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实验教学设计

2024-06-28

初中物理实验教学设计(精选12篇)

初中物理实验教学设计 篇1

一、设计思想

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 教师在课堂中起辅助和引导作用。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的学习能力, 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学习态度和努力追求真理的探索精神。

二、教学准备

器材:旋钮式调光台灯、固定有各种电阻线的塑料板、电源 (干电池3节以上) 、电流表、开关、2B铅笔芯 (剖去一半, 留下带笔芯的一半, 中间用透明胶布固定) 、日光灯丝、酒精灯、小灯泡 (2.5V) 若干、导线若干。

三、教学过程

(一) 课题导入时的实验设计

1.播放流行音乐《江南Style》, 让一位学生上台将音量慢慢调响, 再慢慢调低, 让学生认识到音量的变化, 表明通过喇叭中的电流也在发生变化。

2.让一位学生上台调节台灯的亮度变化, 引导学生认识台灯亮度的变化, 表明通过灯丝中的电流也在发生变化。

(二) 课堂探索过程中的实验设计

1.设计学生分组实验, 让学生自主探索改变电路中电流大小的具体方法, 然后进行交流

实验设计:让学生先接好一个实验电路 (2节电池、一个开关、一个小电灯的电路) , 然后用桌上的器材设法改变通过小电灯中的电流。器材有:多节干电池、2B铅笔芯 (剖去一半带笔芯) 、日光灯灯丝、固定各种电阻丝的塑料板、多个小灯泡等。

学生实验后, 答案很多, 如:多接个小电灯, 多接或少接一个干电池, 变换接入铅笔芯的长度、接入一段金属线等, 教师一一给予肯定和表扬。

然后归纳得到结论:改变电路两端的电压或改变接入电路中导体的电阻能改变电流。接着引导学生思考后得出:电路中接入导体后电流变小, 表明导体的电阻对电流有阻碍作用。从而得到电阻概念, 并理解:电阻表示导体对电流的阻碍作用, 导体的电阻越大, 它对电流的阻碍作用就越大。

2.设计学生实验, 探究电阻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任何导体都有电阻, 不同的导体电阻往往不同, 那么影响电阻大小的因素可能有哪些呢?引导学生认真观察教师提供的固定有各种电阻线的塑料板后, 提出猜想:电阻可能与材料、长度和横截面积有关。

实验设计:安排各小组同学先接好电路 (干电池、开关、电流表和被研究的电阻丝, 组成串联电路) , 再采用控制变量法改变接入电路中的电阻丝。学生实验时接入电路中的是固定在塑料板上的电阻丝, 塑料板上有四根电阻丝:直径为D、长度为L的镍铬丝一根;直径为2 D、长度为L的镍铬丝一根;直径为D、长度为L的康铜丝一根;直径为D、长度为L/2的镍铬丝一根。

接着安排各小组同学进行实验, 同时完成实验数据记录, 然后分析各表实验记录, 一一得出结论。记录数据可参考下表 (下表是为探究电阻与长度关系而设计, 另外两表可参照设计) 。

交流:实验时应控制_____和_____相同。

_____和_____相同时, 长度越长, 电阻越_____。

在学生自主探究和交流的基础上得到结论:电阻的大小与导体的长度、横截面积和材料有关。电阻是导体本身的一种性质。接着介绍电阻的单位是欧姆, 并播放视频, 介绍欧姆的重大贡献和当年使用过的实验器材。

3.设计学生分组实验, 让学生自主探究电阻大小与温度是否有关

实验设计:安排各实验小组先将开关、小电灯、日光灯灯丝、电流表串联接到3节干电池两端, 闭合开关后先观察小电灯的亮度和电流表的示数, 接着用酒精灯给日光灯灯丝加热, 发现小灯泡变暗, 电流表示数变小, 表明加热后, 灯丝电阻变大, 从而得到结论:电阻的大小还与温度有关。 (说明:经过多次尝试后, 发现这个实验用日光灯灯丝做, 效果很明显, 用其他金属丝做效果不明显)

4.设计趣味性演示实验, 拓展学生视野,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实验设计:将2节干电池、开关、小量程电流计、一个光敏电阻、一个热敏电阻组成串联电路, 教师假装变魔术, 像运气功一样用手掌将光敏电阻周围的光一会儿遮去, 一会儿不遮去, 学生会看到电流计的指针来回大幅度晃动, 惊讶万分;教师又用手去给另一个热敏电阻传热, 学生又会惊讶地看到电流计的指针来回大幅度晃动。这样的趣味性演示实验让学生轻松地了解了电阻还与光照强度、温度、压强大小等有关, 它们被称为光敏电阻、热敏电阻和压敏电阻, 从而开阔学生的视野,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本堂课的实验设计已在苏州市课改展示活动的公开课上实施, 教学效果令人满意。在探究电阻与长度、横截面积、材料关系时, 如果课堂时间紧的话, 可将班里学生分成三大组, 每组重点负责对影响电阻大小的一个因素进行探究, 并交流。

初中物理实验教学设计 篇2

黑水县中学

毛泽林

科学探究是学生参与式的自主性学习活动,是初中物理教学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现就自己实验探究教学谈几点体会。

1、创设情境,注重让用学生已学的知识导入学习新知识。

合理的安排、纪律的制定、教室的布置到纯正的普通话、优美的语言和各种教学情境的准备等,这一切无不影响着探究教学的气氛和效果。例如:可以突破传统教室的课桌布局,学生自由组合成小组,形成开放性结构,便于学生们交流合作;整堂课不受约束,学生可自主学习、自由讨论、举手发言,无须起立等等。教学《科学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时,先播放各种各样学生熟悉的声音,再引导学生通过各种途径发出声音,研究声音产生的原因。在这样真实的活动情境中,学生们满怀兴趣地通过仔细的观察、身体的触摸,去感知发声体的振动,亲身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深刻领会物体发声的原理。再者多采用对比教学,归类教学,使学生即能够更好地掌握新知识又能够复习旧知识,更好地掌握物理知识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培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辨别事物间更加细微的差异的能力。增进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和掌握。实践表明,新课程的实施中,创设情境,精彩导入是课堂教学中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它能如磁石一般吸引住学生,并快速地将师生的情感融合在一起,从而放飞学生的思维,让学生主动地、全身心地参与进科学探究中来。所以在新课的教学中,采用以旧导新,新旧对比,即可以帮助学生更系统,更全面地掌握基础知识,又能够节省时间,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对学生的学习方法,学习能力也是一个很好的提高和培养。

2、教师应循序渐进,开展探究教学。教会学生学习和总结物理学科解决问题的方法。

在实验教学之初,我们往往会遇到两难的局面:一方面,教师若指导过度,则学生无法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自主学习和自主探究;另一方面,若教师若指导不到位,学生的探究和学习活动又会杂乱无章,盲目无序,从而无法完成学习任务,两者仿佛形成了一个“解不开”的“结”。如何处理教师指导和开放式教学之间的关系呢?如何在教学过程开放的同时尽量减少探究活动的盲目和无序呢?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展开“课题”研究,在一线不断的教学尝试中,集体攻关,初步摸索出以下一些行之有效的做法:首先教学方法上“循环探究,逐步深入”。先将新课内容划分为几个大问题,再将每一个大问题分为若干个环环相扣的小问题。从而让学生的思维和探究教学形成一个先散后聚,不断聚散交替的循环探究过程。同时将探究教学的相关内容延伸至课外。比如:对学生而言,可以提前布

