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元素(共10篇)
民俗元素 篇1
引言
作为一种传统的民间文化形式, 传统偶戏已经经历了很长的一段历史, 深远地影响着全世界。偶动画做为艺术动画的一种, 是从传统偶戏演变而来的, 将传统偶戏的偶型角色保留应用并衍生出多种表现形式, 带给人以全新立体的感觉。随着科技的发展, 偶动画现在也可以采用其他综合材料, 结合定格动画的拍摄方式, 最终串联成完整的一部偶动画。
正如Anita Sinclai说过的那样, 通过木偶, 我们开始接受那些粗暴的、荒谬的、甚至不可能的事情;我们让木偶做那些人们不敢做的事, 说人们不敢说的话。当我们孤单的时候, 木偶陪我们说话;当我们还不认识的时候, 木偶代替我们微笑。在这个意义上说, 木偶总是能拉近人们之间的距离。偶动画的制作正是基于以上的出发点, 从角色出发, 围绕一个故事, 带给受众特殊的感官享受[1]。
迪斯尼和科幻导演Tim Burton推出的《The Nightmare Be fore Chris tm as》 (《圣诞夜惊魂》) 曾经好评如潮。宏大的场面、细腻的人物刻画、完整的故事情节、镜头的灵活运用、欢快的节奏, 高超的配乐, 并具有怪诞的黑色幽默, 这些特色在当时引起了轰动。通过这部动画, 我们对意识中的万圣节产生了新的认识。但是不是在看过之后留有遗憾呢?为什么中国现有的偶动画无法塑造出让现今国人喜爱的特色?
我们都喜欢说, 文艺创作它的基础是什么, 当然是生活, 没有生活哪来的文艺创作, 但是我们再说的深一点, 这是一种怎样的生活呢, 这是民俗生活, 没有脱离了民俗的生活。
中国动画作为文艺创作的一个部分也是一样, 在动画的创作过程中, 不乏具有中国传统特色的动画作品, 但其中偶动画让我国人骄傲甚至称颂的寥寥无几。除了每个环节体现出基于本民族文化的原创, 让偶动画的原创性更加鲜明。中国偶动画还应该在学习国外先进经验、先进技术后, 用以发展中国原创偶动画, 使之成为我国动画市场的主体之一, 成为中国动画的中流砥柱, 最终引领中国动漫产业发展。
本文通过分析偶动画占领动画市场的成功战略, 根据偶动画与民俗元素的结合出发, 从民俗元素、戏曲文化、多民族文化等方面分析传统文化与偶动画的联系和结合, 有助于明确中国偶动画的发展思路和方向, 提高国产偶动画的水平和内涵。
一、区域的民俗元素与偶动画
(一) 习俗文化与动画人物、场景设定
首先, 偶动画作为影视作品所反映的生活就是民俗文化的生活, 另一方面动画的情节和结构也是从民俗文化生活中有用的养分提取出来[2]。所谓民俗文化包括人的衣食住行, 也包括人们的审美观念, 以及各地人们不同的生活习惯。中国民俗文化元素在现代动画的运用上远远不如电影上的效果卓越, 中国的电影中早有一批极强“中国特色”的作品, 如《秋菊打官司》、《大红灯笼高高挂》、《甲方乙方》、《黄土地》等, 这些电影中的中国传统民俗文化元素或者直接表现或者间接穿插、或者从色彩、场景、传统理念、声音和民俗仪式, 都给大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但是民俗文化在偶动画中使用的就比较单调, 鲜有成功的例子。中国早期偶动画《阿凡提的故事》 (见图1) 在反映民俗文化生活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片中的民俗文化元素始终伴随着传统动画片的发展。如动画开场映入眼帘的维吾尔少数民族的建筑和繁闹的街市, 在街市买卖的场景中不难找到维吾尔族最爱吃馕、抓饭、烤包子、拌面、烤全羊、手抓羊肉烤羊肉串等食品。在建筑上, 《阿凡提的故事》中的居室采用维族常见的土木结构平房, 其建筑方式是以粗木或沙石作基, 土块砌墙, 或笆子墙, 房顶架梁棱、椽后铺苇席加土抹泥。在装饰方面, 则表现了维族常用石膏来装饰民居的特色。石膏花饰有用于墙顶边缘、壁龛周边的带状图案, 有用于壁面的大幅尖拱形图案和用于顶栅的圆形、多角形图案。图案取材于牡丹、荷花、葵花、菊花、梅花、玫瑰等。色彩则以白色和绿色为主调, 另外门窗口多为拱形, 表现出伊斯兰教的特有风格[3,4]。创作者通过阿凡提的角色形象充分体现人物的个性和其文化背景, 来展现中国动画的魅力。一看到阿凡提那张和他骑着的驴类似的幽默长脸、瘦又微驼的身体、还有那可爱的山羊胡子、到处转的漆黑眼珠, 就很容易体现出当代中国社会群众狡黠而不失可爱、灵活却不觉油滑的性格特征, 另一方面也体现了新疆维族传统意识形态和民俗生活[5]。
《阿凡提的故事》中传统民俗文化元素的成功运用, 拉开了我国动画片“中国风”的序幕, 奠定了中国动画的民族风格, 开创了中国动画的新纪元。阿凡提的行为也是民间赞颂的楷模, 偶动画中的场景、人物形象的创造也具有中国民族符号语言, 动画中还贯穿了中国民乐风格的旋律。正如创作者曲建方所说:“阿凡提是新疆维吾尔族文化的沉淀, 是智慧和勇敢的化身。他不仅给人们带来了快乐和智慧, 他也是正义的象征。中国的文化是由56个民族组成的一个团结的大家庭, 所以弘扬了少数民族文化也就是弘扬了中国文化。今天社会的发展, 我们追求公平、公正、和谐的社会, 阿凡提恰恰是用非暴力的手段, 用智慧的手段, 说理的方法赢得了公平和公正, 同时也达到了和谐, 他不仅仅具有艺术性, 也蕴含了很大的社会意义。”因此, 我们应该借鉴习俗文化等在电影电视等艺术领域中取得的成功经验, 结合偶动画自身的特点, 将中国民俗文化与之很好结合, 塑造出具有中国民俗文化特色的各种人物及场景, 为国产偶动画建立一个良好的文化基础。
(二) 习俗文化与动画情节结构
习俗文化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形成的习惯, 比如中国的春节守岁、拜年, 元宵观灯、端午吃粽子、中秋赏月等的民间习俗, 西方在习俗上同样存在着像复活节、圣诞节、万圣节、新年等。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这些节日衍生而来的生活习惯演变成了传统, 被每个人铭记于心。具有国家民俗文化元素特色的外国动画《圣诞夜惊魂》 (图2) 则提取自西洋万圣节这个西方传统节日, 从万圣节的概念出发, 设计了整部《圣诞夜惊魂》的故事结构, 全篇内容体现了万圣节和圣诞夜的节日习俗、巡游和万圣节鬼怪等传统文化。在动画片中出现的节日习俗上其中一个有趣内容是“Trick or treat (给糖还是捣乱) ”。这习俗始于公元九世纪的欧洲基督教会, 信徒们在11月2日 (“ALL SOULS DAY”万灵之日) 挨家挨户乞讨“灵魂之饼”。据说捐赠的人家都会得到上帝的佑护, 让家中逝者早日进入天堂。这种乞讨的传统传至当今竟演变成了孩子们提着南瓜灯笼挨家讨糖吃的游戏。还有一种习俗, 就是每家都要在门口放很多南瓜灯, 如果不请客 (不给糖) , 孩子们就踩烂他的一个南瓜灯。动画情节中另外一个南瓜雕空当灯笼的故事又是源于古代爱尔兰的传说, 有根小蜡烛是在一根挖空的萝卜里放着, 称作“Jack Lanterns”, 而古老的萝卜灯演变到今天, 则是南瓜做的Jack-O-Lantern了, 于是南瓜就成了万圣节的宠物[6]。这部偶动画还将圣诞节的内容引灌进它的故事结构中, 男主角骷髅Jack和他的鬼怪培养绑架了圣诞老人为了给万圣镇的镇民一个惊喜。通过本片巡游情节和万圣节节鬼怪, 让受众了解现今我们看到的幽灵、僵尸、科学怪人、巫婆、吸血鬼、精灵、狼人、木乃伊等熟悉的鬼怪在万圣镇发生的各种各样的趣事。
由于这些节日、风俗、习惯等文化深入人心, 很受观众们的喜爱, 也更容易让人们接受, 正如《圣诞夜惊魂》把他们作为故事情节的一部分融入到偶动画中, 就能更好地抓住观众的眼球, 让观众进入到剧情中去, 提高共鸣度。
二、戏曲文化与偶动画
东方的偶动画艺术, 特别是中国偶动画一直与戏曲文化相连, 有着割舍不断的情结, 中国戏曲的独特形式与中国偶动画相得益彰, 构成了具有强烈的民族特色的动画风格。台湾就极好地借鉴了这种成功的模式, 将台湾本土的布袋戏和偶动画结合, 制作出了《霹雳布袋戏》系列作品, 如图3。
布袋戏源于明末清初, 起于泉州。又称作布袋木偶戏、手操傀儡戏、手袋傀儡戏、掌中戏、小笼、指花戏, 是一种起源于17世纪中国福建泉州或漳州。主要在福建泉州、漳州、广东潮州与台湾等地流传的一种用布偶来表演的地方戏剧。布袋戏为传统的偶戏脉流。可以说布袋戏是地方戏, 又兼备中国传统戏曲特性, 盛行闽南语地区。而相较“昆曲”、“黄梅戏”这些已经成为高雅艺术的代名词的戏曲, 布袋戏走了一条截然不同的道路[7]。它在台湾毅然与商业动画传播结合, 运用新的偶动画演绎手法, 使得布袋戏以全新的视觉感受出现在电视连续剧的世界里, 并由此发展出包括《霹雳布袋戏》在内的一系列精彩偶动画作品。在霹雳系列动画作品中人偶都很漂亮, 可以弹琴或者跪倒, 因为人偶的连接处可以自由的弯曲, 这样人偶在动画拍摄的过程中就可以自然真实地跑动或移动。这类偶动画作品既包含了现代电影技术, 又使用了传统的手套木偶, 使观众得到了新鲜的体验, 并激发了观众的对传统元素的浓厚兴趣, 并在后期产生了较好的偶动画周边商机。
另一方面来看, 霹雳系列作品的配音是闽南语发音, 如今标准普通话仅有阴平、阳平、上声及去声四声, 而闽南语可达十五声, 又保留了古音平仄, 还带有戏剧中常见的诗歌辞赋, 模仿古韵的方式来读, 随着古色古香的武侠情结, 仿佛将观众带入古时的恩怨情仇中。《霹雳布袋戏》的成功, 可以说是完美地结合了传统与现代, 传统戏剧样式与现代故事的结合, 传统器乐和西方乐器的组合, 再加上现代商业模式的运作。面对如此全新的偶动画影音效果, 会感受到一种既陌生又熟悉的体验。
相比较台湾的布袋戏, 中国大陆的戏曲文化有着更加深厚的基础和更加多样的艺术形态。将这些极富中国传统特色的中国戏曲与偶动画结合, 取长补短, 既可以成为弘扬中国传统戏曲文化的新形式, 又可以深化偶动画的内涵和表现形式, 必将深受观众的喜爱, 成为一种广为流传的新艺术形态。
三、多民族文化与偶动画
众所周知, 西方的民族传统故事中, 最著名的有格林童话和安徒生童话。在捷克有部著名的偶动画就取材自安徒生童话《Cisaruv slavík》 (《皇帝的夜莺》, 图4) , 这部偶动画片虽然拍摄于上世纪中期, 材料和画面相对比较简单但形式精美, 是体现了巴洛克风格的优秀长片。它出自捷克著名的偶动画大师Jiri Trnka之手。在《Cisaruv slavík》里, 我们看到了捷克提线木偶的生命力和巴洛克艺术的繁复夸饰、富丽堂皇等特色。《Cisaruv slavík》改编自讲述了一个发生在古老的中国皇宫里的离奇故事:夜莺用婉转美妙的歌声打动了死神, 挽救了生命垂危的皇帝。剧中富有灵魂的木偶穿着层层叠叠的裙摆, 细节处可见花边, 艳丽的桃红色搭配荷叶边领口的奶白色的外套, 散发着童话中的皇宫富丽堂皇又带浪漫的气息。场景也一样精细并给偶动画制造了强烈的神秘气氛, 符合当时社会上层对财富的炫耀和对神秘感的追求。这二者在偶动画里的结合将安徒生童话世界完美展现在世人面前, 让人们在观赏偶动画的同时亦能享受到多民族的艺术特色。同时Jiri Trnka将童话里的“故事线”融入偶动画的画面中, 很好地利用了镜头和灯光来转换偶动画的气氛。镜头和灯光变化莫测、剧情高潮迭起、浓重的民族色彩, 这些都对精彩动人的童话故事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
