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物理教学中探究性学习的运用教育学论文

2024-08-14

高中物理教学中探究性学习的运用教育学论文(精选11篇)

高中物理教学中探究性学习的运用教育学论文 篇1

探究性学习是指学生从不同的学科领域出发,通过形式多样的探究性活动,以获得知识和技能、培养探究能力和应用能力、获得情感体验为目的的一种学习方式。它对于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提高学生收集、分析、利用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方法和情感体验,建构多元立体的探究模式,都具有深远持久的重要意义。那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该怎样组织学生的“探究性学习”活动呢?

一、把“教本”变为“学本”,由“自学”走向“治学”。

1、挖掘教材中具有探究价值的语言材料,把它转化为探究性问题。

【案例1】苏教版初中语文课本七(上)《春》。

师:有人说,课文中“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腿,领着我们上前去”一句与全文不协调。请大家反复诵读课文,然后说说你的看法。

(学生读书、思考,继而教师组织小组讨论,然后课堂讨论。)

生1:我觉得是不协调。我反复阅读了课文,发现文中所描写的景物与“健壮”、“铁一般”这些词儿不协调。

师:何以见得呢?

生1:你看文中的描写:“风”是“轻悄悄”的,还“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草”是“软绵绵”的;“雨”呢,也是“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等等。这些景物都没有“健壮”、“铁一般”的特征。

师:你讲得很有道理,哪位同学有不同意见吗?

生2:我不同意他的意见,我认为是协调的。

师:为什么呢?

生2:因为刚才那位同学讲的大都在课文的开头,但是开头部分描写的只是“春天的脚步近了”时的景物特点,也就是初春的景物。而春天也是在发展的,“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腿,领着我们上前去”,应该到了接近夏天的时候的景物了。所以我认为是协调的、一致的。

(教师组织全班学生讨论,全班形成两种对立意见,相持不下。)

师:通过刚才的讨论,大家都有了自己的想法,我觉得大家讲得都很有道理。恩格斯讲过:“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有不同意见是很正常的,在这个问题上我不强调要有一个绝对的统一的答案。大家下课后,把各人今天在课堂上发表的意见整理一下,再深入思考一下这个问题,然后写一篇小论文。注意一定要以课文为依据,不能脱离课文哦。

一个容易被人忽视的语言材料,经转化为探究性的问题后,课文的性质和学生的学习方式都得到了改变,学生对课文有了真正的内化了的体验和感受,探究能力也得到了相应的提高。

2、利用课文的“留空”,设计探究性学习训练。

“留空”是一个文学审美概念,它指的是作品向读者提示或暗示的东西,也就是给读者留下的联想和再创造的空间。读者可以透过感觉到的部分去想象去思考,从而获得对作品更深的理解和把握。利用课文中这些“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空间,能有效地组织起学生的探究性学习活动。

【案例2】苏教版初中语文课本七(上)《为你打开一扇门》。

师:阅读课文“探究·练习”一《致文学》的节选,用简要的语言概括文学的功能。

除此以外,文学还有哪些功能?请根据你平时的阅读体会和经验,模仿课文的写法,写一段200字左右的文字。“致文学”节选的两段文字,用形象的语言阐述了文学反映自然、反映人生的两大功能,同时也给读者留下了足够的想象空间。教师利用这个“留白”,组织学生以扩写的形式开展探究性学习活动,既加深了对文本的理解,又发展了学生的想象能力。

3、开发课堂教学中的生成性资源,组织探究性学习活动。

【案例3】苏教版初中语文课本八(上)《记承天寺夜游》。

师:这篇课文我们已经学完了,大家还有什么疑问吗?

生1:文中“解衣欲睡”的“睡”,与“怀民亦未寝”中的“寝”有没有区别?

师:是同义词,没有区别,都是“睡觉”的意思。

生1:那两者之间能不能互换呢?

师(思考片刻):不好意思,我没考虑过这个问题,哪位同学能回答?(学生默然。老师及时组织学生以小组合作形式探究。5分钟后,组织学生发言。)

生2:前面用“睡”,后面用“寝”,避免了字面上的重复。

生3:不能换。“睡”带有口语色彩,“寝”是书面语。对自己用口语,随意自然;对他人用书面语,显示尊重。

生4:“睡”,去声;“寝”上声。读起来韵律和谐,富有音乐美。

在此案例中,教师把学生的疑问作为一种生成性的资源,并及时组织了学生的探究活动,激活了学生的思维。但由于知识的欠缺,学生的学习行为只是一种自然状态下的习得行为的交流,不具备真正的探究意义。如教师能适时为学生补充有关知识,指出只要“闭眼”就是“睡”,而“寝”则必须“上床”,然后再请学生运用知识去分析和探究,那么,学生很可能会得出截然相反的结论:可以换,而且换了更贴切。因为,干什么要“解衣”啊?当然是想上床睡觉啊,所以,“解衣欲寝”就比“解衣欲睡”更准确。对张怀民而言,如改为“亦未睡”,就说明张怀民不但没上床,连打盹都没有,说不定满腹心事的他还在屋里踯躅徘徊呢。那么邀张怀民“步于中庭”共同赏月,岂不是更合时宜吗?

二、以几篇课文或一个(几个)单元为单位,组织专题学习。

组织学生开展专题性的研究学习活动,是培养和发展学生探究性学习能力的有效途径和方法。苏教版初中语文课本,共有9个“专题”,可供教学时直接使用。除此以外,更多的时候,可以利用教材以生活为主题组织单元的编写体例,以几篇课文或一个甚至几个单元为单位,组织专题探究活动。

【案例3】苏教版初中语文课本七(上)第三单元《中秋咏月诗词三首》。

探究专题:月亮文化(传说、诗词、科学等)。

学习过程:

课前学习:学习《月亮诗三首》,选择其中一首,用图画表达诗意,用散文语言描述意境,说出自己的感受;搜集有关资料。

课堂学习:交流、对话、评价(学生争先恐后展示)。

课后学习:选择专题,展开研究并写一篇文章。

此案例录自课改伊始某市组织的一堂公开研究课,在今天看来,其过程与方法未免显得稚嫩、粗糙,但就其教学思想和思路而言,对我们今天的教学,仍不无借鉴作用。

高中物理教学中探究性学习的运用教育学论文 篇2

一、对探究性学习的认识和理解

(一) 探究性学习要注重过程, 形成习惯

探究性学习不仅重视认识的获得, 更重视获取认识的过程, 采取学习过程评价与学习结果评价相结合的方式, 更侧重于过程的评价。它在于让每个智力正常的学生历经探究性学习的过程, 从中了解科学探究的方法, 获得从事科学探究的体验和技能, 提高自己的创造意识和能力, 培养自己的合作精神和交往能力。

任何人都有探究的本能和能力。而我们生活当中常讲的探究, 主要是指科学家创造性的劳动, 其与平常群众的区别在于:科学家的发现是知识的原创或发现, 而学习者的发现是知识的再创或个体发现。在高中, 探究并不是目的而是手段, 旨在提倡学生以探究者的意识和态度去观察、思考、分析、检测问题, 养成时时有发现、时时有探究的认识习惯。

(二) 探究性学习要夯实基础, 注重实效

开展探究性学习, 必须具备必要的经验和预备知识, 在开展探究性学习之前, 教师首先要预测以下学生实际拥有的知识节能水平能够与将要达到训练目标之间的距离, 然后充分发挥主导作用, 给予辅助, 夯实基础, 这样才能保证探究性学习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探究性学习的基本形式也是小组合作学习, 为了确保合作的有效性, 教师首先要明确训练的意义, 先取合适课题, 改进合作方式, 精选探究材料, 然后指导学生确定探究目标, 制定探究方案, 分配探究任务;其次要消除发言总心与边缘的隔阂, 确保全体成员的智能提高, 提高小组合作的效度和参与度, 使小组合作学习真正成为学生走向成功探究的桥梁。

