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演示教学法

2024-05-25

比较演示教学法(共3篇)

比较演示教学法 篇1

在生物学实验教学中除了进行学生实验外, 为了加深对抽象要领的理解, 突出教学重点, 解决教学中的难点, 启发学生积极思维, 教师还要结合教学内容进行演示实验, 这种类型的实验是配合讲授或课堂讨论, 教师在全班学生面前进行的实验, 对提高教学质量有重要的作用。虽然, 演示实验有着很多优点, 但是教师也要注意到演示实验的特点, 根据教学需要选择不同类型的演示实验, 并在演示过程中注意实验的基本教学要求, 提高教学效果。下面我就结合自己的实践, 谈一谈对于演示实验教学的思考。

一、演示实验教学必须有针对性和目的性

演示实验的选择要有利于突出教学内容的重点或讲清难点,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综合等能力, 选择的实验能为进行概念、理论的教学服务。在学生进行探究实验的时候, 学生有时候会因为某种原因而导致实验结果失败。教师可以根据需要有针对性地做演示实验来启发学生的思路和方法。例如, 学生在进行“膝跳反射”这个实验的时候, 教师会发现有的同学实验效果明显而有的同学实验效果却并不明显。这是为什么呢?原来“膝跳反射”实验要一位同学作为受试者坐在凳子上, 一条腿着地, 另一条腿自然地搭在着地的腿上, 小腿要自然下垂、放松。身材比较胖的同学在进行实验时, 另一条小腿没有做到自然下垂、放松, 而是紧绷着, 导致实验结果不明显。针对这个问题, 教师可以让身材比较胖的同学作为实验对象进行演示实验。教师先让他们坐在桌子上, 不必把小腿搭在另外一条腿上, 以保证小腿能自然下垂、放松。然后教师用橡皮锤迅速叩击受试者上面那条腿的膝盖下面的韧带, 学生便可以观察到明显的实验效果。通过教师的演示, 学生便能消除疑虑, 明白反射是神经系统调节人体各种活动的基本方式。

二、演示实验教学必须有适用性和鲜明性

演示实验教学选用的仪器要大小适当, 实验装置和操作简便易行, 装置要高低适宜、美观。所用时间较短, 现象鲜明、富有直观性, 便于观察。教师要及时指导学生客观、全面、准确和有序地观察现象。学生通过演示实验看到了自己平时看不到的生物微观世界, 看到了平时见不到的生理过程和生理现象, 因此它具有适用性和鲜明性。例如, 初中学生对于动脉血和静脉血这两个概念的理解比较模糊, 教师可以通过进行演示实验让学生有更多的感性认识而理解概念。教师可以首先取装有新鲜牛血的两只试管, 在其中一只试管内注入氧气, 让学生观察颜色变化, 然后再在另一只试管中注入二氧化碳, 让学生观察颜色变化。在这个过程中, 教师通过控制实验条件, 使学生有序地观察变化过程, 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 收到明显的实验教学效果。学生从分析实验现象入手, 启发运用感知到的材料进行系统的分析, 从而认识了静脉血和动脉血的不同。

三、演示实验教学必须有示范性和可靠性

生物实验本身具有严密的科学性, 需要实事求是、老老实实的态度。只有正确的实验方法和实验步骤, 才能达到既定的实验目的。因此教师要严格规范操作, 教学才具有示范性和可靠性, 学生也要仔细观察实验现象, 尊重实验结果的客观事实。例如在学习使用显微镜这个实验的时候, 为了让学生能正确地掌握使用显微镜的规范操作, 我觉得可以这样安排演示实验。在让学生熟悉了显微镜操作理论知识的基础上, 教师可以让学生先上台演示怎样使用显微镜, 接着教师在此基础上演示怎样使用显微镜的规范操作。学生可以通过比较两次示范学到正确的操作方法。这样, 教师的演示实验便能收到很好的效果, 学生也能从比较中纠正错误的操作并加深对正确操作的印象。

四、演示实验教学必须有演示与讲授统一性

演示实验教学中有的实验内容较多, 实验过程又较长, 这时候可以采取分段实验, 教师讲授和演示一段, 学生跟着操作和观察一段。如观察草履虫的实验, 就要分三段进行实验, 第一段:观察草履虫体型和运动;第二段:观察草履虫的结构;第三段:观察草履虫的应激性。在分段实验时, 教师要说明并演示每段实验的操作方法, 提出注意事项, 然后再让学生完成实验内容。在这个过程中, 教师必须对实验内容按照学生的认识规律加以组织、润色并用准确、生动、赋予启发性的语言表达出来, 以便于学生能够理解和接受。教师在进行演示实验教学时的讲授不仅是影响学生的学习水平的重要因素, 也是实现教学目标的关键。

总之, 生物学知识的学习一般从感知开始, 学生感知越丰富, 越有利于形成理性认识。简约化、形象的演示实验教学可以生动、形象、逼真地显示生命科学事实、生命现象、生命活动过程, 揭示生物体内部结构、功能和各种联系, 形象地表示抽象概念的各种要素及其关联, 化虚为实、化繁为简、化深为浅, 并使学生的多种感官协调活动, 产生正确的感知和表象, 在获得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建立理性认识, 形成概念和原理, 是生物课堂中的画龙点睛之笔。

