的生命活动更精彩。

高中数学探究性学习 篇2

小组成员:组长

组员

一:课题背景

静电作为一种进场自然危害源, 给人类社会已经造成了重大损失和危害。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 人类社会的进步, 高分子材料、微电子器件和电爆装置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 静电造成的危害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静电放电不仅可以造成电爆装置和易燃、易爆气体意外的燃烧、爆炸, 而且可以使电子设备受到干扰, 造成意外事故。为此, 静电防护工程的研究已成为工业发达国家十分重视的一个领域。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 对有关行业发生的静电危害进行了深入的调查研究分析, 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在静电防护理论与技术研究方面, 在静电防护设施和方静电产品研制、生产方面以及静电监测与静电安全与管理方面都取得了较大的进展。

二:研究结论

1、静电放电的特点 1.静电放电(ESD)是指带电体周围的场强超过周围介质的绝缘击穿场强时, 因介质产生电离而使带电体上的静电荷部分或全部消失的现象。2.静电放电可形成高电位、强场强、顺时大电流;3.静电放电过程会产生强烈的电磁辐射形成的电磁脉冲。过去人们在研究静电放电的危害时, 主要关心的是静电对于产生的诸如电流对点火工品、电子器件、电子产品及其他一些静电敏感系统的危害和静电放电的火花对易燃易爆气体、粉尘等的引燃、引爆问题, 忽视了静电放电的电磁脉冲效应。

2、静电放电的类型1.电晕放电2.火花放电当静电电位比较高的静电导体靠近接地导体或较大的导体时, 便会引发静电火花放电。在发生静电火花放电时, 静电能量瞬时集中释放, 其引燃、引爆能力较强。另外静电火花放电产生的放电电流及电磁脉冲具有较大的破坏力, 它可对一些敏感的电子器件和设备造成危害。3.刷形放电 4.传播形刷形放电 5.大型料仓内的粉堆放电 6.雷状放电 7.电磁辐射放电

3、静电危害形成的基本条件与静电理论 1.静电放电是一个随机过程, 在某一环境下能否发生静电放电, 如能发生静电放电, 能否对静电敏感物质造成损伤或引起燃烧爆炸等恶性事故, 这些问题涉及到许多因素, 于是难以定量作出鉴定。通过对静电危害事故现场分析研究和实验模拟验证, 可以确定构成静电危害的基本条件: 1.产生并积累起足够的静电, 形成了“危险静电源”, 以致局部电场强度达到或超过周围介质的击穿场强, 发生静电放电;2.危险静电源存在的场所由易燃易爆气体混合物并达到爆炸浓度极限, 或有火工品、火炸药之类的危险品, 或有静电敏感器件及电子装置等静电易爆、易损物质;.危险静电源于静电易爆、易损物质之间能够形成能量耦合并且ESD 能量或大于前者最小点火能或静电敏感度;4.静电监测理论与技术从形成静电危害的基本条件可以看出, 探测“危险静电源”、评价材料静电性能、测定点火工品和器件的静电敏感度是研究和实施静电防护工程的技术基础和前提条件。5.近10 年来, 我国在静电监测理论与测试技术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先后提出了“信号自屏蔽、电荷耦合”测试原理、真实静电感度测试方法、织物摩擦电位衰减测试方法和人体静电动态电位测试技术等一系列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监测理论与技术, 并建立了国防静电计量测试站。在此基础上, 综合运用国内外研究成果, 取得了一大批试验数据, 为静电防护工程的研究和实施提供了科学依据。静电防护理论在静电防护研究中, 我国科技工作者, 吸收国内外最新研究成果, 突破经典静电学理论框架, 建立了点火工品静电发火数理模型, 首次提出了“静电危险场所”等级划分标准和分类防护措施。在研究静电起电、放电规律和形成静电危害基本条件的基础上, 提出预测静电危害的逻辑关系图和静电防护的一般原则与对策。依据形成静电危害的“三个基本条件”有了三条静电安全防护原则: 第一条是控制静电起电能量和电荷积累、防止危险静电源的形成;第二条时使用静电感度底的物质。降低场所危险程度;第三条时采用综合防护加固技术, 阻止ESD 能量耦合。遵照上述三条静电安全防护原则。为防止静电危害, 可采取如下对策: 1.控制静电起电率防止危险静电源的形成;2.增大电荷消散速率防止电荷积累;3.采用抗静电火工品和元器件降低场所危险程度;4.控制气体混合物浓度防止爆炸事故发生;5.采用抗ESD 设计和防护加固技术提高电路抗电磁干扰能力。

4、静电放电模型的建立随着静电防护研究的进展, 人们先后建立了各种ESD 模型: 如人体模型、机器模型、带电器件模型、传输线脉冲模型、场感应模型、人体金属模型、ESD 家具模型等其他模型。

5、静电防护研究的发展趋势随着信息化、数字化时代的到来, 静电防护工程研究由原来重点研究静电放电引起燃烧爆炸之类灾害事故的防护, 逐渐转移为重点研究静电放电引发的电磁干扰防护。尤其是静电放电辐射场的理论建模、数值计算与仿真研究和静电放电磁脉冲效应研究, 是当前研究领域的热点和难点。

高二七班 物理课题研究兴趣小组

静电与生活

小组成员:组长

组员

浅谈高中数学探究性学习 篇3

【关键词】探究性学习 自主探索 合作交流

探究性学习,是一种在好奇心驱使下,以问题为导向、学生有高度智力投入且内容和形式都十分丰富的学习活动,也是培养现代公民和创新人才的需要,是数学教学改革和研究的重要课题。下面,就高中数学探究性学习谈谈本人的看法。

一、进行探究性学习的条件是水平思维

水平思维是指横跨多个学科或领域的思维。而学生则往往将一些表面上毫不相关的事物联系起来,是水平思维的一种表现,是创造性思维的基本特征。

例1:“若a为自然数,说出a以后的7个连续自然数”。

一个喜欢英语的女生举手抢答:“b,c,d,e,f,g,h”;

一个男生起来补充:“a+1,a+2,a+3,a+4,a+5,a+6,a+7”。

这就是水平思维的结果,是教师们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的条件。根据水平思维的层次性和发散性特点,教学提问中会爆出许多奇异的思的合理性一面。如果有“一点道理”,应表扬为主,导出更合理的答案。无论是什么样的答案,学生都是经过了自己的水平思维得到的,理应得到重视和表扬,不能以老师的理解和意志强加到学生的意志上去。

二、探究性学习的前提是自主活动

数学学习并非是一个被动的接受过程,而是一个主动的建构过程,也就是说数学知识必须基于个人对经验的操作、交流,通过反省来主动建构,从而有效地让学生领悟数学思想和教学方法,启发学生积极探索、发现新知识点。如

例2:双曲线概念的教学,可分以下几个步骤进行:

(1)实验——要求学生用事先准备好的拉链,拉开它的一部分,在拉开的两边上,各选择一点,分别固定在两定点上,把笔尖放在拉链的拉锁处,随着拉链逐渐拉开或者闭拢,笔尖就画出一条曲线。

(2)提出问题,思考讨论。①双曲线上的点有何特点? ②当拉链拉锁处到两定点距离差等于两定点之间的距离时,其轨迹是什么? ③当拉链拉锁处到两定点距离差大于两定点之间的距离时,其轨迹是什么?④ 你能给双曲线下一个定义吗?