置学生先预习新课,“简阅课文”“查询资料”“自制自带实验器具”等,将课堂上没有探究完的内容带至课外,课后布置学生写“探究报告”和“学习心得”等;对教师而言,课前认真备课,课中用心教学,积极应对随机出现的课堂情况,课后撰写教学实录和教学反思,这一切不仅有利于学生探究学习任务的扎实完成,也有利于教师在新课程的实践中不断地完善教学,发展自我。其次教学过程中让学生了解自己在探究活动中应该要干什么事,明确自己的目的,教师也在学生探究过程中给学生一些方向性的提示,但这些提示应区别于我们传统实验课中的“实验步骤”。要有效地防止和避免学生随意玩耍实验器材、手足无措等现象的发生。教学在“形散而神聚”中有条不紊地进行。再次,在教学理念上“淡化概念的严整性”。物理学科概念的严整性有时反而是学生探究学习的“障碍”,大多数学生会觉得非常困难,因此而产生为难情绪。对于这些问题我们提出在教学中“淡化概念的严整性”,降低探究学习的难度。最后教学结束后“开展问卷调查”,及时地沟通师生间的需求,使进一步的教学更有针对性和指向性。

3、帮助学生逐步提高思维能力。初中物理教材中并没有专门的章节介绍物理学科的学习方法。但又可以说整本教科书都在讲述物理学科解决问题的方法。因为教材在讲述物理概念、定律、公式时,就是按物理学科解决问题的步骤在进行。即一般是先提出问题再通过实验研究、观察、分析、概括总结等步骤进行的。在教学中通过对知识的学习,指导学生体会学习物理的方法,体会物理概念和规律的发展过程,体会前人的思维成果,在学习继承前人思维成果的同时,锻炼和提高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

4、加强信息反馈,及时调整教学计划。

在总复习中,要时刻注意“信息反馈”。正如控制论创始人维纳说:“有效行为必须由某种反馈过程来提供信息,看它是否达到预定目标,最简单的反馈是检验任务的成功或失败。”通过反馈信息来了解已设计的教学内容与预期目的是否符合,学生对知识理解和掌握。所以我在每个阶段复习教学中,除了注意来自学生方面各式各样的反馈信息外,还特别重视每次测验和考试的信息反馈。坚持做到按时、按量、按评分标准,科学分析试卷,评价试卷,并注意各层次的学生学习状况和掌握知识的程度。要求学生对测验情况进行知识点、面、掌握情况及学习上的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进行分析,寻找存在不足的原因。教师做好统计工作,找出教学上的弱点进一步改进教学方法,及时调整复习计划,对不足之处立即查漏补缺。这样才能使实际掌握情况与预订的教学目标更吻合,尤其要对后进生加强辅导、关心、鼓励,及时表扬他们,哪怕是一点滴的进步,充分肯定他们。这样才能充分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做到大面积地有质有量地提高学习成绩。

5、指导学生记忆的方法

初中物理虽然需要注意培养思维能力,但同时也要重视记忆,不要死记硬背绝对不是不要记,不要背,而是更加强调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记忆。根据艾宾浩斯的记忆曲线的规律,我对学生进行了如下的要求:每节课要认真听讲,加强对知识的理解,课后留出几分钟的时间进行记忆。上午的课,中午要重温一遍,下午的课傍晚要重温一遍,作业前要重温一遍。睡前再一遍,每周要对本周的知识进行一次回顾,再以后是一个月,三个月。这样学到的知识基本上在大脑里扎下了根,想忘记都很难。记忆时要注意找规律、找特点,要准确记住各种定义,定律的文字表达和各种物理量的单位,这有利于帮助学生形成物理文字,语言的表达能力。物理计算公式与数学计算公式的一个最大的区别就是,公式的每一项都有物理意义和单位,在记忆物理表达式时,一定要记住各项的物理意义和单位。

初中物理实验教学 篇3

物理实验是研究物理学的重要方法和手段,加强实验教学,不仅可提高物理教学效率,还可提高学生的实验素质,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学习能力。初中物理实验包括演示实验、学生分组实验和课外小实验,它们都是很好的素材,只要教师做实施素质教育的有心人,对它们合理地加以应用,一定会在教学中收到良好的效果。

2 切实重视演示实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物理演示实验具有形象真实、生动有趣的特点,能为学生在形成物理概念、得出物理规律前营造出活生生的物理情景,使学生感受倍深。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动作记忆效率比语言文字记忆效率要高好几倍。“百闻不如一见,百看不如一做”说的就是这个道理。经验证明:一个成绩优秀的物理尖子对物理现象和物理过程具有很强的“悟性”,这种“悟性”源于对日常生活丰富的感性认识。对物理学习有障碍的人,其最大的障碍不在于智力因素,而在于缺少对日常生活的用心观察,头脑中缺乏感性经验,而这些感性经验恰恰是物理思维的基础。因此,物理教师的首要任务就是:尽一切可能,在课堂上为学生展现出丰富多彩的物理现象和活生生的物理情景。教师不仅要用好课程标准上规定的演示实验,甚至教材上的一段话、一幅插图、一道习题也可以将它搬上“讲台”,进行演示。演示的形式不能仅仅是“教师演,学生看”,还可以是“教师导,学生演”,即边学边实验。

2.1 做压强的实验

用鸡蛋做实验。将鸡蛋握在手中,使劲握也难以破碎,但手拿鸡蛋在碗边轻轻一敲即破。说明:鸡蛋紧握在手中时,受力面积大,压强小;而在碗边轻敲时,受力面积小,压强大。可见,压力的作用效果不仅跟压力大小有关,还跟受力面积有关。

2.2 做大气压实验

将浸湿酒精的棉花放在广口瓶内,点燃棉花,并让它燃烧一会儿,然后将一只剥壳的熟鸡蛋(稍大于瓶口)置于瓶口上,熟鸡蛋在瓶内、外压强差作用下,被压入了瓶里。

2.3 做物体的浮沉实验

将一只鸡蛋放入浓盐水中,然后缓缓倒入清水稀释、搅拌,随着盐水的不断稀释,鸡蛋排开液体的体积随着增大,由漂浮状态慢慢变成悬浮状态,最终沉入杯底。这说明:浸在液体中物体的上浮和下沉,决定于它所受浮力和重力的合力。

世界上许多发达国家重视演示实验的经验都值得借鉴。德国物理教育界流传着这样一种说法:“没有演示实验的课,不算是一堂成功的课。”德国的物理教师除了极少数纯理论课没有演示实验外,一般每堂课要做2~3个实验。美国物理教师也都很重视演示实验,在他们上的每一节课中至少要做一个演示实验。而且这些实验都是他们自己设计,所用器材都是他们自己动手制作的。日本的物理教学也非常活跃,学生课堂上动手活动量较大,有半数以上的课是在实验室渡过的。大量的信息资料显示:国际物理教育界正在流行这样一种趋势,即衡量一堂物理课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堂课中演示实验的数量和质量。

