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民俗

2024-10-12

洛阳民俗(通用5篇)

洛阳民俗 篇1

点喜草就是新娘子下轿(车)以后,在男方家门口点燃备好的谷草的一种形式。在其他地方是否存在,很少见文字记载。但是在洛阳地区却很普遍,特别是旧时的婚姻仪式中是不可或缺。在洛阳地区,喜草必须选用收割后的谷子草,而水稻草或者其它的草则不行,一般是前一天备好,在男方的家门口两侧一边一个,谷草必须扎起成捆立在门口,由主家在喜草里面放置一些鞭炮、钱币、糖果之类的东西。并且安排有专人负责点燃,点燃喜草的人一般是新郎的长辈,当然辈分远近则无所谓。点燃的时机却很有讲究,当看到迎亲的车队远远地驶来时,燃喜草者就要备好火种全神贯注了,新娘子一到,下车后要经过门口的时候,喜草一定要燃起。此时,门口两侧的喜草熊熊大火燃得正旺,喜草里的鞭炮噼噼啪啪作响,显得很是喜庆。如果等到新娘子走过门口进了家里再点燃就失去了意义,也就是说点喜草的人没有完成他的使命,让主家也很不高兴。

在洛阳点喜草其实是有寓意的,新娘子和新郎携手从喜草火边经过,意味着生活甜甜蜜蜜、红红火火。这和其它地区的“过火盆”有异曲同工的道理,在闽南地区新娘子和新郎是跨过一盛有炭火的火盆,以生“吉祥”、日子越过越红火之意。做过这许多功课之后,才是拜天地高堂、入洞房、宴宾客等等。现在,随着社会的发展,目前在乡下有的地方可以看到这样的习俗,这种仪式在洛阳市区已很难见到。点喜草的习俗虽然已经渐行渐远,但人们对于新人红红火火过日子的祝福却并没有随着点喜草的习俗的远去而减少。记忆中的洛阳风土人情之二——藏红绫条

在洛阳的婚俗中,有一种藏红绫条的习俗非常有意思。

藏红绫条是指在婚礼仪式中,一对新人携手进入大门以后,新郎家大门上悬挂的红绫条被人们藏起,然后由主家再赎回的一种习俗。

红绫条在中国人的婚礼中地位十分重要。旧时的婚礼不仅新郎身披红绫条,手里还要用红绫条牵引着新娘进入洞房。新郎家的屋里房外也用红绫装饰,张灯结彩,喜气洋洋。红绫条不仅可以妆点气氛,在民间还有“祛邪”的说法。由于其作用很大,因此在洛阳围绕着红绫条也演绎出许多有趣的风俗习惯。

藏红绫条的人一般是新郎家的街坊邻居,多是一些结过婚的媳妇们,关系较远,她们或者一个人或是几个人商量好,在结婚的当天,新娘被迎进新郎的家里以后,就悄悄把新郎家门口上悬挂的红绫条摘下,藏入家中后,装作若无其事的样子继续观看新人的婚礼仪式。当主家发现大门的红绫条不见以后,就会打听是谁摘去的,然后送上糖果、香烟赎回红绫并重新悬挂。而这些街坊们就又如法炮制,再次藏起红绫条,等着主家奉上糖、烟才再拿出来。在这种习俗中,街坊的媳妇们配合地非常默契,一起来逗主家,以便使主家拿出更多的东西,有时候看到主家不爽快还要向主家“演戏”,装聋卖傻,互相掩护,表演地惟妙惟肖,现在想来很是生动有趣。有时候主家为了省事,事先专门派人看着红绫,看到新人进门就抢先摘了红绫。这个时候,门前的媳妇们也毫不示弱,上前就抢,一时间双方你扯我拽,嘻嘻哈哈,争得人仰马翻。那场面一时就夺了新人婚礼仪式的风头。也给婚礼现场平添了不少的欢乐气氛。

这种习俗在过去物资匮乏的年代非常常见,街坊的媳妇们无非是为了给上学的孩子或抽烟的丈夫讨要一点东西。也反映出当时的一种社会关系。现在随着社会的发展,这种习俗在洛阳已经很少见到,有的人甚至是闻所未闻了。记忆中的洛阳风土人情之三——抹花脸

洛阳的风土人情中,许多都和“闹”字相关,洛阳人叫“耍”。抹花脸就是其中之一。

抹花脸就是在主家操办喜事时人们用颜料、煤灰之类的东西把主人抹成花脸并当众参加仪式的一种风俗习惯。直到现在还很流行,洛阳人都不陌生。

抹花脸经常发生在结婚或吃满月酒的喜事中,被抹脸者多是新任的“公爹”,“公婆”和刚做“爷爷”,“奶奶”的长辈。在仪式举行前,主家的邻居或者朋友们商计好,手拿事先备好颜料,如写对联的墨水、作画用的颜料等,甚至直接用煤灰或锅底灰,趁其不备从后面偷偷地往脸上一抹,主人此时慌忙拿手就擦,越擦越花,引得大家哈哈大笑。有时耍家儿手拿颜料会直接迎上前去,不容分说一伙人将主人牢牢地拉住,主人此刻也是欲走还留,半推半就,在撕扯间人们便往脸上肆意地涂抹,越花脸越好。有的抹了大花脸以后,洗也洗不掉。婚礼仪式开始后就花着脸儿登台接受一对新人的拜高堂礼节。此时婚礼的现场众人哄堂大笑,就连新娘子也会忍俊不禁。现场立即充满了欢快和轻松的气氛。场面显得既滑稽又温馨。有时耍家儿会在筵席进行之中突然给主人抹个花脸,一时间,筵席的现场人仰马翻,闹的喜气洋洋。这种风俗习惯现在还经常看到。

洛阳人办喜事,主家其实从心里喜欢有人来闹一闹,有人开玩笑,这样会显得主家有人缘。它也显现出洛阳人一种开朗包容的心态。记忆中的洛阳风土人情之四——叫亲人

“十里不同俗”,这话放在洛阳太恰当不过了,有一种“叫亲人”的风俗,在伊河的东岸从来没有,但是在西岸却是非常地盛行。

“叫亲人”就是在婚礼典礼上新娘子和颇佳的亲戚逐一相认并当众称呼长辈的一种风俗习惯。它是洛阳婚礼仪式众多程序中的一个环节,一般放在新婚典礼的最后阶段。在一对新人喝完交杯酒后,司仪就会请上新郎的长辈上前和新娘面对面的认识一下,亲戚们出场的顺序是有讲究的,应该从关系近的到关系远的,从辈分高的到辈分低的。一般是新郎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伯、叔、姑、姐姐再到舅舅、姨妈,然后是更远一点的亲戚,并且都是亲戚夫妻二人同时上台和新娘面对面,当然象新郎的干爹干妈以及其它关系的朋友也可以请上台去。此时,通过司仪的介绍,新娘和大家一一认识后,要开口甜甜地喊上长辈一声称呼,长辈便笑着应答一声,按照洛阳的规矩,不待别人提醒就会主动拿出事先准备好的红包交给新娘,此时伴娘就会代新娘先行收下并表示谢意。当然红包的大小根据关系的远近决定,最早,关系近的也就是10元8元的,现在即使关系远的恐怕也少不了50、100元了。非常有意思的是,在洛阳人们时行逗舅舅和姐姐姐夫,司仪有时也会乘此机会来逗一下,会让他们掏两次的红包,有的一时准备不足,便当场出丑,下面的宾客哈哈大笑,让这位亲戚更是显得十分尴尬。这些仪式之后,便开宴吃酒了。

“叫亲人”从一方面反映出在旧时的婚姻制度下,女方直到结婚当天才认识男方的亲戚甚至自己丈夫的客观情况,也反映出旧婚姻制度的盲目性。另一方面,在一对新人刚刚组成新家庭之际,大家纷纷添财祝福,初步为他们今后的生活奠定了物资基础。这种风俗习惯如今仍然在洛阳十分流行。

