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学习方法指导(共12篇)
初中物理学习方法指导 篇1
摘要:文章讨论了初中物理本原性规律的概念,探讨了如何运用本原性规律指导学生学习,旨在为构建高效初中物理教学模式献计献策。
关键词:初中物理,本原性规律,指导策略
传统物理教学模式以教师为主导和媒介,采用“哺乳式”教法,注重通过教师产生知识,并细化分解,将知识转化为易被学生吸收的信息,从而达到教育的目的。这种教法的弊端不言而喻,首先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不到落实,学生缺乏学习的积极性;其次物理学科被磨去棱角,学生体会不到物理的内在,难以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而新时期的初中物理教学要不断寻求新的突破,优化教学模式,创新教学方法,以落实新课改精神,满足中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对此,笔者讨论了物理“本原性规律”的概念及其用法,旨在为构建高效物理教学模式献计献策。
一、物理学习方法本原性规律的概念及其意义
物理是一门研究物质规律的学科,与其他学科不同,物理学科中的理论知识仅起到对某一系列学习活动主导的作用,而学生学习的重点内容是实践,包括联系生活、探究、分析、实验等。理论是对实践的总结,物理理论是一个从产生到形成再到不断发展的过程,因此在进行物理教学时,将教学活动与物理理论被提炼、被完善的过程进行相类似的设计,可以使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进入一个更深的层次, 这就是物理的本原性规律[1]。
严格来说, 物理理论是物理基本要素与朴素思想的完美呈现,采取物理“本原性规律”进行教学,可以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更好地理解物理理论产生的原始思想, 以及理论中包含的物理本质,从而实现物理理论教学的“实质与形式并重”的教学目标。“本原性规律”在实际教学中表现的特点在于,知识不仅是从教材或者教案中而来,还包括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及学生与生活互动、与实验互动、与探究互动等。
二、应用本原性规律指导学生进行有效学习
1.运用本原性问题引导学习联系生活
教材中的物理知识都是抽象于生活中的物理现象的,因此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必须利用本原性问题引导学生将学习与生活联系起来, 让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懂得知识在生活中的客观形态,从而掌握知识的来龙去脉,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2]。
如在教学”浮力“时,首先带领学生提取“浮力”的定义。
以实验创设课堂情境: 将一个空塑料瓶放入盛满水的盆里,此时塑料瓶会浮在水面上;而将塑料瓶灌满水,再次放入水盆中,此时塑料瓶会沉入水底。
提出问题:为什么第一次实验塑料瓶会漂浮在水面上? 而第二次则沉入水底?
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并解答:第一次实验中,空塑料瓶浸入水中后产生压强,而瓶体正起到传递压强的作用,水面对瓶体产生向上的压力,所以塑料瓶才会浮在水面上。而第二次实验中塑料瓶里灌满水,增加了它的重量,水面向上的压力减小,则水会外溢,而塑料瓶则沉入水底。
提出问题:想一想,物体在空气中是否也会产生浮力?
实验:将氢气球放在空中,则气球会上浮;而在氢气球底部的绳子上系上重物,则气球会停留在空中。
提出问题:想一想,水中的浮力和空气中的浮力有哪些共同之处? 能否根据实验总结出浮力的定义?
此时浮力的定义提取出来,由此,学生学到关于浮力的知识。然而,知识并不代表技能,要将知识转化为技能,教师必须进行进一步的引导。
在提取浮力的定义后,笔者再次提问:煮饺子看似简单,其中蕴含深刻的物理原理。怎样才能表明饺子煮熟了呢? 此时很多学生都说“尝一尝”,而笔者告诉学生,其实还有更简单的方法:观察饺子在水中的状态,煮熟的饺子会浮上水面,那是因为饺子的密度变小,体积和浮力变大。如此,学会了浮力,学生就学会了“煮饺子”这种简答的家务,知识由此而转化为简单的技能。
2.引导学生去生活中探究物理知识的本原
探究性教学是当前基础教育阶段最常用的教学方法,与其他学科相比,物理学科尤其适用探究性教学,因为它能够引导学生在探究中了解物理知识的本原, 从而由此形成物理思想,发现物理的魅力。在实践中,教师可结合不同课题的教学目标,将知识转化为探究性课题,让学生或课前、或课后生活中探索和实验。
如“摩擦力”一课,在课堂教学中,除了引导学生学习教材中的知识之外, 笔者还在课堂最后为学生布置了三个课后探究任务:探究1:溜冰鞋为什么能在冰上快速地移动? 是什么能让我们走路更稳健? 探究2:拖把能将地板上的污垢擦掉,在生活中实验,看它的原理是什么? 探究3:拔河比赛时,胜利的一方是否就表明了他们的力气最大? 为什么?
如此带着与生活相关的课题去生活中探究, 学生发现探究不仅能解决教师布置的课题任务,更学到更多的知识,而这些知识是课堂上永远都学不到的。严格来说, 它不仅仅是知识,而且是技能,更是一种掌握物理学习方法的有效途径,而这正是探究性教学的设计目的。
三、结语
学习离不开学科知识产生的本原,而物理教学需要引导学生探索物理知识的来龙去脉,并将其视作一种资源,甚至一种教学方法。在新课改下, 初中物理教师要开发一切教育元素,将其导入课堂,与课堂教学紧密联系起来,让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打造高效课堂,提高教学质量。
初中物理学习方法指导 篇2
上饶县第七中学孙国华2012-2-18
一、物理概念、物理规律的自学:
1、物理概念:知道概念提出的原因,或者说了解为了解决什么问题而引入该物理量的;并且记住该物理量的符号、单位等。
2、物理规律(定律):知道是通过对哪一类物理现象的分析,得出该定律的,理解并记住定律的内容、表达式(物理公式)等。
二、实验部分的自学:
1、知道实验的原理:如伏安法测电阻的原理是欧姆定律或R=U/I,伏安法测电阻的原理是P=UI。
2、知道实验所用的器材,包括器材的规格要求等,知道各器材在实验中的作用。
3、知道实验的操作过程,每一步操作中应注意的问题、实验的现象等,电学实验还需画出相应的电路图。
4、实验结论:知道如何从实验现象、实验数据、图像等,归纳、总结得出实验的结论。
5、实验的评估和改进:通过对实验过程的分析知道(1)实验中哪些操作不规范,会造成什么后果;(2)哪些器材可以用其他的器材来取代;(3)实验中产生误差的原因,减小误差的办法等。
三、计算题的自学:
1、认真读题,明确题目所给的条件(看有无隐含的条件)和所求的物理问题。
2、找出解决问题所用到的物理知识,如相关的物理概念、定律、公式等。
3、按照如下的过程去解题:解---公式---数据代入(要带单位)---结果。
四、物理知识的应用:
初中物理学习方法指导 篇3
一、农村初中女生学习物理困难的原因分析
1、性格特征的原因
大多数女生细心,在课堂上认真听课,勤做笔记,课后按时完成作业。但她们性格偏于内向,害羞甚至爱面子。在课堂上不敢大胆质疑,不愿意主动回答问题,更不敢提出问题。在做探究实验时,特别是电学探究实验,不少女生无所适从,但她们不敢请求老师和同学帮助解决问题。
2、思维特点和学习方法的原因
女生倾向于模仿,但逻辑思维能力和归纳推理能力差。她们记忆力较强,对概念、公式、原理、规律的学习往往停留在机械记忆上,不善于思考,不重视理解,造成对知识理解片面不深刻。由于思维缺陷和方法不当,学习效果差。考试中,灵活性较强的选择题和综合性较高的计算题很难得分。
3、地位变化的原因
一些女生过去凭着机械记忆去掌握知识,通过模仿做大量练习,取得辉煌的成绩。然而,增加物理课后,她们的优势就体现不出来了。爱面子的她们自信心受到打击,茫然彷徨之中,学习越来越被动,成绩越来越差,逐渐对物理产生恐惧心理,缺乏信心,最终失去学习兴趣而放弃学习。