东方文明源远流长,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民俗、民歌、民间故事和英雄传奇, 都有津津乐道的人和事。几千年来的中华文明为动画电影创作提供了取之不竭的素材和源泉。特别是在早期的中国动画发展中, 涌现出《大奖章》、《孔雀公主》和《神笔马良》等让人印象深刻的偶动画作品, 中国动漫人也曾尝试将传统神话作为题材, 演绎具有中国特色的动画, 可惜反馈平平, 主要是在制作手段上和造型设计上没有突破。人们对神话固有的印象, 将千篇一律的东西翻新对于熟悉中国文化的观众来说反而缺乏一定的特色。而《花木兰》这类的题材被迪斯尼反复使用, 并结合美国动画文化, 赋予了花木兰全新的面貌, 推出时被大部分观众称颂其具有浪漫主义色彩, 影片诙谐幽默、风格风趣, 给人轻松之余又酣畅淋漓的感觉, 这样的风格是极受大众欢迎的。我们该借鉴西方贩卖中国魅力的手段, 结合偶动画带给人们的新视觉感受, 制作出具有自己特色的偶动画, 为中国动画填上辉煌的新纪录。
由此可见, 民族传统故事能给偶动画提供优秀的故事创作源泉, 同时它还是一种激情艺术, 不但提升了创作者的想象力, 而且丰富了偶动画艺术形式的综合手段。此外, 偶动画创作还可以吸收文学、戏剧、音乐等领域里的一些因素和想象, 使这些极具民族风格的文化, 融入到动画中去, 大大提升动画的艺术内涵和文化底蕴[8]。
四、结论
我们常见的民俗划分为四类:物质民俗, 社会民俗, 语言民俗, 精神民俗。其中一种是眼睛看得见的物质生活民俗和社会民俗, 包括建筑、服装、食物为代表的衣食住行, 家族、村落、社区、社团等组织方面和节日活动民俗等;一种就是听得到的语言民俗, 那就是民间的文艺, 听到的民歌、民谣、民间的故事、传说等等;还有一种精神民俗, 是我们的心领神会到的民间精神世界, 就是民间的行为方式和我们不同地方的人们的性格特征, 这都是属于民俗文化的内容[9]。本文从以上这三个方面, 分别总结了中西方民俗不同文化与偶动画结合的成功经验, 分析了这些民俗文化对偶动画发展的影响作用, 力争取其精华, 弃其糟粕, 将中国深厚的民族文化与偶动画结合, 创作出更多极具中国特点的优秀作品。
参考文献
[1]Anita Sinclair, The Puppetry Handbook[M].Richard LeePublishing, 1995:3.
[2]曹迪.靳夕偶动画视觉语言研究[D].山西大学, 2010:20-22.
[3]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对外.回族民俗文化[M].乌鲁木齐:新疆美术摄影出版社, 2006:42-56.
[4]色音.民俗文化研究[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 2010:130-134.
[5]丁粤红.定格动画电影的材料应用形态[J].电影评介, 2008 (3) , 72-78.
[6]孟慧英.西方民俗学史[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6:392-398.
[7]颜长珂.中国戏曲文化[M].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 2011:1-10.
[8]吴垚瑶.浅谈动画音乐电视的视觉语言[J].大众文艺, 2009 (21) :122-123.
[9]Shropshire Folk-Lore, Ed.by C.S.Burne, from the Col-lections of G.F.Jackson[M], Georgina Frederica Jackson, Gen-eral Books LLC, 2009:11-15.
民俗元素 篇2
摘要:公益广告的设计运用民俗符号,能够迎合传播区域受众的特点,使公益广告获得更好地传播效果。本文基于河北民俗元素,分析河北民俗元素在公益广告设计过程中的应用,目的是找到河北民俗元素在公益广告设计中创造策略,能够在引起河北受众共鸣的前提下发挥公益广告的作用,引导受众树立良好的行为规范和正确的价值观。
关键词:民俗元素;公益广告;受众;设计;文化
公益广告在国外经历百余年的发展历程,而我国公益广告起步较晚,但是发展迅猛。我国公益广告开始于1987年10月26日。当时的中央电视台在其第一套节目首次播出了《广而告之》,这个板块的节目以传播社会规范为主,这个节目也开创我国公益广告的先河。自此,中国公益广告开始了30余年的发展变迁。在我国公益广告发展过程中,公益广告的信息传播在社会正能量和主流价值观的传播和弘扬中发挥了巨大作用。与此同时,中国的公益广告也在不同的发展时期从含义、内容、形式、传播方式等方面呈现出不同特征。燕赵文化源远流长,形成了博大精深的河北特色民俗文化。河北民俗文化作为河北文化的代表,在河北人民心目中享有一定的地为,成为河北文化的载体。公益广告作为传播良好社会规范的宣传活动,必须根植于受众,使用受众喜闻乐见的形式进行传播。在不同地区,可以借助当地特色的文化符号,进行有针对性的创意,使公益广告更加具有地域文化,这样就能更好地吸引受众,发挥公益广告的社会规范引导的作用。公益广告和民俗文化可以相互扶助,不仅能够提升公益广告在特定地区的传播效果,还可以扩大民俗文化的传播,使更多的人了解民俗文化。
一、河北民俗文化现状
1、河北民俗文化现状
河北经过数千年的积淀,形成了丰富、独特的文化,作为文化大省,民俗文化资源丰富。河北省内现有不可移动文物34046处,境内的山海关长城、避暑山庄及其周围庙宇、清东陵、清西陵等3项5处为世界文化遗产,是河北文化的典型符号,是河北的文化名片,这些地方的照片或形象经常出现在河北旅游公益广告中,向省外受众推广河北文化。同时河北拥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68处,居全国第三位;省级文物保护单位930处,居全国前列;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227项,居全国第二位;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400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91人,居全国前列;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260人。随着我国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文化旅游成为人们消遣的一种方式。河北大力开发民俗旅游,通过民俗旅游来保护河北特色文化、推广河北文化。河北地域广阔,除了国家保护的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外,河北省及河北的地方政府也出台了政策保护各地的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并投入资金推广这些文化,让更多的年轻人喜欢河北文化。
2、河北民俗元素的形式
燕赵文化自战国后期出现,在几千年历史长河中积淀中形成。河北民俗元素在河北文化的传播过程中以载体形式出现,是河北文化传承的必要形式。河北民俗元素以邯郸成语为代表,涵盖建筑、戏曲、历史人物、剪纸、民间文学、传统工艺等各种形式。这些不同形式的民俗元素成了河北文化的代表。河北有特色的历史建筑包括承德避暑山庄、秦皇岛山海关、张家口大境门、保定直隶总督署、石家庄赵州桥等,这些建筑物代表了河北人民在历史中对中华文明的卓越贡献,是河北文化的物质载体。除了物质文化符号,河北也有大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河北省文化厅开展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已经将上千种河北特色民俗文化加以保护,以更好地传承这些文化。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河北梆子、石家庄丝弦、蔚县剪纸、井陉拉花等等。这些在当地具有明显特色的民俗元素都具有上百年的传承,是河北文化不断积淀而成的,根植于燕赵文化。
二、公益广告现状
1、公益广告界定
对于公益广告的定义不同人界定不同。3月1日实施的《公益广告促进和管理暂行办法》中第二条指出,本办法所称公益广告,是指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良好道德风尚,促进公民文明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提高,维护国家和社会公共利益的非营利性广告。由此可见,公益广告是以传播社会规范、塑造良好社会风气为主要内容的信息传播活动。公益广告的传播主体一般是政府或其他组织,这些公益广告是为了公众利益而进行的有目的的传播活动。公益广告最明显的特点就是其公益性。公益广告是相对于商业广告而言的,商业广告都追求利益,而公益广告则是非营利。《公益广告促进和管理暂行办法》中明确界定了公益广告的非盈利性,禁止任何形式的公益广告传播商业信息。公益广告的传播是为了维护大众利益,倡导受众形成良好的社会规范、遵循共同的行为规范,公益广告更多关注社会热点。公益广告类别繁杂,我们可以通过一种形式来了解公益广告的现状。根据公益广告的内容,我们可以将公益广告划分政策类、庆祝类、社会规范类等几种形式。政策类的公益广告一般由政府发布,目的是向民众介绍重大的政策或者政府的方针。庆祝类的.一般为了重要节日而发布,比如央视正在播出的中国传统节日的公益广告。社会规范类公益广告一般传播良好的社会秩序,比如勤俭节约、全民健康、爱护环境等。
2、公益广告设计中的应用元素