3 重视实验探究

3.1 鼓励学生积极大胆参与

要鼓励学生积极动手、动脑,通过自主的实验探究,学习物理概念和规律,体验到学科学的乐趣,了解科学方法,获取科学知识,逐步树立科学创新精神。要帮助学生克服怕出错、怕麻烦等思想障碍,同时在比较困难的地方给予具体的指导,使学生能够比较顺利地参与实验探究。开始几次学生分组实验,实验仪器都是学生首次接触,如刻度尺、天平、电压表等,教师要着重指导学生识别仪器的规格和性能,察看铭牌或说明书。弄清测量范围、最小刻度、零点及其调节方法、使用方法。只有掌握以上4点,才能保证实验精确地完成和仪器、人身的安全。

学生分组实验,每个人都有操作机会,如在学习量筒、弹簧秤、天平等知识时,学生的积极性一定会很高,效果一定会更好。总之,应尽量多给学生亲自动手动脑的机会,这对提高学生的操作能力是很有帮助的。

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的高低对他们今后的工作和学习有着重要的影响。生活中小到照明电路的安装、各种物体质量的测量,大到交通运输和生产劳动都需要这方面的能力。

3.2 重视实验探究中的交流与合作

在现代社会生活和科学工作中,个人和团体间的交流与合作是十分重要的。教师在安排科学探究活动中,要注意这方面良好素质的形成。实验探究一般都是分组进行的,组内的角色分工要明确,例如甲负责操作,乙负责记录。另一方面,组内角色要转换,例如第一次甲操作乙记录,第二次乙操作甲记录。要注意发挥每个学生在实验探究中的作用,不能由少数学生包办代替。这样既能使每个学生都得到机会均等的全面练习,又能充分体现工作中的分工与协作。

初中物理实验教学探究 篇4

一、在兴趣中激发活力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最好动力。学生听惯了教师的滔滔不绝, 看多了教师自我表现, 他们更期待自己去操作, 在操作中得到真经。所谓百闻不如一见, 百见不如一做。自己做实验和看演示实验比听教师讲课要更感兴趣, 给学生创造更多动手实践的机会, 使他们在操作过程中体验快乐, 在实践过程中自主学习, 这是激发学生兴趣的最好途径。

为了保持学生的兴趣, 我们设计的实验要难易适中, 要适合学生的能力和基础, 要让学生“跳一跳, 能摘桃子”, 要设计紧贴教材的实验, 设计和生活现象相联系的实验, 这类的实验学生很喜欢。作为一线教师, 在日常物理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中, 有计划、有目的地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有利于培养适应新时期的复合型人才。

在苏教版初中物理教学中, 根据教材可设计的实验有:钟罩里的蜡烛, 烧不死的金鱼, 水杯放大镜, 磁屏蔽, 声音在固体中的传播, 声音在液体中的传播, 探究声音的强弱与什么因素有关, 探究决定声音高低的因素, 比较材料的隔声性能, 观察水的三种状态及其特征, 练习使用温度计, 观察水的沸腾, 模拟大自然中雨的形成, 用加压的方式使气体液化, 探究“冰烛蜡”的熔化特点, 观察“碘锤”中的物态变化, 观察色光的混合, 设计、制作模拟调光灯, 探测红光外侧的热效应, 探测紫光外侧的荧光效应, 做几个有趣的影子游戏, 观察光的传播路径, 观察光从空气射入水中的折射情况, 辨别凸透镜和凹透镜, 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 通过两个凸透镜观察物体, 用刻度尺测量纸张的厚度, 比较纸锥下落的快慢, 观察弹簧测力计, 竹筷提米等。这么多的实验, 每一个都在课堂上做是不可能的, 这就要求教师引导学生课外去做, 然后有针对性地解疑, 靠压力, 学生可能去做, 而决不可能做好。

二、用多媒体助推实验

初中物理实验中, 有些电学实验存在一定的危险性;有些实验现象是在瞬间出现的, 如果在做实验的时候学生不认真观察, 就很难看清楚实验的现象;有些实验用肉眼是很难发现的。多媒体在模拟抽象问题、微观世界的活动、宏观世界的变化、大型机器的运动等方面有其明显的优势。所以, 用多媒体助推初中物理实验是教学中必不可少的。

如在“从粒子到宇宙”的教学中, 可以通过多媒体出示图中粒子的分布及其变化, 通过多媒体以动画的形式将微观世界展现在学生的眼前, 变微观为宏观、变抽象为形象, 促进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这样既能展现这些物质的运动规律, 又能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加深记忆, 为物理学习提供便利。

在这个案例中, 利用多媒体可提高可见度, 教师可以轻松操作, 学生也可以看得更清楚, 实验中出现的故障也会少许多。在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中, 化抽象为具体、化复杂为简洁, 创建直观性和动态性情境, 通过播放一些在课堂中不容易演示的实验录像, 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 加强他们对知识的理解。

三、在创新中增强能力

在初中物理实验中, 要适当地让学生自己去摸索实验的做法, 不要教师在前做, 学生在后跟, 亦步亦趋, 虽然错误可能少些, 但学生永远得不到快速地发展, 更谈不上创新。在创新能力形成的过程中, 让学生自己动手实验是创新学习的基础。作为教师要做到大处着眼, 小处入手, 让学生从细节做起, 慢慢地掌握实验的方法, 提高实验的能力。让学生在摸索中前行, 让他们自己设计步骤, 这样更能提高能力。

实验教学是落实新课程目标、全面提升学生科学素养的基本途径, 在实际教学中, 必须通过实际指导学生认真观察实验、积极思考有关问题才能澄清模糊认识, 在创新中增强能力。

前文我们讲过要让学生自己去利用课外时间做实验, 但大多数同学无器材、无道具, 如何来做?在创新教学过程中, 让学生利用他们身边的各种各样的物品, 结合实验要求, 独立完成实验。例如, 有的用饮料瓶去探索声音的产生和传播的规律, 用点燃的蚊香来演示光的直射、反射、折射现象, 用学生的玩具激光笔从瓶底照向瓶口, 就能清晰地显示光在同一种物质中沿直线传播。再如用手指堵住注射器的下口, 再拿另一手向外拉活塞, 我们就会发现, 拉活塞的手只要一松开, 活塞会返回。这是为什么呢?其实就是大气压的存在, 学生在玩中就可以做很多物理实验。

物理来源于生活, 又高于生活。利用身边低成本的实验教具, 成本低而价值不低。根据素质教育的要求, 我们迫切需要改变以往的教育教学模式, 使其由被动变为主动。我们只有全身心投入其中, 想学生之所想, 打开学生的视野, 我们的物理实验课堂才会越来越有趣。

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体会 篇5

镇头中学郑海鹏

物理是以实验为基础的一门科学,在物理实验中更能展现出物理的神秘性和趣味性,也是学生建立正确的物理概念、培养科学精神和利用科学改造社会生活的一个重要手段。在教学的全过程中要贯穿实验这一条主线, 要想达到这一目标, 我认为必须把握好“演示实验”、“分组实验”和“探究实验”这三个关键环节。

一、演示实验教学要做到“精、真、显”

演示实验是指为配合教学内容而由教师操作示范的实验。它能化抽象为具体, 化枯燥为生动, 把要研究的物理现象清楚地展示在学生面前, 引导学生观察思考, 帮助他们掌握物理概念和规律。