(3)揭示本质,给出定义。通过上述的自主性探究活动,使学生体验从生活实例中,抽象出数学概念的方法,进一步探究它们之间具有的内在联系和各自特征,完成了对新知的主动建构过程。

三、探究性学习的有效途径是数学实验

即便是抽象的数学都是与生活中的实例密切相关,贴近生活,回归生活,以数学的角度去研究社会生活中和其他学科中出现的问题。让学生经历其中,亲手实验,体会前人创造数学的人生价值,激发学习的兴趣,从而自觉地关注和探究数学知识的形成和应用过程。如

例3:《高一数学》上册课本第142页第8题改写一份实习报告,学生的实习报告列举:

题目:某市区居民住房的兴建与拆除

实际问题:某市现有居民住房的总面积为a m2,其中需要拆除的旧住房面积占了一半。当地有关部门决定在每年拆除一定数量旧住房的情况下,仍以10%的住房增长率建设新住房。

(1)写出逐年(n)与住房总面积a n(m 2 )之间的函数关系式。

(2)如果10年后该地的住房总面积正好比目前翻一番,那么每年应拆除的旧住房总面积x (m2)是多少?(提示:计算时可取1.110为2.6)。

(3)过10年还未拆除的旧房总面积占当时住房总面积的百分比是多少?(保留到小数点后第一位)。

建立函数关系式:an=1.1na-(1.1n-1)x÷(1.1-1)

因此,如果10年后该地的住房总面积正好比目前翻一番,那么每年应拆除的旧住房总面积x是3/80am2。

说明与解释:过10年还未拆除的旧住房总面积占当时住房总面积的6.3%。

负责人及参加人员黄刚、李丽敏、刘昆

这是学生自己编写的成果.当时我提了一个问题:如果你是某市区居民住房的兴建与拆除的领导,请问:题中涉及到“拆除与兴建”,我们先拆后建,还是先建后拆?以数学角度分析,二者有无区别?同学们瞬间议论纷纷,课堂一下子热闹起来,但很快就有了结论:先建后拆。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创造性使用教材,积极开发、利用各种资源,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学习素材,成为学生数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鼓励学生大胆创新与实践,使每个学生充分的发展。

四、探究性学习的动力是鼓励为主与多元答案

鼓励为主是学生探究学习的外动力,教师的教学策略、教学语言等都是作用于学生的外动力。而追求多元答案则是学生探究性学习的内驱力,教师应对一些数学问题的讲解精心设计。如

前面例1中的答案探究,只要将7个英语字母赋予符合题意的数学含义,即:a是自然数,令b=a+1,c=a+2,d=a+3,e=a+4,f=a+5,g=a+6,h=a+7,则“b,c,d,e,f,g,h”又是一个正确答案。这样,就找到了与众不同的答案。只有一念之差,原来被认为解法唯一,现在变成无穷,“这里没有唯一答案,便成了真理。多元答案的探究成为永恒的可能。即运用创造思维的发散性、灵活性,对每一个数学问题予以审视,积极发掘可能蕴含着的新内容、新方法、新的推理和新的表达方式。

五、爱护学生探究性学习积极性的策略是多元评价法

教学评价的主渠道还是在平时的自主学习和课堂教学的过程之中,评价应用多元性,在我们过去考试的评价中,已经体现了对求解题的分步给分法和酌情给分法,填空题中多元答案的相应给分法。此外一切的学生活动都可以作为评价的依据;评价的手段可以更灵活,例如:鼓励式的评语评价,经过申请后的推迟评价等。多一把衡量的尺子,就会多出一批好学生,这正是一些地方、学校和教师在素质教育实践中的成功范例。

高中数学探究性学习探析 篇4

一、创设探究性问题, 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

学生在对数学进行探究性学习时, 离不开教师适当的点拨.教师提出的富有探究性的问题, 能够激发学生对问题的探究兴趣, 促使学生以极大的热情投入探究中.例如, 在教学北师大版必修五第一章《等比数列》时, 教师在课堂导入的过程中, 可以先引入探究性问题:“波斯国王要奖励国际象棋的发明者, 而这位发明者所要的奖赏仅仅是在64个方格中依次放入1、2、4、8…… 个麦粒.看似少之又少的奖励, 可是计算起来, 却能让国王倾家荡产.你知道国王要奖励多少麦粒给发明者吗?”听完故事后, 学生的探究欲望十分强烈, 大家都积极参与到探究活动中.在教师的引导下, 学生掌握了等比数列的公式及其推导过程, 解决了问题.由此可见, 创设探究性问题, 激发了学生的探究热情, 培养了学生的探究意识, 促使数学课堂生气勃勃.

二、创造性重组教材, 化静态教材为动态资源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强调:“要重视学生认知结构的形成, 让学生在探索和发现过程中对数学知识进行建构, 对教材的相关内容进行创造性的重组, 使其转化成为动态的教学资源, 活灵活现地呈现在师生的面前.”要将静态教材转化为动态资源, 教师需要不断调整教学方案, 创造性重组教材, 优化教学手段.例如, 在教学北师大版必修四的《三角函数》时, 有这样一道题:已知α 是第三象限角, 化简.在化简时, 可以将学过的知识进行综合, 从中得到思路:化简一般不含有分母和根式, 尽量减少函数的名称并求出函数值.这样的思路确定之后, 便可以进行解题.由于α 是第三象限角, , 关键是将根式去掉.同样, 对于教材中呈现出来的正弦、余弦、正切函数的公式及图像, 我们都要对公式进行推导和变形, 呈现出一个动态的过程.

三、课堂上有效交流, 构建高效课堂

教育家威廉·亚瑟说:“对教学内容叙述是平庸的, 启发交流才是伟大的.”这句话告诫我们, 在传授知识时, 要营造平等的对话氛围, 让学生对数学问题进行探究, 敢于和同学交流, 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 张扬自己的个性, 从而在思想的撞击中产生数学智慧.例如, 将下列命题补充完整, 让它成为一道真命题:假如函数f (x) =3+log2x的图像和g (x) 的图像关于____对称, 那么函数g (x) =____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交流讨论, 鼓励学生勇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在交流中, 有的学生认为是x轴, 函数为g (x) =-3-log2x;也有的学生认为是y轴, 函数为g (x) =3+log2 (-x) ;还有的学生认为是原点, 函数为g (x) =-3-log2 (-x) .当然, 也有的学生认为是直线y=x、y=2x-3.在有效的交流讨论中, 学生的思维变得活跃, 从而有利于构建高效课堂.

