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现元素

2024-05-25

表现元素(精选11篇)

表现元素 篇1

摘要:情景喜剧形成于20世纪40年代的美国, 经过60多年的发展已经成为当今美国电视节目的主流形式之一。1993年, 这种全新的艺术样式经由英达引进中国, 经过20年的发展, 在我国落地生根并完成了本土化的过程。本文从语言、喜剧情境、人物和叙事四个方面分析了情景喜剧的表现元素。

关键词:情景喜剧:类型:特征

情景喜剧是指“主要场景、演员阵容固定, 剧集相对独立, 常常伴有现场笑声或罐装笑声的系列室内喜剧。”作为一种独立的电视剧类型, 它具有独特的审美特征和艺术特点, 其喜剧性元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幽默的语言

电视是一门视听结合的艺术, 在情景喜剧中, 语言不仅承担着对图像的解释说明, 还是制造幽默氛围、实现喜剧性效果的重要手段。著名的喜剧演员蔡明曾经说过:“没有一个非常出彩的剧本和精彩的台词, 即使你拍得再细致再用心, 都是一部残缺的情景喜剧。”从语言学的角度讲, 幽默主要分为语义层面的幽默和语用层面的幽默。

(一) 语义幽默

语言学家瓦尔特·纳什曾经这样阐释语义幽默:“喜剧性的台词可以来自于滑稽模仿, 也可以来自对于话语本身的规范的背离, 这可以采取荒诞不经、胡言乱语、前言不搭后语、前提与推理不服、发音错误等形式。”情景喜剧常常利用瓦尔特·纳什提到的以上手段来制造幽默的语言。

例如《生活大爆炸》中的拉吉是一个患有选择性无语症的印度男孩, 不喝酒时无法同女性讲话。一天他来朋友家, 霍华德等好友都在等他。

拉吉:抱歉我现在才来, 刚刚我在走廊里和佩妮聊天了。

霍华德:真的假的, 你拉吉·库萨帕里和佩妮说话了?

拉吉:实际上我说得比哑巴还少。

(幽默效果来自拉吉前后话的矛盾。)

(二) 语用幽默

在日常生活中, 语言的使用和理解离不开具体语境, 交流双方不仅要根据特定的情境, 准确、得体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受, 还要在该情境中准确理解对方的意思, 这就所谓的语用。如“我恨你”这句话, 用在情人争吵时, 表达出的就是我太爱你, 才会生恨;但如果说话的语境是不共戴天的仇人间, 表达的则是“恨不得让对方消失的怒意”。

例:美国情景剧《生活大爆炸》中, 佩妮试图借自己在高中因竞争啦啦队队长失败后没能获得“庆功派”, 来安慰谢尔顿北极考察试图写报告申请诺贝尔奖泡汤一事时的对话:

谢尔顿:你认为“庆功派”和“诺贝尔奖”能相提并论吗?

佩妮:是呀, 他们都非常美味。

佩妮看来, “庆功派”来跟诺贝尔奖二者似乎没有多大区别, 此回答风马牛不相及, 产生了幽默效果。

二、喜剧情境的渲染

情境是性格幽默的活动舞台, 是语言幽默的土壤, 无论是喜剧人物性格或喜剧语言, 其幽默主要依赖情境构思表达出来。因此, 喜剧情境的成功营建对于一部情景喜剧的成败具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一) 宏观喜剧情境

宏观喜剧情境指的是情景喜剧在展开故事前所设定好的人物关系、人物性格、事件、时间和地点等综合性的规定性情境。它是全剧喜剧性线索生发、喜剧人物发展、微观喜剧情境意展现的前提基础。以《武林外传》为例, 其宏观喜剧情境设计如下:首先, 故事的背景是明代, 地点在七侠镇的“同福客栈”中。其次, 全剧围绕着女掌柜佟湘玉和她的几个伙计展开。大小姐郭芙蓉离家出走闯荡江湖, 结果欠下钱被客栈老板娘留下工作偿还债务。故事从这里展开, 吕轻侯、白展堂、莫小贝、李大嘴以及邢捕头、燕小六、钱掌柜等主人公陆续登场。再次, 主要的人物关系设置。老板娘佟湘玉钟情于跑堂的白展堂, 郭芙蓉却爱上了酸秀才。《武林外传》别致、精巧的宏观喜剧情境的设计给全剧喜剧性的生发带来了很多优势, 使得故事在以后的发展中游刃有余, 高潮迭起。

(二) 微观喜剧情境

微观喜剧情境是指故事发展的纵向维度上所展现的一个个具体细致的喜剧情境。在一部情景喜剧中, 具体、微观的喜剧情境外化表现为一个个生动热闹的喜剧场面。例如驰骋美国屏幕19年而经久不衰的情景喜剧《老友记》。它的微观喜剧情境则是每一集具体的故事营造出的喜剧场面。例如第八季的第一集, 主要讲述的莫妮卡和钱德勒的婚礼。在这个婚礼上引发了无数令人捧腹的微观喜剧情境:新郎钱德勒穿着一双新皮鞋参加婚礼, 和岳母跳舞时不慎滑倒, 在慌乱中扯下了岳母的长裙, 惹着全场哄然大笑。与此同时, 乔伊为了装酷穿了套迷彩军服参加婚礼, 被莫妮卡训斥了一顿后, 随便找了套运动短装换上, 他在前来参加婚礼衣着隆重的客人中显得滑稽无比。而罗斯在宴会上对一个漂亮的女郎一见钟情, 为了能坐在女郎旁边, 他偷偷把自己的席位由1号换位6号, 结果发现女郎是9号, 他错把9看成了6, 结果只好和一群孩子坐在一起……这一集正是巧妙、合理地运用了误会、巧合、夸张等喜剧表现手段, 加上演员惟妙惟肖、恰到好处的表演, 成功地建构了一系列滑稽热闹又充满机趣的的喜剧性场面, 使每一个微观的喜剧情景都充满了喜剧审美的张力, 观众获得了酣畅淋漓的喜剧审美快感。

三、喜剧人物的塑造

法国著名哲学家、喜剧理论家柏格森说过:“除了人以外无所谓滑稽, 因此我们的研究对象首先是人, 是人的性格。”在情景喜剧所有的故事情节都需要依靠人物推动向前发展;同时, 滑稽幽默的语言需要借助人物传达出来;此外, 搞笑的场景氛围更是离不开人物生动的表演。

情景喜剧从诞生伊始就决定了它是为普通大众服务的, 它所表现就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发生在平凡小人物身上的各种幽默搞笑的事情。如《闲人马大姐》的马大姐是50多岁的退休工人, 《东北一家人》中描述了东北城市普通的市民家庭。选择普通小人物当主角, 是情景喜剧制胜的一条秘诀, 既顺应了情景喜剧这种艺术形态的需要, 又容易和观众产生互动。和现实生活中的平凡人一样, 情景喜剧中的人物都有着这样那样的缺点。《武林外传》中佟湘玉的抠门至极、爱才如命;郭芙蓉蛮横不讲理;李大嘴迟钝傻气;吕秀才迂腐固执;白展堂是个贼。以及《爱情公寓中》吕子乔的无知花心、曾小贤的自恋、胡一菲的野蛮、美嘉的幼稚傻气都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但这些小毛病的存在不仅使人物更具有贴近性, 也是产生喜剧性的重要元素之一。车尔尼雪夫斯基说过:“丑, 这是滑稽的基础、本质。”情景喜剧中的人物大都是有着鲜明缺点的、可爱的、平凡的小人物, 这不仅让观众觉得亲切易于接受, 而且已经成为情景喜剧人物的一个塑造原则。

四、叙事的封闭与开放

作为一种类型特征鲜明的电视艺术样式, 情景喜剧的结构呈现出独特的、简单易辨的特征。首先情景喜剧的叙事结构具有封闭性:每集讲述一个完整的故事, 集与集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例如《炊事班的故事》第九集讲的是“英雄小姜”:小姜在大街上见义勇为, 一时间成了大家心目中的英雄。成为英雄后的小姜受到邀请四处做演讲、汇报, 在无数的赞美声中, 小姜渐渐变得虚荣、懒惰, 自以为是。后来在大家的帮助下, 小姜逐渐认识到自己的错误, 改正了缺点, 又变回了原来那个朴实、憨厚、勤劳的小姜。

同时, 情景喜剧的叙事又具有开放性的特点。现实生活中发生的事情、遇到的人都可以成为情景喜剧创作的素材。比如《闲人马大姐》中就融入了大量的社会话题和社会现象, 如:炒股、申奥成功、中国入世、中国足球世界杯出线、美国9.11事件的发生、炭疽病毒和本·拉登等等。美国经典情景喜剧《老友记》的客串演员超过五百个以上, 其中有临时演员, 也有布鲁斯·威利斯、茱丽亚·罗伯茨、布拉德·皮特、乔治·克鲁尼等演艺界和其他领域的名人。情景喜剧的开放性不仅能够保持它与社会的同步性, 而且保持了它的新鲜性。因此情景喜剧作为一种类型剧, 它的长度超过任何一种其它的电视剧类型, 无论是什么题材内容的。如《老友记》236集、《家有儿女》拍了三部有300集。

以上四个方面是一般情景喜剧的表现元素。有学者把“现场观众或罐装笑声”也归结为情景喜剧的元素, 但如果认真考证, 会发现有些经典的情景喜剧并不具备这些特点。如20世纪70年代轰动美国的作品《野战医院》就有些剧集大胆放弃了这一点, 2005年的《欲望都市》、2006年《不要激动》也既没有现场观众也没有罐装笑声。中国备受关注并获得“飞天奖”的《武林外传》更是另辟蹊径, 取消了现场或罐装笑声, 而以具有中国特色的民乐代替。

参考文献

[1]吕晓志.中美情景喜剧喜剧性研究[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 2008.

[2]韩俊伟.情景喜剧的审美特征[J].北京:现代传播, 2003 (9) .

[3]瓦尔特·纳什.幽默语言[M].伦敦:伦敦, 1985.

[4]李智.情景喜剧:时代景片前的浅笑人生[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2010.