(三) 探究性学习的主体是学生, 主导是老师

探究性学习是以学生为主体, 但教师的引导和调控作用也是不可或缺的。比如对于探究内容的设置、探究方法的选择, 探究难点的突破等, 尤其是合作探究、查找资料、处理信息、交流汇报等诸多环节, 均需要教师悉心指导。

二、探究性学习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操作策略

(一) 精心构建高中数学探究性学习模式

根据探究内容的不同安排, 我们将数学课堂有效性学习分为问题探究, 单元探究, 科学综合探究三种基本形式, 灵活选择问题讨论、资料查询、实验操作、社会调查、现场观察等方式开展探究。

1.问题探究模式

问题探究模式, 即数据教材的中心内容、关键问题, 结合学生的认知基础, 已有经验和生活实践中的某些事实, 确定问题, 展开探究, 得出某一问题的概念、规律和方法, 或揭示社会现象本质和客观规律的创造性实践活动。

(1) 基本程序:

提出问题, 明确目标-制定方案、分配任务—搜集信息、分析讨论—归纳总结、形成结论。

(2) 操作特征:

提出问题, 明确目标-制定方案、分配任务—搜集信息、分析讨论—归纳总结、形成结论。如教学函授有关性质时, 让学生自主参与去探索、发觉探究奇 (偶) 函数y=f (x) 的相关性质。涉及的问题有定义域的对称性, 图像的对称性, 在原点的函数值, 单调性, 由奇 (偶) 函数构成的复合函数的奇 (偶) 性, 由奇 (偶) 函数通过四则运算得到的函数的奇偶性等, 这些问题可由学生发现提出和解决, 也可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

2.单元探究模式

单元探究模式, 即教师根据单元训练重点或同类知识的特点, 引导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小组交流, 探究其共性, 辨别其异处, 并加以验证、归纳的综合性的学习活动。

(1) 基本程序:

提出问题——确定主题——收集、比较归纳。

(2) 操作特征:

第一, 注重材料内容和事物之间的关联;第二, 强调概括性的综合性。如学习了柱锥、台的体积这一单元后, 引导学生探究这多面体的体积推倒的相同之处和不同特点, 探究柱、锥、台体之间的相互关系, 让学生会利用祖恒原理去探求体积公式, 并发现柱、锥、台体积公式的统一性, 进一步探求拟柱体的体积公式v=h (s+4s+s1) 。

3.学科综合探究模式

学科综合探究模式, 就是利用数学与其他学科课程的结合点, 融会贯通, 从而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 提高知识认知能力。

(1) 基本程序:

寻找关联、确定主题) 制定方案、分配任务——结合实践、积累信息——分析归纳、形成报告。

(2) 操作特征:

学科发散性、综合性和立体性是学科综合探究模式的主要特征, 需要数学与其他学科协同探究, 开展综合实践活动, 共同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和人格水平。如学习了统计后, 组织学生结合本地工农业经济的发展情况, 与思想政治、地理和历史的教学紧密结合起来, 通过现场观察、采访调查、资料查找等形成展开统计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体验探究活动。学习了垂径定理后, 作者便指导学生以石拱桥为题进行探究, 实地考察石拱桥, 考虑影响建桥的因素, 设计制作圆弧拱桥模型等。

(二) 善于激发学生强烈的探究性学习意识

学生的学习不单是一个认知的过程, 而认知与情感协同活动的过程, 二者缺一不可,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学生的精神中有一种特别强烈的需要, 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探究者和探索者。比如, “概率与统计”是高中数学新增内容之一, 在中学数学中占有独特的地位。概率与统计是高中数学中排列、组合内容的深入和扩展, 高考中重点仍然在等可能事件的概率、对立事件的概率、互斥事件至少有一个发生的概率、独立事件同时发生的概率的计算, 以及随机变量的分布列、期望与方差。根据兴趣活动的这一规律;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可以设置悬念, 引起学生的好奇心, 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 在讲数学期望的概念前, 先讲分赌本问题:17世纪中叶一位赌徒向法国数学家帕斯卡 (1623-1662) 提出一个让他苦恼长久的分赌本问题:甲、乙两位赌徒相约, 用掷硬币的方式进行赌博, 谁先赢三次就得全部赌本100法郎。当甲赢了二次, 乙只赢一次时, 他们都不愿再赌下去了, 问赌本应如何分呢?这个问题引起了同学们的极大兴趣, 大家纷纷猜测。有的认为应按已赢次数的比例来分赌本, 即甲得全部赌本的2/3, 乙得其余的 1/3, 有的认为再玩下去甲赢的概率为3/4, 而乙赢的概率为1/4, 故甲得全部赌本的3/4, 乙得其余的1/4, 到底哪种说法更为合理呢?这时教师给出帕斯卡的解法:在甲赢二次和乙只赢一次时, 最多只需再玩二次即可结束这次赌博, 而再玩二次可能会出现如下四种结果:

其中前三种结果W1、W2、W3中任何一个发生都使甲得100法郎, 只有当W4发生, 甲得0法郎 ( 即乙得100法郎) , 由于这四种结果是等可能的, 故甲得100法郎的概率为3/4, 而得0法郎的概率为1/4, 从而甲期望得到100× 3/4=75法郎, 即甲期望得到100 × 3/4 + 0 × 1/4 = 75 (法郎) , 这就是帕斯卡的答案, 其意指若再继续此种赌博多次, 甲平均可得75法郎。接下来可由该解法引出数学期望的概念。这样, 不仅使学生对所学内容有深刻的印象, 还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对这门课的学习兴趣。通过这样的情境创设, 让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带着这种需要, 围绕探究的问题一步步展开。

高中物理教学中探究性学习的运用教育学论文 篇3

【关键词】鲁科版;高中物理;探究性学习;问题;运用策略

物理知识所表现出的抽象性、逻辑性的特点,给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都造成了很大的困扰。而且加之农村地区教学资源匮乏,教学手段往往较为局限,这就进一步降低了教学活动的有效性。因此,探究性学习模式的出现,可以说给农村地区高中物理教学提供了一个全新的方向。将探究性学习模式运用到高中物理教学当中,可以一改传统教学中以教师为主导的局面,让学生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充分发挥出自身的主观能动性,也给了学生更多的空间,促进其进步发展。

一、探究性学习模式的内涵分析

所谓探究性学习,其也可以被称为探究式科学教育,这是在新课程标准下所产生的一种全新的学习方式。这种学习模式强调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动性和能动性,要求学生能够充分发挥自身的潜能展开学习探究。

在探究性学习的实践模式上,主要有任务型和情境型两种。任务型的探究性学习,就是教师实现设计一些学习任务,然后让学生自主选择学习任务展开探究性学习。任务型的探究性学习模式更多的对学生动手能力进行了培养,也可以被看作是一种动手做的科学教育模式。情境型探究性学习模式,主要是通过设定一些具体的情境,让学生将自己代入其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情境型的探究性学习更多的是对思维能力和分析能力的培养。这两种不同的探究性学习模式具有不同的作用,因此在实践中要结合具体的章节知识,选择合理的学习模式,确保能够对学生的专业能力形成有效培养。

二、当前农村高中物理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理论化、实践不足

根据当前农村高中的物理教学实际情况来看,教学理论化的情况甚为显著,实践不足导致学生对理论知识的运用能力缺乏。导致这一问题的原因有三。一是农村地区高中教学资源和教学资金都比较匮乏,没有过多的资金可以投入到教学实践当中。因此,物理教师只能深入理论讲解,无法做到有效实践。二是高中阶段教学压力很大,学生需要学习多个科目,教师需要教学多个班级,因此不论是学生还是教师,在实践方面已经没有太多精力。三是部分物理教师对实践认识不足,仅仅是按照书本教材展开教学活动,导致物理教学缺少实践。要解决这些问题,运用探究性学习就是优良的方法。