公益广告设计中一般使用图和文字或者语言来传达信息。文字或者语言作为特定文化的载体,民族特征明显,不同地域、不同民族有自己的语言文字,在信息的传播过程中使用本民族的语言文字。除了文字之外,公益广告信息传播的载体就是图了。公益广告中的图包括静止的图形也包括运动的形象,公益广告可以使用人物也可以运用景物。除了图文之外,公益广告的设计也包括构图和色彩,不同的色彩和构图形式也可以传达出特定的观点来。比如蓝色可以表现宁静,自由,清新;蓝色也代表沉稳,安定;还代表和平。绿色代表清新,健康,希望,是生命的象征。代表安全、平静、舒适之感。在广告设计中使用这些色彩,就可以向受众传达出不同的信息来,受众也可以通过色彩的识别来对公益广告产生情感。
三、公益广告设计中的问题
随着我国出台公益广告管理规范,公益广告的数量呈现飞速增长之势,但是公益广告的传播效果并不理想,其中主要原因还是在公益广告的创意设计上。以河北地区为例,河北公益广告的传播以河北广播电视台、河北日报为主,其他媒体作为辅助,信息传播涵盖全省及周边两亿多受众。河北本地互联网以长城网为代表,网络媒体中微博、微信、客户端的使用多数以全国性媒体为主。通过对河北媒体发布的公益广告进行分析可以发现,公益广告设计中存在一些问题。这些问题主要集中在传播信息的针对性缺乏、本地文化符号的使用欠缺等几个方面。
1、缺乏针对受众的信息需求
多数公益广告作品在设计过程中,不是根据受众的需求来进行针对行诉求,而是采用大众传播模式,将所有受众看作一个整体,不考虑受众的差异,这种设计思路很难吸引特定的受众。公益广告设计中使用的符号远离受众需求,跟受众的关联度很小,不能从受众的角度去考虑设计,必将导致受众的无视,这类公益广告传播想过可想而知。公益广告设计的素材跟传播目标群体之间的距离越远,越不符合受众的信息选择特点,就很难在受众中引起共鸣。
2、缺乏民俗元素的使用
公益广告传播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引导公众的观念和行为,其传播对象一般都具有明显的地域性。民俗文化作为地域特色明显的符号,在公益广告设计中使用率较低,不能很好地迎合当地受众的文化特点。公益广告作为一种非强制性传播活动,对受众的引导往往是通过自愿的形式进行的,现在部分公益广告设计中使用了一定的民俗元素,这类公益广告跟受众之间的距离很近,可以很好地吸引受众的关注。但是我们周围大多数公益广告设计中缺乏民俗元素的应用,如果公益广告设计根植于中华文明五千年形成的优秀文化,必将推动公益广告传播效果的提升。
四、河北民俗元素在公益广告设计中的应用
1、河北民俗元素在设计中表现形式
河北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已经有近千种,这些都是河北民俗的优秀代表,除此之外,各个地市也出台了自己的民俗文化保护范围。在河北传播的公益广告可以将河北民俗元素融入公益广告的设计之中。比如以邯郸成语为代表的公益广告设计,不仅仅具有明显的河北特色,更能够跟河北人民形成文化关联,使得公益广告传播效果进一步提高。河北电视台曾经推出过以河北著名旅游景点为元素的公益广告,向全国人民展现河北的优秀文化,彰显河北民俗文化。河北也曾经推出过以传统河北戏曲为设计元素的公益广告,利用传统戏曲传播燕赵文化,河北一些中小学也开展传统戏曲教学,推广河北民俗文化。
2、公益广告设计对河北民俗元素的推动
公益广告作为广泛传播的信息,在引导受众形成规范的同时也可以将公益广告作品中的元素推广给受众,让受众对公益广告中的设计元素产生兴趣,从而达到公益广告和民俗元素相辅相成的作用。以河北著名旅游景点为元素的公益广告可以让更多的外地人了解河北。河北针对京津地区的旅游公益广告大多采用实景照片或者实景画面,这些河北文化符号可以很好地传播河北悠久的人文和地域文化,让非河北的受众了解燕赵文化的精髓。大众传播时代到来,信息传播已经没有明显的区域界限。河北卫视能够全国落地,长城网可以在全球任意地点浏览。这些河北的媒体在传播公益广告的过程中使用河北民俗元素,必将带动更多的人喜欢河北、走进河北文化。
五、结论
公益广告的设计是为了更好地迎合目标受众,在分析受众基础的广告设计才能获得更好地传播效果。针对特定地区的公益广告传播引入当地文化,使公益广告更加贴近百姓生活,将会引起受众的注意,从而实现公益广告的传播目标。河北民俗文化博大精深,内容、形式以及常用的载体等层出不穷,公益广告设计中的符号要尽快能多的利用传统民俗元素,包括公益广告设计中传统文化,公益广告设计中的现代元素的应用等。通过民俗元素增加公益广告的亲近感。同时公益广告也可以成为河北民俗元素推广的载体,将河北民俗文化向更加广阔的区域进行传播,帮助更多的受众了解河北。(作者单位:河北劳动关系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1]甄伟锋。电视公益广告现状及对策研究[J].中国报业,(19):70-71.
[2]朱雄轩。探析平面公益广告中的特效制作对广告效果的影响[J].现代装饰(理论),(5):182.
[3]赵晨,阮鉴。公交站台献血公益广告的互动性设计研究[J].包装工程,2016,37(10):186-189.
[4]严月廷,万萱。公益广告的显在价值与附加价值[J].现代装饰(理论),2015(9):169-170.
[5]甄伟锋,韩晓燕,许顺亭。公益微电影:微时代公益广告传播方式创新[J].中国报业,(2):12-13.
民俗元素 篇3
关键词:传统民俗元素;视觉传达;必要性;应用
1 传统民俗元素和视觉传达的内涵概述
1.1 传统民俗元素
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的历史文明,其文化在建立过程中传承下来的文化元素是我国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只有将文化和现代艺术形式融合在一起,才能保证民俗文化经久不衰。我国传统民俗可以追溯到神灵文化和传统文化两方面,前者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特色,上有玉皇大帝,下有索命判官,代表的是古代文化中人们普遍的神明崇拜,还有一些关于神灵文化衍生出的神话传说,如《精卫填海》《女娲造人》等。后者也是我国特有的传统文化项目,其中包括一些特色节日、礼俗文化、民居文化等,这些丰富的类型构成了传统民俗元素。[1]
1.2 视觉传达结构
信息传递的路径很多,将符号作为信息传递的载体是我国传承下来的文化方式,不仅是人们进行信息交流的路径,也是进行情感交流的媒介,人们借助视觉符号进行意识的传递,特别是借助有效的信息共享机制将颜色和形状进行统筹汇总,真正实现了信息资源的共享模型。而视觉传达结构就是利用视觉符号进行情绪情感的表达,借助传统民俗文化弱化文化交流中的局限性,拓展思维方式的同时,提高视觉传达结构的实际价值。
2 在视觉传达中应用传统民俗元素的时代必要性
2.1 实现传统民俗的优化传承
我国传统民俗文化的传承已经逐渐变得常态化,关系到我们生活中的方方面面,不仅具有持久的社会影响力,也具有时代和历史赋予的社会价值。传统文化的传承是顺应时代发展趋势的必经之路,也是民族精神传递的基本路径。我们在接受和传递传统文化的过程中,要将文化形式和视觉传达融合在一起,提升民俗创新发展机制,积极的建立一种贴合于时代发展趋势的模型,能从根本上提高民俗文化的生命力和创造力。
2.2 实现设计理念的落实和融合
要想优化传递民俗文化中的精髓,首先要对民俗文化的内涵和实际要义进行深入的研究,不仅要从宏观分析其发展动态,也要从微观分析民俗文化象征性代表符号的实际含义,推进文化符号代表的独创性运行模式能得到有效的践行。并且在深度剖析后,强化传统文化和现代设计的融合机制,提升民俗文化在世界文化平台上的价值,真正发挥设计理念的影响力和艺术魅力。另外,在设计理念践行的过程中,要积极的借鉴传统文化元素中的设计经验和情结,实现创新式融合目标,将民俗元素融合在视觉传达中,有效提高民俗文化的生命力,实现文化和情感的延伸。[2]
3 在视觉传达中应用传统民俗元素的表现形式分析
3.1 在雕塑中应用传统民俗元素
在雕塑中应用民俗元素,最为人所知的就是圆明园的十二兽首,圆明园是在清朝乾隆年间修建的,整个建筑宏伟壮观,特别是十二兽首铜像,不仅形态逼真,而且制作工艺精良,在宫廷匠师、设计人员以及监修人员的共同努力下完成,具有非常深远的社会和历史价值。相传,在最初的设计图纸中,设计师原本想用西方女性雕塑形象,但是乾隆皇帝出于对中华文化和中国伦理道德的尊重,决定利用中国的十二生肖取而代之。
3.2 在影视作品中应用传统民俗元素
近几年,关于传统文化元素的影视作品比比皆是,关于十二兽首铜像的《十二生肖》,还有电视剧《精卫填海》《女娲》等,都从不同的侧面描述了我国传统文化元素的时代意义,也是民俗传承的一种表现形式。
3.3 在服装设计中应用传统民俗元素
在服装中运用民俗元素的例子也不胜枚举,中国民俗文化符号引领的“中国风”不仅能提升服装的时尚质感,也能添加一份独特的民族风情,在时尚界也成为了一种特殊的设计方式。另外,中国的旗袍是最具中国风情的服装,在旗袍的图案中,充满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子,不仅能突显东方美感,也能在设计过程中表达出东方人独特的气质。
3.4 优化应用表现形式的路径分析
要想更好的推进民俗元素和视觉传达的融合,就要建立多元化的运行机制,依托民俗文化的基础上,将艺术和设计搭配在一起,提升民俗文化的时代感,也在时代元素中渗透民俗文化。[3]第一,设计人员要在实际设计过程中,充分了解我国民俗文化元素的深刻含义,并且以视觉传达为目标,建立完整的运行框架,在运用外在符合和元素的同时,深刻的了解其内涵,建立一种思想意识的传递方式。第二,在进行视觉传达设计过程中,要创新化的发展民俗元素,积极的挖掘深层次的含义和精髓,创新思维,跳脱出原有的创作框架,将民俗文化和民俗元素融汇在我国民俗历史中,以全局性的设计眼光进行作品设计,凸显出时代感和民族感,设计出与时俱进的设计作品。第三,在实际设计过程中,设计人员要在了解民俗文化的基础上,提炼最直观的元素符号,贴合现代设计理念,创造出具有中华文化气质的设计作品,实现视觉传达的最佳效果。
4 结语
要在传承传统文化的同时,实现创新化设计发展,有效地增强我国的软文化实力,将文化传递作为设计人员的必修课,强化设计人员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知和尊重,真正践行文化传播职责和义务,在提高文化创作价值的同时,推进我国文化事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
参考文献:
[1]张艳.乌克兰传统民族艺术元素在视觉传达设计中的创新应用[J].中国校外教育(中),2016,14(04):17.
[2]廖运升.浅析民间艺术中地域文化元素在标识设计中的应用[J].神州(下),2013,29(06):29.
