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示实践教学初中物理论文

2024-06-29

演示实践教学初中物理论文(精选12篇)

演示实践教学初中物理论文 篇1

教育的最终目标是培养人的创新能力, 提高人的综合素质。传统的物理演示实验都是采取由教师在课堂上操作, 学生对实验进行观察和思考的方式。此时, 教师是操作的主体, 处于主动的地位;而学生是观察的主体, 处于被动的地位。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教师应对现有的演示实验进行创新设计, 以教材中的实验为依托, 拓宽思路, 挖掘内涵, 通过各种形式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一、发掘、设计一些演示实验, 以满足教学需要

某些重要的物理概念和规律, 需要演示实验来帮助学生认识, 课本上如果缺少这样的实验或者效果不好的, 就需要教师进行研究和设计以填补空白。对学生感到抽象不易理解的难点知识, 教师应结合教学实际设计、发掘一些新的演示实验来满足教学需要。

例如, 静摩擦力方向的判别是学生学习中的难点, 其主要原因是学生缺乏对日常生活的感性认识, 很难想象两个相对静止而又有相对运动趋势的物体接触面间静摩擦力的方向。在教学中可取两个毛刷, 将其中一个固定在台面上, 另一个叠放在它的上面, 并水平推动该毛刷, 可清楚地看到上下物体间毛刷形变的方向, 由此可以推想出上下毛刷所受静摩擦力的方向。这一实验可以帮助学生化抽象为具体, 易于解决教学中的一些难点问题。

二、对已有的实验进行改进, 提高演示实验的效果

教材中有些演示实验的效果不是很好, 此时教师可不拘泥于教材的安排, 对演示实验进行改进, 从而使得实验更易操作, 现象更明显、更富有感染力。

例如, 课本中演示点火爆炸 (内能转化为机械能的实验) 实验用的塑料盒子容积小, 酒精气化产生的气体也少, 而且要求盒子密封性好, 故实验成功率不高。我们对该实验改进后, 从饮料瓶瓶盖上挖个小孔 (孔大小和电火花发生器的放电针管配套) , 然后向瓶内滴入酒精或煤油, 用手将瓶子晃动, 让酒精充分汽化。把电火花发生器的放电针管插入瓶盖上的小孔中, 然后掀动电火花发生器的按钮。实验效果很明显, 能将瓶子射出很远。

在演示光的直线传播的实验时, 通常向空中喷水雾, 但水雾在空中持续时间短, 可视时间不长。我们可以采用一些可密闭的透明容器先在底部点一盘蚊香, 等容器中充满烟雾后用激光灯照射, 可以清楚地看到在烟雾中有一条红色的光线。

三、通过对比实验, 使学生全面认识物理规律

学生对事物的观察往往是表面的、片面的, 有时甚至是错误的。同时, 物理规律的表现形式是多层次、多侧面的, 教材中提供的往往是单层次、单侧面的实验内容。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角度来看, 教师有必要进行适当的拓展和补充, 尽量让学生能多层面、全方位去认识物理规律的全貌。

例如, 在进行验证大气压存在的“覆杯实验”时, 教师简单的把厚纸片盖在装满水的杯口再倒过来, 实验做完即了事, 让学生目睹了一个“理所当然的事实”, 但不少学生认为硬纸片不掉下来不是大气压托住的, 而是被水“粘”住了。这时我们可以通过对比实验来说明问题。教师在塑料杯底部钻一个小孔, 做实验时先将孔堵住, 然后问学生硬纸片不掉下来的原因。当学生回答硬纸片不掉下来是被水“粘”住了, 你再将孔松开, 让空气进去, 这时水和硬纸片“哗”的一下全掉下来。通过这样的对比实验就可以解决学生的疑惑。

四、将演示实验改为随堂的探索性实验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的发现理论认为:教学过程应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 让学生亲自去发现问题, 培养学生发现的习惯和能力。教师可以把某些演示实验设计为随堂的探索性实验, 以达到不同层次的创新能力的培养目标, 因为探索性实验教学比演示实验教学有更广阔的活动空间和思维空间, 可以极大地激发和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探索与创新欲望, 学生在自己探索物理规律的实验过程中可以把动手和动脑结合起来, 锻炼和培养自己的创新能力。

例如, “蒸发”一节的教学, 为了弄清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有哪些, 教师可设计三组问题让学生自己去研究解决, 并得出有关结论。问题1.取相同两滴酒精分别滴在课桌和手背上, 观察谁先变干。这说明了什么?问题2.取相同两滴酒精滴在课桌上, 用塑料尺只将其中一滴酒精展开, 观察谁先变干。这说明了什么?问题3.取相同两滴酒精滴在课桌上, 只对其中一滴酒精用纸筒吹气, 观察谁先变干。这说明了什么?如此进行教学设计, 学生们便立即投入到实验活动中去, 动手与动脑相结合, 很快自己找出了影响液体蒸发快慢的三个因素。同时, 也让学生在相对独立的实验活动中体会到创新的艰辛与愉悦。

五、用计算机模拟演示实验

多媒体作为现代教育的辅助手段, 可显示传统演示教具中无法涉及的地方。例如, 某些物理实验条件不易控制, 或存在某些干扰而无法演示;实验时动作太快无法看清实验过程, 只能看到最后结果, 而结果很难反映原理, 用传统的教学手段也很难表现“动”和“变”的结果, 此时可用计算机来模拟演示实验, 并将实验过程进行重放、定格、缩放、慢镜头, 让学生观察物理实验全过程。用多媒体作为辅助演示实验的工具, 既充分发挥它的优势, 也可弥补学生直观感觉的不足, 减少其抽象思维的难度, 有益于创新能力的培养。

例如, 电容器充电放电过程、两球先压缩后恢复过程中两球速度、加速度变化都可以通过计算机进行情景创设、实验过程的模拟、物理进程速度调节、微小过程放大、实验现象的动态分析。对于有些演示实验, 我们一般只能看到其最后结果, 而其形成结果的原理却很难反映, 而用计算机可以显示实验的中间过程。例如, 在讲解显微镜原理时, 用计算机显示光线一步步折射的过程和最后结果, 清晰明了。

另外, 用计算机还可很方便地扩大演示实验的内涵和外延, 展现一些演示实验的原理在现代技术中的应用, 让学生初步涉猎一些物理学的前沿问题, 这对于开阔学生视角, 活化他们的知识有着重要的意义。

总之, 要想获得很好的实验效果, 多样性的实验手段是必不可少的。作为物理教师应该拥有创新教育的理念, 认真对每一个实验进行分析、处理、开发, 尽可能确定每一个实验要培养学生哪方面的能力, 然后采取一些必要的措施和手段, 就一定能在培养学生探究能力方面取得良好的效果。

演示实践教学初中物理论文 篇2

【摘要】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物理实验则是物理学的灵魂。任何一个假设、猜想、结论、定律,都是通过实验来证明或在实验的基础上加以推理而得的结果。演示实验是教师为配合教学内容,在课堂上对学生所做的表演示范实验。它的目的是将所要研究的物理现象展现在学生眼前,从而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并通过分析思考,总结归纳获取新知识。有目的、有计划地选择和安排演示实验,是学生进行观察和获取感性知识的重要源泉,是学生学习和理解物理概念和规律的基础,也是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综合能力的重要途径。成功的演示实验可以通过刺激学生的感官,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创设活跃的课堂气氛,从而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浅谈初中物理演示实验改革教学 篇3