表现元素 篇2

关键词:平面设计;多维化;视觉表现

随着物质文明的全面发展,市场经济理念的不断深化,市场中产品的包装形式不断发展创新,呈现多元化的发展态势。面设计是包装创新的重要环节,实现平面设计元素多维化的视觉表现是增强产品综合竞争力的重要措施,笔者通过对多维化的具体分析,指出平面设计的发展方向,以期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视觉消费需求。

一、平面设计元素多维化

1.平面设计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全面发展,消费者的需求逐步呈现多元化的状态。平面设计应运而生,随着视觉消费概念的产生,平面设计得到迅速发展。平面设计是将文字、图形等信息资源有效整合,使之通过创新和科技手段的有效辅助成为具有经济价值、社会价值和审美价值等多方面价值的集合体。平面设计在人类社会活动中如影随形,无处不在,在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随着人们审美观念的转变和对艺术的追求,平面设计结果不仅要具有实用价值,同时要满足人们在视觉效果上更高层面的要求。因此,平面设计视觉多维化成为必然发展趋势,体现了消费者消费心理的自然本性。

2.全面理解多维化

多维化中的“维”是“维度”的意思。传统的平面设计理念中,平面设计是针对平面进行的,只涉及到一维和二维的空间。但是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平面设计要求将三维、四维的设计理念融入其中。但是,平面设计的多维化不是单指物理上谈及的一维、二维、三维、四维,而是要求将自然、社会、环境等多方面因素应用到平面设计中,完成在思想、理念上的多维化。所以,平面设计元素多维化体现众多方面内容,需要通过不同视角进行解读。第一,几何多维化。几何多维化要求平面设计不仅仅针对平面视觉效果进行工作,需要通过不断的创新将平面设计视觉效果突破空间限制,在表现力上具有一定的延展性和想象力,充分利用平面设计不同维度的表现力,使工作结果实现二维空间以外的多维度形态语言,达到超越空间上的展示效果。第二,视觉表现元素多维化。平面设计是将具体的文字、图像等信息进行整合的过程。多维化要求平面设计不应当是对信息资源的简单拼贴,要求通过创新思维和科技手段的作用,将文字、图形、色彩等元素符号赋予个性化的特征,使各类资源形成有机的统一体,立体化的展示设计者的设计理念,进而凸显设计成果的视觉效果。第三,表现手段多维化。实现表现手段多维化,需要将高进技术成果如设计技术、设计材料应用等与平面设计相互融合,将设计创作由静止的一张图片或者一种图像转变为具有动态感受的视觉效果,在视觉效果中有效传达设计者的设计思想。

二、实现平面设计元素多维化

实现信息传递方式的多维化是实现平面设计元素多维化的重中之重。根据平面设计中信息传递具有传达诉求的功能,实现信息传递方式多维化应当将消费者的诉求欲望作为基础,在全方位了解消费者消费心理的基础上,提取消费者对信息的诉求愿望,通过了解受众在动态的视觉语境中发挥的重要作用,通过对以下因素的把握,实现受众被动接受信息向主动感受信息的转变,进而实现平面设计元素多维化的视觉效果。

1.重视互动因素

平面设计的视觉因素是经过平面设计作品影响人们的视觉系统,使人们对创作产生整体视觉印象,然后经过受众的反映提取出需要信息的过程。传统平面设计中注重对图像自身的编排,多维化的设计理念将更加关注设计的载体和环境氛围的营造,增加人们视觉因素的互动性,促使受众更加深刻的理解创作将要表达的内涵,使创作增强时效性。

2.重视动态因素

平面设计中的视觉因素都是通过二维空间的视觉因素延伸而来的,通过二维空间视觉因素经过思维进行有扩展,形成具有动态性的视觉元素。把握多维化中的动态因素,需要以视觉立体为基础,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通过设计者无限的创新能力,使平面设计效果具有更广阔的延伸空间,吸引受众的注意力。

3.实现多维化向真实空间的延伸

人们对平面设计的主要关注是平面设计的视觉效果。受众通过对平面设计产生视觉印象,将其中虚拟化的信息与生活中的信息进行对比,使二者在形式和内涵上实现统一是成功平面设计的展示。所以,现代平面设计需要实现多维化向真实空间的延伸,使平面设计虚拟化的印刷品和真实生活中的信息形成完美统一,真实的表达生活中的各种诉求,从而使受众能够更加直接的体会到设计者的设计理念,从而带来极佳效果的心理影响和视觉冲击。

4.关注投影在平面设计中的重要作用

投影是指事物在平面上的表现形式,如人的影子是人在平面的表现形式。平面设计应当充分关注投影的重要作用,利用投影的方法为受众创造出视觉上的冲击和心理上的喜爱。利用投影的作用,不仅能沟满足平面设计主体对创作的诉求,是作品具有更高的宣传价值和广告效益,而且使受众在观察中产生惊喜,感受设计者的创新能力。

三、结束语

随着社会的全面进步,人们生活节奏的逐渐加快。平面设计不应该是简单的点、线、面结合,需要适应现代社会人们的眼光,平面设计在维度上应该发生变化,实现多维度的视觉表现力,满足人们日益增强的视觉享受需求。因此,平面设计在传统设计理念的指导下,与时俱进,突破视觉效果的空间限制,创造出适应多维化视觉效果的作品,给人们带来全新的视觉享受。

参考文献:

方言作为电影表现形式元素的探讨 篇3

方言作为电影表现形式元素的探讨

重庆师范大学传媒学院 夏 璠

方言作为电影的一种表现形式,只有在合适的时候运用才能为影片加分,如果乱用就起不到任何效果。评价方言作为一部电影的表现方式是否恰当,应该看这一表现形式是否契合了电影的主题,好的电影是运用了适合影片内容的表现形式构筑成的整体。

方言 电影 表现形式

中国方言电影在《疯狂的石头》后达到了一个小高潮,专业人士也对方言电影这一特殊类型进行了多方面的探讨。方言这一特殊的语言符号虽然脱离了视听语言的符号系统,但也因其特殊性而有了它特定的指代和功能。

方言首先拥有本身的纪实性,真实再现人物生存状态,如在第六代导演的电影《秋菊打官司》中,方言再现了电影人物的生存状态;其次,当方言与电影结合,作为电影表现方式中的一种,这种真实与创作的结合又制造了方言电影中由对白产生的特有的戏剧性,如在《疯狂的石头》中广东方言“我顶你个肺”制造的喜剧效果等等。

一、方言体现真实感

纵观当代中国电影,方言在电影中运用被人们认可,最先是在解放初期的一系列建国电影中,这些电影中领袖的扮演者为了真实塑造人物形象,都需要说一口领袖家乡的方言,扮演毛主席的演员需要说湖南话,扮演周总理的演员需要说江苏话,这都是为了满足电影人物对真实性的追求。

真正意义上的方言电影,应该是60年代以四川方言拍摄的《抓壮丁》为标志,方言开始从个别人物形象的特有符号变成了特定人群的标志符号。在张艺谋拍摄的《秋菊打官司》中,方言营造了一群土生土长的农村人形象。在贾樟柯《三峡好人》中,方言区分了不同地区的人群……在方言电影中,方言成为一种标识,它代表了底层人们的生活状态,代表了他们的草根文化,方言成为一种现实状态提炼出来的符号,成为一种将生活真实感搬上银幕的手段。

二、方言制造戏剧性

我们将方言视为脱离了电影视听语言符号系统的另一种语言形式,对于视听语言的运用,电影用了100多年的时间不断地实践。而方言这一语言形式也随着电影形式的丰富,在原有的基础上从巴赞纪实美学的考虑到电影形式主义的探索寻找新的突破。方言的运用逐渐从展示真实性的简单要求中抽离出来,以表现为主的戏剧性成为方言展示的新舞台。

如在宁浩导演的《疯狂的石头》中,导演运用了重庆方言、成都方言、河北保定方言、青岛方言、广东方言等,这些方言的运用不再出于对影片真实性的要求。对于这一部影片来说既不需要展示特定人物的特定身份,也不需要划分出特定的人群,主流文化与非主流文化的区别更不是影片需要传递的主题,方言的运用仅仅是为了制造戏剧性,增加戏剧效果。影评人、编剧程青松也曾说过:“第六代导演和宁浩运用方言的目的是不一样的,前者是追求纪实美学风格,后者是追求夸张的、戏剧性的商业效果。”

三、方言作为一种表现形式

在对方言电影的讨论中,我们看到更多的是将方言与普通话分别作为非主流与主流的代表相比较,方言电影由于语言地域限制,能听懂的观众较少,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方言电影的发展,使其不能成为主流。人们担心在电影中过度使用方言,不但观众对方言的新鲜感会降低,汉语的纯洁性也会受到影响。从电影传播的角度来说,这样的考虑不无道理,方言显然限制了电影的广度。但是如果我们将方言考虑为电影的某一种表现方式,我们则会打开方言电影的另一片新天地。

方言在电影中有何用途,北京电影学院教授杨海婴用“制造喜剧效果”和“表现生存状态”两种目的作了解释。方言已不仅仅是表达信息的渠道,它被赋予了除此以外的其他用途,就像电影《公民凯恩》中构图不仅仅是为了展示内容,它有了表达深层含义的功能。这样的比较,说明我们能够将方言视为一种表现形式。

优秀的电影是形式与内容的和谐统一,方言电影虽然众多,但是取得真正意义上成功的电影却不多,《三峡好人》可以说是成功的代表。当然对于大多数电影观众来说,观看电影的重点仍然是影片呈现的故事,呈现的虚构时空中的世界与事件,而电影的形式元素是藏在内容之下的。《三峡好人》正是利用方言表现了影片中人物的生存状态,成为隐性的形式元素之一。影片在国外获奖,评委们对方言的熟悉程度并不比国内强,但是影片中通过方言表达的潜藏的地域文化与迁移矛盾是评委能通过语言的区分感受到的,就像《窈窕淑女》中奥黛丽•赫本扮演的村妇,她语言所代表的阶层,国内观众也能感受到一样。影片中有一个段落,一位本地居民反复摇头表示听不懂外地人说的话是什么意思,这一戏剧冲突,看似轻,意义却重。如果将影片中的方言换做普通话,那么矛盾与影片的内涵则很难表现出来。

