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学习活动设计(精选12篇)
初中物理学习活动设计 篇1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 教学模式层出不穷, 其中洋思中学的“先学后教, 当堂训练”教学模式影响较为广泛。这种教学模式的亮点之一就是课前将学习目标展示出来, 打破了以前教师“独享”教学目标, 学生只能在教师的讲授过程中体会和揣摩教师教学意图的局面。作为一名教师, 我们应该如何设计有效的课堂学习目标呢?
一、区分“教学目标”和“学习目标”
教学目标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完成的教学任务, 侧重于教师方面, 而学习目标是学生通过学习最终实现的目的, 侧重于学生方面。新一轮课程改革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 而教学目标却把教师摆在了教学的主体地位, 强调从“教”的角度出发, 缺乏对学生学习结果的有效检测。因此, 教师要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一节课应该学什么, 怎么学, 巧妙地为学生设计学习目标, 而不是一味地强调教师自己完成教学任务。
二、学习目标设计的基本要求
1. 规范。围绕主题, 使用准确的行为动词, 切忌随意。
2. 具体。
教师在设计学习目标时, 不要笼统地讲“了解”、“理解”、“掌握”、“灵活运用”、“培养……的精神”等, 而应明确“理解”、“掌握”到什么程度, “运用”到什么水平……能力目标和情感目标也要细化和明确, 切忌空泛。一个不明确、不具体的学习目标是没有意义且无法操作的。
3. 准确。学习目标应没有歧义, 能够说清楚学生要学什么, 学到什么程度。
4. 清晰。
学习目标要服务于课堂教学, 明确课堂教学的核心任务, 指导学生的课堂学习活动, 清楚地表明课堂学习到底应该怎么学。
5. 恰当。学习目标要能在课堂教学中得到有效的落实, 其达成的教学条件要能在实际教学中得到满足。
三、准确把握教学内容及其对应的行为动词, 清晰表达学习目标
在初中物理中, 哪些知识属于识记、掌握和运用?教师又应该用什么行为动词来描述学习目标, 才能使学生清晰地知道自己应该做到什么程度?在此, 笔者做一个简单的分析。
1. 识记内容。
识记内容包括: (1) 基本物理现象; (2) 物理概念的文字叙述定义式、单位及其符号; (3) 基本物理定律、原理、法则的文字叙述及数学表达式; (4) 重要物理学史; (5) 重要的物理常数、恒量; (6) 常规仪器的用途、主要构造和操作方法。具体行为动词可用:记住学过的内容, 并能对所学内容进行识别、复述 (写出、说出) 。
2. 理解内容。
理解内容包括: (1) 重要物理概念、规律的文字表达和公式表达的物理意义、适用范围和条件; (2) 能直接根据概念、规律进行判断和推理; (3) 能正确观察与叙述简单的物理现象; (4) 懂得一些实验仪器的基本原理和读数方法; (5) 理解重要实验原理、装置特点和操作要领。具体行为动词可用:理解学习内容的由来及主要特征, 能叙述、举例、说明、转换、观察、操作。
3. 运用内容。
运用内容包括: (1) 能用学过的各种物理概念、原理、定律等分析现象、得出结论和推导、论证、计算; (2) 能区分易混概念和相近规律的物理意义; (3) 能分析实验误差的主要原因和找出常见故障; (4) 能根据实验目的、要求, 运用给定的仪器设计实验。具体行为动词可用:能根据所学知识, 在新的情境下进行作图、计算、解释、判断、推导、论证、制作、综合、分析。
在实际物理教学过程中, 教师只要注意以上几点, 就能在理解教学目标的基础上, 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描述学习目标, 使学生对他们正在学习的内容产生好奇心, 从而大大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初中物理学习活动设计 篇2
课题:物理课堂教学实验探索
题目的界定:物理实验改进、案例内容:水沸腾实验的改进活动方案
形式:实验探究
预计效果:第一阶段通过操作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及分析问题能力
第二阶段讨论并设计改进方案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第三阶段推广实施,并做好总结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进而具有创造性思考能力
案例:水沸腾实验的改进过程
八年级物理上册(人教版)探究水的沸腾实验器材是:烧杯、水、温度计、铁架台、石棉网、酒精灯、火柴、中心有孔的纸板、钟表。如果根据课本上的这些实验器材,安装并进行实验,弊端有三个:
时间比较长
沸腾的剧烈程度不够
气泡变化不明显。
针对以上情况,我校对此实验做如下改进
实验器材
大试管(长约25cm 直径4cm)、水、温度计、铁架台、酒精灯、火柴、钟表。探究实验步骤
提出问题:水沸腾时有什么特征?
按照如图所示装置安装器材。
进行试验:用酒精灯给盛水的大试管加热至沸腾,在水温达到80 ℃时,每隔5s记录一下水的温度,同时观察水中气泡,把记录的温度示数和气泡变化情况填入下表。
描绘温度随时间的变化图像
解决前面的问题总结沸腾沸点的定义
教后小结
改进后的试管的容积比烧杯的容积小的多,加热时间短,沸腾特别剧烈。再有试管比较长,沸腾前试管上下的温差比较大,气泡在上升过程中温度降低,由于经过的路径长,水蒸气遇冷液化的越多,气泡变小越明显。沸腾时试管内水的温度相同,气泡在上升过程中,不断吸入水蒸气,由于经过的路径长,吸入的水蒸气就多,气泡就越大。此实验弥补了以上三大缺点。
成果展示:论文、阶段总结资料、试验教具展示、学生获奖证书等
初中物理研究学习探究活动设计方案
组织课外探究活动教学时,深感课外探究的话题难找,究其原因,课外探究不同与课内探究,既不是课内探究的重温,又没有前人的经验借鉴,必须有教师的创造性思考。其实,教师只要做有心人,切入课外活动并不难。下面例子简要说明我校的物理学科课外探究学习的设计方案。
地点:物理实验室
时间:每月两次学生课外活动
参加人员:部分物理教师及参加课外活动的学生
四、程序:第一阶段通过操作、观察书中试验,分析试验失败原因。
第二阶段讨论并设计改进方案,动手实验观察现象、收集资料
第三阶段做好总结
第四阶段成果展示、推广实施
案例:
(一)物理的实验很多,往往因实验前疏于考虑,试验中重视不足,导致实验的失败率很高,不妨将“实验失败的原因”作为课外探究的话题.“水的沸腾”实验简单易做,然而实验课上,接近下课时都不能达到水的沸点,有的小组水的温度超出沸点,仍不出现沸腾现象;以探究实验失败为话题:
(1)成功的小组、失败的小组之间交流、讨论,探究实验失败的可能原因,“构成猜想于假设”
(2)选择实验、查阅、询问中某种途径,收集证据,验证“猜想于假设”的正确性。
探究实验失败的原因,引导学生对实验的方法、过程、操作、结果的分析、评估,优化实验方案,在探究中学到物理知识,增进探究能力,培养实践意识,达到全面和谐的发展。
(二)家庭生活为切入口
“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是物理教学的基本理念,生活中含有很多的物理知识,物理是生活的一部分,以家庭生活实践为探究学习的切口,不仅消除学生对物理的神秘感,且能帮助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困难问题。
在“水的沸腾实验失败现象中”,又提出新的问题,水的沸点与气压有生么关系?