(二)教学局限化、缺少拓展

农村地区高中物理教学中,不仅有教学理论化的问题,还存在教学局限化的问题。所谓的教学局限化,就是指物理教师在教学中仅仅是从书本中展开物理知识的讲解缺乏延伸和拓展。这样就导致学生只了解书本中的物理知识,对于生活中的物理、物理知识的实践等都缺乏认识。教学局限化的问题会导致学生对物理知识的认知停留在表面,不能深入理解其内里实质,进而降低了对物理知识的掌握效果。不仅如此,局限化的物理教学也对学生的思维能力、物理素养形成了限制,不能超出书本之外实现学生思维能力和物理素养的提高,这样对于学生的进步发展而言也是极为不利的。

(三)教学表面化、不够深入

教学表面化的问题从教学局限化中就有所表现,但是并不仅仅表现于此。具体说来,教学表面化的问题主要是指教学在教学中,对物理知识的分析不够深入,导致学生表现出“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问题。比如在针对整体法这一力学问题的分析方法讲解上,大部分教师都是讲解了这种方法应该怎么使用以及在哪些情况下使用,但是对于为何要使用这种方法以及该种方法的理论基础等没有做出分析。这就导致学生在遇到一些复杂的题目时,就不会运用这种方法了。不仅如此,在一些定理、规律的教学上,教师也仅仅是讲解了其含义与作用,对于其产生和验证没有展开分析。教学不够深入,让学生没有对物理知识形成真正的理解和掌握,不仅容易出错,而且容易遗忘。

三、农村高中物理教学对探究性学习的运用

(一)运用探究性学习加强物理教学的实践性

通过前文所述可以明确,实践性作用的较强的探究性学习模式当属任务型探究性学习,因此教师就可以采取这一模式展开物理教学。首先,在课堂教学开始之前,教师要根据所教学的内容设计学习任务。在学习任务的设计上,要实现多样化,即至少要设计3-5套学习任务,让学生有一定的选择余地。其次在设计学习任务的过程中,要加强对实践性的考量,尽量多设计一些实践性的环节。最后,要设计实践评估环节,对学生实践过程中的各方面表现进行综合评价,不能仅仅看最后的结果。

比如,教师可以结合刚刚结束的里约奥运会设计一些学习任务,让学生展开实践。比如,跳水项目水池的水深设计;跳水运动员入水角度和水花大小的关系验证;一次完整蝶泳过程中运动员受到的浮力变化。对这些学习任务,可以让学生自主选择,然后结合所学的物理知识展开探讨。针对跳水项目水池深度设计这个学习任务,首先要考虑的就是跳台高度,运动员入水深度和起跳高度直接相关,要保证水池的安全性,就应该从运动员的最大起跳高度进行考量,因此需要从10米台着手分析。不仅如此,运动员的入水深度还和入水角度具有直接关系,运动员垂直入水时的入水深度是最大的。所以要保证安全,那么就应该以运动员垂直入水的情况考虑。因此,就可以将整个过程简化为两个部分,即运动员从跳台到水面和从水面到停止下降,具体如图1所示。

(A代表跳台、B代表水面、C代表运动员下降停止位置、D代表池底)

(二)运用探究性学习打破物理教学的局限性

探究性学习的合理运用可以打破农村高中物理教学的局限性,使得课堂教学得到拓展,让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物理素养都能够得到提升。但是,鉴于农村高中教学资源不足的问题,教师可以利用身边可利用的素材展开探究性学习,拓展课堂教学。比如,捉鱼摸虾是农村学生都接触过程的游戏。教师就可以将“捉鱼摸虾中的光线折射”作为主题,让学生自主展开探究学习。学生自主设定探究目标、探究方式,自主实践探究。通过这样的形式,就对课堂教学形成了有效拓展,让学生通过身边的常见事物对物理知识进行探究学习,提高了教学的质效。

(三)运用探究性学习深化物理教学

对于教学活动表面化的问题,教师可对探究性学习进行巧妙利用,实现教学活动的深化,加深学生对物理知识的理解。比如,牛顿三大定律是高中物理学习中的关键性知识。在实际教学中,教师仅仅是对其进行了运用讲解,没有对其展开验证。因此,教师可以通过情境型探究性学习,深化学生对牛顿三大定律的分析理解。如教师可以创设这样一个情境:“如果你是一名宇航员,飞船发生事故,你从逃生舱逃出,那么你将会到什么地方?”这是一个开放性的情境,考虑不同的条件可以得到不同的结果。比如处在地球的引力作用范围内的话,那么就会坠落到地球上;若是不受到引力作用,那么就可能保持静止或是匀速移动,这和牛顿第一定律是相符的。通过这样的探究性学习,可以深化学生对物理知识的掌握,提升教学成效。

四、结束语

在农村高中物理教学中,理论化、局限化和表面化的问题一直存在。因此,教师要对探究性学习进行综合运用,切实消除农村高中物理教学存在的不足,提高教学效率,培养学生的物理素养。

【参考文献】

[1]殷汉卿.试论高中物理探究性教学中探究点的选择[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5.14:53-55

[2]陈明.探究性学习模式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J].华夏教师,2016.06:67

高中物理教学中探究性学习的运用教育学论文 篇4

禹成忠

(内容摘要):探究性学习是在新的教育理念支配下的一种学习方式的变革。我们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准确把握探究性学习的理念,努力走出探究性学习的误区,有效实施“探究”策略,让学生在亲历探究的过程中获得深层次的情感体验并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最终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此基础上,通过精心构建适合小学生语文学习的基本模式,让探究性学习真正走进小学语文课堂。

(关键词): 小学语文教学;探究性学习;学习方式

《语文课程标准》在“基本理念”中指出:“语文教学应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法的设计,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①”语文“课堂总目标”里,也专门设立了一个目标,即学生“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在实践中学习、运用语文”。然而,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尽管许多小学语文教师在改变学生学习方式方面作了大量的研究和探索,但课堂教学中仍存在着一些突出的问题,如“问题轰炸式”的现象屡见不鲜,课堂上“教师问,学生答”,师生间的互动大部分还是“教师牵着学生鼻子走,学生跟着教师问题走”。学生的个性、灵性很难真正发挥,就如同有些专家感叹:“通过几年的小学教学,学生的思维都被训练成单向和固定的,缺乏想象力。”[1](P45)从学生学习规律看,学习不会发生在被动地吸收之中,只有当学生自身需要时,有接受的动机时,他才有可能十分投入地获取知识,才有可能接受教师的指导,并为之付出努力。本文尝试从探究性学习策略的运用这一角度对其展开探讨,以期为广大一线教师指导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提供一些启发。

一、小学语文探究性学习的基本内涵

探究性学习是在新的教育理念支配下的一种学习方式的变革,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及日常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专题进行研究,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2](P11)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强调“探究性学习,既可以是一种综合实践活动,也可以是一种学科教学模式,是一种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变革。②

基于以上理念,笔者认为,小学语文探究性学习应该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去主动学习语文知识,在掌握知识内容的同时,体验、理解和应用探究问题的方法,培养语文创新能力的一种活动。探究性学习是使学 1

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3](p279)它具有创新性、开放性、基础性和生成性等特点。开展探究性学习的目的在于改变学生以单纯地接受教师传授知识为主的学习方式,为学生构建开放的学习环境,提供多渠道获取知识、并将学到的知识加以综合应用于实践的机会,促进他们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策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发展学生的个性。大力倡导探究性学习,是使我们的教育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是从人的发展角度考虑而作出的富有时代意义的选择。进行小学语文探究性学习的尝试是实施语文课程改革的一大举措,是推进素质教育的一个切实有效的手段。

二、小学语文探究性学习的运用策略

我国著名教育家袁振国教授指出:“文科教育的过程,是精神享受的过程;是提高生命质量的过程;是体验和提升生命价值的过程;是感悟自由精神的过程”。[4](p60-71)为了贯彻这一理念,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从以下四个方面构建探究性学习策略。

(一)、营造良好的探究氛围

小学语文探究性学习需要一定的环境氛围,因此,在探究性学习中,教师应“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③,给每个孩子多鼓励,让他们从中体验探究性学习的乐趣和成功。

1、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营造探究氛围。

传统教学中,教师和学生是传授与接受的关系,很难形成互动、合作的氛围。新课程强调,教学是教师与学生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