《疯狂的石头》并没有从文化深度上去考虑方言,但是大杂烩的方言也在影片背后塑造了不同的人物,一个小城市,汇聚了不同地区、不同阶层、不同性格的人,如谢小萌时不时冒出的四川普通话,也成功塑造了一个小人物的形象。方言成为真实性与戏剧性巧妙结合的妙点。

方言作为电影的一种表现形式与其他的表现形式相同,只有在合适的时候运用才能为影片加分,如果乱用就起不了任何效果。笔者认为,未来电影的发展,对于方言电影而言,我们不应该以电影是不是方言电影来评价其效果,而是应该以方言作为这部电影表现形式之一是否合适来判断。好的电影是运用了适合影片内容的表现形式构筑成的整体。

10.3969/j.issn.1002-6916.2010.16.010

论动画视觉元素的文化表现 篇4

“文化”一词(culture),来源于拉丁文cultura,原义是指土地耕作及对植物、动物的培育及人的精神修养等含义。自15世纪后,逐渐引申使用为对个人的品德和能力的培养,以及在一定时代、一定地区的全部社会生活内容等等。据国外学者统计,有影响的文化定义就有将近180多种,迄今为止仍没有一个世界公认的、统一的定义。随着时代的发展,文化的内涵也随之越来越丰富。

最具代表性的就是著名人类学之父——泰勒给文化的定义,“文化,或者文明就是由作为社会成员的人所获得的、包括知识、信念、艺术、道德法则、法律、风俗以及其他能力和习惯的复杂整体[1]。”我们通过泰勒对文化的定义,可以得出:文化是一个有着极其丰富内涵的、宽广外延的一种特殊的社会存在。文化是人类共同创造的,是一种人类现象,是人们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创造、继承、发展的一种凝结人们行为、习惯、习俗的人类价值准则。文化存在于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具有很强的渗透性,文化对整个民族的各种行为和思维方式加以去粗取精,经过长期的沉淀和筛选而传承下来的一种本民族精华的精神存在。

若非得给动画文化下个定义的话,那就是人类以动画这一艺术形式所创造的一种文化样式,人们利用动画方式所创造的全部文化活动。在动画视觉元素的表达与建构中,文化具有很强的渗透性,自然而然地就浸润在其中,并绽放出恒久的色泽。而动画的表达,也是一种动画文化的诠释的过程。

“历史向前一步的进展,往往伴随向后一步的探本穷源——十六世纪文艺复兴追摹着希腊,十九世纪的浪漫主义憧憬着中古,二十世纪的新派艺术溯源到原始艺术的浑朴天真[2]。”绵延了几千年的文化是我们先民智慧的结晶,也是现代艺术的思想根源。人们对艺术之神的膜拜使人们欣赏艺术,使心灵变得高贵,使灵魂变得纯净。

在许多充满视觉元素所指的动画中,文化符号的建构抽象在以社会现实为基础的洪流中,通过萃取和凝练,更加鲜明地表现出超越自身的深邃意义。在动画视觉元素的创造中,大众视觉审美的植入性渗透,不仅成为动画文化产品的消费对象,同时也解构和创造着动画文化本身的视觉审美取向。

一、动画文化的社会表象

动画的视觉元素形式的创造,受到社会诸多元素的干预,并以其自我的方式展现社会的时代文化特征。“透过神话的建立和实现,让世界未可知的隐秘存在意义,得到凭靠、寄托和解放。《风之谷》《天空之城》等影片的神话验证效应就属于此类。寓言结构的运用,将创作者的理念,以更加隐晦而意味深长的艺术化方式传递。《红猪》《千与千寻》将魔幻、虚构巧妙植入真实语境中,在讽刺现实的同时,也让观众为影片的内在意义而不断思考[3]。”文化的力量是一种软力量,动画视觉元素润色着文化生活,体验着心灵的激动,也呈现出对社会问题的思考。

当隆隆的机器声把工业文明带入我们的生活时,拔地而起的大厦高楼似利剑穿云般将我们平静质朴的记忆烙上了无名的忧伤。《再见,时光》以老北京为城市背景,四四方方的四合院和安静幽深的胡同是即将面临拆迁元素,作者将现实的无奈提升到了哲学的探索,当代的城市失去了自己的特色,千篇一律的高楼将象征着千年积累的红砖绿瓦拆离的支离破碎,我们能感受到那些消失了的已经流进我们的血液,在我们的脉搏深处悸动。

2009年春节期间上映的《喜羊羊与灰太狼之牛气冲天》融入中国春节牛年的传统文化因素,以其对社会敏感的观察和表现,在人们的社会生活中刮起旋风般的热潮,以国人的关注点为关注对象,如“山寨”等,这些关注点拉近了动画作品与社会生活的距离,取得很好的社会效应。动画作品另一个社会化功能就是进行文化渗透和转移,《花木兰》和《功夫熊猫》不仅仅是对社会现象的关注,又代表着另一种文化转移和渗透的特征,在作品中大量地融入非本土文化特征的视觉元素作为表象符号,以文化渗透力影响着世界其他国家的人民价值取向朝着本国靠拢,使其更具有“亲和力”和“市场价值”。但动画作品表现出的价值观依旧是“美国式”的。在动画作品的传播过程中,文化的影响力得到转移和渗透。

二、动画文化的生活表象

动画视觉元素的渗透与彰显,来源于对生活的观察和再创造。人作为自由个体,在审美体验中比任何时候的感觉更为自由、舒展,并超越了生理的、经验的美的形式。就是那只活灵活现的大耳朵老鼠,是沃尔特-迪斯尼的仓库生活的伴侣,没有迪斯尼对生活的观察,绝不会有我们童年时代得到的那只老鼠带来的快乐记忆。

《千与千寻》这部动画作品对于动画喜好者和热爱者来说可谓是耳熟能详。宫崎峻说,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无面人”,因寂寞而无法按捺住的情感和对金钱的盲目崇拜是现代人的普遍遭遇。其实,故事中的每一名角色,无论是神灵或是门口负责接待的蛤蟆或变成了贪婪的猪的父母,都如三棱镜般折射出了现实中的一类人的形象。动画片中窗外那些远去的风景是宫崎骏在通向自我田园的一丝惆怅,象征着一种对曾经的忧伤和怀念。车内捧着花的千寻落落的望向窗外,手里只有一束开的绚烂的花。

对过往岁月的回味与感叹,体验与追忆中的日本动画大师宫崎骏又为我们奉献了他的《悬崖上的金鱼公主》,那种离奇与梦幻,那种责任与情感,点燃了太多观众在烦乱生活中的梦想火焰。据说剧中的男主角就是以宫崎骏5岁儿子为生活原型,他在现实生活体验中汲取儿童成长的精华,并成功地转化为可以产生共鸣的美丽动画,这是上帝对于天才在生活中的恩赐。动画文化体验的过程是一种生命活动的过程,展示了人们对于自由空间的梦想和对向往的追求。

在许多人心中一部动画片能够帮助我们寻找失落的理想,远去的童年以及心底最真实的感动。动画世界语言以独特的形态向观众传达了创作者的生活体验,通过梦幻的故事,生活的表达,灵动的视觉元素展现了一个梦想的世界。在宫崎骏的影片之中,始终充满了纯真和梦想,他希望在动画中寻找一种无形的力量,这种力量让他不断的超越自我。从《千与千寻》到《悬崖上的金鱼公主》,我们始终能看到一个单纯而执着的动画人物,这个人物是宫崎骏理想人格的缩影。动画艺术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在其所创造的文化空间中,尤其以形象造型为核心的动画视觉元素的动画产业,创造了巨大的文化价值和商业价值,甚至成为了某些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所以,当我们观看一部动画时,看到的不仅仅是动画表面的艺术表现形式多么绚丽多彩,更应该有其自身内在的含义,比如生活,社会,这些令人们深思的东西才最能触动人的心灵。

摘要:本文通过对动画影片视觉元素的表象分析, 层层递进, 揭示社会表象和生活表象, 从而引发了更深层次的国家间的文化所引导的动画的本质与表现。

关键词:动画视觉元素,社会表象,生活表象

参考文献

[1]马文·哈里斯[英].文化人自然——普通人类学导引[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 1992:136

[2]宗白华.宗白华全集 (卷二) [M].南昌:安徽教育出版社, 1996:356

[3]游皓智.宫崎骏奇幻世界初旅行[J].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02 (3) , 25.

平面设计元素视觉表现的多维化 篇5

平面设计(graphic design),又称视觉传达设计,它是对文字、色彩、符号和图像等多种元素进行多维化的组合,以组合成的产品作为载体,通过“视觉”这种特殊的表现方式进行沟通和交流,营造一种温馨氛围,使人们在美好享受中接受设计者思想观念的视觉表现。当今是网络信息的时代,人们的思想观念在受着国内外不同文化的冲击,这就要求平面设计更应与时俱进以多维化的发展方式,为广大受众提供更优秀的平面设计产品,最大程度地满足人们的审美需求。

平面设计元素视觉多维化的表现

1.从信息传递的方式分析

当今网络信息时代,信息的传播方式日新月异,要想牢牢抓住广大受众的心。首先就要学会正确的把握消费者的心理变化,以最大限度满足广大消费者的消费需求为导向,让广大受众由被动接受信息转变为了主动感受信息的传播,这是平面设计中视觉元素表现形式多维化的主要功能所在。

2.从视觉元素表现形式分析

从视觉表现上看,多维化多维化是文字、图像、色彩、符号等视觉元素的结合,基于视觉元素中文字、图像、色彩、符号的传达特性,现代的平面设计不像传统的平面设计,只有简单的文字和图像能作为素材进行创作,而现代设计师可将上述多种视觉元素进行自由选择和随心搭配,大胆追求平面设计的多元模式和多维表现方法,从而对人们的视觉造成一定的冲击力,这样人们对于平面设计作品的感知会更加明显。

