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初中物理演示实验

2024-06-15

浅议初中物理演示实验(共11篇)

浅议初中物理演示实验 篇1

摘 要:当前物理演示实验教学在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方面存在不足,笔者结合教学实践经验,以光的折射实验为例,提出改进初中物理演示实验的建议。

关键词:初中物理 演示实验 光的折射

一、初中物理演示实验教学中存在的不足

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实验是物理教学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在新课程改革中,物理实验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课堂演示实验在教学中所占比例越来越大,这无疑应该得到肯定。然而,由于应试教育的强大压力、传统教育模式的束缚、实验设备不足及实验技术落后,演示实验仍是极其薄弱的环节,这种状况将影响对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许多课堂演示实验,往往只是重实验演示的操作过程,而轻实验分析的过程。教师在演示实验教学中,急于用实验现象建立概念和归纳规律,对演示实验的目的、设计等并没有给予充分的分析,学生很大程度上只是在视觉上觉得新鲜,可在思维上却没有多大收获。

以上现象在我们的物理实验教学中并不鲜见,耗时与学生收获不成正比。我尝试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对如何改进初中物理演示实验,谈谈自己的一点体会,并辅以具体案例。

二、以光的折射实验为例改进初中物理演示实验

光的折射是物理学中重要的光学现象,是理解透镜成像的基础,也是解释日常生活中许多光学现象的基础。虽然学生在生活中已经接触过很多光的折射现象,对这个现象也很感兴趣,但学习起来却普遍感到困难。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光的折射规律,我对光的折射演示实验作了一些改进。

1.实验改进思路

苏科版八年级上册《光的折射》一节中,在探究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的情况时运用了一束激光射至空水槽底的某点,接着向水槽内注水,然后让学生观察。学生观察到的现象是水槽底的亮点改变了位置,然后经过一系列问题的回答,如“从空气中入射的光线在进入水中后,光线向哪个方向偏折?”“入射的光线和偏折的光线是否在一个平面内?”等,最后得出光的折射规律。教材中还用“在水面上喷些烟雾和在水中滴几滴牛奶,来显示光路”,但在实际操作中发现,烟雾的制作、浓度,水中牛奶的多少以及教室内光亮等因素都会影响光路能否清晰地显示出来,而且加在水里的牛奶在实际的实验中会使光的强度减弱,反而会影响演示实验的成功进行,这样会给学生对光的折射规律的理解带来困惑。如何才能把在空气中和水中的光路清晰显示出来呢?如何才能在改变入射光线时能清晰地观察到折射光线的变化?甚至如何可以量出入射角和折射角的度数?如何才能观察到光垂直射到水面上时光路的情况呢?

2.实验准备

激光笔、长方体透明容器、白色可折塑料平板、水等。

3.改进光的折射实验的具体做法

按照实验要求把塑料板固定在容器中,然后在容器中倒入适量的水;让激光笔的光沿塑料板上的某根线斜射入水中,观察折射光线的情况;改变入射光线的方向,观察折射光线的情况;把塑料板沿竖向中间线向后折,使左右两面不在同一平面内,再使激光沿塑料板上的某根线斜射入水中,观察情况;让激光笔的光沿塑料板垂直射入水中,观察折射光线的情况;最后得出光的折射规律。

4.需要注意的事项

塑料板要平,厚度以1~2mm为佳,太薄板容易弯曲,光路的呈现也不清晰,太厚不易折。若找不到白色塑料板,用漆将它涂成白色也可。另外,还应把塑料板卡得紧些。为了更好地观察实验情况,可在塑料板上画些直线以便观察光折射时的偏向,也可在塑料板上标上角度,可更精确地测定入射角和折射角的度数。

5.实验改进的效果

实验改进后,减少了很多步骤,特别是减少了有关实验物品的准备,既节约了成本,又降低了演示实验操作难度,而且即使是条件较差的学校也具备实验条件。另外,可以用肉眼直接观察,效果明显,也更方便,学生参与实验的积极性也提高了。

三、进一步改进初中物理演示实验的几点建议

根据本人在光的折射实验及其他演示实验中的体会,对演示实验略微做了一些改进,不仅不会影响教学效果,反而更有助于学生掌握并理解物理规律,而且对学生思维的发展与创新精神的培养也大有裨益。

1.故意出错,考查学生的观察能力,培养质疑精神

创新的前提条件是要发现问题,因此要求学生首先具备较好的观察能力。同时,发现问题后,还必须具有揭发问题的勇气。在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下,往往教师说什么做什么,学生便记什么,没有自己的思考,发现不了问题。即使发现了问题,出于对老师权威的害怕,也不敢提出质疑。要改变这种状况,建议在部分演示实验中,教师有意出错,比如改变实验的操作步骤,或者故犯实验中的某些注意事项。当然教师事先就得要求学生仔细观察实验操作过程,找出其中哪些操作是错误的。由于要求学生找错误,学生观察得就会更加仔细。并且错误如果由学生自己说出来,记忆会特别深刻。更重要的是,学生懂得了教师的操作也并非是十全十美的,其中也可能包含着各种错误,需要把它找出来加以纠正,这样既可以促进学生集中精力,同时又让学生慢慢养成探究知识的质疑精神。

2.同一实验采用多套设备完成,帮助学生启发新思维

多数教师往往用一套实验仪器来进行演示实验,学生的思维也就局限在这一套实验设备上,无法得到较好的发散。我建议,对于部分演示实验,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尽量采用不同的实验设备分别进行演示,然后要求学生对比这些实验设备演示效果的优劣,并思考这些演示方案都是如何设计出来的。如光的折射实验中,在光源的选择上,可以用激光,也可以用手电筒的光,容器可以选塑料容器,也可以选玻璃容器。不同实验设备的实验效果肯定是不一样的,能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实验原理。同时,学生在研究不同实验设备和实验方案时,还能认识到实验设计的多样化,掌握实验设计与改进的方法,为今后的创新埋下种子。

3.让学生共同参与演示实验的改进

在进行演示实验的时候,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教材中某些“不许”“不能”“注意”等内容,要求学生解释为什么,还可以让学生思考如何修改演示实验的方案才能使效果更加明显,进而提高学生参与实验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

总之,在物理实验教学中,教师可以在课本提供的物理实验基础上,对部分实验环节或步骤作出适当改进,既可以降低环境和人为因素的影响,还能提高学生参与实验的积极性和动手动脑能力。

