残月也美丽写景散文

2024-10-12

残月也美丽写景散文(精选6篇)

残月也美丽写景散文 篇1

残月也美丽

沧县刘家庙乡中学 04—3班 朱文萍 指导教师:陈建勋

“水果要吃鲜的,月亮要看圆的”,提起月亮,人们总会想到八月十五,似乎圆月就是八月十五的代表,因为十五的月亮是圆的,预示着团团圆圆,所以人们都喜欢圆月而忽略了残月。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正是因为有了这些伤感的诗句,才使得残月成为离愁、忧伤的代表。因为人们崇尚快乐和团圆,所以总觉得残月不好。其实我觉得残月没有什么不好,相反我觉得它更有魅力。

你想想,一轮残月,一盏清灯,倚窗而坐,叹红尘滚滚,思人世情长,这该是何等的清悠自在。你看,“绣帘开,一点明月窥人”,多么好的意境,有点俏皮,有点可爱。“缺月挂梧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虽然这听起来让人觉得无限惆怅,可正是因为这“缺月”,才把惆怅表现到了极限。不是吗?虽是伤感,可这也是生活中必须面对的一部分,现在伤感一下也未尝不是一种好事啊!免得到时候“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那样岂不是更糟。

其实万物因心而异,一轮残月可以把一切的情感表现的淋漓尽致:一轮残月饱览了历代的兴亡;一轮残月见证了儿女情长;一轮残月让游子更思念家乡;一轮残月让人憧憬未来;一轮残月让喜者更喜,悲者更悲„„

一轮残月包含着世间一切情感,残月有情,所以残月也美丽。

教师点评:观点独特显明,善于从残缺中寻找美丽,体现作者一种积极健康的人生观。特别是倒数第二段中“万物因心而异”的感悟,实为精辟之见。另外文中大量引用古诗词,能看出作者深厚的文化功底。

点评教师:沧县刘家庙乡中学 陈建勋 联系电话:0317—4728379(办公)附材料:不同的人生有不同的美丽,不同的视角可以看出不同的美丽。有人说小草也美丽,落叶也美丽,残月也美丽;也有人说平凡也美丽,朴素也美丽,简单也美丽;还有人说挫折也美丽,失败也美丽,苦难也美丽……请以 也美丽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1、在横线上填上一个词语,使标题完整。2、请选择你能驾驭的文体,使用你喜欢的表达方式写作。3、文中不要出现真实的班名、人名。4、文章600字左右。

残月也美丽写景散文 篇2

我个人认为, 教师的引导语言应该明确、具体、可感。“美美地”这样的要求太过空泛, 学生无法感知、操作, 这样课堂上免不了会出现读得矫情做作、说得空洞失真等尴尬的局面。毫无疑问, 这类文章是美的, 是耐人寻味的, 但是不同的写景散文有它不同的美, 有的侧重于语言的形式美, 有的侧重于内在的意蕴美, 有的侧重于思维的逻辑美, 有的则在于内容的情思美……所以, “美”是有个性的。只有深度解读, 放飞想象, 用心品味, 才能“美”出风味, “美”出精彩!

一、读, 彰显个性美

《语文课程标准 (2011年版) 》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笔者认为, 在让学生语气恰当自然、不矫情做作地有感情朗读的前提下, 同样要鼓励学生个性化地解读。

1.紧扣字词读出“味”。

一位教师在执教《安塞腰鼓》九、十自然段时, 进行了这样一段精彩的朗读指导教学。

课件出示:“百十个腰鼓发出的沉重响声, 碰撞在四野……只听见隆隆, 隆隆, 隆隆。

百十个腰鼓发出的沉重响声……也是隆隆, 隆隆, 隆隆。”

师:此时此刻, 百十个腰鼓发出的沉重响声, 也碰撞着我们每个人的心。课文这两小节分别用了三组“隆隆” (红色突现“隆隆, 隆隆, 隆隆”) 来表达这种力量, 你想用怎样的朗读传达你内心听到的鼓声呢?

生:隆隆!隆隆!隆隆!

师:他没有受标点符号的局限, 读得沉稳而铿锵有力, 震撼人心。你们还想怎样读?可以不受字数的限制。

生:隆隆隆隆隆隆隆隆……

师:不错, 密集的鼓点体现出速度之美。

生:隆!隆隆!隆隆隆隆隆……隆隆!隆!