3.从几何维度分析

几何维度指平面设计突破视觉空间上的维度限制,充分利用平面设计表现语言在不同维度的渗透力,在二维平面空间之外,构成多维度的视觉形态语言。从几何学的维度来分析,多维化已经打破了平面设计对于维度的限制,从平面的角度阐述了更多的内容,以不同的表现手法将视觉元素渗透到平面设计中,使整个平面设计效果显得更加充实饱满,从而提高人们对平面设计作品美感的认同度。

4.从表现手法分析

在信息时代背景下,视觉媒体的多样性使平面设计的表现手法拥有了更多新鲜的视觉元素。新媒体技术同平面设计的结合与新科技、新材料的应用,扩展了多元综合的媒体空间,使平面设计的视觉构成关系也变得多样化了。视觉信息从传统的“静止状态”转变为“动动状态”,使视觉平面设计变得更加多维化,语言表达方式也变得更加多样化。

平面设计元素视觉表现多维化的应用

1.文字的多维化应用

文字作为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发明之一,不管从时间还是空间上看,它都可以作为一种多维化事物,主要包括了叠加文字的多维化、艺术字的多维化、动画法文字的多维化等。在当今社会的平面设计中,文字所发挥的作用是巨大的,占据的地位是举足轻重的。它主要体现在以下两点:第一种表现是文字叠加的多维化,所谓文字的叠加就是把文字置于其他图像之上或者对文字本身进行叠加,从而实现特殊的视觉效果的技术手段。它可以增强受众的感官刺激,丰富平面设计产品的内容,达到吸引广大受众的目的;第二种表现是文字强化与突出的多维化。网络信息时代,设计师运用先进的电脑技术和软件支持,对文字进行变形或者图形化处理,可以使文字更加抽象化。

2.图像多维化的应用

许多平面设计师都非常重视图像这一视觉元素必备组成部分之一,因为缺乏图像的平面设计作品单一、枯燥、乏味,这样的作品是不完整的。常用的图像多维化表达方式的素材主要来自于摄影技术提供的多维化图像。在计算机技术支撑下的摄影技术日新月异, 随着数字影像器材的小型化和器材价格的下降,各种渠道而来的不同主题、风格各异的摄影作品为平面设计元素多样化的视觉表现提供了主要资料来源。平面设计师可以通过计算机的二维、三维电脑技术和相关软件技术等对摄影图像进行细加工精处理,为平面设计提供了丰富的多维化图像资源。这样有了更多可供选择摄影图像,就能更贴近平面设计的主题和风格要求,无形中提高了平面设计产品的画面质量和美感,从而更好更深刻地展示出设计师的设计理念和主题风格。

3.色彩多维化的应用

在现代平面设计中,色彩是对平面设计的整体水平增加受众性的主要手段,能够提高平面设计的整体影响力和水平。色彩其实在平面设计中是对图像、文字的一种补充,一种辅助性解释,不同的色彩会给人们造成不同的心理感受,这也决定了色彩的多维化特征,这就对平面设计中的色彩视觉元素的多维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色彩是人们对入眼事物最直接最敏感的感知,每一种色彩都有其自身独特的性质以及功能。在现代的平面设计中要想实现不同色彩的合理运用,那就要把它们进行不同纯度和亮度的多维化组合。用色彩来突出重点设计内容,可以更全面、更准确地表达图像及文字所要传达的信息,提高了平面设计的视觉效果,使整个平面设计的表现力达到最佳的表现状态,为广大消费者提供更加多维化的视觉体验。

结语

总之,平面设计视觉元素的多维化已经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它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随着社会的全面进步,高科技的新材料或卓越的印刷技术的运用,平面设计也应与时俱进,要实现平面设计形式的创新。那就要求平面设计突破几何维度的限制,运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视觉元素,运用多种表现手法和信息传递方式,实现文字、图像、色彩等多种平面设计视觉元素的优化配置,增强了平面设计的表达效果,从而创作出更丰富更优秀的多维化平面设计产品,满足广大消费者的视觉享受,使平面设计的内涵更加深入人心。

表现元素 篇6

一、咀词语内涵, 悟报国之志

案例1:他郑重地从老师手里接过盛满泥土的银杯, 回首望了望远处的华沙城, 然后登上马车, 疾驰而去。

师:面对恩师深厚的情义、殷切的期望, 泪水溢满眼眶的肖邦回首华沙城, 虽无语, 但内心却涌动着千言万语。他会说点什么?

师:肖邦的话语让我们感受到他内心怎样的情感? (不舍、留恋)

师:既然肖邦如此留恋祖国, 为什么不是依依不舍地离开, 而是疾驰而去?“疾驰”似乎不合情理呀。

(因为肖邦太爱自己的祖国, 他多待一会儿, 就多一份离别的痛;肖邦眼里满是泪水, 说明他很痛苦, 他爱自己的老师, 他不愿让老师看到自己内心的痛。)

师:仅仅如此吗?请大家默读课文三、四段。想一想, 离别的18年是怎样的18年?

(没有时间概念的18年, 工作、工作、再工作的18年, 四处奔波的18年, 日夜思恋祖国的18年。)

师:他为什么而奔波、工作?肖邦真的没有时间概念了吗?

(为祖国而奔波, 所有的时间都用在为波兰的解放而工作, 分分秒秒。)

师:这看似不合情理的“疾驰”让你真切地感受到什么?

(肖邦想尽快投入到为国家解放而斗争的新的战斗中去, 一刻也不能耽搁。)

[反思:关键词语的品析是不可忽视的学习言语的基本活动, 是在特定的语境中进行的文本研读活动, 是提高学生欣赏能力的语文味浓郁的学习活动。抓住了对理解文本内容起重要作用的关键词展开教学, 也就点到了文章的穴脉。这些词语内在的情味、意蕴、理趣等, 存在于语言文字的前后左右之间的关系中。我们不仅要引导学生关注到关键词本身所具有的质地和芬芳, 还要据此拓展文本的内涵, 把品析词句和理解课文结合起来, 引导学生潜心体味, 使关键词深入到学生的精神世界。此环节将“疾驰”放到文本整体语境中, 拓宽学生整体领悟语言文字内涵的背景, 从而让学生的思维触摸到“疾驰”的内涵。这样既从整体上去把握“疾驰”内在的微言大义、言中之情, 又为下文引导学生走进肖邦的内心世界、感悟其至死不渝的爱国情怀做了铺垫。一个胸怀报国之志的肖邦走进了学生的精神视野。]

二、活化关键词, 触摸赤子心

案例2:他常常把自己关在幽暗的房间里, 点上一支蜡烛, 彻夜地作曲、弹琴。

师:彻夜地工作, 想一想那将是一个怎样的情境呀?

出示:现在时间晚上8点, 肖邦在______。

时针指向夜里10点, 肖邦仍在______。

铛铛, 多么疲惫的钟声。已经是夜里12点, 可肖邦还在______。

疲倦的时针指向凌晨2点, 而我们的肖邦仍在______, ______。

师生对话:肖邦你不困吗?

肖邦你休息一会呀!

师:这个夜是殚精竭虑的夜, 这个夜是废寝忘食的夜呀。但, 这样的夜在肖邦离别祖国的18年里太平常了, 所以作者用了一个“常常”。此刻你有何思?有何感?

(让我感受到肖邦一腔报国的热血, 让我感受到肖邦一颗赤子之心等。)

[反思:词语是一个抽象的符号, 教学中如果我们脱离语境就词解词, 词语的芬芳就不能浸润学生的心灵和精神世界, 学生就无法走进文本丛林的深处。据此, 我们在词语教学中要依据教材和学生的特点, 结合教学的需要, 活化对理解文本内容起关键作用的词语, 从而激活文本形象, 为学生走进文本形象搭建鲜活的平台。在案例2中, 我首先创设在不同时间段肖邦工作的情境, 从而激活了学生已有的表象, 激发了学生的想象, 使文本的形象活化在他们的脑海里, 为进一步理解文本的主旨奠定了基础。接着通过角色置换的方法把学生带入情境, 引导学生走进文本, 使学生身有所感, 心有所动, 不知不觉地走进肖邦的内心世界, 一个为祖国而殚精竭虑工作的肖邦在学生的精神世界里逐渐站立起来了。]

三、叠加关键词意, 感受赤子深怀。

案例3:弥留之际, 肖邦紧紧握着姐姐路德维卡的手, 喃喃地说:“我死后, 请把我的心脏带回去, 我要长眠在祖国的地下。”

师:读这句话, 哪些词让你感动, 为什么?

教师根据回答板书:紧紧! (爱国)

喃喃! (爱国)

长眠! (爱国)

师:短短的一句话45个字, 但源自肖邦内心的最强音却不断地撞击你的心门。看, 从这三个普通的词语你更深刻地感受到什么?