关键词:物理教学实验改革结论知识点归纳

初中物理演示实验教学是物理教学的重中之重,是教师教好物理的关键,是学生学好物理的基础。因此,教师在初中物理教学过程中应特别注重物理演示实验的教学。物理学是一门实验学科,在新教材中安排了211个演示实验,这充分体现了新课程改革对演示实验教学的重视,也充分说明了演示实验教学的重要性和学科的基础性。物理学家普朗克说过:物理定律不能靠光思维来获得,还应致力于观察和实验。因此教师如何提高物理演示实验教学和培养学生实验能力特别重要。

目前,学生普遍认为物理“难学”,教师“难教”,其原因之一就是物理教学中缺乏实验。而一些经济发达的国家,他们非常重视物理实验教学和研究问题的方法,比如日本初中物理的课时数只有75课时,但安排的学生实验却有20个,演示实验有130个,并且绝大多数都是研究性实验,基本形成以实验为中心的课堂体系。可见,他们的学生在实验方面得到训练和能力培养比我国的学生多得多,他们学生的实验心理素质比我国中学生强。因此,在当前我国中学教育正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过程中,我们对物理实验教学,必须引起高度的重视。为了研究好这些课题,教师必须研究教材中哪些地方学生感到抽象、容易混淆、接受困难,并结合教学实际,研究解决的方法,努力开发一些直观的演示,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同时在教学中引进近代物理学的某些思想方法和现代科学的新成就。例如“分子间作用力”的演示,可在两只乒乓球间夹上一段弹簧、球的外侧套上橡皮筋来模拟实验,平衡时,引力等于斥力;增大球距时,引力大于斥力;缩小球距时,引力小于斥力。这样不仅培养学生对物理的学习兴趣,更多地拓宽学生视野丰富他们的想象,而且能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物理演示实验教学过程是为学生提供感性材料的过程。初中生由于受抽象思维的局限,开展演示实验探索教学不仅能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知识,为思维加工提供大量的素材,而且为学生能力的培养创造了良好的条件。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学习物理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同时还要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思考和分析,让学生弄清每个演示实验的目的、原理、器材的组合和装置图;强调学生注重观察实验的现象,启发学生通过观察到的现象说明问题。因此在演示实验教学过程中应做到以下教学过程:兴趣问题设计与探索现象说明结论应用的教学。

在演示实验教学中,有些演示实验的器材,在一些条件差的学校根本没有,所以无法进行树上的演示实验教学。在这样的情况下,教师应大胆探索,集思广益,充分利用生产生活中的器材和学生经常看到的现象完成一些无条件完成的演示实验教学。例如:演示“浮力大小与那些因素有关”实验时,教师拿出鲜鸡蛋、盐、水、薄吕皮和溢水杯,引导学生如何来演示浮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让学生自己选用器材进行组装,在教师指导下请一二名有实验能力的学生配合老师演示,在演示时,要充分体现学生为演示实验的主体,最大程度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思维。

在研究“浮力大小可能与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有关”时:

1、兴趣:将铝皮放在水中会怎样(引导学生讨论,激发兴趣)

2、问题:“浮力的大小可能与排开液体的体积有关”吗?

3、设计与探索;

将薄铝皮放在水面上它会如何?(学生实作下沉);你能动动脑筋,让薄铝皮漂浮在水面上吗?(学生实作做成碗形可能浮在水面上)

4、现象:

a.将薄铝皮直接放在水中下沉从溢水杯排除的水的体积小些。

b.做成碗形放在水中漂浮,从溢水杯排除的水的体积大些。

5.说明:

a.物体排开水的体积小、浮力小;

b.物体排开水的体积大、浮力大;

c.浮力大小与物体的重力无关;

6.小结:浮力大小与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有关。

在研究“浮力可能与液体密度有关”时:

1.兴趣:鲜鸡蛋往水中放,鸡蛋会怎样?(学生讨论,激发兴趣)

2.问题:“浮力大小可能与排开液体的密度有关”吗?

3.设计与探索:

a.把鲜鸡蛋放在装有水的玻璃杯中,蛋会下沉到杯底(学生实作)

b.向水中慢慢加盐,并不断搅拌,蛋会慢慢悬浮在盐水的任何深度(学生实作)

c.继续加盐,鸡蛋会漂浮在盐水中。

4.现象:

蛋沉到杯底;蛋悬浮在盐水的任何深度;蛋浮在盐水水面上。

5.说明:

物体排开液体的密度大、物体受到的浮力大;浮力大小与体积无关;浮力大小与深度无关;

6.小结:浮力大小与物体排开液体的密度有关。

结论:浮力大小与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和密度有关。

拓展:

浮力大小与物体浸没在液体中的深度无关;浮力大小与物体的体积无关;浮力大小与物体的重力无关。

在演示实验教学中,应将一些器材归纳为简单易记的语言,如:伏安法测电阻、测电功率。研究电流跟电阻大小的关系等实验器材繁多,学生难掌握,可把这些器材归纳为:“一基,二表,三滑”六个字进行教学。

一基:基本电路图(电源、导线、开关、用电器)

二表:电压表、电流表

三滑:滑动变阻器

在演示实验教学中应注重知识点的归纳教学,如电表一知识点,可归纳为九字“先看柱、认刻度、再读数”

1、先看柱:

看电流表、电压表是否调零,若指针未指到零,应该先调零;看接入电路的电压表或电流表;看清接入电流表或电压表接线柱的导线是对应的哪个量程。

2、认刻度:

认清三个接线柱、两个量程分别对应表盘上面刻度或下面刻度;认清接入电路电表的大格刻度值是多少,小格刻度值是多少,分度值中的估计值是多少;

3、再读数:

读大格数值;读小格数值;读分度值中的估计值;单位;即:读数值=(大格数值+小格数值+分度值)单位。

在演示实验教学中,应注重结论的归纳记忆,如: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同名磁极相互排斥,异名磁极相互吸引等可归纳为“同斥异吸”四个字。

在演示實验教学过程中,同时还要利用第二堂课布置启发性、创造性实验。有条件的学校,教师应利用好多媒体教学,将重点演示实验制成课件,生动形象展示给学生,从而使学生对抽象的物理知识变得直观化、模型化、简单化,学生就能深入理解基本概念,掌握知识规律的内在联系和区别,是学生学有所得,学有所用,才能培养出适应教育教学改革的新型学生。因此,教师的演示实验教学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方面。总之,物理演示教学,要求教师改变以往的观念,重点转向培养学生实验能力、观察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不断提高学生的各方面素质,使他们成为真正的有文化、有能力、有道德、守纪律的新型劳动者和接班人。

初中物理演示实验教学浅谈 篇4

一、把好奇心摆在实验前

学生的好奇心一旦受到激发, 便会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之中。在演示实验前, 根据实验中将出现的实验现象提出一些简单且有趣味的问题, 在学生的心里制造悬念, 让学生带着悬念来参与实验的观察。

例如, “在日常生活中, 我们同学有没有见到过用倒置的杯子来盛水呢?”先利用这个问题引起学生的思考, 的确实验的两个构成部件:水和杯子是学生生活中常见的物件, 可是“倒置的杯子来盛水”好像有点不可思议, 学生的好奇心和兴趣受到激发, 想一看究竟有没有可能, 此时, 演示实验:在盛满水的杯子上盖上大小适宜的卡片, 或举起后突然倒立, 或倒立一手抓着杯子、一手托着使其到一定高度托着的手突然离开, 看到杯子中的水很平静, 根据实验演示的现象逐步引入《大气的压强》。