记忆中的洛阳风土人情之五——夹毡

洛阳婚礼中夹毡的角色非常重要。夹毡又叫夹红毡,是指主家人夹带红毡走在迎亲队伍前,在迎亲过程中协调好方方面面的关系,把新娘接回到家的一种风俗习惯。

这种风俗由来已久,究竟起于何时已无可考证,但是,直到现在它仍然流行不衰,在洛阳人的婚礼中不可或缺。夹毡人的地位非同一般,其中之一必须和新郎有血缘关系,他多是新郎的亲伯伯、叔叔或者亲哥哥,有的甚至是新郎的爷爷辈。夹毡必须为两个人,(洛阳人结婚讲究用双数)另外一个并不太讲究,但关系也绝非一般,除了自己家人外,也有让新郎父亲的好朋友担当的。

在迎亲队伍出发前主家会给夹毡人的胳膊上搭上一块大红毡,现在多是用一块大红色的被面料替代。按规矩他走在队伍的最前方,遇到十字路口、古庙、桥、井口或者一些晦气的地方,其中一人就会展开红毡朝这些方向遮挡一下,并让人燃放鞭炮,祛驱晦气,直到迎亲队伍走过后才再次赶到最前面。有的讲究的主家还特意交待寡妇家门口也如法炮制,达到了迷信的地步。夹毡人还要随身带有写着喜字的红符,最早要粘贴在上述的地方,现在只是沿途撒上。它的寓意是图个吉祥,起到辟邪的作用,祈愿迎亲过程顺顺利利,平平安安。夹毡人除了做这些功课外,还有一项具体的任务,就是要保证迎亲队伍在中午12时以前赶回家中,因此,夹毡人必须还要能言善辩,最好对女方村里的情况也比较熟悉。到女方家中既要和女方有效沟通,把一些必要的礼节做好,又要督促女方早一点出发,一般女方家人都会配合。真正让夹毡者头痛的是对付路上拦婚车的人了,他们抓住男方急于赶路的心理而纠缠不休,有时拿一根木棍挡在路上,婚车就不能再走,这也是洛阳婚俗中“耍”的一种,这时夹毡人就责无旁贷,上前说和,遇到熟人,互相嘻嘻哈哈,甚至插诨打科,拿出一些香烟、糖果、酒类便打发了,皆大欢喜。有时双方一时谈不拢,夹毡者也是急得团团转圈,满头大汗,引得围观者甚至女方家人出面解围。它从一个侧面也考验着男方家的办事能力和水平。有时夹毡者见到时间来不及时,也会直接派出几个彪形大汉,把烟酒、喜糖、钱散给拦婚车的人,然后连推带搡,强行通过。直到中午12点前将迎亲队伍顺利带回家中,夹毡人才算完成了使命。

岁月沧桑,时代变迁。但夹毡这种风俗至今仍然活跃在洛阳人的婚庆现场上,续写着新的动人故事。

记忆中的洛阳风土人情之六——经纪儿

八十年代前,洛阳各城镇的集市、街头,有一种从事牲畜、皮毛、药材、百货、布匹等交易的中介人,他们活跃在洛阳的经济社会中,民间称为“经纪”。

洛阳的关林会、偃师的李村会以及老城的的一些集市上南来北往的商贾,熙熙攘攘,车水马龙,货物琳琅满目,叫卖声不绝入耳,非常的繁华。商品交易中,一些了解各地的商品信息,懂得各地的物价行情、熟悉各类商品的功能的人就应运而生。

这一行业在古代和近代市场中为多,他们为买卖双方介绍交易﹑进行商品质量和价格的评定。查阅资料得知它最早出现于汉代,至明清最为盛行,人们通常根据其介绍交易种类的不同,又把他们叫做牛经纪、羊经纪、马经纪等等。他们交易时通常是先找“上家”,再找“下家”,然后抽取报酬,俗称“佣金”。

在洛阳解放前后时期这类人还很多见,集市开集的日子,“经纪”就早早地赶到了,他们四处转悠,观察商品和买家,和双方接触揣摸买方与卖方的心理。遇到合适的买卖,经纪人就首先向买方介绍他要买的牲畜的产地、口齿、脚力、特征等。介绍后,买方一旦相中,经纪人就找卖方,常常是和对方单独交涉摸底,俗称“拉背场”为了防止对方听到谈话的内容,在商定价格时,往往会掀开衣襟,或用手巾、草帽将手遮掩在下面,用手指询问价钱,洛阳人称它为“捏码子”。五以下的数字直接按指头数示意,六为一个大拇指和一个小拇指同时伸出,然后是捏

七、叉

八、勾九、十则是用一个大拇指表示。比如一匹马售价1500元,卖方就先捏经纪人的一个指头,然后再捏五个指头,以此表示售价。如卖方同意此价,不仅会点头同意,而且还会大声吆喝一声“成交了”经纪人也显得很是神气。这时欢声笑语,响成一片,大家也会纷纷聚拢上来看热闹,有的人忙声问道:多少钱?多少钱?成交后的喜悦,感染着在场的每一个人。如不同意,则互相往来,反复在袖里捏着,揣摩着,讨价还价,并以眼神示意,表示成与不成,这种无言的交易,往往让人急不可待。经常促成交易的慢慢就成了经纪人中的明星一样,有的买卖双方一到集市就直接找他,大家皆大欢喜。

如今随着社会的发展,这种行业已经消失,新的经纪人和它已经是两个截然不同的概念。渐行渐远的“经纪”也只存在我们曾经的记忆中了。记忆中的洛阳风土人情之七——换手巾

“换手巾”就是男女双方通过交换信物最终定下终身大事。实际上就是定亲。在洛阳农村把这种习俗叫“换手巾”有的县区叫它“过好儿”,或“交手续”。

青年男女见过面儿以后,通过一段时间的交往,彼此情投意合,双方的家长也相互满意。这个时候就会和媒人一起张罗着“换手巾”了。多由男方主动提出,得到女方的认同后,双方就定下日期,到男方家里“换手巾”。这个仪式是婚前最为隆重的。除了女方外,双方的父母甚至爷爷奶奶都会去参加,有的还会邀请自己要好的朋友一起参加。第一是见证定亲的过程,其次就是大家一起吃吃饭,把酒言欢,活跃现场的气氛。

到了男方家里以后,首先就是双方交换事先备好的物品,一般由媒人出面,将男女双方谈恋爱的情况总结一下,然后切入正题,说:"你们也互相了解了,大家都合得来,不如早些把亲事定下”等等等等。然后,单独和男方家人一起商量一番,便拿出男方家备好的礼物交给女方,再把女方的礼物转交给男方。早些时候在洛阳女方一般会给男方送自己做的鞋垫儿、鞋子等。随着社会的发展,后来送钢笔、笔记本、或者买一条领带、衬衫之类的。现在则直接买西服、皮鞋等等。男方则是送给女方布料、围巾、如今便是三金、高档的衣物,当然少不了现金,最初为一二十元、三五十元,现在至少也要几千元,条件好的甚至上万元。物品随着社会的发展不断变化,但双方的信物中必须有一条红色的手绢送给对方,且沿袭至今不变。这应该是“换手巾”的真正含义所在。

“换手巾”在民间相当于如今的领结婚证一样,换手巾后如果没有大的变故,不久就是举办婚礼了。

交换信物的仪式完毕后,男方会备好宴席招待女方宾客,以前多是在家里自己做些饭菜。现在这种仪式在洛阳越办越大。“换手巾”时要请双方的亲戚,在饭店设宴招待,有的会摆上十几桌来共同庆祝。

记忆中的洛阳风土人情之八——装被子

男大当婚,女大当嫁,结婚是指青年男女结合在一起,组成新的家庭。它是人生中的一件大事,是人类繁衍生息的基础,因此,婚俗中的很多仪式都明白无误地表达了这样的愿望,“妝被子”就是其中的一种。

给出嫁的女儿陪嫁妆新被子是必不可少的,陪被子的数量则有讲究,必须是双数,最初一般陪2条或者4条,如今则是8条、10条不等。当然,男方家里也准备被子,但相对而言,女方家更为重视。