师:你听到的鼓声很独特, 它是富于变化的。

生:隆!隆!隆隆!隆隆隆隆隆隆……

师:太棒了!由轻到重, 由缓到急, 气势越来越磅礴。

上述课例中, 教者立足文本, 又超越文本, 在学生品读语言、想象画面之后, 引领学生恰到好处地重构文本, 让他们读出自己内心所听到的鼓声, 并肯定了学生的个性化理解, 丰富了学生的想象, 彰显了文本本身的节奏之美和力量之美。

2.角色扮演读出“趣”。

其实, 只要我们用心研读文本, 就会发现不少写景散文与叙事散文一样具有情节性和趣味性。《九寨沟》一文第四自然段重点介绍了九寨沟的四种珍稀动物, 描写生动逼真、惟妙惟肖。如何指导朗读才能让学生真正地享受乐趣, 感受到语言文字的精妙?针对四年级儿童的认知和思维特点, 我采用了角色扮演的方法。我让学生两两合作, 一名学生朗读, 一名学生表演, “你”读得越生动, “我”就演得越精彩。学生尝试的欲望和热情被唤起, 一个个争先恐后。读演中, 我再相机引导, 学生都能抓住体现动物特点的词语, 读演得妙趣横生、活灵活现, 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和张力。

教学《鸟语》时, 我让学生分别模拟燕子、布谷、喜鹊的声音与老师和同学对话;教学《黄果树瀑布》时, 让学生用手势、用身姿配合朗读, 表现出“飘”“微风拂过”“涌上来”“喧嚣”的感觉, 感受渐近渐响的水声;教学《莫高窟》时, 让几名学生根据大家的朗读, 表演文中所描写的飞天姿态, 以及自己想象到的飞天的姿态……这样, 以直观形象的方式牵引抽象语言的感知、内化, 不但让学生领略到文本的语言美、情感美, 而且培养了他们的语感, 为后面的仿写环节作好了铺垫。

二、品, 感悟意境美

2011年版课标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但是教学中常有这样的情形:导读写景散文, 常常是教师感情充沛、陶醉其中, 而学生面对教师的“煽情”却显得索然无味、无所适从;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热情不高, 听说读写空洞单薄, 对话教学无法开展, 课堂成了教师在唱“独角戏”。究其原因, 是学生的脑海中没有画面, 读不出画面就缺失了具体可感知的内容, 就无法主动积极地去建构自己的语言、思维和情感。

所以, 写景散文的主要教学任务就是引领学生从文字中读出画面, 在美的意境中受到情感熏陶, 再从情境、画面中回到文字, 生发语言。

我在执教《灰椋鸟》第五自然段时, 首先出示夕阳西下的多媒体画面, 然后伴随着舒缓的音乐引读过渡, 之后出示我根据课文内容改写的一首小诗。

在《琵琶语》的乐曲中, 我示意几名朗读出色的学生一个接一个地朗读这段文字。最后, 我问:“孩子们, 你们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生:我听到了一段古典音乐, 看到一个身着古装的女子在跳舞。

生:我也仿佛看到一个女孩在跳舞, 她穿着非常美丽的衣裙, 就像电视里皇宫女子穿的一样, 很华丽。

生:我看到整个画面一片金红色, 无比绚丽。

生:我感觉到灰椋鸟忽飞忽落的姿态是那样优雅, 很有诗意。

诗意的画面、典雅的音乐与教者的言语引领、学生声情并茂的朗读巧妙交互, 为学生创设了沉醉其中的意境, 营造了令学生流连忘返、百品不厌的氛围, 诱发了学生的自由想象、深入感悟、尽情表达, 拓展了学生思维的空间。

三、写, 激荡情思美

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口语交际教学是相辅相成、紧密关联的, 只有善于将读与写、说与写有机结合, 相互促进, 才能提高学生多方面的语文素养。写景散文的教学, 同样要充分发挥文本对写作的“领路”功能, 准确把握文本特点, 找准读写的结合点, 进行有效的语言训练。仍以《灰椋鸟》一文的教学为例。

课件出示:“树林内外, 百鸟争鸣……整个刺槐林和竹林成了一个天然的俱乐部。”

师:来, 读一读这段话。你有怎样的感受?

生:我感觉好喧闹啊!

生:很热烈, 很有气势。

生:我有一种热血沸腾的感觉。

师:是的, 无比欢腾, 极具感染力。正如文中所写, 这声音似———

生 (齐) :飞瀑落入深涧!