二、提高实验的可见度和学生的参与度

演示实验就是要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的现象总结物理规律, 因此, 实验的可见度很重要, 要让每一个学生都能观察到实验现象, 观察的重点部位的实验现象要突出, 重视物理现象的细微之处, 确保学生观察到实验现象的全貌。关于提高实验的可见度, 首先要选好合适的位置放置实验台, 对于实验中将出现的重要现象可以先提出来要求学生在观察中多加注意, 特别重要的现象应该多重复几遍, 以便学生都能看到, 还可以把学生“请上来”或让实验“走下去”让学生和实验的距离得以缩短。

演示实验不能是教师的“独角戏”, 学生仅是旁观, 学生的主动性得不到发挥;同时, 教师自导自演, 学生对结果半信半疑, 由于没有足够的体验难以确定结论的真实性;另外, 演示实验缺少了学生的参与, 课堂的气氛凝滞而不活跃, 缺少生成。师生合作, 让学生参与到演示实验之中, 加强学生的参与意识, 可以提高课堂的活跃度, 使课堂充满期待和变化, 由学生走上台去实验, 让学生对实验所得的结论有种亲切感, 大大提高了结论的可信度。

三、演示实验要朴素、简易

不是所有的探究都要学生亲自操作才是最好的。有时演示实验更能提高实验教学的效益。朱正元先生曾留下“坛坛罐罐当仪器, 拼拼凑凑做实验”的至理名言, 演示实验的仪器越生活化、朴素, 越能激发学生的亲切感, 提高学生的探究欲望, 提高实验教学的有效性。实验的有效性是教师通过实验演示后, 学生的能力获得具体的提高、科学素养得到进一步发展, 不是去看实验是否华丽、是否热闹, 而应该关注于学生在实验教学中有没有收获、收获多不多。实验教学应为了提高教学的效度, 不应追求奢华和热闹, 而应该追求在朴素中找到实效, 有时演示实验比分组实验更能提高教学的效益。

例如, 孤立地看“小孔成像”实验的教学, 让学生独立探究、观察, 似乎很是符合课改的理念。但在人教版、苏科版、沪科版等教材中, “小孔成像”的成像性质虽然是教学难点, 但本节课教材的重点是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如果采取分组实验自主探究, 所花费的教学时间与教学目标相背离, 从学生认知角度来说有拔苗助长之嫌。选取生活中常见的素材做演示实验, 比如选用白炽灯、蛋糕盒、半透明膜等器材, 让学生一边观察一边思考, 对于重点过程再用flash课件模拟展示, 完全可以完成教学目标, 提高实验的教学效率。

李政道先生说过:“自己动手做的仪器, 永远比买来的好。”我们在实验教学中, 尽量拿来学生身边的物品、材料、玩具等废旧资源, 这些资源具有取材方便、成本低廉、结构简单、操作简易、效果生动等诸多优点, 由于取材来源于学生的生活, 保持了物理过程“原汁原味”。

除了降低成本外, 学生看到来自于身边的材料摆在自己的眼前, 除了亲切感以外, 更增加了好奇心:“它们可以做什么啊?”带着疑虑思考将要发生的神奇事件, 注意力格外集中。另外, 高规格高成本的仪器, 操作性不强, 而且担心学生把仪器弄坏不敢上学生来参与实验的演示, 自己找的生活中的低成本的材料就不同了, 可以多次演示, 甚至可以让学生利用课后的时间自主的探究, 学生能很从容地观察规律形成的来龙去脉, 有助于对知识和规律的主动建构。

四、重视演示实验的拓展和改进

演示实验能激起学生的好奇心, 让学生跃跃欲试, 如果此时重视演示实验的拓展, 给演示实验配上简易的学生随堂小实验, 那么学生实验的参与度和教学效果就提高了。

例如, 引导学生观察《音叉振动发声》的演示实验后, 要求学生大声读课文或唱歌, 以两手轻捏喉管感知声带的振动;还有演示《摩擦起电》实验时, 引导学生以塑料钢笔杆在头发上摩擦后发现其能吸引小纸屑, 加强学生对实验的参与。

初中物理演示实验有效性研究 篇5

摘要: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以形象来传播知识的.实验又是学习物理的重要方法.在新课程模式下强调以学生为本,要达到这个要求就更离不开实验的支持。然而在现在的教学活动中,有许多的教师忽略了演示实验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抱着可做可不做的态度教学;即使在重视实验教学的课堂教学活动中,有许多的演示实验要么没有做成功或者出现“意外”,要么成功了但效果突显不出来,要么有效果了但学生看不清,要么学生看的清了但看不懂;致使整节课的教学效果不理想或者出现瑕疵。因此有必要对演示实验如何完成的更好,如何使学生看的清看的明白做进一步研究。即演示实验在课堂上如何发挥最大教学效果的研

究------演示实验有效性研究。

关键词:物理 演示实验 有效性

正文: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以形象来传播知识的.实验又是学习物理的重要方法.在新课程模式下强调以学生为本,要达到这个要求就更离不开实验的支持。然而在现在的教学活动中,有许多的教师忽略了演示实验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抱着可做可不做的态度教学;即使在重视实验教学的课堂教学活动中,有许多的演示实验要么没有做成功或者出现“意外”,要么成功了但效果突显不出来,要么有效果了但学生看不清,要么学生看的清了但看不懂;致使整节课的教学效果不理想或者出现瑕疵。因此有必要对演示实验如何完成的更好,如何使学生看的清看的明白做进一步研究。即演示实验在课堂上如何发挥最大教学效果的研

究------演示实验有效性研究。

课堂演示实验是中学物理实验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是建立在物理概念和规律、理解和掌握物理知识不可缺少的环节,还能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探索精神以及良好的学习方法。也是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提高人才科学素质的重要手段之一。因此研究演示实验的有效性不仅对课堂的教学,也对人才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就此谈谈自己的肤浅体会和做法,与同行们研讨。

一.演示实验课前的准备:

1.演示实验目的性要明确

在教学过程中是否有必要进行演示实验,怎样设计、采用什么方法,要达到什么目的,教师要做到心中有数。当然这要根据我们的教学内容,教学目的出发,特别是对一些重要的、抽象的、学生难以理解的基本概念和规律就应当下功夫多设计一些实验。比如关于二力平衡条件的演示实验。课本上是让木块处于静止状态下研究二力的平衡条件,如果我们再补充一个演示实验,用弹簧测力计挂一物体匀速上升或下降(一定要控制好匀速),再一次研究二力的平衡条件,这样学生对二力平衡条件认识就比较全面。作为教师不应拘泥于课本上的演示实验,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该补充的则要补充,不一定只针对重、难点,只要学生中有存在问题,也要针对性地做一些演示实验。比如学生通常都认为“磁铁吸引铁”,但铁是否吸引磁铁很少有学生考虑。如果教师用一个大铁块靠近小磁铁时,磁铁被大铁块吸引过来稍加演示,会有助于学生弄懂相互作用的同时性问题,同时也可以教育学生要学会勤于思考,善