“装被子”是娘家请上心灵手巧的媳妇们来进行的,她们多是从本家儿女双全的长辈中挑选出来的,一般为新娘的嫂子、婶婶、娘妈。“装被子”的人还要在结婚的当天送新娘出嫁,在洛阳称她们为“送女客”还有一点很讲究,就是她们的属相跟新人不可想冲。

“装被子”日子也有讲究,一般选在农历的三、六、九天气晴朗的任意一天。距新人婚期10天左右,一般是提前约好。当天吃过早饭,装被子者就带着自家干活的家什(针、顶针)来了,女方家人这个时候就已经备好了席子、新棉花、被里、被面、以及妝被子用的棉线,很有意思的是,还特意准备了生棉籽花。席子多是铺在空间大的平房上,便于操作,棉线则是红色的,寓意吉祥喜庆,被面一般是有“麒麟送子”、“娃娃抱鱼”的图案,最讲究的就是妝被子的时候,要在被子的四角分别放上一朵生棉籽花,正中间放上一朵,一共五朵,装在被子里面,生棉籽和“生子”谐音,寓意早生贵子,多子多福的意思。

几个本家的媳妇凑在一起,一边熟练地干着针线活,一边家长里短地说笑,打听男方的家里情况、人品性格,嘻嘻哈哈,非常热闹。有的出去取东西的时候,还要向街坊邻居宣传一番,主家姑娘要出嫁的消息在这个时候便传开了去。

装完被子后就搭在院外晾一晾收起,静候婚期的到来。这样的习俗如今仍然在洛阳流行,它表达了人们期盼新人早日添丁的美好愿望。记忆中的洛阳风土人情之九——送好儿

“送好儿”简单地说就是男方给女方家送婚期。即送好日子、送吉日的意思。

在洛阳,“送好儿”是很有意思的一种习俗。这种习俗双方事先并不相互过多商量,男方家里认为结婚的时机成熟便到先生家去择定婚期,洛阳人称为“看好儿,然后送给女方请求同意,称为“送好儿”。直到此时,女方家才会知道男方要催着结婚了。这其中有很多讲究,一般是当年请人“看好儿”择定的婚期要在次年,洛阳人择定的婚期以农历的腊月下旬居多。也有人上半年送好儿,下半年结婚。“送好儿”的时机也有讲究,多是男方在过节期间到女方家里串亲戚时“送好儿”。这时,男方的父母会陪同孩子一起到女方家里,显得很是隆重。写好婚期的红色帖子(好儿)随着礼品一起送到,帖子的内容很简明,直接说明送红过聘的日期和择定的婚期并落上款即可,帖子要用红色的布包起放在显眼处,以便让女方家看到。除了帖子外,还要特意准备一份礼金。到了女方家里以后,男方父母便会讲明希望孩子们早日成婚的愿望,同时奉上帖子以及礼品、礼金,有的还有“三金”。礼金过去多为几

十、几百元钱,现在则是成千上万元不等。在招待男方的间隙,女方的父母便会打开帖子,看明婚期、内容后决定是否答应,答应的话就会收下帖子和礼金,如果不答应女方家人会简单说明自家的难处,把“送好儿”的帖子和礼金原封不动地退回。在洛阳有女方第一次不接“好儿”的风俗习惯,从中反映出女方的矜持和含蓄。其后男方家就会再去请先生看个婚期,二次来到女方家里“送好儿”。如果没有意外情况,女方就会接住帖子和礼金并开始筹备婚事了。

有时男方一时失礼,女方家就会几次三番地退回帖子,急得男方要托媒人打探情况,了解清楚女方的用意后才再次去“送好儿”。在洛阳还有双方家里如果有老人过世,当年不准结婚的习俗。

女方收下男方送来的“好儿”后,有的地方还在回礼中放上一块发酵好的面团,企盼将要组成的小家庭发家生财,日子越过越好。这时,男方就开始高高兴兴地为婚事做准备了。记忆中的洛阳风土人情之十——抓果子

在洛阳,过去在迎亲抬嫁妆的过程中,有一种“抓果子”的习俗非常有意思。

男女方在定下婚期以后,女方家就开始置办家具,缝制新被褥,给女儿做嫁妆。此时,女方家的亲戚朋友、街坊邻居也会来送礼祝贺,称为“添箱”或者“交投”(音)。关系远的多是送一些饼干、糖果,或其他甜食;同门近亲的礼物则会重一些,过去多是衣物、被单和礼金,如今则是高档的毛毯、鸭绒被,礼金则成百上千元不等。

娘家除了陪送家具和贵重物品外,亲戚们还会专门备一个礼品篮子,里面备有四样食品,称为“四色礼”,其中的两样为糖果、饼干,或者其他甜食,称为“果子”。有的地方是花生、烧饼。另外两样是包好的饺子和手擀的面条,数量则有讲究,一般饺子是15个,中间是一个大的圆形的饺子,另外14个小饺子把大饺子围起来。手擀的面条为120根,但不用切断,称为“连刀面”,在洛阳称为“送饭礼”,其意是祝福新人生活甜蜜的意思。另外一层意思据说是娘家人担心刚刚出嫁的女儿不会做饭而特意准备的。

抬嫁妆的时日有所不同,有的地方是在婚礼前一天抬嫁妆,有的地方则是在婚礼当天拉回嫁妆,称为“拉箱”或“拉嫁妆”。抬嫁妆时,男方家会挑选身强力壮的小伙子前去,抬嫁妆的人在半路上会偷偷打开柜子,取出“果子”一分而光。“抓果子”则是在婚礼的当天更常见,实际上就是到婚车上去“抢果子”。婚礼当天,迎亲队伍一到,主事的各负其责忙得不可开交。这个时候,拉嫁妆者还有街坊看热闹的孩子们就会顺手把篮子里的“果子”拿走,有时你争我抢,互不相让,性急的便一头扎进了篮子里面,弄得两手甚至满脸都沾满了饺子馅儿和湿面条,给婚礼现场平添了不少欢乐气氛。

“果子”被抓光对主家来说很吉利,因此这个时候主家心里不仅不会生气,相反还会很高兴,也反映出洛阳人开朗包容的一面。此时,街坊的媳妇还会记下女方陪送的物品,甚至几床被子也查得清清楚楚。

记忆中的洛阳风土人情之十一——压床

“压床”的婚俗尽管不复杂,洛阳人却非常重视。它是新婚前夜,把新房的床铺铺好后,男方家请男孩儿和新郎同睡新床的习俗,现在依然很流行。

查阅资料可知,这种风俗全国各地都有。在洛阳地区,一般选年龄小于同辈男性,最好是新郎的亲弟弟或者是堂弟、表弟,也有让新郎的侄子压床,还有的新郎会让自己要好的朋友压床。压床人的年龄在四到十岁的居多,既懂点事又不懂事,他们觉得既好玩又荣耀,会向同伴炫耀:我哪天要给哥哥或者叔叔压床了。

压床一般是在结婚前夜,这种习俗有新婚吉祥、多生贵子的寓意。民间还认为在混沌状态的男孩儿有纯洁的阳刚之气,能够起到镇邪压惊的作用;有人则认为新婚床板上的灵气能祛百病,专治腰疼腿痛、驼背弓脊。

“小孩压床,难免尿床。”洛阳民俗认为“尿半床,是吉祥,尿一床,运兴旺。”新郎家人会让压床者睡在床中间的位置,才能使小孩“尿一床”,而不是“尿半床”。如果男孩儿在压床的时候,不小心尿在了床上,人们会很高兴。只是新郎第二天要辛辛苦苦地晒洗被褥,尿床的小孩儿则成了大人们的笑谈。

随着社会的发展,如今人们大多是独生子女,要在亲戚中找一个合适的压床男孩儿并不容易。现在,城市里有人用布娃娃来代替压床的娃儿,从而出现了“压床娃娃”这一词。记忆中的洛阳风土人情之十二——进门子儿