4、其他方面的原因
受“应试教育”大气候的影响,为了提高一分两率,老师抢占自习课,增加学生课业负担。物理现象有趣,可物理题常让很多女生望而生畏。在可自由支配的时间及其有限的情况下,她们只好放弃对物理题的钻研,阻碍了她们抽象思维能力的发展。
二、帮助农村女生走出误区,学好物理的措施
1、消除心理障碍,树立学习信心
由于受“学物理女生不如男生”偏见的影响,女生对学习物理有不同程度的自卑感。要提高女生的学习成绩,首先要帮助她们消除心理障碍,树立学习信心。
第一次给学生上物理课时,都要给学生上一堂鼓劲课,介绍物理学家居里夫人、吴健雄等女科学家在物理学上取得的贡献之后,列举往届女生中持之以恒学习,物理成绩越来越优异的例子,让她们相信通过不懈努力,物理完全可以学得很好。
在课堂上,对于一些直观性的问题多提问女生,让她们能答上来,并对她们的回答给予充分的肯定,让她们感受成功,树立学习信心。课后加强对她们进行辅导,帮助她们扫除学习障碍。在学习过程中,对成绩突出的同学及时表扬,对有进步的中下游学生给予肯定。对成绩下降的学生,找她们个别谈话,跟她们分析原因,给她们提出建议和要求,鼓励她们继续努力,稳定她们学习的信心。
2、激发学习兴趣
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就是说一个人一旦对某事物有了浓厚的兴趣,就会主动去求知、去探索、去实践,并在求知、探索、实践中产生愉快的情绪和体验。
(1)、加强实验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在课堂教学上,通过趣味新奇、出乎意料的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指导学生利用身边的物品动手实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感受学习的乐趣。女生做探究实验遇到的问题比较多,老师要给予指导,帮助她们完成实验,让她们从中体验取得成功的乐趣,提高学习的兴趣。
(2)、充分利用现代多媒体技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运用多媒体课件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上显现出巨大的优势。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动画演示,化静为动,有效的帮助学生理解知识,使教与学充满了生机和活力,让学生真正体验到“快乐”的学习,激发了学习兴趣。
(3)、充分利用教师的感染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在课堂教学中,以满腔的热情讲课,语言流畅风趣、抑扬顿挫并富有幽默感。传授知识由浅入深,层层设疑,启发引导,让学生感到通俗易懂。使学生愿意听爱听,在较为轻松的情境中接受知识、增加技能。
3、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学生的学科情感常取决于对任课老师的喜好,“爱屋及乌”,由喜欢老师而喜欢他所任教的学科,愉快接受老师的指导,发奋努力,从而学好物理。
农村女生普遍生性胆小害羞,她们不敢接触老师。老师要主动靠近她们,并给她们“特殊”的关照。在课堂教学中,多提问女生,让她们有更多锻炼机会。热爱她们,关心她们的学习和成长。当她们在学习中有进步时,要及时给予表扬;当她们在学习中遇到困难和挫折时,要耐心地帮助她们分析原因,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让她们都感受到老师的爱和期望。平时多与她们进行交流沟通,了解她们的学习生活情况,成为她们的良师益友。
4、加强学法指导,培养良好学习习惯
学习方法不当,是女生物理成绩上不去的重要原因。在教学中,加强对女生进行学习方法指导,帮助她们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通过有效学习提高物理学习效益。首先,做好预习。指出课前预习,听课就容易懂一些。其次,学会听课。指出课堂上做笔记固然重要,但勤于思考着重理解更为重要。要求她们上课要专心听课,积极思考问题,主动参与质疑讨论,加强对新课中概念、规律、公式的理解。再次,独立完成作业。最后,做好复习。通过指导,使女生在学习过程中逐渐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能力不断提高,自信心也会大大增强。
5、通过多种方式,提高思维品质
(1)、指导女生加强对物理知识的理解。教学中要有意识提醒她们注意概念、规律中关键字句的意义,公式中各个符号表示的物理量,公式的适用条件,使之透彻理解,避免死记硬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时不至于犯张冠李戴的错误。
(2)、通过质疑问难发展女生的智力。生性胆小害羞又要面子的女生,上课顺从老师的思路,不敢质疑和参加讨论,从而造成思路狭隘。课堂教学中创造机会,让女生举手发言,上台板演,多参与讨论,锻炼她们的胆量。要求她们听课有疑问,要大胆提出来。课外钻研遇到问题,向同学请教,或寻找机会问老师。
(3)、培养女生分析、綜合、推理、判断、抽象概括能力。通过典型例题,指导女生学会审题和挖掘隐含条件,学会分析推理,学会寻找解决问题的正确途径。例如,指导女生解电学综合题时,首先要求她们把题目读懂,把电路图看懂,正确判断电路的连接方式,各电表测量的是哪个电学量,滑动变阻器滑片移动引起哪些量的变化。接着,指导她们分析推理,引导她们从问题寻找条件,把条件和问题有机联系起来。最后引导她们逆着分析路径,由已知条件求解问题。通过指导,提高了她们的思维能力,同时掌握了解题的规律。
通过实验探究,以知识为线索,以探究过程为载体,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引导女生提出问题,鼓励她们根据已有知识和情景大胆猜想,引导她们根据实验原理设计实验,要求她们进行实验时,认真观察实验现象、如实记录实验数据,实验结束后,引导她们通过分析实验现象和实验数据,归纳出实验结论。最后让她们应用实验结论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的物理问题。
(4)、变换角度,训练思维的灵活性。在教学中,通过“一题多解”,“一题多变”的训练,培养学生的发散式思维。对于一题多解的例题,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上思考问题,增强解决物理问题时的“化归”,“迁移”能力,提高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布置作业,适当有一些一题多解的题目。要求学生做作业时多思考,当问题得到解决后,再想想看,还有没有别的解法。
初中物理学习方法指导 篇4
一、类比法
人们对某些事物的认识往往是通过对比的方法得到深化, 并且进一步理解。对比是理解和思考的基础, 只有对比才能对某些事物与其他事物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做出进一步认识;才能抓住一个事物与其他事物的相同点和不同点进一步认识;才能抓住事物的本质特征。类比是借用学生熟悉的知识内容为向导, 调动学生的联想, 做出与已有知识相类似的探索, 引导学生思维向纵深发展。如在讲解电流大小时可采用类比的方法, 可引导学生将电流与水流作对比:单位时间内流过水龙头的水量越大, 说明水流越大;利用类比法, 单位时间内流过导体横截面的电荷量越多, 学生自然而然就会得出电流较大的结论。再比如在讲解电压时, 也可以将它类比于水压, 这样学生就能较容易地掌握电压这个概念。通过对比不同事物, 可让学生分辨及解析事物的异同点, 探求规律, 从而培养学生的分析比较能力, 综合思维能力, 归纳能力, 求异思维能力, 勇于探索新知识领域的能力, 更有利于学生将新旧知识融会贯通, 把知识系统化。