浅议初中物理演示实验 篇2

一、课前要有充分的准备, 要有明确的实验目的

物理教学中, 课堂演示实验作为一种教学手段, 是教师备课的重要内容。因此每个演示实验, 首先要目的明确。为什么要做这个演示?要解决什么问题?通过什么方法才能更好地解决问题?教师在上课之前首先要准备好与本实验相关的全部仪器、材料。其次要在上课前反复操作, 直到熟练为止。教师应对在本实验中可能出现的故障做到心中有数, 并能及时排除。实验是用来配合教学的, 应根据不同教学内容和要求, 选择用合适的实验, 合理地进行实验, 以便让学生清楚地认清物理概念和规律。

二、演示实验要操作规范, 要起到示范作用

学生的实验技能培养, 有赖于演示时教师的示范, 因此演示实验课前要做好充分准备, 实验操作步骤和操作动作要规范、正确, 这不仅关系到实验能否成功和实验的效果, 而且对学生进行实验能起到示范的作用。有的实验必须要有规范的操作, 否则就会有意想不到的事情的发生, 我们要用严谨的科学态度进行治学。让学生也学习到严谨的科学态度。教师的一举一动都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教师的规范操作, 不仅是实验成功的前提, 而且会使学生养成严谨求实的良好实验习惯。

三、演示实验要直观, 要有明显的效果

浅议初中物理演示实验 篇3

物理是一门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实验教学既是物理知识教学的基础,也是物理课堂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的一种主要渠道和有效手段。在21世纪,作为基础教育学科之一的物理教学如何从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加大实验教学力度,加强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的培养,是全面提高人的素质必不可少的一个方面。物理演示实验具有形象真实、生动有趣的特点,能为学生在形成物理概念、得出物理规律前营造出活生生的物理情景,使学生感受倍深。作为一名物理教师,首要任务就是:尽一切可能,在课堂上为学生展现出丰富多采的物理现象和活生生的物理情景。教师不仅要用好课程标准上规定的演示实验,甚至教材上的一段话、一幅插图、一道习题也可以将它搬上“讲台”,进行演示。在物理演示实验教学中,我们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一、课前准备要充分

演示实验作为一种教学手段,是教师备课的重要内容,需要教师认真研究和准备。有的教师轻视课前演示实验的准备工作,结果造成演示失败或出现意想不到的情况,以致在课堂上手忙脚乱,“强行”让学生接受结论,教学效果很不理想。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的是思想认识存在问题,对实验教学不重视或持怀疑态度;有的是疏忽大意,以为实验内容简单,以前做过或曾看见别人做过;还有的是怕麻烦。这些都是演示实验教学的大忌。教师在课前首先要准备好与实验有关的全部仪器、材料。其次是在课前反复操作,直到熟练的地步,对于在实验中可能出现的故障做到心中有数并能及时排除。第三是掌握演示时间,注意与教学进度紧密配合。第四是教师要考虑除大纲和教材中规定的演示实验外,还可以适当补充哪些小实验,或对现有的实验作必要的改进,以提高教学效果。例如在讲解蒸发吸热这一问题时,教师可用方座支架、小烧瓶、细玻璃管、有色水和小烧杯等组装一个伽利略气体温度计,用它来演示蒸发吸热现象比直接用普通温度计演示现象清晰、直观。第五是要考虑在演示过程中如何引导学生观察,启发学生思维,最大限度地发挥演示实验的作用。

二、操作要规范

操作规范是指教师在使用仪器、连接和装配仪器及演示现象时动作要准确、标准。例如在使用托盘天平时,取用砝码、移动游码必须用镊子而不能用手;点燃酒精灯后火柴签不能随手扔在地上,要放在专门的废物杯中;电路的连接应先接线路后接电源,拆卸时先断电源,后拆线路;导线两端接头不是钩、叉时要注意导线在接线柱上的绕向应同螺母旋紧的方向一致等。教师的一举一动都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教师的规

范操作,不仅是实验成功的前提,而且会使学生养成严谨求实的良好实验习惯。

三、实验用语要准确

教师在介绍实验仪器、阐述实验过程和总结实验结论时,语言必须准确不含糊。有的教师在进行演示实验时不注意语言的准确表达,对学生正确认识仪器、形成概念、掌握定律就会产生不良的影响。例如在称呼仪器名称时就有三种错误现象:一是随意更改仪器名称,如将滑动变阻器称为电阻器,将斜面小车称为木板小车等。二是将类似的仪器混为一谈,如将圆筒测力计、平板测力计称为弹簧秤。三是方言和普通话夹杂使用,对仪器的读音不准。又如在叙述实验结论时将“同名磁极相互排斥”说成“相互推斥”;将阿基米德原理中的“重力”说成“重量”等等。

四、不唱独角戏,要让学生积极参与配合

演示实验不能先由教师做给学生看,再讲给学生听,使演示与讲解脱节。这种作法忽视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把学生当作被动接收的“仓库”,完全没有发挥出演示实验的作用,是不可取的。教师要在演示的同时引导学生观察,不断启发提问,让学生分析、讨论,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实验结论合情合理地被推导出来。还可以让学生参与做实验,如让学生上前来读数或动一动手。例如在进行马德堡半球演示时,先让两个“大力士”上来拉,不能将两个半球拉开,打开活塞,让空气进入半球中,再让两个力气最小的学生来拉,却很轻松地将两个半球分开了。两相对比,说明大气压强不仅存在,而且还不小,全体学生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五、要增加可见度

演示实验不仅要现象清楚,而且还要面向全体学生。教师要想方设法增大演示实验的可见度。投影放大、机械放大、自制可见度大的仪器进行演示等都是常用的方法。例如说明磁体周围存在着磁场的实验可以采用投影放大的方法。如果直接用j2406型小磁针,因其底座是不透明的,面积又比较大,遮住了磁针,影响学生观察。教师可在一块有机玻璃板上比照条形磁铁的大小,在其周围均匀固定上10根细针,同时将小磁针的两端分别涂上对比强烈的两种鲜明的颜色,便于区分南北极。使用时将小磁针插在细针上即可进行投影演示。

浅议初中物理演示实验 篇4

演示实验的主要作用是表演、示范,其主要操作者是教师,即教师通过实验把要探究的物理现象逼真地呈现于学生眼前,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并配合教师讲授或学生讨论等方式,使学生感性地认识物理现象,促进对物理概念、物理规律的理解.演示实验是物理教学的重要内容和手段,在物理教学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一、运用物理演示实验,提高物理教学效率

1.运用演示实验导入新课,激发学生探究热情

教师在导入新课时,运用一些对学生来说富有新鲜感、新奇性的演示实验,可以增添课堂生趣,迅速吸引学生目光.在学生处于兴奋、疑惑之时,教师趁机将问题的“彩球”抛给学生,可有效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激起学生思维的涟漪,引领学生兴致勃勃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例如,教授“安全用电――保险丝的作用”内容时,教师可以出示事先选好的电源和保险丝(额定电流要合适),让学生仔细观察,知道保险丝是完好无损的;接着,通电并逐渐增大电流,直至保险丝被烧断.伴随着保险丝的熔断,发出了一声“砰”的声响,冒起了一缕青烟,这些现象激发了学生强烈的认知兴趣,促使对短路的危害及保险丝的重要作用有了深刻领悟.2.运用演示实验形成表象,帮助学生积累感性认识