民俗文化中的数学元素探析 篇4
一、民俗文化概念
民俗文化是民间民众的风俗生活和文化的统称, 也泛指一个国家、民族、地区中聚居的民众所创造、共享、传承的风俗生活和文化习惯, 是普通人民群众在生产生活过程中所形成的一系列物质的、精神的文化现象。民俗文化主要包括:民俗工艺文化、民俗装饰文化、民俗饮食文化、民俗节日文化、民俗戏曲文化、民俗歌舞文化、民俗绘画文化、民俗音乐文化、民俗制作文化等等。
二、民俗文化中数学元素分析
许多民俗文化涉及数学符号、几何作图、数学运算、逻辑推理、思想方法等, 这些都是数学元素。
1. 民俗语言中的数字符号。
数学无所不在, 每个人或多或少地要用到数学, 要接触数学。早在2000多年以前, 人们就认识到数的重要。中国古代哲学家老子在《道德经》中说:“道生一, 一生二, 二生三, 三生万物。”古希腊毕达哥拉斯学派认为:“庞大、万物和完美无缺是数字的力量所在, 它是人类生活的开始和主宰者, 是一切事物的参与者。没有数字, 一切都是混乱和黑暗的”。可以说数字是最基本的数学符号, 也是最重要的数学元素, 构成数学的基石。在民俗语言中含有大量的数字, 这些数字所起的作用概括起来有三种情况:一是实意和虚意之分, 如成语一心一意、二桃杀三士、……十月革命中的数字代表实实在在的内容, 而有些成语中的数字只能表示虚意, 如九霄云外, 意思是在九重天以外, 形容无限遥远或无影无踪。有的人家还用数字串书写春节对联:“一元二气三阳泰, 四时五福六合春”。二是序数和基数之别, 如才高八斗, 据说谢灵运把天下的文才计量为一石 (一石等于十斗) , 曹植占了八斗, 他占了其中的一斗, 其他人合占了一斗, 这里的“八”指的是一个文才集合中量的多少, 具有基数含义。而“二郎神”的“二”表示顺序, 传说是秦时郡守李冰的次子杨戬, 死后封二郎神。三是象形和通假之用, 如十字军和十字架中的“十”是一个象形符号;再如一副对联的寓意, 在旧社会, 一位长工请先生写了一副数字对联, 上联是二四六八、下联是三五七九, 横批为缺一少十, “一”通假“衣”, “十”通假“食”, 言外之意, 就是没有吃穿, 用此来表达对旧社会的讽刺。虽然数字数量占据汉字的比例很小, 但作用无穷。人类离不开数字, 难怪毕达哥拉斯说“万物皆数”呢。
2. 民俗节日的数字。
我国在1989年将每年的农历九月九日这一天定为老人节, 这是我国传统节日重阳节, 又称“重九节”。三国时魏文帝曹丕《九日与钟繇书》中则已明确写出重阳的饮宴了:“岁往月来, 忽复九月九日。九为阳数, 而日月并应, 俗嘉其名, 以为宜于长久, 故以享宴高会。”到了唐代重阳被正式定为民间的节日。为什么选“九”呢?其实九是0, …, 9十个数字符号所表示的自然数中最大的一个, 与“长者为大”、“久久长远”的俗话协调, 把最大的数字表示的月和日送给老年人是对长者的最好尊敬。
3. 吉祥图案中的几何符号。
《神奇几何》认为:“精神力量是天国的, 物质力量是尘世的, 尘世的形式常被表示为几何图形, 并被认为是纯粹的天国形式的外表。通过适当的表现和安排, 物质图形产生一种与它的天国原形的和谐共鸣, 结果这种图形就具有护符的效力, 然后这种效力就被用于完全实际的目的, 如治病, 生意兴隆, 消灭敌人, 恋爱, 还有其他很多情况”。吉祥是人们追求的永恒主题, 大凡吉祥愿望的载体都是通过“图形表意”的, 于是有人说“有图必有意, 有意必吉祥”, 如香港特别行政区区徽上能找到弧、圆心角、同心圆、切点、扇形、对称及正弦曲线等几何概念。如圆圆相连代表金钱串, 表示一种寓意———财源滚滚来。在中国的传统住宅中, 有些民居的形状有方形、圆形、八角形和椭圆形等, 结构合理、造型美观, 既科学实用, 又有特色, 构成了一个个奇妙的民居世界。传统的家具、雕刻、装饰、民族服装的图案及剪纸、印染、编织、刺绣、陶瓷、建筑、装潢、广告、布景以及衣食住行等日常生活的各方面, 均有对吉祥图案的大量运用和再创作的社会实践存在。如果说传统吉祥图案是一种“民俗”艺术, 那么, 可以说吉祥图案是数学的艺术, 因为吉祥图案 (物) 往往是用了许多数学上的符号或通过数学的基本元素 (点、线) 利用黄金分割原理绘制而成, 由点汇集成线, 由线组合成形, 由形构造成体, 设计精湛优美。
黄金分割是最典型的美学定律。据说在古希腊, 毕达哥拉斯经过铁匠铺前, 听到铁匠打铁的声音非常好听, 于是驻足倾听。他发现铁匠打铁节奏很有规律, 这个声音的比例被毕达哥拉斯用数理的方式表达出来。如图1所示, 把一条线段AB分割为两部分, 使其中一部分与全长之比等于另一部分与这部分之比。如著名画家达·芬奇画线条和长方形时就遵循这个比例数值, 被称为“黄金分割”, 它的作用不仅仅体现在绘画、雕塑、音乐、建筑等艺术领域, 而且在管理、工程设计等方面也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简单的七巧板构造出许多美妙神奇的图案, 真是巧夺天工。
4. 民俗语言中的数量关系。
有些民俗语言还反应量的对等关系, 如常说的“半斤八两”, 旧制一斤含十六两, 半斤等于八两。比喻彼此一样, 不相上下, 把两个对等关系用量的形式表示出来。
五角星是学生比较喜欢的图形, 每条线段上有2个黄金分割点。民间有一句口诀:“九五顶五九, 八五两边分”, 用来近似画正五边形 (五角星) 的方法。如果设正五边形的边长为1, 意思是说, 长为0.95的线段上面是0.59长的线段, 长为0.8和0.5的线段在一条轴线的两边。如图2, 画垂直的线段, EC⊥OD, AB⊥DF, 取OD=0.59, OF=0.95, OE=OC=0.8, FA=FB=0.5, 这句简单的话却有至深的内涵。可以用三角函数检查误差情况, 正五边形的一个内角为108°, 在Rt△COD中, OC=sin54°=0.80901, OD=cos54°=0.587785, 这种方法与实际误差分别为1.113%和0.3768%。
5. 歌谣中的数学运算。
江苏赣榆县农村“数动物”歌谣:一二三四五, 上山打老虎, 老虎没打到, 打着小松鼠, 松鼠有几只?请你数一数, 数来又数去, 一二三四五。这首歌谣把动物与数数联系起来。江苏北部的“数九歌”:一九二九北风寒, 行路要裹头和脸;三九中心腊, 河里冻死软毛鸭;四九严寒天, 地硬如板砖, 五九萌芽欲降生, 六九柳条快发芽;七九六十三, 路上行人把衣担;八九七十二, 耕牛进田野;九九八十一, 家家送饭地里吃。九九歌 (长沙) :初九二九, 相逢不出手 (手插在袖筒或口袋里) ;三九二十七, 檐前倒挂笔 (冰柱) ;四九三十六, 行人路途宿 (回家过春节) ;五九四十五, 穷汉阶前舞 (赞春、送财神) ;六九五十四, 枯桠枝发嫩刺;七九六十三, 行人路上脱衣裳;八九七十二, 麻拐子 (青蛙) 田中嗝;九九八十一, 脱去蓑衣戴斗笠。这里的“九九歌”是一种民间记数法, 地方不同, 说法不一, 但都是从冬至算起, 每九天算一“九”, 一直数到“九九”八十一天, “九尽桃花开”。
6. 农村民俗活动中渗透的数学知识。
最典型的是人们喜欢玩的“锤子、剪刀、布”游戏, 它是起源于中国并流传到世界的民俗猜拳游戏。在甲、乙两人的游戏中, 求 (1) 平局和一方获胜的概率; (2) 甲、乙获胜是否公平?
游戏中, 甲、乙出拳是随机的, 游戏规则具有循环性, 而不具有传递性、对称性。平局的含义是两人出法相同, 例如都出锤子。
甲赢的含义是甲出锤子且乙出剪刀, 甲出剪刀且乙出布, 甲出布且乙出锤子, 共3种情况。
乙赢的含义是乙出锤子且甲出剪刀, 乙出剪刀且甲出布, 乙出布且甲出锤子, 共3种情况。
甲有3种不同的出拳方法, 每一种出法都是等可能的, 乙同样有3种不同的出拳方法, 每一种出法也是等可能的。一次出拳游戏共有3×3=9种不同的结果, 可以认为这9种结果是等可能的事件, 所以出拳一次的游戏结果可以看成是古典概型, 它的基本事件数为9。
此游戏中有三个事件, 分别记为事件A:甲方胜, 乙方败;事件B:甲方败, 乙方胜;事件C:不分胜败。如图所示, 甲胜用“△”表示, 甲败用“※”表示, 甲不分胜负用“□”表示, 所有事件可能发生的结果总数为9种, 事件A发生的结果总数为3, P (A) =39=13, 类似地P (B) =13, P (C) =13。所以对于双方来说, 每一次出拳获胜的概率为13, 失败的概率为13, 平局的概率为13, 显然这个游戏是公平的。
农村老百姓最喜欢玩的麻将是掷两个骰子, 计算朝上的两面数字之和 (从2到12共11个整数) 来确定抓牌顺序的, 口诀为“二上头, 三对门, 四到底, 五在手, ……十二到底”;有的地方说成是“二下、三对、四反、五在、六下、七对、……十二反”, “下”指你的右手, “对”指对面的牌友, “反”指左手。实际上是用数论中模为4的剩余进行分类的, 渗透“模”的概念、排列组合和分类思想, 又如推算那天是星期几用到模为7的剩余。
7. 迷信中的数学对称。
“数学现在可用作解释我们这个时代主要问题的模型, 这个问题就是揭示至高无上的宗教目的, 探求人类精神活动的意义。”古希腊哲学家认为:“数学是神学与可感知的物质世界的中介”。江苏赣榆农村流传衣服纽扣“四六不成人”的说法。显然这是迷信的说法 (农村往往把不好解释的问题归为迷信) , 难道穿四、六个纽扣的人真的不成人, 难道不成人都是穿四、六个纽扣的人?