二、归纳法
归纳法是通过观察现象, 以已有的一些基本规律或基本观点为基础, 经过分析论证, 归纳得出它们之间的本质联系, 本质特征, 进一步得出结论。如在讲解光沿直线传播的条件时, 可以引导学生观察光在森林中沿直线传播的图片;在电影院中看电影时, 投影仪射向屏幕的光束是直的, 另外演示光在水中、在玻璃中沿直线传播的演示实验, 引导学生分析以上现象的本质联系, 光在以上介质中传播时要求光所通过的介质必须是同种且是均匀的, 这样学生就可以在老师的指导下归纳得出光沿直线传播的条件;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声音靠固体、液体和气体传播的结论同样也可以通过观察一些现象, 分析归纳得出。在每章节学完之后, 也可以指导学生通过归纳法, 总结出本章节知识点之间以及本章与其它章节知识之间的联系。
三、效应法
物理学的有些领域是比较抽象的, 而且有些物理现象是不易直接观察的, 需要通过一些载体, 或它产生的效应来确定它的本质特征。比如在研究分子无规则运动时, 肉眼是无法观察到分子的运动情况的, 但可以借助“扩散”现象来间接了解物体内部分子运动情况。比如将红墨水滴到清水中, 等一会儿这杯清水会变成颜色均匀的红色的水。这就是因为红墨水分子与清水分子都在做无规则运动, 从而彼此进入对方。通过这样的实验, 分子的无规则运动也就能深入学生的脑海。又比如在描述电流大小时, 因为电流看不见, 摸不着, 无法直接观察, 但可以通过它产生的效应来间接了解电流的大小, 例如让不同大小的电流通过同一灯泡, 观察灯泡的发光情况, 若灯越亮则说明电流越大。关于效应法在研究“电流做功与哪些因素有关”、“电功率与哪些因素有关”这些地方也有进一步的应用, 这种方法的应用可以使抽象问题转化为直观、形象可测的物理量。
四、假想法
物理学中为了形象描述一些抽象的物理领域, 常会引入一些实际上不存在的东西, 这样可以将抽象难理解的东西转化为形象且“具体”的东西。比如在描述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时引入了“光线”, 即用一根带箭头的直线表示光的传播方向和路径, 这样就可以加深学生对光沿直线传播的理解。又比如在描述磁体的磁场时引入“磁感应线”。而“磁感应线”实际上并不存在, 是人们为了形象描述磁场时假想引入的。因为它的引入, 学生可以形象地知道磁场中不同点的磁场方向是不同的, 磁场强弱也是不同的;而且不同的磁体, 它的磁场分布也是不同的。
五、推理法
虽然物理学是一门实验性极强的学科, 但有些定律并不能直接从实验中得出, 而是在大量实验和经验事实的基础上, 再经过进一步的理论推理归纳得出的。比如“牛顿第一定律”就是牛顿在伽利略等科学家所做的大量实验及得出的实验结论的基础上再经过进一步推理得出的。当然在这一过程中也引用了“理想模型”这种方法。又比如在“研究声音的传播”的实验中, 因为抽气设备很难将玻璃罩内的空气完全抽掉, 也就是很难达到真空状态, 但我们可通过以下实验进行推理判断:随着罩内空气不断抽出, 听到的铃声越来越弱, 由此可知, 罩内空气的多少会影响铃声的强弱, 空气越少, 能听到的铃声越弱, 由此推理, 当罩内空气全部被抽空——即罩内为真空时, 将听不到铃声, 进一步推理可得出结论。
六、科学探究中的“控制变量法”
初中物理学习方法指导 篇5
林
长
敬
萧县林楼初级中学分层教学,分类指导,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萧县林楼初级中学 林长敬
作为一名教师,一个班主任,他的教育对象是全体学生,衡量一个教师、一个班主任,不单是教学的优劣还应该看在教育教学中,善于把不利的因素转化成有利因素,抓住时机,机动灵活的教育学生,在十多年的教育教学中,特别是任现职以来我摸索了一些分层教学分类指导,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方面的经验,现总结如下:
一、帮助“差生”去掉自卑感,树立自信心
“差生”往往存在着很强的自卑心理,总认为自己不是学习的“那块料”,对学习失去信心。教师首先应该从思想上给予鼓励,帮助他们去掉自卑感,树立起能学好的自信心,林达仕是我三年前带过的一名学生,他不光是成绩差,而且性格内向,在班级很少言语,很少和同学一起玩,是一位自卑感很强的同学。然而一件小事不仅改变了他的学习成绩,也改变了他的性格。有一次,我上公开课,上课的前一天放学时,我天班上找学生“打埋伏”,为第二天上课回答问题做准备,我到班上一看,学生几乎走光了,只剩下林达仕正在收拾课本,由于公开课是第二天第一节课,我别无选择地找他说明来意,要他帮忙,他很紧张地冒出了一句话:“我行吗?”我自信地说:“你行,我相信你。”然后把问题交给他,要他回去看书准备。第二天上课时,我心中无底,希望能有成绩好的学生回答,可是无人站起来,我只用眼神示意林达仕回答,林达仕磨蹭了一会儿站起来,涨红了脸,低着头然后像连珠炮似的回答完了问题,他的解题思路很新颖,有创新意 识,我表扬了他,他的脸更红了,事后我才知道,他为了回答好问题,回去后,看书、问同学,记答案,忙了一宿也未睡好觉。几天后我找了谈心,感谢了支持我,并要求她今后要好好学习,和同学多交往,最后我对他说了一句“我对你很有信心”。这之后,他的学习成绩慢慢好起来,后来他考取重点中学,给我来信说:“林老师感谢您那句我对你很有信心,这句话鼓励了我,使我有了学习与做人的能力。”
自己不经意的一句话对一名差生的转变起到如此巨大的作用,我们当教师的如果有意识地对“差生”进行鼓励、关心、帮助,多给“差生”展现自己的机会,鼓起他们学习和生活的信心,“差生”也是可以转变的。
二、转变“差生”要作长期不懈的努力
转变“差生”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它要求每一名教育工作者都要作长远的规划和不懈的努力,针对每个“差生”,要让他循序渐进的发展,不能急于求成,一口吃个胖子,给“差生”订目标不能过高,订的过高,他们通过段时间努力达不到,就会灰心丧气,订的目标要适度,通过努力可民实现,他们就有信心,这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跳一跳,摘桃子”。我常常要求学生“行找坐标,后订目标,先有小目标,后有大目标。”这也符合心理学的可接受原则,从哲学上由量变到质量原理指导教育工作的具体体现。五年前,一名插班生来到了我班,我是她的班主任兼物理老师,刚到我班时,第一次摸底考试她考了倒数第三名,理所当然地被老师定为“差生”。我找她谈话时,帮助她分析成绩不理想的原因后,给她订了个目标,下次考试 名次上升两位,她听后愉快地接受了,并很自信地说肯定能做到。在以后的一个多月里,她上课做作业,遵守纪律等方面表现都很好。第二次测试,她名次上升了八位,我班上表扬了她,其后的时间里,我给她定的目标每次考试升一至二名,其中多数目标她都能达到,终于她的成绩一步步上来了。
三、要善于发现“差生”的闪光点
“寸有所长,尺有所短”。看问题要一分为二,一个学生的好坏,不应从学习成绩 好差论英雄,应综合着各个方面的能力。特别是成绩差的学生,不能因成绩差而将人一棍子打死,要善于发现“差生”的闪光点,从这点上做文章,才能收到良好的转化效果。记得我八年级刚接手八(1)班主任时,我任命一名成绩好的学生当班长,希望他能把我这个班的工作管理好,可这位同学除了忙自己的学习外,班上什么事都不管。班级出现了几次打架事件,严重影响了班级学生学习。我一直想换一个班长,却找不到合适的人选,这时林杰的表现引起了我的注意,一次是社会的两个捣蛋鬼到班上闹事,同学们都吓得不吱声,他冲上去与痞子斗争,同学们在他的带领下一哄而上把他们赶走。另一次是我班学生王传霸犯病,他主动把犯病的王传霸送到医院并参与护理。通过这两件事,我感到林杰有责任心,有爱心。第二学期我就推选他当班长。果然,同学们在他的带领下,各项工作开展的井井有条,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受到学校的表扬。林杰的理科成绩不太好,文科就更不好了,对抓班级工作感到心里虚,再加上班级活动多了,学习成绩下降了,我找他谈话,要他搞好自己的成绩,处理 好班级工作与学习的关系。他当即表示:“我不会让您失望的”,半年后,他的成绩大幅度提高了,我班的学校量化考核成绩理所当然是第一名,而且我还获得了2006-2007学的镇“模范班主任”光荣称号。