以“高压锅”为话题提出课外探究的任务:“水的沸点变化与高压锅”
(1)实际使用“高压锅”,煮饭或烧菜一次。
(2)观察高压锅,阅读说明书,弄清各个部件的功能,以及使用注意点。
成果:阶段总结报告
初中物理实验的设计 篇3
一、切实抓好课上实验,以问题为中心展开探究
在探究前首先让学生了解一些感性知识或让学生首先观察一种现象,引导学生掌握观察、讨论、想象、动手操作、验证、应用等手段。
(1)让学生观察到意想不到的结果,激发他们的兴趣,例如在学习凸透镜成像的实验中,成像规律中有一条是“物体放在透镜的焦点处时既不成虚像也不成实像。”可事实上把物体放在焦点处时,有时既能看到实像又能看到虚像,在学生未知以前先告诉他结果让他与你形成强烈的对应,因为他不相信,再通过实验让他得到目瞪口呆的结论,最后把解释原因作为讨论题,让他们展开讨论。
(2)通过书上提出的有关物理量,验证它们之间的关系,在探究教学活动中,给学生提出研究问题,让学生收集数据,验证假设。例如,在学习液体压强跟什么因素有关一节中,让学生自己设想液体压强的有关因素,可能他们提出质量、密度、体积、液体深浅,怎样验证呢?需要哪些仪器?老师的任务是准备器材,余下的让学生自己验证,剔除错误的留下正确的。
探究能力是科学素质的核心,学生经过持之以恒的课堂探究活动,会自然形成乐于参与科学探究活动的信念以及勇于参加科技实践活动的激情。当学生有了一定的深究能力以后,引导他们积极参与与科学技术有关的社会问题,在实践中培养学生学用结合的好习惯。
二、引導学生课外探究,让课外探究顺理成章地步入物理课程学习中
课外探究不是课内探究的简单延伸,它可能与课上的某个探究有关,也可能与课上探究的内容毫无关系,可能是书本上的物理知识的深化,也可能是生活中的常见现象。
(1)引导学生从日常生活中发现现象,提炼有价值的问题。可以让他们从相互争论中发现问题,例如在学习电阻这一章时,电压电流为零时还有没有电阻?我是利用“流水中的石块”让他们分析讨论,从而联系到了功率、速度等其他物理量。
(2)倡导学生从已学知识中引发问题,鼓励学生联系生活,探究性地学习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在学完光学这部分后,我们班同学做了许多“照相机”——小孔成像原理的应用,有些做得还非常好,实用。
(3)让学生从书籍、电视、报纸中搜集问题。例如在一本辅导书上提到了“电偶温度计”学生们不能理解,怎么就有了温度,于是主动找老师要—些器材,自己实际做一下,相信了。尽管对它的原理还不太明白,但起码满足了一部分好奇心,以后再遇到问题,他就会想到“动手”解决。
(4)利用身边的实物解释,应用物理知识。例如:在学习了杠杆一章后,学生从自行车部件上找到了许多杠杆;在学习了摩擦以后,探究自行车前后胎的摩擦力。
三、注重过程性评价,采用各种方式推广,介绍学生的成果制作
初中物理学习活动设计 篇4
关键词:初中物理,探究学习活动,组织与实施
一、探究学习特点分析
(一) 全面培养学生能力
因为中学生思维正处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转变的状态, 所以其兴趣十分广泛且容易转移。为此, 学生要想对书本当中的原理与规律进行深入的理解, 仅仅依靠课本是不够的。如果合理安排课外活动, 像小制作或者是小发明, 就能够使学生理解所学知识的实用性, 并且深入理解原理, 进而激发其求知欲望。与此同时, 学生还能够在亲身体验的过程中, 自主实践或者是创造出实验过程, 观察其现象并对细节予以研究, 全面培养洞察能力以及探究性学习能力。
(二) 充分发挥学生主动性, 推动其非智力因素发展
因为每个学生都有个性与特长, 所以通过课外活动能够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 推动学生主动地发展。物理知识的学习即便有实验能力与科学素养作为重要基础, 还需要较长时间积累经验, 所以在课外活动平台上能够全面地培养学生智力和非智力因素, 并且学生能够根据自身的特点在活动中获取足够的经验。
二、探究学习活动组织原则
(一) 要素有用
教师需要对学生个体差异予以关注, 并且深入挖掘学生个性与兴趣特长, 找出学生本身的闪光点, 为其创造一定的条件。因此, 在开展物理课外活动的时候, 教师不能仅仅重视少数优秀学生的培养, 而要面向全体学生, 积极推动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与此同时, 让学生根据个人爱好与兴趣主动参与活动, 进而在活动中不断挖掘潜能, 形成个人特长。在此基础上, 要想开展物理课外活动, 需要充分发挥物理教研组的作用, 并且根据教师个性与特长来安排具体的指导小组, 确保人尽其才。
(二) 因地制宜
受到地域和城乡之间差异的影响, 在物理探究活动开展过程中也存在一定的差异。在主观方面, 教师需要尽量获得学校与社会的支持, 并创造条件。而在客观方面, 应对学校师资力量以及图书与实验设备等予以充分利用。而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 教师还应该合理地选择实验与方法, 并通过多种方式组织学生参与课外活动。
三、初中物理探究学习课外活动的实施
(一) 课外观察与小实验
课外观察与小实验是相对简单的观察实验与家庭实验。在讲解《初识家用电器和电路》一课的时候, 教师就可以安排学生在课余时间观察自家家用电器的工作过程, 进而初步了解家用电器。与此同时, 还可以让学生拆装家中不使用的旧收音机或者是小电饭煲, 进而了解电路组成。通过仔细观察与动手实验, 激发学生的物理学习兴趣, 使学生积极地掌握基本概念与认知规律。
(二) 设计与制作
对于物理规律与物理知识的应用, 与实验设计和制作具有紧密的联系。为了获得研究问题所需要的信息素材, 需要学生通过观察收集相关信息与素材, 并在分析和推理的过程中合理加工获得的信息与素材, 设计科学的工作方案, 这样才能得出所需要的研究结论。例如讲解《电路初探》这一章节, 该课程教学难点就是电路的设计。为此, 教师可以让学生观察教室里各盏灯的工作特点来引入课题, 让学生思考自己房间里台灯和壁灯的电路设计, 并在电路板上完成电路的制作, 也可以要求学生利用周末实地考察医院里病房呼叫电路、十字路口交通信号灯, 然后根据收集的信息设计电路并制作模型。通过学生设计与制作电路来培养其动手能力与思维能力, 能够实现探究学习活动的目的。
(三) 创建社会调查小组
在学习《能源与可持续发展》一章的时候, 教师可以将学生划分成若干社会调查小组, 通过对教材知识的利用, 结合实际对生活与生产中遇到的问题予以解决。通过对当地能源使用情况的调查, 使学生对生态资源与环境的现状予以深入了解, 并树立生态保护的意识, 积极提出个人的整改意见与建议, 旨在实现可持续发展。
(四) 成立科普讲座小组
物理知识丰富多彩, 其中包含了最为前沿的科学介绍与科技成就, 所以教师可以成立班级科普讲座小组, 要求学生在课余时间收集并熟悉相关的物理学历史或者是物理学家的资料, 适时安排学生讲解, 使学生掌握最新的物理科普知识, 增强他们的物理学习兴趣。
综上所述, 初中物理知识对于学生学习来讲, 始终是存在一定难度的, 但是要想真正地掌握并理解物理知识, 学生不仅要学习课本内容, 还需要定期组织并开展研究性活动, 进而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更好地掌握物理知识, 增强物理学习兴趣。
参考文献
[1]邢爱艳.初中物理探究学习支撑系统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 (上旬刊) , 2015 (z1) :108.