物理教学中有好多概念和规律的学习,倘若用语言表述的手段向学生讲解,学生往往会理解不清楚、不透彻,从而让知识的学习变得枯燥乏味,使学生对物理学习产生厌烦心理;而如果借助实验,就会将现象活灵活现地呈现在学生眼前,学生会迅速理解并掌握,学习起来兴味盎然、劲头十足.例如,在“光的反射和折射”教学中,笔者运用激光光源演示光的反射和折射的现象,学生一目了然,学得轻松愉快.对于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不悉的、很难看到的,尤其是与学生的经验相抵触的现象,教师更应该借助演示实验,形成表象,让学生获取感性知识,纠正经验上的错误认识,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物理概念,科学掌握物理规律.3.运用演示实验训练学生的观察和思维能力,建立正确概念

教师的演示实验具有可控制性,实验之前教师能够根据教学需要,有目的地选择实验内容,设计实验程序,有的放矢地把需要呈现出来的现象展示在学生眼前.因此,演示实验不仅可以有效促进学生掌握相关物理知识,还可以帮助学生巩固和应用学过的物理知识.例如,在执教“升华”这一教学内容时,为了更形象地说明固态直接变为气态的现象,可以采用“碘的升华”这一演示实验:加热后,烧杯中的碘消失了;冷却后,玻璃片上出现了碘粉沫.如果条件许可,还可以用干冰的升华产生缕缕青烟,来帮助学生理解固体的升华.通过对演示实验的仔细观察,可以丰富学生的感知,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概念.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会得到训练,相关的物理知识也得以巩固和应用.4.运用演示实验传授实验技能,培养操作能力和科学探究品质

演示教学可以充分发挥教师的示范作用,演示实验中教师要将实验中使用的仪器向学生进行介绍,还要将相关的实验方法、实验步骤及需要形成的实验技能向学生讲解与传授;同时,教师通过演示实验,还可将自己操作过程中表现出的实事求是的探究品质及一丝不苟、严肃认真的态度真切地展现在学生眼前,给学生以潜移默化的影响,使之在今后的动手实验中也能够注意培养自己这种品质与态度.诸如天平的使用、数据的读取、安培表及伏特表调零、电路的连接等操作性活动,都是培养学生实验基本技能和科学探究品质的依托.二、运用物理演示实验需要遵循的原则

1.周密性原则

周密性原则是实验取得成功的前提.演示实验是搞好物理教学,提高教学效率的一个重要手段,教师在备课时要对选用的演示实验进行一番周密的研究与准备.不能认为实验内容简单或熟手而不去细致地做好相应的准备工作,以至于在课堂上出现准备不周、操作失误等情况.教师在课前,一要准备好与实验相关的器材;二要反复尝试操作,达到熟练程度.对于演示实验中可能出现的问题,要有预见,并预设好相应的解决方法.2.规范性原则

规范性原则是实验取得成功的保证.遵循这一原则务必要做到两点:一是教师介绍实验的语言要准确,二是操作规范.不管是对实验仪器的介绍,还是对实验步骤的讲解及对实验结论的总结,教师要坚持用标准的普通话来表述,做到准确、规范,不能含糊其辞甚至出现科学性的错误;否则,会影响学生正确认识仪器、理解概念、掌握定律.比如,在介绍仪器时不能随意更改仪器名称,不能把类似的仪器混为一谈.在总结实验结论时,措辞更要正确、科学,不能影响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3.互动性原则

互动性原则是实验取得成效的关键.进行演示实验时,教师要密切关注全体学生的参与程度,不要变成教师在台上专心致志地表演,学生在台下心不在焉地观看.这样,实验结束后学生连实验目的是什么都说不清楚,只是浮光掠影、浅尝辄止地玩了一节课,实验效果可想而知.演示实验是为了配合教学内容而产生的,所以不能让演示与讲解和观察脱节,成为“两张皮”.教师要切实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要在进行演示的同时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并不断地运用提问来启发学生的思考,引导学生经过思考、分析、讨论、探究,步步为营、水到渠成地将实验结论推导出来.例如,在进行马德堡半球演示实验时,笔者先请班里两个身强力壮的男生上台参与,任凭他们使出九牛二虎之力,两个半球仍死死地粘在一起,死活不肯分开;待笔者打开活塞,让半球中进入空气,再选两位文弱女生上台一试,不费吹灰之力,迅速将两个半球分开.事实胜于雄辩,学生通过观察与配合演示实验,真切地感受到了大气压强的客观存在,而且还领略了大气压强――空气的力量的“强大”,借助该实验所获得的深刻体验与印象从此铭刻在学生心中.[江苏省邳州市新河中学(221300)

物理演示实验报告 篇5

无皮鼓的工作原理及应用

实验原理:

星期二我们玩无皮鼓的时候我就很好奇,一般的鼓都有鼓皮的,这个没有鼓皮的鼓竟然能够发出平常时击鼓的声音?听老师讲解之后才明白为什么。

原来,该无皮鼓利用了光电原理。

在无皮鼓的鼓壁都装有一组红外发光二极管,它发射的红外光射向对面的鼓壁上的光敏器件上。被照射的光敏器件将会使得光敏器件的开关电路断开,发声电路不工作,没有鼓声发出。当用手作敲鼓动作时遮挡住光束时,光敏器接收不到光信号,光电开关就会驱动相应的录有鼓声的语音集成电路,发出鼓声。

启动这套装置的红色大按钮,在无皮鼓没有皮的那个地方敲了一下,就听见“咚”的一声。我们试着各种击鼓的方式,确实体会到了只有当光敏器件被手挡住了才会发声。有节奏的击鼓,可以奏响美妙的音乐呢!太有趣了!

这就是本次演示实验我了解到的“无皮鼓”!