四、注重“优生”自学能力的培养,让学生能成为学习的主人。作为一名教师,不单要给学生知识,更主要的是教给学生如何去获取知识的方法。我就从优生做起,只要教会了优生自学的本领,他们就会带中等生、差等生,全体学生都可以成为学习的主人。优生先掌握了自学的本领,他们就无疑地拓宽了学习的时间,这些优生,随时随地都去吮吸各科知识,中等生,差等生也就争相模仿,这样就全面提高了教学质量,我们何乐而不为呢!在物理教学中我对优生要求做到“自学练习——提出质疑——释疑解难——协作发展”自学过程,这样循序渐进的练习,优生自学能力提高了,他们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中等生、差生,也自然为全体学生取得好成绩奠定了坚定的基础。
五、实施目标教学,为“差生、中等生”转化为“优等生”再创造条件
运用目标教学法在“差生、中等生”转化为“优等生”起到发挥巨大的动力作用。因为开发点都能在教材中找到转化的位置,都能在教学中得到有效的落实。而且目标的体现是因类而异,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并体现知识与技能,情感与态度,过程与方法的综合运用,符合教学规律性和学生素质发展规律。所以,实施目标教学对分层教学分类指导,全面提高教学质量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在多年的目标教学实践中,我十分关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并在实践过程中,突出抓两头带中间,每周布置五至七道综合性很强的观察题,以满足程度较好学生的求知欲。激发他们学习物理的兴趣。课堂提问涉及的问题,启发他们积极思考,要知其然更要知道其所以然。“目标教学”在教学过程中能够引起教师精讲,学生多练,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这样就贴近了好、中、差生的实际情况。几年来,在本人不懈努力下,特别是实施目标教学教改实验以来,我所带班级物理成绩无论在镇抽考、期中、期末考试中稳中有升,均获得较理想的成绩。
初中物理学习方法指导 篇6
一、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良好习惯
1、要求学生掌握解题方法并善于总结。有些学生整天做很多习题,学习资料很多,但是成绩不理想,重点就是没有明白课本上的基本原理和解题的科学方法。
老师在讲解习题时,学生要认真听讲、仔细做笔记,总结解题方法,清晰解题思路,只有在掌握基本方法的前提下,才能学会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2、引导学生养成预习和课后复习、归纳的习惯。教师可介绍预习方法,在开始阶段对学生布置明确具体的预习任务,给学生相关资料,要求学生写预习笔记,定期抽查学生的预习情况,以培养学生的预习习惯。
要求学生预习时首先把未学过的课程仔细阅读,将不明白或不理解的部分予以标注,将有关以前学过但忘记的知识进行再次记忆。
引导学生对学过的知识进行复习、归纳,使学过的知识有层次的罗列,纵观全局、灵活运用物理基本概念、公式和物理规律去解决物理问题;同时,课后复习要布置一定的作业,要求学生整理笔记,然后进行章节的连贯复习,使学生具备扎实的基础知识。
3、通过对相似物理概念、公式的比较,加深掌握。学生在学习相似物理概念、公式时,容易因记忆不牢或理解不深刻混淆,学会对相似概念的比较分析,更为熟练的理解和掌握各种概念和公式,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和掌握,不必死记硬背,同时减少相似概念的混淆,使学习变的更为轻松。
二、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初中生处于兴趣发展的高峰期,遇到新鲜的事物时总想探索其中奥秘,明白其原因。
所以,教师在教学中通过正确引导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其自发主动的爱上学习,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1、通过教学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在教学中,教师要将教学内容尽量贴近学生的现实生活,通过创造愉悦的学习环境,引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可以通过深入浅出的解释和生动形象的对比以及幽默的教学语言,激发和保持学生学习的兴趣。
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运用学会的知识,对问题进行探讨,使学生获得学习成功的愉悦,保持物理学习兴趣。
2、通过实验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中学生一般都会对实验操作感兴趣,教师要充分遵循学生希望亲手做实验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注重科学探究,做好物理实验,满足学生做实验的心理需求,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可以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猜想实验结果,然后进行实验设计,通过实际的操作使学生的实验猜想得到证实,让学生得到自豪感和满足感,同时能提高学生的分析实验能力。
三、重视物理教学中的情感教学
1、物理课堂教学对学生心理发展特征的重视。物理课堂教学应该根据学生生理和心理发展的特征,用幽默诙谐的语言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物理知识,对个别的不认真听讲且思想开小差的学生进行严格的教育,但是不能进行体罚。
2、物理课堂教学应在多样化教学手段作用之下集中学生注意力。采用各种各样的教学手段,利用学生的发散思维,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对个别基础较差、不能正确回答问题的学生,应该认真指导他们,帮助他们分析原因,得出正确结论,培养他们学习物理的兴趣和学会正确分析问题的思路,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
3、物理课堂教学应当针对基础较差的学生进行课外辅导。对基础较差的学生提供物理课外辅导。在辅导时,应该了解学生在学习和对学习方法的应用上存在的问题,根据他们具体的问题具体分析,认真辅导,使这些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
也可使学生成立帮带小组,让學习较好的学习给基础较差的学生补课,一方面有利于学习较好的学生进一步提高学习物理的积极性,更深一步的理解物理知识,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基础较差的学生通过努力认真的学习及时的解决学习中的问题。
四、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让学生喜欢老师
1、平等的对待每一个学生。一般来说,教师都比较喜欢班级的优秀学生,他们学习努力,学习方法得当,成绩较好,而成绩相对较差的学生往往在某些方面存在着缺点。每一个教师都应该引导和帮助学生发扬优点克服缺点,而不能对成绩较差的学生出言讽刺。
2、建立学习上的伙伴关系。教师是学生学习的老师,是帮助学生学好知识完成学业的引导者。如果过分强调教师尊严,容易使学生产生抵触情绪,在无形中就增大了教师和学生的距离。
应该多站在学生的角度考虑问题,适当放下长者的架子,成为学生的朋友,取得学生的信赖。