[2]丁传贵.初中物理探究学习设计分析[J].课程教育研究 (新教师教学) , 2014 (29) :199.
初中物理教学设计 篇5
一、了解物理规律的类型
物理规律可分为三种类型:
1.实验规律
物理学中的绝大多数规律,都是在观察和实验的基础上,通过分析归纳总结出来的,我们把它们叫做实验规律。如欧姆定律、焦耳定律、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光的反射定律、光的折射定律、阿基米德原理、液体内部压强特点等都属于这一类。
2.理想规律
有些物理规律不能直接用实验来证明,但是具有足够数量的经验事实,如果把这些经验事实进行整理分析,去掉非主要因素,抓住主要因素,推理到理想的情况下,总结出来的规律,我们把它叫做理想规律。如牛顿第一定律。
3.理论规律
有些物理规律是以已知的事实为根据,通过推理总结出来的,我们把它叫做理论规律。如万有引力定律是牛顿经过科学推理而发现的。
二、物理规律教学的基本方法
在物理规律的教学工程中,不仅要让学生掌握规律本身,还要对规律的建立过程、研究问题的科学方法进行深入了解,更重要的是要了解如何应用规律来解决具体问题。为此,对不同的物理规律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下面分别对以上三类规律的教学谈一下自己的认识。
1.实验规律的教学方法
在物理学的建立和发展过程中,物理实验既是归纳物理规律、产生物理假说的实验基础,也是验证物理预言和物理假设的主要依据。观察和实验既是形成物理概念和认识物理规律的基础,又是学习物理学的基本方法,而初中物理学科主要是让学生在观察、实验的基础上初步了解物理学的一些基本知识。具体方法大致的以下几种:
(1)由日常经验或实验结果进行直接归纳得出结论。如研究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我让学生思考生活中自己晒衣服的体会得出;光的反射定律是通过演示实验得到的等。
(2)先从实验结果或从对实例的分析中得出定性的结论,再进一步通过实验寻求严格的定量关系,得出定量化的结论。如研究液体内部的压强时,我先通过演示实验:底部和侧壁有橡皮膜的玻璃管,装满水,观察橡皮膜凸出且底部凸出明显,让学生知道液体压强跟深度有关,再进一步实验研究得到它们成正比的定量关系。
(3)引导学生在观察实验或分析推理的基础上进行猜想,然后通过实验来验证、修正自己的猜想,得出结论。如在焦耳定律的教学中,我先让学生观察并思考两个实验事实:1.灯泡热的发光,而与之相连的导线确察觉不到发热,这说明电流产生的热量与什么有关?2.同样的导线,在并入用电器很多时,就会察觉到导线发热,这又说明了什么?然后利用焦耳定律演示器进行实验验证。
2.理想规律的教学方法
理想规律是在物理事实的基础上,通过合理推理至理想情况而总结出的物理规律。因此在教学中应用“合理推理法”。如在牛顿第一定律的教学中,引导学生通过在不同表面上做小车沿斜面下滑的实验,发现平面越光滑,摩擦阻力越小,小车滑得越远。如果推理到平面光滑、没有摩擦阻力的情况下,小车则将永远运动下去,且速度不变,做匀速直线运动,从而总结出牛顿第一定律。
3.理论规律的教学方法
理论规律是由已知的物理规律经过推导,得出的新的物理规律。因此,在理论规律教学中应采用“理论推导法”。如物体的浮沉条件由F浮与G的关系可推出ρ物与ρ液的关系。
无论是采用哪种方法,最后都要在探索的基础上,得到物理规律的文字表述和数学表达。
三、物理规律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1、排除学习规律的思维障碍
《新课标》注重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学习,学生在平时的生活过程中,已经在原有感情知识的基础上,形成了消极的思维定势,很大程度上干扰了学生对物理规律的理解的掌握,限制了学生思维灵活性的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生活常识的干扰。学生在学习物理规律之前,从日常生活中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对一些问题形成了某些观念。这些观念,有的看似正确但是往往有一定的片面性,有的更是错误的,那些错误的“先入为主”的观念对学生正确理解物理规律起着严重的干扰作用。例如,在运动和力的关系上,看到有马拉车车才向前运动,有人推桌子桌子才会移动的生活现象,学生认为力是物体运动的原因,物体受力才能运动,不受外力的物体是不能运动的;对于物体在液体中受浮力的问题,看到铁块放入水中就下沉,往往认为只有浮在液面上的物体才受到浮力等等。所以,对于物理规律的教学,首先要消除学习过程中有些错的生活。观念的干扰,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尽量设计可直观的实验对错误观念进行排除。
第二,数学知识的干扰。例如,初中物理电学中欧姆定律的数学表达式I=U/R,变形为R=U/I,从纯数学的角度考虑,得出导体的电阻与加在它两端电压成正比,与通过它的电流成反比等一类错误的理解,再如力学中密度的数学表达式ρ=m/v,学生也误认为物质的密度与它的质量成正比,与它的体积成反比。类似的错误在于学生用纯数学的观念理解物理的概念、规律和思考处理物理问题,而忽视了它们的本质,造成对物理知识的错误理解。
2、引导学生深刻理解规律的物理意义,防止死记硬背
(1) 准确呈现物理规律的内容
物理规律的语言陈述十分精炼和准确,概括程度非常高.在教学中,向学生呈现教学内容时,不但要准确,而且对一些关键字词应加以突出,给予适当的说明,以引导学生足够的注意和正确理解,并与其他类似的或易混淆的概念和规律进行比较,建立类比联系.如如牛顿第一定律中“一切物体”是泛指任何物体,“不受力”是条件,“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中的“或”字理解是关键,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可这样理解:一切物体在不受力时,原来静止的仍然保持原来的静止状态,原来运动的要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2)要从物理意义上去理解物理规律的数学表达式,如上面提到的对密度的数学表达式ρ=m/v的理解;
(3)充分认识物理规律中各个物理量的物理意义,如对液体压强公式P=ρgh,要特别强调“h”的意义:h是到液面的竖直距离。
(4)明确物理规律的适用条件和范围,如欧姆定律公式I=U/R中I、U、R必须是同一段电路上的,而且要注意同时性;
(5)要引导学生总结物理规律间的相互联系,以便更深入地理解物理规律。如焦耳定律公式与电功公式间的联系与区别;计算液体压强和压力时,要先由公式P=ρgh计算压强,再由F=PS计算压力,注意液体的压力不一定等于液体的重力。
四、运用物理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1.培养学生运用物理规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例题的作用就是示范性,通过对例题的分析,总结出解决问题的思路、方法与步骤,引导学生应用物理规律解决实际问题。如学生学完密度这一节后,可以出这样一题“用密度知识鉴别体育课用的铅球是否是纯铅制的”,通过测量铅球的质量和体积,求出铅球的密度,再与纯铅的密度比较后进行判断,得出结论。可以各设计一个典型例题,指导学生运用实际问题,从而达到培养学生运用物理规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强化训练学生运用物理规律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
对于重点的物理规律,不仅要求学生理解,而且要求会灵活运用,因为掌握物理规律的目的就在于能够运用物理规律去解决问题。初中阶段,虽然不要求学生解某些复杂问题,但是,也应当要求学生学会运用物理规律去说明和解释有关的现象、解决一些有关的简单实际问题。在这一过程中,一方面可以巩固和深化对规律的理解,另一方面可以使学生学到分析、处理实际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发展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逻辑地说理和表达能力以及手脑并用独立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为此可精心挑选习题,让学生通过适量训练,在实践中总结运用物理规律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与技巧,从而达到提高运用物理规律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注意习题要少而精,不搞题海战术.