比较演示教学法 篇2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演示法是较为常见的教学方法之一。这种方法运用多媒体或实物手段将教材内容展示给学生,具有直观性的特点,能够直接刺激学生的感官体验,使学生形成记忆。尤其对于感性思维占主导的小学生来讲,更易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增强课堂教学的互动效果,善于将抽象的知识深入浅出地展现出来,以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思考能力,尤为适宜如《田忌赛马》这样哲理深刻的教学题材。

一、“纸马”启迪,演示教学

演示教学的目的是为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用浅显的方式阐明深刻的道理。其方法多种多样,视课文内容而定,如《田忌赛马》一课,使用“纸马”这一形象的道具辅助教学,令人不得不叹服教师的教学创意。当然,教学能否达到预期效果,还要看教师如何来操纵“纸马”。

在演示教学之前还需要先进行情境导入,给学生留出充分的思考时间,而教师则利用这段时间逐步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初读文本,并通过设问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为演示教学的初稿奠定基础。如“文本中的主角都有哪些人物、讲述了怎样一个故事”?引导学生用简短的语言回答,并引出演示教学环节。

所谓“纸马”即是如“马”之外形的六张小纸片,上面分别写上齐威王之上等马、齐威王之中等马、齐威王之下等马、田忌之上等马、田忌之中等马、田忌之下等马,而教师在演示教学中则运用投影屏幕作为背景,操纵“纸马”来演示整个赛马过程,将课文中两段激烈的赛马场面用形象的手段再现出来,以帮助学生理解田忌的制胜之法。

二、小组合作,实践体会

探知的过程是一个层层推进的过程。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所投入的学习热情也会逐步增长,对文章的观察逐步加深,对人物、事件的理解也逐层深入,为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创造先决条件。而小组合作学习可帮助学生收获实践体会,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是必不可少的。

在这篇课文中,田忌在两次赛马中,第一次告负可以说在情理之中,而第二次制胜则是智慧的结晶。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学生从模仿教师的演示过程开始,逐渐感受赛马中各个人物的内心变化,切身体会两次赛马过程的不同之处,才能了解到孙膑的聪明才智。

在准备阶段中,由教师负责分配每小组成员的角色,每小组由4人组成,两人负责设计和制作“纸马”,以增加学生的学习情趣。其余2名学生,一人负责挑出课文中描写两次赛马的部分,进行文字整理;另一人负责准备“纸马”的演示,并提前演练。在实施阶段中,由教师调控课堂演示节奏,由各小组轮流进行演示,即1名学生作为旁白讲述两次赛马的过程,另1名学生配合他的演讲进行演示。

演示结束后,教师就演示效果引导学生进行自评和小组互评,在互动交流中激发学生自主反思。一方面是反思自身演示中有哪些不足之处,另一方面通过演示和反思,促使学生深入探究田忌、孙膑和齐威王这三个人物形象、举止表情和语言特色,为进一步剖析田忌赛马转败为胜的原因奠定基础。

三、智慧探索,剖析反思

演示是为使抽象的故事以生动的形象展示出来,辅助学生理解文中蕴含的深刻哲理。在本课教学演示中,教师巧妙地运用“纸马”,使整个赛马过程活灵活现起来,学生在小组合作的实践探究中,对故事有了深入的了解,教师再适时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引导学生反思田忌制胜的原因,体会3个人物的心理变化。

首先,探究制胜原因。从实物演示的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逐步总结出田忌赛马制胜的原因,也就是孙膑谋略的精华之处。学生通过演示实操,认识到两个关键因素:其一是齐威王每个等级的马都比田忌的强,其二是这些马的速度比田忌的马快不了多少。教师随即引导学生反思孙膑在田忌马的实力并不占优势的情况下,能够帮他转败为胜的关键因素。学生顺势想到“观察入微”四个字,说明在演示实操过程中,学生自己也体会到了“观察”的重要性。

其次,剖析人物形象。除了孙膑,文中还有两个重要人物,即齐威王和田忌。在小组合作中,学生一方面讲述整个比赛过程,一方面根据文中描述做出各个人物的表情,使演示过程更加生动,也帮助学生体会了齐威王从“得意洋洋”到“目瞪口呆”的惊讶,体会齐威王还没明白怎么回事就输掉了第二场比赛的错愕。学生在各种体会中不禁产生了疑问,如果齐威王身边也有一个孙膑,也及时调整了比赛策略,那么田忌还能取胜吗?教师鼓励学生沿着这一思路猜想后续故事,进行一次智慧的探索。

物理演示实验教学 篇3

一、认清实验教学的重要性

物理是一门实验科学, 学生从物理实验中所获得的感性认识, 探索能力和动手技巧等, 不是直接讲述所能给予的, 而且物理实验在增加物理教学的趣味性方面, 也有它不可替代的作用。