于发现问题,并能用实验去验证。

2.演示实验准备要充分

演示实验准备不能马虎,要认真检查仪器,课前要认真进行试做。有的教师课前演示实验准备不充分,没有检查仪器是否完好,是否符合要求,没有进行试做。上课时有可能现象出不来,或者极不明显。于是手忙脚乱,急得满头大汗,语无伦次,学生则索然无味,实验达不到教学的目的。所谓演示实验要有思考性,就是说由于学生对实验应观察什么,如何观察并不十分清楚,所以对实验现象也不会深入分析。因此,教师在准备演示实验时,不能照本宣科,要设计出一些问题,让学生思考观察,从而提高学生的观察和分析,综合能力。总之,演示实验是物理实验不可缺少的、十分重要的教学手段。要提高物理教学质量,课前必须作好充分准备,注意实验的细节问题,以免出现意想不到的失误,以确保实验成功,提高

课堂效率。

二.演示实验课时的操作:

1.注意实验的可视性,是取得实验教学效果的根本。

要充分发挥演示实验在自然教学中的作用,必须做到可视性。教师在演示实验时,要保证让全班学生都能看清实验时发生的现象。为此,要做到以下几点。a.实验时用的仪器要大一些,演示桌的高度要适当;教师在演示时身体不要遮住仪器,或挡住一部分人的视线,仪器之间也不要互相遮挡。b.演示桌上的仪器布局要合理。主要的仪器或发生主要现象的仪器应放在突出的位置,辅助仪器放在次要位置,没有用的仪器要放在桌上,以免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如果仪器太小或现象不够明显,可用实物投影的方法演示。c.实验时,要处理好对象和背景的关系,使对象尽量突出。例如,在仪器的关键部位涂上鲜明的颜色;在实验装置后面配上适当颜色的衬板,把被观察的实验现象衬托出来;在水或其他无色液体中加入适量的染料,以提高其可见度;用烟雾箱来演示光的直线传播,透镜成像等实验,使光路清

晰地显现出来等。

2.通过创设实验情景,取得较好的实验教学效果。

创设实验情景与实验教学效果具有密切的相关性。其本质在于视觉形象与特定意义相结合,从而有效地引起学生视觉追求,思维激活,记忆强化。教学实践证明:一旦学生被教师设计的实验情景所感染,或者说学生思维进入预定的情境之中时,便会取得较好的实验教学效果。例如,课本上的马德堡半球实验,如果教师先让学生看课本开头一自然段关于历史上马德堡半球实验后,再拿出“马德堡半球”,呈现在学生面前,这时它在学生面前就不再仅仅是一个冷冰冰的球形铁制品,它在中学生的视觉中就成了一个富有传奇色彩的生动活泼的历史见证,从而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同时也激发学生丰富的联想,从而使演示实验教学更具有趣味性。当然,我们还可以通过“问题”设计实验情景,在演示实验前后以及过程中,教师要有意识的制造矛盾,提出疑问,引起学生主动联想。这些问题的设置应该围绕实验主体教学的实质展开,即为什么要进行这种实验,实验的目的是什么,从而激发学生思考,促使学生的思维从疑问开始,在联想和想象中活跃,在获得正确答案中发展,最后在具体实验验证过程中及结果中得到强化。例如在浮力的教学中,很多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错误地认为浮力大小与物体的质量,密度有关,跟物体没入液体中的深度有关,沉入水底的物体不受浮力等。为了使学生有正确的认识,我们在实验教学中可设计这样的问题情景实验:(1)用弹簧测力计分别挂起同体积的铁块和铝块,浸入水中,要求学生观察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变化,并提问说明什么?(2)用弹簧测力计挂铁块慢慢浸入水中,让学生观察弹簧测力计示数的变化,待铁块全部浸入,再置于不同深度,提问学生观察到什么?(3)换用酒精重做上面的实验,提问液体密度不同弹簧测力计示数有什么不同?总之,创设实验情景会大大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生思维,获得满意的实验教学效果。

3.注意演示的方法,技巧,取得最佳的实验教学效果。

比如课本的有些演示实验,如果按照课本简单重复,学生会索然无味。如果教师稍加改变,推陈出新,往往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例如,课本上的带电体吸引纸屑实验,学生在小学就已经玩过。如果教师把该实验换成一块已带上电的包装用泡沫塑料往某学生头上放,塑料块未放下时,学生的头发突然向上飞蓬。此时,教室里的学生必定全堂哗然、目瞪口呆,学生的学习兴趣一下子就调动起来了。再比如,我们在演示同种电荷互相排斥实验前,先演示这样一个实验,将下端散开的塑料捆扎绳,用清洁干燥的手自上而下的捋几次,结果非但不合拢,反而更散开。通过演示学生会感到很奇怪,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然后再演示同种电荷互相排斥实验。这样,教学效果肯定要好得多。课本中有的演示实验,在学生的想象中,其实验结果会产生不良的后果,如损坏东西等。在老师演示时,学生会特别注意实验的进行。教师可充分利用学生的这一心理来设计实验。例如,演示盛满水的杯子上盖一块玻璃片后倒置,在大气压下的作用下,玻璃片不会掉下来,水不会流出来的实验。教师在演示时,将该实验放在讲台教师用书正上方进行,学生观察时会马上想到老师的书会很危险,从而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总之,在课堂演示实验教学中,如果教师用心设计一些好的演示方法与

技巧,演示效果就会得到大大的加强。

三.演示实验课后的反思:

除实验前的准备和实验中的操作外,必须做到实验后的反思和总结。引导学生进行反思,对进一步理解实验、深化实验、完善实验起着重要的作用。并且通过反思可总结实验规律,优化实验方案,创新实验设计,揭示实验本质,增强实验效果。因此在学生实验时,应该积

极引导学生进行全方位、多角度反思。同时教师也应对演示实验的最终成败做反思不断

演示实践教学初中物理论文 篇6

策略一:课前准备要充分

演示实验作为一种教学手段,是教师备课的重要内容,需要教师认真研究和准备。有的教师轻视课前演示实验的准备工作,结果造成演示失败或出现意想不到的情况,以致在课堂上手忙脚乱,“强行”让学生接受结论,教学效果很不理想。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的是思想认识存在问题,对实验教学不重视或持怀疑态度;有的是疏忽大意,以为实验内容简单,以前做过或曾看见别人做过;还有的是怕麻烦。这些都是演示实验教学的大忌。如在演示电流的热效应与电阻成正比的实验时,通过电阻丝对瓶内空气加热,从而使与之相连的U形管内液柱上升来说明电流热效应现象,实验开始很久后还不见U形管内液柱明显上升,造成课堂上的师生处于尴尬的局面之中。究其原因是电源用两节干电池串联而成,电压太低,电流的热效应不明显。故教师在课前首先要准备好与实验有关的全部仪器、材料。其次是在课前反复操作,直到熟练的地步,对于在实验中可能出现的故障做到心中有数并能及时排除。第三是掌握演示时间,注意与教学进度紧密配合。第四是教师要考虑除大纲和教材中规定的演示实验外,还可以适当补充哪些小实验,或对现有的实验作必要的改进,以提高教学效果。例如在讲解光沿直线传播的条件时,教师可增加空气清新剂、水加少量的牛奶、玻璃砖,分别演示光在同种均匀气体、液体、固体中沿直线传播现象,清晰、直观地得出了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的结论。第五是要考虑在演示过程中如何引导学生观察,启发学生思维,最大限度地发挥演示实验的作用。

