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探究性学习

2024-09-02

初中物理探究性学习(共12篇)

初中物理探究性学习 篇1

笔者如何结合我校的“四段六步”课堂教学模式,以学案为载体引领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做了以下探索。

一、探究性学习是教师和学生之间相互合作的过程

教学实践和心理学研究表明,初中学生有了一定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思维能力,但分析判断能力还不成熟,自主性还不强,因此还需要给予正确的、及时的指导。在探究学习中完全放手、束缚太多都不现实,不仅不能实现教学目标,对后续课程的学习也有负面影响。因此探究性学习活动中,既需要学生的自主探究,也需要教师的必要指导,在互动中完成学习目标。我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一节公开课中,最初是想完全开放,自主探究。即创设情景后,提出问题,由学生观察、讨论、猜想平面镜的成像特点,然后自行设计方案、小组实验,检验自己的猜想是否成立,最终得出成像特点。但是,在初上这节课时,明显感到实在太难驾驭,有的学生甚至对我的意图也不完全明白,结果只好临时调整教学策略,效果自然不理想。通过反思,认识到只有好的愿望、好的理念,不考虑学生的现状,自然不会获得理想的效果。上公开课时,根据初二学生的认知能力重新设计了方案,适当增加了教师的指导,针对同学们的猜想,分步实验,逐个检验,及时交流,教师也成为研究团体中的一员,效果就理想多了。由于把学习过程还给了学生。没有了教师的绝对权威,学生们依据自己的天性、智力水准,在教师的引导下,从不同的角度思考、讨论,设计出不同的方案,选取不同的实验用具,积极动手实验,再思考、讨论、交流,俨然一幅科学探究的情景。除了通常一些方法(如人举左手,镜中的像则举右手等)外,学生在活动中又找到了几种很有创新的方法。例如检验平面镜成像和物体相对于镜面是否对称时,一学生在拿起点燃的蜡烛在镜前移动,发现蜡烛倾斜(开始并不是有意的)时,镜中像也发生了倾斜,但倾斜的方向与蜡烛正好相反,运用数学中轴对称的知识,便得出物像相对于平面镜对称的结论;另一学生在实验时,手中没放下的火柴盒“帮了大忙”,他发现手中的火柴盒在蜡烛的左侧时,火柴盒的像在蜡烛像的右侧,调换一下位置,像也跟着变化,于是也得出了物像对称的结论。显然,同学们在课堂活动中已经成为了教学主体,他们为自己的发现(或称为创新)而欢欣,我想这样的亲历的探究过程他们会终生难忘。

探究性教学活动是一种特殊的认知和实践活动,让教师在教学中起到主导、引领作用,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探究教学活动就能顺利展开。如果教师、学生中任何一方不能积极、能动、自主、创造性地履行自身的角色,便失去了主导和主体的特性,那么,探究教学的目标也就不可能实现。

二、探究活动要实事求是

由于器材、环境、知识水准、操作技能等原因,学生的实验结果和结论有时误差较大。如果教师利用好此课堂新生教学资源,提出问题,通过分析、讨论,找出原因,改进实验方法,这对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实验技能和综合能力会大有益处,切不可轻率指责、否定,同时还要充分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活动过程中及时组织交流,以使学生学会倾听他人的见解,从而学会携手合作以实现活动目标。当然,课后的补救也是必要的。探究过程中出现问题的小组,教师应提供再探究的机会,帮助他们在分析失败原因的基础上,改进实验方法,完成探究,消除失败产生负面影响的可能。共性的问题,教师要采取恰当的措施补救,或提出新的探究课题,这样才会有改进和创新。我在组织探究学习《串联电路特点》这一节时,各个小组的同学通过自主探究,八个小组中的五个都由实验数据归纳出了串联电路中的电流、电压特点。但是,有一个小组,实验数据几乎无规律可循,另两个小组的实验数据近似与电路特点相吻合。在交流时,由于受到有正确结论的小组的影响,后两个小组的代表说:“我们的实验数据显示:串联电路中各导体中的电流基本相等;串联电路中各导体两端电压之和基本等于电路两端的总电压。”而实验数据出现问题的那个小组的代表交流时讲道:“我们小组的实验不能验证串联电路中电流、电压的猜想是否成立。”我知道这种情况的出现非常正常,由于连接电路时导线接头处接触电阻的影响或操作不当,导致实验失败。考虑到本节课的时间有限,我只做了对三个小组探究活动的肯定和对他们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的认可,先请同学们(包括实验结论正常的同学)就此实验现象自己分析原因,留待下一节课,再交流、讨论。虽然教学进度被打乱,我还要花费一节课的时间来“善后”,但能让同学们动起来,积极地探究新的、更深一步的课题,这不正符合了我们教育的目的吗?利弊互化,关键在怎样看待、怎样引导。

三、探究活动中应注重学科知识的渗透和鼓励发表异议

随着初中学生知识的不断积累,对现象的解释和判断会有不同的方法和结论。课堂上我曾经提出过“剧烈晃动过的香槟酒瓶,瓶塞为什么会猛的窜出很高?”的问题,本意是希望学生用气体对外做功、内能减少的知识来回答,而一位同学却说:“晃动香槟酒瓶,瓶内发生了更快的化学变化,产生了大量的二氧化碳气体”。物理引来了化学,我们可以用先肯定、再告之课后探讨、或作为新课题再研究来搪塞,但下次呢?还好,课前我请教了化学教师,知道香槟酒、碳酸饮料在封装前要加入一些酸类物质(如柠檬酸等)和碱(如小苏打)。但是化学变化是加入以后就已开始,等我们开瓶时,大量的二氧化碳气体已经产生,只不过在密封的瓶(或罐)内,压强较大时,它们部分溶解在饮料中,达到了动态的溶解平衡。剧烈晃动后,随着我们对它们做功,内能增大,很多二氧化碳气体从液体里逃逸出来,瓶内气体压强增大,气体对瓶塞做功,将瓶塞顶出,而气体的内能则减少。同时我意识到物理老师还必须关注学生的各学科的发展进程,保持学科之间的联系。在学习物理时尽可能把其他学科知识作为基础和工具,同时也因其应用而深化对其他学科知识的认识,通过相互渗透的过程开拓学生综合思考、分析的视角。跨学科研究在学术界已司空见惯,但在中学课堂上却鲜有。除了说明我们的教育观念滞后外,作为教师,我们的综合素质,特别是科学素养也必须尽快提高。否则,没有“T”型知识结构,我们真的会在讲台上站不住脚的。新的课程标准已经把传统自然科学中各学科划归到科学技术课程之中,这其实已经昭示了未来课堂的走向。

初中物理探究性学习 篇2

学第二学期

研究性学习教学总结

XXX

探究性学习在新的课程标准中,不仅作为教学方法,而且还作为教学内容提出来,新的课程更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关注学生的终身学习能力,关注学生的创新能力。因此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科学探究,提高学生科学探究能力是非常必要的。在本学期的物理探究性学习实践教学中,更是深深体会到这一点,为在今后物理综合实践教学中取长补短,现将本学期教学总结如下。

一、计划的完成情况

在本学期的教学中,精心选择的探究性学习内容都得以顺利开展。液体的压强、动能的影响因素、自制杆称等探究课题都得以充分的探究,通过学习,学生在探究性学习教学过程中,基本上熟悉探究的一般过程包括:提出问题、进行猜想、设计实验、进行实验、收集数据、分析论证、得出结论、评估与交流;在进行探理论认识和课堂实践两方面,取得一些阶段性的突破,基本上完成了之前制订的课题研究计划。

二、主要经验和体会

(1)、探究课教学具有创新性:

探究课教学充分体现了物理学科探究课教学的思想和原则的基

1本精神,即在物理教师有目的、有计划的指导下,让学生通过比较自由的积极活动,主动掌握知识,发展智力,同时使课堂充满了活力。这种教学方法具有创新性,具体表现为:

其一、探究课教学改变课堂教学只关注教案的片面观念,树立了课堂教学应成为师生共同参与、互相作用,创造性地实现教学目标过程的新观念。

其二、探究课教学使教师带着自己的全部身心和已有经验、状态进入教育,对学生的态度、处理问题的方式、宽容度、耐心、机智,以及满足与否等情感表现无遗。

其三、整个教学过程是以演绎法和归纳法为主的学习过程。所有的问题均由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自然产生,再由学生通过动手实践、研究讨论、独立思考分析后,由自己解决自己提出的问题探究课教学真正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思维。案例中,学生敢于从掌握已有知识向探索未知知识的教学进发,说明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思维得以激发。

(2)、探究课教学突出了主体性。

物理学科探究课教学,突出了人的主体性活动。确立了学生主体地位。学生是学的探究的主体。从探究课教学环节的构成来看,“准备”,“感知”、“冲突”、“探究”、“发散”五个环节,主体参与贯穿始终,使教学过程成为“我”的探究过程,主体“我”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始终处于主体的地位,以充分显示人的本质力量。

物理学科探究课教学确立了教师主体地位。教师是教的主体,教师在学科探究课教学中的作用在于给学生创设探究的情境、内容及方向;在每一个环节,尤其是在学生遇到困难或在探究中出现疑问时,及时适当地给予引导,自始至终激发学生的自主参与意识。可以说,教师的组织、主导作用贯穿于物理学科探究课教学的始终。探究课教学方法促使教师从思想上真正顾及到学生多方面的成长,顾及到生命活动的多面性和师生共同探究中多种组合和发展方式的可能性。通常一般课堂上可能发生的一切,不是都能在备课时预测到的。教学过程的真实推进及最终结果,更多地由课的具体进行状态的方式决定的。一个教师尽管只教一门物理学科,且面对同一批学生,但他(她)在每节课上所处的具体情况和经历过程却并不相同,每次都是唯一的、不可重复的、丰富而具体的综合。探究课教学使教师创造才能、主导作用,在处理这些探究情境中得到发挥,促使教师不断成熟。

(3)、探究课教学具有生命力

本教学中的探究材料来源于生活,取材方便深受教师的欢迎;该教学方法的知识的应用又回到生活,极受学生的喜爱。

(4)、探究课教学具有有效性

探究课教学方法的研究目的是为了更有效地促进学生的主动发展。实践结果表明学生的学习兴趣、观察、独立探索、推理归纳、解决问题、创造思维能力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探究课教学是有效的。

(5)、探究课教学的适用性

物理学科探究课教学是在马克思主义实践论和认识论的原理指导下,依据皮来、亚杰的认知结构论和列昂节夫的探究思想对物理学科中的教与学探究模式进行了高度的概括。结合物理学科本身的以实验为基础的这一特点,探究课教学既可适用于高中物理学科的教学,又可适用于初中物理学科的教学。当然,由于各年段各具鲜明的特点,其教学的要求、途径、手段、方式等当具不同。因此必须作必要的变式,以创造出富有鲜明个性的符合各种类型、各年级的具体的探究课教学方法、认知结构。

三、存在的问题和改进措施

每进行一次探究性探究,要及时总结经验,本期探究活动中以下几点值得注意:

(1)、每次探究活动要注意精心组织,要提前准备好器材

(2)、探究完后要求学生完成好探究实验报告

(3)、注重引导学生进行数据分析、少数学生缺乏动手的习惯,要注意引导教育

(4)、注意将学习知识联系实际

物理探究性学习还有更多内容有待于在教学中进一步挖掘、总结和研究,在今后的教学中,要进一步学习新的课程标准,把握好标准更好引导我们学生进行科学探究学习。

浅议初中物理探究性学习的开展 篇3

一、在物理概念的教学中开展探究性学习

概念的形成有一个从具体到表象到抽象的过程,学生获得概念的过程,是一个抽象概括的过程。对抽象物理概念的教学,更要关注概念的实际背景与形成过程,让学生体验一些熟知的实例,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从而使学生较好地理解和掌握有关概念,避免一些不必要的机械记忆。比如电流概念的教学,什么是电流?由于电流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学生只在日常生活经验中,知道有电流这一名词,但却无法感知它,所以不易深刻理解并灵活运用,教学中不能让学生死记硬背。为此,可用自来水管中的水流来类比电流,用水管类比电路。可以在一块竖直放着的木板上,弯弯曲曲地固定一根圆珠笔一样粗的塑料水管,用矿泉水瓶装一些滴有红墨水的干净水,从水管的上端把矿泉水瓶中的水倒入水管中,观察水的流动,让学生进行探究学习。这样就可以加深学生对电流的理解,并能灵活运用。

二、在定理、规律教学中,运用适当的问题进行探究性学习

探究离不开问题,课堂探究活动主要围绕“问题”进行。所以,问题一定要能引起全体学生的主动思考、研究交流,具有探究性。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可以抓住新上知识的连接点,矛盾点或新知识的难点、要点创设问题情境,诱导学生运用观察、联想、推理、猜测等方法来观察问题,思考问题,提出问题,进而想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如“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复习教学,在列出下表后,可以结合几道中考题让学生进行探究学习。

【例1】 把高2cm的发光棒立于焦距为5cm的凸透镜前,在凸透镜后的光屏上成了4cm高的像,物体离凸透镜的距离可能是()。

A.7.5cmB.12.5cm

C.4.5cmD.10cm

探析:由题意可知,物体成的是放大(物体高2cm,像高4cm)的实像(在光屏上成像)。因此物距和焦距的关系为f

【例2】 在研究凸透镜成像情况的实验中,当烛焰到凸透镜的距离是20cm时,在透镜另一侧的光屏上得到一个放大的像,则下列判断不正确的是()。

A.该透镜的焦距是20cm

B.该透镜可作放大镜

C.当蜡烛距透镜的距离是40cm时,光屏上可得到缩小的像

D.当蜡烛距透镜的距离是10cm时,在光屏上得不到像

探析:本题是考查灵活运用凸透镜成像规律分析问题的能力,在凸透镜成像中,若要分析物体经过透镜后的成像性质,必须知道凸透镜的焦距和物距。本题的关键是算出焦距f的大小及物体在镜前不同位置与焦点的相对位置,再判断像的性质.根据题意,当u=20cm时,在光屏上得到放大的像,可以知道此像一定是倒立的实像,则f

三、在习题教学中,进行探究性学习

课堂讨论,是在课堂中进行探究性学习的基本形式。课堂讨论的效果好坏取决于讨论中针对性的强弱。因此,教师要精心设计、组织,让学生的讨论有主题、有方向、有目标。

【例3】 (2009年哈尔滨市中考题)同学们在家里通过实验探究“烧水过程中能量转化效率”的问题时,选用了如图1所示的电水壶。

图1

(1)若请你参加该实验探究,实验中你需要用到的测量工具是;

(2)写出你的实验探究过程:根据实验测量出的数据,写出电水壶烧水过程中能量转化效率的数学表达式: 。

(3)根据测量数据及表达式,指出影响电水壶烧水过程中能量转化效率的因素: 。

探析:要测量电水壶的能量转化效率,首先要计算出水吸收的热量和电流通过电水壶消耗的电能。在计算水吸收的热量时,可根据吸热公式Q吸=cm(t-t0)计算,因此,需要测量的量为水的质量和水的初温及末温,而水的质量可以根据水壶的容积来计算得出,在计算电流做功多少时,可以直接利用电能表测量,也可以利用电压表和电流表及秒表,利用公式W=UIt计算得出。

探析一:(1)电能表、温度计。

(2)a.观察电能表铭牌参数N(r/kW•h),电水壶容积V(m3);

b.电水壶中盛满水(或盛有水),用温度计测出水的初温t1(℃);[若电水壶中未说明盛满水,除在第1问中添加体积或质量测量工具外.还要在步骤中体现体积或质量的测量]

c.关闭家中其他用电器,将此水壶单独接入电路中,记录电能表转盘转过的转数n(r)和水的末温t2(℃)。

数学表达式:η=cρV(t2-t1)3.6×106×nN或η=cρV(t2-t1)3.6×106n

(3)影响因素:①水的体积(质量);②水的温度差;③n与N的比值。

探析二:(1)电压表、电流表、温度计、秒表。

(2)a.观察电水壶容积V(m3);

b.电水壶中盛满水,用温度计测出水的初温t1(℃);[若不装满,参照法(一)中(2)b的补充说明]

c.接通电源,记下水温升至t1(℃)所用时间t(s),并用电压表、电流表测出电水壶工作时两端电压U(V)及其电流I(A)。

数学表达式:η=cρV(t2-t1)UIt

(3)影响因素:①水的体积(质量);②水的温度差:③加热时间:④UI(或实际功率)。

探究点拨:物理实验的探究性问题,要求对实验仪器的性能和用途有充分认识,对实验原理的理解要全面深刻,在分析解决实际问题时要善于创新思维,要从多方位、多角度思考物理实验与生活相联系的问题,学会对实验方法及实验步骤进行设计。

四、在实验教学中,开展探究性学习

物理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许多物理规律是在实验的基础上总结出来的,许多物理结论需要实验来验证,所以在实验教学中应通过探究性学习,培养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设计实验,进行实验操作,记录实验数据,分析处理数据,评价实验结论的能力。

【例4】 【探究名称】影响液体蒸发快慢的因素。

【提出问题】液体蒸发快慢跟哪些因素有关?