师:如———

生 (齐) :惊涛拍打岸滩!

师:这喧闹的鸟鸣似飞瀑, 如惊涛。你还想到了什么?

生:如雷鸣震耳欲聋。

生:似鼓声豪迈激昂。

生:像万马奔腾, 气势磅礴。

师:就让我们带着内心的震撼, 齐读这段话。

师:整个刺槐林和竹林成了一个天然的俱乐部。孩子们, 这是一个怎样的俱乐部啊?

生:快乐的。

生:自由自在的。

生:无忧无虑的。

师:假如你就是其中的一只灰椋鸟, 身处这样的俱乐部, 你会怎么玩, 怎么闹呢? (出示小练笔:假如我是一只灰椋鸟……)

残月也美丽 篇3

人们总是在不停地追求完美,希望周边的事物天衣无缝,却少有人能缓一下脚步去关注那残缺的美。

自古就有“花好月圆”之说,这寄托的是人们对相聚、团圆的无限向往。圆月的美丽是公认的,皎洁的月光总能叫人陶醉其中,寓意团圆和幸福的圆月历来受到世人的喜爱。然而,一年当中,真正的月圆之夜是难得的。绝大多数的夜晚,只有那一弯残月静静地挂在天边,默默陪伴它的只有广袤的天空。

我并不否认圆月的美丽,但我更偏爱残缺的月亮。圆月的美丽、完美是残月无法相比的。但圆月太过于完美,每当我抬头仰望时往往只有一时的愉悦感,不一会儿就失去了欣赏的兴致。而面对残月就不同了。残月是自信的,尽管其美丽很难被人所察觉,但她依然不改初衷,为了理想执着追求;残月也是多变的,她总是给人带来许多新鲜的感受和无穷的想象。沐浴在那柔柔的银光下,我的内心总会萌生出颇多的冲动,如同一个婴儿,看到嫩叶上的露珠,天空中绚丽的烟花,其实心中早已充满着惊喜,但是除了“咿咿呀呀”之外,再也找不到其他合适的语言。

不妨选择一个宁静无风的夜晚,捧一杯热茶站在窗边,一切静谧安适,抬头望去,那弯残月就高高地挂在空中,三三两两的小星星围在四周,好似一位慈祥的奶奶正被孙子们缠着讲故事。这时,一股温馨暖意就会不知不觉从捧茶的指尖直达心底。倘若没有星星也不要紧,只要静静地凝望,你就会惊奇地发现,残月的周围隐约裹着一圈灰色的光环。细细想来,这光环一定是天空对残月的细心体贴与呵护呢。这样一来,天空中原本单调的白、灰、黑三色,便水乳交融,俨然一卷精美和谐的山水画。

残月又何尝不向往着圆月的美丽呢?她总渴望能有一天变成万众瞩目的满月,达到作为月亮的最高境界。于是,残月默默地努力,毫不张扬自己的付出,用她那浅浅的一弯向大地撒下微弱的光亮,照亮孩子们回家的路,温暖异乡孤独人的心。她知道,实现理想需要自信,更离不开执着,只有一点一滴的积累,一丝一缕的变化,才能使自己一步一个脚印地走向圆满。就像春蚕,经历千辛万苦,才完成最后的破茧成蝶,迎来完美的自身蜕变。

其实,残月就像许许多多的普通人一样,默默无闻地坚守在自己平凡的岗位上,没有令人羡慕的外表,却拥有一颗热爱生活、敢于面对的心灵。就像海伦·凯勒,尽管自己是盲聋哑人,却从不怨天尤人,而是勇敢地面对黑暗、寂静、孤独,尽自己的力量去帮助他人,传播关爱,回报社会,最终改写了自己的命运。海伦·凯勒何尝不是一弯照亮我们人生的残月呢?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这是当年苏轼在中秋赏月的时候,因思念远方的亲人,不觉睹物思人、触景生情而悟出的人生哲理。既然月亮的残缺圆满难随人愿,人生的聚散离合也不可强求。那么,不如让我们将残月看作含苞待放的花蕾,把期待与向往留在心底。