(肖邦深厚的爱国情, 肖邦至死不渝的爱国情怀。)

师:读出肖邦的心声。

[反思:“紧紧握着”、“喃喃地说”、“长眠”看似平实, 但却是极具张力, 因为这几个词语是肖邦爱国挚情的凝结点。别具一格的板书, “短短的一句话45个字, 但源自肖邦内心的最强音却不断地撞击你的心门。看, 从这三个普通的词语你更深刻地感受到什么?”的设问, 把这三组词语所表达的义和情叠加, 让学生触摸到肖邦厚重的赤子情。一个为波兰而生、为波兰而逝的肖邦在学生的精神世界里丰盈起来了。]

浅析CG插画中时尚元素的表现 篇7

因此, 现代的CG插画也多以表现当今社会时尚文化为主, 反映着在信息社会高度发展的情况下人们内心的情感与待人处事的状态表现。只有符合现代人们审美观念的插画才会被更多人接受。

一、CG插画简析

在20世纪80年代之后, 信息技术迅速发展, 插画也从以往的手绘和各种材料的运用逐渐演变为各种计算机软件的操作。随着网络媒体的发展, 插画不单单只是在书本上出现, 它更多的拓展到了网络上, 这就出现了CG插画。CG是COMPUTER GRAPHIC的缩写, 是指用计算机软件制图, 这种新颖的绘制方法被插画家广泛使用, 在一定程度上拓宽了插画家的思路, 使得插画作品更加的新颖, 具有特色。从而推动了插画市场的进一步变革。科学技术在不断的完善, 硬件也在不断的更新, 插画家开始使用绘图板作为CG绘制工具, 摒弃了以往鼠标绘制的制约性, 绘图板在计算机绘画方便的特点上更加兼顾了纸面绘画的手感与可操控性, 使得CG绘画成为目前插画艺术的主流形式。

二、CG插画中不同时尚元素的表现风格

1. 简约时尚的表现

简约是现代艺术在遵循的风格趋势, 在各种艺术设计作品中都有所体现, CG插画尤其是时装插画、都市情感类时尚插画最为崇尚这种简约风格。有些采用矢量图绘制来表现色块的强烈对比, 有些是使用绘图软件中夸张的笔触淋漓尽致的抒发出个人的情绪。简约风格是一种艺术上的再提炼, 这类插画一般能反映出插画家个人的修养爱好与价值观, 带给观看者的则是更深层次的思考。

这种简约时尚风格也可以归类为现在比较流行的一种“小资”文化体系中, 反映出都市白领的一种生活品味上的追求, 日本的插画家上杉忠弘的时尚CG插画就受到了很多白领们的追捧 (图1) 他的作品大多刻画都市女性的生活状态, 在作品中可以看到人物的五官表现并没有着重的去刻画, 只是简单的勾勒出外形姿态, 相反他把大量的功夫用在了环境气氛的渲染上, 大量运用空间透视原理, 通过明暗, 色彩的深浅和冷暖的差别, 体现出不同人物之间的远近层次关系, 大色块的表现大气但不失细腻, 可以说他的作品是CG插画中简约风格的典范。

2. 另类酷炫的表现

另类、酷炫这类词汇可以说是反映了部分年轻人的一种心理状态, 也是他们认为时尚的最好表现。这也可以说是在现代社会中青少年面对不同文化碰撞冲击的一种思考与宣泄。

这种思考放在画面上就会带来耳目一新的感觉。国内著名CG插画家李欢 (网络名称流行杀手) 的矢量画作就受到了一致好评。 (图2) 他的绘本《傀儡娃娃》与《猫街の公主》用色大胆前卫, 人物造型独特, 笔下有着空洞眼神的娃娃们已经成为现代年轻人所追随的一种时尚的象征。相比李欢设计感很强的画面, 国内另一名CG画家BENJAMIN就用扎实的写实画功获得了年轻人的追捧。 (图3) BENJAMIN的画作融入了潜藏的情绪, 用色奔放但又有着很细致的表情刻画, 画里的男孩女孩有着桀骜不驯的姿态, 向世人展露出年轻人一种狂放的个性, 他的画打破国内插画界沉闷的格局, 带来了时尚的气息。

3. 传统文化的个性演绎

“复古风”成为当下时尚界的一大亮点, “民族的就是世界的”反映出人们对于文化交流融合的肯定。以中国这个文化底蕴深厚的泱泱大国为背景, 运用现代技术绘制插画更加方便于文化的传播, CG绘画是否能够成为传统文化在数码时代的一种延伸, 这是众多热爱中国传统文化的CG绘画者的一个共同的追求。开始着手钻研中国风的CG画家越来越多, 同领域的画家相比, 南开大学软件学院的张旺教授的画尤为突出, (图4) 他把中国的传统文化融入到了画作中, 题材多取自于古代传说, 其富有韵律的工笔线条带动着人们的视线在每寸画布上穿梭, 再连接起各个方向的简洁色块, 让画面宛如天工所作的绸缎般古朴绚丽。这些画作再次唤起了人们对于中国文化的热情, 随着他的画作屡次在国际上获奖, 也让全球插画界对这种传统而又时尚的美为之赞叹。

4. 可爱搞怪风

在物质生活膨胀的今天, 很多人都会寻求一种能愉悦心灵的存在, “萌”“卡哇伊”成为当下可爱搞怪风格的时尚代言词, 众多活泼、快乐的形象也较多的出现在了年轻CG插画家们的笔下。随之带来的一系列商业效应, 让更多的人关注到了这种影响范围广, 受欢迎程度高的插画风格。

兔斯基是近几年来在国内甚至国际上都具有影响力的一个卡通形象。 (图5) 其创作者王卯卯最先是用日记绘画的形式将其创作出来, 在网络上一经传播获得了出乎意料的知名度。兔斯基以它诙谐的动作与圆脸眯缝眼睛的可爱外形打动人心, 并且伴随着兔斯基语录系列精彩语言成为了长久不衰的一种时尚符号。兔斯基简单的表情动作流露出的是现代年轻人的一种生活姿态, 这种快乐轻松但又带点冷幽默的作品正在走上时代的前沿。

三、CG插画中时尚元素的表现手法

1. 恰当的软件使用

每一位CG插画家对于时尚的表达都有着独特的手法, 在软件的使用上也是各有所爱。现代的绘图软件种类繁多, 各个软件的更新速度也是日新月异。选择恰当的绘图软件对于每张插画作品的意义都是至关重要的。

一般情况下, 矢量绘制软件如Coreldraw、IIustrator、Freehand绘制出来的图像偏重于色块的表现, 设计感与冲击力较强。像一些时尚服饰、新潮产品的宣传插画比较喜爱用矢量图吸引顾客眼球。而位图绘制软件则注重细节的表达, 现在常用的位图绘图软件如Photoshop、Painter都有图层的设置, 这样就可以单独的修改每个细节的内容, 并且图层之间有拼和与叠加的功能, 大大的增加了画面的丰富感。CG绘画虽然也可以模拟出不同的手绘效果, 但是要画出一张好画仍然需要不俗的手绘功底。

2. 素材的巧妙利用

CG插画最大的特点在于绘图软件的灵活应用, 同样的一张素材放在不同插画家的手中会变的迥然不同。很多情况下CG时尚插画中会采用不同时代、风格迥异的素材叠放在一起进行创作, 这样的作品会带给人们耳目一新的感觉。比如现代时装插画的背景会使用中国古代建筑、京剧造型、民间美术作为衬托, 这种突兀感正是人们感到眼前一亮的关键所在。

不单是图片的使用, 各种画法纸张笔触也可以是CG插画中的亮点。一度流行的韩国时尚插画就是在软件中模拟出水彩的笔触, 用现代的软件技术来完成水彩画的效果, 甚至融入一些其他画种的技法, 达到了年轻人喜爱的“小清新”风格。

3. 制造视觉冲击力

无论是具有奢华装饰效果的时尚商业插画还是叛逆另类的街头个性涂鸦都具有相当震撼的视觉冲击力。当然, 恰如其分的表达出对于美的追求是每个时代的艺术家们在时尚风向标的指引下下应该做到的。很多优秀的CG时尚插画中流行文化的点点滴滴都体现在了画面精致的构图、颜色、细节的处理中, 所谓的厚积薄发就是要求插画家们积累出深厚的艺术修养, 练就出纯熟的画技, 培养出对时尚的敏锐嗅觉, 带有激情的去创作作品, 这样具有冲击力的作品才能引起更多人的共鸣, 冲击人们的内心。

四、结论与展望

现代社会的物质文明飞速发展, 人们开始用时尚与艺术来反省并且开始来弥补断层的精神世界。艺术在不断的创新, 因为人类总是会有新的需要, 人类的审美需求在不断变化, 那么就需要去创新来满足这种需求。

CG插画是在市场需求日益壮大的基础上衍生出来的, 而随着数字时代的到来, 企业宣传、产品包装广告、影视媒体传播特大量需要具有时代特色的CG插画来引领潮流。CG插画与时尚元素的结合, 可以创作出更加符合现代人审美要求的作品, 同时也开拓了插画领域更宽广的道路。

参考文献

[1]陈惟.《CG插画技法》.海洋出版社, 2007年2月出版.

[2]徐亚非.《计算机绘画》.清华大学出版社, 2010年9月出版.

[3]张黔.《艺术美学导论》.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8年8月出版.

中国元素回归与广告创意的表现 篇8

中国元素的内涵:中国元素是一个包含内容广阔的概念, 它不仅是中国文化的沉淀, 同时也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目前关于中国元素的概念还没有一个比较权威的定论, 所谓的中国元素主要是指具有中国典型民族特色的元素, 它必须被多数中国人所认同, 凝结着中华传统文化精神, 并体现国家尊严和民族利益的元素符号。中国元素概念是在中国与国外文化的碰撞中被提出来的, 是时代发展的产物。同时中国元素也是中国在经济发展的同时, 对民族精神与文化的一种回溯和追求。

中国元素的种类:中国元素在现代社会中影响深远, 无论是精神上还是物质上它都不断地渗透进人们的生活和生产之中。在广告设计中, 中国元素的运用十分常见, 就目前而言, 我们可以将其分为以下几个方面:1.物质元素。物质元素是指中华民族在历史长河中所遗留下来的文化遗迹, 包括书画、建筑物、地质景观、古董等实际存在的物质, 他们在实际广告创意中占有重要地位。无论是对建筑物的设计以及服装、包装创意等等起着重要的作用。2.文化元素。中国元素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传统文化, 传统文化是维持中华民族连续性的主要动力, 也是中国人不断传承的主要精神力。文化元素包含多个方面, 主要的是精神寄托方面如道教、儒家等信仰元素;剪纸、杂技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等民间文化元素;文字、艺术、文学等元素;审美意识、哲学和科学理论因素等;影视歌名人、武士、体育等方面的元素。这些元素都可以代表国外视界中的中国形象, 具有典型的中国特色, 他们在现代广告创意中运用广泛。