五、适时组织测验,检查学生运用物理规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适时、定期组织物理测验,是检查物理规律教学效果的有效途径。值得注意的是,在运用物理规律的过程中,要指导学生不断总结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与技巧,能做到举一反三。
初中物理《浮力》教学设计 篇6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2)10-0062-03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1.知道浮力的大小怎样计量;2.了解浮力是怎样产生的。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了解浮力的产生;2.通过交流了解浮力应用的社会价值。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初步认识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的影响;2.初步建立应用科学知识的意识;3.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协作精神。
【教学重点】影响浮力的因素,阿基米德原理的实验。
【教学难点】影响浮力的因素及阿基米德原理的理解。
【教学器材】教师用:氢气球、柱状水桶、乒乓球、烧杯、天平、溢水杯、红色塑料球、演示弹簧测力计、石块、去掉瓶底的可乐瓶;
学生用:水槽、柱状水桶、矿泉水瓶、弹簧测力计、重物、小桶、溢水杯、烧杯。
【学情分析】九年级学生已了解漂在水面的物体受到水的浮力,而且懂得浮力的方向是向上的。但是浮力的大小等于什么、跟什么因素有关、在水中下沉的物体是否受到浮力、为什么会产生浮力等问题是完全陌生的。所以,本节课从学生的认知入手了解浮力,体验浮力的存在,并通过体验感受浮力的大小跟什么因素有关,然后通过演示、视频的方式完成对浮力产生原因的认识。整节课设计使学生对浮力有一个完整的正确的认识。
【教学策略】
(一)教学方式:引导—探究与参与—合作相结合。
(二)学法指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
(三)教学手段:以实验为依托,实现设疑与释疑,探究、体验、构建与方法的有效整合。
【教学设计】
【板书设计】
第五节:浮力
一、 浮力的概念:
1.浮力的施力物体:液体或气体。
2.浮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上的。
二、浮力的大小
(一)漂浮条件F浮=G物
(二)称重法 F浮=G-F拉
(三)阿基米德原理F浮= G排=m排g=ρ液V排g
(四)浮力产生原因F浮=F向上-F向下
【教学反思】
本节课利用40分钟全面认识“浮力”这个物理量。授课的方式采用教师演示、学生展示、学生探究实验相结合,采用问题设置法引起认知上的矛盾点,激发学习兴趣,得出正确的观点后继续以追问的方式,让学生对所学知识有一个全面的认识。采用体验浮力、感受浮力、猜想浮力的影响因素、设计探究实验等环节,符合学生的认知事物的特点。所以达到了高效课堂的目的。但是学生对于浮力的概念的理解应用还不到位,仍然需要继续练习。
【点评】
【从认识论角度看知识构建】
1.注重情景的创设。每一个知识层次恰如其分的利用实验创设情景,通过问题驱动,将学习者引入到“愤悱”的认知矛盾状态,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欲望,引导学生“生疑”、“质疑”、“释疑”,培养他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注重问题的设置。问题的设置围绕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科学合理,有利于学生学习的知识建构,切合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建构主义思想,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
【从系统论角度看设计思路】
从系统论看教学设计的思路。本节课课堂结构的展开按四个知识层次,即“认识浮力——感受浮力——探究浮力——浮力产生”的递进设计,从每一层次的处理,又按照“问题提出——实验探究——应用”顺序进行,既有对浮力知识的拓展,又有深层次的挖掘,实验的设计有一定的独创性,思路清晰,结构严谨,密度合理。
【从方法论角度看方法渗透】
1.教学策略。以问题为主线,以实验探究为依托,借助多媒体的优势,实现设疑与释疑,探究、体验、构建与方法的有效整合。
2.学法指导。一是教育学生养成利用身边的材料,养成动手动脑学物理的习惯,如利用空的矿泉水瓶和盛水的水桶,体验手的感觉;二是让学生学会从物理现象中总结物理规律,潜移默化影响学生探究的全程思维。如浮力产生、测定,以及浸没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的浮力G排和G液的关系,推广到漂浮在液体表面的物体,G排和G液的关系,并启发学生思考归纳浮力的大小G排和G液的关系。
【从实践论角度看学习效果】
(一)三维教学目标的达成
本节课目标制订全面、具体、适宜。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难易适度。从目标达成来看,教学目标体现在每一教学环节中,教学手段紧密地围绕目标,为实现目标将物理知识、操作技能、科学方法和理性思维相融合,有机地渗透于学习的情景中,激励学生自主的探究,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有成功感,让学生与外部环境相互作用实现同化和顺应,集中体现了学生全面和谐发展、个性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客观要求。
(二)重点与难点的落实
重点:利用实验让学生探究浮力和液体重力的关系,突出教学重点。
难点:利用实验教学,澄清浮力的大小与深度无关,突破了阿基米德原理难点。
(三)看传承与创新的效果
1.凸显“三主”原则,突出知识主线、教师主导、学生主体,注重学生个体差异和全面发展与知识的建构,注重培养学生科学素质、科学态度、科学精神和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
2.现代信息技术与物理教学内容、实验的有机结合,优化了教学过程,提高了学习效果,学生思维在探究过程中始终处于主动、积极、活跃、开放的状态(从方案的设计、器材的选取等环节可说明这一点),且生与生、师与生的设疑与质疑,相互交流,体现了教师组织、引导、帮助及师生关系的民主化。
3. 积极创设和谐的学习氛围,由兴趣——动机——欲望——获取,注重学生的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培养了学生社会参与意识和责任感,建立平等和谐互动的对话关系,互相合作交流思想,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合作精神。
4.倡导了“教”、“学”方式的多样化,照顾学生的个體差异,既有“引导——探究”、“参与——活动”的教学方式,又有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实现了教与学方式的有机融合。
【商榷之处】
1.从教学设计看,课堂中的自主学习是教师指导下的自主,学生活动基本按教师设计的思路开展,学生自由的思维空间仍然受到教师的束缚,学习的权利没有完全放开。学生在本节课中想学习什么知识,想探究哪些内容,课堂中并没有很好的体现。
2.从教学过程看,本课缺少评价、交流与小结的环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困惑和收获没有充分交流,缺乏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
3.从教学内容看,教师对影响浮力的多种因素处理的欠妥,没能真实的暴露学生的认识误区和实验的澄清,笔者从多年教学经验看,学生往往会认为(1)浮力的大小可能跟物体的密度有关;(2)浮力的大小可能跟物体的体积有关;(3)浮力的大小可能跟液体的密度有关;(4)浮力的大小可能跟物体浸入液体的深度有关;(5)浮力的大小可能跟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有关;(6)浮力的大小可能跟物体的形状有关; (7)浮力的大小可能跟液体的温度有关,等等,所以,澄清其中的误区也是非常重要和必要的,实际上教师也可以让学生在课下对上述问题进行探讨。
初中物理新型作业设计探究 篇7
关键词:初中物理,新型作业,设计
虽然新课程改革业已实施多年,但是应试教育的教学方法仍然影响着一些教师,使初中物理教师所设计的作业形式还大都是应试型作业。事实上,对于应试型初中物理作业的设计来说,不仅初中生感觉到厌倦,教师也颇感厌烦。所以,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教师必须要继续探索新型作业的设计方式,设计出更多满足学生当前实际学习需求、易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初中物理作业形式。