3、经常表扬和鼓励学生。现在的中学生,一般自尊心比较强、心理素质比较脆弱,他们一般忌讳批评,希望得到表扬和鼓励。
教师要掌握好学生的心理特点,在学生学好某些知识和取得较大进步时,适时的鼓励学生。只有学会赏识学生,学生才会真正的尊重老师,从而更为积极的物理学习知识。
五、运用不同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物理学习能力
1、引入研究型学习法,提高中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①研究型学习法是提高学生分析、思考、阅读、归纳等能力的而使用的一种新型教学方法,具体来说,就是由教师编制思考题,让学生来归纳总结。在课堂上实现老师和学生的互动,实现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的融合。一般情况下,教师若是“主持人”的话,学生无疑就是真正的“演员”。②学生通过研究性学习发挥了自身的才能,这有利于打开学生的学习思路,表达学生对于物理知识学习的见解,提高学生发现、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参与物理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引入发现法,挖掘学生学习物理的潜力。①发现法最大的优势在于以学生为主体,经过教师的启发,学生自动的探索发现,研究客观事物的发展变化规律,用自己的思想学习获得知识。这种学习方法可以让学生通过独立的学习发现教学的主要内容,但是需要教师正确的引导。②发现法能有效的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培养他们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不断发现自己的优点,提高自信,改变学习心态,主动学习,增强对知识的理解能力,加深对知识的记忆。
在物理教学中,通过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断的分析,尽可能使用更好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帮助和引导学生有效的学习。
初中物理学习方法指导 篇7
一、教师要充分重视实验活动在物理教学中的地位
物理学中许多物理概念是在实验活动后建立的,如密度和压强等概念的建立,因此新课标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突出实验活动的重要性,要用一切办法让学生乐于参与观察、实验、制作、调查等实践活动。实验活动是中学物理教学中的一项重要内容,但是在日常教学中有些教师对这些不够重视,从思想上就忽视实验活动的重要性,导致教学效率较低。为此,在教学过程中不但要重视引导学生进行课堂探究活动,更要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过程,学习科学研究方法,进而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实践能力。
二、教师要明确实验活动在初中物理教学过程中的作用
(一)实验活动能激发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率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只有对学习对象产生了兴趣,才能提高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物理实验活动具有直观、真实、形象和生动的特点,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装满水的杯子中还能放多少枚回形针而水不溢出,这个活动可以放手让学生去做,教师适当地进行点拨,使学生认识到同样一杯水放回形针的个数不同与哪些因素有关?学生要解开这些物理之谜,就必须亲身参与活动,这样就能使学生养成乐于观察,敢于质疑,勤于探索的品质。
(二)实验活动能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研究活动的方法
科学探究活动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科学探究的要素有: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是教师指导不到位,没能让学生掌握科学研究方法,使学生在探究活动中费时费神。如“研究杠杠的平衡条件的实验活动”,在两边放不同钩码并移动钩码让杠杠再次平衡时,由于有些教师指导方法不到位,致使部分学生左右移来移去总调不平衡,而正确的做法是一端先固定好钩码,然后再移动另一端钩码,这样能使实验活动省时、高效。分组实验活动,给学生提供了科学探究的舞台,在这个舞台上,学生进行科学研究活动,探索自然的奥秘,能够促进学生掌握科学研究活动的方法。
(三)教师要掌握课堂实验活动设计方案的关键因素
物理教学过程中会进行大量实验活动,而活动之前必须设计好方案,在设计实验活动方案时应注意以下两点:1.实验活动设计的直观性。有些实验活动的现象看不到或不明显,就要设法让学生看到。例如,音叉振动时看不清它在振动,那如何知道音叉在振动呢?办法是可以把正在发声的音叉放入水中,看到水花溅起,说明音叉在振动。而有时为了突出实验主体,就要区分实验器材主体与背景的颜色不同。例如观察液体内部压强的实验中的橡皮膜应该采用红色,因为它比较显眼;U型管压强计中的水宜染成红色,看起来一目了然,这样就能突出实验的直观性。2.实验活动设计的安全性。无论何种实验活动,总有学生在参与,而教师的职责必须保护学生的身心健康。例如让学生做“水沸腾”这个实验活动时,千万不能让沸腾的水溅在学生身上;在挂温度计的时候,注意不要让温度计碰到铁架子,一旦不小心碰碎了,要防止划伤手;实验活动结束时不要急于取下烧杯,因为此时烧杯温度还是很高的,以免烫伤手;又如在演示“碘的升华”时,不要将碘放在烧杯中加热使碘升华和凝华,因为实验时总有少量的碘蒸气从烧杯口逸出对学生造成伤害,宜改用“碘锤”。
课堂学习活动指导行为失范与矫正对教师来说是一个漫长、渐进的过程,教师必须在日常教学中树立这样的理念:一生教学终身学习,要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要具有丰富的理论基础和良好的职业技能,要以高尚的道德情操与敬业精神投入到教学中,使自身更加完美,这样课堂效果才能更好。
摘要:初中物理课堂教学内容的突出特点是学习活动比较多,教师要经常指导学生进行相关学习活动研究。当然,要使学习活动能达到预期目标就离不开教师科学、合理的精心指导,这就需要教师要有足够的能力来指导课堂学习活动,然而实际教学中教师的指导行为或多或少存在一些失范,针对存在的失范行为,我们必须找出原因,采取一定的策略来加以矫正,这样才能使学习活动效果更好。
如何指导初中物理复习教学 篇8
一、依纲据本、狠抓双基, 抛开题海, 培养能力
复习有单元复习、期中复习、期末复习, 有升学前系统复习和重点复习。无论哪种复习, 我们都应依据大纲、抓住课本, 在双基上下功夫, 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
在复习过程中通过大量做题, 小部分基础好、智力好的学生的分数有所提高。而大部分学生则进步较慢, 甚至有的学生因跟不上, 学不会而产生逆反心理。从而加重了学生的学习负担, 影响了其他学科的成绩, 这样既给学生的整体成绩造成了损失, 又影响了学生的素质的提高和对学生智力因素的挖掘。另外, 复习题来自四面八方, 有的内容超过教学大纲, 有的偏难, 从而影响学生学习物理课的兴趣。