策略二:操作要规范

操作规范是指教师在使用仪器、连接和装配仪器及演示现象时动作要准确、标准。教师做演示实验过程的每一步,实际上对学生来讲,都是一个示范操作过程,所以教师必须认真对待。一是教师在做演示时, 使用仪器要规范整洁。 这样做不仅对学生是一种美的教育,而且也可培养学生对待物理实验的严肃认真、一丝不苟的科学态度。二是教师在做演示实验时,必须操作规范准确、快慢适中。例如在使用托盘天平时,取用砝码、移动游码必须用镊子而不能用手;点燃酒精灯后火柴不能随手扔在地上等。教师的一举一动都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教师的规范操作,不仅是实验成功的前提,而且会使学生养成严谨求实的良好实验习惯。

策略三:演示实验要直观可见

演示实验不仅要现象清楚,而且还要面向全体学生。因此所用器件要足够大,演示的位置要足够高,要保证最后一排学生看得清楚,即提高演示实验的直观性和可见度。例如,演示电流的热效应实验时,通过电阻丝对瓶内空气加热,从而使与之相连的U形管内液柱上升来说明电流热效应现象,可将体积膨胀的微小变化转化为液体长度的较大变化,以增强实验的直观性和可见度。并将水染成红色,在玻璃管后面用白纸作衬托,利用色差提高实验效

果的直观性和可见度。

策略四:让学生积极参与配合

演示实验不能先由教师做给学生看,再讲给学生听,使演示与讲解脱节。这种作法忽视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把学生当作被动接收的“仓库”,完全没有发挥出演示实验的作用,是不可取的。教师要在演示的同时引导学生观察,不断启发提问,让学生分析、讨论,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实验结论合情合理地被推导出来。还可以让学生参与做实验,如让学生上前来读数或操作实验过程。例如在进行马德堡半球演示时,先让两个个子较大的男生上来拉,不能将两个半球拉开,打开活塞,让空气进入半球中,再让两个力气较小的女生来拉,却很轻松地将两个半球分开了。两者相对比,不仅直观地证明了大气压强存在,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且掌握了证明

大气压存在的方法。

策略五:合理运用现代教学手段,优化演示实验教学

利用常用仪器、教具进行演示是一种最基本的手段,而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是教学现代化的重要标志,是教学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教学过程中应运用系统科学的观察方法,组织多媒体信息,形成合理的教学结构,以实现教学优化,进一步提高学生观察及分析问题的能力。有些物理现象是难以直接观察到的,如日食、月食现象,可以借助多媒体进行逼真的模拟,将物理过程生动形象地展现于学生眼前,使学生认识加强,理解透彻。例如做电流磁效应的实验时,因为磁针较小,可见度较低,实验的操作过程可借助于实物投影增加可见度,后面的同学可以通过屏幕清晰地观察到实验现象,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保持精力高度集中,思维高度活跃,求知欲高度旺盛的状态。利用现代教学手段进行物理实验教学,不但为教和学增添了信息的传输和接收通道,而且为教学创设了良好的情境,师生们置身于“情”“景”中,以“物”思“理”,又以“理”认“物”,这对物理的各种题型的实验教学有着积极的意义,对提高物理课的素质教育教学有着广泛的前景。

在物理课堂教学中,要充分挖掘课堂演示实验的培养功能,为学生提供感性知识,加强书本知识与生活实际的联系,同时要大胆改革、创新,不断地改进演示实验,以发展学生思维为目的,加强学生对基本实验方法的迁移和灵活运用能力的训练,为学生提供创造性思维的机会,多角度、全方面地让中学物理演示实验教学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浅议初中物理的演示实验教学 篇7

一、课前要有充分的准备, 要有明确的实验目的

物理教学中, 课堂演示实验作为一种教学手段, 是教师备课的重要内容。因此每个演示实验, 首先要目的明确。为什么要做这个演示?要解决什么问题?通过什么方法才能更好地解决问题?教师在上课之前首先要准备好与本实验相关的全部仪器、材料。其次要在上课前反复操作, 直到熟练为止。教师应对在本实验中可能出现的故障做到心中有数, 并能及时排除。实验是用来配合教学的, 应根据不同教学内容和要求, 选择用合适的实验, 合理地进行实验, 以便让学生清楚地认清物理概念和规律。

二、演示实验要操作规范, 要起到示范作用

学生的实验技能培养, 有赖于演示时教师的示范, 因此演示实验课前要做好充分准备, 实验操作步骤和操作动作要规范、正确, 这不仅关系到实验能否成功和实验的效果, 而且对学生进行实验能起到示范的作用。有的实验必须要有规范的操作, 否则就会有意想不到的事情的发生, 我们要用严谨的科学态度进行治学。让学生也学习到严谨的科学态度。教师的一举一动都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教师的规范操作, 不仅是实验成功的前提, 而且会使学生养成严谨求实的良好实验习惯。

三、演示实验要直观, 要有明显的效果

浅谈初中物理课堂演示实验教学 篇8

一、初中物理课堂演示实验教学的重要意义

物理虽然具有较强的实验性, 但是在初中物理教学中, 教师常常以理论教学为主, 这使得学生在学习物理知识的兴趣上就显得很低, 不利于学生学习。所以, 初中物理引入课堂演示实验, 可以通过简化实验操作步骤, 设计与学生认知相符的、具有明显实验现象与结论的实验, 这样学生能更深层次地理解物理的理论知识, 进而提高演示实验的教学效果。

丰富、有趣的课堂演示实验, 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学生在学习物理理论知识时, 往往会将一些带有附加条件的结论弄混, 这时候, 教师以课堂演示实验“推翻”看似简单的结论, 会为学生带来新奇的感受, 并留下深刻的印象, 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学生亲自参与到实验过程中, 还可以促进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形成。

在物理课堂演示实验教学过程中, 教师可以设置一些任务, 让学生亲自参与到实验教学中。学生在根据物理理论知识提出假设、猜想, 设计实验, 分析实验, 进行实验等过程中, 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交流讨论能力, 学生自觉地融入到合作探究环境中, 有效地促进了探究式教学的进行。

二、如何改进初中物理课堂演示实验教学

初中学生喜欢新奇、有趣的事物, 所以教师在设计物理课堂演示实验的过程中, 可以遵循以下原则。便利性:演示实验的材料需要简单, 而且可以从生活中很容易就取得, 有利于学生课下自己进行实验;可观性:这是针对实验现象与实验流程而言的, 初中生受到自身知识结构的影响, 对于明显的实验现象和实验流程才能够深入理解, 而且明显的实验现象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促进学生学习;探究性:任何演示实验都是有一定的教学目的的, 所以, 演示实验需要遵循探究性原则, 提高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环保性:初中物理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教学目标中要求教师要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所以, 在课堂演示实验过程中应该注意安全与环保问题, 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那么, 在物理课堂演示实验教学过程中, 应该如何改进教学方法呢?