在洛阳,人们举办婚礼时,有一个角色叫“进门子儿”、“进门子孩儿”,有的地方称之“担鸡”。

“进门子儿”的角色多是由新郎的侄子或堂侄子担当。年龄一般是十几岁的男孩儿,他的主要任务是在婚礼迎亲队伍出发时,提前赶到女方家里通风报信,以便女方做好准备。在迎亲队伍接到新娘子后,又提前赶回男方家里通风报信,便于新郎家里提前准备。“进门子儿”的含义在此就不难理解了,就是进门通风报信的童子。

除了通风报信外,“进门子儿”还有一项重要的任务,就是挑上担子,一头是一公一母的鸡(如今都用木头刻好的鸡代替),寓意“鸳鸯和谐”;一头则是礼品包,里面放有四色礼,多是“并蒂葱两根”、“红筷子两双”、“一束柏枝”和“一块离娘肉”,用五色线扎好,每一样都有其寓意。“并蒂葱”代表着夫妻连理;“柏枝”寓意爱情常青;“离娘肉”是带肋排的礼肉,从中间切一刀但不能切离,代表女儿和母亲骨肉不分离的意思。

除此外,还有新娘用的两把梳子、两把篦子、两块香皂、两面小镜子、两个红手帕等。如果男方家一时疏忽大意,少带了一样,女方家人就会不高兴。这时,男方家就会派人返回家里补齐。

收到这些东西后,女方家会取出梳洗的用品,给新娘上头,然后把事先准备好的同样的梳洗用品以及两双红筷子、一把米、一把面、一块发酵好的面团,用红纸包上、红线扎好,让“进门子儿”带回男方家中。米、面、筷子以及发面团是期盼即将组成的小家庭生活美满、越过越红火的意思。现在的“四色礼”一般是两瓶酒、两条烟、两包粉丝和六个苹果。

看到女方准备完毕,“进门子儿”就第一个离开女方家赶回主家报信,男方家里便开始准备迎接新媳妇的到来。这时,“进门子儿”的任务便全部完成了。如今,这样的习俗仍然在洛阳流行。

记忆中的洛阳风土人情之十三——上头

“上头”也叫上梳,是将新娘的发式由长发盘成发髻的仪式。它是洛阳婚俗中必不可少的一道程序。

在洛阳,“上头”一般是在婚礼当日进行。迎亲队伍一到,女方在接待男方宾客的时候,新娘就在闺房内紧张地开始上头了。上头的用品,多由男方家里事先备好并安排专人带到,这个人一般是新郎的侄子,年龄大多为十几岁的少年,洛阳人习惯称“进门子儿”。他会在迎亲队伍出发时提前赶到女方家里通风报信,并把准备好的上头的用品交给女方家人。有的地方则是女方家人准备上头的用品。一般有两把梳子、两把篦子、两块香皂、两面小镜子、两个红手帕、一束五色线等。在洛阳,给新娘上头的人是专门选定的。她们多是从本家儿女双全、父母和丈夫健在的长辈中挑选出来的“全福人”,一般是新娘的嫂子、婶婶等人,称为“送女客”或“送家儿”。上头前她们要询问男方的执事人新娘上头时的方位(上头方位事先在喜帖中已经注明)。然后面向指定的方位端座,在洛阳,上头时新娘座的凳子或板凳下会放上一个柏木桶,里面盛上一些清水,寓意新娘清清白白,它反映出社会对女性的贞操观。旁边点上一盏油灯,油灯和“有丁”谐音,即期盼早日添丁的意思,显得非常庄重神秘。现在有的地方已经没有那么复杂,直接用一水桶代替,桶里面点上一支蜡烛或者一盏亮灯的手电筒即可。这时,上头者拿来梳子、篦子在新娘的头上前后左右分别梳三下,挽成发髻,口中念念有词,实际上就是一些祝福语,然后用五色细丝线绞去姑娘脸上的汗毛,并修细眉毛,剪齐鬓角,称为“开脸”。如今,新娘一般事先已经化好妆,上头人只是在新娘头上比划一下,并不用专门上头。上头完毕,有的讲究的人家还要嘱咐新娘一些尊敬公婆、侍候丈夫以及处理好妯娌、姑嫂关系的道理。

男方的执事人看到上头仪式基本完成后,就会嘱咐放炮手鸣炮,一般鸣炮三响,新娘就要和父母道别走出房门上轿出发了。

铜器表演——嵩县洒落花木兰鼓乐艺术团(开幕式)

杂技、舞蹈、变脸表演——洛阳市杂技团(开幕式)

街舞《闪烁的青春》——洛阳民俗博物馆(开幕式)

二鬼摔跤表演——偃师市民间艺术家李长发

河洛大鼓表演——洛阳市夕阳红河洛大鼓艺术团

马戏表演——偃师市天天乐宠物表演艺术团

武皇十万宫廷乐——洛阳市洛龙区田山武皇十万宫廷乐

腰鼓、花棍、秧歌表演——洛阳市苗北红牡丹文艺队

豫剧现代戏《忠义神韵》——洛阳市河洛文化艺术演唱团

剪纸表演——洛阳市涧西区中州西路小学

木偶戏——汝阳县陶营乡南庄木偶剧团

二、4月12日

节目地点:民俗博物馆

文艺节目或活动:

武皇十万宫廷乐——洛阳市洛龙区田山武皇十万宫廷乐

盘鼓表演——洛阳市瀍河区铁路社区民间艺术团

二鬼摔跤表演——偃师市民间艺术家李长发

河洛大鼓表演——洛阳市夕阳红河洛大鼓艺术团

腰鼓表演——洛阳市瀍河区铁路社区民间艺术团

马戏表演——偃师市天天乐宠物表演艺术团

木偶戏——汝阳县陶营乡南庄木偶剧团

三、4月13日

节目地点:民俗博物馆

文艺节目或活动:

腰鼓表演——洛阳市瀍河区老干部局腰鼓队

二鬼摔跤表演——偃师市民间艺术家李长发

河洛大鼓表演——洛阳市夕阳红河洛大鼓艺术团

秧歌表演——洛阳市瀍河区老干部局腰鼓队

马戏表演——偃师市天天乐宠物表演艺术团

木偶戏——汝阳县陶营乡南庄木偶剧团

四、4月14日

节目地点:民俗博物馆

文艺节目或活动:

腰鼓表演——洛阳市瀍河区老干部局腰鼓队

二鬼摔跤表演——偃师市民间艺术家李长发

马戏表演——偃师市天天乐宠物表演艺术团

秧歌表演——洛阳市瀍河区老干部局腰鼓队

河洛大鼓表演——洛阳市夕阳红河洛大鼓艺术团

木偶戏——汝阳县陶营乡南庄木偶剧团

五、4月15日

节目地点:民俗博物馆

文艺节目或活动:

腰鼓表演——洛阳市瀍河区老干部局腰鼓队

二鬼摔跤表演——偃师市民间艺术家李长发

马戏表演——偃师市天天乐宠物表演艺术团

秧歌表演——洛阳市瀍河区老干部局腰鼓队

河洛大鼓表演——洛阳市夕阳红河洛大鼓艺术团

木偶戏——汝阳县陶营乡南庄木偶剧团

六、4月16日

节目地点:民俗博物馆

文艺节目或活动:

腰鼓表演——洛阳市瀍河区铁路社区民间艺术团

武皇十万宫廷乐——洛阳市洛龙区田山武皇十万宫廷乐

马戏表演——偃师市天天乐宠物表演艺术团

腰鼓、花棍、秧歌表演——洛阳市苗北红牡丹文艺队

豫剧现代戏《忠义神韵》——洛阳市河洛文化艺术演唱团

木偶戏——汝阳县陶营乡南庄木偶剧团

七、4月17日

节目地点:民俗博物馆

文艺节目或活动:

腰鼓——洛阳市瀍河区铁路社区民间艺术团

武皇十万宫廷乐——洛阳市洛龙区田山武皇十万宫廷乐

马戏表演——偃师市天天乐宠物表演艺术团

腰鼓、花棍、秧歌表演——洛阳市苗北红牡丹文艺队

豫剧现代戏《忠义神韵》——洛阳市河洛文化艺术演唱团

木偶戏——汝阳县陶营乡南庄木偶剧团

信俗厅展示的是洛阳一带民间信仰较为普遍的60位神,其中“三世佛”为复原型陈列,其余诸神以卷轴的形式展出,对于诸神的来历,则以史料为基础,结合民间特点进行较为详细的介绍。

婚俗厅为清末拜堂、洞房复原陈列,彩塑婚俗人物栩栩如生,洞房内古色古香,陈设高雅,生动地再现了当时洛阳书香门第的婚俗场面。

寿俗厅,以封建社会末期洛阳中等家庭寿堂为模式,复原陈列,真实地反映了当时寿俗的情景。

民间艺术厅则主要分工艺、雕刻、剪纸、皮影四大部分。不同形状、不同花色的年画、唐三彩、面塑、木雕等艺术品,种类繁多,工艺精巧。

刺绣厅陈列有云肩、罗裙、挂件、绣条、服饰等400余件,风格多样,令人目不暇接。

洛阳民俗 篇2

1 体育文化与民间体育

“体育文化”的定义是:“体育文化是广义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它综合各种利用身体练习和提高人的生物学和精神潜力的范畴、规律、制度和物质设施。”我们按照“文化”的一般定义把“体育文化”可概括为三个层次:表层是运动形式(包括身体运动形式及所使用的场地、器材等物质形态);中层是体育体制(包括体育的社会组织形态和教学训练体制等);深层是体育观念(包括身体观、运动观、价值观、方法观等)。

“体育运动是文化的一部分,但它与文化的其它组成部分相比,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具有更大的比较性。”“民间体育”似乎是一个众所周知、不言自明的概念,但要仔细界定一下却也并非易事。通常情况下,人们将体育分为:民间体育、竞技体育和军事体育。但这三者之间外延和内涵都有交叉,即使是民间体育内部概念不严的现象也屡屡出现。“民间体育”还常常被“群众体育”所取代,实际运用中还出现与“民族体育”、“传统体育”甚至“农村体育”混为一谈的偏差。这几个概念之间确实有着各种联系。“群众”和“民间”最为接近,是泛指的人民大众,也带有一点非官方的色彩;“民族”侧重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人类共同体;“传统”则主要是世代相传、具有特点的社会因素,如风俗、道德、思想、作风、艺术、制度等;“农村”是指以从事农业生产为主的劳动人民聚居的地方;“民间”则有广义狭义之分,其广义是指人民中间,狭义是指与官方相对的一个社会群体。各个概念侧重有所不同,但都和“民”有关。“民族体育是体育人类学的重要研究对象。民族体育传统是剖析体育起源和发展各阶段诸形态的活化石,是挖掘和创造新的体育项目和形式的源泉,是一笔特殊的宝贵财富。”所有的民间体育都是民族体育,但民族体育却不一定都是民间的;民间体育中大多为传统性的;农村体育可能是民间体育的主体,但相对应的城市体育中相当比例的体育项目也是民间体育。

民间体育,是各族人民在历代生产和生活斗争中逐渐创造出来的,用来强身娱心的重要手段。一般都有悠久的历史,健身的内容,简单而易行。各地有各地的风采,各民族有各民族的特色。城乡工矿、机关学校、男女老幼,都有人参加民间传统体育活动。洛阳市民间民俗体育文化资源主要包括几个方面:民间岁时节庆中的民俗体育文化资源有舞龙、舞狮、腰鼓、赛龙舟、秧歌、踩高跷等;婚丧嫁娶中的民俗体育文化资源有抬花轿、背新娘、抛绣球;民间流传的体育活动项目如风筝、呼啦圈、跳绳、踢毽子、滚铁圈、荡秋千、鞭陀螺、木兰拳等。

在文明社会中,现代生活里,人的文化存在最核心、最基本的仍然是民俗文化的存在结构。社会中每一个心智健全的人,都无法脱离一定的民俗圈而生活,在他们身上,都烙有这样或那样的民俗印记。同时,正如文艺活动中诗歌舞三位一体特征一样,民间体育的起源最初也不外是人类模仿动物、游戏等天性的表现。史前的体育活动不可能是单纯的体育活动,而更多是一种生存手段。并且往往是和先民的祭祀、仪式或巫术宗教等民俗活动融为一体并同步向前的。正如人的童年记忆牢固如漆一般,民间体育缘起时的民俗胎记是人类无法磨灭的童年记忆,一直积淀于人类的心底,代代延续。轰轰烈烈、色彩斑斓的现代体育活动潮流的河床是特定的民族精神、民俗心理。没有它们的烘托支撑,现代的一切活动都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所以,体育发展的历史也是特定民俗心理衍变的历史。

2 洛阳市民间民俗体育文化资源的特性

2.1 文化团块性

洛阳民间体育活动像一个文化意识团块,把竞技、娱乐、戏曲融为一体,从活动中还可以抽取出许多现代文艺的因子。民俗活动裹夹在民间体育当中,将民俗心理、民俗精神、民族特色代代相传。许多历代相延的节日风俗中的传统活动内容在沿传中,经过劳动人民不断加工、提高,使之更具有科学性、娱乐性、趣味性。如放风筝(也叫纸鸢)这个大江南北都曾十分流行的民间体育活动,人们在放飞风筝的同时,也是在放飞希望,好风凭借力,送我到碧霄。风筝的起源一种说法是战争的信号,一说是与把晦气放走有关。再如龙舟竞渡原先不一定和屈原有关,龙舟形似独木舟,后来继续发展,生产性实用性引退,娱乐性、观赏性越来越强。还有不少民间体育活动后来干脆发展成为地方戏。只要我们潜心挖掘,洛阳民间体育的文化意识团块性,或曰文化凝练性、粘附性是很强的。

2.2 天人合一性

洛阳民间体育由于和生产劳动生存活动密切相关,所以留下了浓重的注重向自然学习和重模仿以求实用的特征。在活动方式上,民间体育多模仿动物动作(如五禽戏、大雁功以及各类仿生武术等等),这一特点与中国传统文化中善于直观的思维方式有密切的关系。取法自然,强身健体,所以,民间体育的方法往往比较简易自然。不少民间体育活动至今流传不衰,除了其本身所具有的作用外,方法简便,简单易行,不受场地、设备、人数和各种自然条件的限制等,这也是其历代相传不绝的一个原因。也正是天人合一整体思想的实际运用,更是人的主动性的集中体现。同时,许多民间体育活动,由于它对人们的生产、生活具有积极作用,因此就产生强大的生命力,源远流长的武术活动就是个典型的例子。

2.3 区域性

有道是:五里不同风,十里不同俗。由于我国民族甚多,居住地域辽阔,各民族所处的环境、社会历史条件、基本生产方式和生活习俗不同,因而各种文化特质也就千差万别。洛阳民间体育的丰富多彩性是和我国的幅员辽阔民族众多的特征紧密相连的。由于各地区各种条件和民众生活习俗的不同,所创造的体育活动也形式各异,丰富多彩。

2.4 表演趣味性

一项民间体育活动的流行有似于感冒,风习性很强。近几年在街头巷尾悄悄出现了一种集体健身活动。街头巷尾,只要有一块相对空旷的地方,忙完了一天家务的中老年妇女,呼朋引伴,扭起秧歌,舞起团扇,打起腰鼓,转着呼啦圈,伴着“我心飞翔哦来哦来哦来”欢快的节奏,本身就成为新时期街头一道迷人的风景。从未登台演出过的家庭主妇们在众多围观者面前大大方方地翩翩起舞,引得一些老头也情不自禁地加入她们的行列。秧歌,这种起源于先民庆祝丰收时发自内心的喜悦之情的舞蹈,在今天还普遍流行,并为人们所喜闻乐见。这与它的健身价值、表演性、艺术性是分不开的,同样又能表达今天劳动人民的幸福美满心情。