[5](p82)因此,“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营造崇尚真知、追求真理的氛围,促进学

2、灵活采用多种教学辅助手段,营造探究氛围。

恰到好处的教学辅助手段更利于激起学生的无意注意,如多媒体形象直观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为探究性学习创造宽松的环境。”[6](p93)的特点很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探究氛围容易营造。因此,可根据教学的需要适时地借助多媒体进行辅助教学。再如开辟第二课堂,在学生中成立文学社、摄影组、宣传组等课外活动学习小组,教师充当参谋和观众,为学生营造探究的氛围。此外,还可以开展实践活动,如在教学《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时,请学生亲自做实验验证伽利略的话的正确性等。无论采用哪种手段,教学活动不能只是满足和迁就学生眼前的兴趣和需要,否则,学生获得了感官的愉悦,却学不到知识,得不到真实的发展。正如中国台湾学者欧用生所指出的,这种所谓的愉快教育势必成为学生的“安乐死”。④

3、充分利用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引导学生积极探究。

《语文课程标准》在各学段的阶段目标中列出了综合性学习的具体目标。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要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的语文教育资源,引导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拓宽语文学习渠道,在观察、实践中积极探究。如第十册实践活动《创办班级图书角》,可在班委的号召下全班同学共同创办,图书管理员轮流担任,大家分工合作,探讨怎样为图书登记造册,设计制作什么样的借书卡,制订书籍借阅制度等。在一系列的实践活动中,学生探究性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得到了调动。更难能可贵的是,学生自发地创造了一种自主学习的精神,把教学创造成了学生主体自主学习的活动。[7](p40)

(二)、培养探究性学习意识

1、利用好奇心,引发探究意识。

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指出:“儿童是个有主动性的人,他们的活动受兴趣和

(p124)需要的支配,一切有效的活动必须以某种兴趣为先决条件”。[8] 爱因斯坦也说

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使学生具有探究意识,首先要激发他们的探究兴趣,鼓励学生多提问题。如一位有经验的语文老师在学生入学的第一天,就这样引导学生:语文学习是非常有趣的,老师相信同学们一定会和语文知识成为好朋友,通过学习变得越来越聪明,你们能像书中的小朋友一样提一些语文学习方面的问题吗?学生争先恐后发言,有的说:“老师,我想知道你的姓怎么写?”有的说:“语文要学些什么呀?”教师在学生提出问题后,适当地给予鼓励,出于对语文知识的好奇,学生的求知欲非常强,探究兴趣越来越浓。

2、质疑问难,增强探究意识。

探究意识来源于质疑,只有善于质疑,才会去探究解决问题。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要通过培养学生的“好求甚解”来增强其探究意识。汉语中,有很多一字多义、一词多义的现象。如《邱少云》一课中有这样两句话:“从发起冲锋到战斗结束,才用了20分钟”、“烈火在他身上燃烧了半个多小时才渐渐熄灭”。这两句话中的“才”一样吗?学生通过教师的质疑了解到两个“才”的意思不一样:前一句表示时间短,后一句表示时间长,战斗之所以结束得快,是因为战士们被邱少云的精神所激励。再如。《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文,有这样一段话:“你想,四周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哦!我恍然大悟,墙壁当然比鼻子硬得多了,怪不得您把鼻子碰扁了,在座的人哈哈大笑起来。”教师抓住人们大笑追问:“人们为什么笑?”、“鲁迅先生的鼻子真的是碰扁的吗?”在学生探讨不出结果时,及时给学生介绍鲁迅生活的时代背景,再让学生讨论。最后学生明白了原来“四周黑洞洞"是指社会的黑暗,“碰壁”指的是与反动势力做斗争时受到的挫折与迫害。学生完全理解后,教师继续追问:“通过谈碰壁这件事,你体会到了什么?”以此使学生进一步了解了鲁迅先生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3、鼓励独特见解,巩固探究意识。

语文课程新理念认为“要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对学生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应加以鼓励”等。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要使学生不轻易认同别人的观点,通过自己的独立思考、判断,敢于提出自己的独特见解,这样就有利于巩固学生的探究意识。如《穷人》一课中,对于桑娜是否应该抱回西蒙的孩子,有位老师采用辩论的形式,把不同意见的学生分为两组进行辩论,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教师对学生独特的看法和感受予以肯定,这样做不仅让学生在欢快的氛围中对课文内容有了深入的理解,而且还充分地调动了学生探究的积极性,收到了较好的教育教学效果。

(三)、生成探究的问题

教学是教和学相结合或相统一的活动,⑤探究性学习的特征之一就是它的生成性。所谓生成性,指的是课堂教学中不是机械地按照原先确定的思路开展教学,而是根据学生学习的情况,教师灵活地调整教学思路,生成新的教学问题,使学生的探究兴趣得以持续下去。生成问题的前提是让学生多思善问,并在实践中自己去发现、去提出问题。

1、引导学生生成问题。

学生有了一定的探究意识后,在课堂上便会踊跃地发问。但是有的学生的问题经常停留在一些表面现象上,无法提出更有价值的问题,还有的学生根本就发现不了问题,这样既浪费了时间,又达不到效果。所以,要让学生明白哪些问题对掌握课文内容真正有帮助,我们才有必要解决它。(1)通过课文标题生成问题。如《玩出了名堂》一文,写谁玩出了名堂?玩出了什么名堂?怎么玩的等,有的课文在结尾处生成问题,如《峨眉道上》,最后一句话:“啊,默默地付出辛劳的铺路人啊,你是真正的无名英雄”。可针对这句话发问:平常,我们把什么样的人叫英雄?为什么说铺路人是无名英雄?(2)根据文章前面要求预习的内容生成问题。人教版小学语文课本每篇课文前面都有预习内容,往往揭示出了问题,可引导学生从中生成一些核心的问题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3)通过重点词句生成问题。如《白杨》一课中,有“沉思”一词在文中两次出现,爸爸这两次沉思都想了些什么?说明什么?

2、引导学生采用多种方法探究、解决问题。

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的学习过程与科学家的探索过程在本质上是一样的。发现问题后,就要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采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是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核心,因此,要鼓励和帮助学生自己尝试采用不同的方法,寻找适合于自己获取新知的途径。(1)读思结合,探究问题。语文教学中最常用的方法之一是联系上下文理解课文,让学生仔细阅读,尽可能从已有的资料中经过周密思考,选择最佳答案。如《圆明园的毁灭》一课有这样一句话:“圆明园的毁灭是祖国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也是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这句话

连用了两个“不可估量”是为了什么?教师出示了三个答案让学生选择:A、强调说明圆明园的毁灭在中外文化史上都是难以推算的巨大损失。B、强调说明圆明园的毁灭在祖国文化史上的难以推算的巨大损失。C、强调说明圆明园的毁灭在世界文化史上的难以推算的巨大损失。学生必须反复阅读才能得到正确答案。(2)思议结合,探究问题。学生自己通过探究得到的答案未必都是正确的,这有可能是学生找到的答案错了,也有可能是答案不只一个,这时可在同学间评一评、议一议,用思议结合的方式验证探究的正确性。(3)合作讨论,探究问题。俗话说“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采用分组合作互帮互助的方式,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学习,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无论采用哪种探究方式,教师都不要误认为“探究性学习是学生完全自主的独立的学习活动,它不受教材和大纲的限制,研究内容五花八门”。教学过程是学生自主建构与教师价值引领相统一的过程,就算学生具备了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教师的引领仍然是必要的,引用一句教育格言就是“当学生遇到疑难时,教师要引导他们去想;当学生的思路狭窄时,教师要启发他们拓宽;当学生误入迷途时,教师要把他们引上正路;当学生无路时,教师要引导他们铺路架桥;当学生‘山重水复疑无路’时,教师要引导他们步入‘柳暗花明又一村’的佳境”。