第一, 创设有效的实验教学情境。物理课堂演示实验教学的目的是要学生深入理解与之相关的理论知识, 并在实验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 而学生又喜欢新奇、有趣的事物, 所以, 教师不能一上课就进行演示实验, 需要创设有效的实验教学情境, 引起学生的好奇心, 激发学生的兴趣, 抓住学生的注意力, 促进学生学习效果的提高。

比如“惯性原理”教学, 教师创设这样的教学情境:大家都坐过车, 谁能告诉我们, 在车子启动与急刹车时你是什么感觉, 你的身体有什么动作 (学生积极回答) ?那么, 同学们能够帮助老师解释一下这个问题吗?教师利用日常遇到的问题引入本节课的演示实验, 充分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验证惯性的演示实验:选择平滑的木板, 简易小车, 小木块各一个。如下图, 对小车进行快速启动与制动。

学生通过明显的现象, 理解了惯性的概念, 了解了坐车时身体与车行反方向运动的原理。

第二, 小组合作探究方法的有效运用, 使学生在交流与合作中得到发展。一些教师认为演示实验就是教师演示, 学生通过观察学习的过程, 其实不然, 这种教学模式严重限制了学生创造性的培养, 是不利于学生的发展的。所以,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该适时、适机地布置科学合理的学习任务,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探究学习, 亲自动手参与到实验教学中, 这样可以使学生在交流与合作中, 相互学习, 促进学生发散思维与创新思维的形成, 还可以有效促进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发展。

比如“动滑轮及其应用”教学, 教师设置这样的问题:使用动滑轮有什么作用。每5个学生一组, 进行合作探究实验。学生通过亲自参与到实验中, 组员进行积极地交流与讨论, 可以有效地了解到滑轮以及滑轮组的作用。如下图实验:

第三, 合理运用教学评价, 帮助学生发扬优点, 弥补不足。科学合理的教学评价, 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了解自身的优势与不足, 进而使学生通过教师的指导, 发扬优点, 改正缺点。教师在进行教学评价时, 要注意不应该仅仅从学生的实验操作过程与结果上进行评价, 还应该针对学生的学习态度来评价, 综合以上因素, 给学生一个积极的评价, 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例如, 在进行“电路元件”实验时, 可让学生收集各种废旧电器中的开关、电阻器等, 观察型号、结构、工作原理, 并自行制作可调节亮度的台灯;在进行“电路连接”实验时, 可让学生利用回形针、牙签、木板等制作小灯座、开关、电池盒等, 重复实验, 得出结论。在实验过程中, 可以分小组依次进行, 其他同学进行观察与思考。学生最终得到的结论有可能与教材知识有出入, 但是教师可以通过学生的实验行为与学习态度进行综合的评价:“你做得很好, 但是在这里稍微注意会更好”;“你很积极, 希望你可以将这种积极性发挥下去”等。

三、结束语

总而言之, 随着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 初中物理课堂演示实验教学的方法也将越来越多, 教学效果也将越来越好, 但是, 初中物理教师应该从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出发, 将学生放到课堂教学的主体地位, 构建开放式的演示实验课堂环境, 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 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探究能力与综合创新能力, 使学生在以后的学习与生活中, 无论从知识的学习、技能的掌握, 还是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发展上, 都能够有所提高。

摘要:初中物理是一门比较重要的课程, 它充分显示了人类的创新精神与实践精神。在初中物理教学中, 教师不仅要注意理论教学, 同时还要加强实验教学, 尤其是课堂演示实验教学, 它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的重要方式。在物理课堂演示实验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用各种教学方法,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主动性, 促进学生学习理论知识、综合运用知识能力的发展。本文主要针对初中物理课堂中演示实验的教学方法进行探讨。

关键词:初中物理,课堂教学,演示实验,教学策略

参考文献

[1]侯小霞.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演示实验与多媒体实验[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10, (21) .

[2]薛学广.浅谈初中物理演示实验教学[J].教育教学论坛, 2010, (35) .

[3]黄慧燕.怎样做好初中物理课堂实验的教学设计[J].考试周刊, 2009, (25) .

[4]向国生.初中物理演示实验教学点滴[J].新课程 (教育学术) , 2010, (11) .

演示实践教学初中物理论文 篇9

1. 改进实验设备创造实验

物理知识中存在着大量的来源于生活的物理定律,这部分内容同样是物理科学性的重要体现。一些固有的演示实验,在演示素材上或者方式上往往存在雷同之处,这未免会让学生产生似曾相识之感,于是在关注度上便会下降。基于这一不良状态,教师可以充分利用生活中的小素材为学生随机创设小实验,从而生动具象地演示某个重要的物理规律。

简举一例,如在学习《静摩擦力方向》一节时,由于学生缺乏对生活的认知,教师如果仅仅口头讲述这一知识点, 很多学生会感到一头雾水,头脑里调用不出静摩擦力方向的相关信息点。这时教师可以利用两个毛刷,将其中一个固定在台面上,另一个叠放其上,然后水平推动毛刷,由此,学生可以清晰地看到毛刷在水平力的作用下的运动状态,由此认知到静摩擦力方向的具象特征。

2. 借助多媒体增强实验效果

多媒体教学运用到演示实验中,会增强演示实验的演示效果,同时,对一些抽象的物理概念,亦可以通过多媒体演示的方式,使学生通过逼真的画面观察, 产生好奇心,从而对亲自动手实验产生浓厚的兴趣。

如在讲授《声音的产生》这一知识点时,常规实验通常会用钢板尺的震动来说明声音的来源,教师用手停止震动状态的直尺,从而声音停止,而这一实验的缺陷便是演示空间的局限性,加上学生注意力不集中,很多学生并不能完全观察到整个实验中直尺的状态变化。而利用多媒体演示,则可以完美弥补这一不足。首先大屏幕具有空间演示上的优势, 其次,直尺震动画面放大可以让学生清晰看到声音的来源,便是震动的产生。

多媒体教学适合演示抽象的物理概念,或者微妙物理变化的发生过程。对学生来说,通过多媒体的演示,可以提升对物理世界物体反应变化的好奇心,从而踏上探索科学未知世界之旅。

3. 通过对比实验提升学生认知水平

局限于教材的知识点的实验,往往是单方面的为了某个特定知识点而创设。而初中生是一个思维活跃的群体,旺盛的精力需要教师善加引导,运用到学习中,会迸发出灿烂的智慧光芒。切入到物理演示实验教学中,教师单纯地用实验来阐释某个知识点,学生会理所当然地认为毫无瑕疵可言,而如果通过对同一知识点的两种不同的实验方式对比, 会让学生产生探索知识的欲望。

如在进行《大气压存在》的“覆杯实验”时,在倒转杯子硬纸片没有掉下来时,很多学生会认为是水黏住了纸片,而不是气压的作用。这时教师可以另设实验,将杯底钻一个小孔,先将孔堵住,询问学生纸片掉不下来的原因,当学生回答是被水黏住时,把杯底的孔打开,这时,纸片会随着水一起冲出。如此简单趣味的对比试验,会消除学生心中的疑惑,对知识点的记忆和理解更加深刻。

4. 结合生活资源开放物理实验

初中阶段的物理实验大多数是与自然现象相关的,物理实验的器具也是由指定部门提供的。而在试验中,很多现成的物理器具并不能完全满足课本知识点演示的需要,因此就要求物理老师亲自动手整合实验器具,或者借用生活中随处可见的小素材,来开设演示实验,如前文中提到的小毛刷、钢板直尺,等等。 启发挖掘生活中的资源运用到物理实验操作中,会进一步促进学生知识联系实践的学习能力,提升其综合素质,而且, 在生活中感受知识带来的乐趣,会让学生真切地体会到生活的和知识的密切关系。