从数学的角度边思考边实验, 其实这里有一个数学问题——对称, 对齐两个扣眼, 然后对折一次, 其对称中心就是第三点, 再对折一次, 分别找出另外两个对称中心, 从而确定出5个点的位置。
一条衣襟上纽扣的位置就是利用找线段对称中心的方法确定出来的。过去的裁缝不识字的多, 能进行算术除法的更少, 裁缝为避免除法运算和度量误差, 利用找对称中心的方法确定纽扣的位置, 既简单又准确, 是多么好的一个数学应用问题。
8. 民俗中的数学命题。
江苏北部农村以煎饼为主食, 做煎饼的工具是鏊子, 于是流传一句民俗“板凳鏊子33, 100条腿往上按, 板凳鏊子各几何?”可以用假设法分析得解:每条板凳4条腿, 每个鏊子3条腿, 假设33全部是板凳, 应该有132条腿, 132-100=32, 计算结果为何比实际多32条腿呢?原来是把3条腿的鏊子假设为板凳了, 每个多出一条腿, 32条腿就是32个鏊子, 于是计算出板凳1个, 鏊子32个。当然还可以利用方程组解, 设板凳x个, 鏊子y个, x□+y=334x+3y=100, 解得yx□=1=32, 这个问题类似于“鸡兔同笼”。
9. 笑话中的数学推理。
如大家听说过用来教育学生如何学习的“一二三万”笑话。传说一个笨财主有一个笨儿子, 有一年财主为儿子请了一个私塾先生, 这天先生划了一横告诉孩子这是“一”, 划了两横告诉孩子这是“二”, 划了三横告诉孩子这是“三”。这时财主和他的笨儿子高兴地说, 原来认字就这么简单, 就把这位先生打发走了。过几天笨财主要请一个姓万的财主来家吃饭, 叫儿子写请柬。过了很久, 财主发现儿子正趴在桌子上划道道呢。儿子说, 这个人姓什么不好, 偏要姓万。快了, 已经到八千多了。从数学的角度分析, 发现财主的思维方式就是数学中典型的“不完全归纳法”。
1 0. 民俗文化渗透的数学思想方法。
如农民用“加半移三”口算出农田的亩数。方法是这样的, 先计算出一块地是多少平方米之后, 把原数加上它的一半, 小数点再向左移动三位就计算出多少亩了, 比如算出一块地是1200平方米, 1200+600=1800, 小数点左移三位, 得1.8, 这块土地为1.8亩。实际上, 1亩=666.7平方米, 1800÷666.7=1.8, 此方法代替除法, 看农民的智慧多么了不起。
战国时代的《庄子·天下篇》的一句俗话, “一尺之棰, 日取其半, 万世不竭。”“一尺之棰”, 今天取其一半, 明天取其一半的一半, 后天再取其一半的一半的一半, 于是“日取其半”, 总有一半留下, 所以“万世不竭”。一尺之棰是一有限的物体, 但它却可以无限地分割下去。这个观点讲的是有限和无限的统一, 有限之中有无限。这是辩证的思想, 同时它充满了极限思想, 从中可体现出我国早期对数学无穷的认识水平。
当然还可以找到符号化思想、模糊数学思想等等的例子, 在此不赘述。
事实上, 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 特别是我们生活中熟悉的民俗文化, 注意挖掘出含有的数学元素, 并巧妙地应用到教学中, 如数数教学可以用歌谣, 数学命题用来引题等, 能激发学习兴趣, 拉近数学与生活的距离, 增强学生学数学的热情和用数学的意识, 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辞海编辑委员会.辞海.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 1997.
[2]谈祥柏.乐在其中的数学.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5.
[3]新华词典编纂组.新华词典.北京:商务印书馆, 1997.
[4][美]P.J.戴维斯, 王前等译.数学经验.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 1991.
民俗元素 篇5
近年来,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3D动画已进入电视、电影、网络视频等各项传媒领域,中国3D动画电影也在西方科技发展的浪潮中得以迅速发展,出现了很多民族风格的动画电影作品。但是,西化的生活方式使人们无暇顾及传统民俗艺术的内涵,传统民俗艺术与中国现代3D动画电影难以得到充分融合,很多3D动画电影过多注重形式,而缺乏更多的文化内涵。因此,重塑民俗艺术在3D电影中的地位显得尤为重要。在3D动画电影中,场景设计是电影的重要组成部分,场景设计不仅能营造气氛、烘托主题,也能凸显动画电影的主体内容。在场景设计中应充分注重民俗艺术元素的基本要素、形式形态、人文精神内涵、传统美学思想及理性设计观念等各个方面,才能使作品更具中国传统民俗文化内涵。
一、 充分利用民俗艺术元素的基本要素
在3D电影场景设计中,要充分利用民俗艺术元素的基本要素,民俗艺术元素的基本要素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民俗艺术的形态要素。在场景设计中,要把握民俗艺术元素不同的形态要素,选择更加符合场景设计的形态要素以凸显场景主体,中国传统民俗艺术有很多值得三维动画场景设计汲取的形态要素,如祥云、星宿、方胜、饕餮、蟠龙、窃曲、连理枝等形态要素与现代三维技术的结合,能使场景设计更加生动形象的体现中国文化意蕴。二是场景设计中要利用好民俗艺术的形式要素。民俗艺术形式要素多崇尚自然和谐的生态美学观念,与西方现代艺术形式要素相比,更加自然、淳朴、粗狂、纯真,这些民俗艺术的感性艺术形式要素正是现代三维动画所需要的。三维电影动画场景设计应在遵循对称、均衡、调和、统一、变化、韵律、节奏等现代理性形式关系的基础上,将民俗艺术的形式要素融入场景设计之中,以凸显的动画场景主题。如3D电影《秦时明月之龙腾万里》片头场景设计中(1分25秒)应用到中国传统民俗纹案形式要素,场景画面下部分为古代传统车轮纹案,上部分也融入了传统纹案形式要素,并采用发射与放射的形式构成设计,层次变化丰富,又不失均衡、韵律之美,具有强烈的中国意蕴和现代设计感。三是要注重场景设计中民俗元素“材质”要素的表现。3D电影是非物质化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但非物质化设计并不是摒弃“物资”和“材料”的使用,虚拟化、数字化的设计也需要通过一定的“材料”作为载体来实现,相对于现实工艺材料,数字化设计所需“材料”通常是通过对角色对象附于虚拟材质来进行的。在3D动画电影中,虚拟材质的应用对电影场景设计效果影响非常大,想要在场景设计虚拟材质时做到“材美工巧”,就要首先认识和把握民俗艺术的材料属性,如对竹、木、石、漆器、青铜、陶瓷、织物等材料纹理、硬度、质感的研究和把握,才能创造更为真实的场景视觉与触觉感受。
二、 注重“虚实相生”的传统民俗艺术的空间观念
在三维动画电影在场景设计中应更加注重中国传统“虚实相生”的民俗艺术观念,三维动画的场景设计与民俗艺术的空间形态是不可分离的。民俗艺术的空间形态本身是无形的,但要利用有形的民俗艺术实体来完成空间的构成,三维动画的场景设计的虚拟空间形态(Virtual Space Form)是由不同虚拟形体(Virtual Shape)与感觉它的人产生相互关系而形成的,它主要依据人的视觉和触觉来确定,主要分为虚拟物理空间和虚拟心理空间。虚拟心理空间是传统民俗艺术观念“无”的层面,主要是指无轮廓、无边界的规定,却能够感受到它的空间形态,它是由虚拟形体限定所致。虚拟实体的扩张是虚拟空间形态形成的实质,虚拟空间的呈现主要依赖于虚拟形体的内力运动,内力的运动变化会向虚拟形体表面散发,形成虚拟空间的张力,这种张力是无形的,是人视觉和知觉的反应,进而形成一定的现象和延伸空间。虚拟物理空间是传统民俗艺术观念“有”的层面,主要是指虚拟实体所占有和限定的、可以测量的空间,它主要通过虚拟物质的大小、长宽、深远来体现,是一种虚拟的客观实在。三维电影场景设计不仅要处理好虚拟形体与虚拟实体之间的关系,也要处理好虚拟实体与虚拟空间之间的关系,充分利用场景设计中虚拟形体对虚拟空间的占有、限定、夸张、正负、凸凹等关系的相互影响,来创造富有虚实变化的虚拟空间形态。正如道家所主张的“无”与中国禅宗所主张的“空”的艺术美学观念。老子在《道德经》中讲道:“无,名天地之始。”“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也。”也反映了万物始于“无”“有无相生”“无中生有”的传统空间构成的传统美学观念。3D动画电影场景设计的空间要素不仅要注重“有”的虚拟实体要素,更要注重“无”的虚拟空间要素,融传统美学观念与民俗空间艺术观念于其中,才能使动画影片更具民族文化内涵。在3D动画电影《神笔马良》的片头中,运用虚实空间对比的艺术手法和传统水墨的艺术形式形式,片头场景中的水墨山水仅占一角,“有”“无”“虚”“实”形成鲜明对比,使影片更具中国传统古典风格。
三、 更加注重场景设计中民俗元素的三维体感设计
3D动画电影场景设计是理性逻辑思维与感性艺术思维的完美结合,民俗艺术在三维场景设计不仅要体现一定的空间秩序之美,更要给人呈现以三维立体的感受,立体感是感性思维的一种体现,它主要是人对各类事物立体形态的直观感受。三维动画场景设计中,民俗艺术元素立体感的呈现的一个重要支撑就是“力感”的表现,这个作用力是3D动画场景设计中民俗元素立体感呈现时较难把握的一部分,在运用时应注重其量感、动势、速度、进深、肌理等方面表现的把握。
首先是民俗艺术元素运用时要注重其量感的表现,民俗艺术元素的量感主要表为两个方面,虚拟物理量感和心理量感,虚拟物理量感也叫虚拟重量感,主要是民俗艺术元素的形态,轻重,大小等方面,在计算机辅助设计中能够测量、计算,是“物质”层面的,也是虚拟建模的“物质”基础。民俗艺术元素的心理量感,是人对虚拟物体大小、质量、轻重等方面的心理判断,可以感受但难以测量。民俗艺术元素的心理量感不仅受其自身材质、肌理、色彩等因素的影响,也会因不同的空间或场景设计的制约给人以不同的感受。在三维动画电影场景设计中,应充分利用民俗艺术元素的心理量感,如内实与内空、轻盈与厚重、扩张与紧缩、薄弱与浑厚等心理量感,建立虚拟物理量感基础上的场景表现、创造更富知觉、活力、生动的三维电影场景。