“精”是要精心准备, 要在选题、仪器、教案、教法等各个方面进行充分准备。在选题上, 对于教材中提供的演示实验要作为首选, 但要结合学生实际,把提高学生的兴趣放在首位。在仪器上, 要在课前认真检查实验所需仪器的性能, 必须先做一遍实验,确保仪器的完好。在备课上, 教师要对教材进行认真分析, 实验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认真的思考, 策划出如何解决的对策,当然也可以故意预设一些实验错误,加深学生对实验的理解。在教法上, 教师要对授课内容有整体把握, 对何时进行实验, 在实验中有什么现象, 根据这些现象引导学生应归纳出什么规律或总结出什么结论, 学生会提出哪些问题要在课前考虑清楚。

“真”教师在演示实验的过程中也必须保证过程的真实性和结论的可靠性。因此一定要尽可能保证实验的成功。要保证实验成功, 除了在课前充分准备外, 还要求教师有深的理论功底和较刻苦的钻研 1

精神。一旦实验中出现了问题, 教师一忌忙乱, 二忌简单, 三忌虚假, 教师对出现的问题要迅速地分析原因, 找出错误的所在, 并向学生做出正确的解释, 然后重新开始实验直到得出正确的结论。

“显”是显明易见, 演示实验的目的就是要使全体学生有直观的印象,增加物理知识的神秘性,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并通过实验建立正确的物理概念。所以演示实验要确保实验器材足够大,确保所有学生看的清楚,必要时自制教具。

二、“学生分组实验”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实验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己动手, 通过亲自实践, 验证物理规律、加深对教材理解的教学手段。学生亲自操作、观察、记录、分析和总结物理现象, 是对知识的再认识、再学习和再提高。学生实验是物理考查的重点, 不管是学期考试还是中考考查的类型主要有两种方试, 一是理论考试,二是实验操作考试。但结果往往不尽人意。在这几年的教学中,学生在分组实验中往往会出现如下问题:

(1)注意力分散。

在老师讲时, 学生只管自己边看边玩。导致一些学生在十分基本的知识点上也要发生错误。

(2)仪器无端损坏。

特别是老师在利用静态的示意图及板书介绍实验原理时,使学生的吸引力大大下降。不少学生在自已摆弄仪器时, 导致实验器材无端损坏。

(3)热闹而无序。

学生注意力相对集中及积极参与是在“仪器安装及调节”“操作并记录数据”“数据分析及处理”这三个阶段。在这三个阶段学生的积极性虽然很高, 但实验效果较差, 这是由于前面几阶段的基础没

有打好, 导致学生的操作无序。

针对以上问题, 我进行了如下的设计:(1)变视听信息相互干扰为协调一致 , 我认为在开始讲解器材作用与介绍实验原理时可以用视频展示台将实验器材放大, 这样学生既可以看到清晰的仪器, 又可以听老师讲解,并且力求用生动活泼的形式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这样教学效率大大提高。(2)用动作技能的学习规律指导动作技能的学习, 学生的动作技能是比较缺乏的,只有通过老师很好的示范作用, 学生实验操作的正确率才会大大提高, 教学效果及教学的吸引力大大提高。

三、结合具体问题进行自主探究, 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探究性实验是指学生在学习好课本知识之后, 在老师的引导下结合具体问题进行自主探究, 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从而对知识更进一步的领会和掌握, 探究实验是基础教学改革中的一项重要措施。我认为从以下两个方面加强实验探究教学。

(1)、引导学生科学选取探究性实验的课题

探究性实验的选题要切合 《物理课程标准》的要求, 要准、新、奇。准──即准确, 科学合理。新──即新颖, 别致, 有趣。奇──即想象丰富, 思维创新。因此各学习小组在选题时,应注重科学性、需要性、趣味性、新颖性、创造性和可操作性。

(2)、认真地组织好探究性实验的活动

探究性实验的活动要在老师的组织和引导下, 学生以主人翁的姿态, 积极主动参与, 并经过认真的观察, 实践,思考, 体会物理现象中蕴含的知识和规律, 从而实现知识的迁移, 技能得到充分的提高,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鼓励和提倡学生敢于想象, 勇于提问, 大胆实践,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体现学生的个

性特色和合作精神。

自从开展有效教学之后,我对物理实验教学做了以下改进:

(一)改讲解物理规律为让学生探究物理规律

物理学是研究自然规律的一门科学,所以,物理新教材特别重视学生对自然规律的认识和发现过程。在物理教材中,许多对我们来说已经有明确结果和结论的定理、定律和原理,对学生来说结果是未知的,这正好为开展探究式教学提供了素材。我们可以把学生带入到对某一规律发现的情境中,让他们自己发现问题、自己解决问题,经历基本的科学探索的过程。学生在“像物理学家那样去思考物理”的同时,学习“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科学方法,以及科学家们“善于质疑、大胆猜想、勇于探索、不怕失败”的科学精神,并获得一定的知识和技能。

(二)改讲解物理现象为让学生自己探究物理现象

物理学要求学生能够了解、理解某些物理现象的重要特征。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往往会把某一物理现象所具备的特征给学生罗列出来,让学生一条条记住,这样极不利于学生对这一现象的理解。如果我们让学生经历观察物理现象的过程,并自己探索和发现这些物理现象的特征,甚至有些特征还需要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才能发现,那么,不仅能够使学生对这些物理现象的特征理解到位,而且同时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改讲解物理概念为让学生自己探究物理概念

物理学中为了描述某一现象都会引入一些物理概念,而所引入的物理概念与哪些因素有关、如何用这一物理概念来描述所研究的物理现象等问题一直都是教师在课堂上要重点讲解的。如果采用让学生自己寻找或定义一个物理量,该物理量要能够描述和反映所研究的现

象,那么学生就需要通过探究性学习自己分析、自己设计实验,寻找这一物理量,同时论证自己的观点。

(四)改介绍物理仪器的构造和原理为让学生自己设计物理仪器 物理学在对自然现象、自然规律的研究中常常要使用一些仪器,这就需要学生了解仪器的构造和原理。如果我们把讲解物理仪器的构造和原理改为根据要求让学生自己设计物理仪器的话,不仅能够让学生了解到仪器的构造和原理,还能够让学生了解到为什么仪器要设计成这个样子;不仅让学生学习了发明和设计仪器的基本方法,还能够让学生体会到发明和设计仪器的艰辛和快乐

初中物理实验导入教学浅析 篇6

一、实验导入教学的优越性

1.从基础实验引入物理教学,提升教学的效率。初中物理是学生们学习物理的进阶时期,这时的物理知识点是有一定的深度和难度的,需要学生们尽量多思考和总结物理知识要点。实验的导入教学法能帮助学生从物理的基础来研究物理定理以及概念,优秀的实验导入教学能让物理知识的学习变得更加的轻松和简单,学生们通过导入的实验一眼就看明白了物理知识的重点和原理。教师们运用实验导入教学还能让学生们初步了解物理实验的步骤以及原理、方式方法等等,有利于往后的物理实验教学。

2.为走进实验室动手做实验打下基础。初中物理的学习还离不开物理的实验教学,这也是深入理解物理学定理的重要教学方法。课堂上的实验导入教学法能让物理实验的教学变得更加高效,学生们通过实验导入了解各种实验的准备和实验的注意事项等知识,为走进实验室打下基础,在试验的过程中也能熟练掌握物理学概念。做实验的过程之中会遇到各式各样的难点和意外等,实验导入教学就能帮助学生自主处理这些事项,从而提升学生们自主学习、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