四、挖掘教材资源, 将数学知识与生活相结合

数学课程标准积极倡导:“学生学习数学要具有现实的意义, 要将来源于生活的数学知识再应用到生活当中去.”因此, 我们在对数学教材进行探究时, 应挖掘出与生活有关的教学资源, 把它与学生熟悉的生活内容结合起来, 学生就会感受到学习数学的现实意义.例如, 在教学北师大版选修的《排列与组合》时, 教师以购买彩票中的“双色球”或“大乐透”为例, 对排列与组合的公式及原理进行分析.再如, 学生对乒乓球感兴趣, 教师可以设计这样一道题:9名乒乓球队员 (男5名, 女4名) , 现在要进行混合双打, 请问可能有几种分组方法?因为教师挖掘了教材资源, 并将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 激发了学生的探究兴趣.学生先取男、女运动员各2名, 有C52C42种;四名队员混和双打, 有A22种分法, 就很容易算出共有C52C42A22=120种分法.由此可见, 将数学与实际生活相结合, 体现了数学的实际运用价值,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总之, 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实施探究性学习,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教师应不断更新教学观念, 运用多种教学方式, 通过不同的途径, 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和求知欲望, 有效实施探究性学习.

摘要:在高中数学教学过程中, 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可为学生将来成为创造性人才打下基础.主要从创设探究式问题、创造性重组教材、课堂上有效交流以及挖掘教材资源四个方面展开讨论, 探索实施高中数学探究性学习的策略.

关键词:高中数学,探究性学习,策略

参考文献

[1]周仕波.高中数学探究式教学实践与思考[J].高考 (综合版) , 2013 (10) .

[2]林国夏.高中数学探究式教学实践[J].新课程学习 (下) , 2014 (6) .

高中语文探究性学习方法总结论文 篇5

摘要:从创设高中语文探究性学习的氛围让学生有所获得、创造高中语文探究性学习的情境让学生有所启迪、点拨高中语文探究性学习的方法让学生提升学习效果、创置高中语文学习的平台让学生质疑解惑、创新高中语文学习的理念让学生学习能力提升等五个方面,就高中语文探究性学习进行了探索研究。

关键词:高中语文;探究性学习;质疑解惑

一、创设高中语文探究性学习的氛围让学生有所获得

新时代高中学生聪明,都有自己的思想和学识基础,对新生事物有寻根究底的个性特点。所以,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要按照素质教育教学的要求,创造良好的课堂氛围,以学生为教学主体,遵循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学识基础,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和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的探究性学习。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更新教学理念,在课堂设置探究性教学氛围,为探究性教学进行铺垫,然后通过学生对文本的学习认知提供一系列情境问题,让学生在问题情境中产生质疑,随后对疑问进行互动交流,然后进行归纳解决问题。在教学《烛之武退秦师》这节课时,笔者结合全文主旨给学生进行了这样的问题情境,借以引发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一是烛之武为什么能够凭一人之力说退秦国的大军?二是烛之武当时能够展示才华的背景是什么?有了笔者给出的问题,学生“迎合”教师教学的心态就会出现,学生就会主动的在文本阅读、教师的教学中去寻求答案,在这样教学氛围里,学生进行阅读探究的欲望就会被激发,从而让学生的学习活动就会变成学生自觉主的探究行为。学生经历这样的探究性活动学习活动结束后就会发现问题,思考并解决问题,学生会有所获得。

二、创造高中语文探究性学习的情境让学生有所启迪

新时代的高中语文课程是经过专家几经审核后,成为学生学习的教材的,具有很强的人文时代性内涵,是由精华语言文字结合而成。所以说,高中语文课程的内容非常丰富,需要师生在日常教学过程中认真研究。教师要遵循学生个性特点和学识基础,科学合理F创造高中语文的探究性学习情境,才能确保学生更好F实施自主探究性学习。在教学《沁园春长沙》这节课时,教师借助于多媒体的“声光电”作用,创设生动直观滚滚江水这样的背景下,笔者模拟作者站在江边,看江水发豪情,同时配合多媒体音乐大声的朗诵“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经过笔者的配乐配景的朗诵情景的创造,仿佛让学生穿越回作者写诗的年代,让学生有了身临其境的感受,把学生的情感启发了起来,然后笔者让学生自己阅读并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深入开展探究学习,使学生能够获得真实的情感体验。

三、点拨高中语文探究性学习的方法让学生提升学习效果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这就是说教会方法才能够获得事半功倍的理想效果,高中语文的探究性学习亦是如是。所以,在语文探究性学习中,教师要按照新时期素质教育教学的要求,重视语文阅读教学,激发学生彰显个性,并以学生为主体,根据教材的内容,结合学生的实际进行与时俱进的教学,同时,教师还应随时给予学生点拨探究学习的方法,“一语点破梦中人”就是这个意思,使学生能够在探究过程中,学会学习语文的`技巧和方法。在教学《荷塘月色》时,笔者点播学生分别使用个性化阅读和比较阅读两种方法来阅读教材文章与作者的另外一篇著名散文,并有选择性的探究描写景物在这两篇文章上的异同。在探究学习文章的过程中,引导学生与文本内容产生情感上的碰撞、共鸣以及精神上进行交流,从而在阅读探究中与自己对话、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对话,在“对话”中提高学生的素养。由此看来阅读才是语文探究性学习最好的方法。

四、创置高中语文学习的平台让学生质疑解惑

韩愈说:“人非生而知之,孰能无惑?”学生有疑问是很正常的。加上新时代的学生聪明好学,对事物问题有质疑能够随时提出来,具有时代性的特点,所以“放手让学生质疑解疑”。这是由于高中学生质疑问题是由单一思维向多向思维的转换,由自身局限到换位思索等全方位的调整转变。因为当前的素质教育教学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是为培养学生勇于学习探索提供一个平台。教师根据文本教学的内容向学生设疑、提问,可以在课堂上进行和谐共处的生生、师生进行互动交流,对文本疑问之处进行探讨,以达学生质疑解惑的目的,这样的教学学生能够大胆发言了,自主学习和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也提高了,学生思维也活跃了,学生的回答也丰富多彩了。这样的课堂教师教的不再累,学生学的轻松活跃,就是新时代优质高效课堂。总之,新时代高中语文的探究性学习,就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更新教学理念,以学生为教学主体,遵循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学识水平,引导学生去阅读,并在阅读中善于探究,最终达到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让学生学有所得,学有所成。