【猜想与假设】通过观察图2和联系生活实际进行猜想

图2

猜想一:液体蒸发快慢可能跟液体 的高低、液体 的大小和液体表面空气流动快慢有关。

猜想二:相同条件下,将水和酒精同时擦在手臂上,酒精更容易干,猜想液体蒸发快慢可能还与 有关。

【设计与进行实验】小明同学对其中的一个猜想进行了如下实验:

图3

如图3所示,在两块相同的玻璃板上,分别滴一滴质量相等的酒精,通过观察图中情景可知,他探究的是酒精蒸发快慢与 是否有关。

此实验过程中需控制酒精的 和其表面上方

空气流动快慢相同。

【交流与评估】

我们知道液体蒸发时要吸热,请你举一个应用蒸发吸热的事例:

例:。

探析:将衣服放在阳光下,能提高衣服内水的温度,温度越高,水蒸发越快;摊开衣服是增大了湿衣服的表面积,表面积越大,蒸发越快;通风处的湿衣服干得快,说明加快液体表面空气的流动速度,能加快水的蒸发。酒精比水更容易干,说明酒精比水蒸发快,由此可知,影响液体蒸发的因素除液体本身外,还与其表面积的大小、温度的高低、液体上方空气流动速度有关。在探究液体表面蒸发的快慢与某一因素的关系时,应采取控制变量的办法,从图中可知,两滴酒精的质量相同,表面积不同,故图示情况是研究与液体的表面积大小的关系,应控制酒精上方的空气流动速度和温度的高低相同;液体蒸发要吸收热量,如给发烧病人身上擦酒精、夏天在教室地上洒水等均是利用了蒸发吸热。

初中物理探究性学习 篇4

探究性学习是新课程改革中提出的一个新的教学目标。探究性学习是学生彻底改变学习方式, 由过去主要听从教师讲授, 从学科的概念、规律开始学习的方式变为通过各种事实发现概念和规律的一种方式。探究性学习方式有利于学生主体意识和主体能力的形成和发展, 有利于塑造学生独立的人格品质,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性[1]。因此, 在初中物理教学中, 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 优化初中物理学习过程。下面笔者就如何优化初中物理学习过程问题进行了探讨。

1. 创设情境, 鼓励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

情景教学, 就是以生动形象的情境激起学生学习情绪的一种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是新课程标准所倡导的, 它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促使他们自主学习和自主探究, 实现教与学的和谐统一。也就是教师在教学中, 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 创设适当的情境, 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 从而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2]。

在初中物理教学中, 教师如何利用情景教学鼓励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呢?可以运用多媒体设备、课堂表演等方法。例如, 在学习“摩擦力”这部分内容时, 学生总是很难弄清楚摩擦力的方向。教师可以通过制作详细的幻灯片进行演示, 一遍不行还可以演示第二遍。幻灯片中还可以加入有趣的声音和图片吸引学生, 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例如, 在学习声音时, 我们可准备一些乐器, 乐器的声音千奇百怪, 先吸引学生, 再让学生亲身体验声音是如何产生和变化的;在学习“光的直线传播”时, 电灯发光, 但是我们并不能观察出它是直线传播的, 此时, 我们可以应用别的发光体, 比如手电筒。将教室的灯关掉, 打开手电筒就可以明显观察到光的直线传播。实验虽然简单, 但是要在大规模的背景下完成, 不仅吸引了学生, 还让学生身临其境, 学到知识的同时还提高了学习热情。

2. 以学生为主体, 开展探究性学习

与新课程标准所提倡的探究性学习相比, 传统的教学模式的缺点是整堂课是教师的“独角戏”, 只是教师单方面地向学生灌输课本知识, 没有互动和过多的交流, 这样根本没法保证一堂课的教学质量。然而, 探索性学习要求以学生为主体, 课堂上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促使学生在课堂上积极互动、大胆表达自己的观点, 在实践中勇于探索和创新[3]。

例如, 教师可以把讲台让给学生, 让学生当老师, 使整个课堂完全成为学生与学生互动的场所。这样, 在轻松的课堂氛围中, 讲课的同学会力所能及地把知识讲明白, 不仅自己学到了知识, 还练习了胆识, 锻炼了自我表达能力;听讲的同学可以提出一些不懂的问题, 也可以提出上面同学的不足, 帮助其改正。这样, 全班同学互相帮助, 互相监督, 不懂的问题共同讨论, 不仅都参与到了学习中, 还激发了学习热情, 调动了积极性。另外, 教师还要对该活动进行适当的总结, 对学生的表现进行指正和鼓励, 对课堂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纠正。

3. 用科学的态度和方法开展探究性学习

初中阶段是培养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基础阶段, 也是关键阶段。要想利用探究性学习优化物理学习过程的作用, 科学的态度和方法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物理学科在学习过程中涉及很多物理实验, 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科学性。

实践表明, 探究存在于科学的前提下, 科学学习的中心环节就是探究。科学是什么?科学不仅是大把大把的理论知识, 更是一个思考的过程, 是一个探索的过程。物理作为初中学生刚刚开始学习的一门自然学科, 它要求学习者具备一定的观察力、一定的实践能力。然而, 思想和心态都不成熟的初中生该如何以正确的心态、科学的态度对待这门学科?可见, 初中生开展探究性学习与科学的学习态度是互利共生的:以科学的态度和方法开展探究性学习;在探究性学习中培养科学的学习态度。

总之, 物理是理论知识和实践相结合的一门综合学科, 学生应该做到实事求是, 以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学习;自己独立思考、积极主动、脚踏实地地研究问题。

4. 把握探究性提问的方法和时机

探究性学习往往是在探究性问题的指引下开展的。然而, 教师在提出探究性问题时要注意提问的方式和时机。例如, 在学习平衡力这一部分内容时, 教师可以引入生活中的实例, 比如讲桌上的黑板擦是静止不动的, 教师就可以提问:为什么黑板擦在桌子上是静止不动的?它所受的力有哪些?这些力有什么关系?这样就自然而然地引出了平衡力的概念。相比开门见山就讲知识点更有吸引力, 更容易激起学生的兴趣, 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结语

笔者结合多年从事初中物理教学的实践, 探讨如何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应用探究性学习模式。总之, 探究性学习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掌握科学研究的方法, 如果不亲自参与探究, 学生就无法理解科学探究的艰难, 无法体会科学家在科学研究中可能遇到的各种问题。因此, 参与探究可以帮助学生领悟科学的本质。初中物理教师应切实根据教学内容与学生需求, 注重开展探究性学习活动, 并对教学方法加以不断完善与创新, 优化初中物理学习过程。

摘要:探究性学习指学生通过类似于科学家科学探究活动的方式获取科学知识, 并在这个过程中学会科学的方法和技能、科学的思维方式, 树立科学观念和科学精神。作者根据实践教学经验, 就如何优化初中物理学习过程, 从情景教学、选择科学的态度和方法及注重实验教学等方面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初中物理教学,探究性学习,学习过程

参考文献

[1]魏世平.育人成才:探究性教学法在农村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J].成才之路, 2013 (6) :44-45.