2.5 民间规约性

洛阳发达的民间体育文化的组织特点是民间规约性很强。正如乡规民约有时能起到比行政法规更为显著的效果,民间体育组织的一些规约对保证项目的纯粹性、延续性起了一定的作用,同时,许多民间体育行当的家规门规严酷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并带有一定的门派性、保守性,这又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民间体育的发展和创新。能兼收并蓄,吐纳英华者,最终成为影响巨大的民间体育流派。中国许多民间武术组织就是因此得以发扬光大的。如精武体育会是我国建立较早、规模较大、影响较广的以武术为主的综合性群众体育组织。民间规约性还是中国民间体育的品格特征。它既约定了民间体育的游戏规则,也有着严格的人格品行的要求。所以,这些规约也是中国民间体育文化特性的一个组成部分。

3 加强洛阳市民间民俗体育文化建设的对策

3.1 进一步发扬洛阳市优秀民间民俗体育文化

现今的“体育”所具有的含义较多具有西洋色彩,竞技内涵。这决不是我们所说的民间体育。但实际体育活动的产生却是早已有之的事情。正如中国文化受到西方文化的冲击一般,随着竞技体育的盛行和体育全球化趋向,中国体育所受到的挑战也愈来愈激烈,国人争做体育强国的愿望也越来越急迫。更高更快更强是举世体育人不约而同的追求目标,我国在发展体育运动方面的投资力度日益增大,各级体育机构也在大张旗鼓地追赶时代步伐。在有意无意当中,我们对民间体育的关注冷漠了,中国民间体育的生存面临严峻挑战。这种挑战除了现代体育的声势日盛造成的压力外,更主要的也是更可怕的是国人自己心理上对民间体育的忽视———对自身民族传统的漠视以至于否定。

因此,有心的体育文化研究者无不密切关注中国的民间体育,力图从这个活态的民俗文化中挖掘出我们民族文化的精神,以在世人面前毫无愧色地挺起自己的脊梁。让我们中华民族的体育文化成为世界体育文化宝库中的一颗明珠。

3.2 以弘扬民族精神为原则

民间民俗体育文化是一个古老的问题,同时也是一个充满生机与矛盾的现实问题。我国早在3000多年前就有了关于体育文化的记载,并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逐渐地发展了民族的体育价值观念、功能结构和方法手段。

体育有民族文化性,现在的体育活动大多是西方体育,它们不能全部满足中国人体育活动的情感需要,这种情况迫切需要国家体育部门倡导优秀的民族体育文化。不少人认为中华民族是个好静的民族,好沉思的民族。这个立论在一定意义上是正确的。至少在表面上,在中国民间体育中不多见那种烈火金刚式的运动项目。即使有激烈的竞争,也往往裹着温情脉脉的面纱,因此民间体育许多场景可以入诗。例如,中国象棋是由两人轮流走子,以“将死”或“困毙”对方将(帅)为胜的一种棋类运动,有着数以万计的爱好者。再如武术,是以徒手和器械的攻防动作及其功法为内容,通过套路和对抗形式,来达到增强体质、培养意志及训练格斗技能的目的的体育运动。

3.3 以健全身心为主

现代体育某种意义上等同于竞技体育,但竞技体育发展到今天,突出的是竞争性、搏击性,往往忽视人的身心俱进。传统儒教文化或道家文化都有一定程度的重文轻武,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体育的开展,但游戏和竞技活动还是从远古那里继承了下来,一直在民间流传。所以,经过若干代人传承下来的民间体育依然保持了传统竞技体育的温厚性,从而显示出身心并重,全面发展的特点。

民间体育虽然诞生自民间,但传统的思想文化中等级森严的礼乐观和谨慎克制的嬉戏观,同样影响着洛阳民间体育的性格特征。就竞技体育而言,无论是竞争激烈的摔跤、射弩、角力、顶扛,还是趣味性极强的跳鼓、摆手舞、打秋千,均呈现出东方文明的特殊气质,竞争而有礼让,蛮劲而不粗野,力掘而不笨,巧熟而不玄浮,情饱满而含蓄内向,趣味横生而不庸俗,使竞技运动纳入了“礼”和“自娱”的轨道,一定程度扭转了纯粹竞技体育运动的偏差。

当今体育活动中的另一种偏差是功利和陶冶比重的失衡,以至于体育的根本目的的迷失。尤其是实行商品经济以后,重利轻义的不良风气在体育队伍里也有所滋生,有时甚至达到惟利是图的地步,这与有中国传统的体育文化精神是格格不入的,也是民间体育文化所不齿的。民间体育由于和特定的民俗宗教信仰相关,活动时态度虔诚,表演笃实,把体育本身看得至高无上,注重活动中的精神内涵和快乐效果。即使有奖励也以精神奖励为主。

3.4 加强对学校的宣传

当我们思考洛阳民间体育前景的时候,我们不能忽略民间体育的重要传承渠道———学校体育的特殊作用。中国在长达二千年的封建社会里,由于独尊儒术,重文轻武,文弱之风很盛,学校体育一直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直到近代,才将体育“贴”到学校教育上,直到今天仍有不少地方粘贴未稳。学生作为中国体育未来的主人,肩负着继往开来的重任。但他们更是中国文化的传人,他们必须要懂得接受我们民族的固有文化,也需要有现代意识、现代精神。但如果从学校教育的地方特色、易教易受性来看,民间体育无疑是首选教学内容。以民间体育文化为中学体育教学的背景内容,以此导入现代体育的教学。土洋结合,中西兼容,既能发扬我们的传统,又能吸收他人的精髓;既能传承我们民俗体育中的宝贵精神,也能普遍提高下一代的身体素质、文化素质,培养新型的体育人才。

4 结论

综上所述,振兴洛阳民间体育文化必须对其现状进行分析,客观地评价洛阳民间体育盛衰的内外原因。首先是功能的退化。中国文化中“知足常乐”倾向严重。过激的观点甚至认为:“缺乏体育传统的中国文化则更是中华民族自身文明系统中的严重缺陷。这种缺陷深深地限制了中国人的勇于开拓和敢于冒险的精神,紧紧拖住了中国人前行的双腿。”民间盛行的满足于现状的心理却实实在在是阻碍民间体育发展的根本原因。其次是西学东渐后的自我迷失。中国民间体育逐渐受到冷落,中国体育在摸索中自我趋于迷失。第三是市场冲击后的精神疲软。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政策的实行,再次让国人看到中国体育发展的曙光。耽搁了若干年的中国体育又迎来了大好的发展时机。市场机制的引入,使中国体育有了洗心革面的要求。但“竞技运动文化的商品化、手段化是竞技运动中产生异化现象的直接的主要的原因。但是竞技运动文化的商品化、手段化并不单纯是竞技运动自身的产物,而是在整个社会商品经济的支配下产生的一种社会现象。”于是中国体育又有了离开民间根本日益疏远的偏失,特别是经济与文化的撞击中,文化的价值在一部分人心目中大大跌落。失去了文化底色的体育显得苍白无趣。这时人们才又注意到虽受冷遇的而自强不息的中国民间体育内蕴的精神的可贵。

摘要:洛阳作为十三朝古都,保留了大量的丰富的民间民俗体育文化资源。文章运用文献资料研究方法、逻辑分析法对洛阳市民间民俗体育文化资源的特征进行分析,同时,文章试图通过归纳洛阳市民间民俗体育文化资源的特征,为洛阳市民间民俗体育文化资源的开发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体育文化,民间体育,民俗文化,民间民俗,体育文化资源特征

参考文献

[1]卢元镇.体育的社会文化审视[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1998.

[2]李力研.野蛮的文明——体育的哲学宣言[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1998.

[3]胡小明.体育人类学[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9.