一、社会实践型作业的设计
“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是新课程所倡导的重要理念。基于这样的教育理念,教师在设计初中物理作业的时候,可以适当考虑设计一些社会实践型作业,从而不断满足学生发展的需要。例如,执教“令人厌烦的声音”一课时,经过精心设计,我给同学们布置了这样一个社会实践型作业:要求同学们分小组调查我们周边有哪些令人厌烦的声音,然后再根据不同的令人厌烦的声音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最终形成一份详细的调查报告。作业布置下去之后,同学们参与的热情空前高涨。通过调查,同学们寻找出了很多种令人厌烦的声音,比如汽车的鸣笛声。针对汽车的鸣笛声,同学们主要提出如下几种解决方案:(1) 交通管理部门应严禁汽车司机随意鸣笛;(2)汽车设计人员应该设计出更加悦耳的鸣笛声。又如,切割机切割的声音。针对切割机切割的声音,同学们提出如下解决对策:不允许在人多的地方实施切割机作业,相关的作业应远离人群;相关部门应该对实施切割机作业的企业、组织或个人进行严格的监管,尽量不让切割机的噪声影响人们的正常生活……具体的研究和实践结果表明:社会实践型作业是同学们所喜闻乐见的,他们对于这样的作业设计形式非常喜爱,参与的积极性也非常高。因此,初中物理教师应在合适的章节中,适当考虑设计社会实践型作业,让物理学习更加贴近我们的社会生活实际。
二、课外阅读型作业的设计
谈起课外阅读,很多人都会很自然地将其与英语、语文等学科联系在一起,且会想当然地认为物理学科是不需要进行任何阅读活动的,仅仅需要多增加相关习题练习就可以了。这样的观点,可谓是大错特错。苏霍姆林斯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我们的学习需要阅读、阅读、再阅读。”事实上,对于初中物理学科来说是同样需要阅读的。基于此种情况,我还经常会设计一些阅读型作业供学生完成。诸如,执教“核能”的时候,我要求同学们利用课余时间上图书馆以及互联网查阅大量与核能相关的文章。为了提高阅读的效率,我还专门组织了一场阅读交流会,让同学们将阅读中所获取的观点在交流会中尽情地交流和探讨。 通过这样的交流和探讨,不仅可以激发同学们参与课外阅读的积极性,也可以让同学们更多地了解核能。除此之外,为了提高同学们课外阅读的效率,在每次课外阅读之前我还会设计多个问题,让同学们带着问题进行课外阅读。如此一来,我们的课外阅读型作业的设计就会显得更有成效。物理作业不仅仅只是练习,阅读也是一种很好的知识内化形式,它可以让学生更爱学物理,了解课本以外的相关物理知识,这对于提高初中生的物理学习兴趣来说无疑也是非常有帮助的。
三、网络自助型作业的设计
现在,网络已经在我们的社会生活中占据着重要位置。如今,很多家庭已经联上了网络,同学们上网也变得更加方便。基于此种现实便利条件的存在,我们也可以设计一些网络自助型作业让初中生完成。例如,执教“令人厌烦的声音”一课的时候, 我在自己的微博平台上发布了这样几道作业,让同学们选择性地自助完成。作业(1):人们为了抑制噪声,在公路两旁大面积地进行植树造林。这样的做法应该属于在什么环节控制噪声呢? 作业(2):小华正在家里的书房完成今天的作业,但是家人看电视的声音却一直吵得他不能安心做作业。为了不受电视声音的干扰,小华采取下列哪种措施最为合适呢?A.直接将电视关掉; B.打开书房内的收音机,减少电视声音的干扰;C.将电视的声音关小;D.关紧书房内的门窗。作业(3):大家知道,墙壁的传音性能要比空气的传音性能好得多。不过,为什么我们将门窗关闭之后,室外传入室内的声音却又会显著减弱呢?请大家分析其原因。作业布置下去之后,我要求同学们在自己的微博上完成作业,之后我再对大家的作业完成情况进行网络批阅。这样的网络自助型作业的设计,是基于网络平台而实施的,形式有别于传统的纸质作业。因此,同学们完成作业的积极性也较为令人满意。但如果能够单独开发一个专业网络平台供我们布置作业, 将会更加提高作业完成的效率。
四、结束语
初中历史有效学习活动探究 篇8
一、“学生会学”是有效提高学习活动的关键
学习除了靠兴趣之外, 还要讲求方法, 只有正确的学习方法, 才能让学生进行有效的学习活动, 进而提高教学质量。因此, 学生会学就是让学生自主掌握初中历史学习的重点和方法, 有效提高学习质量。因此, 在初中历史的实际教学过程中, 学生应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 选择适宜的教学方法, 有利于进行有效学习活动。具体可采取以下操作进行:
首先, 要提前进行学习。这就需要在初中历史教师的引导下, 在课堂教学中, 不断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比如, 通过让学生对于所学的课程内容进行简要概括, 从而提高学生全面概括内容的能力。对于不懂的问题要及时标记出来, 带着问题独立查阅相关资料, 而教师只需进行引导即可, 这样才能有效提高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所以, 通过对学习的重点内容的分析, 养成良好的学习方法, 进而不断增强学生自身自主性学习的能力。其次, 在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中, 教师应扮演导师的角色, 对学生不懂之处加以指导, 尤其是学生在选择相关历史资料时, 教师应提供学生一些可读性较强的资料, 让学生进行选择性学习。另外, 对于一些难懂的历史内容, 教师应指导学生正确查阅相关资料, 培养阅读书籍的习惯, 这样也有助于教师进行因材施教, 从而使学生明确自身学习的目标, 养成主动学的能力, 有效提高学习活动。而对于学习能力较差的学生而言, 一般他们的学习自主性比较差, 因此, 教师应对这类学生的学习进程加以会关注, 如果可以, 还可以时常督促他们主动学习, 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逐渐培养其主动学习的能力。与此同时, 教师还应及时了解学生学习中的困难, 为其提供更多的帮助。最后, 还要对学生的学习成效及时检测, 这样就可以发现学生在学习中的不足之处, 尤其是对于学习能力较差的学生来说, 就能够及时发现学习中的问题, 进而使学生逐渐弥补学习中的不足, 有效提升学习效率。总之, 教师应根据不同学生的学习情况以及接受知识的能力, 给予学生不同意见, 从而让学习通过自己的探索和努力, 找到适合自己学习的方法, 这样才能有利于达到有效学习的目的。
二、“教师会教”是有效提高学习活动的基础
( 一) 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
首先, 在初中历史教师的教学过程中, 教师可以紧紧围绕历史课程内容, 通过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思考问题。比如, 教师应让学生积极融入生活中, 从而感受到历史课程的魅力, 引导学生不断使自己掌握的历史知识得到更新和升华, 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其次, 要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 将历史内容通过图像或者声音的形式向学生展示出来, 以此来增加学生的吸引力, 增强学生的学习历史的兴趣, 进而让学生更加真实的了解历史, 掌握和理解历史内容。最后, 教师还可以通过实物或者模型等相关设备, 通过让学生组织表演等形式演绎出来, 在这个过程中, 教师可以提出有效的问题, 为学生创设出比较真实的问题情境,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这样就可以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活动中,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 达到有效学习活动的目的。
( 二) 提高学生团体之间的合作学习的能力
通常情况下, 传统的历史教学方式的主体是教师、课堂以及课程, 这种单一的教学方式很容易使学生在学习历史过程中出现枯燥现象, 甚至在教学课程中, 出现学生不认真听讲, 注意力不集中等现象, 久而久之, 学生便会失去学习兴趣。而当下, 社会所需要的就是具有较强合作性和交流性的高素质人才, 这就是使得历史教育显得更加重要。由于历史教育所体现的就是一种合作性和交流性较强的社会能力, 基于此, 初中历史的教学中, 教师应将提高学生团体之间的合作学习的能力作为主要目的, 先培养学生对于学习主题有效确立, 了解世界历史文明, 体会到我国历史和西方历史的相通之处和不同之处, 从而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以及观察能力。对一些历史内容, 教师应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 如果学生提出诸多历史问题, 教师应进行分类, 让全体学生分组讨论后给予正确的解答, 从而有效在课堂时间内进行解决, 提高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另外, 对于一些难度较大的问题, 应引导学生以分组的形式, 独自查阅相关资料, 相互协作, 分工进行, 尤其是当学生讨论时, 教师应充分发挥引导作用, 在讨论之后为学生做问题答案的总结, 从而增加学生对于知识的掌握度, 同时让学生充分意识到合作学习的重要性。