参考文献:

高中数学教学中开展探究性学习 篇6

关键词:探究性学习;数学教学;学习方式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01-092-01

一、高中数学实施探究性学习的问题

随着中学数学课程的改革的逐步推进,现行高中数学新教材中新增了研究性学习内容(研究性课题与实习作业),如何组织好这些内容的教学,如何发现和选择更多的教学资料,如何有效地开展探究性学习,已成为中学数学教学中的热点问题,引起了数学教育界广大理论工作者和一线教师的广泛关注。由于新课程的实施,探究性学习的开展对广大一线教师都是新的课题,对一些具体问题如怎样选题、怎样制定教学目标、怎样实施教学过程、怎样评价教学效果等,目前尚无系统有效的实践介绍。据调查,我市周边地区的许多中学,对数学新教材中的“研究性课题”和“实习作业”仍然用讲授法或启发式进行教学,这种“穿新鞋,走老路”的做法是与数学新课程理念和培养目标违背的,为此本人开始研究高中数学教学中开展探究性学习,试图为高中数学教学开展探究性学习探索一条实践之路。

二、高中数学教学探究性学习的理论依据

1、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学习者以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主动建构。其含义有两个方面:其一,认为学习活动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主体己有的知识和经验;其二,认为学习者存在个体差异,这不仅是指主体已具有的知识,而且也包含了认知风格、学习态度、信心、观念和学习动机等。主动建构不只是动手实践、实物操作、向他人主动学习,通过教师的教学进行主动学习是主动建构的主要形式。2、主体教育理论认为,人的主体性是人的自然性和社会性的最本质的特性,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最重要的前提。人的主体性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即本体主体性、价值主体性、实践主体性。主体教育理论,不仅强调了人的主体发展性,而且具体指出了人在发展中的自主性、能动性、创造性,科学地说明了影响和促进人的主体性发展的因素和条件。

三、高中数学教学中开展探究性学习的探索

1、课堂教学中的探究性学习

探究性学习不仅体现在探究性课题的学习中,还应体现在数学教材和数学教学的全过程中。在组织学生开展课题研究的探究性学习的同时,还应重视立足课堂开展探究性学习。

课堂教学格局,绝大多数学生希望课堂能以他们为主体,使课堂教学成为他们自主探究的过程。对数学定义、定理、公式、法则不喜欢老师直接给出,让他们记住,而希望知道数学概念是怎样发生和形成的,定理、公式是怎样得到的;对例题教学也不希望老师直接给出解法,希望知道证明的思路和计算的方法技巧是怎样想到的,这便启示我们对当今课堂教学进行思考。我们认识到,课堂教学不仅仅要使学生掌握一些基本的数学结论,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理解数学问题是怎样提出的,概念是怎样在具体背景中形成的,结论是怎样探索和猜测到的,证明的思路和计算的技巧方法是怎样得到的。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要树立“以人为本,主动发展”的教学理念,积极开展探究性学习,使课堂教学真正成为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过程。

2、实习作业教学中的探究性学习的研究

随着中学数学课程的改革的逐步推进,现行高中数学新教材中新增了研究性学习内容,数学教学大纲在“教学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中强调指出“要把实习作业和研究性学习课题作为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重要载体。”“实习作业”是实践性课题,具有教学时空开放化的特征,完成它需要经历自己提出问题、制定方案、选择研究方法、组织社会实践活动、分析和加工处理数据资料、验证结果、撰写实习报告、交流学习结果等步骤,需要动手操作又需要动脑分析推理,这是一个学生自主探究的过程,因此,“实习作业”是开展探究性学习的极好题材。实习作业的教学模式可以总结为如下五个操作程序:①确定内容,明确要求;②成立小组,明确分工;③制定方案,实施方案;④验证结论,形成成果;⑤小组交流,师生评价。

3、研究性课题教学中的探究性学习的研究

在研究性学习课题的教学中,应以学生组成学习研究小组自主探究学习和合作讨论为主要组织形式,为学生提供充分的自由表达、质疑、探究、讨论问题的机会,让学生通过个人、小组、集体等多种解难释疑尝试等探究性学习活动,完成整个研究过程。课题活动开展的主体是学生,活动权和话语权应该交给学生。教师仅仅是学生开展研究性课题学习的参与者,应以朋友的身份与学生共商有关问题;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是取得研究成果的共同合作者。教师所做的工作应是有效的指导和先期准备。在开展研究性学习时,教师应首先向学生介绍课题内容和有关背景知识,或预先安排学生通过调查、访问、查找资料等方式熟悉内容,明确所需研究的课题。研究性学习课题的探究性教学模式可以总结为如下六个操作步骤:①教师向学生介绍课题内容;②学生组成研究小组,明确责任分工;③分组讨论,制定研究方案;④按小组分工实施方案;⑤探究结论,形成成果;⑥小组交流,师生共同评价。

前文探讨了探究性学习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和实践,具体涉及到课堂教学各环节、实习作业、研究性学习等方面,总的说来,课堂教学是开展探究性学习主要阵地。实习作业是一个实践性的课题,是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和创新精神的课堂。研究性课题的教学关键在于要为学生创设一个适于探究的情景,尽可能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的动力。

浅谈高中数学的探究性学习 篇7

关键词:探究性学习,学习过程,自主独立

探究性学习是指在教学中创设一种探究的情境, 以学生从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获得的各种课题或项目设计、作品的设计与制作等为学习载体, 来确定需要探究的主题, 通过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学习方式, 从而培养学生获取知识与技能的方法和永不满足、追求卓越的学习态度, 特别是对其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等方面的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探究性学习最为关键的是如何进行问题设计, 最难的是如何对学生进行合理评价, 所以应设计出一系列合理有效的问题, 注重多样性与及时性、总结性与阶段性相结合的评价想的尤为重要。在课堂上, 提出对学生有意义的问题、有针对性的问题, 能够有效地丰富学生的探究活动。但是问题不能是深不可测的, 而必须是能够通过学生自己的观察, 从可靠地渠道获得的科学知识来解决的, 就是说把学生们常问的“为什么”转变为“怎么样”的问题。通过提问, 使学生在实证的基础上, 根据逻辑关系和推理, 找到问题的因果关系及其他合理的解释。之后, 教师对其解释进行排除或修正, 即合理的评价, 但需注意的是, 无论怎样, 学生只要将他们取得的结果和适应他们发展水平的知识相结合, 就达到探究性学习的目的了。最后, 学生的相互交流阶段, 可为他们提供相互提出问题、检验实证材料、找出错误推理、出实证资料所不能证明的表述以及根据同一观察资料提出不同解释的机会。学生在此过程中, 能够引入新的问题, 加强实证资料在知识和解释之间的联系和作用。研究表明:探究性学习中学生自主程度很是重要, 要尽量使学生投入到自己发现问题或深化探究问题的活动中去, 才可以显示出探究性学习方法的最大效果。