[4]周爱光.竞技运动异化论[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洛阳民俗博物馆馆藏木雕概述 篇3

一、潞泽会馆建筑木雕

洛阳民俗博物馆依托的清代古建筑群——潞泽会馆始建于清代乾隆九年(1744年),系山西潞安府(今长治市)、泽州府(今晋城市)两地居洛商人集资所建,是晋商文化的产物,2001年6月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潞泽会馆占地面积15750平方米,建筑面积5010平方米,现存舞楼、大殿、后殿、钟鼓楼、东西廊房等建筑。该古建筑群结构严谨,装饰考究,尤以木雕、石雕为最,雕琢精美,蕴涵深邃。

潞泽会馆的木雕多装饰于檐下的额枋、平板枋、雀替、斗、梁架等木制构件之上,尤以雀替和额枋木雕最为精美,其手法涵盖了浅浮雕、高浮雕与透雕等各种雕刻技法,以透雕为主。木雕装饰图案内容涵盖了神话动物、吉祥花卉、神话故事及民间历史人物等传统吉祥寓意体裁,其中尤以中轴线上的舞楼、大殿、后殿的木雕尤为精彩,前面的人物、瑞兽祥禽多用圆雕;中景花卉等用透雕或深雕,衬托得当;背景则多用浮雕,景与物前后紧贴,巧妙的做到了层次分明、情景交融。(一)舞楼额枋间雀替做法较为别致,采用方形透雕,中间镶嵌龙、凤等透雕,三组木雕相互对称,形态各异而绝不雷同。舞楼大门明间额枋下木雕为“福禄寿”图案,两侧雀替雕刻八仙人物图案,形象逼真,生动传神,其题材为传统的“八仙祝寿”,但八仙之一的吕洞宾身前雕刻一小鬼的形象颇为罕见,使木雕内容更富民间生活情趣。两侧次间和稍间雀替对称雕刻,雕刻蟠龙、麒麟、天禄、狻猊、神鹿、凤凰等神话动物,花卉以牡丹、荷花为主,额枋中间镶嵌龙、凤图案;(二)大殿额枋间雀替做法与舞楼相同,不同的是在额枋中镶方形透雕图案,雀替与额枋雕刻动物以龙、凤图案为主,特别是透雕凤穿牡丹和二龙戏珠雀替,凤凰展翅欲飞,苍龙腾云驾雾,龙头突出画面以外,伸向空中,花卉以牡丹、梅花、荷花、荷叶、莲蓬为主,明间雀替雕刻的“渔樵耕读”人物故事雕琢尤为精美;(三)后殿二楼明间两侧雀替雕刻以葡萄、牡丹和凤凰图案为主,形态各异、中明间枋上雕刻龙凤呈祥图案,栩栩如生。

潞泽会馆的建筑木雕既考虑到建筑本体的安全不伤其结构,同时又达到构图得当、图案完整,加之与古建筑彩绘相结合,使木雕构件更加生动逼真。这些装饰性建筑木雕,与古建筑群的建筑风格和谐统一,相得益彰,堪称中原地区雕刻艺术宝库中的一支奇葩。

二、木雕造像

洛阳民俗博物馆馆藏木雕造像1000余件,上起于明,历于清,而止于民国,题材兼具佛教、道教两家神灵和供养人,同时还有民间百姓供奉的家仙,尤以佛、道两教造像雕刻为精,佛教以观音菩萨、普贤菩萨、罗汉为主,道教则有药王孙思邈、武财神赵公明、关公、山神、土地、门神、龙王、太上老君、真武大帝、八仙、寿星和合二仙等民间喜闻乐见的神灵为主。民间木雕人物造像多为保佑家庭平安、兴旺、多子、多福、长寿、聚财等而制,虽带有一定的宗教信仰色彩,但却是当时民众精神生活的真实写照和反映,是研究当时社会民俗生活、宗教信仰和木雕艺术等方面的重要实物资料,更是弥足珍贵的重要民俗文物。这些木雕造像虽多出自于民间工匠之手,却能匠心独运、造型迥异而无一雷同,或古朴率真,或精美卓绝,皆能生动传神,蕴含着民间艺人古朴隽永的审美情趣和真实自然的生活感悟。

三、匾额装饰雕刻

匾额是集文学、书法、雕刻、印鉴、装饰美学、建筑等艺术门类于一体的综合艺术形式,其雕刻装饰多在匾额的边框及匾文周边,洛阳民俗博物馆现藏有明清至民国时期各类匾额2100余块,匾额装饰雕刻以浮雕、圆雕为主,间有透雕,工艺精湛,题材丰富,雕刻精美,寓意吉祥,具有较高的艺术性和观赏性。雕刻内容一般为民间喜闻乐见的吉祥图案,主要为:(一)动物纹饰,如蝙蝠、麒麟、蝴蝶、狮子、夔龙纹、鹿、猿猴、喜鹊、鹭鸟、仙鹤、凤凰、仙鹤、松鼠等;(二)植物纹饰,如松树、萱草、“梅兰竹菊”、牡丹、荷花、菊花、梅花等;(三)人物,以八仙、寿星等神仙人物为主;(四)器物纹饰,如“琴棋书画”、“暗八仙”(八仙的法器)、钟鼎磬等“八宝”、盘长、太极图、花瓶、画戟、香炉、“八吉祥”等。匾额因形制、地域和使用年代的不同,又有不同的雕刻技法和风格。竖匾多为悬挂于门楣之上的旌表节孝和褒扬门楣,此类匾额雕刻技法多样,装饰图案以龙为主,以“钦赐寿官”为例,既有浮雕也有透雕,雕刻精美。另清代嘉庆庚辰科状元陈继昌恭立的“状元及第”匾额,匾额覆斗形边框,左右边框透雕盘龙,形态生动而迥异,给人以矫健升腾之感,上框雕刻为一龙,龙首向前突出,下框透雕“鱼跃龙门”图案,雕工精湛,令人叹服。南方匾额雕刻精细传神,北方匾额雕刻粗犷浑厚。如馆藏的“庆溢稀龄”匾额系台湾首任巡抚刘铭传为乡耆李福林七十寿辰题赠,该匾装饰华丽,雕刻精美,以圆雕、高浮雕等技法,雕刻八仙及老子等神话人物故事,与匾额祝寿主题相辅相成,相得益彰。这些雕刻精美的装饰性雕刻,增添了匾额的艺术性和观赏性。

四、其他类型木雕

除上述木雕外,洛阳民俗博物馆还有数量众多的木雕艺术品,这些木雕装饰性功用为主:一是家具和器物的装饰。这些木雕作为家具器物的组成部分,多装饰于架子床、拔步床、桌几椅案、衣架、箱柜等家具之上,雕工精细,手法精妙,寓意吉祥。二是厅堂的陈设工艺品。这些木雕既有源于故宫调拨洛阳的皇家陈设品,如桌屏、挂屏、插屏、象牙佛龛,也有民间百姓居室的陈列品,如木雕八仙、木雕蟹花篮等艺术品。

洛阳民俗博物馆馆藏的木雕作品,作为中国古代木雕工艺的实物载体,承载着中国古代先民“崇尚自然、融入自然”的“天人合一”理念,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蕴涵着中国人独有的文化精神与审美价值,其高超的木雕雕刻技法,不仅彰显了中国古代工匠的智慧和高超精湛的技艺,同时其运用象征或是谐音等手法,委婉含蓄地表达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积极向上的生活精神和追求幸福生活的美好祝愿,具有重要的文物价值。

(责任编辑:耿坤)

洛阳民俗 篇4

全民行动

努力打造“诚信兴华,礼仪兴华,魅力兴华”

——洛宁县兴华乡开展“诚信洛阳,礼仪洛阳,魅力洛阳”

主题教育典型材料

“诚信洛阳,礼仪洛阳,魅力洛阳”主题教育开展以来,洛宁县兴华乡党委、政府积极行动,号召全乡人民积极行动起来,讲诚信、讲礼仪,讲道德,扎实深入地开展了一些主题实践活动,努力打造“诚信兴华,礼仪兴华,魅力兴华”,取得了明显成效。