做题过多, 使得学生昏头转向, 无所适从, 不能深入课本, 该掌握的掌握不住, 丢根忘本, 本末倒置。所以教师应根据大纲把知识适当加宽, 但不能一步到位, 该让学生知道的必须让学生理解透彻, 基本上不涉及课外补充题。对书本上的练习题学生要能举一反三, 能灵活运用。让学生对每一章的内容进行概括, 再进行逐步剖析、掌握。例如教学《压强和浮力》, 由于本章的知识规律概念较多, 且难度较大, 因此, 在复习中我把主线分成三条:一是压强。把固体压强、液体压强和大气压强知识贯穿一体, 切实掌握它们在概念、计算及不同状态下物体压强的共同特点及特殊规律。二是浮力。浮力知识是密度、压强、力的平衡、液体压强等知识的综合运用。三是实验探究。压强、浮力大小的实验探究可以重新再实践一次, 有利于学生更深层次地掌握探究方法和探究结论。这样学生除对概念的掌握以外, 还理清了考试的知识点, 再加上强化基本的解题方法, 因此对所学的知识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二、培养学生自己复习的习惯, 提高学生阅读和学习的能力。
对一般初中学生笼统地要求自己看书复习是不切实际的, 必须有教师的引导和指导。
1. 在每章、每单元的复习前, 教师应根据多数学生的实际
水平, 编写相应的复习填空题和问答题, 要求学生阅读教材, 思考问题, 寻求答案, 使学生逐步养成认真看书、复习的习惯。教师对学生完成的复习题必须认真检查, 从中获取反馈的信息, 以便纠正。教师只要有信心、有恒心且严格要求, 一定能逐步培养起学生自己看书复习的习惯。
2. 对学生反馈回来的一些共性问题, 教师要认真归纳, 并
在课堂上让学生精读相关的课本内容, 再引导学生自己纠正, 还可启发学生自己指出在看书时由于疏忽了哪些关键的词句而导致了认识上的错误, 这样既收到了复习效果, 又起到了提高阅读能力的作用。
在整个复习过程中, 教师要围绕教材内容和教学要求, 使学生切实行动起来, 自己学会复习, 并且坚持下去, 必将起到事半功倍之效。
三、加强启发式教学, 改进复习课的教学方法
为了提高复习课的教学质量, 我在复习课的教学中进行了如下一些尝试。
1. 对每章、每单元的基本概念的复习, 在组织学生自己看
教材的基础上, 由教师引导, 让学生在课堂上自己讲述, 并请其他学生补充或纠正。这时教师主要做两件事:一是通过纠正一些学生的错误认识和肯定学生的正确回答来强调一些特别需要理解的环节, 加深学生对基本概念的理解;二是给予适当的归纳和总结, 使学生对物理知识的完整性和内在联系有较深刻的认识。
2. 对一些基本概念的延伸和应用, 可通过精选一些相应
的程度习题和问题, 让学生思考后, 回答答题思路, 教师只是在旁边给予启示和点拨, 使学生在思考中理顺思路, 扫除障碍, 掌握方法。对一套程度题中的不同题目, 教师要特别提醒学生思考, 弄清它们条件的不同之处, 领悟解题方法的变化之处, 从中培养学生的审题能力和思维能力。
3. 在复习期间, 考试不宜过多, 但也不宜不考, 我们要有
计划、有目的地去考。如系统复习完一章或一部分内容, 考试一次, 题不应过难, 大部分是书本知识和书本上的习题或例题的变形, 因此, 我们应让学生通过考试, 真正掌握解题的思路和方法, 进而增强学生解各类题型的能力。通过考试, 学生了解自己对掌握的程度如何, 找到差距, 从而明确任务和目标。
4. 新一轮教学改革很注重学生实验能力的培养, 这也是
学生较薄弱的方面, 容易失分。因此, 在复习中学生要加强训练, 把握考试动态, 对新情境、新问题做到心中有数, 遇“新”不惊、遇“难”不悚。
上述这些做法主要是努力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 同时切实引导学生积极思维, 参与实践活动, 进而增加学生的复习兴趣, 培养举一反三的学习能力和应试能力。其最终目的, 是通过训练来提高学生的能力, 增强学生的素质。在考试中, 对实验能力、分析能力、综合能力、理解能力、应用数学知识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要求是比较高的。复习选题一定要有层次、有阶梯, 循序渐进, 逐步提高。对物理来说, 我们要注重规律性强、过程清晰的题目练习, 这样有利于学生拓宽思路, 深化知识, 增长能力。若不注重能力增长的规律, 最终受害的是学生。
例析初中物理分组实验的指导 篇9
一、研究学情, 突出重点
在进行分组实验课时, 课前一定要根据大纲要求明确教学重点, 让学生在进行实验的过程中明白自己要做什么、怎么做、结果怎样, 只有学生明白实验的道理, 才能够将课堂完美地进行下去。
物理课本上的很多实验是很复杂的, 有的耗时也是很长的。所以在进行分组实验时, 教师要引导每个组员明白实验过程中要运用哪些原理, 达成怎样的实验目标。只有研究好学情、定好教学目标, 才能够让学生见证实验的发展过程。例如, 在探究“冰和蜡烛的熔化”的实验时, 我会提前做一些准备。因为冰和蜡烛的熔化时间一般为二十分钟左右, 但是实验器材的安装以及调试等对学生来说可能相对困难, 费时较多, 所以要将这节课的重点定在观察冰和蜡烛的熔化现象上, 让学生通过观察与探究知晓熔化的特征。在教学时, 要求学生能够按照课本要求进行实验步骤, 利用表格记录冰和蜡烛的熔化现象, 最后根据整体变化总结出冰和蜡烛熔化的规律。这样的教学突出了教学重点, 节约了实验时间, 提升了教学效率。因此, 在分组实验教学时, 教师要抓住实验的重点, 让学生将课堂时间利用在重点知识的研究与探索中。
二、适时指导, 引发思考
恰到好处且适时的指导, 能够在学生观察研究的过程当中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让学生跳出实验迷雾制造的迷宫, 走向物理知识的殿堂。教师在引发学生思考时, 要注意引导学生开动脑筋, 变换思维, 切不可冥顽不化, 死板实验。
例如, 在进行《串并联电路的连接》的分组实验时, 教师就要不断地辅导与提醒学生。尤其在一些实验操作的关键步骤与易错环节, 教师还要用少数民族的母语适当点拨引导, 避免出现理解差异, 在操作过程中造成较大的错误。如在连接电路时, 一定要注意关掉开关, 千万不能带电操作。这一点十分重要, 有的学生虽然知道这一注意事项, 但是在操作时难免会出现失误, 这时就需要教师及时提醒。这样不仅节省能源, 还比较安全, 避免对电路造成烧毁的严重后果。另外, 在进行分组实验时, 教师不仅要指导学生的操作, 也要时刻引发学生的思考, 如有哪些注意事项, 还有哪些改进实验的方法等。
适时地指导, 让学生避免一些不必要的失误, 能够提高学生实验的严谨性, 诱发学生思考, 进而帮助学生完善物理思维模式。
三、分工合作, 养成习惯
在分组实验过程中, 小组合作是很有必要的。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分工合作, 让学生们养成良好的合作习惯。
小组合作就要体现出每一位小组成员的价值, 让学生了解并认识到自己的存在感。只有学生知道自己在实验中所起到的作用, 他们才能够用心去操作, 认真地去履行自己的职责。如在《探究海波的熔化实验》中, 每个小组都有四名成员, 教师要指导每个成员都有自己的角色认知、操作内容。如:一名成员作为加热员, 控制水的温度, 需要熟悉酒精灯的各种操作;一名成员作为计时员, 对实验进行的时间进行报数, 把握整个实验的整体进程;一名作为记录员, 将实验过程中海波的变化通过表格的形式记录下来;一名作为总结员, 通过探究与分析实验结果, 对整个实验数据进行汇总, 最后写成报告, 交给教师。这样的教学, 每个学生都知道自己在实验过程中的作用, 也知道自己要做什么, 避免了分组实验课堂上某些学生无事可做的现象出现。
通过明确的分工, 让学生们知道自己存在的价值。通过不断的交流与合作, 让学生们养成良好的沟通习惯。
初中物理分组实验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 它让所有学生都能够积极主动地加入到实验探索当中去。在教学时, 教师要学会根据大纲来合理安排实验, 并对学生进行适当的指导, 使学生养成合作交流的好习惯。只有这样, 学生才能够更加高效地掌握物理实验。
摘要:分组实验是初中物理实验课的主要方式, 如果教师能够将分组实验完美地进行下去, 那么对学生物理知识的学习以及完善具有很大的推动作用。
关键词:初中物理,分组实验,学情
参考文献
[1]宋凤敏.初中物理分组实验教学的优化策略[J].课程教育研究, 2015 (23) .