其次是场景设计中速度感的表现,速度感在三维动画场景设计中尤为重要,较之传统二维动画,三维动画电影具有节奏感更快、纵深感更大、动感表现效果更为突出的特点。三维电影场景设计时要把握民俗艺术元素的速度感,它是人在一定时间对物体移动距离的心理感受,我们可以利用民俗元素的渐变、密集、发射等形式,并按照计算机虚拟运动轨迹的节奏快慢或虚拟运动方向来表现其速度感,进行场景的构成设计。
最后是要注重场景设计中民俗艺术元素一体感的表现,场景设计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民俗艺术元素形体活形态局部的变动,都有可能带来整体的相应调整,民俗元素在三维动漫场景设计的应用除了要把握以上两点外,还要把握住局部与整体的关系,做到在统一中找变化,在变化中求统一,使场景设计更加完整和谐。
四、 注重传统民俗艺术形式的借鉴
要创造出形式感更强的3D动画电影,要大胆借鉴传统民俗艺术的艺术形式,民俗艺术在民众生活中品类十分丰富,如水墨、皮影、剪纸、年画、刺绣、蜡染、面具、脸谱、民间玩具等形式,都可以借鉴、运用于现代3D动画电影的场景设计之中。三维动画电影是静态性画面与动态性动画的完美统一。因此,三维动画电影在进行场景设计时,一是借鉴传统民俗艺术中的静态化艺术形式。静态化艺术形式主要有水墨、剪纸、窗花、年画、刺绣、蜡染、面具、脸谱等形式。水墨是中国传统民俗艺术中比较常用的静态化视觉艺术形式,把水墨运用在三维动画电影的创作中是中国动画的一大创举,优雅的意蕴空间、虚虚实实的意境对比处处体现着中国美学追求的“似与非似之间”的最高艺术意境。如2011年推出的中国首部机甲水墨风格三维动画电影《封神列传——重回陈塘关》,以历史神话为题材,影片场景设计大胆将游戏机甲格斗造型与中式水墨风格特效相结合,采用京剧脸谱元素打造动画角色本色,将中国传统民俗艺术自然清雅、涵蓄深邃的美学观念发挥的酣畅淋漓。二是借鉴传统民俗艺术中的动态艺术形式。在三维动画电影的场景设计中也可以大胆借鉴民间戏曲、皮影戏、木偶戏、乐舞彩灯、竞技杂艺等动态民俗艺术的表现形式。民间戏曲、皮影戏、木偶戏、走马灯、竞技杂艺不仅承载了一定的民俗文化内涵,而且也反应着民族共同的道德观念、行为准则和审美价值取向,它们作为一种静态艺术形式与动态艺术形式的完美结合,融脸谱、服饰、图腾、纹饰与原始巫术、乐舞等因素于一体,三维电影动画场景设计不仅可以借鉴传统水墨、剪纸、窗花、剪纸、年画、刺绣、蜡染、面具、脸谱等中的静态视觉成分,更可以借鉴传统戏曲、皮影戏、木偶戏、乐舞彩灯、竞技杂艺等动态场景中的进场、转场、退场等动态形式的处理。此外,在动画场景设计时,静态化和动态化视觉艺术形式处理及使用,还要考虑一定的时代特征,考虑不同时代的地域环境、社会环境、生活环境相互关系,来创作出更加符合电影时代主题的场景设计。
五、 注重民俗艺术的人文精神内涵,体现中华本元文化特征
中国传统文化历来注重人文精神内涵的体现,不论是宫廷艺术还是民俗艺术,在创作中无不融社会伦理、感情色彩、感性经验等人文精神内涵于其中。要创作出更具中国意蕴的三维动画电影作品,首先应注重传统民俗艺术的人文精神内涵:工艺文化、民俗观念和本元文化。在场景设计的实践中,首先要注重工艺文化的融入。自给自足的农业与手工业社会经济特征决定了中国民间工艺文化具有自然之美的特殊属性,其工艺文化特征总体体现为因地制宜、就地取材、量材加工、天人合一等几方面的特征,中国传统工艺观念认为“天有四时,地有其材、人有其智。”十分注重人与物的关系,现代三维电影场景设计中工艺文化遵循民俗工艺文化人与自然的融洽关系。其次是民俗艺术观念,传统民俗艺术是人们民俗观念的物化形式,显示了民众的审美价值取向,民俗艺术观念根植于传统中国民众内心,是一种伦理性的文化体系,更多的体现在人们对真善美的追求,场景设计中应更多体现传统祥瑞题材或祁福纳祥伦理观念。如牡丹、芙蓉常代表富贵吉祥,莲花、石榴多代表求生多子,鸡和羊通“吉”“祥”,代表吉祥、安康。这些民俗艺术观念采用寓意、表现等修辞艺术手法,体现着人们对善美观念的追求。三是融本原文化特征于其中。中国传统民俗艺术观念是自发性的,从原始社会打制工具之始,就已经发生,从艺术发生的角度来讲,原始艺术与民俗艺术最本质的特征相一致,它们是祈福保平安的精神功利和获得人类生存的物资资料的实用功利的统一体,是中国传统上层文化艺术的母体文化。因此,民俗艺术具有着最本元的文化特征。在三维电影场景设计中,要更多的注重民俗艺术本元文化的体现,追根溯源,为现代中国三维动画电影设计提供更多文化支撑。
浅析民俗元素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 篇6
一、民俗的概念
首先, “民俗”是在古代就有的说法, 并且受到古人的重视。《礼记·曲礼》说:“入境而问禁, 入国而问俗, 入门而问讳。”《礼记·缁衣》中说:“故君民者, 章好以示民俗, 慎恶以御民之淫, 则民不惑矣。”而“民俗”一词在我国被作为学术概念的提出和使用是在五四运动前后由国外传入。对于民俗的定义历来说法不一, 一般认为民俗是“民间风俗”的简称, 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中广大民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 是人民群众在社会生活中世代传承、相沿袭成的生活模式, 它是一个社会群体的语言、行为和心理上的集体习惯。民俗是民众的生活文化, 它与民众所处的特定的自然、人文环境紧密相关, 并且它自身的生成发展与它形成的特征息息相关。
二、民俗的范畴和表现形式
民俗分为物质和非物质之分, 目前被认可的民俗大致包括:物质生产民俗、物质生活民俗、社会组织民俗、岁时节日民俗、人生礼仪、文化信仰、民间科学技术、民间口头文学、民间语言、民间艺术、民间游戏娱乐等等。它们通过语言行为、文学艺术等表现形式来表现或相互融合, 通过互补的形式来彰显它们的存在。目前广告设计运用到民俗的地方颇多, 更多地了解民俗文化是我们做好平面广告设计, 为它提供创意灵感、创意构思的宝贵财富。
三、民俗元素
此处所指的民俗元素颇广, 不单是平时我们所认为的民间风俗习惯。正如民俗范围的规定所说:流传已久并且在日常生活中被人们所使用所熟知的事物, 或抽象或具象, 我们都可以把它作为元素运用到广告作品当中。它们也许是借助其造型、内涵等构成创意元素, 也许单单是出于代表民族的装饰元素, 或者两者结合, 或者有其他的切入角度。
图2、3、4是一组有关汶川地震的海报招贴, 它们的共同点就是由明显的民俗元素构成, 很容易就唤起人们的民族感情、手足感情, 有着很好的感召力。
图2是利用图形元素表达的情感诉说。作品表达了对汶川地震中遇难者的深深哀思和对四川受灾人民的祈福。红蜡烛光亮照进全世界人们的心里, 而我们将与灾区群众一起并肩作战战胜天灾, 做他们强大的后盾, 度过艰难的时刻。画面是一只中国传统的红蜡烛, 蜡烛的起源虽不是中国, 但是在中国历史久远并且有自己的含义, 此处表达了寄托哀思点亮希望的寓意。不同的时间场合, 蜡烛的含义是不同的。比如我们过生日, 家里办喜事时要用蜡烛——这里蜡烛起着烘托喜庆气氛、祝福的作用;当发生意外事故, 家人亲朋好友不幸逝世时, 人们点蜡烛是用来寄托怀念、哀思。此外, 我们由“蜡烛”还可以联想到人们常常借蜡烛歌颂教师的奉献精神 (“春蚕到死丝方尽, 蜡炬成灰泪始干”) ;借烛烘托出久别重逢的情意与温馨 (“何当共剪西窗烛, 却话巴山夜雨时”) ;借蜡烛写离别 (“蜡烛有心还惜别, 替人垂泪到天明”) 等等。所以, 对民俗元素的运用, 首先是要了解它本身, 这需要平时多搜集材料, 所谓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图3是利用汉字作为创意点所做的海报, 通常利用汉字作为创意点都会对汉字进行改造, 或增或减或变形。本幅作品画面言简意赅, 田字格里是个汉字“济”, 这个字表达的是救济、救助的意思, 同时利用红色和黑色把汉字分成两个部分, 刚好是汉字“汶川”。作品一目了然地表达了我们对于汶川遇难者的哀悼, 我们将团结一致救助受灾地区的决心。在此不得不叹服汉字的艺术魅力, 充满了丰富的视觉和内涵表达, 同时不得不赞赏作者的巧妙运用, 将汉字与平面设计很好地结合起来。背景的底纹和若隐若现的地图都使此片增色, 它提示我们细节的设计在作品中也是很重要的。
图4“风雨同舟”由字体和水墨进行造型组合, 文字的变形和抽象形态的演绎使本幅作品很有祭奠的韵味, 但是本幅作品抽象含蓄, 需要有一定知识基础的人才能明白, 作者的创意思路较晦涩。在此我们需要思考一个问题, 民俗的结合是否要更加适合商业化的运用, 让广大人民群众都能明白。大众的理解并不代表民俗的浅薄, 民俗本身就该让大家所熟知, 太过学术性毕竟起不到广告的效果, 而只能被少数人接受。
以上都是对同一个主题即汶川地震进行的平面设计, 所用的也都是民俗元素, 却可以有多种表达方式。我们不难看出民俗元素的丰富和平面设计的千变万化, 它们的结合是令人着迷的。
民俗在平面设计的发展中起到的作用是毋庸置疑的, 它的运用需要我们去挖掘, 灵感的火花需要我们去碰撞, 这也是当代广告教育领域的一项艰巨任务。
摘要:民俗在我国流传已久, 是我们生产生活中必不可少的艺术文化形态。当代的广告业发展迅速, 逐步蔓延了我们整个的活动领域, 把民俗文化通过艺术符号形式融入到平面设计中是一项不错的课题。寻找民俗与平面设计的结合点是我们研究民俗元素在平面广告中表现的好方法。
关键词:民俗,平面设计,应用
参考文献
[1]陈绘.民俗艺术符号与当代广告设计[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 2006.
[2]唐家路.民间艺术的文化生态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2.