三、结语
总之, 初中历史有效学习活动探究, 对于学习质量和学习效率的提高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在初中历史有效学习活动中, 教师不仅要培养学生会学的能力, 还要采取灵活多变的教学方式, 有效提高学生团结协作的能力。除此之外, 教师还应采取灵活多变的评价激励措施, 让学生在舒适的学习氛围中得到最有效的学习。比如, 当学生回答问题时, 教师应适时对其进行赞扬; 而当学生回答的不完善或者比较差时, 教师应给予一定鼓励, 这样就能够建立学生的自信心。因此, 有效的学习活动是建立在初中历史教师精心设计课堂内容的基础上, 教师应根据学生学习初中历史的难易程度, 选择适宜学生学习的教学方式, 这样就能够打破传统教学模式, 创新出新的教学方法, 使课堂变得生动有趣, 从而达到有效学习活动的目的。
摘要:随着人们对于素质教育的要求越来越高, 使得学习进行有效的学习活动成为众多教育界人士普遍关注的话题。而初中历史的学习本身比较枯燥, 如果没有创新性教学方式, 学生极易出现厌学的现象。因此,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 如何能够让学生进行有效的学习活动, 成为挖掘学生学习潜力和提高学生学习质量的关键。所以, 这就要求教师合理掌握历史课程的特点, 创新教学方式, 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针对初中历史有效活动进行了详细探究。
初中物理学习活动设计 篇9
一、实验的实施
1.依据初中学生实际, 因地制宜组织实施
(1) 时间安排上, 课内课外有机结合。课内, 教师结合教学内容, 提供有关的材料, 指导学生自己发现并提出问题, 制定计划, 进行有关的小实验, 开展交流讨论和相互评价活动;课外, 采集信息、查找资料、观测、实验、咨询论证等。这样在时间安排上达到课内课外的有机结合。
(2) 组织方式上, 以“学习小组”为活动组织结构, 成员的组成, 一般以学生自愿结合为主。
2.采取层层推进的方法, 引导学生开展有效的研究性学习活动
对研究性学习, 学生了解很少, 要想使研究性学习成为一种有效的学习方法, 必须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因此, 我们采取了层层推进的方法。
(1) 以“示范研究”的方式让学生简单了解研究性学习。
“示范研究”就是首先由教师选择课题并按照研究性学习的一般过程, 带领学生中的活跃、优秀分子完成课题的研究工作;然后让这些学生分别指导其他学生按教师的方法对这一问题进行分析和研究。“示范研究”的目的是让学生对研究性学习有一定感知体验。
(2) 以“引导研究”的方式帮助学生初步学会研究性学习。
“引导研究”就是在教学中, 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创设问题情景, 为学生提供发现问题的背景, 引导学生提出研究的课题, 然后由教师给出研究过程的框架, 其中难度大的环节由教师协助完成, 容易的由学生自己合作完成。例如, 在《串联电路中电流的规律》的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思考:电流的方向是从正极出来经电器流回负极的, 电流在流经各个电器时, 电流是不是会起来越小呢?并为学生提供发现问题的背景, 启发引导学生提出研究课题.
(3) 让学生“自主研究”, 充分激发学生的思维。
研究性学习强调学生的主动参与和自主探究, 要求学生积极参与到各项活动中去。因而, 在学生基本学会了研究性学习的一般方法后, 让学生自己开展研究活动。在教学中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并自主确定研究的目标及研究计划;在实施研究的过程中, 学生自己选择研究手段、方式、地点和时间等。在这一研究阶段, 研究的内容不仅仅限于物理教材内容, 研究课题可拓展到生活和社会的相关领域。例如, 学了“变阻器”这部分内容后, 结合教学实际, 引导学生发现并提出了以下研究性课题:铅笔变阻器的制作、现代生活中的半导体的调查、目前超导体的研究现状和应用、变阻器在生活中的应用调查等。
二、几点认识
1.开展研究性学习, 应有一个启蒙阶段
初中学生好奇心强、兴趣多, 但极易转移。学生学习了一些基础知识, 但对生活、对社会了解很少。虽然能提出问题, 但那仅仅是一种探究意识的萌动, 不能形成有意义的学习方式。在研究的过程中, 观察能力也较弱, 往往局限于事物的表象, 也不能在比较的基础上得出合理的结论, 不会深究差异的原因。他们虽然有独立的要求, 但对自己的控制能力比较弱。因此, 初中物理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 教师首先要引导学生“走”, 然后才能让学生自己“走”, 即要有一个层层推进的过程。教师带领学生做课题, 可使学生对研究性学习有一个初步的体验。通过教师引导学生开展研究, 可使学生初步学会怎样设计调查问卷、怎样收集资料、如何观察和记录、分析数据等研究性学习的基本方法。只有让学生在比较系统地了解了这些后, 再让学生去亲身实践, 才能避免研究性学习的盲目性, 这样有利于学生保持研究兴趣并获得成功。
2.教师要主动参与“研究课题”的选择
初中物理活动教学之我见 篇10
一、提高对物理活动教学的理性认识
由于活动教学重在学生参与各类活动, 并在活动中学习知识与发展能力, 因此其教学实施有多样化的教学形式。如要培养学生初步的物理观察和实验能力、初步的物理分析和概括能力、初步的物理实验动手操作能力和应用物理知识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教师就应该创设一个以活动为载体的教学过程, 通过多层次多方位的动态活动方式, 努力提高知识发生的过程和学生思维展开的层次, 极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参与性和创造性, 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所以, 活动教学让物理课堂教学气氛更加活跃, 使教学真正实现了“从生活走进物理, 从物理走向社会”的过程, 活动教学使每位学生得到发展, 活动教学促进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合作, 从而使学生和教师的整体素质都得到了提高。
二、抓住物理活动教学的重点
新课程对活动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表现为:一是活动中的放和收。活动教学不仅重视如何“放”, 更应重视如何“收”。如“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的活动, 以下是两位教师设计的活动方案:一位教师提供学生酒精灯、碟子、瓶子、铁制瓶盖、酒精、水、扇子等, 要求学生 (1) 把水滴在两个铁制瓶盖中, 一个用酒精灯加热, 而另一个不加热, 比较瓶盖中水蒸发的快慢; (2) 把同质量的酒精滴在碟子和瓶子中, 比较它们蒸发的快慢; (3) 把等质量的酒精滴在两个碟子上, 用扇子扇其中一个碟子, 比较它们蒸发的快慢。另一位教师给学生提供酒精灯、扇子、电吹风、海棉、衣服架、夹子、一块叠放的湿毛巾等, 要求学生尽快把毛巾弄干。通过上述两个活动, 虽然第一个方案学生很顺利地得出影响液体蒸发的因素, 而第二方案学生只有在教师引导下通过归类、分析、综合得出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 但是, 在整个活动过程中, 第一个方案学生是教师设定的框框下完成的, 没有发挥学生的创造性, 而第二个方案学生是根据自己的设计完成, 让学生自由地发挥创造性;二是个体活动与群体活动。在活动教学过程中, 个体活动能使每位同学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得到个性化的发展, 使每位同学的实践能力得到提高, 使活动的方案设计和实施多元化。如“怎样使一张纸发出声音”的活动中, 同学们根据各自的设计和操作得出以下方法: (1) 敲打纸片 (2) 甩掼纸片 (3) 揉纸片 (4) 弹纸片 (5) 吹纸片等, 让他们根据自己的设计分别给同学们展示, 使他们得到了成功的快感, 给其他同学提供多种设计方案, 从而丰富课堂教学的形式和内容。但是, 有些活动一个人是无法完成, 或完成而效果不好, 像这种情况就应通过群体活动来完成。
三、把握好活动教学的几种主要方式
1、探究型活动教学方式。