初中物理学习方法指导 篇10
建构主义是当代西方流行的教育理论, 现在已成为教育改革的主流理论, 对课程改革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正确理解和应用建构主义理论, 并用以指导物理实验教学, 可以提高对新课标的认识, 把工作做得更好, 下面我谈谈体会。
1.创设丰富的物理情境, 激发学习动机, 促进学生自主学习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 学生获得知识必须通过有意义的自我活动, 才能完成获得知识过程。建构主义的这个观点确定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 学生是主体, 教师在教学中只能起指导和组织作用。《物理课程标准》提出:“应促进学生自主学习, 让学生积极参与……”只有学生自主建构, 才能获得“知识与技能”。
在物理实验教学中, 教师应创设丰富的物理情境, 精心设计分组实验、探究性实验。例如:做压强的演示实验:可以进行“气功”表演;做大气压演示实验:可以用“良心壶”;做鸡蛋的浮沉实验, 探究:浮力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分组实验。这些实验取材方便, 操作简单, 现象明显、奇特, 很容易吸引学生, 激发学习动机, 有效促进自主学习。
2.合理搭建知识桥梁 , 处理好学生认知结构与知识建构过程的关系
建构主义认为: 已有的经验和知识构成了学生自己原有的认知结构, 这是学生能获得新知识的基础。当他遇到新的情况时, 会用这个认知结构与新情况发生联系, 用这个结构同化或顺应新的知识, 逐步建构新的认知结构, 这就是所谓的“建构”。《物理课程标准》指出:“应重视全体学生的共同基础, 同时应针对学生的兴趣、发展潜能……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 促进学生自觉地、富有个性地学习。”这就要求准确把握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
因此, 在实验教学中, 教师应非常重视学生原有的物理认知结构, 强调物理知识之间的衔接, 精心设计实验, 展示各种物理情景, 情景通过一些现象和提问, 激活学生已经具备的知识和经历, 并把它与即将要学的新知识联系起来。
例如:测物质的密度实验:应巩固天平、量筒的使用方法, 密度计算公式, 单位换算; 探究影响压力作用效果的因素实验:应理解压力、受力面积、控制变量法、体现压力作用效果的方法;串、并联电路的电流、电压规律实验:应巩固串、并联电路的连接、电路图、电流电压表的使用等。
3.充分体验探究过程, 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建构主义认为, 学生的学习是从他原有的认知结构出发, 通过质疑、猜测、思考、观察、测量、分析等一系列有意义的活动, 然后到理解和认同的。在探究过程中, 学生不仅经历了探究过程, 获得了知识, 而且获得了研究问题的能力和方法。这对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是非常重要的, 即经历探究问题的过程要比知道问题的答案重要得多。
因此, 在物理实验教学中, 教师要让学生通过自己思维、动手实验、查阅文献等, 体验探究过程的曲折和乐趣, 通过设计实验、收集证据、分析论证等, 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在探究阻力对运动的影响实验中, 可设计问题: (1) 应改变什么物理量?用什么方法改变? (2) 应控制什么物理量?怎样控制? (3) 怎样比较阻力对运动的影响? (4) 你看到什么现象?三次现象你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5) 假如运动物体不受任何力, 它将做怎样的运动? (6) 该实验中主要用到哪些物理研究方法?在实验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时, 可让学生进行猜想:可能是“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或“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 然后设计实验方案, 解决怎样测量相关物理量, 再分析并选定实验器材, 小组合作进行实验, 通过数据分析并得出结论等完整的探索过程。
4.充分利用小组合作、交流, 促进学生获得正确全面的认识
建构主义认为:虽然建构知识是由认知个体完成的, 但由于认知的经验和对外部世界理解的不同, 原有的认知结构会因人而异, 因此必须在建构知识的同时, 经历讨论、合作、竞争, 使自己的认识更为准确、全面。《物理课程标准》建议“根据内容选择恰当的形式, 进行交流”。
例如: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 设问讨论:为什么要将凸透镜、光屏、烛焰中心调到同一高度? 怎样确定找到像的位置? 测量液体密度时, 为什么不先测量空杯质量?探究阿基米德原理时, F浮≠G排的原因可能有哪些?探究平面镜成像规律时, 用建构主义理论指导物理实验教学, 能够提高实验教学的有效性, 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廖伯琴, 张大昌.全日制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湖北教育出版社, 2012.
[2]宋晓楼.浅谈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小实验”.
[3]陈滢, 许百如.建构主义在物理实验教学中的应用.黑龙江科技信息, 2007 (06) .