3.活跃课堂的氛围,提升学习效率。实验导入教学也是活跃课堂气氛的一种重要办法。物理的学习本是一个枯燥、单调、繁杂的过程,而各种各样有趣的小实验的导入提升了物理的趣味性,让学生从有趣的实验中学习物理知识,提升学生们的学习兴趣,提升学习的效率。

总之,实验导入教学的优点有很多,教师们能合理科学地运用实验导入教学法,是教学的一个进步。学生们在实验的导入学习中更加深入地理解物理知識,从基础的实验学习物理,让物理不再变得繁杂,提升学生们的学习成绩。实验教学导入的方式有时很有讲究的,接下来探究如何合理运用实验导入教学。

二、实验导入教学的运用方式

1.新的知识点导入实验。在新的知识点的学习之中,学生们要学习以前未曾接触过的新物理定理、概念等,这在初中物理的学习中需要花费不少时间和精力来熟悉新的知识。新课的实验导入能通过一些简单的小实验来帮助学生理解新的知识点,从而让学生们更加快速地掌握物理概念等,提升物理新知识的学习效率。

2.课后作业导入实验。课后作业的布置也可以让学生自己动手做个物理实验,这也是巩固物理学知识的重要方式。在执行实验的过程之中,学生们能零距离地把握实验流程,理解物理学定理,学习物理学知识,有助于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探究能力。例如,在“探究小车速度随时间变化规律”这一小节中,要求学生进一步理解什么是匀变速直线运动。教师在课后可以布置个小实验让学生自主验证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物理定义,可以告诉学生运用小车、纸带、勾码、实验室的打点计时器等实验材料,小车拖动纸带运动,打下一系列的点,让学生自主测量和分析这些点所蕴含的物理学意义,巩固课上的匀变速运动的概念。在作业的布置中还要让学生明白实验的注意点,从而让实验成功。若实验失败,还要让学生自己分析失败点在哪里,让学生自主解决问题,提升学习的能力。

初中物理实验教学初探 篇7

一、先实验探究, 后分析总结

人的认识规律是由感性到理性, 由具体到抽象.物理教学必须根据教材特点努力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先通过实验揭示现象, 引导学生细致观察, 启发学生认真思考、分析推理, 然后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思维加工, 归纳总结建立概念, 导出规律.这样不仅使学生深刻理解概念和规律, 同时也教给了学生观察、分析、归纳、概括的学习方法.例如在《大气压》的教学时, 运用“水杯—厚纸片”实验导入新课, 把学生的注意力迅速地吸引到所要研究的现象上, 使学生的思维处于积极活跃的状态.而且, 实验所揭示的现象本身就提供了思维的方向, 有利于教师因势利导, 引入新课, 并激发学生求知欲.另如, 在《液体内部压强》的教学时, 先通过“玻璃管—橡皮膜”实验得出“液体对容器底部和侧壁会产生压强”;再通过“三孔圆筒”实验得出“液体内部的压强与深度有关”;然后通过“金属盒—压强计”实验得出“液体内部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 压强随深度的增加而增大, 在同一深度液体向各个方向的压强相等”, 最后换用不同的液体实验得出“液体的压强与液体的密度有关”.综合以上实验概括出液体内部压强的规律.这样使学生通过实际操作获得感性知识作为认识的基础, 依据实验所提供的思考问题的途径, 对分析得出的结论加以整合, 达到事半功倍的目的.

二、先理论分析, 后实验验证

物理教学也不能事事从直观开始.学生学过了一些概念、原理、定律、理论后, 教师应该启发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来探讨有关问题, 进行分析推理, 得出规律后再运用实验加以验证.例如, 在《滑动变阻器的作用》的教学时, 首先根据已学欧姆定律分析把滑动变阻器接入电路后对电路中电流的影响, 然后指导学生通过实验加以验证.

另外, 对有关的实验, 运用学过的基础知识, 先论述实验原理, 进而分析推论, 判断实验过程中可能产生的现象和结果, 然后, 再通过实验检验理论分析或推理判断是否正确.例如, 在《物体的浮沉条件》的教学时, 运用这种方法, 将会取得较好的效果.

其次, 在学习了理论、原理之后, 配合实验让学生解释一些物理现象或日常生活中的物理问题.例如, 学习大气压之后解释“钢笔吸墨水”;学了物态变化之后分析雨、雪、霜的形成;学了光现象后, 破解彩虹之谜等等, 从而达到巩固所学知识的目的.

综上所述, 采用先理论分析后实验验证的方法把理论和实际紧密联系起来, 能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先转变教法, 后教学法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实施, 单一的教法已不能适应形势的需要.在物理教学中, 依据教材实际, 采用边引导, 边实验, 边分析的方法, 可以实现几个转变:一是教师在教学上由灌变为导;二是学生在学习上由以视听为主变为以动手实践、动脑思考为主;三是使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变为主动地去获取知识, 成为学习的主人.例如, 在《二力平衡》教学中, 先以日常生活中吊在天花板上的电灯, 放在桌子上的书等保持静止状态的实例出发, 提出问题:怎样的两个力能保持平衡?进而让学生通过“小车—钩码”实验寻找二力平衡的条件.学生往往会得出二力平衡的条件是“二力大小相等, 方向相反”的错误结论, 此时教师不要急于纠正, 应让学生继续做以下实验: (1) 两个力大小相等, 方向相反, 作用在两个物体上; (2) 两个力大小相等, 方向相反, 作用在同一物体上, 但两个力的作用线不在同一个直线上.通过观察分析使学生否定了自己的片面论断, 得出了正确的结论.这样学生成为知识的发现者, 他们获得的知识不是教师硬灌的, 也不是自己死记的, 而是通过实验、探索而发现的、有血有肉的知识.与此同时也教给了学生学习的方法.

四、先合理设计, 后精心实施

实验是为教学服务的, 要想使实验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必须依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实际合理设计, 安排实验.例如在《大气压强》一节教学时, 首先运用课本上“问题与思考”中的乙、丙、丁三个实验证明大气压强的存在, 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引出课题.然后再用“问题与思考”中的实验甲, 证明物体各个方向上都存在着大气压强;进而增加“马德堡半球实验”, 提出问题:大气压强究竟有多大?使学生兴趣盎然, 处于积极的思维状态.接下来进行托里拆利实验, 解决提出问题.这四组实验, 一环紧扣一环, 教学内容步步深入, 符合学生认识规律, 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 使学生在活动中获得知识, 教师教得轻松, 学生学得自然.最后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一些常见现象, 特别是组织学生讨论当地广泛使用活塞式抽水机的工作原理.这样既加强了学生双基训练, 又培养了学生的能力, 达到了加深理解、巩固应用知识的目的.