学生的学习过程从某种意义上是对人类社会文明发展过程的一种认知意义的重演。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踏着前人的足迹部分地重新发现他们学习的内容, 对于学生的发展具有多方面的意义。探究型活动方式就是让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 掌握认识方法和活动方法, 培养他们的探索和创造精神, 在教师引导下由学生独立完成发现知识的过程。这一活动本质上是人类原始发现过程的高度浓缩, 是教育意义上的重演。例如在“阿基米德原理”实验中, 有目的地安排学生如何去测量物体在液体中受到的浮力, 如何去测出物体排开液体受到的重力, 然后让学生自己去探索物体受到的浮力与物体排开液体受到的重力的关系, 经过反复的实验, 终于让学生得到了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 很自然地总结出了阿基米德原理。在整个过程中, 学生独立地完成了发现知识的过程, 知道了该原理的认识方法和活动方法。
2、交往型活动教学方式。
认识与交往是共生的, 由于学生知识与能力的局限性, 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必须要经历集体智力活动的过程。交往对于学生主体意识的形成、掌握与人沟通的技巧、培养合作精神、语言表达能力都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同时, 交往型活动方式能活跃课堂的气氛, 教师和学生以平等的身份共同参与, 以开放的形式共同讨论问题, 对课堂的教学又有积极的作用。例如“声音”这一堂课, 教师可采用交往型活动方式, 通过学生日常生活以及教师演示物体发声的实验, 让学生分组讨论: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发声的方式有几种、声音的传播需要依赖什么, 有效地激发了每一个学生的学习兴趣, 而且学生人人都参与进来, 相互鼓励, 共享信息, 学生小组间的合作交流与小组间的竞争共存。交往型活动方式不仅激励优秀学生的思维发展, 而且还促进了滞后学生的发展。
3、体验型活动教学方式。
体验不仅对学生的感性学习有帮助, 而且在发展学生的情感、意志、态度和价值观方面有着独特的作用。体验型活动方式作为主要的教学方式之一, 摒弃枯燥的说教和单纯认知学习的倾向, 加强学生对科学探究过程的体验, 注重培养科学精神和提高科学审美能力。在讲授“杠杆”一课中, 由于杠杆示意图是本章的重点和难点, 教师设计了一系列体验型的活动方式。例如球滚上台阶, 让学生亲自做一下实验, 体会它的支点、动力及阻力;羊角锤撬钉子时它的支点、动力和阻力又在何处。通过体验型的活动方式, 把学生引向自然、引向社会、引向生活, 使学生感受到生动的问题情景, 丰富他们的生活经历, 让他们在身临其境中增强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会从体验中认识世界和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4、创造型活动教学方式。
创造是人的主体性发展的最高境界, 教学的基本任务应着力于学生创造性心理功能的不断开拓和丰富, 激发学生的创造动机、培养创造态度。教师应该引导学生进行各种制作和专题研究, 使学生认识到自身潜能的实现便是一种创造。有教师给学生举了这样一个例子:阿基米德曾经对国王说:“只要给我一个支点和立足点, 我就能移动地球。”国王立即要他当众起誓:“你真的能够移动地球吗?”阿基米德演示了撬石的例子作为比喻, 证明了他的设想。通过这一例子, 学生的创造思维得到了启发, 学生的思想有所感悟, 拨动了他们潜意识当中创造的火花。
初中物理学习活动设计 篇11
【关键词】初中物理 探究 学习环境 设计与应用 研究
引言
以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许海中学的教学情况为例,该校总结分析了初中物理课堂在探究学习活动过程中存在的种种弊端,把原理探究、知识讲解、课堂互动模拟、拓展应用、现象呈现、情景创设、测试与诊断等共性结合起来,而且列出相关的处理方式。
1.背景
据有关数据表明,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许海中学在初中物理探究学习环境下的设计与应用做的并不好。都知道信息技术可以很好地促进探究,但其应用很不得当,很大一部分研究超出了学科探究的界限,只从探究学习的特征、定义、案例、模式等角度实施论证与分析,因而对细节知识主体的分析尚不到位。
2.初中物理探究应用问题
2.1 物理探究学习不按程序
物理探究学习不按程序是初中物理探究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拿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许海中学来讲,他们明白初中物理研究性学习是程序探究的一类过程。这是极为有益的,一方面,在一定的时期内做好教学活动程序的实施,是非常有必要的。探究教学模式就如同一座桥梁,连接起教学实践与理论,使其有机地结合。这是一条不能忽视的道路,它最终成为教师教学是否成功的关键因素。不管采取哪一种学习方式,第一步要做的必然是发现问题,然后是解决问题,其环节或过程都是与课堂教学相类似的,这是毋庸置疑的。这种模式虽然很好用,但程序性不强,弊端也非常明显。尽管在探究学习过程中遵循建立假说、形成问题、检验假设、制定研究方案、下结论等一整套流程是必要的,但探究性学习毕竟是一种相对比较开放的学习过程,在现实教学当中,老师能够针对以上五个探究流程采取循序渐进的、分阶段的引导方案。
2.2探究学习中教师引导不够
探究学习中教师引导不够也是存在的问题之一。许海中学学生的互动学习就是一个鲜活的例子,这也是当前探究教学实际情况的一个缩影。从该校的实际探究情况来看,其教学过程与我们通常所习惯的填鸭式教学方式有着非常显著的区别。它希望教师把物理探究当成一种享受的经历,而不只是当成结果的理论系统来教,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一方面要非常关注课堂结果,另一方面要关注理论知识的获取过程,有时候我们只注重过程而不注重结果,有时候我们却只看重结果而不注重过程。在探究过程中,学生必须集中精力进行探究学习,做到情感、认识、意志整合的一致。可是教学过程如果要使学生能够全力以赴,就不能以老师为中心,而必须做到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适应提问、观察、测量、推理、实验、预测、解释等探究活动,让他们觉得有趣味的同时又能够轻松完成目标。
3.初中物理探究应用对策
3.1充分发挥探究教学中教师的主导作用
充分发挥探究教学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在初中物理探究学习环境的设计与应用研究过程中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以许海中学的教学实践来说,要想把握初中物理探究学习环境的设计与应用研究的规律,就要发挥探究教学过程中教师的引导作用。如果教师让学生提出发散型的问题,则会启发学生关注问题的创新意义,最终促使他们解决问题能力的提升。探究教学的一个主要目的是提升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训练学生的多种才干,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与科学态度。譬如在物理教材“光的现象”的探究学习中,能够提出这样的问题:现实生活中的哪些现象能够表明光是随直线传播的?假使光的传播速度比声音的传播速度慢很多,那么世界将会面临什么情况?如果光线不会出现折射的情况,那它有可能会产生什么情况?给学生出适当的问题可以激发学生的思维潜力,当然一个经验丰富的教师很少会直接把理论知识讲给学生,相反,时常对学生实施提问,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而且能够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假如教师提出的问题过于模糊、笼统,学生接收知识的效果就会大打折扣,导致教学效果太差。
3.2充分落实教材中每节课的探究活动
充分落实教材中每节课的探究活动是初中物理探究学习的有效对策之一。许海中学的探究实例很能说明问题,其主要举措就是严格落实物理教材中的课时内容,确保每节课的探究实践活动有所收获。该校在初中物理探究学习过程中反映了部分问题,总结分析了初中物理课堂在探究学习活动过程中存在的种种弊端,把原理探究、知识讲解、课堂互动模拟、拓展应用、现象呈现、情景创设、测试与诊断等共性结合起来,而且列出相关的处理方式。初中物理研究性学习是程序探究的一类过程,一方面,在一定的时期内做好教学活动程序的实施,是非常有必要的。探究教学模式就如同一座桥梁,连接起教学实践与理论,使其有机结合。当前探究学习的首要任务就是把学生学习的一时兴趣与学生长久的学习志趣相联系。
4.结语
本文以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许海中学的物理探究性学习实践为例,对初中物理探究学习环境的设计与应用研究做出深入分析,希望可以很大程度地激发学生的创新潜力,并且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给教师提供探究实践教学活动的新方案。
【参考文献】
[1]陈军.现代教育技术与物理教学的整合——运用几何画板辅助、优化物理教学过程[J].喀什师范学院学报,2011(5):79-91.