(四)、正确处理接受学习与探究学习之间的关系,有机地整合各类学习方式

开展探究性学习的关键是正确处理各类学习方式尤其是接受学习与探究学习之间的关系,根据知识类型、学生基础、课时计划等实际情况,整合运用各类学习方式。

1、优势互补,正确运用各类学习方式。

接受性学习和探究性学习是两种不同的学习方式,二者在知识获得方式、思维过程、师生作用等方面都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正是这些差异决定了他们之间相互制约、相互促进和相互补充的关系。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努力达成不同学习方式之间的整合、平衡和最佳结合状态,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和学生学习方式的多样性、差异性等特点,在接受学习中引入探究方法,在探究过程中融进接受学习,从而使传统的演讲法、实验法、训练结合法、模仿记忆法等常用的“接受性”教学方法与新课程改革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有机、高效地结合起来,优势互补,取长补短,以求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发展。

2、形神兼备,谋求探究学习与学科教学的最佳结合。

探究性学习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既要形似更要神似,教学中,既要关注探究的过程步骤,体现出“形”似,更要注重学生探究学习的质量,体现出探究过程中活动形式和方法的多样化、灵活化,不为固定的程序和模式所限,做到“神”似。不仅要使学生在探究性学习中获取知识,更要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

力、分析判断能力、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以及获取和发展新知识的能力等。

综上所述,探究性学习是一种特殊的学习方式,它是教育观、课程观、教学观的更新。在探究性学习中,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通过各种学习途径获得知识和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发展,使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得到有效培养。

以上是就小学语文教学中探究性学习策略的运用进行的若干不成熟的思考,以求和同行共同探讨。我们坚信,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实施者对探究性学习理念的把握将会越来越到位,越来越准确,实施和驾驭探究性学习的能力和经验也会与日俱增,出现的问题也将会随着改革的深化而得到有效的解决。希望有更多课程改革的研究者、实践者参与到讨论中来,指出探究性学习过程中存在的新情况、新问题,并提出更多改进的新思路、新举措。

注释:

①见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编《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25页,2001版.②见《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79页.

③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78页,2001年7月27日教育部.

④见欧用生撰《披着羊皮的狼一校本课程改革的台湾经验》30页,2002年第7期.⑤见李秉德著《教学论》70页,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⑥引自《中小学管理》25页,2003年第10期.

参考文献:

[1]刘良慧、张先华.教育观念的革命[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0.

[2]叶平.探究性学习的理论与实践[M].湖北省教科所,2001.

[3]钟启泉.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4]袁振国.反思科学教育、理解文科教育、解读中国教育[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5]余文森.树立与新课程相适应的教学观念[J].教育研究,2002,(4).

[6]基础教育重要文件选编[z].沈阳:辽海出版社,2001.

[7]杨启亮.以自主学习为根本的教学改革[A].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3.

高中物理教学中探究性学习的运用教育学论文 篇5

——现代教育技术在高校教学中的应用专题

本人在学院主要承担公共体育课课程教学工作。本次来参加《现代教育技术在高校教学中的应用专题》,主要就是想通过学习先进的教学理念,先进的教学方式方法对目前高校公共体育课进行改进与创新。特别是在公共体育课精品课程的创建过程中,如何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改进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提高教学效果,切实落实“终身体育”、“快乐体育”的教学指导目标。

在听了何克抗教授的精彩讲座后,让我感受颇深。特别是“课内整合模式”的介绍,如果我们能够在教学课堂上很好地运用,那将会很明显地提高教学效果。体育课不同与其它学科教学,作为高校学生经过小学、中学阶段的学习,每个人都对体育有着自己的锻炼习惯与爱好,因此通常在高校(女生)体育课堂上,通常会出现“不爱动、赖得动”的现象,或是找出种种身体不适的理由进行见习,这也使得教师很头痛。通过何教授介绍的“探究性教学模式”后,其实这种教学模式很适合运用在女生体育课堂教学中。“探究性教学模式”强调是学生的主导性,在教学过程中,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通过以“自主、探究、合作”为特征的学习方式对当前教学内容中的主要知识点进行自主学习、深入探究并进行小组合作交流,从而较好地达到课程标准中关于认知目标与情感目标。

在这种教学模式的运用中,很重要的是要为学生提供“认识工具”,让其产生认识冲突。认识冲突是指不同群体或个人在对待某些问题上由于认识、看法、观念之间的差异而引发的冲突。当人们认识到他们态度的认识成分情感的和行为不一致时,就出了个人内部的认识冲突。这种不一致会使人们感到心理上的不安,感到这种不安的人们往往会想通过各种方法找到其原因,以在心理上的寻找到平衡状态。那么我们可以很好的运用这点,进行引发性教学。现代的高校女生对美容与健康常识较为感兴趣,我们可以把此类问题与体育锻炼之间的关联进行整理,总结出在现实生活中女生们常常出现的错误观点与行为,把这作为在课堂教学认识冲突的突破口,将其运用在“探究性教学模式”中,引发学生对课堂内容的兴趣。另一方面,在课堂准备活动部分内容,也可以变化一贯作法,通常在课堂中总是教师事先安排好了各种准备活动内容,学生一味的模仿,时间久了老师没了新思路,学生也就没了参与热情。因此,我们稍稍放权,把准备活动的主动权交给学生,首先把学生进行若干小组,给各小组提前制定准备活动的目标,每次课安排一组成员,进行自主性安排内容,想信在活动过程中学生的激情程度远远超过老师事先安排的教学模式。课堂中相信只要学生产生了学习的兴趣,一定会大胆地表现自我,一改往常的“老成持重”,作为教师就可以很好地引导学生进行学习,帮助学生自学、自练和学会合作学习和探究式学习,即提高学生学习效果,又达到教学目标。

高中物理教学中探究性学习的运用教育学论文 篇6

“非智力因素”对于学习和事业的重要性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注重“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也已成为大家的共识。语文课在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方面所起的作用,是其他任何一门基础学科和技能学科都无法相比的。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提出:“重点关注学生思考问题的深度和广度,使学生增强探究意识和兴趣,学习探究的方法,使语文学习的过程成为积极主动探索未知领域的过程。”“为改变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状况,特别要重视探究的学习方式。”“探究性学习”前所未有的被加以重视,并被提升到一个重要的高度。那么,语文探究性学习中如何培养非智力因素呢?

一、培养学生积极学习的情感,形成学习的良好情感基础

学习情感是学生对学习的一种好恶心理倾向,它在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中,不仅具有直接感受事物、认知事物的作用,而且还以一种心境的形式启迪、协调、加强或抑制着认知的强度和效率,是实现知行转化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中介。同时,它还具有明显的选择性,即如果是学生愿意接受的信息,那么他就会义无反顾地以积极的情感去认可和接受;相反,他就会用消极的态度和否定的情感予以否认和排斥。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根据这一规律,逐步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学习情感和强烈的创新意识。

探究性学习的意义在于引导学生体验在学习中如何发现,如何探究,如何创新,并通过发现问题、调查研究、表达交流等活动,尝试获取知识和技能,培养学习态度和研究意识。教师作为教学的导演,如何才能有效地组织教学,提高教学质量,其师生间情感的双向交流是非常重要的,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积极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教学氛围,使认知和情感有机结合。

二、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动机,营造探究性学习的氛围

学习动机是推动和维持学生学习以满足其学习需要的心理倾向,是激励学生学习的动力源泉。动机的性质影响学习活动的水平和效能,它能够发动有目的的某些行为,又能遏制目的的另一些行为。有关调查显示,目前我国学生中最喜欢上语文课的学生不到15%,而数学、英语则高达90%以上,究其原因,许多学生的回答十分干脆:语文没有数理化和英语那样用途大。这不能不让我们每一个语文教师深思。不可否认,任何人的学习都是带有目的性和功利性的,“无用而不学”,这当然无可厚非,同时,我们也不难找出另一个更重要的原因:越俎代庖,忽视主体。语文课探究性学习必须重视学生的主体作用。