初中物理实验探究教学初探 篇8

一、物理实验探究教学过程中应处理好的几个关系

1. 处理好实验探究教学与传授式教学的关系

实验探究教学作为一种教学方式, 与传统的传授式教学相比, 的确有许多优点, 它能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培养学生的动手和动脑能力。但实验探究教学也有其不足之处, 探究教学很费时间, 按教学大纲要求往往一节课能够完成的教学内容若进行实验探究教学至少得两节课, 多者可能是三四节课, 很难完成教学任务, 且学校的教学设施不能满足教学需要, 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完全实施实验探究教学, 则学习效率是不会高的、也不能适应现行的应试需要等。因此, 实验探究教学与传授式教学并不是两种绝对对立的教学。从传授式教学到完全独立的实验探究教学, 其间还存在着传授中有探究、探究中有传授的混合教学。从教育实际来看, 学生探究能力的形成与发展也有一个渐进过程, 只有掌握一定的基础知识和技能才能实施实验探究教学。那么, 如何处理好实验探究教学与传授式教学的关系呢?本人的做法是:根据教学要求、学生实际、教材内容、实验器材, 尽可能多地开展实验探究教学。例如, 介绍仪器的构造时, 必须采用传授式教学, 实验器材的使用必须讲透, 选择仪器后, 很多学生不知怎样使用, 而出现故障后, 问题出在哪里, 一窍不通。学生不知灯座和灯丝的结构, 所以安装灯泡时, 总是抓着玻璃泡用力旋, 结果最后变成灯泡不能使用了。在进行弹簧测力计调零时使劲掰指针, 这样除了把指针弄坏, 什么效果都没有。而在实验仪器的选择中, 采用的是探究式教学。很多学生实验做完了, 却不知道为什么要使用这些器材, 仪器是怎样选择的。如平面镜成像的实验中为什么使用玻璃板而不是平面镜, 且玻璃板要有颜色, 而不能是完全透明的。在做电流做功与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中, 为什么用电热丝, 为什么用煤油, 而不用水和酒精呢?等等。

2. 处理好实验探究教学中过程与结果的关系

事实上, 实验探究教学是既重过程又重结果的。这是因为: (1) 所有的科学探究离不开科学概念、科学原理作为指导。任何一种探究都离不开人们先前获得的概念和原理, 从实验探究教学的各环节来看, 每一个步骤都离不开学生先前已有的知识。学生之所以会提出问题, 就是因为碰到了用自己先前的知识无法解释或与自己的已有概念或原理相矛盾的情境。如果一个学生没有一定的知识准备, 要他进行实验探究, 发现和提出问题, 那是不可能的。再从假设步骤看, 学生提出的每一个假设都是基于他头脑中的已有的概念和理论, 离开学生的已有知识去任意猜测, 无异于建空中楼阁, 只能导致实验探究失败, 最后无法进行探究。由此可见, 实验探究需要有一定的基础, 以某种理论作为指导, 在研究结论的基础上, 才能加深对科学本质的理解。因此, 实验探究不能轻视结果。 (2) 科学方法寓于科学知识中, 是知识的核心和脉络, 两者密不可分。科学方法必须从学习科学知识的过程获得, 离开科学知识, 谈论科学方法, 无异于是天方夜谭。科学方法反过来又可以指导人们如何获得科学知识。科学方法与科学知识之间的关系就是学习方法和学习内容之间的关系。在实际实验探究教学过程中, 必须要坚持过程与结果并重, 既要让学生在探究中掌握和理解科学概念、原理, 又要让学生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 培养科学素养, 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那种重过程轻结果或重结果轻过程的做法都是片面的。同时要注意实验操作对实验效果的影响, 实验操作的步骤将直接影响着实验效果, 从而对实验结论造成很大的影响。例如, 平面镜成像的实验中, 背景要比较暗, 这样所成的像就比较清晰。玻璃板要与水平桌面垂直, 这样才能使镜子后面的蜡烛与像完全重合。天平要放在水平台上, 这样才有“物体的质量等于砝码的示数加游码的示数”。研究杠杠平衡条件的实验中要求杠杆在水平方向平衡, 这样才能直接从杠上读出力臂。凸透镜成像的实验中要求蜡烛、凸透镜、光屏三者在同一直线上, 并且焰心、凸透镜、光屏三者的中心在同一高度, 这样才能使像成在光屏的中心, 便于观察像的特点, 从而得出正确的实验结论。

3. 处理好实验探究教学内容与教学时间的关系

在实践中我们发现实验探究教学太费时间, 严重影响教学任务的完成, 甚至有人认为是一种十分不经济的教学方式。对于这个问题, 首先, 我们必须承认实验探究教学的确要花费大量的时间, 没有足够的时间是无法真正开展有意义的实验探究的。但是花这个时间是值得的。对于一个课题的实验探究从情景探究到实践探究少则需要两节课, 多则需要两周。这就需要学校在初二、初三安排课程表时有针对性地对物理课堂作适当的调整, 并进行重新规划, 提倡开展连堂课, 这对学生进行实验探究教学将会是有力的支持。其次, 要全面看待这一问题, 如果单纯从知识的传授来说, 实验探究教学是要比传授式教学花费的时间多得多。但是如果从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全面培养来看, 实验探究教学则是一种比较经济的教学方式。再次, 如果单纯从一节课来比, 实验探究教学的时间效益是比较低的, 但是如果从一个单元或一个内容专题的教学来比, 许多教学实践表明, 设计合理的以探究为核心的采用多样化教学方式的实验探究教学其时间效益则不比传统教学的差。另外, 研究表明, 实验探究教学所花时间将随着教师对实验探究教学的开展以及学生对其认识和了解的程度、学生探究知识和能力的进一步提高而呈现缩短的趋势, 如果能够坚持实施, 则时间效益将会进一步提高, 那时同仁们将不再为完不成教学任务而发愁了。

二、实施物理实验探究教学时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 探究的目标要明确

初中生所进行的物理探究多半是在课堂内完成的。为了便于比较、检查, 探究时所用的器材、方法常常是相同的、有选择的, 而教学计划中的课时是有限的, 这就决定了初中物理探究实验的目标应相对集中。在教学中, 教师要适时恰当地控制学生发散了的思维, 充分利用各种方式突出探究的主题和目标。否则面对众多的器材学生漫无目标地进行探究, 其结果只能是白白浪费宝贵的课堂教学时间。

为了提高探究实验教学的效率, 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教学任务, 有时还需要围绕总的探究目标将探究分成若干个适当的层次分布进行。对分布进行的各阶段目标也应明确, 必要时还要控制条件。“研究杠杆平衡条件”的探究式实验如不采取措施, 要在一节课内完成是很困难的。可将此实验分两步进行探究。第一步, 探究支点在中间的杠杆平衡条件。第二步, 探究动力、阻力在支点同侧的杠杆平衡条件。在每步探究中通过有目的地给出一些数据来控制条件, 引导学生进行有向探究, 使学生初步体会到分别改变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都可以使杠杆达到平衡。

2. 从实际出发考虑探究实验教学的容量

初中物理实验探究教学受课时、教学进度的限制, 只能在一定的时间内完成。这就要求教师根据具体情况, 如实验设备情况、学生基础情况等因地制宜地确定探究的容量。

3. 根据初中生的心理特点设计实验方案

初中物理实验教学初探 篇9

一、抓好课堂实验教学,寓实验课于趣味之中

实验教学能否达到教学目的,实验各个环节能否顺利开展的关键问题是看教师能否激发起学生对实验的兴趣。因此,教学时,教师要尽可能通过多种途径,培养学生的实验兴趣,调动起学生实验的积极性。

如,在演示“水不善于传热”的实验时,把事先准备好的小鱼放到试管底部,然后在试管上部加热,使水沸腾,而管底的鱼却没有什么异样。学生感到十分惊奇,从而激发了他们的实验兴趣,调动起了学习的积极性。