[2]姚仁海.物理教学中利用创设情境的方法来提高学生的能力[J].神州, 2012, (10) :146.

初中物理探究性学习 篇5

加强初中物理探究性活动课的教学实效

江苏 新沂 王启增

摘要:探究性实验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物理教学要将探究精神融汇到实验教学中,让学生在疑问中探究知识,在探究中解决问题,形成一定的科学素养。教师要从初中物理活动课的重要性出发,探讨活动课这一初中物理教学的重要方式的教学要点和难点。

关键词:初中物理;活动课;实效

初中物理教学中,探究性实验活动是最重要也是最为符合物理学科不断探索自然探索未知的学科特点的环节,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在不断贯彻新课程精神的过程中,物理教学有必要将新课程自主学习的探究精神融汇到实验活动教学之中,使得学生的实验探究不再是走过场的“知识再现式”探究,而是真正在疑问中探究知识,在探究中解决问题,从而形成一定的科学素养。有的以观察为主,有的以测量为主,有的以推理分析为主,有的以调查为主,有的以科学探究为主,不同活动能力训练的内容有所区别,辅助学生从感性观察逐步增加理性分析。

一、初中物理活动课的重要性

1. 有利于塑造积极探究的氛围

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对思维活动过程的展开,不能代替学生自己的思维活动。因此,教师在设计课堂活动时要以学生为中心,从学生实际水平和学生所能接受的活动方式出发,精心设计学生活动程序,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参与感,使不同层次的学生的认知结构、个性品质在参与中都得到发展。物理课堂上,教师必须考虑到不同层次的学生,为学生提供不同思维层次的探究空间。在制定活动时,要鼓励个别化学习及同学间的相互交流,充分发挥学生的个体作用和“群体效应”,创造一种个体和群体相互促进的活动氛围。

2. 有利于学生拓展思维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习越贴近学生的日常经验的范畴,就越接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学生对知识的接纳度就越高。例如在学习了物态变化的相关物理原理之后,可以引导学生进行“人工制霜”的实验探究。操作性强的实验过程让学生对霜的形成有了更直观的认识:原来霜不是天上降下来的,而是在空气中水蒸气遇冷凝结而成的。就是这样一个有趣而又简单的小实验,让学生在欣喜自己实验成果的同时,突破了日常生活的惯性思维,更激发了对物理学科的热爱。这样,会使新知识与学生的原有认知结构很好地融合。

3. 有利于提升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物理是一门基于实验的科学,物理涉及生活的方方面面。物理探究性实验课所强调的问题情境的创设,就是为了影响学生,关注生活中切实存在的各种问题,例如运用电路知识设计节日活动的彩灯、运用摩擦力的知识防滑、运用光的性质自制万花筒等,这些能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兴趣与思考,激发学生一探究竟的求知欲。这种思维开放式的拓展,要求教师在创设探究性实验活动的过程中要不断为学生提供知识的支撑和引导。

二、初中物理活动课教学中的三大要点

1. 问题的有效创设

初中物理探究实验活动课是以实验活动的方式展开的一种透过物理现象,发现客观规律的一种知识的重塑过程。它既联系了学生的日常经验世界,又连接着物理学科的基础知识,同时是培养学生留心观察、主动探索的科学精神的重要环节。初中物理探究实验活动课要激发学生的主观积极性,必须重视问题情境的创设,重视学生在活动中的所思、所想、所惑、所得,不断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积极性,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预设中要有效创设问题情境。

如在电阻一节新课教学中我设计了如下问题:(1)亮度可调节的台灯的亮度(或收音机音量的大小)与什么有关?(2)改变电流大小有哪些方法?(3)你能用桌上的器材完成改变电流的大小,并说出你所用的方法吗?(4)在用不同材料的金属丝连入电路中时你发现灯的`亮暗是否相同?

2. 探究的情境创设

在物理学习中,因为知识的信息量大,一些抽象的物理概念与生活中表面的物理现象存在一定的差距,同时物理公式繁多、信息量大,对学生的物理学习也造成了一定的困难。此时,创设探究的情境,应当巧妙地将知识的重难点融入活动的设计之中,并能够通过设计的问题把整节课紧密地连接在一起。

3. 积极进行激励评价拓展

学生在物理探究实验活动中由被动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探索知识发现的过程,是一个渐进的、发展的过程,是一个探求未知、成败皆有可能的过程。在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保护和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不断给予肯定和激励,在激励中进一步拓宽学生的思维广度,使得学生获得充分的自信和积极的成功体验,这对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能够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在此基础上,教师要趁热打铁,引导学生将自己的“发现”延伸到生活运用上去。如在做了浮力的实验之后,布置学生研究抽水马桶水箱的工作原理,要求学生设计出更加省水的水箱设计。

三、初中物理活动课教学的难点

1. 重视探索方法的培养

《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改变以往的学习方式,变接受性学习为探究性学习,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亲自实践、合作交流的氛围中认识物理,解决问题,使探究学习方式成为现代物理课堂教学的主渠道。因此,教学中要加强学法指导,经常让学生经历观察、实验、猜想、验证、交流等物理活动,逐步学会探索的基本方法。

2. 注意精讲诱导相结合

为了保证活动课上学生有充足的操作、探讨时间,教师不是不讲,而是要研究“讲”的策略,要根据课堂教学的实际当讲则讲,不需要讲则坚决不讲。因此,在做法上要突出“四讲”原则:(1)讲引课――创设情境,激发兴趣;(2)讲重点――突出本节课的教学目的;(3)讲难点――扫清学生的思维障碍;(4)讲关键――抓住解决问题的实质和要领。

3. 独立学习与合作交流运用要得当

一方面,活动课中要确保个人实际操作;另一方面,在留足充分的思维空间和层次的基础上鼓励合作。重要的是教师必须时刻掌控课堂的发展方向,确保学生的思路和思考在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范围之内。

参考文献:

[1]许志。构建有效问题串以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J].物理教学探讨,(7)。

[2]丁念金。新课程课堂教学探索系列――问题教学[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

浅谈初中物理教学中的探究性学习 篇6

关键词:初中物理;教学;探究学习

探究式课堂教学是以探究为基本特征的一种教学活动形式,符合教学改革的实际,能使班级教学焕发出生机勃勃的活力,能破除“自我中心”,促使教师在探究中“自我发展”。爱因斯坦曾经说过:"结论几乎总是以完成的形式出现在读者的面前,读者体会不到探索和发现的喜悦,感觉不到思想形成的生动过程,也很难达到清楚地理解全部情况。"这段话深刻切中目前基础科学教育的要害,传统的传授式教学严重地影响了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

在新教材《物理课程标准》中指出:在义务教育阶段,物理课程不仅应该注重科学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训练,注重将物理科学的新成就及其对人类文明的影响等纳入课程,而且还应重视对学生终身学习愿望、科学探究能力、创新意识及科学精神的培养。并明确提出“科学探究既是学生的学习目标,又是重要的教学方式之一”。因此,在新教材教学中,我们要改变过分强调知识传授的倾向,注重科学探究精神,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过程,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实践能力以及创新意识。

一、激发学习兴趣,加大探究动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特别是学生在其学习活动中, 对于那些自己比较感兴趣的现象、规律、原理等,总会比较 积极主动地去认识、探究。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就应 该通过各种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得学生有更大的探 究动力。而为了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可以从学 生的实际生活出发,联系物理现象和原理。比如笔者在教授 初中物理第一章第一节《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时,在上课的前一天就要求学生在家里寻找一些可以发出声音的各种简 单物体,例如木片、口风琴、玻璃杯等,学生用各种各样的 方式都使得这些物体发出了声音,就这样让学生自己去亲身 体会声音的世界,而教师也可以由此进行从生活到物理的情 景导入。而后提出问题:声音是如何产生的?由此来激发学 生的兴趣,并引导学生进入物理探究的角色。让学生通过触 摸、观察、倾听来做各种发声的物理实验,然后经过认真的 讨论,教师的点拨,得出一个合理的物理结论:声音是因物 体的振动而产生的。而后让学生去观察生活中的发声现象, 并用物理原理去理解。就这样教师可以经常要求学生观察身 边的各种物理现象,并用合理的物理原理来解释,以提升其 科学探究能力。