三、激发学生热爱学习的兴趣,创设探究性学习的情景

学习兴趣是学生学习需要的情绪表现,是在学习体验的基础上产生的是否乐于去认知事物的意识倾向。实践证明:当学生对学习内容产生兴趣的时候,他们的情感、动机、兴趣等非智力因素就会和观察力、想象力、思维力等智力因素一样自发地活跃起来,并始终如一地保持高昂的情感状态和坚持不懈的学习毅力,同时,也对所感兴趣的事物能给予优先的注意,并一往情深地去探求,去领会。否则,他们就会对学习表现出厌倦、排斥等倾向。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其要旨就在于此。

首先,要将探究性课题内容的科学性与趣味性相统一,使学生既有明确的探究科学知识的目的,又有浓厚的学习兴趣。布鲁纳说:“学习的最好刺激是学习的材料具有趣味性。”趣味性并非外加的东西,它存在于我们生活的各个方面,就这需要教师指导学生在研究中去挖掘,去体味,去感受,并进而转化成自己的知识内存。探究性学习对客体的确立和材料的选取必须注意以下几点:(1)角度宜小不宜大。角度小了,涉及面就小,容易取材和研究。(2)角度宜新不宜俗。角度新了,能够产生兴趣,激发欲望。(3)角度要扬己之 1

长避己之短。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选择学生乐于探究的,认识深刻的,并能展示学生才华的角度。

高中物理教学中探究性学习的运用教育学论文 篇7

一、探究教学和探究性教学和高中物理相结合的合理性

(一)探究教学的定义

探究性教学就是一种以探究性为主要特点的课堂内容教学方式,一般情况下的探究性教学是指在课堂上,教师围绕某一问题对学生进行某种引导,学生则采用自主思考与小组讨论合作的模式对这个问题进行探究和解决,从而提升学生自身各方面的能力,让课堂学习变得更有效率,也体现了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

(二)探究性教学在高中物理实验教学中的适应性

实验的探究性教学就是在教师针对实验本身的启发或者引导下对实验进行自行设计,并对该实验设计进行执行, 这样才能使得学生对实验目的、实验过程、试验结果等有一个较好的感悟,从而真正地对实验进行理解和掌握,对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也有一定的帮助和提高。

高中物理教学是实践性较强的科目之一,在课程的设置和课堂教学方面都有着很大的创造性,对学生的思维和探索精神有着很大程度的提升,在高中的物理教学中要以实践探究教学为重要部分,按照观察、假设、逻辑推理、实验设计与探究、结果分析的步骤来进行合理的课程设计,加上使用情景教学法等方法辅助,对课堂中所需要探索的物理问题进行一定的探索,使学生在课堂上处于一种高思维活动水平的状态,从而使得课堂效率得到很大提升。

高中物理探究性实验教学应该有以下的几种特点:探究性实验教学应该具有开放性和灵活性的特点、注重探究过程和探究方法,保障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引导地位和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同时也要保障学生对实验有自己的解释和理解,在求同存异的基础下对实验的核心和精神进行理解。

二、高中物理实验课堂教学采用探究性学习的具体策略

(一)要时刻明确学生在探究性教学中的主体性地位

突出学生在探究性教学的主体性地位,就要做到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提供条件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索,从而提高学生的主体意识,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同时在明确学生在高中物理探究性学习主题地位的时候也要重视教师在引导过程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对学生创设一定的情景,和以往的高中课堂物理实验课堂教学不同,教师讲解物理实验的实验原理、实验步骤的传统教学方式已经不适用于探究性学习的课堂,而应该让学生来主导实验。

(二)要具有探索性

探索性是针对高中物理实验中可能出现的未知结果的必要探究特性,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观察和自己的实验来发现事物所蕴含的规律,探索性原则是指教师以激发学生探索欲望为目的,根据学生以往的知识和经验,把事物或现象所遵循的规律设置为不同的“疑问”,让学生在好奇心驱使下, 分析现象,总结规律,解开“疑问”,通过探索完成实验。 例如,在“探究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实验中,根据初中的经验,学生一般会认为导体在磁场中做切割磁感线的运动,从而产生感应一定的电流,可是在实际的情况下,把整个电路放在磁场中切割磁感线时没有产生感应电流,这与以前的经验相矛盾。这时这种矛盾就会使学生产生一定的兴趣,从而促进课堂教学的效率以及使学生的课堂集中程度得到增强。

(三)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反思

通过科学的问题设置,引导在高中物理实验开始之前, 就开始进行相关方面的思考,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加深学生对高中物理知识体系的深入了解,帮助学生在更深的层面上进行学习与体悟。当实验结束以后,组织学生进行实验反思,对自己在实验中的表现进行阶段性的总结,找出自己的不足与缺陷,发掘自身的潜能,而反思的实现需要我们每一位教师的积极参与,1.引导学生思考:实验的主题是什么?2.需要自己在实验之中验证什么?3.进行实验的最好方式是什么?4.自身在试验中学到了什么、收获了什么?5.我们需要在哪些方面进一步提高?通着这些方面的引导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更为科学的进行物理实验。

结语

高中物理教学中探究性学习的运用教育学论文 篇8

【关键词】探究性学习    自主学习     美术教育

一、探究性学习的定义和解析

探究性学习是当前小学美术教学所倡导的学习方式之一,目的在于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获取知识,学会学习一个崭新的课题。探究性学习的基本特征是“尊重每一个学生独特的兴趣、爱好,适应每一个学生个性发展的特殊需要,为学生自主性的充分发挥开辟广阔的空间”。探究性学习在教学中充分体现了尊重每一个学生,相信每一个学生的能力。

探究性学习的实施过程特别强调“体验”这一心理过程,特别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和积累,其目的在于通过实践体验,改变学生的心理态度、价值观和生活方式,使学生在发展最深层的指标上有所长进。

二、开展探究性学习对小学美术教育的重要意义

在小学美术教学中,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及艺术创造能力,才是重中之重。我们不仅要教会学生怎样看、怎样画、怎样设计,还有更重要的一点是引导学生怎样去发现,而怎样去发现的前提则是教师的指导。丰富多彩的探究发现,个体各异的实践体验,能克服基础教育课程和教学中脱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的倾向,让学生尝试采用各种手段和方法将自己观察到的表现出来。只有这样,学生的想象能力、联想能力以及动手能力才能得到一个较大的提高,使得学生的艺术原创性以及想象力得到尽情地发挥。

三、开发乡土美术材料,培养农村小学生的探究能力

我们学校的绝大部分学生家里都种有葡萄,他们都参加过一些护理、摘取葡萄的劳动,对葡萄的一些特性有一定的了解。针对这一文化范围进行相应的美术课程学习,不仅贴近学生生活,拉近所学知识与学生实际生活的距离,还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易于接受且能顺利地完成我们的教学任务。

(一)以参观葡萄基地为基础,积累相关知识

参观是最基本、最简单,也是学生最喜欢的一项活动。要想让学生积累葡萄的相关知识,从参观入手、从初步了解感知入手是最有效的办法。芙蓉镇是一个远近驰名的生态保护镇,这里的农作物非常丰富,每家每户院落里种得最多的就是葡萄,而且葡萄也是学生日常生活中最易见水果中的象征性产物,深受各地人们的喜爱。因此 ,可以经常组织学生参观葡萄基地,了解葡萄在不同季节里的生长状况及相应的种植知识,初步感知葡萄的生长过程,引发学生观察葡萄的生长习性。

1.  让喜欢葡萄艺术的同学亲身观赏葡萄园,感受葡萄种植的气氛,激发热爱家乡之情;了解葡萄的生长季节、习性、特点等。

2.  根据参观了解,引导学生发现不同季节葡萄的长势特征。

(二)以写生的方法为记录形式,记载葡萄的生长状况

不同季节的葡萄有着不同的长势情况和造型特征,学生根据春、夏、秋、冬不同的季节对葡萄做相应的写生记录。这种以写生的形式来表现葡萄的生长历程,不仅丰富了学生的葡萄文化知识,也为创作提供了很好的素材,激发学生的创作灵感。