结合探究性学习方式, 对高中学生的要求, 除了应该学会系统的观察外, 还应能够进行精确测定, 并会确定和控制变量。在学会查询、检索、收集、组织、总结并解释数据的基础上能够预测和构建知识模型, 并可以通过批判性和逻辑性思维建立证据和解释之间的关系, 数学教学则更能体现这种学习方式的灵活性和有效性。那么, 如何让探究性学习真正地走进数学课堂, 下面谈谈我的一些做法。

一、创设良好的探究情景, 充分激发学生探索欲望

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 无论教师还是学生, 学习的过程就是一种尝试、一种试误、一种发现, 所以, 遇到问题或发生的错误时正常的情理之中的事。对于教师而言, 善待学生的错误也是一种教学方法, 寻找问题所在, 然后对症下药, 再解决症结, 其效果则要高于知识的直接传输。久而久之, 能够引导学生积极的去探索, 给学生创造一个相对自由、安全、宽松的心理环境, 从而营造出浓厚的探究氛围, 这是学生“探究”的前提。在传统教学中, 数学一般算作较为枯燥的学科, 在实际教学中, 我较为重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感知、操作和语言等外部的实践活动, 强调学生的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交融与统一。如此一来, 学生的思维会处于活跃的状态, 其创造潜能也将得到最大限度地发挥。

二、创设问题情境, 充分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

若要调动学生探究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 往往需要创设一个充满疑问的问题情境。创设问题情境, 就是在教材内容与学生求知心理之间制造一种“不协调”把学生引入一种与问题有关的情境的过程。问题要为了解决某个问题、研究某个数学规律而设置, 这样的探究问题的背景本身就是一个问题, 这样的问题背景从学习需要出发, 又能联系实际应用, 在解决过程中给学生提供一种自我探索、自我思考、自我创造、自我表现、自我实践和自我实现的机会, 使学生明确探究目标, 给思维以方向和动力, 没有问题, 不会在学生的脑海里留下多少的痕迹, 也不会激起学生多少思维的涟漪, 只有产生问题, 才能将知识的认知过程当做问题的解决过程。

三、开展小组合作学习, 提升探究学习的有效性

数学是人的一种活动, 如同游泳一样, 我们要在游泳中学会游泳, 所以也必须要在解决数学问题中学习数学。动手实践、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心理学家加里培林也认为, “内潜”的智力活动最初都是从“外显”的操作活动开始的, 外显的活动可以经过出声的语言、无声的语言而达于思维。有效的合作交流有利于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意识, 有利于思想方法的渗透, 有利于形成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在实际教学过程中, 我在点拨学生动手自行操作、自行探究之后, 将其分成7个学习讨论组, 以提出的问题为开端和主线, 经过多位同学讨论后, 还应以问题为终结, 在此过程中, 解决问题的同时, 又提出新的问题, 如此反复, 在温故以往知识的同时更易于接受新知识, 使学生们在心理上留下余味, 为以后的学习蒙上一层神秘面纱。要想有序地开展小组合作学习, “组织工作”是必要的前提, 先根据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和平时表现每八个人为一个小组, 采取分层教学, 优生带差生, 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四、指导组织结果评价, 鼓励学生发挥个性特长

探究性学习的评价内容应包括态度、情感、技能、能力以及结果等几个方面。必须要充分关注学生的学习态度, 重视学习的过程和方法, 要强调学生对知识技能的应用和活动的全面参与。作为教师, 我可以通过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表现来判断, 是否认真努力地完成自己所承担的任务, 是否有责任感, 是否积极参与、主动协作并提出探究设想和建议。同时, 要全面掌握各个学生与之相对的技能水平, 并适时适当地对每位学生进行评价, 灵活掌握评价标准, 以致激发阶段、水平不同的学生的学习热情, 在考查学生在探究活动中从发现和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到解决问题的全过程所显示出的探究精神和能力的同时也要通过前后几次的活动进行比较来评价他们的发展状态。在实际教学中, 我采取教师评价与学生自评、互评相结合, 小组评价与组内个人评价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为促进学生的基本素质充分而各有特色的发展从而达到基本标准。

浅谈职业高中数学探究性学习 篇8

一、选题原则

指导学生选择好的课题是成功的一半, 对高中数学而言, 可结合本学科的教学实际, 也可结合学生的特长、兴趣或结合本校具体情况选择适宜课题, 一般说来应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1. 可行性原则

虽然选题可海阔天空, 余地极大, 但要因地制宜、因时制宜, 先发掘现有条件, 量力而行, 斟酌自身具备的知识能力水平、时间、信息资料等主、客观因素, 扬长避短.选取素材来源广、指向明确、便于操作的内容, 同时要贴近基础知识和日常生活, 找准切入口, 再先易后难, 由浅入深, 从实际出发, 接近“最近发展区”, 并把宏观和微观、抽象与具体、个人兴趣与社会需要等结合起来.因此在选择课题时, 教师首先要细致地钻研教材, 研究学生的思维发展规律和知识水平, 选择既有一定难度又是学生力所能及的问题.

2. 问题性原则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 数学学习的实质就是解决数学问题, 学会怎样数学地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探究性学习就是要不断地发现问题, 提出问题, 认识、理解问题.因此在内容选择上应坚持问题性原则.以问题为中心组织学生的学习活动, 这些问题可以是纯数学学科的, 也可以是其他学科的, 可以由教师提供, 也可以是学生自主选择的关键是要能够以问题作为载体, 让学生主动探索新知, 发展观察力、推理能力和直觉思维能力, 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创造精神.

3. 应用性原则

应用数学是数学的出发点和归宿, 随着数学的发展, 它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世界各国越来越强调数学的应用, 在这样的背景下, 各国的数学课程都增加了现代数学中具有广泛应用性的内容.在数学教学中, 应该教给学生在实际生活和生产实践中最有用的数学基础知识, 在学习数学知识的同时形成能力, 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机会运用这些知识去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提高他们的数学应用能力.因此, 我们在进行探究性教学选题时应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或研究价值, 能够回答或解释某种现象问题, 这对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及实践能力具有重要价值.

一个好的、有价值的课题具有开放性, 其研究角度的定位、目标的确定、切入口的选择、过程的设计、方法手段的运用及结果的表达等, 均具有相当的灵活性, 并留有展示学习者、指挥者的个性特长和发挥才能的足够空间, 使学生在相对开放的学习环境中不拘泥于课本、教师等权威的影响, 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 去独立思考, 大胆探索, 积极实践, 勇于提出自己的新观点、新思路、新方法, 对于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改善课堂学习气氛是极为有利的.