一、大力普及诚信礼仪知识。为保证“诚信洛阳,礼仪洛阳,魅力洛阳”主题教育在洛宁县兴华乡的深入开展,增强全乡干群对主题教育的认识和支持,使全乡干群和有关人员尽快参与到这项活动中来,树立良好兴华形象,乡党委、政府积极引导,社会各界积极倡导,从普及诚信礼仪知识入手,每年至少举办4期培训班,认真组织乡村干部和有关人员学习政务诚信、商务诚信、社会诚信和政务礼仪、服务礼仪、社交礼仪、生活礼仪等方面的知识、规则,截止目前,已培训各类人员2700多人次,使大家从不知到知之,从知之到遵守,从不习惯到习惯,由习惯到 1

自然,使讲诚信礼仪成为发自内心的自觉行动。

二、诚信烟评选活动深入人心。兴华乡是洛宁县的种烟大乡之一,年种烟面积近万亩,有烟农2700多户,做好烟叶收购工作是保持烟叶产业持续发展的重要环节,烟农与烟站、政府与烟站、政府与烟农之间因价值观、利益取向不同而产生的矛盾,是困扰收购的难题之一。近年来,乡党委、政府为构建烟农、政府和烟站之间的和谐诚信关系,加快烟叶产业化发展,该乡坚持定期开展诚信烟农评选活动,被评为诚信烟农的,可享受“进站免检,自报等级”的优惠政策,受到广大群众一致好评。在首届诚信烟农评选时,曾被省、市媒体和互联网广泛宣传报道,成为了全县、乃至全市提高烟叶等级纯度、促进烟站与烟农民之间相互信任工作的新亮点。截止目前,全乡已举办诚信烟农评选活动3届,共评出诚信烟农678户,占烟农总数的25.1%,在全乡烟叶生产和收购中起到了良好的示范带动作用,形成了种烟户争当“诚信烟农”的良好风气。同时,乡政府积极推行大力推行“阳光政务”和“阳光村务”,使乡、村及有关职能部门行政权力的行使逐步做到“行为规范、运行公开、结果公正、监督有力”,实现了全乡干群对政府工作的“零距离” 2

监督。促进了依法行政,实现了提高了乡政府和各村的诚信度。

三、文明创建活动成效明显。近年来,兴华乡党委、政府把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做为一项重要工作,实行乡村联动,与物质文明、政治文明一起抓,共同协调健康发展,取得了明显成效。一是在全乡开展了“五好家庭、好公婆、好媳妇”评选活动,通过村民评选、村支部推荐、乡有关部门审核、党委审批等程序,全乡共评出“五好家庭”80户,“好媳妇、好公婆”50人;二是在全乡开展了“五星标兵”评选活动,三是以《道德诚信进万家》活动开展为契机,组织对全民进行“八荣八耻”教育,大力弘扬了社会主义荣辱观,加强了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青少年“三理”教育,在全乡上下和各行各业形成了尊老爱幼、助人为乐、廉洁奉公、爱岗敬业的良好社会风气。四是在全乡开展了以争创文明乡镇、文明单位、文明行业、文明村、文明家庭为主要内容“五争创”活动,全乡先后评出文明单位6个,文明村13个,其中兴华乡被评为“市级文明乡镇”,兴华村被评为“市级文明村”。

四、以文明创建活动促经济发展。一是在乡文化站 3 的指导和组织下,兴华、董寺、新庄、南村、西坡等村都自发组建了民间秧歌队、戏剧团、大鼓队等,逢年过节进行义务演出,并利用农闲组织村与村之间、村民组之间的开展拔河、棋类、戏曲、篮球比赛等,丰富了群众业余文化生活。二是各村成立移风易俗理事会,在农民群众中广泛开展了“五提倡、五反对”活动,即提倡婚事新办,反对奢侈浪费;提倡丧事简办,反对铺张挥霍;提倡学科学、信科学、用科学,反对封建迷信;提倡健康娱乐,反对聚众赌博;提倡晚婚晚育,实行计划生育、优生优育,反对超生、抢生,全乡目前崇尚科学、文明进步已蔚然成风。三是大力开展了“勤劳致富带头行”活动,利用好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系统及其他各种形式,大力宣传科技知识、方法,抓好勤劳致富、科技致富先进经验的推广,增强农民的发展意识和致富本领,引导农民争当脱贫致富的带头人,积极倡导科学、文明、健康、卫生的生活方式。四是开展争当“四个模范”活动,结合新农村建设,在全乡开展了勤劳致富,做发展生产的模范;治理环境,做美化村容的模范;移风易俗,做乡风文明的模范;依法参与,做民主管理的模范,促进了全乡新农村建设工作的开展,我乡先后荣获“市 4

级文明乡镇”、“市级五好乡镇党委”和“省级卫生乡镇”和“市级园林乡镇”等荣誉称号。

总之,兴华乡党委、政府结合“诚信洛阳,礼仪洛阳,魅力洛阳”主题教育开展的创建活动,促进了全乡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的又好又快发展。截止2007年,全乡生产总值达到1.92亿元,与上年同比增长26%;固定资产投资达到3.18亿元,与上年同比增长146%;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315元以上,与上年同比增长27%;年底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达到3203万元,与上年同比增长29.5%;人均可支配性收入达到5570元以上,与上年同比增长9.2%;乡财政一般预算收入达到560万元,与上年同比增长61.8%。2008年该乡财政收入现已突破700万元,其中烟叶税收突破300万元大关,再创历史新高。四年来,全乡经济综合实力全市排名连续上升35个位次。

洛阳公交 篇5

9月2日下午,10余名市政协委员在政协副主席李良龙、李胜平的带领下就集团公司生产经营情况及对市政协第十一届二次会议委员提案办理情况进行调研。

下午3时20分,政协副主席李良龙、李胜平等一行10余人在公用事业局局长张好富、纪检组长高国昌、集团公司领导郝辉、薛海滨、李建国的陪同下来到三分公司车场、食堂、修理车间、平等街发车点等察看公交职工的生产、生活、营运流程及场站建设情况,随后在集团公司三楼会议室进行了座谈。董事长郝辉介绍了集团公司的基本情况,并就涉及公交车辆更新、优化调整线路、交通拥堵治理、公交广告、站台站务设施更新等市政协30件提案的办理情况进行了汇报。委员们对集团公司高度重视提案,多次与委员、市民沟通,逐一解决或完善提案表示满意,对于其中存在困难、暂时难以落实的提案,委员们与集团公司领导共商了解决办法。

李良龙副主席在座谈会上感慨地说,此行可用“八个字”概括:感谢:感谢公用局为全市人民公用事业的不懈努力,感谢公交为全市人民顺利出行做出的努力,感谢公用局和公交对提案如此重视;教育:委员们此行感受到教育和震憾,看到公交职工在艰苦的环境下工作的同时对公交的困难有了更深的理解;呼吁:自身要做工作,利用政协这个平台,帮助公交呼吁“公交优先”,把公交发展做为为市民办实事的内容;拼搏:从公交自身来讲,要改革创新,继续努力拼博,作为新班子,要有新气象、新措施、新办法,在原有基础上把工作做得更好。

洛阳公交推行星级服务

为提升公交优质服务水平,努力改善服务质量,打造公交企业“政府放心、群众满意、事业发展”的良好行业形象,集团公司决定从今年9月起在全公司范围内实施星级服务。

目前集团公司已制定星级驾驶员管理标准,从今年9月份起用一年多时间,首先在所有一线驾驶员和IC卡充值员中实施星级评定,从一星级评定开始,逐步向二星级、三星级、四星级、五星级过渡;从一线驾驶员、充值员开始,逐步向星级线路、星级修理工、星级调度过渡实施。

据悉,星级驾驶员实行动态管理,月度检查考核,季度申报评定,根据检查考核结果,评定星级,每月按星级进行奖励。获得市级以上劳模、五一劳动奖章等荣誉称号的驾驶员,可直接评定一星级。

第四个城市无车日:绿色出行低碳生活

9月22日,是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发起的第四个中国城市无车日。今年活动的主题为:绿色出行,低碳生活。当天,我市举行了形式多样的活动,实行了道路交通管制和道路车辆限号行驶,倡导乘坐公共交通、骑自行车或步行的绿色方式出行。

上一篇:残月也美丽写景散文下一篇:《敬畏自然》课堂实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