二、鼓励学生演示实验,培养学生求是学风

演示实验是一种直观的教学手段,它可以向学生传授物理基础知识,同时还能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但由于课堂教学时间有限,只能有一部分实验让学生亲自参与。在这种情况下,为了达到较好的实验效果,教师除了让学生课后做完课本上的学生实验外,还要尽可能地把演示实验也改成学生实验,让学生在课后积极完成。

如,“浮力的大小”、“电流强度跟电压的关系”等实验就可以让学生自己动手做。在实验过程中,除了要求学生用科学的态度做好实验外,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写出实验报告,这是将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的一项重要工作。通过认真检查学生的实验报告,促使学生在实验过程中,正确理解实验原理,明确实验目的。特别是一些实验出现了误差后,要求学生认真讨论,分析产生误差的原因,使他们逐步形成一种严肃认真、一丝不苟的学风。

三、课外活动纳入实验,内容形式有机统一

为了多方面培养学生做物理实验的兴趣,在学生掌握了一些基本实验技能后,应按统一计划,组织好课外活动,配合课堂实验教学。笔者是这样做的:一是根据教材实验特点和青少年的心理特点,精心设计课外活动的内容,做到既注意内容和形式的统一,又注意活动的趣味性,保证课内和课外的内在统一;二是抓好落实。一学期的实验内容要事先确定,建立活动小组,安排好辅导教师,以保证课外活动经常化、制度化。

例如,在学习“液压机”前,借来油压千斤顶,利用课外活动操作给学生看,并让学生自己操作。

又如,在学了“光学”后,指导学生自制望远镜、潜望镜等等。

此外,利用课外活动这块阵地,还可举办别开生面的专题讲座、专题答辩会、科技信息讲座、小制作、小发明等,对促进实验教学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四、引导学生自制学具、教具,努力培养创新人才

引导学生进行发明创造,参加自制学具、教具的活动,不仅可以巩固课堂实验中所学的知识和初步掌握的基本实验技能,更重要的是还培养了学生的创造能力。在这个活动中,学生大胆设想,认真设计,精心操作。比如,可以让学生自制帕斯卡定律演示仪、磁偏角演示仪、电流方向演示仪等。这些活动,能有效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特别是当学生用自制的学具演示物理规律时,态度十分认真,对仪器特别爱护,这很自然地使学生进入了“科学家的角色”。同时,过去那些实验纪律混乱、操作马虎、敷衍了事、随意乱放仪器和损坏仪器的现象也大大地减少了。

初中物理实验教学初探 篇10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 它的教学也就侧重实验教学。通过各种真实的实验教学, 可以让学生直观地观察到物理实验中的一些奇妙变化, 进而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与积极性。同时也可以促使学生对学习过的物理知识进一步加深理解。因此, 物理教师要正确地认识实验教学。下面, 笔者结合教学实践, 就初中物理实验教学, 谈些自己的体会和看法。

一、营造课堂氛围, 调动学生学习物理的热情

初中生刚接触物理, 对物理知识一知半解, 甚至有的学生听说物理难学, 所以刚一接触物理, 就对物理产生了一定的排斥心理。为此, 物理教师要想法设法调动学生学习物理的热情与积极性。比如, 在开学上第一堂物理课时, 笔者做了很多有趣的小实验, 让学生见证物理知识带来的神奇变化。同时, 又给学生讲了许多他们熟悉的物理方面的生活常识, 还让学生动手动脑研究教室里的电路开关, 并且开展制作竞赛等。在学生争先恐后回答问题的过程中, 在激烈的讨论声中, 课堂气氛活跃起来, 他们对物理的兴趣也随之增加。有了兴趣, 学好物理就不再是难事。

二、轻松教学, 激发学生对物理实验的兴趣

俗话说,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要学生对物理实验有了兴趣, 并积极参与, 那么物理对他们来说就不难学了。初中物理是一门很神奇的课程, 只要喜欢它就会有强烈的实验兴趣, 从而做更多的实验, 了解更多的物理常识。如果排斥物理这门课, 那么实验就变得难上加难。为了让学生对物理实验产生兴趣, 笔者组织学生参加一些跟物理有关的社会活动, 带领他们做一些有趣的小实验, 让他们在参与中了解物理, 学到更多实际生活中的物理知识。比如, 教学“平面镜的成像原理”后, 笔者给学生布置作业写小论文《平面镜成像》, 让学生在写作的时候主动去观察, 了解平面镜的相关物理知识, 加深对学习内容的理解。

三、利用信息技术, 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欲望

在物理教学中, 把信息技术运用到物理实验教学中, 使学生主动、自觉地参与其中, 去发现、理解、创造与应用。为了让学生更简单明了地学习物理, 笔者在教学中设置了问题情境, 使学生抛弃了距离感, 产生了情感的共鸣。

例如, 在“凸透镜成像”的教学中, 笔者把凸透镜的焦距交给学生来定, 再让学生用鼠标拖动“物体”, 计算机就会按照凸透镜成像规律给出物体的像, 它的位置、大小、正倒、虚实也都由计算机正确地呈现出来。这样教学, 学生们看得更清楚, 认识得更透彻。这虽然是利用多媒体演示的虚拟效果, 但是可以借助它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 深化学生对物理知识的理解。

再比如, 在教学“惯性”时, 笔者借助多媒体运用抽拉活动片, 模拟演示小车遇到障碍物阻力而停止运动, 而小车上的木块没有受到障碍物的阻力, 由于惯性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仍向前运动, 所以木块底部与小车面的摩擦使木块底部受到摩擦力作用不能继续向前运动, 只好倒向前方。像这样的课, 利用多媒体放“慢镜头”, 再对小车、木块及两者之间的关系进行逐个分析、讲解, 自然会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初中物理实验教学评价 篇11

关键词:初中;物理;实验;教学;评价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2-290-01

物理学科是初中教学阶段不可忽视的重点学科,在培养初中生合作、交流、探索能力方面有很大的成效,而实验又是物理教学中不可缺少的学习环节,因此,为了提高初中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操作能力,必须从物理实验教学环节上下手,紧抓实验教学评价,增强实验的相关教学。课程改革发展至今,不得不说初中物理学科很大的漏洞还是表现在实验教学的评价环节,实验教学的评价是对学生整个实验活动成绩的认可和学习成果的反馈,科学有效的评价体系能够以其出色的引导监督作用促进学生对物理实验信心的增加,促进其实验能力的提升和探索能力的增强,最终推动学生综合学习素质的发展。本文该输了初中物理实验评价应该涉及到的内容,并提出了一些建立科学评价体系的具体实施措施。

一、初中物理实验评价内容

1、对物理实验基础知识和技能的评价。学生进入物理实验室,就要对基础的知识有所了解,这是开展物理实验的必备,也是避免错误发生的前提,基本知识包括对一些物理实验器材的识别、使用和摆放,例如电能表、电压表的使用,刻度尺的正确使用,酒精灯如何熄灭,基本电路是否会组装等等。

2、对学生物理实验操作能力的评价。物理实验的操作技能包括对各种仪器的使用、对数据的测量是否会正确无误地读取、不同实验相对仪器的正确选择等等,例如,滑动变阻器的规格选用等。

3、对学生实验信息读取和转化能力的评价。在物理实验中,很多时候需要学生自己测量出相关的数据,并根据直接的数据转化成自己所需要的证据,得出自己的结论。

4、对学生创新能力和探究能力的评价。初中生在物理实验操作过程中可以发挥自己的智慧和想象,创新实验方法,为实验得出意想不到的效果。这些也体现出新课标强调的对学生创新与探索能力培养的目标。