作文 残月也美丽 篇4

夜,轻轻地降临了,当夕阳的最后一抹慈爱也悄悄归隐之后,她??那弯纤细的残月也从那黑黝黝的夜幕中探出了身子。如一弯银钩,紧紧地挂在上面。

夜,深了;人,静了。在这偌大的天地间,仿佛只剩下了这无尽的黑暗??与这弯残月。

几许夜风吹过,树木沙沙作响。可待其一过,一切便又恢复到了最初,万籁俱寂。只有天上的.那弯恍若秋水的残月,还在微微地荡漾着。在这黝黑夜幕之下,她是显得那么的孤独、寂寞。那纤细的身躯是那么的弱不禁风,仿佛只消一吹,她便会冰雪消融般化为一缕虚无。

银色的月光飘洒着,但却显得是那么的清冷,在这充满了尘埃的世界里,冷艳不可方物。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在苏轼这首《水调歌头》的陪伴下,更添凄惋。那弯残月在这无尽的黑暗中,是那么的凄美,仿佛在那瘦弱的外表下,隐藏着太多太多的凄恻哀婉的爱情故事。她想倾诉,想要将所有的悲欢离合都痛痛快快地说出来??

但是,谁是她的知音呢?

在这苍茫大地上,有太多太多的诗人去歌颂满月,可唯独??是啊,有谁会去注意到她呢!这弯残缺不齐的、毫不起眼的东西!

几千年来留给她的,只是一腔无处可诉的幽怨与一份深藏的、不为人知的美丽……

残月也美丽作文 篇5

残月,一听到这个词就能想到一个残缺的、不完整的事物,这怎么可能会美丽呢?但是众所周知,残月之后是什么?是新月,象征着美好希望的新月。残月是不完整的,可是同时她孕育了新的希望,也孕育了满月的完美。所以,即使残月并不如其他月亮拥有表面上的美,但她依然是美的,拥有孕育的美,奉献的美。如果没有她,就没有其他月的美。

今晚,又是一个残月之夜。淡淡的雾气蒙住了残月,而残月也撒下淡淡的光,与星光交织在一起,仿佛一篇骈文丽赋。我望着残月,忽然明白了她是谁——她孕育了我们;她哺育了我们;她看着我们长大;好能记住我们与生俱来的弱点和天赋;她为我们默默地付出。然而,我们成功之后,却总是忘记了这个人——妈妈!

妈妈是残月,现在的我们是新月,代表着希望。当我们一次次在磨难中挣扎,有残月的鼓励与支持;当我们在坎坷中脱颖而出,成为满月时,有残月来自心底的自豪。可是我们此时却厌倦了残月,觉得她一无是处……

千万不要有这种想法!妈妈是伟大的,她孕育培养我们不求回报,只求我们能一直关心她,不要忘记她。

“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当我们走向残缺时,才会发现母亲共有的秘密。这时,我们才会后悔,然而已经来不及了。我们也将孕育新月。

残月也美丽初三作文550字 篇6

圆月固然美丽,偌大的玉盘,独秀于夜空,无疑具鹤立鸡群之势了,那光辉洒彻大地,如积水空明,亦透过小轩窗,照乐了人们的心怀。难怪苏轼会发出“千里共婵娟”的`感叹。乍眼,残月如丝凉眉,令人心生遗憾,实则,残月也美丽。

夜里,我躺在床上小憩,沐浴在柔和的月光中,只觉月光惨淡,盖残月高悬于夜空。透过小轩窗,探求为何月儿缺了一块,或嫦娥仙子寂寞难耐,撕下一块与己玩弄,或那只凶悍天狗气恼得狠狠咬了一口,也不知为何?思绪在皎洁的月光下翻飞,似乎置身于仙都,正努力这未解之谜……

忽的,一个要好朋友来电,原来是他明早要走了,想和我度过最后一夜。我的心忽然一沉,就像缺了半的残月一般,不知用何心态以对。不久,我和他在约定的湖畔见面,共赏月景,共度时光。月光下,万物显得尤为纯净,远山舒展了腰,披上透明的月光袈裟,憨憨地进入梦乡。花园内的花儿舒适极了,在月光的庇护下尽情吸收天地之精华。这汪湖水,更可谓是柔美之至了。点点涟漪,缀饰着这自然之境;片片浮萍,自由自在地飘忽不定。水中的残月在这时也格外美丽,毫不逊色于那大玉盘。我们告别后,彼此招手,以表依依不舍之意,但没有眼泪,彼此知晓,只因心心相连,就像缺了半的残月似的,在朦胧中微笑。

那块缺了半的残月扯过一旁的面纱,在后面微笑。

上一篇:读外国名著《飘》心得体会下一篇:洛阳民俗