“无皮鼓”原理的应用:

根据实验课上老师介绍的以及我们在物理课的学期过程中我也了解到光电控制器的一些应用。

1、可以采用光电控制器来实现对生产当中的监测与控制。例如,在高速公路的监控工程中可以利用光电控制器对车辆的速度、高度和重量进行监控。

2、光电控制技术还在航空航天工程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我想,在太空中利用光来实现对电路的控制应该是比较可靠的,以后再多点了解这方面的应用。

物理演示实验感想 力学 篇6

这是我上大学的第一次物理实验课,记忆深刻。还没上课时,我有些紧张,以为会是有难度的实验,可能还要像高中实验课一样做很多记录和数据计算,没想到一进教室门,看到的是满教室的实验仪器,大家都忍不住东摸西看,小声讨论着各种仪器的实验方法,好像对着各种玩具似的。

老师让大家集中在一起,开始挨个讲解实验仪器的原理和操作,有验证各种物理定律的实验,有让波可视化的仪器,林林总总,都很有趣。

让我印象最深的就是进门口处的“鱼洗”了。看起来好像从历史博物馆或者古玩店直接拿来的东西,上面满是绿色的铜锈,只有两个把手被磨得发亮。把手放进盆里沾点水,手掌对着把手摩擦,水面就出现了鱼鳞样的波纹,还伴随着震耳的声音,一盘水居然像变戏法一样神奇,据说鱼洗的原理还没有得到科学解释,这更给它添了几分神秘感。物理世界果然令人感到趣味无穷,不像冷冰冰的定律和公式,这些现象让物理灵动起来,这恐怕就是设置物理实验课的原因吧。

另一个有趣的实验是关于重心的实验。两条斜杆上架着一个扁的杠铃样的重物,由于重心的改变,重物会自动向斜杆的高处滚动,看起来十分不可思议,却是在遵循物理的基本原理。这样的物理现象也出现在生活的很多地方,比如一些坡道明明看起来是斜向下的,车停在上面却会向上自己滑动,其实也和视线的错觉有关。

浅论初中物理演示实验 篇7

一、实验教学的重要性

学生普遍感到物理“难学”,其原因之一就是物理实验教学还很缺乏,尤其是农村由于经费不足,实验器材不到位,物理实验教学无法正常开展。经济发达的国家非常重视物理实验教学和研究问题的方法,如日本初中物理的课时数只有75课时,但安排的学生实验却有20个,演示实验有130个,并且绝大多数都是研究性实验,基本形成了以实验为中心的课堂体系。可见,他们的学生在实验方面得到训练和能力培养的机会比我国的学生多得多,他们的学生的实验心理素质比我国的学生强很多。我国相关教育部门已经充分认识到这点,所以在当前我国中学教育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过程中,再次强调了实验教学的重要地位,并且落到了实处,如国家花大力气为农村学校免费完成了实验室建设和“农村四配套工程”等。作为教师,我们更应该与时俱进,除了完成书本上的指定实验以外,还必须研究教材中哪些地方学生感到抽象、容易混淆、接受困难,并结合教学实际,寻找解决的方法,努力开发一些直观的演示实验,同时在教学中引进近代物理学的某些思想方法和现代科学的新成就。这样使教学内容更加丰富,使学生的眼界更加开阔更容易接受。例如“分子间作用力”的演示,可在两只乒乓球间夹上一段弹簧,球的外侧套上橡皮筋,平衡时,引力等于斥力;增大球距时,引力大于斥力;缩小球距时,引力小于斥力。这样不仅能培养学生对物理的学习兴趣,拓宽学生的视野,丰富他们的想象,而且能有效地提高他们观察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实验教学的思路

演示实验作为一种教学手段,是教师备课的重要内容,需要教师认真研究和准备。有的教师轻视课前演示实验的准备工作,结果造成演示失败或出现意想不到的情况,以致课堂上手忙脚乱,“强行”让学生接受结论,教学效果很不理想。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的是思想认识上存在问题,对实验教学不重视或持怀疑态度;有的是疏忽大意,认为实验内容简单,以前做过或曾看见别人做过;还有的是怕麻烦。这些都是演示实验教学的大忌。教师在课前要准备好与实验有关的全部仪器、材料,并在课前反复操作,达到熟练的程度,对于在实验中可能出现的故障做到心中有数,并能及时排除。同时掌握演示时间,注意与教学进度紧密配合,并且要考虑除大纲和教材中规定的演示实验外,还可以适当补充哪些小实验,或对现有的实验作必要的改进,以提高教学效率。例如在讲解蒸发吸热这一问题时,可用方座支架、小烧瓶、细玻璃管、有色水和小烧杯等组装一个伽利略气体温度计,用它来演示蒸发吸热现象比直接用普通温度计演示更清晰、直观。此外要考虑在演示过程中如何引导学生观察,启发学生思维,最大限度地发挥演示实验的作用。

许多物理知识是通过观察和实验,认真地加以思索和总结得到的。如对于彩虹,只有在特定的雨天后才能看到,平时看不到。在课堂上用三棱镜做光的色散实验让彩虹出现在教室里,能使学生感到新奇,再引导让学生去讨论解开雨后彩虹形成的这个谜。实验就是在人工控制条件下使物理现象重复出现供人们观察的工作。这里学习的就不仅仅是色散的知识,更重要的是这种探索事实的根本方法———实验。

物理就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物理的定义、定理、规律、定律大都建立在大量的实验和实践活动中,所以我认为,实验教学可以在课上,也可以在课下;可以使用实验室所配备的器材,也可以自备自制教具,甚至可以使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现有物品。经常用学生身边的物品做实验,如用水和玻璃做光的色散实验等,这些器材学生更熟悉,更有利于使学生明白物理就在身边,物理与生活联系非常紧密。而且通过这些课本上没有出现的器材启发学生的创新能力:大家一起来想一想,还可以用什么来说明我们要知道的内容,或者这种类似的方法我们可以用来解决其他什么问题,等等,调动学生刚刚起步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

总之,我们不应为做实验而做实验,做实验是为了学习这种研究事物内在联系,研究问题的方法。

三、实验教学的方法

1. 注重引导学生观察实验。

观察是实验的第一步,也是创新的前提。观察在生活中无处不在。

案例一:在演示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时,可先让学生细致观察,然后出示以下问题: (1) 本实验需要研究观察什么?怎样观察?观察时光屏、透镜、火焰三者的位置关系如何? (2) 在光屏上会出现什么样的像? (3) 适当改变距离后像的大小有何特点?光屏上是否一直都有像,若没有是在什么情况下?为使学生养成细致观察的习惯,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应该在没有出示以上问题时就让学生自由观察。待观察一段时间后,再让学生回答以上问题。肯定有部分学生观察方法不当,可指导学生重新观察,这样做可以大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掌握正确的观察方法,从而留下深刻的印象。

在观察中,要引导同学讨论观察的方法和应注意的问题。可以提示看到的不同的现象是由不同的原因引起的,但是具体到是哪些原因,就应该由学生通过多次的实验得出一定的结论,而不是老师在黑板上把各种条件罗列出来,让学生按部就班。那样做实际上限制了学生的思维,不利于学生形成创新思维。