二、教师在教学过程的教学策略

1. 创设情境, 激发兴趣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心理学研究表明:人们对自己感兴趣的事物总有探索并认识的欲望.因此在数学教学中, 根据教学内容, 结合实际, 设计使学生独立探究的情景, 激发学生积极探究, 培养学习兴趣, 使学生在实验探索中逐步理解概念.

2. 在探究性教学中要注重变式教学

所谓变式教学是利用变式方式进行教学, 一般有概念性变式和过程性变式.概念性变式是使学生从多角度理解数学概念, 进而建立新旧概念之间的本质联系;过程性变式是通过变式展示知识的发生、发展、形成的过程, 从而理解知识的来龙去脉, 形成知识网络, 使学生抓住问题的本质, 加深对问题的理解.因此变式教学是对学生进行数学技能和思维训练的重要方式, 在高中数学教学中运用变式教学是进行研究性学习的一种有效模式.通过对数学问题进行多角度、多方面的变式探索研究, 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从“变”的现象中发现“不变”的本质, 从“不变”的本质中探索“变”的规律, 从中不仅能增强学生学习中的应变能力, 而且能优化学生的思维品质, 培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素质.

高中数学教学中的探究性学习 篇9

一、高中数学教学中开展探究性学习应遵循的原则

1. 面向全体学生。

探究性学习的内容要切合学生实际, 不要过难或过简单, 要符合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也不要只为少数学生而开展, 应做到每个学生都能参与探究活动, 并从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和知识与技能。

2. 个体差异原则。

探究活动的内容应呈现不同的层次, 遵循学生个体差异原则, 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要。课后作业也要有层次性、个性化, 以满足学生进一步探究并从中得到发展和提高的需求。

3. 可探究性原则。

探究性学习内容应符合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 要有一定的挑战性, 有一定的探究价值, 并蕴含较丰富的数学思想和方法, 使学生在探究活动中都有所得、有所提高。

4. 小型化、多样化原则。

探究性学习内容应小型化一些, 尽量能让学生在较短时间内完成, 题材应当多样化, 以吸引全体学生参与探究活动。尤其在探究性学习的初始阶段, 学生还没有较强的探究能力, 因此, 要尽可能使探究课题小一些, 以使学生取得较好的探究效果, 增强他们的探究性学习的信心和积极性, 培养他们的自主探究兴趣, 提高他们的自主探究能力。

5. 递进性原则。

探究性学习初始阶段目标不要定得过高, 此时学生对探究性学习还不甚了解和熟悉, 可由案例探究开始, 逐步转化为课题探究, 要符合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 使学生循序渐进、逐步提高自主探究能力。

二、探究性学习的学法指导

1. 指导“做”, 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

例如, 在教学“立体几何”时, 学生的立体感往往比较欠缺, 教师可选取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认识和探究问题, 让学生多思考、多实践。这样学生在探究实践中, 会对所学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 既获得了知识, 又学会了自主探究方法, 会渐渐养成良好的探究学习习惯。

2. 指导“想”,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注意创设民主、宽松、具有思维性和探究性的教学氛围, 让学生乐于探究, 并在探究活动中拓展思路、施展才华, 迸发创造性思维的火花。在此过程中, 教师要及时给予学生充分的肯定和表扬, 使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 以增强学生对探究性学习的信心和积极性。

3. 指导“用”, 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例如, 在教学均值不等式求最值问题时, 教师可以放手让学生设计一些简单的数学模型, 让他们在实际应用所学知识和技能的过程中体验到数学的价值, 同时也可使他们深深地体会到数学源于生活, 用于生活。

三、探究性学习的方法与步骤

1. 创设情境。

教学中教师要精心设计趣味性、探究性的教学情境, 使学生在探究性情境中发展思维, 培养兴趣, 利用已有知识和经验自主探求新知, 掌握新的知识、技能与方法。

2. 指导学生提出问题。

教师精心设计教学过程, 指导学生大胆质疑, 提出问题, 可引导学生采用因果质疑法、联想质疑法、比较质疑法、批判质疑法等方法与学生自我设问、学生之间互问、师生之间提问等方式提出问题, 以培养学生善于发现问题的探究能力。

3. 自主探索。

教师首先要适当地启发引导, 然后让学生自主探究, 在学生探索过程中, 教师要适时提示, 指导学生沿着正确的方向顺利进行探究活动。

4. 合作交流。

教师指导学生在自主探究的基础上, 进行小组合作学习, 使学生在合作交流过程中通过不同观点的交锋, 补充、修正, 这样可以加深每个学生对当前问题的理解。通过这种合作交流探究活动, 学生可以看到问题的不同侧面, 获悉不同的解决方法, 从而对知识产生新的认识, 既培养了学生自主合作的学习能力, 又发展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

5. 整理探究结果及相关知识、方法, 提高探究性学习能力。

对于有条理的知识, 学生更容易理解、记忆和灵活运用, 因此,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有必要定期引导学生梳理知识, 使其具有一定的逻辑系统性。所以学生在探究活动中得出结论后, 还要对这些结论和所用知识、方法等进行整理, 以使之形成逻辑系统。

6. 回顾探究过程, 完成探究作业。

课后作业是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形成技能和发展能力的重要途径, 也是学生养成自主学习能力和习惯的重要方式。因此, 教师在布置作业时在保证所有学生都能达到基本要求的同时, 要注意设计一些与课上探究活动相关的探究性的作业, 这样课内外结合培养学生的探究性学习能力。

论高中数学教学中的探究性学习 篇10

一、实行探究性学习的重要性

所谓探究性学习是在教师的指导下, 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资助发现问题, 形成假设, 收集并处理信息、解决问题并且进行表达和交流的学习活动。它的根本的特点是: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 其目标不仅仅是知识与技能、情感与态度的发展, 更重要的是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发展。在传统的数学教学中, 大多不外乎教师讲学生听的“满堂灌”模式。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 从而造成课堂教学中思维停滞, 对相应的知识缺乏一定深度的思考, 同时还容易在枯燥的授课中走神。探究性学习模式在教学中的应用, 能让学生切实参与到教学中, 对知识提出自己的看法, 并形成一定的理解能力, 并通过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课堂交流, 从多个方面看问题, 能形成多方面的思维能力, 同时, 通过探究性学习, 能有效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动力, 拓展学生的知识层面, 使得教学不再停留在教师讲授课本内容的层面, 实现学生的综合素质的极大提升。

二、探究性学习中应注意的问题

探究性学习是以学生为主导、老师为辅导的新型教学方式, 相对于传统的教学, 该方式存在诸多的优势, 但是, 在探究式教学中, 教师还应积极地进行正确的指导, 才能充分发挥这种教学方式的作用。