民俗元素 篇7
关键词:广告策划,创意,民俗元素,应用
在广告的发展历程中, 广告的策划者、创意者就一直在使用着民俗元素, 可以说广告的表现形式、内容、传播方式都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民俗因素的影响, 在新时期, 广告的发展其实就是民俗元素的不断应用, 广告通过民俗元素无时无刻对人们的物质、文化带来影响, 因此注重广告策划创意中民俗元素的应用是十分重要的。
一、现代广告中民俗元素的应用
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家, 很多传统文化在民间经过世代相传, 形成了我国独具特色的民俗, 在现代广告策划创意中, 民俗元素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广告宣传中, 为确保获得良好的宣传效果, 需要在广告信息中介入相应的公共性、情感性、社会性, 而民俗元素的应用, 恰巧能做到这一点。在现代广告中, 我们可以看到很多具有民俗元素的因素, 代表民俗节日、民俗食品、民间传说、民歌的元素通过广告内容、广告形式展现出来, 例如金猴皮鞋, 其广告是利用传统民间神话孙悟空的形象进行广告宣传。又如, 在我国长期以来就有“酒是陈的香”的说法, 因此, 很多关于酒类的广告都会通过古老的酿酒工艺来展示自身产品的年代久远。
在现代广告中, 由于产品和服务有一定的差异, 所以选择的民俗元素也有一定的差异, 同时民俗元素也会对产品、服务的广告发布时机带来影响, 例如在中国的传统节日中, 如春节、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 民俗元素会极大的带动相关产品及服务的消费。在现代广告中, 还会通过现代传播技术将民俗元素表现出来, 在表现过程中不仅会使用比喻、象征等手法, 还会从时间、概念等方面将民俗模糊化, 以此让更多的受众介绍民俗。例如在黑芝麻糊的经典广告中, 没有将具体的地点说明, 只是在一个南方小镇, 随着音乐的切入, 小孩子通过品尝黑芝麻糊, 并将碗底舔干净, 而买还芝麻糊的妇女流露出慈祥的表情, 整个画面充满了温馨, 这也使得风情民俗不再局限于南方小镇, 唤起了所有人的儿时记忆。
二、广告策划创意中民俗元素的应用
1. 民俗符号与广告符号的关联
对于民俗, 其本质上就是一种文化符号, 民俗是一个地区居民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的特定风俗、习惯、娱乐方式等, 经过长期的沉淀, 民俗以一种独特的文化形式表现出来, 对一个地区而言, 民俗不仅仅是传统风俗事象的延续, 还是这个地区居民情感世界的外在体现。民俗本身具有很强的符号功能, 如我国民间的龙、凤, 就代表着吉祥如意的符号。对于广告, 并不是简单的营销, 而是一种符号操作, 通过符号信息将相关内容传播给受众。在广告作品中, 不管是视觉平面广告, 还是听觉平面广告, 亦或者是视听综合广告, 都是由各种符号形成的, 可以说符号是广告最基本的组成元素。在广告中, 采用民俗符号和采用时尚符号所表达的意义是有一定差异的, 在时尚符号中, 只是立足于当前, 是对时代的展现, 时尚符号能满足了当人的审美需求, 而民俗符号是一种文化的沉积, 是对优秀文化的展示, 在广告符号中引入民俗符号, 能满足人们的文化需求, 因此, 在广告策划创意中, 广告符合和民俗符号有很强的关联。
2. 新媒介时代广告策划创意对民俗的应用
近年来, 随着我国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 大众媒介的发展也越来越快, 媒介的快速发展使得广告的传播内容、传播方式也发生了极大的改变。在过去, 由于大众信息传播互动能力比较差, 在进行广告策划创意时, 往往会由广告人事先制定好, 然后通过文字、图像等途径实现广告信息传播, 而对于消费者, 仅仅是信息的接受者, 属于被动接受信息。在新媒介时代, 即便是普通人, 也可以在微信、微博、网络等新媒体平台中, 进行广告信息制作, 以信息传播者的身份参与到广告策划中, 消费者获取广告信息的途径越来越多样化, 也越来越主动, 这就对广告策划创意提出了新的挑战。
在新媒介时代, “互动”成为各个行业研究的热点, 在广告策划创意中, 也注重与受众的互动, 邀请受众参与到广告活动中, 以此实现广告的塑造和传播。对于现在广告策划创意中的民俗元素使用, 并不是简简单单的将民俗元素看做是一个产品的代表, 而是应该注重广告中的民俗互动。例如在综艺节目《非诚勿扰》中, 伊利的赞助广告有这么一项, 男嘉宾上场后, 首轮的亮灯数达到22或者超过22个以后, 同时在接下来牵手女嘉宾离开, 就会获得由伊利果汁优酸乳提供的“夏威夷甜蜜浪漫之旅”, 而对于这个广告, 伊利巧妙的利用了夏威夷民俗风情, 在广告策划创意中, 将民俗的参与感置于其中, 给受众一种可以参与的可能, 从而获得了良好的广告效果。
从本质上看, 广告是一种商业行为, 但是由于广告本身具有一定的社会性和宣传性, 因此, 广告也会不自觉的加入到社会文化建设中, 在广告策划创意中, 应用民俗元素不仅提高了广告产品的影响力, 同时也让民俗文化得到了更加广泛的传播。在新媒体快速发展的今天, 传播互动性越来越强, 对于广告策划创意, 应该更多的从全面、宏观的角度进行分析, 要考虑如何制作大的广告创意框架, 让受众参与到广告制作, 并成为广告传播的一部分, 这样才能获得良好的广告效果。
三、总结
在广告策划创意中, 民俗元素的应用十分广泛, 例如十二生肖、剪纸等民俗符号在广告中的应用, 这极大的提高了广告产品的影响力。在新时期, 随着人们观念意识的提高, 人们对民俗文化也越来越注重, 在这种情况下, 加强民俗元素在广告策划创意中的应用, 不仅能促进广告的宣传传播, 还能加强对传统民俗文化的传承和发扬。
参考文献
[1]刘娟绫.民俗艺术元素在广告设计中的应用[J].兰州工业学院学报, 2015 (3) .
[2]邓凌云.浅论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在现代广告创意中的运用[J].西江月, 2014 (14) .
[3]王晶.浅谈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广告创意中的渗透[J].民生周刊:学术版, 2014 (6) .
民俗元素 篇8
一、中国元素与动画的结合状况
动画不仅是大众媒体的传播手段之一, 也是一种特有的文化产业, 它与其他文化知识一样具有极强的宣传影响作用, 包括文化价值、行为方式等。中国动画注重对中国传统元素的借鉴, 并从中国传统绘画中寻找艺术符号、造型风格等。中国动画电影中的人物、动物形象, 绝大部分都出自于民间传说、神话故事等优秀的传统文化中。如动画电影《大闹天宫》就是取材于民间传说《西游记》。而孙悟空的“疾恶如仇”、“打抱不平”的性格到现在仍然为一些影迷怀念, 而这也是勤劳勇敢的中国劳动人民所具有的特征。其它寓言故事如《骄傲的将军》、《东郭先生》、《葫芦兄弟》等, 我们都可以从中看出较多立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寓教于乐”精神, 折射出教育孩子分辨善恶, 面对困难如何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等, 这些对孩子的健康成长都有很好的教导作用。
二、中国动画所存在的问题
1、缺少优秀的动画作品面市。就我国动画造型艺术创作而言, 缺乏原创性较强、艺术生命力感人的作品。无论是对动画剧本的解读, 艺术形象的塑造, 以及对动画艺术的认知程度, 大都停留在表面, 艺术水平还不高, 作品的原创性不强。而缺乏原创就如同艺术生命力缺少活力, 让观众难以形成认同感。
2、中国动画产业出现断层。中国动画队伍的现状是老一辈的动画师相继退役, 而年轻一代刚刚进入角色, 对动画行业的定位不准。尤其动画产业的一线人员, 大多是近几年从艺术院校走出来的毕业生, 他们虽然掌握了美术或相关学科的知识, 但从事专业动画行业的知识和经验严重不足, 有待进一步的锻炼和提高。因此, 中国动画产业的发展方向是人才的培养, 提高培训质量, 调整专业结构, 营造动画专业的创新氛围, 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艺术、本土文化和民间艺术的认同和感情, 并致力于创造具有中国本土文化风格的优秀动画作品。
3、缺少创新精神。以动画创作为例, 20世纪60年代以来动画界借鉴剪纸、木偶、皮影、水墨画等本土艺术造型, 但没有创新, 所以今天动画形式单一, 内容重复, 提出从本土文化中寻找新的动画形象, 具有现实意义。中国本土艺术造型非常丰富, 要把传统的本土文化符号转化为一种深受当代人所喜爱的艺术形象, 尤其是结合当代人的审美需求的动画创作, 就要有较强的包容性, 把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多重因素考虑进去。开发好这些无形的资源开发, 并适用于动画造型之中, 从根本上振兴中国当代动画产业。
三、中国动画的未来发展方向
1、中国动画艺术创作不再是单向的过程, 素, 它需要从传统艺术汲取新的营养, 创作更多新的形象。我国众多的艺术家、设计师们, 在从事动画艺术创作时, 虽然所用工具已发生实质性的变化, 但其设计理念、艺术思维方式等都未发生根本性改变。尤其是对于动画艺术而言, 技术固然重要, 但并不是唯一要素, 传统艺术及其文化内涵是其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当大家的技术水平已经难分秋毫, 那此时的关键便是动画艺术所体现的文脉及其创意所体现的艺术理念。
2、中国的动画艺术要有自己的民族特色。在全球“一体化”的大背景下, 中国的动画艺术很有可能会被同化, 如何在体现时代精神的前提下, 充分表现中国动画艺术的民族特色是一个很重要的环节。中国的动画艺术可以在吸收外来文化和科技的基础上, 创造出有鲜明的民族特色。这样, 才能在艺术潮流中推陈出新。研究动画艺术的时代文化, 其目的是挖掘传统文化艺术的内涵, 更多地用于艺术创作中。这样的动画艺术才能表里如一, 带给观众以视觉的享受和文化的感染。
3、要在动画艺术创作表现过程中, 吸收不同学科、文化领域的知识, 并相互补充、借鉴。我们应当认识到在动画艺术的创作过程中, 融合传统的艺术以及文化知识的多元化已经是不可逆转的现实。在艺术与科技互动的信息时代, 动画艺术呼唤能够摆脱单一学科的模式, 成为向跨学科、综合型发展的艺术人才。动画艺术工作者所扮演的角色从某种意义上讲更加像是个导演, 要对传统文化艺术知识有深刻认知的能力, 能够将人机特性、文化艺术信息空间和环境空间等关系进行重新整理组合, 从中发现选择能够选择调动的一切视觉、听觉元素, 并通过动画艺术形象表现出来。具有高度的整合能力的动画技术的操作者不是仅仅能够熟悉这些, 他们更应该具有感性的表现能力和超越一切的创造性能力。
结语
中国民俗文化博大精深, 将中国民俗文化和动画艺术相结合, 不仅赋予了中国古典文化新的生命, 还丰富了动画领域, 让观众的视野更加开阔, 而要做到这一点需要所有海内外华人的共同努力, 宣传和发扬中国思想以及艺术形式, 取长补短, 不断将多学科、多层面的知识文化融合进去。另外, 我国动画艺术工作者不仅要能熟练地掌握动画技术设计及各类设计软件的使用, 而且更要尊重动画艺术创作的规律, 在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上不断地开拓创新, 创作出无愧于这个时代的动画艺术精品。
摘要:中国民俗文化历史悠久, 内容庞大特征独特, 但是随着电脑和网络的出现, 动画艺术的创作越来越多样化, 要想发挥中国动画的特色, 必须与本土的资源文化相结合。将中国本土元素融入动画创作, 成为中国动画创作的来源, 并给我国动画创作带来新的发展机遇。
关键词:民俗文化,中国元素,动画艺术,影响
参考文献
[1]特伟:《富有民族特色的中国美术电影》, 百科知识, 2010年1月。
[2]吕澎:《现代绘画:新的形象语言》, 山东文艺出版, 2008年6月。
民俗元素 篇9
民俗民谣音乐作为艺术文化的一种重要形式, 不同国家和地区的音乐表现出迥然不同的风格。我国《学校艺术教学工作规程》强调, 艺术教学的目标是使学生了解我国优秀的民族和地方艺术文化传统, 提高文化艺术素质, 增强爱国主义精神, 培养感受美、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 树立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辽宁本溪这块热土历史悠久, 民俗民谣文化丰富多彩, 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民俗民谣艺术文化在民间广为流传, 如评书、二人转、东北大鼓、秧歌、乡村乐队、喜歌等, 以家乡特有的文化底蕴在这里酝酿生根。由于时代发展的今天通俗流行的音乐重金属元素占据初中生音乐思想意识, 初中学生对地方民俗民谣音乐有抵触现象, 这确实透视出本地区音乐教学与民俗民谣音乐传承之间存在着脱节的现象, 直接导致学生对地方传统文化理解每况愈下。农村初中音乐教学融合民俗民谣音乐元素, 更好的开发和利用当地的民间音乐和文化资源作为学校音乐课改校本课程的开发和研究, 增强学生对民俗民谣多元文化的接纳与包容意识。因此, 迫切需要切实加强和改进音乐文化教学融合乡土的民俗民谣传统文化熏陶。提高学生优秀传统文化素养, 是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 是民族复兴的需要, 是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需要。