二、探究式学习讲究合作

合作学习能够促进学生间在学习上的互相帮助、共同进步。在探究式学习中要求教师尊重学生的自主意识和合作意识,积极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每个学生由于发展水平、兴趣爱好不同,对同一事物有不同的理解和认识,这种认知程度上的差异,是学生间可以进行交往与合作学习的前提。教师应在科学探究的教学活动中,采用小组合作探究的模式,让学生在合作学习中,彼此之间进行充分交流、切磋,对所提出的问题进行充分讨论、交流,相互启发,相互争论,创造良好的“合作交流”氛围,充分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在引导学生开展讨论和交流中,让学生发表自己的探究成果和方法、倾听他人的探究经验,进行客观的比较和鉴别,不断改进自己的学习方法,克服独立探究中的片面性和局限性,促进对所获得知识的正确、全面地理解,从而使自己的探究能力得到进一步的提高和培养。教师在实施教学活动过程中,要多方位、多途径地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教师要制造机会让同学们进行合作,在学生分组实验时,有很多实验必须要通过实验小组的合作才能完成,比如,在探究“凸透镜成像”的实验中,小组中的学生分工不同,有动手操作的,有记录的,有观察现象的、有收集材料的等。在合作的过程中教师要指导 学生合作的方式和方法,掌握合作的技巧,确保探究活动的成功。

三、开展探究教学

物理课程改革提倡“以学生发展为本”“强调科学探究过程”的课程理念。科学探究既是学生的学习目标,又是重要的教学方式之一,让学生亲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物理的主要途径,这使我们长期以来所形成的教学观念、教学模式受到了严峻的考验。新课程提倡科学探究式的课堂教学,对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这种探究教学给了学生更加宽松的思维和活动空间,这样教师也会陷入两难的境地,一方面假如指导过度。学生们无法自主探究学习,流于形式主义。另一方面,若指导不到位,让学生自己探究,活动又会杂乱无章,难以实现探究的目标。这就要求教师要把握好探究过程,正确处理指导和开放式教学之间的关系,从而达到预期效果。

新教材中出现观察和思索,接着出现“想一想”,要求学生在观察、操作的同时。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不断地提出新问题,对知识的疑点刨根问底;要求学生以科学理论为依据,多做实验,提出质疑,去探索,去解开科学之谜。在探究式的教学过程中,有的学生会提出现在还无法解释清楚的新问题时,作为教师不要“一棒子打死”,而要向学生说明,要分清这些新问题,还需要多方面的知识,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通过鼓励引导学生提问,使学生敢问、善问。养成提问的习惯,使学生在“有疑一思索一发问一知果一明理”的思维过程中,提高独立思索新问题、发现新问题及解决新问题的能力。“一个好的教师不仅是教给学生知识,而更重要的还教给学生获取知识的方法”。这对初中物理这一启蒙学科来说尤为重要。在教学中,教师若能教给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那将会使他们受益终生。

纵观新课标的探索和实践,最大的转变就是改变了教学中教和学的地位。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们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探究者。而在青少年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则特别强烈。”因此,我们要充分利用学生的这一年龄特征,尽可能地创设物理情境。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有效地促进学生的主动思索、自觉地获取知识,从而使学生逐步学会学习、提高学习效率。

初中物理探究性学习 篇7

物理学是研究自然界中物体运动、变化、发展规律的科学, 在物理教学实践中, 发现物理实验课教学可以拉近物理学科与学生之间距离、拉近物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 所以, 我在物理学科中进行“探究性学习”实践中选取了物理实验课教学为切入点, 在多年的教学探索、实践中, 笔者感觉到收获颇丰。

一、初中物理实验课教学与“探索性学习”相结合

(一) 初中物理教材中对实验的设计充分体现了人类对自然规律的探索情感, 是进行“探究性学习”的最好素材

在进行“探究性学习”实验研究中, 常常苦于没有“探究性学习”的教学素材。而初中物理教学中纯课论的讲解很少, 实验贯穿了整个初中物理教学过程。初中物理实验大致可分为“练习型”实验, 如“用刻度尺测长度”、“用温度计测水温”;“验证探索型”实验, 如“研究液体内部压强”实验、“欧姆定律”演示实验等;另外还有“测量型”实验, 如“测物体密度”、“用电流表测电流”等。这些实验中, 除少数“练习型”实验外, 其它实验都具有一定程度的探索性, 都能较充分地反应人类发展历程中对部分自然规律的探索思想、探索方法、探索过程, 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所以物理实验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教育有着充分的、厚实的教学素材, 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探索、探究的源泉。

(二) 初中物理实验课教学与“探究性学习”紧密结合有利于学生科学思维方法的形成及科学品质的养成

素质教育的重点是培养创新人才。创新人才必须具有科学思维方法和科学品质。物理学的发展历史就是一部人类科学思维发展、进化的历史。

每一个物理实验都有自身的设计思想。初中物理实验中有许多在设计思想上包含着对自然现象、规律的感悟和灵性, 有些实验规律甚至是物理学家经历漫长、曲折的探索才归纳总结出来的, 这些闪耀着人类思想光辉实验内容大多是物理学发展史上的精髓, 每个物理教师都必须倾注其精力, 充满激情地向每一个学生全面展示其无穷魅力。在这些实验中, 需要学生明确前人的探索目标、探索方法、途径, 让学生仿佛是在亲自经历的情景中感受科学家的科学思维过程的形成和坚持不懈探索未知世界的人格魅力及科学品质, 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科学作风。如在进行《牛顿第一定律》教学中, 首先提出“探究目的”——到底是什么使物体运动, 接下来创设“探究情景”——通过生活事例让学生产生错觉:是力使物体运动起来的, 通过矛盾激化促使学生也进行思考, 然后再通过实验一层一层抽丝剥茧, 最后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出《牛顿第一定律》。通过这一系列过程的展示使学生有身临其境, 豁然开朗的感觉, 仿佛这条规律是就是自己探索出来的。这种带有探索意味的实验研究, 提高了学生的思维水平;促进了学生科学品质的养成;也为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打下了一定基础。

(三) 初中物理实验课教学与“探究性学习”紧密结合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当代教育思想强调引导学生“人格的形成”, 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教学要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积极作用, 使他们在教师引导下通过自身体验、探索、研究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 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物理实验具有直观、真实、形象和生动等特点, 它相比其它学科或本学科其它内容, 更容易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如果再通过教师创设合理情景、激化矛盾、激发探究欲望, 那么, “探究性学习”所需要的氛围形成了。学生个个跃跃欲试, 充满实践操作的愿望以及想象着自己创造、发现未来的冲动, 从心理学及认识论的观点来分析学生在学习新知识中, 教师只有不断打破原有认识结构, 使原有知识经验与现在所获信息发生尖锐矛盾冲突才能激发其强烈求知、创造欲望, 全身心投入学习实践中。因此, 我认为在初中物理实验课教学中实施“探究性学习”教学可更大程度的激发学生创新欲望, 更有利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

二、探究性学习综合提高创新能力

在学生认识物理实验的重要性后, 会积极主动做好实验, 当学生能够做基本实验后, 教师应当对学生实验提出较高层次的要求, 如指导学生做一些验证性的和设计性的实验。适当增加设计性实验。联系专题, 分析解决问题, 如在学完力学知识后我就让学生, 根据实验室所能提供的器材, 要求学生解决如何测金属块的密度问题, 学生提出了这样一些问题: (1) 怎样用天平、量筒、水等测金属块的密度? (2) 如何用怎样用天平、烧杯、水等测金属块的密度? (3) 怎样用量筒、水等测金属块的密度? (4) 怎样用弹簧秤、水等测金属块的密度? (5) 怎样用天平、量筒、水等测金属块的密度? (6) 怎样用准确的砝码、直尺、水等测金属块的密度?等等, 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 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方法进行实验。组织开展课外兴趣小组, 积极鼓励学生进行“小制作、小论文、小实验、小发明”, 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如学生自己制作出“土电话”、“验电器”、“橡皮筋测力计”、“密度笔”、“莲花型烟灰缸”、“书页夹子”、“重垂线水平仪”、“两用秤”等, 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动手能力, 有利于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化, 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和智力的开发, 也有利于发现人才和培养人才。