2. 要与学生紧密配合,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演示实验本来就是教师利用课堂时间为学生演示,在操作的同时又引导学生对实验进行观察、思考和分析的一种物理实验教学方式。在传统的实验教学模式中,课堂演示实验一般以教师为主体,学生仅仅是旁观者,而且很多实验学生根本看不清,特别是后几排的学生,不同程度地限制和阻碍了学生智能和潜能的发展,直接影响了学生实验心理素质的提高,也不利于其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不能把学生当做被动接收的容器。教师要在演示的同时引导学生观察,不断启发提问,让学生分析、讨论,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实验结论合情合理地被推导出来。

演示实验时还要注意不仅要现象清楚,而且要面向全体学生。教师要想方设法增大演示实验的可见度。投影放大、机械放大、自制可见度大的仪器进行演示等都是常用的方法。甚至在实验操作中让学生积极参与,充分了解实验的内容,多次重复,加深印象,巩固记忆。如让学生上前来读数或动一动手。案例:在进行马德堡半球演示时,我先让两个“大力士”上来拉,不能将两个半球拉开;打开活塞,让空气进入半球中,再让两个力气最小的学生来拉,却很轻松地将两个半球分开了。两相对比,说明大气压强不仅存在,而且不小,给全体学生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演示实验在教师指导下让学生参与,不仅让学生有展示实验技能的机会,而且能得到科学方法的训练及能力的培养,加深理解和掌握物理概念和规律,同时又可领略物理学的思想,培养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

3. 采用多种实验方法,活跃学生思维。

在帮助学生掌握实验原理的基础上,应允许学生用不同的器材、不同的实验步骤进行实验。在实验中,学生需要在各种因素中进行取舍,对所得信息进行筛选。这就要求学生在确定的目标下有全局观点善于妥协,在不同情况下善于应变,从而培养学生的应变能力,使学生分析、抽象概括、综合表达能力都得到训练和发展。

4. 创设实验问题,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

教师在实验中创造性地应用现代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将多种教学方法进行优化组合,用“创造性的教”为学生“创造性的学”创造环境和条件。因此除了演示实验和分组实验之外,在学生的模型制作、游戏、调查小实验活动中,也可以发展创造活动,鼓励学生创造。例如,学习固体能传声的知识后,引导学生自制土电话。

四、实验教学评价中的意识创新

教师对教学目标的完成情况进行评估,为制订下一个目标做准备,这是一个学科目标的结束。如果说学生已经掌握了知识的重点、难点,形成了相应的技能技巧,那么教师应该对学生学习过程进行总结:学生掌握了什么?超越了什么?谁做得最好?

在以往的教学评价当中,往往是以学生的一次次考试的成绩来评价学生。在具有创新意识的教育教学过程中,这个评价方法自然也应该有所改进,而实验教学的评价似乎成了其中的重点。新的评价观点应该重视学生在实验中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也是我们努力的方向之一。

改进初中物理演示实验 篇8

[关键词]:演示实验 改进 原则

一、尝试改进演示实验

1.补充演示实验的数量。教材已列出大量实验,有的章、节和知识点还没有演示实验或数量还不够。有和没有演示实验,教学的效果有很大区别,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适时加入演示实验很有必要。八年级“液化”概念的教学,只按教材列举一些液化现象,然后分析,得出结论:“降低温度,气体液化”。由于学生在生活中已经积累了一定量的感性素材,小学自然和初一地理学过“大气中的水蒸气会凝结成小水珠,学生已经形成了液化的前概念。这样的教学“液化”简单地“建立”了,这种建立过程太粗略,停留在知识的识记上,课堂教学也枯燥。这节课是在学生已有的“液化”前概念的基础上,强化正确的认识,更深地认识“液化”,并要求学生会用“液化”解释生活中的有关物理现象。教学时可插入两个演示实验。先在秋高气爽的十月准备一瓶冰冻矿泉水,用抹布擦干净后展示在学生面前,立即唤醒学生生活中的经历和脑中已有疑问“过一会,瓶外会有水珠出现?”,“瓶外为什么会有水珠出现?”学生很快进入教师设置的物理情景,教师趁机发问 “瓶外的水珠从哪里来?”经过教师的讨论、分析、学生确定“水珠不是从瓶内渗出来的”,“水珠从空气中来”。教师进一步追问:“水珠是怎么从空气中变来的?”然后,演示实验,同时加热两只盛有温水的烧杯,并引导复习、分析:“杯中的水有没有发生物态变化?”学生答:“蒸发”,“人眼为什么看不见水面上方的水蒸气?”(水蒸气是无色无味气体,空气中有大量的水蒸气)。取两块玻璃片,一片在火上烤热,另一片不烤。两片分别放在烧杯上片刻,待冷玻璃片上生成了明显的水珠时,而热玻璃片 上没有生成水珠,把两块玻璃片同时展示给同学们看。“水珠是怎么来的?”“水蒸气遇冷凝结成小水珠”,随后要学生观察,拿走玻璃片的杯口上方有“白气”出现,“‘白气’是 什么?”据分析,討论得出“白气”是水蒸气遇冷凝结成的小水滴(及时矫正“白气”是水蒸气的错误前物理认识)。此时,刚才冰冻矿泉水瓶壁外已出现大量的水珠,学生心中的谜底与“水”俱来。实验后接着进行归纳、应用……这样,学生不仅清晰的形成了“液化”的概念,能较容易联系生活实际解释有关现象,在实验的引导下一系列观察、思考、分析、归纳,让学生真正体验揭示自然界谜底的乐趣。实践证明,这样教学后,学生对“雾”、“露 ”以及早晨、晚上池塘上方的“白气”等现象分析,解释轻松而又准确。当学生头脑中已有的错误前物理概念,与物理概念、规律相抵触矛盾时,在教师的讲解下学生在表面上能够接受正确的观念,但认知上还没有形成新的图式。学生在解释现象、分析问题时容易不自觉地运用到原来的错误前物理观念。这时需要强烈的刺激打破旧认识结构的平衡。即使教材已列出演示实验,还有必要补充惊奇的演示实验,加强和反复刺激,让新建立的图式得到强化。

2、提高演示实验的质量。现行教材有很多精彩的演示实验,教师教学时,由于种种原因,教材给出的一部分演示实验 效果不尽如人意,需要我们大胆地改进,重新设计。初二物理“音调”中,“纸片划过木梳”、“橡皮筋振动”目的是通过演示实验让学生感受音调高低并研究音调高低与振动之间的关系。而上述两实验音调变化小(响度也小,能够听到的学生少),乐感不强的学生靠耳朵辨别两声音音调高低就很困难。如用琴弦代替橡皮筋做实验器材来演示,或者干脆换一吉它走进教室,让学生体验音调高、低。对不同粗细、松紧的弦发出的声音进行对比,研究音调与振动快慢的关系。这样做效果既明显,又能调动学生的兴趣。教材上的演示实验则改成小实验让学生课后体会。“液化”中“压缩体积,乙醚液化”的实验,在常温下,靠拉开活塞很难做到液态乙醚全部消失,压缩体积气态乙醚液化后分布注射器筒壁,多数学生观察困难,直观效果不好。如用一只空的透明外壳打火机和充气罐代替上述实验,调整好打火机和充气罐位置关系,对打火机充气,学生可以清清楚楚“看”到打火机内气体被压缩时变成液体。还容易联想到自家液化气罐的灌入情景。操作简单,效果更直观,学生的兴趣也很高。