1. 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引导学生交流探讨。

在高中数学的学习中学生经常会遇到许多困难和问题, 教师不能只告知学生问题的结果, 而应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发生、发展与应用的过程.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堂上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 引导学生积极参与, 让学生从本质出发, 对问题进行深入挖掘, 引导学生去猜想, 让学生去质疑、去讨论, 合作交流, 经过分析探究来解决问题, 通过探究知道为什么会是这样的结果。教师适当的引导就能让学生从探究过程中找到乐趣, 有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和创造性, 让学生养成勤于思考的习惯。

2. 联系生活, 有效导入问题, 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有效的课堂导入能在很大程度上激发出学生的自主探究兴趣, 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同时, 围绕问题进行教学, 能极大地诱发学生的求知欲。因而, 在运用探究式学习模式进行教学时, 教师要精心设置与课程内容有关的问题, 并紧密结合生活实际, 有效导入课程内容, 诱发学生进行自主探究的兴趣。例如, 在阐述等比数列问题时, 教师可以联系生活中的事物, 对同学们提出一个问题:“有一张足够长的纸, 厚度为1cm, 连续折叠多少次能有一本书那么厚呢?”很多同学会好奇, 一张薄薄的纸, 怎么可能厚得过一本书呢?如此的问题, 便能极大地诱发学生的好奇心, 并主动进行操作、探究。

3. 对学生的探究方法进行指导, 有针对性地进行探究。

学生毕竟是学生, 在学习的过程中需要教师不断进行积极的指导, 才能正确地进行自主探究学习。因此, 教师要在学生探究过程中, 进行积极的指导工作。首先, 要加强学生的思维发散能力培养。由于数学学科具有抽象性, 因此学生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 一定要敢于猜想, 充分发散思维。例如在圆锥体的体积计算过程中, 很多学生无从下手, 笔者鼓励学生从平面圆锥面积、立体球形面积等多出发, 作出大胆猜想, 并根据已学知识进行推导到, 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中, 充分运用自己的聪明才智, 结果学生运用切割、补全等多种方式进行了自主探究, 充分发散了思维。其次, 要加强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数学是一门严谨的学科, 同时其抽象性又极强, 因此, 在教学中要加强学生的操作能力, 让其将抽象的事物具体化。例如, 在学习几何体的过程中, 由于学生在这之前接触到的都是平面图形, 因而难免会显得很生疏。教师在此过程中, 积极引导学生进行动手操作, 将生活中的立体纸盒进行拆分, 观察立体与平面的转化, 并根据观察到的情况, 在白纸上画出平面图像, 再进行合理拼接, 组成立体图形, 让学生在自主动手中探索知识的奥妙。

4. 对探究结果进行积极反馈指导, 举一反三。

反馈对于教学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教师要积极地对学生的探究结果进行指导, 从中发现学生的问题及优点, 引导学生纠正错误的思维和做法, 并进行总结, 将探究结果中的新方法、新思想进行一定的引申, 得出一般性的普遍结论, 形成学生自己的数学学习体系, 将知识合理运用, 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及良好的学习习惯。

三、总结

总而言之, 在进行探究性学习的过程中, 教师要充分发挥指导作用, 让学生在充分发挥自主探究性的过程中, 朝着正确的方向不断提升综合运用能力, 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摘要:伴随着新课程改革, 教育部对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 要让学生在教学中充分发挥主体地位, 做学习的主人。笔者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 提出现阶段高中数学教学中让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的必要性, 并探讨如何让探究性学习变得更有效率, 以期与广大同行共同探讨。

关键词:高中数学,探究性学习,教学改进

参考文献

[1]李庆泽.“机械能”一课的课堂设计与教学讲评[J].中学物理 (初中版) , 1995, (02) .

[2]赵春梅.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N].成才导报教育周刊, 2007, (9) .

[3]丁益民.例谈教学中创设情境的若干“问题”[J].数学通报, 2009, (03) .

浅析高中数学课堂中的探究性学习 篇11

数学课堂

探究性学习前言《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有效的数学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因此,我们要激发学生兴趣为起点,以学生的自主探索学习为核心,以培养自主创新能力为目标,为学生提供多渠道、多层面的实践学习机会,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感受数学知识的产生和发展,领悟数学的本质,从而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笔者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谈谈自己在高中数学课堂中如何开展探究性学习,愿与各位一起探讨学习。一、巧设问题,激发兴趣兴趣是学生自觉学习的起点,是智慧、灵感的源泉。乌申斯基说过:“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性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数学是一门具有高度抽象性、严谨逻辑性的学科,容易给学生造成心理上的枯燥和认识上的障碍。我们要想把学生吸引到数学学习上来,就必须让学生明确学习数学的重要性,看到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普及,了解数学的文化和历史,把学生引领到数学世界中去,才能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的价值,只有这样,学生才会自觉地喜欢数学。同时,问题设计是一个系统性活动。我们要紧紧围绕课堂教学目标,从学生的能力出发,精心设问,创设有利于学生主动求知的最佳教学情境,让问题更具有启发性、层次性、开放性,才能诱发学生的发现力和创造力,才能更好地发挥整体功能,从而使教学效果最大化。总之,我们要善于巧设问题,紧紧抓住学生学习的心理,引导学生由浅入深,一步一步地进行深入的思考和探究,才能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达到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目的。二、开展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动手操作过程是知识学习的一种循序渐进的探究过程。瑞士教育心理学家皮亚杰说过:“知识的本身就是活动,活动是认知的基础,智慧从动手开始”。可见,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不仅是培养学生技能技巧、促进学生思维发展的有效途径,也是提高学生数学素质的一个重要方面。因此,我们在课堂教学中,要给学生提供操作的平台,让学生多实践、多操作,才能在动手操作过程中产生疑惑,从而唤起他们主动参与探究新知的欲望,去发现和揭示数学原理和方法。只有学生经历了建构知识的过程,才能对获得的知识比较深刻,从而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如:让学生用六根等长的火柴棒,看看能否构成四个全等的三角形,学生立即被吸引住了,就开始进行比划、思考。然而,多数学生都陷入了困惑的境地,一时捉摸不透,等到答案出来,才恍然大悟。学生只有通过操作实践,才能发现规律,逐步形成自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有效的学习策略。像这样的课堂还有很多,只要我们多动脑筋,思考一下,让学生动手实践,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才能从根本上培养学生的各种数学能力。三、联系生活实际,培养学生主动性的研究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充满着数学。《数学课程标准》中强调:“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要为其提供丰富多彩的生活背景,让学生充分感受,真正体现书本数学向生活数学的转变”。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紧密联系学生生活实际,有意识地开展生活化教学,并贯穿于教学过程的始终,让学生的学习与他们的社会生活经验真正联系起来,将知识放在生活背景中学习,使数学教学真正走进学生的生活世界,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对社会、对自身发展的重要价值,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他们利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如:测量塔的高度,确定航海行程问题,确定光照及房屋建造合理性,这便要用到我们数学函数的知识。总之,我们在数学课堂中,尽量挑选贴近生活实际的应用问题,与学生探讨、交流,逐步引导学生去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学会用数学的思维观察和解释生活中的问题,才能更好地为课堂教学服务,才能落实在“在生活里找教育,为生活而教育”的生活教育理念。四、注重评价,促进学生探究性学习评价在课程改革中起着导向与质量监控的重要作用,是课程改革成败的关键环节。通过评价,可以提高教学的成效,促进新课程目标的实现。《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通过数学学习过程的评价,应努力引导学生正确认识数学的价值,产生积极的数学学习态度、动机和兴趣”。因此,我们要注重评价的方式方法,既要重视数学学习的结果,也要重视数学学习过程,主要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建立学习的信心,促进学生进一步的去探究、发现。如:对优生可说:“你提的问题太好了,你真行”。对差生可说:“你再想一想,试一试,相信你一定会”。等等。通过对学生激励性语言,能让学生在内心深处形成一股强大的心理推动力,产生更高的热情,让学生更加全身心投入到学习中去。同时,我们应将评价贯穿数学学习的全过程,从多方位、多层次、多角度去看待每一个学生,用赏识的观点评价学生,发现他们的闪光点,使每个人都充满自信,都能够在课堂中享受到成功的体验,让不同类型的学生都学有所得,各得其所。总之,在数学课堂中,我们必须精心组织课堂结构,引导学生紧紧围绕教学目标进行数学思维和实践,才能保证课堂教学的实效,满足学生合理需要,促进学生长远发展,从而提高教学质量,让课堂焕发生命力,让课堂更加精彩。【参考文献】[1]谭卓伟. 浅谈高中教学中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