同时,初中生活跃的思维和行为特征,决定了他们很愿意自行操作物理实验,并希望通过独立的实验获得等同的实验成果或者发现,这在心理上被认为是个体渴望被认可的需求。基于这一心理特征,教师可以适度地开放物理试验室,提供学生展示自我、探索知识的平台。大量实践表明,越是活泼好动、操作能力强的学生,越具有较高的综合学习能力。而将操作实验作为学生自主完成的学习过程,将大大提升教师的教学效率,同时,学生动手实践的能力和思维发展也将伴随着独立操作实验的进行获得提升。

农村初中物理演示实验教学之我见 篇10

一、农村初中物理演示实验教学的现状

素质教育不仅要求从学生实验发展到演示实验, 而且已从简单的背诵实验知识转向考查对实验的思想、原理、方法的理解上, 重在考查学生的实验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但在目前的农村初中物理教学中, 实验教学是一个薄弱的环节。尤其是农村中小学许多物理教师都不同地只重视理论的讲授和解题能力的培养, 而忽视了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不少学校仪器设备陈旧简陋, 地方狭小拥挤, 严重制约了实验教学的正常开展, 对于课程标准规定的实验, 不仅开出率低, 而且演示实验的作用和地位还在低水平下徘徊, 使学生实验动手能力普遍较低, 学生实验动手能力普遍较差。因此, 我们应进一步改善实验条件, 改革演示实验教学, 直观形象地为学生提供感性认识, 使学生全面掌握科学知识, 提高学生素质,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二、改革物理演示实验的途径

(1) 重视课堂演示实验, 加强能力培养。目前, 学生普遍感到物理“难学”, 其原因之一就是在物理教学中缺乏实验教学。因此, 在当前我国中学教育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过程中, 我们对物理实验教学, 必须引起高度的重视。为了研究好这些课题, 教师必须研究教材中哪些地方学生感到抽象、容易混淆、接受困难, 并结合教学实际, 研究解决的方法, 努力开发一些直观的演示。在实验教学中, 可在规定的实验中, 适当增加相关演示项目, 使教学内容更加丰富, 使学生的眼界更加开阔。例如“分子间作用力”的演示, 可在两只乒乓球间夹上一段弹簧, 球的外侧套上橡皮筋, 平衡时, 引力等于斥力;增大球距时, 引力大于斥力;缩小球距时, 引力小于斥力。这样不仅培养学生对物理的学习兴趣, 更多地拓宽学生视野丰富他们的想象, 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从而能够得到全面掌握, 而且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让学生参与到演示实验中。传统的课堂教学, 演示实验通常由教师演示, 学生观看, 但是很多实验学生根本看不清, 特别是后边的学生。所以演示实验在不同程度上限制和阻碍了学生智能和潜能的开发, 直接影响学生实验心理素质的提高。因此, 在演示实验中, 应积极引导学生观察、猜想、分析、归纳总结, 甚至在实验操作上让学生积极参与, 让学生参与到演示实验当中, 让学生充分了解实验的内容, 多次重复, 加深印象, 巩固记忆。例如:在“电流磁效应”一节的教学中, 笔者把原来的课堂演示实验变为边做边讲实验, 每两位学生发一套实验器材 (干电池、电流表、原线圈、条形磁铁、导线) 。实验中让学生首先观察电流方向与电流表指针偏转方向的关系, 再观察原线圈的电流方向与磁铁运动方向的关系, 把直观的材料作为培养学生知觉、观察力的材料, 引导学生仔细、准确地进行观察, 认真探究。然后引导学生讨论、研究、对比、总结归纳出电流所引起的磁场方向与磁铁运动方向的关系, 最后训练学生用科学的语言描述, 并解释所观察到的现象, 从而顺理成章地写出结论。可见, 演示实验在教师指导下让学生参与, 不仅让学生有动手实验的机会, 又能得到科学方法的训练和能力的培养, 加深对物理概念的掌握和规律理解, 同时可领略物理学的思想, 培养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 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3) 把验证性实验变为探索性实验。中学物理课堂演示实验可分为验证性实验和探索性实验, 而大部分是验证性实验。验证性实验是对知识的正确与否加以验证, 巩固和加深对基本规律和基本原理的认识和理解。但是, 验证性实验使学生的科学方法和科学态度不能得到锻炼, 也不利于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物理规律的能力, 而探索性实验对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创造能力、自学能力、观察实验能力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有独到的作用。正如爱因斯坦所说:“对真理的探索比占有更加宝贵。”因此, 在教学中可把一些验证性的实验变为探索性的实验。在实验教学中, 要尽量再现实验的设计过程, 多让学生想想:“为什么要这样做?”“换种方法行不行?”以此渗透物理思想, 启迪学生思路。例如在“牛顿第一定律”一节的教学中, 笔者将这个验证性实验变为探索性实验。其研究方法是: (1) 边学边做实验:首先让学生按照自己设计好的实验方案做实验, 使学生从实验中初步认识物体的运动状态与物体所受到的外力有关。然后, 笔者再演示课本上的实验, 规范操作, 这样, 不仅使学生掌握科学的实验方法, 而且让学生观察实验过程, 注意发现研究对象引起变化的原因和条件以及在实验中出现的现象, 使学生能够认识到, 物体运动停止是由于有阻力的原因。 (2) 探索知识:指导学生对问题进行具体研究, 分析想象:如果物体不受外力, 物体将怎样运动? (3) 归纳总结:师生共同分析、归纳、总结出牛顿第一定律。这样, 让学生用实验探索和理论探究两种方法自我进行推理, 在推理过程中学生就自然而然地对研究对象、成立条件、使用范围、注意事项搞得一清二楚。让学生由学知识变为主动探索自然规律, 使知识学得更扎实更牢固, 同时使学生受到科学方法的熏陶, 使他们爱做实验,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想象能力。

(4) 运用多媒体, 优化演示实验教学。利用常用仪器、教具进行演示是一种最基本的手段, 而利用多媒体教学, 是教学现代化的重要标志, 是教学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利用多媒体进行物理实验教学不但为教和学增添了信息的传输和接收通道, 而且为教学创设了良好的情境。师生们置身于“情”“景”中, 以“物”思“理”, 又以“理”认“物”, 这对物理的各种题型的实验教学有着积极的意义, 对提高物理课的素质教育教学有着广泛的前景。教师制作课件进行逼真的模拟演示, 将物理过程生动形象地展现于学生眼前, 使学生认识加强, 理解透彻, 安全逼真,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保持精力高度集中, 思维高度活跃, 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能动性。

总之, 物理课堂演示实验要与学生的分组实验有机地结合起来, 努力培养学生的下面几个方面的基本实验要素:一是仪器使用的一般知识;二是测量误差与数据处理的知识, 其中特别是图线处理数据中, 区分已知规律与未知规律的不同方法;三是间接测量的基本知识, 要从测量出发理解实验装置、原理、方法、条件保证、操作步骤以及数据的记录与处理;四是验证性实验的验证思想, 特别是要懂得将理论结论与实验结论比较的思想。同时加强学生对基本实验方法的迁移和灵活运用能力的训练, 多角度、全方面地让中学物理实验教学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演示实践教学初中物理论文 篇11