[2]齐立森.开放教育资源(OERs)背景下的 Sakai 应用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011(5):85-97.
[3]江丽君,谢新就,腾艳杨.开源 Sakai 的特色及应用分析[J].现代教育技术,2012(10):10-13.
[4]王维青.用 MAT LAB 软件制作物理演示实验[J].太原师范学院学报,2013(6):43-56.
初中物理《电阻》实验教学设计 篇12
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 教师在课堂中起辅助和引导作用。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的学习能力, 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学习态度和努力追求真理的探索精神。
二、教学准备
器材:旋钮式调光台灯、固定有各种电阻线的塑料板、电源 (干电池3节以上) 、电流表、开关、2B铅笔芯 (剖去一半, 留下带笔芯的一半, 中间用透明胶布固定) 、日光灯丝、酒精灯、小灯泡 (2.5V) 若干、导线若干。
三、教学过程
(一) 课题导入时的实验设计
1.播放流行音乐《江南Style》, 让一位学生上台将音量慢慢调响, 再慢慢调低, 让学生认识到音量的变化, 表明通过喇叭中的电流也在发生变化。
2.让一位学生上台调节台灯的亮度变化, 引导学生认识台灯亮度的变化, 表明通过灯丝中的电流也在发生变化。
(二) 课堂探索过程中的实验设计
1.设计学生分组实验, 让学生自主探索改变电路中电流大小的具体方法, 然后进行交流
实验设计:让学生先接好一个实验电路 (2节电池、一个开关、一个小电灯的电路) , 然后用桌上的器材设法改变通过小电灯中的电流。器材有:多节干电池、2B铅笔芯 (剖去一半带笔芯) 、日光灯灯丝、固定各种电阻丝的塑料板、多个小灯泡等。
学生实验后, 答案很多, 如:多接个小电灯, 多接或少接一个干电池, 变换接入铅笔芯的长度、接入一段金属线等, 教师一一给予肯定和表扬。
然后归纳得到结论:改变电路两端的电压或改变接入电路中导体的电阻能改变电流。接着引导学生思考后得出:电路中接入导体后电流变小, 表明导体的电阻对电流有阻碍作用。从而得到电阻概念, 并理解:电阻表示导体对电流的阻碍作用, 导体的电阻越大, 它对电流的阻碍作用就越大。
2.设计学生实验, 探究电阻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任何导体都有电阻, 不同的导体电阻往往不同, 那么影响电阻大小的因素可能有哪些呢?引导学生认真观察教师提供的固定有各种电阻线的塑料板后, 提出猜想:电阻可能与材料、长度和横截面积有关。
实验设计:安排各小组同学先接好电路 (干电池、开关、电流表和被研究的电阻丝, 组成串联电路) , 再采用控制变量法改变接入电路中的电阻丝。学生实验时接入电路中的是固定在塑料板上的电阻丝, 塑料板上有四根电阻丝:直径为D、长度为L的镍铬丝一根;直径为2 D、长度为L的镍铬丝一根;直径为D、长度为L的康铜丝一根;直径为D、长度为L/2的镍铬丝一根。
接着安排各小组同学进行实验, 同时完成实验数据记录, 然后分析各表实验记录, 一一得出结论。记录数据可参考下表 (下表是为探究电阻与长度关系而设计, 另外两表可参照设计) 。
交流:实验时应控制_____和_____相同。
_____和_____相同时, 长度越长, 电阻越_____。
在学生自主探究和交流的基础上得到结论:电阻的大小与导体的长度、横截面积和材料有关。电阻是导体本身的一种性质。接着介绍电阻的单位是欧姆, 并播放视频, 介绍欧姆的重大贡献和当年使用过的实验器材。
3.设计学生分组实验, 让学生自主探究电阻大小与温度是否有关
实验设计:安排各实验小组先将开关、小电灯、日光灯灯丝、电流表串联接到3节干电池两端, 闭合开关后先观察小电灯的亮度和电流表的示数, 接着用酒精灯给日光灯灯丝加热, 发现小灯泡变暗, 电流表示数变小, 表明加热后, 灯丝电阻变大, 从而得到结论:电阻的大小还与温度有关。 (说明:经过多次尝试后, 发现这个实验用日光灯灯丝做, 效果很明显, 用其他金属丝做效果不明显)
4.设计趣味性演示实验, 拓展学生视野,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实验设计:将2节干电池、开关、小量程电流计、一个光敏电阻、一个热敏电阻组成串联电路, 教师假装变魔术, 像运气功一样用手掌将光敏电阻周围的光一会儿遮去, 一会儿不遮去, 学生会看到电流计的指针来回大幅度晃动, 惊讶万分;教师又用手去给另一个热敏电阻传热, 学生又会惊讶地看到电流计的指针来回大幅度晃动。这样的趣味性演示实验让学生轻松地了解了电阻还与光照强度、温度、压强大小等有关, 它们被称为光敏电阻、热敏电阻和压敏电阻, 从而开阔学生的视野,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初中物理学习活动设计】推荐阅读:
初中物理课堂提问设计05-12
物理教学设计 初中11-05
初中物理实验教学设计06-28
初中物理课外活动08-30
初中物理课堂教学设计09-29
初中物理教学设计说明05-30
初中物理密度教学设计09-05
初中物理教学设计报告09-07
初中物理功教学设计10-03
初中物理教学设计模板1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