3、演示实验的借鉴与扩展。演示“带电体能吸引轻小物体”。为了说明带电体有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教材中是让带电的物体去靠近一堆纸屑,很多纸屑飞向带电体,又飞散开来,纸屑的飞散吸引了学生过多的注意力,对初次接触电学的学生,很难得出“带电体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的结论。改进的方法是:取一面积为1平方厘米纸屑,在其中穿一孔并用细线悬挂在铁架台上,当带电体靠近纸屑时,可以看到细线弯曲,纸屑向带电体靠拢。这样既增强了演示效果,又使学生很容易得出结论。

二、改进基本原则

1、明确目的,优中选优,追求更好效果。一方面要求学生明确实验目的,另一方面根据教学要求选择适合的实验。如果要达到创设情景,引入新课的目的,选择的实验,最好能达到 “ 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如果要打破学生已有的图式(认知结构),实验应力求做到“学生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让学生终生难忘;如要强化新建认知结构,实验源于生活来自学生身边,唤醒学生再认识,并为学生回到生活中解释现象、分析问题提供示例和“桥梁”。一只苹果插上铜片、锌片,接上导线也能让发光二极管发出光来。

物理力学实验演示报告 篇9

【实验目的】:

1、通过观察与思考双锥体沿斜面轨道上滚的现象,使学生加深了解在重力场中物体总是以降低重心,趋于稳定的运动规律。

2、说明物体具有从势能高的位置向势能低的位置运动的趋势,同时说明物体势能和动能的相互转换。

【实验仪器】:锥体上滚演示仪

【实验原理】:能量最低原理指出:物体或系统的能量总是自然趋向最低状态。

本实验中在低端的.两根导轨间距小,锥体停在此处重心被抬高了;相反,在高端两根导轨较为分开,锥体在此处下陷,重心实际上降低了。

实验现象仍然符合能量最低原理。

【实验步骤】:

1、将双锥体置于导轨的高端,双锥体并不下滚;

2、将双锥体置于导轨的低端,松手后双锥体向高端滚去;

3、重复第2步操作,仔细观察双锥体上滚的情况。

2、混沌摆

【实验目的】:通过摆的运动演示该力学系统的混沌性质。

【实验仪器】:混沌摆

【实验原理】:一个动力学系统如果描述他的运动状态的动力学方程是线性的,只要初始条件给定,就可预见以后任意时刻的运动状态。

我们的动力学系统描述它的运动状态的动力学方程是非线性的,具有内在的随机性,它的运动状态对初始条件具有很强的敏感性,系统运动的外观表现是随机的,是一种貌似无规律的运动

【实验步骤】:手持轴柄给系统施一力矩,系统开始运动,运动情况复杂,前一时间难于预言后一时刻的运动状态。

重新启动,由于起始冲量矩总有所不同,雇系统的运动情况差别很大、这反映了系统运动的混沌性质。

3、避雷针

一、演示目的

气体放电存在多种形式,如电晕放电、电弧放电和火花放电等,通过此演示实验观察火花放电的发生过程及条件。

二、原理首先让尖端电极和球型电极与平板电极的距离相等。

尖端电极放电,而球型电极未放电。

这是由于电荷在导体上的分布与导体的曲率半径有关。

导体上曲率半径越小的地方电荷积聚越多(尖端电极处),两极之间的电场越强,空气层被击穿。

反之越少(球型电极处),两极之间的电场越弱,空气层未被击穿。

当尖端电极与平板电极之间的距离大于球型电极与平板电极之间的距离时,其间的电场较弱,不能击穿空气层。

而此时球型电极与平板电极之间的距离最近,放电只能在此处发生。

三、装置一个尖端电极和一个球型电极及平板电极。

四、现象演示

让尖端电极和球型电极与平板电极的距离相等。尖端电极放电,而球型电极未放电。接着让尖端电极与平板电极之间的距离大于球型电极与平板电极之间的距离,放电在球型电极与平板电极之间发生。