关键词:初中物理;物理教学;演示实验

一、 课前准备一定要充分

演示实验作为一种教学手段,是教师备课的重要内容,需要教师认真研究和准备。有的教师轻视课前演示实验的准备工作,结果造成演示失败或出现意想不到的情况,以致在课堂上手忙脚乱,“强行”让学生接受结论,教学效果很不理想。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的是思想认识存在问题,对实验教学不重视或持怀疑态度;有的是疏忽大意,以为实验内容简单,以前做过或曾看见别人做过;还有的是怕麻烦。这些都是演示实验教学的大忌。教师在课前首先要准备好与实验有关的全部仪器、材料。其次是在课前反复操作,直到熟练的地步,对于在实验中可能出现的故障做到心中有数并能及时排除。第三是掌握演示时间,注意与教学进度紧密配合。第四是教师要考虑除大纲和教材中规定的演示实验外,还可以适当补充哪些小实验,或对现有的实验作必要的改进,以提高教学效果。

二、操作要规范

操作规范是指教师在使用仪器、连接和装配仪器及演示现象时动作要准确、标准。例如在使用托盘天平时,取用砝码、移动游码必须用镊子而不能用手;点燃酒精灯后火柴签不能随手扔在地上,要放在专门的废物杯中;电路的连接应先接线路后接电源,拆卸时先断电源,后拆线路;导线两端接头不是钩、叉时要注意导线在接线柱上的绕向应同螺母旋紧的方向一致等。教师的一举一动都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教师的规范操作,不仅是实验成功的前提,而且会使学生养成严谨求实的良好实验习惯。

三、要面向全体学生

演示实验不仅要现象清楚,而且还要面向全体学生。教师要想方设法增大演示实验的可见度。投影放大、机械放大、自制可见度大的仪器进行演示等都是常用的方法。

四、尽量不用模型代替

演示实验模型与演示实验一样,都是传统的教学手段。

对于一些无法进行演示的物理现象如一些机器的内部结构、大型机械装置和设备的工作过程,就可用模型来进行讲解。但模型无法替代演示实验,演示实验能够真实地、直观地再现物理现象,而模型则不能。故教师要尽可能多做一些演示实验。例如在讲解光的反射时,有的教师用模型来代替光的反射演示器,用纸板上画好的线条来说明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的关系,推导出光的反射定律。这样做教师不仅讲得吃力,学生也难以信服。

五、恰当的应用多媒体

恰当运用多媒体辅助实验教学,能以其灵活、生动、形象的图形和动画表现形式及强大模拟功能而使物理实验教学内容化难为易,化静为动,化抽象为具体,化微观为宏观,有助于学生掌握重点、突破难点,引发兴趣,进而巩固知识,发展能力和提高素质,通过人机交互、信息共享,拓展了学生的视野,能很好地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计算机这种优势,在物理实验教学中独具特色。

以下这些情形觉得用多媒体展示或动画演示效果会较好:①抽象的物理问题,如通电线圈中磁场的模拟,飞机的升降力原理的动画模拟等等,这样可把物理问题变抽象为形象。②微观物理问题,如原子结构,摩擦起电模拟等等,这样可把物理问题变微观为宏观,既形象又直观。③太快的动态物理过程(包括肉眼可见或不可见的物理过程),这些问题往往不方便定格研究,如研究分子热运动的模拟等等。④太慢的动态物理过程,利用动画可加快物理过程的进行,如扩散运动中的硫酸铜和水的扩散等。⑤图象复杂的教学内容,如电学、光学课时画图例,而采用多媒体显示图象的功能,这可使本应花好几分钟的内容可在几秒钟内显示于学生眼前。⑥实物展示不方便,实验仪器的原理介绍和某些不能做的实验,如托里拆利实验,由于水银有毒没法让学生操作,通过多媒体演示就会很形象。实践表明,这有利于学生在短时间内掌握它们的原理及其读数方法。

六、紧跟课改的脚步

新课改理念的不断深入,在物理教学中,教师角色应该从以往的那种“授业者”转变为“研究者、探索者、合作者、服务者”。物理实验教学也该如此,应抛弃以往的“口头式”、“黑板式”实验教学,改变以往“教师教的枯燥、学生学的乏味”的现象,真正体现出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正确引导学生能动脑、思考,提出问题和质疑,并能解决问题,真正发挥物理实验教学的作用。

总之,实验在物理教学中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教师只有明确了实验的重要性,掌握了正确的方法,才能使学生的观察和思维活动紧密地结合起来,逐步掌握物理概念和规律,发展观察和思维能力,才能使我们的物理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此外,教师对待实验的严谨作风和科学态度也会对学生的实验素养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演示实验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作用 篇12

一、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物理实验具有真实、生动的特点, 对初中生具有很强的吸引力。特别是一些新、奇、趣、险的实验现象常常出乎他们的意料之外, 他们兴趣盎然, 这样就极易唤起他们的好奇心, 激发了求知欲望, 唤起了学习兴趣。

例如, 在“大气压”的引入教学中, 只需要演示一个简单的小实验, 就可以把学生的眼球吸引到本节课的学习内容上来。这个是覆杯实验:将一个硬纸片压在一个装水的烧杯上, 然后将烧杯倒过来, 会发现纸片不会掉下来, 水也不会流出来。学生感到很惊奇, 为什么杯子都倒过来了, 纸片却不掉下来, 这是什么原因呢?学生对此很感兴趣, 此时教师再告诉他们学完本节课他们就明白了。学生学习本节课的内容时, 就会积极主动。

二、可以突破教学中的难点

在教学中碰到的一些疑点、难点, 有时用语言很难对学生说清楚, 而通过演示实验则能一针见血、一目了然, 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例如, “物体的浮与沉”一节判断物体浮与沉的条件是一个难点。对于这个问题, 教师可以先取一个正常乒乓球使其浸没在水中, 松手后学生观察到乒乓球漂浮在水面上;再取一个注入适量水的乒乓球, 学生观察到乒乓球恰好悬浮在水中;再取一个注入更多水的乒乓球使其浸没在水中, 松手后乒乓球沉入水底, 进而询问学生:“三个乒乓球浸没时所受浮力有什么关系?那为什么一个漂浮、一个悬浮、一个沉底呢?”紧接着让学生对浸在水中的乒乓球进行受力分析, 最后得出结论:一个物体在水中上浮并漂浮的条件是浮力>重力, 悬浮的条件是浮力=重力, 下沉并沉入底部的条件是浮力<重力。

三、可以培养学生的能力

1.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观察是人类认识事物的第一步, 同时也是一切知识和能力的基础, 所以具有一定的观察能力是学生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演示实验是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的最佳途径。为了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笔者不直接讲解, 而是让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去预测实验的结果, 这需要让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 并经过分析归纳得出结论, 进而培养了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归纳能力。

2. 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一般演示实验都比较简单, 易于操作, 并且大多数不需要实验室专配的实验仪器, 而是生活中随处可见的东西把它们组合起来即可。例如, 在讲“力的三要素与力的作用效果”时, 可以在钢尺的同一点施加大小不同的力, 观察钢尺的形变程度;若探究力作用效果与力的方向时, 可以在钢尺的同一点施加大小相同方向相反的力, 观察钢尺的形变方向;若探究力作用效果与力的作用点时, 可以在钢尺的不同点施加大小相同的力, 观察钢尺的形变程度, 从而总结出影响力的作用效果的因素。实践证明, 在这看似操作简单的一个个小实验中, 就可以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分析能力。

总之, 演示实验在物理教学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和地位, 对提高中学物理课堂教学质量有着深远的意义。在物理课堂教学中, 合理运用演示实验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因此, 作为物理教师, 应该提高认识, 改变以“讲”代“演”的观念, 让演示实验走进课堂, 让素质教育真正在教学中得以实施。

上一篇:流程化管理模式下一篇:品牌结构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