研究的意义及价值:
中共十六大报告中曾指出的:“面对世界范围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 必须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 纳入国民教学全过程, 纳入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 使全体人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因为“只有民族的, 才是世界的”。地方民俗民谣音乐文化是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综合的具体体现, 是各地音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进行地方的民俗民谣音乐教学不仅是弘扬优秀民族文化的需要, 也是进行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教学的需要。大教学家陶行知说过“生活即教育”, 本地区民俗民谣音乐文化就是人们喜闻乐见的通俗形式生活化, 让鲜活生动的文化来达到教化的目的。挖掘、传承、弘扬本溪音乐文化, 给我校音乐课堂注入鲜活的文化灵魂。我们农村学校要充分利用当地文化资源, 逐步实现教学文化传递功能。让农村学生体验挖掘, 收集民俗民谣音乐文化的全过程, 从而使学生对民俗民谣感性认识的基础上, 上升到理性认识, 真正让学生喜爱家乡的民俗民谣, 在音乐课堂上达到顺畅民俗文化, 传唱民谣精髓的目的。
国内外同一研究领域的现状与趋势分析:
20世纪80年代, 世界各国音乐教学浪潮迭起, 不同国家, 地区之间的民俗文化差异显著。音乐课程资源的开发与研究已成为世界各国音乐教学研究的新热点之一。世界各国研究成果浏览电子资源库可以发现, 大量的研究以高校校园涉及理论与实践的具体学术问题, 且以教育调查, 教学实践等进行研究得出结论的的占大多数, 研究的结果较为客观、可信。由于我国音乐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起步较晚, 特别是地方音乐资源的开发、利用较为薄弱。从目前检索收集到的资料看, 我国民俗民谣音乐教学的研究主要以理论思辨为主, 针对民俗民谣研究具体实施欠缺, 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缺乏地方音乐文化的挖掘, 音乐教学缺少民族和地方特色。研究农村初中音乐教学融合民俗民谣文化只有少数研究者投以关注的目光, 较少有学者参加研究队列, 全国核心期刊也少有音乐教学渗透民俗民谣文化方面的论述。笔者认为, 以农村民俗民谣音乐文化为切入点, 站在优秀教育专家的高位, 着力突破地方民俗民谣音乐文化融合音乐教学的研究, 有着深刻的历史意义和不可估量的文化价值。
实施音乐教学民俗民谣的有机结合:
1.确定目标和依据
通过研究, 以“民俗民谣文化”为依托, 结合当地音乐文化资源, 运用恰当的方法和途径融合民俗民谣音乐文化, 有效实施民俗民谣音乐文化教学, 激发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 汲取精髓, 提升音乐素养。提高学生对“民俗民谣音乐”的鉴赏和实践能力, 帮助学生学会利用多种有效手段和途径获得民俗民谣音乐文化信息, 引导和鼓励学生自主发现问题, 解决问题的方法, 形成有特点的个性品质的学生。在了解欣赏学习本土音乐文化的基础上, 分析我校音乐教育教学现状, 宣传民俗民谣音乐知识, 发挥师生的创造潜能, 加强学生对本土音乐的实践体验, 形成适合我校特色的音乐教学。
2.学科教学与收集、挖掘民俗民谣二者有机结合
调查了解本地区民俗民谣发展情况, 对即将失传的民谣进行抢救和发掘;透视和补救学生惯性漠视乡土音乐的现状;通过收集、实践、筛选、整理四个实践过程, 转变激活音乐教学。在音乐实践中融合民俗民谣音乐文化。组织参加艺术实践活动, 如“每周一歌”, “乡俗乡音展演”, “校园民族风音乐文化讲演”等, 逐步渗透地方民俗民谣音乐文化 (如:东北大秧歌, 二人转小调, 节日祝福民歌民谣等) , 寓教于乐感染学生民俗民谣音乐的熏陶。在学科教学中融合民俗民谣音乐文化。利用乡土音乐资源, 弥补音乐教学需求, 把课外实践策略地转化成课堂教学正能量的渗透。
3.综合性内容提高要求
将音乐教学作为融合地方民俗民谣文化的平台, 并确实收到实效。让过程体验作为提高农村学生对民俗民谣音乐鉴赏和创造的主要学习方式, 利用各种渠道 (如, 调查、采风、音像、杂志、网络等) 广泛收集做铺垫, 吸取精华, 弃其糟粕, 使经典音乐为学生乐于接受, 易于传唱, 拓展音乐文化教学空间也是研究的实质所在, 具有鲜明时代烙印, 亟待深入发掘, 具有较高的社会价值和实施的可行性, 对于新课程背景下区域性音乐文化教学的开发和利用提供了有益的参考价值和经验。我们音乐教育者应担当一个重要的角色。地方与学校的音乐教学结合当地人文地理环境和民族传统文化, 开发具有地区民俗和学校特色的音乐课程资源, 也是补充完善音乐教学中民俗民谣的缺失, 使教材内容来源于生活, 从而丰富了教材内容的多元化。
民俗元素 篇10
我国的油画创作已经经历了一百多年的发展,目前是我国绘画艺术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我国油画在演变过程中,不但继承和发展了西方油画的创作理念和方法,还对其不断进行了创新,加入了我国的传统民俗文化元素,呈现出了一个多元化的发展趋势,在油画创作中彰显出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价值,不但为我国的油画创作提供了一条本土化发展道路,还对我国的传统民俗文化元素进行了很好的保护和继承。
二、中国油画的发展过程
对于我国来说,其油画属于外来画种。在四百多年前的明朝时期,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等最早把油画带入我国,然后在中日鸦片战争时期,大量的西方宗教绘画以及油画传入到我国,以此开始对中国绘画产生影响。我国第一个掌握西方绘画技法的画家,是在19世纪末出现的。南京两江师范学堂以及保定北洋师范学堂在1905年开设了油画课程,之后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学习油画,其中广东画家李铁夫最早出国学习。
随着留洋回国画家人数的增多,1912年他们在上海创办了上海图画美术学院,随后北京艺术院校也纷纷成立,这时西方油画艺术才算是真正地进入我国绘画界。在中国油画艺术的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一大批有突出贡献的人员,如徐悲鸿、林风眠以及刘海粟等,他们对于油画的创作有着自己的理解和观点,只是当时受到其社会现状的影响,并没用过多的呈现。在50年代到70年代末,中国油画受社会变革的影响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油画家们为能够适应当时的社会制度,创作题材多为带有理想主义的新生活。当时正是中苏友好时期,苏联的绘画模式又对中国油画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1]。到了70、80年代的时候,中国油画的发展已经到了一个新的阶段,现代社会逐渐的到来,人们的思想也逐渐地得到了解脱,画家们的创作内容也更趋近于自我境界的丰富。如今,油画创作已经成为中国画家们熟练表达自我内心世界感情的工具。
油画在我国经过一百多年的艰难发展历程,真切地诠释了我国画家对油画的热爱之情,同时也表现了油画发展过程中和我国传统民俗文化的逐步融合,相信中国油画家们必定会继续坚持这一原则,把油画创作和我国的传统民俗文化元素进行紧密的结合,使之发展成为具有中国特色的民俗画种。
三、我国传统民俗文化元素的特点
(1)多元性和复合性,这是由我国的民族文化关系决定的,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各民族的文化都被纳入到了中华文化体系之中,不但对中国民俗文化进行了丰富,又对各民族的习俗进行了不同程度的保存,另外还受到了不同历史阶段的影响。目前,我国不但有繁华的都市,也有古朴的乡村,他们都不同程度的保存着自己的原始民俗生活形态,我国民俗文化的多元性得到了体现;他的复合性是和多元性共存的,汉族民俗中复合了许多少数民族的民俗,现存的少数民族民俗肯定也复合了一部分汉族民俗,体现出了其复合性。
(3)神秘性和实用性,这是我国民俗文化的一大特点。一般来说在我国的传统社会里,大多是由神秘的民俗行为来促成民众的实用目的的,也就是说不管民俗行为是多么的复杂,但是他们最终的目的也就是为人民服务。我国民俗的神秘性主要是受“万物有灵”的传统观念的影响,给一些民俗赋予了一种神秘的色彩,另外又有佛、道两大教的广泛流传,使民俗文化的神秘色彩更加的浓厚。实用性则是我国民俗最基本的特点,民俗本身就是为人们服务的,人们也就是借助于民俗进行生产生活,所以大部分民俗都是为人们的实际生活服务的。
(4)稳定性和变异性,中国民俗文化世代相传,使其存在有了一定的稳定性。但是在传统民俗文化的时期,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跟随时间的变化和空间的变异,他也不断进行着改变,所以也就形成了其变异性。
四、油画创作和我国传统民俗文化元素的融合及渗透
我国油画的发展是自上而下的,在最早传入我国时的服务对象是上层贵族,是上层贵族奢华生活中的一点点缀,之后才慢慢地被广大人民群众接受,发展成为足以和我国国画相媲美的画种[3]。在一种全新的画种传入另一个地区时,肯定要和当地的文化特色进行相关的结合,油画当然也不会例外,他自传入中国那日起,就一直在和中国文化进行融合,其中包括中国的传统民俗文化元素。据说清朝画家林呱的《乡村乐手》以及佚名的《玩牌》都是以我国民俗娱乐生活为内容的油画创作;1937年,卫天霖所创作的《兔儿爷》也是以北京的民俗玩具兔儿爷为题材的优化作品;1945年,韩乐然的《拉塄寺前的歌舞》就是用来变现甘肃藏族民俗娱乐活动的油画作品。
五、当代油画创作和我国传统民俗文化元素进一步融合的发展方向
(1)进一步挖掘民俗文化中的精神性。民俗文化比经典文化更接近于日常生活,和日常生活中的生产、生活以及精神紧密相连,例如中国的传统节日春节,全世界的中国人都不不远万里的回家团聚,这种习俗让外国人非常的不理解,但是这就是传统民俗所带给我们的精神享受[4]。油画创作想要进一步和中国的传统民俗文化进行融合,那么就要对这种传统民俗进行观察和体验,并进一步挖掘出之中的精神顿悟,只有通过画家们的心灵时间以及感受,才能够萌发出进行创作的灵感。另外如果把我国传统民俗文化中的精神性能够熟练地运用到油画创作中,那么给予人们精神上的震撼则是相当巨大的,例如获得十一届全国美展油画银奖的《冬至》,就是取材于中国的传统节日——冬至,把集市中的喧闹气氛利用油画技法进行了真实地呈现,引起了许多人的共鸣,作者利用油画的表现力唤醒了我们心中的记忆,引起了心灵上的共鸣。
(2)进一步借鉴民俗文化中的亲和性。我国传统民俗文化能够广泛流传,是因为本身所具有的亲和力。当然油画创作想要不断地发展,其取材和审美就必须符合于人们的精神需求,也就是说亲和力,一个没有亲和力的作品可以说是没有市场的。所以说当代油画创作就应该从传统民俗中挖掘一些人们喜闻乐见的题材和图形,比如说历史故事、十二生肖、孟母三迁、梅兰竹菊、神话传说以及福禄寿喜等,对此仔细进行研究,并且找到一个可以把人们喜欢的这些素材转化成为创造力的思路,对民俗文化中的亲和力进行借鉴,其实油画创作中的亲和力可以说是决定其成败的因素之一,可见其重要性。
六、结语
传统民俗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文化象征,当代中国油画创作更应该加大和传统民俗文化的融合,学会在我国这一丰富的传统民俗文化宝藏中寻宝。采用油画的表现形式,来呈现我国的传统观民俗文化元素,不但很好的继承和发展了我国的传统民俗文化,更是为当代油画创作提供了一条新的发展道路,可以说是为油画创作的繁荣时期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契机。
参考文献
[1]程俊礼,民俗文化在中国当代油画创作中的应用和开发[J],艺术百家,2012,3,229-2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