(三)以想象画的形式,培养美术创作能力

在参观以及做写生记录后,学生对葡萄文化有了相应的了解。葡萄在美术中更加的直观、形象化。在总结写生素材后,请学生以想象画的形式表现葡萄文化。

(四)以版画制作的方法,提高美术表现手段的转换能力

根据葡萄的想象画,在指导老师的带领下,用版画的形式进行再创作。学生可根据已画好的关于葡萄的想象画或再想一幅相关图画,以版画的形式表现出来,要求简单、概括、颜色鲜艳。

1.  纯版画:做底版进行印刷。

2.  综合版画:用实物印染法,把葡萄的叶子、藤、花等固定在底版上进行印刷。

(五)以剪纸训练,提高美术动手概括能力

1.  在指导老师的带领下,为葡萄制作剪纸作品。

2.  以小组为单位,设计葡萄剪纸作品展示窗,分别贴在相应的窗户上美化教室。

(六)以标志设计的方式,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

以高阶段学生为对象,以葡萄为素材,设计标志。通过乡土文化葡萄的探究性学习来培养学生对事物的观察能力、分析、判断和创新能力,使学生感受劳动成果的来之不易,让学生学会生活,形成健康的人格。美术学习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使之懂得艺术源于生活并体现生活,它需要我们去观察、去发现、去了解。在不断地探索中,学生们才能进一步了解家乡的传统文化,并能体验劳动的艰辛、劳动成果的来之不易,才能培养学生爱家乡、珍惜劳动成果,养成勤俭朴素的好作风,才能使他们对美术更加感兴趣。

【参考文献】

[1]美术课程标准研制组.美术课程标准解读[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通览——体验新课程[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2:184.

[3]少儿美术

[4]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402.

高中物理教学中探究性学习的运用教育学论文 篇9

摘要:

新课程理论带来了课堂改革的创新,新课程改革提倡教学方式的多样化,尤其是提倡学生自主、探究以及合作的学习方式。探究式教学也在课堂教学中结出了累累硕果,如果能很好地把探究式教学引入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一定能提升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效能。

关键词:探究式教学 高中 地理教学 运用

新课程改革强调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而要培养学生这方面的能力,教师就必须相信学生,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去探一探、研一研。探究式教学符合高中学科的教学规律,它既能调动学生的探究兴趣,又能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但是,从目前的教学现状来看,高中地理教学没有真正与探究式教学结合起来,致使高中地理教学效果不佳。如果教师能把两者充分结合起来,使两者完美地融为一体,笔者相信,高中地理课堂教学的质量必将得到大幅提升。

一、探究式教学概述

顾名思义,探究式教学是指以学生的探究为支点,以探究思维、探究精神为主轴,发挥学生的主动思维和主动精神,提升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同时提升学生的自主探究分析能力和实际问题的解决能力。探究式教学不是不需要教师的指导,而是要教师在合适的时间、合适的地点,运用合适的方式启发和点拨学生。实施探究性学习的前提条件是把学生放在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位置上,所以教师应创设各种有利条件和软环境,让学生探个究竟,独自揭开知识的奥秘,从而体验成功、体验快乐、体验自我的价值。通过个人的探究,再经过教师或他人的指导、点拨,最终得出正确或有价值的结论。多次通过这样的思维训练,学生可以提升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探究式教学中,教师和学生的角色定位至关重要。对教师来说,在学生探究前并不能袖手旁观,而应成为问题的孕育者和栽培者,并在学生探究过程中,作好探究的组织者、领导者和合作者的角色。这既是探究过程本身的需求,又是新课程理念对教师能力提出的需求。因此,教师应摒弃传统的课堂主导地位,不能“一言堂”,也不能越俎代庖,替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而要善于“放权”,精简话语,做学生解决问题的幕后英雄,成为学生探究过程的重要他人,通过各种方式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和探究兴趣,培育学生独立分析问题的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和解决能力;对于学生来说,在探究式教学中,学生是主导者,是探究分析的责任主体和行为主体,这一点无可争议,并已形成共识。学生只有成为问题发现的使者和问题解决的先锋,才能保证探究在正确的轨道上渐入佳境。

二、探究式教学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运用

在高中地理教学中运用探究式教学模式,教师应当遵照科学、可行、有规律的流程,注重探究活动的可控性和可操作性,预测当前探究式教学运用的实际情况,并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探究式教学的作用,逐步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

1.创设氛围,提出问题

在探究式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地理课堂内容,创设探究氛围,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其次,教师顺势而为,提出一个具有探究价值的问题,供学生思考。在一些情况下,教师可以适当地启发学生,直至学生找到正确的探究方向,自主地探究问题。如在教学有关地球的知识时,教师可以先给学生播放宇宙星体的视频资料,并向学生提出“银河系有多少颗星体”等诸如此类的问题,营造探究式的课堂氛围;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之后,教师可再次提出探究性的问题:“地球在宇宙中扮演着什么样的角色?”从而引导学生深入探究。又如在教学对流、平流等专业术语以及它们的形成过程时,教师可以先给学生播放一段视频,从而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威廉詹姆斯曾说过:“人类本质中最殷切的需求就是渴望被肯定。”因此,只要学生取得一点探究成果,哪怕比较幼稚,教师也要及时的给予肯定和由衷的赞赏,从而让学生的.探究欲望越来越强烈,探究之火越烧越旺盛,所谓“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当学生探究成功了一次之后,就会产生多米诺效应,继而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就像苏霍姆林斯基说的那样:“请你记住,教育首先是关怀备至、深思熟虑,小心翼翼地去触及年轻的心灵。”因此,创造一个适合探究的课堂软环境,需要教师做学生心灵的守护神,给学生的思维插上翅膀。

2.独立思考,小组讨论

在点燃问题的火苗之后,学生独立思考的环节是必不可少的。这是锻炼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和分析能力的关键环节,教师应当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并在学生思考结束后,请学生发言,了解学生思考的情况。高中地理是一门很接地气的学科,它能开阔学生的视野,打破时间和地域的间隔,让学生在相互讨论和自我思考中提升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学生发言结束后,教师可根据课堂内容和教学计划,适当地组织学生分组讨论,要求每个小组总结出一名完善的答案,并在小组讨论结束后选派一名代表进行发言,向其他学生和教师阐述本小组的讨论结果。这样的探究式问题分析方式,既锻炼了学生自主解决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又锻炼了学生相互之间交流信息、协作分析及总结的能力。

3.小组发言,教师总结

在小组讨论和总结之后,就进入了小组发言环节。同样以“地球在宇宙中扮演着什么样的角色”这一问题的探究为例,在小组讨论后,教师应当邀请每个小组的代表总结“地球在宇宙中扮演着什么样的角色”这一问题。在每个小组总结之后,教师应该适当地点评小组代表总结的内容,并指出问题,表扬思路新颖、观点鲜明的“闪光点”,使小组讨论的结果得到一定程度的升华。在所有小组发言结束后,教师还应该综合各个小组的总结,客观、科学地总结“地球在宇宙中扮演着什么样的角色”这一问题,让学生从教师的总结中了解到了更多的知识,学习到深入分析问题的方式。

参考文献:

[1]李瑞娥,赵培河.浅谈探究式教学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运用[J].学周刊,2012,(9).

[2]李君.探究式教学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实施[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S4).

[3]龚伟波.浅谈探究式教学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运用[J].学周刊,,(7).