中国元素的特征:中国元素的回归是体现中国人民民族自尊自强的所在, 也是中华民族自信的体现, 是国家强大起来的重要体现。中国元素历史跨度极大, 包含极广。在现代广告创意中具有多方面的特征:1.民族性。中国元素是中华民族的历史沉淀, 无论从哪一方面来看它都具有强烈的民族性。中国文字、思想、社会伦理等都是中华民族本质的体现, 历史的发展都必须尊重传统的社会道德和风格, 对现代来说可能已经落后的传统文化和思想是当今社会中国元素回归的重点。广告创意要尊重社会和历史, 符合传统的人文规律。2.独特性。中国元素不同于其他民族的文化元素, 中国是少数几个能够传承至今的文明古国, 其民族元素具有强烈的中国特色。例如瓷器、大熊猫等, 他们都独具中国特色。3.兼容性。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 中华民族包含了56个民族, 其文化是各个民族的统一集合体。在现代广告创意中, 中国元素的运用不仅将国内各个地区与民族的文化符号相结合起来, 同时还将世界其他地区的典型符合和文化特色融入了进来, 中国元素融合异域特色, 将广告设计领入了更高的境界。

二、中国元素在广告创意中的表现

中国元素在现代广告创意中运用较为广泛, 尤其是在国际广告中, 中国元素具有重大的吸引力, 因此也具有广泛的市场和前景:

1. 中国传统元素在平面广告中的创意。

平面广告是现代广告比重最大的一种类型, 其对中国元素的运用也十分广泛。主要表现在: (1) 文字。中国文字在现代广告创意中常作为广告牌、商标以及招牌等来运用, 例如, 印章的雕刻、商标文字的艺术形式、广告中的艺术字形式等; (2) 传统图案。中国元素的传统图案主要包括中国龙、凤凰、中国结、天安门图案等, 其在平面广告创意中通常用于名片设计、服装设计等方面; (3) 瓷器器皿。中国是一个瓷器古国和大国, 瓷器是中国独特的传统元素, 一般瓷器的设计主要在于室内装潢设计广告之中。

2. 中国元素在语言广告中的运用。

中国元素中的汉语言如今也越来越多的出现在西方的广告中, 广告语言承载着商品的信息, 是一个民族的价值体现和行事风格。尤其是在现代广告设计中, 语言的合理运用将更容易让消费者接受。

3. 中国元素在多媒体广告创意中的运用。

当今中国广告行业与国外广告行业的竞争和交流日益频繁, 而在影视广告创意中, 中国元素的出现也慢慢增多, 例如中国的京剧在广告创意中常与国外歌剧进行搭配, 令观众耳目一新。又如一些影视作品的片头或结尾幕墙使用中国传统山水画作进行幕墙的装饰, 给人一种飘渺灵动的感觉。

4. 中国人物元素在广告创意中的表现。

中国元素的人物形象在现代广告设计中也有多方面的运用, 如孔子、老子通常在广告创意中设计为代表中国传统文化的形象。另外现代中国人物如李小龙、成龙、李连杰、张曼玉等人物也时常在广告创意中被设计来代表中国武术、女性等方面内容。

总结:中国元素是中华民族长久以来的历史沉淀, 是中国人民的精神寄托。在现代广告创意中中国元素的运用十分常见, 中国广告行业要发展, 就必须了解中国文化的内涵, 并从中挖掘出有价值的广告符号, 合理运用中国元素, 如此才能使广告行业在国际竞争中取得优势。

参考文献

[1].郭有献《中国元素与广告创意》.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0.

广播节目中声音元素的艺术表现 篇9

一声音元素的拓展

“有听无视”是广播的本质, 广播是一门听的艺术。好听的节目通过声音赋予听众想象的空间, 使人产生“如见其人、如临其境”的感觉。为了最大化地发挥广播的独有优势——声音的魅力, 我们需要把视觉的、嗅觉的、触觉的等无声语言合理地转化为有声语言, 使广播节目的声音元素得以拓展和丰富。这种效果, 就是所谓“联觉作用”的结果。只要充分发挥广播中声音元素的表达技巧, 就能让受众从听觉的感受中获得视觉、嗅觉、触觉的感受, 并在脑海中浮现出一幅幅运动着的画面, 达到一种立体的传播效果。

专题音乐节目——“清明时节忆故人”, 就巧妙运用了人的“联觉作用”。杨非生前把家里唯一值钱的一架钢琴送给了瑞丽一所小学, 就在那里他创作了经典歌曲《有一个美丽的地方》。记忆中他无数次在那里教孩子们唱这首歌。去世后, 每年都有群众自发来为他献花, 悼念他, 追忆他……于是, 节目的开头, 我把脑海中的画面及内心的意象转化为声音, 配以优美、舒缓的音乐来展开讲述:

【节目开头】童声 (对着墓碑内心独白) :

第一次见到您, 是2006年的那个夏天, 您满头银发, 和蔼可亲, 坐着轮椅挥着手从欢迎您的人群中缓缓走来。记得, 人群中的我好奇地问老师, 这是谁啊?那么多人欢迎他。老师告诉我, 他就是《有一个美丽的地方》的词曲作者杨非爷爷。

爷爷, 今天是您走后的第三个清明节了, 我们好想好想您……

您还记得在这棵大榕树下, 您一句一句教我们唱那首《有一个美丽的地方》吗?我和同学们可喜欢唱了。

爷爷, 您知道吗?自从我们勐秀乡小学有了您送来的那台钢琴后, 同学们更喜欢上音乐课了。

杨非爷爷, 您的《有一个美丽的地方》成为瑞丽市的市歌后, 瑞丽这个名字很快就传遍了世界, 现在每天到我们孔雀之乡来的游客可多了……

很多时候, 声音通常比画面更能经济有效地表现情节、推动情节。上面这些情节、场面, 如果全部用语言叙述, 不仅累赘冗长, 更缺乏艺术感染力。声音元素既涵盖固有的有声语言, 还包含可以转化的无声语言。这一点为广播工作者拓展声音表现力搭建了宽广的舞台。

二有声语言的巧妙运用

有声语言, 在广播里是指能够表情达意的一切声音形态, 最常见的如语言、音乐、音响, 这三种声音形态构筑出节目丰富多彩、真实可信的“声音世界”。

1. 语言

语言是广播的生命, 也是广播的最大卖点。广播语言是一种特殊的语言, 它是以口语形态表达出来的口语和书面语相结合的一种语言形式。和其他媒体相比, 广播没有文字、没有图片、没有视觉效果, 受众完全是通过听觉来接受广播内容的。广播的这一特点决定了广播语言在广播中优越而重要的地位。有声语言的表达, 加入了播音者的情感、态度、认知等个人因素, 这种表达成为一种综合的艺术表现, 广播语言也成为一种艺术语言。它不仅要让人听懂, 还要让人感到愉悦、乐于接受、享受美。因此, 选择从事播音工作首先要坚持不懈地练声, 好使自己能时刻进入工作所需的声音状态;其次还要勤于学习, 不断提高自身知识文化素养, 为做好声音艺术提供内容支撑。

不同的节目类型, 语言的运用各有不同、各有千秋。如新闻节目要求清晰准确, 文艺节目要求丰富多彩, 少儿节目要求亲切活泼。具体到每一档节目, 还应根据节目类型、节目内容, 选用恰当的演播风格。如纪实类节目, 除了追求纪实类节目语言自然、真实的风格外, 还要根据节目内容做一些相应的变化和处理, 使人一听便知是“这一个”纪实节目, 而非“那一个”。少儿类节目除要求主持人能以亲切活泼的声音形态走进孩子外, 也应根据节目内容设计出具体生动的场景语言, 增强节目语言张力。这个过程中要避免语言风格使用上过度用力, 把生动活泼、可亲可爱的风格搞得不伦不类。

2. 音乐

音乐是一种最具有情感化的声音载体。音乐是抽象的、充满情感的, 它能准确细腻地捕捉听众的心理感受, 易激发听众的情感和情绪反应。因此, 我以为音乐是上天送给广播人的最好武器, 运用好了, 不仅烘托气氛、延伸主题、丰富听觉感受, 还会收到事半功倍的艺术效果。运用不当, 音乐与内容两张皮, 风马牛不相及。音乐的使用缺乏合理性, 只能成为内容表达的累赘。不仅破坏了节目的完整与流畅, 还会让人啼笑皆非、不知所云。

在文学性节目中, 如果仅采用播音员解说性描述, 往往使人感到呆板乏味, 缺乏艺术感染力, 而音乐语言的巧妙插入使听众产生一种想象中的形象感和画面感, 丰富了语言表达的印象和意境。用陶土制作的“埙”, 是我国独有的古代乐器, 音色古朴、意蕴悠远。在配乐文学节目《始信人间有仙境》 (该节目获第五届中国广播电视学会广播文艺“原创配乐广播文学节目专家奖”二等奖) 里, 我用“埙”乐作节目开篇的情绪渲染, 表现九寨沟的神秘久远, 这种独特的天籁之音缓缓入耳, 即刻吸引了听众的注意, 音乐序幕拉开, 主角亮相出场——“九寨沟”。实现了时空转换, 取得了绝妙的艺术效果。选择与主题相契合的音乐运用于节目制作, 既突出了节目的风格特点, 又使节目张弛有度, 动静结合, 起伏有致, 更符合受众听觉的需要。

3. 音效

音效是现实生活中人们能听到的各种现场声音, 它能增加节目的现场感和逼真度。音效的表现可以塑造特定的空间;能够使作品形象化、生动化, 使听众产生联想和想象, 并加深印象。另外, 用音乐语言唤起听众联想, 还可以表现时空的变化、场景的转移。在音乐专题节目“清明时节忆故人”中, 杨非在瑞丽广场上与几千人一同合唱《有一个美丽的地方》的音响一出现, 听众立马置身于感人的场景之中, 为情所动。这一表达, 不仅瞬间实现了时空的转变, 而且此情此景的音效渲染胜过万语千言。可见有声语言的表达, 使静态的文字成为动态的立体辐射, 达到文字语言无法企及的“及于耳, 入于心”的传播效果。因此音响成为广播节目中声音表现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手段。

广播节目虽然手法单一, 但声音是它唯一媒介。因此, 广播节目中选择什么样的声音, 如何使用这些声音, 怎样运用声音元素渲染气氛、营造空间、抒发情感, 使欢快、舒展、沉浸等情境作用, 最终达到提升广播的传播效果就显得尤为重要。怎样达到声音元素多重关系的和谐共存, 并相得益彰, 这是值得每一个广播人长期用心去琢磨的。