5、对学生实验过程中态度与情感价值的评价。学生在实验过程中表现出的实验操作能力固然重要,但是对待实验的学习态度和情感价值也不能忽视,实验只不过是个途径,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情感态度。

二、初中物理实验评价的具体措施分析

1、树立正确科学的物理实验教学评价观念。以往的物理实验教学评价之弊端就在于将评价定位在划分学生层级上,而不是促进其综合素质的发展上。为了改变这一点,必须转变思想观念,把实验评价看作是为学生谋发展的平台,使学生在实验过程中能够提升自身素质,例如,在进行探究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时,我尽量让学生自己去完成整个实验过程,让他们去自由的实验,尽可能的想出所有可能影响木块滑动的因素,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对周边的所有因素都进行可考虑,探究范围加大,探究能力提升,最终我来否定那些不对的因素,纠正学生的结论。

2、制定正确合理的评价目标。根据不同的教育领域,对学生物理实验评价也有不同的目标。在认知方面,要求掌握基础的物理知识,在技能领域,要求学生学会使用物理器材,学会对一些实验进行设计,在情感领域,则要求学生培养热爱科学、投身科学建设的满腔热血。例如,在学习《光的折射》一课时,创设情境,从生活中的现象引出光的折射知识点,使学生们意识到物理知识无处不在,这是在感情方面的评价目标,学习了光的折射原理,去解释一些生活现象,培养学生知识迁移的能力是在实验技能方面的评价目标。

3、保证物理实验教学评价方法的多样化。评价方法的选用不能过于单一,要挑选多元化的、符合学生特征和学习状态的方法,更有利于对学生的成绩做出全面反映。可以采用包括小组评价、个人评价等在内的组织评价法,或者以资料收集和记录为基础的方法再或者是测验、口试以及学生活动等。例如,在观察水沸腾的实验中,我采用了纸笔测试法,将水沸腾的状态与时间相对应做出表格,根据表格让学生总结出水沸腾的变化规律,并根据这个规律给出几道同样原理的生活习题,锻炼学生规律总结和运用的能力。

4、重视学生对物理实验教学效果的评价。成功的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不可能是教师单方面完成的。教学效果如何,也不是教师一人能够判定的,需要学生的大量支持和真实的信息反馈。为了不断改善物理实验教学质量,学校要在每学期末对学生进行信息提取,建立网上评课体系,给学生评价授课、评价教师的权利,并规定不对课程做出评价便无法继续进行下学期的课程学习,这样一来,学生就会积极评价实验教学,全面反映出实验教学的优缺点,促进实验教学的进一步改善。

综上所述,初中物理实验教学是推动学生对物理知识深入理解掌握的重要实践环节,为了提高实验教学的质量和效率,必须建立起完善的物理实验教学评价体系,树立起正确的评价观念和目标,致力于学生自身素质的全面发展,及时听取学生对实验教学的意见反馈,根据实际情况对实验教学加以改善,打造高效的物理实验教学,帮学生开辟物理学习的一片天空。

参考文献:

[1] 孙仲红.如何开展物理实验教学中的学生评价[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0(31)

[2] 熊春玲,王 卫.新课程背景下初中物理实验教学评价初探[J]. 教育实践与研究(中学版).2009(02)

谈初中物理实验教学 篇12

关键词:激发,学习,兴趣

在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中, 如何实施素质教育, 是我们初中物理教师面对的艰巨任务。根据实验课的特点, 应注重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素质。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中学生对实验课的学习兴趣浓厚, 热情, 积极参与。但随着实验次数的增多, 难度的增加, 就容易失去兴趣, 因此在实验课教学中, 要采取多种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个人要使自己对某一事物产生浓厚的兴趣, 必须对这个事物有深刻的认识。如在物理实验教学中, 首先要向学生讲清实验的重要性, 使他们懂得物理科学是一门实验科学。物理学的历史上曾有许多著名的实验:马德保半球实验, 法拉第的电磁感应实验, 牛顿的三棱镜色散实验……正是这些实验有力地推动了物理学的发展;其次, 教师要加强学生的实验预习指导, 因为预习是激发和巩固兴趣的基础。在实验前, 布置预习提纲, 提示学生实验的原理, 需要哪些器材, 操作哪些步骤, 需要注意哪些事项。另外, 对容易做的实验, 如纸盒烧开水、手挤核桃等, 安排他们利用空闲时间在课外预做, 也能收到很好的效果。如引入“大气压强”概念时, 首先演示好“马德保半球实验”。在“情景”交融之中, 课自然引入新的概念———大气压强。

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心理学指出, 观察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的知觉活动。观察能力是其他能力的基础, 也是激发学生兴趣、发展智力, 培养能力的基础。在教学中, 通过激发学生观察的兴趣, 培养观察的目的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为了激发学生观察的兴趣, 寓教于乐, 必须增强物理实验教学的趣味性, 而做好演示实验更是至关重要的。老师对每个实验都要精心设计、细心安排。仪器要新颖, 造型要美观。要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 增强实验的可见度, 对于每个实验的关键部分, 都要通过背景衬托, 运用声光配合, 引起学生的注意, 强化他们的感知。同时, 利用形象生动的语言, 提出带思考性的问题, 创设良好的气氛和环境, 从而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观察兴趣, 提高他们观察的能力, 培养学生的目的性的观察, 可以做到有的放矢, 收到良好的效果。

三、培养实验操作技能

在中学物理教学中, 实验给学生提供了极好的动手机会。老师应在思想上加以重视, 在教学中采取适当的措施和方法, 实现学生动手技能的培养。

1. 技能的养成需要反复的练习, 没有反复的练习,

学生就达不到熟练的程度, 为了达到熟练的程度, 有些重要的基本操作让学生进行反复练习是必要的。如使用测量仪器前, 通常都要调节零点或矫正零点, 搞清各种基本测量仪器的量程范围;仔细观察正确读数等。只有当这些操作熟练后, 学生才能顺利完成各种较复杂的“组合型”的实验操作。

2. 教师在实验中, 需特别注意通过自己正确的操作示范来培养学生的动作技能。

例如在《伏安法测电阻》的实验中, 常有学生在操作中出现电流表、电压表指针反偏的现象, 老师只需稍加指导与示范, 即可解决问题。但是, 有些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比较注意实验原理的讲解, 而忽视了正确的操作方式的示范, 结果导致在实验考查时, 学生在操作中“漏洞百出”。

3. 要有计划性和针对性。

学生实验能力包括设计实验计划、观察操作、数据处理、分析与总结能力。它的形成和发展是循序渐进、日积月累的, 不是每个实验都能把各种能力同时培养起来。教师首先要根据教学大纲和教材, 将每个实验认真分析后, 确定每个实验要着重培养学生哪些方面的能力。例如, 在使用常用的测量仪器———直尺、天平、弹簧秤、压强计、温度计、电流表、电压表、, 就应该着重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及数据处理能力。又如, 初中物理教材在实验《用电流表测电》之前的每个学生分组实验, 都直接写出“实验目的”“实验器材”“实验步骤”等。而在随后的实验《用电压表测电压》, 则要求学生模仿前面的表格自己设计实验表格。

四、培养学生良好的实验习惯, 使之形成科学的实验素养

上一篇:气象研究下一篇:电子导电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