高中数学探究性学习 篇12

一、传统教学方式的弊端

传统教学方式当中, 教师是课堂的主体。数学知识抽象难懂, 教师在授课过程中, 往往将知识不加修饰的传授给学生, 导致学生难以接受, 课堂学习效率较低。即使一部分学生暂时接受, 但一段时间之后便会忘记。不仅如此,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并不与学生进行互动, 导致课堂气氛较为沉闷, 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逐渐丧失。久而久之, 学生便会放弃数学学习, 甚至差生厌学心理。

二、高中数学课堂中开展探究性学习的具体措施

(一) 课堂导入方面。课堂导入是课程的开始, 也为之后教学奠定了基础, 教师应精心设计。探究性学习是由教师提出问题, 并引导学生进行探究, 借此学习本节课程知识的过程。因此, 教师应精心设计问题与困难, 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并围绕所提出的问题进行教学, 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教师可将课程知识与故事或是生活实际相结合作为课堂导入, 以便使学生尽快进入学习状态。

以必修五《等比数列》一节知识为例, 教师在课堂导入环节便可向学生提出问题, 并要求学生进行解答。教师可向学生提问:设存在一张长度、宽度都足够的纸, 要求学生回答, 这样的纸通过几次对折, 其厚度能够与字典厚度相同。部分学生会认为至少需要折叠上百次, 方能达到字典的厚度。教师可准备一张纸, 并要求学生当堂进行折叠, 此时学生便会发现纸张经过数次折叠之后, 厚度已经较厚。教师此时将每次折叠时, 纸的层数写于黑板之上, 便会得到一系列数字:1、2、4、8、 16、32……, 教师要求学生探究数列之间的关系, 学生通过研究自然能够得到等比数列的定义以及其他相关知识, 完成课堂学习。

(二) 学生探究方法方面。探究性学习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式, 因此要求学生尽可能自主学习。然而学生的知识以及学习能力有限, 加之数学学习难度较大,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难免会出现无法解决的问题或是困难。教师应对学生进行引导, 并在关键时刻进行指点, 才能保证学生自主探究学习活动能够顺利完成。

立体几何是高中数学的重要知识点, 也是高考必考的知识点之一。 学生在高中之前所接触的图形以平面几何为主, 对立体几何图形难免感到生疏。不仅如此, 空间立体几何要求学生具有良好的空间思维, 但部分学生该方面思维能力较弱。除此以外, 立体几何表面积以及体积公式的理解与记忆对学生来说也具有一定难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可要求学生大胆猜想。针对部分学生难以想象的立体图形, 教师可要求学生制作该立体图形的各个平面, 之后进行拼接, 使得学生对该立体图形有全方面的认识。教师设计多种不同引导方式, 可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三) 灵活运用知识点。数学各知识点并非是独立的知识点, 学生可以在同一个问题当中运用不同的数学知识, 灵活运用知识也是学生应当具备的能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不应满足于教授学生知识, 还应帮助学生灵活运用知识。教师可通过例题帮助学生提高对知识运用的熟练度, 锻炼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同时要求学生在解题过程中及时进行总结, 并探究新的解决方法, 以便学生形成独属于自身的数学知识体系。

教师在教授学生立体几何以及空间向量相关知识之后, 可引用下题培养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

如图1所示, 正方体ABCD-A1B1C1D1当中, 存在D1B1、AB1, 截取BB1的中点, 设为点E, 截取D1B1的中点, 设为F, 请证明EF ⊥ 平面B1AC?

该题一般解法为:

证明:截取线段A1B1的中点, 设为M。分别连接FM、EM、A1B。

同理可证明EF⊥B1C, 又

∴EF ⊥ 于平面B1AC

该题还可使用空间向量知识解决:

建立基底:

通过AB可得:EFAB=0

∴EF ⊥ AB1, ∴EF ⊥ B1C

可见, 数学问题并不存在唯一的解决方法, 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探究知识点在不同问题当中的运用, 以便拓宽学生的解题思路。

三、结束语

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应当重视探究性学习的开展, 要求学生探究数学知识及其应用, 以便提高学生的数学水平以及学习成绩, 活跃学生思维, 同时帮助学生更为熟练地掌握知识。

摘要:教师在教授数学课程当中要求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 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水平。本文分析了传统教学方式中存在的问题, 同时从导入问题, 指导方法等三方面分析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应如何开展探究性学习, 以便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关键词:高中数学,探究性学习,具体方式

参考文献

[1]殷堰工.教材是开展高中数学探究性学习的重要资源[J].中学数学月刊, 2011, 05:4-7.

[2]陈苑.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开展探究性学习的研究[J].考试周刊, 2011, 77:66-67.

[3]陈万龙, 元正全.提高高中数学解题教学中探究性学习的有效性摭谈[J].中学数学研究, 2008, 05:28-32.

[4]郭东江.如何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开展探究性学习[J].语数外学习 (数学教育) , 2013, 05:20+59.

上一篇:银色产品下一篇:湿热性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