三整体效果的创新与突破

创新不能离谱, 就文艺节目的创新而言, 首先要尽量多地掌握素材, 继而吃透素材, 最终跳出这些素材的限制。这个过程就是广播节目的艺术创作过程。很多广播电视人做过著名词曲作家杨非的专题, 做出了很多有分量的节目。怎样通过广播表达这样一位对云南、对中国、对世界做出重大贡献的音乐家呢?从写他的第一个专题《〈有一个美丽的地方〉与杨非》以来, 经过近20年的跟踪采访, 我和杨非成了很好的朋友, 录制、收集了他的很多代表作品。在他逝世后, 我一直想用广播节目来回忆这位老音乐家。我先前曾做过两个有关杨非的专题, 记忆深刻。但这组节目我想让人们从原来的视角中跳出来, 重新认识一位生活中的杨非。这就要求我自己得先从之前做过的两个专题中跳出来, 找到新的突破点。“清明时节忆故人”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虽然这只是个30分钟的节目, 但节目内容丰满, 节目形态、内容和传播手法均实现了突破。首先, 突破了原来以主持人叙述为主的程式, 而以记者“我”跟踪采访杨非近二十多年的纪实报道为主线, 引领听众走进这位歌者, 通过再现杨非经典歌曲创作过程, 全面展示了他作为一位诚恳真实、德艺双馨的军旅作曲家的平凡人生;其次, 在节目开头通过无声语言的艺术转化, 增强了节目的可听性和表现力。最后, 为了再现生活场景, 尽量让每一个细节保持原貌。节目中采用了大量杨非本人谈创作及其好友的采访原声。试想如果不是大量运用现场同期声, 而是用解说词表现的话, 不能很好地突显节目的纪实性, 节目的艺术效果也将大打折扣。

广播节目的整体艺术效果是通过声音元素的综合掌控运用得到完整体现的, 应根据节目内容的需要, 遵循听众审美之规律, 通过对声音的整体设计包装完成。“清明时节忆故人”通过主持人自然、松弛的讲述, 跌宕起伏的音乐烘托, 音响实况的映衬, 录响效果的剪辑, 录音的精细合成等声音素材的整体设计包装, 最终完成了一个精品节目的艺术创造。2011年7月该节目获得全省广播文艺节目一等奖。

表现元素 篇10

[关键词]电影字幕艺术表现力元素

所谓电影字幕是在一部影片中以各种形式出现在银幕上的所有文字。它包括:影片的片名、演职员表、剧中人物的对白,时间、地点、人物姓名的标注、歌词、片头、片尾字幕等等。字幕文字不仅表达抽象概念,其本身也是一种视觉对象,文字的字体、字号、颜色、显现方式等都会带来不同的审美感受。随着音响、色彩、计算机数字技术的介入,字幕造型更加丰富多彩,艺术性增强,给观众带来的视觉冲击力越来越大,文字真正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出现在电影中。这种形式应该是一种特殊的近乎抽象的图像,不同于书法、招贴中的文字,电影字幕需要与影像发生关系。与整个影片的蒙太奇结构紧密结合,是整个影片独特氛围、艺术性、情感性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增强、提升我国影片的字幕设计水平是需要电影工作者从其艺术形式、艺术表现力及现代科技手段方面去研究和探索的。

一、片名字幕引导观众进入电影故事,是一步影片的向导。

任何一部影片都有标题字幕,犹如绘画、音乐配上好的标题,可以强化作品的整体效果。影片片名在片头出现,是对整个影片总体气氛的奠定。观众最开始看到片名时,首先感受的是它的表现形式和片名传达给观众的视觉体验。片名确定后,以何种形态出现,以何种方式、何时出现直接关系到影片氛围的奠定。

从片头字幕插入的位置来看,美国当代的众多影片习惯直接把观众带入故事情节,在故事的进展中插入片头字幕的做法,这样做可以在故事的叙说上有连续性,而不至于使观众等待故事的展开。

电影片名设计有一定的表现规则、创作方法和艺术要求。在决定一部片名的设计方案时,首先要了解这部影片的基本内容、风格特点、剧情节奏等因素,以此来确定片名的字体、风格、画面布局、银幕效果和表现方法。因此,要求设计和摄影人员要有较高的艺术修养、审美观和想象力,同时还要具备娴熟的制作技巧。要设计出一幅好的出色的片名,就要具备一定的综合素质和丰富的文化修养。从形式上看,一部片名既要注重单字结构,又要强调整体感,从它的内涵意义的表现上,既要讲究字体艺术的美感,又要透视出影片的内容与风格。还需要与画面统筹考虑,合理布局,使文字和图像布局得体,在构图上显现出强烈的视觉效果和浑然一体的感觉。

国产影片《好奇害死猫》一分多钟的片头,在黑白大反差中隐隐出现都市、绿叶、保卫的臂章、流动的血、以及滑动的匕首、情侣的照片、凄厉的红色,在凄婉的音乐声中推出片名《好奇害死猫》白色的花分解,飘散,整部电影的情绪和基调得以体现,迷茫、错乱、诡异、情色、血腥,在敲击的钢琴声中好像就要为你诉说一个故事,让观众的情绪一下凝结于影片之中,期待着故事的展开。可见,好的字幕设计不仅仅取决于字面意义,更取决于其艺术形式的展现,及其与整个影片的融合程度。

美国影片《007-黄金眼》片头字幕中明显的政治色彩是引起争议的。倒塌的列宁雕像、超现实手法中性感女郎在镰刀上行走、锤头从空中落地折断、美女口中的手枪对着红旗开枪,字幕在荒诞的音乐声中缓缓出现,有一种嘲弄的意味。但从其字幕展现的艺术性上来看,片头的内容与剧情中007与前苏联间谍战中表现的驾熟就轻是吻合的。其片头字幕的蒙太奇表现手法与剧情内容产生互动,使观众产生期待。

二、片尾字幕是一部影片情感的延续、延伸和扩展。饱含情感性,与影片内容发生呼应、互动。

片尾字幕是一部影片的总结,在设计形式上应承上启下。片尾字幕与整个影片产生呼应,激荡观众刚看完的故事情绪,引发反思。在其艺术表现上,往往片尾字幕有演职员表、拍摄地点、赞助单位等,宇幕较长。在字幕设计结构中逐渐成为重头戏,与音乐、图形、影像的结合,对故事情节的理解和在运动中的图文混排形式都是片尾宇幕艺术表现的重要形式。美国当代电影的字幕结构往往偏重于片尾字幕,从字幕设计上追求形式感,用字幕的艺术形式来表达影片的情调,从字幕设计感受上给观众以回味。留下悬念。字幕的展示过程给观众留以期待,期待下一部电影的出现,让观众爱上电影。

美国影片《国家宝藏》片尾宇幕在男女主人公富含隐意的对话刚一结束,撩人心扉的音乐响起,片尾字慕出现,古朴的古罗马、希腊、希伯来文字作为背景形式,穿插着古代珍宝上的图案,在黑背景上,演职员表以白色醒目的方式出现,前后形成层次,字幕暗喻着世界还有无尽的宝藏,暗喻着下一次惊险的寻宝活动的开始,在音乐的烘托中,字幕有节奏的出现,让观众在气势滂渤的音乐声和文字的节奏中期待着下一部寻宝电影的出现。

电影片尾经常出现一些交代结局的字幕。表面看来,导演使用宇幕主要是告诉观众一定的内容,要交代一些重要信息。事实上影像本身完全可以说明故事背景,还可以使用画外音来说明,即使略过这些字幕,观众也可以从影片中推断出社会历史背景,也就是说,这类字幕使用的主要目的不是要传达什么内容,而是要渲染、强化影片的气氛。众多的影片片尾字幕用来说明故事的发展结局。如:美国著名影片《辛德勒名单》片尾宇幕告诉观众影片中的人物在逃出集中营后的去向,以及纳粹军官的下场。表明向观众讲述的是一个真实的故事,故事的真实性更让观众震撼,讲明故事的结局也是观众期待的。片尾字幕简洁、直接。给观众营造出一种历史的、凝重的、反思的氛围。《在世界六分之一的土地上》这部影片中,字幕与画面相互结构,形式颇似中国古代“复踏”的修辞手法。字幕虽然重复着画面的内容,但一组组短句结合在一起,显现出了强大的呼吁力量。

文字带给观众的感觉是沉着的、严肃的、不能轻易改变的。插入字幕来交代故事的结局,好似一纸宣判,沉重而无奈。这类字幕在历史性题材、纪实影片中常被使用,它们强化了纪实片真实的、不动声色的气氛。

插入式字幕是在电影中常见的叙事手段。常常用来表示时间的流逝。虽然也可以使用各种蒙太奇手法来叙述时间概念,尤其是通过特写镜头定格空间来巧妙地转换时间。但出于影片气氛的考虑,采用字幕表示时间的叙述方式有时不仅使影片镜头剪辑流畅,更主要的是营造出一种沧桑感。时光流逝,不可逆转,就像讲故事的老者的一声叹息。字幕加入蒙太奇叙事结构中,不仅推动了故事的发展,而且强化了影像的表现力。

文字作为一种形式参与蒙太奇的叙事结构,与影像发生碰撞,达到融合,并使影片产生超越文字与影像的新的审美内涵。影片《2046》中插入的表示时间转换的字幕“所有的记忆都是潮湿的”,“一九六六年十二月二十四日”,“一九六七年十二月二十四日,”“一九六八年十二月二十四日”,“一九六九年十二月二十四日”,利用字幕在现实和未来之间进行时间转换,在男主角和不同的女人之间发生的故事中转换,让观众在时间的切换上并没有生硬感,而且有一种新鲜的时空流转的感觉,带来一种现代感,营造了影片的诗意气氛。片尾字幕文字在都市背景下的错位和交插,与影片中男人与女人情感的错位产生呼应。杂乱的社会,嘈杂的声音,影像的重叠呼应着影片的形式和风格。