初中物理学习方法指导 篇11
【关键词】 初中物理 阅读指导 有效性研究
【中图分类号】 G633.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992-7711(2015)07-051-01
一、树立“以人为本,关爱学生”的教学理念
审视传统教育,我们培养的学生恰恰缺少一种自主意识和锐意探究的内在精神,原因在于很多教师在教学中片面强调教师的“主导”地位,学生学习活动总是在教师周密安排下按设计程序进行,学生没有成为学习的“主人”。要改变这种现状,要求教师必须做到三点:一是要重新定位教师的角色。从师生关系看,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从教学关系看,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二是教师要敢于“放手”。课堂教学的主体是学生,要从“学”服从于“教”,变为“教”服务于“学”,有的教师认为多讲可提高课堂效率,而依靠讲解所得到的“效率”往往以牺牲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和探索创新的机会为代价。我们经常看到这样的情况:对于一些难度较大的问题,老师讲一道,学生“懂”一道,但考试考到时学生仍然不会!怎样才算是真懂呢?检验的标准有二:一是说一说,一是做一做。思维时用到的是内部语言。而内部语言具有模糊性,只有外部语言——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才具有清晰性。心里觉得懂的东西,只有经过学生内心的自我消化,转变为他们自己的语言“说”出来和他们自己的行动“做”出来,才能真正让他们达到“会”的程度。三是变教学的“指令性”为“指导性”。为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在课堂上教师要当好学生学习的“导演”和助手,而不是充当“指挥官”,做到以“导”为“教”,要采取多种形式“导”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教师必须转变观念,高度重视物理学中的实验成分,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接触物理的实质性问题。
二、确立以“探究”为基础的教学方式
(一)提出课堂预设
这一个环节主要是授课教师在备课时需要完成的工作,在充分研究教材、研究学情、研究学生的基础上,对他们在阅读时可能会出现的疑问有所预见,对合作学习必须要具备的预备知识心中有数,并找出应对的措施。
(二)引导学生阅读
本环节教师要做好自学指导,提高自学效率,必须让学生明确以下问题:
1.明确自学时间。以教材内容为标准,教师规定学生应在多长时间内完成自学内容,以增强学生的时间观念,使学生有一种紧迫感。
2.明确自学内容。即让学生知道学什么,根据教材内容的多少,可以一次自学,也可视情况分几次自学;但老师在操作时应注意:每次自学前都必须写清楚自学的内容,或者需要做的小实验。
3.明确自学的方法。例如,是自己看书(或默读,或朗读),还是边看书边实验,或者边看书便与同桌讨论。自学时应引导学生抓住新旧知识的衔接点重点看;也可以结合导学案,让他们在阅读中完成。
4.明确自学后的要求。如老师可以提示:自探结束时我要检查大家的掌握情况。我要每个小组派代表来发言等。
学生自学、实验操作过程中,教师要巡视指导,加强督查。及时表扬和鼓励学生。重点关注中、差等生,纠正他们不正确的学习态度和方法。
(三)总结初步结论
这里所提到的总结初步结论有两层含义:
1.对于一些常识性的、较浅层面的问题,学生可以通过自主阅读教材和简单的小组讨论就可以得到解决的,学生可以将结论进行总结。准确无误的,就不必带入到下一探究环节了。老师这时应通过提问或练习的形式检验学生的掌握情况,并适时加以肯定。
2.对于学生在自主探究中,难以得出正确结论的问题,或者需要更进一步推理和论证的问题。学生得出的结论可以是不完整的,甚至有可能是错误的。教师不必过多做出解释,可以在合作学习时加以解决。
(四)确定合作探究主题
在质疑阶段,学生可能会提各种各样的问题,确定探究主题时,老师应选择恰当的时机介入指导,及时排除掉学生提出的干扰性问题、边缘性的问题以及探究难度过大的问题,以突出重点,提高课堂效率。
三、适时适度的指导
教师适时适度的指导是学生学习行为高效的保证,发出指令的内容除了学习目标以外,还包括学习的方式、学习的内容等。学生在自主阅读之前,老师最好给予明确的设定。学习的具体方式包括:(1)自主阅读的组织形式,例如是个人阅读思考还是同桌互相交流等;(2)自主阅读辅助手段,例如利用教材还是兼顾有关资料,或是配合分组的实验操作等;(3)阅读效果的展示形式,例如是口头展示还是书面展示,或是实验操作的展示;(4)提问的方式,如主动回答还是老师提名回答等;(5)补救和激励的措施,例如回答对了有什么奖励,回答不正确怎么办;(6)评价方式,例如是老师评价还是学生评价,是小组内评价还是自由评价等。
四、营造和谐高效的课堂气氛
我们的老师经常有这样的感觉,同样的教学内容,在甲班讲的时候,学生积极参与、气氛活跃,而在乙班讲的时候,却没有这样的效果;评选优质课时,有的老师交上来的教案设计得是井井有条,如果评选教案肯定是优秀教案;但一听这位老师的课,根本达不到他们所设计的效果。这主要与老师的课堂调控能力有关。老师在课堂上想办法营造一种和谐高效的氛围,是使“自主探究”高效完成的一种策略和艺术。
[ 参 考 文 献 ]
[1]李富林.课堂教学论稿[M].光明日报出版社.
物理学习指导刍议 篇12
一、培养阅读方法,提高自学能力
1. 明确物理学的特点与方法进行阅读
概念、规律与物理现象存在着特定的对应关系,所以阅读时读到物理现象的描述就要联想概念、规律,运用到物理概念、规律就要联想到物理现象,这才是科学的读书方法。对物理概念,中学教科书中有两种意义,一种是定性的定义,一种是定量的定义。对于定性的定义要求理解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对于定量的定义除明确的文字描述意义外,还要掌握定义式的物理意义。物理规律分实验定律和理论推导定律。实验定律一般不能用理论推导,用理论推导的定律一般可用实验来验证。如牛顿第三定律是实验定律,阿基米德原理既能用理论推导,又能用实验验证的定律。还要明确任何一个定律的成立都有其特定适应条件与其适用范围。
二、掌握听课技巧,提高学习效率
听课是学生接受信息的主渠道,靠学生的耳听、脑想、手动等多种感官共同活动来完成的。耳听,是听教师如何阐明道理,怎样理解定律、规律,还要听同学发言来启发自己;脑想,就是多问几个为什么,引导学生对物理学中的概念、规律、原理的适用范围和条件认真思考;手动,就是做笔记,记下教师课堂中讲的重要内容,记下别人对问题的独特见解。
三、学会记忆方法,增加知识储存
1. 理解记忆法
我们认识事物不能满足于感性认识和表面现象,更重要的是透过现象看本质。只有弄清了的来龙去脉和理论依据,理解其中的道理,人脑才能敏捷地作出正确判断和反映,实现理解记忆。如记忆串并联电路的规律:电流强度,串联时由于电流顺一导线上流,所以有I=I1=I2=I3,并联时由于电流分多条导线上流,所以I=I1+I2+I3;电压,串联时电势经过多次降落,所以U=U1+U2+U3并联时电势降落相同,所以U=U1=U2=U3;电阻,串联时相当于增加导线的长度,所以R=R1+R2+尺3,并联时相当增大了导线的横截面积,总电阻小于任何支路电阻所以。
2. 对比记忆法
物理学中一部分相似易混概念,学生很容易弄错,应指导学生只要将这些知识放在一起进行比较和辨析,区别和记忆,在分析受力情况时,同学们很难弄清“平衡力”与“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概念,通过画图进行比较,找出物体受到的这两对力相同点(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直线上)和不同点(力的作用物体不同,力的作用性质也可能不同)。
四、掌握实验方法,提高实验能力
【初中物理学习方法指导】推荐阅读:
初中物理分类指导教学11-21
如何学好初中物理,初中物理学习方法总结08-31
初中物理学习09-17
初中物理合作学习07-28
初中物理学习方法技巧07-23
初中物理小组合作学习10-20
初中物理探究性学习09-02
初中物理的思维方法12-10
浅谈初中物理学习方法1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