在一些发达国家, 物理教学基本形成以实验为中心的课堂体系。他们的学生在实验方面得到训练和能力培养比我国的学生多得多, 他们学生的实验心理素质比我国中学生强。如今我国相关教育部门已经充分认识到这点, 所以在当前我国中学教育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过程中, 再次强调了实验教学的重要位置并且落到了实处。

二、更新实验教学的思路

人们的许多物理知识是通过观察和实验, 认真地加以思索和总结得到的。如对于彩虹, 自然界在特定雨天后才能看到, 平时看不到。在课堂上用三棱镜做光的色散实验让彩虹出现在教室里, 使学生感到新奇;再引导让学生去讨论解开雨后彩虹形成的这个谜。实验就是在人工控制条件下使物理现象重复出现供人们观察的工作。在这里学习的就不仅是色散的知识, 更重要的是学习了这种探索事实的根本方法──实验。

物理就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 物理的定义、定理、规律、定律都建立在大量的实验和实践活动中, 所以演示教学不仅局限可以在课上, 也可以在课下;可以使用实验室所配备的器材, 也可以自备自制教具, 甚至可以使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现有物品, 经常用学生身边的物品做实验,

三、注重实验教学的方法

1. 引导学生观察实验

观察是实验的第一步, 也是创新的前提。案例一:在演示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时, 可先让学生细致观察, 然后出示以下问题: (1) 本实验需要研究观察什么?怎样观察?观察时光屏、透镜、火焰三者的位置关系如何? (2) 在光屏上会出现什么样的像? (3) 适当改变距离后像的大小有何特点?光屏上是否一直都有像, 若没有是在什么情况下?为使学生养成细致观察的习惯, 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 教师应该在没有出示以上问题时就让学生自由观察。待观察一段时间后, 老师再让学生回答以上问题。肯定有部分学生观察方法不当, 老师可指导学生重新观察, 这样做一定可以大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掌握正确的观察方法, 从而留下深刻的印象。

在观察中, 要引导同学讨论观察的方法和应注意的问题。而不是老师在黑板上把各种条件罗列出, 让学生按部就班。那样做实际限制了学生的思维, 是不利于学生形成创新思维的。

2. 采用多种实验方法, 活跃学生思维

在帮助学生掌握实验原理的基础上, 用不同的器材、不同的实验步骤进行实验。例如在讲解蒸发吸热这一问题时, 教师可用方座支架、小烧瓶、细玻璃管、有色水和小烧杯等组装一个伽利略气体温度计, 用它来演示蒸发吸热现象比直接用普通温度计演示现象清晰、直观。在实验中, 让学生根据各种因素进行取舍, 对所得信息进行筛选。这就要求学生在确定的目标下, 有全局观点和善于妥协, 在不同情况下善于应变, 培养学生的应变能力, 使学生分析、抽象概括、综合表达能力都得到训练和发展。

3. 创设实验问题, 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

创新教学的构成要素是研究性、引导性、发现性、归纳性等有机的结合起来, 这就要求教师在实验中创造性的应用现代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将多种教学方法进行优化组合, 用“创造性的教”为学生“创造性的学”创造环境和条件。因此除了演示实验和分组实验之外, 在学生的模型制作、游戏、调查小实验活动中, 也可以发展创造活动, 鼓励学生创造。

四、建立实验教学评价中的意识创新

教师对教学目标的完成情况进行评估, 为制订下一个目标做准备, 这是一个学科目标的结束。教师应该对学生学习过程进行总结, 学生掌握了什么, 超越了什么?谁做得最好?由教师和学生总结这个经验, 从而形成再创新能力, 这个环节是必不可少的。在以往的教学评价当中, 往往是以学生的一次次考试的成绩来评价每一个学生, 在具有创新意识的教育教学过程中, 这个评价方法自然也应该有所改进, 而实验教学的评价似乎成了其中的重点。新的评价观点应该重视学生在实验中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实际操作时就应该努力避免死板、缺乏创造力的观点, 这也是我们努力的方向之一。

五、对我国中学物理实验教学中某些问题的反思

我国对中学物理实验已越来越重视, 新版物理课本中实验的比重已大大增加。但是应该看到, 我们国家在这方面的现状还是不容乐观的, 这集中表现在城乡中学在实验教学方面的极不平衡性和“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观念的尖锐冲突。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特别是乡镇中学在我国的教育事业中占有很大的比重, 解决他们在物理实验教学方面的问题是亟应受到重视的。

实验教学是教学研究的永恒课题, 有许多问题仍等待我们去研究, 创新教育使学生学会学习, 实验教学能开发智力提高素质, 增加锻炼的机会, 也给我们培养大量的适应现代社会需要的人才提供一个可行的方式方法。

摘要:物理演示实验是物理教学重要的方法和手段, 加强演示实验教学, 不仅可提高物理教学效果, 还可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探索精神等实验素质, 并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学习能力。

关键词:实验,教学法,物理

参考文献

[1]物理开放实验教学初探董海鹏.王新练《科学时代》2010年第9期

上一篇:网上信息管理下一篇:表现元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