三、电影字幕的艺术形式是运动的字体设计与版面设计、影像设计并融合音乐感受的艺术。

电影字幕要求一目了然,简洁明确,使人在一瞬之间,一定距离外能看清楚文字。构图要概括集中,简洁夸张,在这些方面,中国传统的美学观,能够为设计者提供大量的营养。例如,构思上的“以一当十”,“以少用多”的精炼,构图上的“计白当黑”,“无画外皆成妙境”的简洁,“疏可走马,密切不透风”的对比关系,“似与不似之间”的形象夸张,都是先辈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

根据画面的色彩、内容和节奏选择适当的字幕颜色,不仅可以丰富画面的色彩,甚至可以起到渲染气氛、扬抑情绪、突出重点的作用。同时,传统美术的色彩处理,也对电影字幕的构图提供了借鉴,例如传统美术对自然色彩的拟人化,像“绿肥红瘦”、“怡红快绿”、“伤心碧”、“塞烟翠”、“青欲滴”、“绿生凉”,这些古诗人笔下的色彩感觉运用在字幕上,都会在人们的心理上产生强烈的震撼。另外,由于色彩的联想是人们在具体的生活中形成的,适当将不同意义的色彩转换,通过字体展现出来,也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电影字幕中的汉字编排是长期以来字幕设计者一直探索的问题。现代大量好莱坞电影的英文字幕编排方式是需要我们去学习的,但中文汉字是四方字,与英文字母的构成有很大不同,如何编排好中文版面?这一点,港台的一些电影作了一定的尝试,用中国书法中的楷、行、隶、魏碑等字体形式结合中国影片所需要的本土气氛,文字环境的水墨化,中国书法艺术性的再表现,为具有中国气氛的电影增添了视觉效果。汉字艺术性的再现和在电影字幕中的应用也是电影字幕工作者提高字幕艺术性的关键所在。因为汉字作为图形元素具有双重性,比单纯的图形更富于表现力和视觉冲击力,首先汉字字意本身具有信息传递的准确性与直接性等特点:其次,汉字的图形化特征,使汉字从字意的传达到图形的传达成为可能,并具有极强的可塑性,在电影字幕编排上,可以把汉字进行各种编排,既可成面,全篇铺陈,又可成形,随图形的外轮廓变化:还可成线,流畅自如…

中国传统艺术讲究均衡和内在的节律,我国篆刻艺术中有所谓“疏可走马、密不透风”的布局法则,强调变化中的均衡,这既符合科学上相对的原理,也符合艺术上形式美的规律。这种统一的、生动的、有韵律和节奏的审美感觉,可以应用在电影字幕艺术中,动与静,疏与密,多样统一,宾主呼应,虚实相生,纵横曲直,黑白对比,重叠交错等传统构图法则中也屡见不鲜。此外,远古的铜器纹样、画像石、金石篆刻、特别是中国画,巧妙地运用白底的匠心。民间剪纸和兰花布粗犷豪放的黑白关系,明代木刻插图的疏密聚散,都可以在电影字幕的构图中得到印证。

结语

表现元素 篇11

一、现代海报中水墨元素的艺术特征

科技的发展推动了媒体技术与计算机技术的腾飞,在这种冲击下,水墨画中的水墨元素不再仅仅停留在名家的画作中,而通过电脑数字技术等,开始逐渐发挥其物理特征,为海报的多元化设计融入了新鲜元素。

(一)水墨元素的灵动性

在传统水墨画中,水墨只是一种静态艺术,而随着现代多媒体技术的成熟,水墨与媒体融合过程中,水墨元素趋于运动化。借助现代科技手段,水墨元素的流动性更为自然,艺术性更加突出。符号论学者苏珊·朗格在《艺术问题》一书中提出了“生命的逻辑形式”并分析、概括出了生命形式的有机性、运动性、节奏性和不断成长性的特点。水墨元素的灵动性是不言而喻的,特别是在多媒体的支撑下,水墨元素成为了具有典型中国文化特色的、灵动的优秀创作元素。

(二)水墨元素的表现性

水墨元素在海报设计中的应用有效地增强了海报自身的表现性,特别是在当今海报设计要求“求新、求易、求变”的背景下,大量的不同元素融入到海报设计中去,有效增强了海报的表现性空间。水墨元素的符号化不仅仅可以增强海报设计的多样化设计,同时能够赋予海报更加深刻的文化内涵,增强其表现性,同时也有利于拓展水墨元素自身的发展空间及表现力。

二、水墨元素对现代海报作品意境的提升策略

水墨艺术的浓墨重笔体现了传统文化,以一种独有的精神意境展现给世界,并且得到公认的一种神奇的东方艺术。在多媒体发达的时代,现代海报设计吸收传统的水墨画形式。同时对传统水墨元素的应用,也从现代海报艺术和思维的灵感上丰富了当代作品的内容。特别是对中国现代水墨海报设计的表现特点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大大增加了海报本身的思想内涵。

(一)水墨元素增添现代海报的审美情趣

1. 灵动脱俗的审美意境

“意境”一词一直是中国美学思想中的一个重要范畴,从庄子的“得意而忘言”开始“意境”成为中国文化的审美特征和审美情趣的源泉。在以后的几千年的历史发展中,关于“意境”的论述从幼稚走向成熟。艺术观念是一种复杂的生理体验和生活感悟。作者观察对象后,通过刻画对象表达作者对生命的理解和对生命的思考过程。所以“意境”不仅仅是一种审美的创造,也是一种审美的欣赏。不受任何限制,是单纯自然的情感流露。水墨画特殊的艺术形式有别于其他艺术,从色彩感和空间感的角度来说,对环境提出的要求并不苛刻,只要用简单的技巧,用水墨和油墨的颜色调和变化,逐渐变换,呈现出一种对自然的表述。正是这种笔墨趣味,为水墨塑造生命和精神的作品。

在海报中,水墨画的使用不仅是形式,而且是更深层次的内容,这比使用纯水墨有着深刻的意义。为了增加趣味的审美意境的自由灵动,水墨海报中的应用也要注意墨色变化中通过电脑技术的表现。笔墨形象下的自我表达通过幻想的形式语言的创造性,结合笔墨形式的诱导,图像中的兴趣点往往扩大了审美情感的沟通水平,实现“意义”与幻想“意义”的外部效应。现代海报的表现不同于传统的水墨画在宣纸上表现的那么自然灵动,能够很好地掌握水墨的用墨速度,调整好浓、干、湿、淡之间的矛盾,就能获得与众不同的美感,从而有独特的审美情趣。

2. 时空感的独特韵味

东方文化中有一种哲学理念,自然不是用来征服的,人和自然可以和谐相处,而且可以成为一体。而当人们面对这样的水墨,常常看到通过散点式的透视绘画方式表现出来的世界观,并从绘画的精神上,让自己感觉置身其中,好像“漂浮在天地之间”,仿佛进入了无限的宇宙和遐想中。当水墨画的水墨形式运用于海报设计时,除了继承水墨本身可以带来时间和空间的感觉,再有海报的技术支持,以更简洁的方式和巧妙的笔墨组成,通过技术的转化使得水墨的韵味实际表现改变了虚拟现实,从而让水墨可以表现在现实的生活空间,使画面的内容可以与观众互动,形成一种虚拟的现实空间,进一步让人的精神情感超越现实表现,超越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形成的投影和空间的边界。技术让现代海报的受众真实品味水墨那些简单而纯粹的黑与白的完美结合,以及美丽的光分量图像带来的时间和空间的独特韵味。

当水墨画应用于海报作品时,无论是对意象的表达与思想的传达,都给人以时间和空间的独特魅力。在图像的表达上更灵活的还原了水墨的自由,可以在空间中横行,呈现给观众视野开阔,画面灵活,让你感到相当有气氛,仿佛置身于宇宙,时空飘渺的感觉油然而生。

(二)在现代海报中彰显民族传统文化内涵

在当代要想盘活水墨艺术和现代设计,就必须要有一种大度的胸襟,打破原有的束缚,突破现代和传统的藩篱,实现传统在当代的进步。长期以来,不同的特殊材料和西方绘画技法的水墨画,以其独特的表达和图像提出了一种独特的方式思维,表达东方人独特的感受和体验的心态。通过数字技术转换的水墨,如果不再使用传统的形式和其他工具来显示,而是作为传播工具主要借助于新型数字媒体的传播。单不说艺术形式的演变,就只是在材料工具上一直是软件代替笔墨,在现代海报中这种替代和转换能更好地传达出中国传统绘画的精华。这种形式的变化是“背叛”的文化和艺术与科学技术的发展,我们说,这正是创新的艺术表达,使用新的方法和媒体,以满足现代文化的发展,符合现代美学的新的艺术形式的概念。

水墨画与海报相结合,是历史与现实、传统与现代交融的结晶,体现了水墨精神,体现了民族独特的气质与内涵,成为了现代海报作品中的表现材料和思想的不竭源泉。水墨元素应用于海报是一个交叉的时代,使水墨画和海报作品的发展走向更接近艺术性的一步。水与墨在画面上如此自然灵动、根深蒂固的民族传承关系已深深渗透到人们的心灵中,当观看艺术自然产生的一种民族情感和思想,这就使得中国水墨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海报与水墨画的结合创造了一个新的创作方式的时代,它不仅将中国传统水墨元素、审美情趣和意境的思想引入到生产的海报中,也将形成文化精神和民族意识形态渗透的海报艺术,从中能够感受到东方独有的文化气息,同时也能感受到古老东方的文化内涵。

结语

将水墨运用到现代海报的透视方法,不仅开拓了全新的水墨表现形式,而且也有利于海报作品的视觉兴趣寻找到新的视角和空间,笔者也将在未来的学习工作中继续这方面的研究。

参考文献

[1]王丹.平面海报设计中留白的作用研究[J].美术教育研究,2016(10).

【表现元素】推荐阅读:

元素形态07-18

民俗元素05-10

市场元素05-19

地方元素05-30

数学元素05-30

思想元素06-02

元素缺乏06-13

基本元素06-14

视觉元素06-23

本土元素06-29

上一篇:比较演示教学法下一篇:医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