探究性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篇10

探究性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夏胜利

陕西渭南临渭区下吉镇第一中学(714000)

创新教育价值观认为:数学教学的目的在于传播数学知识,培养解题能力,发展逻辑思维,使学生获得适应社会化学习所需的教学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笔者认为应在探究性数学教学中努力给学生提供参与数学活动的时间和空间,有更多的机会去亲自探索,去操作实践。去与同学分享探索的结果及成功的快乐,从而真正实现数学学习传统方式上的转变。

1启迪思维,在探索中构建新知

现代心里学家认为,知识并不是简单地由教师传授给学生,而只能由每个学生依据自已已有的经验主动的构建,在传授新知识时,教师不要急于讲解,应引导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通过探究,建构新的知识概念、法则、定律等。

例如:“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时”,我先对学生说:“你想知道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吗”?那你就指出我们教室及你的周围那些是正方形?那些是长方形?然后让学生自己说说长方形和正方体的区别?让他们亲自用口说一说,有笔画一画,用手指一指。这样的探究过程,使学生思维没有限制,整个探究过程是自觉的、主动的、快乐的。学生不但学到了方法。还可以认识相关图形的特征,使学生在探究中构建新知。在探究的过程中感悟知识的形成过程。

2自主探索,在探索中培养学生整合知识的能力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不好的教师是传授知识,好的教师是让学生去发现真理”。在探究过程中学生结合生活经验运用以有知识思考并解决数学问题。通过回顾、思考、运用使已有知识得到巩固和梳理,编排与组合。使知识的内在联系更加清晰,结构体系更加完整。

因此教师在教学过裎中。只起点拨引导作用。自主探索,主要体现在培养学生自主能力上。只要学生自己能看懂的,就引导学生自己看,只要学生自己能说的,就鼓励学生大胆说,只要学生自己能够实践的,就制造条件让学生自己动手实践。

例如:教学分数化小数时,我就让学生自己探索和发现规律,由于学生已经学过把小数化成分数,并掌握了小数和除法的关系,所以完全可以让学生自己动手把分数化成小数,将3/4、7/25、9/40、2/9、5/14(除不尽的保留3位小数),学生通过计算,产生疑问,为什么有的小数能化有限小数?(教学论文 )有的小数却不能化成有限小数?一个分数能不能化成有限小数取决于它的那一部分?用什么方法来研究?从中发现什么规律?问题的出现激发了学生强烈的探索欲望。然后让学生主动的去观察、分析、比较、举例,努力去发现化成有限小数的分母到底存在什么规律。在这样的教学活动中,学生学会了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和知识经验去探究解决问题,并能理清数学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也培养了学生综合运用数学知识的能力。

3在探索学习中发展思维、锻炼能力

在探索活动中,学生结合自身特点或学习内容,选择有效的探究方式、或读、或写、或查找资料,或摆一摆、画一画、议一议。促使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探究性得到增强。自学、读写、操作、表达、分析、判断等方面的能力训练得到提高。

例:在教“几何体”时,课前我让学生搜集粉笔盒、牙膏和、香皂盒、茶叶筒、乒乓球、茶杯等生活中常见的几何体。课堂上以小组为单位,将学生自己收集的“几何体”先集中后分类,让他们探究各种几何体的特点,并试着给他们起名字。学生有的亲自用手摸几何体,有的像搭积木一样搭,有的在练习上画一画等等。课堂上出现了许多有情趣的表述。“我摸牙膏盒的.六个面都是平平的”,有的学生说;“茶叶筒上下两个面一样大,倒放在桌子上能滚动”。用笔画的同学则发现把文具盒放在纸上能画出长方形。进而明白了长方形和长方体的关系等等。在这些摸一摸、分一分、画一画、说一说的学习活动中,学生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探究意识不断增强。操作能力、实践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得到培养和提高。课堂上,学生的学习兴趣高涨,积极参与、自主学习的兴趣越来越来浓,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总之;探究性学习是数学教学中一种有效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获得知识,发展能力,逐渐形成创新意识。学生的思维被唤醒,知识被激活。他们可以触类旁通的领悟知识之间的关系与属性。

探究性学习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篇11

【关键词】兴趣;能力;空间

一、探究性学习可以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语文阅读作为一种通用文字符号深入人心灵境界的情智活动,灌注着鲜明的民族人文精神。语文本身蕴藏着汉文字、汉文章、汉文学的丰富的人文内涵;语文阅读渗透着中华读者的价值取向、时空情绪、思维方式和民族情结;语文教育要尊重和发展阅读本体的个性和创造性,培养健全的人格。而这些隐藏的价值取向通过采取探究性学习方式完全可以让学生体会得到。如在讲授《晏子使楚》时,同学们收集了大量的资料,生动细致地分析了晏子的形象。文中的语言表达留给同学们非常深刻的印象,进一步意识到了语言是一门艺术,非下苦功夫学不可。于是,同学们自发地利用课余进行练口,组织演讲竞赛,举办故事会,校园内掀起了一股学习语言的热潮。正如明代的王守仁所说:“乐学的效果可以使人精神力量有余,则无厌苦之患,而有自得之美。”学生们在探究的过程中扩大了视野,潜在的学习热情被激发出来。实践证明,在语文教学中运用探究性学习方式,可以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一改过去的不爱学、不想学、学不学都一样的态度。可以让学生真正感觉到语文世界的无穷魅力,并体会到语文学习是一件快乐的事情。

二、探究性学习可以提升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层次

语文学习,是人生道路上最重要的一项学习。多少年来研究者成千上万,好的学习方式层出不穷。新课程改革中提出的探究性学习,就是其中一项。这种学习方式归根结底就是让学生在语文学习活动的实践中学好语文,就是要创设一定的语言环境来学习语文。而这种语言环境的创设,探究性学习是最好的方式。学生们通过互相学习,互相研究,在切磋琢磨中学习语文,学的积极,学的主动。通过探究学习,同学们惊奇地发现了语文的丰富内容,纷纷地整理出自己的学习见解。有的同学从诗经楚辞唐诗宋词元明清小说中领悟到了祖国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同学们探究的氛围热烈,探究的内容深刻。这种学习方式打开了学生学习语文的思路,提升了学生对语文学科的学习层次。

三、探究性学习可以使学生从语文学习中提高做事的能力

新课标强调,要将课本知识与实践能力充分地结合起来,通过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培养学生们提出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等能力。探究性学习就是将二者联系起来的最好方式。学生们在生活中常常感到不会办事,办事就要进行语言交际,所以学生感到开头难的一个主要的原因是语言表达问题。针对这种情况,在古文学习时,我们有目的的引导学生结合《晏子使楚》和《矛与盾》等文章,探讨“说话的艺术”。晏子没有非凡的口才,没有超人的胆量,没有丰富的常识,如何可以成功?通过研讨,同学们认识到,在现实生活中办事情,语言表达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条件。而语言的运用是讲究艺术的。烛之武和邹忌的成功在于他们通过语言巧妙地抓住了对方的心理。同学们懂得了在运用语言时要考虑诸多的因素,要因人、因事、因境来采取不同的语言。懂得了决不能以自我为中心,即我想怎么说就怎么说。通过研讨,同学们认识了自己的问题,改正了学习中的缺欠。在探究性学习的过程中,真心感受到了学习语文所带来的前所未有的快乐。

四、探究性学习可以使学生拓宽学习语文的广阔空间

传统的语文教学,学生的主体地位不能得到充分尊重,大多数教师习惯“我讲你听”的教学模式,而探究性学习要求教师必须树立新的教学理念,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加深学生的学习体验。正如新课标要求“要研究自己的教学对象,从本课程目标和学生的具体情况出发,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有针对性地组织和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在教学中,充分发挥主动性,创造性的使用教科书和其他有关资料。”古人也说过:“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授鱼”和“授渔”虽仅一字之差,意义却天壤之别。探究性学习,就是要充分发挥同学们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教师在“授渔”的过程中,无须时刻肩负着教给学生知识的重负,教的功能不再是教会、教全,教得尽善尽美,而是引导学生自己学会学习,学会举一反三,融会贯通。这样以来,教科书已经不能满足学习的需要,逼迫学生必须到教科书外寻找相关的资料,必须广泛地阅读,必须占有丰富的材料。学生在讨论过程中,了解了历史,憧憬了未来,把握了现在。可以说,探究性学习确确实实为学生学习语文带来了广阔的空间。

实践告诉我们,只要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大胆地运用探究性学习方式,就一定能让语文教学如鱼得水,真正达到新课标所要求的在义务教育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关注学生的语言积累以及语感和思维的发展,使学生掌握学习语文的方法,增强语文运用的能力,切实提升学生的为人做事的境界。

参考文献:

上一篇:电话销售人员保密协议下一篇:安全生产危险源识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