4、楞次定律

【实验目的】利用通电线圈及线圈内的铁芯所产生的变化磁场与铝环的相互作用,演示楞次定律。

【实验仪器】楞次定律演示仪,铝环(3个)。

【实验原理】当线圈通有电流时,在铁芯中产生交变磁场,穿过闭合的铝环中的磁通量发生变化。

根据楞次定律,套在铁芯中的铝环将产生感生电流,感生电流的方向与线圈中的电流方向相反。

因此与原线圈相斥,相斥的电磁力使得铝环上跳。

【实验操作与现象】

1、闭合铝环的演示打开演示仪电源开关,将闭合铝环套入铁棒内按动操作开关。

当操作开关接通时,则闭合铝环高高跳起,保持操作开关接通状态不变,闭合铝环则保持一定高度,悬在铁棒中央。

断开操作开关时,闭合铝环落下。

把闭合铝环取下,将带孔的铝环套入铁棒内按动操作开关。

当操作开关接通时,则带孔的铝环也向上跳起,但跳起的高度没有闭合铝环高。

2、保持操作开关接通状态不变,带孔的铝环也保持一定高度,悬在铁棒中央某一位置,但还是没有闭合铝环悬的高。

断开操作开关时,带孔的铝环落下。

这是由于带孔的铝环产生的感生电流没有闭合铝环大,所以带孔的铝环没有闭合铝环跳的高。

3、开口铝环的演示把带孔的铝环取下,将开口铝环套入铁棒内按动操作开关。

当操作开关接通时,开口铝环静止不动。

这是由于开口铝环没有形成闭合回路,无感生电流,没有受到电磁力的作用,故静止不动。

4、演示完毕后,关闭

楞次定律演示仪电源。

【注意事项】不要长时间按动操作开关,以免使线圈过热而损坏。

5、阻尼摆与非阻尼摆

【实验目的】演示涡电流的机械效应。

【实验器材】阻尼摆与非阻尼摆演示仪

其中直流电源接线柱;矩形磁轭,作用是当线圈中通有直流电源时,可在磁轭两极缝隙中间产生很强的磁场;支撑架;摆架;非阻尼摆;横梁;阻尼摆;线圈;底座。

直流稳压电源。

【实验原理】处在交变电磁场中的金属块,由于受变化电磁场产生的感生电动势作用,将在金属块内引起涡旋状的感生电流,把这种电流称为涡电流。

金属摆在两磁极间摆动时,由于受切割磁力线运动产生的动生电动势的作用,也将在金属摆内出现涡电流。

根据安培定律,当金属摆进入磁场时,磁场对环状电流的上、下两段的作用力之和为零;对环状电流的左、右两段的作用力的合力起阻碍金属摆块摆进的作用。

当金属块摆出磁场时,磁场对环状电流的左、右两段的作用力的合力则起阻碍金属摆块摆出的作用。

因此,金属摆总是受到一个阻尼力的作用,就像在某种粘滞介质中摆动一样,很快地停止下来,这种阻尼起源于电磁感应,故称电磁阻尼。

若将金属摆制成有许多隔槽的,使得涡流大为减小,从而对金属摆的阻尼作用变的不明显,金属摆在两磁极间要摆动较长时间才会停止下来。

电磁阻尼摆在各种仪表中被广泛应用,电气机车和电车中的电磁制动器就是根据此原理而制造的。

【实验操作与现象】

1、把稳压电源输出的正负极连接到阻尼摆与非阻尼摆演示仪的直流电源接线柱,阻尼摆按图66-1所示接好。

2、打开稳压电源电源开关,先不要打开稳压电源的“输出”开关,即不通励磁电流,让阻尼摆在两极间作自由摆动,可观察到阻尼摆经过相当长的时间才停止下来(不考虑阻力)。

3、再打开稳压电源的“输出”开关,电压指示为28伏,此时在磁轭两极间产生很强的磁场。

当阻尼摆在两极间前后摆动时,阻尼摆会迅速停止下来,说明了两极间有很强的磁阻尼。

解释现象。

4、将带有间隙的类似梳子的非阻尼摆代替阻尼摆作上述2实验,可以观察到不论通电与否,其摆动都要经过较长的时间才停止下来。

为什么?

【注意事项】

1、操作前应把矩形磁轭和支撑架调整到位,确保摆动顺畅。

2、注意不要长时间通电,以免烧坏线圈。

6、通电、断电自感现象

【实验目的】演示通电、断电自感现象,了解产生自感的原因。

【实验器材】通电、断电自感演示仪。

【实验原理】线圈中电流i发生改变时,通过自身回路的磁通量ψ发生变化,从而产生自感电动势。

理论计算表明i?Ldi(67-1)dt称为自感系数(电感)。

由式(67-1)可知,在通电时,因为自感作用使的电流缓慢增加。

当在断电瞬间,因为di相当大,从而产生一个相当高的自感电动势。

dt实验原理图如67-1所示,~220V交流电压经变压器降压、桥式全波整流电容滤波之后输出直流电源E。

由于通电的一瞬间、电感L会产生一个自感电动势。

同样,断电的瞬间,电感也会产生一个自感电动势。

【K1+验操作与现象】

1、通电自感现象首先将K1、K2断开,再接通交流电源,按下K1开关,同时观察灯泡L1L2亮的顺序。

可看到当K1接通的瞬间,灯泡L1先亮,灯泡L2后L1才亮。

这是由于K1接通瞬间,L1直接并接在电源E上,所以接通后,它马上就亮;而L2是与电感L串联之后才并接在电源上的,电感L会产生一个自感电动势,使得L2滞后于L1。

这就充分说明了通电时的自感现象。

为了看的清楚可以反复将K1接通和断开。

2、断电自感现象1、K2断开,接通交流电源,按下K1开关,此时灯泡L1和L2亮着,可顺便观察通电自感现象。

将K2合上,即将L2短路,再把K1断开,即断开直流电源E,同时注意观察。

可以发现在断电的瞬间,L1突然亮了一下,比正常通电时还亮,这就是断电自感现象。

由于,断电的瞬间,电感L也会产生一个自感电动势,并通过L1放电,使得L1发光。

为了观察清楚,可以反复将K1通断。

【注意事项】

1、因为演示板背后电源变压器初级为~220V,切勿触摸,防止触电。

2、演示仪不能承受剧烈振动,防止将灯泡振坏。

7、聚焦实验

【实验目的】演示运动电荷在磁场中受到的洛仑兹力和磁场对电子束的聚焦作用。

【实验器材】示波管,聚焦线圈,磁场开关,电源开关,灰度调节,位移调节,线圈电源插座。

其中电源电压交流220V,示波管采用8SJ31J示波管,其加速电压为1100V,外型尺寸400280260mm。

【实验原理】当带电粒子沿与磁场B角方向以速度v斜向进入磁场时,磁场对其v?的分运动作用,使之在垂直B的平面内作匀速率圆周运动,磁场对v//的分运动无作用,粒子在沿B方向上作匀速直线运动。

结果带电粒子沿B方向作螺旋线运动。

大学物理演示实验感想 篇10

物理是一门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的科学。这在很大程度上说明了实验对于物理的重要性。周四下午,我们进行了一节物理演示实验课。其中,一些有意思的实验装置和实验现象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比如一些验证角动量守恒的实验装置和观察波形的一些实验装置,让我深刻感受到了物理现象的魅力。但是,通过我的感受,我认为应该在观察实验现象的同时,应该更多一些对实验的思考,并且在实验教学方面应该加大力度,才能达到提高学生实验能力,理解课本所学知识的目的,并为以后的基础物理实验打好基础。以下是我对演示实验课提出的一些建议:

1、重视演示实验教学,加强能力培养。

目前,学生普遍感到物理“难学”,其原因之一就是物理教学中缺乏实验。而一些经济发达的国家,他们非常重视物理实验教学和研究问题的方法。因此,我们对物理实验教学,必须引起高度的重视,为了研究好这些课题,教师必须研究教材中哪些地方学生感到抽象、容易混淆、接受困难,并结合教学实际,研究解决的方法,努力开发一些直观的演示,同时在教学中引进近代物理学的某些思想方法和现代科学的新成就,来激发学生对物理实验的兴趣。

2、增加探索性试验的次数。

在大学物理演示实验中,大多数实验为验证性试验,但是,对学生在学习物理的科学方法和科学态度方面不能得到锻炼,也不利于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物理规律的能力,而探索性实验对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创造能力、自学能力、观察实验能力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有独到的作用。正如爱因斯坦所说:“对真理的探索比占有更加宝贵”。因此,在教学中把一些验证性的实验变为探索性试验,让学生进行更多的思考。