参考文献

浅谈初中物理中的探究性学习 篇8

一、探究性学习的意义

新课程标准在国内外的教育实践与教育理论的基础上, 把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作为一项重要的内容明确提出来, 强调“物理课程应改变过分强调知识传承的倾向, 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过程, 学习科学研究方法, 注重学生的探索精神、动手能力及创新意识的培养”。所以, 教师必须要不断更新教学观念, 改变惯性思维, 在学生的学习活动中强调学生的积极参与和动手实践, 特别注重在信息收集方面, 让学生能够利用各种媒体手段进行信息收集和处理, 在自己的收集信息的活动中增强各方面的能力。该目标的实现必须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位一体地融合在具体的活动中, 而不能将其直接灌输给学生。教师通过富有启发性的问题, 或用能有效地激起问题的事物或现象, 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观察实验、收集资料、查找证据、提出假设、求证假说, 通过交流甚至辩论使学生不仅能加深、理解并扩展知识, 还能提高学生推理和批判性思考能力。

二、怎样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

1. 通过实验活动情境的提供和展示, 激发学生求知欲望, 挖掘学生的探究能力。

教学活动中引入一些新颖奇妙、富于趣味性的物理实验, 根据实验内容设定实验情境, 可以通过视觉形象与特定教学内容的结合, 有效吸引学生的关注度, 满足学生的好奇心理, 并通过实验情境创设的特有体验激活学生思维活动, 强化记忆, 从而给教学活动带来意想不到的活力。 (1) 通过实验创设情境。物理教学过程中, 实验产生的特殊效果往往会让学生感到神奇和不可思议, 可以大大刺激学生的感官, 激发兴趣。在实验过程中传递的信息要符合学生的认知结构, 引发学生的注意, 唤起学生思考的欲望。比如, 在学习“大气压强”这一节的内容时, 先做瓶“吞”鸡蛋, 这个实验现象使学生不解, “瓶口小, 鸡蛋怎么进去的呢?”带着疑问, 可以使学生进入良好的学习状态。 (2) 通过实验问题创设情境。实验问题情境的设置, 不仅在于实验问题本身, 更重要的是知识背景的铺垫以及铺垫的技巧。在学习“杠杆的平衡条件”时, 可以让学生试着分析“小小秤铊压千斤”的原理, 并对生活中常见的诸多现象, 如, 对部分不法商贩“扣秤”进行“揭秘”, 让学生通过思考结合已经形成的知识脉络自己列出“杠杆平衡条件”表达式, 并绘出示意图。通过利用生活实际中相关现象进行问题情境设置, 并构建物理实验模型, 让学生自主探究“解密”, 可以有效加深学生的理解, 从而融会贯通, 学以致用, 增强利用物理知识解释更多其他相关生活现象的成功体验, 提升学习热情。教学事实证明, 问题情境设置合宜, 可以促进学生自主探究能力、思维能力的提升, 发挥主观能动性, 自觉完善认知体系, 进入更广阔、更深层次的知识领域, 充分享受获取知识的美好体验与愉悦的心情。

2. 科学探究解决问题, 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在物理教学过程中, 于关键节点适时设置有效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分析和讨论, 并在讨论中层层深入, 摸索探究物理现象背后隐藏的本质, 启发和诱导学生自己发现规律、突破认知矛盾、完善知识体系,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问题的设置必须具有启发性、可思考性和丰富的知识点才能起到有效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的作用。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过程, 教师必须准备充足的教学材料或教学实验设备, 提供或引导学生有目的、有针对性地搜集有效信息, 通过独立自主或小组讨论合作的方式利用相关信息解决问题。这一过程中必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让学生利用已经掌握的物理知识和物理方法研究探讨, 在发现矛盾、分析讨论、产生新的认知矛盾、进一步分析讨论的不断反复的过程中, 逐步解决教学问题, 自主构建新的知识体系。教师则充当引路者的角色, 对学生讨论探究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适时加以引导, 帮助学生建立分析解决问题的思维脉络。在探究过程中, 学生带着探究意识的观察分析, 可以有效提升学习效果, 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这是语言和演示实验所无法代替的。

3、从生活走向物理, 从物理走向社会。

知识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和发展的, 脱离了具体的情境, 认知活动的效率是低下的。中学生对于自身周围所生活的世界已经有了比较广泛的认识并积累了一定的生活经验, 但对于很多常见事物或现象背后的本质并不了解。教学过程中充分抓住他们渴望探寻事物本质的这种心理状态, 并结合其认知规律, 创设真实的探究情境, 可以使学生体会学习物理的实用性、价值性和时代性, 调动其积极性, 激起兴趣, 激发他们的探究欲望和思维能力。

三、探究性学习应注意的问题

在物理教学过程中, 有许多问题需要探究, 这就要求物理教师结合本学科的优势和特点, 不断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 更多的开展探究式学习, 优化探究品质, 开发探究能力。使同学通过探究过程来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但在探究实验教学过程中, 有些教师过于主动, 启发诱导过多, 这样也不好, 容易约束学生的思维, 实验过程尽量让学生自己去完成。从猜想, 到设计, 再到实验过程, 到最终得出结论, 尽量鼓励学生, 从不同的角度多猜想、多设计实验方案, 优化实验方案, 在实验过程中的分工与协作要合理分配, 结论由学生自己得出。教师不可包办, 让学生自己去感知、领悟。帮助学生树立探究潜能自我开发的意识, 形成自信、自主、勤奋、进取、坚韧、勇敢的性格, 发挥爱好和特点。从而使学生探究潜能在物理教学中尽可能地得到开发。

在教学活动中, 教师的关键任务就是要把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有机结合起来, 把兴趣的激发和知识的传授有机地结合起来。新课程教学改革强调要尊重学生的主体性, 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从而提升学生的学习热情, 培养他们的学习能力。探究式教学与探究式学习符合物理这一自然学科的特点, 符合青少年的心理特点, 它提供给学生很好的参与机会, 使学生真正做了学习的主人。因此, 在物理教学过程中引入探究式教学策略, 引导学生探究性学习, 把教学方法和指导学生的学法有机统一起来, 可以有效提升初中物理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庄英莉, 王克峰.有效上课——问题、探究、对策[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 2009.

[2]唐一鸣.以物讲理和见物思理——谈谈中学物理的教和学[M].上海教育出版社.

初中物理如何进行探究性教学 篇9

一、初中物理进行探究性教学必要性

首先, 进行探究性教学符合现代教学理念。学习更应该是一个过程, 而不是一个结果。在初中物理进行探究性教学的目的不是把学生看做一个个被动接受知识的机器人, 而是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鼓励学生学习现有的物理知识, 主动参与获得新知识的过程中, 关注学生进行物理学习的有效性。这样的教学方法更符合现代教学理念。在强调过程的探究活动中, 不断发现理解的偏差, 不断纠正理解的偏差, 最终促进学生更好地学习。

其次, 初中物理进行探究性教学符合当今初中生的个性和特点。初中生在智力方面的发展着重表现在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两个方面。当前学生获取信息和知识的渠道多种多样, 学生进行探索的欲望更为强烈。探究性教学应根据初中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 通过创设不同问题情境和安排不同的探究活动满足学生探索的欲望, 有效激发学生对物理学习的兴趣, 最终形成探究精神和创新意识。

二、初中物理进行探究性教学的一些方法和策略

1. 在探究性活动中培养学生主动参与意识

在初中物理课堂上, 教师应该积极主动, 为学生创造一些具体物理知识情境, 集中学生注意力, 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具体来说教师可以采用进行小游戏活动的方法, 开展探究性活动。例如, 在进行八年级下册第八章关于力的讲解过程中, 可以选取有趣的摩擦力来创设具体的物理知识情境。教师可以进行对比实验, 将5升装的两桶水分别放在粗糙的桌面上和比较光滑的桌面上, 教师可以鼓励学生上台亲自推动水桶。在互动过程中, 学生不难发现, 虽然两桶水都被推动了, 但是要推动放在粗糙桌面上的水所花的力气要大一些。最后教师可以鼓励学生描述实验结果, 教师对结果进行总结和升华。采用这样的小游戏方法进行探究性教学能有效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

2. 在进行探究性教学时, 应鼓励学生自由实验, 以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

由于探究性教学的重要特点之一就是自由性较强、突出学生的主体意识, 因此在探究性教学中应多鼓励学生自主实验。例如教师在八年级下册教学中, 可以选取“力的作用是相互的”这一小节课程内容中的压力作用效果与受力面积的关系进行探究性活动。首先教师要求学生开动脑筋思考压力作用效果到底与受力面积有什么关系, 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 然后分组讨论如何进行实验设计。有的学生会使用细针、木棒来尝试戳穿塑料瓶, 进行实验对比, 但有的学生不能很好地选材。因此在这个过程中, 除了鼓励学生自由实验以验证结果外, 教师应给予及时的指导, 在不断的交流和指导过程中帮助学生发现实验中存在的问题, 同时提出问题, 解决问题。最终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 探究实验的设计能力、实际动手能力。

3. 在进行探究性教学时, 应更重视学生学习的过程

在初中物理中开展探究性活动, 不应该一味强调学生的学习结果, 而应更重视在探究性活动中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重复性探究性活动或者多样化探究性活动, 能帮助学生通过多次实践来积累探究经验, 在多次实践中发现自身对物理知识理解的偏差, 从而多次实验纠正偏差, 最终在多次活动中真正领悟知识的内涵, 才能更好地应用。例如, 在九年级电路初探的教学中, 教师可以先向学生讲解电流表的结构和使用守则后, 由教师组织对电流表和电流表使用进行探究性学习。在这一探究实验中, 教师应鼓励学生多次实验, 多次尝试, 及时记录和反映观察到的现象, 在不断的实验和总结中掌握电流表接入方法和读数方法, 这样学生才能真正掌握好知识。

4. 探究性教学活动可拓宽至课外

在学生与教师教与学的互动中, 学生总会有很多新的想法和思路, 而这些想法和思路并不能被一一地讲解来解决。因此, 教师在教学中一旦发现学生对某些知识点比较感兴趣, 教师应当通过开放实验室或者鼓励学生进行课外活动, 满足学生深入探讨某些知识的需求。例如, 在学习《声现象》这一章时, 课堂上会讲解土电话传声的原理。这时, 教师可以提前对学生作必要的指导, 并提出一些注意事项, 鼓励学生课后完成实验道具的制作, 安排合理的时间鼓励学生进行成果展示, 最后由教师总结成果和创新点。安排学生进行课外的探究性活动, 不仅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 还能为课堂教学效果起到锦上添花的作用。

物理实验与探究性学习 篇10

一、物理实验———探究性学习的重要手段

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中, 探究性学习法是一颗最闪烁的明星。它要求学生在学习中发现问题, 通过自主探究、筛选整合信息、研究探讨等活动解决问题。探究性学习以“问”开始, 以“问”作结, 使学生在亲身实践中, 产生探究、创新意识, 提高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1. 物理实验是探究性学习的基石

“以实验为基础”是物理教学不变的真理。在今天的教学活动中, 仍然要让实验成为生动而有效的、重要的教学手段之一, 让实验成为学生探究性学习的一块奠基石。例如在讲电磁感应现象时, 可设计一个让学生亲自动手的实验:利用一台手摇交流发电机, 首先让学生取下永久磁铁, 快速转动线圈, 看看小灯泡发不发光;再装上永久磁铁, 转动线圈, 再次观察小灯泡发不发光。这样, 使学生在实验中主动参与、仔细观察、探究科学真理, 充分调动学生思考与学习的主动性。

2. 物理实验是探究性学习的一员

物理实验是人们认识和研究物质的一种科学方法。它是一个首先确定研究对象 (即问题) 和研究目的, 然后运用某些知识和手段, 按计划按步骤地进行探索研究, 并不断学习完善, 最终得到真知的过程。因此, 物理实验本身就是探究性学习的一员。学生能在实验中动脑动手, 体验探究的乐趣, 收获成功的喜悦。

二、创设问题情境、发现并解决问题———探究性学习的重要环节

亿万年来, 人类不断探索、不断演进, 探究似乎已成为人类不可或缺的命脉。新生代的学生正是处于对未知世界充满好奇心和探究欲的年纪, 要让他们提出疑问, 让他们探索发现, 求得自身发展, 推动社会进步。因此, 在物理教学中, 学生有问则好, 学生无问, 老师就得“激问”, 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 从而引发学生的探究活动。因此, 创设问题情境是探究性学习的第一环节, 是创新的起点。

传统的物理实验教学常常是教师把实验目的、内容、步骤详细而周密地安排好, 甚至连结论也预先说给学生听, 学生只需依葫芦画瓢地被动做实验。这样学生失去了对实验的探索欲望, 思维单一呆板, 缺乏灵活性和创造性。如果老师能从学生已有的知识或生活实际出发, 先取一些灵活性、变通性大的问题, 积极创设情境, 鼓励学生发散思维, 进行全方位、多角度观察、思考、探索, 从而提出多种设想和解决问题的方案, 这样既能培养学生的基本操作技能, 又能训练学生思维的流畅性、变通性和独创性。

探究性学习另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是:学生在探究性学习过程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并且针对提出的问题, 根据已有的知识, 经过多渠道的信息收集和深入思考, 提出有关解决问题的假设或猜想。例如在演示“完全失重”实验中, 教材设计的是在容器的侧面开小孔, 做完这个实验后, 有些学生提出了问题: (1) 在容器底部开孔, 将其竖直抛出, 水是否流出? (2) 在容器底部开孔, 并让其自由下落, 水是否流出? (3) 将容器朝开孔的另一侧水平抛出, 水是否流出?

学生能提出问题就是探究性学习的一个好的开端, 接下来, 我便指导学生一一实验, 直至解决问题为止。在此次实验中, 学生们非常活跃, 为自己的重大发现喜不胜收。

在课改的浪潮里, 我们要着力让学生成为物理实验的舵手, 让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 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 进行探究活动的分析与论证、交流与合作, 培养学生探究性学习的能力。

摘要:新课标提倡开展以探究式学习为核心的多样化学习。物理教学的学科特征是以实验为基础, 探究性实验是进行探究性学习的一个重要手段, 为探究性学习的实施提供了良好的操作平台。

初中物理探究性学习 篇11

关键词 分析;对策;探究性

一、在探究性学习中学生受挫的原因

(1)教师自身因素。探究式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把着眼点山“教师怎么教”转移到“学生怎么学”,更多的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但是,一部分农村初中物理教师的专业素质相对较低,对探究性学习的本质认识不够。有些教师对探究性学习教学设计的具体环节的认识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教学设计中轻视对学生的分析,对教学目标的作用认识不全面,对教学媒体的价值和功能认识不足,设计教学评价方式单一,缺少有效的反馈机制等等。总之,由于教师没有调节好自己的教学行为,或者没有设计、调控好探究学习的氛围,不能充分发挥教学机智,低效率的课堂组织严重制约着学生,这是学生进行探究学习时受挫的主要原因之一。

(2)学生自身因素。探究式课堂学习是倡导以学生需要为出发点,以问题为载体,创设一种类似于学术(或科学)研究的情景,通过学生自主发现问题、信息检索、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案、合作与交流、师生互动等活动,获得知识技能、体验情感、培养创新能力的教学方式。农村初中学生整体素质偏低。这部分学生在探究学习中,缩手缩脚,活动中没有信心,缺少耐心、恒心和毅力。同时在实验探究学习中,学生的动手能力、语言表达交流能力、归纳演绎能力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处于弱势的学生不会、也不愿参加探究活动。这些不良行为习惯、心智方式、行为结果等方面与他人形成了较大的差距,日益产生自卑,使探究性学习活动受挫。