3、合理运用多媒体,优化演示实验教学。

利用常用仪器、教具进行演示是一种最基本的手段,而利用多媒体教学,是教学现代化的重要标志,是教学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因为多媒体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运用系统科学的观察和方法,组织多媒体信息,形成合理的教学结构,以实现教学优化,使学生真正体会到物理学科的学习方法,提高学生观察及分析问题的能力。如应用多媒体展示课堂实验无法演示的宏观的、微观的、极快的、极慢的物理过程,从而突破时间以及空间的束缚,进行逼真的模拟,灵活地放大或缩小物理场景,将物理过程生动形象地展现于学生眼前,使学生认识加强,理解透彻。

浅议初中化学演示实验教学 篇11

关键词:初中化学;演示实验;教学;质量

中图分类号:G633.8

1、引言

新课程改革注重的是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其中实验教学是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方法。尤其是化学教学中,本身就是一门以实验课为基础的学科,演示实验教学能够直观而又生动的展现化学的魅力,从而提高学生对于化学的学习兴趣,与所学的化学知识融会贯通,留下深刻的印象。

2、初中化学演示实验教学需要注意的问题

(1)教师要规范的操作及讲解实验。教师在对实验进行讲解过程中要注意现象鲜明,令人印象深刻,同时要注意自己的操作规范符合课程标准和要求。让学生看到并学到操作方法,起到模仿和思考的诱发作用。教师要在课前进行充分准备,抓住实验的重点,保证实验可以圆满成功。

(2)教师要确定好实验的目的,并指导实验。学生通过观察后对实验技能有一个初步的了解,教师在此时灌输注意事项及操作的要领。学生动手操作并且演示,对学习的知识进行检验。比如说,学习了氢气的制法后然后学习的二氧化碳的制法,可以让一位学生登台演示,其他学生观察和监督,指出缺点和不足,以此引導学生讨论和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

(3)教师要借题发挥并深化实验

通过演示实验后,教师按照原本实验操作抛出一些问题给学生,学生们带着问题进行实验操作,以此深化实验知识。比如说,在粗盐的提纯实验课堂,教师可以提出问题,从氯酸钾及二氧化锰的混合物中制取氧气的实验之后,如何从残渣中获取二氧化锰?学生带着问题设计方案,按照方案进行实验操作。

(4)抓住实验本质

初中化学课堂中讲解理论知识,学生对于化学知识缺乏一个感性的认识,教师努力的讲解变得欠缺说服力,因此教师在实验课要抓住本质,鼓励学生发散思维。比如说,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钠发生化学反应这节课,教师需要注意对学生思维进行引导,强调反应的关键是过程中有二氧化碳消耗,从而造成气体压强变小。

(5)故意出错然后纠正实验

教师在对化学实验进行演示过程中,针对学生实践操作中容易出现的问题,故意出现纰漏,然后再进行纠正。比如说,细口瓶取液体后瓶塞要注意正放,教师可以故意反放,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发现老师的错误示范,帮助老师纠正错误,这个过程中学生的辨别能力及思维能力有所提升,帮助掌握操作要领。

(6)斟酌情况对实验适当增补

初中化学中一些理论知识不是很具体,初中学生是很难感知和理解的,因此可以适当增补实验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比如说,分子这节课中,学生对于分子这个看不见摸不着的存在难以想象,更难以理解分子是如何存在并不断运动的,因此教师可以通过试验讲解分子是如何不断运动的。

3、初中化学演示实验教学中的几点体会

3.1 激发兴趣

初中化学实验中,学生实验操作是不是规范和标准,实际上和教师演示实验有着最直接的关系。教师的任何一个演示都会对认真观察的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所以,教师要做到自身操作规范,符合课程实验标准及要求。同时,教师要注意激发学生对化学实验的兴趣,实际上学生对于化学实验是存在一定兴趣的,这是一种新奇的现象,很容易激发学生对于问题的探索,并思考如何解决问题。实验过程中学生的注意力全集中在实验上,思维高度活跃,具有很强的求知欲望,所以教师的演示实验一定要成功,实验现象不要出现任何纰漏,在课前做好充足准备,保证课堂顺利进行,并且成功激发学生对于化学实验学习的兴趣。比如说,氢气和空气混合点燃会发生爆炸这节课,可以看作是初中化学实验中比较典型的一个,笔者是这样做的:先把易拉罐的底部打孔,孔的大小和火柴头差不多,利用向下排空气法收集氢气,这个过程中小孔要注意是被火柴头堵着。收集两分钟后拔出火柴,用燃烧的长木条点燃,会出现砰的响声,易拉罐被掀起。这种实验取得比较好的效果,激发了学生们的兴趣。

3.2 鼓励创新

新课程改革中要求创新教育,换言之就是要求教学中要充满创造性。教师也要针对化学实验进行创新,让学生掌握化学理论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尽信书不如无书,敢于创新,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比如说,氨和氯化氢反应的实验进行创新,利用旧的日光灯管(大约60cm),在同样长度的透明胶带纸上紧贴PH试纸,将其放进灯管内,在其两端分别塞上内粘浓氨水和浓盐酸的棉花团塞子,等段一段时间即可看到产生化学反应,PH试纸向中间移动,一段变蓝,二者速度有区别,在距离浓盐酸这段大约1/3位置出现白烟圈。这个实验的创新点在于一方面观察到氨气和氯化氢发生化学反应的具体现象,另一方面还可以观察到气体运动的相对速度等。

3.3 增加机会

化学实验,教师演示是方法,但是不是目的,真正的目的是让学生操作并理解知识,教师不能一人独揽,可以和学生共同合作完成实验。可以先从比较简单而且容易成功的实验开始,比如说木炭在氧气中燃烧。也可以让对化学知识掌握的比较差,或者是兴趣不浓的学生上台操作演示,在学生出现问题或者操作不规范的过程中进行指导,台下的学生也会留下深刻的印象,这种做法一举三得。这个过程一定要注意不能损害学生的自尊心。

3.4 注意安全

化学实验的演示一定要注意安全,不能出现任何有可能伤害到师生的安全事故发生。教师在选择化学实验时要注意安全第一,消除任何不安全的因素,比如说在对混合气体爆炸实验中,如果是在玻璃瓶中进行有可能存在一定危险,可以用塑料瓶,消除安全隐患。

4、结语

总而言之,新课程改革中的化学实验教学中对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教师要注意跟住时代发展的步伐,探索和创新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着重培养学生的素质水平。

参考文献

[1] 周声灶.浅谈初中化学反应的顺序[J]. 成功(教育). 2009(10)

[2] 罗令.简析鲁教版初中化学教材[J]. 教育与教学研究. 2010(03)

[3] 董德伟,袁莎莎.浅谈甘孜州藏区初中化学素质教育[J]. 读与写(教育教学刊). 2010(11)

上一篇:桃花红随想作文下一篇:叶店文化礼堂一日游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