二、解决探究性学习中学生受挫问题的对策

1. 研读新课标,实现新课程理念的整合

目前,农村初中物理教师探究性学习设计能力已经具有一定的基础,但也存在着诸多不尽人意的地方。探究性学习的教学模式,要在农村初中全面开展,没有一线教师的积极参与和努力,只能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本”。一线教师扎扎实实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思考和钻研,是教学创新的不竭源泉。首先要加强理论学习。理论作为教育实践的研究成果,可以丰富教师的教育文化底蕴,提升教育理论修养,可以让教师站得更高、看得更远。其次,参加参与式培训,是指多给农村教师参与培训、研讨的机会,多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转化校本参与式培训,内容可以是探研性学习的教学设计技巧的指导,成功案例交流,也可以是新设计理念的学习、新设备的使用指导、新设计方案的开发等。总之,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是教学行为转变的前提条件。2. 立足新教法,循序渐进,实现探究过程的优化

由于时间紧,任务重,学生基础参差不齐,要使每一位学生都积极参与到探究中去,往往耗时太多,完不成教学任务,其结果是穿新鞋走老路,为了探究性学习而探究。因此,笔者在课堂上使用逐步开放的探究性学习方式,根据教学内容侧重进行部分探究性项目的训练。探究课前,适当安排学生在课外找一些比较容易找到的小实验的材料或图片等,教他们一些查找学习资料的方法。然后尽量放手让学生参与到实验的设计和实验的过程中,学会解释现象及实验结果,鼓励他们在探究活动中尽量丰富表格内容,多通过实验发现问题,尽可能就自己的能力学会分析、解释和解答。最后逐步加大力度,让学生交流他们的研究成果、分析数据、纠正错误的推理,在这种探究式的学习氛围中找到学习物理的兴趣和乐趣,树立学习物理的自信心,养成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立足学生,分层指导,激励评价

在探究性学习中,评价这一环节对学生的发展也是至关重要的。探究性学习是一个强调过程的学习方式,从其特点来说,过程评价比结果评价更重要,教师要评价学生在参与探究活动中的变化和发展,既要评价学生物理学习的水平,更要评价学生在物理探究性学习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情感和态度。评价应多采用鼓励性的语言,充分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激励评价应贯穿于学生的探究过程,特别是“学困生”,因为探究过程不可能一帆风顺,教师的评语能起到鼓励与激发的作用,让每一位学生体会到只要自己在某个方面付出了努力,就能获得公正客观的评价,帮助学生树立探究的信心。评价的手段和形式可多样化,如在完成探究性学习活动后采用写“心得体会”、“成长记录袋”等都可以。教师采用这种分层指导、激励性评价的方式能调动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提高学生探究性学习的能力。

浅析初中物理探究性实验教学 篇12

一、初中物理探究性实验教学的现状

1. 对初中物理探究性实验教学认识上有偏差

受应试教育的影响, 物理教师只重视学生的成绩, 忽视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在教学过程中, 只注重传授学生理论知识, 忽略了物理实验的重要性, 物理教师认为考试只需要动笔答卷就可以, 不需要动手做实验, 从而出现了教师只讲实验过程却不做实验的情况出现, 这使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严重的学习问题, 有些学生完全不理解物理公式的由来, 也就不会正确的运用物理公式, 由于物理教学缺乏直观性, 阻碍了学生的观察力的发展, 这样就造成了学生缺乏创新意识和创新观念, 使学生难以提升实践创新能力[1].

2. 物理实验教学设计能力弱化

由于物理教师并不是班主任, 所以大部分物理教师缺乏教师职业道德, 在物理教学中, 不愿意设计教学方案, 对书本知识照抄照搬, 采用的教学方式陈旧、单一, 物理教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而进行实验, 使得学生难以明确实验目的, 缺少对实验的计划, 在实验过程中, 教师演示实验过程, 让学生进行模仿, 从而完成教学任务. 这种教学方式, 完全达不到让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学习目的, 违背物理教材设计的意义和初衷, 学生在实验中得不到相应锻炼和结果.

二、初中物理探究性实验教学存在的问题

1. 教师的教学观和教学方式

大部分物理教师意识不到物理实验存在的意义, 把物理实验作为辅助教学, 只要学生能够完成物理实验教学的任务就可以, 不需要学生过多的思考和探索, 认为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是无关紧要的, 因此, 物理教师只把理论性的知识教给学生, 不愿把时间浪费在做物理实验上. 使学生物理知识只能死记硬背, 难以得到真正的理解和运用.

2. 学生对物理实验的态度问题

由于初中生活泼好动, 好奇心强, 物理教师在进行实验时, 学生会特别兴奋, 从而使课堂纪律性差, 在实验的过程中违背了课堂秩序, 致使教师要经常管理课堂秩序, 浪费了课堂的时间. 同时, 学生在实验中学生只能看教师实验不能实际动手操作, 使学生无法对实验进行分析、思考, 只是觉得教师做实验很有趣. 这样一来, 学生更加难以解决心中的疑问, 只能随着教师的操作完成实验, 这样就使学生无法提高自身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2].

3. 学校缺少物理实验教具

很多时候, 教师由于缺少物理实验的工具, 不能进行物理实验, 尤其是农村学校, 由于没有及时的补充仪器设备、物理器材, 使得实验教学条件没有得到满足, 导致学生动手实践的机会少, 甚至无法进行实验. 教师也因受到条件的限制, 直接的放弃实验这一教学过程.

三、针对初中物理探究性实验教学提出的策略

1. 转变物理实验教学的观念

要想转变物理实验教学的观念, 就要明确物理实验的目的和意义. 在此过程中, 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 领会新课标提出的要求的真谛, 把注重学生的升学率的观念转变为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使学生的整体素质得到提高和发展. 为物理教师营造一个广阔、轻松的工作氛围. 使物理教师能够全身心的投入到物理工作中去, 把物理实验放在重要位置. 这要才能达到教学效果, 为社会培养创新型人才[3].

2. 加强学生的物理实验操作能力

物理实验课程是一科生动有趣, 直观形象的课程, 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采用趣味的教学方式, 使学生在实验中动手操作, 以便于学生能够在实验的过程中体会和理解知识的意义, 通过对学生的物理实验教学, 充分说明实验可以使学生成绩得到提高, 增强学生的观察力和思维创新能力. 物理教师要经常带领学生进行实验教学, 使学生更灵活的运用物理实验器具, 以便在以后的物理实验中熟练运用.

3. 组织学生的合作学习

物理教师要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 在实验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分组教学, 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动手实践的机会, 同时遇到困难时也能使学生之间进行交流沟通, 从而通过自己的学习能力得出结论, 提高物理实验的教学效果. 使学生真正的做到手脑并用, 学会分析, 学会合作. 物理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 教师若是单纯的讲解, 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无法得到提升的. 然而教师采用合作学习方式, 让学生之间相互讨论, 相互实践, 以此来交流自身的想法, 这样学生兴趣得到提升, 并且思维能力也有所锻炼, 最终促进学生物理学习效率的提升.

4. 学校应及时引进教学设备

在物理实验中, 教师要经常用到物理器材, 因此, 学校要及时的引进物理器具, 以便教师能够更好的进行教学, 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学校要经常的开放物理实验室, 利用课外活动或休息日开放实验室, 并安排教师辅导学生, 这样有利于一些喜欢学习物理的学生能够收获更多的物理知识, 为他们创建了一个学习物理的平台, 为物理教学的发展做出卓越的贡献.

总之, 在物理实验教学中, 只要学生、教师和学校的积极合作, 必然会使物理实验教学得到发展, 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充分发挥自己的作用, 在实验教学中得到充分的锻炼和发展, 教师要帮助学生形成自主实践的能力和观察能力, 从而使物理实验教学得到良好的发展.

摘要:初中物理探究性实验教学是实践性课程, 所以在课堂上, 要充分发挥学生的实验操作次数, 使学生得到锻炼的机会, 学生只有通过自己实践才能对知识有更深层次的理解, 并能够加深记忆.因此, 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 在初中物理探究性实验教学中采用开放式教学.

关键词:初中物理,实践,开放式教学

参考文献

[1]赵凤池.如何适应初中物理新教材[K].河南教育, 2012 (10) :45-67.

[2]陈林海.初中物理直观经验认识误区[J].第二课堂, 2012 (12) :56-76.

上一篇:构建大学生和谐人格下一篇:班级荣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